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31 01:19:12

中元节诗句

中元节诗句篇1

[关键词] 文体学;音美;形美;意美

一、引言

唐诗是我国古诗词的经典代表。但在诗歌翻译中,要保留其音韵、形式和意象绝非易事。对此,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他说“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形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3]。笔者拟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赏析许先生在翻译《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三美”。

二、原诗解读

要赏析译文,首先得分析原文。《送元二使安西》原诗“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本诗为诗人王维的赠别之作。诗作前两句从渭城清晨着笔,道明与友人赠别的地点、季节,同时渲染出当时的氛围,表达了深切的离情。“新”字渲染出春雨初歇、杨柳青翠嫩绿的场景。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劝”和“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全诗意境高远,意蕴深刻。

三、译诗中的“三美”

此部分从文体学角度出发,赏析许先生所译《送元二使安西》的“三美”。译诗名为 “A Farewell Song” [2],译诗为“No dust is raised on pathways wet with morning rain; The willows by the tavern look so fresh and green. I would ask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 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 ”[2]

1、诗的音美

诗的节奏韵律被称为诗的音乐性。“所谓音乐性,是指诗歌在形式和语言上所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征”[1]。欣赏诗歌便包括享受其节奏和韵律。所以译诗就得保留原诗音韵。语音可象征语义,完美语音可唤起人们的遐想。因此,要体味诗歌的婉转曲还之美,必须分析其音律规则。不同的音位组合使得音质有长短、大小、刚柔之分。如流音/l/、/r/、/m/、/n/常暗示和谐、宁静、低沉的氛围。译诗中的“raised”和“morning rain”使用了/r/、/m/、/n/三个流音,整个译诗的基调宁静、低沉,这与原诗的宁静和谐呼应。音长也能影响诗歌节奏,长元音和双元音放慢节奏,短元音可加快节奏。译诗选用 [ein]和[i:n]押韵。[ein]音余音缭绕,绵延婉转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相较之,而[i:n]音显得短促,表现了友人离别在即。谈到诗的音长、节奏和格律,译诗与原诗都是四行,每行长短均匀,平均词数约为10词。原诗首尾句押韵,译诗隔行押韵,采用了抑扬格,译文每行字数约为10词,每行音节均为12个,与原诗的节奏基本一致。

2、诗的形美

除了韵律,内容和形式也是诗的重要要素。诗之所以为诗,完全由其形式决定。因此,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原诗形美特征关乎译诗成败。在译诗中,将诗名译为“A Farewell Song”。“farewell”暗示读者诗人将与友人惜别,形式简洁优美,语轻而意重。首句“wet with morning rain”利用了头韵,视角新颖,从中可看出译者精心建构的形式之美。“The willows by the tavern”中一个介词“by”便显示了“willows”和“tavern”的空间位置,陈述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时令,营造出青青杨柳绕酒舍的场景,为后面叙事做下铺垫。第三句译诗中“again”与首句的“rain”押韵,将其放在句末,更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此处译诗与原诗取得了同样效果。“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的句式与原文基本一致。“阳关”的翻译不仅保留了原诗意象,也使译诗保留了形式美。

3、诗的意美

“意美”是“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3]。在译《送元二使安西》时,译诗第一句意境就很优美,“wet with morning rain”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第二句使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场景具体化。“willows”在古诗词中常用来抒发与亲友的离愁别绪。“fresh”和“green”使得青青杨柳的形象更为立体。“I would ask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中的意象是诗人与友人分别在即,二人在酒舍里小酌,以叙离别之情。最后一句的“阳关”不仅是个地名,而且是被赋予了特定文化含义的意象。读者见到“阳关”,即能联想到朋友离别的场景。为了达到同样的表现效果,许先生并未直译,而是译出了它的深层含意。该句中的“more”在整首诗的结尾平添了友人即将离别、依依不舍的韵味。

四、结语

总体而言,许先生所译《送元二使安西》可谓诗歌翻译的精品。译文在保证原诗音韵美的同时,使用诸多翻译策略保留了原诗形式美。许先生睿智的选词将原诗细节和意境重现得细致入微,这充分体现了他一直主张的“三美”论,对唐诗外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培荣.略谈诗歌的文体特征[J]. 渭南师专学报,1998, 46-48.

[2]许渊冲, 唐自东, 沈占春. 唐宋名千家绝句100首[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中元节诗句篇2

【关键词】传统节日;古代诗词;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喜爱传统节日,喜爱古代诗词,更喜爱描写传统节日的古代诗词。在笔者看来,传统节日是一道道大餐,那古典诗词便是盛放这大餐的精美的餐具。如果没有这些精美的餐具,传统节日就失去了华丽的载体,成为散落的珍珠,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很多诗意。在我国,有节日就有诗词陪伴,传统节日与古代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以隆重热烈著称。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这个美好的日子因为是岁首,因而是一个象征希望、充满喜庆的佳节。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是一首最有名的春节诗。他对春节这样描写道:“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欢乐喜庆之情溢于诗人言表,诗中“屠苏”是一种药酒,“桃符”即今天的对联。不难发现,贴春联、放鞭炮是至今仍然保留着的两大习俗。清代孔尚任写有《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的前四句说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后四句转入写元旦,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一颗赤诚的童心。从古到今,历代文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关于春节(古人或称之为元日、元旦)的诗词。

最浪漫的传统节日我以为要数元宵节。有两句耳熟能详的诗为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又称灯节,是日,人们早晨吃元宵,晚饭后举家出动,逛街赏灯。届时,“花市灯如昼”,“一夜鱼龙舞”,男男女女,流连观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正是这样的放灯赏灯的开放时节,男女青年能够比较自由地相互接触,从而为他们表达爱情提供了绝佳机会,创造了一个古代的浪漫时空。元宵节还有一项集娱乐与智力于一体的活动――猜灯谜。这游艺活动无论谜面、谜底还是猜谜方法,都显示典雅的诗意,洋溢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如“傍晚”(打一字),可用会意法想到日落西山,得谜底“晒”字,都富有诗意呀。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此节应属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这一风俗沿袭至今,并且人民群众仍用这个节日来祭奠革命先烈和先辈们。正是这样,清明节自有其特殊的气氛。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诗将清明时节氛围渲染殆尽。南宋诗人高翥《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直击墓地凄然情景,气氛沉重,令人难忍。至于清明节的来源,一般都认为是出自春秋时代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据记载,晋文公在烧山找到介子推尸体时,发现了写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诗句的血书。可以这样说,原始意义上的清明节,既有祭祀之意,又有统治者执政自省之功能。

传承千百年的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目前,大部分人接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词人屈原的说法:相传屈原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沉身汨罗江,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蛟龙伤害屈原遗体,纷纷把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风俗的由来。唐诗人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便很吻合这一说法:“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但只是诗人很天真,他认为后人对屈原的纪念不够庄重,殊不知以一种欢乐的方式纪念先贤其后一直流传着。且看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中秋佳节,举家团圆,畅叙亲情,人人向往。中秋首先是赏月玩月,此风俗由来已久,文人尤盛。李白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可谓妇孺皆知。“月到中秋分外圆,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更把情感融入赏月之中,创造了天人合一意境,让人产生深远美妙的遐想。苏轼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写得淡然、豁达,实际上月圆人不圆时,思念之情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便直率地道出了一般身处异乡之人的落寞心曲。中秋的另一乐事吃月饼。月饼是中秋“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同样是苏轼,他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两句诗,“小饼”当就指今天的月饼。至于“月饼”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就这样我们与古人一样体验着,赏明月、吃月饼、享人伦的美满乐事。

中元节诗句篇3

关键词:元稹;唱和诗;特色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264-02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行九,世称元九。河南洛阳人,六世祖时迁居长安。生于唐大历十四年,死于大和五年(779—831年)。元稹的一生,命运多舛,爱情上失意,仕途上也屡屡被贬,自十五岁登明经科到五十三岁去世,短短的一生五次被贬。元稹的兴趣不在诗歌,他一生的真正抱负是“达则济亿兆,穷则济毫厘”,诗歌只是他抒发牢骚的一个工具,然而他的仕途不顺却意外地成就了他的诗歌。纵观元稹一生的诗歌创作,大部分都是创作于被贬时期,他一生中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都是在贬谪时期,尤其是被贬江陵、通州时期,可以这样说恰恰是政治上的失意成就了他文学上的辉煌。本文主要就其唱和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次韵作品大量出现

所谓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关于唱和诗的类型,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交代得比较清楚:“和诗用来诗之韵曰‘用韵’,依来诗之韵尽押之不必以次曰 ‘依韵’,并依其先后而次之曰‘次韵’。”可见次韵难度最大。在元稹的唱和诗里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次韵相酬诗,而且元白还首创了五十韵、百韵次韵唱和以及次韵组诗唱和的形式。如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云: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高上慈恩塔,幽寻皇子陂。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儒风爱敦质,佛理赏玄师。度日曾无闷,通宵靡不为。双声联律句,八面对宫棋。

元稹的《酬翰林白学士代书诗一百韵》云:

昔岁俱充赋,同年遇有司。八人称迥拔,两郡滥相知。逸骥初翻步,鞲鹰暂脱羁。远途忧地窄,高视觉天卑。并入红兰署,偏亲白玉规。近朱怜冉冉,伐木愿偲偲。鱼鲁非难识,铅黄自懒持。心轻马融帐,谋夺子房帷。秀发幽岩电,清澄隘岸陂。九霄排直上,万里整前期。勇赠栖鸾句,惭当古井诗。多闻全受益,择善颇相师。

两首诗分别以“司,知,羁,卑,规,偲,持,帷,陂,期,诗”为韵。据卞孝萱统计,元稹次白居易韵者55首,白居易次元稹者26首。

二、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纵观元稹的唱和诗,无一不是平实的语言,然而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无不包含真情,无论是在情场上的生活中的还是官场失意时的唱和诗,元稹都习惯用平常语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酬乐天频梦微之》云: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这首诗是元稹在接到白居易的《梦微之》而和的一首诗。白居易《梦微之》:云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在诗中写出了自己内心因思念远方的元稹而惆怅,即便是面对早上的微风拂面也不能拂去心中的惆怅,思念元稹但却不能见面,于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元稹的和诗前二句写对白居易的答谢,紧接着的三四句说了自己对白的思念,但是与白不同的是自己却没能够梦见他。简单的一句“惟梦闲人不梦君”道出了自己因思念朋友但却连梦中都不能相见的相思之苦!“文章看似不喜平”可见元稹是深解其味的。

再如《予病瘴乐天寄通中散碧腴垂云膏仍题四韵以慰远怀开拆之前因有酬答》云:

紫河变炼红霞散,翠液煎研碧玉英。金籍真人天上合,盐车病骥轭前惊。愁肠欲转蛟龙吼,醉眼初开日月明。 唯有思君治不得,膏销雪尽意还生。

面对白居易的关心倍至,元稹没有过多的言辞而只一句“唯有思君治不得,膏销雪尽意还生”,可见对朋友的思念比病症还“顽固”,即便是“药”到也不能“病除”。语言质朴无华,然而蕴含其中的深情感人至深。正是这平实浅易的诗句,却能勾起人们的情思,唤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三、叙事性强,以诗代书

叙事性强,是元稹唱和诗的一大特色,元稹的多数唱和诗都起了书信的作用,尤其是长篇排律,如元稹的《酬乐天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东南行一百韵》这些诗多是叙述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如元稹的《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云:

楚风轻似蜀,巴地湿如吴。气浊星难见,州斜日易晡。通宵但云雾,未酉即桑榆。瘴窟蛇休蛰,炎溪暑不徂。伥魂阴叫啸,鵩貌昼踟蹰。

诗中元稹向白居易叙述了被贬贬途中的情景,作者内心的苦闷、沿途的艰辛及自然环境的恶劣在诗中一览无余。读起来更像是一封往来书信。

四、语言通俗易懂

“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语言通俗易懂是元稹唱和诗的又一特色,元稹的诗和白居易的诗一样通俗易懂,被称为“元和体”。据说,白居易每作完一首诗,都会读给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听不懂,白居易就会立刻修改,直到对方听懂为止,从中可见其对语言的推敲,元稹诗风如白居易,读来浅显易懂。如元稹《仁风李著作园醉后寄李十(一)》云:

胧月春月照花枝,花下莺声是管儿。却笑西京李员外,五更骑马趁朝时。

在元稹诗歌中这种平实易懂的诗句处处可见,诗人未经任何雕琢,不加修饰,平实但不简陋。元稹注重学习民间语言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尤其是在元、白唱和诗中二人更注重语言的通俗化,白居易还从理论上提出了诗歌语言通俗化的主张。“其辞直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欲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斯,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元稹的《得乐天书》云: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此诗读来就像是在与人聊天,语言通俗,丝毫不加修饰,然而正是这份自然天成才真实感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诗歌才能广题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风传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

元稹诗歌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很多诗人学习借鉴了元稹清新自然的诗风。

五、多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元稹唱和诗叙事强,且多细节描写,并且往往是这些细节之处最是动情之处。如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云: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诗作于元稹贬居通州(今四川达县)时听到白居易也被贬的消息时写的,“垂死病中惊坐起”这一细节描写把元稹当时吃惊、不平、担忧、无奈的复杂心境表露得淋漓尽致。不难想象,当时元稹久病卧床,却忽惊闻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被贬江州,于是病中坐起,连连哀叹。此时此刻,窗外凄风苦雨寒风吹来,二人的境遇就如同外面这凄风苦雨。同是天涯沦落人!即使是再坚强的人,其心情也会是凄苦至极。不久之后,郁闷中的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被好友的关切之情深深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垂死病中”这句,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会感动得不忍再看,何况是我呢?每次看到它,我心里还是凄恻难忍”。这首诗同时深刻地刻画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社会境遇,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的一面。可以说这种细节描写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又如元稹在如展去世后一年再看到如展生前的题壁,诗云: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此中“数行泪”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作者心中“物事人非事事休”的感慨,痛失朋友的悲伤。正所谓“欲语泪先流”,一切尽在不言中,只是“数行泪”已将因逝去友人的悲伤及自己的独存的孤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无需更多的言语也没有更好的言语能比“数行泪”来得更真切实在。

综上所述,元稹唱和诗中除了有大量次韵作品出现外,语言讲求质朴,通俗易懂并带有叙事性,多细节描写,通过用大量的细节来表表达真挚的感情,这对后世的诗歌发展是有很大影响。到了北宋,大量次韵作品出现,这不能不说是受元稹次韵诗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正平.元稹在通州的作官与作诗[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4,(3).

[2] 吴伟斌.元稹白居易通江唱和真相综述[J].南昌大学学报,2002,(2).

[3] 吴伟斌.宦官再三的打击与元稹一生的贬谪[J].聊城大学学报,2005,(6).

[4] 陈正平.通州司马元稹[J].川东学刊,1996,(3).

[5] 杨军,文生.元稹诗三议[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4).

[6] 李厚琼,于军民.元稹迟抵通州原因初探[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7] 郭自虎.诗到元和体变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10):72.

[8] 赵乐.元白唱和诗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9,(6).

[9] 卞孝萱.唐代次韵诗为元稹首创考[J].晋阳学刊,1986,(4).

[10] 郭绍虞.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1.

[11] 朱金城.白居易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36-2789.[责任编辑 王晓燕]

中元节诗句篇4

关键词:高为杰;古诗词;艺术歌曲;审美意蕴

一、以诗入乐,乐现诗境

高为杰先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极具审美性的,他选择文辞雅致、俊秀隽永的诗词作为创作蓝本,注重词曲的结合,追求原诗词的内涵,同时也追求诗词高雅悠远的意境和美学韵味。

1.诗词的内在美

古典诗词意境深远,韵调和谐,弦而歌之,更富艺术性。高为杰先生偏爱高雅悠远又能感人入深的诗词,除了常见的唐诗、宋词以外,还选取感情丰富、韵味含蓄的元曲。高为杰先生曾提出“唐诗高贵,宋词婉雅,元曲俚俗,各得其妙,各美其美”的观点。他的古诗词作品通过声、韵、调等诠释了经典的文学内涵,并将这种诗歌的内在美外显于曲调之中。艺术歌曲《静夜思》、《赠别》是以唐代李白和杜牧的经典诗篇为词而创作的,《赠别》是选择了杜牧《赠别二首》中的第二首,是表现惜别之情的作品,高先生更看重第二首中的委婉情味,此词多情似无情,借物抒情,一句“笑不成”感伤离别,抒尽悱恻缠绵的情思。《元曲小唱(三首》则是高为杰先生从千余首元曲中所挑选出来的三首作品,分别是徐再思《折桂令春情》、贯云石《红绣鞋欢情》和马致远《落梅风蔷薇露》。这三首作品本无牵连,但是高先生择其中的情意,将其串联起来,分别表现少女从初恋怀春到热情欢情,最后又失去爱恋幽怨暗淡的爱情三部曲。《折桂令春情》一个“害”字道出相思之苦,一个“盼”字道出相思之切,一句“何时?”是相思的忧愁爬上眉头;《红绣鞋欢情》叠用八个动词,俏皮生动,“更闰一更”渲染了春宵苦短的思绪;《落梅风蔷薇露》则以景咏情,借用蔷薇、荷叶、菊花暗喻季节的变换,表现女子的哀怨。三首小令文辞细腻,韵律工整,以少女情感为主线,道尽情韵绵绵,意蕴悠长。

2.诗乐的意境美

中国诗词讲究的是以诗现境,也就是以精炼的语言来追求深远的意境和意蕴。高为杰先生在充分理解诗词内涵美的基础上,运用作曲技法将这种意境以乐的形式营造出来,引发听者产生艺术想象,获得情感情境共鸣。《静夜思》抒发的是思乡之情,高先生运用流动的六连音织体音型来表现月光,运用装饰音的伴奏模拟古琴音色引人入古典意境,用轻柔连贯的声线来表现思乡情绪,并用鲜明的调性对比来表现诗人内心情感“以景抒情”的变化,从而以乐塑造了一幅月夜思乡图。《赠别》抒发的是惜别之情,高先生运用飘逸的和声音响,流动的下行分解和弦音型,宛如离别钟声的持续五度音,鲜明的音区色彩对比,以及变化音和装饰音的润腔手法,更是将这情人间的惜别之情营造的分外生动,勾画了一幅举樽对烛别情图。《元曲小唱(三首)》以情为核心,却风格相异,各显其韵。《折桂令春情》是少女情怀,附加音和弦、高叠和弦的使用使得“浮云”“飞絮”“游丝”等恍惚迷离的相思之情更加形象,描绘了一幅夜阑灯昏相思图。《红绣鞋欢情》语言清秀媚丽,高先生运用白描的叙述性音乐语言表现了情人间的难舍难分。《落梅风蔷薇露》运用和弦音型将哀怨的心情勾勒出来,似连非连,似断非断,配上叹息性的下行音调,营造了春夏秋不同时节伊人独影思君的落寞意境。

二、以美入曲,曲呈乐韵

高为杰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拥有自己独特的美学原则,他立足于民族文化艺术,追求音乐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也就是从音乐的本体出发获得严谨的结构和完美的形式。在其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则主要表现在旋律追随诗词吟诵性,节奏追随诗词语言韵律性,而和声则寻求意境营造的色彩性。

1.旋律的吟诵美

高为杰先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充分的再现了诗词吟诵特性,运用五声性旋律进行中国古代诗词风韵的模拟,从而在旋律上充分的保持诗乐的一致性。在旋律起伏上,大部分以级进为主,开腔从容,平稳延伸,旋律的上下行也多以诗词声调的升降为参照。如《静夜思》开句便根据语调级进上行,而第二句则婉转级进下行,并在每句词尾都有四拍的拖拍,婉转悠长,展现古诗吟诵的从容之美。《赠别》一曲情绪变化丰富,在旋律上的起伏也比较多,但也是遵循诗词音调和声调的起伏进行变化。“多情”上扬旋律级进,“却似”音调一致则字落同音之上,“总无”同音开始却在“无”上进行一字多音的演唱,颇有古诗吟诵“摇头晃脑”之韵,而“情”字的拖音更是将吟诵的姿态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折桂令春情》一开始也是构建在以C音为核心的吟诵音调上,旋律非常平稳,并运用二度模进的手法来表现相同的吟唱诗句。《红绣鞋欢情》分为两段,前段前三句诗词平仄相似,运用了变化模进的手法,在音高上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增加了吟诵音调的平衡性;后段情绪高涨,但旋律起伏依然不大。《落梅风蔷薇露》速度徐缓,旋律音调往往停留在同音之上,尤其是“梅梢月斜人影孤”一句,有五个字都是落在降D音上,既表现了喃喃自语、郁郁寡欢的孤寂心理,也增强了旋律的沉吟念诵之意。

2.节奏的韵律美

中国古诗词在格律上有一定的要求,唐诗严格,元曲相对灵活一些。高为杰先生在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也充分的考虑到诗词的朗诵节奏和韵律,巧妙的安排歌曲的节奏,以体现诗词的韵律美。在字词对应上,高先生将一字一音的“诵”与一字多音的“吟”交替结合,错落有致,并根据诗词的格律来进行断句,使作品的富于张力、松紧有度。《静夜思》是一首五言绝句,高先生根据句法和韵律,在前面四个字分别给予四分音符的总时值,在押韵的尾音上则运用了四拍的全音符时值;在节奏安排上大多采用简洁的四分音符节奏,并根据平仄规律进行节奏变化。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句,“月”是仄,在节奏安排上则运用了附点节奏,“是”“地”“上”等仄音则采用均分的节奏(xxxxx),核心时值不变,仅根据韵律和声调进行节奏变化,曲如此诗,简朴而富有内涵。除了根据韵律来展现节奏的韵律美之外,高先生还充分的考虑到诗词的吟诵节奏,并以此为据进行节奏的创作。如《元曲小唱(三首)》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一字一音的节奏手法,在相同结构诗句中则采用相同的节奏。如《落梅风蔷薇露》“蔷薇露(啊)”和“荷叶雨(啊)”是并列排比的两个句子,在此则运用了相同的节奏;而“菊花/霜冷/香庭/户”则根据吟诵的特点将时值拉长,将停顿的“花”“冷”“庭”字的节奏进行丰富。从整个诗词艺术歌曲来看,作曲家根据诗词的特性来进行节奏安排,将节奏与诗词的韵律相结合,并以简洁的节奏呈现出诗词的韵律美。

3.和声的色彩美

诗词艺术歌曲的和声并非仅仅功能性的作用,更多是运用在意境营造上,通过色彩性的和声来塑造诗意的境界。高为杰先生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和声以民族和声为主,以五声性的骨干音为核心,使用了二度、四度、五度叠置和弦、附加音和弦、高叠和弦等色彩性和弦,并通过这些和弦来丰富音响,渲染意境。如《赠别》中,流动的音型淡化了和声的功能性,一开始的二度倚音和五度音程就营造了音色月光、静谧的夜晚、远方的钟声的意境。其中二度级进保持了语言的自然腔调,五度则保持了空旷的音响色彩,流动的和弦分解下行则营造了诗意般的色彩。《元曲小唱(三首)》中则运用了大量的附加音和弦、高叠和弦以突显五声民族性的色彩。如《折桂令春情》一开始就运用了高叠九和弦F-C-E-G-A,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性,同时特增加了五声民族性,表现了春风拂柳的情境;第8小节就运用了附加六度音和弦,F-A-C-D中的D音就是附加的六音,并与C音构成二度,增加了民族五声性,同时也渲染了相思的郁郁情结;。在《红绣鞋欢情》中则出现诸多省略附加音和弦,如第13小节的第一个和弦就是七和弦的省略附加和弦,省略了五音,加入了附加六音,导致出现不协和的二度,表现了少女急切的心情。在所有的诗词艺术歌曲中,高先生总是力图通过和声来表现民族五声化风格,并通过特殊的和弦来为音乐增添色彩意境,体现良好的意境、情绪的渲染效果。

中元节诗句篇5

如描绘春天的诗句: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三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有突如其来的,令许多花儿“绿肥红瘦”的春雨,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的裁缝,而在我最喜欢的是和风细雨,“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时候,预示着夏天已进入尾声了等等。

爱国的诗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发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满脸豪情,而丘逢甲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却这样悲叹“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等等。

描绘儿童的诗句: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我还想到了描写儿童的这样一句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阐述事理的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等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这个问题等等。

人情关系的诗句: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李白送别 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等等。

写景状物的诗句: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等。

二是在复习阶段,我们不能只是归纳,还需要结合一些重点古诗词的复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学习古诗词需要掌握的内容。下面,略举《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的学习环节,来谈谈学生学习一首诗词需要掌握的一些内容。

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2.抓字眼,明诗意。(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此处略去过程指导)。

中元节诗句篇6

一、吟读

吟读是指初步朗读、吟咏。在吟读中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体味其中情味。诗词语言简约优美、音节和谐、节奏鲜明,在学生刚接触一首新诗时,教师可先简单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清晰、准确、流利自由地进行朗读、吟咏,于吟咏中初步把握形象,感知内容,体会感情。必要时,教师可纠正学生的停顿不当、节奏划分不清之处,以便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吟读。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吟读时应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适当地变化音调和节奏。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画面。“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入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为诗中第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二、品读

品读是指对诗歌反复推敲、品味悟理,品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进行诗词鉴赏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诗词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对内容形式透彻理解,从而在读中有所思、有所悟,达到逐步还原作品情境、把握思想内容的目的。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写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两词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细加品味,可让人联想起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传达出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这两句可以说显示了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用“绿肥红瘦”来写花,只有精心品读,才能悟出词人如此刻意地选择一组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进行渲染的用意,才能品出词人含蓄地表达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在的无限惋惜之情。通过品读,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和理解诗词中意象的蕴意,精雕细琢的句式句型变化以及精妙的修辞、创新的技法,当学生对这些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他们会被诗词深深打动,沉浸于诗词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美好感受。

三、背读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六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其中第三册课本就占了两个单元,即《诗经》《离骚》、汉魏晋诗歌单元和唐诗宋词单元,还有第五册的李白、杜甫诗歌单元。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诗词所占的数量最多。《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要求学生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如《诗经》、楚辞、唐宋词等。同时,高考中名篇名句默写题型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背诵记忆的重视。因此,多积累多背读也成为是诗词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背读主要是着眼于背诵记忆。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最佳年龄,教师应科学指导学生多背诵优美的诗词,以记忆促进理解,积累语言,形成言语美感。在吟读、品读之后,学生对诗词有了透彻的理解,极易背诵;加上诗词琅琅上口,词句优美,方便背诵。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调动起学生背诵诗词的积极性,适当提供一些记忆指导,学生多背多记的目的应该是比较容易达到的。当学生的记忆仓库中储存了一定数量的诗词材料后,无论是对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还是对陶冶美好情操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四、泛读

中元节诗句篇7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填空。

(10分)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郑燮,号

代书画家、诗人。本诗第一句用一个“

”字充分表现了竹子

的性格;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生命力的

;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

,进一步表现了竹子

的精神。

2.《咏柳》一诗的作者是唐朝的

。在这首诗中,作者赞美了

,表达了作者对

的无限热爱。

二、诗词积累。

(38分)

1.将对应的诗题、作者、诗句连起来。(5分)

《示儿》

杜牧

但悲不见九州同

《梅花》

陆游

孤光一点萤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独自开

《舟夜书所见》

叶绍翁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遥指杏花村

2.在下列诗句中填上恰当的数字。(7分)

(1)春种(

)粒粟,秋收(

)颗子。

(2)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人间(

)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不知细叶谁裁出,(

)月春风似剪刀。

(5)飞流直下(

)尺,疑是银河落(

)天。

3.填花名,将古诗补充完整。(4分)

(1)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4)(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根据提示写古诗名句。(11分)

(1)高适有两句诗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有两句送别诗的意思和它相反,这两句诗是: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小时候听奶奶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只知道织女不仅漂亮,而且非常勤劳。《迢迢牵牛星》中“

”是对织女勤劳形象的完美诠释。

(4)《马诗》中诗人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的诗句是:

(5)读诗句,品经典。王安石《元日》中“

,总把新桃换旧符”让我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祝福;郑燮《竹石》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坚韧、顽强的精神;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

”展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5.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1分)

(1)黑云翻墨未遮山,

(2)

,草色遥看近却无。

(3)君看一叶舟,

(4)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好雨知时节,

(6)山下兰芽短浸溪,

(7)

,但悲不见九州同。

(8)暖风熏得游人醉,

(9)洛阳亲友如相问,

(10)月出惊山鸟,

三、综合知识积累。

(16分)

1.小学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边疆战士、边塞风光的诗歌,善写这类诗的诗人我们称为边塞诗人。下列哪位诗人称得上是边塞诗人?(

)(2分)

A.李白

B.王昌龄

C.杜甫

D.苏轼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和“

”被人们喻为花中四君子。(

)(2分)

A.松、竹、兰

B.菊、竹、兰

C.菊、松、竹

D.兰、竹、荷

3.下列古诗描述的节日依次是(

)(2分)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①春节

②中秋节

③端午节

④除夕

B.①元宵节

②中秋节

③清明节

④春节

C.①寒食节

②七夕

③中秋节

④春节

D.①元旦

②七夕

③中秋节

④元宵节

4.与韩愈、柳宗元、“三苏”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的是(

)(2分)

A.王安石

杨万里

欧阳修

B.曾巩

杨万里

欧阳修

C.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D.曾巩

王安石

杨万里

5.下列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以书房命名的一项是(

)(2分)

A.《聊斋志异》

B.《杜工部集》

C.《稼轩长短句》

D.《临川先生文集》

6.文学常识填空。(6分)

(1)“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

》《大学》《

》《孟子》。

(2)在中国文学史上,《

》是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

(3)成语“高山流水”涉及的两个历史人物是

四、说说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分)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17分)

(一)绝

句(11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绘的是

季的景色。(3分)

2.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个字描绘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

。(3分)

3.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表示颜色的字是

,表示声音的字是

;表示动景的句子是

,表示静景的句子是

。(4分)

4.根据诗句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地点应是(

)(1分)

A.柳树下

B.窗前

C.西岭

D.门外河边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6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是

代诗人

的作品,这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3分)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分)

(1)“初闻涕泪满衣裳”中诗人流出的是喜悦的泪、高兴的泪。

(2)令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可以回到家乡去了。

(3)诗中的“妻子”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意思相同。

六、文言文阅读。

(15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篇古文的作者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1分)

2.请将短文中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3.请用“/”划分朗读节奏。(2分)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4分)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思援弓缴而射之。

(3)为是其智弗若与?

(4)非然也。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6.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智力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2分)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参考答案

一、1.板桥

坚韧

顽强

遭遇的挫折与磨炼

坚忍顽强

2.贺知章

春天里柳树美丽的姿态

春天和大自然

二、《示儿》

杜牧

但悲不见九州同

《梅花》

陆游

孤光一点萤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独自开

《舟夜书所见》

叶绍翁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遥指杏花村

2.(1)一

(2)四百八十

(3)四

(4)二

(5)三千

3.(1)桂花

(2)荷花

(3)杏花

(4)桃花

4.(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3)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4)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5)千门万户曈曈日

千磨万击还坚劲

青春作伴好还乡

5.(1)白雨跳珠乱入船

(2)天街小雨润如酥

(3)出没风波里

(4)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5)当春乃发生

(6)松间沙路净无泥

(7)死去元知万事空

(8)直把杭州作汴州

(9)一片冰心在玉壶

(10)时鸣春涧中

三、1.B

2.B

3.C

4.C

5.A

6.(1)中庸

论语

(2)西游记

吴承恩

(3)伯牙(或俞伯牙)锺子期

四、1.夸张

2.比喻

3.设问

4.拟人

五、(一)1.唐

杜甫

2.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雪船

3.黄、翠、白、青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B

(二)1.唐杜甫忽闻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欣喜若狂

2.(1)√

(2)×

(3)×

六、1.孟子

2.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3.思/援弓缴/而射之

4.(1)教导

(2)引,拉

(3)智力

(4)这样

5.(1)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中元节诗句篇8

一.知人论世法

朱光潜先生曾这样论诗:“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里所说的“知人”就是指体味诗情时要联系诗人的个人境遇,“论世”即指体味诗情时还要联系诗人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

例如,辛弃疾的《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体会这首词的情感时,如果单从前三句及“青旗沽酒”句来,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但如果懂得“知人论世”,就能深入感受词情: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被金兵节节进逼的情势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许多词的基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他的愁苦之音,可以从词的末两句看出。

二.捕捉“诗眼”法

这里所说的“诗眼”,即一首诗(词)的主旨句或关键词句。读诗时若能迅速捕捉到“诗眼”,也就能准确体会诗情。还是以上面的《鹧鸪天》为例,该词的“词眼”为“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画龙点睛”句不但赞美农村比城市有生气,而且还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朝廷做官犹如城中的桃李要忧风愁雨,倒不如在农村闲居,就像荠菜花那样不怕风吹雨打,生机盎然。由“愁风雨”不难体味到作者因“风雨”而引发的愁苦之情。

再如,梅尧臣的《东溪》,这首诗最能体现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这一作诗主张的诗句为:“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这联诗句则为此诗“诗眼”:表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三.景物分析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景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上例《鹧鸪天》的作者辛弃疾就是借助主旨句的写景来含蓄地写意:“城中桃李愁风雨”不仅寓含词人在朝中像桃李那样为“风雨”而愁,还借此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我们读诗就要像这样读出“景”中情意。

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描写“山中流泉低吟、日色阴冷”的景色,含蓄抒写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

上面说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当然,也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比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作者极言春光绚丽,这是“以乐写哀”,反衬思归的感伤。

所以,在鉴赏写景诗、咏物诗时要把握这类诗“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领会诗人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四.多元解读法

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我们在读诗时要“披文以入情”,理清诗人的感情脉络,进而把握感情基调。我们可以从诗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事件、对自然、对人生、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等多角度解读诗歌的情感。

例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对这首诗可进行这样的多元解读:有对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的英勇精神的赞颂,有对五千将士“丧胡尘”的痛惜,有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还有对边塞战争的反对和厌恶等。如此多层面体味,方能领悟此诗“用意”之“工妙”。当然,此诗情感的“重心”在三四两句,侧重表达的是后两种情感。

中元节诗句篇9

一、标题需要求实正名

笔者收听点播,发觉本音像读物播放的50首诗中,宋诗占49首,多转录于《宋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宋诗所占篇幅如此之多,能不强调?何况点播受众视听5辑仍未见唐诗,必然怀疑原标题《唐诗宋词小状元》是否妥当。为准确计,可否改作“唐宋诗词”?这样兼及唐诗宋诗,就比“唐诗宋词”更具包容性和准确性。

“小状元”提法也欠妥当。实事求是地分析,即使熟读这些诗词,不一定每个读者都会当“小状元”、“小秀才”。最能吸引读者的还是编者的愿望——“大家读”。“唐宋诗词大家读”的意思就是,谁都可以读,不仅小朋友,还包括大朋友和老朋友。

诗词讲究音韵声律,讲读诗词的节目,标题要有文采,合音律。“唐诗宋词小状元”是“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失替,不合律。“唐宋诗词大家读”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合乎律句的特殊格式。

二、抄录不能失实乱真

本节目播讲的诗词中有两首竟然抄错原文,这是很大的错误,必须更正。例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第三句误植为“夜阑卧听风雨声”。原句“夜阑卧听风吹雨”是“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交替合律。“夜阑卧听风雨声”是“仄平仄仄平仄平”,既不交替,又让第三句落脚字作平声,大悖诗律,显然属于率意臆造。

《题红叶》(节目未交代作者是“唐宣宗宫人韩氏”):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尾句“好去到人间”是“仄仄仄平平”,平仄交替合律。但字幕和诵读改作的“好到人间去”是“仄仄平平仄”,落脚仄声字,不合律绝规格。

三、书写应该合乎规范

该节目的字幕中出现不少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例如——

《戏答元珍》:“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字幕显现“落阳”是“洛阳”的误植。

《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字幕显现“萧鼓”是“箫鼓”的误植。同例还有《湖上》“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中,亦误植为“萧鼓”。

《泊船瓜州》字幕显示标题为“京口瓜州”,首联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同一地名,两字不同;但善本所载实为“瓜洲”。

《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其中“系”在字幕上误作“糸”。“糸”音mì。《说文》:“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戏答元珍》:“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其中“橘”误植为“桔”。“桔”读 jié,组词“桔槔”和“桔梗”。“橘”读 jú,指橘树、橘子。197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其中将“橘”简化为“桔”,并说明“中药桔梗的桔仍读 jié”。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中指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因此,“桔”不能作“橘”的简化字。

还有,字幕展示律诗排列的格式有的不规范,会误导读者,如欧阳修《戏答元珍》,编者把该诗的第一、二、三、四句从上到下写在左侧,把第五、六、七、八句从上到下写在右侧:

春风疑不到天涯,夜闻归雁生乡思,

二月山城未见花。病入新年感物华。

残雪压枝犹有橘,曾是洛阳花下客,

冻雷惊笋欲抽芽。野芳虽晚不须嗟。

这样按“ZZ”样式排列,很不符合横排习惯,令人无法正常阅读。其按通用格式应作: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同例还有《游山西村》,兹不赘。

插图的匾额、碑碣文字横写格式不一:“故宫”、“剑门”字序依照传统从右至左排列,不错;但“沈园”、“汴州”却从左至右排列,使人无所适从。

四、读音定要准确合律

首先说读错音的字,例如:《戏答元珍》尾句“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的“嗟”,在该节目中被读如差chā。“嗟”音如“皆jiē”,叶韵读jiā。

《横塘》 “细雨垂杨系画船”的“系”词义为“拴住”,音jì,去声(4声),理当读如“记”。

《三衢道中》作者名被写作“曾几”,读“几”为上声(3声),音如“己”。其实大错,宋人曾幾字吉甫,取义于《易·系辞》的“知幾其神乎?幾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如果编者明白名字来由,知道“幾”该读阴平声(1声),就不会任意写成简化字,误认“几何”,导致误读。此与某作家误读“刘知幾”为“刘知己”同例。后面介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作者是“刘长(chánɡ)卿”——《中华诗词网》和于丹教授也都念成“刘长(chánɡ)卿”。按,《中山诗话》载嘲僧惠崇诗云:“河分冈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多古句,古人诗句犯师兄。”第二句按声律为“平仄仄平平仄平”,第六字必须是仄声,只能读如“生长”的“长”。由于刘长卿之名源于司马长卿,而司马长卿的“长卿”唐五代时皆读为zhǎnɡqīnɡ,因此刘长卿的正确读音为LiúZhǎnɡqīnɡ。

《沈园》其二:“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本指“会稽山”,今读为“稽(去声,4声)山”,不合语音实际。

汉字常常依词性变更某字的读音,是谓“四声別义”。例如:09《梅花》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为”表示“因为”,故须读去声;读为阳平声(2声)是错的。同理,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为”,因为并不是“作为”的意思,也不可读成阳平声。

《村豪》“滥倾新酿酒,包载下江船”的“载”,表示装载,去声,音如“在”;不能读成上声(3声),音如“宰”。

《盱眙旅舍》“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的“旋”是副词,意即“马上”,不作动词“旋转”解,不能读阳平声(2声),该读去声,音如“楦”。

《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的“转”义项是运转、改变,只能读上声。如果读成去声,就变为转圈子了。

《望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依律“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跳”必须读为阳平声(2声,川东方音读如条),节目播音者照今人习惯读为去声,此句就被搞成“孤平”了。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看”字处于“平平平仄仄平平”的第二字位置,必须读成阴平声(1声),播音照普通话声调读成去声,失误。

《戏答元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中“思”位居尾字,理当依“仄平平仄平平仄”之律,念去声,读如“似”;绝不能像播音者那样照普通话声调读为阴平声(1声)。

《示长安君》“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供”居“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为避尾字“三连仄”,不能照今人习惯念去声,必须念阴平声。

《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听”居“仄平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字,不能照今人习惯念阴平声,必须念去声。

《过杭州故宫》“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的“朝”有两读,播音者读如“昭”,失误。按宋程大昌《雍录》卷四:“ 朝元阁 。”自注:“ 天宝七载,玄元皇帝见于朝元阁 ,即改名降圣阁 。”朝元犹言朝见玄元,理当读阳平声 (2声),cháo音如“潮”。

《田园杂兴》的 “兴”,本不是“兴起”的意思,表示“兴致”该读去声(4声)才对。

总之,诗词是要体现语言的音乐美的,讲究语音与修辞的高超配合,即平仄协调,因此某些字在某一位置的读音必须读成某个声调,绝不含糊。

五、解释还须确切恰当

语云“诗无达诂”,这并无问题,但却不能作为随意解说的挡箭牌。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古典文学普及工作务求切实恰当,这是共识。本节目有些介绍、解说并非如此。例如——

《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作者李纲屡次被谪,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故与其笔下的老牛力耕负重、力尽筋疲,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一样。但病牛想到的是只要众人都能吃得饱,即使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本节目却解为“像夕阳带来温暖”,则为失当。

《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在上头。”节目解释说:“荷叶才露出尖尖的一角,……”但画面上出现的却是荷花。配画不当。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身”是关键字。《论语》:“吾日三省吾身。” 《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愈《原毁》:“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可证此“身”应解为自己、自身。然而本节目却将该句解作“只缘是我身处此山之中”,含糊其辞,小朋友们听得懂吗?

《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被解说为“有一位儿童奔跑着追黄蝶”,必须是“一位”吗?释文武断。

中元节诗句篇10

一、 趣意导入解诗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一起读。(生读“元日”)

师:知道“元日”指的是一年中的哪一天?

生:正月初一。

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大年初一”。)

二、 初读古诗学字词

(一)准确流利读古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己读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认识或难理解的字多读几遍。(生自读古诗)

师:(插话)咱们就这样轻轻地读,读上那么两三遍,读到自己的心里去。

(出示古诗,标注生字“爆、屠、符”,生领读。)

师:声音响亮清脆。读准了生字,诗句就能读正确、读流利。(生1读古诗)

师:字正腔圆,准确、流利。还有谁愿意来试试看?(生2读古诗)

(二)抑扬顿挫读古诗

师:他还稍微注意了停顿。我们说读古诗啊都讲究抑扬顿挫,你听,(师范读,加手势)“爆竹声中一岁除”,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生2读第一句诗)。

师:有点味道了,注意停顿和节奏,会把诗句读得更有味道。再读读。(生2再读诗句)。

师:咱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整首诗都能读得这样有韵味就更好了,自己在座位上练练。(生各自读)

师:谁来展示一下。(指名朗诵整首古诗)

师:掌声送给他,摇头晃脑的样子真像个小诗人。

(三)自我探究学字词

1.自学古诗,圈圈画画

师:自己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字或词,暂时读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在旁边打个“?”。(生各自默读,边读边思考,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交流共享,识字解词

(1)理解“屠苏酒”,学习生字“屠”

师:咱们来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屠苏”是一种“酒”。

师:能不能具体介绍介绍。(生都摇头)

师:看来大家都不知道。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古时候,人们过年时有这样的习俗,在除夕挑选最新鲜的屠苏草泡在酒中,到大年初一早晨,一家人围在一起,朝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喝下这新鲜的屠苏酒,据说可以驱赶瘟疫。“屠苏”就是这么一种奇妙的酒。

师:“屠”是生字,观察一下,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生:记者的“者”字上面加一个“尸”字。

师:你用的是部件记字法。那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观察一下。

生: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尸”字的一撇要舒展,包住里面的“者”字。

师:那咱们就描红、仿影、临帖这个“屠”字。(师提醒写字姿势)

(2)理解“爆竹”,学习生字“爆”

师:继续交流,你还读懂了――

生:我读懂了“爆竹”的意思,“爆竹”是指现在的“鞭炮”,人们除夕放鞭炮,可以驱赶年兽。

师:你不仅知道“爆竹”现在叫做“鞭炮”,还知道“爆竹”在古时候是用来干什么的。这里的“爆”字是个生字,你打算怎样记住它呢?

(生分别以部件记字法和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观察田字格中的“爆”字,说说书写注意点。

生:“爆”字应该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要注意左窄右宽。

生:“爆”字上面的“日”字要扁一点,它最下面的部件不是“水”,像“水”不是“水”。

师:整体和细节都要关注。一起来书空“爆”字最下面那个部分的笔顺。(师生以儿歌形式书空;学生描红、仿影、临帖。)

师:“爆”和同音字“暴”在运用的时候容易混淆,咱

们来区分。(出示练习)

1.这场( )雨来得真够猛烈的。

2.学校里( )出特大新闻,黄倍佳阿姨要来和我们交流她的读书感受。

3.过年啦,小朋友们燃放烟花( )竹,不亦乐乎。

4.小雨这( )躁的脾气可要好好改一改哦。

(生分别解答,教师即时评价)

师:“暴”和“爆”,是同音字。与火有关一定会用“爆”,如引爆、爆炒、爆炸等;而“暴”用得较广,比如暴露、暴雨、暴涨、暴躁、暴发等。只有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在日常说话、习作中准确运用。

(3) 理解“一岁除”,拓展古诗句

师:继续交流,说说你理解的字或词。

生:我读懂了“一岁除”的意思,就是一年又过去了。

师:很多诗人在写诗时用“岁”来表示“年”。

(出示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刘希夷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师引读)

师:“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

3. 质疑问难,释疑解惑

(1)查字典明意思,理解“瞳瞳日”

师:同学们还在哪些地方打上小问号了?咱们再来交流交流。

生:尤铡#ㄉ都表示不懂)

师:看来这个词确实有点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印庇辛街纸馐汀T谡饩涫中我们该选哪一种解释呢?(屏显“印钡牧街忠馑迹

生:选第一种解释,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师:说说对“千门万户尤铡钡睦斫狻

生:千家万户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师:是呀,大年初一的早晨,明亮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

(2)看插图明意思,理解“桃”和“符”,学习生字“符”

生:“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符”和“桃”我都不理解。

师:其实“桃”和“符”是指同一样东西,来看看书上的彩图,猜猜“桃符”指的是什么呢?(屏显书图)

生:春联。

师:读读关于“桃符”的介绍,看看他猜得对不对。(屏显“桃符”资料)

生:他说得很对,“桃符”就是指“春联”。

师:“符”是个生字,观察观察它的结构,提提书写建议。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紧下松。(生描红、仿影、临帖)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结合上下文、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懂了一些词语。对于像“印薄疤曳”这些一下子不能读懂的词语,通过看插图、找资料、查字典等方法,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屏显理解词语的相关要点)

三、 品读感悟懂习俗

1. 默读古诗,思考圈画

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想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圈出古人过春节的习俗。

(屏显“自学提示”,生自主学习,圈圈画画。)

2. 交流共享,读懂习俗

(1)想象说话吟诗句,读懂习俗“燃爆竹”

生:古人在过春节时会放爆竹。(师板书:燃爆竹)

师:放爆竹了,孩子们多开心啊,谁来看着插图说一说:(屏显放鞭炮)

师:(引说)放爆竹了,孩子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可开心啦!

生:放爆竹了,孩子们有的躲得远远的,有的捂住耳朵,还有的胆子够大走过去放爆竹呢,可开心啦!

师:爆竹声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响彻云霄。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进入这欢快之中。

(指名2位学生读,男生齐读,教师相机指导,直至朗读到位)

师:爆竹声震天响,旧的一年又过去了。

(2)紧扣“暖”字吟诗句,读懂习俗“饮屠苏”

师:继续交流过春节的习俗。

生:人们还会喝屠苏酒。(师板书:饮屠苏)

师:这屠苏酒可以避瘟疫呢,我们赶紧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喝吧。

师:哎呀,我要问问大家,喝了这屠苏酒,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喝了太多的屠苏酒,感觉醉醉的。

师:屠苏美酒喝到醉啊,此时你就是诗人啊!

生:我一饮而尽,感觉一股暖气直往下钻。

师:这个诗句中有一个字就表达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受,找找看是哪个字?

生:暖。

师:具体说说哪儿暖呀?

生:我喝得全身暖暖的,心里也暖暖的。

师:喝了这屠苏酒啊,脸上暖暖的,心也暖融融的。看来这春风不仅把暖气送到了屠苏酒中,也送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生读、师范读、女生齐诵)

(3)品味春联吟诗句,读懂习俗“换桃符”

师:我们继续交流过春节的习俗。

生:人们都得贴春联,换桃符。(板书:换桃符)

专家看课

师:来读读书上彩图中的春联。(生读,但读不下去。)

师:都难住了吧?我用简体字把它写了下来,读读看。(屏显春联,生各自读。)

师:可别小瞧了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它以工整的对偶、简洁的文字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一起读。(生齐读)

师:快过年啦,老师也想送一副春联给同学们,读读看。(屏显春联)

(生各自读春联:“勤学习春光好,苦钻研幸福多。”)

生:我明白,老师是希望我们刻苦学习。

师:不同的春联送给不同的人,猜猜这些春联分别是送给谁的。(屏显春联)

生:“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送给生意人的,祝他们生意兴隆。

生:“春种满田皆碧玉,秋收遍野是黄金。”是送给农民的。

师:“春种”“秋收”,这不禁使你想到了哪一首古诗?

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师:春耕、秋收,是所有农民最大的心愿。春联是我们中华经典文化的重要内容,咱们要多阅读,多积累。

(4) 善抓重点巧总结,动情吟诵《元日》诗

师:燃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习俗,寥寥数语,作者就为我们勾画出古人过春节时的喜庆场景。时至今日,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人们总会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谁来读读这首诗?(生朗读《元日》)

四、 动情吟诵明诗意

师: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再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生自读,想意思,同桌交流)

生: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人们喝起了屠苏酒,这酒使人们的全身暖融融的。千家万户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总会揭下旧的春联,换上新的春联。

师:读懂了诗歌的内容,一起再来吟诵这首诗。(生有感情地背诵《元日》)

五、 关注背景悟诗理

师:关注诗人和创作背景,更有利于我们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内心。来,互相聊聊你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生介绍查阅到的资料)

师:读读王安石的简介,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王安石49岁那年进行改革,他希望改革能够成功。

生:王安石在诗歌中表达了他的希望。

师:王安石当时是宋朝宰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快过年了,我们敬爱的总理会想些啥呀?

生:我们敬爱的总理肯定是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生:我认为,作为一位总理,他一定是希望人民生活安康,永远幸福。

师:默读古诗,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

生:“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那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呢?

生:从“总”字能感受到王安石坚定不变的信念。

师:一个“总”字,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远大的胸怀。再吟诵古诗。(生有感情地齐诵古诗)

六、 拓展延伸亲经典

师:从古到今,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咱们一起来读。

师:快过年了,宋代诗人毛滂在《元日》中写道――

生:“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师:喝不完的美酒,挡不住的欢笑,明朝诗人叶吟诵道――(生:“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师:清朝诗人孔尚任虽然年岁已高,但童心未眠,一起吟诵――(生:“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师:曾任我国副主席的董必武先生也写下了喜庆的诗篇――(生吟诵:“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师:我们发现,春节里人们都会――(生:饮屠苏酒);都会――(生:燃放爆竹);还会――(生:换桃符)。

(生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师:感受到了吗,王安石相信――

生:王安石相信改革一定会成功。

生:王安石相信他推行的新政一定会给人民带来幸福。

师:幸福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密码,一起轻轻哼唱这首诗。

(生和着音乐轻唱古诗)

【评析】

古诗教学是中国母语课堂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教儿童阅读古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儿童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然而,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不管诗歌内容还是话语风格,都与儿童的经验相距甚远。因此,教师往往会采用许多教学策略,缩短古诗与儿童间的距离,让儿童近距离地触摸语言,倾听遥远的历史回声。

听樊裔华老师上古诗,我没感到课堂推移中的阻隔与障碍,相反的,荡漾在心间的是一种自然、朴素、亲近的感觉,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充满张力的40分钟,可谓收获良多。透过表面的课堂情景,我试图寻找到教者在设计古诗教学、开掘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方面的意

专家看课

图和独特之处,以获得古诗教学的智慧。

首先,古诗教学“立根”于反复吟诵与涵泳中。

古诗课堂,首先应听到琅琅书声,本节课也不例外。樊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通顺,还关注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咱们就这样轻轻地读,读上那么两三遍,读到自己的心里去。”“我们说读古诗啊都讲究抑扬顿挫,你听老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节奏,会把诗句读得更有味道”“时至今日,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人们总会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谁来读读这首诗。”“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反复吟诵与涵泳的目的,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把诗读透,读厚。

古诗有意、境、象,而这些不仅体现在诗句中,往往也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中。因此,古诗教学中的琅琅书声是一种韵律的回响。《元日》是一首仄起七绝,用的是虞(u)韵,比较含蓄。所以,这首写元日的诗,并不是那么欢快,而是有些感慨。教学中老师希望学生能读得押韵、有节奏,如果从诗歌吟诵时的平仄声长短韵上来体会诗人的感慨之情,会更能让学生明白为何这样读古诗。这可能需要我们不断深入认识诗歌韵律,进一步提升古诗吟诵水平。

其次,古诗教学“立根”在母语的正确理解和巧妙运用上。

《元日》所述贴近生活,寓意深刻。为了拉近古诗与儿童的距离,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让儿童直面语言文字。本课教学从解题开始,正音跟上,以疏通难读难解词句为主,尤其在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上可谓丰富多彩。比如:根据已有经验学习“爆竹”,通过同音字“爆”与“暴”的比较,使得汉字的音形义完美结合;用拓展诗句的方式教“一岁除”;用查字典比较字义的方式教“印;用观察图画的方式教“桃符”。看得出,老师在备课时是很用心的,力图交给学生多种识字解词的“点金手指”,在语文实践中明白古诗中的词语虽然有很多陌生化,然而理解的方法和途径与现代白话文是相通的。

纵观整个课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不管是诗词、诗句的理解与运用,都经由学生自学交流学习后的分享为主。教学一开始就把儿童置于课堂的中央,老师要做的就是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包括资源的提供,范读的引领,图画的支持等。课堂虽然少了常见古诗教学中的“语言渲染描述”“音乐图画再现”等创设情境手法,但却多了儿童主动学习,主动理解,主动提问的身影,这样的课堂是儿童的课堂。

再次,古诗教学“立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读古诗,只读诗面意思是不够的,老师深谙其中道理。古诗是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元日》里写了老百姓过年的一些习俗,除了“饮屠苏酒”有些陌生,像燃放爆竹、张贴春联至今仍然用在社会生活之中。教师创设了多重语境,让学生多处情景说话,比如“放爆竹”时诉说内心的快乐和兴奋;饮屠苏酒表达身心暖暖的感觉;“赠春联”给友人,表达美好的祝福。当老师一次次巧妙地把学生置于一个个语境中,在古今之间穿梭,获得感同身受,这时,学生的语言是自然而真实的。

最后,古诗教学“立根”在古诗文体特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