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测试题十篇

时间:2023-04-08 06:33:46

声现象测试题

声现象测试题篇1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一级甲等 音声创造

一级甲等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三级六等”中的最高等级,是我国纯正的国家通用语言的样本,自1994年开展普通话测试以来,随着普通话测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对普通话测试的研究日益深入,对一级甲等的分析思考及对策有进一步的认识。“音声化,就是使声音不断美化、艺术化”①,普通话音声创造强调语音与发声并重,注重艺术性表达。当前学术界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和普通话音声创造的研究是相对独立的,笔者搜集到的论文为数不多,经过梳理总结,提出新的研究视角,以期对今后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教学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研究概况

本论题提及的研究成果集中于2000年至2012年,近三年来相关的论文仅有3篇,尤其对普通话测试一级甲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现停滞现象。据笔者调查,当前社会播音主持和其他相关的人才需求增加,作为从业条件的PSC一级甲等通过率不高,学术界对此现象缺乏深入探究,未能提出更具可操作性的PSC一级甲等理论与教学实践。

现阶段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和普通话音声创造的直接研究成果虽数量不多,但学理性强,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主要发表于语言学核心期刊(《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等)和大学学报(如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这些权威学术成果研究者主要为语言学专家学者及学院派人员,主要包括应用语言学界和播音主持学界,对我国的语言规范化及普通话水平测试、播音主持专业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二、研究领域

下文将对本论题提及的两个领域及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做概要性论述。

(一)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的研究

对PSC一级甲等的评分标准、语言特征、常见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为应者和普通话教师提供了理论依据。本领域的实质性研究成果不多,但语料翔实,可信度高,对于后续研究者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孙海娜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评审的若干问题》针对“一甲”评测与复审的主要问题,以翔实的数据分析了未通过复审的语音样本的失误情况,探讨了一级甲等的语言特征,尤其对于“一级甲等”与“一级乙等”高分段进行了“质”与“量”的辨析,为测试员及应试者提供了较科学的评判方法和参考标准。

齐影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复审的分析及思考》通过比对1997至2008年的“一甲”复审数据,对一级甲等复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较之孙海娜,齐影的论述角度更多停留在复审概况及相关政策的解读,并未对一级甲等的语音实质及对策展开深入研究。

孟晖的《播音员、主持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常见语音问题分析与对策》选取了播音员主持人的测试语音样本展开分析,针对一乙的高分段和一甲的常见语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论文关于前后鼻音、舌面音、舌尖前音、ian和üan、阴平阳平声调偏误等问题的描述客观清晰,实操性强。文章还提出传媒从业人员语音规范水平观点。要取得一级甲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个人的语音问题类型化、系统化,建立自我纠正的发音机制。

胡黎娜在《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关问题分析》中分析了影响进入一级甲等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科学的训练方法。文章认为,影响入级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把握好字词项中声调的相对调值,二是不同语境下词的轻重格式,尤其是轻声词在语流中的自然运用,三是吐字归音和唇舌力度等吐字方法对音准的影响是“一级乙等”高分段和“一级甲等”的明显区别。此外还分析了影响入级的非音质因素,如语流、语感对声音传达的制约。胡黎娜的研究为应试者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训练依据。

(二)对普通话音声创造的研究

“音声”是张颂最先提出的,语言具有音声性特点,音声创造是播音主持等艺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语音艺术性的审美创造。姜媛在《“音声美”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作用》中就挖掘音声美感因素、调动审美感知、实现审美创造三个方面,阐述了音声美对语音教学的作用。音声创造遵守语音规范且符合美学原则,美化音色、以声传情将使单纯的语音训练进入审美追求的空间。李亚虹的《普通话教学中的审美诉求》提到要把播音发声理论融合于语音教学以实现美感。从语音内在规律到外部技巧如何实现学与用的审美诉求值得进一步探讨。

胡黎娜的《播音发声教学多元化途径探析》、赵俐的《语言用声的唤醒与充实》、韩菊的《意念与感觉在声音整体性中的作用》等,都是从播音发声专业理论出发探讨科学规范的语言用声理论和训练方法。声音的承载力与张力依托多共鸣腔相互配合,产生整体感,而实践中,声音的控制调节能力直接唤醒了生活口语的原始状态,升华为返璞归真的自如状态。播音发声的多元化训练途径能有效获取音声的形象化艺术元素,增强艺术传达内涵。姜凤俐、姚怀彬和李德龙、张春梅的同题论文《播音主持有声语言形象感的音声创造》强调的是丰富可感的声音形象及有声语言的整体和谐统一等音声创造核心。个性化有声语言形象再造受制于语言感悟力、声音的驾驭力,要依赖多样的声音造型展现多彩的形象。朱力的《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的审美分析》在论述有声语言的规范美时,指出语音的规范性是表情达意的基础,语音的规范美是整体和谐的,它可以在恰当的语境完成言志传神的艺术语言创造。

邵新芬、张桂荣的《试论怎样拥有一级普通话水平》提出从高低感、音质感、轻重感、远近感、虚实感、明暗感等方面提升语感,与音声创造训练有相通之处,不失为异曲同工。

(三)相关领域的研究

普通话测试与语言艺术教育等语言学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本论题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和基础。笔者梳理归纳了跟本论题密切关联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标准和语言表征的研究。陈章太在《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中论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原则和依据、等级的内容和描述、等级标准的掌握和实施。姚喜双的《〈大纲〉修订和〈纲要〉研制的思考》论述了《大纲》修订和《纲要》研制的原则,并提出几大问题。宋欣桥《普通话水平的语言表征与相应的测试等级》论述了普通话的语言表征与相应的等级表尊的关系,为测试员和普通话教师都提供了实践依据。王晖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论析》和单虹、王颐嘉、乔丽华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研究》都探讨了测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对教与学都有一定意义。

关于语音规范化的研究。语音规范化是语言学习者的重要依据,构建语音标准的立体层级系统具有深刻意义。宋欣桥的《略论现代汉语语音规范的确立与发展》对构建现代汉语语音标准立体框架做了总体设想,“设想由词典标准、应用标准、语音标准的符号系统三个主体部分构成”②,其文提出的语音应用标准中的教学标准、媒体标准、艺术标准、测试标准,符合当前语言发展规律与要求,该成果为现阶段语音规范研究开辟了新思路。张传曾《普通话等级测试标准的音位学阐释》以音位学理论阐释语音规范,对语音的本体研究体现很强的学理性,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此外具有权威性的可借鉴的成果还有:孟晖的《从普通话水平测试谈新时期普通话的语音规范》、王福生的《浅谈艺术语言规范化与普通话测试》、钱乃荣的《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武传涛的《播音员、主持人语音不规范现象浅析》。

三、结语

综观以上对本论题相关文献的回顾与归纳,虽已有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在实践性层面还缺少进一步的探究,尤其是把PSC一级甲等和普通话音声创造这两者有着密切关系的领域融会贯通将开辟出新的研究视角。诸如如何实现普通话音声创造的规范化与艺术性以提升语音美感。

作为一名测试员和普通话教师,笔者在实践中愈发认识到,达到和谐自然之美是普通话语音训练的最高目标,这是PSC一级甲等的要求,因此在PSC一级甲等的研究中引入音声创造的理念与训练规律,无疑将使我们更清晰明了地掌握一级甲等的理论和教学实践,以此反哺教学,提高一级甲等的通过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张颂.朗读美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②宋欣桥.略论现代汉语语音规范的确立与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2014(8).

参考文献:

[1]孙海娜.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评审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7(4).

声现象测试题篇2

关键词: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

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主要从外观、内部缺陷、材料特性以及结构性能检查这几方面进行对道路桥梁开始试验检测。一般的道路桥梁经过许多车辆碾压,年代久远就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坑坑洼洼,每当遇到雨雪天气就会有积水积雪,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或道路桥梁坍塌。我国道路桥梁管理部门一般采用道路桥梁无损检测技术、半破损检测技术、无损技术和半破损技术综合使用技术对道路桥梁进行试验检测。伴随着交通压力越来越大,道路桥梁建设发展也越来越快,为了更好的发展道路桥梁建设,下面具体举例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在道路桥梁建设工程中的应用。

1 从外观、内部缺陷进行道路桥梁试验检测

道路桥梁建设完成的质量好坏,首先从外观内部缺陷试验检测。用肉眼观察道路桥梁外观完好,没有裂缝、坑洼、塌陷等基本形状问题。其次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跨中裂缝及挠度。(2)主梁连接部位的稳固性如何。(3)端部斜裂缝。(4)构建质量如何。如果遇到特殊结构的拱型道路桥梁项目,还需要注意桥墩位移和拱圈拱顶裂缝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道路桥梁外观方面的问题,其试验检测就应该从这些问题着手,进行第一轮外观检测。

另外从内部缺陷进行道路桥梁试验检测。道路桥梁一般由路基、路面、桥梁、隧道工程和交通工程设施等几大部分组成。其中道路桥梁主要由混凝土钢筋组成,这些构件内部可能存在裂缝、剥落、蜂窝、孔洞等,还有可能被侵蚀。存在这些缺陷问题不能简单的目视观察可以发现,必须进行深一步的技术试验检测,确定问题部位的位置,大小及深度。内部缺陷问题一般使用无损检测方法对道路桥梁进行试验检测,以免造成其二次伤害。

2 从材料特性、结构性能进行道路桥梁试验检测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仅仅各类建筑独具艺术特色,道路桥梁的结构形态也呈现出完美艺术状态。其选用材料和建造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哥不敢符合现代环保节能理念。道路桥梁主要以混凝土钢筋为主要材料,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它构造简单、受力明确,可以做成实心和空心,就地现浇为适应各种形状的弯、坡、斜桥。虽然钢筋混凝土材料使用简单方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际现场施工中,可能由于天气原因或者存放问题,钢筋容易出现腐蚀生锈,这样的钢筋照样用于道路桥梁的建造当中,就容易引发后续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等问题。而道路桥梁工程中使用的混凝土质量问题,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另一大重要因素。比如混凝土含水指标、密实性能、渗水性能、碳化深度以及外观缺损等。这些因素带来的问题都有可能在道路桥梁建设中或者工程完成后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

为了减少因上述问题带来的隐患,我们可以通过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防患于未然。通过积累大量的实践工作经验,在使用所有的原材料之前进行外观检查和性能测试。在道路桥梁工程完成后要进行定期的保养维护工作,通过质量检测,限定每条道路桥梁的车辆载重通行上限。针对不同的强度指标,不同建造方式的道路桥梁项目,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如回弹法、贯入法、断裂法、取芯试验法等,进行综合试验检测。

3 无损检测技术在道路桥梁试验检测中的应用

3.1 无损检测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损检测技术正日益受到各个领域和科学研究部门的重视。无损检测技术就是利用声、光、磁、和电等特性,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对象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检测被检对象中是否存在缺陷或不均匀性,给出缺陷的大小、位置、性质和数量等信息,进而判定被检对象所处技术状态。无损检测技术可以检测道路桥梁是否合格和所剩使用年限。无损检测技术还有几个显著优点:非破坏性、全面性、全程性、可靠性问题。这些优点使得无损检测技术能更适合用于道路桥梁试验检测中。

3.2 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

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有目视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磁粉检测和液体渗透检测四种。其他无损检测方法有涡流检测、声发射检测、热像、红外、泄露试验、交流场测量技术、漏磁检测、远场测试检测方法等。道路桥梁试验检测中常用超声检测技术检测混凝土构件中的缺陷。超声检测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超声波在界面出的反射和折射以及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由发射探头向被检件发射超声波,由接收探头接收从界面处反射回来超声波或透过被检件后的德透射波,以此检测备件部件是否存在缺陷,并对缺陷进行定位、定量与定性。

另外,道路桥梁试验检测中还经常用到声发射检测,利用材料内部因局部能量的快速释放(缺陷扩展、应力松弛、摩擦、泄露、磁畴壁运动等)而产生的弹性波,用声发射传感器及二次仪表取该弹性波,从而对试样的结构完整性进行检测,利用该原理对道路桥梁进行隧道。涵洞、桥梁、大坝、边坡等进行在役检测。

在非常情况下,也有用到半破损检测技术,或者半破损检测技术与无损检测技术相结合使用,但是半破损检测技术毕竟对道路桥梁有损害,所以不建议使用。

3.3 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数字化与图像识别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o损检测技术也不断突破更新,获得了快速发展。无损检测技术在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循环经济和绿色再制造产业中也起到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道路桥梁是重要的交通设施,做好道路桥梁建设的同时,不断进行道路桥梁的试验检测,也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项目。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的专业化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我国整体的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的专业化水平。发展我国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智能化和多元化,进而引导道路桥梁检测仪器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和一体化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和经验,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进行试验检测技术的研发,以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宾.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分析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2).

[2] 乔磊,杨涛,孟庆阳.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分析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5(20):60-60.

[3] 楼永磊.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分析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09).

声现象测试题篇3

关键词:软件测试;认知误区;嵌入式;单元测试流程

1 软件测试简述

软件测试是在软件投入商用前,对软件需求分析报告、设计规格说明书和编码的最终复查,是软件质量保证的关键方法,软件测试并不等于程序测试。它贯穿于软件定义和开发的整个过程,因此,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概要设计、软件详细设计和程序编码等各阶段所得到的文档,包括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以及源代码都是软件测试的测试对象。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软件设计复杂程度不断的提高,软件开发中出现失误或缺陷的概率越来越大。随着市场对软件质量重要性的认知程序的提高,因此软件测试在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软件测试将会成为一个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行业,市场将需要更多具有丰富测试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测试技术员和项目经理。

2 软件开发项目测试的误区

软件测试从1990年左右进入中国,目前国内大的测评中心、大型企业已经完全掌握了软件测试的测试策略和测试方法。小企业普遍存在测试人员不懂什么是单元测试,怎样进行单元测试,很少能看懂代码的细节。而开发人员很少能够提供完整的详细设计报告、需求报告。导致单元测试,以拼凑测试报告为目的。

认知误区一: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的最后一道步骤,工程师们一般认为,软件实际项目要经过下面六个阶段: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因而,认为软件测试只是编码后的一个孤立的阶段,这就是不了解软件测试流程的认知偏差。软件测试是一个系列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包括软件测试需求分析,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设计,执行测试。从而,软件测试应当贯穿于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并不是软件开发后最后一道步骤。认知误区二:软件商用后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就武断认为是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失误。这种认识很狭隘,很是打击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软件测试只能确认软件存在错误,不能保证软件没有错误。因为从根本上讲,软件测试不可能发现全部错误,软件后的错误可能来自软件项目中的各个过程。认知误区三:软件测试对测试人员技术要求不高,任何人都可以做。很多工程师认为软件测试就是安装并运行程序,按按键盘的重复性工作。随着软件测试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新测试方法、新流程、新工具都在不断被开发出来。这就需要软件测试工程师掌握和学习很多专业测试新理念和新技能。认知误区四:只有编写程序的高手才是软件专家,而软件测试没有前途。由于我国软件行业整体研发能力比较低,软件开发过程不规范。不少软件项目的开发都还停留在“累加堆叠“阶段。项目开发依靠个别程序员决定,他们一人负责总体设计和代码编写,给人的印象是程序员是真正的牛人,完成了所有的软件项目开发工作。但在微软等世界知名软件企业里,软件测试人员的待遇和数量与一般程序员没有多少差异,优秀测试人员的待遇甚至比普通程序员要高的多。

3 嵌入式软件单元测试流程

单元测试是指对软件中的最小可测试单元进行检查和验证。单元是规格说明书中的最小单元,包括函数、子程序、程序。单元测试关注独立的函数功能,是测试过程中最低级别的测试活动。需要开发一个或多个测试用例执行单元测试。把代码问题缩小范围在开发阶段锁定Bug是单元测试的主旨要求,以下将介绍一种容易操作的嵌入式单元测试实战流程。

第一阶段,制定测试记录表,记录测试过程,和测试情况。测试记录表包含:源文件名,子函数名,用例标号,用例名称,用例个数,用例通过个数,语句覆盖率,分支覆盖率,MC/DC覆盖率,测试结果,问题描述,测试人员,测试时间。针对第一阶段的测试结果,此时需要大家分析出问题的代码,各抒己见,总结问题,给出解决方法。

第二阶段,解决部分测试用例failed问题,找出阻止生成用例的共性。常见问题汇总:局部变量未初始化,调用函数未声明,局部变量直接赋值,结构体嵌套、结构体指针、声明问题、声明位置问题,函数指针,大循环、死循环,绝对地址,指针变量,C语言程序中带有goto语句。解决办法:局部变量声明后,需要赋初值再使用。调用函数未声明,该问题发生在隔离测试阶段,属于代码书写不规范问题。解决方法:自定义的函数都需要在头文件中做统一声明。局部变量直接赋初值:该问题发生在测试用例无法生成阶段,属于代码书写不规范问题。解决方法,结构体局部变量,指针变量需要先声明后赋初值。结构体嵌套、结构体指针、声明问题、声明位置问题:该问题也属于代码书写不规范问题。解决方法:根据MISRA代码书写规范,结构体需要放在头文件中统一声明。大循环、死循环:单元测试需要有程序结束的出口。解决方法:把大循环改为小循环,注释掉死循环(if(1)、for(; ;),while(1))。绝对地址:单元测试不连接真实的硬件设备。遇到寄存器等绝对地址时,需要对寄存器做变量处理。指针变量:需要声明一个同类的数组,然后把数组的首地址,赋给指针变量。函数指针:需要虚构一个函数实体,取函数地地址赋给函数指针,完成映射。C语言程序中带有goto语句:需要改变程序结构,增加判断语句,去除所有的goto语句,以便确保C语言程序的稳定性。

测试第三阶段:基本圈复杂度高于MISRA阀值要求的函数,先考虑把复杂函数改为几个小函数。改不了的由开发人员写声明以及具体原因,再按照路径分支来设计测试用例。汇总测试结果,提交测试问题报告单,并提交行业标准测试报告。

4 结束语

文章简述了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澄清了软件测试工程实践中的几个误区,依据单元测试实践的具体案例,介绍了一种高效、容易操作的嵌入式单元测试的流程。

参考文献

[1]胡丹,杜新华.基于目标机的嵌入式软件单元测试[J].电子测量技术,2006(2).

[2]赵正海,王宁.跟踪雷达“指示引导”功能软件测试方法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3(36).

[3]于园园.软件测试技术与测试管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7).

[4]王琨.嵌入式计算机软件测试关键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7).

[5]张金环,田洪涛.浅析设备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J].电子工业专用备,2016,45(1).

作者简介:张军(1988-),男,陕西武功人,工学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雷达信号处理算法、数字中频收发机和嵌入式软件测试。

声现象测试题篇4

【关键词】桩基检测, 超声波透射法, 方法

【 abstract 】 pile body structure in the integrity of the ultrasonic transmission method detection is fast, the cost is low, the condition etc., thus i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o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But the tes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ignal with multiple solution in detecting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esting personnel testing results of judgment, need to detect personnel has quite theory analysis leve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is paper, from the ultrasonic detection principle, and combining the practice itself talk about some of the signal analysis result.

【 key words 】 pile foundation inspection, ultrasonic transmission method,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混凝土灌注桩是桩基础中的主要形式,由于其成桩质量受地质条件、成桩工艺、机械设备、施工人员、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易产生夹泥、断裂、缩颈、混凝土离析、桩底沉渣较厚及桩顶混凝土密实度较差等质量缺陷,危及主体结构的正常使用与安全,甚至引发工程质量事故,加上是隐蔽工程,因此加强对桩基础质量的现场检测十分必要。基桩完整性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钻芯法、高应变动测法、低应变动测法、声波透射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声波透射法有其特点: 。一、检测原理超声波透射法是由超声脉冲发射源在砼内激发高频弹性脉冲波,并用高精度的接收系统记录该脉冲波在砼内传播过程中表现的波动特征;当砼内存在不连续或破损界面时,缺陷面形成波阻抗界面,波到达该界面时,产生波的透射和反射,使接收到的透射能量明显降低;当砼内存在松散、蜂窝、孔洞等严重缺陷时,将产生波的散射和绕射;根据波的初至到达时间和波的能量衰减特征、频率变化及波形畸变程度等特性,可以获得测区范围内砼的密实度参数。测试记录不同侧面、不同高度上的超声波动特征,经过处理分析就能判别测区内砼的参考强度和内部存在缺陷的性质、大小及空间位置。

在基桩施工前,根据桩直径的大小预埋一定数量的声测管,作为换能器的通道。测试时每两根声测管为一组,通过水的耦合,超声脉冲信号从一根声测管中的换能器发射出去,在另一根声测管中的声测管接收信号,超声仪测定有关参数并采集记录储存。换能器由桩底同时往上依次检测,遍及各个截面。

二、声波透射法的检测及缺陷判定1、应正确理解并处理相关规范中关于桩身完整性的判定基桩检测的相关规范中,根据桩身是否存在缺陷及存在缺陷的严重程度,将桩的完整性分为Ⅰ、Ⅱ、Ⅲ、Ⅳ共四个类别;并依据各检测剖面的声学参数异常点的分布情况及异常点的偏离程度,决定被测桩的完整性类别;对实际的检测数据,采用概率法确定声速临界值来评判声速是否异常,采用平均幅度减去6dB作为幅度临界值来评判幅度是否异常。但由于混凝土是集结型的复合材料,多相复合体系,分布复杂界面(骨料、气泡、各种缺陷),因此其检测的声参量数据波动较大;加上灌注桩的混凝土需要自密实、地质条件以及成桩工艺复杂等情况,其声参量的波动性就更大了,因此在实际测试的过程中完全不出现异常测点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不能机械地理解并执行规范中桩身完整性的判定标准,否则工程上很难有Ⅰ类桩,也不符合桩的完整性分类的定义。因此上述理论异常点只是可能的缺陷点,应根据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判定:

① 异常点的实测声速与正常混凝土声速的偏离程度;② 异常点的实测幅度与同一剖面内正常混凝土幅度的偏离程度;③ 异常点的波形与正常混凝土的波形相比的畸变程度;④ 异常点的分布范围及其他剖面异常点的分布情况;⑤ 桩的类型(摩擦型或端承型)、地质情况及成桩工艺,桩的类型及地质情况决定了桩身混凝土的压应力及弯矩大小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因此相同大小及程度的缺陷在桩身不同深度对该桩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影响程度差别较大,应适当加以区分。2、 声学参量与缺陷性质的关系混凝土内部存在缺陷必然会引起声参量的变化或波形畸变,但目前并未建立声参量的变化或波形畸变与缺陷性质之间的良好对应关系, 对于缺陷的性质除根据声参量的变化情况外,还必须结合地勘报告、施工工艺、甚至施工记录(参考)综合分析,进行判断。

声现象测试题篇5

1问题分析

系统信噪比变差原因分为:(1)系统噪声系数变差;(2)本振相位噪声恶化严重;(3)本振参考信号相位噪声较差;(4)系统受到大信号噪声干扰。

1.1系统噪声系数变差测试系统在抗干扰滤波器后射频信号频谱,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信噪比远好于经过下变频后中频信号信噪比。所以下变频器前端系统噪声系数满足系统要求。

1.21611.6MHz本振测试重新测试本振信号电平,谐、杂波和相位噪声都满足要求,无异常现象。所以本振电路满足系统要求。

1.35MHz参考测试测试5MHz参考信号频谱,可以得到信号电平为9dBm,与原数据相符。参考信号杂波非常丰富,主要原因是站内机房设备较多,电磁环境复杂所致。将5MHz参考由信号源直接替代,90.9MHz输出载噪比变好约10dB。所以导致系统信噪比变差的原因是站内5MHz参考信号相位噪声较差所致。

1.4手机信号干扰分析系统输入正常信号电平预算,卫星EIRP为53dBm,路径损耗为188.5dB,接收12m天线增益为47dB,同时考虑天线偏心增益-1dB,馈线损耗1dB,输入射频接收系统电平为-90.5dBm,输出信号电平为13.5dBm,链路未压缩。DCPR接收有用信号频段为(1706±4.5)MHz,而系统会受到较强的手机信号干扰,1710MHz附近存在比较严重的干扰信号(主要是移动通信信号),干扰信号比实际报告信号还要强20dB以上,在强干扰存在时,系统中下变频器会出现压缩,此时送入下变频器的输入信号电平为-25dBm,如图6所示下变频器A点已经来到了压缩点,而在这种情况下有用信号1706MHz增益会下降,也即大信号阻塞现象,输出90.9MHz信号电平下降,系统信噪比下降,导致天线机构频繁调整。为了进一步验证上面的分析,在下变频器输入口加入20dB同轴固定衰减器,系统恢复正常连接状态,工作两小时以上未出现机构姿态调整现象。因此,天线在手机信号干扰时机构频繁调整原因为:(1)系统中抗干扰滤波器对边带手机干扰信号1710MHz抑制不足。(2)下变频器链路增益分布不合理,在强干扰时发生大信号阻塞导致输出信号电平不稳。

2提升系统性能的举措

共分3个方面来提高信噪比以及手机干扰时机构频繁调整。(1)用5MHz锁相晶振给下变频器提供参考,既可以实现较好相位噪-135dBc/Hz@100Hz,-145dBc/Hz@1kHz,-155dBc/Hz@10kHz,-160dBc/Hz@100kHz,又满足系统同源需求;(2)加强手机干扰信号抑制,改变下变频器前端的边带高抑制射频滤波器耦合形式,设计带宽9.6MHz,带外1MHz抑制达到30dBc,(原滤波器带外5MHz抑制达到35dBc);(3)改变链路增益分布,在下变频器输入口加20dB衰减,将强干扰时薄弱环节混频器及前端放大器避开,并将衰减了的20dB增益放在变频器输出端,并保证输出P-1out≥17dBm;。经过这样综合处理后,信噪比提高约15dB,且手机干扰时机构频繁调整得到解决。

3结论

声现象测试题篇6

EMC的各种指标是目前在所有标准要求的项目中,在产品设计时最难以达到的;由于EMC的设计经验较少,经常在设计完成之后才进行EMC的测试,一旦测试发现问题,会出现产品准备上市销售时EMC的问题总是没有时间解决,项目不断的延迟,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决,相信这是每位遇到EMC问题的研发人员的深刻体会。电子产品的辐射发射与传导发射两个项目,是国家3C认证标准(GB13837-2012、GB9254-2008)强制检测的项目,而电子产品在这两个项目上花费的整改周期也很长,为此,本文根据作者在EMC实验室工作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向设计师学习和交流,结合有关资料,总结出以下EMC整改方法与整改措施。

【关键词】EMC 整机的电磁兼容性 整改案例

1 EMC相关知识介绍

1.1 EMC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性(EMC=EMI+EMS),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主要包括辐射发射、传导发射。EMS (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电磁抗扰度,主要包括辐射抗扰、传导抗扰。

1.2 EMC定义及要素

EMC定义:在同一电磁环境中,设备能够不因为其他设备的干扰影响正常工作,同时也不对其他设备产生影响工作的干扰。EMC三要素如图1,缺少任何一个都构不成EMC问题。

2 整机测试出现的EMC超标,主要是30M-1G的辐射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2.1 首先整机用电脑测试软件进行水平极化方向和垂直极化方向的预扫,若出现超标噪声点,初步判断辐射主要是由水平线还是有垂直线产生的

当接收天线为水平时噪声强度较高,可以推测此噪声来源主要是由产品内或外的水平线所造成,而当接收天线为垂直时噪声强度较高,可以推测此噪声来源主要是由产品内或外的垂直线所造成,

2.2 判断最大辐射位置

在EMC测试时,除了天线要测试水平与垂直二个极化方向外,待测物的桌子要旋转360度,记录最大的噪声读值,因此当发现噪声无法符合时,除了先判断水平和垂直噪声的差异外,便是要将待测物旋转到最大的噪声位置,由于电子产品其噪声的辐射往往会在某一个角度最大,而此时待测物面向天线的位置,往往是造成辐射的来源,通常要分析这位置附近的组件、导线及屏蔽效果,如此则较容易锁定范围,再仔细分析问题

2.3 判断辐射主要是由共模或差模骚扰产生的

对噪声频谱预扫图形进行分析,若看到整个频带的基线为一宽带的噪声,我们可以视为共模骚扰的噪声,若其上一支支单独的噪声点可以视为差骚扰模噪声。将噪声分布情形分成共模骚扰和差骚扰模的作用,主要便是要判断其分别造成的辐射来源机制,如此帮助找到问题点及对策的方法。

造成共模骚扰的原因主要是接地与屏蔽,也就是当发现的噪声非常高时,则要先考虑产品内的接地与屏蔽的问题。而造成差骚扰模的原因则主要是线的问题,包括电路板上的布线、产品内部的各种导线及外部的连接线,故要从连线和PCB布线来找出问题,能够从这两个方面先把问题厘清,对于深入细部的修改是很有帮助的。

2.4 用谐波判断噪声源

大部份噪声测试的频谱图,皆可以看到如下之一支支等距的噪声,这一支支等距的噪声亦即为噪声的谐波,通常可由其判断噪声的来源。

计算每一支等距噪声差,即为噪声的源头频率,一般为晶振,内存时钟等,由于在电路板上往往会使用数个不同频率的晶振、时钟,以致有时无法判断是那一个晶振、时钟所造成,利用这个方法有时可以很快的确定是那一个晶振、时钟造成,然后再出对策,如此可省除逐一拆除晶振、时钟判断,或者在电路板上逐一割线判断的麻烦。

2.5 用频谱仪对噪声点进行判断

除了使用谐波的观念来判断噪声的来源外,尚可将噪声点展开来判断,也就是将频谱分析仪的范围减小,然后研究造成的机制。

由于造成辐射噪声的成因很多,而产品也可能有多种功能组件会引起噪声干扰,通常频谱分析仪设定由30MHz测到1000MHz,如此可以很快看出有那些噪声无法符合要求,但是因为频宽设定太大,故噪声几乎都是一支一支的状态显现,无法对宽带噪声进行分析,如果我们将频谱的范围减小到100kHz,此时便可对产生噪声的波形进行具体分析,结合产品电路找到噪声源。

2.6 以液晶电视为例

在不影响电源开机的情况下可以将导线或连接线逐一取下,看频谱分析仪的噪声大小,以此确定辐射源,采取相应对策:

(1)对上屏线产生的辐射骚扰,改变上屏线走向,将上屏线与液晶屏金属背板用导电布连接;改变软件参数,对上屏频率展频;

(2)对各种连线产生的辐射骚扰,改变连线的走向,将连线用导电布与液晶屏金属背板连接;

(3)主板产生的辐射骚扰,用导电泡绵将主板CPU、内存与液晶屏金属背板连接;

(4)接地不良产生的辐射骚扰,拧紧金属接地螺钉,增加接地点;

(5)在引起辐射超标的连接线上加磁环。

3 整改实际案例

3.1 针对产品已经研制结束的整改措施

3.1.1 现象:空调KFR-72LW-Q1V传导测试不合格

对策:在电源端加磁环后测试合格,如图2。

整改前测试曲线如图3。

整改后测试曲线如图4。

3.1.2 现象:液晶电视LE40C19市场审核辐射场强测试不合格

声现象测试题篇7

[关键词]现代汉语;普通话;普通话水平测试;轻声与次轻音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的《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常用词语》表一和表二共23021条,其中注为轻声词语的有1293条,约占5.6%;这1293个词语中,《现代汉语词典》标注为“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或非轻声词的有71个。此外,表一和表二中还有《大纲》注为非轻声的219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则注为轻声或“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未提及次轻音现象。

一、从语音特性和语言实践再认识轻声现象

对于轻声的定义,《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总论部分提出: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由于它长期处于口语轻读音节的地位,失去了原有声调的调值,又重新构成自身特有的音高形式,听感上显得轻短模糊。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例如:哥哥、婆婆、姐姐、弟弟。说它‘特殊’,是因为这种变调总是根据前一个音节声调的调值决定后一个轻声音节的调值,而不论后一个音节原调调值的具体形式。”“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不能独立存在。固定读轻声的单音节助词、语气词也不例外,他们的实际轻声调值也要依靠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来确定。绝大多数的轻声现象表现在一部分老资格的口语双音节词中,长期读作‘重·最轻’的轻重音格式,使后一个音节的原调调值变化,构成轻声调值。”

对任何一种语音现象的特征分析,不外乎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这四个方面。《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总论部分是这样描述的:“从声学上分析,轻声音节的能量较弱,是音高、音长、音色、音强综合变化的效应,但这些语音的要素在轻声音节的辨别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语音实验证明,轻声音节特性是由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构成的。”

(一)先从音高上看,“轻声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调值,变为轻声音节特有的音高形式,构成轻声调值”。对普通话轻声调值(音高变化)的描写,语言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常见的是以下四种:

1.阴平+轻声——阴平后面的轻声字读半低调2度;阳平+轻声——阳平后面的轻声字读中调3度;上声+轻声——上声后面的轻声字读半高调4度;去声+轻声——去声后面的轻声字读低调1度。(林涛、王理嘉《语音学教程》,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2.阴平+轻声——在阴平后面念又轻又短的低调2度,听起来仿佛是轻短的去声;阳平+轻声——在阳平后面念又轻又短的中调3度;上声+轻声——在上声后面念又轻又短的半高调4度,听起来仿佛是轻短的阴平;去声+轻声——在去声后面念又轻又短的最低调1度,听起来仿佛是特别低降的轻短的去声。(徐世荣《普通话语音常识》)

3.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当前面一个音节的声调是阴平、阳平、去声的时候,后面一个轻声音节的调形是短促的低降调,调值为31;上声+轻声——当前面一个音节的声调是上声的时候,后面一个轻声音节是短促的半高平调,调值为44。(宋欣桥《普通话朗读训练教程》,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4.阴平、阳平+轻声——阴平、阳平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中调3度;上声+轻声——上声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低调1度;去声+轻声——去声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低调1度。(胡裕树《现代汉语》)

从区别性的角度来分析,应当是第三种调值更为简明,第二种调值更为详尽。但这只是北京人在生活中的实际调值。中央一级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如果特别强调轻声的话,基本上都是第一种调值,一部分人甚至是第四种调值。普通话并不完全等于北京话,第一种调值作为艺术语言的存在,至少不应算作缺陷,当然更不应算作错误。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北京人在单说双音节词语时,实际往往将其作为降语调的双音节陈述句来发音的,因而轻声的末尾总带有下降的趋势,一些语言学家就将其看成是轻声固有的特征。林焘、王理嘉指出:“不带任何感彩的语调称为中性语调。最常见的中性语调是陈述性的。”在言语交际时,不可能存在脱离语调的所谓词语发音标准,因此,语流中轻声一般都带有下降的趋势,连“上声+轻声”的格式也不例外,如“我的书”等。此种现象在非轻声词中也有,如前面所说的上声在双音节词的末尾实际常读成211;阴平在双音节词的末尾读成大致相当于54的调值等。赵元任曾拟出降语调句子中末一个音节是轻声时的音高,“阴平+轻声”为55+21,“阳平+轻声”为31,“上声+轻声”为41,“去声+轻声”为51+121。这同前面的轻声词调值几乎无法区别,从听觉上就更加分辨不出了。因此,在语流中发成第二种或第三种调值应当也视为正确。

至于“上声+轻声”的组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认为前面上声的调值都应变读为211(一般称为“半上”),甚至《现代汉语词典》也持这种看法,但这种看法不完全符合语言实际。

《大纲》列出的《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常用词语》中共有133个“上声+轻声”的词,其中大部分前一个音节实际调值确实是211。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小姐、主意、把手、法子、打点、打手、找补、拿主意”等词前面的上声音节实际调值就不是211,而必须读成24;《现代汉语词典》除把“小姐”列为“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的情况,也认为“主意、把手、法子、打点、打手、找补”必须读作轻声词的“上声+轻声”格式。如果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变调的描述,“上声在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前变半上”。事实上,这几个词在北京话日常口语或中央台的播音员中从未读成半上,而我只听到南方人学普通话时曾有一部分人误读过。“倒腾、打扮、骨头、指头、手指头、脊梁”这几个词,据我个人的经验,有的在北京话中读成24,在其他北方话中读成211;有的在不同的意义中分别读成24和211。如“骨头”,北京人一般读成“24+2”,其它北方方言区如山东话读成“211+4”。虽然后一种读法在北京人听来还可以容忍,但如果把“硬骨头六连”、“他是一个响当当的硬骨头”里的“骨”读成211,就不符合语言习惯了,也是十分滑稽可笑的。有人认为这属于“归音问题”,只要把前一个音节归入阳平调类即可。且不论这是否可行,只要《大纲》和《现代汉语词典》不将其归为阳平,我们就无法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以此作为标准。上面提到的词语还只是《大纲》列举的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常用词语范围,考虑到在朗读和说话两个部分还会出现没有列入上述范围的词语(如“把揽”等),这就不会仅仅是个别现象了。

此外,前面的上声应读成24的还有重叠的单音节形容词或动词的组合,如“想想”、“写写”等。这里的第二个音节可以是轻声(即最轻音)。组合成“想想你”、“写写我”等“双单格”时,实际口语中调值可以是非轻声词的“24(35)+24(35)+211(2114)”(往往见于艺术语言),而更常见的则是“24+3+211(2114)”(如北京人的日常生活语言)。

这就是言语的实际情况,即“上声+轻声”的格式中,前面上声的调值确实有211和24的不同读法。

魏钢强在《调值的轻声和调类的轻声》中把前面的上声读成211的现象称之为“失去原调”的“调类的轻声”,而把前面的上声读作24的称之为“不失去原调”的“调值的轻声”,并且从理论上证明了在不同的语言条件下两种读法都是正确的,也就是都属于轻声词中的上声的“条件音位变体”。不过这种划分对于不具备相当理论深度的人来说,似乎有些勉为其难了。

(二)从音强上看,《大纲》判定:“实验语音学认为,音强在辨别轻重音方面起的作用很小。在普通话轻声音节中音强不起明显作用。轻声音节听感上轻短模糊,是心理感知作用。由于轻声音节音长短,读音时所需能量明显减少,但音强并不一定比正常重读音节弱。”从轻声词和非轻声词的音强绝对值相比较来看,音强确实没有明显的区别,如“东西”和“东·西”。但大部分轻声词中的轻声音节比前面的非轻声音节在音强上还是略微弱一些(至少允许弱一些),如“东·西”中的“东”和“西”。

(三)从音长上看,《大纲》认为“轻声音节一般短于正常重读音节的长度,甚至大大缩短,可见音长短是构成轻声音节特性的另一重要因素。尽管轻声音节音长短,但它的调形仍然可以分辨,并在辨别轻声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据实验语音学的考察,双音节轻声词中的轻声音节要比前面的非轻声音节的音长大约短55%。

(四)从音色上看,《大纲》提出“轻声音节的音色也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是韵母发生弱化,例如元音(指主要元音)舌位趋向中央等。声母也可能产生变化。例如不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声母变为浊塞音、浊塞擦音声母等。”“轻声音节的音色变化是不稳定的。语音训练只要求掌握已经固定下来的轻声现象(字典、词典已收入的)。例如:助词‘的’读de,‘了’读le,词缀‘子’读zi,‘钥匙’读shi,‘衣裳’读shang。”

这种说法应当算是比较明确了,问题在于怎样理解和贯彻这个原则。在测试中如果出现上述例举的不是已经固定下来的轻声音节的声母或韵母的变化,究竟算作正确、错误还是缺陷?《大纲》没有说。如果算错误,恐怕没人能接受,因为无论是北京人还是中央台的播音员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如果算作缺陷,在较快的语流中这种现象甚至是难以避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说话部分很难为此确定一个语速的限制标准,事实上也没有人就此建议过语速的标准;如果算作正确,那就必须将轻声可能产生的音色变化一一列举出来,并明确在此范围内发生音变或不发生音变均属正确,如“椅子”中的“子”,读成[ts]、[dz]、[æ∂]、或[dz∂]甚至[ts]、[dz]都正确。不过这样一来,测试评分将会是一件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为简化可操作性,最后只能凭测试员的语感来评分。

林焘、王理嘉在《语音学教程》中谈及轻声音节韵母和声母的变化时,非常明确地指出:“在地道的北京话里,变化倾向更加明显,变化范围也更加广泛,‘桌子、盘子、胖子、柿子’等词里的词尾‘·子’[ts]也可以读成[æ∂],变成央元音,成为北京方言土语的一个特点。”《大纲》将地道的北京话的轻声音变作为普通话轻声的语音特征之一,除实际上迁就了北京人外,很难找出像样的理由。

许多语音学著作在描写普通话轻声时沿用了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的有关描述,岂不知这本书在谈及声调(包括调型、调值、调类、声调相连的变化、轻声及词重音等)时明确指出是北京话而丝毫未提及普通话。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在提及轻声时也指明是“北京方言里的轻声”。徐世荣在《普通话语音常识》一书中则认为:“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就其整个语音体系来说,并不包括北京的一些土语、土音。有些土音是特殊的‘音变’,比方词语中过度的‘弱化’音节(听起来含糊不清),随着一些土词而发生的读音变化,至今保留在一些老北京人的口中,这却不是我们所要采用、推广的。凡琐细的语音区别,不成规律的声音变化习惯,只能给北京一个地方服务,并不能用作普通话的标准音。作为标准音的北京语音,一定是经过甄别去取,淘汰了芜杂的东西,这才可以成为标准,让全国人民学习。”——多么精辟!

[page_break]

二、轻声与次轻音的区别

对“重音+次轻音”格式的定义,目前可以看到两种:

1.“次轻音”不太短弱,调值还略略保持。“次轻音”也影响声调,却不像最轻音那么严重,短、弱的程度也不及最轻音。(徐世荣《普通话语音常识》)

2.前一个音节读重音,后一个音节读次轻音。后面轻读的音节,声母、韵母一般没有变化,原调调值仍依稀可辨,但不够稳定。有人(如讲北京话的人)读得较轻,甚至读作最轻音(轻声),有人则把它读成“中+重”的格式。这部分词即所谓“可轻可不轻”的情况,不应划归“轻声词”(汉语拼音要标出声调符号),但实际读音可以允许后一个音节轻读(次轻音)。(宋欣桥《普通话朗读训练教程》)

这两种定义基本上没有分歧。但双音节组合中“重音+最轻音”的轻声词与“重音+次轻音”的格式在许多情况下是两可的,在语音上很多时候也是几乎无法区别的。轻声和次轻音在长短上大致相同,都是短促的;轻声和次轻音在强弱方面的区别很小,在语流中则几乎是难以察觉的;轻声和次轻音在音色上连是否有区别也很难下定论,因为轻声的音色本身就有很大的自由度,声母可以浊化也可以不浊化,单元音韵母可以央化也可以不央化,复元音韵母可以单元音化也可以不单元音化,声母或韵母可以脱落也可以不脱落,等等;好在一个音节在读轻声时,不仅是声音的强弱、长短、音色有变化,而且声音的高低也会变化。按照次轻音的上述定义,根据语音实践将次轻音的实际调值、调形与轻声作一全面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果(例举的词语均根据宋欣桥的《普通话朗读训练教程》):

1.阴平+轻声或次轻音:①后一个音节是阴平字,听起来与前一个音节音高基本相同即调值为55或54,就是次轻音,如“西边”;如调值为2度或31,则为轻声,如“东西”;区别较明显。②后一个音节是阳平字,次轻音读作35,如“工人”;轻声读作2度或31,如“姑娘”;容易区别。③后一个音节是上声字,次轻音读作21(不可能读成214或2114),如“家里”;轻声读作2度或31,如“家伙”;几乎无法区别。④后一个音节是去声字,次轻音读作53或54(不可能读成51),如“出去”;轻声则是2度或31,如“娇声”;两者较容易区别。

2.阳平+轻声或次轻音:①后一个音节是阴平字,次轻音为55或54,如“前边”;轻声为3度或31,如“活泼”;区别较明显。②后一个音节是阳平字,次轻音为35,如“回来”;轻声则是3度或31,如“粮食”;能够区别。③后一个音节是上声字,次轻音为21,如“男子”;轻声为3度31,如“行李”;不易区别。④后一个音节是去声字,次轻音为53或54,如“回去”;轻声为3度31,如“咳嗽”;可以区别。

3.上声+轻声或次轻音:①后一个音节是阴平字,次轻音为55或54,如“左边”;轻声为4度或44,如“嗽叭”;较难区别。②后一个音节是阳平字,次轻音为35,如“起来”;轻声为4度或44,如“养活”;较难区别。③后一个音节是上声字,次轻音为2度,如“碗里”;轻声为4度或44,如“奶奶”;两者不仅后一个音节调值差别较大,而且前一个音节的变调也不同,次轻音的变成24,轻声的大多数变成211,很容易区别。④后一个音节是去声字,次轻音为53或54,如“手艺”;轻声为4度或44,如“使唤”;往往不易区别。

4.去声+轻声或次轻音:①后一个音节是阴平字,次轻音为55或54,如“那边”;轻声为1度或31,如“丈夫”;区别很明显。②后一个音节是阳平字,次轻音为35,如“进来”;轻声为1度或31,如“困难”;区别较容易。③后一个音节是上声字,次轻音为21,如“县里”;轻声为1度或31,如“凳子”;区别困难。④后一个音节是去声字,次轻音为53或54,如“下去”;轻声为1度或31,如“漂亮”;较容易区别。

总共16种情况,容易区别的有10种,不易区别或很难区别的也有6种。但实验语音学证实,把“重重型”(大致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中音+重音”格式)词的后一个音节的音长逐渐缩短,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听成轻声词,而不被调值的差别所影响。如“大姨dàyí”中后一个音节的调值为35,当这个音节的音长变为前面音节的2/3左右时,就有75%以上的人会听成“大·意dà·yi”。而“·意·yi”这个轻声音节的调值按规律应当是1度或31。35和1(31)两者的调值差别非常明显,调形完全不同,却有大多数人“误听”,这说明调值在区别轻声和非轻声时并不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威。如果放到句子中去,考虑到语调重音和升降的变化,不易区别或很难区别的情况还要多。

如何区别轻声和次轻音,郭锦桴在《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中提出:“轻声字都丧失固有声调的音高调值,没有一个轻声字保持固有字调不变。如果有一个轻声字保持固有的调值不变,那么它就不应被当作为轻声,而至多只能被当作为轻读(本文注:这里的轻读即指次轻音)。”这种方法在北京话里是完全行得通的,但在普通话里特别是艺术普通话里也行得通吗?

周殿福在《艺术语言发声基础》别提到过普通话发音上的一种毛病,并把它和轻声联系起来:“在艺术语言的说唱中,有时由于节拍速度较快,或者感情激动,引起某些字音含混不清,或者把字音挤掉,戏曲界把这种现象叫做‘吃字’。‘吃字’是艺术语言中的一大缺点。它不仅出现在戏曲语言中,在话剧、电影、广播、以及讲解员讲述的解说词中也常出现。而且出现得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必须引起艺术语言工作者的高度注意。‘吃字’虽然表现在某个字音上,但是它却影响整个语句或整个片断。当我们没有把某个字音交待清楚时,观众不免要对这句话的意思加以思考,琢磨演员究竟在说什么。可是演员不给观众思考的时间,继续说下去,尽管下句话说得很清楚,观众却还在琢磨上句话的意思,于是下句话也就听不见了。因此我们认为,‘吃字’的后果不是一个字的问题,而是全部语言的巨大损失。”他还指出:“对于话剧、电影、广播、解说等语言来说,轻声字太多是造成‘吃字’的主要原因。”“轻声字的声母和韵母在拼写上虽然仍旧保持原来的结构,在实际读音上却改变了本来的面目,这在听感上已经觉得模糊,再加上多方面的因素凑在一起,由于轻声而‘吃字’就更容易发生了。”他总结道:“因此,为了使轻声读音清楚,免得因轻声而造成‘吃字’,还是读原来的声韵为宜。”事实上,各级播音员也都是这样做的。这样读出来的轻声和次轻音更难区别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对象主要是播音员、教师、演员等,他们应当掌握的普通话当然属于艺术语言而不是生活语言,如果仅仅以北京人的生活语言作为标准,与测试的目的就背道而驰了。更何况普通话并不完全等于北京话。

宋欣桥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平分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判定轻声词“错误”的基本范围:“(1)工具书、教科书和《大纲》均注音为轻声,而没有读作轻声的。(2)把工具书、教科书和《大纲》没有注音为轻声的词语(实际口语的轻重音也不读作‘重·次轻’格式的),读作‘轻声’(或‘轻音’)的。”还提出了不视为“错误”的情况:“(1)工具书、教科书注音不一致的所谓‘轻声词’。(2)《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的字’,注音时,后一个音节标声调符号,并在前面加圆点的。例如:‘因为’注为‘yīn·wèi’。凡是这样注音的词语。(3)工具书、教科书虽然没有注明轻声,而普通话口语中的轻重音格式可以读作‘重·次轻’的词语。这三条所列的均属于‘可轻可不轻’的情况。测试中应试人无论是否轻读,都不应扣分。”

我认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把次轻音发成轻声或把轻声发成次轻音都不应算作缺陷,更不应归为错误。一是两者本身就不易区别,除了前面所说的音高不易区别外,许多词究竟是轻声词还是“重音+次轻音”格式的词也还没有定论,如“母亲”。迄今为止,也未见到一个较完整的词表能开列出必读“重音+次轻音”格式而不可以读成轻声词的清单。即使是必读轻声的词的认定也不是没有有困难,如《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常用词语》和《现代汉语词典》都将“小拇指”注为必读轻声的xiǎomuzhĭ,但同一本《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却在《总论》里将“小拇指”作为上声变调的“单双格”举例,注音为xiǎomǔzhĭ。轻声词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次轻音了;二是实际上播音员以至一部分北京人在发音时也常常混读。此外,相当一部分“重音+次轻音”格式的词已转化为“中音+重音”格式的读音。如“练习”一类的兼类词,作动词使用时后一个音节原本认为应读作次轻音,现在只有在尝试态中(“练习练习”)才读成次轻音,其他情况都已习惯于读作“中音+重音”的格式。这类“可轻可不轻”的词,无论读作“重音+次轻音”还是“重音+最轻音”,甚或读作“中音+重音”的格式,都不应算作缺陷,更不应算作错误。

北京话的语音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曾提及“上声+轻声”格式里,“如果两个字组成一个短语或重叠式动词,如‘咬·你’,‘买·点儿’,‘养·养(儿)’,‘想·想(儿)’,那么第一个音节就像在第三声前的第三声变化一样,要升高为第二声。但在这种重音模式中,第一个音节的变调跟第二声不完全相同,因为它保留了一点儿第三声的下降部分的声门收缩,其调值是325:,不同于一个单纯的第二声35:,它可以视为第三声的音位变体。”在今天的北京话中,这种325的调值不能说不存在,但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调值是24(35),十分干脆。

有些专家把轻声看成是汉语轻重音中的轻音,而不是声调中的变调。我认为不仅轻声属于轻音现象,而且次轻音也属于轻音现象。两者不仅在朗读和说话这两个部分是互通的,而且在双音节词语部分也是互通的。只有“上声+轻声”与“上声+次轻音”两种格式中后一个音节的调值区别特别明显,前者为4或41,后者为21。这完全可以作为上声的变调来处理,即上声的变调有三种情况:(1)后一个音节为上声时,变读24;(2)后一个音节为阴平、阳平、去声时,变读211;(3)后一个音节读轻音时,大部分变读211,少数变读24,变读211的后一个音节读4或41。至于轻音的音色变化标准则放入语流中来处理。

如此处理轻声和次轻音可以简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判断评分,也符合普通话的现实情况,并有利于各类方言区的人对普通话的准确掌握。

林焘、王理嘉已经意识到轻重音过于复杂的弊病,他们提出:“汉语不以多音节词为主,重音的作用不明显,没有必要再把重音分成等级。”事实上,在声调问题上,普通话水平测试目前采取的是划分为三个层次的方法。音节为第一层次,最明显的标志是上声的调值必须是214(2114),否则就属于错误或缺陷;双音节词语为第二层次,上声的变调、“一”和“不”的变调、儿化等是其主要标准;篇章(包括朗读和说话两个部分)为第三层次,主要标准比较模糊,虽然测试目的中包括“重点考察语音、连续音变(上声、‘一’、‘不’),语调(语气)”以及“语音失误、方音明显,词汇语法,自然流畅”等,但没有一个整体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很大程度上主要还是凭测试员“方音是否明显”的感觉来确定等级。方言语调本身的概念就很模糊。什么是方言语调?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应当是方言所特有而普通话所没有的语调。问题再接下去。什么是方言?北京话算不算方言?按语言学界的一致公认,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区的一个地域分支(尽管有人可以辩解说是一种特殊的分支)。那么,北京话当然是方言。问题再接下去。北京话中所特有而普通话未承认的语调算不算方言语调?按以上逻辑当然算方言语调。

也许有人说这种推论没有实际意义,只不过是空洞的理论游戏。好,我们让它实际起来。北京话中有许多读作轻声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或《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未注明轻声或“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的双音节词,如“老虎、老鼠”等等,算不算方言语调?宋欣桥确认语调包括“句调、声调(字调)、轻重音、语气(明显的表现在语气词的运用上)、语音节律(包括语速、停顿在内)等方面”,那么,这种读作轻声的现象就应当算作方言语调无疑了。但他又说:“工具书、教科书虽没有注明轻声,而普通话口语中的轻重音格式可以读作‘重·次轻’的词语。……测试中应试人是否轻读,都不应扣分”。工具书、教科书都没有首肯,又哪能算作所谓普通话口语呢?唯一可以算作标准普通话口语的,我认为只能是中央一级的播音员)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即使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标准,经测试失分率在3%之内的可以算作标准的普通话水平,但标准应在测试前订出,这就形成了测试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论。一些普通话培训班里到处可以听到的是“北京人是(不是)这样说的”之类不容争辩的说法,进而北方方言区的人就很少因“方音明显”而被扣分。为什么“工具书、教科书虽没有注明轻声,而普通话口语中的轻重音格式可以读作‘重·次轻’的词语。……测试中应试人是否轻读,都不应扣分”,而将工具书、教科书注明轻声的读作次轻音就应当算作错误或缺陷呢?

我们再回顾一下普通话语音的演变过程,其实次轻音中有不少本身就是从轻声转化而来的,即使现在的北京人也有仍旧读作轻声的。因此,含有次轻音的词完全可以读作轻声,含有轻声的词也完全可以读作次轻音,都不应算作缺陷,更不能算作错误。

本文说了这么多,并无意否定权威的说法,而是认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对轻声和次轻音的判断评分,完全可以根据普通话的发展变化,采取比较灵活的处理方法。当然,这种判断评分,不与日常生活用语的规范问题挂钩,也不与普通话的普及推广挂钩。

三、余论

人们交际的基本单位是句子。作为普通话,从句子中分析出最自然的语音单位——音节,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句子和音节之间再建立一个双音节的语音单位,就过于烦琐也不符合语言实际。如前所述,人们一般把双音节词语当作双音节的降调陈述句来发音的,脱离了语调的双音节词语在言语中是不存在的。而在句子和音节之间建立双音节词语的语音单位,正是脱离了语调。这与在语素和句子之间建立词这一语言单位是不同的。普通话的语素往往是单音节的,词大多数是双音节的,造句的最小单位是词而不是语素。但从语音上分析音节(或语素)、分析词语,却不是这样规整的关系。“我们”是一个词,“我的”是两个词组成的结构,但各自前后音节的语音关系却完全相同:后一个音节是轻声,前后音节之间不能停顿,必须连贯发音,等等。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应将“双音节词语”部分改为“双音节降调陈述句”,就不会产生许多误解,评分也就有据可依。

参考文献

赵元任(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林茂灿、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方言》1980年第3期

周殿福:《艺术语言发声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郭锦桴:《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北京语音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宋欣桥:《普通话朗读训练教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中的几个问题》(收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鲁允中:《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修订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声现象测试题篇8

关键词 地震资料;解释;测井数据;应用;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O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9-0104-02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增长成为一个趋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石油资源作为重要的能源物质其需求量不可避免的不断增加,但是随着开采的进行,目前可探测、易发现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被开采。因此目前石油资源勘探、开采更加复杂、难度增加。地震资料解释是目前应对这一难题的核心技术,测井数据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据应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地震资料解释的真实性,因此测井数据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应用要提高其质量和有效性。

1地震资料解释及测井技术简析

所谓的地震资料解释一般指的是根据地震方法而获得地震信息,进而确定地质的构造形态与空间位置,并推测地层的岩性、层间的接触关系以及岩层的厚度,推测地层的含油、煤、气等资源存在的可能性,为接下来工作面顺利回采等过程提供一定的地质保障。地震资料解释在整个地球物理勘探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的精度将对勘探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地球物理中测井技术主要是利用电、核、热、磁、声等物理原理而制造的测井仪器,并由测井电缆放入井内,进而使地面电测仪沿井筒连续记录的随深度变化的参数。通过表示的这类参数曲线来识别地下岩层。如油、煤层、气、金属矿床水层等。获得的测井数据是链接地震与地质构造的桥梁,数据处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地震资料解释的真实性,为勘探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2地震资料解释中应用测井数据时出现的问题

目前由于地震资料与测井数据在处理中由于一系列原因会出现偏差,影响了了数据解释的真实性,其中测井数据在地震资料解释的应用中主要出现以下问题:

2.1地震数据与声波测井数据的差异性

地震数据与声波测井数据的偏差主要是由于声波在岩石当中传播存在速度频散的现象,也就是指随着声波频率的变化传播的速度也发生变化,频率越高出现速度频散的现象就越严重。在地震勘探中实施地面观测,其观测的范围大,使用声波震源的频率低,而声波测井则是在距离很小的井内进行因此震源较高,这就造成了两者之间由于不同频率而产生不同传播速度的频散现象。这就会导致两者数据差异,需要进行校对,否则会影响解释的真实性。。

2.2选取测井数据时影响因素较多

在地震资料解释中要利用测井数据建立弹性参数和物性参数、地层岩性之间的回归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测井数据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地震资料解释的质量和科学性,因此数据的选取至关重要。但是测井数据的可控因素很多,不同的测井系列、不同测量批次等测井数据都会有差异。数据的数量、集中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解释的结果。同时在进行统计回归分析中,不同的情况也要采取不同的数据取舍。针对同一分析,单因素回归分析与多因素回归不同相关度参数的处理也会影响到地震资料解释的结果。因此,在测试数据选取中由于可控的因素较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取舍,进而保证选取数据的有效性。

2.3测井数据差异性大

由于测井过程的特殊性,在测井过程中,不同条件下对获得的数据影响很大。不同的测井系统、不同批次、不同的测试仪器、不同的观测方式均会造成测井数据的不同。这种差异性反映的是数据本身的差异,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绝对化,在应用的过程中要考虑这种差异性,避免造成误差。

3测井数据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针对测井数据在地震资料解释的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对应用中各个环节提供以下的建议。

3.1注意测井数据与地震数据误差的校正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地震勘探与测井过程所利用的声波频率、测试范围的不同引起的频散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地震数据与声波测井数据的差异性。在实践中工作人员会刻意追求反演结果与测井结果一致性,进而会产生虚假信息,影响解释的真实性。面对这样的问题,在时间工作中工作人员要避免测井数据的绝对化,并对资料进行适当的匹配校正。在测井数据与地震数据中由于测井数据相对于地震数据其数据信息更精细,因此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模糊测井数据的一些细节,譬如利用低通通滤波对测井数据进行模糊性处理,这样更能满足地震资料在解释中的实际需求。

3.2测井数据选取中的注意事项

针对测井数据选取的问题,为了保障选取的数据有效性。在数据选取的过程中要保证统计所需的样本数量的充足、样本分布均匀。针对统计数据差异性大的问题,在数据选取中尽量选取统一测井系列、同批次的数据。在进行回归统计分析时,在单因素回归分析的数据选取中要根据需要对若相关参数进行合理的取舍,为了避免结果的偏差要进行多元回归的分析。且在分析的过程中不能够根据回归方程洗漱大小与符号正负来简单判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3.3避免测井数据过大的差异

面对不同条件下测井数据的差异性,在应用的过程中避免把数据绝对化,不要一味追求地震数据与测井数据的一致而导致解释失真。其次,在数据的测试的过程中尽量保证测试条件的一致性,测试中采取同以设备、方法进行测试,在数据选择中选取同一批次的数据,进而减小误差。

4结论

测井数据在链接地震数据与地质构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把地震数据转换成地质构造认识的桥梁。但是目前在应用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地震资料解释的质量。在今后的数据处理中要尽量避免测井数据的误差、合理选取测试数据进而保障地震资料解释的真实性。在工作中把握好每一环节的要点,积累经验,为实践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保障,保障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董恩清.多分辨率分析应用于测井资料的重采样及合成记录与地震道的匹配[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4).

[2]何建军.多尺度相干体信息融合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7).

声现象测试题篇9

故障现象:一辆2010年产长安福特新嘉年华1.3轿车,行驶里程1.5万km,用户反映该车开空调使用冷气时,出风口吹出的风不凉。

检查分析:维修人员接车后,经试车,故障症状正如用户所述。根据该车的故障症状,笔者决定先检查制冷系统是否缺少制冷剂,以及压缩机能否正常工作等机械方面的原因,然后再检查控制单元及相关线路的问题。

打开空调开关后,出风口吹出的风是热风,观察空调压缩机在工作,用手触摸低压管感到冰凉,这说明不是制冷循环系统的问题。空调出风口出风的温度高低是由混合风门控制的,既然制冷系统本身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应该出在混合风门的控制上。

笔者鉴于该车装备的是自动空调系统,决定先检测空调系统是否存储了相关故障码。因为如果能够发现故障码,可以按照故障码的提示进行维修。经对空调控制系统进行检测发现,控制单元中存储了含义为控制电机对地短路或断路的故障码。为此,笔者决定观察控制混合风门的电机是否工作。在转动开关时,电机并不随之动作。为了确定是电机本身的问题还是线路方面的问题,断开电机插头测量供电端子,存在蓄电池电压。根据以往的维修经验,仅测量存在蓄电池电压是不足以证明供电正常的,因为有些时候可能是虚电。于是笔者找来试灯进行测量,晃动插头发现试灯一会儿亮一会儿暗,看来电机的供电线路存在问题。根据电路图,经仔细检查线路,发现线路中有一处与制动踏板发生摩擦(图1),且线路的绝缘皮已经磨破。

故障排除:在处理好线束后试车,故障排除。

故障总结:对于该车的故障,使用仪器读取到了故障码,根据故障码的提示,结合维修资料很快查找到的故障点。关键点在于,检查混合风门控制电机的供电时,不能仅测量供电电压。如果仅测量供电电压,那么将会导致维修走弯路。

故障2

故障现象:一辆2010年产长安福特嘉年华1.5轿车,用户反映该车倒车雷达无提示音。

捡查分析:接车后,将点火开关打开,挂倒挡,发现的确无提示音,用手遮挡超声波传感器,也没有任何反应。连接故障诊断仪准备对驻车辅助系统进行检测,发现驻车辅助系统无自诊断功能。经查阅电路图(图2)并参考相关资料,得知当驻车辅助系统控制单元在接收到倒挡信号后,会激活后部3个传感器,当1个或2个传感器损坏后,驻车辅助系统蜂鸣器会间隔2s发出2声响声;当3个传感器同时损坏时,驻车辅助系统蜂鸣器会间隔2s发出1声响声。

由于该车在挂倒挡时蜂鸣器没有任何声响,所以不考虑传感器损坏的故障。笔者初步判定故障可能在于驻车辅助系统控制单元、线路故障及蜂呜器故障。于是根据电路图测量控制单元供电端子1、6号脚和接地端子9号脚,均正常。将蜂呜器拆下,用万用表测量其电阻值为4Ω左右,将试灯接在蜂呜器插头上,挂倒挡试灯没有点亮,看来控制单元没有输出电压。据此,笔者判定控制单元(图3)损坏。替换相同控制单元试车,发现蜂呜器有提示音,系统工作正常,至此证实了笔者的判断。

声现象测试题篇10

关键词:道路;桥梁;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市政桥梁检测事业的蓬勃发展,公路桥梁检测的任务也日益繁重。很多路桥已经长期服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老化、人为损坏、承载力下降,甚至成为危路、危桥,影响了交通运输的畅通,阻碍经济的平稳发展,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只有不断地加强对道路桥梁的检测技术,才能够确保道路桥梁的安全。

1、道路桥梁检测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目前我国道路桥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以下几点:第一,很多道路桥梁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在运行一段时间后,都会存在一些严重的病害,导致桥梁的承载能力大大下降。第二,道路桥梁的施工质量达不到工程的设计要求,严重影响了道路桥梁的质量。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道路桥梁在使用过程中,早期检测没有做到位,检测人员对其工作的不重视,常常只是做一些表面工作,一般只关注道路桥梁的表面存在的问题,没有抓住其实质内容。(2)在检测道路桥梁时,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没有定期进行检测,缺乏科学的检测技术。(3)道路桥梁在使用材料上,没有达到质量的要求,导致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裂缝和塌陷等现象。对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加大道路桥梁的检测工作,提高道路桥梁的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道路桥梁检测的内容

2.1道路桥梁外观的检测

在道路桥梁外观检测中主要检测以下几个内容:道路桥梁跨中挠度和裂缝、道路桥梁质量外观、桥梁主梁的连接部位、桥梁端部斜裂缝、拱桥的墩、拱桥中拱圈和拱顶的裂缝等等。

2.2道理桥梁内部缺陷检测

道路桥梁大多使用的材料都是混凝土和钢材,而在混凝土构件中经常存在裂缝、空洞、剥落、蜂窝、环境侵蚀以及钢筋侵蚀等缺陷,这些缺陷通过外观检测根本是难以发现的,必须要借助其他方式来检测其内部缺陷。目前我国常用的检测技术有声波检测法和雷达检测技术,其中声波检测技术不仅能检测出混凝土中裂缝、夹渣以及空洞等缺陷,还能检测钢材和焊缝中存在的问题。

2.3道路桥梁材料特性检测

随着新工艺的发展,道路桥梁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很多新材料被应用到桥梁结构中,但是由于对材料特性不是很熟悉,导致其在应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对此,道路桥梁在应用新材料的时候,要做好其检测工作,根据其特性实施相应的检测技术。

2.4道路桥梁结构性能检测

为了更好地掌握道路桥梁的运营情况,可以利用静力试验或者动力试验来检测道路桥梁的结构性能,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并对道路桥梁的整体和局部进行细化检测,对道路桥梁的损失情况作出正确的定位。

3、道路桥梁检测中常用技术类型

3.1声发射法和超声波检测技术

道路桥梁检测即对桥梁各方面情况进行如实的评估。我国现在有许多无损检测技术,首先我们介绍声发射法和超声波检测技术。

(1)声发射法和超声波检测的原理

声发射的定义为当材料因受到了外界影响后发生了结构的变形的时候,会使物体结构从变形等损伤源头以很快的速度释放出能量并因此发射出弹性波的现象。我们简称为AE,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应力在材料中分布不均匀,致使能量由高能的状态向稳定态转变。应用声发射仪器针对这种现象进行观测、统计和分析声发射信号,并利用此信号判断声发射源的技术就是声发射法。

超声法检测技术的主要原理是指在应用超声波检测仪的情况下结合声波换能器的的使用,将超生脉在传播过程中的速率、振波和主频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和研究。统计好数据后要按照这些测好的数据和其变化的动态来检测道路桥梁的工程质量和其缺点。

(2)声发射法和超声波检测的流程及优势

对于声发射检测技术来说,结构中的伤源处从形成到发展再到与其它界面之间发生断裂的过程等等,这些都可能会成为声发射源。材料发射出的这些声信号包含着许多关于物体本身的信息,对这些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就能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找出桥梁道路的缺陷。此技术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由于它检测的是外力条件下的材料活动信息,所以它可以更客观的检测出道路桥梁是否安全可靠;其次是它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实时性,而且检测范围可以达到很远;第三,即使是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可以用此方法进行检测,两者互不干扰并且仍具有很高的准确性。相比之下利用超声波检测技术进行道路桥梁检测时,由于超声波能够穿透混凝土结构并在其中传播,它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的优点,而且需要耗费的资金也不是很高。但是因为超声波检测过程中不容易连续有效检测缺陷信号,所以在用此技术对道路桥梁进行检测时,一般实行对多测点数据进行比较的方法和概率统计的原理来处理数据。这种缺陷评估的方法因为无法提供较高的准确度,所以要进行多测点检测。

3.2地质雷达检测技术

(1)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

地质雷达监测技术是依靠地质雷达对材料发出较高频率的电磁冲击脉,材料将此频率的电磁冲击脉相应的反射回去,根据材料的反射情况来推断材料缺陷位置的方法。它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具有较高准确度、直观而且方便快捷的高科技检测方法,又被称为探测雷达技术。在地质雷达监测技术中主要应用地质雷达仪器。此仪器在使用过程中首先需要监测工作人员向控制单元发射指令,当控制单元感应到指令之后会发射出信号并对地面发射高频率的电磁波。被探测的结构遇到电磁波之后由于其结构的不均匀性而将其中的一些电磁波反射回去,再通过信号的转到传入到工作人员的电脑中,电脑屏幕上就会显示出所测物体的信号成像,我们可以由这些图像分析所测物体的内部情况。

(2)用地质雷达检测道路桥梁的优势

地质雷达检测方法的风险比较低,所以常用于对桥梁管道和加固区域进行位置的确定。它在低分辨率情况下进行检测的时候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还能够有效绘制空洞或剥离程度,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没有对人类身体有害的辐射,所以在应用的时候非常安全。在不能有损伤的结构等要求比较严格的结构中地质雷达检测技术也是很好的选择。

3.3冲击回波法检测技术

(1)冲击回波技术工作原理

冲击回波技术是指通过在瞬间的冲击力下发出低频的应力波,当它传到物体里面的时候,缺陷部分就会将这种应力波反射回来,由反射源旁的传感器和数据处理仪器对其进行记录和分析。冲击回波技术将所记录的信号进行幅值谱分析,谱图中的明显峰正是由于冲击表面、缺陷及其它外表面之间的多次反射产生瞬态共振所致,它可以被识别出来并被用来确定结构砼的厚度和缺陷位置。是一种比较新的无损检测方法。

(2)冲击回波技术的优点

冲击回波技术具有很多优势,相比超声波方法来说,它因为只需要一个测试面而比超声波方法简便易行;其次,信号传导的时候难免会遇到高信号杂波的干扰,超声波技术就无法解决这种问题,冲击波技术因为使用的声波频率断,所以避免了高信号的杂波问题;第三,因为超声波技术需要两个测试面,如果测试位点比较深的话测试面的定位就比较难,而冲击回波技术可以测试到深达一百八十厘米的地方,况且又只需要一个测试面,这就为测试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第四,冲击回波方法只要单手就可以运行,避免了耦合剂的麻烦,因为在使用耦合剂的时候需要很多的数据才能确定缺陷部位,而且无法知道缺陷深度。

3.4红外热像检测技术

(1)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原理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是指当物体遇到红外辐射的时候,会呈现出一系列的热像,通过将这些温度场在物体表面的表现情况显示在图片上来观测出物体存在的缺陷的技术。应用此技术的时候会经常涉及到红外热像仪。红外热像仪器的工作原理是依据结构体内的一系列性质将红外辐射能量传递并转换给传感器,然后对电路进行放大等处理,将结构的温度表现情况显示出来。主要应用于道路桥梁检测中。

(2)使用红外热像技术的好处

红外热像技术的好处有以下几点:首先,它具有高效率、灵活、方便易行和高精度等优点,它对温度的分辨率已经到达0.1℃,而且不论是动态还是静态,都可以应用此技术。其次,它不需要很长时间就可以对道路桥梁进行检测和研究,同时又不失其准确度。第三,因为红外热像探测仪是针对红外线而言的,所以当道路桥梁的表面温度比零摄氏度高的时候就能应用红外热像技术。第四,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的探测焦距可以从20cm到无穷远,因此更加适合具有非接触性及大范围性无损检测。

4、道路桥梁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桥梁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体现以下几点:第一,将实时检测系统与现代化网络技术相结合,达到信息网络共享的目的。第二,为了更准确、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的采集,可以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来采集数据。第三,构建一个完善的自动损伤识别系统,将识别系统、数据处理和测量系统组合在一起加人到道路桥梁检测系统,使其能够自动识别、检测和反馈,减轻检测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更好地掌握道路桥梁信息。第四,根据道路桥梁的设计、施工、运营等不同阶段构建一个完善、准确、可靠的数据库,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构建专家系统。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路桥梁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设施,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运营,必须经常对桥梁结构进行检测,桥梁结构检测已成为桥梁结构安全养护和保障正常使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