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使人生更美好十篇

时间:2023-03-18 14:40:52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1

关键词:身势语 ;面部表情;差异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76-01

一、身势语的介绍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常被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类。当然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但是,通过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看,大多数人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进行非语言的交流。另外,我们大部分的感情信号也是通过非语言元素进行接收的。什么是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字面上的定义就是不通过语言进行的交流,而身势语是非语言交流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重要媒介。

身势语,又称肢体语言,肢体动作,身体举止等等,它主要指人们在交流中用来表达感情的面部表情和姿势的形式,是指所有通过表情和动作发出的具有语言交际能力的信息。身势语是一种无声的,实用的语言,它能表达出人们的心声,在非语言交流中是很常见的。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中,身势语都是语言交流的一个必要的补充。任何一个人都要通过肢体语言向别人发送信息。但是每个国家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和价值观与其他国家之间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一种很强的文化色彩,即使同一种语言也会有很多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文化以及文化环境的差异所带来的语言上的不同含义。如果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一些身势语在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下的特定的含义,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和交流。

二、中美身势语面部表情的差异

面部表情有一些自己的特征:它们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全世界通用的。因此,文化背景不同的群体也一致认为高兴,难过,厌恶,害怕,生气和惊讶(六种基本情绪)面部表情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然而,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同。有些面部表情和它们的解释就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1.眼神交流

眼睛是最重要的接受非语言信息的渠道。目前,大多数关于眼部动作的研究都会关注到眼神的交流。眼神交流是肢体语言的重要元素。我们能够通过眼睛发送的信息数量几乎是没有限制的。曾经有一个调查评估,在一次交流中,我们有30%-60%的时间都在进行眼神交流。而中国人和美国人在眼神交流方面是存在很多差异的。

在和熟悉的人谈话时,美国人的习俗是说话的人和倾听者之间需要存在眼神交流,而且他们眼神交流持续的时间要比中国人长。在美国,谈话的过程中缺少眼神交流会被认为是不真诚的,不可信赖的,不诚实的,同时也暗示了说话人的胆小,轻蔑,不安,内疚或者冷漠。然而,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者顺从,中国人经常避免与别人进行直接的眼神接触。

在中国,人们习惯向下看,即使是下属在上级面前,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也是如此。在中国文化中,向下看代表着谦卑,尊敬,顺从的态度。美国人也许很难理解。他们会认为中国女人低头表示中国男人的大男子主义。

但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使劲盯着别人太久都被认为是不得体的。即使你的眼神表示某种欣赏,它也会让人觉得不安和尴尬。中国人应该注意这一种普遍的做法。许多在中国的美国人都抱怨当地人的注视让人恼怒。

总之,美国人,还有其他一些说英语的国家,认为眼神交流是很重要的。他们经常把眼神交流与真诚,信任,坦白和自尊联系起来。由于受到孔儒主义和传统的谦卑态度的影响,中国人在直视对方的时候会变得害羞,而且眼部动作也比他们少。事实上,这也是表示尊敬和的友好一种方式。中美两国都应该记住这些在相互交流中存在的差异。

2.微笑和大笑

微笑和大笑通常都是在传递友好,赞同,满意,欣慰,高兴,欢乐。这一点中美两国大体上说来都是一样的。然而,在有些情况下,中国人的微笑或大笑会引起美国人的反感。

通常情况下,中国人不会对陌生人微笑。如果没有什么好的理由或者没有其他人给介绍的话很多人都不会与陌生人交流。对于中国人来说,天生友好就对别人微笑并不是一个充分的理由。美国人也并不是经常对陌生人微笑,但是在走廊,电梯,或者其他狭小的空间里,如果这里只有几个人,没有别人了,他们很可能会简单的微笑或者点头示意,也许还会轻声的说句早上好,或其他的问候语。这是表示对别人存在的一种认可。在这种情形下恰当的回应这个微笑的方式就是同样报以微笑。

三、研究中美身势语差异的意义

非语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与别人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非语言交流要占到60%-93%。非语言交流,特别是身势语,经常发挥着与有声语言一样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从人们获得消息的途径来看,只有11%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的,而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也许我们还没意识到,当我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不是在进行口语的交流。研究肢体语言的专家-Fen.Lafle.Angles曾经说过:“如果它消失了,一个孩子很难成长为一个正常人。”

交流的过程中,非语言因素随着文化的差异会发生很大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理解。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帮助我们更有效的理解和交流。随着中美交流的日益深入,更好的理解两国文化中非语言交流的差异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之所以把视角限制在中美两国的差异上面是因为中国是亚洲国家的典型,而美国就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代表,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中美两国身势语的差异。

总之,随着地球村的缩小和文化的碰撞,很多人走出自己的国家,我们应该学会更好的尊敬,学习和理解“无声语言”的有效性,减少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总结

人与人之间交流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方式。总的来说,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流是相互联系,同时发挥作用的。

身势语是非语言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着口语无法取代的作用。相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身势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这样,在我们将来的日常生活中跨文化交流就能够更好的相互理解,发展一种更好的关系。

这篇论文旨在让读者意识到中美两国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并引起读者研究中美两国身势语差异的兴趣。因此,读者也许能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作者希望能够帮助中美两国建立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关系。

おげ慰嘉南祝

お[1]Hall, Edward T. 1959.The Silent Language. New York: Doubleday&Co.

お[2]Tubbs, Stewart L.&Moss, Sylvia. 1991.Human Communication. McGraw-Hill, Inc.

[3]戴 凡,(美)Stephen, L.J. 2003.《文化碰撞:中国北美人际交往误解剖析》.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2

《美华商报》的创办人周续庚先生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总感到有点不可思议:“我怎么也没想到,在临近退休之年,去美国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也没想到,在国内从教中国古典文学30余年,到美国8年创办了3份中英文报刊!更没想到的是,17岁参加抗美援朝,并不擅长英文的我,这些年却成功组织了中美之间的数多次访问交流活动,做了一名交流使者……”

正是这些“没想到”,激发了周续庚的创造力和生命能量,使他在异国他乡不懈进取,开拓出一片人生新天地!

1993年,58岁的周续庚先生踏上了美国马里兰州的土地。他是来参加大女儿的大学毕业典礼,和夫人孩子们团聚的。三个月后,周先生即将返回北京,周太太好言劝说丈夫:“你一个人回去让人不放心,还是留下来,一家人在一起吧。”

全家人和美生活固然好,可让周先生犹疑的是:“留在美国不能没有事情做呀。”

周先生在美的时间虽不长,但却切身感受到,海外的中文报刊奇缺,特别是报道大陆真实情况的信息更少。周先生想,既然大家这么迫切需要,我为何不尝试一下办报呢?

说干就干,周先生很快让国内的亲友们寄来一些报刊资料,开始尝试编一份文摘式的中文小报,取名《中华文萃》。

《中华文萃》创刊后,有留学生在网上了消息,这下可不得了,许多华人从世界各地打电话、发传真,纷纷想要看到这份报纸,并表示要为报纸尽份心力。

一张报纸成功后,周续庚先生一发而不可收。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他发现在全美华文报纸当中,还没有一份专刊商业信息的报纸,而中美之间的商业交流日益频繁,已成为两国联系的重要纽带,及时了解来自中国大陆的商机商讯,对海外华人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办一份“商报”肯定大有市场。于是,他又紧锣密鼓地筹备开来,1997年秋天,一份名为《美华商报》中文报纸又在美问世了。

为了使报纸与华人社会更贴近,便于编辑发行,周氏父女特地把编辑部迁到了马里兰的大华埠地区,在这里租房办报。因为大华埠是华人最集中之地,聚居的华人大约有14万人。

《美华商报》以介绍中国的投资环境、招商项目、市场需求为主,市场定位准确,很快便在大华埠地区的4种中文报纸中崭露头角,发行量很快上升到2.5万份,每到周末,一些中文报刊摆放到华人书店、中餐馆里时,《美华商报》往往时是最快被拿光的,深受华人社会青睐。有的华人居住地较远,为了保证看到报纸,就出钱让报社将报纸按时寄到家中。同时,原来的《中华文萃》报也与之相配合,形成了一对一商一文的姐妹报。增强了传播效应和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

如今,《中华文萃》和《美华商报》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华文报纸,被许多华人读者称誉为“美国版的《人民日报》”。周续庚先生的办报成就也受到了美国华人社会的瞩目,1999年,在加拿大举办的为世界华文大众传媒协会会议上,周续庚先生当选为主席团第一副主席。

在办报过程中,周先生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他逐渐意识到,中美之间的文化经贸交流有着更大的市场需求,如果自己做个搭桥人,组织两国间的实地观光、考察、学习,不仅能使中美两国人民对对方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促进两国间的交流合作,做得好,还可以以商养文,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于是,一个美中国际交流中心在周续庚手上应运而生了。

周续庚认为,交流应是双向的。这些年,他不仅带美国人来中国,还成功组织和接待了国内数百个团组赴美考察、交流和学习,接待人数超过了5000人。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3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没有交流就不可能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转化,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交流,因为课堂教学在知识的传授中始终充满着情感的交流。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始终通过语言、教态及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语文不只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从某种角度讲,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语文教学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促进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语言知识,也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语文教学过程,都是这些情感信息的传递,伴随着这些情感活动,感知越深,知之就越多。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交流对学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情感交流,有利于增强语文课的语文味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语文味”掌门人程少堂老师提出的“语文味”理论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界定为:“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程老师又把语文味的最高形式概括为:“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这一“语文味”的高度概括向广大语文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激发语文课堂情感。语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一门最富情感的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翻开语文教材,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这都是作家感情和心血的结晶。这些作品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为语文情感教育提供了优化的时空。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过程的实施到目标的实现,都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渗透其中。可以说语文教师在教授这些作品时,不仅仅传授语文知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着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让语文课堂真正地充满“语文味”,从而使其真正地成为学生心灵的栖居地。二、情感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般来说,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格的各构成要素(如情感、意志、性格等)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其中,情感居于基础地位。情感不仅可以推动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学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意志调控情感,情感激励意志。情感教育能够通过由情生意,以情促意等方式来培养、锻炼学生的意志。情感教育以良好情感为中介,具有催化、整合作用,经由“情动——感受过程,体验——理解过程,价值体系化——人格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性格,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格成熟。而课堂教学则更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于五年制师范学校的这些即将成为未来小学教师的学生来说,他们人格和性情的培养与教授他们知识一样重要,而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在这时就显得更加必要了,对语文的学习本来就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也就更是必不可少了。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激发人类高尚的情感,是一门人性化的学科,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也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更多的来说,还要让他们理解生活。五年制师范学校的学生将来要从事基础教育,任重道远,而语文老师的情感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引导他们培养健全独立人格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情感教育一开始就是要通过把握学生的情绪来制定学习计划,并带动知识学习和人格成长,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本身就被包含在情感教育之中,老师不仅要讲授课文中的知识,更需要提炼这些知识中能够塑造人格的伟大情绪来引导学生,这是课堂教学最关键的一步,而且,单单是引导还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这种情绪中来,激发他们对这一情感的认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通过情感教育来感染学生,将他们塑造成一个具有完善人格和精神的人。三、情感交流,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和感应,这种心与心的接触感应,主要通过情感交流来实现。学生是情感教育实施的对象和主体,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感情,充满爱。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在师生双方架起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为此,师生间恰当的语言沟通、态势交流,以及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等情感,都可以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老师好感和信赖,从而为教学的成功创设出良好的环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因此油然而生。同时如果教师能够富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把情感经验传递给学生,继而感染学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语文内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或者运用一段生动的、富有情感的导入语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得到了肯定和尊重,于是处于一种亢奋的学习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这三者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了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从而使课堂一直处于和谐、互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热情、意志不断激起并生成。教学的艺术性也就主要表现在这里。总之,语文是一门特别注重情感的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没有情感的教学是灰暗的,学生也不可能有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特别强调运用情感因素,注重情感交流,使情感交流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张冬梅 江苏省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221116)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4

说话先有“礼”,再开口

无论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充当什么样的身份,礼貌一直是维持人际关系不断互动的规则。

动听的声音是最好的名片

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一位女性拥有良好的举止仪态,说话的声音也很甜美,那就会更加增添她的女性气质,使她的语言充满感染力。女人的声音也需要“包装”,使其变得优美动听。生活中,女人的声音常常比思想更重要。一个音色柔美动听的女人,很容易被周围的人接受。

微笑是最好的语言

微笑可以在瞬间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它是人际交往中最好的剂。如果你是个不善言辞的女人,那么请亮出你的微笑,这就是最动听的语言。拿破仑・希尔这样总结微笑的力量:“真诚的微笑,其效用如同神奇的按钮,能立即接通他人友善的感情,因为它在告诉对方:我喜欢你,我愿意做你的朋友。同时也在说:我认为你也会喜欢我的。

学会倾听,是对别人最好的尊敬

倾听,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一种赞美。我们知道,在社交过程中,最善于与人沟通的高手,是那些善于倾听的人。也许在交谈过程中他并没有说上几句话,但是一定会得到他人的肯定,认为他是善于言辞的人。

幽默让交流变得妙趣横生

风趣幽默的语言往往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女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当看穿了别人的想法但又不便直说时,不妨神色自若地使用一下幽默,相信定能达到你想要的交流效果。幽默是女人成功社交的捷径,更是女人能博得好感、赢得友谊的好方法,尤其是在遇到那些没必要争执或不值得争执的问题时,幽默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开玩笑要避开别人的痛处

开玩笑活跃气氛固然是好事,但是开玩笑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分寸,避人忌讳。

赞美他人,直接不如间接

直接赞美不是中国女性所擅长的。一个女人直白地称赞异性,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不仅使自己的形象受损,同时也会使受夸赞的男性不自然。因此,赞美,直接不如间接含蓄、婉转。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5

绘画在于交流意识

对于绘画,张晓鹏曾经这么说,“至少有一点在当代不应被淡忘,绘画的意义在于交流。人之所以要从事绘画,是为了达到交流。绘画是一种艺术表达,表达人之欲表达,告诉他人,之表达,和他人产生交流。这点起码是很重要的。陶盆上画一些图案,告诉别人自己对纹样的喜好。绘画作为抒情手段时,更是直接地要告诉别人他所感所想的。在人需要交流的时候,绘画便有交流的重要意义。在古代如此,当代更如此。”他敏锐地感觉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交流的困难。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人本质上是孤独的。因为孤独,所以要交流。尤其在当代,孤独简直是弥漫在空气中的一种病毒。虽然人类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么多的交流手段,却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互相孤绝。同代人在追求物质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人类精神的领域并没有太大收获。在极富足的生活背后,精神上却感到空虚和孤独。 孤独使人需要交流,交流的艰难使得交流本身的形式、方法很多,譬如动作、语言、表情、文字、声音、绘画等等。其中绘画是很有效的交流手段,是一种静的交流,无言的交流。且不说关于巴别塔的故事中。上帝使人类的语言不同而导致交流的困难。同一种语言,如汉语,在交流中产生的误解和局限性也会一目了然。而绘画是“无言”的,透过眼睛进行的心灵的交流。当然,绘画做为交流的形式、方法,也未必完美、无局限。正因为此,为了达到较好的交流,绘画的工作者穷毕生精力去努力将画画好。画者的构思、精心经营、技艺、材料表面看是为了艺术本身,为了艺术的完美,实质上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当我们置身大都市的车水马龙之中,眼前是匆匆的过客,他们神色慌张,慌乱不堪。此时,绘画这种需要静观的艺术,便凸显其交流的重要性。绘画这种平面的、相对安静的形式对现代人而言不亚于一种静修。

绘画在于完善心灵

交流固然重要,但在这一点上,绘画呈现的是一种实用的原则。作为实用,绘画必然产生功利性。而“创造作品、欣赏作品原本并不是为了某种实用目的而进行的行为,进行艺术创作,是起始于某种原始欲望。”“艺术行为并没有什么外在的目的,而是出于自身的目的而进行的,我们称之为自我目的性(Autotelie)”。“艺术旨在满足人们非功利的欲望”。

谈以上这些并非否定绘画的交流的意义。晓鹏指出,在目前,绘画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完善心灵。交流固然重要,但它是外向的、对外的,针对观者的,且是有局限性的。促使画者呕心沥血、十年如一日苦心经营的东西――绘画,其意义,或对于画者自身的意义在于完善心灵。这一点,在当代尤其重要。作为从事绘画的主体一人,既是社会的人,也是生物的人,因此人的需求必须从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人需要达成自己的需求,即人有冀望。“人在的冀望惟有通过追求艺术作品的完美才能得到最高的实现”。人类要达到最高层次的需求即自我实现,虽不一定非得通过艺术作品的完美,但这是渠道之一。或者说是较好的渠道之一。首先我们应承认人是需要追求完美的,或者说是追求心灵的完美的。人类群体的努力是为了完善自身,个人也不例外。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完善心灵。“绘画艺术是人的内在需要的体现……”具体说应是心灵需要的体现。当然,完善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就像古希腊雕塑的形象是一种理想的形象,在现实中,很少有或几乎没有那样的形象一样。完善是一个方向,是一种指引,一种完满的状态。绘画在当今,工业文明的巨轮将人类心灵碾成碎片的当今,必将走向心灵。如果说绘画从来都是来自心灵的话,在当今则更是如此,它应走向心灵。绘画一旦走向心灵,画者平静;绘画一旦走向心灵,万籁俱寂……绘画作为纯粹的精神需求,作为一种“修炼”方式,对于一个真正渴求心灵完善的人,其意义突显,此时绘画的好坏、优劣好像显得不重要了。但细想也未必,因为凡来自心灵的绘画,一般情况下品位不会太低。

在谈及生存环境问题,晓鹏提及大部分从事绘画工作的人很穷或不太富裕。但既不以好坏和自己或大师较劲,也不可能当作致富手段的绘画行为,其之所以将一路坚持下去的理由,只能是心灵的需求。所以一个人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他便不会害们无名、作品落选、贫穷落伍,赶不上大师等。他会从容、平静,和绘画走向终点,而绘画本身永无终点,它总是将一个人送向人生的终点,便又去开头的地方引领另一个人,只有人放弃它,它永不会放弃人。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6

尽管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对增加语文知识的密度、开拓学生视野的广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它超强的视听功能特别适合尚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中小学生),但语文学科是一门情、理、意、趣相融合的人文学科,以汉语言、文字为形式的话语体系,传达的是以感觉、情感、想象等交织而成的审美经验世界,追求一种陌生化的具象性表达效果。因此,侧重形象思维的多媒体教学与重感悟、重品析、重想象的语文教学不仅有相背之处,而且多媒体教学以计算机、幻灯机、屏幕为教学工具,这些科学工具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与危害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相反,作为极富情感性和个性的以粉笔字来授课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却更容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一、互动性:语文学习的根本

语文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字的有机结合体,而语言是人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是人传递思维的工具,二者都是交流的工具。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建构在师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上。正如巴赫金所说的,语文课堂要让“读者与听者、作者与读者之间具有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即互动性。语文学习的本质在于对话。这种对话是师生全身心投入的生命活动,在相互作用中,师生不断地亲近对方。而对话互动的强弱决定于交流主体。灵动的交流主体明显有助于促进互动的开展。比照粉笔板书和多媒体显示这两种教学方式:多媒体操作方式机械化,而且单屏翻页,存在明显的人机互动局限,这定然会使师生情感交流、互动受到阻碍;它还制约了教师上课过程中肢体语言的展示,使学生总处在被动状态,不能催生学生的主体性阅读和思考。而粉笔板书具有“瞬息而就,机动修改”的简便性、即时性,确保了交流过程中思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粉笔板书难能可贵的是它能积极有效地激发起师生的感情共鸣。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书法是人精神的再造、情感的结晶、心灵表露和言志抒情的手段。汉代扬雄说过:“字,心画也。”粉笔字是教师缘情而发的结果,它受到教师情绪和对课文知识点把握是否精准的影响。当教师情绪激昂,课文知识与自己兴趣相吻合时,字体自然显得有力而深沉;当教师的精神处在轻松状态时,字体便会显出轻松、活泼之态;当教师的情绪低落,对文章知识点生疏时,教师的粉笔字则显得乏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感的变化便会表现在字体的大小、线条的粗细、字间距的疏密上。好的板书具有灵动性、节奏美和韵律美,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正所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方发灵光。”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情感对话。只有师生在情感上有了交流和碰撞,才有实现教学目的的可能。就多媒体与板书两种教学手段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火花碰撞的效果来看,粉笔板书显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容易使师生情感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二、审美性: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昂首前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美感的课堂。文质兼美的文本中那些典型的艺术形象、深远的意境、生动的语言、完整独特的结构、娴熟巧妙的艺术手法是学生审美的对象,师生间美好的德行也是审美的对象,教师情感的结晶――粉笔板书也可以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一个板书显现出一个教师的智慧,蕴藏着书法的奥秘。精心布置的板书会利用避让、扯动、开合、对比、夸张、压缩等手段做到知黑守白、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产生一种整体上的神韵美。正楷的粉笔字给人端庄、严谨、爽劲之感;行书的粉笔字给人萦回玲珑、生动活泼、平易近人之感;草书笔意连绵、似断却连、一气呵成。“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①学生在视觉美感的诱导下,会更佳地领略课文内容,更有兴趣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粉笔字的熏陶下,学生自身的审美眼光、审美能力无形中会得到提高,审美情趣得到培养。相反,计算机在屏幕上显示出的文字除了工整、清晰之外,更多的是呆滞,不带丝毫的个人情感。

三、监督性: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的保证

当前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书写技能不容乐观。这种现象的产生跟当前教师队伍的书写能力不强有密切的联系。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具备书写规范、工整、清晰的要求,从而造成了“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代不如一代”的结果。有了多媒体后,他们可以更加放心地“稳坐钓鱼台”。因为多媒体可以成为某些书写能力不强的老师“掩家丑”的工具。一手隽秀的粉笔字不仅是一位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而且也会得到广大学生更深层次的认可和认同,树立起教师良好的个人形象。心理学调查显示,每个心理健康的年轻人都有崇拜心理,学生对崇拜的教师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情感依恋。书写优秀的老师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特殊的虔诚和佩服,并且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产生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为驱动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科技以人为本,无论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主体都是学生和教师,只有不断地将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更完美地结合,教学效果才会更明显、更出色。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传统教学无法具备的优点,但粉笔字授课也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无法企及的地方,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看,粉笔板书容易使师生走向沟通,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在教学中最好就是在两者间找到契合点,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和粉笔板书的优越性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又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7

一、小班化教学的意义

小班化教学是20世纪后期兴于欧美发达国家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中又以美国最为典型。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为了应对社会迅速发展与人力资源的优化问题,进行了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缩小班额计划》从政策上对小班化教学进行支持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经过时间的检验小班化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并很快在其他发达国家中得到推广。

小班化教学,并非单纯指学生数量的缩减,而是涉及到教学理念、教学资源、环境、过程等诸多方面的改变。首先,人数的减少,使教室的活动空间变大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对其进行装饰,甚至让学生参与进来美化自己的班级,从而使教学环境发生改变,引导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其次,小班化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增进了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再次,小班化教学不仅具备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同时也将教师从传统的模具式教学中解放出来,使其更加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教学变的更加细致。我们都知道美术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与其他文化课程相比更加注重情境的体验、课堂的互动及学生创造力、个性化的培养,因此将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美术课堂相对传统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新建了许多学校,培养了大批教育工作者,再加上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学校的增加师资力量的增多,出生人口的减少为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尽管现实的条件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但当前我国的大班化教学依然占主导地位,因此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推广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班化美术教学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及创新精神。现行的大班化教学模式,往往以一种统一的标准来教导学生,对学生的评测更是以成绩的高低与对纪律遵守来评价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导出来学生就像批量生产的产品,毫无个性可言更别提创新了。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就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由此带来的问题就需要有更大的教学空间,更多讨论及交流。而目前一个班级学生普遍在50人左右,甚至个别地区学校每班有60人以上,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就不可能有太多的互动更多的是教师讲授。而小班化教学人数在25人左右,这就增加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创作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而非统一的临摹绘制。

小班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如人美版小学教材中《衣架的联想》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最普通的衣架,通过联想、想象、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学会综合使用材料,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传统的大班教学形成了老师先讲学生照做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的思想受到限制因而创作出的作品如出一辙,这就与学习目标相违背。而小班化教学给与学生更多的交流空间,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启发学生而不是单纯的讲授,留给学生创作的时间较多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差异教学、个别教学,协助他们完成想象中的作品,这就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甚至在作业的布置上,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教师有条件增加作业的灵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水平、兴趣来自行选择。从另一反面来说小班化教学重视班级中的情感培养,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合作交流能力使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因而在发展学生个性及创造力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有助于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小班化教学注重对每一位学生的培养,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由于班额的缩减,教师得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这使得教师能较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从而引导他们创作出带有自己风格的美术作品。在课堂上,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由于交流的机会增多,可以形成小组式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创意或疑问,使班级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提高,开小差的现象将会减少,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长此以往学生自身的美术素养也会显著提高。

小班化教学使课堂上的活动变得比较容易安排,这样就能很好的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学习能力强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针对指导,从而达到整体共同进步的目的。比如在人美版小学教材中《添画人像》这一课,其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学习人物头像的画法,运用发散思维添画人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首先是基础层次:此阶段只要求学生画出五官的基本结构,将五官画对位置即可;其次是大众层次:此阶段要求结构比例大致完善;最后是提高层次:在比例结构大致准确的基础上能加入自己的情感使人像具有表情。学生能达到哪个阶段教师就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而不是公开提出具体阶段。这样学生有机会近距离的看到老师的示范,又能直接与老师交流,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

(三)使学业评价更加全面。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致使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能力及爱好特长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该是多元的。而传统大班教学只侧重对作业及测试成绩的评价,长此以往容易使学习能力较弱成绩落后的学生对美术课失去兴趣。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那么在美术课上也没有画不出画的学生,由于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教师得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从而有能力从多元化,多层次的角度进行作业评价。如将同一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评测,将色彩突出的或形体突出的进行评价,即使是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要与以前相比有所提高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只要对美术课产生兴趣,那么假以时日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从而达到了开设美术课程的效果。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8

关键词:图书馆,流通部,和谐美

 

我国图书馆的先导陶述先生指出,图书馆研究的要素有三个:书籍、馆员与读者。综观图书馆各个部门,流通部无时无刻都在体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是图书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图书馆的窗口———流通部,无论外部还是内部都应该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它的好坏关系到图书馆的整体形象。本文以我校图书馆为例,对流通部的如何创建和谐美方面进行了分析,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图书馆的环境美

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应该为读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设施良好的环境,成为校园美丽的一景。流通部担负着繁重的借还书业务,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最直接、最重要的窗口,其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到服务教学和科研的水平,影响着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必须把流通部布置得优雅、宁静,使之充满浓厚的学术气氛。

在这方面,我院图书馆的布局非常合理,图书馆建筑一切为人着想,给读者营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温馨的环境,给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声、光、空气、色彩、家具、温湿度和环境布置等方面下功夫。尤其在整个图书馆中流通部的使用面积最大,二楼、三楼书库宽敞明亮,楼梯、电梯直接到达,洁白的墙壁,干净的地面,深黄色的书架整齐的排放着图书,白色的小推车,淡绿色的桌子,黑色的椅子,黄色的窗帘,便利的查询台,使读者在这种环境中深受感染,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桌椅摆放在书架的旁边,这样既能方便读者,又能拉近读者和图书馆的距离。特别是我馆为了方便读者,借还书设置在一楼大厅,而且还引进了先进的电脑设备,实行自动化管理方式,这样可使师生一走进图书馆首先看见的是流通部的借还书处,在宽敞、明亮、舒适的环境中,在美的环境下刻苦学习。

2.工作人员的仪表美

工作人员的仪表美对树立图书馆的整体形象有很大影响。因此,馆员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塑造美好形象,赢得读者的信任和尊重,这是流通部提高工作质量的必备条件。

每个人的穿着打扮,应该根据各自工作特点选择适宜的服饰。我馆目前给我们工作人员了发两件工作服,尤其工作在第一线的流通部工作人员,应穿上绿色的西服,这样给读者以端庄、整洁、亲切、可信的感觉,能展现出读者认可的仪表美。仪表风度美是友好沟通的润滑剂。工作人员的直观形象,包括形体容貌、风度气质、服饰打扮、表情姿态等,是读者与我们接触的第一印象。我们要以整洁端庄的服饰打扮、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热情亲切的服务态度、自信饱满的精神面貌,于无声中传达对读者的接纳和尊重,体现我们的职业风范,从而使读者产生好感和信任,乐于接近我们和寻求服务,进行友好沟通。

3.工作人员的行为美

优雅的举止,高雅的气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对读者起码的尊重和礼貌。因此,我们在接待读者时应端庄文雅、整洁大方,精神饱满,要善于运用表情语言———微笑。“服务千般好,微笑第一招”,微笑可以传递友好,沟通心灵,架起友谊的桥梁,展示美好的形象,令读者产生一种愿意接近和寻求服务的心理需求,给读者一个良好的印象。

4.工作人员的语言美

语言是工作人员与读者直接联系的主要纽带。论文大全,流通部。流通部图书馆员用温和、亲切、文雅的语气和语言与读者交流,并为读者服务是语言美的起码要求。论文大全,流通部。接待读者应该善于利用言词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发生语言误会。这样可以缩短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沟通了交谈双方的感情。语言要规范。规范、文明的服务用语是展示馆员风采的一面镜子。也是树立馆员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使用规范的服务用语。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馆员在服务中千万要把握语言的分寸,多注意说话的语气,让读者感到亲近感,减少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在与学生交谈时,关切地问问他们的学习进度、考试情况等。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亲切,无形中就让他们感到对图书馆的热爱。

5.工作人员的心灵美。

心灵美是一种内在的美,有心灵之美才会有行为和语言之美,才会造就健康的、协调的美。流通部图书馆员的心灵美,表现在我们在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如有人生病或有事,另一个马上顶替过来,毫无怨言,大家配合的非常好,认真坚守每一个工作岗位。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流通部人员庞大,干什么都少不了我们,无论学校、图书馆组织的活动,都有我们流通部的人,如,乒乓球、篮球、排球、田径、歌咏等等各种比赛,我们流通部的人奋力拼搏,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再有,两位主任注意协调处理工作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使我们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风气和氛围。论文大全,流通部。

6.交流中互相促进以达到和谐之美

环境美和仪表美还不能构成整个流通部的美。流通部的核心之美是人与人之间,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通过不断的交流,互相促进达到一种和谐的美。我们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出对读者的欢迎与尊重,我们在为读者服务时,千万不要当众指责和批评读者,要先耐心地开导、教育学生。例如,有的学生还书时将书往桌上一扔便走,或是对工作人员称呼一句“哎”,更有甚者语气十分傲慢“把书给我还了”⋯⋯遇到这样的学生,工作人员千万不要忍一忍或者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一定要加以说服管教。可以叫住他心平气和地告诉他:同学,我叫你时,我还喊你一声同学,你怎么说话呢?这时学生不好意思了,主动喊了我一声老师。这样说既教育了他又不失我们的尊严,还没有伤害他的自尊心,有助于关系的和谐融洽。一味地服务而忽视了教育这个环节,我们的服务将很难上到更高的台阶。例如,在借还书的高峰期时, 进进出出图书馆的读者很多, 不少读者借的书由于消磁不完善, 出去的时候报警器就会响; 而有些背书包进来的学生由于带着自己的书籍,有些在外面商店买的图书也带有磁性, 报警器一样也会发出声音, 更有甚者, 一些手机或耳机、钥匙等在经过报警器时, 报警器也会发出响声, 因而在高峰期报警的声音可以说是此起彼伏, 专门处理这类有关“报警”的问题就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这些问题虽小, 但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却密切相关, 借一次书却要在门口来来回回地走几次, 这让学生感到很厌烦。记得有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很郁闷,每次借完书在门口出不去,好些同学都看着我,我就跟小偷似的。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耐心的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我们的工作。

还有,有的学生把捡到的借阅证或者馆里的书、手机、好记星、钱包等等及时交给工作人员,这种拾金不昧的美德我们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我流通部对待这种情况会采取记录,通知的方法。就是对拾金不昧者提出表扬,表示感谢,并记下他的系班和姓名;通知丢失人的系部让系里通知他来领取,或给丢失人借阅证挂失,说明挂失情况,待他领取后一定告诉他是谁帮他捡到的。这样做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团结,降低丢失率,提高图书馆的信誉和温暖度。

再有,我们要想从更深的层次达到和谐与完美,就需要工作人员与读者更好地配合,加强心理的交流与沟通。在流通服务中,读者要依赖图书馆员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要,图书馆员则要通过服务于他们来完成本职工作,而要完成该项工作让读者满意,双方的心理交流与沟通十分重要。论文大全,流通部。我们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在读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表率作用。当我们为读者借还书时,要轻拿轻放,千万不要丢书、摔书。如果读者对我们工作满意,就会对我们的说话感到信任并乐于接纳,从而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有的读者平时来图书馆比较少,在需要急用时,来图书馆查找资料,不知怎么查找,来咨询时,我们工作人员应先在计算机上查找,再在纸上记好索书号,让上书工作人员帮读者在书架上找到,不能因为是开架借阅,就对读者说:都在书库,自己去找吧。又如,老师来借书了,他们的工作很忙,很少来图书馆借书,我们流通部巡视人员可以协助他们在书架找到图书后,带领他们到阅览桌前,请他们慢慢选择,就会使老师切身体会到我们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关怀、尊重。论文大全,流通部。

最后,我们工作人员还要不断提高自控能力。比如在流通服务过程中,馆员会时常听到读者抱怨图书借不到,服务不好。面对抱怨我们要有自控能力,正确对待读者的埋怨情绪,然后尽量做出解释和答复。对于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要耐心地向读者说明,并反馈到有关部门。如果是图书借不到方面的意见,可反馈到采编部,以便采编部根据读者需求,多进一些这样的图书,以提高藏书的利用率。还有,在流通服务中有时难免会发生工作人员与读者发生争执的情况,这时即使自己理直气壮,也要善于自我控制,缓解对方情绪,使事情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工作人员要有宽容、忍耐的态度,有理也要让着,不能和读者生气、争吵,使事情圆满解决,体现一个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水平。论文大全,流通部。由此我们工作人员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从而在思想上与读者“相通”,在感情上与读者“ 共鸣”,达到同步交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是流通部乃至整个图书馆的美,这种从内到外的美才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一直在追求的美:一种人文环境下暖洋洋地、静静地流淌着的知识的美。

参考文献

[1]陈伟民,陈碧荣.浅谈高校图书流通工作[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01):208-209.

[2]周健.小议流通部门工作者的仪表美[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2,32(1):48-49.

[3]肖剑平.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行为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02(7):18-19.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9

一、教学艺术中的知识交流

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影响下的教学观忽视了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过分注重学生智力发展,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教化。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化,我们认识到:学生智育的开发是必须的,但学生的兴趣、审美能力、情感、个性培养则是对学生发展更为本质的因素。但是不能就此否认知识传授的重要性。人类优秀文化是是以“文本”为载体的,须经过文本的解读才能为我们传承和发扬。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依然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功能。知识的传授是形成技能、培育情感、态度养成、个性发展的基础,实际上它们之间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真正的知识不是课本上的空洞符号,而是具有丰富意义的精神载体。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智慧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把师生交流中的知识由“死”变“活”,且要改变知识的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教学艺术就是催化剂,教学艺术加入学生原有知识与新授知识之间,就会使二者发生剧烈反应,形成新的知识状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以原先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接纳新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主动建构新意义的过程,教师就是师生交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二、教学艺术中的情感交流

师生交流中的知识传递是最基本的交流形式,但是师生的情感交流更能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同时也是师生有效知识交流的有力保障。情感交流贯穿师生交流的始终,情感性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特征。教学艺术的有效运用取决于师生交流中的有效的情感交流。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是教学艺术的有效载体,师生交流中双方的情感投入与教学效果存在着极大的相关度。单向、浅表的师生交流不会成为教学艺术的生长源,亦不利于教学艺术的有效发挥,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无法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和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追其原因,交流中情感淡漠是师生及流受阻的主要根源。师生情感的交流不仅关系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尤为重要。没有情感投入的师生交流只是枯燥、沉闷、缺少生命活力一个传递通道,而不是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相遇的平台。它只是单调的知识碰撞,但却缺少丰富的体验交融,无法迸发智慧火花。缺乏情感性的师生交流必会限制教学艺术的发挥。

期待是师生情感交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期待具有双边性,即由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也有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如果在师生交流中这两种期待的有效结合就会产生和谐的情感氛围,师生间就会形成有效的沟通,有效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真正使课堂成为“共享”的课堂。

三、教学艺术中的审美交流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交流成为一种生命的律动,其间充盈着生命间的对话、体验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无疑这就是一幅最美的教学画景。正是每个人的不同意义视界才赋予了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的丰富性和开放性,而不是划一的、枯燥的、压抑的生命体验,师生共同在交流中创造着美、欣赏着美。在审美交流中学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而教师可在这种美的体验中汲取审美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以其激情动魄的力量给人以审美感受。这是教师有意识的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的结果。”做到这一点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师生交流中,不同的主体以其不同的生命体验在交流中共聚、相遇、交互融会,追求着并享受着美。这里的美不仅仅是教学艺术的外在之美,更重要的是其内在蕴涵,是生命之美,是品性之美。在美的交流沟通中师生双方共同成长。

四、教学艺术中的品流

品性的交流是师生交流最高追求。通过教学艺术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感受品性的熏陶与感化。这就对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才能更好的拓展自身教学艺术的空间,从而才能从容地以教学艺术的手段向学生诠释真、善、美的内涵。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10

美学问题中的审美体验与互动感知及其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美在展示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展示设计中,运用大量的互动体验和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趋势。本文就是通过分析美学问题当中的一些艺术美及身体体验与感知,结合现代的多媒体展示设计具体阐述美学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互动体验 审美感知 多媒体技术 展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64-02

1 美学的概念

美感是什么,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一种体验。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所主张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被艺术家和建筑师们奉为经典。贝尔所说的就是一种人在自然环境中所产生的主观状态和感受,这是一种直接而纯粹的状态,然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已经很难进入“纯粹”的状态,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人们接触到的是关于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图像、声音、影像等内容,现在的艺术作品也由传统的图像变为影像互动展示等形式美来表现,观众在观看中获得美感,达到作品与人之间的交流,一种审美体验在身心与艺术作品交融中产生。

2 展示设计中的美学问题

2.1 身体体验的意象美

现代展示设计一般以观众的直接审美体验来观赏一定的陈列展示作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些美感乃至美学问题的产生。信息技术在现在更多地就是交流传递方式的改变,所以造成了,人们交流方式的变革。当今许多艺术家把交流作为自己工作的目的,声称自己是交流艺术家,然而“交流美学”这种美学的媒体其实是“非物质”的,它大多来源于无法触摸的信息技术资料。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种信息的电子信号也自然留下了无形无迹的轨迹。一些交流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实践、思想,创造出建立在信息交流基础上的艺术。所以,展示设计就是结合一些当下最新的多媒体技术运用空间和审美互动达到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

20世纪以后,人们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自己的身体,人作为主体在如今的社会是一种身体至上的时代。美国社会学家布莱思,特纳对身体问题进行一定研究,明确指出在如今当代社会中的身体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最首要领域。在现代艺术领域中,身体既是主题也是媒介,通过身体的一种呈现与表达更能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在展示设计的场域中,身体体验也越来越成为考虑的重要性因素。

现代的展示设计,特别是多媒体展示设计在展示方式上尤其重视观众的身体体验。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绘画和雕塑作品作为装饰陈设成为收集和展示,收藏者通常是拥有一定权力的皇室、贵族等,身体体验的新奇方式没有出现在艺术的展示空间中,但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展品根据一定的分类形式等展示权力机制进行重新布置,观众在一定展示空间的“规导”下进行参观。展品大多以静态的陈列方式为主,具有身体体验式的方式在现代展示设计中没有太多呈现,而在现当代艺术的艺术展馆中,以身体作为交互媒介,通过更多利用观众的感官作用已然成为一种流行,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神经大脑都与作品直接对话,产生一定的交流与互动。如图1,一些展馆中的影像展现运用一些互动技术,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成了点评作品思考作品的关键因素,无形之中已直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打破了传统的静态展现方式的形态。这种让展品与观众产生互动的展出形式如今已成为展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了艺术展馆的发展。这样也产生了观众对于作品的一种审美体验,人这时变成了主体,由人来理解并界定作品的含义及其所传达出来的思想,这就产生了一种直接的经验,一种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这种互动的身体体验展示设计方式就产生出了一个意向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美感是与人这个主体及其所散发出来的思想紧密相联的,脱离了这种互动感就达不到一种美感的意境表达。这种体验的意象世界就是一种美,而以往传统的单纯性认识则追求一种抽象的概念体系,那是没有色彩的。

2.2 艺术美

艺术美学中还有一个特征是来自于作品所散发出来的艺术美。说到艺术美,还应该谈到一个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的问题,有材料层,形式层和意蕴层,这三层关系不可或缺。

设计形态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表现形式,通过图片、色彩、影像等形式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材料所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最直接的,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或者触摸到艺术作品的材料表现,这是许多设计领域所共同关注的一个表现形式,尤其是展示设计活动方面。

不同的材料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不一定贵的材料能带给人们最好最直接的感知,理解挖掘并创新材料中所散发的特质并很好地运用这个材料才是最关键的。材料现在正在从物质向精神转变,在表现一定艺术作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材料在作品中内涵的表现。展示设计中每个部分的完成和制作,从软件设计到布置陈列,无一离不开材料的考量,既要符合人类的审美需要,又要达到艺术美和环境的融合。在作品中,任何一种材料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对于意象世界的生成又是有影响的。例如大理石给人一种坚硬而又沉重粗糙的质料感,这种质料感带着朦胧的情感色彩,使意象充满一种“韵味”,相比之下,木质的感觉会更加具有亲切感,木头的触感和气味使人沉浸在作品带给人的一种气韵当中,就是这样的材料质感,一种氛围才能融入美感中带给我们享受。

2.3 新技术的互动表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计师已经不能满足于陈旧的艺术表现材料,他们运用他们的创造力头脑,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新技术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已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产生,时代已经阻止不了新科技的应用,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产生于展品上,更体现在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更好地变现为艺术作品,抓住观众的视线,增强他们的用户体验感。展示设计中所表现的主题场景运用新科技的创新可以给主题表达带来意外的收获。观众在这些新科技的体验中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不能忽视新科技手段在展示设计的重要地位。

然后,我们还要通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加上些环保设计,新材料结合新技术的表现手段在最近的展览包括上海世博会中都有所体现,这些表现方式的创新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新奇感和趣味性。通过这种新技术的表现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激发艺术作品美感形式的表达,韵律、色调、质感、线条以及具有立体感的效果可以完美展现。在艺术作品的展示中,正是这些结构、平衡、秩序等表现形式的美感感染了我们。

对于展示活动的发展起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观众、参展商等等。以一种“互动”的关系可以将他们有效地连接在一起。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能够促进入与展品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保证展品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多种“互动”表现形式下,很多相关的、相互影响关系网随之产生。

以人的需求为基点,设计出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物品,这才是真正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表现。人性化的展示设计是将人体尺度以及习惯作为设计要考虑的重要指标,像互动展品的设计就必须要为与这个展品产生互动的群体考虑,如人的生理到心理的种种因素,特别是人体的尺寸、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达方式。

良好的空间艺术形态,更加注重人性化,展品在一定程度上从情感等角度更能和观众产生共鸣,令观众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观看艺术作品。例如:在展示空间以及展品的形式表现中要充分考虑到人体尺寸情况,避免设计的不合理所带来的不舒适感,另外展品的摆放高度也要考虑到观众的平均身高以及视觉习惯,当然展示空间中的视觉标识系统也要做到一定的合理体现,其安装高度和安装方式要杜绝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隐患,休息空间中设计的座椅设施和互动娱乐设备要结合使用群体的各方面考虑因素,这就要求其形态设计要考虑到受众的身高、背部曲线等生理因素,通过关注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表现,展示设计在各方面变得更为合理,设计的展品以及构建的空间氛围环境更能满足观众们的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

观众在观看展示空间的同时,对展示环境、展品的陈列、展品的相关色彩信息感受与生活中的认识过程是一样的,情感是联系展示设计中人与展品情感的纽带。在如此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的需求已经逐渐提高,他们更多的会关心能否得到情感上的呵护与重视,在展示设计中空间的设计过程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把观众作为设计的基点重点。通过互动参与的展示形式,特别像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样,如图2,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最具特色的动态卷轴影像清明上河图,通过互动的科技技术结合传统的元素设计,展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与观众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碰撞,一种感情上的交流,这样可以调动观众更高的观展热情,也能高效并最大程度上完成展示信息的传达,使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更有特色,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呈现才能达到美学的一种感受,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且回味绵长的体验印象。

这种人和作品之间的互动,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情感表达,经过人对于作品的直接观看和理解思考,不断地体验和阐释油然而生,作品的意蕴和内涵,它的形式美、艺术美、材料美、体验美等审美思维也就不断地被新的层次所揭示和照亮,这种种美学美感的体验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美的不断生成过程。并且,每个观众的感知和对作品的理解又是不同的,观众进入到作品所带给人的意境中去,这样的一种作品和人本身的情感交流,所产生的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又会给作品带来不一样的意义,不同的认识起点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一种美的无限延续性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