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十篇

时间:2023-03-24 15:12:28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篇1

一、中小学职称改革的历史沿革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是1986年建立的,分中学和小学两个系列,幼儿园教师参照小学教师条件,中学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和幼儿园最高等级仅为中级。这项制度实施30年来,对于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M,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师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存在着等级设置不够合理、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不够衔接等突出问题,影响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稳定、发展。近年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希望改革职称评定制度的呼声很高。

2009年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在山东潍坊、吉林松原和陕西宝鸡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9月,为进一步积累经验,探索解决改革试点中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全国各省各选择2~3个地级市开展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同时,已进行试点的吉林、山东、陕西三省在全省开展改革工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改革做准备。根据国家的部署和要求,2012年,福建省确定在福州、厦门、三明三市及省属中小学(含幼儿园)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3年12月,福建省初步完成改革试点工作,近10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完成了职称过渡,按新的标准条件和评价方式,评审产生了首批25名正高级教师、700名高级教师、1600余名一级教师;首次开展了申报一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考试,全省共3?郾4万人参加考试,其中2?郾8万人取得合格及以上成绩,合格率为82%。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重新点燃了广大教师拼搏的热情。

2015年8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03次常务会议,研究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认为,经过几年来的大面积试点,全面实施改革的时机已成熟,决定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并从统一制度、评价标准、评价机制、评聘结合等四个方面对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教育厅联合出台《福建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福建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工作阶段。2016年教师节前夕,继2013年在试点地区评聘正高级教师后,福建省评审了82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其中中学教师46人,小学教师16人,幼儿园教师5人,教研人员15人,一线教学和教研岗位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占到79?郾27%,音乐、体育、学前教育等紧缺学科教师占15%,还有2名农村教师,这对于加强农村和紧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和激励作用。

二、职称改革的主要内容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

(一)改革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二是坚持统一制度,分类管理,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体现中学和小学的不同特点;三是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五是坚持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相配套,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改革主要内容

1.健全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设置从正高级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除新设的正高级职称外,新的职称系列与原中学和小学教师职称系列都有直接对应关系,并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在构建新的制度体系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两个问题。

一是正高级教师评审问题。中小学教师中增设正高级职称是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突破,也是一项大的政策调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时代在呼唤教育家,部分地区的率先实践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为新时期教育家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契机。改革后的职称制度将有利于产生更多基础教育名家。因此,我们要按照培养和造就教育家的要求,坚持高标准、少而精,严格把握正高级教师标准条件,切实把教育教学业绩卓越,教学艺术精湛,群众公认,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专家选,树立中小学教师发展标杆和楷模,同时发挥正高级教师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等,带动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二是人员过渡问题。人员过渡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现有在岗的中小学教师按照现聘的职务等级,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体系。过渡工作由政府和学校统一办理过渡手续,不增加中小学教师的负担,更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确保人员过渡平稳顺利。

2.完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好教师职称评聘在中小学教师管理工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是这次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制定和完善“评价标准”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职称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对此都十分关心。

国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的基本标准条件,福建省根据教育发展情况和教师队伍的实际,制定了《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同时针对幼教工作有别于中小学工作的特点,专门制定了《福建省幼儿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突出幼儿教师的保教工作要求,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制定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把握好五个方面问题。一是注重师德表现。将师德作为首要条件,引导教师立德树人,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力戒师德考核流于形式、留于口头。二是注重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与工作实绩。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教书育人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强调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与工作成果,不片面强调论文、学历,不单纯考虑科研成果、奖项,引导广大教师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三是注重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育教学带头人作用。培养青年教师要求,送培下乡、送教下乡要求,发挥高水平教师对年轻教师和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传帮带作用。四是注重处理好学历与经历的关系。对不同学历教师在毕业后首次确定职称等级和晋升初、中级职称时,适当体现学历差异;在晋升高级职称时,不同学历的基本任职年限原则上不再区分。五是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实行倾斜,对乡村教师论文、课题不作刚性要求,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要有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在职称评审工作中,长期存在重论文、轻教学实践的倾向。在新时期,我们既要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引导教师研究教学,以提升教育质量。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过于强调论文有失公允,当然也不能把论文“一棍子打死”,完全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于正高级教师,从全国来看,还是要求应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要求在教育思想、教学主张、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因此,对于论文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待,具体评价中应该综合考虑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及论文写作等各方面因素,特别要充分考虑教学质量即学生的素质提升和个性发展,改变过去评职称即评论文的弊病。

3.创新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对教师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是教师职称评聘的基础环节,也是深化职称改革的“风向标”和“助推器”。如何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如何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在深入总结试c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福建省在创新评价机制上做了以下尝试。一是晋升一级教师都必须参加省里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考试,考试合格方可申报。考试以情境材料为载体,着重考查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师主动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二是不断完善说课讲课、面试答辩等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评价方式,让教育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得到充分展示和客观公正的评价。晋升一级、高级教师参加说课讲课,晋升正高级教师参加面试答辩,回答专家提问。三是突出同行专家评审,注重遴选教育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参加评审。四是严格评审程序,按规矩、按程序办事,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严格公示制度和回避制度,发挥纪检监察部门、教师和社会的监督作用。

4.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改革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是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和关键环节,岗位聘用是职称评审结果的主要体现。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和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科学设置中小学教师岗位。职称评审严格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

关于如何处理历史遗留的“具有资格未聘相应岗位”问题。福建省明确规定,对于改革前已经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但未被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原有资格依然有效,聘用到相应岗位时不再需要经过评委会评审。福建省在试点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这部分教师的合法权益。比如,福建省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建立农村教师教龄满25周年的直聘制度;又比如,原有资格予以保留,竞聘时对这部分人员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再比如,在学校有空岗时,从空岗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消化存量,这个比例是3∶7还是4∶6,由各市自行决定。

三、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平稳顺利实施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各地、各校情况差别大,工作复杂艰巨,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是确保改革平稳推进的重要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本次职称改革要求各省要在2016年完成人员过渡和首次评审,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常态化评审,新制度完全入轨。我们要充分认识职称改革的重大意义,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作为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予以重视。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解读,把政策宣传解读工作深入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参与职称改革,充分尊重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以人为本,搭建平台

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总理强调,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是教师。贯彻落实福建省委提出的“争创在全国叫得响、排得上的教育品牌项目”,关键要有一支“叫得响、排得上”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十三五”时期,福建省将着力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从注重规模扩大的外延式发展向注重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师资已经替代物化资源,成为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省级将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主抓“全员培训”“名师名校长培养”“培训机构建设”三项工作,按照“面向全体、高端引领、乡村优先、关注新教师”为基本思路精致培养教师。全员培训按五年一周期展开,将实行学分管理、模式创新、质量评估等一系列培训制度改革,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高质量培训。名师名校长培养主要倡导教育家办学,通过创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带动区域内教师专业成长。培训机构关键是加强市、县两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明确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硬件建设、人员配置、经费拨款标准等。各中小学校也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做教师专业成长的贴心人,根据教师职称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条件,把教师的心留在学校、留在学生身上。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篇2

第一条为组织和管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确保考试质量,根据国务院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命题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应学历层次水平和质量要求相一致。

第三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应体现专业和课程的特点,考核应考者系统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引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树立良好学风。

第四条命题必须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颁发试行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考委”)颁布的课程自学考试的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为依据。

第五条加强命题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领导,严密组织,严格管理,逐步实现命题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第六条命题应按照标准化、科学化的要求进行,内容稳定、考试次数多、规模大的课程以建立题库为主的方式组织实施。

第七条命题与辅导相分离。建立健全命题工作保密制度。

第八条命题经费列入有关教育行政事业部门的年度预算;业务部门委托考试的专业和课程,命题经费由业务部门承担。

第二章命题组织与管理

第九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考委”)统筹安排,分级管理,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省际协作命题、省级命题三级命题体制。凡全国统一命题的课程,省考委不得另行安排和自行命题考试。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和省际协作命题试卷,省考委不得进行改动。

第十条命题工作应在全国考委或省考委领导下,由考委及其办公室负责人、课程主命题教师组成课程命题领导小组负责实施。

第十一条省考委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考办”)应设立命题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开考专业十个以下(含十个)的,专职命题工作管理人员应不少于五名,每增设五个专业增加一至二名专职管理人员。

第十二条全国统一命题的课程命题教师,由全国考委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考办”)或委托省考办商其所在学校,经资格审查合格后,由全国考委聘任。省际协作命题、省级命题的课程,命题教师由省考办商其所在学校,经资格审查合格后,由省考委聘任。

第十三条全国统一命题每门课程的命题教师一般应不少于十人;省际协作命题每门课程的命题教师一般应不少于七人;省级命题每门课程的命题教师一般应不少于五人。每门课程组配试卷或入围命题的教师应为二至三人。命题教师选聘应有地区和高等学校的代表性。被聘教师所在学校应对聘任工作予以协助。

第十四条编制试题、审题、组配试卷、题库建设等必须符合有关的技术要求。

第十五条全国统一命题题库的使用由全国考委决定;协作命题题库的使用由协作省考委协商确定;省级命题题库的使用由省考委决定。题库的贮存、保管、使用等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题库在使用过程中,应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省考办应具备贮存题库的设施和用房,建立题库的技术档案,配备专人负责,并积极创造条件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题库管理。

第十六条命题经费的开支标准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命题人员及职责

第十七条课程主命题教师是课程命题的业务负责人。课程主命题教师应是在本学科领域内业务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善于合作、身体健康并热心自学考试工作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教授或副教授。

课程主命题教师的职责是:

(一)负责提名和推荐本课程命题教师人选;

(二)起草课程命题实施意见,设计课程试卷蓝图;

(三)协助全国考办或省考办组织全体命题教师学习、讨论有关命题文件,实施命题;

(四)协助全国考办或省考办组织审题教师对所命试题进行审定;

(五)协助全国考办或省考办组织试卷组配工作,并对题库和考试试卷质量负责;

(六)参与课程试卷的质量分析。

第十八条命题教师应是在本学科领域内业务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善于合作并热心自学考试工作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教授或副教授,也可以有少量在教学第一线的讲师。命题教师必须服从安排,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命题任务。

第十九条命题工作管理人员应是坚持原则、遵守纪律、作风严谨、有独立工作能力、熟悉命题工作和教育测量学等有关知识、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全国考办或省考办正式干部。命题工作管理人员的职责是:

(一)制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命题规划和工作安排;

(二)组织课程主命题教师制定课程命题文件,设计试卷蓝图;

(三)组织实施命题,指导和参与命题、审题、组卷工作,协调和处理命题中的有关问题;

(四)组织实施试题的质量分析;

(五)负责题库的管理和使用。

第四章命题程序

第二十条课程命题领导小组在命题前应对命题教师进行教育测量学理论、自学考试的性质与特点等有关知识的培训,并组织试命题。

第二十一条命题组应在熟悉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下列文件:

(一)命题实施意见;

(二)试卷蓝图;

(三)命题教师任务分工表;

(四)样题。

第二十二条按照考试大纲和教育测量学的要求编制试题。编制的试题应做到科学、合理、不超纲;题意明确、文字通顺、表述准确严密;标点符号无误,图表绘制规范;不出现政治性、科学性错误;避免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试题的答案应准确、全面、简洁、规范,主观性试题应规定评分要点和评分标准。制定评分标准,需包括对应考者的逻辑思维、综合应用和语言表述能力的要求。

第二十三条按考试大纲、命题实施意见和试卷蓝图的要求审定试题。审定合格的试题应按科学的分类方法贮入题库。

第二十四条按照试卷蓝图的规定组配试卷。每份试卷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覆盖考试大纲的各章。组配的试卷须使不同能力层次试题的分数和不同难易程度试题的分数比例适当。每次考试必须组配若干套平行试卷,由全国考委或省考委随机确定考试试卷。

第二十五条考试结束后,全国考办及省考办应组织力量对试卷进行评估和分析,并将结果贮入题库。

第五章保密纪律

第二十六条试题、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在使用前均属绝密材料,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

第二十七条凡本人或有直系亲属参加本课程自学考试的人员不得参加该课程的命题工作。

第二十八条所有参加命题工作的人员不得公开其命题人员身份,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有关命题工作的文件或情况。

第二十九条课程主命题教师、组配试卷教师、命题教师在聘期内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与该课程自学考试有关的辅导活动(包括担任助学单位的职务或名誉职务)。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篇3

深圳教师职称改革细则最新消息全国人大代表、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在北京团参与分组审议全国人大会工作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职称评定与工资待遇等各类福利挂钩太多的问题,目前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以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为例,今后评职称将大大淡化论文。

王晓初还表示,延迟退休制度必将全面推进,目前上海正在探索试点,未来的趋势将全面普及,但是否延迟退休将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工作意愿。

深圳教师职称制度职称不应过多挂钩工资待遇

记者:在很多单位,职称与工资、住房等福利待遇密切相关,这使得很多人拼命追逐职称,在这方面,是否有相关改革计划?

王晓初:我也了解到,社会上对职称制度有不少诟病,其中包括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商业媒体以及许多企业人员参评职称存在障碍。我个人感觉,这反映出现行职称制度设计有缺陷。我们正在对职称制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

记者:将如何改革呢?王晓初:这里有个认识误区,以为职称考试是一种行政许可。其实按原来的制度设计,职称评定是单位内部管理的方式,不是面向全社会的。因此,在职称制度的定位上,我们希望把它变为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制度。另外,正如你说的,现在跟职称评定挂钩的东西太多,包括福利待遇等。职称本来应该是一个评价制度,要强化它的评价功能。我们将在职称制度改革中,把它和现在的用人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用人制度是分类的,企业是劳动合同制度,机关是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一直在推行聘用制度。职称制度改革要跟用人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进。

记者: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王晓初:人社部正在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一个重点就是在全国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今年要完成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也就是说,之前的试点城市将全面扩大范围,此外同时推进其他专业系列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下一步,将逐步建立起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职称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分类、动态、面向全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制度。

另外有消息称:将在部分省市试点教师工资改革方案,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篇4

如何让教师不偏离事业的轨道,在这人生的弯道处再振精神,实现弯道超车呢?党和国家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实施教师职称晋升制,激励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提升教学业务能力。但是,自教师职称制度实行以来,不少地方由于教师业绩考核、评职晋升条件设置不尽科学合理等,不仅没能有效激励教师不断进步,反而挫伤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一方面,一些地方和学校单纯以学生考试分数、学科人均分、毕业升学率等指标来考核评价教师业绩,致使教师不得不采取“题海战术”“时间战术”“灌输战术”等手段,有的甚至不惜采用考试监场阅卷作弊等手段来片面提高学生成绩。课堂中,他们偏爱“优生”,歧视“差生”,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教师手拿新教材,仍用旧方法,课堂教学仍是“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方法仍是“注入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无个性,成了学习的奴隶。他们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使得“减负令”“禁补令”有禁不止,新课改也只不过成了教育改革的口号而已。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学校不切实际地走科研极端,提出了“教师人人有科研课题”“教师人人要”等职称评定要求,致使教师人人找课题,个个搞研究,写论文,看似学校科研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而深入实际考察,则可能看到这样一些怪现象:有的教师喜爱搞教学研究,但脱离教学实际,虽有教研论文等成果见诸报端,教学效果却不佳;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狠下功夫,教学质量名列前茅,但不能将其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因而职称评聘无望;有的教师冥思苦想找课题,绞尽脑汁搞理论“研究”,几年下来,课题研究没搞出所以然,教学本职工作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此,我们应创新教师职称评聘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师业绩考核评价实施细则,促使教师搞应用性的实践研究,走教学适用化发展道路,探索适用化教学法,以服务于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发展。为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制定教师业绩考核评价细则,实施教师职称评聘过程时,应切实做到“三化”。

一是力求人性化。我们知道,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他们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和工厂工人的工作不同。工厂可以根据工人的产品数量、质量和工作时间等核定工人的工资和奖励待遇,而教师根据什么来衡量教学工作的质量,仅仅依靠学科考试分数吗?何为优秀教师,缺乏明确的标准。受传统应试教育等的影响,家庭和社会常常把教出的学生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的教师看作是优秀教师;学校领导则可能把听从学校安排,领导指向哪里就走向哪里的教师看作是好教师,也可能把上竞教课取得好名次的教师看作是优秀教师,还可能把有课题成果出台、常有的教师看作是优秀教师……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历来都是众说纷纭。其实,教师的工作业绩应由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益,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满意度等因素共同确定,而工作效益(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除此之外,还应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各个方面的特长和典型事迹,采用多元化u价方法,评价出“师德标兵”“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家校配合模范”等单项或多项“星级”教师来,同时,设置“差生转化奖”“和谐班级奖”“培养新人奖”“返老还童奖”“师徒创新奖”“青春激情奖”等奖项。这样,教师才可能从单纯关注学生作业布置、考试、补课上面转移到课堂改革中来,发挥自己的某些特长,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改革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细心洞察学生个性、习惯和心理,从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开始倦怠的中老年教师也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希望,从而老树萌发新芽,焕发职业激情;才能让有点自卑的年轻一代催生及时雨,从而激情迸发,绽放花蕾,勇于和老教师比拼教学业务能力。最终彰显每个教师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和谐共处,走综合发展和特色创新之路。

二是避免功利化。学校制定的教师业绩考核评价、职称评聘、晋升奖励机制,要高度关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绩,向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倾斜,要以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励教师进步为前提。出台相关细则前,学校开由各方面成员代表组成的扩大会议,成立考核评价领导小组,反复征求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和完善对教师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综合考核评估细则,具体综合教师师德、工作态度、工作岗位、实际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学生人数等因素,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纪律、出勤、生活、卫生等内容进行公开考核评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避免出现可以人为、临时制造出的加分因素和加分条件,避免用金钱买卖科研文章和科研课题的现象,避免为得到加分而投机取巧或故意损人利己的不良现象,避免出现平时表现平平,而通过临时搞突击、走捷径、走极端使考核领先的现象。同时,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以避免因为奖励额度过大而激化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矛盾,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篇5

一、“应试教育”的顽疾

人们虽然都能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对“应试教育”也深批猛敲,但“应试教育”的大旗仍然高高飘扬在中国大地的上空,指挥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各学校仍在高唱着“涛声依旧”的应试教育“红歌”。当下,分数成了衡量学校和教师声誉、地位、价值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学校用成绩来评定教师和学生,片面地认为,只有在分数面前才能分出“高低”,只有在分数面前才能论出“英雄”。对于成绩优异的教师,学校不仅会给予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且还把它作为“年终考核”的“证据”、“评先评优”的“资本”,而对于成绩不佳的教师则是“横眉冷对”,于是,教育就出现了一种怪象,人们在潜意识里认为,教育等于教学,教学等于考试,考试等于分数,分数等于前途。为了分数,领导们把教师往死里逼,那么教师就只能把学生往死里逼,结果导致学生丧失了童年,泯灭了兴趣,没有了快乐,厌恶了学习,教师也对这种机械、无聊的教学早已烦心透顶,不得不苦苦硬撑着,到头来是遍体鳞伤,身心疲惫,师生关系也走上对立甚至是敌对之路。

二、 “减负口号”的空喊

“减负”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题,也一直是教师们的期盼,有关部门也一再颁布红头文件,但效果如何呢?什么“五严”、“十禁”、“八要八不要”等等,最终都成了一纸令文,减负便不了了之。家长的期望、教育管理者的急功近利,教育官员的名声官职、教师们的绩效考核,使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减负”与“解压”的一个极端发展到了中午也要加一节自习课的另一个极端,“负”没减下来,“压”倒上去了。负担越减越重,压力越解越大,义务教育狂比竞赛,高中教育死熬时间。不仅学生受不了,教师也“负债累累”,家长也困于其中。即使是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各种红头文件强行治理加压、增负行为,依然避免不了偷偷加压、增负的现象,不仅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和教师的心灵扭曲也到了令人可怕的地步。“压”未减下来,“差”越来越大;“负”未减轻,“担”越来越重。“题海战”、“时间战”让教师们忙得“热火朝天”。从早到晚,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在满书本的找分数,教和学的全部乐趣完全被分数覆盖了,知识变成了分数的奴隶,所以现在的学校就是生产分数的大车间,学生是机器,教师是操作工。到头来,学生是未老先衰,教师也是“饱经沧桑”。

三、 “检查验收”的虚假

时下,不知何因,学校经常面临上级部门的种种评估验收、评比检查,可谓是,一周一大查,两天一小查。也许是学校申报了什么“部级科研课题”、“实验基地”、“先进学校”、“模范学校”等,评估验收也无可非议。但关键是教师们对一些评估验收的项目一无所知,对有些检查项目,学校平时根本就没落实,到检查时,领导们就让教师们做假造假。正常的备课、听课记录、作业批改记录、培优补差计划、教师全员培训材料、政治学习记录、业务学习记录、教师论坛、试卷分析、家访记录、教学计划、教师用学案、工作总结……已使教师们苦不堪言,来自非教学任务的做假造假更使教师们无可奈何,只有加班加点,闭门造车,有时,还得按照学校意旨,要求学生说假、做假,以此来“忽悠”检查团。对这样的“评估验收”,教师们既“累”,又“烦”,更“痛”。我们走进每一所学校,几乎都能看到学校的“荣誉室”,在那儿悬挂着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奖状、奖牌、奖匾、奖旗、奖杯,似乎用这些“奖”来言说自己学校的“内涵发展”,来标榜自己学校的办学质量,来证明自己素质教育的“辉煌战绩”。然而,在这些让人目不暇接的“奖”中又有几个是真实的呢?领导们为了获得这些“奖”又做了些什么呢?对此,大家都会心照不宣,自有答案。伴随满墙满屋的奖项,必然是师生们身心遭受摧残,“悲喜交加”。学校的很多“荣誉”掩盖了学校生活中许多真实的内涵。

四、 “考试检测”的频繁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得如何和学生“学”得如何的重要手段,是督促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检查学生已有学习效果的一把尺子,当然,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学生考试,无可厚非,从古到今,概莫能外。但凡事都应该有个“度”,否则,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当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考试、测验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令师生手足无措,心生厌倦之感。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有同步测试、单元测试;有课堂检测、阶段性考查;有月考、周考;有学校组织的抽考、上级组织的抽查考;有“五科联赛”、“智力竞赛”;还有各种形式的模拟考……真可谓三天一大考、两天一中考、每天一小考,不考不放心,不考不出效,认为“考试才是硬道理”。当下,从早到晚,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形式的考试、抽测、评估,都在“应试号”这艘战舰上疲劳地航行着,都钻进了考试的怪圈而不能自拔,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情趣被泯灭。对于教师来说,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找题目、出试卷、改试卷、判分数、排名次上,教学的全部“乐趣”几乎被考试和分数所覆盖,搞得教师们焦头烂额,疲于应付;对于学生来说,整天忙于对付各种形式的考试、抽测,身心疲惫不堪,精神萎靡不振,早已失去了考试的新鲜感和积极性,甚至出现了“厌考”、“罢考”、“弃考”、“谈考色变”的现象。由考试给师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重,紧张、担心、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随之而生,厌教、厌学现象随之而起。过于频繁的考试成了伤害师生身心健康的一把“利剑”。

五、 “职称评定”的弊端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职称评定可谓是一件大事,它关乎着教师的切身利益和职业地位、荣誉和威望,关乎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前途。职评,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一道沟坎,你绕不开它,也越不过它。然而,由于职评中存在着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标准,或者职评条件的门槛过高,如,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部级名师等更高层次的荣誉称号和职称对绝大部分教师来说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中高级职称名额的限制、论资排辈潜规则、挂钩教学成绩、操作不公平合理等,都刺痛着教师们的心,使一些教师面对职称标准是“望而生叹”、“望而生畏”,甚至是干脆放弃,从而丧失了职评的积极性,无形中泯灭了工作的热情、激情和干劲,严重制约了他们的专业化发展。近几年来,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出现的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甚至是“冲突”也越来越严重,影响着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师生及社会中也造成了较坏影响,给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六、 “管理风险”的加大

教育离不开管理,管理面临着风险。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教育的发展尤其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教师们需要在安全、轻松、去风险化的氛围下管理班级,教育学生。但在目前,针对教师管理权限的相关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和完善,执法力度不够,突出表现为学校和教师在学生管理中的权限不明确,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分配不合理,学校、教师承担的责任过重,教师如履薄冰,“师道尊严”旁落。教师面对个别家长的“胡搅蛮缠”、个别学生的“辱骂呵斥”只能忍气吞声,说服教育,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误解甚至是不理解,常常有种“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失落感、压力感。有关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明确教师的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责任范围,使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权责明晰,从而使教师获得教育的安全感和社会的认可度。对教育事故要根据教育的自身规律和性质,坚持合法、公正原则,准确认定学生事故中学校、学生、教师应承担的责任,避免事故责任“一面倒”的倾向,在保护学生合法利益的同时加强对学校和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

七、“社会期望”过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愈加激烈,社会对教育和教师寄予极度厚望,家长渴望孩子早日成功、成才;对学校和教师寄予过度要求,人们潜意识地尊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甚至是半点“失误”,这在某种意义上把教师职业神化了。教师稍有不妥,就会受到种种指责、抨击。如果个别教师出现了“不端”行为,教师队伍就会受到千夫所指。当人们潜意识里对教师道德层面上高期望值出现落差时,有些人就喜欢以偏概全,以点概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到局部就以为是见到了全局,把一个微小的事件放大到无限,以为自己站在真理的高度而不遗余力,使教师们威望下降,声誉不在,压力倍增。同时,在今天这样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对于教师的要求过多过全,往往把教育中的问题与责任归咎于教师,这种对教师近乎苛刻的要求,与学校教育的“有限责任”产生严重的冲突,对教师这个职业赋予了沉重的压力和过重的责任,新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使他们感到困惑、紧张、焦虑、抑郁、孤独,身心何止是累,更多的是痛。

八、 “绩效考核”的偏差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篇6

一、教师的来源

麦肯锡研究世界最好的学校体系表明:他们的教师至少都是从专业排名前1/3的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韩国是前5%,芬兰是前10%,新加坡和香港是前30%。相反,表现差的学校体系总是不能吸引合适的人来任教。[1]不能不承认,我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来源在同龄人中的学业成就总体偏低。总体上讲,我国教师教育已从30年前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师范生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基础性挑战。如何吸引优秀学生上师范做教师,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从国家到地方,恢复免费师范教育,是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尝试。2010—2015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招收5.2万多名免费师范生,落实5.3万多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2016年,山东省启动实施乡村教师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今年招收3000名师范生,报名与招生比达到了7∶1,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全部在一本线之上完成招生计划。可以说,这些学生在同龄人中的学业成就排位都达到了前1/3的水准。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的奥秘,从根本上说,不是免费本身,而是给予编制和就业岗位。这启示我们:国家完全可以用编制和岗位吸引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

二、教师培养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学习借鉴前苏联师范教育体系,我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和三级培训体系,这就是省办本科师范院校、地(市)办师范专科学校、县办师范学校的教师培养体系,以及由省、市教育学院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教师在职教育的教师培训体系。改革开放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我国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已经瓦解——师范大学纷纷综合化;师范专科学校与市级教育学院整合建立地方综合本科院校;县级师范学校少数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建立初等教育学院,而大多数师范学校则被撤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则被整合进当地的教研体系,或者消亡。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甚至一级师范过渡;二是由单一的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综合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教师培养格局。

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布局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师范生在高校内的封闭培养模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模式,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综观国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已经形成了以用户为主导、以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培养为两翼,以中小学为主要培养阵地的教师培养模式。[2]这一模式,日益逼近教师专业作为实践智慧的本质特征。

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实行政府、高校和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新模式。这一改革,既契合了国际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趋势,也是基于山东等地开展的GUS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经验。[3]一是学习借鉴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经验,整合地方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资源,建立以高校教师教育学院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新体系。二是在教师用户——地方政府主导下,建立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模式。这里,作为地方政府教师用户的代表——教育局必须全过程参与(从培养需求、招生、培养方案制定,到培养过程、考核评价、录用);同时,把组织中小学制度化参与教师培养作为自己的应尽职责。三是大力推进教师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由高等教育内的“学科+教师教育”向高等教育(学科教育)之后的师范教育,即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再到大学教育学院接受教师教育转型。

三、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国外师范生实践教育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绝对时间长”,即教育实践的时间几乎占了全学年的三分之一;二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4]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教育部推广顶岗实习支教;推动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协同培养机制,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加强师范生的实践教育环节,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国家关于师范生实习、见习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必须调整师范专业学科课程与教育类课程比例,在总体增加教师类教育课程比例的基础上,确保教育见习、实习课时;另一方面,借鉴山东省师范专业学生实习支教的做法,建立实习见习保障机制。山东省把师范专业高年级学生实习支教视为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每年组织两万名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支教,时间4个月,省财政每生每月支付400元生活补助。

四、教师资格制度

2011年,根据《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我国开始推进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师范专业毕业生和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并轨,统一参加笔试和面试;教师资格实行五年一周期定期注册制度;完善教师资格考试内容,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考核外,还要考核学科知识技能。

这一改革在建立国家统一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资格有序退出机制、提高教师职业准入门槛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商榷和完善之处:一是要正视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带来的新问题。统一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初衷是好的,实践中却面临冲击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将教师教育变成应试教育的危险。二是要正视非师范专业学生未经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就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合理性。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未经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完全靠社会机构培训或者自学,即可参加教师资格笔试和面试的做法,在世界各国都乏先例,这涉及教师专业是否需要专业教育的重大问题。三是要深入研究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成绩统一划线是否符合国情。这种做法导致各省市之间教师资格考试笔试通过率相差过大,而无论过少或过多,都与当地教育对教师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四是教师资格面试门槛过低,特别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未经过较长时间有组织、专业化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只通过15分钟面试,无法科学、全面、准确鉴定其是否具备教师职业能力。有鉴于此,上海市的做法值得推广:2013年,上海市规定,师范院校或其他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并取得教师资格证后,进入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校,由指导教师带教,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师教育见习学习。见习期结束后,毕业生通过考核才能正式录用上岗,进行首次资格注册。五是要正确处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2014年普通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总计达61.78万人,而全国中小学师资需求只有25万,加上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者众多,导致教师资格证持有者与对教师的实际需求之间矛盾过大,无形中降低了教师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五、教师入职学历

我国《教师法》规定,只要分别具备中师、专科高等教育、本科高等教育及其以上学历,就可以担任小学(幼儿园)教师、初级中学教师、高级中学教师。我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入职学历已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要求。不仅主要发达国家要求小学教师最低学历是大学及以上学历,就连墨西哥、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小学教师最低学历也是大学程度。[5]

显然,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之后,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起点学历已经严重偏低,而且,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入职学历已出现趋同化现象,即“普遍本科化”。与此相对应,我国普通高中教师入职学历显然太低了,已严重滞后于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准入学历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缓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极其低下的情况下确定的。199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4.68%,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到2019年,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6]我国已具备了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入职学历门槛的基本条件。将我国小学(幼儿园)教师入职学历提高到专科以上、中学教师提高到本科以上,鼓励发达地区将小学(幼儿园)教师、中学教师入职学历分别提高到本科和硕士层次,将成为我国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

六、教师专业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日益重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一是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设。明确新时期教师、校长每5年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任务,并从创新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优化培训内容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推进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推进网络研修社区试点,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长常态化研修机制,中小学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进修学习,等等。二是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标准建设。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2年2月,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3年2月,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2014年5月,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等等。三是高度重视以国培项目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步,关键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一是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通过地市教育行政部门与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共同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载体,建立教师教育科学创新与教师教育科学实践新机制;二是继续大力整合县级教师教育机构,推进教研、科研、师训、干训、电教机构一体化,建立县级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资源中心,促进县级教研机构职能转型,实现从“考研室”向“教研室”的职能回归;三是完善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为载体的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让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成为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最可靠、最有效的力量。麦肯锡研究表明:所有顶级学校体系,包括快速获得提升的,都认识到如你想拥有未来的好教师,就必须用优秀的教师来培训他们,并且重点是在教室里一对一指导;[7]四是建立同伴互助、团队成长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在顶级学校体系里,教师们是一起工作的,他们共同规划准备,互相观摩课程,并彼此帮助提高。在这些学校体系中,已创造出一种文化,即集体备课、共同反思教学、同行相互指导。一旦这些成为正常和持续的学校生活特征,教师们就能够得到不断发展。[8]其实,后两点恰恰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优秀传统,今天尤其需要发扬光大。

七、教师职务职称制度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制度1986年建立,经过30年改革探索逐步完善,特别是新一轮改革之后,统一了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完善了评价标准,淡化了对论文、外语等要求,更加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但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对职称制度仍怨言不断,更有极端者要求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问题症结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一是相对于高级中学而言,小学、初中教师高级、中级岗位数量设置比例过低,尤其是小学教师,不少省份小学高级设置比例仅为3.5%;二是职称改革从评聘分开到评聘合一,不少中小学每年有限的职数仅用于消化评聘分开时获得中高级教师称号者就需要若干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换言之,这些学校十年二十年内都没有新教师晋升中高级教师职称的机会,这自然会极大地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三是由于实行评聘合一,事实上职务晋升成了终身制,中小学教师一旦评上高级教师,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缺少相应的约束机制。四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与工资待遇挂钩密切,一位教师有无中高级职称在岗和退休待遇差距过大,中高级职务成为广大教师奋斗的主要目标,职称评审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其评审办法越来越细,有的实行所谓“千分积分制”,以至于在一些地方,这套职称积分体系成了绑架教师职业生活的枷锁,甚至成为学校人际关系的“晴雨表”。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改革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我国教师职称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功利性导向太强,应该淡化功利化导向,转向专业自身的激励。一是借鉴国外重视学历在职称晋升中重要作用的做法,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水平作为教师晋升工资的重要因素;二是扩大教龄津贴在薪酬制度中的权重,重视教师年功;三是将教师职称与岗位工资制度相衔接,切实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四是完善职称评审办法,将教师职称评审权还给广大教师。

八、教师待遇和薪酬制度

在所有顶级学校体系(除一个例外)中,教师起薪以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参照,都达到了或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情况。有趣的是,顶级学校体系的教师起薪情况差异微小:大多数都在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95%~99%的范围内。当然,一份好薪水不一定就是从教主要或唯一的动机。然而,调查也显示,除非学校体系提供的起薪与其他行业毕业生处于相等水准,否则人们将选择其他工作,而非从教。[9]上述研究表明,一个国家能否吸引优秀人才做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起薪报酬,即收入水平至少要达到与其他行业毕业生处于相等水准。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篇7

第一条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

第三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师资格工作。

第二章教师资格分类与适用

第四条教师资格分为:

(一)幼儿园教师资格;

(二)小学教师资格;

(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成人教育的教师资格,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依照上款规定确定类别。

第五条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但是,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公民只能在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或者初级职业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

第三章教师资格条件

第六条教师资格条件依照教师法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其中“有教育教学能力”应当包括符合国家规定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身体条件。

第七条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依照教师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执行。

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历,并应当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第四章教师资格考试

第八条不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得教师资格,应当通过国家举办的或者认可的教师资格考试。

第九条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定。

教师资格考试试卷的编制、考务工作和考试成绩证明的发放,属于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属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组织实施。

第十条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考试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每年进行一次。

参加前款所列教师资格考试,考试科目全部及格的,发给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当年考试不及格的科目,可以在下一年度补考;经补考仍有一门或者一门以上科目不及格的,应当重新参加全部考试科目的考试。

第十一条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根据需要举行。

申请参加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的,应当学有专长,并有两名相关专业的教授或者副教授推荐。

第五章教师资格认定

第十二条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认定其教师资格。

第十三条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认定。

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负责认定在本校任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在未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任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按照学校行政隶属关系,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者由学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第十四条认定教师资格,应当由本人提出申请。

教育行政部门和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每年春季、秋季各受理一次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具体受理期限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规定,并以适当形式公布。申请人应当在规定的受理期限内提出申请。

第十五条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下列证明或者材料:

(一)身份证明;

(二)学历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三)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指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

(四)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单位、所毕业的学校对其思想品德、有无犯罪记录等方面情况的鉴定及证明材料。

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或者材料不全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于受理期限终止前补齐。

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格式。

第十六条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在接到公民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对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将认定结论通知本人。

非师范院校毕业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幼儿园、小学或者其他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考察其教育教学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可以要求申请人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

教师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教师资格证书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十七条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拟取得更高等级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教师资格的,应当通过相应的教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教师法规定的相应学历,并依照本章规定,经认定合格后,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第六章罚则

第十八条依照教师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

(一)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

(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第二十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篇8

关键词:医学人士 国内学习发展 出国深造

一医学人士在国内学习发展

1.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CET6)

由“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主办,每年六月和十二月共举行两次。目前对报考学生限制在学校内部且要完成英语基础教学的学习任务以后才能参加考试。考试内容和形式上没有词汇题和语法题,听力理解的题量占35%。所以建议考生复习时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提高听力能力上。

2.考研英语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形式为笔试,时间为180分钟,试题主要分填空、阅读理解、翻译、新题型和写作五部分。

对于考研英语的复习,需要多注意研究和熟悉历年试题。

3.职称英语考试(卫生类)

人事部组织的全国统一标准的职称外语考试,采取统一大纲、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设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6个语种,每个语种分为A、B、C三个等级。其中,英语划分为综合、理工、卫生3个专业类别。在卫生技术(医、药、护、技)方面考试分级如下:A级适用于主任医(药、护、技)师、副主任医(药、护、技)师。B级适用于:(1)主治(管)医(药、护、技)师;(2)县及县以下所属单位工作的人员申报正、副主任医(药、护、技)师。C级适用于在县及县以下所属单位工作的人员申报主治(管)医(药、护、技)师。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考试一般在每年四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举行。考试时间均为2小时,重点考查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题型为词汇选项、阅读判断、概括大意与完成句子、阅读理解、补全短文、完形填空等六个部分。

不是所有申请职称的人员都需要报考职称英语,它有几种免考规定,所以报考人员在报名时要多留意。

二医学人士准备出国深造

1.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EFL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举办的为申请去美国或加拿大等国家上大学或入研究生院学习的非英语国家学生提供的一种英语水平考试。至今为止,美国和加拿大共有2300多所院校规定,凡是申请到该校学习的外国学生,必须提供T0EFL、GRE、GMAT的某一项或两项标准化考试证明,且只有达到学校所要求的成绩,才能取得入学和申请奖学金的资格。除了美国、加拿大等大部分国家的高等院校外,欧洲(如英国)、大洋洲(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都已承认T0EFL考试成绩。近几年来,国内的联合国驻华机构和外企及合资企业在聘录用职员时,或国际基金组织在测试职员的英语水平时,也都采用T0EFL考试成绩。现在,只要去英语国家读书,就必须参加托福考试,作为英语生活能力的证明。

改革后的新托福考试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阅读、听力、口试、写作。

新托福考试将通过互联网进行,考试采取机考形式,TOEF网考报名官方网站为(toefl.etest.省略/cn)。

2.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nage Testing System)

IELTS为准备进入以英语为主导教学语言的大学和学院进修的学生或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指英联邦国家)移民人士测试英语水平而设。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荷兰、英格兰、苏格兰、新加坡、美国(200所院校)及许多国家的众多院校均采用并认可雅思成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移民局均将考试成绩作为技术及其他类移民中衡量英语语言能力的唯一标准。其中IELTS考试包括两类:培训类(General Training),目前较多适用于移民;学术类(Academic),目前较多适用于留学。

对中国考生来说,IELTS考试的词汇要求并不高,主要偏向生活化,与TOEFL和国内英语考试(4/6级)完全不同,所以掌握题型和快速解答就显得非常重要。考试包括听力、阅读、写作及口语四个部分。学术类和培训类考生均使用相同的听力及口语试题,但阅读及写作题目不同。考试参考网站:国际IELTS组织省略;英国文化委员会中国考试部省略.cn。

3.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s)

为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资格考试。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简称ETS)主办。GRE是美加大学各类研究生院(除管理类学院,法学院)要求申请者必须具备的一个考试成绩,也是教授对是否授予申请者奖学金所依据的最重要的标准。

GRE考试分一般能力或称倾向性测验(General test或Aptitude Test)和专业测验或称高级测验(Subject Test或Advanced Test)两种。考生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申请学校的要求参加其中一项或双项考试。报名时间为一年的每一个月。GRE机考在每个工作日都举办,纸笔考试每年分别在6月和10月举办。考试报名网站省略.。

一般能力考试为双模式考试,即逻辑作文考试为计算机化考试,语文和数学部分为纸笔考试。它包括三部分:分析性写作、词汇、数学。专业考试测量考生在某一学科领域或专业领域内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水平的高低,目前开设八个专业:生物、生化、化学、计算机、英语文学、数学、物理和心理学。

GRE难度较大,但其成绩五年内有效,五年若多次考试,算平均成绩。

4.GMAT(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

即研究生管理科学入学考试。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都采用GMAT考试的成绩来评估申请入学者是否适合在商业、经济和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以决定是否录取。

根据考试中心通知,可随时网报GMAT,每个考生每个月可以参加一次考试,每年只能参加5次。最新GMAT考试包括七个部分,每个部分的考试时间为30分钟,其中有阅读理解、句子改错、问题求解、数据填充,以及原因评述。其余两个部分的题型不固定。

一般来说,多数美国研究生院都承认最近五年来的GMAT考试成绩,五年若多次考试,算平均成绩。

5.LSAT(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

LSAT无报考资格限制,中国考生只能参加十二月在北京举行的考试。主要测试考生准确阅读并理解复杂文章的能力,组织有关信息并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批判性地推理能力,对他人的推理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几乎所有的法学院都要求申请人参加LSAT,其成绩作为法学院评估申请者的重要条件之一。

LSAT考试分为四个部分,包括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及分析推理三个方面的内容,每部分时间为35分钟,另加30分钟写作,写作不计入总分,但此范例写作将随成绩单寄到你申请的学校。该考试难度系数大,一般很难考出好的成绩,所以想要出国学习法律是非常不容易的,有这个想法的人士需要慎重考虑。

6.MCAT(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ing)

MCAT是美国大学生毕业以后,如果想上医学院学临床医学必须考的考试,相当于其他专业要考GRE一样。虽然是一个美国的考试,但是加拿大的医学院也大多要求申请者有MCAT成绩。MCAT每年四月和八月各有一次。

MCAT要考一整天,考试分四部分,加起来一共是5小时45分钟。四部分分别是:Physical Science(包括无机化学和物理),Verbal Reasoning,Essay writing,和Biological Science(包括生物和有机化学)。Physical Science和Biological Science各有77道选择题,考100分钟。Verbal Reasoning 60道题,考85分钟。Essay要求完成两篇,各半个小时。尽管MCAT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院很重要,但目前中国没有引进。

7.PET5(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

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简称PETS)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设计并负责的全国性英语水平考试体系。它是面向社会,以全体公民为对象的非学历性英语证书考试,是测试应试者英语交际能力的水平考试。公共英语考试等级根据难度由低到高分为一级B、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其中,五级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选定的高等院校负责,其它级别的考试由各地教育考试院社会考试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其中对我们较为适用的是PETS5即最高级,是专为申请公派出国留学的人员设立的英语水平考试。其考试时间为第一次考试定于每年6月的第四个星期六;第二次考试定于每年12月的第三个星期六。相关题型有判断正误、多项选择、回答问题、完型填空、口语测试等。

通过该级考试的考生,其英语水平基本满足在国外攻读硕士研究生非英语专业或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需要,也能满足他们在国内外从事专业和管理工作的基本需要。

8.CGFNS(Com mission on Graduates of Foreign Nursing Schools)

CGFNS是由于美国大多数的州无法去审查美国国外的护士学校课程是否符合该州的规定而设立的。它一方面审核考生的学历,一方面也筛选英语和护理程度都足够的外籍护士。由于此考试的公证、严谨和权威,目前全世界的英语国家都将此证作为本国注册护士的初级资格证书。

CGFNS一年考三次,大部分是在每年的三、七月和十一月。考试时间为一天,主要是考护理的知识,总共考260题,上午二小时三十分钟考150题,下午一小时五十分钟考110题。举办考试的机构总部设于美国宾州费城,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都设有考点,包括中国北京、香港和台湾。中国三年以上的护理大专毕业者,基本上符合报考资格。

考试采用多项选择题形式。考题包括安全有效的护理环境(12-24%);人体的生长发育与健康保健(12-24%);社会心理完整(10-22%);生理完整(31-55%)。若考生通过CGFNS考试,同时又在2年内通过TOEFL考试成绩合格,则会很快收到CGFNS机构颁发的美国护士资格证书即CGFNS证书,该证书无限期有效。CGFNS考试合格后,即可赴美申请参加RN考试(国家注册护士资格证书考试),获得美国注册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办理来美工作或移民手续。

9.USMLE(The 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

通过USMLE的考试,可以获得在美国行医的执照。一般只有医学院校的学生或者毕业生,得到美国医学组织的批准,才有资格参加该考试。USMLE的官网是省略。

该考试在国内很难准备,所以如果想考的人士可以先去美国或加拿大等国家再进行准备。特别是CSA需要流利的英语可以和病人交流,所以在国外的大环境下操练效果会更好。

以上就是对医学人士不同阶段不同要求下需要参加的一些英语考试的推荐和简介。可能有些特殊情况和其他一些考试不太常见没有介绍到,但相信大多数医学人士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定位选择自己需要进行的考试,并在对之了解的情况下好好准备,用优秀的英语成绩为自己的将来拼出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命题研究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集详解.

[2]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命题研究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全真试题集详解.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大纲.

[4]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职称英语.(卫生类).

[5]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新托福考试官方指南.

[6]Madrid.Capetown.剑桥雅思考试全真试题.

[7]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新GRE考试官方指南及全真试题.

[8][美]斯图尔特(Stewart,M.A.).30天GMAT全攻略.

[9]Kaplan.法学院入学考试申请.

[10]Kaplan.MCAT 45.

[11]李国庆,曾鸣.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五级教程.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篇9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职称计算机培训 任务创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62-01

一、 任务驱动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以创设具体学习任务为主线,在执行任务时掌握要点知识和操作技能,以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

任务驱动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教师创设学习任务,学生按要求完成该任务,这种解释有一定片面性。“任务驱动法”的真正含义应是学习任务与知识点融合,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任务需要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为基础,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点,又能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不断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任务创设要以真实的教学环境为基础,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通过激励和挑战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职称计算机培训的特点

职称计算机培训不同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参加学习的人大多是职工,能够利用的业余时间很有限,而培训内容较多,题量较大,经常有职工在培训中对答题的速度和节奏把握不好,不能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以至于无法完成模拟考试。比如在答题中纠结于某一个题,浪费了太多r间;导致没有时间做其他题,这都会严重影响培训效果和学习积极性。所以,优化职称计算机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率尤为重要。

三、职称计算机培训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一)创设教学情景

目前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因此有的员工有一定计算机操作基础,总是认为自己不用再学习,也能够运用自如,在培训中有一定懈怠情绪。但有的员工接触计算机较少,信心不足。学员水平的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充分把握不同层次员工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以此激发学员对完成任务的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越贴近实际工作,越能让学员在学习中保持热情和兴趣。

(二)分层次设计教学任务

在上文中提到,学员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员有一定的畏难心理,而有的学员认为任务没有挑战性,都会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教师在充分考虑每个学员的差异的基础上,设计出知识含量较高的任务,针对不同程度的学员在知识基础上的差异、接受能力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等方面,分组创设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任务。

(三)重视学习过程

计算机是实践性、应用型较强的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学员的好奇心理。任务的设计要突出实践技能、贴近生活实际、重视学习过程,比如在课程开始之前,将学员分成小组,每组设一名组长,教师任务下达任务给每个小组后,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研究,各组的学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来完成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根据学员所提出的问题、争论的焦点以及遇到的难题及时与学员互动,并加以引导,才能够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同时学员通过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既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四)多元化评价方式

教师要根据教学效果对教学活动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指导学员有效学习。具体来讲,为了达到最好的评价效果,教师要特别重视学员的学习过程与反馈,将教师点评、学员自评以及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并加以合理应用,即进行多元化评价。而在职称计算机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将三种不同的考核方式相结合:日常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及上机实践考核。其中日常考核是考核学员的平时课堂表现,如每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标准可以根据任务内容由学员制定;理论知识考核则主要考查学员对职称计算机考试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及各类编辑软件的应用能力;而最重要的考核则是上机实践,这不仅是对学员综合能力的考查,并且直接关系到最终的职称计算机考试的结果。

四、结语

在进行职称计算机培训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模式,由教师设计任务,学员完成任务,不仅使学员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培训效率。并且在最终的考试中灵活运用知识点,合理分配考试时间,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赵颖. 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26.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会计教育教学

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会计教育的影响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产生大数据,大数据反过来驱动互联网各类应用的加速演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通过对大数据的充分挖掘将产生更多新的应用,将催生更多的新业态出现。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存在着比较多的专业技术考试,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职称考试、高级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传统的会计教育主要依赖于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市面上的各大培训机构,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东奥会计网校、中华会计网校等网络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考生已经不再需要按时按地的出现在教室聆听老师的讲课,只需要打开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会计的学习。“大数据”是“数据化”趋势下的必然产物!数据化最核心的理念是:“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被数字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无处不在,只是过去我们没有能力把那么复杂的数据都记录下来,更没有技术手段对这些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当今天人类的技术手段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大数据就体现出了它惊人的价值。雄鹰网校首先对4632名考生进行了调研“中级职称为什么屡考不过?”,并研究了近5年的全真考题,分析了25万学员做题数据,最终研究发现:79.6%的考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记不住;81.3%的考生每日学习时间少于60分钟;68.7%的考生做题时反复出错,效率低;80.4%以上的考生都已奔三奔四奔五;68.4%的考生是零基础初次备考。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考生信心不足,进而说出了考生的心声“不是我们多花时间通不过考试的问题,也不是我们没有能力通过这个考试的问题,主要是我们不知道如何花更少的时间和精力轻松的考试!”其次,雄鹰网校利用大数据搜集了近5年职称考试中考了5次、4次、3次的考点,并宣称“最准内容:近五年考试中,考了5次、4次、3次的考点,没错,我么只讲这些!因为考试,就考这!”最后,顺势推出“4-4-2学习模型”———四分学,最高效;四分练,最智能(大数据针对性配题);两分问,最便捷。

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会计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会计教育面临的机遇。

(1)更开放的教育环境,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传统的会计教育主要依赖于大学的课堂教学以及各大培训机构的面对面传授,随着互联网的到来,东奥会计网校、中华会计网校等网络培训机构的兴起,使考生真正的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学习会计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014年,为了在重庆市建立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的会计人才队伍,提高重庆会计人才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重庆市财政局在重庆会计之家提供中、高级会计人员免费网上学习,2015年又新增了初级会计人员免费网上学习,真正实现了初中高级会计职称免费网上学习,为会计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个性化教学将成为现实。在传统的大班教学中,由于人数众多,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可能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则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积累、挖掘,使得教学和学习个性化、精准化。具体到学习中,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偏好是有区别的,宜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会计职称类考试更加容易。在大数据时代,只要数据丰富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数据越丰富,预测的准确度越高。通过对历年职称考试的数据搜集,我们将会很快得出哪些是重难点以及常考考点,只要我们抓住这些重难点以及常考考点,职称考试将会更加容易。

2、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在互联网、大数据如此火热的年代,我们也必须冷静的看待我们面临的挑战。

(1)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教师素质的提升。每一次向前的发展都需要自我否定的勇气和理性的力量,不能因为因循守旧的观念而一直停滞不前。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迎合社会的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让我们的教育更上一层楼。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数据意识,培养高校教师具备必要的数据分析与运用能力。

(2)大数据的建立以及存在的风险。虽然大数据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但大数据在管理和利用方面也存在较大风险。我们每个人作为大数据的一份子,都是大数据的制造者,当数据积累到一定时候就可以反映个人的行为规律,生活习性等个性特征,一旦数据安全性出现问题,那么就需要新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以及个人操守来进行规范。

三、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会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大数据的发展正对会计教育进行深刻的变革,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积极的应对这些挑战。

1、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根据日常教学工作与学生的交流,大多数学生还不了解云会计、大数据这些新概念,更不清楚对以后就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当下很多学生对于大学的学习还是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教材的课本学习,或者选择培训班的方式应对会计的各种专业考试。这种上课、复习、考试的教育机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大学必须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和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1)课程建设。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课程建设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新的课程建设。首先,传统的教学资源比较单一,只有教材习题,而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可以借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的教学方式,在课前录制短片供学生预习或者课后复习,也可以利用微信等软件进行习题的;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比较枯燥,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学生通过课前的短片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老师可以只进行重难点的讲解节省时间,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彼此的观点,老师最后进行点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软件对学生习题答题情况做一个统计,找出学生的易错点及重难点,及时调整集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挖掘能力。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当今大学生都拥有基本的上网工具,具备获取网络资源的条件。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会计专业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但另一方面,海量的会计数据又让学生应接不暇,如何快速的查找并利用有效的会计资源进行学习是当前会计专业学生面临的困惑。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去关注与会计相关的专业机构的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接受专业的信息推送。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开展数据应用实践,为学生提供专业网站,比如国研网、巨潮资讯网、东奥会计网校、中华会计网校、重庆会计之家等,充分培养学生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越性挖掘网络资源的能力。

2、教学管理。为了与教学方式相匹配,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平台来进行辅助教学管理。教学平台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的管理类数据。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性别、年龄以及入校的心里测试等)、考勤、作业、成绩以及该生在学校的各类表现(荣誉、处罚)等;第二:教师的管理类数据。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主要教学课程、主要研究方向等)、教师备课的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情况、辅导学生情况等;第三:综合管理类大数据,包括学校基本信息数据以及学校各项评比类数据等;第四:第三方应用类大数据,包括地图、天气、安全、网上课堂等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李艳琴.浅谈大数据时代下的会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J].商业经济,2014(5)

[2]王颖娜,申承林.“大数据时代”中职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7)

[3]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