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3-20 05:41:09

去年的树读后感

去年的树读后感篇1

突然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是三年级的一件事,我不小心把妈妈的香水打破了。到妈妈回来时,她闻到她自己的香水味道。妈妈立刻走进了房间。

原来真的是香水掉到地上,妈妈走到我面前说:“你是不是把香水打破呢?”。

“不······是我······打······破”我语无论次地说。顿时我心里感到很后悔。因为小孩子要诚实。

过几天,妈妈再来问我:“明明是你打破的,却不诚认你要反思一下”。

我慢慢说:“你第一次问我的时候,已经我很后悔可不知道怎么向你说”。

“今次就算你诚实一点,我就不叫你写反思”妈妈说。

这时我的心里面平静了下来。只希望不要有下次。

去年的树读后感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流程设计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2.揭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2.交流初读心得。

语文(四年级)培训资料教学设计JIAOXUE SHEJI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A为什么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等等。B疑问:破折号的意思,为什么用“落”?C感受:为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

(着重引导A。)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归纳把书读薄的方法。词语:煤油灯(词义:实物演示)、伐木人(词义:伐即砍。在本子上写一个“伐”字)、融(字形、字音)。

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一)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多次写到了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

3.……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二)交流。

1.“天天……”一句。

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读。

2.分别时的对话。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

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男女生读。

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3.怎么找的语句。

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他是怎么样找的?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地找,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你着急了。

你在为大树担心。

你体会得真好。

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大树。

这回,咱们都是正焦急地寻找朋友的小鸟了,让我们一起读。

1)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来,请刚才在练习表演时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

2)学生做小鸟,自找合作伙伴练读。

3)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4)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5)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a.图: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b.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

(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

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

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

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

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把小鸟换成“我”,再指导读第二遍。(你们的朗读,把我的心也深深打动了。你们是这么读的“睁大眼睛、盯、看、又看”,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

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

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

总结: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大树、伐木人、作者等身份,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去年的树读后感篇3

读《爱心树》有感

今天,我读了爱心树这本书,这本书也是关于爱的一本书,书中的大树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小男孩,自己却没有让小男孩给自己一点点的报酬,大树把自己能做到的事都做了出来,终于满足了小男孩,在小男孩小的时候,大树让小男孩在自己的树枝上荡秋千,在小男孩十一二岁的时候,大树给了小男孩自己所有的果实,让小男孩拿到城里去卖掉挣钱,在小男孩长大的时候,大树把自己的树枝全部给了小男孩,让小男孩去盖一座房子,在小男孩已经中年的时候,大树把自己的树杆给了小男孩,让小男孩做了一条船,然后小男孩就驾着这一条船划走了,在小男孩已经彻底老了的时候,因为大树已经没有东西可给了,就让小男孩坐在自己光秃秃的身子上休息了。

大树特别有爱心,所以这本书才叫爱心树。大树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小男孩,把自己的身体给了小男孩,我觉得小男孩总是一遇到问题就来大树这里求助,小男孩还不给大树一点点的报酬,我不怎么喜欢这个小男孩,因为,他一遇到困难就不会自己解决,只好向大树求助,却不给大树一点点的东西,这个大树却特别有爱心,它把自己给了小男孩,所以大树特别的有爱心。

我决得爸爸妈妈,老师她们像一盏盏不灭的时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心灵。那个孩子既贪婪又自私,从活泼幼稚的孩童到行动迟缓的老年,总是不停地在索取,从来都没有回报大树些什么,所以他也没有真正快乐过。

读《爱心树》

以前我从图画书里看见关于《爱心树》的介绍,就很想看这本书。不久爸爸就给我买来了,我真是太开心了。于是就和妈妈一起打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读完《爱心树》,我被深深地被那棵无私的苹果树感动了。

之前有一棵苹果树,它喜欢上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也十分喜欢这棵苹果树。男孩每天跑到树下采集树叶,在树枝上荡秋千,吃树上结的苹果,和大树捉迷藏,在树荫里睡觉……随着时间的流逝,男孩需要的东西,大树都倾其所有,把果子、树枝,甚至把树干都献给了男孩,最后,当大树只剩下一个老树墩时,它还希望给男孩一点什么东西,但这时它什么都没有了,便当成了男孩的座椅以供男孩休息。大树为男孩做每一件事后,都觉得十分快乐。

这棵无私的苹果树,让我想到了世界上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她们也像这棵苹果树一样,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直到老去。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她们用身体创造乳汁,哺育我们;在我们幼年时期,她们教我们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在我们儿童时期,她们领着我们触摸这个世界;在我们少年时期,她们陪伴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我们青年时期,她们默默地作为我们远航的坚强后盾……等到我们功成名就时,她们却已经苍老了,可心里还是在念叨着我们。所以,我们要珍惜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好好孝顺她们!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棵大树,它很有爱心,它把自己的果实、叶子、树干都给了小男孩。我还觉得小男孩太自私了,只想到自己,没想为大树做点什么。

我长大以后不要做小男孩,要做大树。

爱心树妈妈

今天,我看了《爱心树》的故事。

一个小男孩在一棵爱心树下荡秋千、玩耍、吃苹果。一天一天过去了,小男孩慢慢长大了,很久都没有来。爱心树还当他像小孩一样,说:“小男孩,你来荡秋千、吃苹果吧。”小男孩说,“我已经老了,我已经荡不动秋千、吃不动苹果了,我需要钱”。爱心树说,“我没有钱,非常抱歉,可是,我可以给你苹果,让你去卖。”

过了好多年,小男孩又来到爱心树前,爱心树说,“小男孩,来荡秋千,来吃苹果吧。”小男孩说,“我已经老了,我没有房子,我需要一幢房子”。爱心树说,“你把我的树枝砍下来,去盖房子吧。”小男孩也没有感谢爱心树,就砍下树枝去盖房子了。

又过了很多年,小男孩已经变成了老爷爷,他说,“我想要一条船,你能给我吗”。爱心树说,“非常抱歉,你可以砍了我的树干去造船远航。”

我觉得爱心树就像小男孩亲爱的妈妈一样,小男孩想要什么,爱心树妈妈就给他什么。这个故事让我非常感动,我希望小男孩每次拿了东西以后,要记得说谢谢。

看了这本书,我感慨万千,这棵树为了这个小男孩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却毫无怨言!我想起了自己亲爱的妈妈,妈妈为了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再也按捺不住我那激动的心情,一下子扑到了妈妈的怀里,“妈妈……”闭上了自己的眼睛大哭起来!

我觉得大树很有爱心,因为它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小男孩,到了小男孩老了的时候大树还有东西给小男孩,总之,大树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了小男孩,小男孩一遇到困难就要来找大树,大树现在已经成了小男孩的帮助人了。

《爱心树》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字叫《爱心树》的书,《爱心树》讲了一棵大树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提供给了小男孩,却没有得到一点报答,自己还感到很快乐的故事。如果他没有把东西给小男孩,他的一生就不会这么残酷,但是也不会这么快乐。他把自己的爱心献给小男孩,无论自己到了什么地步还感到很快乐。我觉得小男孩做的太过份了,他应该从心里感谢大树,也应该给大树一点温暖,要经常来看它,把它装扮的漂亮一点,这样大树才会更加快乐。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爱心树》这本书。虽然我不很了解书的内容,但是我从中知道:爱心树陪伴小男孩从童年到老年,满足了小男孩所有愿望,直到自己变成大树桩还是让小男孩坐在自己身上,它却很快乐……

于是我懂得:爱心树的快乐正是自己把一切都奉献给别人,而自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过程中得到的!

看完以后,我觉得大树很像我们的母亲,只要我们需要的,它都会帮助我们。它默默地为我们付出,甚至还有它的生命。它像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去年的树读后感篇4

【片段一】在文字与意象融通中建立自然意象

师:这是一株树,不过它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通过朗读,读着、读着,这棵树就会从语言文字的后面显现出来,你信不信?好,挑一句你最拿手的展示一下,好吗?

生: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粗实而坚硬,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的树枝和树干有这么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而这株柳树怎么会有这么粗实而坚硬的树干和树枝呢?太神奇了,这是一奇。谁也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坚硬到什么样的地步?

生:坚硬到用刀都刻不动的地步。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从“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这句话中。

师:是啊,铁锭,同学们看到过没有?铁锭是纺车和纺机上那种用铁做的锭子,很硬,而且色泽都比较暗淡。这株柳树就是有像铁锭这么粗实而坚硬的树干和树枝。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赏析】“语文课必须得沉下去,必须摒弃浮躁,必须如农人般辛勤踏实地耕耘。”文字是有质感的,文字的质感就是文思、情感、韵味。作者的文思、情感正是通过那沉寂的文字,那不起眼的一字一词,静静地、细密地传递出来。那种“一日阅尽长安花”的解读方式是不可能让高原柳的精神抵达学生心灵的。由于盛老师对文字的深刻领悟和深度开掘,高原柳的精神形象才得以如此壮阔、丰满、绵延地传递出来。一株坚韧的、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柳树才会带着它钢铁般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若隐若现。只有在这样的氛围营造下,高原柳的自然意象才会巍然地“撑立”起来!

【片段二】在语言与情感共生中捕捉精神意象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着这样的摧毁,它害怕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

生: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的一次吗,你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生: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生:多少。

师:用了几个“多少”?

生:用了三个。

师: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三个带“多少”的短句。(生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多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地——

生:起死回生。

【赏析】咏物的文章不光写物,还会托物言志,在其中灌注作家个体的生命精神,即文字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精神意象。教学本课如何带领学生的心灵抵达这片精神意象的高地,还需要教师对细节的领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盛老师在第七自然段的教学中把握句子的层层递进,把握“多少”背后的虐杀,“起死回生”背后的抗争,“又”背后的百折不挠,反复抓住“冻死过多少次又——”“被劈断了枝干又——”等提示性语言层层导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诵读中把握文章细节处的“内部密码”。饱含着情感的朗读犹如大海波涛,回环跌宕,一浪更高一浪,在这样倾情的朗读中,高原柳所代表的精神意象在学生面前越发显得丰满高大。

【片段三】在感性与理融中催生自我意象

师:从“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看出环境特别恶劣。没有体验肯定想象不出有多可怕。你们听,(播放课件和录音)这就是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们像无情的杀手在摧毁这株柳树。你能想象这株柳树在遭受摧毁时无助可怜的样子吗?你仿佛看到它——

生:我仿佛看到它东摇西摆的,柳枝被吹断了。

……

师:同学们,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在很多时候,也许当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呀?

生:马上就好了,马上就好了,只要坚持一会儿就好了!

师:马上就会过去的!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我要坚强地活下来,风雨之后一定能看见彩虹。

师: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它是这样鼓励自己的。

……

师:在你的心中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

生:是一株坚强的柳树。

生:是一株陷入困境永不言弃的柳树。

去年的树读后感篇5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各种手段理解“孤零零”“荒岛”等词语的含义。

3. 体验文中小熊的情感变化,知道创造美好生态环境,建设可爱的绿色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荒岛的变化过程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漫山遍野,绿树成阴”的景象。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的是15分钟的微型课,主要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荒岛的变化过程。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教学本课紧扣“这儿真好”,充分利用好文本及插图,创设画面,引出小岛的变化。通过对文字的朗读感悟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进行角色体验、情景体验,从而明白这儿真好来之不易,得出创造美好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词句;读出文本情境,在情境中进行说话训练,丰富文本内涵,努力再现情境;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

【教学流程】

一、 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1. 师:小朋友们,我们昨天学习了(16课《这儿真好》),交了不少词宝宝朋友,现在让我们开着火车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此运用一年级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有目的地组织复习教学,激活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为即将进行的学习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

2. 第一组:一座荒岛、孤零零、梦见

谁能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指读 齐读)

(1) “座”:这个“座”是个平舌音,还可以说一座什么?说的真好,老师再带领大家读几个词语。

3. 第二组:漫山遍野 绿树成阴 高兴极了 不停地说

谁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领读 齐读)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让你开心极了的事?(生说)

二、 理解荒岛,体会孤单

过渡:让小朋友开心的事可真多呀,可是,刚开始时小熊却高兴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1. 谁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呀?请你读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生读)

2. 学生回答【出示荒岛图】这就是小熊住的那座岛,你觉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3. 谁来展开想象用这样的句式说说这座小岛。

说话训练:这儿没有,只有。

【设计意图】孩子的童年常常与梦想相牵,与幻想相连。生活中缺少什么,他就会在梦里追寻什么。“小小的荒岛”和“孤零零”,给小熊的孤独和寂寞下了简单的注解,也给了孩子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岛”到底有多小啊?它荒成什么样子?正是孩子们生活的这一空白,给了教学以极大的张力。朗读、图画、训练说话,孩子们可以在动口动脑的同时,张开想象的翅膀,去顿悟,去表达,一起走进小熊的生活。

4. 让你一个人住在这里你会觉得怎样?

5. 是啊,一个朋友也没有,孤孤单单,多可怜呀,这就是前面那个小朋友说的“孤零零”。(板书:孤零零)谁来读好这个词(指名读2个,齐读)【我听出来你的寂寞,孤单,多难受呀!眉头都皱起来了】

6. 是呀!孤零零的滋味可真不好受,所以小熊(出示句子:每天睡觉都梦见和许多朋友在一起玩。)引读,不是一天两天,小熊每一天都在梦见朋友(每天、都、许多变红),谁读好这句话。(出示整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问题“让你住在这里,你会感觉怎么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在不经意间,感受了小熊的孤零零,走进了小熊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训练,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三、 朗读感悟,体会急切

1. 所以,小熊看到天空飘来一朵云,连忙问――生接读

2. 小熊多么想要朋友呀,你从哪个词看出来了?

(连忙变红)连忙表示速度快,赶紧,急忙的意思。谁来用急切的语气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小熊连忙问:“云呀云,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评价:云呀云,语速要快点。

3. 一个连忙,让我们知道小熊多想要朋友啊!你能不能也用上“连忙”说好这句话呢?

说话练习:天要下雨了,我。

,妈妈连忙去做饭。

,连忙。

【设计意图】体会小熊的急切,我们主要抓住了“连忙”这一个词语,通过换词理解,朗读提示,造句训练,一步一步让学生深入理解“连忙”的含义,体现了学习语文需要咬文嚼字的理念。

4. 荒岛上什么都没有,好不容易飘来了一朵云,所以――生再次读。(小熊连忙问:“云呀云,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

四、 深入体验,感悟变化

1. 引读:云儿不说话,飘来飘去变成了一棵树,它想告诉小熊什么呢?2. 小熊明白了,它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好好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出示: 小熊明白了,他在岛上种呀种,种了许多小树苗。(齐读)

(看多媒体:瞧,小熊种呀种,种呀种,种了一棵又一棵,你觉得小熊种树怎么样?学生回答几个后问:你还看出了什么?谁来读好这个词:种呀种)

(从你的“种呀种”,我感到了小熊好辛苦,流了很多汗。你把“种呀种”读得很快让老师感到了小熊找朋友的急切。这只小熊花的力气可真多。)小熊吃了这么多苦,从早种到晚,种了一天又一天,种了(出示:许多小树苗。)

过渡:这真是一只勤劳能干的小熊,谁来读好这句话?

2. 出示句子:小熊明白了,他在岛上种呀种,种了许多小树苗。(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小熊种树的艰辛。生动的课件再现了教学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3. 看,小熊的努力没有白费,师引读:一年,两年……(生接:小树苗长大了,漫山遍野,绿树成阴。)出示图片,小岛变美了。

4. 你看到什么?

(1) (出示“漫山遍野绿树成阴”的绿岛)看,这些绿树长得――(很多| 到处都是的)对,这就叫――漫山遍野(板书)。再看,每一棵树的叶子都长得――(绿绿的| 连在一起| 靠在一起)这就叫――绿树成阴(板书)。

【设计意图】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句中的“漫山遍野”“绿树成阴”,我在整座荒岛上勾画了一大片树林,孩子们个个目不转睛,无需多讲“漫山遍野、绿树成阴”,其义自现。

(2) 这“漫山遍野,绿树成阴”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经过漫长的一年、两年形成的,所以读起来要慢一些。谁来试试?(指名2个,齐读)

5. 小朋友看,经过小熊的努力,小岛变样了。(视频播放)

说话训练:这儿有,有,有。

6. 这样的岛还叫“荒岛”吗?谁来帮它取个名字。

【设计意图】李吉林老师说过,“情境教学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思想,而兴趣恰恰又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视频播放小岛现在的样子,让学生运用句式训练,说说小岛的变化,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小岛的美丽。

五、 小结升华,体会种树的重要

1. 小朋友们,荒岛为什么会变成绿岛呢?

2. 通过种树,小岛变美了。指板书“这儿真好”,再次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16 这儿真好

荒岛孤零零

种树

去年的树读后感篇6

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之间的故事。小松树从骄傲变成“惭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 理解位置

1.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里呢?(多媒体出示: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2. 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答案,不要说出来,老师为你提供三样工具:一支粉笔和一棵小松树(图片)、一棵大松树(图片),请你把山和它们的家在黑板上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请学生根据理解,在黑板上画出山,贴上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这样的方式将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生动形象,不仅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画和贴的过程也给了学生足够的记忆时间。

三、 “导”“演”结合

1. (多媒体出示:“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是谁说的话?(生读)

2. 小松树在夸什么呢?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戴上头饰背诵一下。下面的同学,你们现在的身份不是观众,而是“小导演”,请“导演们”先给“演员”指导指导,怎样才能读好这两句话?

3. 请“导演”先示范。

(1)“喂”:声音读得大一些,因为小松树和大松树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还可以加上动作。

(2)“多高哇”:声音读得大一些,也可加上动作。

(3)“很远很远”:读得慢一点,声音拖得长一些,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远”,也可以加上动作。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表演朗读,这样的形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演”只能使个别学生参与进来,因此,这里先设计了一个“导”的环节,让所有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同时也为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体会文本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4. 请一位同学演一演“小松树”。

5. 这时候,你看见了一棵怎样的小松树?

6. 请给“你呢?”配上动作读一读。(叉着腰,昂着头,很不屑的样子)

7. 这还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

8. “你呢?”小松树想问大松树什么?请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这里对文本进行了小小的重组,“你呢?”很值得品读和拓展,小松树瞧不起大松树的心理,全在这里表现出来了。

9. 把小松树的话完整地朗读一遍,请你表现出他的骄傲和瞧不起人。

四、 变换角色

1.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来做大松树,听到小松树如此骄傲,如此瞧不起人的话,你感到很……?你准备怎样回答他?(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黑板上的图片把大松树和小松树做比较,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

2. 你们作为大松树,如此气愤地说了这么多话,课文中的大松树却(没有回答)。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大松树?

【设计意图】这时候,刚才黑板上的贴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让大松树和小松树共同站在山顶时,就自然而然的提前理解了下面风伯伯将要说的话。学生刚才作为大松树时的内心感受与文中大松树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体会到了大松树的谦虚、宽容。

五、 理解风伯伯的话

1. 从风伯伯的话中,小松树知道了什么?(①大松树比他高多了。②自己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他托起来的。)

2. 风伯伯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这段话的,你觉得风伯伯是一位怎样的长辈?

3. 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段话呢?(声音低沉一点,语速慢一点)听老师读一读。

4. 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刚才一系列表演、导演、朗读,已经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了。因此,此时的重点应是读好这段话,感受风伯伯的、蔼和语重心长。

六、 适当拓展

1. (多媒体出示: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惭愧地低下了头”,这个动作我们一起来做一做。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做出这样的动作呢?

2. 此刻的小松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

3. 小松树非常惭愧,风伯伯走后,他会怎样做呢?

4. 小组讨论、表演:小松树向大松树道歉。

【设计意图】把词语理解放在具体的语境里,并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词语理解变得简单而又深刻。同时拓展表演“小松树向大松树道歉”的情景,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明白了做错事要勇于纠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七、 总结课文

1. 从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做人不能像小松树那样……,而要像大松树一样……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小松树的……

2.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作者单位:扬州市广陵区育才实验学校)

一、 说说主要人物和大概内容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一文,谁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生:吴王和少年。

师:对。这两个人谁为主?

生:少年。

师:我把“少年”写得高一些。现在黑板上有三个词:少年、吴王和螳螂捕蝉。谁能用上这三个词,把课文的大概内容给大家讲一下呢?

生:少年通过《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提醒了吴王,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考虑做事的后果。

生:吴王一开始决定攻打楚国,但是一些大臣反对他的意见,吴王就说谁要是敢来劝阻他就处死谁。而一个少年却很聪明,他利用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提醒了吴王,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取消”好像不妥当,应该改为――

生:打消了进攻楚国的念头。

二、 学习准确生动讲述寓言故事

师:“螳螂捕蝉”通常后面还会跟一个词――

生:黄雀在后。

师:(板书:黄雀在后)那谁会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寓言故事?

生:花园里长着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正趴在树枝上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师评:这个“自由自在”用得好。)但是它没有想到它的后面有一只螳螂正伸着爪子,准备向它发起进攻;螳螂没有想到的是,在自己的身后有一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它。更让黄雀没有想到的是,树下有一个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

师:少年就是借了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让少年来讲这个故事,该怎么讲呢?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要把“少年”改成“我”。

生:跟吴王讲时,先称呼一下“您”,或是“大王”。

师:为了讲好,请大家好好地再

读一下故事,尝试着说一说。(生练习)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要注意表情和动作!(指名说),为了配合他,再选一个人来扮吴王,谁愿意?(指名)

生1:(扮吴王散步,突然见少年)你一大早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服都弄湿了。

生2:(扮少年,抱拳跪下)禀告大王,我正在打鸟。

生1:(疑问)那你打着鸟了吗?

生2:(惶恐地)没…我没有打着鸟,但是我却看见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生1:(好奇)什么事情啊?

生2:(手指树上)您看,树上有一只蝉高高在上,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就在它的身后,拱着身子,举起前爪,正要进攻。与此同时,螳螂却不知道黄雀在后面,正伸长脖子准备来啄食它。

生1:(夸奖)你看得真仔细啊!那黄雀是要吃掉螳螂吗?

生2:(平静地)是的,黄雀正要去进攻,但是它也不知道我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掌声)

师:有意思,你们觉得他们表演得怎样?

生:崔鸿宇表演得很形象,但他的手不能一直指着树上。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个时候蝉、螳螂、黄雀可能已经不在树上,指一下就可以了。

师:哎,说得有道理!

三、 潜心揣摩“一心”的具体语言表达

师:少年说了这么半天,最想说的是哪一句话?

生: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师:就是这样一句话,一起来读一遍。(生读)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那什么叫“一心”呢?

生:就是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生: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一切。

生:就是心思只放在眼前这件事上。

师:对,这就叫“一心”,那蝉“一心”想干什么?

生:喝露水。

师:螳螂“一心”想干什么?

生:捕捉蝉。

师:黄雀“一心”想干什么?

生:黄雀“一心”想要捕捉螳螂。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段话,从哪几个词可以体会到蝉、螳螂和黄雀的“一心”

生: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师:哪些词体现了蝉的“一心”呢?

生: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根本没有注意到身后的祸患。

师:对,完全陶醉在其中了,这个“悠闲、自由在在”体现了它的“一心”。那么螳螂、黄雀的“一心”又体现在哪里呢?

生: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从它的动作、神情里面看出了它的“一心”。

生:黄雀伸长脖子,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螳螂身上,就顾及不到身后的危险了。

师:对,从以上这些词我们看出了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现在,我们再来讲故事时,就要把这几个地方讲仔细些,让吴王听起来更觉得有意思。(生讲)

师:少年说这番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什么呢?

生:他想告诉吴王,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想不到自己身后的祸患。

师:谁能把少年内心想说又不敢直说的话,明明白白地说出来。

生:大王,您只顾着攻打楚国,却不知道其他诸侯国正等着攻打您呢。

师:忠言啊!

生:大王啊,您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攻打楚国,这样只会让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这样您不仅得不到楚国,而且有可能使我国遭灾啊!

师:真是语重心长呀!少年这样说的依据在哪里?课文哪里有这样的交代。(生读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吴王固执地说,再读读看。

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师:这段里“乘虚而入”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趁着别人虚弱的时候进攻。

师:很对呀,现在谁虚弱?

生:现在是吴王攻打楚国,吴国比较虚弱。

师:吴国比较虚弱,因为兵马――

生:兵马都去攻打楚国了。

师:人家就趁着你这个空来偷袭你,这就叫“乘虚而入”。那么吴王一心想干什么?

生:吴王一心想攻打楚国。

师:你能读出他的坚决吗?(生读)这里表面上看吴王很固执,实际上是――

生:是他一心想攻打楚国。

师:吴王的心意已决,谁来劝阻,就处死谁。再回到刚才的情境中,想一想,少年想劝吴王,他怎么说才好呢?

生:大王呀,您不能只顾眼前的

课例展台

利益,而不顾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后果不堪设想。

师:假如我们想象一下,会是一个什么状况?

生:当吴王攻打楚国之后,其他诸侯国很可能就把吴国给消灭了。

师:是呀,但是吴王已经说了“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那少年能将这些话直接说出来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生:就只能借助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

师:对,就是那最重要的一句话,如何说好呢?什么语气?什么语速?甚至表情怎样都得注意啊!

生(缓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好,“正隐伏着祸――患呢”这个“祸患”说得意味深长。这个少年的眼睛都在说话!就这么一句话包含着如此深刻的含义,吴王能明白吗?(生:能!)从哪里知道他明白了?

生:从“恍然大悟”可以看出。

师:到底明白了什么?谁来扮一下吴王?

生:哦,原来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生:我差一点就因小失大,可不能让其他诸侯国得逞呀。

生:攻打楚国是鲁莽的举动,这样做不能使我们吴国国泰民安,所以我不能这样做。

师:好一个吴王,及时悔悟,及时调整。我们仿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造一个以“吴王”开头的词。

生:吴王攻楚,诸侯在后。

师:去攻打别的国家,也叫――

生:讨伐。

生:吴王伐楚,诸侯在后。

四、 比较观照:深刻体悟言语表达的智慧

师:回顾全文,大臣们和少年都劝吴王,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为什么那么多大臣,说了那么多话,都没有改变吴王,而少年只用了一个故事,就让吴王改变了主意呢?少年劝阻了他,为什么又没有被处死呢?

师:这问题太有价值了。为什么少年没被处死呢?

生:我觉得大臣们的方法不对,他们是和吴王针锋相对,有一点让吴王服从他们的意思,所以吴王会生气;而少年,是用一个故事让吴王自己去明白其中的道理。

生:大臣们是想把意思强加给吴王,而少年是让吴王自己去想这其中的利害。

师:你说到点子上来了,要让吴王自己去想明白。那么,怎样才能让他自己去想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少年“劝阻”吴王的过程,看还有没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生读第2~6自然段)少年一心想干什么?

生:少年是“一心”想劝吴王,

师:从哪里看出他一心想去呢?

生:他一心想劝阻吴王,一连转了三天,衣服和鞋子沾湿了也毫不介意。

师:为什么他要转三天呢?

生:其实他就是想让吴王注意他,他不好当面去找吴王。

生:少年很爱国,也很勇敢。他为了吴国的前途,决定要去闯一闯。转三天,表明了他的决心,为了引起吴王的关注。他的心里非常急切,因为如果晚一步吴王可能就去攻打楚国了。

师:(笑)你说得很对,军情紧急,他的心情很急切,转一天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转三天呢?

生:因为他要弄一个巧合,给吴王一个自然的感觉。

师:哦,原来如此呀!“弄一个巧合”,真是煞费苦心,还要让吴王感觉这是一个自然的巧合。谁来做少年转转看?体会一下少年的心情。(一生上台)

师:你带道具了吗?此时的少年手里应该带着什么?(生:弹弓。)为什么要拿弹弓呢?

生:因为只有这样,吴王才会相信他讲的是真实的。

师:这个“转来转去”不是好转的,转不好命就没有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看到了少年的良苦用心,看到了他的勇敢与智慧。

生:要想做好一件事,不仅要勇敢,还要周密考虑。

师:看来,做事情,光有热情还不够,还得有智慧,有策略。少年的“一心”与蝉、螳螂、黄雀、吴王的“一心”不一样。他怀着一腔爱国心凭着勇敢和智慧,周密计划,终于说服吴王,拯救了吴国。但是历史却是那样的令人深思:这个故事中讲到的吴王叫寿梦,他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励精图治几十年,使吴国迅速强大。但是王位传到他的曾孙夫差之时,公元前482年,夫差为了争夺诸侯盟主,进攻晋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一举打败吴国,削弱了吴国实力。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一个少年侍卫早就明白的道理,历史中的许多诸侯将相却并不明白,发人深省啊!他们真该好好听听少年那充满睿智的话语――

生:(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去年的树读后感篇7

一、 “挑字”――让生字教学充满“动感”

认字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将字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使字富有动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让学生多识,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及早进入阅读阶段,这对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维,对培养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在一年级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字的教学放到具体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用各种对学生更有意义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识记。如一年级上册的识字课《操场上》要认识“打、拔、拍、跳、跑、球……”14个生字,当学生认读两组词语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做一做动作来帮助理解,然后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生字“打、拔、拍”,发现并认识“提手旁”,知道“提手旁”表示和手有关的动作。再引导学生观察“提手旁”,小结:这个偏旁多像我们小朋友的小手呀!这样就把一个个抽象的生字符号变得形象,充满“动感”,加深了学生识记的印象,让字“动起来”,学生的识记效果也会比较好。

在经过几次这样的生字教学后,学生看到部分新字就有了一种简单的直觉反应。如在之后教学中,一碰到“提手旁”的字、“足字旁”的字,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提手旁”的字与手有关,“足字旁”的字与脚有关,进而他们会主动去做一做这些动作,进行生字记忆,这样的识记效果就比较好。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生字进行恰当的归类,如“月字旁”的字与身体有关,“四点底”的字与火有关,“木字旁”的字与树木有关等等。

一年级的课文虽浅显,但一年级学生刚接触书面语言,也需要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联想生活实际、归类等途径,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将抽象的符号形象化,不断地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二、 “捡词”――让关键词充满“奇妙”

崔峦老师认为:“理解是基础,积累是手段,运用是目的,不重视理解,把语言的积累寄托于飘忽不定的感受和无师自通的顿悟来完成,这样的积累,只能是死记硬背,食而不化。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会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多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精妙所在,让学生对文字产生敏锐度。从中引导学生感受关键词的意义所在,从关键词中感悟奇妙。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关键词来进行语言训练,进而理解和积累更多的词语。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一文,当学生读完句子“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后,教师让学生专心听老师读句子“高山、田野、街道、校园,一片清凉”,比较与课文中的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指出漏掉了“到处”这个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有了“到处”一词有什么不同。学生有的说:“‘到处’让我们觉得每个地方都很清凉。”有的说:“没有了‘到处’,清凉的地方感觉就很少了。”通过讨论、比较,学生提升了对“到处”的理解,体会了在这个句子中“到处”一词的重要性,也加强了对关键词的敏锐度训练。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文中“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一句,我让学生给“连忙”换一个词语,学生说到了“马上、赶紧”等。通过换词联系旧知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通过理解这个词来更好地感悟这个句子,这也是一年级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并对关键词加强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句子、段落、文章进行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让学生找关键词,理解关键词。如通过换词、去词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给有些词语找找近义词、反义词,去掉一些词语,句子的意思是否完整等,这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学生只有对词语进行理解、积累、运用,才能更自如、更自信地阅读,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阅读的魅力,提升自我的语文意识。

三、 “拎句子”――将重点句赋予“生命”

语文课的重点是抓语言训练,这是根本所在,而语言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体验和运用的能力。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句子的概念,学习各种简单的句式,也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但如果把语文积累和语言运用割裂开来,将会导致语言积累的薄弱。这也势必成为学生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促进有效的积累,更要适当地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正所谓学以致用。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将情感朗读指导与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朗读课文中的第一句话,一位教师进行了如下语言训练。

师:我家门口有什么?

生: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师:什么地方有一棵小树?

生: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师:孩子们,你们真聪明,再听仔细点:什么地方有什么?

生: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师:原来这句话中告诉我们“什么地方”有“什么”,你还能学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吗?

生:教室前面有一块黑板。

生:房间里有一张桌子。

……

看似重复机械的问答,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前两个问题分别将“我家门口”和“一棵小树”作为重点来强调,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一种语感。通过三种有不同侧重点的句式的提问,循序渐进地将这三种句式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了解这一简单句子可以有如此多的变化。学生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句式侧重朗读。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又了解了句子的结构,有利于学生拓展运用。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这仅仅是各种句式训练中的一个方面,随着年级增加,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填补文中的空白之处、给文中内容排序等多种手段进行语文训练,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小柳树和小枣树》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在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想象补白:小柳树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她好像在说:“ ”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去年的树读后感篇8

一、在品读词句中感受美

低年级语文教材内容浅显,语句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许多表现美的词句,很显而易见。如《美丽的小路》一文有句子:“鸭先生的小屋前有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孩子们一读句子,很快就能置身其中,感受小路的美丽和走在小路上内心的舒坦。

而有的课文中的词句,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词句去品读,才能感受其中的美。如《小柳树和小枣树》,开头是这样描写小柳树的:“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孩子们读后都说:没有什么好看的呀。我明白孩子的意思,但我不急于表达,而是引导学生读句子,并将“细细的”和“绿绿的”两个词语气读得稍重一些。“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然后学生反馈:“我知道了,柳树长得细长,枝条是绿色的。”我进一步引导:“万物复苏的春天,别的植物还是光秃秃的,而细细的小柳树,已经长出了枝条,绿绿的,生命力多强,多让人喜爱啊,难道它不好看吗?”学生顿悟。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词句,继续发现和体会。学生有的说:“小柳树长出了长长的头发,绿绿的,随风摆动,真美!”有的说:“小柳树的腰细细的,像个美丽的公主。”我乘兴点出:小柳树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公主,在春风的召唤下,散发着活力,充满着希望,比起光秃秃的小枣树,它的确很好看。学生很快抓住“细细的”、“绿绿的”,感受到了小柳树的美。所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抓住关键词句,品悟语言的音韵和节奏,指引学生品读赏析,从中感受语句所要表达的美。

二、在感悟形象中体会美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描写了许多优秀人物,他们的心灵美、行为美能给孩子以美的教育和感染。如《小鹿的玫瑰花》讲述:在美丽的春天,小鹿栽了一束玫瑰,它常常松土、浇水,可到了玫瑰花开的时候,它却跌伤了脚,没有看到。弟弟为它惋惜,认为玫瑰白栽了,可听到黄莺和微风的赞美后,鹿弟弟又高兴地说:“玫瑰花没有白栽。”课文的重点就是体会小鹿一人栽花,快乐大家的美德。在教学时,我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认识到小鹿非常幸福,是因为玫瑰花的美被别人看到了,玫瑰花的香被别人闻到了,它自己虽然没看到,而玫瑰花却开在了别人的心里,为别人带去了快乐,自己也就很快乐。这样,学生认识了人物,走近了人物,理解了人物的心理,感悟了人物形象,体会到了小鹿的心灵美,了解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课后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与小鹿比一比”、“我要为你送快乐”的活动,让真善美的品质,在学生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

三、在挖掘意境中展现美

教师可以用教材中的语句,去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优美意境,感悟文字中隐藏的美丽图画。如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中的句子“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意境。“橙黄橘绿”让人联想到丰收的果园,使人融情于景,展现了秋天的美。在这种含蓄的意境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假如你走进了果园,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不断地深入学习,体会诗中的美丽图画和秋天的累累硕果,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在巧用插图中发现美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停留在画面上。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色彩鲜艳的插图,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帮助他们形象生动地理解课文,培养孩子的美感。如《我是什么》一文以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水的不同形态,科学性很强。为了让学生体会水的不同形态的美,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说道:“蓝蓝的空中有几朵白云,下面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雪花从空中一片一片落下来,给大地穿上白色的衣服”,“蔚蓝的大海上卷起了白色的浪花”……当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描述,而他们的描述都表达了云朵的美、雪花的美和波浪的美,这是课文的文字中所看不到的,而且学生通过插图还能了解并深刻感受水的变化和作用。至此,教师巧用插图,让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和培养。

去年的树读后感篇9

关键词:“唱读”;朗读情趣;误区

前不久,我听了几位教师的课,说实话,几位教师的课上得不错,但存在共同的瑕疵:“唱读”。如何才能克服这点瑕疵,走出“唱读”的误区,这个问题还真值得我们探讨。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好多年了,没想到,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学生“唱读”现象依然存在,实在是让人惊讶,令人深思。

对于低年级来说,“唱读”虽然整齐、悦耳,但学生却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优美词句,甚至个别学生连生字都不认识。因此,必须从低年级起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让学生从“唱读”中走出来,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具体地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他们的朗读情趣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进入文中境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读小壁虎丢失尾巴、借尾巴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小壁虎的着急、难受,当看到新尾巴长出来后体会小壁虎快乐无比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理解老黄牛的忠厚、沉稳以及小鱼的天真,燕子姐姐的诚恳等。有了这些对角色情感的理解,学生们就很容易体会出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二、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如《风娃娃》一课,在读风妈妈的话时,语气应亲切一点,表现出风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有关风娃娃的一些句子,则可在语言上活泼一些,表现出风娃娃那种天真、淘气、可爱。而《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则可引导学生读出小柳树的骄傲和小枣树的谦虚、和气。总之,角色的朗读因文而异,重点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指导。低年级课文一般都富于童趣,儿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吸收。

三、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提供学生朗读机会

在朗读中应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学生的情感表达,学生往往会一起“唱读”。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自由读、默读、小组读等均可。如新教材小语第六册中《珍珠泉》一文,文中描写“泉水很深、很清、很绿;泉里的水泡由小变大,再绽开”,用了许多修辞方法写出了孩子们对珍珠泉的喜爱,语言活泼优美,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录像或挂图去理解内容,再指导学生进行比赛朗读等。再如:《鸟的天堂》一文中写大榕树枝叶茂密一段,“一簇堆在另一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等句子,前句中用一个“堆”字形象写出了榕树树叶多而美,后一句则让我们感受到了榕树生机勃勃的样子。教学中我们便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当然,朗读后教师应引导评价,同时注意评价方式,才能使学生乐观地去接受、改进。

四、抓住课文情节,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朗读

在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他们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可以把抽象语言转化为形象表演,如《陶罐和铁罐》一文,文中鲜明的人物个性,是学生即兴表演的最好材料。“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更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它兼顾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情感等几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可以说这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小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望,课堂表演正是提供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

去年的树读后感篇10

【关键词】学方法 用方法 学为起点 一课一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0-02

在“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三届课堂教学大赛”上,我区南京路小学楚立蕾老师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评委现场给出了全场最高分,取得了特等奖第一名的佳绩。网上论坛中更有这样的评价:

“这节课设计太精巧!学习方法的指点、字词句篇的穿插学习,文本主题的拓展指引,声音、视频恰到好处的辅助,老师的端庄,文静不失热情活泼——演绎的是灵动、精致的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让人轻松惬意,仔细回味又妥妥帖帖。”

“喜欢这节课的清爽,不枝蔓。每一次教学活动,目标都非常清晰,而且是真正的学语文。喜欢每一部分学习方式的不同。学生板书、动作参与、句式训练、对照板书梳理内容、质疑问难。让人觉得一堂课轻轻松松、扎扎实实。”

“这堂课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透过看似轻松简单的一堂课,可以看到课堂设计者对语文的理解之深透。”

回顾这节课的研课过程,不禁再次思考:语文课到底让学生学到了什么?让学生从“两棵樟树”身上学到什么?习得什么呢?

思考一:方法要“教”,但更要“用”。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课标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也是学生重要的阅读能力之一。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已经能够尝试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但学生是不是真的学会并能运用,从而形成能力,往往不再追究。

经过反复研课,我们发现,四年级的学生在理解“瞻仰、繁衍”两个词的意思时,确实遇到了困难。而这两个词的意思恰恰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检查两个最难读的词:瞻仰、繁衍

2.提醒学生注意“瞻”字的书写。并借助“目”字旁猜一猜“瞻”字的意思。

3.再来猜想“瞻仰”的意思。理解有困难,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读读句子,再来理解瞻仰的意思。出示句子:“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学生读后很自然地理解了瞻仰就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看。)

4.用上这个方法,再来理解“繁衍”的意思。(同样出示句子,学生也能很快从句子中找到答案。)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就这样清楚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扎实而有效。

思考二: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

常常看到我们的老师使出浑身解数,用了很多方法,一节课也始终在内容理解上打转,并且是学生自己读书就能理解的内容上打转,做了很多无用功,课堂效率不高。如何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才是教师应该研究的。反复研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初步了解樟树的特点,这就是学情,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的教学应该是基于此展开的,于是,课堂上有了这样的对话:

师: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樟树,在段前画上着重号。(学生读、画。)

生:是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生读课文。)

师:通过读书,你对樟树有了哪些了解?

生:樟树四季常青。(教师请学生板书:四季常青。)

生:我了解到樟树枝干粗壮。

生:我了解到了它香气永存、不招虫。(同样请学生板书:枝干粗壮、香气永存、不招虫。)

生:我了解到香樟树树叶稠密。(请学生板书。)

生1:我知道了樟树是蓬蓬勃勃。(学生通过自己读书,能抓住关键词了解了樟树的特点。)

师:你找的这个词非常关键,“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啊?

(生1说不清楚。)

生2:形容它很有精神。

生3:形容很繁茂。

师:蓬勃也有繁茂、茂盛的意思啊,换一换行不行?(通过与“蓬勃”的比较,体会“蓬蓬勃勃”一词表现的是非常茂盛,特别繁茂,从而体会了叠词的表达效果。)

师:现在,我也想用像“蓬蓬勃勃”这样的叠词来表扬表扬大家:刚才大家听课认认真真。想想你在什么情况下也有这样强烈的感受,试着也用这种形式的词语表达一下?

生:我星期天出去玩得高高兴兴。

生: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挂起了灯笼,真是红红火火。

师:那请同学们再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个字、哪个词让我们感受到樟树长得特别旺盛,真的是蓬蓬勃勃?圈出这样的字或词。

之后,通过学生表演、教师课件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伸”字和“发亮”一词,深入体会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通过创设情景朗读、拓展想象,进一步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

思考三: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

就阅读而言,我们需要关注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是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必须学会“舍”,才能有所“得”。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很多特点,但本节课,我们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了对比的写法。

在学生按照板书提纲能背诵第四自然段后,教师小结:作者写樟树枝干粗壮的特点用了一个“伸”字,写树叶稠密用了一个“亮”字,写四季常青用了一个句式“无论……总是……”,这样就把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写出来了。那樟树“拒虫、香气永存”的特点又是怎么写出来的?请大家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生:作者直接写出来的。(读相关的语句。)

生:读写石榴树的句子。

师:哎?这是描写石榴树的句子呀。

生:这是用了对比的方法,说石榴树容易招虫,而樟树却一只虫子也没有。

师:请同学对比着读一读。(生读。)再对比着说一说:

①一棵石榴树上有三四种不同的虫子,而樟树——

②石榴树上的虫子不断繁衍,子子孙孙都寄生在上面。而樟树——

③当石榴树作为木料放在一旁时,依然容易被虫蛀,而樟树——

通过这样对比着读一读、说一说,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写石榴树就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樟树不招虫的特点。

思考四:“质疑”,学生走出课堂继续学习的动力。

本篇课文是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的品质,许多老师上课时都会把本文的寓意匆匆讲完。我们却想将句号变为省略号,将课堂延展到课外,延展到学生们的阅读中。

1.创境:了解了宋庆龄故居门前的两棵樟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宋庆龄的故居去看一看。(播放宋庆龄故居照片资料。)参观完故居让我们感受到,在这座小楼里,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处处都值得作为永久的纪念。

2.质疑: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

生:为什么要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呢?

3.我们只有走进宋庆龄,了解宋庆龄,或许就能解答心中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