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派十篇

时间:2023-03-30 23:57:20

婉约派篇1

电话那头的人自诩 “帅哥”, 事实上哪儿跟哪儿啊。瞧,他前半边的额头光秃着,油亮油亮的,两侧的头发则不屈不挠地蓬松着,比鸟巢还鸟巢,鼻梁上装模作样地架着一副“啤酒瓶底儿”, 嘴唇让二锅头给滋润成猪肝色,牙齿被南京烟给熏成黑黄色。

他就是我极好玩的姨爸。他可以不喊我那动听的大名,直接喊“喂” ,三句话里必有一句类似于“你给我”的话语,去他家串个门、吃个饭还会极豪气地说:“给饭钱啊,我的菜很贵的!”

于是,便认定了,这样的一个姨爸,是个绝对的豪放派。

可是,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这么认为了呢?

寒假,外婆的眼睛查出来是白内障,必须要动手术。外婆告诉她的儿女们她过两天再去医院。

结果,第二天一早,姨爸就拿着一张单子满院子地喊外公和外婆。我们走出去,姨爸说:“爸,妈,昨天你们上哪儿去了?晓得你们要上医院,我去跑了一下,准备告诉你们有这个单子能优惠的,但是打电话没人接啊!”

我插嘴:“我们睡得早啊,电话在西屋,听不见的。”

只听见他喃喃地说:“要是我早点去就好了,晚上十点才拿到,怪不得。”

接着,他就给外公讲那张单子的事情。姨爸细细地给外公讲着,他的眼皮有些浮肿,明显是熬了夜没睡好。他指着上面的栏目一项一项地讲着要填些什么,那本身并不大的眼睛,此时不借助眼镜的聚光也是倍儿亮的。这认真的神情,我似乎从没见过。

末了,临走的时候,姨爸拍拍我的头说:“小崽子,你给我好好照应着你外婆啊。”这语气极婉约。

我木木地站在那儿,愣了好半天。他还是用那沙哑的声音同我说话,可是,怎么感觉就不一样了呢?还有刚才那神情,这还是我豪放派的姨爸吗?

婉约派篇2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每当在教学中教授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常常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词作也是豪放派词的代表,词中为什么会有令人感伤的情怀呢?笔者当时只是简单地给学生做7解答。现在想来,这种情怀也可以冠之名目:婉约情怀。今天笔者就以苏词为例,来浅议豪放词人的婉约情怀。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人生的道路也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顺的时候意气风发,不顺的时候抑郁苦恼,不管是常人还是才子都是如此,而且往往那些有才华的人更是情感丰富。宋代大词人苏轼是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人生的经历也是坎坎坷坷。不顺之时。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他就把自己的感情通过词作或文章抒发出来。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为例,首先让我们领略其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起笔便颇有气势,从滚滚东逝的长江八笔,给人以广阔的空间,千百年间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千古英雄,是历史长河的)十刷。这既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通脱,有通古观今之气度,有怀古感今之胸襟。

词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集中笔墨描绘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崎岖陡峭的山崖高插入云霄,汹涌的惊涛猛烈地拍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的雪浪。此场面惊心动魄。从不同角度又以不同感觉进行生动的描绘。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万马奔腾、电闪雷鸣、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顿时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词的上阕咏赤壁,下阀怀周瑜,以词人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的表达上都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现,以万古心胸引出词人的怀古思绪。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壮阔到前无古人,而且词句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但词人写到名将周瑜时,却感慨万千了,“羽扇纶巾”的周瑜,手执羽扇身无戎装,谈笑风生,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显出其卓越的才能和令人倾倒的风采。而此时的作者时年47岁了,不但功业未成。而且获罪谪居黄州,同30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感羞愧。面对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7苏轼的万丈豪情,却也加深了他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思想。词人从怀古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举杯邀江上明月、山间清风以一醉销千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双重色彩。但我以为篇末的感伤色彩仍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即使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也免不了有婉约之情,苏轼的其他词作中有些就更是婉约之情甚浓了。比如其《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7新生,残红落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但仍不免让人感到几许悲凉。词人亲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情,但苏轼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他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绿水环抱,燕子飞舞,春意盎然。苏轼的心情也随之酣畅,一扫前句的伤感悲凉。能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的,恐怕只有苏轼才能从容为之了。苏轼是怎么做到的呢?“枝上柳绵吹又少”,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这本是伤感之句,但苏轼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轻快清新的气氛。但苏轼亲睹絮飞花落,最易催生愁绪。而“又”字,表明他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苏轼的伤春之感、惜春之情,溢于言表。这可是地道的婉约风格呀。但豪放苏轼的婉约风格却与“花间派”的“绮怨”风格不一样。词中的“墙里秋千墙外道”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在高墙环绕的绿水之中,墙外之行人就只能昕到墙内荡秋千“佳人”笑声,却见不到“佳人”芳踪。“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一堵围墙,挡住7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词中流露出清新秀丽的气息,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同样是写女性,苏轼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华,感情真挚而不落于轻率。此乃豪放苏轼之婉约情怀也。

又如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写月开篇,全篇咏月,但无事无景不与人意相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知贬谪黄州的他在中秋之夜遥望皓月而生向往之意,欲作御风而去的归宿。然而。“高处”毕竟过于清冷,人间虽苦,仍让人觉得万般留连,难以割台,苏轼的情绪也就在犹豫不定中徘徊流连。苏轼在词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欲归隐又矛盾的心理。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他在这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欲与兄弟团聚却又不能的豁达情怀和对人们的美好祝愿。既有婉约之情,又不失男儿豪放。

苏轼贬谪黄州时,还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苏轼的《水龙吟》其上阕写杨花“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看似在写杨花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其实是以人状物,或者状物写人,从杨花的意象中,可以看到一思妇的形象,但柳絮与思妇二者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只是归结性的词句,更是升华性的妙语,当属全篇震撼读者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苏轼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句从状物移笔于人,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极尽婉约之无穷意味。《水龙吟》可称得上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从中领略了豪放苏轼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他感情丰富、细腻而柔美的内心世界。

大才子、大文豪苏轼不仅在文坛上是绝代风华,在爱情上也是感天动地的,他的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就应该放在他婉约词的首位。因为词中那种“不思量,自难忘”的悼亡之痛,曾催下过无数读者的眼泪,从而成为爱情婉约词之绝唱。苏轼在词中用了一对看似矛盾的句子“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一种真实的心境:虽然生死两界茫然不知,虽并未刻意去追忆,而亡妻却时时浮现脑海,甚至亡妻的形象时时进入梦中。然而,时过境迁,历尽沧桑,模样己变,相见不相识了,从前的恩爱,今天的陌路,怎能不使人嘘唏感喟?千言万语,涌动于心,却表现为无言的凝视,极静的场景偏又有泪水滑落。最后,苏轼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一个特写镜头推向了读者:明月清冷,夜深沉,松柏掩映,坟孤单。品读这幅画面,怎么会不被他的伤悲与凄凉所浸染呢?《江城子》一词中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悼念,无疑缘于他对妻子深深的爱恋。词中旬句如泣如诉,尤其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在写男女之情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和哀悼含蓄委婉、深沉,尽显“婉约情怀”。

婉约派篇3

词,源于民间,兴于五代,盛于两宋,我喜爱宋词,对于宋词的了解自然也不止这么多。

回望历史,唐诗是何等风盛,虽然离我们已经有一千多年,但至今还有许多唐诗让人们广为传诵,在当时更是风靡一时,堪称一场视听盛宴。想起来,能与此相媲美的也只有宋词了。

宋词繁盛于宋朝,分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多么的气势磅礴、豪迈奔放,岳飞,豪放派代表人之一,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更是写出了多少保家卫国男儿的满心壮志。当然,豪放派的著名词人远远不止这些,还有苏轼、辛弃疾等闻名遐迩,给世人留下深刻影响的诗人。

婉约派诗人,词作优美华丽,婉约生动,让人读起来留恋无穷,意蕴深刻。如果,唐诗让你联想到的是广阔无边草原,那么,婉约宋词就一点会带你进入一个明月清凉,晚风徐来的夜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每每读到此处,我就犹如置身梦境般,看见晏殊登上高楼,望着天空的那轮明月,眼神迷离忧伤,惹人怜惜。这句宋词更是被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誉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中的第一种境界。而此间的第三种境界则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处优雅令人羡慕,那种河畔神秘更是到现在都还让人追恋向往。

其实,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都是中华文史上惊心动魄的笔触,我们为之骄傲,它更是世界文坛上一颗璀璨光辉的明珠!

婉约派篇4

【关键词】婉约词;内涵;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宋代文学,以词为盛,婉约词尤占重要的地位,影响了其他重要流派的产生和发展。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虽然豪放词是其词作的主要风格特征,但他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婉约词,其豪放奔腾的词风也闪现于清新巧秀的婉约词中,令人读之有耳目一新之感。

一、突破传统的题材

婉约词自“花间派”以来,其传统题材大多是男女之情、离别之恨,题材范围比较狭窄。辛弃疾大大突破了传统的题材范围,他在用大量的豪放词表现山河破碎、壮志难酬的悲愤的同时,又善于用委婉的笔调抒写他对国势衰微的忧虑,对昏君奸臣的怨恨,对沦陷国土的思念,对自身遭遇的不满,深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婉约词开辟了广阔的创作领域。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寄托了词人对国势危殆的殷忧。在投降主义集团统治下,国家还能经得起几番风雨的折磨呢?又一个春天匆匆归去了。春天是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春去”暗喻国势的危殆。由于“春去”,词人便产生了“惜春”、“留春”、“怨春”的感情,只得无可奈何地“怨春不语”。全词充溢着忧国忧民的愤激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恨之气,于悲壮沉郁中又见含蓄蕴藉。

二、寄托象征的手法

辛弃疾往往把自己的身世寄寓在作品的人物形象中。如《蝶恋花·月下醉游雨岩石浪》写一位独处幽谷的绝代佳人,年华老大而无知音的悲哀。词人由此想起自己不得志的境况,托香草美人以自喻,抒写壮志难酬的幽愤。他亦常把自己深深的君国之忧融入景物的描绘之中,使景语变成情语。他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则通篇运用暗喻和象征手法,将悲壮的爱国之情寓于宫怨的艺术形象。名曰别词,却无离别的内容。词人南渡十七年,迄未得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而且不能久任其职,对此他已经很不满意了。当时,国势危殆,使他担忧;有志之士不能进用,使他愤慨。但在当时很多情况下,又不能直言,使他不得不用比兴的手法,以迂回曲折的方式,含蓄地发出自己的不平之鸣。

三、悲壮沉郁的风格

辛词一改婉约词温柔香艳之传统,在柔婉之中又见沉郁悲壮。 辛弃疾的婉约词大都突破了儿女之情、离愁别绪的范围,或咏壮丽的自然景物,或抒发其登临怀古之情,或叙边关征战之事,或抒其慷慨激昂、悲愤之情,在豪放雄壮中呈现悲愤沉郁乃至凄迷的艺术特色。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道,日落西山时,他还站在楼头,把沦陷区的山河一望再望,失群孤雁的叫声,使词人想起自己孤独的处境,辛弃疾的孤独感本源于对沦陷江山的无限依恋,却又深陷主和的社会氛围中。那深藏的无法收复的苦痛导致他不愿说美味佳肴,买田置舍,只是时光流逝人渐老,更增添了他内心的忧愤,以致说出“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样的话来。全词充溢着忧国忧民的愤激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恨之气。

四、沉婉含蓄的意境

辛弃疾婉约词中的意境大多给人以孤寂冷漠、幽暗曲折的感觉,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创造出柔中带刚的艺术境界,这使得其婉约词不以新奇取胜,全在于内涵的厚实,不仅能使情景天然融合,恰切无隙,创造出深婉含蓄的意境,而且善于在真景中抓住景物的美学特征,在真情中讲求情意的健康高尚,别有一番美感。如《青玉案·元夕》中描绘了元宵之夜的热闹场面,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华美而热烈的艺术境界,然而凸现在这个意境之中的却是一个不同流俗,自甘寂寞的冷美人。从这首词中不难了解到那位被弹劾解职后,宁愿闲居也不肯趋炎附势的诗人自己,而这一高洁的人品却是在一个凄迷幽眇、若即若离的境界中展示的。辛弃疾词当中读罢则辍、一览无余的词篇是很少的。

五、情传千古的典故

婉约派篇5

(一)清词的总体特色

清词的总体特色可以概括为:作者多、立论高、功夫细。清代词人博参约取,用功细密;不以模拟为满足,力求有所创造,在艺术技巧方面的细微功夫较为杰出。

(二)清代词人的艺术风格

清代的词风以婉约为主。在清词中,婉约派几乎贯穿了整个清王朝,以明末清初的陈子龙和清初的纳兰性德为代表人物。说到婉约派的成就,首推纳兰性德,他创作的小词委婉传情、凄恻动人,善以白描手法将生活百态和感情自然无雕琢地表达出来,内容多涉及个人情致,流于感伤,尤其是其悼亡诸词极尽凄惋之能事,令读者唏嘘。清初词人,风格近纳兰性德者,尚有王士祯、毛奇龄、彭孙、佟世南诸家。

二、以纳兰性德为代表的清代词人作品的文学价值

(一)清词创作的文学价值

1.清词的流派与特色清代词派主要有云间词派、西泠词派、柳州词派、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六大流派,其中,以云间词派最为有名,代表人物为“云间三子”———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云间派始于明末崇祯年间,词风追求纯情和自然。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则尊崇醇雅和清空,以词的格律精巧、辞句工丽、孤僻典故及“幽新”艺术风格足足影响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百余年的词坛。云间派和淅西派在清词的发展中具有兴足轻重的作用。

2.清词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代表性作品的特色

(1)“云间三子”与其作品特色陈子龙、宋征舆、李雯并称“云间三子”。陈子龙(1608-1647年),明代杰出的婉约词名家,著有《江蓠槛》和《湘真阁存稿》。他打破了明词衰微的局面,开创了云间词派,为清词的中兴开辟了道路。宋征舆(1618—1667年),著有《林屋诗文稿》,是云间词派中较早填词者,对促进云间词派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2)“遗民时代”的明末清初词人与其作品特色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屈的诗作有李白和屈原的遗风,其词继承了屈原的《离骚》精神和风格,具有“香草美人”的特征。王夫之工于词小令和长调,其词芳悱缠绵,怆怀故国,风格遒上。

(3)康熙三鼎足:纳兰性德、陈维崧、朱彝尊以“词人之词”著称的纳兰性德(1655—1685年)在清代词人中的成就最大,其词善以白描的手法,直写性情,词风接近南唐的李煜。施蛰存曾在《花间词新编》中辑录宋代和清代“花间”风格婉约词,清代词人中以纳兰性德入选最多。收录于《饮水词》中的《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为纳兰性德最为有名的词作,至今广为流传:“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以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负心的薄幸,起句新奇;词由开首的两情相悦至最后的分离局面,道尽了由喜到悲的恋情如同风云变遇,将一场由相遇的美好到分手的悲殇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词中还生动地引用了七夕长生殿的典故,将一个失恋女子的爱恨逼真地再现出来,在写作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康熙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和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陈维崧(1625—1682年)作为清初骈文的一大高手,其词的题材和笔法都较为广阔多样,词藻华丽,接近苏轼和辛弃疾。朱彝尊(1629—1709年)为浙派词(亦称“浙西派”)的始祖,其词作避滑避俗,极尽醇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厉鹗(1692─1752年)性耽闻静,爱山水,工词令,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二)清词在评论与编印方面的价值

词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学载体,源于唐,至两宋时发展至登峰造极的地步。元、明两代,散曲、杂剧、小说盛行,词学则稍抑其锋。及至清代,又复中兴,呈现出词人辈出、流派纷呈的生动局面。因此,词学家将清词与宋词并列为我国词创作史上的两座高峰。其词人之众多、词作数量之浩繁,为历代所未有。清词继宋词之后,体现了全新的特色。最为突出的一点是,较之宋词,清词的内容更为充实,境界更为开阔。从明清易天崩地的大变化,直至满清王朝被撼动以至被,一切重大历史事件在清词中均有迹可寻。因此,文史互证就自然成为了诠释清词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在清词的评论上,以“常州派”在词的创作和评语方面的理论较高,较前代有一定的发展,其他清代词人的论词文章或词话,也不乏独到之言。

关于清词总集的整理主编印,旧有王昶的《国朝词综》、黄燮清的《国朝词综续编》等。今人陈乃乾编《清名家词》初编已刊印著名词人的专集100种;叶恭绰编《全清词钞》,入选的词人有3196人。词人之多,大大超过前代。

婉约派篇6

【关键词】晏殊;词的发展史;婉约派;历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A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97-01

一、晏殊简介

晏殊,字同叔(991-1055),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幼孤,少有才名,七岁能文章。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14岁应神童试,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宋史》本传)。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诗文集今已不传。有《珠玉词》三卷。

二、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作为一种新文学体系源于民间,起源历来众说风云,但到唐代达到了成熟。为了当时宫廷歌舞的需要,当时的诗人结合民间曲调并糅合楚辞及汉赋,而盛行于唐代的一种合乐歌唱式词牌格式,后经五代逐步达到了日臻完善。但真正使词达到了简练含蓄、风格婉约、兴寄幽微、委曲言情、因情生文、曲衬传神的时代,当数宋代。故而才有“唐诗宋词”之说。因此在宋代也出现了像晏殊、苏轼、柳永、辛弃疾等众多优秀的词人。

三、晏殊从晚唐及五代的词风中汲取精华

从敦煌莫高窟遗存的唐早期作品来看,词,还处在萌芽状态,过多的韵流只是民间辞令的堆砌。自晚唐时期,词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杂曲歌词(也称曲子词)逐步演变成了许多词调,如:《菩萨蛮》、《念奴娇》、《回波乐》、《好时光》等等。格式上也讲究句数,用韵位置以及平仄字声的关系。在调式上,为了乐曲的反复吟唱,也将词调分为上下二阕。配乐自隋唐以琵琶为主,分为二十八调。音律变化也多借鉴了边疆少数民族的乐曲。就它的内容来说,实是诗的一种格式。就体制来说,比诗要复杂得多。它不仅仅要依词调特定的格式,还要根据词牌来写,而且还讲究每个句子里用字的平仄声何韵脚的安排。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词人和佳句,像温庭筠“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同一时期像韦应物描写边塞景象的文人词,也给后世词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们不仅在词的韵味上讲究变化,还在声律上严格要求。句式环环相扣,长短参差呼应。如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而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通过景物描画,点染相加,直抒胸中袒露的襟怀。这种词风的拓展对宋代词人的影响甚远。而晏殊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不仅改变了词在文人骚客里的地位,还吸取精华,扬自己所长,开创了北宋婉约新词风。如他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晏殊在词上对晚唐及五代词风的继承和发展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他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词风一样,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派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而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五、晏殊对宋代婉约派词产生的影响

晏殊的《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合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字多浑成,少雕琢。由于一生富贵,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孤独,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这种清新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

浣溪沙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婉约派篇7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中的璀璨明珠。宋代以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开创豪放与婉约两大诗歌派别,其中婉约词派名篇辈出,以艺术之美见长,在文学界以及艺术界都格外受到关注。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作家,以词著称于世,堪称抒写相思怀人的高手,她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凝聚笔端,用蘸着血泪的文字展示了封建社会才女的孤寂悲凉的感情世界,以及理想生活难以实现的怅惘。由于广受欢迎,婉约词翻译开始较早。许多外国译者将婉约词诗歌元素带到了自己的文化中。因此为了更好地交流,将中国诗歌译为英文非常必要。

直至今天仍有译者致力于婉约派诗歌英译。婉约词英译能否成功需要考虑其独特本质,关键取决于诗歌的精髓部分是否得以准确传达,并且译文应达到作者的预期效果,让所有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而诗歌精髓部分在于其深远的意境。意境美是其精神之所在,是情和景的完美结合而创造出的诗意空间。因此,意境在诗词的创作和鉴赏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文学评论界的核心审美概念。在中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美的传达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的价值。总之,意境是诗歌中所呈现的一种审美空间,是艺术作品的客观情景和诗人主体意念的统一。而意境的载体是意象,它是构成意境美的有效手段。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诗歌创作的基础,而对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美的意境则是其目的。因此,对一首诗歌的解读往往是从意象开始。

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意象的解读也直接影响到译著的表达效果。一般而言,中国古诗词都是景中有情,情中带景;在情感表达上不如英诗直白,往往借助于其它事物来借题发挥,间接抒感,给人一种韵味无穷的朦胧感。朱光潜指出:“西诗以直白胜,中诗以婉约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许渊冲认为,“中国古诗词言外有意,英诗却是言止意穷。即中诗意胜于言,英诗意等于言。中国诗人通过描写客观世界来映射人物的主观世界,西方诗人直白地、深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换言之,中诗往往借景抒情,英诗则直抒情怀。”因此,在中诗英译中,译者需同时考虑到它们之间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积淀、思维方式和审美隋趣的不同所显现的差异。

国内李清照词英译共有22位译者。根据译者采取的不同的翻译方法,可明确地分为三类:韵体翻译法、散文体翻译法及自由体翻译法。我们以为,不论是韵体译者、散文体译者,还是自由体译者,中国译者总体上倾向于遵循“忠实性”翻译原则。我们所说的“忠实性”概念远比一般所谓的“忠实性”在外延上要宽泛得多,它主要针对忠实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作为中国译者,长期受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族感情的培养,内心都怀有一份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情结,在李清照词英译中,形成了译者的强烈的“忠实性”情结:以杨宪益为代表的自由体译诗派主张译诗忠实于李清照词内容上的传达:翁显良的散体译法强调译诗在“不违原文本旨”(即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上更注重诗歌意象和节奏的表达;以许渊冲为代表的韵体译诗派在忠实内容的基础上侧重强调译诗在诗歌韵式上的忠实追求。

文学翻译是艺术,主要表现在灵活运用译文语言,在不违原文本旨的限度内进行再创作,力求取得与原文相似的效果。既然是再创作,就要重新构思;既然原意不可违,就必须深入探索,反复揣摩:既然以趣不乖本为限,就不受原文表层结构的约束:既然要求效果近似原文,就必须因译文语言之宜,用译文语言之长,充分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形似的是内容,是思想感情,是境界气象;不形似的是形式,是表层结构,是文词句法。”为了更好地表达原诗的精神,译诗“押韵不押韵,分行不分行,一概无所谓。他用散体翻译过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词一首。

婉约派篇8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为宋词两大词派。

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由于豪放词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某些豪放词篇遂有韵味不浓、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这些亦是无庸讳言的。

(来源:文章屋网 )

婉约派篇9

关键词: 李清照 词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5-052-03

在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学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诗人,杰出的作家。但在文学史上占显著地位的女作家,却寥落不多。宋代的李清照(1084-约1151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长于诗词,通晓音律,工散文,能书画,在诗、词、文、赋、文艺批评各方面都有杰作,在这些杰作当中,能代表她创作成就的,表现她思想生活、性格和艺术修养的还要数她的词,后世所称道的“李易安体”,正是指其而言。

李清照的词,在艺术上具有“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的独创性,她善于运用优美生动的口语化文学语言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起着较大的影响,是公认的婉约派正宗词人。李清照词的创作以南渡前后为两个时期,她十八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早年生活富裕,夫妻俩除爱好诗词,时相唱和外,亦致力于搜集和玩赏书画金石,因而,她的生活在前期是青春的憧憬,是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金兵入侵后,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妇渡淮南奔,在混乱的局势中,其夫病死在南京。此后,李清照便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和金华一带,她过着难民生活,晚年的景观孤寂困苦。她个人生活境遇的变迁,在其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在前期的作品中,多写闺情,表现闲适的生活,妩媚风流,韵调优美。后期由于遭遇不幸,生活坎坷,词风大变,作品中反映出词人对亡国家破之痛,流离转徙之苦,其感情苍凉沉郁。早年的欢乐,中年的黯淡,晚年的哀苦,是她生活史上的幕景,同时也是她不同时期创作的基本色调。我们从其作品中,可以领略到词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上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风格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流丽婉秀,明快活泼,长于抒情。从其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李清照词中的闺情词、爱情词、乡情词的数量较多。在其闺情词中,影响较大的是两首小令。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这两首小令写青春少女对户外生活的向往,在春光明媚中对于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塑造的少女形象,通过“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这样具有特征意义的几个动作,就把她那多情的内心世界和妩媚婀娜的外表情态都活生生地刻画出来了。[如梦令]中“绿肥红瘦”只四个字,单纯明净,凝练确切,就把被摧残的花和人所惋惜的情态呈现出来,绿情红意,含蓄而委婉,读来余味浓厚。

李清照从少年时代起,就有理想、有抱负,聪明博学。可是,她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因而被剥夺了参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同时,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恰是宋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时代,她在有文化的家庭里所培养起来的卓越才能以及她的抱负和理想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力量的压制和束缚,以致李清照虽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的活动世界,而这种愿望又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给她带来了封建时代的妇女不可能避免的苦闷。同此,她的闺情词多为饮酒、惜花之作。这些闺情词反映出了大家闺秀的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它们的基本情绪虽然是健康的,但是,总不免带有一些抑郁、伤感的成份。李清照的闺情词也有另一种表现形式。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花老,清露洗苹花灯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

这首词是以秋景为题材,词人以愉悦的心情歌咏秋色的宜人,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诗情画意。这首词运用口语而不用典故,以乐观的情调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对鸥鹭野鸟的亲近。李清照所习用的这种表达方式即是人们所熟知的“李易安体”。

李清照还有一部份作品是表现真挚的夫妇之爱,抒写离愁别恨的。她生于名门,婚于宦族,婚后的生活也是美满幸福的。他与夫君赵明诚二人伉俪相爱,但夫君负笈远游,短暂的离别却给她带来了不尽的相思和忧愁。她是一个深于情、专于情,而又勇于表露爱情,强烈要求着爱情的女子。她感月吟风,是为了爱情,伤离惜别也是为了爱情,过雁征鸿牵动了她的心事,春花秋月惹起了她的相思。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这首词相传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所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使人觉得景中有情,以花与水的形象作比喻,抒发了夫妇之爱恋之情,吐露了离愁和相思之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完美地表达了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由眉头过渡到心头是多么迅速、短暂。这就把夫妻之间的相思之情,写得循环往复,曲折多改。这是她明显地表露着爱情的作品。李清照的词还有更加曲折含蓄的表现手法。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没有直接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品味它的每一个字都浸透着词人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词人把时令的特点。自己的生活情况和内心感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黄花的消瘦比喻人的憔悴,以暗示相思之深,离别之苦。写深情而用淡笔,表达含蓄,格调高雅,与一般的离愁别恨之作迥然不同。

李清照的这些表达爱情的词作概括了封建社会里深闺思妇的精神面貌,同时反映了封建时代某些中上层妇女在旧社会礼教压迫下所产生的忧忿愁苦的社会情绪。这样的词出自妇人之手,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她这样对爱情的大胆抒发和热烈的歌颂,在客观上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意义。

李清照还写了许多乡情词。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李清照被抛入战乱的洪流,赵明诚和李清照先后南渡,像其它难民一样,开始了流亡生活。南渡后,由于生活环境变迁,故词作一度为苍凉凄楚,所表现出来的是那种伤离感乱,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的感情。她怀国家,眷念着已失的北方故土,词中充满了辞乡别土,国破家亡的哀愁和不幸。如[菩萨蛮]中“故土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蝶恋花]中“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这些词表现出她对沦陷敌手,践遭蹂躏的中原故乡的深切怀念。又如[添字采桑子]“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孤雁儿]“梅心惊破,多少春恨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这些词句则皆是交织着乱离之感和亡国之痛。[永遇乐]和[声声慢]两首则标志着李清照创作上重大突破和特艺术风格的新发展。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历经离乱,栖身南方,词人通过追怀“中州盛日”的元宵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眷念不忘。“如今憔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别人的欢乐,正衬托出自己痛苦的深沉。通篇把今昔不同的情景构成鲜明的对照,显得格外生动。

李清照的秋词[声声慢]是后期词中的杰作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概括而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李清照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风貌,笔力遒健,境界逼真。词人通过“淡酒”、“晚风”、“梧桐”、“细雨”等眼前景物的描绘,浓重地渲染了她心中的千愁万绪,她以饱蘸血泪之笔深刻地抒写了她在南渡以后,丈夫病故,国破家亡的离乱之痛,情调凄楚,如泣如诉,令人不可卒读。

由于敌人的入侵,国家的残破,加上她个人家破人亡和流离颠沛的遭遇,李清照南渡之后所作的词表现出来的感情是极为沉痛的,随着词人所处的形势、环境、心情的变化,其词作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从南渡以前的[如梦令]、[点绛唇]到南渡之后的[永遇乐]、[声声慢],大体上反映了李清照创作的全过程,南渡之前有权有势的家庭,才女的身份,贵夫人的地位,使她过着比较优越、安定的生活。她生活的空间是深闺、书房,所交往的人是父母、丈夫和诗词文友,所以只能写一些惜春悲秋,离愁别恨的作品,南渡之后,特别是在晚年,李清照是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其中又有所谓的“玉壶颁金”事件,使得这个饱经忧患,备尝艰辛的暮年嫠妇,惶惶不可终日。赵明诚的病逝,更是雪上加霜,她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来悼念亡夫。[永遇乐]和[声声慢]发挥了她婉约派一贯风格,写出了作者在丈夫病逝后在精神上所受到的创伤,情感深沉,基调凄凉。这和南渡之前的作品相比,其词在创作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是由小令到长调,篇幅长了;二是由清切婉丽逐步发展到凄楚深婉,词风更加深妙稳雅;三是由吟唱恬静舒适的生活渐渐地转向描写极其复杂细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尤其是[永遇乐]和[声声慢]两首长调,哀婉欲绝,如泣如诉,愈唱愈妙。

李清照词的另一特色是婉约中带有豪放的风格。她和李煜、秦观的风格近似,但在这一方面,却超过了他们,更不是后来其它婉约派词人所能企及的。我们从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词里可以看到她精神风貌和艺术风格的另外一个方面――豪放遒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切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

这首词写的是梦境,词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写自己在梦中漫游天空,看到星河云涛,借与天帝问答,表达了自己想乘风远举,直上三山的愿望,从侧面反映出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不得不在梦境和幻想中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安慰。在这首词中,以豪迈的意境,雄健的笔力,刻画出自己的精神世界,突破了李清照词的婉约格调。李清照的词风是婉约中带有豪放,既有清切婉丽的一面,也有激越慷慨的一面。她创作中豪迈劲健的风格,在其诗作中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她的诗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句句燃烧着火焰,她对于抗战态度之坚决,对于投降派的义愤之强烈,绝不亚于任何一位豪放词人。我们从这里不仅感受到她的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也感受到她的豪放遒劲的诗歌风格。可惜的是,婉约派关于词“别是一家”的保守观念限制了她的词作,使她偏心地把侠肝义胆都给了诗,而在词中向读者展示一个弱女子的自我形象。李清照像她前辈婉约派词人一样,严格区分诗和词的界限,写离愁别恨用词,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斗争则用诗。因此,她的词在艺术上虽然有很高的成就,但却没有像诗那样直接反映南宋时期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她的词的内容和诗所表现的爱国热情相形见绌。

李清照词的又一个艺术风格是能够在书写语言和口语的基础上,锻炼出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富有创造性地塑造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据传李清照将自己写的[醉花阴]寄给了丈夫赵明诚,赵明诚叹赏,自愧不如,为了超过妻子,竟关起门来做了三天三夜的词,并得五十阙,故意将李清照这首杂在当中,拿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赏玩了半天说:只有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所写。把李清照的片言只句夹杂在别人的作品中,细心的读者都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别呢?凭的是李清照独特的语言个性。明白如话,深入浅出,用那些常系于口的字句,去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这正是李清照语言风格的独到之处。历来填词者都讲究用典,雕琢字句,唯有李清照以口语入词,不蹈袭前人。使人为之惊叹的是[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个叠字,一气呵成,如流泉飞瀑,玉润珠圆。“点点滴滴四个双声字,使读者”很容易雨态雨声联想到词人的伤心泪,“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近似口语化的词句,使历代的词话家、词评家拍案叫绝。

李清照词的语言,脱口而出,明白如话,看起来好像信手拈来,不费力气,其实不然,正如她在《词论》中所言:“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越是平淡,越见功夫,如“绿肥红瘦”、“宠柳娇花”、“染柳烟浓”、“人比黄花瘦”等,都是锻炼而来,绝非偶然拈得。可以说,李清照词的语言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堪称婉约派词人中的语言艺术大师。

李清照词出色的艺术表现技巧是值得借鉴的,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李易安体。李清照是一个有思想艺术成就的杰出作家,她的词在两宋文坛上开辟了新的蹊径,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流派,发展了词的技巧,提高了词的抒发感情的能力。但是,她的“词别是一家”的文学主张,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于保守,限制了她的创作,只是在词中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弱女子的自我形象,有的词情调还过于哀愁悲伤,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但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不应过于苛求。然而她那些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特别是她那卓绝千古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是永远值得后世学习和借鉴的,她那脍炙人口的词作,将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李清照选集[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唐诗、宋词元曲 (珍藏版)[M]. 浙江古籍出版社

婉约派篇10

1、韩佳佳最后没有和谁在一起,韩佳佳是佟童饰演的,1989年9月7日出生于上海,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传媒学专业,中国内地女演员、导演、编剧。代表作品:《微笑的螃蟹》饰演宫小雅、《少年大钦差》饰演十公主、《同在屋檐下》饰演韩佳佳、《我想有个家》饰演张盼盼。

2、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李婉婷因偶然机缘认识了从小县城出来的优质男田嘉伟,婚后小两口与婉婷母亲(秋枫)同住,可惜一直不孕,在公婆(田祖德与陈萍)不断催促的压力下,两人决定人工受精,喜得一子,取名大龙,从此过着安稳甜蜜的小日子。

3、公婆的突然驾到打破了婉婷一家原本平静的日子,亲家同住一个屋檐下矛盾不断,让婉婷与嘉伟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还没等双方分出胜负,一场意外让两家顿时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经历了那么多事,嘉伟始终放不下婉婷,而婉婷也依然深爱着嘉伟。十周年结婚纪念日到来,婉婷家中一派温馨,嘉伟单膝下跪再次向婉婷深情求婚,这时陈萍、秋枫、大龙一同出来,陈萍、秋枫相视而笑,大龙欢乐地蹦蹦跳跳。此时此刻,嘉伟与婉婷的脸上洋溢着无比幸福的笑容。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