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十篇

时间:2023-03-20 20:15:21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的判读篇1

一. 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相邻的两条等高线,其高差也相同。

2.等高距全图一致。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大圈虽在本图中看不到闭合,而中断在图框边上,但它一定会在相邻的拼接起来的多张图幅中闭合。

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合,但那只有在陡崖峭壁处出现。

5.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等高线愈稀疏,则坡度愈缓(缓坡);反之,等高线愈密集,则坡度愈陡(陡坡)。

6.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7.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8.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垭口)。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判别高度和气温。

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别某地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从而计算某地气温。例如:读出任何两点的海拔高度,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还可以进一步求出它的气温差(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2.判别地势。

可根据海拔判别,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示坡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3.判别河流的流向、分布与类别。

(1)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判别地势特点,进而判断河流的流向。

①.等高线的判读遵循“高低规律”,即地势低的地方向高值弯曲;地势高的地方向低值弯曲。

②.河谷的地势低,其等高线向高值弯曲。

例1.图中的曲线为等高线,线段L为一条河流,请判断河流的流向。

解题思路:河流L流经的地貌为山谷,而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谷等高线是向数值高的方向弯曲的,所以a、b、c三条等高线的关系为a

(2)判别内(外)流河。如右图所示,

此河流为内流河(河水流入内陆湖)。

(3)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最大点的连线);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和流域内降水量(内流区域的融冰或融雪量)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4.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别坡度陡缓。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水流缓;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水流急;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5.判别坡度。图幅大小相同的多幅图比较,若等高距相同,等高线疏密也一致,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若等高线疏密一致,比例尺相同,则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

6.判别相对高度。

两地间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d ,其中,n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

7.判别地形走向。等高线随山体的形状而弯曲,即等高线的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与等高线垂直的方向为坡度最陡的方向。

8. 判别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的高度。如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判别规律为“低于低值,高于高值”。即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峰。

例2:读下图

若a>b>c,则①处为山丘,②处也为山丘

若a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

在不考虑地质等条件下,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坝址应选在河流流出的洼地或小盆地的最窄处。

例3.下图为等高线图,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筑坝修水库,你认为在何处较为合理?理由是什么?

解题思路:修建水库大坝在A处,A处为峡谷地带,上游为一盆地地形。虽然B处也为峡谷地带,上游也为一盆地地形,但是B处筑坝会淹没城市和铁路,所以不合适。

2、确定公路、铁路线路。

一般选择坡度较缓,线路平稳,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为好。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二条等高线;尽量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避免通过沼泽、断崖。

3、农业区位选择。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原则。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4、工业区位选择。

地形图的判读篇2

1 地理分布图的判读

地理分布图类型多,占的比例较大,它包括政区图,工、农业分布图,人口分布图、铁路分布图、资源分布图、气候分布图、水系图等,但只需掌握一般的读图方法,即可通用于此类图的判读,其方法如下:①读图名,确定图的内容。②定位置,根据图中经纬网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定位。③读图例,获取有效信息。

2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首先要明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它是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形起伏的。绘制时,先将地形按海拔划分为若干个高度带,再将各高度带规定好具体的“色层”,涂在相应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更加显明地表示出地形的起伏。目前,常见的色层表为绿褐色系,即:平原低地用绿色,丘陵及中低山地为黄色,高山、高地用褐色,冰川雪山用白色或紫蓝色等。为此,我们可根据高度表里的不同色彩以及相应的高度范围,读出主要的地形分布及地势变化的特点。

3 等值线图的判读

等值线是某个地理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值线图是用布满一定区域内的若干条等值线表示某个地理现象的数量分布的状况,由于等值线上注有数值,而且数值间隔是相等的,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上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反映出该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特点等。它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判读等高线图时,一是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意一点的海拔高度,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其海拔高度相同。要读出任意一点的海拔高度,就要看其位于哪一条等高线上,若位于两条等高线中间,则取两个高度的平均值。二是看等高线的疏密,分析坡度的陡缓: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明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明坡度缓。三是看等高线的形状,确定地形的类型:①山峰(山地):中间值大、四周值小的闭合等高线圈。②洼地(盆地):中间值小、四周值大的闭合等高线圈。③山脊一山脊线也叫分水线:一连串等高线向坡下方弯曲(等高线凸向低处)。④山谷一山谷线也叫集水线,易发育河流:一连串等高线向坡上方弯曲(等高线凸向高处)。⑤鞍部:两座山峰之间相对比较平缓的部位。⑥断崖(陡崖):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2)等温线图的判读。判读等温线图的方法,是要掌握等温线性质:①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②若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若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③若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来得高,若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来得低。二是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如读我国1月等温线图,我国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递减。三是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如找出我国1月0度等温线,观察此线是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四是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幅度,如果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较大。五是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如读我国1月等温线图,黑龙江省北部-28度,海南岛+16度。

(3)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判读等降水量线图的方法:一是看图例,明确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内容(即降水量的数值范围)。二是看降水量变化规律。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三是看降水极值及分布。

4 地理统计图的判读

地理统计图是根据地理数字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可绘制成柱状、扇形、曲线、折线等,它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处理的一种形式。在气候类型、人口增长、工农业产值等方面运用较多。它包括平面直角图和结构图。

(1)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判读。平面直角坐标图,又可分为折线图、曲线图和柱状图,其判读方法如下:一是认清图名及横、纵坐标表示的内容;二是分析“柱”和“线”的变化趋势;三是分析不同阶段,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2)结构图的判读。结构图又可分为扇形图、饼状图和矩状图,其判读方法主要是通过数据的对比或简单计算,概括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5 地理原理图的判读

(1)地理示意图的判读。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形象的图象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演变及地理原理;或者是用箭头表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后者,关键是要读出各个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读地形雨的形成示意图,关键是要读出暖湿气流被迫沿山坡爬升到一定高度遇冷形成降水,故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少雨,但暖湿气流一定要上升到一定高度。

(2)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地形剖面图是地表沿某一方向的垂直断面的图形。它能直观地显示该方向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剖面图的判读方法是:首先确定大致的区域范围,然后再将地形剖面图与相应区域的地形图对照,以判断图中涉及的地形类型,并直接读出该区域地势变化的特点。

6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地理景观图主要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的素描图。其判读方法如下:①仔细读图,依据逻辑和比例关系、图例和注记等要素。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的信息。②进行知识迁移,准确地判断或推理,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③分析比较,概括出图像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地形图的判读篇3

关键词:地图;等值线图;地理知识

“地图是地理学家奉献给我们的感知那些难以感知的地理事物的特殊望远镜。”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只要学会了看图、析图,学好地理就基本不难了。经常运用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而且能使学生获取新的地理知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地理刚刚起步,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认知水平较低,面对众多的地理名称,学生难免走入被动记忆的误区。因此,教师常在课堂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尤为必要。

为了让学生轻松学地理,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讲解读图方法。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先看一下这些要素。接下来根据提供的图像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是分布图、原理图、统计图、景观图还是其他的图,然后根据具体图类具体分析。

如,等值线图就包括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从近十年来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掌握得不太好。特引用下题说明一下:例: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为____地形区,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

(2)a、b两支流,水流较缓的是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

(3)B河上拟建一水电站,请在图上标出最佳坝址,并说明理由______。

(4)计划在甲、乙两村间修一条公路,应该在丙处还是丁处?____,理由____________。

此题综合性很强,学生若概念不清、分析不透就做不好。因此做好该题要把握以下几点:①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坡度越缓;如上图,水流较缓的是b.②判断地形――种类很多,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盆地等。应根据等高线走向特征加以判断。如上图a是盆地,从等高线看,四周高、中间低。③等高线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1)选定水库地址(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处)(2)修公路,观察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如上图应选在丁处,此地道路平坦,避免上下坡。

其次,读图时,还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地,学习一个地方的经纬度位置、海拔高度、矿产资源、农作物、交通、地形、气候等内容,利用地图学习比读课文要直观、形象,更易形成空间概念。在学习中国地理时,首先应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这时打开《中国地图》,我们可以通过经纬线读出我国位于约4°N―52°N之间,进而判断位于北半球,通过经线读出位于大约73°E―135°E之间,进而判断位于东半球,根据方位得知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再次,通过图文转换,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教学中,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图化文”和“文化图”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我国的第一长河时,讲到长江干流形状以及诸多支流时,让学生参照流域图自己画出长江干支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用的时间较多,但是比起老师讲的自己画出并说出答案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因为绘图又是读图的提高和再创。

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掌握地图技能,熟悉地理的图像语言,牢记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学好地理的必由之路。在读图过程中,关键的不是简单图形的判读,而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地形图的判读篇4

【关键词】5~6岁幼儿;图画书阅读;道德判断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12-0042-04

图画书是一种通过图画与文字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的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艺术。道德判断是个体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知,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研究者发现,在阅读道德主题图画书时,教师和家长常以自己的道德判断去代替幼儿的道德判断,想当然地认为幼儿会作出和成人同样的判断,忽视了图画书欣赏过程中因个体因素,如认知水平、已有生活和阅读经验、性别等因素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阅读感受的事实。幼儿在阅读道德主题图画书时到底会有怎样的道德判断?其表现特征是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对5~6岁幼儿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所作道德判断的量化研究来厘清相关问题。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材料

研究者选取了两本道德主题图画书――《爱心树》《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作为相应的研究材料。《爱心树》讲述的是,一棵大树为了满足小男孩的需要,任由小男孩砍去它的树叶、树枝、树干。在小男孩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回来寻求关爱时,大树仍然无怨无悔地将仅剩的树墩留给老人坐下休息。《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的主角是一只大野狼和三只小猪。大野狼为了给奶奶做生日蛋糕,去三只小猪家借糖,但三只小猪都不愿意给大野狼开门。患着感冒的大野狼不停地打喷嚏,结果震倒了前两只小猪的房子并且吃掉了被房子压死的两只小猪。正当大野狼不停地打喷嚏,要震倒第三只小猪的房子时,闻讯赶来的警察把大野狼抓了起来。可是大野狼认为自己是被冤枉的。这两本图画书容易引起道德争议,恰好可以借此考察幼儿的道德判断。

2 被试

研究者随机抽取了南京市三所幼儿园各2个大班(每班各随机抽取5~6岁幼儿15名)的共90名幼儿(男女各半)为幼儿被试。研究者同时以上述6个大班的带班教师(共12名)为教师被试。研究者还随机抽取了上述90名幼儿家长中的10名为家长被试。

3 研究程序

选择幼儿园中的一个安静场所,以6名幼儿为一组,研究者在不发表个人评论的情形下,和6名幼儿一起阅读其中的一本图画书。在幼儿集体阅读完图画书后,研究者根据访谈提纲对每名幼儿进行独立访谈。教师与家长自主阅读图画书。在阅读完图画书后,研究者根据访谈提纲,对教师、家长进行独立访谈。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将录音转化成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4 访谈问题及研究结果处理

访谈问题有4个:图画书中的大树快乐吗?小男孩的做法好不好?小猪的做法好不好?大野狼的做法好不好?幼儿回答问题时不但要作判断,还要说明原因。90名幼儿分别回答4个问题,共计得到360个访谈结果。研究者采用SPSS17.0对360个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访谈发现,教师和家长基本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阅读经验,直接概括出故事的主题,进而运用逻辑思维方式作出道德判断。例如,“我觉得《爱心树》这个故事赞美的是大树,批判的应该是这个小男孩的行为吧。我觉得故事中的大树永远都在付出,而这个小男孩永远都在索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大树的利益。他把大树的价值都榨干了”。而幼儿大多无法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讨论付出与索取的关系,他们认为小男孩做法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砍了大树,破坏了环境。例如,“我觉得这个小男孩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他砍了大树,破坏了环境。风一来,就没有大树去挡风了”。又如,教师和家长对角色的理解比较抽象,会觉得“大野狼是生物链中的一员,它为了生存,有些事情是必须去做的,所以大野狼没有错”,而部分幼儿关注的却是生活礼仪,会觉得“大野狼做得很不好,因为它随便吹别人的房子,没有礼貌”。

可见,幼儿与教师、家长对图画书所作的道德判断存在差异。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幼儿的道德判断,发现幼儿的道德判断特点如下。

1 道德判断类型多样

访谈发现,幼儿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所作的道德判断可以分为四类:无判断、直觉道德判断、与图画书角色或主题特征相关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认知相关的道德判断(见表1)。

表2的数据显示,幼儿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道德判断类型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幼儿会作出与图画书特征或道德认知相关的道德判断,一小部分幼儿会作出直觉道德判断,还有个别幼儿无法作出道德判断。

2 图画书角色特征的丰富程度是影响幼儿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幼儿的访谈发现,图画书角色特征的丰富程度是影响幼儿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之一。图画书角色特征丰富是指角色的造型和动作比较形象、生动、有趣。有研究指出,夸张和变形是图画书常用的创作手法。本研究发现,夸张、变形的角色形象深得幼儿喜爱。卡方检验显示,在阅读不同角色特征的图画书时,幼儿的道德判断类型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3 图画书的主题特征也是影响幼儿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图画书的主题日益多元化。自我接受与认同、自主与独立、平等、相互包容与尊重、关怀与合作等。成为许多图画书共同演绎和宣扬的“主旋律”。卡方检验显示,在阅读不同主题的图画书时,幼儿的道德判断类型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表明图画书的主题特征是影响幼儿理解图画书并作出相关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访谈发现,幼儿对不同主题的图画书作出道德判断时,会考虑很多道德情感因素。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会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表现出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这就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道德行为的内心体验和态度的总和。幼儿在作道德判断时,会融入自己的道德情感。例如,“这个人的做法太不好了,因为大树让他砍树枝他就砍。他不应该答应大树的。我觉得大树真的太可怜了”。

4 幼儿道德判断的归因方式差异显著

通过对幼儿访谈资料(共计306个数据资料)的编码分析,研究者发现幼儿根据道德认知所作的道德判断在归因方式上主要有:归因于行为的责任(包括行为的动机和后果)、归因于权威、归因于社会礼仪。归因于行为的动机是指幼儿根据角色行为的动机,即从行为者的主观责任去作出道德判断。归因于行为的后果是指幼儿根据角色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的后果,即从行为者的客观责任去作出道德判断。归因于权威是指幼儿根

据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公认的有威望和影响的支配力量去作出道德判断。权威一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指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权威包括权威人物、权威著作、权威言论等。归因于社会礼仪是指幼儿根据社会上一定的、约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程序方式去作出道德判断。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助的某种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卡方检验显示,在图画书阅读中,幼儿道德判断的归因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

由表5可见,道德判断归因于行为后果的幼儿最多,其余依次是行为动机、社会礼仪、权威。这说明在道德判断的归因方式上,幼儿更倾向于根据行为的客观责任去作出道德判断。在本研究中,部分幼儿认为社会礼仪比动机、后果更重要,社会礼仪是他们作出道德判断的首选依据,他们会根据角色是否礼貌作出道德判断。例如,“我觉得这个人的做法不好,因为他自己随便爬到树上去,没有礼貌”。

5 幼儿道德判断的性别差异显著

卡方检验显示,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幼儿道德判断的归因方式存在显著的男女性别差异(见表6)。

三、研究结论

1 幼儿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

如表2所示,与图画书角色或主题特征相关的道德判断和与道德认知相关的道德判断占了较大比率,说明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阅读图画书时能够根据图画书的角色、主题特征或道德认知进行道德判断,但与教师和家长对图画书的道德判断有很大不同。

2 幼儿的道德判断具有表面性特点

幼儿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道德判断具有表面性特点。如表3所示,角色特征丰富的图画书更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幼儿在阅读图画书时,会先仔细观察图画书中的图画,且很容易受图画书中形象鲜明的角色的影响。很多幼儿不考虑图画书的故事内容,而会将图画书中突出的角色特征(角色的造型、动作等)作为其道德判断的重要依据。

3 图画书主题影响幼儿的道德判断

如表4所示,幼儿在阅读不同主题图画书时所作的道德判断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主题的图画书所传达的道德情感不尽相同。幼儿在阅读不同主题的图画书时,会赋予故事角色以生命、情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断角色的情感状态,作出道德判断。

四、教育建议

本研究发现,教师、家长和5~6岁幼儿对图画书所作的道德判断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在组织图画书阅读和欣赏活动时,教师要避免以自己的道德判断去代替幼儿的道德判断,尽可能做到以幼儿为主体,倾听幼儿的想法,重视幼儿对图画书意义的建构与解读,充分尊重幼儿的阅读体验。幼儿对图画书意义的独立解读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应肯定和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倾听每一位幼儿对图画书的阅读体验。有时候,幼儿在图画书阅读中充满创意的解读甚至可以启发教师生成新的教育活动。家长也要尽可能避免用自己的道德判断代替幼儿的道德判断,要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和表达。家长可以从幼儿对图画书的独特解读中深入了解幼儿的阅读体验及其道德认知、道德判断特点,从而为幼儿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地形图的判读篇5

方法一:等值线图的判读

1、等值线图的共同特征:

常用的等值线图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盐度线图等。无论何种等值线图,在判读时都要注意走向,弯曲形成,疏密状况,形成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如特殊闭合区、位于两等值线之间的小闭合区,表示数值不在两条数值的正常范围之内,判读方法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2、等值线判读的基本原理:

它们的基本原理相似,例如等高线图有中心高于两侧点且向高度数值小的方向凸出的区域,也有中心点低于两侧点且向高度数值大的方向凸出的区域。分析这一类等高线图时,可先对图中中心点与两侧点进行比较,再看等高线数值递增或递减的方向,其他等值线图便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等值线图的判读要求。

(1)准确判定等值线图的类型,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

(2)了解等值线的走向、凸向,疏密程度及闭合与否。

(3)简要分析等值线数值变化超势的成因,如太阳辐射的强弱决定了等温线数值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4)重点分析导致等值线不同凸出方向的成因,如同一半球,同一季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在陆地上和海洋上等波温线凸出的方向刚好相反,等高线凸出方向则是由于地形起伏所致。

4、等值线图的判读法则

(1)“大大小小”法则

两条平行等值线间的闭合区域,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小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小于较小值。

(2)“高低低高”法则

“高低低高”即向高值凸出的气温(或水温、气压等)低,向低值凸出的气温(或水温、水压等)高。指的是某等值线若向低值方向凸出,则此处的气温(或水温、气压等),较同纬度或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高,反之亦然,此法则对一些封闭的等值线也可适用。

(3)“高高低低(或大大小小)”法则

“高高低低”指的是某等值线向高纬(或高空)方向凸出,则此处气温(或气压)比同纬度或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高,反之也成立。

(4)“河流向凹”法则

等高线凸出的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河流的流向是等高线数值变小的方向。

(5)“洋流向凸”法则

海面上受洋流影响而发生弯曲的等温线,其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向相同。

(6)“凸高凹低”法则

某地等压面向上凸起,则该地气压比同一高度上两侧的点的气压高,若某地等压面向上凹陷,则该地气压比同一高度上两侧点的气压低。 (7)“一陆南”法则

无论南、北半球,1月份,陆地上的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上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

5、等值线图的判读要点

(1)等高(深)线图:判断地貌类型、坡度。计算断崖高度,确度水库及坝址的位置,确定交通线的线路,确定工业区和农业区的区位,绘制地形剖面图。

(2)等温线图:判断南、北半球,温差、洋流的流向和性质,海陆分布、季节、气压和地势。

(3)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线)、低压槽(线)和鞍部。判断风向、风力大小,天气系统,分析天气状况,根据海陆气压中心判断季节。

(4)等盐度线: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影响等盐度线分布及弯曲的主要因素,判断船只吃水深度、密度流流向。根据盐度高低变化判断季节。

(5)等太阳辐射量线图:影响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天气状况,地形地势等因素,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原因。

(6)等降水量线图: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原因,判断影响降水量走向的因素。

(7)等太阳高度线图:判断太阳直射点位置及计算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计算太阳高度。

方法二:等值线图的应用

(1)根据等潜水位线的数值或等高线数值大小的排列方向判断河流流向:1)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2)河流的流向一般与潜水位的降低方向一致。

(2)根据等潜水位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河流与潜水的补给关系:1)等潜水位线向潜水位高的方向弯曲。潜水补给河流,等潜水位线向潜水位低的方向弯曲,河流补给潜水。2)若潜水背河流去,则河水补给潜水,若潜水向河流来,则潜水补给河水。

(3)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河流是地上河还是低于地平面的河流。

(4)根据等潜水位线数值的排列方向推断潜水的流向,潜水总是在重力的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且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的方向流动,所以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水位高处流向水位低处。

地形图的判读篇6

【关键词】新课程 命题 创设情境 原图重绘 原题改编

新课程背景下,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因此,与传统的命题方式不同,新课程的地理试题强调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下面是我对地理命题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新情境

新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分析地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过程,培养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判断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从而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推断,提高学生的析题解题能力。

原创题1:动植物的“始见”在物候学上,常常被作为季节到来的标志。读“蜜蜂始见日期”图。回答第1~2题。

1.右图标志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北京蜜蜂始见日期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有差异,主要原因是( )

A.北京近海,温度较高

B.盆地地形,空气不流通,气温较高

C.城市热岛效应,温度较高

D.受季风影响,带来海洋暖湿气流,气温较高

【参考答案】1.A。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实际生活的感受。动植物的“始见”在物候学上,常常被作为季节到来的标志,相对于从气候角度进行季节的划分,物候学上的划分,更容易被人感觉到,也更有实际的意义。图中蜜蜂的始见日期低纬度地区出现早,高纬度地区出现晚,全国蜜蜂的始见日期从2月~4月份,标志着当地春天的到来。

2.C。本题考查学生对等物候线的判读以及应用地理大气的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京蜜蜂的始见日期等值线向北凸,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蜜蜂到来的早,说明温度比其他地区高。北京近海受季风影响带来海洋暖湿气流,但比其东侧靠海更近的天津气温高,故A、D错。北京为平原地形周围靠山,故B错。北京城市人口近2000万,城市热岛效应强烈,导致其温度较高,故C正确。

此命题素材取自《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5月,选取第44页图表信息,进行情境再创设,提出相应的问题。第1题:考查学生对等值线图的判读,根据图中月份及四季的划分,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从生活中选择试题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旨在考查考生探究学习能力和探究思维。第2题:以蜜蜂的始见日期为背景,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等物候线的判读,推断不同地理空间的地理特点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和综合性分析能力和推断力。以等值线图为背景,获取图表信息中地理要素的时空差异,要求学生掌握等值线图的一般判断方法。运用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大气的基本原理知识,简述地理特点的差异性的成因。

二、原图重绘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命题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原图重绘,使考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原创题2:下图为亚洲东部2013年10月23日的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天气图,读图,回答3~4题。

3.若此时甲天气系统中心气压为945百帕,它对日本造成的影响最可能是( )

A.寒潮 B.洪涝

C.干旱 D.沙尘暴

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处中心气压可能继续下降

B.甲丙气旋慢慢合并

C.乙处可能是晴朗天气

D.乙处风向偏东,风力逐渐减小

【参考答案】3.B。考查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判读,根据等压线推断出台风活动路径,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能力。根据气压图的判读,甲天气系统为北半球气旋,会带来大风降水天气,路径上可能经过日本,对其产生洪涝灾害。

4.D。以等压面的判读和气旋系统为背景,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判读天气图,推断不同条件下台风的源地,成因,风向,危害等。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和综合性分析能推断力。甲处天气系统还在形成移动中,中心气压可能会下降。故A正确。甲丙气旋形成双台风现象(盛夏时,在一定的天气形势条件下,在西北太平洋上台风往往会连续产生,时常看到几个台风并存的现象。当两个台风中心之间距离靠得足够近的时候,双台风之间发生互相呈气旋式的旋转现象:当两台风中心之间距离小于11纬距时,互旋作用是明显的,相距越近、旋转角度越大;而当两台风中心之间距离小于7.5纬距时,只有极可别的在双台风合并前一度有距离略拉大的现象。双台风发生互旋时,除少数因外界原因使距离拉大的以外,大多数最后均因合并或其一减弱消失而告终),有可能慢慢合并,故B正确。乙处在气旋活动,可能处于晴朗天气。故C正确。乙处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为西北风,并且可能在气旋活动影响下风力不断加强。故D错误。

此命题素材取自2013年10月份,23号强台风“菲特”和24号台风“丹娜丝”形成了生台风效应,对华东地区产生严重的风雨影响,27号台风“范斯高”和28号“利奇马”又产生藤原效应,使得双台风动向更加难以预测给日本带来少有的特大灾难(藤原效应是指两个距离不远的水旋涡或大气旋涡互相影响的状态。最早由日本气象学家藤原D平研究得出)。这些双台风的出现提供了新闻背景。取其立意,给出新的条件,转换为选择题创设该题;图是通过对国外气象网站上的原图进行重绘加工而得。第3题:本题以天气图的形式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从实际生活中选择试题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旨在考查考生探究学习能力和探究思维。第4题:以等压面的判读和气旋系统为背景,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判读天气图,推断不同条件下台风的源地,成因,风向,危害等。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和综合性分析能推断力。

三、原题改编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命题也可以采用原题改编的形式,通过对原图改编或增加材料,将地理题重编,使考题更贴近学生的所学知识。

原创题3:读图,分析马赛气候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10分)

【参考答案】考查学生通过对经纬度的判读,结合海陆轮廓和城市名称判断区域为法国南部马赛。该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答案要点:特点:冬季温暖多雨(2分),夏季炎热干燥(2分),年温差不大(2分)形成原因:地处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暖湿润。(4分)

地形图的判读篇7

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是摄影测量学和遥感技术相应用的综合实习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测量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接下来就跟着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内容及心得吧。

一、实习目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实习掌握摄影测量的原理、影像处理方法、成图方法,掌握遥感的信息获取、图像处理、分类判读及制图的方法和作业程序。从而更系统地掌握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通过实习使我们更熟练地掌握摄影测量及遥感的原理,信息获取的途径,数字处理系统和应用处理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我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工作认真、实事求是、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以后从事生产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基础。

二、实习内容

1) 遥感影像图制作;

2) 相片控制测量;

3) 航空摄影测量相对立体观察与两侧;

4) 航片调绘、遥感图像属性调查;

5) 相片及卫片的判读及调绘

6) 调绘片的内页整饰

7) 撰写实习报告,提交成果。

三、实习设备与资料

1) 摄影测量与遥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2) 通过电脑查找有关这门学科的实践应用及其它相关知识等。

3) 电脑上相关的摄影测量的图片信息资料及判读方法。

4) 现有的实习报告模板及大学城空间里的相关教学资料。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

时间:20__年6月19日——20__年6月26日。

地点:学校图书馆、教室、寝室及搜集摄影测量与遥感这门学科的资料等相关地方。

五、实习过程

5.1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的发展情景

摄影测量与遥感是从摄影影像和其他非接触传感器系统获取所研究物体,主要是地球及其环境的可靠信息,并对其进行记录、量测、分析与应用表达的科学和技术。随着

摄影测量发展到数字摄影测量阶段及多传感器、多分辨率、多光谱、多时段遥感影像与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边缘学科的交叉渗透、相互融合,摄影测量与遥感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由于它的科学性、技术性、应用性、服务性以及所涉及的广泛科学技术领域,其应用已深入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

5.2单张像片测量原理

单张像片测图的基本原理是中心投影的透视变换,而摄影过程的几何反转则是立体测图的基本原理。广义来说,前一情况的基本原理也是摄影过程的几何反转。20世纪30年代以后,摄影过程的几何反转都是应用各种结构复杂的光学机械的精密仪器来实现的。50年代,开始应用数学解析的方式来实现。图1就是用光学投影方法实现摄影几何反转的示意图。图中假设两张相邻的航摄像片覆盖了同一地面AMDC,它们在左片P1上的构像为ɑ1m1d1c1,右片P2上的构像为ɑ2m2d2c2,两摄站点S1和S2间的距离为基线B。如将这两张像片装回与摄影镜箱相同的投影器内,后面用聚光器照明,就会投射出同摄影时相似的投影光束。再把这两个投影光束安置在与摄影时相同的空间方位,并使两投影中心间的距离为b(b为按测图比例尺缩小的摄影基线),此时所有的同名投影光线都应成对相交,从而得出一个地面的立体模型A'M 'D 'C '。这时, 用一个空间的浮游测标(可作三维运动)去量测它,就可画得地形图。

5.3航空摄影测量的内外业技术要求

航测外业工作包括:①像片控制点联测。像片控制点一般是航摄前在地面上布设的标志点,也可选用像片上的明显地物点(如道路交叉点等),用普通测量方法测定其平面坐标和高程。②像片调绘。是图像判读、调查和绘注等工作的总称。在像片上通过判读,用规定的地形图符号绘注地物、地貌等要素;测绘没有影像的和新增的重要地物;注记通过调查所得的地名等。通过像片调绘所得到的像片称为调绘片。调绘工作可分为室内的、野外的和两者相结合的3种方法。③综合法测图。主要是在单张像片或像片图上用平板仪测绘等高线。

航测内业工作包括:①测图控制点的加密。以前对于平坦地区一般采用辐射三角测量法,对于丘陵地和山地则采用立体测图仪建立单航线模拟的空中三角网,进行控制点的加密工作。20世纪60年代以来,模拟法空中三角测量逐渐地被解析空中三角测量代替。②用各种光学机械仪器测制地形原图

5.4像片的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

内方位元素用以确定摄影物镜后节点(像方)同像片间的相关位置。利用它可以恢复摄影时的摄影光线束。内方位元素系指摄影机主距 f和摄影机物镜后节点在像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值(_0,у0)。这些数值通过对航摄机鉴定得出,故内方位元素总是已知的。确定摄影光线束在摄影时的空间位置的数据,叫做像片或摄影的外方位元素。外方位元素有6个数值,包括摄影中心S(图2)在某一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3个坐标值_s、Ys、Zs和用来确定摄影光线束在空间方位的3个角定向元素,如嗘、ω、k角。这些外方位元素都是针对着某一个模型坐标系O-_YZ而定义的。模型坐标系的_坐标轴近似地位于摄影的基线方向,Z坐标轴近似地与地面点的高程方向相符。在模型坐标系内所建立的立体模型必须在其后经绝对定向的过程才能取得立体模型的正确方位。

六、航影像片调绘

像片调绘是利用像片进行判读、调查、描绘和注记等工作的总称。即用摄影测量方法测绘地形图的作业过程,是用判读知识蒋像片进行实地调查和补测,并对地形图上需要表示的地物、地貌和地理名称等要素经制图综合后,用规定的符号和注记标绘在像片上以供进一步测绘地形图只用。经调绘的像片称调绘片。简称调绘片。在特殊情况下,亦可在实地调绘典型样片,其余的参照典型样片和有关资料通过像片判读在室内进行。

七、像片及卫片判读时注意的技术问题

在作业过程中进行航空像片判读时,一般都应该要遵循下列原则:先整体后局部;从一只到未知;先易后难;由宏观到微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更容易、更精确的判读像片及像片上关的地物和地貌信息。同时判读航空像片时一般也经常采用比较常用的方法进行判读,如: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等。像这样通过各种方法各种信息的全面综合分析,才能更好的防止信息的判别错误,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和其它损失。然而尤其是判别过程中我们更得注重判读过程及步骤,在判读过程中我们分为四个判读阶段:准备工作;室内判读;野外校核和成图总结。在准备工作中我们也分为一些小的步骤:资料的收集;像片得清晰度;像片得重叠度;像片得平整度;航线的弯曲度;像片得压平度,这些虽然是些小的细节,但是一旦忽略很多就会导致很大的判别误差,影响我们最终的判别结果。还有室内的判读,这一阶段是需要在了解和掌握地区地理概况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判读任务的需要及相关学科的特点,制定出统一的分类系统,并选择已知或典型地区总结和建立判读标识。判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已知资料,以及放大镜、立体镜等辅助工具,对重要的地物和有疑问的地方加以特别标记,以便在野外校核时进行重点检查。第三是野外校核,主要是根据室内拟定的路线进行,把室内判读的结果与实地对照,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现象和有怀疑的地方,应详细加以观察和验证,以修改和补充室内的不足,最后是成图与总结,判读结果结果野外反复的检验后,可将其转绘到准备好的底图上,以制成专题图件,并根据任务的要求,编写实训总结报告。

八、实习心得

通过一周的室内实习任务,最大的感触就是从新认识了摄影测量和遥感这门比较抽象的学课,以前在课堂上总觉得这是一门非常难懂也非常难学的课程,可是就在这周的室内收集资料实习的过程中我的想法突然改变了,其实摄影测量与遥感这门学科并没有所想的那么难懂和难学,只要我们愿意去学、去发现这门学科的奥秘我们还是非常容易掌握和理解的。开始接触是觉得它是我们所有学科中最抽象的,可是当我们把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这次室内搜集资料的实习结合起来对比和深入研究后,才真正的发现这是一门多么有内涵和适应新时代的必要科目,很多情况下,对于大面积的测图我们都少不了对它的应用,同时在将来摄影测量和遥感也很有可能会取代我们所有传统的测图方法,真正的把它完全的应用到我们的所有调查土地资料中,以见证它的最有效的作用。

由于我们学校大量缺少摄影测量和遥感这门学科的仪器和工具,所以学校把这次实习任务主要定为网上搜集有关这门学科的资料及书本上理论知识相结合系统的学习。虽然这方面的设备大量的缺乏,可是仍然没有撮箕到我们学习的良好心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以自己的最大热情完全的投入到此次实习中。通过这次实习我们的收获很大,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得到了很多意外的收获,获益匪浅!不仅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了通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检验了它的真理,了解了它的适应范围之广和作用之大,为我们以后从事工作而需要它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地形图的判读篇8

无论是从学生的终生发展来看,还是从眼前的高考来看,读图能力的培养都是我们日常教学的重点,但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基本的地图知识和读图方法本是初中应该完成的,因为它们是高中必修课程学习的工具和基础,但我们发现每年绝大多数的高一新生根本不具备高中地理学习所必需的地图常识和读图能力,所以所有的地图知识和读图方法的教学任务全部落在了高中。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有几个教学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利用新闻激发学生用图的兴趣

从高一开始,我就开始推行“新闻播报”节目。具体是这样操作的:让学生在笔记本的背面每周抄一条新闻标题,每个新闻标题得有年、月、日,标题下面要针对该新闻涉及的地方提出至少一个地理方面的问题(地形、气候、河湖、生物;农业、工业、资源、旅游等),每节课前让一个学生来播报他所摘录的新闻,并引领同学们在地图册上找到这个地方,然后就这个地方,提出他的问题,让同学们现场读图回答,他做判断(就像个老师)。

之所以让他“引领同学们在地图册上找”,目的是让同学们学会用手头现有的学习资源,培养用图习惯,让大家离开电脑、离开老师、离开课件照样可以学习。

二、将知识点尽量图解(文图转换)

很多知识点用图来理解更为清晰明白。例如,学习季风时,用一系列的图片把季风形成的过程示意了,再让学生看图讲解,并且每次用到季风时(例如讲季风气候)都引导学生再去看课本上的示意图,一目了然。教学中尽量使用课本或地图册上的图,利于学生独立复习。

可以图解的知识点在必修一中尤其多,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水循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地壳运动、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课本中都有相应的图解,引导学生用图来理解、或者用图来记笔记,养成图解知识点的习惯。

三、看图表说话(图文转换)

考纲中“考查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有时会直接是考查“看图说话”的能力。例如,2011年新课标卷中的44题是选修“环境保护”试题:

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下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阅读材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这道题的第一问就是典型的“看图表说话”题,既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在学习新内容前,我让学生预习,上课来“看图说话”,先让同桌互相说,相互纠错,然后选一对同桌来讲,其他同学来纠错,所有的同学就都可以得到锻炼。

四、图图转换

图与图之间的转换可以加深对一个问题的理解,例如,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较形象直观地反映了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以三人为一组进行“看图说话”练习,也就是进行“图文转换”;通过学生的表达了解到他们基本清楚了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了,再要求学生把这个示意图转换成结构图来说明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关系。

另外对于自己不熟悉或不容易判断分析的地理图表,尽量转换成简单的或容易判断和阅读的图表,进而判断分析,这个方法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尤其适用。把一些抽象的图转换成学生熟悉的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五、相似图形归类

地图有很多,概括起来有等值线图、统计图、坐标图、结构图、关联图、模式图、景观图以及表格。每一类图都有它的判读步骤和技巧、例如等值线图,主要是判读其延伸方向、数值大小及疏密程度、弯曲方向;在判读时,有些规律通用于所有等值线图的,如“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等;还可以通过其延伸方向判断其影响因素;还要与生活生产实践相联系。

六、所用地图册文字要尽量少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用到区域图很多,详解地图会让学生失去读图的机会。因为图中所需读图分析的内容已经有了详实的文字注解,学生不用动脑筋去读图分析就可看到结论;鉴于以前用详解地图的教训,我给2012届的学生订了一本文字注释最少,图最多的地图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图文详解中对中亚的文字注释有800多字,但我们订的地图册里只有42个字,但比图文详解多了4幅,可以用于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特征,没有文字注释,我们只能通过读图分析得到该区域的地理特征,读图分析能力得以提高。所以选择地图册时一定要精选,尤其是给学生用的地图册,我的选图原则是“图要全,字要少”,老师可以多备几本地图册作教学参考。

地形图的判读篇9

1.明确考查类型

等值线图是用某一指标来表示某种地理要素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的图像,是地理原理、规律的基本载体。等值线图类型多样,常见的等值线图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近几年,考查等值线数值、分布等内容仍然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关注点,通过考查该内容让考生分析某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的影响;另外,近几年的各套高考试题中也出现了不少新型等值线图,如物种分布等密度线图、等林线图、等PM2.5分布图等。

2.清楚判定思路

等值线图类型较多,但其判断的技巧差异不大。其主要的判定思路如下:首先明确等值线表示的内容是什么;其次掌握等值线图的读图方法,即先读图名,接着读图例,再读数值,读变化;再次在阅读等值线的过程中要注意试题的问题与等值线的关系、等值线的疏密程度、等值线弯曲状况、闭合等值线的规律;最后应用等值线的知识来获取相关信息,结合具体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农业等方面作答。

3.了解判读技巧

在判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技巧。

(1)找共性――等值线的共性是各类等值线中都通用的,特别是在分析不常见的等值线时这是运用最多的一点。

(2)求差异――同一幅等值线图中不同地点的数值、弯曲、走向、疏密等的差别及不同地点的等值线影响因素是考查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数值的大小往往被忽视,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4.熟悉判读步骤

等值线图的判读步骤主要分为五步,即:一读图名,二看数值,三看疏密,四看走向,五看弯曲。

一读图名,即明确图示主要内容和判读方向,也可以说是明确判断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类型,大致了解反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常见类型有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人口密度线、等地价线、等日期线等。

二看数值,即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及差异。其方法是确定某一点的数值,通常有三种情况:①在某一等值线上,依据同线等值的原则直接判断;②在两条等值线之间,依据大于小值,小于大值的原则判读;③两条等值线间的闭合曲线内的区域,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小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小于较小值。

三看疏密,即比较等值线在单位距离内的变化。在等高线图中,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表示坡度越缓;在坡面上,等高线高处疏,低处密,则是凸坡,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是凹坡。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速越小。在等温线图中,等温线越密集,温差越大,等温线越稀疏,温差越小,所以冬季密,夏季疏;温带密,热带疏;陆地密,海洋疏。

四看走向,即分析分布趋势及影响因素。等高线的走向反映山脉走向;等温线的走向受海陆分布、纬度位置、地形分布的影响。

五看弯曲,即同一纬度、同一高度、同一方向等地理要素或数值的变化比较。同纬度相比,等值线凸向低值,则中间数值比两侧高;等值线凸向高值,则中间数值比两侧低。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可以判断是山谷;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可以判断是山脊。等温线弯曲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海陆、地形、洋流等。等压线水平方向弯曲最大处形成高压脊或低压槽;垂直方向上,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二、例析真题特点,归纳考查方向

题型一 常见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应用

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常见的等高线分布图考查某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自然特征主要考查某区域的地形、气候(气温、降水、蒸发)、水系、水文、植被、地质等特征;人文特征主要考查相关地理事物的分布区位,如港口、水臁⒐路和铁路线、引水线路、输油线路、农业生产布局、工业区和居民区选址、气象台和疗养院选址、飞机场选址等。

例1 (2016年高考上海地理卷,第7~8题)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地貌特征。图1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主体部分表示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 )

A.新月形沙丘 B.山地梯田

C.三角洲平原 D.滨海沙滩

(2)图中河流的流向及河流与水渠的关系是( )

A.河流自南向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B.河流自北向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C.河流自北向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D.河流自南向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参考答案】(1)B (2)C

【解题思路】第(1)题,本题考查地貌景观。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以判断出该区域海拔较高,等高线疏密程度大致相当,水渠贯穿其中,基本可以判断是山地梯田,B项正确;新月形沙丘的等高线分布是新月形的,且是闭合的,故A项错误;三角洲海拔低,等高线稀疏,故C项错误;滨海沙滩海拔低,等高线稀疏,故D项错误。第(2)题,本题考查河流特点。图中河流穿越1200m等高线,河谷处的等高线是向高处弯曲的,可以判断河流大致自北向南流。另外,水渠穿过等高线,大致自西向东流,说明该区域的东南部海拔最低,所以河流海拔较低,水渠水汇入河流。故C项正确。

【试题评述】该题组主要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其技巧是一看海拔高度,二看等高线分布特点,三看等高线弯曲变化方向。该区域等高线分布均匀,联系山地梯田、新月形沙丘、三角洲平原、滨海沙滩的等高线特点,从而判断出该地是山地梯田。判断一个区域的地势变化特点,主要通过海拔和等高线弯曲方向。河流和水渠的流向一般都是由海拔高的地方流向海拔低的地方。

题型二 某区域多种等值线的综合考查

此类试题一般会提供某区域多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等值线分布图,如等高线图、等降水量图、等温线图等,主要考查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在分析这些特征时,要将多种影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同时要特别关注这些地区的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分析。

例2 (2016年高考天津文综卷,第1~4题)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2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

A.锋面过境频繁 B.地处迎风坡

C.空气对流旺盛 D.多气旋活动

(4)图3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度低 B.降水少

C.人口密度大 D.距海远

【参考答案】(1)C (2)A (3)B (4)C

【解题思路】第(1)题,一般情况下,可以假定海岸线为当时海拔最低点。随着年代推移,地质条件的变化,古代海岸线海拔一般会有所增加。根据图中4条古海岸线的分布,①②③④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④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所以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的地势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2)题,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经历了图中显示的①②③④及现在海岸线5个位置,在②③海岸线有贝壳堤,它“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说明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所以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故A项正确。气候持续性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海岸线会后退,这不符合现在的地势特点,故B项错误。海滨泥沙不断沉积,海岸线上不会形成贝壳堤,因为它需要较长的堆积时间,故C项错误。地壳阶段性下沉,内陆地区会出现地势较低的区域,并且海岸线会发生后退和较大的变化,贝壳堤的位置会发生变化,长度相对较长,故D项错误。第(3)题,天津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海拔较高,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而降水较多。第(4)题,图3所示甲地为天津市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

【试题评述】该试题通过多种等值线来考查相关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本组试题中运用了等高线,古海岸线,等降水量线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类似于分层设色图,实际上也是等值线的一种)。试题中考查了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原因分析。第(2)题难度相对较大,对考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而其他三个问题比较传统,充分利用等值线的特征可以判断得出结论,因此在答题过程中,既要熟悉基本原理,也要利用材料分析问题。

题型三 新型等值线的考查

每年高考一般都会出现一两种新型的等值线来考查考生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新型等值线只是概念新,代表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在复习过程中没有用等值线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考生感觉较难。实际上它仍然符合等值线的分布规律,表示的含义与其他等值线差异不大,除了表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相对较新,其解题的思路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此解题的核心仍是理解等值线表示的含义,用等值线的基本解题思路解答试题。

例3 (2016年高考海南地理卷,第16题)图4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回答问题。

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较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故C项正确。

【试题评述】该试题考查了一个新型等值线――土壤含水量,通过统计坐标来表示不同深度和不同时间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其变化规律与其他等值线差异不大,只是要注意从时间和空间上判读。

三、回顾考查要点,提升能力水平

读等高线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图5),回答第1~2题。

1.图5中能正确表示河流流向的是( )

2.该湖泊( )

A.为内流湖 B.位于非洲东部

C.盐度较低 D.由冰雪融水补给

图6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3~5题。

3.根据等值线判断图中山脉的走向是( )

A.东西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D.南北走向

4.造成图中①地附近气温比②③④地气温高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海拔

C.台风 D.城市

5.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图7为北半球某地理事物示意图,a、b、c所表示的数值由南向北逐渐减小。据此回答6~8题。

6.若图中所示为一组等压线,则( )

A.①处吹东南风

B.②处风速比①处大

C.甲地位于低压槽线附近

D.乙地处在阴雨天气中

7.若图示为等温线分布图,且甲、乙分别代表陆地和海洋,则此时( )

A.地球距离太阳较近

B.我国正受台风影响

C.华北平原小麦生长旺盛

D.南极考察船正在返航

8.若图示为我国西南地区水稻梯田俯视图,且a、b、c为梯田边界,则( )

A.甲线表示集水线,乙线表示分水线

B.a与b的高度差一定等于b与c的高度差

C.①和②两处的海拔高度基本相等

D.在①处肯定能看见②处正在插秧的人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优良乡土树种,油茶种子榨出的油称茶油,是优质木本食用油。油茶树喜光热、喜湿,适宜种植在土壤pH值范围为5~6.5、坡度25°以下的红壤丘陵地区。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且呈加剧之势。在此背景下,国家正把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作为保障粮油安全的战略决策。

材料二 图8是我国东部某区域图,该区域生长有大片马尾松和竹林,该地将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1)分析A河入海口附近沙洲较少的自然原因。

(2)简析该区域种植油茶树优越的自然条件。

(3)当地农民准备将甲地原有林地砍伐后种植油茶树,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10.云量是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读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多年平均总云量空间分布图(图9),回答下列问题。

(1)青藏高原总云量最丰富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地区云量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地形图的判读篇10

一、等值线的画法

要正确判断等值线图,必须明确理解等值线的画出方法。懂得等值线的画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思维。对于等值线,由于受身心发育规律的影响,学生普遍感到较抽象,在等值线中,等高线比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容易理解,突破等高线,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来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画法。

等高线是指把高度相同的不同地点连接成平滑的曲线。在这个定义中必须讲明相同是指什么,不同又指什么。为了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这一问题,我是这样做的:先在黑板上用三种符号点了如下图形(图A),然后把相同颜色的点,首尾顺次连接起来,形成平滑的曲线。在这些平滑的线中,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可见,在这些曲线中同一条曲线上点的颜色相同,但点的位置不同。明确了这一问题后,在桌上摆上一个档案盒,档案盒上放上一个圆柱体,如果用“?■”这三种不同的图形分别代表圆柱体、档案盒、桌子上表面到地面的高度(假设地面水平),则三种图形代表的高度是不同的,但同一种颜色高度相同。在相同颜色的点中,不同位置的点代表圆柱体,档案盒、桌子上表面的不同位置。经过这种直观、形象的观察,学生知道了等高线的画出方法,明确了等高线的含义,为读懂等高线奠定了基础。利用知识迁移,学生也能推断出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画法。

二、等值线与等值线之间的关系

判读等值线,要明确理解等值线之间的变化关系。我在教学实际中发现,学生往往把不同的等值线看成独立的,互不相关的。例如图B中这两条等温线学生只能读出两条等温线上的温度A:20℃,B:30℃,却不能说出从等温线A到等温线B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的问题虽然细微,却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是这样做的: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图,让学生观察两条等高线之间,地形的高度是逐渐变化的,随着数值的由小变大,地势是增高的,反之地势下降。由此利用知识迁移,就能说出A到B的温度是逐渐升高的,用同样的道理可以解读等降水量线。

三、等值线的判读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掌握判读等值线规律的同时,不应忽略特殊细节。判读等高线时,先看等高线上所标数值,找到最高与最低的等高线,明确地势的起伏趋势。然后看等高线的疏密,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如下图C中的曲线A和曲线B,最后判断是山脊线还是山谷线。方法:用一条直线截断任意一条等高线上曲折明显的部位,如下图中直线a,用所截等高线上的标记点向直线画箭头,如果箭头指向海拔高的地方则为山脊线,如曲线A,相反为山谷,如曲线B。

通过这种细致入微,循序渐进的做法,大多数学生都判断山脊和山谷的位置。

四、等温线的判读

先从整幅图来看,因为温度与纬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看等温线延伸方向是否与纬线方向大致相同,为了看清与纬线的关系,应先把纬线描出。如果等温线延伸方向与纬线方向大致相同,说明温度受纬度影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温度是降低的。然后看等温线的疏密,等温线疏的地区说明温度变化小,相反温度变化剧烈。再从局部地区看,在一幅图中,等温线并不完全沿纬线延伸,有的部分发生较大的弯曲。例如南半球20℃等温线,在南美洲的西岸是沿海岸线延伸的;有的地区出现了闭合的等温线,如青藏高原地区。对部分特殊的等温线怎样读呢?等温线沿海岸线延伸,说明等温线两侧同一纬度的两地区温度发生了变化,可见影响温度分布的因素除了纬度因素还有海洋因素。对于闭合等温线的分析,利用等高线中出现的山顶和盆地知识迁移拓展说明出现了高温或低温中心,并由此证明地形也是影响温度分布的又一因素。

五、等降水量线的判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