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全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9:22:53

故乡全文篇1

月亮当然只有一个,他乡月与故乡月也不可能有本质的不同。所以问题不出在月上,而出在望月的人上,出在望月的人的心情心绪上。故乡的月亮之所以会独明,换句成语说,这叫“爱屋及乌”,因爱故乡这个“屋”,连带偏爱了月亮这只“乌”。这在心理学上叫“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在认知上,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

所以一旦主观上认定“月是故乡明”,爱屋及乌,很容易就演变成偏爱偏袒,而偏爱偏袒向前一步就是偏听偏信。一个人的偏喜偏嗜似乎无关大局也无伤大雅,但如果这个人是一家之主呢?一族之长呢?一县之宰呢?甚或是一国之君呢?那样的话,这种偏执偏好就是不公的开始,****的温床,混乱的渊薮,就是致命亡国的了。

和“月是故乡明”这种什么都是自己自家的好相反,则是“月亮是外国的圆”这种什么都是别人别国的好,这两个极端的看法做法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患病的根源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只凭主观臆断,全无旁观客观。这种人这种事这种想法做法,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是一一指出,辛辣嘲讽过的,可惜,病症的诊断不等于病患的根除。现今的中国,深患这两种症候的还大有人在,要想弊绝风清,我们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那么,怎么走?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中也开出了一剂良方:“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这正视,我想,首先就是正视自己。不但正视己长,更应正视己短。《道德经》上说“自知者明”,就是此意。可是,自知何其难,总要找面镜子照一照,以鉴妍媸,以别雅俗。唐太宗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也恰恰是这位视魏徵为人镜的李世民,在魏徵死后半年,就下令砸了魏徵的墓碑,毁了这块明镜。所以,当权力失去制约走向极端,再好的明镜也未必有用武之力。这还是号称千古明君的唐太宗,要是碰上《白雪公主》里的魔镜与王后,就更不知会闹出什么幺蛾子了。

其次则是正视他人。也包括正视他族他国,总之,我之外的一切古今中外的人、事、物、理。《道德经》说“知人者智”,不过,这种智慧也非易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大原则,可是何者为精?何者为粗?还是需要正视的这个人立得正,站得稳,端得平,看得清,分得明。所以鲁迅再三强调“首先要这个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但不说别的,放眼天下,熙来攘往,又去哪里寻找那位“不自私”的圣贤君子呢?

故乡全文篇2

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从中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以此来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产生好好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愿望。“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本次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结合学习《吴文化》这本乡土教材,进行调查访问,查阅资料,让学生对家乡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喜爱。

二、活动主题:

爱我故乡

三、活动时长:

2个月

四、过程设计:

(一)课题背景:

在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江南,我们的故乡,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清丽的山水风光、发达的经济,勤劳善良的人民。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吴文化”。你知道自己的家乡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特产吗?你知道它有什么文化遗产吗?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它的面纱,去了解它,研究它。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1.从各个角度了解故乡;

2.学会上网搜索相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

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问题并能做简单地处理;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提高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1.热爱自己的家乡

2.以自己的家乡为荣,产生一种自豪感。

(三)活动过程:

1.确定课题:故乡是最让人依恋和怀念的地方,是我们的家。你想了解它吗?了解它的各个方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课题为:爱我故乡。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制定研究计划(一课时)。课后的任务: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

2.上网搜索信息:故乡的各个方面的简介。(一课时)

3.观察:家乡的变化。请你用图画或照片表现自己观察所得,并作图片说明,写下随感。(一课时);

4.调查:了解故乡的历史、特产、文化、风俗、经济各方面的情况。((一课时)

5.动手:自己动手,做出家乡风味的美食。大家在品尝中感受家乡的好。(一课时)

6.动手:把家乡的美丽画下来。(两课时)

7.活动:开展“美在家乡”的活动,可以以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课时)

课时

老师指导

学生操作

第一课时

1.宣布本课的主题:制订本学期的综合活动计划。

2.提出制订计划的要求:切合自己生活实际的,便于操作的课题。每组先确定三个。

3.布置下周活动任务: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

1. 先分组讨论,将本小组觉得合适的三个课题写下来,等待交流。

2. 全班集中讨论,然后汇总,将多数同学感兴趣的课题最后确定一个主题:(1)爱我故乡

(2)美丽的冬季

第二课时

1.指导小组交流自己向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组织全班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次交流整理。

2.针对班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说一说家乡的有什么特点。

1.小组交流自己向爷爷奶奶了解的故乡的相关情况。

2.全班同学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做介绍,并作一归纳特色。

3.请来自外地的同学说说家乡的特点。(本班学生有一部分是外地的,有的是刚过来一年,对于出生地的情况记忆比较深刻。)

第三课时

1.事先布置上网或图书馆搜索故乡的各个方面的简介。

2.交流搜索的信息资料,比较异同点。

3.布置:观察:家乡的变化。

1、 学生先交流搜集的信息资料,注意相同的信息不要重复交流。

2、 在交流的基础上比较不同地方不同的特点。

第四课时

1.你留意家乡最近有什么改变,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所

2.各个小组分别小结汇总。

3.请你用图画或照片表现自己观察所得。并作图片说明,写下随感。

4.全班在小组交流汇总的基础上再次交流。

1.将自己观察到的家乡最近的改变在小组中交流。

2.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用图画或照片表现自己观察所得

3.将自己的交流由小组长负责小结汇总,准备全班交流。

4.全班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次交流汇总,得出变化(1)高楼一下子多了许多;(2)晚上的夜景漂亮了。(3)城市的绿化、市民娱乐休闲的地方多了。(4)马路宽了(5)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家用轿车多了。

第五课时

1.了解故乡的历史、特产、文化、风俗、经济各方面的情况。

(1)历史上的故乡是什么样的。

(2)故乡的特产有什么?最让他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3)有什么文化特产?

(4)经济发展有是怎样的?

2.小组交流自己了解的情况。

3.小组汇总后在全班交流总结。

1.各学生首先在课外分别对自己了解到的故乡的历史、特产、文化、风俗、经济各方面的情况,做好书面的记录。2.课上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了解到 情况。(结合《吴文化》)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总结。尤其是感兴趣的太仓特产上:有茄子、芋艿、香葱、三豆、白蒜、糟油、肉松、长江四鲜等等。

4.说说自己了解后的感受。

第六课时

1.故乡有这么多的好东西,我们自己动手,做出家乡风味的美食。大家在品尝中感受家乡的好。

2.把自己事先做好的美食拿出来,相互品尝。

3.说说这些东西的营养价值。

4.说说自己平时的食物,现在有什么想法。

5.评评最佳家乡菜。

1.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菜肴拿出来,说说是什么地方的美味。

2.将自己事先做好的美食拿出来,相互品尝。说说它们的特点。。

3.介绍自己的美食的作用。

4.大家评选最佳菜肴。

第七、八课时

1. 提出要求:把家乡的美丽画下来。

2. 说说准备画家乡的什么来体现它的美丽。

3. 请大家设计自己的美丽家乡。

4. 拿出自己的材料,动手绘画。

5.评选图画。

1.欣赏老师找到的家乡的各个方面的图画,明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体现故乡的美。

2.确定自己准备画什么。

3.动手绘画。

4.推荐小组优秀贺卡参加评选,并说说自己画这些的理由。

第九课时

1.开展“美在家乡”的活动,可以以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说说现在你对家乡的认识。

3.你对家乡的感情,你准备用什么形式向家乡表达你对它的感情。

1.学生说说对自己的家乡的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故乡全文篇3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种的要求。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便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赏析:《藕与莼菜》是由对家乡的藕和莼菜的描写转而抒发思乡之情的。从整体看,文章写得平和质朴。细细品味,却发现作者在对藕与莼菜的种种谈论中,流露出对故乡的眷恋和怀旧之情。

文章开头写因喝酒吃藕而想到故乡,起笔自然,平实,为全文确立了朴实、亲切的基调,这种兴之所至,随物赋形的文风,给人以良朋话旧,任意而谈的印象。又如“一濯再濯”、“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中,“濯”、“横”、“坐”、“拣择”、“嚼”等平实动作的描写,一群憨厚、质朴的农民跃然纸上。纵观全文,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很少,只是顺着他的思路,听他把一些藕和莼菜的琐事娓娓道来,细细品味,那平实的一字一句中渗透着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是由许多人、事、物、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借物抒情。作者笔下的藕与莼菜因为融汇了乡思而有了特别的意味。

其次,文章语言平实朴素,亲切自然。最幸福的时光是过去的时光,最真挚的友谊是过去的友谊,最难得的情感是已成往事的情感,最让人留恋的美食是儿时的美食,这差不多是人皆有之的一种情感体验。所以,作者无须用华丽的言辞、精巧的结构、俏皮的文风,就可以撩动读者思乡、怀旧的情绪。语言越是亲切自然,便越能打动人,给读者留下精诚之至的印象。

故乡全文篇4

关键词:故乡 空间性 时间性 心理性

一、绪论

故乡是作为人类生活根基存在的精神空间,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社会都能引起精神的共鸣和思念。故乡位于生活坐标的原点,是我们存在和生命的起源。所以,即使事实上自己的故乡并不是多么美好,但当人们离开了它,意识里最美丽幸福的地方还是自己的故乡。这样的故乡便最好地诠释了人间“场所爱”。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辛亥革命(1911)、(1919)等革命浪潮此起彼伏。在这些社会革命过程中,中国不仅承受着西方列强的外部压力,而且还面临着国内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但相对于缓和或解决上述矛盾来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体制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更加日益尖锐深刻,这不仅使得变革无法进行,而且让民众陷入更深的困苦之中,最终,中国的整体矛盾使中国的劳动人民倍受压迫。

由此,故乡的概念由古典时代的“富饶,幸福”进入现代形态,即跌入存在的虚无感、生命无意义的深渊。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现代作家经历着丧失故乡的悲痛,同时自我认同感也在瓦解。一边在社会中体验着自我与世界、存在和灭亡、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感,一边在作品中努力缩短这种距离。

中国代表作家鲁迅笔下的故乡,有时以被批判的对象出现,有时如柏拉图式理想的空间形象出现在作品中。作家鲁迅吸收着近代西方的自由主义、启蒙主义和反封建主义思想,倡导打破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和迷信。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在批判西方近代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充分尊重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他的“故乡”所展现的就是这两种思想的主题。

本研究将以此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和《社戏》来考察他对故乡意义的理解。

二、《故乡》和《社戏》中出现的“故乡”

鲁迅在1921年以回乡为题材,在《新青年》发表的《故乡》中描写了一位幼时玩伴,此人是军阀压迫下中国封建农民的典型代表。这部短篇小说,以抒情的方式描写了当时正在瓦解的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农村的景象以及辗转其中的农民的命运。

作品一共分为四部分,“作品中的‘我’为了作别故乡而回乡”,“以现在时态描写幼年的回忆”,“跟幼年友人闰土曲折宿命般的相逢”,“和故乡永别”。

而《社戏》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期12号。《社戏》是以鲁迅看中国戏剧的经历为背景,通过都市的混乱来表述自己对故乡哀切的爱。虽然外婆家所在的村庄不是“我”出生的地方,但是作者记忆中农村的美丽景致,可爱亲切的幼时玩伴,以及农民之间的感情,对于成年的“我”来说是最幸福的童年记忆,这也是一种乡愁。

作品通过对成年后的“我”在城市看到的戏剧和童年在外婆家看过的农村戏剧的对比,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的场面,表现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社戏》同《故乡》一样,都属乡土小说。两部作品都以故乡为主题,表现了对封建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对未来中国不安的同时又启示着某种希望。它们都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旧制度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的同时,也充满了对故乡温暖细腻的情感描写。整体来说,在时间、空间和心理上,这两部小说采用了对立、互补的方法来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理解。以下我们将通过时间,空间,心理三个角度来考察作者笔下故乡的意义。

1.空间上的意义

《故乡》和《社戏》中出现的叫做场所的空间意义上的空间可分为三个,即,故乡、城市和想象中变化的希望空间。下面以图表的形式来区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地点的转移作者叙述的空间的变化。

表1:《故乡》和《社戏》中“我”的空间位置的比较

空间位置

时间 《故乡》中“我”的空间位置 《社戏》中“我”的空间位置

现在 故乡(现实空间) 城市(现实空间)

过去 故乡(回忆空间) 故乡(回忆空间)

未来 故乡(想象空间) 城市(想象空间)

由上表可知,《故乡》中的空间概念是在同一个叫“故乡”的空间里,只是因为时间的变化而赋予了过去、现在空间所不同的意义。作品中,“我”记忆中的故乡,过去的故乡,是那么地美那么地自由。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1]

而现实中的空间,因为已经被封建习气和等级观念等因素所左右,变成了冷酷无情、使人疲惫的空间。

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2]

虽然都是叫做“故乡”的同一空间,但是作者记忆中安宁祥和充满生气的故乡早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荒凉凄冷的空间。即使《故乡》这部作品中没有直接提及叫做“城市”的地方,但从作品内容中可以看出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到过比故乡更发达的地方并且想再回到那个地方去。

“我们坐火车去么?”

“我们坐火车去”

“船呢?”

“先坐船”[3]

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我”将乘坐火车和船从这个被称为故乡的农村再次回到城市空间。作品中“我”的空间路线更加明确的体现出来,即“都市——农村(心理层面上的过去的农村和现实中的农村之间的转换)——都市”。但是,这里所叙述的出发的城市空间和再次回归的城市空间仅仅是作为出发地和到达地来描述的,并没有具体的描写,也没有心理层面上的细致的感受。

在《社戏》这个作品中,在现实和过去的时间概念里,都市空间和农村空间是被明确区分开来的。作品中的“我”在现实中,在被称为都市的空间里有过两次看戏的经历,对都市和现实社会进行了极端地讽刺和批判。

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4]

这是“我”刚到北京的时候,跟着一个说北京戏剧很有名的朋友一起去北京某个有名剧场的描写。他想逃离这个使人得不到情绪上的安定、反而让人陷入混乱的剧场。作品中被称作城市的空间场所,对叙述者“我”而言,就像在城市中看过的京剧一样吵闹,并且塞满人的整个头脑的抑郁的空间。而我回忆中的农村空间是和天堂一样,是个充满希望和快乐的空间。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5]

空间上的差异体现了作品《故乡》和《社戏》之间的差异。虽然作品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在《故乡》面对的,是一种现实空间里脱离农村面向都市的局面,但是《社戏》中,作者设计了一种对立的局面,即,脱离城市空间,通过‘回想’这种时间手法,回归到记忆深处——过去的农村。在《社戏》中,作者让读者充分地去想象,去推测现实中的农村空间是戏剧空间或是农村,但是作者并未明确提及。并且,通过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空间。《故乡》中的未来空间是通过两个少年的对话来体现的,《社戏》中的未来空间是受儒教影响而丧失的乌托邦式的现实空间的想象。

2.时间上的意义

两部作品中的“故乡”由于时间的转移而体现出的不同意义如下。

表2:《故乡》和《社戏》中的“故乡”由于时间的转移而体现出的不同意义的比较表

作品

时间 《故乡》 《社戏》

时间变化 现在(现实) 现在(现实)

过去(回想) 过去(回想)

未来(想象) 未来(想象)

《故乡》中的“我”乘火车由现在的城市空间移动至现在的故乡。而所到达的现在的故乡是一个封建思想残留的荒废城市。更使叙述者“我”难过的是在现实故乡中目睹了朋友闰土的变化。对朋友和故乡的失望使再次回到城市的“我”,可以预知侄子宏儿和闰土之子水生的未来,这为“我”对未来空间的想象和希望提供了一个契机。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6]

《社戏》中出现的时间变化通过从极端现实到对过去的回忆来表述作者追求的那种乌托邦。作品中的“我”作为在都市生活的知识分子,以城市戏剧为媒介表现现实的暗淡和作者郁闷的情怀。那种在现实中无法寻得的理想通过对过去时间性空间的回忆来实现。记忆中的平桥村对现代知识分子来说,是最单纯的乌托邦式空间。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7]

由此可知,两部作品的现实时间是统一的,通过对时间上的回忆和想象,叙述者“我”使用的时间性空间是不同的。

3.心理上的意义

两部作品中出现的心理上的意义包含了上述空间上、时间上的意义,通过叙述者“我”的心理变化,体现出作者想说想写的主题。

表3:《故乡》和《社戏》中“我”的心理变化比较表

心理状态

时间 《故乡》中“我”的心理变化 《社戏》中“我”的心理变化

现在 低沉暗淡的故乡 抑郁冷漠的城市

过去 美丽的故乡 充满温情的故乡

未来 寄予希望的故乡 和过去的故乡一样的乌托邦式的城市

《故乡》中出现的现在的叫做“故乡”的空间里,叙述者“我”感觉到故乡的变化不仅仅是“我”感受到的故乡的变化,也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我”的变化。

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8]

作者心情抑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故乡模样的变化,而是因为思想近代化的我看到了故乡依然落后荒凉。这和准备与故乡和近代传统社会永远告别的“我”的批判视角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所期待的是完全崭新的社会,那是之前没有体验过的全新的社会。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9]

以上通过杨二嫂的话表现出从贫困的农村社会到富裕的城市生活的意识变化。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10]

闰土给予叙述者“我”配有精神故乡的想象,然而对于闰土而言,记忆中并没有温暖美好心灵的故乡。

“老爷!……”[11]

就是这声“老爷”,使“我”过去的美丽故乡瞬间消失了。现在于“我”而言,故乡的本质已经不存在了。故乡只是作为封建社会的附属品而逐渐消失。

“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12]

叙述者“我”对现实故乡和精神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失望,通过侄儿和闰土的儿子对故乡的未来进行展望,并且深刻地感觉到作为知识分子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3]

所谓的希望是包括“我”、故乡的人以及天真纯洁的孩子们的努力,如果为了实现它而做出最大努力是可以看到未来希望的。

《社戏》中“我”的心理变化是把想象中充满了乡愁的空间看做乌托邦,生活的城市现实空间,跟过去的乌托邦空间一起变化的。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14]

作者回忆中平和美丽的故乡,在沉闷和不合理的现实中,就好像一幅水彩画,是“我”的乌托邦所在。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15]

《社戏》中的“我”本来是一个被封建教育所束缚的少年。但是和妈妈一起在外婆家的农村经历了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称半桥村为“乐土”理由很简单,那儿没有封建等级观念,“我”和双喜、阿发之间存在亲密的友谊。“我”了解他们善良纯净的内心,同时他们也带给“我”希望。那晚的戏和罗汉豆的味道便永远的留在了“我”深深的记忆里。这里所有的一切以及“我”对农村和农民的爱,便是对故乡永远的感情。

作品的主题是赞美农村农民淳朴、无私、善良的品质和批判毒害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通过这样的批判,把现在现实的城市和如同乌托邦一样的过去的故乡当做镜子,折射出即将到来的未来的样子。

三、结语

本研究从空间性、时间性、心理性三个方面对《故乡》和《社戏》中出现的“故乡”的意义进行了考察,并得出以下结论:两个作品中的叙述者“我”都是近代性的自我;但两部作品又各有差异。作品《故乡》中的“我”将故乡当做异乡的空间,目睹了故乡幼时玩伴闰土,由少年英雄变成愚昧木讷封建道德卫士的现实,进而使理想中的故乡形象彻底瓦解。因此,故乡便成为寄希望于年轻人通过努力而实现变化的对象,但是作品《社戏》中出现的故乡,揭示了现实城市应该努力的方向。不同于沉闷喧嚣的城市,其过去的故乡没有传统儒教的习俗而是充满着友谊、温暖和淳朴民风的乌托邦空间。这能更好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混乱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们的归乡意识。对像故乡一样理想空间的不断追求和实现美好社会的愿望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宿命意识,而通过“故乡”这个媒介得以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作家鲁迅的《故乡》《社戏》两部作品中展现了故乡的不同风貌,无论是暗淡沉抑的故乡还是乌托邦式美丽的故乡,对于人们从中努力寻找“希望”的曙光是有重大意义的。

注释:

[1][2][3][4][5][6][7][8][9][10][11][12][13][14][15]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第476页,第480页,第559页,第562页,第485页,第562页,第476页,第481页,第477页,第482页,第484页,第485页,第564页,第562页。

参考文献:

[1]李载善.故乡和路[A].韩国文学的地坪[C].塞文社,1981:48.

[2]李时活.韩中现代文学中出现的故乡意识比较——以玄镇健、鲁迅、郑芝溶和戴望舒的作品为例[J].中国语文学,2003,(14):58.

[3]姜鲸求.中国现代归乡小说的研究[J].中国语文学,大邱岭南中国语文学会,2001,(37):153.

[4]全炯俊.世界的故乡:Chirikov,鲁迅,玄镇健[J].中国文学,韩国中国语文学会,2000,(34):219.

[5]许世旭.中国现代文学史[M].首尔法文社,1998:79.

故乡全文篇5

为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科学、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同时进一步规范我市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救援原则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以人为本,救人第一”的方针,贯彻政府领导、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依靠科技、加强协作、快速有效处置、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按照事故类别、严重程度和事故地点,分级分类分别启动预案,实施应急救援。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乡行政区域内可能发生的造成一次死亡3-9人或中毒11人至99人的重大安全事故和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或中毒100人以上(含100人)以及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根据我乡存在的危险源和危险因素,我乡行政区域内可能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包括:

(1)重大、特大火灾事故;

(2)重大、特大爆炸事故:

(3)重大、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4)重大、特大中毒事故;

(5)重大、特大煤矿事故;

(6)重大、特大非煤矿山事故;

(7)重大、特大建筑事故;

(8)重大、特大电力事故;

(9)重大、特大学校伤害事故:

(10)其他重大、特大安全事故。

三、应急救援责任制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实行乡主要领导负责制和分级分单位负责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后,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预案要求,履行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快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乡政府对在事故应急救援、抢险救灾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履行职责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四、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分工及职责

(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乡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

总指挥长:____(乡党委副书记、____x乡人民政府乡长)

副指挥长:____(乡人大副主席)

成员:党政办、林业站、社会事务办、社保办、工会、派出所、国土所、农机站、交管站、财政所、基教办、武装部、司法所、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乡卫生院等部门负责人和各村各中小学校长组成。

乡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党政办,办公室

主任由党政办主任陈开龙同志担任。

五、现场抢险救援分工

事故抢险救援分成8个组

(1)事故抢险组:相关监管部门牵头,乡森林防火民兵应急分队、事故单位参加,负责现场抢险、搜救人员、抢修设施、供电供水、畅通信息、消除险情等工作。

(2)技术指导组:相关监管部门牵头,林业站、武装部人员参加,结合政府专项预案和企业场内预案,负责灾情分析监控、现场抢险技术方案的制定和抢险救援中的技术指导等工作。

(3)治安管理组:乡派出所牵头,负责现场警戒、维护秩序、疏导交通、疏散群众及伤亡人员身份确认等工作。

(4)医疗救护组:乡卫生院牵头,负责现场伤员抢救和治疗工作。

(5)后勤保障组:财政所牵头,乡人民政府和事故单位参加,负责现场抢险物资装备供应及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6)善后处理组:社会事务办牵头,社保、工会、保险、乡人民政府、事故单位参加,负责伤亡家属接待及安抚,处理善后事宜。

(7)信息新闻组:文化中心牵头,相关监管部门、社会事务办、乡人民政府参加,负责事故情况的收集、整理、报告等工作。

(8)事故调查组:乡派出所或相关监管部门,搜集有关证据,初步分析事故原因,会同抢险组、技术组制定防止事故扩大的安全措施,按照有关规定提交事故调查报告书。

六、主要职责

应急救援指挥部主要职责

(1)启动和解除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命令;

(2)按照预案程序,组织、协调、指挥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

(3)根据事故发生状态,统一部署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

(4)随时掌握预案实施情况,并对预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5)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并负责督促事故单位及时归还或给予补偿;

七、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传达指挥部命令并监督落实;

(2)通知并联络应急救援各专业组组长及有关成员,做好应急准备或立即投入救援;

(3)选址并建立现场救援指挥部,综合协调各专业组救援工作;

(4)事故灾害有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的险情时,组织协调人员、物资疏散工作;

(5)检查现场救援工作,收集险情和救援状况并向指挥部报告,提出救援建议,协助指挥部开展工作;

(6)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

(7)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8)适时公告,将事故的原因、责任及处理意见公布于众;

(9)承办指挥部日常工作,定期组织预案演练,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关情况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修订、补充和完善。

八、应急救援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职责

①负责各类重特大道路交通、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应急救援和技术支持,协调、组织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

②负责事故区域的警戒和交通管制,有关人员的紧急疏散、撤离;

③负责确定事故伤亡人数和伤亡人员的姓名、身份;

④负责有关事故直接责任人的监护及逃逸人员的追捕;

⑤参加事故调查工作;

⑥负责职责范围内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危险因素的排查、建档、监控、整改工作

九、应急救援体系和演练。

(1)应急救援预案分级

制定企业各类事故现场应急救援预案、村级应急救援预案、市级政府应急救援预案、乡政府有关部门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构建企业、乡、村三级应急救援体系。

(2)企业应急救援预案(场内预案)

针对企业内生产经营环节存在的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危险因素,有可能导致发生的各类事故而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一旦事故发生,按企业场内预案实施救护。需要场外救援的,请求政府启动政府应急救援预案。

(3)乡应急救援预案(场外预案)

针对乡行政区域内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危险因素而有可能导致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制定的应急预案。

(4)村级应急救援预案(场外预案)

本村行政区域内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需迅速启动村级应急救援预案;村属企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需村级救援的,可请求村启动市级应急救援预案,实施救援。

(5)应急培训和演练

各村各单位应当定期组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训练和演习。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纳入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掌握应急救援知识、增强应急救援意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迟报、瞒报重特大安全事故的;

(2)未及时到位、延误抢险救援时机的;

(3)对事故中受伤人员拖延或拒绝医疗救治的;

(4)阻挠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调用的;

故乡全文篇6

结构,作为小说存在的物质形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以鲁迅的《故乡》为例,全文采用传统的直缀式的结构,依照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有次序地向前推进故事情节,写了“我”在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不同时段与三个不同场景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使全文结构呈现出严谨、奇巧之美。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这篇小说的文脉:渐近故乡时看到故乡的萧条破败景象而产生的失望之情——回到故乡时,看见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而产生的悲凉心情——离开故乡时对宏儿与水生的期望以及对故乡未来的憧憬等。 

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故乡》结构严谨,开篇写故乡的萧条破败:“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中间回忆20多年前故乡的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文末憧憬故乡未来的美景:“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环环相扣又首尾照应,可谓“天衣无缝”。有的学生说:《故乡》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我”的情感既丰富深沉又跌宕起伏,给人以强烈的音乐美感,犹如情感深沉的奏鸣曲:“回故乡”是引子,“在故乡”是呈示部,“离故乡”是再现部,文末将“希望”比作故乡的路是尾声。……如此,学生不仅很快理顺了《故乡》的外在结构,把握了《故乡》的内在情感脉络,还上升到了音乐艺术的层面,其品读效果的确超出了我的意料。 

二、精读品味文本的语言美 

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小说,无论是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典型环境的描写等,均有不少精彩的片段供我们引导学生精读、品味、仿写等。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1. 品味语言的浓缩美。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我曾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在自己认为最具凝练美特质的语句下面画上波纹线。结果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在“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下面画上了波纹线。其理由是: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但内涵却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孔乙己下层读书人的身份与地位,又写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的性格,为下文写他成为酒店中人取笑的对象埋下了伏笔。 

2. 品味语言的诗意美。教学孙犁的《芦花荡》时,我引导学生将文本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言与西蒙诺夫的《蜡烛》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学生反复品读与比较之后,有的说:《芦花荡》的语言从整体上不像战争小说的语言那样充满血腥味与恐怖感;有的说:小说第一段对抗日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夜色下的芦花荡的描写,给人一种朦胧的诗意美;还有的说:文中的“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一句比喻贴切,令人耳目一新。学生见解精彩纷呈,令我惊喜连连。 

三、细读品味人物的情怀美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艺术。故此,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均塑造了典型鲜活的人物形象或群像。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刻画了韩麦尔先生与小弗朗士等爱国者的形象;曹雪芹的《香菱学诗》(《红楼梦》节选)塑造了林黛玉、香菱等具有诗意美的鲜活的少女群像;鲁迅的《故乡》刻画了少年时勤劳、纯朴、热情、见多识广可是到了中年虽然忠厚、老实、勤劳却变得麻木不仁、封建等级观念极为严重的闰土形象等。 

上述艺术形象因为饱含着深情,所以都是真善美的化身,都是我们引导学生鉴赏、学习的样本,都是我们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用以熏陶学生美好品格的丰富资源。故此,上述典型的艺术形象均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那么,教学时,我们怎样引导学生充分品读这一美点呢? 

故乡全文篇7

1)安全监管网络不健全。近年来,顺昌县乡镇农机安全生产队伍建设总体来说是有所加强,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大多数乡镇虽名义上设有农机站站长,但多数站长身兼多职“,专人不专职”的现象很普遍。站长们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特别是乡镇从事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一线人员变换频繁,致使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失去连续性。全县村一级农机安全生产网络尚未建立,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未能延伸到行政村,农机安全生产监管重心难以下移。

2)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落实的检查机制未能落实到位。县级农机部门对省、市级的农机安全生产文件精神和指示要求,往往是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转达会议的模式,已成为惯用方法和定式,至于工作是否真正落实,则很少深入进行实地检查和督导。农机安全生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下发文件,工作流于形式,检查机制未能落实到位。

3)农机安全工作的职责和职权不对等。乡镇的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任务主要是依靠乡镇一级农机站去执行、去落实,而乡镇农机站又无独立的农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权力和手段,存在着权利上移、责任下移的状况。如果发生大的农机事故,首先被追究的是乡镇农机站的站长,这样导致乡镇农机安全人员(特别是站长)工作压力很大,从事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4)乡镇农机安全投入不足。由于乡镇一级财力匮乏,部分乡镇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无专人、无装备、无经费,致使许多工作停滞不前,无法保证农机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整改,使各类隐患长期存在,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5)农机驾驶人队伍素质不高。根据对以往发生的农机事故根源分析,大多数事故均属农机驾驶人的违章操作、违规作业所致。全县约65%以上的农机驾驶人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安全观念差、自我保护意识缺乏。这是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薄弱环节,这些人也是各类伤亡事故的直接受害者。

6)农机安全宣传教育不够深入。一是对党和国家农机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重大举措没有宣传到位;二是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滞后,安全生产知识、事故防范措施宣传不到位,农机安全生产责任未能落到实处。

2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转变观念。乡镇人民政府既是辖区的最高行政首脑机关又是辖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重要的行政主管部门。建议:一要强化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实际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建立在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基础之上,变被动的“要我抓”为主动的“我要抓”。二要切实承担起“父母官”的责任,把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与其它政府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扎扎实实地解决农机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全力支持乡镇农机站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2)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网络。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尽快完善机构设置,切实履行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要建立行政村一级的农机安全生产信息员队伍,建议要配备相应的安全生产信息员,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宣传、信息、统计、隐患排查治理和事故报告等基础工作。

3)建立健全乡镇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台账。结合开展道路交通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开展排查摸底,掌握辖区内重点领域和容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重点部位,建立完善各类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基础台帐。根据县农机监管部门的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责任书的内容制订出统一、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台帐,并召开专门会议对所辖乡镇安监机构的台帐管理进行培训。

4)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做好乡镇农机站农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同时建立农机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农机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农机事故应急救援及处置制度、农机安全生产值班制度、农机安全信息及档案管理制度、并通过定期的检查,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5)制定并落实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行事历。乡镇农机站要针对以往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前紧后松、工作安排紧、落实松等弊病,制定详尽的安全生产工作行事历检查制度,认真做好每月单位自查、每季度系统排查、每年全面大检查,同时定期不定期开展抽查和突击抽查活动,促使安全生产工作步入日常化、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落实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行事历,既是细化工作,落实一岗双责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良好举措,同时也是整合团队优势力量的重要方法。

故乡全文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县党代会、人大会议精神,围绕“构建和谐活力新*”总体要求,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条例》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全乡安全生产工作稳定发展,按照南府发[20*]4号和南府办[20*]5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兴马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县党代会、人大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体现,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活力新兴马的重大举措。各村(居)委会和乡级各单位要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意义,按照严了再严、细了再细、查了再查的要求,扎实抓好全乡安全生产工作。

2、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积极稳妥有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逗硬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管理责任,坚决做到安全不检查安全不生产,隐患不排除不生产的指导思想,切实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力实施安全第一的兴安战略,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生产技术,着力形成“国家监察,地方政府监管、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

3、安全生产责任目标。按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的原则认真治理事故隐患,限期完成重特大安全隐患整治目标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乡,讲求科学实效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形成以行政执法为主体,以社区(村、社、单位)监管为辅助,以落实企业生产责任为重点,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以中介服务为纽带,以开放终身安全教育为手段,以安全信息网络服务为窗口,以安全科技应用为支撑,以严格责任追究为保障的新型安全格局。

二、落实工作措施,全力抓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1、强化主体责任,依法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探索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多元化,多渠道保障安全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安全生产,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政府引导、金融和保险参与”的社会安全生产投融资体系,逐步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资金不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2、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业主依法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发生伤亡事故的要及时组织抢救并预付医疗救治费,全额承担事故救援,善后处理,险情处置等费用。除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外,负有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向事故受害者或家属支付国家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金。

3、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投资人,负责人必须要有资质等级证书方可对生产单位进行安全生产施工,工程承包方无施工资质的,雇员在从事雇用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方、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要求各村(居)民委员会、乡级各单位必须对工程承包方施工资质进行审查,慎重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签订承包合同。

4、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辖区负责制,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加强村道公路安全管理,落实道路养护,增设危险路段警示标志,对人员流量大的学校门口,交通要道路口加装减速带,配合派出所对违法车辆,摩托车进行整治。一要加强安全消防管理,发放资料,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用火、用电、用气安全教育。二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安全管理,加大昼夜巡逻力度。三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四要制订雨期山体滑坡实施预案,一旦出现险情,迅速启动预案,立即将人员和财产疏散到安全地段,确保人民财产安全。五要加强病险水库、塘堰的整治和昼夜落实专人监测,对安全实行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

5、各村(居)民委员会、乡级各单位要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协助政府做好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和事故善后处理工作,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事故应当及时向当地政府及安稳办报告。

三、防范为主,强力抓好安全生产基层工作

1、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召开各村(居)委会主任、乡级单位负责人会议,组织学习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经常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技能培训,做到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管理,要把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关口前移,变单一的事后查处为事前监管,事中督查的全方位管理。

3、巩固开展“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创建活动,按照要求“重抓基层工作、打基础、重投入、强监管”的原则,提升和发展“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工作活动成果。

4、深化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各村(居)委会、乡级各单位要积极配合抓好村道公路及爆炸物品管理,水上交通船只、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森林防火、建设施工的专项整治,坚决依法处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对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实施治理,促进企业内部加强管理,落实措施。

四、强化保障,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1、各地要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乡成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部,指挥长:陈亮

副指挥长:宋晓飞、

成员:王仕德、袁文荣、胡裕祥、丁旭、张兴明、蒲杨、周高武、宋宗国、李发先、王正经、岳文杰、张涛、成高、徐光永

下设办公室于安稳办,负责指导、监督、检查全乡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各村(居)委会、乡级各单位,制订本村(居)委、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严格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逗硬落实,建立完善事故和事故隐患举报联动制度,对举报安全生产隐患事故的,一经查实,给予一定的奖励。

故乡全文篇9

【关键词】莫言;故乡;创作;高密东北乡

中华民族是一个乡土意识浓厚的民族,很多作家的作品中总是流露出对故乡深切的怀念与渴望,作家对故乡的构建更是屡见不鲜,如鲁迅笔下的“绍兴乡村”,老舍笔下的“北京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陈焕新先生认为作家的“乡土情结”对于乡土作家文学观念的形成,创作方法的选择,艺术境界的追求,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高密东北乡”不仅是莫言的故乡,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符号,莫言作品中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这个舞台上。莫言对其有着极其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他说:“我曾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领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高密东北乡”是指高密县城的东北方向的几十个村庄,它是莫言的小说中永恒的背景。莫言曾说:“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理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高密位于一望无垠的昌潍大平原与山峦起伏的胶东半岛交接之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造就了山东人民的强悍的体魄和粗犷豪放的性格,也给莫言的创作注入了原始的野性。高密东北乡不仅用山川河流哺育了莫言,还用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淳朴的乡土人情滋润了莫言的内心。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讲故事前辈蒲松龄的故乡。莫言坦称自己是蒲松龄的传人,他的作品中的《生死疲劳》的框架就是从蒲松龄的《席方平》中借鉴来的,其中轮回转世和交替,充满了鬼怪色彩。

故乡是莫言无形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他创作的源泉,里面凝聚着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生命的体验。莫言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常常呈现出种复杂而矛盾的感情,既有对纯真与欢乐的怀念,同时也包含着对童年孤独和饥饿的感受。莫言的童年大部分都是在高密的乡村度过的,这是个交通闭塞、地广人稀的地方,村庄里有不少善于讲故事的人,他们所讲诉的历史传奇、妖狐鬼怪就成了莫言后来的创作素材,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也一直伴随着莫言的成长。莫言从小辍学放牛,长期的孤独让他对大自然的万物都有了亲切的情感,这也培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喜欢自言自语的习惯。在那个物质及其贫乏的年代,饥饿使得莫言过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每天吃三餐肥肉馅饺子成了莫言最初的创作动机,他的作品中也总是忘不了饥饿给人带来的痛苦。童年的生活给莫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言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经典的儿童形象,如《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黑娃,《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等。

许纪霖说“传统的乡村知识分子是自然的、草根的、本土的, 与土地有着无法割舍的关联,他们是地方的、封闭的或半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的时间脉络为其历史的根源。”作家与故乡不仅是血与肉的联系,还有着精神上的联系。莫言是一个有着浓厚的归根意识和恋土情结的作家,他因为经常传达出对乡土文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被归类为“寻根作家”。故乡是莫言摆脱不了的精神纠缠,他在《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中有提到自己对故乡的复杂又矛盾的情感。他曾经作为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高密东北乡这片贫瘠的土地充满了仇恨,于是他逃离故乡应征入伍,然而当他离家三年重返故土时,他的心中却充满了难言的激动,这时他就隐隐感觉到了故乡对他的制约。部队转业后虽然莫言定居在北京,但他的根依旧在高密,故乡生活中的一切都深深地存在他的记忆中。莫言不断地从故乡的记忆中汲取营养,并加以丰富的想象改造和加工。他的故乡记忆还包括后来返乡的经验,他对故乡的记忆在不断地叠加和深厚。

故乡给莫言提供了无数的创作灵感和自由,同时也在他作品中烙下了不少印记。莫言那滔滔不绝的狂欢话的语言,就带有明显的乡土气息,保存了民间话语淳朴

的风貌。莫言在《檀香刑》中大肆渲染的哀婉凄凉的“猫腔”,就是莫言对故乡声音的记忆。莫言的创作实际上是凭借着对故乡的回忆,寻找故乡的一个过程。莫言在高密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他写自己的村庄、家族和历史,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人物体系:《红高粱家族》写了“我爷爷我奶奶”那一辈人的故事,《丰乳肥臀》写了“我父亲我母亲”这一代人的故事,《蛙》写了“我姑姑”的故事,《生死疲劳》又写了“我”这一代人的故事。莫言的作品不仅描绘了高密东北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民风民俗,歌颂了人们淳朴、旺盛的生命力,其间还渗透着他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莫言的代表作《丰乳肥臀》就是一部献给大地和母亲的史诗,他通过展示山东高密的一位普通农妇上官鲁氏的生命受难史,热情地歌颂了“母亲”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巧妙地展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这其间的历史变迁。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坛掀起了莫言的研究热潮,高密也成了中国文人所向往的圣地,然而真实的高密和莫言小说中的高密相差甚远。莫言的《红高粱》中描绘了大片沧桑辽阔的红高粱地,其实70年代以后,高密就已经难寻高粱地的踪影了。在莫言的文学世界里,“高密东北乡”不是一个狭隘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开放的无边的文学概念,是一种文学的情感的反映。莫言的创作是以生活经验和故乡回忆为主要来源,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各处收集到的人物、故事等都移植到故乡中,建造自己独特的文学王国。莫言对故乡保持着既贴近又疏远的审美距离,他说“高密东北乡是在我童年经验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一个文学的幻境,我努力地要使它成为中国的缩影,我努力地想使那里的痛苦和欢乐,与全人类的痛苦和欢乐保持一致,我努力地想使我的高密东北乡故事能够打动各个国家的读者,这将是我终生的奋斗目标。”莫言对故乡的留恋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他坚持“作为老百姓写作”的民间立场,在展示高密的自然风光、乡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广泛和普遍的意义,这充分地展示了莫言的大抱负。

莫言心中凝聚着对故乡深沉而又炽热的情感,故乡对莫言而言“是一个久远的梦境,是一种伤感的情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的心灵归宿,是他灵魂深处“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他通过写作构建了他的文学故乡,并实现了对故乡的回望。

【参考文献】

[1]莫言.莫言讲演新篇[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莫言.莫言对话新录[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莫言.莫言散文新编[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故乡全文篇10

关键词:师陀,还乡动因,乡愁

卢建红指出“芦焚时期的创作主要是围绕故乡来进行,‘还乡’(乡愁)成为作家的创作主题和核心情感方式。”[1]纵观师陀作品,可以发现其展开还乡叙事时,还乡总是围绕着一个基本的因素,那就是作品中还乡者的乡愁情结——对家的思念,无论他们身在哪里,无法忘却的家乡总在召唤着他们的归来。这也注定了他们不论离家多远,在外生活多么美好或者困苦,都会某一天回到乡土中去,去感知曾经的点滴,尽管流逝的时间无法弥合变化的空间,甚至物是人非的家乡景观触动的全是伤感、苦痛,但还乡者还是会踏上故乡的旅途,正如《宝库》中写道“八年间他怀恋着家乡,几乎要害病了。他无时无刻不在做梦,他要到那干燥的土地上去,他要困一个赤条条的觉”,[2]从中可以看出乡愁对还乡者的诱惑所在。这些处在城乡二元结构挤压下飘泊的异乡者,其思绪始终没有离开故乡,虽然离乡时间长久,但主人公对家乡的思恋更浓郁,热切渴望回乡,因此,乡愁成为他们返乡的一个基点,指引着飘泊的还乡者们回归故土。

对家的眷恋所引发的“思乡病”是由时空的距离所引起的,但时空的阻隔反而使思乡情更久、更浓。在空间上,家乡这个载体蕴含着众多的乡土记忆和思恋,游子们到异乡的境遇内生存,使其失去了家乡的草木,也无法感受家乡的乡土气息,因此,一旦被放逐,他们离别家乡飘泊在外,便对这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产生深厚情感,这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和牵挂;在时间上,主人公自远离故乡开始,他们在外的每一天都在新旧记忆中交融、激荡,因此,数年来记忆的砥砺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日益沉积,在记忆的深处,乡土也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丝。所以,在飘泊者背井离乡的岁月里,他们摆脱不了乡愁的诱惑和对家乡的思慕,直至他们还乡成为乡土“在场”的见证。

以《宝库》为例,“归客”杜振标在时间的淤积中和空间的转换下踏上回乡的路,他在乡愁情愫的牵引下和故土的召唤中,怀念故乡的山水草木,尽管还乡路途艰辛,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返回到朝思暮想的家园。虽在军队飘泊八年进行谋生,但时间和空间距离并未阻隔家乡在他心中的召唤,正像文中所言“杜振标曾怀着怎样热烈的心。三个礼拜来他在路上挣扎着,他渴望着家乡的泥土,渴望着用自己的手去耕耘田地。”[3]在外飘泊生存不易的日子里,思乡之情无时无刻不在促使其还乡。时间跨越八年时光,空间也从军队、杜家湾和乡野间进行转换,但对乡土的思恋并未消弥,在三个礼拜长途跋涉后,他终于感受到家乡田野里五月的风。《寻金者》也是如此,在文本的叙述中,时间的加长和空间位置的转换都没有使主人公沉浸于异乡,对乡土的思慕不断指引其还乡,直至触摸到乡土的气息。

“世上没有一样比最初种在我们心里的种子更难拔去的”。[4]师陀作品中,主人公离乡后,即使在背井离乡四处飘泊流浪的日子里,他们也摆脱不了对家乡的眷恋,思乡病时刻困扰着精神主体。《落日光》中“吃闲饭的二爷”离开乡土,在外飘零,先后当过店家小二、马戏班的伙计和强盗,南走南洋,西走印度,但他觉得“日子仍然平淡而无味”,在思乡的煎熬中度过,他“逐渐失去辨识时和空的能力,光和暗也混乱了,时常恍恍惚惚到了家乡:他正骑马奔下岗又沿着小河驰骋,那树林、那草径、那老屋、那远景,全都清清楚楚……”[5]。故乡对他是那样亲切,乡土中的“蒲公英”、“胡桃”和“南瓜花”也唤起他的乡愁,最终他“怀着满腔秘密的喜悦踏上了归途”。

乡愁不一定通过直接的思念,还可以通过拒绝这种形式来体现,这也是理性聪明的还乡病患者们适可而止思乡和最终离乡的一个原因。《狩猎》中的孟安卿就是此类型的人物,青春年少时,他在故土留下刻骨铭心爱的纪念,后来离乡远游,但乡土中的人和事总萦绕其心,成为抹不去的牵挂,引导他最终踏上归乡的路。成为“肖像兼风景画家”的他回到故土后,“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甚至熟人相遇却不相识,他幡然醒悟:时光无情,兴亡变迁,一切难再,“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失望之下,悄然向车站走去,重新踏上漂泊之路。逝者如斯,还乡者们的还乡其实就是一厢情愿沉迷于过去,他们和流失的时间较劲,但毕竟不能扭转这一切。虽然乡愁无时无刻召唤他们的归来,但返乡后由于心理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他们也在拒斥时完成了还乡之旅,不得不在怅然中再度离乡。

赵园指出“我由如此顽强百折不回的回乡意志中读出了人对于‘忘却’的原始性恐惧,对于忘却本原、忘却故土、迷失本性、丧失我之为我的恐惧。怕是因这份恐惧,回乡才有仪式般的庄严性”。[6]可见,回乡是不可“忘却”的,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仪式性的存在。师陀正是通过塑造还乡主体回乡的冲动,表现出乡愁情感下对家乡的眷恋和思慕,乡愁使还乡具有了“仪式般的庄严性”。作为还乡病患者自我抚慰和医治思乡病的最好形式,对“母性乡土的依恋”所形成的乡愁是还乡主体永远摆脱不去的一种情结,在乡愁的冲动下,他们渴望同乡土依偎、渴望乡土庇护,也渴望与乡土肌肤接触的抚慰,不想成为无根飘泊在外的一份子。师陀将视角聚焦于乡土中小人物的命运变迁中,塑造出还乡者在放逐中的回望、梦回,续写了言之不尽的“乡愁”下的还乡故事,体现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城乡文明冲突中乡土文明的诱惑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卢建红.中国现代作家的故乡叙事——师陀的还乡之旅[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P57

[2][3][4][5]师陀.师陀全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9. P347、P343、P534、P213

[6]赵园.地之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