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课程十篇

时间:2023-03-21 09:42:59

灾难课程

灾难课程篇1

1 我国灾难医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1.1 大学教育起步晚

灾难医学发展40年来,已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英、美、法、澳大利亚等国家,早在10年之前就将有关灾难医学知识的的教授和培训制定并纳入了大学选修课程[3]。而我国正式将灾难医学教育纳入医学院校的教学课程,始于同济大学2008年10月,起步相对较迟。

1.2 继续教育缺少

我国目前灾难医学教育尚未系统性开展,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全面系统的灾难医学课程。灾难医学教学对我们来讲还是一个开端,还未建立灾难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继续教育体系中也未纳入灾难医学救援的培训项目。美国的灾难医疗系统最为发达,尤其注重继续教育项目的发展,其中美国联邦应急计划(federal res-ponse plan,FRP)、美国国家灾难医疗系统(NDMS)、联合国减少自然灾害问题世界会议、美国联邦灾难心理卫生服务系统及灾难救援中的国际间协作,都是其重点发展项目和继续教育核心内容。

1.3 在岗培训空白

我国目前不仅未建立灾难医学本科教育体系,而且没有在职在岗培训项目,大多数在岗的医护人员没有接受过灾难医学的规范培训,特别是在岗护士,缺乏现场救护的基本知识技能。相关专家对护士灾难医学认知、需求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显示大部分护士对灾难医学知识缺乏了解[4]。

1.4 师资队伍薄弱

我国医学教育有识之士,在2008年“5.12”地震之后,深刻反思并结合国家国情,于2008年10月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第一个急诊与灾难医学系,率先在同济大学五年制本科医学生中开设“急诊与灾难医学专业课程”,开始了急诊与灾难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实践和探索。近两年,广东暨南大学和江苏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灾难医学本科教育。但这些灾难医学教学组织,是个别大学独自建立的,从事教学讲课的老师大都来自急诊、急救科的临床医生,虽然是由正规医学院校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但大部分未接受灾难医学的专业培训,所以灾难医学教学师资整体起步较晚,整体力量十分薄弱,教学水平亟须提高。

1.5 材尚无

国内关于灾难医学的相关教材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1992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曾出版了Baoskett和Weller合著的《灾难医学》(Medicine for Disaster,张建平译) ,1994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过华积德教授主编的《灾难医学》。另外《中国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杂志以及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灾难分册,一直为相关参考资料指导一线救援人员和培训教育。

2 灾难医学课程设计

2.1 课程设计目标

建立灾难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让医学生掌握灾难医学基本急救技能和基本救援理论。

2.2 课程设计内容

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理论教学课程包括总论、灾难医学救援基本技能(检伤分类、CPR、包扎、止血、固定、搬运、通气等)、灾难医学管理、灾难医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预案制定、自然灾害医学救援各论(地震、洪水等)、人为灾害医学救援各论(车祸、恐怖袭击、矿难、中毒、核辐射、火灾等)、灾难心理医学干预、灾难医学防疫与疾病控制等。

2.3 课程设计学时

由于刚起步,目前设计的学时分配为:灾难医学理论课程18学时,实验(技能操作)课程6学时,总学时数为24学时间。

2.4 课程设计考核

我们改革以往传统的考核方式,具体做法:平时灾难医学急救技能操作考核占50%;理论考试成绩占50%。

3 灾难医学教学实践

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列入临床医学院大三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最后通过网上选课,共有305名医学生选修本课程。具体做法是如下。

3.1 实施案例教学

由于是一门新课程,我们灾难医学系统一要求老师备课时,每节课均以一个典型的灾难事件为教学案例,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3.2 实施多媒体教学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部分动态视频课件,立体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没有视觉疲劳。

3.3 实施小组教学

由于选修学生多,我们分成3个班,每个班再分成10~12个小组,从课堂的理论教学到实验基地的操作教学均按小组教学,确保教学效果。

3.4 实施综合模拟演练教学

在教授预案制作课程后,向每个小组布置综合模拟演练的作业,给学生2周时间,由实验课老师专门指导修改每组预案,最后每班集中在室外分组进行灾难场景的综合模拟演练,学生们倍感学习灾难医学的兴趣。

3.5 实施操作与理论相结合的考核教学

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采取平时操作和演练学习占50%学科成绩,课程结束统一理论考试成绩占50%,实现理论与操作考试相结合。

4 灾难医学教学建议

由于我国急救医学教学主要存在急救医学迅猛发展和急救医学课程设置缺陷两个方面的问题[5]。因此,根据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以下建议:

4.1 统一灾难医学教材

由于本课程刚开设,我们期待早日用上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教育部牵头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急诊与灾难医学》,这标志灾难医学正式列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标志着我国灾难医学本科教育的初步确立。有了统编教材,就可以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2 统一列入必修课程

我们江苏大学开设的灾难医学课程,目前为专业选修课程,建议教育部将此课程列入专业必修课程,这样可以让我国灾难医学的本科教学工作大大推进一步。

4.3 学实验室

由于灾难医学急救技能操作,需要一定空间,建议大学能统一对急救技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这样可以提高技能教学的质量。

4.4 学工作量

制定灾难医学教学统一工作量,通过对305名医学生进行的课堂调查,有92%的同学反馈学时过少,建议将24学时增加为30学时,而且同学们希望增加技能操作学时。

4.5 学研究

由于灾难医学的本科教学目前刚起步,建议在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下成立灾难医学教学学组,专门研究、解决、指导和统一在灾难医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参考MIMMS(大型灾难医疗管理与支援教育课程)和ETS(紧急事态训练体系)的灾难医学教育方法[6],培养我国合格的标准化医学救援人才,不断推进我国灾难医学教学质量。

灾难医学大学本科教学,是一个崭新的工作,正如我国灾难医学学科创始人王一镗教授提出“在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中建立急诊与灾难医学系”和“大学本科的专业建设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础” [7] ,灾难医学规范化专业教育当然应从医学院校的学生抓起。相信通过全国各位专家的努力,医学院校增加开设灾难医学本科课程,不断推进我国灾难医学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由于教学实践和改革还有许多不足,请全国各地的老师指导、帮助。

志谢 王一镗教授对开设本课程的悉心指导;江苏大学分管医学教育的施卫东副校长对开设本课程所给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吕传柱, 张海涛. 灾害医学的现状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9):933-936.

[2] 夏鹄. 灾难医学急救的组织与实施[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13(8):575-576.

[3] Rasmus A,Czekalo MS.A national survey of the Polish popula-tion’s cardiopu11n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J].Eur J Emerg Med,2002,7(1):39-43.

[4] 黄琦. 护士灾难医学认知、需求和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65):2653.

[5] 刘明华. 医疗系本科急救医学教学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3):206-207.

[6] 张海涛, 郭建英, 吴红梅,等. 借鉴灾害医学教育国际化标准 培养我国实用性灾害医学人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9):1061-1062.

[7] 王一镗, 刘中民. 灾难医学[M]. 江苏省镇江: 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9:4-12.

(收稿日期:2013-01-1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0.029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1JGYB055)

灾难课程篇2

1.1预警和叠测工作离不开护理人羹

为了及时发现灾难事件发生的苗头,在灾难发生后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应对,有效控制危机局势。必须建立预警监测和快速反应的专门机构。预警和监测系统建设是目前完善灾难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2】。护理人员作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有机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受灾人员,责无旁贷应做好灾难事件的早期报告和监测工作,在有关部门做出反应之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1.2护理人羹是开展灾难事件相关知识宣传赦1|的主力

灾难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安和人民群众一定程度的恐慌。护理人员作为医学救援临时机构管理的重要成员。应是卫生宣传教育的主要人力资源,开展从制定卫生宣传计划到实施宣传计划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掌握个人防护的基本技能,了解预防控制灾难事件造成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有关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应对灾难事件。

1.3护理人羹参与伤高曩的预枪分诊

灾难往往造成大批伤病员,无论是在灾难现场还是在医院,救治工作都非常紧迫,而救治力量又十分有限,因此,第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做好伤病员的预检分诊工作01。通过预检分诊区分出轻重缓急、救治的先后次序,从而使有生命危险的伤病员当场得到紧急救治,较危重的伤病员得到优先救治,使一般伤病员得到妥善处理。预检分诊要求在几分钟内完成,因此。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护士承担此项工作,护士主要协助医生检伤,负责做好记录并指挥担架员运送伤病员进入临时指定的救治室或医院病区。

1.4实纯对伤病灵的护理救治

灾难事故的现场医学救援包括赴伤病员集中点、难民营的巡诊医疗,大量的伤病员病情一般明朗,急需进行各种创伤急救护理操作,包括软组织损伤、烧伤的清创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大量的急救护理操作。由于灾难现场环境复杂、污染机会多,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操作的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尽量不直接接触未经消毒的物品;行动时穿救援服及高筒靴,防止毒虫、动物咬伤。

1.5组担伤病灵的转运、灾民的撤离

伤病员经过现场以及灾区医疗站的急救、治疗之后,大部分需要转送到后续医疗机构,实施更完善的治疗。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主要承担转运途中伤员的病情观察、保障伤员的安全、测量伤员的生命体征,为重伤员、生命体征异常的伤员留置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等工作。护理人员还要负责组织灾民从受灾地区暂时转移到安全地区,并做好撤离途中的环境卫生工作,降低危险,确保人员的健康、安全。

1.6开展灾后的心理护理

灾难涉及很多人,包括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受害者不仅需要立即的手术及药物治疗,同时遭受了极大的心理创伤,随着人们对生理和心理康复需求的日益提高,灾难受害者的心理治疗过程可能更为复杂。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弱病残需要更多的关注。护士的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针对灾民出现的精神症状,除了根据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外。主要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受害者紧张和恐惧的程度,帮助他们精神康复,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

2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措施

2.1囊学形式

2.1.1对护生实施规范事件应对初期医护人员的应对不及、防治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知识局限性的反映,也暴露了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内容尚不够完善。提高我国灾难医学救援整体水平的最根本措施就是对医学生、护生实施规范化培训,在高等医学院校专业中设立与灾难医学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预防医学、危重监护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作为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开设一定的选修课,使护生了解灾难医学的基本思想、主要内容以及灾难救援工作的任务和方式,为将来开展灾难医疗救援工作打下基础。

2.1.2对在岗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灾难医学课程,因此,绝大多数在岗的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灾难医学的培训,特别是护理人员,缺乏现场救护的基本技能,有必要对在岗护士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对现场维持、恢复生命的基本抢救技能,即心肺复苏的训练。形式上可以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或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对教学效果要进行统一评估,组织接受培训者参加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即具有开展救护的资格。

2.1.3定期组织模拟演练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常规灾难事件卫生救援的模拟演练,根据紧急预案的内容组织实施,包括车辆调度、救护、心肺复苏表演、急救知识、自救互救技术等。在职护士每年参加23次模拟演练,通过演练,一方面提高了护士应对灾难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能力,使医护人员熟悉各种工作程序,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高护理部门的管理能力以及整个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2.2主要囊学内容

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尚未建立,由于灾难医学在现场救护方面与军事医学有相似之处,课程的开设可以借鉴军事医学课程。目前军队开设的军事医学课程主要包括野战内科学、野战外科学、军队卫生学、防原医学、防化医学、军队流行病学、军事心理学、卫生勤务学等。因此,从灾难医学救援的特征来看,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灾难医学系统组织的基本原理;(2)各种灾难尤其是核、化、生灾难的处理原则;(3)各项急救的基本技术,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休克、人工呼吸、心肺复苏、解毒等急救技术;(4)伤员检伤分类,包括现场分类、收容分类、后送转院分类和医疗分类等;(5)伤员后送与转院,包括后送的时机和条件、后送的要求、后送的组织、后送的体制、后送的方式和转院到达后的交接等;(6)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包括各种灾难传染病的种类、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和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方法等;(7)灾后的心理护理,包括灾难引起心理障碍的表现特点和护理的措施等;(8)灾难医学护理管理,包括医疗队的组织、灾区医疗站(临时医院)的编组与展开、救治机构的部署、药材物资的保障等。从教学内容来看,其课程至少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危重监护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灾害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公共卫生等。

2.3灾难医学护理囊1r量待解决的问置

灾难课程篇3

[教材分析]《天有不测风云》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中的第二课。根据课程标准对本主题的阐述: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的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这一课教材共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大自然的另一副面孔”“天灾之中有人祸”“天灾无情人有情”。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安排了“大自然的另一幅面孔”的学习。[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通过视频资源及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自然灾害就发生在身边,它的危害不容忽视;意识到自然灾难的无情,初步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行为与习惯:帮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3.知识与技能: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之中。4.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资料、观看视频、图片等活动,意识到自然灾害的可怕,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通过电视、网络等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经济、生活、生命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尚不清楚。[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难点:自然灾害的种类。[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了解有关自然灾害的概况。并能选取自然灾害中的一种,进行较为深入的资料搜集。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出话题1.(播放视频、图片)欣赏美。师:请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枫叶似火,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看着这些美景,你想说些什么?[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感受自然的美丽。]2.感受大自然的另一副面。师:大自然并不总是风和日丽、和蔼可亲的。她常常会摆出另一副面孔,(课件播放部分自然灾害)有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洪水泛滥;有时会吞噬人类的财产以及生命;有时疾病流行……看着这些,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灾害很可怕的影像。]二、教学活动一:感受地震1.(播放地震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地震在顷刻间使得一幢幢矗立的高楼夷为平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停止了呼吸……)[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的不可抗拒性。]2.师:这个统计表记载了汶川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自己读一读。 (出示统计表格)汶川大地震造成损失统计表■[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切感受汶川大地震的危害深重,感受到了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性、破坏性和毁灭性。][“感受地震”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地震这一自然灾害为核心,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实现“以点带面” (“点”指地震,“面”指其余的自然灾害)的课程设计思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整体实现课程目标。]三、教学活动二:你知道吗?1.师:伴随着人类的仅仅是地震这种破坏性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吗?(出示: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记录的相关文字资料。)从这些红色的数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自然灾害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这份资料认识到自然灾害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它是不可抗拒的,必须正确面对它,了解它,才能正确应对。]2.师: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地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内,依次派生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火灾五大类。(课件出示自然灾害分类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脑海中初建自然灾害的分类概念。]3.师: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自然灾害调查统计表,分组交流。待会儿,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在全班就你们印象深的自然灾害选择两三个在全班作汇报交流。[设计意图:借助学生课前搜集到的资料,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的自主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真切感受这些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所造成的损失,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还培养了学生看新闻、搜集信息的学习习惯。]4.师点评。(洪水、干旱、地震、火灾,灾难无法抗拒,家园瞬间被毁,生命被无情地夺走。不论是哪种自然灾害都是让我们认识到其危害无穷。)[“你知道吗”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的学习方式认识到自然灾害的种类之多,危害之大,从而意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自然过渡到教学活动三。]三、教学活动三:减灾“我能行”1.师: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此起彼伏,连续不断。自然灾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人类难以避免的。千百年来,世界各国一直在寻求防治自然灾害的方法,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尽量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设计意图:让学生齐读,认识到防灾减灾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2.师:看这份真实的报道:(指名读)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仅用时1分36秒。从11岁到15岁的学生,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是教学楼。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桑枣中学的安全和叶校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2005年开始,桑枣中学的叶校长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桑枣中学的学生是按照平时学校要求的和他们已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3.师:听了这份真实的报道,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从中获得的启示,认识到只有掌握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才能将灾害降低到最小化。认识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4.师:由此可见,面对天灾,掌握自救的知识和方法是何等重要啊!因此,了解一些地震自救方法是必需的,快速浏览一下课本内容。(学生读书上第48页的 “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应变” 文字资料)如果现在地震,结合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该怎么做?(指名说)[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进行实地防震减灾演练,既强化了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自救能力。][“减灾我能行”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看汶川地震中一份真实的报道,明白面对天灾掌握自救的知识和正确的自救方法是何等的重要,并能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防震减灾演练,让学生明确防灾减灾不是纸上谈兵,而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四、教学总结:(课件出示)“正确面对,防灾减灾,从我做起”(齐读)[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自然地引出下节课探究的话题。](责编 张翼翔)

灾难课程篇4

四川省的地理位置因素使其成为我国发育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大省。四川地理环境复杂,山区广布,平原狭小,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类工程,灾害规模也较大,危害严重,其主要的灾害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同时也享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在近几年的自然地质灾害中,地震灾害最为突出。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破坏力强、波及范围大、持续时间久的地震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四川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高校普遍缺乏预防灾害培训

虽然我国高校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城市里,城市具有一定的规划基础,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并且绝大部分高校新生在入校时参加由校方组织的如何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应对知识。但这只是属于新生入校中的常规安全教育,且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实际上是高校的应急安全教育并非全部纳入教育的考核指标体系中,目前的预防教育全凭各高校的意愿来进行,而绝大部分高校很少会重视这样的教育和训练,大部分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而且举行消防安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方的消防系统在推动次教育。而高校自觉、长期地举办预防灾害的培训很少,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大部分是以讲座、宣传展示栏、观看影像资料等枯燥理论形式进行,并且参加讲座的学生也只是少数部分,未能使全体新生接受良好的安全教育,因此大部分不具备预防灾害的能力。很少有高校积极主动组织学生结合实际参加演习,这就使高校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学生的应对能力不强,不会常见的自救技能,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时,后果将不堪想象。

三、如何落实高校防灾培训

现代高校主要位于各大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在防灾和减灾的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并且高校选址时已充分考虑到防灾的因素。这对于高校进行日常防灾培训提供了硬件支持。从硬件方面有了一定的条件基础,如果高校能够关注并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软实力,从而使大学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为最低。加大对大学生防灾和减灾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预防意识,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防灾知识和减灾技能,建议各高校把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成为选修课或有条件的高校将此课程列为必修课,使学生从态度上认真对待安全教育,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校方应定期、大力举办各种丰富形式的安全主题教育,号召同学们亲身参与此类活动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灾难课程篇5

关键词:精心设计 活动单 运用 课堂学习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的确,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加强调了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搞好“先学后教”的地理教学,笔者在评课和教学尝试中探索出以“活动单”为载体提高学生地理课堂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

一、“活动单”含义

“活动单”是呈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教师将所要教学的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成一个个“活动”,然后把设计好的“活动单”课前印发给学生,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活动”,从而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学生参与“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本组“活动”的开展。为了便于小组活动,一般按6人分为一组,将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见下图)。

它的实质就是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通过“活动”以小见大,达到突出教学重点之功效,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真正使学习主体化、活动化。

二、精心设计“活动单”

活动单可包括学习目标、课前自主预习、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组间交流、质疑,尝试应用、课堂巩固,知识梳理等几个环节。

教师要结合每堂课的实际情况,对活动单的环节进行适当的取舍和精心设计。下面以地理必修一“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设计活动单:

1、 把握学情,精心预设目标。

下面是笔者在听课时摘录的两位教师的学习目标:

教师甲学习目标:应用地理原理,通过对图、文材料(材料一、二、三)的分析,了解洪涝灾害的成因、危害,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升防灾、减灾意识。

附:材料一:一般6月过后,我国主雨带会往长江以北的地区移动,7月上旬、8月下旬移至华北东北一带,此时长江流域进入高温伏旱天气。但1998后有所不同,请分析下图。

比较发现教师甲设定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定位比较高,学案材料新颖,学生较陌生,对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要求较高,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很难通过材料分析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一期间学生没有语言的生成,对洪涝的成因也是一知半解。因为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地理读图、用图、分析图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乙设定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情把握比较准确,对初次学习自然灾害的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现有的学习能力,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很高,目标达成度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能力,设定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前提。

2、根据目标,精心预设 “活动”。

以“活动单”为载体的课堂学习过程往往以若干“活动”展开,每个“活动”还可根据需要设计若干个“子活动”。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需要分析教材的层次,明确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每个知识点的价值,特别是涉及地理的概念、规律、原理的重点或难点知识,教师可精心设计几个活动(包括模拟实验)让学生反复去探究、去体验。

如,根据教师乙的学习目标可设计下列“活动”:

课前活动 —— 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和“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完成:

1、 下列地理事物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B 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

C 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嫁荡然

D 2006年某镇附近的芭蕉山因为一个烟头发生山林火灾,造成一名救火干部死亡,烧毁森林面积300多亩

2、 试将下列常见的自然灾害归类填入相应空格

地震、寒潮 、干旱、滑坡、洪涝、火山、蝗灾、外来物种入侵、赤潮、泥石流、台风、沙尘暴、海啸、鼠害

气象灾害有

地质地貌灾害有

生物灾害有

海洋灾害有

1、 自然灾害有哪些危害?

我的学习困惑:

课堂活动一 —— 自主探究

洪涝成因的探究(实验)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实验(见下图),完成相关结论:

以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活动单的设计,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课前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对于学生自学后就会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不教,学生自学后不会的知识点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正;“课堂活动”的设计,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拆分、重组,设计了围绕着重难点“淮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组间交流的活动,让学生由表及里的认识、理解新知,促进知识的生成。“知识梳理”的设计既简单又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网。“课堂巩固”的设计,针对本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验收。

三、运用活动单,提高学生地理课堂学习能力 —— 一次课堂教学实录

教师将上面预设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活动单课前发给学生,指导学生根据活动单的提示使用。上课前,笔者收上来一部分批改(课前活动部分),了解学生哪部分自主学习学会,哪部分还存在着问题。在备课时需要结合学情,即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知识,并且适当倾听学生的要求,为上课时的引导、点拨做准备。

1、以自主学习形式促进学生对未知知识的生成,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片段一】在批改了学生课前上交的“课前活动 —— 我的学习困惑”后的课堂上,教师选择四位学生的学习困惑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

生1:赤潮属于海洋灾害还是生物灾害?具有什么特征?

生2:洪涝属于什么?是否具有气象灾害和海洋灾害特征?沙尘暴是气象灾害吗?

生3:寒潮是气象灾害吗?它会带来什么影响?

生4:发生在海底的火山是灾害吗?

然后,教师解答生4的学习困惑,说明判断自然灾害的方法。解释赤潮、洪涝、沙尘暴、寒潮的形成过程,展示正确答案。

通过课前活动的批改、同学间的学习困惑交流以及课堂上教师对学习困惑的解答和解释,学生能认识未知的知识并纠正错误,从而学会正确判断自然灾害并归类,这样有目地的学习,针对性强,印象深刻。同时,对于一些简单的、学生自学已会的知识不在课堂上重复学习,节约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教学片段二】教师进行实验“课堂活动一 —— 操作步骤2”后的师生对话。

生1:向全班同学展示结论“流量大、流速快的甲河道流量大于乙河道”

师(评价和引导):生1观察得很仔细,并把结果基本表达出来,请进一步想想:什么原因引起流速的不同?

生1:倒水的量和时间不同。

师(引导):倒水的量和时间相当于自然界的什么呢?

生1:降水量和降水时间。

师(总结):对,也就是降水量大的地区更容易产生洪涝,降水集中的地区更容易产生洪涝。

从上述教学片段可知,对于活动单的留白部分(结论),学生能通过观察表达出正确的结果,教师用心、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再通过适当引导,然后学生的再深入思考和回答,最后教师的总结,结论就更加得完善。而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为了追求课的“完美”,甚至会设计好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在上课过程中决不容许“节外生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少用心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学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预设的答案上去。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主动生成知识,印象将更深刻,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适当评价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帮助学生对未知知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表达、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片段三】学生按活动单“课堂活动二”指引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互动。

退耕还湖

组1代表——生2(评价生1的展示并进行补充或纠正):原因应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写,材料三还要加上“黄河夺淮后,打乱了淮河原有的水系”

组6代表——生3(再补充或纠正):防治措施还有截弯取直。

师:总结性评价3位学生,归纳学生表述,并板书。

上述可见,洪涝灾害原因和防治措施的表达,难度较大,学生有自己的思路和分析方法,也能表达出一部分结果,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和组间交流,归纳总结就能构建知识网络,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时,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很难达到学生内化知识的目的,往往“学生听得懂,不会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未知知识的生成,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克服只听不想的不良习惯,同时提升学生的表达、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以自主完成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活动单的课堂巩固环节,可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新知,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笔者发现精心的设计课堂巩固题不仅检验了孩子们的课堂倾听状况,同时也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结语

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发现:以“活动单”作为载体,教学过程更加精练,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云胜:浅谈地理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 http://.cn/feixueli 2011admin/UserLog/UserLogView.aspx?UserlogID=4133/(2011/9/18)

灾难课程篇6

美国红十字会主持设计的安全教育课程主要关注幼儿园至八年级学生的安全,以增长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技能为主要目标。红十字会的系列安全教育课程灵活多样,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目前主要有四种课程,近200个课程活动可供选择。第一种:“小小熊”个人卫生课程。是专门为3~8岁的孩子设计,强调个人卫生,通过一些游戏活动、网络游戏、卫生竞赛等形式进行的卫生教育课程。以吉祥物小小熊为主角告诉孩子们不分享个人用品如牙刷、梳子的重要性,不用手抠嘴、鼻子、眼睛,打喷嚏和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嘴巴,洗手的重要性、怎样洗手等。为了吸引孩子们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还联合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创立了洗手俱乐部,并建设了内容丰富有趣的网站,促使孩子养成卫生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第二种:青少年急救护理课程计划。这个课程专为8~10岁的儿童设计,主要内容是紧急事件应急训练,如面临突发事件、生命受到威胁等情况下应拨打911报警电话,需要向警察提供哪些有用的信息等。这个计划是保护青少年安全的实用培训,它告诉青少年在遭遇危急情况时每一步应该怎么做,深受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欢迎。第三种:灾难演习课程计划。灾难演习课程特别为幼儿园至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至八年级的在校生而设计,致力于教给孩子及其家人重要的灾难知识和安全预防,在灾难发生时做出正确反应,灾后重建等知识和提高防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灾难演习课程符合国家教育标准,而且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校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将之吸纳融入到日常教学和主题活动中,如数学、语言艺术、社会研究和科学等。为了使课程易于推广,红十字会制订了标准化的课程计划,每个主题、每堂课都有丰富的资料(可在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免费下载),这些资料包括课程目的、课程长度、对教师的要求、所需材料(文本材料和音像材料、网站)等。第四种:鲸鱼朗费罗的故事(水上安全教育课程)。目的是教给学生在水边、水中的安全知识,通过提高参与者在水边、水中的安全行为来促进水上安全,减少溺亡。

二、美国国家消防协会“关注危险”课程

1998年,美国国家消防协会联合美国儿科协会、美国红十字会等众多专业技术组织和各领域权威专家的帮助和支持,推出“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是第一个专门为课堂授课设计的综合性防灾课程,以教育学、哲学、心理学、医学、地理学等学科为基础,课程按照同一个模式和程序来实施,非常有利于推广。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得到了美国启蒙计划的资助,从2000年开始在全美纵向推广,并成立“关注危险优胜者管理团队”,以支持课程在各地市的实践,短短十年时间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效。“关注危险”课程主要针对威胁少年儿童的主要事故,如交通工具安全、远离火灾和烫伤、窒息防范、中毒防范、高处跌落防范、武器伤害防范、自行车和行走安全、溺水防范等领域;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将课程分为幼儿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七八年级等五个教学阶段;为使课程易于推广,并为教师提供包含课堂教学背景资料的课堂卡片,在每张卡片背后都有详细的课程计划、行动目标;为增强课堂活力,还有详细的步骤,比如撰写日志,在学习过程中向家人、社区成员提供咨询建议等的课程资源包。“关注危险”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在玩游戏、看录像、学唱歌、绘画、开办安全集市、创办报纸、表演小喜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传授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技能,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个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教学过程轻松,同时还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课程的成功复制,要重视对教师、学校管理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为课程实施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我国现有中小学6万多所,在校生3亿人。在这个特殊的成长时期,青少年正经由幼稚、纯真逐渐向成熟、稳重发展,心智较为简单,自我保护能力差,也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和伤害。所以加强中小学校的安全教育,减少伤害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庭和全社会都应密切关注的紧迫任务。安全事故是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死因,所以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保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刻不容缓,我国的安全教育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安全教育,目的是提高青少年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安全教育在施行过程中却面临种种问题,尽管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可是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引介美国先进的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的理念上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是要充分调动社会专业组织参与中小学安全教育,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影响力来提高社会、学校、家庭对安全教育的关注,提高安全教育的专业性。我国现在安全教育存在的很大问题在于就“教育论教育”,安全教育课程的专业性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第二,提高安全教育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课程内容的确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威胁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伤亡事故防范为主要内容,比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教育内容还应体现地方特色,比如城市和农村的教育重点就应有所区别。并充分吸收来自实践第一线的智慧与经验。

灾难课程篇7

《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单元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感知保护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

2、 行为与习惯:进一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与习惯,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自救、自护能力。

3、 知识与技能:懂得环境问题给地球造成的危害,初步理解珍惜资源的意义,了解自救自护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4、 过程与方法:用调查交流、创新展示、运用读图表分析、案例分析、创新展示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增强防灾减灾的的意识, 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5、 道德教育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法治教育点:遵守有关保护地球和防灾减灾的法律。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部编版二下第五单元第十六课第一课时)

学校

班级

执教者

课题

我国自然灾害知

教时

1

日期

一、课题分析:

本课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及严重性,了解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以及自然灾害的危害,。本课先从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入手,让学生感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缘由,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学情分析:

在我国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发生,新闻中也经常会报道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感受还是不深的,首先体现在人类面临的环境灾难在某个区域,我们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其次,有的自然灾害对学生的生活影响不大,学生感受不到。因此,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比较淡薄,防灾避险的能力比较弱。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2、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3、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主动防灾。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难点: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看视频 知灾害

导入:聊聊今天经历的开心的事。幸福吗?快乐吗?是啊,冬日,暖阳,我们在校园中愉快的学习,在课堂上朗朗读书,在操场上奔跑追逐,实现着我们的篮球梦,突然——

1、出示《汶川地震》片段1,片段2

2、寄蜉蝣于大地,渺沧海之一粟。灾难面前,人类如此的渺小无助。同学们,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大自然并不是一直都是心平气和的,它也有发怒的时候,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我们称之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自然灾害分类)

3、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造成怎样的影响?(小组交流)

学生观看

指名交流

虽说是五年级的学生,但是对自然灾害的直接接触较少,本环节对学生的幸福环境与突发的地震遭遇形成对比,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的感受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助。

活动二:

看统计图,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1.ppt呈现2019年十大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危害大:生命、环境、经济、社会稳定、精神、疾病(疫情))

2、出示统计图

认真阅读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我国哪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3小结:

旱涝灾害和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最大的。

地震、泥石流是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

4、灾难连锁反应PPT 、思维导图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

观看ppt

运用新闻视频数据更具体的呈现自然灾害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损失之重。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对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

拓展--自然灾害的出现不是单一的,而是影响巨大的连锁危害。

活动三:

小小调查元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出示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

这是一张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1、 种类多()

2、 分布广

对我国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和病虫害等。

(1)我国旱灾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2)洪涝灾害分布东多西少。其中长江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3)雪灾多发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4)台风灾害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5)地震西多东少

课前查找资料

上台汇报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图示直接、明了,而且更为客观。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活动四:

辨析小能手

过渡:自然灾害危害如此之大,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呢?

PPT: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满足条件才能形成自然灾害)

学生讨论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会引发怎样的自然灾害(报告单,小组合作)

小结

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滥砍滥伐

乱扔垃圾

工厂、汽车排放废烟废气

冰箱、空调大量使用

学生辩论

通过视频科普,学生们对自然灾害的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去讨论和发掘人类哪些不好的行为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只有有了充分的危险意识,才能更好的去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类似行为。

加强印象,增强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总结

1、如果我们不满足这些条件会怎样?(自然灾害大大减少),

2、所以我们应该——

3、不仅仅如此,我们更应该敬畏自然,如我们前面学过的哈尼族人一样,与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科学优化自然,这样我们的大自然将不再发怒,会心平气和的孕育我们。

4、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节课我们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在我国的分布规律,我们又如何有针对性的防御自然灾害呢?(上网、查阅资料,咨询父母师长,我们下节课交流)

完成表格

制定方案

1、让学生主动查找预防自然灾害资料

灾难课程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 消防部队 化工类课程

1.化工类课程在消防人才教育中的作用

消防部队参与抢险救援的灾害事故中,化学物质及场所的燃爆、泄露是事故处置最谨慎、处置难度最大、时间最长、最需要专业知识的灾害事故。

1.1化工生产及储存行业发生灾害事故的现状

由于化工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化工生产及仓储行业的火灾及泄漏事故也频繁地发生。从1991年至2008年发生易燃易爆化学品的火灾合计有240816起,2009年发生在物资仓库、厂房、加油加气站、石油化工企业等的火灾有133776起,因泄露、翻车导致的死、伤人及环境污染的事故多起。2010年7月16日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大火持续燃烧15个小时,造成原油大量泄漏的案例深刻反映了当前化工生产及储存行业的火灾危险性及抢险救援的艰巨性。

1.2消防部队的工作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消防部队参加的灾害事故救援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的泄漏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次生灾害、建筑坍塌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事故、爆炸及恐怖事件、群众遇险事件。以上八类事件中都有可能与危险化学品有关。

1.3我校毕业学生的去向及第一任职

我校学生毕业后到原部队担任基层一线初级指挥员。任务之一是带领中队战士处置灾害现场的初起情况。从目前消防部队出警的情况来看。化工生产企业火灾、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火灾每年都有上升趋势。仅2009年化工生产企业火灾就有349起,仓储火灾有13000多起。2009年6月19日四川阆中支队处置油品泄漏事故,2009年7月9日湖北黄石支队处置氯气泄漏事故,2009年7月18日湖南湘潭市支队处置仓库爆炸事故……由于化学品的特殊性质使其成为消防部队事故处置中的难点。为此,作为处置事故第一出动力量的基层指挥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化工知识才能够胜任此项工作。

2.化工类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教学实践开展少,教师缺乏基层经验。我校开设的与化工有关的课程理论知识多,实验实践少,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另外,化工类教师基本直接来自各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从未处置化工火灾、泄露事故,因此对消防部队一线工作任务、性质没有深刻认识。

3.案例教学的应用及成效

本文的案例教学是指将来源于消防部队在防火、灭火、抢险救援中实际进行的操作方法或真实发生的事故处置过程、措施引入到教学中,用以印证理论讲述的一种教学方法。

3.1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我校学生全部来自消防部队现役士兵,学生总体文化基础功不扎实,理论学习困难。但他们的优点是身体素质好,在基层常常进行强度较大的体能、技能训练,大部分战士参加过灭火、抢险战斗,有一定的灭火作战经验。因此,采用案例教学对他们来说既有亲切感又有紧迫感。有些学生甚至就是某一案例的当事人,这样的案例教学更加激起学生们参与分析讨论的积极性。

3.2案例教学举例

对于应用性课程,实地参观、见习、亲手操作等实践性教学是最好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硬件条件达不到要求,只能退而求其次,将案例教学引入教学中。从近年来的教学效果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

比如,讲到汽车加油站防火这一节内容时,以前只按照《加油站设计规范》要求,逐条解释设计理念、法规依据、防火规定。几节课上下来,学员仍然记不住、不会用。后来教师引入案倒教学法,把几个典型加油站火灾视频放给大家后,逐条分析起火原因,引出物料火灾危险性;分析起火点,引出加油站电气防火要求;分析蔓延途径,理出加油站坡道坡度要求、水封井设置高度及防火间距等防火措施。整个教学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听得兴致盎然。

过去讲到乙炔生产时,反复强调乙炔的化学性质和火灾危险性,但同学们都没什么特别反应,引入案例教学法后,我们给同学放了一个乙炔气袋爆炸视频,当同学们看到几十克乙炔爆炸竟产生那么大威力后,惊讶地合不拢嘴!相信在今后处置碳化钙火灾时,同学们会十二万分小心!

讲到有毒气体时,我们经常提醒学生在灭火时要佩戴好空气呼吸器。但很多学生经常不以为然,说戴着空呼不舒服,在基层常常不戴空呼就上火场一点事没有!当我们播放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事故,毒气导致228人死亡的视频后,教室内一片寂静,学生们久久不语;教学内容进行到化学危险品仓储的管理规定时,课堂讲授十分乏味,学生们总是昏昏欲睡,心不在焉,老师也提不起精神。当我们以1993年深圳清水河仓库大爆炸为典型案例,分析导致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的原因、火灾后可能呈现的几种爆炸态势、处置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的灭火方案后,请同学组成小组总结分析危险化学品的仓储措施,讨论、比较现有灭火剂的优劣势,探讨新的灭火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都十分投入,踊跃表达个人观点。

讲到重质油品的沸溢和喷溅,大家一时难以想象沸溢和喷溅的样子。我们引入青岛油库大爆炸案例,同学们亲耳听到了油罐沸溢和喷溅的凄厉啸声,看到了沸溢和喷溅前夕油罐震颤不已的状态和发生喷溅后造成的巨大灾难,即使老师不再强调沸溢和喷溅的危险性,他们也会将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自从采纳案例教学法后,教学小组的多名教师教学测评都由原来的“一般”跃居到“优秀”或“良好”。

4.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防止“一竿子捅到底”的现象

因为案例引人入胜,能够牢牢抓住学员注意力。所以一些老师就尽量减少理论教授,加大案例引入量,老师缺少引入、分析和总结环节。这就违反了我们案例教学的初衷。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案例来印证理论知识,结果学生光顾看热闹而忘记了学习的目的。显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4.2防止走过场现象

有些教师虽引入了案例教学,但由于对案例实际发生时的情况了解不够。在教学中对案例分析不实、不透,没能分析出案例关键点,不能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台到一起,起不到预期效果。

要想使案例教学起预想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吃透案例,了解实际工作开展的程序和方法,事故发生的来龙去脉,甚至在灭火和抢险救援中发生的花絮和感人故事都应记住,更要把案例和理论知识的结合点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给学员营造出如临其境的感觉。

灾难课程篇9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中小学安全教育主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培养。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了一座桥梁。利用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资源——中国美术馆“国际应急建筑艺术展”提供的教育资源(各种模拟展品、志愿者等),让学生在对灾难及灾后重建以及对自然、对人类生命的认识体验中,锻炼学生灾难来临时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灾后如何重建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应对灾后的重建难题,使学生能够快乐、平安、健康的成长。

二、课程资源分析

1.北京市“社会大课堂”

中国美术馆5月初举办了“国际应急建筑艺术展”,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教育资源:场地、展品、志愿者。此次展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具有不可替代性。

2.社区资源

学校周边的社区有许多留守的老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需要有声有色、浅显易懂的直面灾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利用这些社区资源使其成为学生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实践园地。

三、学情分析

本活动参与学生为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单纯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喜欢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的学习方式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具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能力,如:初步地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不过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全自救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初步掌握应对一些自然灾难的方法。

(2)了解灾后应急建筑设计的特点、功能,初步掌握应对灾后生活的基本技能。

(3)继续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分组进行专题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解答研究问题。

(2)通过有目的地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应急建筑的基本知识。

(3)在表演情景剧和现场搭建房屋的体验性活动中,初步掌握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并了解防灾建筑的结构原理。

(4)通过设计并实施“我是小小安全宣传员”活动,引导学生走入社区进行志愿服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应对灾难科学自救互救、积极求生的思想意识,强化“珍爱生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帮助学生树立以积极的心态直面各种困难,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解决困难的思想。

(3)培养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志愿者精神。

五、活动准备

1.教师

参与本次活动前,教师先走进中国美术馆详细了解展览内容,制订参观方案。

2.学生

(1)查找与灾难相关的基础知识,自学中国美术馆“国际应急建筑艺术展”的导展手册,并根据手册内容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

(2)设计防灾建筑,绘制成草图。

(3)排练小情景剧。学生自编自演再现应对某一自然灾害的情景,并准备简单道具。

六、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是分三个阶段实施的系列化的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专题研究

1.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

生活中我们面临许多灾难,如水灾、火灾、地震、雪灾、海啸、龙卷风、非典……各种灾害给人类带来了不可预计的危害,当灾害来临时我们应如何面对,在灾难中如何自救互救,灾难后如何重建家园,设计什么样的建筑可以把危害的程度降到最小……这些问题是我们这一活动所要探讨的。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内容的提示、灾难种类、灾难程度、灾难危害。

2.根据兴趣组成合作小组,调查研究,探讨有价值的问题,自编自演相关情景剧,设计防灾建筑草图

先开放式收集学生的问题,然后经过整理筛选,形成每组有价值的问题。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利于对有价值的问题的把握。情景剧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形象直观。防灾建筑草图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立体设计理念,并要达到防灾的目的,可查阅中外相关资料,并请老师指导。

第二阶段:参观实践

3.参观应急展厅展品

在志愿者带领、教师组织下学生参观体验,学生携带《导展手册》、参观记录卡、建筑草图、笔。(1)两个班学生按不同路线进行参观。先志愿者总体介绍,接着让学生分散参观,最后集中讲解,解答参观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疑问。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及参与情况,针对个别学生给予相应指导。(2)志愿者对参观进行总结,学生动笔完成参观展览的笔记。

4.应急展厅活动体验——两个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各自进行活动体验

(1)五(1)班情景剧表演。学生表演火灾、洪水、地震灾难来临时的避灾逃生和灾后生活片段。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用一些简单道具即兴表演,对表演内容要有构想。志愿者点评并作具体指导,讲解怎么避灾逃生,灾后如何重建,如何保证食品安全。

(2)五(2)班搭建模型。学生分组,按原来设计草图搭建,以组为单位共同搭建一个作品。志愿者(建筑系学生2人)个别指导,教师辅助管理。各组成品展示,志愿者点评讲解。

5.活动小结

总结学生参观学习的情况,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活动体验及收获。

第三阶段:志愿服务

学生将防灾知识制成小报,绘制展板,在原来的情景剧的基础上根据志愿者的指导改编,排练关于安全的相声,到社区宣传表演,讲解应急知识,寓教于乐,浅显易懂,受到一致好评。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学生要逐渐理解,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体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自己完全能达到的活生生的过程。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价值。

七、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历时4周圆满结束了,回顾整个活动,有许多值得思索的地方,与大家共享。

1.活动中的亮点

(1)活动更加强调学生的研究学习过程,有别于学校日常课堂教学,有别于集体性参观活动,而是依据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有目标、有计划的教学过程,允许每个孩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进而突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而且学生在展览馆中边参观边观察,可提出并解决许多生成的问题,也可解决自己原来预设的问题,还可验证自己原来的设计方案是否可行。学生的知识经验光靠调查和网上查阅资料是不行的,那相当于闭门造车,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此次课堂教学将社会教育资源有机融入到课程资源,如美术馆、志愿者、展品、社区等,把学生带出去,在美术馆实地参观,在社区实践中把学到的知识能力深化、细化,确实比在课堂上死读书效果明显。

(3)活动准备初始指导教师提供一些问题供学生参考,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小组筛选,一部分可自行解决的问题就小组内自我消化。如果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或有分歧的问题,就罗列出来,提出相对有价值的问题。在参观体验活动中,也可鼓励指导学生修改或生成新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自主研究性。

(4)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与社会。

2.活动中的不足

(1)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杂、乱、多。虽然他们具有一定自主活动能力,但他们对开放式自主的提问方式,往往会感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不是过大就是过细,不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性。如有的学生问:“这流动的家大概得多少钱?”孩子们的问题意识仍是个需要培养的过程,而且这些分散的问题也会给教师及志愿者带来指导上的困难,它需指导教师及志愿者的密切配合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灾难课程篇10

【摘要】高校是一个人群非常集中的特殊场所,高校公共安全关系着学校自身、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安全和稳定。本文主要针对公共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公共安全意识管理体制

随着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高校公共安全成为我们急需关注的重要问题。如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跳楼逃生身亡;201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一栋八层的研究生宿舍顶楼发生火灾,因建筑结构不利通风,着火后浓烟灌满高层楼道,事故中,一名女子窒息身亡。类似的安全事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

一、多途径、多形式进行长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形成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教育和宣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公共安全防范意识和对突发性事故和灾难的应急逃生自救能力。传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方式主要借助于一些特殊时期,如“消防日”、“环境日”、“减灾日”以及一些灾难纪念日和新生入学教育等,在这些特殊时期主要以海报和广播宣传、发放宣传材料、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这些形式和途径很难让学生形成稳定的安全观念。

在传统的形式和途径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纳入培养计划,计学分排课表,做到安全教育常规化;建立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做到安全教育常挂嘴边,安全意识常在脑海;定期进行实践培训和演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对安全教育学人员应有所选择,或聘请专职的安全教学人才,或选派部分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在师资上保证安全教育的质量。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理论和实践要齐头并进,真正让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二、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公共安全的稳定性,面对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因其生长和受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我们应当重视其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其行为,减少因人为因素引发的灾难和事故的发生,强化其心理调整和承受能力,提高灾难发生时自救、援救以及灾后恢复等工作的有效性。

三、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训练逃生救护能力

体育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还应教授相应的应急常识,尤其是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如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不但能训练学生的逃生救护能力,还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处变不惊的能力。据我们实践研究发现,九江学院选修《野外生存》课程的学生在《面对突然的灾难逃生救护》测验中的得分明显高于没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因此,建议高校充分利用体育课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普及事故应急常识,训练学生逃生救护能力。

四、培养骨干人员,建立相关业余组织机构

在普及安全知识和逃生技能的基础上,还有应该培养骨干人员,建立相关业余组织机构,点线结合,形成网络,辐身全校,在灾难突发的情况下,配合学校组织救援工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一些业余组织有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断电的情况下平常的通迅系统都将于瘫痪状态,在一些重大灾难时通迅不畅将使处于危险的人群得不到及时救援而扩大人员伤亡,汶川大地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无线电设备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9·11事件发生时方圆50公里内的通迅全部中断,当时发挥现扬指挥作用的第一个通迅网就是当地业余爱好者的无线电通迅网,如果高校具备无线电设备在遇上重大灾情常用通迅系统中断的情况下将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议高校重视相关骨干人员的培训,鼓励成立相关业余组织,如高校无线电俱乐部、高校红十字协会、野外生存俱乐部等,发挥骨干人员的带头作用,带动更多学生加入进来,点线结合,形成网络,辐射全校。

五、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应急机制,提高面对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

应急官理具备及时性和有效性、复杂性和网络性、有限性和动态博奕性等特征,在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机制中应包括运行机制、预警机制、紧急处置机制、善后协调机制和评估机制等体系,人员结构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做到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在突发性灾难下,时间就生命,因此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应急机制必不可少。

结语

健全的应急预防机制尤显关键。但是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突发性灾难和事故的预防意识较差,没有做到居安思危,首先没有专门建立健全的应急预防常设机构,应急预案单一且不完善,遇到危难时往往临时组建工作小组,管理层级不明,处置程序不清,组织人员经验不足,导致对事故处理反应慢,组织混乱,各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足等情况的出现;其次事故应对机构单一,主要依靠校保卫处和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对于现代校园突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灾难和事故,尤其在通信中断、沟通受阻、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如此单一的机构显得单薄而无力,很难高效、及时地应对;另外硬件设施跟不上,如应急监测设备缺乏或落后,报警设备很少甚至没有,在断电的情况下通信设备系统瘫痪等,这必然会导致对突发灾难和事故应对不灵活。

参考文献

[1]田歧立.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与路径选择[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