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不是无情物十篇

时间:2023-04-11 12:45:14

落花不是无情物篇1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3、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来源:文章屋网 )

落花不是无情物篇2

这句诗对我的感触很大,不得不说,落花落叶的一生虽短暂,但他们的一生就像是人一生的缩影,反映着人一生的人情世故:树根就象哺育我们的父母,是父母给我们提供营养,当我们在枝头绽放时,父母在远处有着深深的欣慰。当我们长大了,从枝头凋落了,回到了泥土之中,再投向父母的怀抱,好好地孝尽父母。

人生不就是如此吗?长大以后,羽毛丰满,翅膀长硬了,无论是飞往再远的地方,心总是飞不出家乡,飞不出生我养我的家。无论走多远,无论离开多久,离开的心总有一个深深牵挂的地方,那就是——家。放心不下父母,当我们长大了,和父母的共同语言渐渐少了时,一定要记得多陪陪他们。要让父母的现实生活满足,也不能让他们的精神生活空虚,这才是实质名归的孝顺。我们现在让父母为我们操劳,的确是挖空了心思。

所以,我们也要有落花的精神,让父母的心血得到回报!

落花不是无情物篇3

缤纷的落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伤感主题的核心意象,在诗人笔下焕发出种种奇异的光彩,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华章。

一、睹落花而伤春

花落使人生悲。从开花到凋零,美丽而短暂的事物,愈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落花虽美,却总是伴随着一种消逝的悲伤和遗憾,因此,落花成了伤春题材诗词的核心意象。伤春诗句在古诗中是最多见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借落花飘零,将时光暗逝与春意阑珊的无名惆怅宣泄无遗。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春,匆匆归去,暗寓着时光过得太快,人随着春去而老,颇有壮志未酬之憾。春去是无法挽留的,现在已是“落红无数”的时候了。落红,引起作者无限的伤感。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 欧阳修)愁至深处,以落花之悲亦不能解。风卷残红飞过秋千的场景背后,衬托出的是一种更为浓郁的悲凉。

以落花意象抒发伤春情怀,表现得最突出的莫过于曹雪芹的《红楼梦》了。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葬花词》)暮春,正是花谢花飞的季节,枝头上的红花凋落了,花的香气也没有了,春天要走了。林黛玉一个人带着锦囊,收集落下的花瓣,并将它埋葬,一面哭,一面吟着这首诗。落花,意味着美丽的凋零,青春的消逝,生命的陨落,它在黛玉心中引起的是无限的哀伤。“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葬花词》的最后几句,黛玉由葬花想到自己的身后事,蕴藏着浓重的感伤。春残花落,红颜老去,娇艳之花被人践踏,陷入泥潭之中。黛玉由此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父母双亡,寄居外婆家,虽然宝玉很爱她,但彼此不能做主,将来的命运或许就像这落花一样,无人怜惜。于是睹落花而伤怀,落花意象的伤感情调达到极致!

二、以落花表达忧时伤世之叹

睹落花而忧时伤世,最著名的便是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一觉醒来,想象一夜的风吹雨打,百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诗中不见一个愁字,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了诗人对时光、对生命及包含在其中的人生价值的流逝的感伤。此时的孟浩然已年过四十,仕途的不幸让他不得不借写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积压的情感。

还有杜牧的《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坠楼人”是指金谷园里的绿珠,以美色招致亡国破家之祸坠楼而死,以身殉情,把“落花”比作“坠楼人”可见其凄凉感伤。诗人把对国家的衰危和自身的遭遇,都融进这旷达又颓放的“落花”意象之中,流露出深邃的感伤。

时光易逝,岁月难留。杜甫一生的遭遇就如落花一般,都是在漂泊与困苦中度过,直至客死他乡。他辗转两湖,飘泊潭州时,遇李龟年所作《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少年时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唱歌,想不到几十年后又在江南相遇,抚今追昔,无限感慨,江南美景依旧,可诗人与李龟年都已近暮年,好景不再,再加上国势江河日下,昔盛今衰,令人无限感喟。“江南好风景”以美景反衬其衰,使衰倍增。“落花时节”景中寓情,寄托着对国家之衰之慨,身世飘零之悲,更突出对战乱现实的感伤。

借落花忧时伤世,表达亡国之衰,伤世之叹,在李煜的词中是最多见的。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花雨晚来风。”(《乌夜啼》)借落花表达政局变迁后,物是人非的悲叹。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由于成了亡国贱俘,自己像落花一样漂流在外,恐永远也回不去了,大有一在天上,一在人间,相隔无限遥远之恨,不是亡国之君怎写出这样的感伤之作!

三、借落花写闺怨

古人写幽怨、乡思一类的诗,往往以良辰美景作为反衬,如此,就更可以烘托出怨思的气氛来。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春天是大好时光,春天的庭院也应该是春意盎然,诗人用“寂寞”二字顿使人感到主人公春光中的孤独冷落。“梨花满地”是梨花飘落殆尽了,说明春即将过去了。“不开门”又是寂寞。一个少女独居深院,陪伴自己的只有泪痕,“满地梨花”反更能勾起自己的伤感情怀。

“花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温庭筠《菩萨蛮》)本词写一个女子通宵达旦地想念一些往事,描绘相思和失眠之苦。月亮残缺之夜,凋零的落花在思妇眼中是伤感之物。

温庭筠还有一首《梦江南》也是思妇之作。“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丈夫远出,似在千里万里之外,日思夜想,但此情此意既无人知晓,也无处倾诉。白天,江南的风把眼前的花朵吹落,春将归去了,可远在天涯的人又何时归来呢?落花,烘托了思妇的失望,失落,失魂,倍增感伤之情。

落花不是无情物篇4

杏生长普遍,尤其盛产在我国北方。杏花是春天代表性的时令花卉之一,是早春花卉,宋祈《玉楼春•春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用杏花初放描写早春景色。杏花开放的时间稍迟于梅花,罗隐《杏花》“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写出了杏花的这一生物特性。杏花初开时是淡粉色,极其鲜嫩,古代文学作品常将春雨与杏花组合搭配,相互映衬,表现春雨带来的新鲜明丽的生机之美,唐代和凝《春光好•频叶软》:“频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明丽鲜亮的杏花与春天的细雨相映成趣,渲染出清新舒暖的美丽春景。最具代表性的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所写“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彻夜听着窗外淅沥的春雨,欣喜地想象:明天早晨便能听到小巷中卖杏花的声音了。绵绵的春雨从诗人的听觉写出,骀荡的春光从诗人的想象中巧妙地流露,艺术表达形象而有深致,成为描写春雨的名句。其他如宋代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欧阳修《田家》:“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元黄溍《题平章康里公春日杏园西即事诗后》:“目断云车天路永,小楼春雨杏花风”;明杨基《半身美人图》:“记得去年春雨后,杏花院里短墙头”;杨士奇《荻港》:春雨凝寒着杏花,春风吹绿上芦芽”;清查慎行《题王石谷杏花春雨图》:“溪光汃汃山蒙蒙,杏花十里五里红。此时江南新雨足,农事未起春方中”,这些诗句的杏花都起到了渲染和辅助表达作用,准确地写出了春雨季节天地一新、万物生机勃发的时令特征。

二、桃花雨

桃花常见,清明节前后开花。风柔日暖、水秀山润的春天里,桃花以“占断春光”的物色成为唤醒春酲的芳物,在古代一些时令或物候性质的农书、类书等文献中,常常以桃花记载春天物候,“桃花雨”“桃花水”等表述成为固定说法,桃花风也被作为春天的风信①。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往往会下雨,雨量不大,然而时间绵长,雨停的时候也是桃花即将凋谢的时候。桃花盛开时烂漫娇美,凋谢时如红雨般飘洒,十分美丽,引人注目。因此,人们喜欢用“桃花雨”来指称这一时段的春雨。与“春雨”这一名词相比,“桃花雨”具有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受到文人青睐。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桃花雨”较早出现在追求浪漫的唐代文人作品中,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日桃花雨,夜半鲤鱼来上滩”,写的是浙江兰溪春日雨后的活泼生机。李咸用《临川逢陈百年》以“桃花雨过春光腻”描写临川的春日美景。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红色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柔和可爱,刻画了令人陶醉的春日山庄美景,令人“每哦此句,令人想辋川春日之胜,此老傲睨闲适于其间也”②。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桃花雨”成了春雨的代称,用以描写暮春气象。元谢应芳《过太仓》:“杨柳溪边系客槎,桃花雨后柳吹花”;明陈贽《桃源行》“三春处处桃花雨”;文仲义《夜雨绝句》:“江南三月桃花雨,绿暗红稀春欲归。”桃花雨后,柳花纷飞,绿暗红稀,真是“春欲归”时了。

三、春雨意象的情感意蕴

春雨是一种自然气候现象,但作为文学意象的春雨又因文人不同的经历和创作时的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所融入的主观情感就有所不同。因此,春雨意象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别具意味的抒情载体:文人或因春雨伤花而怜花惜春,或因春雨绵绵无尽而生离情别绪,或因羁旅客居遭遇春雨而思乡怀人等,这些都丰富了春雨的文学和文化内涵。下面分别论述。

1.惜春。古代文学作品对春雨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感:赞美春雨滋润万物、惠泽人间的美好,感伤风雨送春、韶光易逝。刘勰《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物象的春秋代序所引发的心理反应做了深入的论析,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悲秋和咏春、惜春、春恨等。中国古代文学的春恨、惜春意识早在屈原作品中就有表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此后,曹植、陆机、江淹、庾信、何逊等诗人的作品中皆有体现。至唐宋,出现了第一个创作高潮,形成了春恨主题文学。春雨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然而,春雨又扮演着另一种角色———摧花者,若遇风吹雨打,尤其是在暮春时节,便会使花辞故枝、落红狼藉,敏感的文人瞻物而思纷,产生悲悯之情。唐代李山甫《落花》写道:“落拓东风不藉春,吹开吹谢两何因。”春雨也是如此让人欢喜让人忧。由飘雪坠红引发的风雨春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常见内容,早在唐代就有很多描写,如白居易《惜落花》:“夜来风雨急,无复旧花林。枝上三分落,园中一寸深。”“惜”字即点明了题旨,李中《落花》:“年年三月暮,无计惜残红。酷恨西园雨,生憎南陌风。片随流水远,色逐断霞空。怅望丛林下,悠悠饮兴穷。”“酷恨”“生憎”“怅望”等词表明了对春雨既恨又无奈的感情。温庭筠《春愁曲》:“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春雨无情,落花深重,诗人的“愁”情溢于字里行间。宋代开始,有关作品数量急剧增加,艺术手法也更加多样,代表作家如秦观、张耒等。张耒《春雨中偶成四首》,其中的三首诗都充满着淡淡的清愁,如第三首这样写道:“天低芳草接浮云,万柳含烟翠不分。燕子归时花遍落,暮云和雨入黄昏。”落花、暮雨、黄昏,这些具有伤感意味的意象让我们不难理解此情此意。其他如宋赵善括《好事近•风雨做春愁》:“风雨做春愁,桃杏一时零落”;元薛昂夫《楚天遥带过清江引》:“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六曲小山屏,题满伤春句”;明谢勉仲《春雨》:“愁边雨细漠漠,天如醉,揺扬游丝晚,风外醸轻寒”;清吴绮《用前韵赠澹心》:“春风春雨乱愁生,纵有高轩不肯迎”等等都是经典的描写,春来又春去,似乎弹指间,未及欣赏桃杏飘香的三春美景,便见落花纷纷,让人无限怅惘。中国古代文人善于将自然物象的春秋代序与人生联系起来,春天用于象征最美好的青春韶华。怜花惜春就是对青春年华的流连,这一主题发端于楚辞,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悲哉行》、何逊《增新曲相对联句》等作品中也有体现,但在唐代之前,有关的作品数量还不多。唐宋时期,不仅作品数量骤然增加,而且突破了传统的惜花主题,将花与女性的青春年华和美丽容颜联系起来,用春雨象征岁月,风雨送春归象征青春的消逝和容颜的衰老,从而形成了伤春或相思主题,代表作如李商隐《春雨》、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苏轼《点绛唇•红杏飘香》、朱淑真《春日感怀》、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陆游《春日杂赋》、元好问《南乡子•风雨送春忙》、沈周《赋得落花诗三十首》等。在这些作品中,红杏、翠柳、落花、余香……春色宛然如画,然而,转眼之间,风雨落花,春归无迹,容颜已老,就像纳兰性德《南乡子•烟暖雨初收》词所写“人去似春休”,作品中的每一场春雨都隐然诉说着青春易逝的“愁”情。

2.离别相思。春雨缠绵、淅沥,如丝如缕,与文人细腻柔婉的性格极为契合,极易触动他们敏感的心理。在所有情感中,离别相思之情最令人迷茫而感伤,而这与春雨丝丝缕缕、如烟如雾的自然状貌极其相似。因此,古代文学作品常把离别之情比作春雨,产生了别样的情感意蕴,早在唐代就有专题描写,李商隐《春雨》是代表作,“怅卧新春白祫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晩,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这是一首情诗。诗人因春雨而引发出许多怀思的情愫,有追思、有梦境,连情书都无法寄送,可见情思之苦,更可知这种思念的无奈而又无休无止。写得尤其缱绻婉约的是宋代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雨绵绵的时候所生发的淡淡感伤。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令人回味无穷,一咏三叹。下片“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写凝望春雨时所见所感,与唐代崔橹《过华清宫》“湿云如梦雨如尘”所表达的意境相近。秦观以纤细的笔触,把幽眇的情思描绘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境界,抓住了“丝雨”和“愁”所具有的“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用语奇绝,从而使读者通过环境和心灵的契合、情与景的交融,体味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是历代传颂的佳作。其他又如宋无名氏《长相思•雨如丝》:“雨如丝,柳如丝,织出春来一段奇。莺梭来往飞。酒如池,醉如泥,遮莫教人有醒时,雨晴都不知”;明谢榛《春闺》:“罗衣初试薄寒生,荳蔲花开感别情。零落铅华君不见,画楼春雨燕双鸣”;清吴绮《鬓云松•春雨》:“滴尽红檐声欲碎,点点丝丝,学做离人泪”等,都用春雨极其形象地写出了离愁之苦。

3.羁旅愁思。南朝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通过对孤灯听夜雨的描写,表现了离别的伤感。诗人何逊发现了雨意象的细腻情味,并以清丽的笔调加以表现,艺术影响深远,此后,雨意象便经常与羁旅漂泊、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代表作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一夜听春雨”,表明诗人彻夜无寐,窗外缠绵的春雨时刻都在撩拨着他的思绪,国事家愁,万千心事,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同样是听雨,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暗寓怀友之情,而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的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收到了极好的艺术表达效果。其他如宋李处权《表臣检校东皋雨中有怀诗以促归》:“旅泊愁春雨,春寒更北风”;元代虞集《赋程氏竹雨山房二首》:“游子闻春雨,思亲望故园”;明张羽《春雨》:“轻风逓迟折,春夜苦复长。脉脉夜来雨,如缕萦羁肠”等,都能让我们体会出春雨意象所承载的诗人的羁旅漂泊和孤寂的情怀。

落花不是无情物篇5

一、借“落花”表达诗人的伤别之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曰: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尾句中的“落花时节”,既点明了老友重逢的时间,又是对两人自身不幸的慨叹。歌唱家李龟年、大诗人杜甫当年享誉京都,风华正茂,而今漂泊江南,宏大抱负无法施展,看到纷纷“落花”,顿生隔世之感。“落化时节”还包含着诗人对唐王朝昔盛今衰的苍凉之情的沉痛之感:开元盛世已成为历史陈迹,安史之乱已给人们造成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总之,两位老友的身世之悲、家国兴亡之叹,尽在“落花时节”之中。

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结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说,水流逝了,花凋谢了,春天过去了,与“无限江山”永久相隔了。由此可知,这位亡国之君的绵绵不尽故土之思,家国之恨,真是肝肠断绝,遗恨无涯。

二、以“落花”自喻,表现诗人的情怀与骨气

近代著名诗人龚自珍以“落花”自喻身世,借“落花”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积极精神。他在《已亥杂诗(五)》中高唱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俨然是“落花”的代言人。

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手法,倾吐了自己的心曲。尽管一生备受压抑,却始终不甘寂寞消沉,为变革中国社会呼号奔走,为改革和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乃至生命。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献身精神。

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结句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虽然梅花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纷纷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它的香味一丝一毫没有改变!“只有香如故”,诗人的坚贞骨气由此可见一斑。

三、借“落花”烘托人物的心情

宋代诗人梅稽臣的《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开首四句云: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这四句诗,作者从对方着笔,写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先说秀才心中如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愿望;再说他的心随着落花飞向西江。诗中的“落花”,飞举飘扬,充满生机,既表现了秀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包含了诗人的深长怀念。写别情没有丝毫的伤感,还烘托出了欧阳秀才的游兴,真是情致绵邈,意味无穷。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写时令,表达凋零之感和离别之恨;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写贬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四、用“落花”营造特定的氛围,表现诗人的某种情趣

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鸟鸣涧》,营造了春山之夜的幽寂氛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说诗人内心十分清闲,环境非常幽静,除了可以看到桂花在晚风中徐徐飘落之外,什么声响也没有,更使诗人感到夜的寂静和山林的空旷。两句诗用“桂花落”这种极细微的动态来表达作者心境的平静悠然和环境的寂静。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山中问答》,以“桃花”与“流水”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图。该诗云:

问君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作虽写了桃花随溪水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朽情调,而是把它当做令人神往的一种美来渲染、来赞叹。具有天然、宁静之美的碧山与“人间”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酷爱自由、酷爱自然的美好情趣。

落花不是无情物篇6

春,亦是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艳阳娇季,万紫千红感念于心,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看着那满山遍野的花开,望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沉迷的羔羊怎会迷路,只怕贪恋花朵的清香,酒不醉人人自醉,现如今已成花不恋人人恋花,只恋她娇艳的美丽,花朵四溢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不能自拔。

家花不比野花香,只因其自由奔放,富有创造力,可以营造一个埋葬过去的地点,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我爱花,花也爱我,花只乐与赏识她的人共语,对那些追求奢华的人早已望而却步。花中既有君子,又有毒秀,君子只生长再淤泥与严寒之中,而毒秀一枝恐怕早已沉沦了吧!花如同人物一样,有性格,有品味,花的美丽不只取决于外表,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花开月圆的美好祝愿,予如同花一样,生于外,任其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只要茎不弯,微风下我也不失本色,开花包蕾太过俗套,争艳共鸣太过牵强,我有自我的活法,清风将载着我飞向彼岸,花依旧那样美,那样艳……

再圆的月,终有消逝的一天;再美的花,终有凋落的一天,花亦有情,绽放心开,凋落凄美。任何一朵富有思想的花都不愿凋落,只希望她可以慢慢变黄,化作春泥更护花,争艳之花,凄美之舞,落下之舞就是这么凉,凉的我的心都微微有些凝固了……

每当季节交替,由夏入冬之时,内心不免悲凉之感,望着那曾几何时满山遍野的,现如今已枯槁珠黄。落英在空中飞舞着,似乎又多添了几道愁绪,残,满地伤,当脚踏上那枯槁珠黄的落英之时,心情杂乱无章,眉头紧锁,只听见呼啸的秋风,肆意的刮伤了我的脸,吹寒了我的心,漫天的秋叶已将苍白的天空点缀的那样悲美,由心底流淌的血,鲜红而灼热的血液,再也燃不起秋日的恋歌。

用双手接住一片落花,数着那纹络不清的叶脉,用手指感触它冰冷的身体,一股寒意冲破了我肌肤的火热,直接去探索我心底的法门,那种悲愤而又无法言语的苦,早已经渗透我的肌肤,顺着血的印记,打破我内心的宁静。秋风萧瑟,萧瑟了我内心的火,萧瑟了我身体的温度,我无法正视自我,在我眼中,秋风应经将一切抚平,使我对过往不再留恋,我只不过是已亡花海的匆匆过客,岁月消沉了我的心,消沉了我心灵深处的记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许落花在明年真的会再与争艳,可是过去就已不再回来,回来的或许与其很相似但终究不再是她——落花。早已看破红尘的她,不再傻傻痴痴的等待命运的抉择,心灵之花已枯,心海之源已竭。桃色的休止符抑制了愉悦的脚步,有的只是无尽的悲伤与无可奈何的感慨。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愁,扰乱了我的内心,淡褪了我内心的桃色。我只能任其自由飘落,最后落地的声响,震刹了我的心,秋风呼呼的刮着……

在静谧的夜空,望着那深邃空洞的圆月,古人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基调再次闪现,明月几时才会有?有的只是灰黄的夜空与星星点点的荧惑。鸿雁长飞光不度,鱼光潜跃水成文。大雁思归,鲑鱼知回,明月楼高休独倚,俯靠孤木。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空去也,天上人间!满腔愁绪,几落红花,冬雪漫扬。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花既然已经盛开,为何又要凋落?这是自然乐章的刻意谱曲。还是春意盎然的勃勃动力。花开花又落,无可奈何的结局……

落花不是无情物篇7

雨点,落在万物上,万物接受这洗礼,于是心明了。我坐在窗前凝望着这一片流动的淡黄,绵绵的雨丝给这淡黄编织了一曾薄薄的雨纱,原来,这是油菜花开的季节。

雨,掉落,低声。

雨点,落下来,滴滴落在春泥里,滋养了大地,于是万物成长了,雨点,落在那淡黄的小脑袋上,于是它开始点头,渐渐地,这淡黄就如潮水一般向我涌来,荡涤着我,于是——我接受这生的洗礼。

雨,击落,欢唱。

雨点,击落下来,打击着万物的心灵,于是万物开始欢唱,为生命欢唱,这是生的欢唱,整个油菜花开始舞动,它在这生的欢唱中舞蹈,随着它的舞动,这淡黄无情地落下,落下,于是黄潮退去了,黯淡了,可这隐藏在黄花下的“小船”中却承载着新生,于是——落红不是无情物。

雨,停落,寂静。

落花不是无情物篇8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有人说它是论文联盟历史小说,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人说这是一部宣扬色空观念的小说;凡此种种。然以情论,这些悲剧因子却往往隐匿于近乎无事的生活进程和生命节律中,正如白昼渐入黑夜一般自然又突然。可以说,《红楼梦》描写了钟鸣鼎食人家式微的黄昏,千红万芳女子悲哭的暮春以及遗世恨天通灵者太虚的幻境,皆是迟暮之美。

一、末世好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在《乐游原》中的衷心一叹,流露出诗人在面对迟暮美景时的复杂心境。夕阳“无限好”,“好”至“无限”,形容极致,是对夕阳美景的不胜赞叹。而“只是”一词,笔锋一转,将“无限好”的夕阳引入了“近黄昏”的不久长,不免抱憾。“近黄昏”,预示着一切辉煌绚烂即将归于茫茫夜色,还有深深的不舍与留恋。面对如此景象,人们常常有着多重感受:陶醉在夕阳胜景中的人们凭着日常经验预见到好景不长的势态,常怀着不舍与不安的复杂情愫;而由黄昏渐进黑夜后,目睹夕阳壮美的人们必然长久沉浸在对逝去的辉煌美好的回忆和追思中,在巨大的心理反差中怅然若失;经历了夕阳西下的过程,人们从盛衰一瞬间的惊悸美感引发出对世事遭际的触发与感慨和宇宙玄机的幻妙不测。迟暮之美正是时间不可逆返的流逝在人们心中瞬间划下的痕迹,人们的感受往往来源于对即将逝去的预感与挣扎以及对已经逝去的想象与回忆。

《红楼梦》中描写了钟鸣鼎食人家式微的黄昏,揭示的正是末世人事的“好”与“了”。《红楼梦》首回中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开宗明义,道出的正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切意,由兴衰荣枯、生死悲欢的人事变幻揭示“好了”的真意。然而,就美学意义来说,最为可贵处恰在于对“黄昏”之美的细致把握。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已点出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现状以及“一代不如一代”的衰败趋势,可见确实是到了末世,如日暮将晚的黄昏晚景。即便是“元妃省亲”这样的盛事也只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宛如天边最后一抹残红。作者的笔触竟如精准的摄像镜头记录下夕阳西下的渐次过程,放大捕捉每一处微妙的细节。身处末世的人们或无知无觉,或有隐约的预感,在业已注定的败亡趋势中照常生活起居,甚至在末日即将来临之际努力做着无力的挣扎。精明强干如王熙凤、兴利除弊之探春,皆无力挽回贾府颓败的局面,因为末世的灭亡正如西坠的夕阳,大势所趋,非人力能够挽回。这使《红楼梦》全书弥漫着浓烈的悲剧气息。

若要理解“好”与“了”这一对相悖的情境也是一组同质异构体,需要亲睹或身历“好”与“了”的状态及“好”至于“了”的过程。李商隐之所以在《乐游原》中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正是因为夕阳迟暮这一特殊景观能够使观者在短暂的时光中亲睹灿烂辉煌湮灭于黑夜沉寂的“好了”,且日复一日地循环上演。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在时间跨度上往往要经历几代人,而个人的生老病死对于每个人自己而言也常常是仓促不及回味。《红楼梦》中安排了超越了“好”与“了”的时间界限的“石头”亲历亲睹了末世的“好”与“了”,既见证了贾府的黄昏,也从多少逝去的年轻生命中感受到生死悲欢的“好了”。也正是曹雪芹特殊的身世际遇和丰富波折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得以在亲历亲睹了世事人情的末世黄昏后参悟了“好”与“了”的对立统一,将夕阳迟暮带给人的心灵感受放大、加深、贴近了。

二、花落人亡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如是写道。看似平常的句子却隐藏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与情感。他乡遇故知,偏偏又是在“落花时节”。“落花时节”正是暮春时光,光阴流转,又一个春天即将过去,任是繁花似锦、莺歌燕舞也将随季节的变化而无情地流逝,成为美丽的回忆。而那故人恰是“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往日名人,与其相逢必将勾引出那些繁华盛世的故事。“我”与“君”面面相觑,各自从对方的身上看到自己:老了,败了,湮没无闻。“落花”与“沦亡之人”联结的纽带正是“暮春”。“暮春”是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正是草长花败之际。人们由暮春时分的落花之景联想到青春流逝,年华流转,正是由景生情,于自然景物触发的生命感受。

“青春”以比年华,“花红”借喻红颜,皆是诗文常用之典。《红楼梦》别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批阅于“悼红轩”,“悼红”二字亦点其题。一座大观园是群芳荟萃之所,第六十三回中描写贾宝玉与黛玉、宝钗、探春等人占花名行令,将几位重要的女子与花相配,以花的特性、寓意暗示了人的性格、命运。春光美好却短暂,鲜花娇艳难保鲜,恰如妙龄女子红颜易老,年华易逝。“花落人亡”不仅是指金钏、晴雯、黛玉等青春少女的早夭,也泛指了一切女子的必然命运。贾宝玉最爱青春少女,厌烦那些老妪婆子,有珍珠与死鱼眼一比。然而,所有的老妪婆子皆是从青春少女而来,“男女大事,不可不行”,实在是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由此而来,“花落人亡”的暮春之情正是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对这一现象的感伤体现的是人类生命与时间无法抗衡的无助感。纵是再美丽灵巧的女儿也无法逃脱死亡与衰老的自然规律,其命运“原应叹息”。

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就成为了“悼红”的一大重要仪式。“葬花”这一“人笑痴”的奇异之举,却是黛玉与宝玉在暮春时节的心灵默契。前生的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了绛珠仙草,使其延续生命;而在人世,芙蓉女儿林黛玉将以血泪性命偿还宝玉的恩惠。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的林黛玉对于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阕《葬花吟》诉尽伤春惜红之情。黛玉葬花,以物体人,安葬的是花魂,悲悼的却是即将夭亡的自己。为着“还泪”而来的林黛玉要“将一生的眼泪偿还”,先验地预知了“花落人亡”的结局,可以说从开始便是“向死而生”。前生为“护花使者”的贾宝玉,如今是“爱红”的公子,对于暮春花落也是满怀惋惜、哀痛的。在贾府中,贾宝玉却常常因为多情呵护而给身边的女子引来花落人亡的惨祸,往往因“爱红”而导致“悼红”。同为葬花,林黛玉是由落花预感了自我的毁灭,安葬落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表明自己的生命观;贾宝玉则更多是感于失去的遗憾,为“护花”的无能为力而懊丧、痛惜。黛玉为毁灭而生,宝玉则为亲睹毁灭而生。这便是由“暮春”引发的生命的幻灭感与虚无感。

三、大观太虚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桃花扇》中老艺人苏昆生重游故地,发出感慨。“眼见”正是旁观者、目击者讲述见证之事物的口吻,正所谓“眼见为实”,是在表白自己看得真切。“起高楼”,从无到有;“楼塌了”,从有到无。“眼见”了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便是所谓“因空见色……自色悟空”。“无”与“空”是人们无法“眼见”的,只能通过可见可观的“有”和“色”来感悟,但是迟暮之景同时带给人们的是对“有”的根本怀疑,即对“眼见为实”的怀疑。夕阳的“无限好”紧接着茫茫夜色,春花的明媚鲜艳必将化为暮春的片片落英,使得人们在眼见“夕阳”与“春花”时立即联想到它们的“无”,产生对“眼见”万物存在的真假、虚实、有无的不确定感,既而由物及人,对自身的存在也产生了怀疑。从“迟暮”之“观”中产生出由“有”见“无”的感悟,上升到存在之虚无的哲学境界。

转贴于论文联盟

在《红楼梦》里,真假、虚实、色空、存在与虚无的对应是“大观园”和“太虚幻境”的映射。“大观园”在小说《红楼梦》中是为贾妃元春省亲修的别墅。“大观”的得名源于元春游览后作诗形容:“……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而“太虚幻境”则为警幻仙子所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仙境。“太虚幻境”之意即谓世间万物(包括人)皆由太虚之处幻化而来。“大观”一词引申意为宏远之观察、全貌的观察或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的美好繁多;或谓规模宏大,内容齐备。“太虚”谓空寂玄奥之境。“大观”可以看做“眼见”之“色”的极限,它的虚无幻灭象征了对万物存在真实的怀疑。小说中以高超的纪实手法记述了大观园中的景物生动、人物鲜活,其用意正在于说明“眼见”之“大观”愈真愈好,及至其末世毁灭,存在的真实愈发可疑。

落花不是无情物篇9

摘要:

在探明湖南省冬夏两季茯砖茶发花期间真菌种群的生长特性及演替规律的基础上,试验对分离鉴定的27株真菌微生物开展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等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情况。结果表明,所有的发花微生物均能在茶汁培养基上生长,在不同碳、氮源的培养基上以单糖、二糖和有机氮源为碳、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且利于产孢,发花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超过30℃或低于25℃将会抑制生长。但不同发花微生物个体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差别,表明不同季节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的种类和演变规律与发花微生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存在着紧密联系。

关键词:

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生物学特性

茯砖茶是一种紧压黑茶,具有显著的消滞减肥作用[1-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茯砖茶的消费区域不断扩大、需求量在快速增长[4-5,12-13]。茯砖茶以黑毛茶为原料,经过筛切、拼配、汽蒸渥堆、压制、发花干燥等一系列工艺制作而成。其中,“发花”是茯砖茶加工过程有的工序,通过精确控制烘房内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促使目标有益菌——冠突散囊菌的生长繁殖,以产生大量的金黄色的闭囊壳,俗称“金花”[4],茯砖茶中“金花”的质量和数量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关键。研究表明,在发花过程中,由于温、湿度适宜,茶坯中的各种微生物相继迅速繁殖,经过一段时间随着茶坯中物质的逐渐分解,代谢产物开始积累,环境条件不断变化,微生物区系随发酵时间而改变,原来有的各微生物的数量开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一群高度特异化的微生物——冠突散囊菌,即通过各种微生物类群之间的反复较量,其中最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种类则最终取得优势[6-7]。之前有学者对茯砖茶发花优势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8-11],而与之伴随生长的其他微生物生物学特性未有报道。本实验通过对湖南省冬夏两季生产过程中的茯砖茶进行取样,分离出27种真菌微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其开展生物学特性研究,以期阐明不同季节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的种类和演替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供试菌株为27株真菌微生物,其中20株为湖南省冬季茯砖茶发花期间分离得到,另外7株为夏季茯砖茶发花期间分离得到。

1.2试验方法和内容

1.2.1供试菌株的培养和形态观察取供试的27株真菌,常温下复苏24h后,转接于查氏培养基中,置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d。

1.2.2培养基的制备浸提黑毛茶,其中茶汁浸提条件为:茶水比:1∶30,温度100℃,时间:30min,供试培养基共6种。M1:茶汁1000mL,琼脂20.0g。M2:茶汁l000mL,蔗糖20.0g,琼脂20.0g。M3:茶汁1000mL,蔗糖20.0g,琼脂20.0g,马铃薯200.0g。M4:PSA培养基:蔗糖20.0g,琼脂20.0g,马铃薯200.0g,蒸馏水1000mL。M5:查氏琼脂培养基:硝酸钠3.0g,磷酸氢二钾(K2HPO4)1.0g,氯化钾0.5g,硫酸镁(MgSO4•7H2O)0.5g,硫酸亚铁(FeSO4)0.01g,蔗糖30.00g,琼脂20.0g,蒸馏水1000mL。M6:水琼脂培养基:琼脂20.0g,蒸馏水1000mL,分别于121℃灭菌20min备用。

1.2.3供试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长状况研究(1)培养基:将27株供试菌株分别接种在M1、M2、M3、M4、M5、M6上,置于28℃培养箱中,培养3d,然后测定菌落直径并观察菌落形态,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2)碳源:以查氏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其中蔗糖分别替换成葡萄糖(C1)、蔗糖(C2)、麦芽糖(C3)、淀粉(C4),置于28℃培养箱中,金花菌培养7d,其余菌培养4d,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3)氮源:以查氏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其中硝酸钠分别替换成KNO3(N1)、(NH4)2SO4(N2)、蛋白胨(N3)、牛肉膏(N4)、酵母膏(N5),置于28℃培养箱中,金花菌培养7d,其余菌培养4d,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4)温度:将27株供试菌株分别接种在准备好的PSA固体培养基中,分别置于20℃(T1)、25℃(T2)、28℃(T3)、30℃(T4)、35℃(T5)的条件下,培养3d,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1.3试验数据测量与分析以上每个试验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测量菌落直径。上述所有试验数据用Excel及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检验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2结果与分析

2.1供试菌株的三点菌落图冬季共分离鉴定出20株真菌,其中5株曲霉(Aspergillus)(图1中1~5),1株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statum)(图1中的6),7株青霉(Penicillium)(图1中7~13),2株芽枝霉(Phycomycetes)(图1中14~15),1株镰刀菌(Fusarium)(图1中16),1株木霉(Trichodermaspp.)(图1中17),2株毛霉(Mucor)(图1中18、19),1株酵母菌(Yeast)(图1中20);夏季共分离鉴定出7株真菌,其中4株金花菌(图1中21~24),3株曲霉(图1中25~27)。27株真菌转接在查氏培养基中,25℃培养7d,菌落形态见图1。

2.2不同培养基对发花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发花微生物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其菌丝生长速度和产孢数量显著不同。总体来看,发花微生物在M3和M4中生长较好,在M1和M2中次之,在M5中生长较慢,M6中最差,但不同发花微生物个体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区别。从图2及冬季茯砖茶发花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菌落形态可知:(1)2株黑曲霉(图2中1~2),在M1、M2、M3、M4均能生长,且营养成分越充足时黑曲霉菌丝生长速度越快,产孢量也越多,但在M6中完全未生长,表明黑曲霉对营养成分要求较高。其他3株曲霉,在M6中有少量菌丝生长,表明这3株曲霉对营养要求不高,在其他培养基中具有与黑曲霉相似的生长规律。相比黑曲霉,冠突散囊菌(图2中6)生长速度较慢,且在M6中也是完全未生长,表明冠突散囊菌对营养成分要求较高;从冠突散囊菌在M1、M2与M5中生长情况对比发现,在M2中生长更好一些,表明茶汁营养成分丰富且比例协调,更有利于冠突散囊菌的生长;此外,在先前的研究中发现,茯砖茶在发花的第3天,茶砖内部有少量金花菌斑形成;而该菌接种在茶汁培养基中,置于28℃培养箱中,培养3d,可发现菌落稍显淡黄色,表明此菌生长速度较慢。(2)青霉(图2中7~13),从茯砖茶中分离到的7株青霉,对营养成分要求不高,茯砖茶坯可以满足其生长需要。(3)芽枝霉(图2中14~15),在M6中均能生长,尤其是芽枝霉2(图2中15),已有少量孢子产生,表明此菌对营养成分要求极低,在其他培养基中具有与黑曲霉相似的生长规律;试验发现在冬季茯砖茶发花中,最先分离到的就是芽枝霉2,推测与此菌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关联。(4)镰刀菌(图2中16),在M1中生长速度较快,表明茶汁中的营养成分已经可以满足其生长需要,在茯砖茶发花中占据生长优势。(5)木霉(图2中17),在M1中仅有少量菌丝生长,并无孢子产生,在M2、M3、M4、M5中生长相对较好,在M6中生长较差,表明此菌对营养成分要求较高。(6)毛霉(图2中18~19),在M1和M6中,生长相对较差,不具有生长优势,可以在茯砖茶坯中生长。(7)酵母菌(图2中20),可以在M6中生长,同时对比在M1和M5中的生长情况,表明茶汁中含有该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从图2及夏季茯砖茶发花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菌落形态可知:(1)4株金花菌,在M6中几乎都不能生长,表明它们对营养成分要求相对较高;与第2、3株(图2中22、23)相比,第1、4株金花菌(图2中21、24)可以在M1中生长,对营养成分要求稍低,试验中也发现在夏季分离的微生物中,第1、4株金花菌数目相对较多,表明金花菌种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4株金花菌均可以在茯砖茶坯中生长。(2)3株曲霉,局限曲霉(图2中25),在M5和M6中几乎不能生长,表明它对营养要求较高,不具生长优势;烟曲霉(图2中26),在M1、M3、M4中生长情况对比发现,在M4中生长最好,但在M3中生长相对较差,推测茶汁中可能含有抑制或不适宜此菌生长的物质,同时在试验中发现此菌在夏季发花茶样中的数目较少;黑曲霉(图2中27),与冬季分离到的黑曲霉具有相似的生长特征。

2.3不同碳、氮源对发花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冬季茯砖茶发花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菌落形态(图3、图4):(1)2株黑曲霉(图3中1~2),在C1中菌落直径最大,C3中次之,C2中最小;产孢数目对比,C1中最多,C2中次之,C3中最少;在C4中均未生长,表明单糖既利于菌丝生长又利于产孢,几乎不能利用多糖,对营养成分要求较高。在无机氮源的培养基中菌落直径明显小于有机氮源的培养基中,表明有机氮源更有利于黑曲霉的生长。其他3株曲霉,具有与黑曲霉相似的生长规律,但又有一定的差别,如:在C4中菌丝生长速度较快,且产生了孢子,表明这3株曲霉可以利用多糖。曲霉4(图4中的菌落4),在无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相似,在N5中产生的孢子数多些,而曲霉5(图4中5)是在N3中孢子数多些,表明不同微生物对氮源的选择不尽相同。冠突散囊菌(图3中6),具有与黑曲霉类似的生长规律,单糖有利于其菌丝生长,对多糖的利用率较差。有机氮源可以更好地促进冠突散囊菌的生长,但同时研究发现,冠突散囊菌在N3、N4中菌落直径大于在N5中,但在N5中却产生了大量黑色素,表明N3、N4可以促进冠突散囊菌菌丝的生长,N5可以促进孢子的成熟并分泌色素。(2)青霉,除了青霉1(图3中7)不能在C4中生长外,其他6株青霉均能生长,青霉3(图3中9)较为特殊,在C1和C4中生长情况相似,表明大部分的青霉可以利用多糖。无机氮源对青霉的生长促进不及有机氮源,且无机氮源中以硝态氮的促进作用较强,有机氮源有一定区别;青霉1(图4中7),酵母膏对其生长促进作用较强;青霉2~4(图4中8~10),蛋白胨对其生长促进作用较强;青霉5~7(图4中11~13),蛋白胨和酵母膏的促进作用相似,但牛肉膏的促进作用不如蛋白胨和酵母膏。(3)芽枝霉,在C1、C2、C3中均能正常生长,在C1和C2中生长几乎无差别,在C4中生长速度较慢,但可以产孢,表明芽枝霉利用多糖的能力较强。芽枝霉1(图4中14),在N2中菌丝生长速度快于以N1中,表明铵态氮源比硝态氮源更有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在有机氮源的生长情况对比发现,N5促进作用最强,N3次之,N4最差;芽枝霉2(图4中15),在无机氮源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速度相似,但在N1中产生了孢子,表明硝态氮源利于此株菌产孢,在有机氮源培养基中对比发现,酵母膏对其促进作用最强。(4)镰刀菌,在C1和C2中生长速度较快,差别不大,在C3中生长速度稍慢,在C4中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生长速度最慢。无机氮源中,硝态氮源明显比铵态氮源的促进作用较强,菌落大,菌丝生长速度快;有机氮源中以酵母膏的促进作用最强,牛肉膏次之,蛋白胨最差。(5)木霉,在4种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为:C1>C2>C4>C3,在C2和C4中生长情况相似,表明对多糖的利用能力强。无机氮源对菌丝生长速度和产孢促进方面明显不及有机氮源,无机氮源中,硝态氮源的促进作用低于铵态氮源,有机氮源中牛肉膏最差,蛋白胨次之,酵母膏最强。(6)毛霉1~2(图3中18~19),在C1和C2中生长正常,在C3中生长开始受到抑制,毛霉1在C4中几乎不能生长,但毛霉2在C4中形成了一定菌斑,尽管菌落直径较小,表明毛霉2具有一定的多糖利用能力。2株毛霉对无机氮源的利用情况有一定差别,毛霉1,硝态氮源的促进作用不及铵态氮源;毛霉2,与毛霉1正好相反。有机氮源中,2株毛霉相似,牛肉膏最差,蛋白胨次之,酵母膏的促进作用最强。(7)酵母菌,在C1、C2、C3中生长较为相似,在C4中完全不能生长,表明此菌对碳源有一定的要求。有机氮源的促进作用强于无机氮源,有机氮源中,蛋白胨最差,牛肉膏次之,酵母膏最强;无机氮源中,硝态氮源不及铵态氮源。夏季茯砖茶发花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菌落形态(图3、图4):(1)金花菌,在C1中生长最好,在C4中除第1、3株金花菌(图3中21~23)可以勉强生长外,第2、4株金花菌(图3中22~24)均不能生长。4株金花菌,总体看,有机氮源的促进作用强于无机氮源;有机氮源方面,大体相似,蛋白胨和牛肉膏的促进作用不及酵母膏。无机氮源方面,第1、3株金花菌类似,铵态氮源的促进作用强于硝态氮源;第2、4株金花菌相似,硝态氮源的促进作用强于铵态氮源。(2)3株曲霉,局限曲霉(图3中25),在C1、C2、C3中可以缓慢生长,在C4中不能生长;无机氮源促进作用相似,有机氮源中酵母膏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强。烟曲霉(图3中26),在C1、C2中生长较快,差别不大,在C3中生长略慢,在C4中也可以生长,生长速度更为慢些;硝态氮源的促进作用不及铵态氮源,有机氮源的促进作用与局限曲霉相似。黑曲霉(图4中27),与冬季茯砖茶样品中分离到的黑曲霉具有相似的生长规律。碳、氮源是微生物生存必需的营养物质,总体来看,发花微生物在以葡萄糖和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麦芽糖次之,淀粉较差;相比无机氮源,有机氮源对菌丝生长速度影响明显,但不同发花微生物之间又有一定区别。

2.4不同温度对发花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影响显著,大部分发花真菌微生物在低于20℃或超过35℃时,生长会受到抑制,但不同发花微生物其最适生长温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冬季茯砖茶发花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菌落形态(图5):(1)2株黑曲霉(图5中1~2),在试验的温度区间内,菌落直径及产孢数目与温度成正比。其他3株曲霉,曲霉3(图5中3)与黑曲霉具有相似的生长规律;曲霉4(图5中4),在T1~T3,菌落直径与温度成正比,从T4以后,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在T5时停止生长;曲霉5(图5中5),在T1~T4,菌落直径与温度成正比,在T5时,生长受到了抑制。冠突散囊菌(图5中6),在T1时,未见生长,在T5时,生长受到抑制,在T2~T4,菌落直径与温度成正比。(2)青霉,在T3之前,菌落直径与温度成正比,T3之后,菌落直径与温度成反比。(3)芽枝霉,在T1~T2,菌落直径与温度成正比,在T3~T5,菌落直径与温度成反比,在T5时停止生长。(4)镰刀菌,在T1~T4,菌落直径与温度成正比,气生菌丝也愈发致密,在T5时,生长受到抑制。(5)木霉,在T1~T4,菌落直径与温度成正比,在T5时,生长受到抑制。(6)毛霉1(图5中18),在T1~T4,菌落直径与温度成正比,在T5时,生长受到抑制;毛霉2(图5中19),在T3之前,菌落直径与温度成正比,在T4之后,生长受到抑制,T5时,抑制作用明显。(7)酵母菌,在T4之前,菌落直径与温度成正比,T5时,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但该菌在T1~T5,均可生长。夏季茯砖茶发花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菌落形态(图5):(1)4株金花菌,在T1~T4,菌落直径与温度成正比,T5时生长受到抑制,但4株金花菌最适生长温度又不尽相同。在T1时,4株金花菌都未见生长;T2时,第1株(图5中21)、4株(图5中24)开始生长,且已产生了闭囊壳,第2株(图5中22)、3株(图5中23)仅有少量菌丝产生;T3~T4,菌落直径与温度成正比,且闭囊壳数目逐渐增多,T5时,第2株金花菌的生长受到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其他3株。(2)3株曲霉,其中局限曲霉,在T4以后,生长开始受到抑制,其他2株曲霉,在试验的温度区间内,菌落直径与温度始终成正比。

3讨论

茯砖茶的发花工艺其实质是培育有益菌——冠突散囊菌的生长繁殖,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自然接种,经过反复较量,冠突散囊菌最终占据优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不同季节外界条件差异明显,发花环境中微生物区系有差异,加之微生物自身的生长特性,因此不同季节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的种群及演替规律有差异。通过对不同季节茯砖茶发花期间分离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不同微生物对其生长物质,如碳氮源,利用能力有区别,表明发花微生物对营养成分的需求不一。从发花微生物的演变上来看,一般最先分离出来的不是冠突散囊菌,而是其他利用多糖能力较强的微生物,通过其创造一定条件,有利于冠突散囊菌繁殖发育,最终占据优势,表明在茯砖茶发花中微生物的演变与它们的生物学特性有较大的关联。外界温度对发花微生物的生长也具有重要影响,一般真菌微生物能在20~35℃之间生长,但不同微生物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不尽相同。冬季烘房温度偏低,在24~28℃之间,而夏季烘房温度偏高,在30~35℃之间。因此,冬夏两季分离出的微生物从种类和长势上差异较大。生产中,为满足发花微生物的生长与发育,在茶坯压制前添加熬制老茶梗汁液或者一定比例的蔗糖,有利于茯砖茶的发花,有利于提高“金花”的数量和大小。过去有研究[14]认为,茯砖茶发花中,除冠突散囊菌外,其他霉菌等是污染微生物,或为“杂菌”,应在生产中加以控制。上述研究发现,茯砖茶坯发花时最先生长的微生物并非是冠突散囊菌。如冬季发花的茯砖茶,最先生长的是芽枝霉,然后是青霉和冠突散囊菌等这些微生物逐渐生长,通过不断的较量,最终冠突散囊菌成为优势微生物,在此期间,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这些“杂菌”的存在应具有一定作用。又如木霉等能够很好地利用多糖,可以降解茶叶中的多糖,如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等单糖,有利于冠突散囊菌的生长发育。实验表明,冬季发花的茯砖茶“杂菌”较多,最终冠突散囊菌的数目也较多;夏季发花的茯砖茶“杂菌”较少,最终茯砖茶成品中冠突散囊菌的数目也较少,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发花工艺是茯砖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步骤,在目前的茯砖茶生产中,主要是通过人工控制一定的环境条件,促使优势微生物生长繁殖,但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茯砖茶质量不稳定。

落花不是无情物篇10

[关键词] 花;词;词语;赏析

漫步诗文长廊之中,凌寒的梅花,幽香的兰花,粉红的杏花,艳丽的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洁净的荷花,高雅的丁香,淡雅的桂花……扑面而来,让读者流连忘返,顿然忘却尘世的烦恼。

元月初始,梅花绽放,唐张谓《早梅》诗云:“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当然是梅花初开傍溪桥的意境。而罗隐的“暖气渐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则昭示了二月杏花的神韵,梅花过后,春意闹枝头。三月桃花照流水则更有一番神采。“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令人赏心悦目,真是“人面桃花”!四月令行,蔷薇懒卧篱墙,别有风韵。“锦窠花朵灯丛醉,翠叶眉稠袅露垂。”柔情蜜意,令人难舍。五月榴花妖艳烘。韩愈诗曰:“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使人忍不住喜上眉梢。六月荷花铺满池。欧阳修《渔家傲》里“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的句子,让人顿生捧之在手之意。七月凤仙展俏颜。正是蝶舞蜂戏时节,凤仙花开,吴仁璧怜吟《凤仙花》:“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八月里来桂花香。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名句,读之不由得心生绮思。九月霜浓,黄菊傲放,重九登高,岂不快哉!黄巢梦想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十月芙蓉千般秀。白居易诗:“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冬月天寒,水仙凌波而渡。杨万里诗云:“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腊月腊梅报春来。冬末春初,花黄如腊,清香满宇。陈与义“一花香十里”不是夸张,“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尤为动人。

将人拟花,源自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人面桃花,何其美丽!反映到俗语里可以称得上花团锦簇。“试看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葬花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等。

花之名,花之形,花之姿,花之色,花之骨,花之香,花之神,反映到词语里,更是愈加可观可赏。

首先,比喻男人者有之。花花太岁,指穿着华丽,不务正业,只专心于吃喝玩乐的官宦和土豪。天花乱坠,浮夸吹牛的人。黄花晚节,晚年操守、德行好的人。

其次,比喻女人的。花娇柳亸,形容妇女妩媚轻盈的姿态。月貌花容,说女人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月闭花羞,闭月形容貂禅,羞花形容杨玉环,她们的容颜使月亮见了也躲避起来,花儿见了也自觉羞愧。交际花,在社交场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解语花,比喻胜似花朵般美丽的女子。而“叶瘦花残”,则比喻为衰老的女人。残花败柳,旧时用以比喻生活放荡或被蹂躏遗弃的女子。

再者,比喻爱情。流水桃花,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花成蜜就,比喻好事圆满地完成或实现;多指爱情婚姻生活。花好月圆,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花前月下,恋爱的场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方有意,一方无情。拈花惹草,男人引诱和女人。花残月缺,比喻夫妻感情破裂或离异。

其四,比喻景物。鸟语花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琪花瑶草,原为古人想象中仙境的花草。后也形容晶莹美丽的花草。杏花春雨,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春暖花香,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花香袭人。

其五,比喻艺术。百花齐放﹐比喻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粲花之论,称赞言论的典雅隽妙。粲花之舌,形容人的言论精妙绝伦。镜花水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落花无言,比喻诗的风格典雅。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其六,比喻行为或场所。步步莲花,女人走路姿态轻盈柔美。花言巧语,虚假而动听的话。花里胡哨,浮华,不实在。花团锦簇,五彩纷呈,十分华丽的景象。寻花问柳,寻找不正派女人的行径。花天酒地,沉迷于酒色之中的腐朽肮脏的生活。花花世界,泛指灯红酒绿、寻欢作乐的场所。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心花怒放,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眼花雀乱,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银花火树,比喻灿烂的焰火或灯火。玩花招,施展某种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