孤独人生十篇

时间:2023-04-07 06:22:15

孤独人生篇1

其实,不只“独居老人”才孤独,所谓“青山我独行”,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人生有些什么孤独呢?

一、 做学问是孤独的:过去形容读书人“十载寒窗无人问”,可见读书生活的寂寞、孤独。爬格子的文人,一旦著作出版,可以扬名立万,但是写作过程的孤独岁月,也不是容易捱过的。一些从事教育或为学术研究而埋首书堆的人,他们所过的孤独生活,说得好听一点,只有以书为伴侣了。

二、为理想是孤独的:人的思想会引起共鸣,但理想有时难免“曲高和寡”。多少仁人义士,空负满怀的理想,徒有一腔的热血,到最后事与愿违。为理想穷困,为理想憔悴,为理想而孤独。避居深山的隐士,为理想而生活在孤独的岁月里。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仍为救国的理想,为益世的理想,为做正人君子的理想,为道德人格的理想而坚持。

三、居高处是孤独的:药山禅师的“高高山顶立”,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这种境界究竟有多少人能跟随呢?自古以来,一个人学问到了高峰,就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品格到了顶点,也会感到自己孤独。甚至政治上的帝王,也自称“孤家”“寡人”,表示他也是孤独的人。

四、真修行是孤独的:宗教界,释迦牟尼佛虽有两千五百位弟子,他的世界应该是孤独的;耶稣虽有十二门徒,但最后为犹大所出卖,也不禁慨叹上帝舍弃他,倍感自己孤独。中国的孔子有七十二贤人,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有四大弟子,他们也慨叹自己的胸怀没有人了解,故而有孤独之感。

孤独人生篇2

展信如面。

北京的春天快来了,花却还没开。

似乎有两年没给你写过信了吧,时间过得真快。当初我跌跌撞撞进了军校,你不动声色扑进了留学生大潮,从那时候起,我们明白了何谓离别,不是短暂的分离,而是生命的交集开始渐渐褪去。

我总是在悲欢间寻找平衡,而你却总是托希冀于悲欢,这一直都是我们的不同点。犹记得那年看花落,花瓣撒落了一地的世事无常,我忆起红楼的“葬花吟”,觉得黛玉矫情得过了头,你只笑看我不说话。不经历,怎会懂得?那些日子,现在看来单纯得可怕,好像飞在空中的肥皂泡,轻轻一戳就破了。

矛盾最深时我曾狠心说自己是个生性凉薄之人,谁知道是不是一语成谶,上大学后我忘却了许多,而我竟也放任记忆这样去了,也许我应该向过去致歉吧,又或者,它本来也是打算抛弃我的。

去年的某一天,我莫名在纸上写下这样一句话:生活是一场历久弥新的勾心斗角。也不知道是不是魔怔了,那时候总觉得自己是单薄且深刻的,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若你在侧,又该笑我了吧。

曾经以为世上多的是永恒,把酒话桑麻的永远都会是那几个人,然后等到现实的洪流把我们冲得棱角不再,才知道聚散终有时,还望青鸟殷勤代为探看。

很早的时候看过一句话: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那时候觉得这话很贴切,现在看来却不甚赞同,到了二十当头的年纪,已经渐渐开始明白,孤独从来不是坏事,人原本就生而孤独的,孤独注定是陪伴我们一生的养料,我们应当享受孤独而不是逃避它不是吗?对于在彼岸的你来说尤其如此。

大一的时候,做过一个很荒唐的梦,梦里我接到妈妈的电话,爸爸和妈妈要离婚了。我走过荒凉的黄土路,路上有两个行人不停地掉入土坑中,又奋力地爬出来。此时场景突然变成了老家,我和一个个亲戚问好,他们问我来做什么,我告诉他们我来考试。然后我向前走啊走,手里还攥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零钱,终于走到我家楼下,场景变成我老城的旧家,叔叔出来接我,这时我还没有感到悲伤。当时我想,我果然是个冷血的人。待我进门,场景又变成我现在的家,沙发上摆放得乱七八糟,我看见妈妈,心好像一下子柔软了,便扑到她怀里止不住地哭了出来。妈妈还像往常一样抚摸着我的后背,嘴里呢喃着“不哭不哭……”梦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我的悲伤没有结束,醒来后我继续哭泣,明知梦是假的,却不知触动了我什么,无可名状的悲伤,占据了我很长时间。后来我在日记里写上,苦难和悲伤,都蛰伏在我的生命里,像一颗不定时的炸弹,随时都可能与我来一场生活的博弈。

我不知道你会如何看待这个梦,也不知你是否有过相似的感受,毕竟潜意识太深奥,只在人心深处慢慢发芽,不会满溢,只在热情与善意不足以包拢整颗心时流露出来。

还是说说最近吧,正在读米兰・昆德拉的《不朽》。难忘初读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的感触――那种若有若无的,太放松怕溜走,太用力怕捏碎的时间与生命。前几天在图书馆闲逛,正巧看见这本书,便顺手借来。昆德拉在这本书中谈论的仍旧是生命的问题――生命如何能不朽?不朽的生命又是如何的?昆德拉始终在寻找自我的存在与这世界的关系,也许是国家与民族的动荡使他活在生命的颠簸与漩涡中无法自拔吧。但实际上,这问题是每个人都在寻找的吧,不论他是否意识到,与人脑共存的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书中说,人们指望不朽,可是忽视了不朽与死亡一起才有意义。这不禁令我想起一部电影《诡丝》:一个日本科学家发明出能影响鬼的能量团,但他的最终目的是找出鬼一直存在的方式,从而让自己不受躯体的束缚,永存于世。从前,中国有皇帝终其一生寻找长生不老药,几千年后人们渴望超能力,寄希望于各类超级英雄――寻求不朽的愿望总是那么强烈。

与生命相关的问题,人们总是在苦苦追寻。

高中时许是太过年少,太过无畏,从不考虑时光,从不考虑生死,只放肆地活着,用力地活着。水一样流过的日子,有人被生命的不确定性带走,他们留下的是什么呢?曾经呼吸过的空气中似乎也没了他们的位置。

我害怕生命的逝去。我好像没有告诉过你,我家养的那只小狗去世了,现在想来还如同梦一般。它刚去的那几天我竟不肯告诉任何人,许是不愿把这件事当成八卦轶事传播,又或是不愿承认,好让它在别人的记忆中多存留几天?我不知道,我对自己的体认总是慢半拍。有时候我觉得命运冥冥中自有定数,却从不敢下定论,哪怕是千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们也害怕错过,所以很努力很努力地活着,只为那一点点可能,时间是一条线,生活却不是。我曾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谈到过,生活更像链条,一环紧扣着一环,而我们总是害怕生活又不自觉被生活捆绑。也许,生活教会我们的,是如何筑起一道道心墙,又如何打破它。

寒假抽空去了趟云南,想必你也知道了,不论别人怎么说,丽江确实是个胜地(与外来的“艳遇”文化无关),风景秀丽开阔,胜似画卷。那里的一切都是纯净无瑕的,仿佛能透到人心底里去。天空一片澄澈,蓝得令人惊心动魄,似乎那蓝也是有重量的,拉着那天离我更近了些。这样干净的天,却不见一只飞鸟,少了些生气,多了些凝重。我渐生出些微苍凉之感,也许是太过空旷,太过纯净所致,反而失去了安全感与归属感。重走茶马古道,导游告诉我,这条路上沉淀了无数先人的魂魄,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枯骨。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们脚下的这寸寸土地,是前辈们用他们带着鲜血的脚掌一步步踏实的。当我再次踏上这土路时,我并没有听见千年前的召唤,只觉肩上担子沉重,也只有在这种时刻,才领会到所谓“传承”,所谓“积淀”的涵义。大地厚德载物,人生来直立于这大地上,为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想,是大地在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就是要有生而为人的尊严吧,这种尊严,绝不会因为时间的磨砺而消失,不论是千年前还是千年后,只要人类存活一天,就有一天的尊严在熠熠生辉。

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你最近过得怎么样,想必大洋彼岸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东西吧,我倒是很乐意你对我的“文化输出”。

对了,顺便问一句,你相信宿命吗?

最后,以白居易的《忆江南》结尾吧。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于京城盼你归家的

孤独人生篇3

以前是偶尔感觉到孤独,随着自己越来越成长,现在是越来越感觉到孤独。

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出口了,不是什么人都会结交了,深夜看着明亮的月光,我都会思考,我的身边是否有真的懂我的人?有哪些人是真正喜欢我的?有哪些事情是值得我真正热爱的?我爱的人如今都去哪里了呢?

无数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我身边没有真正懂我的,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人类的悲伤并不相通的,当感到孤单的时候,我非常想找个人倾诉,希望有人来分担一下我的烦恼,我的忧愁。真正喜欢我的人是那些跟我从小一起长大的那些人,是跟我一起经历过苦难的,都异常珍惜对方的人,还有那些跟我特别有缘分的人。这一生当中,我给自己列了一个愿望清单,这是我从一部电影当中学到的,也有很多人说道,要把你的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度过,愿望越来越多,说明还是有很多的事情值得我去真正热爱的。

有时候,会头脑发热去我喜欢的那个人,我想我还是害怕孤单,害怕醒来发现一直都只有自己一个人,形单影只的生活着。我不敢轻易交付我自己的感情,我清楚的知道,任何事情一旦用了感情,最后脱离的时候,一定会是非常非常痛苦的,我不希望我自己受到伤害,舒阳我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在自己的那个小小的世界里面,我可以过好我自己的生活,不轻易打扰别人的生活,也不要别人擅自闯进我的生活,看着没有动静的对话框,我想我也不需要自作多情的去叨扰别人,他的生活比我的精彩多了, 他的人生也比我的光明有趣多了。

所以说孤独其实一直都是人生常态,每个人都在经历着。

孤独人生篇4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孤独感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国外对孤独感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3年,Robest-Weiss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Weiss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孤独感: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不同研究者对于孤独有不同的理解。Weiss(1973)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交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

在我国,李传银(1998)骆光林、阮俊华(1990)蒋元菊等人曾对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进行了探索和分析。但对研究生群体的孤独感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在校硕士研究生为被试,以ESLI孤独量表及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主要工具,首先探讨了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孤独程度及特点,进而研究了孤独和人际关系的相关。主要目的在揭示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为硕士研究生孤独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被试从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研一到研三中选取,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男女生各100名。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96.5%。经过筛选和统计整理,保留有效问卷184份,男生90份,女生94份,有效率95.3%。

1.2 问卷

(1)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3)》收录的Vincenzi.H和Grabosky.E所编制的“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进行调查。该问卷是为区分R.S.Weiss(1973)提出的4种孤独/孤立类型而设计的多维度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情绪与社交孤立(状况)、情绪与社交孤独(感受),共30个题项。得分

(2)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由郑日昌等编制,每道题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总分在0~8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良好,在9~14分之间表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15~28分之间表示存在严重困扰。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为0.852。

1.3 施测程序

测试工作统一进行,统一发放问卷,要求被试严格按照工具指导语如实独立完成测试。

1.4 数据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1 硕士研究生的孤独感和人际关系状况分析

(1)总体状况分析。见表1:

3 讨论

3.1 硕士研究生的孤独感和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情况分析

(1)硕士研究生的孤单感和人际关系状况。硕士研究生的孤独感和人际关系水平均处于正常水平,这可能与硕士生的年龄偏大,身心更成熟,大部分都有了稳定的情感关系有关。跟大学生相比,硕士研究生的孤独感较低,这与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的研究:在大学生的学历层次与孤独感中,孤独感总分及维度,专科生对孤独感的体验都高于本科生,在思路上是相吻合的。

(2)硕士研究生的性别与孤独感。男生的情绪孤立水平与女生相比要高而且超出了正常水平。这可能与男生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差于女生所导致的。这一结果与孟晋、王希林的研究是一致的。

3.2 硕士研究生的孤独感和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孤独感各因子得分与人际关系总分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即人际关系问题越多孤独感就越强。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主体,人际交往能够很好地增强个体的社会性,加强个体与社会间的联系,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

许多研究者发现孤独者更容易胆怯、内向并且社交谨慎,人际角色被动,因此孤独者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变得困难,增加了孤独的可能性。而社会性强的个体外向、喜欢参与社会活动,愿意主动与他人建立关系,则使得他们体会到更少的孤独感。

参考文献

[1] 李传银.549名大学生孤独心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6):429-435.

[2] 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2):113-116.

[3] 王希林,任桂英,赵晓明.孤独、抑郁情绪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6):367-369.

[4]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3):112-115.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0.

孤独人生篇5

就个人而言,我更愿意把《迁徙》视为魏荣钊的又一次文化苦旅。此前,他曾徒步穿越贵州省内三条主要河流――乌江、赤水河、北盘江。并出版了长篇散文《独走乌江》、《走在神秘河》等作品,书名都有一个“走”字。《迁徙》与其说是展示“小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人生遭际,不如说是作者在追思自己的命途迁徙。

在我眼中,魏荣钊是一位孤独的行者。

1995年,在贵州大学图书馆阅览室,第一次看到了魏荣钊的作品《“跑单记者”日记》,《中国青年报》以整版的篇幅登载了该文。这是一段充满了苦涩的回忆,讲述了他浪迹深圳的遭遇,正是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为《迁徙》的创作储备了素材。正巧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是魏荣钊的老乡,在同学的介绍下,我们认识了。

魏荣钊关于童年的记忆,始于贵州一个偏僻山村。没有灿漫的山花,也没有脉脉的乡村温情,“”的浩劫惊扰着沉睡的山野,也椎刺着他幼小的心灵。在魏荣钊刚会说话时父亲就走了,留下他和顶着“地主分子帽子”的母亲相依为命。父亲走后,母亲动辄就被乡亲们批斗和打骂。一次,母亲被乡亲们用牛绳吊到堂屋中央的大梁上批斗,被折磨得痛苦不堪,有人还在说:地主花样真多,还不老实……面对母亲的惨景,才六七岁的魏荣钊显得是那样的无助,他掩着眼泪向一个山坡跑去,跑到山梁上大哭……这段记忆,成为荣钊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

父爱的缺失,母亲的悲景,世态的炎凉,使魏荣钊自幼养成了倔强甚至有些孤僻的性格。1987年,母亲因病离开了人世。痛失亲人的魏荣钊离开生养他的故土到贵阳求学,踏上了漫漫的孤旅。

大学毕业后,魏荣钊被聘用留在学校得以安顿下来,算是有了一个安身立足之处。就在这期间,爱情来到了身边。

女孩名叫LIYAO,身材高挑,面容娇好,短发,圆脸。她微笑的时候,露出一对小酒窝,十分惹人喜爱。她的美丽曲线与气质浑然一体,有一种夺人心魄的力量。

魏荣钊用整个身心拥抱着爱情,那是他一生中最灿烂的日子。女孩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美丽的桥城。荣钊也相随而至,在当地的一家媒体谋了份差事。

爱情是甜蜜的,但幸福却是短暂的。由于魏荣钊的“孤儿身份”和拮据的经济状况,他们的恋情遭至了女孩父母的强烈反对。渐渐地,LIYAO“变了”,脸上没有了往日的神采,显得有些苍白和憔悴。一次约会,荣钊发现女友的眼角还有泪痕。追问之下才得知,为了阻隔和自己交往,女友被父母软禁在家中,有几次偷偷跑出来见面,回家后被父母罚跪地板,一跪就是一两个小时。荣钊把她的裤脚挽起一看,双膝已跪破了皮,青一块紫一块,他们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LIYAO不是荣钊的初恋,在德江县的小山村,他曾喜欢过一个村姑。村姑那种勤劳朴实的情愫,在他荒芜的心灵绽放过娇艳的花朵,他第一次有了爱的希冀。

但这是一段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故事。同样是由于“孤儿身份”和拮据的经济状况,村姑迫于家人的压力远嫁他乡。关于她的容颜,她的声音和身影,化作了一缕缕乡愁,成了荣钊多年后的怀想。

相比村姑, LIYAO是荣钊爱得最辛苦的一个女人。为了改变拮据的经济状况,荣钊告别贵州,南下深圳,做起了一名“跑单”记者。

就在这时,生活给荣钊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为了那来之不易的情感,荣钊曾多次前往LIYAO家中努力换回败局,有一次邀上一位朋友前去LIYAO家央求,没想到,他们带去的东西,被LIYAO的父母扔到了地上……其狼狈可想而知。

他的精神崩溃了。苦心经营的爱情再次成为无言的结局。

至此,荣钊埋葬了爱情和希望,远走他乡,浪迹天涯……

他的背影为何如此孤独?他的脚步为何如此沉重?因为情感的天空没有爱的云彩,阴霾笼罩着他的身心,失去亲情和爱情的他只有用流浪的脚步去稀释生活的苦闷和人生的孤独。

流浪期间,荣钊换过许多工作,做过推销员,在企业里当过部门主任,也做过报纸和杂志的记者、编辑。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颠沛流离,荣钊一刻也没有放弃写作和生活的信念。文学是他一直守护的精神家园。

但这是一份孤独的坚守。他在孤独中彰显着责任,张扬着个性,追逐着理想。

1997年,魏荣钊回到贵阳,在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媒当记者,我在一家省直机关做宣传干事。还是单身汉的我们合计,在贵阳的闹市区租了一套房子,同处一屋但独居一室,日子虽然艰辛,倒也情趣多多。喝喝茶,聊聊天,我们谈人生,谈文学,谈女人。偶尔焖上几把“小金花”……

一天,荣钊带回来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他告诉我,孩子是个孤儿,流浪在街头,是读者打电话到报社告诉这个孩子的境况的……

第二天一早,他给孩子买了衣服、裤子和鞋换上。带了一个星期,坚持不下去了,只好把孩子送到儿童福利院。后来这孩子经常跑到报社找他,叫他叔叔。这个女孩子现在已经20多岁了,据荣钊说,女孩子偶尔还给他打来电话问候。

回忆多年前的事,觉得两个“单身汉的家”突然迎来了一个新成员,充满了甜蜜和温馨。或许,只有荣钊能读懂一个流浪孤儿期盼的眼神,他用父亲般的关爱去呵护这颗受伤的童心。每天清晨起床,他为孩子更衣洗脸,弓身为孩子系鞋带,然后牵着那双小手,一步步向楼下走去。每当看到这场景,我的心中便会涌起一种难言的苦涩和深深的感动。这时,我才发现,荣钊是一个非常心细的人。在他率真甚至是有些偏执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火热的心,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力所能及地承载着社会责任。

在“圈内”,荣钊的“率真和偏执”是出了名的。面对社会的许多不平现象,他选择用手中的笔进行无情的鞭挞和批判。一次,荣钊接到投诉,一对新婚夫妇在某酒店举办隆重的庆典,不料一百多位亲朋好友被酒店的变质菜“放倒”。消息见报后,酒店老板带着一帮人跑到报社兴师问罪,还要报社“交出作者”。直到报社答应为酒店发篇“妥善”处理此事的“正面报道”方才罢休。就在荣钊赶去核实问题时,无意间看到了报社有人和酒店老板在包房里“频频举杯”,愤怒之下,荣钊甩手而去。

后来,荣钊在某知名杂志的头条发了篇纪实文学《初为记者》,文中对此事进行了详尽的披露。报社领导火冒三丈,对他进行了“深刻的教育和严肃的批评并扣发半年奖金以观后效”。

据很多人说,他在报社遇到的麻烦很多,几次被揭露方殴打致伤,有一次差点发生了生命危险。

有人说,荣钊的心潮湿而光亮,他对自己的生活和环境充满了深深地忧虑。蜷缩在都市屋檐下,城市的背景是那样的冷漠。狡诈和欺骗充斥着城市的喧嚣,他不能接受却不能熟视无睹。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良知的作家和记者,他的身上总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彰显着正直和善良,张扬着独特的个性,守护着人最本真最纯洁的东西。

他是孤独的,因为灵魂的呐喊没有回应,心灵的告白,没有听众。

他选择了远行。

2002年,他告别喧杂的都市,一个人徒步走完1050公里的乌江,2004年走完500多公里的赤水河。2009年,荣钊完成了北盘江全程的行走。至此,他走完了贵州最有代表性的三条大河。乌江也是红军强渡过的乌江,赤水河也是红军四渡的赤水河。这是一段寂寞的孤旅,是荣钊“一个人的长征”。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荣钊的创作灵感喷薄而出,他的思想与奔涌的河流以及那些烂漫的山花发生激情碰撞,抖落出一行行精美的文字和一串串珍贵的记忆。

从《独走乌江》、《走在神秘河》再到新近出版的《迁徙》,无不展示了荣钊对自身命途的追思。

荣钊虽然也曾长期漫游,漂泊不定。与美国小说家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表现的 “垮掉的一代”完全不同,那些失去了精神生活的土壤、失去了灵魂的故乡的“垮掉分子”,企图在节奏强烈的摇摆舞,狂热的爵士乐,酗酒吸毒,偷窃的生活里寻求自我、把握自我。尽管在生存的艰辛与文化的嬗变中经受着精神的痛苦与折磨,可荣钊仍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准绳”。

这是一种品质,一种人生态度。 他辑着生命的孤舟,朝着理想的彼岸游弋。

然而,爱情的帆船总是飘飘荡荡无法靠岸。

荣钊再次拥有情感,已近不惑之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荣钊最终选择了一个与他成长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的“三不同”女孩,于2007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选择的初衷,竟然是因为这个女孩“单纯”,女孩的外表和言谈与他曾经的恋人有几分相似。仅此而已。

草率的决定为他的爱情追求开掘了坟墓。由于和妻子无法沟通和交流,情感趣味难以碰撞和融合,他们没有凝聚一种力量共同面对人生的风雨,而是构建了一道悲凉的风景。在婚姻中,既没有爱的浓度和深度,也没有性的目标和指标,甚至几年间没有夫妻生活。他的心灵世界,充满了深邃的孤独和寂寞。他宁可在白天把自己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繁杂事务中,这些节奏和喧嚣会压住盘踞在心底的寂寞,而每当夜深人静,寂寞就会像蛇一样爬出来,咬得他遍体鳞伤。

孤独人生篇6

1、孤独是一种美。不知道又是哪位哲人说的,不过我并没有什么意见。虽然我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孤独,但是我知道孤独的人很难接受人们的怜悯和同情。

2、孤独是清泉,可以滋润幸福的花草;孤独是阳光,可以温暖幸福的心灵;孤独是火把,可以点亮幸福的灯盏。

3、庸者无聊,天才孤独,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4、或者他们天生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静静的感觉,喜欢那种在黑暗角落的感觉,喜欢独行在夜都市中;或者他们只是一群敏感的家伙,不愿与人纠缠,更害怕受到任何的伤害,只有孤独才能保护他们脆弱的灵魂;或者他们曾受到过伤害,所以开始失望,不再信任人和事;或者……

5、幸福是人心灵伤的一种享受,而只有在孤独之后,才能真正感受和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6、孤独是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剂苦口的良药,可以医治世俗染于我们的各种疮痍。

7、孤独是美丽的,置身于孤单之中,你会把全身心放松,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清新与宁静,如果在此刻放上一曲轻轻的音乐,捧着一杯淡淡的咖啡,就像整个世界都沉睡了。

8、孤独的时间长了,也就再也无法回到人群中了。习惯孤独,喜欢孤独,爱上孤独,这一切是那样的理所当然。

9、孤独,总会令人联想到一个形影相吊的情景,事实上,它犹如长着刺的玫瑰,尽管长着刺仍旧是玫瑰,拨开冷峻的外表,我们可以看到潜藏的一泓清泉。

10、孤独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在每个寂静的时刻,我都会忍不住去品味孤独的真谛。

11、在孤独中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学会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12、人人惧怕孤独,但从来都不会去享受孤独,他们不明白,孤独也是一种生命的历程。

13、当一片枯叶从枝头摇落,在空中从容地划出生命的轨迹,这是美;当一只白鹭在烟雾缭绕的水面上缓缓飞翔,一直飞向烟雾深处,这是美……但它们都是孤独的。是孤独赋予它们奇幻的色彩。

14、孤独会让你从一个独立的角度发现契机和弊端。因此当孤独时常光顾你的时候,不要沮丧,真确理解孤独你会变的更加丰富。

15、落红是孤独的,它随着风儿飘落,没有定向……没有了昔日的火红与艳丽,没有了昔日的高贵与典雅,告别了昔日的喧闹,变得孤独了。()

16、因为孤独,失去了快乐,没有了人生的意义,那样不美。或许,说这话哲人是特别的一个吧。

17、总觉得午夜仍在听收音机的人是孤独的。夜深了,而这些人的灵魂却是清醒的。他们能够清楚地感觉到灵魂深处的那份漂泊无依,那份孤独。

18、身的孤独可以用心的丰富创造而缓解。而心的孤独,则必须学会适当宣泄,文人寄情与山山水水,斗酒诗百篇,名留千古。商者沉浮与商海,赚得家产万贯,富甲四方。弄权者驰骋与政界,励精图治,造福四方,其实他们就是孤独中成就了的人。

19、当孤独成为一中习惯,当生活再也少不了孤独,人生也似乎无法改变了。所以,最终还是喜欢与孤独为伍。

20、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区别在于孤独形式有异。有些人是置身于一个人迹罕见的境地,所以孤独。有些人心灵达到某种难觅知音的境界,而倍感孤独。

21、孤独让人懂得了理解。孤独让人懂得了追求;孤独让人懂得了珍惜。

孤独人生篇7

关键词:《边城》;《一句顶一万句》;孤独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03-02

现代心理学认为,孤独就是一种情绪感觉,它表现为人身处社会之中却得不到理解,犹如知音已去,独留空弦,是个体被群体遗忘或忽略时产生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惆怅和落寞。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也是文学作品一个永恒的主题。沈从文的《边城》以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从不同的主旨内容到典型人物书写了孤独的内蕴。

作为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边城》,以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塑造出宛如牧歌般的湘西世界,但正是作者笔下这极优美的风景,极纯美的人物,极善美的心灵,倾诉着对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的感怀,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沈从文本身的孤独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中透露出:“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从孤独中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可见湘西水乡本就是一种孤独的存在。这孤独就像文本一开始描述的是一条小溪,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而从作品人物来看,翠翠和爷爷的相依为命,与傩送爱情的阴差阳错,而最终爷爷的悲哀离去,二老的杳无音讯,翠翠的孤单的守候。无人诉说,无人陪伴,这种孤独感走向升华。浸透在小说字里行间的孤独感,不仅仅是沈从文本人的孤独,也不仅仅是翠翠的孤独,而是“湘西土著不为人理解的千年孤独……”。

在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以创作中的平民立场,从普通人的生活入手,透过“说话”这一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底层人民“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的独特孤独体验。以主人公杨百顺为例,他一生都与孤独为伴,从事了各种行业,遇到了各种人,却都在为无处认同而感到彷徨迷惘和孤独无助,没有可去的地方,也没有指引他的人。作者通过刻画杨百顺这个人物形象把一个人内心的无助和孤独写到了极致。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朋友,但是在真正为难和需要帮助的时候,能遇见说得着的人,便是一种幸事。而不幸地是遇见地却是说不着的人。牛爱国便是如此,他三十五岁的时候知道,自己遇到为难的事情,世上有三个人指得上。但是当他真正面临为难之时却突然发现,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投奔的人。身边本该亲近的妻子,母亲,姐姐却也实在说不着,而本以为指得上的朋友,也不是一直说得着。牛爱国此时是真的无人可说也是无话可说。不同于人与世界的对抗产生的孤独,杨百顺等人的孤独是无法寻得对人生的确定性,因而显得尤为孤独。

两部作品中展现的孤独是大众地,普遍地。它不同于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中呈现的孤独,我们的孤独者不似她笔下拥有怪诞的外貌或机能异于常人的人物,有类似咖啡馆密闭空间的传播媒介,或是南方小镇苦闷造就的孤独患者的典型代表。

我们的孤独是一种人生状态。人们渴望倾诉和倾听。但是他们却因为无法打开彼此的心门或者因为缺少某种同一信仰而无比孤独,始终无法结成整体。可以说,孤独是一种心境,不是话说得多,而是话说得着,不是此时说得着,彼时说不着,而是一种内心的相信与坦然。

按照美学大师蒋勋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其创造的孤独美学是由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六种孤独架构的美学模式。而我以为孤独只有两种模式。

其一,孤独是内心的疼痛。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是在对“说话”进行哲思,更重要的是对“说得上话”的探寻,以及由于“说不上话”所造成的深沉的孤独感,同时为摆脱这种孤独感所进行的无尽努力。我们看到,作者想要表达出这种孤独,方式则是通过大众不断的追寻。的确,话语,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作品中描述了罗长礼的“喊丧”,杨百利的“喷空”和县长老史与戏子苏小宝的“手谈”。而喊丧、喷空、手谈其实也反映了孤独,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缺乏沟通的孤独,以及摆脱这种孤独的迫切。

其二,孤独是内在的享受。《边城》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部小说中美好的意向,无法掩盖住那绵密的愁绪,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孤独与无奈的忧伤。然而我们看出小说整个过程中,翠翠都没有为自己的幸福去争取什么,她所做的是等待,孤独的守候。或许作者和翠翠正是在享受这样孤独

可见孤独是一种矛盾体。美,是一种孤独。影片《西西里岛美丽的传说》女主角的美丽是绝伦的,但正是这种美丽给了她无法逃脱的孤独。而当美丽褪去,沦落世俗与平凡也就不再会有嫉妒的攻击,不再成为众矢之的,反而成为芸芸众生相同的孤独。诚如“美丽总是让人忧愁”一声感慨。孤独也是一种美。

孤独成为一种话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在文本中作者抓住孤独作为表达深层主题的目的多是基于现实。

孤独人生篇8

一、高职生孤独感的现状研究

1.孤独感的广泛性

大量研究表明孤独感在高职生中广泛存在。黄婧(2013)根据孤独感整体状况分析,发现在高职生中普遍存在孤独感[4],相关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论点,黎明(2017)对苏州市高职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不感到孤独的比例仅为4.5%,高孤独感比例高达 55.3%[17]。刘晓秋(2014)对高职生孤独感的问卷调查显示,处于严重孤独状态的学生占26.3%[5]。庞莉莉(2011)的研究表明,经常感到孤独和有时感到孤独的高职生人数比例为98.7%,其中严重孤独者占总人数的1.3%[6]。这些结果说明了高职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广,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在经受孤独感的痛苦。

2.孤独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多项研究显示,高职男生体?到的孤独感整体而言高于女生[7][8]。研究者解释为,一方面,性别角色社会化要求男性更加自主独立,导致高职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另一方面,男生在倾向于广而不深的人际交往,因此体验的孤独感较;而女生的情感联系更为紧密、倾向于情感交流和秘密的分享,因此在情感体验上孤独感较低。

在年级这一变量上,黄婧(2013)、黎明(2017)的研究表明,高职生孤独大一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年级。而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庞莉莉(2011)的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年级、民族、生源地的高职生孤独感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专业有显著差异,文科生的孤独感高于理科生。

二、高职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1.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作为一种行为倾向的集合,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有研究者认为,具有羞怯、被动、内向及多愁善感特点的人往往易孤独,因其缺乏人际关系能力和技巧,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这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孤独的感受。关于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孤独和精神质、内外向关系显著,孤独的人往往不具备外倾性[9]。

甘良梅等(2015)对高职生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即孤独感与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性显著负相关[10]。

2.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抚养和教育的行为倾向与风格,它对于高职生的孤独感有着深远的影响。黄婧(2013)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的温暖理解和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母亲情感温暖、兴趣爱好等负向预测孤独感,父亲拒绝否认正向预测孤独感。

同时,刘志强(2011)的研究中,不同家庭结构的高职生孤独感得分在各个维度上都存在差异,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在情绪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几个方面都要显著高于非单亲家庭。

3.依恋风格

依恋形成于儿童早期,表现为个体对抚养者的一种依附和亲密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种行为模式伴随人类一生,影响着个体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及其过程中的情绪体验。

研究表明,高职生的依恋风格影响其孤独感:4种依恋风格与孤独感程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安全型依恋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恐惧型、冷漠型、专注型依恋与孤独感均为显著正相关。不同依恋风格高职生孤独感之间有显著差异,孤独感得分排序为:恐惧型依恋、冷漠型依恋、专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11]。

4.生活应激事件

生活应激事件是指个体经历的具有挑战性的事件或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其生理和心理会产生严重的担心和焦虑。生活应激事件会对个体的孤独感造成一些影响,研究发现,孤独感和生活应激事件的各个因子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生活应激事件能显著预测孤独感的程度[12]。

5.社会支持

缺乏社会支持的高职生,相对于社会支持良好的高职生来说更容易在生活中感到孤独。刘晓秋等(2014)、林鹏等(2018)的研究均表明,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2][18],刘志强(2011)的研究结果与之一致,高职生的社会支持各项指标与孤独感成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能有效预测孤独感的水平[3]。研究者对高职贫困生的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对其孤独感有一定影响作用,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两因子对孤独感的四个因子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8]。这是因为,社会支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减轻孤独感产生的负面影响,起到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

6.家庭贫困

有研究表明,高职贫困生孤独感显著高于非贫困生,高职贫困生不仅在情绪方面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而且在社交方面也存在更多的孤立状态[8]。

三、高职生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1.网络依赖与孤独感

刘晓秋等(2014)的研究表明,严重孤独的高职生在网络成瘾倾向上的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孤独感可预测网络成瘾的倾向[5]。刘志强(2014)、张珊珊等(2018)、林鹏等(2018)的研究均表明,手机成瘾和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13][18][19]。甘良梅等(2015)的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其研究结果表明,高孤独感的学生在手机依赖的各项指标都上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的学生,即孤独感越高的高职生,越容易对手机产生心理或者行为上的依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孤独感还以中介变量的形式,影响人格因素中的神经质对于手机依赖的作用,可见,孤独感是影响高职生手机依赖的关键因素。

2.自我表露与孤独感

有研究者认为人有亲密的需要,在同伴交往中自我暴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低自我暴露者缺乏与他人交换亲密信息的能力,影响其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成为导致孤独感的重要原因。另外,自我表露利于形成自我认同,从而避免孤独的发生;较好社会适应的人有相对高的自我表露,从而获得爱和友谊,避免孤独感。黄婧(2013)对我国高职生孤独感的研究结果与这些观点一致,研究表明,不同自我表露程度和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具体表现为较低自我表露程度的个体孤独感高于较高自我表露程度的人[4]。

3.幸福感与孤独感

幸福感是个体根据其自己的感受对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个体的生活质量。孤独感这种负性情绪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体的心境、对行为的掌控、对生活的满意度等。杨冬梅(2007)的研究显示,孤独感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高孤独组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孤独组学生[15]。胡丹莹(2011)的研究结果与之一致,不同孤独感程度的高职生在总体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孤独感越高,总体幸福感越低[14]。

四、高职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Young曾以Beck的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较早提出了一套针对长期孤独者进行个别治疗的模式[16]。他们认为人们的孤独情绪与行为改变与认知密切相关,通过改变孤独者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帮助其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可达到改善孤独情绪及社交行为障碍,并能防止复发。

在孤独感干预问题上,国内研究较少。我国学者曾运用社交技能训练、自信心训练、认知调节等方式对大学生孤独者进行了团体辅导,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对高职生的孤独感的干预为数不多的研究中,研究者以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等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行为和情绪方面对高孤独学生进行系统的干预训练。经过干预实验,实验组学生的孤独感?c实验前相比有了极为显著的改善,较之对照组也非常显著。研究表明,结合认知行为治疗、社会学习、归因等理论,着眼于认知、情绪、行为方面,对高职新生进行孤独感训练,是切实可行的[15]。

五、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目前关于高职生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方面,而研究方法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等相关研究或事后回溯研究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很好的说明相关变量与孤独感的因果关系。对于广泛存在的高职生孤独感的干预手段方面的研究也相对欠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孤独人生篇9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是因为它未曾在“孤独”的表象上倾注一字,而只是将沉闷的“活着”娓娓道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百年孤独读后感作文,供大家参考。

初三百年孤独读后感作文1该怎么去看布恩蒂亚家族呢?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

漫长的百年,几代人的智慧,有的聪明机智,有的求知若渴,勇敢坚强……他们虽孤僻,却有着自己坚毅的眼光,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着美丽、个性的女性。其实谁也说不清这个命运多舛的家族到底有什么致命的弱点,但事实就是仅经过百余年,随着风雨袭来,这个家族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但你若是仔细品味,你又会发现好像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叹息的地方。

但是又如同题目《百年孤独》一样,"孤独"成为了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家族的人,都笼罩着一种孤独,他们都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沉默寡言,却又可能为了一个目标疯狂的去努力,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渐渐的布恩蒂亚家族变的与世隔绝,疯狂至死。整个家族的第一位女性——乌苏娜为了改变家族孤独的局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最终,她失败了。每一个孩子都一步步重蹈覆辙,迈向了孤独的深渊。

深层次的说,布恩蒂亚家族百年来的兴衰荣辱,其实映照的是拉美历史的变迁。整个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命运急转直下对应的正是拉丁美洲的内战和殖民者的入侵。而家族内部的落后:成员之间的乱伦更是与拉美整体文化程度低下相关联。总是这个家族的孤独与苦难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痛苦与血泪。科技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拉美人民从一开始的奋起反抗到最后的安于命运的安排,这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让人仿佛置身于情境之中。

其实在生活之中又何止书中的百年孤独,每个人都有孤独,每个人都会孤独,这与开朗活泼的外表无关。在现代化的都市之中,夜晚华灯初上,灯红酒绿,可无论外面多么喧嚣,总有人在某一时刻感到孤独,难以抗拒。你或者想着逃避,或者想着抵抗,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是《百年孤独》里的疯狂,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挣扎,无论何种方式,都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否我们在这重复的方式里失去了方式,丢失了真实的自我?

如果孤独不能避免,那就尝试去享受它吧。不去像布恩蒂亚家族一样抵抗孤独,最终只会体力不支,被孤独吞噬。谁也不想这样,到不如换一种方式,以骄傲的姿态俯视它,独自承受一切,承担自己的责任,毕竟总有一个人的时候,若是学会了适应孤独就再也不会害怕了。

去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候的挫败。孤独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我,孤独是一场自我对话,可以听清自己的心。

初三百年孤独读后感作文2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的名字是和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独》就是他展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作。读过他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极善用绚丽而无羁的想象构造出一个仿佛神话中的世界。

马尔克斯幼年生活于哥伦比亚沿海小镇。外祖母在夜间经常为他讲叙民间传说和印第安人的神话。反映于创作之中,就是他那种“幻想而又不失真”的魔幻风格。

《百年孤独》还是马尔克斯采用外祖母那种“不动声色的讲着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方式进行创作的第一例。为了这个漫长的“百年故事”,他想了十五年,而后因为目睹一个老头带着一个小男孩去见识冰块(那时候,马戏团把冰块当做稀罕宝贝来展览)的场景而开始动笔,《百年孤独》使他真正享受到写作的快乐。而他往往十分重视小说的第一句话,因为他认为这决定着全书的风格、结构,甚至篇幅,故而《百年孤独》开头的这第一句话也同样含有这种神秘的信息:“多年之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人们为此发明了一个新时态名词“将来过去式”来为之命名。马尔克斯真正动笔写作《百年孤独》仅花了还不到两年的时间,然而这之后他就引起了世界文坛的一次“爆炸性”的事件,魔幻现实主义的“蘑菇云”让全世界的读者为之震撼不已,痴迷而吃惊。

《百年孤独》中讲叙的一切都具有令人不敢置信的奇妙效果,其中糅合着印第安人的传统信念和意识,比如认为人的死亡是因为河水或石头在召唤人的灵魂等等,以及阿拉伯的神话。在小说中,万物有灵,人鬼共世,时空上则迂回,迷离以表现人生的轮回,他还相信预感和预示的作用,以此为以后的故事发展埋下种种神秘的伏笔。

《百年孤独》被评论界赞为“二十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其作者马尔克斯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

《百年孤独》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

初三百年孤独读后感作文3“What matters in life is not what happens to you but what you remember andhow you remember it.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在此书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百年孤独》的艺术魅力正在于那幻想与现实的融合所营造出的魔幻之境;马孔多人辛酸了百年的孤独之旅与埋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歌。

《百年孤独》主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

马尔克斯的作品在“冰块”和“石头”中开始,在一阵风中结束。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近乎绝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样的历史象征了孤独,就是“百年的孤独”。

这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

在今日这个渐远离盛夏的日子,微风凝滞,天空晦涩不明。我倚在树下,抚阅《百年孤独》,我又一次感觉到经典文学名著那不朽的魅力。在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学大师中,马尔克斯和他的这一代表作,在我心里存留了无法磨灭的记忆。

初三百年孤独读后感作文4孤独是把你拉进黑暗深渊的一双手;孤独是在周围喧闹的环境中你却在灰暗的角落里轻轻抽泣。而一个历经百年孤独的家族,他的历程,会是怎样的呢?

《百年孤独》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和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这本书写的是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的荒唐、古怪、甚至有些伦乱的故事和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乃至消亡的历史。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聪明机灵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坚毅的眼光,不轻易服输的性格,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作者马尔克斯不愧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人,以此书为代表,他用绚烂并无束的语言构建了魔幻的天地。

岁月虽逝,但水流影在,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传奇,注定不会在世界上重现。

初三百年孤独读后感作文5西亚.马尔克斯的让我有些懵懂,也许是第一遍阅读的缘故。

它到底想表现什么?作者因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这本书的内涵应该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家族兴衰的过程及结束的原因?还是告诉读者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无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真实再现?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中,并在其中终其一生。虽然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庭成员中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与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没有人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却不知道为何忙碌。他们在忙碌中体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最后在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

孤独人生篇10

2.有两个我:一个我想要有人可以听懂我说的话,另一个我想要无人可以听懂我说的话;一个我想要了解,另一个我想要孤独;一个我想要接近人类,另一个我想要逃离。

3.太阳底下无新事。你以为无人能懂的孤独痛苦,其实早被千百亿前人经历。生活这份孤独、矛盾、痛苦的本质,少有人能精准表达,大部分人都是在内耗中缓缓枯竭。

4.所谓孤独,并非是无人能懂的寂寥,而是在独处时亦找不到安慰的痛苦,灵魂无处安放,便是生如将死。

5.当有一天你觉得你的真心无人能懂,你的爱无人托付,你的心一定是孤独的。没有背叛没有私心的感情真的没有吗?

6.我在春日午后的阳光里孤独,写着下半生的落寞,唱着无人能懂的忧伤,在春日午后孤独的阳光里。

7.心塞了一天,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句子,因为孤独从来不被懂,所以向来都是波澜不惊。估计无人能懂了。

8.躺下来的时候,我的熊手突然落下来,似乎给我了一个拥抱,告诉我不管怎样,它都在这里,在我难过的时候给我一个拥抱,人啊,最终都会走向孤独,艰难和痛苦,折磨与哭泣,才是人生的主色调,还是要一个人孤独的走下去啊,你的痛苦,无人能懂。

9.我只是想找个人倾诉,却发现没人理解我,没人懂我,渐渐明白,一些记忆,是永恒的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既然无人可说无人可诉的话,就让孤独永恒吧。

10.你就是你,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的唯一,就算现在还没有人懂得欣赏你,但至少你知道怎么欣赏自己,无人喝彩的时候,虽然孤独,但也最自由。

11.我对这个世界的爱,其实都是凉意入骨的深深怨恨,渗着无人可懂的孤独。

12.有些人的特立独行,是因为他们的世界很纯净,有些人注定是孤独的,欣赏着无人能懂的风景,但是他们是上帝的宠儿。

13.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和我一样明白,每个人都要经历属于自我的起起落落,我们的那些孤独、彷徨、失落,无人能懂,但人人都会体验,那些最初无法忍受的情绪,不必深究不用纪念,真正需要铭记的,是身边陪伴你的人事,是爱。

14.人99%的时间都是孤独的,你的想法无人理解,你的做法无人看懂。暂时的不理解没有什么,暂时的无法看懂也没有什么,关键是自己的内心,能否笃定的前行!

15.在这繁华盛世独处一隅可内自省,而孤独,那是一种无人共鸣,心灵深处的渴望将被放大,无人懂亦无可恋。池震和陆离的相遇可说是缘,亦可说是宿命,他俩都有种惜惜相依的感觉,在这世上能懂你的人不多请好好珍惜。

16.因为懂得人的孤独不就在于,一扇心扉,守尽黄昏,无人推。

17.即使应许之日不会到来,即使你的孤独无人能懂,只要我们还能爱,我们终会有所得。

18.内心最深处的孤独,是无人能说的,如凝结核一般,深入骨髓,冰冻灵魂,不需要别人懂,也不奢望有人能懂。

19.我已看完你的孤独,所以再勿言无人能看懂你的孤独。

20.安静的看着一本书,我思考着,文字勾起相似的心情,我沉默着,似乎无人可懂的孤独。

21.人情冷暖,窗外连夜雨。冷暖自知,寒夜无人知。若问世间谁懂你,香烟烈酒伴孤独。

22.既然无人懂,孤独又何妨。

23.左眼没有见过右眼一面,不懂安慰,只懂陪它落泪,孤独是一场无人问津的重感冒。

24.孤独是什么,孤独是开心无人分享,难过无人知晓,当你品尝孤独的滋味以后,便会懂得孤独其实是人生必经的历程。

25.习惯了苍白无力的安静,也就爱上了那种形单影只的孤独和无人能懂的感伤!

26.人生来的孤独,无人能懂。昨天,今天,明天。孤独仍伴随着。

27.我不怕孤独,不怕寂寞,不怕终老,唯一害怕的便是一生无人懂我。

28.长夜漫漫无人闻,与影作伴谁能懂,香烟啤酒不离手,孤独落寞一人走。

29.我的孤独无人能懂,你们以为我是快乐的,可是我感觉你们是可笑的,自以为是的。

30.孤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用一生去承担,无人能懂。

31.孤独无人知,寂寞无人懂,愿汝有卿相拭泪,愿君无泪共烹茶。

32.不知什么时候起开始成为孤独的一个人,一个人的悲凉无人懂。

33.恋你风华绝代之姿,却无人懂你柳絮才高的孤独。

34.孤独并非无人陪你,而是无人懂你。

35.倍感孤独,无人懂我!有些人很好,只是我脾气不好!

36.这世上会不会有另一个我,懂我孤独寂寞无人诉说。

37.孤芳自赏不是清高,只是孤独的世界无人能懂。

38.独自漫步在无人的街角,没有谁能懂我的孤独与寂寞。

39.所谓孤独,就是无人可诉,无人可懂,无人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