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浪漫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4-01 14:54:10

最浪漫的故事

最浪漫的故事篇1

晴儿钻进被窝里,触动着手机屏幕,晶莹的泪珠滴在屏幕上,信息灯亮了,是忆的短信:梦,我突然发现我们不是很合适,我们…。.分手吧!晴儿回了:没关系,我已经不叫做梦了,我叫晴儿,我今天看见了你跟那女孩……晴儿发完便删掉了忆……

第二天,星月学院创建了师门,就读舞者可拜出师者为师。晴儿拜了十一做师傅,师门是:青楼。师门青楼的始创人是王野,高级舞者。王野主宰的舞团青楼势力也是排行NO.1。晴儿很庆幸能够加入这个庞大的家族。

晴儿的衣柜挤得很满,她加入了一个叫 我们素主角 的舞团,团长叫作?S晴。舞团的形象代言人叫劳,很帅气。真是巧合,团长的小名也是晴儿……所以,大家叫晴儿,晴儿和?S晴都同时应声,真是麻烦……

那天下午,晴儿有去商城买了几件衣服穿,与一位男子肩头互相碰撞,因此商品掉落了一地,那个男子叫阳光,很帅气很帅气,比劳帅多了,阳光连忙帮晴儿拾起商品。他要走得时候,晴儿:你叫什么名字?阳光:阳光,希望有缘再相见。阳光说完便匆忙地走了。晴儿记住了他帅气的面孔。

夜深了,人静了,晴儿依然睡不着,她想着:劳很帅气,阳光更帅气,但是显然有些幼稚,我对他们都有一点点的好感,唉……

睡去以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知道第二天天亮。

晴儿再次来到商品街,进入一家音乐专辑店,购买喜爱的歌手杨幂的专辑,选着选着,和一个人同时选中了一张专辑。晴儿:是谁?晴儿慢慢抬起头,只看见……

最浪漫的故事篇2

摘要史诗源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民族英雄的故事,而《荷马史诗》很好地记述了这些事件或故事并体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由于《荷马史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后世尤其是西方文学的浪漫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论起,分析了这两部古代史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尤其是它们在浪漫主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对后来的史诗甚至文学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荷马史诗》 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 溯源《荷马史诗》

在了解《荷马史诗》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史诗的来源。史诗原意为故事,后来逐渐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及歌颂具有伟大业绩的民族英雄联系起来,并逐步成为世界民间叙事体长诗中最有特色、最具规模、最有厚度、最具浪漫性质的古老体裁。

根据反映内容的差异,史诗通常可以分为原始史诗和英雄史诗。前者主要记叙了一个民族在其童年时期对人类起源、风物来源、早期经济社会生活等幼稚的解释。而英雄史诗主要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全部社会生活,比如民族迁徙、与外族征战、光辉业绩等等重大历史事件。《荷马史诗》产生的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评判,并具备了产生浪漫主义的基础条件。

追溯世界文学史可以发现,浪漫主义一词最早源出于南欧的古希腊,也就是说源于公元前的“荷马时代”。当时的大量作品用来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因故事传奇或神化,加上一些内容和语言等的渲染,因而具有了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史诗将记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而《荷马史诗》则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历史资料。

二 《荷马史诗》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虽然选于古老的历史题材,但情节生动、结构严密、形象鲜明、语言简练,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实在是古代世界的一部杰作。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部史诗的基本内容。

《伊利亚特》主要叙述了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全诗以希腊联军统帅阿加米农和勇将阿溪里的争吵为中心,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重大事件。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10年未成,而勇将阿溪里愤恨统帅阿加米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才复出战。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英勇地与阿溪里作战身死,特洛伊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的尸体,举行葬礼,故事至此结束。可以看出,这部史诗是以阿溪里的愤怒为主线组织安排材料,并歌颂了氏族英雄的高贵品质。全诗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都是描写阿溪里拒绝参战的情形,这样就为表现其他英雄的形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奥德赛》主要叙述了伊大卡国王奥德赛在攻陷特洛伊城后归国途中10年漂泊的故事。但它实际上只集中描写了这10年中最后的1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大体内容是:奥德赛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10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方才归家。当奥德赛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负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赛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这部史诗突出了奥德赛的智慧,并通过他讲述的惊心动魄的漂流经历,展现了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包含了许多远古时候的神话,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富有浪漫色彩。纵观两部伟大的史诗,通篇刻画了英雄人物的果断、勇敢、坚强,展现了英雄人物的智慧,并处处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意味。

第一,从内容上看,两部史诗都出色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两部史诗都吸收了古代神话传说的元素,充满了神奇瑰丽的幻想和大胆奇特的想象,故事的情节离奇曲折、跌宕多姿、令人期待。

两部史诗都把人作为艺术描写的中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光彩夺目的人物。如果说在以前的神话中,神占据主导地位,操纵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及其运动变化,人被迫处于从属的地位;那么在这两部史诗中,人则上升为一切事物的中心和主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希腊人所以能攻下特洛伊城,靠的是阿溪里的骁勇善战、奥德赛的木马计和全体希腊人的英雄主义;奥德赛能够克服大自然带来的重重困难,战胜恶魔,返回家园,主要也是靠自己的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斗争精神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也是希腊艺术的土壤。”人类早期丰富优美的神话为史诗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史诗在着重反映现实事件和现实英雄人物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和对理想的追求,充满了大胆瑰丽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抒写。这种神话与历史的结合、幻想与现实的结合,首先表现在史诗借以展开故事的背景,一般都是天人不分、人神相交。《荷马史诗》依据的史实是希腊人与特洛伊人的一场部族战争。

我们看《伊里亚特》,无论是重大战役的胜负、英雄的生死,还是事情发展的结局,一切都要经由神的意志,由神来决定。奥德赛能否回家团聚,还需要由众神开会讨论。本属人世间的一场战争却变成了人与人、神与神的混合交战。宙斯、波塞冬、雅典娜诸神不仅分成两派,暗中各助一方、干预战事,甚至直接参战、左右战争的局势。部族的斗争伴随着神的较量,忽而天上、忽而人间,展开了一幅五光十色的战争画卷,可谓空前绝后。事实上,这种人与神的结合,还具体表现在史诗的大量的故事情节上。史诗的基本倾向是写实的,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真实而有诗意的描绘,其主要事件都有历史事实作根据;但同时又是理想的,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想象和幻想的成分。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异想天开,但在这两部史诗中却运用得非常自如,而且取得了很强的艺术效果,并至今为人所称道。

第二,史诗的结构异常精美,安排极为得当,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两部史诗的时间跨度都长达10年,但前者只描写了4天的战斗、21天的埋葬仪式和26天的空闲时间,前后共计51天;后者也只是集中描写了41天的主要活动。两部史诗看上去是描写了纵观几十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实际上为了很好地表现主题,主要集中在几十天的故事中。两部史诗中,都用与主题有关的事件构成核心故事,其它的社会活动、贸易往来、宗教活动和生活生产作为穿插。两部史诗均以自然的质朴的口语写成,并充分运用了大量比喻,这些比喻新鲜、奇特,富有艺术表现力。因此,刻画的人物简洁明了,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这些都为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真实具体的面貌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两部史诗具有独特的韵律。史诗不押韵尾,全诗节奏鲜明,而又灵活多变。古希腊神话本身就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想象,具有很多神化了的故事细节,把它们纳入到具有独特表现力的诗歌当中,使得全诗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浪漫主义色彩,增加了更多的想象力,从而增加了史诗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第四,两部史诗均用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使用了大量口头艺术的表现技巧,比如:比喻、夸张、烘托、固定修饰语和一系列套语等。比喻、夸张、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贯穿全诗始终,使全诗具有一种磅礴宏大的气势,洋溢着浓厚的英雄主义气息;而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又极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使用固定修饰语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足智多谋的奥德赛”等。重复套语的使用,更是前无古人,真正体现了作品源于口头艺术的特色,有利于加深印象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有利于增强其浪漫主义色彩。

《荷马史诗》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尤其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面,堪称古希腊文学中的瑰宝,对后世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的浪漫主义发展与壮大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

三 《荷马史诗》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浪漫”实际上并不是表象的东西,而是一种对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批判。也就是说,是通过一种类似于假设建构的理想境界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浪漫体现的其实正是不浪漫,它把复杂的现实隐藏在各种形式的表达中。从《荷马史诗》可以看出,作者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强烈的主观性,来表现对现实的极端不满,体现了对理想的强烈追求的审美。

“浪漫主义”在荷马时代和《荷马史诗》中被很好地应用,后来受其影响并逐步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成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从古代希腊之后,它在德国兴起。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开启了搜集和研究民间史诗的热潮,促进了人们对史诗的起源、流传和创作等重大艺术问题的追求与探索。在之后的漫长历史中,受《荷马史诗》浪漫主义的深刻影响,西方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前后,这一时期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整个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雨果为代表。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而无论是业界专家还是社会民众,都认为西方的浪漫主义源头实际上来自于《荷马史诗》,并受到这部史诗的巨大影响,而且其操作手法、艺术理念、想象空间等元素均影响到之后的几个浪漫主义时代,并一直迁延至今。

文学界的认识是,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体系之一。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它彻底推翻了欧洲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可谓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一次“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浪漫主义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荷马史诗》中敢于把人拟为神、异想天开等大起大落的艺术表现思想和手法。

像远古时代的《荷马史诗》一样,后世西方浪漫主义往往也不对现实社会做出精确的描绘,而是着力表现理想型、未来型甚至狂妄型的生活。后世的浪漫主义,几乎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超现实生活中的伟人、英雄身上,赋予这些故事人物以非常理想的光辉,以及超人的毅力和无人可比的智慧。《荷马史诗》之后,西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作品,大都具有宏伟的气势、磅礴的激情、昂扬的节奏、大胆的夸张、绚丽的幻想、缤纷的语言,而这些多承继于《荷马史诗》。用德国著名作家席勒的话说,浪漫主义就是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所以,浪漫主义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西方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

很多人把《荷马史诗》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善结合,甚至有人把这部史诗称为西方浪漫主义的鼻祖,这并不为过。因为无论从立意、题材、内容,还是结构、表现手法、语言以及取得的艺术效果,它都是无可置疑的。当然,《荷马史诗》之后的西方文学,均与当时的复杂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后世的文学浪漫主义有着诸多的不同表现,再加上相应的作家的独创、发挥、充实、改进,西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具有了诸如: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等等思想和艺术特点,使得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瑰丽多彩,经久不衰,并一直称世于今。

参考文献:

[1] 崔嵬:《荷马的诗性智慧――〈忒拜之歌〉与〈荷马史诗〉的差异分析》,《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最浪漫的故事篇3

关键词:教室 有爱 浪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04-01

一间教室能带给学生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间流动着什么。第56号教室里的奇迹源于雷夫老师对学生的爱,这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浪漫”不是恋人的专利,你、我、孩子们同样可以拥有属于我们的“浪漫”。我的教室里正演绎着那些“浪漫的事”。

因为故事,教室里流淌着浪漫的气息。

没有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孩子们喜欢听,我也喜欢讲,我就用故事经营我和他们的教室。

一、一个汉字一个故事

一个简简单单的汉字,说不定背后就藏着故事。走进教室,你听,“有个神奇的字――最,加上它意义就大不一样,信不信?不信你加上它,看看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我和孩子们开始对对子:师:我喜欢画画 生:我“最”喜欢画画。师:老师夸我读书好听。生:老师夸我读书“最”好听。……

几个回合后,孩子们有点明白,但我意犹未尽,接着说:“我喜欢你!”此时齐刷刷地举起了好多小手,小眼睛里闪着光,我笑着让他们一起说:“我‘最’喜欢你!”“是我吗?”故意追问了一句,他们的头点得像小鸡啄米。

上述一幕,常常在教室里上演:“家”是一个什么地方呢?看看它的上面“宀”,那是一间屋子,看看在屋里住着谁?对!是一只小猪!“家”就是一个让你饱饱吃、呼呼睡的地方;“荷”,很多孩子会把左下的“亻”写成“氵”,不妨换个视角来看这个字,咱们从下往上看,“荷”不就是一株“可人草”嘛!你喜欢这“可人草”吗?相信孩子们在喜欢这株“可人草”的同时也牢牢记住了字形……一个个汉字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俘获了孩子们的心。

二、一个故事一颗种子

光听故事还不够,爱读故事才应是教室里的盛景。开学第一天,我没有开始拼音教学a、o、e,而是手捧一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那是一个讲述大兔子对小兔子无私的爱,小兔子对大兔子深深依恋的故事。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等着他们来告诉我结局。第二天,有个孩子跑到我面前:“老师,猜猜我有多爱你?”“噢,我猜不出来。”我也学着大兔子的话回答。“我爱你,从这儿一直到无边的宇宙之中,然后绕回来。”这个孩子的话一下子引来了好几个孩子,他们争着说:“不够不够,然后绕回来,再绕回去,绕回来,绕回去……”我和孩子们一起笑!因为我知道他们已经去绘本里找结局了。我“别有用心”地在他们心底种下阅读的种子。从此,我和孩子们开始了阅读之旅:怀揣《花婆婆》的梦想、追求如《犟龟》一般的执着、邀爸爸妈妈同熬书香《石头汤》……我的浪漫心愿,就是要做那个为孩子们阅读点灯的人!

因为故事,孩子们喊我“故事老师”;因为故事,一间教室里流淌着浪漫的气息。

因为诗歌,教室里氤氲着浪漫的情怀。

快乐不在节日里,而是在你和我的眼神里;知识不是在书本里,而是在你和我的距离里。

三、一首诗歌一段牵挂

我喜欢儿童诗,更喜欢把一首首小诗带到孩子们面前。一首《写信》在教室里读着、念着。太阳给月亮写信/月亮给太阳写信/铺开天空湛蓝的信笺/铺开天空墨黑的信笺/用金灿灿的阳光/用银亮亮的月光/写下温暖的问候/写下轻柔的问候/飘飞的云彩/闪烁的星星/是问候开出的花朵/是问候开出的花朵。我从他们的眼里看到陶醉。可我还不罢休,追问:什么样的人会互相写信呢?读信又是什么感觉呢?孩子们再一次细细品味,“太阳和月亮”似近又远,“想念、问候、牵挂”,这些字眼是不是还有一些“相爱”的味道?这些小家伙,别看他们小,也似乎体会出了牵挂的人、喜欢的人才会互相写信。那你能不能也写上一段呢?孩子们可兴奋了,纷纷拿笔,教室里只剩下“沙沙沙”的声响,写下了一段段令人惊奇的文字。你看:荷花给鱼儿写信/ 鱼儿给荷花写信/铺开荷叶碧绿的信笺/铺开河水清凌凌的信笺/用淡淡的清香/用洁白的浪花/写下想念的问候/写下牵挂的问候/晶莹的露珠/透明的水泡/是问候开出的花朵/是问候开出的花朵……不再是出自大诗人,而是咱们班的小诗人。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惊叹了呢?短短二十分钟,像这样的小诗接二连三地诞生了。下课前,几乎全班的孩子都获得了满分。看到他们在那间教室里欢呼雀跃的样子,我好不得意。

四、一根红绳一份期盼

都说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宇宙”,我变着花样、出着点子,搭建“舞台”,激活他们内心的“小宇宙”。将讲台让出来,让孩子把创作的小诗读来听听;一根红绳,一些花花绿绿的小木夹,就那么往教室走廊一拉,一首首小诗的“作业”配上他们原创的插图,瞬间成了“作品”,细细的红绳牵扯着孩子长长的视线。我感到了教室里氤氲着浪漫的情怀。

没有绚烂的舞台,没有镁光灯的闪烁,还是那间普通的教室,却有孩子们晶亮的眼神和生命的展开。每到此时,我在一旁温情地注视着他们,然后鼓掌,鼓掌,默默欢喜。

最浪漫的故事篇4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⑴其中,属于神话题材的有《补天》、《奔月》,属于传说题材的有《理水》、《铸剑》,属于历史题材的有《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在这里,神话、传说及史实本身作为“新编”的对象,是既定的,即使它们的流传有歧异,但作者对之只存在选择的问题;而“演义”,却自然而然包含着艺术虚构即鲁迅所谓“点染”的成分。因之,在制约作家采用创作方法的问题上,此处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先决条件:神话、传说作为原始先民和古代人民创作的文学作品,其本身就带有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奇异性,它们的自身内容就内在地要求着作家在改编之时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来表现;而史实,作为有据可考的历史,因其具有客观真实性,先天地倾向于现实主义,但由于作家在改编它们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原则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导向现实主义,又可以导向浪漫主义。所以,在研究《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时,我们首先得将神话、传说与史实这两个不同的范畴相对地区分开来。

仔细说来,神话与传说也是有区别的。它们二者的相异之处在于:神话完全是想象的产物,而传说可能有某种事实上的依据。前者是人与自然的神化,后者则是“神话演进”之后,“中枢者”已由“神格”“渐进于人性”,“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及”者。⑵但在充满想象和奇异色彩方面,神话与传说又是一致的。故我们在此将它们相提并论。

神话是反映原始先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现象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在思维方式上,神话充满了原始先民那种大胆、奇特的想象和幻想,与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是两码事。马克思曾指出:“一切神话都是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它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⑶可见,神话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想象,而奇特丰富的想象正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应该说,不论就其内容或思维方式而言,神话都是浪漫主义的。当然,神话与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之间有着时间上的隔离,后者是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文学从神话中分化出来之后逐渐产生的。但是,它们的精神却是相通的:不是按照世界的客观面貌来认识和进行描绘,而是按照自己的幻想或理想来理解和进行描绘。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古老的神话,其内容和所体现的思维方式都是浪漫主义的,概莫能外。马克思关于古希腊神话的论述,在精神实质上,应该说包含着对神话与浪漫主义之内在关系的确认。因为,“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力,把自然力形象化”的神话,其突出特征正是大胆、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是非现实和超现实的,它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带有幻想或理想的反映;这在思维方式上,显然是一种非自觉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方式。一切神话永久性的艺术魅力, 从根本上,正是从人类童年这种非自觉的浪漫主义“艺术”方式而来。

鲁迅写作《故事新编》,情况亦是这样。如上所述,神话传说题材,在《故事新编》中要占大半。他之所以在13年间断断续续地写下这些新编的“故事”,并非偶然。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保存于他记忆的仓库里,并在暗中生成着、滋养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少年时代,主要是耽于诗意幻想、追求奇异的情愫。他小时候自编童话,便是这种情愫的体现。到1907年写作《摩罗诗力说》之时,他已经博览了中外文学作品,而他心向往之的却是西方的一批“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等。在纷然杂陈的文学流派中,他独独垂青和服膺于浪漫主义。这原因,除了他的年龄特点以及东京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之影响外,还有一条,就是少年时代大量神话传说在其心田里播下了浪漫主义这颗难以磨灭的种子。到了《呐喊》、《彷徨》时期,现实主义是显流与主流,而浪漫主义则是潜流和支流。现实主义的采用,于 鲁迅是十分自觉的,与他疗救国民性、改造社会的伟大目标联系着,但它的居于主导地位,必意味着主体心理结构中浪漫主义成分要受到自觉不自觉的压抑。从心理结构的内在需要讲,鲁迅无形中也有导泄自身浪漫主义的要求。特别当他日常心理中情感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精神苦闷时往往如此)时,或因为多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写作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时,心中埋伏和压抑已久的浪漫主义情愫,便会涌动,要求表现。《野草》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是象征主义的(也有现实主义成分),但它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因为现代主义各流派,就其精神而言,都是浪漫主义的。所以,当鲁迅心理结构中情感这一因素占据最突出的地位时,他的创作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倾向于浪漫主义,同时渗透着现实主义,并汇入某种现代主义成分。《野草》是一个例子,《故事新编》也是一个例子。自然,后者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鲁迅这样博古通今的作家来说,当现实的精确映象从他的大脑里暂时隐退或消失时,神话传说或历史的映象,往往会来替换。也就是说,他的心理包括观念,意绪及意象活动,不会有空白,不会有消歇或停顿状态。以假想的逻辑进行充分的毫无拘束的想象,将作家浓烈充沛的情感自由地抒发出来,这对于《呐喊》、《彷徨》那样着意进行冷静的刻划、精确的现实描绘、于自身的情感加以较严格的控制这种精神活动来,不仅是必要的补充,而且亦是有益的休息。此种补充在鲁迅来说,主要是在历时性中完成的,如《故事新编》;也有在共时中进行的,如《野草》之于《彷徨》。特别是主体面对神话这种具有永久性而又格外鲜活的艺术魅力的改编对象时,创作主体必定会首先自然而然地引起一种审美愉悦。此种心态,会投射于改编而成的作品中。在这方面,《补天》比较突出。它洋溢着赞美、亢奋、欣喜的调子,——当然也反映了女娲创造的艰辛。《奔月》与《铸剑》里有着不轻的被压抑的沉重之感,但它们在体现浪漫主义最主要的特征——有着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方面来说,却与《补天》是相同的。

《补天》的画面,瑰丽而壮美,结构也是宏大的。——这同与主体奇异的想象相联系的广阔心理空间是相适应的。这篇小说中女娲的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虽于古籍有据,但在具体的描绘中,作家以浓墨重彩有力地渲染了浪漫主义的氛围,创造出了十分奇异动人的艺术画面。“她”醒来觉得无聊时,“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于打了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暂时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处所。”——主人公的形体和用以衬托的自然背景,都被作家奇幻的笔锋抹上了浓重、神奇、惊人的浪漫主义色彩。关于她造人的一段描绘,显然不是通常所谓的“情景交融”所能解释的:

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浓成一段纯白。波涛都惊奇,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溅在伊身上。这纯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动摇,仿佛全体都正在四周八方的迸散。但伊自己并没有见,只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

“阿,阿!”伊固然以为是自己做的,但也疑心这东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里,禁不住很诧异了。

然而这诧异使伊喜欢,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伊的事业,呼吸吹嘘着,汗混和着……|在这幅画面里,主人公造人的动作、造成后的心情,与作为自然背景的大海、波涛、浪花等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基点,并不在于抽象意义上神奇的非现实性,而在于主人公造人这一惊天动地的非凡事业的巨大创造力!表面上是,非常之情融于非常之景,而深层是非常之情系于非常之事。而此处“情”“景”“事”的“非常”,正是浪漫主义的想象在多方面的奇特生动之体现。第三节,关于禁军在女娲死尸肚皮上扎寨等描写,同样将古神话的简单轮廓具体化,改造、发挥了。总之,这篇小说所依据的古代神话,它作为题材,本身就带有奇异的浪漫主义色彩;加之作家又以奇幻而神异的艺术想象,使之浑然一体,这就使小说更加充实和丰富。

《奔月》、《铸剑》的故事轮廓同样于古籍可考,但这两篇小说依然以瑰丽神奇的想象细致生动地将古代神话传说具体化为奇 幻的艺术画面。从人物与情节的设计,到细节描写与氛围的渲染,都充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奔月》中关于羿与逢蒙对射的描写,以及羿连发三箭射月等描写,或奇谲,或雄浑,真富于神异的魅力。《铸剑》中关于眉间尺以头与剑托咐黑色人报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以耍把戏为名混入王宫、施展计谋剑劈王头落入鼎中而他亦自劈其头、三头在鼎中激战等一系列描写,是何不合现实的逻辑,而唯其如此,才获得了令人骇怪、惊异的感染力,加强了故事的浪漫色彩和悲壮意味。

比起《补天》、《奔月》、《铸剑》来,鲁迅后期所写的《理水》等5篇历史小说,从总体上说浪漫主义色彩稍有减弱。这主要表现在故事本身的奇幻性不如前期的3篇。但是,在别的方面,主要是在穿插现代生活细节方面,却又增强了浪漫主义气息。《理水》、《非攻》、《出关》、《采薇》里有现实中资产阶级学者等类人物的影子,有现代生活的某些片断。如《理水》对大员、学者们进行了古今杂揉的描写,“文化山”使读者想到了现实中所谓的“文化城”,而“O.K”、“好杜有图”等外语词汇的出现,在幽默中隐然指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洋奴;《非攻》中写墨子在宋国遇见“募捐救国队”,这实际上是对30年代反动政府在日寇侵略面前用“救国”名义强行募捐这种欺骗、掠夺行径的影射。此类例子,在《故事新编》里除了《铸剑》,其它各篇均有。而《起死》,由于题材采自《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本身就带有奇异性,经改编之后它的浪漫主义色彩愈益加浓,更见妙趣。这篇小说中,亦有“自杀是弱者的行为”这样的“油滑”之处。相对而言,后期的几篇中“油滑”之处较多。鲁迅将他在历史小说中采用的这种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写法,称之为“油滑”。他自谓在《补天》中写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是从认真陷入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⑷但后来各篇“仍不免有油滑之处,过了13年,依然并无长进。”这就表明,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鲁迅对自己“油滑”的写法,既有不满的一面,又有有意无意继续为之的一面。对此问题,历来争论颇多,迄无定论。在此问题上,我们以为王瑶先生从中国传统的丑角艺术的“间离效果”与讽刺作用所作的分析⑸,是十分精辟的。不过,在此我们要补充二点。一,丑角的语言和表演,无论其所在的作品的创作方法是何种,它本身总是归属于浪漫主义成分。因为,丑角的语言、动作和行为,比之其他角色有奇异性,而作家对其的设计和刻划,相应地也是运用奇特想象的结果。由此可见,丑角艺术本身虽然从审美范畴讲,可归之于喜剧、滑稽,但若从创作方法讲,则属于浪漫主义。由此可见,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自觉不自觉地坚持“油滑”之写法,这是他在创作中遇到神话传说之类本身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题材时,被激发了运用丑角艺术的浪漫主义才情。这既是自觉的,又是不自觉的。自觉的一面表现于自我选择、自我评价;不自觉的一面表现于一旦进入历史小说创作的思维心理状态,丑角艺术创造的欲望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动力定型(它在作家长期不懈的杂文创作中得到了突出发展和强化),必然会于无形中弹射到作品里,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而表现出来。这种弹射力、冲动力,是由作家的意志、情感、想象以及某种情结综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因而很难压抑下去。事实上,前后相续13年之久的《故事新编》的写作,一直运用了“油滑”的写法,正说明这一写法在鲁迅的创作心理中有内在的根据,成了他创作心理整体结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从大的方面讲,从问题的实质讲,这与鲁迅杂文中的讽刺艺术,包括某些被批判人物的内心独白(出以虚拟),漫画化的人物速写片断(主要以人物的语言表现)等是相通的。在这一点上,鲁迅的杂文与历史小说,在创作心理上有着某些相同的依据:主体有一种内在的情感与意志张力,这种张力促使作家采用漫画化的手法,表现被批判对象滑稽可笑的面目,以达到强烈的讽刺、批判现实的目的。以神话、传说和历史为题材的《故事新编》,在这方面得到了强化和突出的表现,这可以看作一旦离开现实题材时,主体的创作心理中一直居于次要地位和潜伏状态的浪漫主义才情被有力地激扬了起来。二、《故事新编》中穿插现代生活细节这种将古今杂揉的作法,从创作心理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在古人古事与今人今事之间的联想。这种联想,时间的跨度甚大,往往有几千年之久,所以读者似不易觉察,而历来亦似鲜有人从这方面来窥探《故事新编》的此种写法。其中,神话人物、故事引发的关于现实生活的联想,有明显的虚幻性,更增加了这种联想心理活动的不易识别性。之所以《故事新编》屡屡彩用“油滑”写法而鲁迅终不改弦易辙,就是因为上述古与今之间的联想作为主体高级神经活动的动力定型已经巩固与确定化。心理学家认为,“大脑皮质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这是大脑皮质机能系统的主要表现。”“动力定型的形成使大脑皮质活动容易化与自动化,动作与行为更加迅速精确……人的生活习惯与技能、技巧等等,也是动力定型的表现。”⑹其实,在创作心理活动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动力定型的问题。作家构思(想象)过程中出现的人物言动、情节细节、生活场景等,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刺激物,同样会引起主体固定的反应定型。鲁迅博古通今,经常从现实与历史的联系中发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这造成了他十分广阔的心理空间,使他非常善于将古人古事与今人今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说,他的杂文中的这种联系主要是类似联想;那么,《故事新编》中作为这种联系之特殊形式的“油滑”,即穿现代生活细节,则大体上是对比联想和移植联想。《补天》中古衣冠的小丈夫,《奔月》中剪径的强盗逢蒙,《理水》中满口现代词语的大员和“文化山”上的学者,分别是作为女娲、羿和大禹等英雄人物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这些带有喜剧色彩的反面人物的言动思想,与英雄人物的言动思想是截然相反、水火不容的。有了这种衬托,才使英雄的形象更加充实鲜明;同时,穿的现代生活细节,具有突出的现实战斗作用。在这里,神话传说和古代英雄的非凡举动和崇高的创造精神、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使鲁迅很迅速地、自然地想到了在道德、人格等方面与之完全相反的这些滑稽可笑的人物及其情状。具有辩证思想、深厚的历史感与清醒的现实战斗精神的鲁迅,不会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一味地歌赞古代英雄,不会将他在杂文创作中,大量、反复使用的“随手一刺”的手法弃置不用。正如他在杂文中,主要以批判和揭露来点燃自己对旧社会增恨的火焰,其中又渗透着对于人民的挚爱,将憎爱熔于一炉一样,在《故事新编》中,他决不会单纯地、孤立地表达自己对古代英雄的爱,而必然会把自己的爱憎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些较为复杂和完全独创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当然,《故事新编》在古今之间的联想,并非随意的,而是有线索可寻,有中介存乎其间的。如《补天》中,关于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两腿间的滑稽表演这个细节的出现,显然与作家采取弗罗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故”有关,而写作中途又看到了或人对汪静之《蕙的风》这首爱情诗站在封建道学立场上的错误批评。这两者之间,分明在“性”的问题上存在着联想的可能。这就说明,虽然在时间跨度上颇大,但其具体内容却在特定的同一范畴上交接了。至于《理水》,从小说的行文中可以看出,现实中关于禹“是一条虫”的臆断,这使作家在以热情的歌颂态度描绘自己心中酝酿了多年的大禹形象时,不能不联想到它;而“文化山”上发表各种谬论的学者的片断形象,分明是30年代初一伙资产阶级学者在日寇侵略面前,向国民 党政府建议定北平为“文化城”一事的投影。现实中和作品中的学者们,在置民间疾苦于不顾、空泛地瞎嚷嚷这一点上,如出一辙,何其相似乃尔!至于《采薇》、《出关》、《起死》,虽也穿现代生活的细节,但小说本身不存在被歌颂的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因之此种穿插并不属于对比联想。那么,这在想象形式上究竟应该作何解释呢?我们以为,这里的联想更多创造性,它们大多是随手拈来、涉笔成趣的,可以看成是鲁迅杂文在议论中由此及彼、“随手一刺”这种笔法的动态化、画面化和虚幻化。《采薇》、《出关》时代并不存在满口现代词汇的小丙君、小穷奇,也不会有在图书馆查阅所谓《税收精义》的关官,而鲁迅以想象将古人现代化,可以说是一种移植联想。它们是作品进入具体规定情境后突然冒出来的,而非在相似的东西间类比,或在相反的事物间比照。这种联想,完全脱略外形,而十分着重精神上的联系,在时间上造成了古今的交织错综。因而,其创造性的成分更突出。当然,这类联想中可能也有某种媒介。如《起死》中“巡士”对那位回生的“汉子”说“自杀是弱者的行为呀!”一句,其穿插、联想的媒介是:汉子向巡士要衣服而不得,说了句“你瞧,这叫我怎么活下去!”由这一句话,经过“死”这个被暗含着的概念,过渡到“死”所包含的途径之一“自杀”上去,遂有“自杀是弱者的行为呀!”这句30年代资产阶级文人对一些因不堪反动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压迫而自杀的人无理责难的话。可见,这类穿插,既是鲁迅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运用富于独创精神的移植联想的结果,又是主体的思维十分灵机机敏,善于在古人古事与今人今事之间迅速巧妙地捕捉某种联系的表现。

总之,不论《故事新编》中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具体联想形式是哪种,它们都一无例外地是主体在长期的思维与写作中建立了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动力定型的表现。我们认为,这是鲁迅《故事新编》“油滑”问题在创作心理上的奥妙所在!

将古今杂揉在一起,正是鲁迅思维的宏观性与清醒的现实战斗精神的体现,又是鲁迅创作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侧面,或称之为鲁迅创作心理深层的动力定型。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杂揉这种“油滑”的写法,因其与主体的艺术想象相联系,具有一定的虚幻性,所以上文将其与主体的浪漫主义才情联系起来。而从此种写法具有现实依据《包括素材来源与内在精神),以及作家着眼于以曲折间接的形式客观地反映现实而言,此种写法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再加上一些篇章如《非攻》较多地采取了客观精确的描写,所以我们不能说《故事新编》完全是浪漫主义的,而只文秘站:能说它从总体上贯串着一条浪漫主义的线索。除《非攻》、《采薇》、《出关》的现灾主义成分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着重于对历史故事与人物性格的客观描述,其余各篇也多多少少包含着一定的现实主义成分,或与现实主义有某些相通之处。至少,“油滑”的写法,本身如上所述就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重性。而特别应该指明的是,《故事新编》在以浪漫主义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参以现实主义以外,还有着某些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渗透。或者说,有着某些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曲折投影。《补天》如作者所说,运用了弗罗伊德的精神分

析;《奔月》中有象征主义成分,如用逢蒙的背叛恩师对现实中的某种人作了暗示,同时羿的英雄落寞情绪中多少有着作家自己情绪的投射;《铸剑》中的复仇行为与用于复仇的剑,也包含着明显的象征意味,对中国当时的现实有所暗示和隐喻;而《起死》虽对《庄子·至乐》中那段寓言在内容上有一定的撷取,但其本身却更多地是生发、改造,情节中颇富荒诞成分,因而这篇经改编的小说不妨以独幕的荒诞剧视之。

如此看来,整个《故事新编》虽说以浪漫主义为基本线索,但也错综着现实主义和某些现代主义的成分。也就是说,《故事新编》在创作方法上,与《呐喊》、《彷徨》一样,都具有不纯性(前者的不纯性更高)。这一点,既有个人心理结构上的原因,又有时代的原因。一位学者曾指出:“在欧洲,从浪漫主义经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是一个长达百年之久的历史过程。但在中国,它们却共时地展现在中国新文学创始者面前。他们当时接受的进化论认识模式使它们主观上试图先补课,再循序发展。然而时代气氛却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无法免于当时勃兴的现代主义思潮的纠缠。而且,各种思潮的同时涌入也必然会模糊它们之间的明确界线。这种情况使中国新文学的创始者从一开始就处在不同文学思潮的火力的交叉射击之中。虽然不同作家的个性以及各自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导致不同的接受倾向,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中国新文学中的流派,但是‘不纯’必然始终是这些流派和作家的特征。”⑺这段话,可以看作《故事新编》在创作方法上“不纯”的时代依据。然而作家自身的情况,如个性,心理结构及所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等,却是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观条件。前期《补天》等3篇小说的写作,如前所述,是在“五四”退潮和《呐喊》(或《彷徨》)结束之后。社会形势的逆转和个人生活遭受种种严重挫折所带来的苦闷,使他把目光转向古代历史和个人的幼年和青年时期。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曾提到他1926年秋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着重号为引者所加)。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他动手写了《朝花夕拾》中的若干篇,又预备足八则《故事新编》的材料,并在此时和稍后写了《奔月》和《铸剑》。就小说体裁而言,随着作家将目光转向神话传说和历史,他在《呐喊》《彷徨》中所采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便让位于浪漫主义,遂出现了《故事新编》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艺术风貌。但现实主义这一被鲁迅坚持在《呐喊》《彷徨》中所运用的创作方法,决不会消声匿迹。它必然会在创作意图、人物刻划等方面有所流露和投射。《奔月》与《铸剑》,比之《补天》,现实主义成分要稍多一些。鲁迅所说的“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仅是主观愿望;而现实主义作为被主体长期所运用的创作方法,必然会在主体创作心理中生成若干动力定型,从而在创作中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发生作用。这种情况,正如鲁迅早年崇尚浪漫主义并富于浪漫主义才情,虽在“五四”时期转变到它的对立面,但仍在创作中有所体现一样。后期所写的5篇,时值鲁迅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之后,作家此时以更充沛的革命精神与更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紧张、不倦地从事着现实主义的杂文创作。这种情况所强化了的创作心理,投射到《理水》等5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中,便是现实主义成分的有所加强。在写《出关》和《起死》之前,鲁迅联系当时社会现实状况,深感有必要“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⑻。因此,鲁迅后期的5篇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心理上,与1926年秋冬的“不愿意想到目前”明显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说,《故事新编》的后5篇,可以看作是鲁迅杂文向纯文学领域的延伸和转换。当然,后期5篇仍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在情感的突出、想象的奇特、理想的寄托(如《理水》)等方面,这5篇的浪漫主义色彩确乎是不容抹煞的。从心理机制方面说,鲁迅在大量地、长期地写作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的杂文时,他十分活跃的审美情感与艺术想象在相当程度上被压抑了;被压抑了的这些东西经过长久的积淀只能被强化,从其成分而言它们更多地倾向于浪漫主义。简言之,在长期的杂文创作中,鲁迅被压抑了的,是一种浪漫主义才情。这种才情,通常索居于心理结构的底层;但一旦遇到适当时机,它便会“冒”出来,进行顽强的自我表现。这便是后期5篇历史小说仍然贯穿着浪漫主义线索的心理依据。在一定范围内,浪漫主义可以最大限度地抒发主体的情感,发挥主体的想象,从而给作家带来较大的自我娱乐性和释放感,进而有利于实现主体的心理平衡。

实际上,不仅《故事新编》贯穿着浪漫主义线索,而且鲁迅的整个文学生涯,都贯穿着一条浪漫主久线索,——只是它起伏变化,行迹不定而已。如果说,《故事新编》后5篇在浪漫主义成分方面稍逊于前3篇;那么,鲁迅后期的旧体诗创作中,不少篇章相当突出地表现了浪漫主义。在这方面,他除了受到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的浸染,还受到了楚汉浪漫思潮的影响。屈原诗歌与屈原的艺术精神对鲁迅有较大影响,这一点为论者所公认,自不必言;而汉唐石刻表现的人神杂处、古今错综的艺术氛围,也对鲁迅有一定熏陶。这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鲁迅的 旧体诗创作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他在30年代所写的旧体诗,几乎篇篇充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如《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赠画师》、《题三义塔》、《悼丁君》、《赠人二首》、《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无题·大野多钩棘》、《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亥年残秋偶作》等篇。它们多用神话与楚辞典故,营造了古今叠印、虚实相生的浪漫主义意象,情感极为浓烈充沛,想象奇特丰富。此种情况,表明在后期鲁迅主要用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胸中深厚的积愫,倾吐自己的浪漫主义才情。如此看来,在后期,鲁迅在坚持现实主义的杂文创作的同时,还写了5篇浪漫主义中融入了现实主义成分的历史小说,写了不少闪耀着浪漫主义光采的旧体诗。应该说,正是这种在创作方法运用上的交替性、流动性,得以使主体丰富、复杂的创作心理的不同要素、定型和侧面,都得到适当的表现,从而实现了主体内心世界的平衡。这就启示我们,在研究鲁迅创作心理时,不能孤立地分析某些体裁和某一时期所体现的主体创作心理的内涵,而要打通各种体裁、各个时期,从总体上把握主体创作心理的深层结构与变化脉络,描绘出它立体的网络和转换互补的结构来。

归结起来,浪漫主义作为历时发展的一条线索,不仅是《故事新编》的特点,同时也是鲁迅整个文学生涯及其创作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这说明了主体的日常心理和创作心理结构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同时又说明了鲁迅的创作心理适应着环境与日常心理的变化,具有功能的转换性与调适性。

【参考文献】

⑴《南腔北调集·自序》。

⑵《中国小说史略·神话与传说》。

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24页。

⑷《故事新编·序言》。

⑸王瑶:《鲁迅〈故事新编〉散记》、《鲁迅研究》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最浪漫的故事篇5

一 、什么是浪漫主义及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最初的“浪漫主义”是针对伪古典主义而提出的,等同于“新文学”或“自由主义”,是“反对模仿,强调独创的文学主张”的代名词,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统治欧洲文坛约二百年的现状,故它是古典主义的发展,也是古典主义的否定。直到 1827 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浪漫主义”的指向才正式确定为与“现实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是指作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强烈的主观性,来表现对现实的极端不满,体现对理想的强烈追求的审美原则。采用大胆的想象、夸张和变形等手法来塑造理想化的形象,通过直接抒发内心的激情来表达对理想世界热切追求的一种创作原则。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浪漫主义在古典文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在现实主义创作中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创作中并不罕见。那么,该怎样理解现实主义作品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呢?

(一)抨击现实黑暗,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情

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往往借助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凸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进而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换言之,现实主义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是通过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虚构,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否定,从而展现一种对现实黑暗的抨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殉情合葬、化为鸳鸯的浪漫主义结尾,即深刻鞭挞、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情歌颂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从而寄寓了人们对婚姻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之情。类似者如《梁祝》中的“化蝶”《牡丹亭》中的“梦合”“转魂”《促织》中的“身变蟋蟀”等等,这些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情节,均体现出了作者、作品对现实黑暗的抨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寻。要之,古典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每每旨在“用美丽的理想代替不足的真实”([德]席勒),在超越社会现实的前提下,力图用文学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从而表现出对理想型、未来型社会的追求,实现通过文学性的创造和想象,展现一幅“人类大同”、美好生活的愿景。

(二)蔑视权贵残暴,表现无屈无畏的反抗精神

在古典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往往表达出作品、作者强烈的爱憎,表现出一种可敬、可贵的斗争意志、反抗精神。如《孔雀东南飞》浪漫主义结尾,在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罪恶的深刻鞭挞、揭露的同时,表现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的追求。《搜神记•韩凭夫妇》中,韩凭夫妇在希望合葬而“王怒,弗听”时,化为“相思树”,不离不弃,这一浪漫主义笔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暴虐、残忍的鞭挞、痛斥,表现出劳动人民蔑视权贵、无屈无畏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守。《牛郎织女》中“鹊桥相会”浪漫主义色彩的收尾、《窦娥冤》中的“发三愿”的离奇情节,亦更鲜明、集中地反映了在残暴的封建势力面前,人们无屈无畏的斗争意志和矢志不渝的反抗精神。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中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往往在情感、理想的强烈作用下,通过想象、虚构的方式,来突出主旨、强化爱憎。古典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成功超越了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情绪的表达、精神的表现、意志的表白,巧妙地融入到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置以及对其的取舍、褒贬当中,在用“美丽的理想”指陈“不足”的现实的同时,表现出了对实现“美丽的理想”的执著追求和不屈的斗志意志,体现出强烈的爱憎。

(三)以天下为己任,表露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在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过程中,往往融入进理想主义的色彩和精神。析言之,其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每每采用远离现实生活的想象、虚构作为表达自己情愫的方式,以抒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如屈原《离骚》《九章》《九歌》中的忧国之思、奇幻之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憧憬,这些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字,都表现出了作家、作品的志趣、信念、担当意识、奉献精神。在现实主义作品中,寓以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抑或说使用浪漫主义的笔法,“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法]乔治•桑),作者瑰丽的想象、奇幻的幽思、深沉的祈愿,每每关乎天下、民生、志向,流露着他的太息、忧乐、求索,体现出其理想、信念和品质。

最浪漫的故事篇6

关键词:类型片;城市;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45-01

一、爱情片《罗马假日》

浪漫单纯的爱情故事,气质高贵的公主,高大英俊的男主角,偶遇让他们在罗马城度过了短暂欢乐、甜蜜惬意的时光,情愫慢慢产生,他们在古色古香的罗马街头玩闹游览,旁若无人地骑摩托车穿梭在横街窄巷。诙谐的笔触,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街景名胜,一段难忘的愉快经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造就了流芳百世的经典。

奥黛丽·赫本的形象随着这部电影的传播深入人心,罗马的名胜古迹也成为广大观众心中最浪漫的背景。雄伟的罗马斗兽场自然不必说,哥特式和巴洛克等建筑风格搭配的西班牙广场,许愿池,因为电影,有了一个美丽传说,那就是把硬币抛进水池里,就有机会再到罗马。

影片中的名胜经过电影的渲染,成为全世界影迷到罗马的必经之地。正是这不经意的电影与城市的结合,创造出令人艳羡的市场效应。

二、歌舞片《芝加哥》

贪图钱财又善于炒作的律师,为了争夺更多的关注,赢得更大的声名,受理了一起杀人案件。他使用了众多计谋,为凶手塑造虚假无辜的形象、令人同情的命运,最终使她脱离了法律的制裁,虚荣的凶手享受着这个受人追捧的过程,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她沉浸在媒体的关注中无法自拔时,更具爆炸性的新闻引起了媒体的追捧,镁光灯迅速撤离,让她措手不及。

影片通过歌舞的形式展现出芝加哥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光怪陆离,一切荒诞黑色的事件在一片歌舞中展开。影片在形式上保留了歌舞片绚美的特点:场面宏大, 布景奢华,色彩绚丽, 舞蹈优美, 造就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大胆创新歌舞表演, 呈现叙事模式的新异性,充满节奏和动感的音乐歌舞迅捷地在现实和幻觉之间切换,带来视觉的满足, 同时也推动着剧情发展。

“风城”芝加哥,在美国是一个充满了黑色意味的城市。在历史上,芝加哥在很长一段时期被认为是罪恶的渊薮,无数满怀希望和欲望的人们,来到芝加哥寻找天堂或地狱之门。而影片所展现的芝加哥,就是这样一座荒诞和欲望之城。

三、浪漫喜剧 《午夜巴塞罗那》

美国女孩维姬和克里斯蒂娜结伴在浪漫的巴塞罗那旅游,邂逅了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艺术家和他美丽而略有神经质的前妻玛丽娅,性格迥异的她们卷进了一场浪漫的纠缠当中,四个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爱情故事。

影片的唯美浪漫离不开一个元素,那就是巴塞罗那的著名美景:奥维耶多的古老青石小巷,建筑大师的现代主义杰作等等,渲染了无所不在的欲望和激情,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心神荡漾。再配以原汁原味、轻快柔和的西班牙音乐,将主人公的感情进展娓娓道来。最终形成了伍迪·艾伦这篇“献给巴塞罗那的情书”。

浪漫性感的爱情故事,借助巴塞罗那这个城市独有的风景和气质,散发着唯美浪漫的气息,既奔放可爱,又韵味十足,轻易俘获你蠢蠢欲动的心,让观众为这座城市所迷倒,更对这座色彩斑斓、充满了妙趣横生的浪漫意外的城市有了向往。

四、灾难剧情片《唐山大地震》

在地震中,一对姐弟被压在一块石板下,先救谁,另一个都会失去性命,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并被收养,从此,他们的生活轨迹不再相同。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姐弟两人意外重逢,姐姐和母亲面对的是如何修复她们心中的裂痕。

唐山大地震只是一个背景,作为一个非传统意义的灾难片,该片真正打动人的是浓浓的中国式亲情,电影的情感力量通过母女之间感情的发展变化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

唐山作为在灾难中受到重创的城市,它涅槃重生式的重建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城市的新发展和独特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坚强和向上的力量。

五、爱情战争史诗《澳洲乱世情》

二战前夕,英国女贵族莎拉继承了澳洲北部的一座农场,为了保住农场,她和刚结识的牛仔赶着2000头牛,开始了横跨澳大利亚的征途,朝夕相处的两人陷入爱河,他们的恋情随着日军对澳洲达尔文港的轰炸变得刻骨铭心。

最浪漫的故事篇7

2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经常搞出一些浪漫的点子,给三口之平凭添惊喜;

3浪漫的表现不只在情人节这一天。

本期上榜小爸

瑶瑶爸宝宝点评:爱到极致浪漫自然来

妈妈说,爸爸是个不懂得浪漫的人。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爸爸对我挺浪漫的。因为,爸爸总能想出很多点子来逗我开心,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我快乐的起点。比如,他会学着各种小动物的叫声与我打招呼和说话;他能把我随便乱画的东西,东描西抹的就变成了一幅漂亮的图画;他还唱歌给我听,从“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一直唱到: “冲破大风雪,我们坐在雪橇上……”不厌其烦,情到深处时还会随着节拍舞上两下;可我最喜欢的还是喜欢听爸爸讲故事,因为他总是用奶声奶气的童音来讲给我听,那表情更是丰富,随着故事情节一会儿凶狠狰狞,一会儿又和颜悦色,而我总是不自觉地陷入到故事之中,随着主人公一起或喜或悲。每当这时,妈妈总会在一旁感叹道: “我才发现你居然还有这套儿本事,我想也就只有女儿才能激起你那浪漫的种子吧!”

一天妈妈刚下班回家,就发现爸爸嘴里叼着的花辫绳,此时爸爸正手舞足蹈一般在为我梳头打扮呢!此情此景,让妈妈更是为之感慨: “呵呵,做得不错啁!如果把女儿换做老婆的话,我想你的浪漫一定够格了!”我知道,这不是一种伪装的浪漫,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父爱的体现。

湛湛爸宝宝点评:爸爸的浪漫我最懂

妈妈常常批评爸爸是个不懂得浪漫的人,从来不会买礼物和花送给她。我可不同意妈妈的看法。我觉得我爸爸是个最浪漫的小爸!

那天爸爸妈妈带我上街,我肚子饿了,闹着要吃东西。爸爸顶着瑟瑟秋雨,找了一家很漂亮的咖啡厅,带我进去。咖啡厅里烛光闪烁,音乐飘扬,洋溢着一股香香的咖啡味。爸爸说我吃东西的时候要有一个好的环境,这样胃口才好。嘿,还真不错,虽然我在咖啡厅里不合时宜地大口大口喝起奶来,但是在这样一个浪漫的氛围里,我的胃口确实特别好,把小肚子喝得饱饱的,心满意足地睡着了。醒来以后,爸爸还搂着我随着音乐跳舞,呵呵,妈妈都没享受过这种待遇吧!

自从有了我,爸爸越来越浪漫了。每次见到我都会给我一个甜蜜蜜的亲吻,出差在外总会记得给我带回小礼物。有时候还会跟我煲“电话粥”呢!虽然我只会咿咿呀呀地说些大人听不懂的话,但爸爸说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刘励耘爸爸宝宝点评:浪漫突袭

在我眼里,爸爸总是那么忙,可是,我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总能接到爸爸的电话。昨天爸爸在电话里还答应我说晚上早点回来带我和妈妈去文化广场游玩,可把我乐坏了。

已经是晚上了,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都已经差不多九点了,爸爸还没有回来,可把我和妈妈急坏了。我和妈妈商定等他回来就不理他了。嗨,说曹操曹操到,这不小爸回来了I我顿时忘了跟妈妈的约定,兴高采烈地迎上去,口里喊着:“小爸爸!”爸爸兴)中冲地抱起我,给妈妈使了个眼色,妈妈撅着嘴巴跟在后面,一脸不高兴。

到了文化广场,我觉得冷,想回去了,妈妈还是有些不高兴,也附和说要回去。爸爸眨了眨眼睛,故弄玄虚地说:“好吧,等爸爸给你们表演一个亲情小魔术马上回去好不好?”只见爸爸学着电视里魔术师的模样,先举起双手,之后往身上装模作样地拍了拍,忽然一个360度的大转身,手里擎着一枝玫瑰花站在妈妈面前! “爸爸真棒!”我乐得一下子蹦了起来。妈妈更是高兴坏了,由于路人的观望,妈妈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呢。

妮妮爸宝宝点主:有此小低级夫复何求

我的爸爸可是出了名的浪漫,和妈妈谈恋爱时浪漫那是肯定的,要不哪能追到我那温柔贤惠的好妈咪呢?不时送上一份小礼物,来个小问候,最能证明他的浪漫的就是现在我家存放着的情书了,有时是几句小诗,有时是关心祝福,但在我妈妈眼里那可是浪漫的礼物了。到现在两人还一起合作写写文章,当然中心自然转向我这个小宝贝啦!

我的浪漫小爸的第二大特点是,经常在关键时刻以特殊的方式浪漫一把,博取妈妈的欢心一笑。自从有了我,爸爸妈妈比以前忙多了,特别是妈妈除了工作还得为我辛劳操心,有时心情难免烦躁,会发脾气。往往在这种时候,爸爸就出马了。他会在妈妈案头放一张纸条,让妈妈按照纸条所示去“寻宝”,当然,这得经过N张提示才能最终找到“宝藏”。当妈妈在家里兜转了一圈终干寻宝成功时,除了“宝藏” (玫瑰花一朵,巧克力一颗……)给她带来了欣喜,在寻宝的过程中她早已消除了烦躁。因为她知道,小爸一直在她身边关心着她,支持着她。有这样的浪漫小爸,夫复何求啁!

韩羽爸宝宝点评:有内涵的浪漫最浪漫

最浪漫的故事篇8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特点;语言分析

一、莎士比亚与《仲夏夜之梦》

(一)《仲夏夜之梦》喜剧特点

《仲夏夜之梦》是莎剧中经常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之一,有不少人是通过此作品而了解到莎士比亚。由于该剧存在许多梦境,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幻想,恋爱中的男女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同时该著作也受到许多心理大师的青睐。《仲夏夜之梦》主要讲诉父亲意图掌控女儿的婚姻大事,以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因此该剧受到女性读者的青睐,与现实相比较,成功反应出现实生活中的感情世界。父亲出于对女儿的疼爱,往往忽视了两情相悦的恋爱,家长更多的考虑到婚后物质生活的充裕,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没有感情的存在,物质生活永远也填补不了感情世界的空虚。在夫妻相处中,有多很家庭表现出男尊女卑的生活状态,这在《仲夏夜之梦》也被成功呈现出来,故事中的仙王想控制仙后,而在现实生活中,男人大男子主义的现象较多,男人主外,女人主内成为普遍现象,莎士比亚运用风趣的语言,鄙视着这一现象的发生。

(二)现实生活与故事情节完美结合

《仲夏夜之梦》主要叙述雅典城内的一对恋人荷米亚与莱桑德,荷米亚的父亲反对两人在一起,而父亲已为女儿选中家境富裕的公子德米崔斯,他要求公爵下令,倘若女儿不嫁给德米崔斯就处死莱桑德。荷米亚深爱着莱桑德,因德米崔斯曾向自己的好友示爱,因此不愿意依从父命,此时荷米亚和莱桑德决定逃出雅典,而德米崔斯与自己的好友则选择逃进森林。通过这简单的故事情节,充分反映出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同时生活中的爱人则是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人,不能没有感情,只是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物质生活只能满足人们的虚荣心,感情生活才是人生中快乐的组建部分。故事中的父亲由于自私的想法,导致失去女儿的后果,因此可见在感情的世界中,父母只可起到辅助作用。

二、《仲夏夜之梦》体现出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模式中体现的特色

喜剧的语言特色可分为口语化、简洁、动作性、性格化等,在《仲夏夜之梦》的著作中,作者成功运用了比喻、暗讽的写作方式。喜剧的写作特点可明显的反应出幽默的喜剧模式,为读者带来欢笑的同时进行剧情解读。喜剧一般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会大量的运用搞笑词汇,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写作手法,将读者引入到作品之中,在其后的写作中插入浪漫的故事情节,穿插出令人悲痛的主人公爱情故事,在小说的结局部分则采用皆大欢喜的收尾写作。莎士比亚写作的成功主要体现在能够准确的抓住人们的心理。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对浪漫的爱情充满期待,往往恋爱的过程会受到家人的干扰,因此坚定的信念起着主要作用。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在1595年完成的浪漫喜剧,主要描述了在雅典一个月夜中四个年轻人和一群业余演员的际遇,以及居住在森林里的精灵们导演出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闹剧,同时该著作也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曾在世界各地往返演出,引起观众们的极大兴趣。

(二)《仲夏夜之梦》的比喻手法

该著作在写作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对照的写作手法贯通着整篇文章的写作,在表达一件事情中,通过两种形式的对比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想法,这两种形式的结局通常有着明显的差别,能展现出美好的一面与悲伤的一面在作品结束时呈现出完美的结局。莎士比亚将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在主人公荷米亚与莱桑德身上,生动的表达出强烈的单相思却得不到对方回应的一种极大痛苦。暗喻的应用在整篇著作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暗喻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反映出现实的真实性,在该剧中父亲极大程度上反对荷米亚的爱情,作者通玫瑰缺少雨水会慢慢凋谢的比喻,成功的将爱情的重要性呈现在观众面前,爱情比喻为玫瑰,玫瑰是浪漫的象征,而将雨水比喻为爱情中的两个人,在恋爱的过程中只有相爱的人在一起,才能使爱情长久与美满,这种形象的比喻方式成功的反应出当今社会的爱情价值。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虽说莎士比亚与张爱玲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纪当中,但两者对爱情具有一致的观念,在感情的世界中,你总会发现总有一个是适合你的。两人在相爱的过程中,浪漫是不可缺少的,因现实的演变,如今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逐渐减少,呈现出男人对女人更多的关爱,女人同时也成为感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仲夏夜之梦》中的对语模式

莎士比亚成功的将对语模式的写作手法运用在其创作中,对语模式主要是指在文中运用更多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在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充分的体现出对语写作手法在整个文章中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对话,能够直接的反应出人物的心理特点,在以往的写作中经常借助他人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然而在《仲夏夜之梦》的写作中,以人物直接表达自身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使读者更深层的体会到故事的核心思想,这种写作手法能强烈的表达出人物的性格及情感,在整篇著作中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反讽手法起到极大作用

反讽手法经常被运用的文学创作中,在《仲夏夜之梦》的写作过程中,莎士比亚大量的运用了该写作手法。反讽写作手法不能从字面上直接体现出来,而是通过一件简单的事情,来表现出讽刺的意义。在《仲夏夜之梦》主要是通过笑声和眼泪来体现讽刺的概念,莎士比亚在文中许多地方都会写到脸上洋溢着笑声的语言,但是许多的笑声并不是真实的,许多笑声的背后夹杂着心酸与心疼,伪装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外界的人以为是高兴而产生的表情,殊不知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这种写作手法的应用,使作品提升了内涵。

三、莎士比亚喜剧的鉴赏

(一)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

四大喜剧代表了莎士比亚喜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仲夏夜之梦》的创作,其主体主要是歌颂爱情及友谊。在该剧中作者成功的塑造出为了获取爱情,青年男女敢作敢为的高尚情操,不仅具有率真的性格,并且具有机智的头脑,敢于和传统观念挑战,追求理想中的浪漫爱情。莎士比亚的喜剧是抒情性的浪漫喜剧,故事多发生在美丽的城市中,不但具有异国风光,而且具备异乡情调,对浪漫故事的发生成功做好铺垫。每个女性都希望自己的爱情浪漫并且持久,对浪漫发生的地点也充满不断的幻想,莎士比亚成功的抓住了女性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发生浪漫爱情故事的时候,会选择美丽的恋爱场景。

作者善于利用误会与巧合,用面貌相似、乔装改变或设圈套、开玩笑的手段,人为的制造出一些离奇曲折、变换莫测的戏剧情节,运用滑稽可笑、逸趣横生的爱情对白,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使故事情节显得生动丰富,使观众在自然欣赏作品的同时,切身实地的融入到故事之中。在现实的生活中,滑稽的语言、搞笑的动作可提升生活质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在生活中应该摆脱工作中的状态,为对方带来欢笑的同时,提升着生活质量。在《仲夏夜之梦》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夹杂了经典的人物对白,人物对白主要是通过搞笑的形式进行表达,真实的展示出人物的喜怒哀乐的个人情操,为该剧成功的添加丰富的喜剧特色。

(二)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

在《仲夏夜之梦》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成功的添加了幽默风趣的独白,独白可直接的反映出个人情感。在创作独白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风趣的写作方式,在经典的对白“美满的爱情,使斗士们紧绷的心情松弛下来”,成功体现出莎士比亚幽默风趣的一面,斗士们需随时保持着紧张状态,而拥有爱情可使人的心情愉悦,体现出爱情在人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歌颂一直贯通在整个剧情之中,通过婉转的爱情歌曲,浪漫的爱情环节,充分的表达出人们对浪漫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中,幽默和谐的语句贯通着整个戏剧,人们在观赏剧情的同时,被剧中风趣的语言而吸引,充分表明莎士比亚在喜剧方便独有的天分。

四、结语

莎士比亚的一生有很多作品,同时也经历了悲剧与喜剧过度的时期,喜剧的创作成为莎士比亚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仲夏夜之梦》不仅营造出浪漫爱情氛围,同时又具有风趣的语言结构,文章通过运用大量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见解。这部作品同时也歌颂了浪漫的爱情生活,表现出人们对浪漫爱情的美好憧憬与期待。

参考文献

[1] 陈思颖.论《仲夏夜之梦》的语言特点[J].考试周刊, 2012,9(06):569-547.

[2] 田俊武.《仲夏夜之梦》体现出莎士比亚的喜剧观[J].喜剧大学,2012,8(02):210-320.

最浪漫的故事篇9

现在高三同学们的学习正进入了这个时期。为了帮助同学们顺利度过这个困难的时期,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一起来认识高三的学习的本质,力争通过这些探讨给大家后段的学习注入一些活力。

幸福的高三生活

各种职业都有自己的本份。农民盼望自己的地里丰收,工人希望多出高质量的产品,商人一生追求利润,科学家追求真理,战士渴望上阵杀敌,学生对高分梦寐以求……,这些都是各种职业的本份。农民荒废自己的土地,工人做工不出力,商人不想赚钱,科学家不想做实验,战士害怕上战场,学生不去为求得一个理想的分数努力拼搏,这些都是不务正业的表现,是非常可笑的、可悲的和可耻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是学生的本份,不爱学习就是不务正业的可笑、可悲和可耻的行为。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学生非常光荣的事情!

在如今这个世界上,读书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实现个人价值的看得见的最佳途径。为追求自己一生的幸福所从事的工作当然是非常幸福的!

有了学习幸福感,你的学习将会更加充满活力。

浪漫激情的高三生活

青年人是富于激情的,充满激情的青春是多彩的,多彩的青春是浪漫的。我们读过文学作品中的很多浪漫故事,安徒生童话中的白雪公主的美丽清纯、琼瑶言情故事中情意缠绵、金庸小说中武侠的荡气回肠都曾给我们留下过遐想。谁不想捕捉到青春中的“一米阳光”,谁不想让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痕迹?我想,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来个否定的回答,我会毫不客气的对你说:你已老气横秋!

用心感受生活,用心体会生活,你会捕捉到高三生活中的很多的浪漫故事。不过这些浪漫不是花前月下,不是雨中漫步,不是卿卿我我。同学们,高三的浪漫是什么?要我说呀!高三的浪漫有如下种种:下晚自习的路上还在背英语单词时一头撞到树上连说三声对不起,这就是高三的浪漫;就寝了,突然想起似乎今天还有一件大事没有做,左想右想就是想不起来,经别人提醒才知还没有吃晚餐,这就是高三的浪漫;在草地上,两同学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其他同学劝也劝不开,老师来调解——原来是两个同学为一个题都坚信自己的对而发生了争执,这就是高三的浪漫。

高三的浪漫是为你人生的幸福积累着财富,好好珍惜,用心感受吧!

执著的高三生活

浪漫的日子都向往,幸福的生活都追求。以前的高三是万人争过独木桥,现在的高三生活是万人争上康庄道。如果有上帝,我想上帝是世界上最公平、最无私的,他向你指明一条最佳的途径,你要选择这条道路,你就必须为之付出最多的努力。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都要经过一番努力,有时候这个努力还是非常艰辛的,甚至短时间里还看不到明显的成功。同学们为高三付出了很多,有的取得了一些成绩,我要向你们祝贺,但也要提醒你们,或许后段还会出现一些你不愿意出现的一些小插曲;有的虽然付出了但收效并不是很显著,你们也不要灰心。或许是在其它一些方面你们已占了上帝一些小便宜,这时它有意让你经历一些磨难,来考验你。

学习有如从商,世界上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要有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的思想准备;学习有如上阵杀敌,原创:历史上从没有常胜将军,要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英雄气概。同学们,你认定的事,就要锲而不舍!

送几句名言警句给大家。

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

同学们!只要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前途执著地追求,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的。

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人生中包含很多的辩证法。学会珍惜,学会放弃,这是辩证法的运用。过时的落后的无疑要放弃,有时美好的也要放弃!季节放弃春的艳丽换来夏的火热,然后又放弃夏的热情换来秋的硕果累累;共产党放弃了根据地,用举世闻名的长征换来了江山,放弃呆板的公有制,用灵活的市场经济换来国家的繁荣昌盛。青春靓丽的高三学子们,你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许许多多的美好的元素,你们每天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美好”元素的诱惑。但你选择了高三生活,就要学会放弃。同学们认为哪些需要放弃呢?——放弃休息时间,换来知识的积累;放弃你的面子换来教师对你学习的点拨;放弃细腻的情感,换来对美好前途的执著追求!

放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只有聪明的人才会懂得放弃!你看到的美好的东西你将来还有时间和机会去获取,只有青春是一去不复返的。

最浪漫的故事篇10

一、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分析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西方,正值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时期,人们在思想上的变革在艺术创作领域也体现出来了,音乐艺术的创作上开始转入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相比较,它既承袭了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要素,同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自己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创新上首先体现在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进行结合,提倡一种新的综合性艺术。其次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创作者自我的生活经历或思想。再次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作品富于幻想,其中描述大自然的音乐作品很多,因为自然是平静的、和谐的,是艺术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浪漫主义音乐重视戏剧,在民间研究音乐形式和创作手法,作品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浪漫主义音乐在形式上的创新体现在,首先它先突破了古典音乐追求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体现出更大的自由性。其次单独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目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器乐小品,如夜曲、叙事曲、即兴曲、幻想曲、前奏曲、练习曲等以及各种舞曲,如玛祖卡、波尔卡、圆舞曲等。并且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数量较多。浪漫主义音乐既继承了古典音乐的特点,又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二、浪漫时期的艺术歌曲分析

艺术歌曲一般来说起源于法国,是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歌词多采用诗歌,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手法和作曲手段比较复杂,曲调表现力强,伴奏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艺术歌曲的发展与文学上抒情诗的发展密切相关,主要是体现在诗歌和音乐的紧密结合。它里面引用了许多民间创作的诗歌和故事,体现了明显的民族性特征。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推动下艺术歌曲达到了一个创作的高潮期。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带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比如舒伯特创作的音乐中,《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作品就带有显明的民族特色。另外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李斯特,他出生于匈牙利,在李斯特的作品中体现了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如反映匈牙利民间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经典之作。

三、浪漫主义时期艺术家在艺术歌曲上的成就分析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的创作生涯很短暂,给后人留下600多首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五重奏》、《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丽卿》、《牧童的哀歌》、《剑之歌》、《战士之歌》等。另还有歌剧、交响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等音乐形式。舒伯特的音乐早年无人赏识,导致生活贫困,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充满了纯朴、真挚的气质,通俗上口,富有民歌气息。像《摇篮曲》、《菩提树》就是从民歌中取材而来。《菩提树》是舒伯特有名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冬之旅》所描述的故事是一位饱受生活磨难的漂泊者离开了家乡,在冷漠的世界中绝望地流浪,最后在一位可怜的孤独的手摇八音盒的老艺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菩提树》是歌曲主人公通过对家乡菩提树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漂泊流浪所带给他的寂寞和忧伤。这首歌结构严谨,思想深刻,他根据不同的情绪相应的写出旋律,在风格上体现出了民歌的特点,具有质朴、真挚的特征。

另一位在音乐上体现处民族性特征的著名音乐家是李斯特,他是中期浪漫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匈牙利,同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6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十二《超技练习曲》、《华丽足尖舞》、《但丁》交响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等等。其中19首《匈牙利狂想曲》体现了鲜明的匈牙利民族歌曲艺术特色。狂想曲是李斯特创造的音乐体裁,在钢琴艺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匈牙利狂想曲》全组19首曲目都是以当时匈牙利民歌音调为主题,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作品,作品以匈牙利民间舞曲《恰尔达什》为素材。这组舞曲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称为“拉苏”,意思是“缓慢”,是独舞的音乐体裁。后一部分称为“弗里斯”,意思是“新鲜”,其速度迅急、热烈,是双人舞的音乐体裁。该作品采用的是自由曲式,不受普通乐曲形式的限制,风格独特,别树一帜,表现出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另外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也是很经典的一部作品,歌曲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像雄壮的进行曲,崇高而堂皇。第二部分是飞快、短小、舞蹈性的节奏。第三部分类似散板,宣叙调的风格,有如民间游吟诗人的吟唱,诉说往事。第四部分又是狂欢般的民间舞蹈,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将匈牙利民族特色元素融入其中,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这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的代表之作,在他的钢琴作品中也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来进行创作的,具有十分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也是后来的民族乐派的先声。

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位作品具有鲜明民族性特点的大师是约翰奈斯·勃拉姆斯,这位大师出生于德国。他的代表作品《a小调小提琴和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匈牙利舞曲集》、《学院节日序曲》等。勃拉姆斯对民间音乐十分重视。他有句名言曾说:“民歌——是我的理想”。他的《匈牙利舞曲集》以及近百首改编曲,都是充分利用 民间音乐素材或模仿民间音乐风格而创作的。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的出生地德国北部城镇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他的作品创作地维也纳的妩媚动人。是浪漫主义时期体现艺术歌曲民族性的代表作。这些大师在浪漫主义时期,将艺术歌曲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他们的作品以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创造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艺术歌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并在舒伯特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推崇。从舒伯特、李斯特、勃拉姆斯这三位大师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艺术歌曲民族性的特征。这些大师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创作的作品与民间艺术息息相关。这也表示着艺术开始更贴近生活,意味着艺术家开始解放天性,作品更富有个人特征和民族艺术性。

参考文献:

丁玎玫.从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探究其创作风格的变化.大众文艺,2011(18).

冯子祥.简析舒伯特的浪漫主义情怀.乐府新声,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