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课堂笔记十篇

时间:2023-03-25 02:00:27

落花生课堂笔记

落花生课堂笔记篇1

小学语文教学后记实践思考每位教师课前在钻研教材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编写而成的教案,不管经过怎样的精心设计,毕竟是用文字绘写的教学蓝图,拿到课堂上付诸实施,必然会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是“得”,是“失”,是“得”“失”兼而有之,经过回顾反思,皆可择其要者收入笔底。

一、记一孔之见

一孔之见虽然未必成大器,但是来自实践,发自肺腑,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后对某一教学规律的探索就会从模糊到清晰。比如:语文课“教”的目的是在以文本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这与课文作者“写”的意图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因此“教”应该有自己独特有效的教学思路,不能完全照搬“写”的逻辑顺序。如一些写人叙事的文章,一开始教学时笔者总是抓住文章叙事的顺序来教学,别说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就连自己也觉得毫无教学激情了。有一次,在教学第九册第24课《少年王冕》时,笔者突发奇想,试着先抓住重点段落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提问,尝试突破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时,笔者紧扣其第四自然段中反复出现的“舍不得”――“舍不得吃”和“舍不得花”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王冕的勤奋好学和他对母亲的孝敬。两个舍不得,一个是舍不得吃好的,要留给母亲;一个是舍不得花一点儿钱,要学习。紧扣教材的重点抓住这两个沉甸甸的“舍不得”来提问,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深感受到的是王冕的勤学好学和母子之间的深情厚意。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学生不但学得饶有兴趣,又能意识到读书要抓要点。这一教学实践给了笔者启发,笔者便及时记下了自己的一孔之见。

二、记疏漏失误

“吃一堑,长一智”,经常回顾教学中的弱点、缺点、过错,能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丰富起来,考虑问题更加周到一些。所以我们要学会冷静下来梳理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周全的问题进行补充,对遗漏的内容进行增补,透过现象捉住问题的症结所在。

比如,在《吃西瓜比赛》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积极创设的比赛中,情感的兴奋点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赛前高度紧张的心情;比赛成功时的喜悦;不幸失败时的伤心……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到这些情感的兴奋点来引导学生表达。如当第一轮比赛中个别学生失败时落下了伤心的眼泪,教师应引导学生马上谈谈感受,而若等这个学生再观察完其他同学的比赛完全沉浸在兴奋状态时回过来说当时的感受,那么表达出来的情感效果肯定会淡了许多。这样的教学顺序欠妥,未能把握好时机。这样的引导就导致比赛结束,学生都得靠回忆来描述刚才经历过的喜怒哀乐。可以想象学生此刻表达出来的习作内容怎么能鲜活呢?写出的文章就怎么会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呢?

凡此这些自己设计的有些欠缺的教学过程及时地记下几笔,不断找“疏”查“漏”,辨“差”识“错”,犹如盏盏红灯,提醒着自己在教学道路上不要去瞎撞,得根据科学的教学规律反复思量。

三、记精彩生成

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学习轨道上以后,潜心思考,阅读推敲,常会发表出人意料的见解,生成使课堂生色的精彩。二年级上册有篇课文《水乡歌》,在教这篇课文时,笔者努力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领略水乡的风光美。让学生通过文字了解到水乡的“三多”,即“水多、桥多、船多”,在此基础上,还注意搭建平台,进行了迁移练习:想一想水乡还有什么多呢?孩子们欣赏着老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上那一幅幅完美的画面,七嘴八舌地争抢道:水乡鱼虾多、桥多、船多……老师继续点拨:你可以仿照文中的诗句,水乡什么多?_________多。千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在小组说一说,再交流。在老师的智慧点拨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上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样的点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关注到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形式,还能有效地丰富低年级的小学生表达的语言,帮助学生无痕中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掌握表达的方式方法。其中有个学生这样说道:水乡什么多?荷花多,千朵花,万朵花,红的白的连成片,朵朵荷花睡满塘。当时的笔者惊诧于孩子的语言是多么具有魅力啊。一个睡字写出了荷花静态的美,一个睡字赋予荷花以人的动作,使语言更生动,让人感觉到仿佛看到了深夜里,一朵朵荷花仙子躺在清凌凌的水塘中。一个睡字多么贴切地体现了孩子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这样独特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笔者折服。这就是孩子的语言,孩子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老师巧妙创设情境,智慧点拨一下,引导孩子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表达,课堂上的生成就会如此精彩。

笔者珍惜着孩子们在课堂上生成的精彩,带着如获至宝的心情记录下它们。

四、记再教思路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在一个平面上的移动,要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认真深究。不仅要理解字面,而且要懂得文字的背后,探索可能有的潜在语。深究,不是穿凿附会、不分巨细乱推敲,而是要真正读懂,尤其是重点、难点之处更是不容忽视。

深究教材的目的不是难倒学生,而是多懂得一点,教师在备课时能做到融会贯通,根据学生实际巧设浅显的问题,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夹竹桃》一文时,老师在教这篇课文的重点段落时,一般都是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夹竹桃的有韧性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但笔者讲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时,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1)读一读季羡林先生的生平,想想他为何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2)你还觉得夹竹桃只是一种普通的花吗?读到这里,你还觉得这句话仅仅是在写夹竹桃吗?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质疑引导学生再阅读,在文本资源的多层次的阅读过程中感悟,继而鼓励学生深思文本深层次的意蕴。笔者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前,对教材以外的一些资料也做了比较全面和深层次的研究。然后根据学生实际,巧妙设疑,才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这样的巧妙点拨下更深层次地理解了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课后,笔者记下了这个再教思路,并提醒自己教学是十分精细的工作,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新的教学思路要随时记录下来。

参考文献:

落花生课堂笔记篇2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动态游戏;活跃气氛;活力课堂

近年来活跃在教室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个被喻为21世纪课堂的教学工具,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整合展示平台。它以其灵活多变的界面,简单实用的操作,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带来第二场教室革命。

那么,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会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焕发出什么新的活力呢?

一、视频素材,再现情境,突破重难点,丰富情感体验

(一)、再现情境,拉近文本距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当遇到课程内容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与学生生活的环境有较大的差距时,利用影视片段,新闻报道等形式做背景介绍,可拉近学生与文体的距离。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对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但因为当年的景观都已不复存在,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营造课堂气氛,可以点击白板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通过现代科技技术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随着影片的深入,学生在视频中领略了圆明园众星捧月的布局,体验到风格各异的建筑,感受到收藏文物的珍贵,惊讶于古人的鬼斧神工。这时画面定格,教师轻点白板的毛笔按钮,用红色的毛笔书写“昔日辉煌”四个大字,既达到震撼学生心灵的作用,又潜移默化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1]。

(二)、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或是要向学生讲述不可见的事物变化过程,或者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甚至是“越说越说不清楚”的情况,这些内容往往形成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这时候,借助电子白板的环境,播放相关的视频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飞夺泸定桥》时,学生对文本中描述的红军如何从桥的这段到达桥的对面难以理解,这时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里的片段,化抽象为文字为直观的影像,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而学习人教版第9册《落花生》一文时,鉴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什么是落花生,老师可以通过视频让学生观看花生的生长过程,体会花生为什么会叫“落花生”。电子白板不同于PPT演示,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它强大的交互性。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停下,用白板笔在画面上进行勾画圈点,课堂的主动权,课堂节奏的控制始终掌握在老师的手里,真正做到了多媒体辅导教学,白板让课堂更精彩。

(三)、学以致用,动手操作,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电子白板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示生动的图片、播放鲜活的视频,或摘录催人奋进的事例,很容易帮助他们了解外界的状况,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把课堂所学化为生活所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时,观看了视频《启功先生书法作品欣赏》后,打开白板的毛笔功能,让几个学生轮流上台用这个毛笔功能写字。因为白板上的毛笔功能是根据中国书法特点开发的,具有古朴考察的效果。学生用这个功能写字,比用传统的毛笔加墨水更有新鲜感,也更加便捷,干净。看着自己写的字特别具有古韵神彩,那种得意之情在孩子脸上表露无遗。由课本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大大丰富了孩子的情感体验。

二、巧用小功能,设置游戏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贪玩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巧妙地利用电子白板的小功能,把电子游戏融入到课堂里面,学生可以在游戏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互交式电子白板在创设电子游戏情景方面显得更有优势,不但可以用电子笔在白板上自由板书,还可以对书写的内容进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2]。

如《和时间赛跑》,为了让学生感受时间的珍贵,我利用白板工具里的数字时钟倒计时模式开展一分钟书写汉字练习。白板上显示倒计时钟,学生拿出文稿纸和语文书抄写《和时间赛跑》指定段落。那一刻,每个学生都认真投入,争分夺秒地抄写。一分钟后,白板上的倒计时钟停止了,学生也立马停笔数字数,最多的同学写下了54个字,最少的也有36个。可见,白板中的“倒计时”对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克服拖拖拉拉的坏毛病很有帮助,同时也增强了游戏比赛的激烈程度。

复习课上,利用白板的刮奖器功能,把答案覆盖起来,等学生报出答案后再刮出答案。为了增加刮奖的趣味性,可以连同题目一起覆盖,运用白板的“骰子”工具进行旋转,确定参与学生的先后次序。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便会在充满新奇效果的白板上以游戏的心情,轻松地学会知识。

三、批注阅读,放飞妙思,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批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外显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北师大版第五单元的语文天地中有一个“金钥匙”,主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写批注笔记。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环境下,十分适合开展批注式的阅读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电子笔有普通笔、毛笔、荧光笔等多种。其中普通笔书写整齐平滑,适合书写字母、数字。毛笔就特别具有中国书法的色彩,适合写题目。荧光笔和我们平时用的荧光笔差不多,覆盖一层色彩,起强调作用。

如教授《成吉思汗和鹰》前,我在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前把下列问题出示在白板上: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题目中写“成吉思汗和鹰”而不是“成吉思汗”或“成吉思汗的鹰”?文中提到几次鹰打翻了毒水?找出每一次鹰的动作以及成吉思汗的心情。文中说“成吉思汗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君王和勇士”,那么,历史上的君王一般有什么特点?问题用上白板自带的幕布功能处理,点击白板时才出现,问题出现后,我用荧光笔划出问题里的关键词,再转用普通笔在旁边写下我的观点,供学生参考。这样用一系列问题进行引领,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做到有的放矢,细细品味,不断反思,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3]。

综上所述,交互式电子白板通过书写、音乐、视频等多种结合,表现力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教学行为,弥补了播放PPT教学不灵活的一些缺憾,弱化了课堂预设性,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师和学生从传统课堂中的板书和笔记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互。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并且避免了传统课堂中平淡、粗浅的弊端,是构建阅读教学活力课堂的强有力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汪琼.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落花生课堂笔记篇3

关键词: 电子笔记;网络数据库;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256-02

0 引言

电子笔记在本文中是指通过office(主要是word,有时也用powerpoint)软件,将课堂所讲内容记录到电子文档中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将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通过Word文档记录下来,期间包括屏幕抓图、重点语句注释等。电子笔记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为学生的课后复习、自学都提供更好的助力。高职院校网络数据库专业一般都有《网络数据库》这门课程,该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都很强的课程,本文谨以此门课程为例,来探讨电子笔记在网络数据库专业中的应用。

1 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普适性较差 《网络数据库》课程的教材五花八门,有偏理论的,有偏实践项目的,也有理论、实践糅合在一起的,无论哪种教材,一旦与具体班级对应起来,都显得有些不足。教材限定了教师授课内容,加上教材普适性较差,使得学生在学习当中,想学的学不到,不想学的学不完,直到课程结束也不清楚到底学了什么。

1.2 教学方式虽有改进,但互动性较差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多还是满堂灌,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不能实现互动式教学。即使是项目化教学,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扭转,基本上也是教师演示,然后要求学生模仿练习。对于那些学习认真的学生,项目化教学总是一种进步,但对于那些跟不上教学节奏的学生,反倒是更学不懂了。

1.3 实践教学基本停留于理论 网络数据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不是拿一本项目化教材就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项目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只能来自所参与的真实实施项目。实践教学前景再美好,如果任课教师不能参与到公司、企业当中去,那也就仅仅是水中花,镜中月,算不得实践教学的改进。

2 电子笔记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1 电子笔记能够代替教材 教材在实践性教学当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无论指定什么样的教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不会有新鲜感;另外,由于教材的限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不能随意发挥的。但电子笔记不一样。在电子笔记没有记录前,学生是不清楚授课内容的,从这一点来说,每一堂课对学生而言,都是未知和期待的。

由于电子笔记是边讲边录入,并且所有的操作尤其是关键操作都会有截图、注释,就如同现场编写教材一样,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使用指定教材就没有意义了。

2.2 电子笔记具有灵活的互动性 电子笔记是随堂编写、随堂发送,既是教学过程的记录,也是教师对教学课程的理解。学生既可以当课堂笔记来阅读、操作,也可以对所授内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注,反馈回教师。这样一份电子笔记就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桥梁,使得双方可以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后,例如通过网络平台(QQ、云盘),进行点对点的互动。点对点互动的方式不仅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性,同时也让教师有充分时间进行答疑。电子笔记的互动,可以使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有的放矢地对授课内容进行完善和调整。电子笔记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班级讲解时也会出现不同侧重点,这是与学生互动造成的。电子笔记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片,尽量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活跃、兴奋的学习状态。

2.3 电子笔记能够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使用电子笔记教学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求授课教师要有实践教学经验。电子笔记的目的就是将以往一边口述,一边进行电脑屏幕演示的操作数字化,通过Word文档的形式记录下来。电子笔记将实践性教学数字化,虽然加大了任课教师的授课强度,但它却大大提升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比如在讲IIS站点设定时,虽然很简单,但操作、设定比较多,尤其是第一次接触该门课程的学生,一时根本记不住那么多操作步骤,与其一遍遍演示,就不如电子笔记直接抓图来的利落、高效,学生也很快就能掌握。再比如在讲下拉列表双联动时,代码改动较多,通过抓图和关键语句注释,学生们很快就可以从改码过渡到应用代码阶段。

3 电子笔记的其它优势

3.1 电子笔记对任课教师的作用 ①督促、强迫教师做好备课。如果对课程不理解或操作不熟练,在电子笔记中留下的将是漏洞百出课程记录,而这种记录也会在互动中给教师带来尴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课前自然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对课程讲解进行规划、设计、预演。另外,在这种压力下也有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②承前启后,平滑过渡授课内容。每次上课时,查看一下上次的电子笔记,能够对本次授课起到提示作用,使得课程的切入更自然。③课堂充实,反馈清晰。电子笔记贯穿了整个授课过程,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充实。每位学生通过对课堂笔记的标注、回传,也使得教师得到清晰的教学反馈。

3.2 电子笔记对学生的作用 电子笔记教学方式是本学期首次在教学中使用,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绝大部分学生觉得这样授课相当好,教学目的清晰,授课内容完整,重点、难点、关键点一目了然,所有内容都是可回溯的,尤其是以前一上课就睡觉或玩手机的只为混出勤的学生,说这种授课方式使得他们也能跟上教学节奏,觉得自己什么也听不懂的感觉少了,即使当时听不懂,课下看看也是不错的。也有少部分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虽然顾及了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接受能力,但也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编写电子笔记是需要时间的,而这部分时间是可以讲授更多内容的。针对这种特例情况,也只能特事特办,专门点对点辅导了。但这种情况随着教学内容逐渐深入就越来越少了,甚至到了学期末,利用电子笔记进行互动最多的的反倒是这些认真学习的学生。

4 电子笔记的不足

4.1 必须有电子教室软件 电子笔记必须通过电子教室软件,同步将教师的屏幕传递给每位学生。如果没有电子教室的支持,就谈不上电子笔记教学方式的实行。教师对屏幕的每一步操作,每一句话,都在学生的注视下,这种情况使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注意力都会较为集中。

4.2 只适用于能够在计算机上进行的操作性课程 电子笔记不是普适性的教学方法,它对课程有一定要求,比如编程、动画制作、图像处理、AutoCad等有关计算机操作实践性课程就较为合适,而对理论性强的课程或不能够直接进行电子笔记记录的课程都不适宜使用。

4.3 教师要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 严格说起来,电子笔记是项目化教学的一个补充,它能够大大提高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但同时它也要求教师本身就具有项目实践经验,这样才能使得教学在充满灵活性的同时并不偏离项目化教学的本质,充分体现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4.4 需要熟练操作办公软件 电子笔记不仅仅是简单的授课记录,更是对课程熟悉度的表现,要求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笔记整理,无论是抓图还是画图分析都要求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如果有的操作繁杂但不困难时,可以不占用授课时间,在学生做练习期间进行整理。如果教师对办公软件不熟悉的话,会花费大量时间整理文档,就抵消了电子笔记的正面作用。

4.5 不指定专用教材 在目前国内一般高职院校教学传统当中,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指定一本教材,如果没有指定教材,好像是不太合适的。但电子笔记的特性,使得它不需要教材,因为电子笔记本身就是教材。如果要使用电子笔记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吴敏良,李平,李迪.对转型时期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师,2010(19).

落花生课堂笔记篇4

利用诗来美化语文课堂可以促成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情感的碰撞。那么,如何引来“诗情”到课堂,创建如诗的语文课堂呢?

引来“诗情”设计导语

课堂导语是引导学生进人课堂情境的关键。在课堂上运用诗式导语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先声夺人,一开始就能引起注意或掀起高潮。

例如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这样导入:“一说到离别,我们马上会想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或‘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或‘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或‘青山不作荚,疏林隔送行’或‘举手常劳劳,两青同依依’或‘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而本诗却是‘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两者相比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这样就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离别的比较先让学生感受到本诗告别对象的与众不同,进入本诗与众不同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本诗独有的空灵与飘逸。

以诗人诗已经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溅起了情感的浪花,学生会带着情感投入到课堂中去。这样的课堂何愁无味?“诗情”已有,“画意”自然扑面丽来。

引来“诗情”深化内容

课文内容的深入体会需要学生心灵的共鸣,课堂重点需要我们设境激趣以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引用诗歌能深化课堂内容,会为课堂锦上添花。

, 在讲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项脊轩志》时,引用王建的“中庭月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引用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来辉映文中的“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影移动,珊珊可爱”,引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来解释“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所使用的反衬手法,点明此处以动称静,化抽象为具体。

用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来解释“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抒发的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的感情,体会“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手法,想象睹物思人、黯然销魂的形貌,无疑会锦上添花,既陶醉了学生,又深化了课文。

以诗释文,化腐朽为神奇,为课堂穿上锦绣的华衣,会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上流连忘返,语文学习会更加快乐无比,“诗情画意”自然长驻心中。

以“诗情”促想激情

诗歌给人留下的情感空间最宽广,也最能激发人的情感填补想象空间。

譬如,在教授郁达夫的微都的乖嗡时,在学生的情感被“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所感染时,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历代文人学士描绘秋的诗句。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秋肃临天下时无尽开阔的意境;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写出了秋的浓烈色彩;王实甫《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出了在浓烈的秋龟、秋声烘托下的离别之情。还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等诗句的引入,都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在联想中体会到故都的秋的与众不同,深入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热爱。

用诗歌来装扮课堂可以使学生在异曲同工的美中感悟作品作者营造的美的境界、美的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这样的课堂自然美丽如诗,充满人文色彩。

当然,这里所说的诗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既包括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诗,也包括富有诗意的精思短语。但是,更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引诗只是一种激趣手段,是用诗来完成教学中的起承转合,使课堂始终诗意盎然,而并非教学目的。引用时,要考虑方式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要独具匠心,且不显刻意。就像“故乡月明”一经杜甫稍稍改动为“月是故乡明”就化平板为神奇了一样。

然而,要想用诗来美化语文课堂还需要一个关键,那就是教师要有大量的诗词积累,饱读才有厚积,才能于“用兵一时”之际,“神思勃发”,名诗佳句“汩汩”然而来。而且,老师口吐莲花,珠落玉盘,自然会赢得学生的钦佩,’从而引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创造学生艺术化的心灵,给学生一笔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人文熏陶的目的。

落花生课堂笔记篇5

1.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化教学,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遗传规律"这部分内容涉及抽象的概念、实验及微观领域的理论非常多,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接受这部分知识有一定困难,缺乏此方面的感性认识。在上课时首先用多媒体放映豌豆植株、豌豆花结构的彩色照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以重叠渐进方式出现,迅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准确而丰富的表象,并以此作为思维的起点,在接受闭花传粉、异花传粉、杂交、自交等概念时学生便容易理解,进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化静为动,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遗传规律中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之间分离及组合的互不干扰性,属于微观的、动态变化的、且肉眼难以观察,因此是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完全能够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又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组合的动态变化和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通过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的想象为具体的图像,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突破难点、加深理解、方便记忆的教学目的。

3.利用多媒体强化教学效果

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出题。通过练习,一方面能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大量抄题 浪费时间,这样可以更快更好知道教学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改进。

但不少教师认为,运用多媒体上课就是新课改的体现,不用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于是,每节课都用,每个环节都用,从导入、亮题、教学内容、展示思考题及训练题,直至板书设计等教学过程无一例外都依赖这种电教手段,将生物课堂教学单纯技术化。因此,在利用多媒体也应该注意几点。

(1)课件完全代替了板书,形成教学依赖

使用多媒体教学,在调动课堂气氛、提升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内容等方面,确实有着明显的作用。但一些老师在使用的时候也陷入了另一个误区,那就是老师用课件完全代替了板书。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连当堂的课题也没有板书。

(2)不顾学情,统一要求

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应多媒体教学。多数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多媒体教学,他们习惯于教师讲授,自己做笔记的听课方式,忽然进入多媒体教学课堂中,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快节奏的教学,思维强度跟不上课件难度,做笔记的速度跟不上课件播放的速度,有的学生抄下了课件上所有的内容,完全没有听教师是怎样讲授的,有的学生则如走马观花,看过一遍则罢,最后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做当天的作业。

(3)幻灯片的数量过多,阻碍师生直接交流

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容易陷入"电灌"的误区,多媒体成为灌输式教育的工具。试想一下,一个课件由30-40张幻灯片组成,一节课45分钟,平均1.5分钟一张幻灯片。整节课中,教师忙着操作电脑,学生则是忙着看画面和记笔记。虽然内容看起来五彩缤纷,但是实际上实用性不强,学生失去了思考、探究、讨论的时间。

那么,如何克服以上的弊端,使多媒体在生物课堂中发挥最大功效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分析学情,因材施教。

2.明辨课型,择机选用。

3.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组合。

落花生课堂笔记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 评价标准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教学界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改革。弹指一挥间,已十年有余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关于如何教学,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争论。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理论也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在这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下,我们的教学真的就欣欣向荣、臻于完善了吗?笔者就自己执教的语文学科,谈一下自己的切身感受。目前,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以下四种令人费解的现象:

一、花样翻新的语文课堂

无可否认,我们的语文课自从实行课改以来,的确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现象,语文课堂也因此活跃起来,生动起来。每位教师也力争将一个“活”字搬上课堂。其实活跃课堂本来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我认为,不管怎么活跃都应该把握一个“度”字。否则就会物极必反,出力不讨好。有的课堂看起来丰富多彩、花样翻新,但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语文课吗?学生在这一堂课上学到了什么呢?

二、神通广大的语文老师

无可否认,课改无论如何改,课堂上教师的“教”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如果你还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还在课堂上搞“一言堂”,那你真的是太落伍了。可是,又有多少教师能在轰轰烈烈的课改中走出原来课堂模式的窠臼,投身到改革大潮中去呢?不信,请看下面的一堂语文课:

这是某教师在执教《红烛》时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第二环节:讲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总结诗歌的写作特色。

第四环节:背诵诗歌。

这堂语文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除了记笔记外,就是自由朗读了一遍诗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几率几乎为零。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就连自己思考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这种在课堂上百事包办的语文老师真可以说是“神通广大”了。

三、毫无用处的拓展延伸

所谓“拓展”就是“由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地延伸,它的实质是一种迁移教学”。无可否认,适当的拓展延伸可以把知识串联起来,可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可以使学生走出课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是,有些老师把它用来追求新颖和时髦。请看下面的案例:

某教师在执教《致橡树》时,前面的教学环节内容充实,环环相扣,可以说是不错的。但是到了“拓展延伸”环节,他让学生比赛唱有关爱情的歌曲,看谁唱得好。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俨然成了赛歌的舞台。我们就不禁要问,如此的“拓展延伸”,适合吗?适度吗?对学生的学习有用吗?

四、几乎为零的随堂练习

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缺一不可的。但是,“教”是不是就只是指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是不是就只是指学生不停地做笔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课堂上还应包括相应的随堂练习。用这些练习来巩固当堂学习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这是非常必要的。随堂练习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它的内容主要是紧扣当堂讲的知识点。但是,就有一些教师忽略了这非常重要的随堂练习,认为课堂上的练习可有可无。

看见以上这些现象,我们禁不住惊呼:这些老师太误人子弟了!但是惊呼之后细想一下,出现这些现象难道就只是教师的错吗?笔者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出现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是否有效率的关注点都放在了教师身上,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评优课,我们课后的评价也往往关注教师的表现。学生的行为表现即使被关注到,也是看学生是否能够配合教师的“教”,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这样,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就会用尽浑身的解数来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不管学生学没学到东西,有没有收获,只要课堂气氛活跃了,就说明教师组织能力强;只要把知识讲全讲透了就说明教师基本功好;只要拓展延伸了,就说明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只要你在课堂上做练习了,就说明你课堂没安排好时间,用做练习来充数。可想而知,这样的评价标准,怎能不把我们教师“引”上歪路?怎能不把我们教师“逼”上绝路呢?

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课堂教学呢?

笔者认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学得怎么样,收获有多少。既是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

落花生课堂笔记篇7

我该怎样描述我在笔尖文学社的回忆?脑海中一幕幕只属于我们的时光在倒带。像和煦的风,清澈的水,还是甜蜜的糖果。我仍能在记忆里熟悉的场景慢慢找到它们。

毕业的潮水逐渐退去。我们已离开笔尖,而我再也未能找到如此温馨的课堂。初中的课堂,再也没有老师会用半节课带我们去追随春的踪迹,再也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品尝茶韵悠扬,再也没有时间去老中医家里听他谈药材、拉二胡。这样美丽的光阴,即使我们手握再紧,也无法阻止它从指缝流去。

我记得,有一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教室窗外的竹叶缝隙,缕缕阳光悠悠地洒落在教室,光斑在地上摇晃着颤抖着,像是那受了惊吓的孩子。老师带我们走出教室,在花园里探索春的印记。我们看见玉兰、海棠树上花苞繁多,熟睡在枝丫上;绿草茵茵,浅浅的绿覆盖着目光;柳枝微晃,细叶和着风声低吟浅唱。我们看见池塘的金鱼快活地游着,似乎都在欢迎着春天的到来。这一切都是在教室无法看见的。和外面的世界比起来,我们知道了,原来教室也是如此狭小的。

我记得,我们在曾课堂上交流茶文化,老师带了一套精致的茶具。班上一位精通茶道的同学担任茶主,教会我们什么是茶道。在家里从未品味到的茶韵,也总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而从中我们也知道了这小小的一杯茶竟也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那悠悠的茶香,总是清晰地令我想起那时的我们睁大眼睛,好奇地欣赏着那副茶具,小心地拿着精美的茶杯品茶,然后陶醉的神情,不禁莞尔。而我们却又何时才能重新坐在一起品茶呢?

我记得,我们曾到老师家里看她的旅行日记。广袤的沙漠、坚韧的胡杨林,都深深颤栗着我们的心。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这是胡杨的写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存在于诗中的景色,在讲述中我们听得如痴如醉。第一次如此渴望自己背上行囊,踏上旅途,倾听远方的故事。

我记得,我们曾写过自己的传记。最灿烂的笑容,最难过的苦涩,最感动的瞬间,童年这个大大的玻璃梦,被小心包裹着,放进心灵的最深处。每当翻开那本属于自己的书,就像翻出沉睡了许久的记忆琥珀,那么光明剔透。那片纯真的情绪海洋,会再一次在心里泛起涟漪。为自己书写一本童年吧,当你多年以后看见它,你又会看见走在上学路上那个背着小书包的自己,操场边和朋友们谈天谈地的自己,课堂上即使有睡意也努力撑着眼皮的自己……

笔尖文学社是我们的家。笔尖学子在以后的漫漫人生路上,回忆到这个温暖的家,会再一次鼓起信心,鼓起勇气,继续微笑着走在光阴的长河里。零零碎碎的瞬间,那些微暖的回忆。

落花生课堂笔记篇8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几种常见的误解,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内容上过分偏重于工具性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教学内容则强调“字、词、句、段落、篇章”。部分教师对教学大纲的误解给文言文教学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他们将文言文当成了古代汉语的学习资料,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而对文言文的艺术和人文内涵则是一笔带过,审美和鉴赏只是走过场、摆花架子,甚至弃之不顾。纵观语文教材,入选的文言文大都是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或具有生动的艺术性,或具有高尚的思想性。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以及课文精练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具有移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我们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一些肢解式的诠释,将文质优美的课文人为地割裂开来,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些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文言文课堂就达不到教书育人的整体目标,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就不能被全盘地继承下来,

工具性和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应是对文言文教学的全面要求。就具体课文而言,根据特定的目标,可确定适当的侧重点。

二、形式上过多地强调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文言文的课堂上,依然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往往是教者在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就开始了逐字逐句的串讲,然后逐句逐段地翻译课文,最后再来一个归纳总结,学生则一听到底,一记到底。课堂成了一言堂,教师喋喋不休,成了个孤独的演讲者,学生成了哑巴听众。这种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谓教学,就是在“教”中“学”,“教”学生“学”,其主要目的不是授予学生单纯的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其最终目的就是当脱离了教师的帮助,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阅读课外文言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终尝试自发地解决问题,教师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可作适当的点拨与疏通,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将课堂作为学生表演的主阵地,这样才能激活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手段上,过分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独尊“多媒体”

落花生课堂笔记篇9

教学目标:

1.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懂得做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2.积累“亮相、行当、压轴”等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同学交流它们的意思,再选词语说句子。

3.修改“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了解说明书的语言要准确、严谨。

4.积累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重点难点:

1.掌握做课堂笔记的好方法。

2.积累与戏曲、音乐、书法等艺术相关的词语,感受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3.读懂说明书,感受说明书语言的准确、严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平时的学习情况交流做课堂笔记的好方法。

2.掌握一些与戏曲相关的词语,了解其含义,灵活运用。

重点难点:

1.了解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2.感受戏曲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课堂笔记”图片,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大家知道“学霸”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对,学霸就是学习超级厉害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习有方法。我这里就有一些学霸的笔记,大家看一看,他们的笔记有些什么特点?(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我们班同学做的课堂笔记,大家也来看一看吧!大家会发现,他们的笔记做得非常工整,有详有略,囊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有了这样的课堂笔记,课后复习才会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课堂笔记的事。

2.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概括其中提到的做笔记的方法。

(1)注意泡泡中的提示文字,结合笔记内容与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交流内容,注意要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来说。

交流预设:

生1:第一种笔记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记录的,也就是老师讲的重要内容。我自己就经常会在课本上对应的地方写上相关内容。

生2:第二种笔记是我们预习课文时会写的,查找相关资料的工作最好放在课前预习时来做。有些课文中有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比如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京剧趣谈》,里面有些戏曲方面的词语我就非常陌生,我会提前查查资料,这样课堂学习时就不会不理解了。

生3:第三种笔记与老师讲解的内容无关,但是也很重要,把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一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稍后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3.结合实际情况,交流做课堂笔记的其他好方法。

(1)学生可翻看一下自己在课本或笔记本上做的课堂笔记,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小组内交流。

(2)教师以问促思,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做笔记的方法。

思考与交流:

①你们的课堂笔记做在哪里?是课本上还是笔记本上?还是两者结合?区别在哪里呢?

预设:学生都会做笔记,但有的动笔少,有的动笔多,让他们结合自己做笔记的情况说一说,既能让不愿做笔记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提供做课堂笔记的思路。

教师:用笔记本结合书本的方式来做课堂笔记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对课堂上讲的比较完整的、文字量比较多的内容,如课文结构图、人物及情节分析等,可以记在笔记本上,一目了然。对字、词、句的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有争议的地方以及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可以直接记在书中与之相应的地方,既省时,又方便复习。

②符号法是记笔记时的一个好方法,你们记笔记时会用到哪些符号呢?

交流后明确:符号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是加圈点、画线以及标问号、叹号等。如用“”表示段落层次,用“”表示重点词语,用“≈”表示需要掌握的生词,用“——”表示中心句,用“?”表示疑问等。要注意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思要始终一致。还可以使用红色笔把重点标示出来,这样更加显眼。

③课堂笔记要记些什么内容呢?是不是老师说的都要记下来呢?

(交流后出示文字。)

明确课堂笔记的主要内容

(1)记“新”,新的内容要记清记全。

(2)记“少”,记录自己“缺少”的内容,通过记笔记来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漏。

(3)记“实用”,如自己在训练或考试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4)记“法”,即记下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点。

④你们有过这种情况吗?有时候为了记笔记,反而疏忽了思考。虽然笔记写下来了,却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讲的内容。

预设:这种情况非常普遍。通过交流,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专心致志地听讲才是关键,只有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真正听懂了、理解了,才能进行准确的记录。

⑤课堂笔记是否只是在课堂上记笔记呢?课后还需要做点什么呢?

明确:在课堂上做笔记难免有缺漏和笔误,因此在课后要趁热打铁,对照书本及时回忆有关信息,对笔记中出现的缺漏、跳跃、省略、简记等补充完整,对笔误的地方及时纠正,对错误之处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并巩固记忆的效果,还可以培养我们严谨而周密的学习习惯。

小结: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行为可以播种习惯,习惯可以播种性格,性格可以播种人生”。就让我们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吧,它一定会让我们受用无穷!

二、词句段运用(1)

1.教师以生动的例子阐明戏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过渡:同学们,虽然我们大家平时很少听戏曲,觉得戏曲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有些距离,但戏曲本就源于生活,而且在过去戏曲盛行的年代,人们喜爱看戏、听戏,就像大家今天喜欢流行歌曲一样,所以,戏曲中使用的一些专有名词也渐渐进入生活,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而其中的许多词语在今天也常常被我们所使用。大家不信?我先来问问大家,在你们家中,爸爸妈妈教育你们时,是不是往往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爷爷奶奶又往往过来打圆场?这里的

“唱红脸”“唱白脸”“打圆场”可都是戏曲中的用语。它们原本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课件出示课本中的词语,学生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需注意的字音:

行(hánɡ)

当(dànɡ)

压轴(zhòu)

行(xínɡ)

头(tóu)

曲终人散(sàn)

3.查字典,理解词义,有不懂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亮相]戏曲演员上下场时或表演舞蹈时由动的身段变为短时的静止的姿势,目的是突出角色情绪,加强戏剧气氛。

[行当]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主要根据角色类型来划分,如京剧的生、旦、净、丑。

[压轴]一次演出的戏曲节目中排在倒数第二的一出戏,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

[捧场]指特意到剧场去赞赏某位戏曲演员的表演。

[行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包括盔头、靠、衣服、靴子等。

[跑龙套]在戏曲表演中扮演随从或兵卒。现在也指电影中不起眼的小角色。

[唱白脸]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白色脸谱扮演反面角色,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

[花架子]戏曲舞台上演武将的角色中专门的一个行当,是“花脸”的一种,观众所欣赏的重点之一就是他的功架(也称“架式”)。

[对台戏]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也指一组可供同时演出的舞台和一种流传的剧种形式。

[打圆场]戏曲舞台上指演员按规定动作圆圈绕行,速度多为由慢到快,又称跑圆场。

[粉墨登场]指演员化装上台演戏。

[字正腔圆]说或唱的字音准确,腔调圆润。

[曲终人散]乐曲终了,听众散去。比喻事情结束,人们各自离去。

[有板有眼]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科班出身]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预设:学生通过查字典就能理解这些词语在戏曲中的意思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思,但有一些或许还是很难理解。教师在课前可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如生、旦、净、丑的图片、戏曲服装的图片、跑圆场的小视频等,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思,也就能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了。

4.学生选一两个词语,先自己说句子,再全班汇报。

示例:(puXuewaNG.com)

(压轴捧场)我们班的节目是这场演出的压轴戏,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捧场的观众还是相当多。

(有板有眼)我的小弟弟正学着妈妈拖地,那有板有眼的样子真可爱!

(行头)他那一身行头好像都是名牌,要花不少钱吧!

5.出示其他词语,学生记下来,课后查一查含义,试着运用。

没谱打下手不搭调铆劲挑大梁救场如救火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交流了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做课堂笔记。做笔记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可是怎么做笔记最有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少记课堂笔记的好方法,比如笔记记些什么内容,四个词语大家还记得吗?记新、记少、记实用、记法。大家还学会了用各种不同的符号让自己的笔记更简便、更直观。当然,记笔记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思考、复习,而不是老师说什么就一股脑儿全记下来。希望通过我们这次的交流,大家的笔记能越做越好。

另外,这个单元中我们欣赏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之美,音乐、书法、戏曲

……而围绕着它们,也有许多有趣的词语,今天我们就学习了不少。我们也发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词语也与戏曲艺术有关,可见艺术真的是源于生活。大家在课后还可以积累这样的词语,说不定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哦!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思考自己以前做笔记时存在的问题,在今后改正。

(2)搜集更多与艺术有关的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说明书,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修改说明书中不清楚的地方。

2.积累与艺术有关的词语,了解相关典故。

重难点:

1.了解说明性文字的语言要准确、严谨,初步学会写简单的说明书。

2.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2)

1.谈话导入。

导语:可以说,玩具是每个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好伙伴。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你们有没有制作或拼装过一些玩具呢?如果我们要拼装或制作玩具,必须要参考一样什么东西?对,就是说明书。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份玩具制作说明书,看根据这个说明书能制作出什么样的玩具。

2.研读说明书。

(1)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边读边想象制作过程。

(2)研读“材料”部分。

①指名读材料部分,思考: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四种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地方介绍得不够清楚、明白?

②学生自主研读,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预设:提示学生注意瓶盖的大小、铁丝的长短与粗细要和乒乓球做的灯罩配合适中,所以材料部分介绍得不够清楚。比如如何获得半个乒乓球?瓶盖的大小如何?铁丝要多长?粗细如何?学生可想象,如果自己打算做一个玩具小台灯,根据提供的材料信息是否能很快开始制作。设身处地想一想,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了。

③学生在书上批注存在问题。

(3)研读“做法”部分。

①指名读做法,边听边想象进行每一步骤的画面。

②思考: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制作玩具的三个步骤,如果让你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困难或疑惑?

预设问题:

第一步:在半个乒乓球中间钻个小洞,做灯罩。(疑问:如何钻小洞?钻多大的洞?)

第二步:在瓶盖中间钻个小洞,从洞中穿进铅丝,铅丝一端弯一点儿,钩住盖底。在靠近洞的盖面和盖底处用橡皮泥把铅丝粘牢。(疑问:铅丝是从盖面穿进还是从盖底穿进?)

第三步: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疑问:铅丝的另一头是从里面还是从外面插进乒乓球的小洞里?)

③学生在书上批注存在的问题。

3.修改说明书。

(1)根据刚才的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①材料和工具介绍不全,材料的规格交代得不清楚;②制作的步骤交代得不清楚。

(2)仔细看看课本上小台灯的插图,对照说明书看一看,想想是哪一步没有做对,在说明书中把没做对的一步画下来。

(3)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小台灯错在哪里。

明确:对于见过台灯、且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人来说,说明书中对第三步做法的说明可以说比较清楚,是不会出现把灯泡装在灯罩外面的错误的。但是对于没有见过台灯或制作经验较少的人来说,这里的说明就不够严谨。钢丝的另一端究竟是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小洞,还是从乒乓球的里面插入小洞?图中的问题正出在这一步。

(4)寻求修改方法。

过渡:图中的小台灯安装有误和说明书写得不够清楚有关系。大家能把说明书修改得更加清楚、明白吗?怎样修改?请大家四名同学一组,小组内交流。

提示:①材料和工具介绍不全,材料的规格交代得不清楚:可用补充法、列数字交代。(如铅丝的长度、粗细,瓶盖的直径等。)

②制作的步骤交代得不清楚:语言要严谨,容易出错的地方要格外注意。

(5)出示修改后的范例。

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

材料:小钢锯、乒乓球、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瓶盖、针锥、一段长约15厘米的铅丝、一块橡皮泥。

做法:(puXuewang.com)

1.用小钢锯将乒乓球锯成两半。

2.在半个乒乓球的中间用针锥钻个小洞,洞口的大小与铅丝的粗细相当,做灯罩。

3.在瓶盖中间钻个小洞,从盖面的洞中穿进铁丝,铅丝头弯一点,钩住盖底。在靠近洞的盖面和盖底处用橡皮泥把铅丝粘牢。

4.把铅丝的另一端从半个乒乓球的外面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在乒乓球内、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

小结:可见,说明书的语言一定要准确而严谨,否则就会闹出把灯泡装在灯罩外的笑话。如果我们要为某件小制作写说明书,也一定要考虑周全,尽可能把制作的方方面面考虑到,这样才是一份合格的说明书。

二、日积月累

1.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不理解的查词典或与同学交流。

[黄钟大吕]我国古代音乐把音韵分为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是阳律中的第一律,大吕是阴律中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高妙。

2.指名读一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3.观察这些词语的共同点,试着将它们分类。

预设: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的魅力”,学生通过理解词语能发现这些词语都与艺术或技艺有关。有些是描写音乐的,有些是描写绘画的,有些是描写书法的,可初步将它们分类,并可结合自己的词语积累适当进行补充。

词语分类:(有些词语可以修饰几种艺术种类)

与音乐有关:高山流水天籁之音余音绕梁黄钟大吕

与舞蹈有关:轻歌曼舞

与书法有关:行云流水笔走龙蛇

与绘画有关:惟妙惟肖画龙点睛妙笔生花栩栩如生

与手工技艺有关:巧夺天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了解词语背后的典故。

过渡:读这些词语,我们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相应的画面。比如读到“高山流水”,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伯牙与子期?他们一人抚琴一人欣赏,那种知音相惜的真挚友谊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读到“轻歌曼舞”,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几个舞者?她们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轻盈而优美。这既是艺术的魅力,也是汉字的魅力。在这些词语的背后,还有着一些有趣的典故。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文字记载,然后结合自己了解的内容说一说,它们分别说的是哪个词语呢?

(课件出示相关文字)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余音绕梁)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

”(画龙点睛)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李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妙笔生花)

预设:“余音绕梁”和“画龙点睛”的故事学生可能比较熟悉,这里出示简短的文言文,一是再次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是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都是有生命力的,它们不是干巴巴的词语,而是传承着故事与想象的,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说明书、如何写出严谨的说明书。通过课上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小制作,所以在读说明书时非常认真,也提出了许多疑问,最后给出了完美的修改方案。玩具小台灯的制作并不困难,大家可以试一试,感受动手制作玩具的快乐。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写一写简单的说明书,可能在某个时候会派上大用场哦!上节课我们积累了一些与戏曲相关的词语。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不少与艺术相关的词语,这些词语很有用,希望大家能背下来,以后在写作文时就能灵活运用了,这样能为我们的习作添彩、加分。

落花生课堂笔记篇10

一、重拾朗诵

在现代诗歌散文及古诗文教学中,朗诵或背诵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在来到广东实验中学执教之前笔者就教于内地一农村中学,由于条件限制,音像资料在语文课堂很少派上用场,我要么自己朗诵、背诵示范,要么会让朗诵优秀的同学朗诵,都能起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初到广东实验中学时,由于学校现代化设施较为完善,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被广大师生普遍运用到课堂上。也许是出于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迷信吧,在近半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都热衷于使用多媒体,而摒弃了自己原来擅长的传统手段。

记得广东实验中学那次青年老师语文汇报课,我的课题是戴望舒的《雨巷》,我在课堂上先是用多媒体播放了濮存昕的朗诵音像资料《雨巷》,接着就进入了讲解与互动环节,最后又播放了一遍《雨巷》收尾。这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师生好像都没有进入文本,都与诗歌《雨巷》隔着长长的距离,当然也谈不上对诗歌情感的深入体验,整个课堂冷冰冰的。

我很是苦闷。这时备课组的老师们都来安慰我,帮助我。备课长范筠桦老师对我说:“你不是很喜欢朗诵么?为什么不在课堂上示范朗诵一下,再把学生带入朗诵中去?这样吧,按我的建议,第二天到我的班上试试。”晚上,老师们一起来帮我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细节。

第二天,我自信地走进课堂。投影投射出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在雨巷彳亍。简洁地导入课堂后,在忧郁的背景音乐中,我当堂给同学们背诵了《雨巷》,舒缓的节奏、投入的情感、流畅的背诵,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接着,我介绍了自己在背诵过程中对诗歌的体验与理解,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希望接下来同学们在朗诵后也谈谈自己的体验,一起来探讨老师提出的困惑。同学们在几遍的自由朗诵后,踊跃地交流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对诗人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最后,老师建议大家再朗诵几遍,争取把《雨巷》背诵下来。有几位同学也动情地把《雨巷》背了下来,课堂掌声雷动。这堂课我不仅见到了撑油纸伞的姑娘,见到了诗人,也见到了师生碰撞产生的心灵火花,体验到了课堂独有的意境美。

这堂课让我认识到,多媒体播放的名家朗诵再好,也不过是一个资料而已,它是不能取代师生的亲身体验的。当老师学生亲身朗诵背诵时,就有一个对文本的理解把握过程,它迅速地调动了师生的情感体验,拉近了师生与文本的距离。而多媒体此时是不能越俎代庖的。我以后就给自己定了个规定:一定要重拾示读,凡是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我也一定要能背下来并在课堂上背诵示范;凡是优美的诗文,一定要在课堂上让师生充分地朗诵。并且,在师生朗诵时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师生对课文交流与理解地逐步深入,适时地间隔反复朗诵,使朗诵推动课堂的进程,提升课堂的语文韵味。

当我与学生动情地唱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背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勃《滕王阁序》、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时,不但自己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学生也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深深被课堂的气氛感染。我想,能够较好地把握朗诵、背诵,也是一个语文老师的魅力所在。

二、重拾板书

笔者初到广东实验中学执教语文时,发现教学处评教项目中有一条就是该老师能不能熟练使用多媒体及课件进行教学。为此,我花了不少精力做课件,力求把教学内容都呈现在PPT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就着课件为依托展开。课堂上,每到老师讲解或下结论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同学们看投影,PPT有详细的呈现”。老师静默地等着同学们看投影。整堂课下来,我没有写过板书,也很少有同学在课堂上做笔记。我老想着展示课件,同学们也老是盯着投影看结果,课堂讨论交流冷淡,总感觉老师与学生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了。

带着困惑,我有幸能够去聆听老省实语文教师的课。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听课学习,我发现这些老教师的语文课有不少共性:老师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课堂围绕着老师提出的核心问题展开,虽然投影及PPT也用,但一般只是在需要呈现辅助教学的资料时才使用。师生们的课堂讨论积极而热烈。学生的见地不凡,富于个性;老师的点拨巧妙风趣,发人深省;形成的结论被老师写在黑板上,粉笔字苍劲有力,堪称书法上品。老师的板书干净利落地呈现着课堂的思路和重难点,学生的课堂笔记做得积极而简练。经过这些老教师的进一步点拨,我也开始重视板书,重拾板书,苦练粉笔字,终于走出了被课件牵制的困境。

我这里想以自己2007-2008学年的一堂经验交流课为例来谈谈重拾板书后的收获。我的课题是古诗文《离骚》,这堂课课前曾受到老教师的点拨。我首先通过PPT呈现课文的背景,然后是深情地背诵,再简洁地导入到课堂的核心问题:“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本围绕着“路修远”和“吾求索”展开,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并请一位同学把同学们找到的诗句写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此时,我已经把“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分左右各一句写在黑板上。经过师生们积极的讨论发言,找到的诗句被大家推荐字写得漂亮的同学工整地写在了黑板相应的位置。师生优美的板书一目了然地呈现了整堂课的生成过程。我发现学生的课堂笔记绝大部分也做得工工整整。

课后佛山一位教研员评价这堂课为:整个的课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一种充实的被提升的感觉。该老师并没因为有投影而废弃板书,相反却牢牢地把握利用板书阵地展开教学,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

那一天,我在自己的教学日记中写道:其实板书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教 学环节。简洁的板书、优美的粉笔字,不但能把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和重难点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而且颇能体现书法的魅力,展示语文老师的个人才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一点是,板书的过程是语文课堂生成的过程,是师生课堂交流碰撞的结晶,它充分彰显了语文课堂的生命力。课堂有了板书,学生课堂做笔记就有了依据和保障。所以,板书是师生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前,自己依赖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板书逐渐变得简单粗糙,甚至淡出了自己的语文课堂。由于PPT复制方便,不少学生更多地依赖课件,连课堂笔记也懒得做了。通过投影及课件展开语文教学尽管给自己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不可否认对语文课堂教学造成了负面影响。语文课堂师生不板书,不做笔记,过多的机械操作必然削弱语文课堂的生命生成过程,语文老师将丧失展示个人才情的板书阵地,学生也将失去提高笔记能力的机会,降低掌握课堂内容的效果,语文课堂的魅力也将大大受损。

板书在备课时就需要精心的设计:在黑板上,课堂的每个主要环节,要提纲式的简洁地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这堂课的主要内容;而师生在课堂要交流的核心问题,在黑板上要醒目地呈现出来。最后,师生就核心问题交流的观点与结论则有条理地写在核心问题的下方。这样有利于巩固课堂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做笔记也更容易。另外,对于要强调的重难点,采用红色粉笔写出或做标志,也能有助于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的把握。板书不是越多越好,把关键词找准,简洁明了地把课堂内容呈现出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