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浪漫的事十篇

时间:2023-03-23 07:27:29

最浪漫的事篇1

现实生活中,或许无法像歌词描述的那样浪漫

但这无法阻止我们追求浪漫,去幻想自己的浪漫事儿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拥有自己的一个独立小空间

在那里有一个小小的书房,一个小卧室,一个小阳台

在书房里我可以随意的摆放我自己喜欢的书籍

在小卧室中,我要用海做墙纸,将房间布置成具有海的气息

窗帘都要有海的颜色,还要在门上挂上海豚的风铃

晚上,躺在床上,可以倾听风铃的“叮咚叮咚”声

最浪漫的事篇2

关键词 编年体;浪漫;金婚

在上海举行的“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金婚》这部片子成为当晚最大的赢家。在去年竞争激烈、好戏连台的内地电视剧市场上,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创下很高的收视率,充分说明了这部片子本身的可看性和剧组成员的实力。主演张国立和蒋雯丽的出色演技,把我们真实的带到了父辈那个年代人的感情世界中,让我们对上一辈人的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导演用编年体,暨每年一集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对平凡夫妻长达半世纪的爱情故事,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我认为赵咏华的这首《最浪漫的事》,最能贴切的概括我看完这部片子的感受。片中没有浪漫的花前月下,没有钻戒玫瑰,有的只是柴米油盐和家庭琐事,但是这一桩桩看似平常的大小杂事却为我们描绘出了那一代人婚姻中的浪漫。片中给观众展示的跟天下大部分普普通通家庭的生活完全一样,它让电视观众们从这些普通琐碎的小事中看到了自己,找到了共鸣,同时这样的选材也为电视剧赢得了观众。

笔者认为,一部电视连续剧,尤其是类似的篇幅较长的连续剧,在电视台每天一集的播放进度下,要想始终抓住观众,好的剧本是关键。有一个好的剧本,才能把观众从始至终的吸引住,才能心甘情愿等待烦人的插播广告,每天坚持从第一集看到几十集而不厌,甚至看完了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剧本虽是采取编年体叙述,但是却没给人记流水账之感。因为编剧很好地利用了人物之间的种种矛盾,把故事铺展开来,整个50年这对伉俪的“金婚”是一个大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之中,又融合着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每集电视剧以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每集以一个主要矛盾为中心,其中夹杂着许多小矛盾,每一集的主要矛盾看似相对独立,却又前后相互联系,这些矛盾环环相扣,前接后引,承上启下,使每一集相对独立又过渡自然,每集之间的过渡毫无生涩之感,使你不得不佩服编剧的功力。本人很喜欢这样的叙事手法,因为如果作为观众,没有赶上头几集,而是从中间听说这部片子,那么你从任何一集开始看都可以自然的接着看下去,因为每集讲的都是一个新的故事,你可以不去管前面的故事是什么样,都可以看懂。同样,如果你是看了一部分,落了中间一部分,那么你也可以从后面接着看下去,可能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因为故事讲的都是生活的琐事,每集的故事之间没有复杂的联系吧。

《金婚》主要描写了张国理饰演的“佟志”和蒋雯丽饰演的“文丽”之间长达50年,从相知到相爱、相守、最后相伴终生的爱情故事。

纵观整部电视剧,佟志和文丽两人的夫妻矛盾是主线,围绕周围的是邻里之间、婆媳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儿女之间、工作和家庭之间、情人和爱人之间的种种次要矛盾。夫妻之间一辈子的吵吵闹闹却又相濡以沫贯穿始终,围绕两人的各种发展变化、矛盾问题填充左右,使整个片子看起来真实自然,充实丰满。夫妻二人随着时间的发展出现的各种矛盾把故事推向了一个个高潮,给人一种平静平凡之中波澜起伏的感觉,心情也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跌宕起伏,不会有乏味之感。片子的结尾恰到好处,既是总结,又是高潮,也是结局,使人感觉温馨自然,意扰未尽。

《金婚》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除了有一个好的剧本和导演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拥有一批实力强大的演员,演员在片中塑造的一个个生动丰满、个性鲜明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首先说说两个主角,片子从两人年轻时相识的二十岁左右演到结婚50年后的七八十岁,可以说年龄跨度极大,导演没有安排其他演员,而是安排张国立和蒋雯丽两个人从头到尾的演出,但是两个人很好地把人物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身心变化表现出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从扮相上来说,青年时代的“佟志”和“文丽”略显老成,尤其是佟志的皱纹和文丽的声音,不过这也是两个年近五十的演员无能为力的。中年时代的比较自然,老年时代的化妆和肢体语言略显做作和生硬。但服装上很符合各个时期的人物特点,比较成功,从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上述不足。从表演技巧上来说,两个主角不愧为最佳男女主角的称谓,无论哪个年龄阶段都把人物塑造的丰满到位,逼真传神。 “佟志”年轻时代的直爽、憨厚,中年时代的稳重、成熟,老年时代的童真、倔强都表演的恰到好处,张国立成功的演绎了一个四川农村青年从技术工人到北京国家大型企业领导的一生。“文丽”的扮演者蒋雯丽也把一个生长在京城殷实家庭里的,从小娇生惯养的小知识分子、小学教师、小市民的优越感、虚荣、善良、美丽、知书达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认为,张国立扮演中年和老年时代的“佟志”比青年时代的“佟志”得心应手,青年时代有些做作。蒋雯丽扮演青年时代和中年时代的“文丽”要好于老年时代,老年时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有些生硬。两人表演最好的都是中年时期的夫妻,这个时期也是全剧的主要阶段,各种矛盾的最高潮。可能是由于两个人的实际年龄与当时剧中的人物比较接近,化妆上比较自然,生活经验上体验比较深刻。总的来说,两人的表演珠联璧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为整部片子增色不少。

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衬。除了两位主角的出色演出,其他配角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四个儿女找了十几个不同的演员来表现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特别是最后的四个青年演员,结合人物成长过程和环境,把老人四个儿女的性格特点表演的十分到位。大女儿的懂事独立,二女儿的文静乖巧,三女儿的个性叛逆,小儿子的骄纵任性,都活生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除此之外,剧中出现的人物还有很多,文丽善良的大姐、心直口快的二姐,刀子嘴豆腐心的母亲,善良、勤劳、严厉的四川婆婆,痴情的表妹梅梅。佟志热情夸张的初恋情人方卓娅,知性大方的红颜知己李天骄,义气、直爽、却带些流氓痞气的好哥们大庄。还有善良、贤惠却小气、心直口快的高淑贞,为人热情、性格直爽的孙师傅等等。特别是从始至终都和两位主人公在一起的大庄夫妇,大庄性格的成功塑造,使主人公佟志的性格更加丰满,适时的幽默也给这部以“夫妻吵架”为主题的电视剧平添了一丝轻松的色彩。高淑贞这个人物也通过自然、生活化的语言和行为,使文丽这个角色乃至整个电视剧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两个配角的塑造可以说是整部片子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整个片子主要讲的是一对夫妻的家庭故事,但是剧情的发展,片中的布景、道具,人物的服装、语言等也从不同的侧面反应了共和国五十年的发展史。片子是从1956年开始,当时是建国初期,人民的物质生活还处在低层次,后来按照时间顺序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食不果腹年代,疯狂的岁月,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 混乱,遭受文化冲击的时期,最后是现在祖国上下一片安宁,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空前满足,创建和谐社会的新世纪。片子从一个家庭的发展变化,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我国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逐渐由落后走向文明,家庭由贫穷走向富足,思想由禁锢走向解放,社会由混乱走向和谐的过程。片中最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变化的是佟志夫妇的三次搬家、四套房子。50年代,刚结婚时他们住的是青工宿舍,筒子楼,只有一间小屋子,做饭都是在走廊里,用的是公用的水龙头和厕所。过了几年,厂里给他们分了两室一厅的房子,独门独户,再也不用跟邻居争厕所和卫生间了,但是由于人口多,孩子和老人,一大家子还是挤在一起,不得不用帘子和木板房间分割开来使用。再后来,厂里又分了更大的房子,家里每人一个房间,客厅卧室都宽敞明亮。片子最后,老两口又搬进了新的高级住宅小区,小区配套设施十分齐全,房子更大了,装修也十分时尚豪华,由于儿女们大都成家立业,房子反而显得空旷了。相信观众们观看时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观众也能从影片中找到时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为中国的大部分家庭都是和剧中一样,一点点由小变大,由贫穷走向富足的。年轻一点的观众,从父辈和祖辈的讲述中和故事的发展中,也会身临其境的经历那些各具特征、记忆深刻的年代。

最浪漫的事篇3

我终于抽出半天时间,去医院做了一次体检。看病的大夫很惊讶地问:“你这么年轻,怎么肩椎、颈椎都有毛病?”说到不与时俱进,这位医生就是个典型。八十多岁的科学家能娶二十多岁的姑娘,凭什么我二十多岁的人就不能得七八十岁人的颈椎病?社会变化太快,你没法用十几二十年前的老皇历来翻阅现在的日子。十多年前的年轻人不用每天操作电脑超过8小时、不用通宵撰写提案或销售计划书、也不用白天按照北京时间上班,晚上按照纽约时间开电话会议,所以他们不得颈椎病。

回到办公室我就考虑是否要每隔两小时做一套案前操,自从肩颈腕酸痛症成为白领们的通病以后,用PPT制作的一套体操演示图就在各大公司转发得铺天盖地。尝试了两次以后我觉得可行性极低,它有没有效果暂且不去说,主要问题是我没法在其他同事正襟危坐的时候突然伸展一下胳膊或是扭动一下腰肢。老板的办公室就在我的对面,他不会觉得我在积极锻炼身体,只会认为我在消极怠工。想引起老板的注意力,我最好还是凭自己的工作业绩,而不是他眼中的间歇性神经病发作。

我在想方设法地缓解我的肩颈病,而我的另一位同事正竭尽所能地要减掉他的啤酒肚。这事不但是个力气活,也是对毅力的巨大挑战。两个月以来,他坚持每周两次准时奔赴对面的青鸟健身中心,在跑步机上狂奔两个小时;每个中午,不管如何饥肠辘辘,都严辞拒绝任何人的吃饭邀请。要命的是,每当他觉得略有成效的时候,就会有推不掉的应酬。在这种“胃肠”相照就意味着订单的场合,他只能牺牲小我,成就公司的大利益,然后加倍玩命地在跑步机上跑,再然后继续出去应酬。这种恶性循环在我的目睹下隔三岔五地上演,到最后我想起了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因为违背天条而受到宙斯的惩罚,每天推动同一块巨石,每次眼看马上就要到山顶了,巨石都会滚落到原有的位置。

除了身体上常见的一些毛病,据报纸上说,抑郁症将成为困扰大部分白领的精神问题;我周围得抑郁症的尚不多,但其他的心理问题却常见,比如说“信息焦虑综合症”:总是怀疑自己收到的邮件不是最新的;手机明明没响,也要拿在手上看看是否错过了某条短消息;如果着急等某人回短信,偶尔就会产生幻听。又比如说,内心深处无休止的哈姆雷特式的自我思想斗争:“该不该跳槽?该不该转行?是继续工作还是去读MBA?是MBA的性价比高还是EMBA比较划得来……”哈姆雷特被 To be 或 Not to be 的问题弄得发了疯,但是白领们的神经久经考验,不但可以继续正常运转,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宣泄压力以便承担更多的压力。前一段时间,一位朋友告诉我在超市购物可以缓解工作上的压力,我就兴冲冲地去了。买东西尚且算得上一件轻松愉快的事,轮到快结账的时候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或许是因为被太多的时间管理培训洗脑,总之站在款台跟前我就开始比较若干列队伍的长短,估算每位顾客购物筐中商品数量,观察收款人员的工作速度,从而推算出排哪队会最大程度地节约我的时间成本。如此算计下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快乐可言,尤其是因为我选择的那一队因收款员临时上洗手间,耽搁的时间最长,充分证明了任何设计完美的方案都会有意外,人算往往不如天算。

有一首歌唱道:“这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现如今世界变化太快,能不能和自己相爱的人一起变老,这很难说;但目前看来,我将和我的职业病一起变老,这个事实已是铁定无疑。我的肉体连同我的精神,都已经深深地打上了职业的烙印,并且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中与它不离不弃,这在我看来,也算得上一件浪漫的事了。

最浪漫的事篇4

晴儿钻进被窝里,触动着手机屏幕,晶莹的泪珠滴在屏幕上,信息灯亮了,是忆的短信:梦,我突然发现我们不是很合适,我们…。.分手吧!晴儿回了:没关系,我已经不叫做梦了,我叫晴儿,我今天看见了你跟那女孩……晴儿发完便删掉了忆……

第二天,星月学院创建了师门,就读舞者可拜出师者为师。晴儿拜了十一做师傅,师门是:青楼。师门青楼的始创人是王野,高级舞者。王野主宰的舞团青楼势力也是排行NO.1。晴儿很庆幸能够加入这个庞大的家族。

晴儿的衣柜挤得很满,她加入了一个叫 我们素主角 的舞团,团长叫作?S晴。舞团的形象代言人叫劳,很帅气。真是巧合,团长的小名也是晴儿……所以,大家叫晴儿,晴儿和?S晴都同时应声,真是麻烦……

那天下午,晴儿有去商城买了几件衣服穿,与一位男子肩头互相碰撞,因此商品掉落了一地,那个男子叫阳光,很帅气很帅气,比劳帅多了,阳光连忙帮晴儿拾起商品。他要走得时候,晴儿:你叫什么名字?阳光:阳光,希望有缘再相见。阳光说完便匆忙地走了。晴儿记住了他帅气的面孔。

夜深了,人静了,晴儿依然睡不着,她想着:劳很帅气,阳光更帅气,但是显然有些幼稚,我对他们都有一点点的好感,唉……

睡去以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知道第二天天亮。

晴儿再次来到商品街,进入一家音乐专辑店,购买喜爱的歌手杨幂的专辑,选着选着,和一个人同时选中了一张专辑。晴儿:是谁?晴儿慢慢抬起头,只看见……

最浪漫的事篇5

忽然,身后的男人说了句什么,女人停下了匆忙的脚步,站在那里,回头看着男人。男人紧走两步,伸手,将落在女人发间的一片花瓣捡起来。很容易的一件事,他却做了很久,整个过程小心翼翼,好像生怕一不小心扯到了女人的头发。而女人含笑看着他,不催不急,也没怪他小题大做。

在小区里散步,偶尔,会碰到一对老夫妻。每次他们的出场都让人忍不住注目。老头总是牵着老太太的手。牵手的老人也不少,可他们却牵得与众不同。老头走在前面,不时回头看一眼老太太。老太太则像撒娇的小姑娘,身体微微往后倾,刻意制造出跟不上老头步伐的柔弱模样。老头偶尔会停下来,让老太太跟上自己的步伐,但老太太就是执意要保持那点距离,还时不时地说:“慢一点!”

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忍不住哑然失笑。因为我和老公热恋时,也常常是这样牵手,我喜欢他走在我前面,拽着我走。我不是跟不上他的步伐,可偏偏就喜欢落后半拍,因为这样会显得娇羞无限,会激发他的保护欲。

我当时那么年轻,又在热恋中,碰到熟人时,还会不好意思,会仓皇地挣脱老公的手,总觉得这动作太肉麻,不宜在人前展示。可看着他们紧紧相握的手,那么自然地不躲不藏,心里忽然就有暖流涌起。

那天看一个很短的视频,讲述一对用马拉松纪念珍珠婚的夫妻。年龄都不小了,脸上皱纹横生,妻子身体也不好,做过手术。为了锻炼身体,丈夫陪着妻子跑步,越跑身体越好,越跑就越想做点有意义的事。

面对镜头,丈夫笑呵呵地说:“我敬佩她!”妻子仰头一笑:“我崇拜他!”我真的被这两句话麻到。妻子居然说崇拜,这是热恋中的人才会说的话啊,老夫老妻,没有怨恨已经不易,哪里还有崇拜。可她说得那么自然,一脸骄傲。

视频结束好久,我还没有回过神来。怎么想,都觉得这些话即使放在言情剧里,也够肉麻了,可他们怎么就说得那么顺溜呢?

一遍遍地回忆着那些话,以及他们脸上洋溢的浓浓笑意,一丝轻笑,不知不觉在我唇角悄然绽开。那些肉麻的话,那些肉麻的举动,我们只习惯在影视剧和小说里观看,只习惯和热恋中的情侣去说、去做。当岁月磨去了所有的激情,当柴米油盐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们都在不知不觉间,把肉麻束之高阁,不再为之,不屑为之,甚至,还会种种看不惯。

但是,当你老了,身边依然有深爱的那个人相陪,依然可以像年轻时那样,说肉麻的话,肉麻地牵手,做各种肉麻的事,难道不是这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吗?

最浪漫的事篇6

梦进了星月舞蹈学院,见到了许多穿着高贵,面貌动人的女生,梦也想,成为这样的女生……

vivi老师,美丽动人的老师,在星月学院教了10年的舞蹈,今年28岁,是某些男生的梦中情人。

进入星月舞蹈学院,是有限等级的,梦才1级,她努力地做好每个舞蹈动作,在vivi老师的指导下,梦终于能来到正式班学习,这时,梦12级了。梦现在所处的是正式班:雪玲老师所教导的怡紫班。

在星月学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钱。等级越高领的工资越高。

2个月后,梦的舞蹈大有进步,认识了一个男生,结为兄妹。梦31级了,有一天,梦在学院里的后花园散步,听见一阵笛声,便踮起脚尖悄悄地走了过去。是一个很帅气的男生,皇族班的忆。忆放下手中之绿笛,瞧见了一位可爱天真又稍有点动人的女生,忆朝梦走了过去:能做我的女朋友么?梦羞涩地低下头,这可是她进星月学院这么久了,听到的第一句话:能做我的女朋友么、梦点点头,脸很红,比夕阳还红。他们交往了……

正是放暑假的时候,梦和忆常常在一起练习舞蹈,他们?z总是拼命地升级,梦认识了忆的哥哥——皇和忆的妹妹——姗。整个假日,他们四个人都是在一起练习舞蹈,哥哥皇总是跳得比他们好,被院长不断地升级,梦、忆、姗都很羡慕,姗不时很调皮地还叫梦嫂子。

一个假期的努力,梦和忆升到了47级,正当临近开学之际,忆对梦说:我要去英国读书,你会等我么。梦问:要等多久、忆说:我也不知道,差不多一年半载那里,明天我就要出发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要等我。梦说:嗯,不管多久,我都会等你的。就这样,第二天早晨,忆出发了……

最浪漫的事篇7

――题记

“一望无边的绿地上,花香袭人,笑语盈盈,一位慈爱的老师,在孩子们的簇拥下快乐地聊天。”那是我童年时梦想过无数遍的场景。然而,在以“智能化”为依托的教育E时代,我的梦想,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一、送给每个孩子一份礼物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将被系统、忠实、直观、及时、永久地记录和保存下来。阅取的通道,就是给每个孩子“一个账号、一个密码”。试想,20年,甚至50年之后,这些曾经的学生,能通过那个固有的账号、密码,去重温尘封已久的童年,获得的将是怎样的甜蜜。

表扬与嘉奖,将通过电子奖章,记录下来。当下,教师也会下发“小星星”“小奖状”,但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丢失了,通过小小的程序,利用电子教鞭,点击并记录,课下把相关信息输入系统。当然,也可以把一些“问题和提醒”记录下来。

如此,学生就可以随时进入网上信息系统查看信息,把好的做法延续下去;家长可以进入系统,准确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真正落实“关注每一个”的要求,哪个孩子平时记录少了,在系统中一目了然。

这是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啊!

二、管理决策,不再“跟着感觉走”

干部年轻化,是未来社会选人用人的趋势。但是年轻,势必带来经验不够的问题。十年之后,数字化校园系统,将提供多元的“数据”――向管理者提供决策型数据,向教师提供运用型数据。

这些数据,是有针对性的,是动态的。不同的人,登录系统后,能查阅的内容也不同。管理者应该拥有数据查看的最高权限,可以了解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关注个体的发展;可以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情况,教研活动的参与情况等,在收集和整合这些信息的过程中,让管理更科学,让决策更贴地。

此乃管理者的福音!

三、学习,来场“私人定制”

五年级的小张同学,最近很困惑,语文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她能理解会运用,练习本上做的习题,大部分都能做对,但是每次的语文单元小练习,她都发挥不好。来一场穿越吧,遇到问题的小张同学试着进入网上系统。登陆之后,她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小贴士”:提示自己基础知识部分的“病句错段修改”是弱项,阅读部分“归纳概括段意”的能力不强等。于是,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数据系统中,寻找相应的练习,重点“筑漏”,一段时间下来,短板补平了,成绩进步了。

这样的平台,是基于数字化校园专门开发的“学习诊断系统”和“作业分析系统”,能把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细节记录下来,分析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不牢固,量身把脉,确定薄弱环节,重点突破问题障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学习数据的获取和对比分析,也能使教师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上一年的数据资料,科学调整下一年教学的策略。

这样,看到的是“每一个”的变化。

四、“大数据”造就“大成长”

大数据时代,学校资源系统都有教育教学的权威资料,只要输入学科、作者、关键词等就可以进行查询,这样一来,每次备课,就都是一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课堂,成就自己”的美妙旅行。

在教学环节,教师在新授课结束后,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统计学生是否掌握;或者从当堂练习的数据反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有的放矢地开展个别辅导。

教学如行医。老中医把脉问诊,手到病除,但总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现代医学,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作为病理诊断的依据。大数据时代,教师可以动态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让教育教学在合适的轨道上运行,扎扎实实地服务于学校,造福师生。

教学,不就变得简单了吗?

对于任何一项变革,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欢迎,有人观望,有人质疑,有人排斥。改变硬件容易,但改变人的思想,却需要长期的付出。E时代,我能想到的这些变革,或许太过“浪漫”,但我总以为,一个美好的期待,总有变成现实的那一天。

最浪漫的事篇8

远古时代,女人的天职是采摘,这份相对悠闲的差事让她有时间吹风望天唱歌,千百万年来,这种浪漫就在女人们的基因里生了根。而负责狩猎的男人则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时间与效率是他们的王牌,所以浪漫这个字眼,他们的定义与女人大相径庭。

在最富浪漫精神的国度法兰西,一本权威杂志《观察家》曾做过一项关于浪漫的调查,结果发现香槟酒烛光华尔兹这些女人眼中最浪漫的符号,对于男人来说是“过于形式主义的浪费,甚至是不能忍受的愚蠢行径。”除非女友或者妻子强烈要求,否则男人绝对不会干这样的傻事。那么究竟男人最爱的浪漫有哪些呢?实用的帮助或者礼物,偶尔的无条件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对他们无心过错的理解谅解宽容,是男人最想要的“浪漫”!可见,男女对于浪漫的定义是何等的南辕北辙。

一位调查者百思不得其解地说:“我太太生日的时候,我买了一台很贵的微波炉给她做礼物她却非常失望。我以为她一定会喜欢,因为微波炉可以帮她节省很多时间,多方便啊,她却偏偏瞪着我,问我为什么笨到不买玫瑰。我真是费解啊。”相对女人所谓的风花雪月的浪漫来讲,男人觉得实用是一个礼物合情合理的先决条件。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女人大可转念想想,其实微波炉后面藏着比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还多的浪漫。他给她买微波炉,是不想她整日劳累,这是最实际的关爱。如此,只要女人仔细地推敲,你的埋怨便会瞬间化作玉帛。通常男人们只选贵的、实用的,不选女人心里所谓“对的、浪漫的”,其实是他们天生的浪漫本质。

难倒他们的浪漫事

下列事情是男人最不想“做”的浪漫,但又有超过半数的男人表示,如果自己的伴侣作出安排,也会扣,起精神配合。

烛光晚餐

这是女人最趋之若鹜的浪漫形式,却让男人大大头疼,比起穿起西装在高档餐厅正襟危坐,他更中意和你穿着家属服在家喝啤酒看影碟,如果你穿的是他的白色长款衬衣,那么,这份浪漫就更有火辣意味了。

跳舞

多数男人,尤其是东方男人,对这项活动都是叫苦不迭,所以,如果你的他没有舞蹈天分,还是别赶鸭子上架了。

送礼物

女人喜欢让男人猜心思,而在送礼物这件事上,男人永远是疑惑的,他们永远无法得知自己的女人究竟得到什么才会芳心大悦。买了她喜欢的珠宝或者手袋,即使是她喜欢的昂贵牌子,依然会抱怨花了大价钱,却没有买到她最心仪的那一款。买了电器数码产品这类的实用礼物,即使没有浪费金钱,她也会觉得没意义,还会担心你只是把她当成哥们儿!

甜言蜜语

在爱这件事情上,千百万年来,男人永远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即使是天生舌尖抹蜜糖的情话高手,也不过热乎三个月的蜜月期,女人们,认了吧……

他们说浪漫

“在她加班的晚上,我煲了一锅汤,这个过程,我觉得很浪漫……尽管喝的时候她有点呲牙咧嘴。”

――Tom市场推广“带她去看足球,为自己的球队欢呼,一起骂骂咧咧,完事后在路边和别人一起喝啤酒,那是最浪漫的一个晚上。”

――山野设计师“我做的浪漫的事?带她走大连的情人路,据说走完的情侣就能天长地久。本来应该很浪漫,后来她累得岔气了,只好中途作罢,为此她一直骂我。”

――李峰 公务员

“从来不觉得送个名牌就是浪漫,不过既然她喜欢,我也乐得省事,总好过让我陪她跳舞或者搞什么烛光晚餐。”

――Joe建筑师“特想跟我老婆说一声,您要的浪漫太矫情,都孩他妈了,就别老逼着我跑海边说我爱你了,一家三口去趟郊野公园不就挺浪漫了吗?”

――小岸 部门经理

“在她的公司遇到资金压力时,我几乎停止了自己公司的业务,尽最大努力帮她融资,让她能够安然渡过危机。这还不够浪漫吗?”

――林力私企老板

男人的浪漫=实用

女友艾琳最近总是抱怨,她那个具有很高美誉度的浪漫先生“失踪”了!艾琳的先生张森是圈子里出名的设计师,也是知名的惊喜男友,他在求婚时给艾琳设计的浪漫陷阱让很多女人纷纷回家和自己先生抱怨,恨不能照单重收一次。可是现在,婚礼一周年这么大的纪念日,他不过是亲手下厨给艾琳做了一餐意大利面,而礼物竟然由以前的蒂凡尼手链或者朗赛尔手袋变成了实用无比的摄像机!看到妻子惊讶中带着浓浓失望的眼神,张森温柔地说:“亲爱的,我只是觉得,我们已经过了华而不实的时期,浪漫需要一个新定义了,你觉得呢?”艾琳很奇怪:自己浪漫的先生会变成闷蛋?

接招 婚后浪漫需要新角度

男人是实际的动物,他会对情感生活做阶段性的部署,即使是看似无意,其实心里还是有小九九的。在婚后,大多数男人会暴露出实用主义的本性,其实也不能说他们功利,他们只是希望踏实下来,恋爱期间的小花招毕竟需要精力体力实施,与其那样,不如掀开浪漫新篇章:“实用”。是的,在男人心里,这也是一种浪漫。还记得《欲望都市》中凯瑞婚后收到的第一个礼物吗?不是珠宝,不是香水,甚至不是她最痴迷的鞋子,而是一台最新款式的壁挂式液晶电视!当然,这个礼物让凯瑞大失所望,最终甚至心怀怨恨。但其实,若你站在新的角度,这难道不是一件浪漫的礼物吗?雨夜或者飘雪的下午,和他窝在沙发里看球赛,喝一点小酒……是不是比需要打扮整齐出去吃西餐看夜色那种浪漫,要贴心多了?

有多少浪漫可以花钱买?

小霜一直对男友小孔总是用物质制造伪浪漫心存不满!小孔是典型的IT男,平时工作忙,赶上小霜的生日、他们的相识纪念日这类大日子都是有心无脑,不是忘个一干二净,就是事后用礼物来弥补,很少能真人出现。上次情人节,在小霜的明示暗示下,小孔终于记得送情人节礼物,打开一看,居然是一张购物卡!就差封个红包了……小霜不明白,两个人吃一顿烛光晚餐就那么难吗?只因为小霜曾夸过一款进口电饭煲的功能好,生日时小孔竟然把电饭煲当礼物快递到公司,让小霜在办公室同事面前很没面子。尽管小孔是绝对不吝惜金钱的,可是他买的“浪漫”都是只有量,没有质。对此,小孔总是很委屈地说,他其实很浪漫,只是没时间和精力

这样的解释,小霜实在是哭笑不得。

接招 心意比形式重要

因为工作繁忙,男人对爱侣心怀愧疚,而此时,他们会将久违的浪漫当做一种补偿,而潜在的心虚感会让他们选择物质的方式来表示。其实,这未必不是浪漫,要知道,即使表象是物质,但内在依旧是他对你的在乎和呵护。面对这种物化的冷浪漫,接受是第一要素,首先接纳他的用心良苦,不要太在意形式和过程,谁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年代呢?

一样的浪漫,不一样的桥段

人们常常说,情侣有两道关口,一是装修,二是旅行,在这两件事上能合拍的,必然就能顺利牵手,否则,还是趁早收手。第一次和男友安东长途旅行,小海做了很多准备,之前甚至兴奋的失眠,多美啊,整整十天和安东呆在风景如画的夏威夷,没有工作、应酬,恼人的一切都被远远地抛在太平洋……可是十天回来,小海完全没有蜜月后应有的兴奋和留恋,反而是一肚子的郁闷和纠结。这一路,安东完全不服从小海的浪漫计划,不穿她精心购置的情侣装,晚上和小海去个酒吧就抱怨一路,说还不如在海滩露天席地而坐喝啤酒,最过分的,他看不惯小海走哪都没完没了地拍照!问他,他摇着头,“哈尼,你这才不是浪漫的行为,你总是用相机去看,你忽视了你心里的那双眼睛!”

最浪漫的事篇9

这个问题似乎简单得无须专门讨论。引起我对它发生兴趣的是《东方》杂志第8期萧功秦先生的文章《一个法国青年的文化浪漫主义》(简称《浪》)。此前接触过作者一些作品,尽管我不同意他的新权威主义主张,但作为一位学养深厚、立论谨慎的学者,他的观点很具挑战性,尤其在他对政治激进主义的批评中有些地方很值得不同观点的人认真思考,至少,包含其间的警示意义是不应忽视的。东方杂志上这篇文章的主题同样是批评政治激进主义,然而很遗憾,这篇文章缺乏了立论的严谨,一系列论点失之轻率,而这些论点恰恰又牵涉到不少重要的理论是非和界限。

文章从一位在我国刚开始拨乱反正时来华留学的法国左翼青年奥莱弗谈起。奥莱弗憎恶市场经济和由市场竞争带来的社会不公,向往中国的人民公社制度,喜欢作为这个制度人格化代表的文学形象李双双;崇拜江青、王洪文、姚文元、张春桥,在他心目中,四人分别是妇女解放运动、革命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干部的代表。就由于他的左翼立场以及对中国现实完全颠倒的认识(文中也表述为"文化误读"),作者把他定位为一个文化浪漫主义者,并根据罗素的一段话,把通过挣脱对人性的种种束缚而"获得一种新的元气、权能感与登仙般的飞扬感"描述为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接着由此引出浪漫主义的派生涵义:主体通过自己理想和愿望向某个对象物的投射,获得冲破现实束缚的人生超越感。据此,又把另一特征归结到浪漫主义上,即:把一种与现实阴暗面形成对比的秩序作为精神追求支点。

把上述两点归结为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后,文章回到特定的奥莱弗对中国的"文化误读",根据这一特定的误读得出普遍性结论:那些对本国文化与现实持批判立场的人"只有"在认为想象中的美好事物是真实存在的,"才能坚持自己的批判的合理性"--异质文化就充当了想象中的美好事物,对异质文化"想当然的赞美"就由此而生。这里,浪漫主义(到此为止,"浪漫主义"基本上是作为"文化浪漫主义"的同义词使用的)在作者笔下已经几乎囊括了所有具理想主义气质的人和所有发生文化误读的人。根据这种涵义已经大大扩展了的文化浪漫主义(关于概念涵义的扩展,留待后面分析),作者断言:如果文化浪漫主义再向前迈一步,就成为政治激进主义者。接下来,全文核心论点就在"政治激进主义""文化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还有"乌托邦"这几个概念的不断交替使用中出来了:"政治激进主义者"(或文化浪漫主义者)是一些相信自己抱有一个伟大目标,相信为此可以采取一切方法的人。他们往往心地十分良善,容不下现实中与真善美不符的东西而力求改造,但"经由浪漫主义者的政治来改造的世界往往产生他们所不曾意料到的巨大灾难与不幸"。作者就此得出根本性结论: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因为恶人并不向人类集体经验发起根本挑战,从而对社会的破坏是有限度的;浪漫主义的好人则要对"人类在适应环境挑战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习俗、思想文化、制度安排等等,所有这些集体经验......发起总攻",而且好人相信自己动机纯洁,极少自我反省,加之被人们信赖,致使错误难以发现和纠正。

暂且不谈该文的观点、论据的真伪。在论证方法上,概念内涵无限扩大、论点大幅度跳跃、基本结论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等等,都令人惊讶。至于文章观点,则相当多地方需要辨析,其中,究竟什么人对人类集体经验发起总攻,什么人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此类问题亟待澄清;尤其是全文结论事实上关涉到对那些在20世纪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重大灾难的灾星的善恶判断,让人难以释然,觉得有必要就此表明看法。

一."文化误读"原因析

全文以"浪漫主义"为中心概念的一系列论点和最终结论据以建立的事实是法国青年奥莱弗的"文化误读"。文化误读正如作者承认的,乃常见现象。至于误读是否如作者暗示或明示的是浪漫主义所致,是那些对本国现实持批评立场的人为自己批判的合理性寻求异质文化支撑的愿望的产物,就得另当别论了。伏尔泰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理想化评价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文化误读,但显然不能把他的误读与浪漫主义挂钩。伏尔泰在生活上精神上的确很浪漫,但并不"主义"。作为"主义"出现的浪漫,是与对理性的反叛相联系的,所以,非理性甚至反理性是其基本特征。至于浪漫(或者说是一种想脱离平庸状态,追求生命的高峰体验的精神倾向),我相信,任何人只要没有从思想、情感到行为方式都彻底地功利化、物质化,都或多或少会有这一面。所以不能根据某人身上有浪漫倾向就将其归到浪漫主义旗帜下。就拿伏尔泰来说,在许多事情上很浪漫的伏尔泰,如果论其精神派别,他恰恰属于浪漫主义所反叛的理性主义。而文化误读的发生,原因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伏尔泰,浪漫气质、主观愿望的投射、认识上的先人为主等等,都可能是导致误读的原因,但受所掌握信息的限制也许是更直接的原因。至于他对于自己就法国现实所持批判立场之合理性的确信,也并不源自某种别处的什么样板。无论他实地考察过的在政治文化和制度上比法国开明、进步的英国,还是由于误读而被他美化了的中国,都只能作为一个参照物而并不能承载支撑其批判立场的任务。他的批判立场及其对这立场的确信一如西方历史上其他许多具批判精神的杰出思想家一样,基于独立思考、基于西方的精神和思想资源以及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对自由的信念、还有对自然法传统的真诚信仰。

至于奥莱弗,不错,这是一个怀抱崇高理想,执着追求公正和平等而对市场经济持有异议的左翼青年。对中国现实的颠倒认识使他把中国当成了体现这一追求的典范。但作者就此把他界定为文化浪漫主义者,却失之轻率,特别是根据奥莱弗的错误认识作出 "浪漫主义对现实的理解是建立在误解现实的基础上的,建立在一相情愿的主观愿望的基础上的" 这一带普遍性的结论,就更加轻率。就奥莱弗有真诚执着的理想追求而言,与其说是浪漫主义者,毋宁说是理想主义者更合适。说到这里有必要顺便指出,作者因奥莱弗对市场经济的异议就断言他"是市场经济竞争社会中的失意者",这过于武断。评判事物超脱于一己得失可以说是所有理想主义者却不一定是所有浪漫主义者的一个精神特征。所以,理想主义不等于浪漫主义。即使搁置二者差异,无论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都并不必然导致奥莱弗对中国的颠倒认识。真正导致这一颠倒认识的是作者作结论时忽略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的宣传。在过去二三十年完全封闭的情况下,对外界来说,直接得自中国的有关中国状况的信息完全通过中国官方宣传而来。而那个时期彻头彻尾意识形态化的宣传,充满了掩盖真相、歪曲事实、甚至根本颠倒事实的欺骗性。无论是令奥莱弗心仪的人民公社制度还是文革及其作为文革化身的江青等人,在对内对外宣传中都是被极度美化了的,而且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加以美化。奥莱弗在接受这些信息时还是一个认知能力尚不成熟的少年,在缺乏其他信息来源的情况下,根据这样的宣传来形成他对中国的认识从而发生错误,再自然不过了。其实,我国至今都还有人受文革宣传的愚弄,把那个苦难深重的时期当成阳光灿烂的日子,要一个远在法国、而且还是少年的奥莱弗具有看透那些宣传伎俩的洞察力,实在太难为他了。事实上,不是他"浪漫地美化李双双时代的公社制度"和文革时期为祸中华的江青之流,而是他受了蓄意美化公社制度的作品《李双双小传》和蓄意美化文革、美化江青之流的欺骗性宣传的误导,是这些宣传影响和塑造了他对中国的认识。这与浪漫主义没什么关系,至少,将其说成浪漫主义所致是缺乏根据的。至于奥莱弗对中国现实的颠倒认识或者说他因受颠倒的宣传而在心中形成的关于中国的种种幻象,是可以破除的。《浪》文提到安徒生一则童话:一个不满现实环境而向往中世纪的人在穿上了一双魔鞋真的回到中世纪后,发现了中世纪才真正不可容忍。作者以此类比奥莱弗,并借此把中西文明交流中对西方文明抱好感的人批评为"文化浪漫主义"。这里没有言明但隐在字里行间的话是:

那些"把与现实阴暗面形成对照的秩序作为精神追求支点"的人总归要大失所望。这是在把向后和向前两种性质不同的秩序对照混为一谈。对作者所引童话,我认为可以作两层理解。就奥莱弗而言,倘若真有双魔鞋把他送到向往的地方,事实终归使他从梦中醒来。作者不也指出他在中国越来越感到不适吗?可惜却没有就此说些什么。然而,这种不适恰恰表明的是对过去认识的痛苦调整,这比他先前信什么不信什么更重要。就作者借这童话引申的不同文明交流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上,我以为,"魔鞋"童话的普遍寓意在于使人得以在两种经验之间进行比较。它可以帮助打破幻象,但也可以起另一作用。既然魔鞋意味着可以把一个人送到心目中美好的地方,那就不光可以把人送回过往时代,而且也可以把人带往另一方向,比如从封闭社会带向开放社会,从专制国带到民主国。在那里,人同样能通过事实和体验来验证是否与自己此前置身其间的"现实阴暗面"恰成对照。就是说,它可以给人的认识以经验事实的支撑,这一认识可能被修正,但并不丧失其基本的客观性--我认为,这也是对开放的、民主的体制的向往不同于把落后、过时的制度理想化之处:这种向往也可能犯过于理想化的错误,但基本方面并不虚幻,更不根本颠倒。

二.需要加以节制的"浪漫主义"概念范围

现在该回到"浪漫主义"这一基本概念本身了。我前面曾提到作者在行文中有无限扩大"浪漫主义"内涵的倾向。那么,究竟浪漫主义指什么?诚然,浪漫主义如作者所说,它很难确切定义。可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一些使"浪漫主义"之为"浪漫主义"而非别的什么主义的特定涵义和范围。

浪漫主义主要是作为对启蒙运动以来居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的反叛而兴起于18世纪西欧各国尤其德国、法国的精神、文化运动。无论是作为一种态度和立场的广义浪漫主义还是作为文学艺术中反叛运动的狭义浪漫主义,一起始就以反传统、反权威、反一切清规戒律的姿态出现。它重视被理性主义忽视或排斥的人的主观感受、本能、情绪、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那些强烈激动人的心灵的事物抱有最大兴趣。在文学、艺术中,浪漫主义者放纵想象力,把蔑视权威,冲破既有法则尤其是古典主义法则的藩篱视为特权。浪漫主义作品具有把幻想推向危险高峰的倾向,并通过打破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表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和令人不安的力量。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法则的突围以及对个性、对非理性因素的张扬给各门类的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和从未有过的新题材,极大拓宽了艺术范围,扩展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和开掘了人性的深度,产生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其中,法国浪漫派便是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流派屹立于世界文学之巅的。

对于浪漫主义,思想史上的评论甚多。尽管在其功过是非上看法各异,但是在对使浪漫主义之为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上是相似的,都把反叛理性主义及其与之相关的反传统、反权威和基于个性而对种种束缚的敏感视为浪漫主义基本特征。《浪》文所引的罗素谓"浪漫主义者在推开对人性的种种束缚时,往往会获得一种新的元气、权能感与登仙般的飞扬感",前半句"推开束缚"表达的的确是公认的浪漫主义者的精神特征或行为倾向。后面所说由此而获得的种种感受,特别是萧功秦先生既在该文也在他批评政治激进主义的别的文章中反复提及的"登仙般的飞扬感"却并非浪漫主义者必有的精神、心理特征,而只是可能的特征之一。而罗素对浪漫主义的评价也远比这段话所体现的要复杂得多,且前后期的评价并不那么一致,据我看,前期评论比后期严厉。上面所引"权能感""登仙般的飞扬感"的说法在十多年后根据《西方哲学史》改写《西方的智慧》时就没有再出现在对浪漫主义的评论中。但作者只抽取罗素前期评论的片断,并把这一片断中描述的一个可能的特征夸大为普遍性特征,再把异质文化之间常见的原因各异的"文化误读"与浪漫主义直接挂钩,就已经过度扩张了浪漫主义范围。而当其把罗素描述的"登仙般的飞扬感"这一可能的心态特征加诸于他所说的政治激进主义者身上,并把构筑乌托邦的、强制人们接受"完美新世界"的......好几类人统统谓之为政治激进主义者,而且行文中事实上也不仅将浪漫主义与政治激进主义等同,还把浪漫主义与乌托邦、与理想主义混同,这种无节制的概念扩张便使得此主义与彼主义了无分别,从而使概念也变得无意义。但这样的论证却服从了本文开头所介绍的那些围绕政治激进主义所提出的一揽子批评性结论。这里暂且还是搁置结论,就作者以"登仙般的飞扬感"形容政治激进主义者的心态,我觉得有些话不能不说。首先,我认为作者没有给出证据来支持这一说法,这就不能不具有主观臆断的强烈色彩。再则,我注意到作者在批评政治激进主义的文章中有着把清末以来的仁人志士(特别是其中主张走议会道路的人①)归入其中的意味,并以"登仙般的飞扬感"用来形容他们。然而如果考虑到这部分人所面对的全然不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者可以恣意妄为的环境,考虑到这部分人所置身的时代的严酷性和他们随时可能人头落地的处境,用获得"登仙般的飞扬感"去臆断他们,是既不得当又太残酷。

关于浪漫主义,需要区别艺术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精神信仰层面和政治操作层面。对文学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应该有更专业的评价,不属本文论域。至于作为一种态度和立场的浪漫主义,不错,它有反理性倾向,但这对于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的僭越也有某种矫正作用;它有作者强调的以审美标准代替功利考虑的倾向,但对于一个过于注重实利,功利考虑已经压倒一切的时代来说,未尝就毫无积极作用;它对工业文明的反抗诚然有美化农业文明的一面,但也有对工业文明危险后果(如分割人性,使人单一化、工具化,破坏人与大自然的联系)的敏感和预见;浪漫主义者有摆脱一切束缚的倾向②,纵然这种倾向具有导致瓦解一切价值和规范的危险,但浪漫主义者也以其反常规的举动挑战了陈腐过时的清规戒律,罗素就认为浪漫主义者对清规戒律的挑战促进了时代的宽容......,如此等等。浪漫主义同别的许多事物一样,有它的多面性,不宜简单化。

浪漫主义运动在19世纪达到辉煌顶点后开始衰落。但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浪漫主义"辞条所指出的:"一旦面临任何机械体系限制人类经验发挥作用的威胁,浪漫主义的抗议就会继续出现"。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它构成了西方开放的精神、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需要具体分析的浪漫主义与政治的关系

我是很赞同萧功秦先生对于浪漫主义渗入政治的警惕和告诫的。因为浪漫主义某些表现在文学艺术中行得通,在政治领域则不然。例如,文学艺术中可以把幻想推向极至,政治上这么干则易导致灾难;文学艺术可能在挑战和摆脱一切既有规范中获得突破,倘在社会、政治领域蔑视一切规范,就的确是在进攻人类集体经验了。不过这后一种"蔑视一切"正如罗素和其他许多思想家所指出的,在性质上是反社会的,付诸行动者不是无政府的叛逆者就是想征服一切的暴君。就是说,浪漫主义这一发展路径的结果是无政府主义和极权主义这一藤两瓜,而并非作者指称的政治激进主义。政治激进主义要求对社会秩序进行广泛变革,但大多从已有的思想资源获取变革所依据的理念或原则,一般说来,并不具有"蔑视一切"而进攻人类集体经验的嗜好。诚然,政治激进主义也可能取无政府主义和极权主义之类灾难性的极端形态,问题是萧先生批评的并非这些形态,恰恰相反,批评矛头主要针对着我国清末以来出现的议会民主政治理想。浪漫主义渗入政治,其走向还不止上面说的这些。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也是其可能的走向,但最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朝向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发展路径。对此,后面还将提及。

写到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即使政治浪漫主义,无论哪种走向,如前所说,都须区分个人精神信仰层面和政治操作层面。就是说,必须区分信奉者、表达者与实际操作者。不管多么糟的主义,如果仅仅作为个人政治信仰,对他人、对社会并不构成危险,构成危险的是那些掌握着相当的社会权力资源的政治领袖。当然,信奉者、表达者可能成为实际操作者,但这中间还隔着许多环节,而且每一环节之间的过渡也不是不需要条件的,其中,获得权力是关键性条件。就此来看,即便《浪》文对奥莱弗的界定是准确的,鉴于奥莱弗只是一个政界之外的普通青年,他的信仰只不过是多元信仰中的一种,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很正常。根据一个青年的个人信仰引出那么多政治性严重结论,前提就是虚幻的。其二,对浪漫主义渗入政治活动也应具体分析。事实上并非都那么糟糕,就必然走向灾难。例如,拜伦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他的浪漫主义既表现在他的诗里,也付诸于投身希腊解放事业的政治行动。但他怀抱崇高理想的政治行动除了使自己死于热病,没有给任何人带来灾难。对他,罗素如是说:在他身上可以看到"融合成十足浪漫派的一切要素--叛逆,满不在乎,藐视成规不顾一切和高尚的行为。他为了希腊式的自由而死于密索隆奇沼泽之中,始终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姿态。" ③在欧洲,像拜伦这样深刻介入政治活动的诗人并非个别,众多的浪漫主义诗人在19世纪欧洲政治生活中都曾活跃异常,法国尤其如此。这个文学艺术上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政治上也很浪漫了一下。其政治浪漫的程度,从勃兰兑斯谈1848年革命时的浪漫派可窥一斑。他说:1848年"是浪漫派胡闹的一年--这时掌握法国车轮的不是政治家而是诗人和热心人;议会里流行的不是实际政治观念而是圣西门主义、新基督教观点......"。那么,在那一年掌握着法国车轮的浪漫派诗人们给法国带来了什么呢?在30年代后期就转向政治活动的浪漫派诗人拉马丁此前一直为工人境遇鸣不平。1848年二月革命后,这位担任临时政府外交部长但实际上是政府灵魂的诗人对聚在市政厅前的民众作了最具浪漫色彩的表示:"我们将共同创作最美好的诗篇"。他没有食言。主要由于他的建议,刚成立的临时政府几天内就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工作:废除了殖民地的奴隶制,废除了政治犯的死刑,废除了复辟时代遗留的民事拘禁,恢复了新闻自由、集会自由。不列颠百科全书高度评价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是"一位勇敢而明智的战士"。还有雨果。

他既是法国浪漫派文学的领袖也是政治上的激进派,他以充溢的激情介入许多政治活动,但无论《浪》文关于"浪漫主义对现实的理解建立在误解现实的基础上"认识论评价还是关于浪漫主义者政治后果的评价,搁在他身上都不合适。他在二月革命后担任议会代表,提出了全民教育和人民福利的理想并为之而斗争。尽管19世纪的法国政局不稳、政权形态频繁更替,但拉马丁和雨果们为之斗争的那些东西并没有丧失;政局的变动既未动摇19世纪的法国特别是它的首都巴黎仍然是欧洲文明的代表和无可争议的文化中心,也不影响法国对各国政治流亡者的亲和力,事实上,19世纪的法国张开双臂接纳了许多流亡者。在我看来,19世纪法国的政治动荡被许多论者夸大了;而法国有过的政治动荡也不能算在浪漫主义者头上,至少,尚无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应由他们负责。

我举上述事例是反对在浪漫主义与巨大灾难之间建立联系,但这不意味着否认这种可能。前面提到的最值得警惕的浪漫主义政治走向就贻祸无穷。滥觞于19世纪的把民族、国家当成放大的部落神崇拜的民族主义是浪漫主义进入政治的主要通道。民族主义极易调动起民众激情,也最容易形成具规模的运动。事实上,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洲,对民族、国家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人们的想象力,并真正导致了无穷灾难。但批评浪漫主义的萧先生却对此未置一词。

四.评"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

这是《浪》文的根本结论。它依据以下论断而确立:文化浪漫主义者往往心地良善,是一些相信自己抱有一个伟大目标,相信为此可以采取一切方法的人;为了建立心目中的美好世界,他们向人类集体经验发起总攻,而恶人作恶仅限于满足私欲,并不向人类集体经验发起根本性进攻;浪漫主义好人因相信自己动机纯洁而缺乏反省精神......。

然而无论"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的根本结论还是它所依据的这些论断,都首先是一个事实问题,其次才是理论问题。所以,我认为第一步应该作事实判断。

说起人为灾难,法国革命中发生的屠杀难免被提及,但这场灾难很难说是"浪漫主义的好人"造成的。有史可考的事实是,实施报复、屠杀而使革命年代变成人人自危的恐怖时代的是并不浪漫的、很实际的暴民和同样不浪漫却很冷峻的罗伯斯庇尔们的"大手笔",而充当"革命车轮"碾压材料的倒恰恰是那些对"平等、自由博爱"抱着真诚信仰的浪漫主义的革命贵族。

比起因滥杀无辜而留下暗迹但毕竟传播了新的理念、清除了旧制度的根基、进行了建立共和制尝试的法国革命,20世纪六七十年生在我国的"文革"是一场货真价实的灾难。可是文革中豪情万丈的青年学生虽然很浪漫,但他们只是并不浪漫的政治领袖手中的棋子--老实说,我对那种视某些文辞浪漫但行动起来极端实用主义的政治权威为浪漫主义者的说法是很不以为然的,这些权威人物工于心计、精于谋算,恐怕与浪漫主义者的精神特点处于不相通的两极--,如果把造成这场全民灾难的帐算到青年学生的浪漫主义头上,是不公正的。关于文革灾难的程度,也许距离近了些,把它与本世纪其他灾难作比较的条件尚未成熟,还难以定论,然而,发生于二十世纪上半页的法西斯灾难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任何灾难都不能比拟的,受害者人数和所涉国籍之多,灾难所及领域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这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共识;而法西斯政权,尤其德国纳粹政权和日本军国主义政权,不论是挑起反人类侵略战争,还是通过集中营、灭绝营、毒气室实施的种族灭绝计划或由细菌部队进行的细菌战、拿平民和战俘进行的活体实验......,无不是对一切公理、一切使人得以确立为人的道义准则(按《浪》文的表述即"人类集体经验")的根本性摧毁--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共识。

如果关于法西斯灾难是人类经历过的最深重灾难这一事实判断是确凿无疑的,循着《浪》文"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之说,那么以下结论便不可逃避:发起这场"对人类集体经验的总攻击",④造成了人类空前劫难的元凶希特勒及其团伙是"浪漫主义的好人"。倘若此结论成立,人类判断力可真的是遭遇根本性挑战了。

到这里,《浪》文结论的荒谬已在不言之中。但值得思考的是,一个学养深厚的学者为什么会得出"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等一揽子观点?

我认为,《浪》文的问题既出在方法论也出在理论上。方法论误区在于:首先,作者的结论预定,过于急切地要证明政治激进主义的恶果,不是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进行总结和论证,而是根据极有限且可有多种解释的个别事例--奥莱弗对中国现实的颠倒认识--引出一系列普遍性结论;其次,以假设代替事实,在并不存在逻辑联系的事物之间虚构逻辑联系,诸如浪漫主义者"只有在被视为美好的事物被他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他才能坚持自己的批判的合理性"之类轻率论断在文中并非个别。理论误区在于,作者的根本观点暗含着一个关于善恶判断之依据的前提,即:倾向于认可用目的为手段辩护、并根据某人声言的目的对其进行善恶判断。作者文中就提到怀抱"伟大目标"的"浪漫主义好人"相信为此"可以采取一切手段"。所谓"一切手段"其实就是"不择手段"。我当然不是说作者本人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问题是作者为了证明"好人为祸甚于恶人",便把如此行动着的政治人物判定为心地良善的浪漫主义者。在这里,那些人是不是浪漫主义者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凭那些为祸甚深的人所宣布要实现的目的就断言他们是"心地良善"的好人。然而目的并不能为手段辩护。在我看来,当目的确定后,目的对手段的选择起着制导作用,即:所选择目的的性质本身就规导着对手段的选择。可以说,手段的性质体现或者暴露目的的性质。其实无论政治领域或日常活动领域都不难发现,凡不能正大光明表达出来的目的往往需要一个"高尚的目的"作障眼物,而真实目的就在借以达到目的的手段背后。政治领域尤其如此。这就意味着:政治人物所宣称的目的有真伪之别。缺乏事实支持的口头宣言什么也证明不了,而包括所采取手段在内的可考察的经验事实才是鉴别真伪的依据。德国人对希特勒公开宣传的目标与实际追逐的目标之间的巨大反差是有深刻体验的。借用著名史学家梅尼克的比喻,这是摆满招徕顾客的诱人物品的橱窗与充斥着假冒伪劣品的货柜之间的反差。这种反差,我们领教得也不少。尽管政治领域内的云遮雾障使人们对于政治人物或党派追求的真实目的的认识不那么容易,但至少以下几方面有助于判断。选择手段上有无限制,有没有对生命的基本尊重;是否言行一致(或者说公开声言的和实际奉行的是否一致);执掌政权前后是否保持原则的一致性,是否将过去动员民众的口号付诸实践......这些都是试金石。它们与浪不浪漫无关,而与诚实与否、正义与否有关。如果从这三方面来判断,无论是根据《浪》文结论势必归入"浪漫主义好人"之列的希特勒,还是文章直接作为文化浪漫主义造成灾难的"生动标本"提出来的波尔布特,隐藏在他们的美妙言辞后面的真实目的和他们本人的真实面目都不难揭开。这二位之不择手段难分伯仲,两人都穷凶极恶地攻击一切人类准则,都专权、暴戾,都堪称大阴谋家,都视人命如草芥,都有可怕的报复心。说起视人命如草芥,一个用集中营、毒气室进行种族灭绝和清除异己的大屠杀,一个对受过教育的人进行有计划的诛灭;希特勒不声不响但无情地实施对一切动摇其权力的人的报复,波尔布特则以灭门暴行和灭门之后用卡车来回碾压尸体的灭绝人性手段对付所谓背叛他的人--其实这种一旦怀疑谁对自己至上地位有所不利便无情实施的报复,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他们最在乎的是权力地位。顺便提一下,《浪》文举出波尔布特时,说经由浪漫主义者的政治来改造的世界"往往产生他们所不曾意料到的巨大灾难与不幸"。认为波尔布特对由他一手制造的、正在进行中的屠杀和灭门罪行"不曾意料到",说得过去吗?至于他们是否言行一致、执掌政权前后是否具有基本的一致性,这已经有足够的历史事实为证,用不着再论。这是两个把自己的强权欲望隐藏在欺骗性的意识形态言辞中的伪善者。

如果说希特勒和波尔布特这两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生动标本"证明了不能依据某人公开

宣称的目的来判断其善恶,那么本文曾提到过的诗人拉马丁则是可以担当反驳《浪》文作者用以证明"好人为祸甚于恶人"的重要论据之一的"好人缺乏反省"的"生动标本"。据路易斯.博洛尔在《政治的罪恶》一书所述,这位真正抱着纯洁动机投身政治、真正称得上浪漫主义好人的诗人对他过去视大革命时期的犯罪给人类带来吉祥的看法作了如下反省,他说:"为罪恶开脱,为残忍寻找虚妄托词的史学家,在无意识中为将来的狂热者效仿这些罪恶铺平了道路......这是我自己也曾经犯过的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这样献殷勤,我为自己感到耻辱。"可见,一个人是否是动机纯洁的浪漫主义好人与其有无反省精神没有关系。

写到这里,本文可以就此打住了。总之,在我看来,由于《浪》文十分令人遗憾的理论误区和方法论误区,它的基本论断也十分令人遗憾地变得可疑。

注释:

①应该看到,许多政治主张都具有相对性,这种相对性使"政治激进主义"这一概念并不固定在某些主张上。例如,在十八世纪末的英国或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那些主张成年男子普选权的人在政治上是激进主义的,但是倘若这两个国家如今还有人把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作为目标,恐怕就要归入保守主义麾下了。同样,我国清末那些主张议会民主的人,可以说他们在政治上是激进的;然而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变化的一百多年后,当政治权威由于其产生途径暧昧而使合法性问题变得突出,而不受制约的权力又早已成为全社会公害,如何确立政治权威、如何管束权力的问题已然不可回避,此时还视议会民主之类主张为激进主义就大成问题了。

②必须指出,尽管浪漫主义者有摆脱一切束缚的精神倾向和行为倾向,但并非所有要摆脱一切束缚的人都是浪漫主义者,否则,那些蔑视人类价值的毫无顾忌的最彻底的罪犯就个个可以冠之以"浪漫主义者"称号了。这里还有一个重大区别:浪漫主义者看重个体价值、看重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充分表现,他们的"摆脱一切"(包括挑战现存价值)是与其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理解相联系的。而这正是反人类的罪犯所蔑视的

最浪漫的事篇10

这时,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士走过来,向她敬了个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的绅士礼,低声问她旁边的座位是否欢迎一位绅士。两个人就这样聊上了,他向她介绍威尼斯的风土人情,她向他讲述古老中国的神秘文明。

后来,那位绅士很礼貌地向她道歉告别。她又坐了近一个小时才离开,买单的时候,服务生告诉她,她的账已经结了,是河对面那位一直含情脉脉看着她的先生结的。那一瞬间,坚强的她彻底被感动,泪水涌出眼眶。她看到他向她挥手,然后消失在紫红的夜色中。而她甚至连他的名字也没想起问。

另一件事发生在她同事身上:去年的2月15日,她去一个朋友家做客,见到他家到处摆满了鲜花,就问:“怎么买了这么多花?”他说:“昨天是情人节嘛,买给太太的礼物。”她无比惊讶,再三确认:“你买的?”他说:“当然。”她说:“是不是前天得罪太太了?”他的太太马上大笑起来:“你真了解男人!我跟他吵架了,好几天都没好,我都不想过了。”

最后她总结说,中国男人不懂浪漫,与浪漫有仇。法国丈夫可以把面包换成玫瑰,插在爱人头上;中国男人大多会把挤公交车省下的钱,用来买油盐。当女人问“你为什么从来没想过送我一枝玫瑰花”时,中国男人会说:“我把一生和所有的薪水都已给了你,你为什么还要在乎一枝花的形式?现在又不是恋爱的时候。”

我想我也在她划分的有仇的一类里。

不过,她又安慰似的对我说,中国女人除了乞丐般向男人乞讨浪漫外,还有一种办法能得到浪漫,那就是等待。二十岁的中国男人能在广场上搂着女友一起痛哭,可人们不承认那是男人。三十岁的中国男人为家庭和事业身心俱疲,以致怀疑浪漫的真实程度。四十岁的中国男人步入命运的中层,见过了高层的繁华和底层的凄凉,收缩起胸怀,担忧上不去,更担忧掉下去。五十岁的中国男人是“识相的年龄”,浪漫与识相是天敌。中国男人的浪漫,是六十岁以后的事,那时压力荡然无存,世故全然超脱,可以搂着孙子在地上打滚。

她感慨地说在中国,像她这样不肯低头向男人乞讨浪漫的女人,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心动的男人老到六十岁,或者找一个六十岁的让自己心动的男人。

浪漫是一种品质,一种情怀,对女人而言,浪漫永远是梦中的水晶鞋;对男人而言,浪漫真是致命伤吗?

有人说坏男人通常很浪漫,好男人通常不解风情。

我找到一个女人公认的坏男人讨教浪漫的法宝,他给我开了如下几条无往不胜的秘诀:

所谓浪漫是可以毫无目的地走上数千里,而在最想念的一刻出现在她的面前;

所谓浪漫是和她在海边散步的夜晚,突然跳入海水中,并对着大海大声说“我爱你”;

所谓浪漫是可以与她一起彻夜守着月亮,直至月亮也回家睡觉了;

所谓浪漫是相隔两地时通过长途电话线一起看完同一电视频道中无聊的港产电视剧;

所谓浪漫并不是说我要将全世界的玫瑰都送给她,这样做不可能,而且很自私,而是在每封信的信封里夹上一片玫瑰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