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词十篇

时间:2023-04-09 00:03:37

婉约词篇1

关键词:婉约;题材;内容;特征

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注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表达他的人生态度。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注B]

一﹑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它以情动人,道尽人世间的喜乐悲愁。在北宋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的主题不外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一些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等。苏词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只写闺怨、别情的题材范围,将词推到了正宗的文学艺术高雅的殿堂。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㈠《蝶恋花》(记得花屏初会遇):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注1]

“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在画屏之间初次相见,现在依然清楚的记得,令人难忘。“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写美妙爱情的破灭。“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是写男子在爱情破灭后对女子的痴恋相思。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走过,而对她的思念未减半分。说明自己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低眉垂眼,假装要走开,却笑着整理自己的头发。写出了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收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的无情,而出于女性的娇羞。一个女孩子怎么好意思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爱情呢?可是越是这样越能招人疼爱。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缠绵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

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纯爱情词。它毫不掩饰的写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作者这里描写的单相思之情是健康的,是朴素的,就像爱情本身那么健康,就像生活本身那朴素。这首词没有一点前人词作的艳情成份,给人凄婉,缠绵的无奈之感。充分显示出苏轼对言情题材的婉约词的革新。

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2]

这是一首千古传颂的悼亡词,是苏轼写给原配王弗的。这首词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在苏轼婉约风格的词中堪称一绝。王弗于治平二年(1065年)逝世,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岁次乙卯,距离妻子死去刚好为十年,所以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说词人即使不去思念亡妻,也无法忘怀。可见王弗在词人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既然无法忘记难免会有想起的时候。这一句看似矛盾,事实并不矛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已死,感慨万千,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办法在一说这些年的凄凉遭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词人的一种假设,即使彼此相逢,只怕也相互不认识了。十年的宦海浮沉,早已容颜非昔,鬓发全白,为下文的记梦作铺垫。“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梦到了妻子正在一个梳妆的情景。一句相顾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无声胜有声的悲痛之感。一个梦把过去拉回了现实之中,但美好情景已不可能再出现。这个梦也使人感到无比的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词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为了眷恋活着的亲人也该肝肠寸断了吧!“明月夜,短松冈。”化情思为景物,将作者的思念通过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出来。

苏轼在这类歌咏真挚爱情的词作,不仅仅只有这两篇,如:《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注3]等。《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中写到“云有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写的是一位闺中少女伤春的情怀。

三﹑约婉约词的基本特征——美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韵味无穷是意境的美感魅力所在。“韵味”是意境中蕴涵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包括物色﹑情感﹑意味﹑风格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美感效果。[注C]创造美的意境,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作家们把美的语言、形象、意境,和谐地统一起来,创作出大量具有诗情画意的绝妙好词。苏轼的婉约词摆脱了传统婉约词的香艳软媚,显的清新真挚、明丽净洁。跟花间词的“以艳为美”、柳永词的“以俗为美”相比,苏轼的婉约词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

㈠《点绛唇》(红杏飘香):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注8]

开篇渲染如画般的春色,红杏﹑烟柳最具代表性。写红杏更写其香,杏花的香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红杏飘香,更显出词人感受的真实。写翠柳,将其比作含烟﹑拖轻缕之状,既写出了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了垂枝轻拂之姿。词人用词典雅﹑精炼,描绘出如画般的春色。“红杏飘香,柳含烟翠,”与“芳草迷归路。”前后照应,相反相成。红杏香柳,属相思中的境界,如画般的春色之美令人神往;芳草迷归路,给人一种凄美之感。

㈡《阮朗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注9]

“绿槐高柳咽新蝉,”是初夏特有的景物,绿叶成荫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绿叶的深处的新蝉的鸣声。一片阴凉清雅的庭院环境。“碧纱窗下水沉烟,”碧纱窗下的香炉里飘浮着袅袅香烟。碧纱和白烟相衬托,既有形象之美,又有香气可闻。给人一种清静优雅的感受。“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一番园池夏季景象。小荷刚刚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后,轻风把荷叶吹翻;石榴花色本来就鲜红,经过雨水的清洗更加如火一般的红。小荷翻的一个“翻”,榴花开欲燃的一个“燃”,给人一种动态的﹑优雅的美的感受。这也就符合了苏轼婉约词“以雅为美”的特点。

苏轼婉约词中体现苏轼“以雅为美”尚有其它名篇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注10],“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描绘的暮春景色的句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注1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描写的凄美的景物的句子等。

四﹑结论

本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分析,虽然不能概括苏词婉约词风的全部,但是苏轼婉约词的基本状况已经反应了出来。假使苏轼没有开创豪派,单凭他婉约词的创作,也足以让他流芳百世。苏轼不仅是豪放派的代表,更是写婉约词的高手。

作者小房子的博客版权所有:地址:/fzk2561

引文注释:

[1]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54页。

[2]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3]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56页。

[4]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5]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339页。

[6]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306页。

[7]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41页。

[8]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53页。

[9]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388页。

[10]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02页。

[11]同注[2]

参考文献:

[A]本文有关苏轼生平的简介,参见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79页。

婉约词篇2

关键词:婉约;题材;内容;特征

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注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表达他的人生态度。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注B]

一?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它以情动人,道尽人世间的喜乐悲愁。在北宋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的主题不外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一些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等。苏词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只写闺怨、别情的题材范围,将词推到了正宗的文学艺术高雅的殿堂。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㈠《蝶恋花》(记得花屏初会遇):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注1]

“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在画屏之间初次相见,现在依然清楚的记得,令人难忘。“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写美妙爱情的破灭。“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是写男子在爱情破灭后对女子的痴恋相思。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走过,而对她的思念未减半分。说明自己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低眉垂眼,假装要走开,却笑着整理自己的头发。写出了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收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的无情,而出于女性的娇羞。一个女孩子怎么好意思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爱情呢?可是越是这样越能招人疼爱。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缠绵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

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纯爱情词。它毫不掩饰的写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作者这里描写的单相思之情是健康的,是朴素的,就像爱情本身那么健康,就像生活本身那朴素。这首词没有一点前人词作的艳情成份,给人凄婉,缠绵的无奈之感。充分显示出苏轼对言情题材的婉约词的革新。

㈡《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2]

这是一首千古传颂的悼亡词,是苏轼写给原配王弗的。这首词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在苏轼婉约风格的词中堪称一绝。王弗于治平二年(1065年)逝世,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岁次乙卯,距离妻子死去刚好为十年,所以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说词人即使不去思念亡妻,也无法忘怀。可见王弗在词人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既然无法忘记难免会有想起的时候。这一句看似矛盾,事实并不矛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已死,感慨万千,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办法在一起诉说这些年的凄凉遭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词人的一种假设,即使彼此相逢,只怕也相互不认识了。十年的宦海浮沉,早已容颜非昔,鬓发全白,为下文的记梦作铺垫。“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梦到了妻子正在一个梳妆的情景。一句相顾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无声胜有声的悲痛之感。一个梦把过去拉回了现实之中,但美好情景已不可能再出现。这个梦也使人感到无比的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词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为了眷恋活着的亲人也该肝肠寸断了吧!“明月夜,短松冈。”化情思为景物,将作者的思念通过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出来。

苏轼在这类歌咏真挚爱情的词作,不仅仅只有这两篇,如:《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注3]等。《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中写到“云有鬓?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写的是一位闺中少女伤春的情怀。

三?约婉约词的基本特征——美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 /> --> 给人一种凄美之感。

㈡《阮朗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注9]

“绿槐高柳咽新蝉,”是初夏特有的景物,绿叶成荫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绿叶的深处的新蝉的鸣声。一片阴凉清雅的庭院环境。“碧纱窗下水沉烟,”碧纱窗下的香炉里飘浮着袅袅香烟。碧纱和白烟相衬托,既有形象之美,又有香气可闻。给人一种清静优雅的感受。“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又是一番园池夏季景象。小荷刚刚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后,轻风把荷叶吹翻;石榴花色本来就鲜红,经过雨水的清洗更加如火一般的红。小荷翻的一个“翻”,榴花开欲燃的一个“燃”,给人一种动态的?优雅的美的感受。这也就符合了苏轼婉约词“以雅为美”的特点。

苏轼婉约词中体现苏轼“以雅为美”尚有其它名篇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注10],“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描绘的暮春景色的句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注1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描写的凄美的景物的句子等。

四?结论

本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分析,虽然不能概括苏词婉约词风的全部,但是苏轼婉约词的基本状况已经反应了出来。假使苏轼没有开创豪派,单凭他婉约词的创作,也足以让他流芳百世。苏轼不仅是豪放派的代表,更是写婉约词的高手。

作者小房子的博客 版权所有:地址:http://blog.sina.com.cn/fzk2561

引文注释: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54页。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56页。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339页。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306页。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41页。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53页。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388页。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02页。

[11] 同注

[A]本文有关苏轼生平的简介,参见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79页。

婉约词篇3

关键词:苏轼 婉约词作 艺术成就

苏轼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全能型的作家。苏轼在词、诗、赋、书画、音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建树。现存的《东坡全集》115卷中,有300多首词,相比于诗文,苏轼词的数量不多,但是获得了极大地成就,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至今,文学史家对苏轼的作品作出了较多的评论,认为苏轼的词有着广泛的题材,比较豪放,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苏轼婉约词内容分析

1.将婉约词的抒情继承下来

苏轼生活的时期是婉约词十分流行的时期,尽管苏轼是豪放派的先河,但是他也创作出了大量的婉约词。其中涉及很多传统的婉约词题材,描写了美好的爱情,将离别的情愁发挥紧致。苏轼词中比较典型的描写爱情的婉约词是《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其中通过“燕双飞”、“好梦”、“绣帘”、“画屏”等将男子偶遇暗恋对象的激动、爱慕和紧张表现出来,[1]使爱情的美好展现的淋漓尽致。尽管整首词依旧是传统的婉约词题材,但是整首词直白、清新、柔情似水,并没有艳情之词。

以往传统的婉约词通常是无病,大多是都是应景创作的,涉及离情别绪、佳人宴乐等。苏轼的婉约词中将情感表达的极为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作品,整首词结合自己在政治生涯中的经历与无限感慨,将苏轼与妻子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亡妻的悼念之情表现出来,词风缠绵、哀婉,这在婉约词中是很难得的作品。

2.借词咏物

苏轼婉约词大多数内容是革新的,并不只是单纯的继承传统题材,苏轼的词是借词咏物。苏轼之前,也有很多文人利用词咏物,比如欧阳修、晏殊等,但是真正能够做到整首词都咏物,并且蕴含这着深刻的含义,还要看苏轼的词。在苏轼的婉约词中,石榴、柳等都有体现,苏轼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通过独特的手法,[2]将柳叶、柳花的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拟人化的写法描写杨柳,将相思之情展现出来。整首词中虽然感春伤悲,但是图景的描写极为精致,情感深厚,是十分成功的咏物作品。

苏轼的婉约词不同于其他前人的词,苏轼的婉约词是整篇都咏物的,有着独特的角度,寄托情感。~中情感极为真挚,有着悠远的意境,这是一般婉约词无法达到的高度。

3.对田园生活进行描写

对于苏轼而言,他在官场上的起落是其人生中重要的经历,这些经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苏轼之前还有柳词,但是柳永的词大多描写离愁情绪,词中很少有涉及社会生活的。苏轼的词中,词的内容不断扩大,从佳人宴饮到田园生活,有悼亡、拟物,也有田园生活的描写,其中《浣溪沙・其三》是比较著名的,“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3]整首词中描写了“茧”、“豆叶”、“络丝娘”、“麻叶”等,将田园生活的风光描写了十分形象,其乐融融,将农民大旱得雨的喜悦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表面出了诗人宽广的胸怀。整首词中包含这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尽管苏轼的词继承了婉约词中传统的风花雪月、佳人红妆等,但是词的内容却十分丰富,有着高雅的格调,关注社会生活,描写田园风光、抒发离情别绪等。此外苏轼的婉约词中尽管也有儿女情长、离愁别绪,但是在语言、意境以及情调上却有很大的发展,词不俗、不艳、不伤。

4.赠友词

诗歌中有很多酬谢、互通友情的内容,但是在苏轼之前,词坛上却是空白的,苏轼的婉约词中将陈词扫清,语意浓厚创新。比如“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4](《南乡子》)这首词中表现出真情实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依恋,对往事的回忆,通过诸多意象,如残灯斜照、晚风凄清、枕上初寒等,能够将作者在归途过程中的凄凉等意境表现出来。利用拟人的手法,将对友人的挂念生动的表达出来。苏轼创作的《行香子》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怀念,《水调歌头》等表现出作者豁达的情怀。

二.苏轼婉约词作的艺术成就

苏轼的词中有很多婉约词,其中的内容涉及到田园、咏物、悼亡以及送别等,词在很大范围中应用,更好的将社会生活反应出来。不可忽视的是苏轼的婉约词在词学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成就。

1.格调得以提升,作品更加高雅

苏轼使婉约词的格调得以提升,整个作品更加高雅。在苏轼之前的婉约词主要是描写莺歌燕舞,词间展现出来的都是风花雪月,这些词比较俗气,格调不高。苏轼的词更加清婉、情致悠远,与苏轼自身的人生态度密切联系。最为典型的就是《洞仙歌》,词中将花蕊夫人刻画的入木三分,词中找不到庸俗之词,在苏轼的笔下,原本绮艳的事情变得高雅,清新,是花间派词人不能比拟的。

2.进一步拓宽词的意境与题材

从花间派开始,到柳永、晏殊等,词是一种比较通俗的文学形式,其内容大多风花雪月,酒色宴饮,虽然也有一些词表达离别的情愁,但是整体的题材范围不够广,情感并不真挚,没有社会意义。到了李煜,词有意境有着一定的发展,欧阳修擅长描写“富贵词”,柳永爱好写“俗词”,但是这些都是在既定范围内进行的。而苏轼的词不仅能够应景,也能够表达情愁离别、咏物等。词在多个领域和场合中应用,将社会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反应出来。

婉约词篇4

婉约派诗词特点:内容侧重于儿女风情与状物绘景,结构深细严谨,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典雅,清新绮丽,具有柔婉之美。散文写作教学要求理解学生散文形散神聚的内核,能够运用合适的叙述结构写景叙事,注重语言美,音律美,格式美。二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一、散文写作教学特点

相对于记叙文和议论文,高中散文写作教学一直是难上难。议论文注重于逻辑清晰,结构谨严,事例正确而有力;记叙文讲究事件完整,能够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肖像与环境,能够合理安排结构。而散文写作的形散,即线索安排处理是学生头疼之处,更难于上青天的是状物描景抒情的文字营造,实在是煞费苦心,写出的文字淡如白开水,品之无味。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偏重于方法指导,授之以渔,但是何处有鱼,各位教师理解不一,有的从语文必修科目中名家名篇中寻找底蕴,有的从课外读物中寻找资源,但是缘木求鱼的事总是发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守着宝山而不见,婉约诗词中浩瀚如明珠的佳作不但值得散文写作教学学习,更值得去借鉴,去师法。一言以概之,高中散文写作教学只注重写作实践,轻视文本研读,由于缺乏词句章法的积累,写出的文字犹如沙滩上的城堡,无根基可言。

二、散文写作教学的探索

将婉约词鉴赏与散文写作结合起来,探索尝试出一条全新的教学之路,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改革。

1.虚实相生的情境

晏几道的词句堪称婉约细腻之大成者,这里不说晏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特性,单说构思之精巧。上阕以回忆视角,勾勒出当初相会时分恣意欢笑,淋漓精致的情境,此乃虚写;下阕以现实视角,重在写此时此刻再度重逢,犹然害怕是梦境一场,此为实写。虚实相生,将别后思念,再逢相见的百种滋味宣泄得酣畅自然,令读者嘘唏不已,情难自禁。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诗词中,尤其是婉约词中俯拾皆是。

而我们的散文教学中,老师告知学生,散文要言之有物,务必“真情实感”,这自然是真理。但是曲解真理,往往是谬误。学生对于真情实感的把握便是写真人真事,至于真人真事如何跃然纸上,力透纸背,他们未曾思考,老师也极少指导。

若是能创设情境,巧妙设置虚境实景,平淡处有奇景!如朱自清的《背影》,实写父亲翻攀月台的背影是经典情境,而结尾处“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却是虚写兼有感叹,对父亲的怀思如水倾泻而下。

在散文写作中,学生要理解并运用以下虚实概念:眼前亲见为实,想象臆测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一言以概之,婉约词中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与佳句,对于指导学生散文构思,安排段落结构,创设情与境有莫大的益处!

2.柔美细腻的词句

现代散文重要构成要素就是状物绘景。学生在遣词造句时,词汇枯竭,由此,若想写出细致可观的散文,堪称蜀道难!老师在指导学生散文创作时,涉及词汇环节时,要么提供名家名篇,要么是学生佳作,要么一句话,多读多看多思多写,至于读什么,思什么,写什么却语焉不详!

婉约词较之其他诗词不同在于,婉约词大美,美在词句,词章犹如江南仕女,婀娜绰约。相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同的表达效果,婉约词求状物之细致入微,写人之纤毫必现。以此视角,观摩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有排比,有比喻,有拟人,有通感,综合运用,描绘出一幅细腻可亲,如临其境的荷塘月色图。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散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灵活多变化用婉约词句,活用婉约词遣词造句的艺术手法,如此,学生写起散文将有新起色。

在这里厘清一个概念,学生学习婉约词的绮丽温婉的词风,并非摒弃现代散文朴实无华创作理念,对于当下的高中生,更急需的是先将自己的文字打磨成珠圆玉润,待文字和思想成熟之后,方是将文字洗尽铅华的阶段,否则学老舍、赵树理的朴实不成,反而文字越发无趣和干瘪了。

三、多姿多彩的抒情

婉约词的抒情堪称奇葩。

有抒情在先,奠定基调,譬如贺铸的《鹧鸪天》起手句“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描述词人对亡妻的追思;有写景在先,抒情再后,譬如晏殊的《玉楼春》的结尾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刻画思妇思念情郎的百结愁肠;亦有言尽意远,以景结情,譬如张先的《碧牡丹》的结句“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写出一个颠沛歌伎对故园热土的翘望而不可及的惆怅。

婉约词篇5

一、婉约的少游

清人张德瀛在《词徵》中说:“同叔之词温润,东坡之词轩骁,美成之词精邃,少游之词幽艳,无咎之词雄邈,北宋惟五子可称大家。”这可谓是知人知词之语。“幽艳”基本上概括了秦词的特点。秦氏写作较早、年代可考的是元丰二年在会稽所作的《望海潮秦峰苍翠》和《满庭芳山抹微云》等。这一时期的词,主要反映了他应举不中、放浪自娱的生活。秦观在会稽时,也有过“拥南国之佳人”、“醉西园之清夜”的经历。他这种经历与科场失意、出入青楼的柳永有相似之处。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柳永词风的影响。但是他以超绝的天才,旷达的襟抱摈弃了“浅吟低唱”的词风。秦观正是唱苏吟柳,既有取于柳,也有取于苏,建立了清丽淡雅、情韵兼胜的独特风格。例如当时盛传的《满庭芳》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少游是一个严守诗词疆界的人。应歌之词率多儿女之情,习染成癖,每托男女相思离别以寄兴。因此在八十多首词中,这类题材占了绝大部分,而这些词中的女性形象有很大一部分是当时身处卑贱地位的歌妓舞女。于是,如何评价这些与歌妓舞女有关的词作,也是关涉其他婉约词中不少同类作品的重新研究和评价的一个重要问题。上述这首词可以说是秦氏歌妓词的代表作。写于元丰二年冬天,秦观在会稽滞留数月,与一位“月下清歌”的多情歌女有过亲密交往,在将要离开会稽的时候,回想起所谓的“蓬莱旧事”,不禁悲从中来,无限惆怅。往事如梦,功名无成。只得“薄幸名存”来聊以自慰。这首词在题材和情调方面,都和柳永的《雨霖铃》极为相似,而且开拓了“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笔法(周济《宋四家词选》)。

深沉忧悒的情怀,含蓄凝练的形式,构成了少游词的婉约风格。“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而不袭其貌。词至此乃一变焉。”这些话深刻地总结了秦观词的开拓性的贡献,也奠定了他婉约精英的地位。

二、别样的秦观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秦观前后期不同的生活遭遇造就了前后期不同的词风。后期的秦词,是在他遭遇党祸,贬官谪居时所作,大约占他全部词的三分之一。如果说秦观是所谓“古之伤心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恐怕再没有比这段“岁七官而五遣”的生活更符合这一说法的了。谁能忍受这样的生活,伤心失意更是在所难免的。随着生活境遇的变故,秦观的词也“扫尽绮罗香泽之结习,一变而为怆恻悲苦之音。”(龙愉生《苏门四学士词》)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秦观的后期词直接表现了卷入当时党争的文人“同升而并黜”的命运,抒发了政治失意,理想幻灭的悲哀。如《江城子》词写道: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这首词通过朋友相聚偶然,后会无期,表现了失势文人漂泊无定的命运和无可奈何的悲哀。又如《千秋岁》词写道: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转贴于

这首词是秦观贬谪处州时所写。词人在与朋友分别时,忆起当年群朋观游,西池盛会,联想今日谪居他乡,天各一方,不禁凄苦满怀,无限伤感。所谓“日边清梦”化自李白的诗句“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代指他在京师为官的政治理想。这种理想在党争风雨中幻灭了,于是,词人以“春去”、“花落”的景象,寄寓了政治失意,年华逝去的愁苦之情。这首词表达了文人失意之时的共同心理,引起了强烈反响。东坡曾经有次韵之作,抒发“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的感怀;黄庭坚也追和此调,悼惜少游“波涛万顷珠沉海”的不幸遭遇。可见这首词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在“山抹微云”之下。

三、结语

婉约词篇6

关键词:爱情词 思想情感 艺术形式 身世个性

        一、引言

        晏几道、秦观皆为本色的婉约词人,二人历来被研究者相提并论。秦观、晏几道作为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细究二人爱情词作,亦可发现少游、小山的不同之处。

        二、思想情感

        晏几道的爱情词集中表现在对莲、鸿、苹、云的苦恋情结。其词作无论是写悲感还是写愁怨,都是那样真挚深沉、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时光能改变一切,却改变不了那份炽热的感情。人可逝,而情可存。但在这股真情的背后,我们却感到了一阵透骨的凄凉和悲苦。

        与晏几道不同的是秦观的爱情词中恋爱对象比较泛化。秦观的爱情词有近四十首是写与少女或歌妓相悦相恋的感情的,这些词内容丰富多彩,几乎写出了爱情的全过程。这里有刻骨铭心的单相思,有依依惜别的深情,又有苦苦等待的思恋,每一首词都倾诉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如《满庭芳》(山抹微云)、《鹊桥仙》(纤云弄巧)等等。

        三、艺术形式

        首先,在艺术方法和表现技巧方面,晏几道和秦观在爱情词中都是专注于抒情,绝少议论,就连叙事也很少见,很少使用典故,尤其不用冷僻的典故。我们在读二人的爱情词时,看到的大多是词人真实情感的喷发。晏几道和秦观都不是以情节生动、叙事曲折见长,他们都善于用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其细腻、轻柔、带有感伤的曲调去歌唱爱情。

        二人在抒情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晏几道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小令,篇幅短小,而秦观则更多的是运用长调慢词。晏几道在抒情方面,常常是不加修饰,无论心中有喜有忧,有欢乐有忧愁,都是冲口而出,毫不掩饰,朴直中含有深情;秦观则正好相反,更多地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更加含蓄,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感情。

        对比的运用也是晏几道和秦观爱情词中比较常见的艺术手法。对比在两人的恋情词中都是写景物仍在,但情人已失,面对故地旧物,更添心中悲伤。

        其次,二人在意象选择上,晏几道和秦观这两位天生心性敏感的词人,都侧重选择一些精致优美的意象。如晏几道词中的“彩云”、“银灯”、“红日”、“绿烟”、“青苔”,秦观词中的“碧水”、“黄云”、“翠竹”、“红英”、“绿水”等等,这些艳丽优美的意象是与两位词人在恋情词中所要表达的或爱恋或思念的情感相符合的。

        晏几道的爱情词,大多数是对往昔恋情以及富贵生活的追忆,而这种回忆对生活已经陷入窘境的词人来说,只能是徒增痛苦。这样,他的爱情词就转向求之于“酒”、求之于“梦”。

晏几道不仅仅用“酒”来麻醉自己,更是用虚幻的,最起码是已经不存在的爱情来麻醉自己。在他为自己建造的梦幻王国中,词人仍旧被众多的女性包围着,而且曾经与词人有过交往的歌妓的一举一动在词人的回忆里都被想象成专为自己做出的爱情举动,这些举动又通过词人的想象被放大,晏几道只能用这种办法来维持心理上的平衡。在这些爱情词的表面下,实际上是人生失意后的自卑心理在起作用。晏几道一方面沉浸在往日的富贵生活中,一方面又依靠自己编造出的梦境来麻醉自己。

      在意象选择和意境创造上,秦观的词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景意象,抒发迁客骚人的深悲巨痛,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意境。

        再次,在言辞风格方面,是就二人爱情词的相似点来说的,即二人词皆清丽婉转、淡而有味、意蕴深长。但晏几道和秦观的爱情词也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差异:晏几道词作语言不事雕琢,清刚直露,抒一时之情性,尽显词人真率的个性气质;秦观作品的语言则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他以温柔婉丽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

        四、身世个性

        分析介绍完晏几道和秦观在爱情词上的相似和不同,接下来便要分析一下二人爱情词作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

        小晏、少游之所以能成为“古之伤心人”,除了他们都具有锐感多情、婉约纤柔的个性外,还与他们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悲惨的境遇密不可分。在他们的词作中,大多透露着词人的伤逝之痛、身世之悲。

        晏几道作为晏殊的幼子,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而后却家道中落,加之小晏个性耿介孤高,不愿随俗浮沉,官职卑微,竟长期陷入“家人寒饥”、穷困潦倒的境地。且又亲眼见到往昔听歌看舞的好友沈廉叔、陈君龙或病或死,几位红颜知己也纷纷易主、下落不明,强烈的今昔无常、悲欢离合之感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小晏无处倾诉,只能将词作为自己心灵的避难所,在对歌儿舞女的描绘和对往事的回忆中寻求精神慰藉。

        秦观一生的道路也同样曲折坎坷。秦观青少年时期,慷慨豪隽,强志盛气,慕郭子仪、杜牧之为人,决心“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杀敌疆场、收复故土的愿望却一时不能实现。他虽有用世之志,却因与苏轼的关系,在政治漩涡中几度浮沉,倍尝迁谪、流放、远离亲人等人生的艰辛。秦观在用词抒写自己伤时感世、离情别恨的同时,常把自己屡遭贬谪、宦途失意、苦闷抑郁的身世之感寄于其中,拓深了词的情感空间和意蕴内涵。

        共同的痛苦心灵和相似的悲剧命运使小山和少游的词充满了凄婉、感伤的情调。更为相似的是,二人的不少词作都是将自己身世的感慨同女性形象的描绘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笔下的女性多为位卑身贱、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美丽、清纯却又命运悲惨。词人站在同情、爱慕、尊重女性的立场,笔端触及她们痛苦的灵魂,把自己的命运同她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传达着自己的抑郁悲伤之情,将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含蓄地寄托在女性的失意惆怅和男女间的悲欢离合中,而这正是晏几道和秦观爱情词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叶嘉莹 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冯煦 蒿庵论词[m].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周济 宋四家词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4]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5。

婉约词篇7

[关键词]《江城子》;苏轼词风;豪放和婉约

[OI]10.13939/ki.zgsc.2015.44.212

1 前 言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他的文学造诣在当时具有较高的水平,在今天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他一生创作有诗、词、文等几百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苏轼所成长的北宋时期,存在两种主流风格,一是豪放派,二是婉约派。一直以来,世人将苏轼认作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欣赏苏轼的诗、词、文,我们可以领略到苏轼在逆境中的波澜不惊、泰然处之,在顺境中的积极向上的豪迈情怀。但是根据笔者的考察,苏轼的诗、词、文不仅仅流露出了豪迈的情怀,实际上也存在很多婉约的影子。豪迈和婉约在词风上仅仅是两种形式和表现不同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异,他反映了诗人在相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心境和情怀,如《江城子》系列词作品,有的是苏轼纪念亡妻所创作,有的则是为了表达自我雄心壮志的情怀所创作,但是在每一部作品中,笔者梳理发展苏轼或多或少均凸显出了豪放和婉约并存的词作风,因此本文正是以苏轼的代表词作品《江城子》系列为研究对象,探索苏轼在词创作中所蕴含的情怀意境所形成的词风,本文研究有利于我们对苏轼个人及其诗词创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江城子》中的豪放词风

苏轼被公认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其诗词中豪放的情怀和词风的流露是显而易见的,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豪放的词风更是表露无遗。在词的开头,苏轼自称为“老夫”,这里我们必须分析该首词的创作背景。该首词创作于苏轼出任密州太守时,当时苏轼已经到了四十岁的年龄,出任密州太守原因是来自政治上排挤,但是作为一个四十的老人,苏轼拥有壮志难酬的情感。因此苏轼自称“老夫”,实际上他并不服老,随即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壮语。而在对自我形象的描述上,则使用了“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气势磅礴的狩猎景象,苏轼的豪迈、雄健、气势凌人跃然于读者眼前。

而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下阕,苏轼更表达出了一种“狂”,作者开怀畅饮,尽管两鬓斑白,也依然愿意为国家效力、为民众拼搏,这是一种多么高的情怀啊。下阕的豪放词风已经将上阕仅有的一点迟暮之感深深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轻狂、积极向上、不认老、不服输、愿意报效国家的豪言壮举。作者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怀此时完全表露,在诗词中,苏轼还以典故人物自诩,表达愿意为朝廷效力的情怀,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结束语更是将一个慷慨激昂的爱国人士的形象和情怀完全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充满了敬仰和钦佩之情。

3 《江城子》中的婉约词风

在苏轼的很多作品中也流露出了婉约的词风,如《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实际上对苏轼作品有过深入研究的读者均可以发现,婉约才是苏轼词作品的主流风格,可以说是一种豪放的婉约,婉约词风的形成与苏轼的人生经历、情感等有些密切的联系,与北宋的很多婉约派文人相比,苏轼的词作品中婉约的情感又融入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精神。

《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部苏轼悼念已故亡妻的作品。进行创作以悼念死去的人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题材,源远流长。悼念、追思是一种情怀,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表达,也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美德。在《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一方面怀念已故的忘妻,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我政治生涯的忧虑。为什么会产生后一种情感呢,这里我们也要分析一下该首词创作的历史背景。该词创作于苏轼政治生涯失意时,在他政治人生的最低峰他怀念忘妻,而词创作中,他的情感出现了发散,这个时候他不仅仅是一种追悼,伤痛下更是将自己政治的失意、苦闷等联系在了一起。

上文中笔者提到苏轼在婉约词风的表达中融入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精神,在《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也是可以看到的。从词的名字“记梦”来看,梦是虚幻的,梦里面的景象也是十分短暂的,苏轼之所以取“记梦”这个词题目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在苏轼看来,人生是真实和虚幻的结合体,正像梦境一般。《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不仅仅是对真实事件的简单记录,更是对苏轼自我人生的一个记录和印证。

在该首词中,有一句经典的语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这说明生死之间存在一种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距离不仅仅是时间上的,也是空间上的,在这种无法跨越的鸿沟面前,作者表现出来自我的绝望和忧伤。而“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更是将作者的凄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即使一个局外人,读到这里也会潸然泪下,同感作者内心的悲伤。《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苏轼,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

4 《江城子》中豪放和婉约并存的词风

根据《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分析,作者在两首词中所流露的情感是有差异的,创作模式也存在差异,其中《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一种豪放的情感,形成了异常鲜明的豪放之风,开创了我国豪放词的先河;而《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表达了作者在伤痛、失意时的脆弱情感状态,这时候的作者是多愁善感的,词的婉约之风凸显。对苏轼两种词作品进行分析可见,实际上在当时婉约流行的词风背景下,苏轼豪放词风是对婉约词风的一种重大冲击,然而这种豪放并没有完全脱离婉约之风,是婉约之上的豪放。但是豪放词的创作解放了词体,极大地扩大了北宋时期的词题材范围,赋予了宋词新的内涵和意义。

纵观苏轼《江城子》系列作品,两首不同的作品均对苏轼的豪迈和婉约情怀进行了深入展示,豪放和婉约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前不论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蕴含的豪迈之情,还是《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抒发的婉约之情,两种情境均是苏轼在不同时期真实情感的流露,正时由于词作者将自身的真实情怀融入其中,读者才能够从词中真实地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感人情愫,从而被词文所深深打动。

5 结 论

可见苏轼的《江城子》系列作品均较好地诠释了豪放和婉约词风的融合,是苏轼对婉约词风的发展和创新,其中《江城子・密州出猎》以豪迈取胜,而《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婉约取胜,但是苏轼的豪迈是婉约基础上的豪迈,苏轼的词风兼具婉约和豪迈之风,对北宋词文学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扬.从词的对面落笔――重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4-35.

[2]杨毅.从两首《江城子》看苏轼的豪气与柔情[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4):34-36.

[3]王叶秋.柔情似水豪情似火――分析比较《江城子》两首[J].新西部理论版),20112):56-57.

[4]李云海.苏词词风赏析――从两首《江城子》看苏轼词风[J].科教导刊中),20154):78-79.

婉约词篇8

关键词:秦观《淮海词》词学“正变”

Abstract: It was a common sense that the train of thought about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is orthodox school while bold and unconstrained is alternative” had been the main part of the debate called “orthodox school and alternative” in the study of ci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lthough Qin Guan was regarded as a respectable master in plaintive ci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graceful and gentle, the study of poem still has an influence on ci. According to the separate period analyzed by Lv Benzhong, people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not only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tyle of ci, but also the period of work.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take Huaihai ci for example, and discuss from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bate about “orthodox school and alternative”, the different styles about Huaihai ci and so on, which will also take Qin’s lifetime into consideration.

Keywords: Qin Guan; Huaihai ci; the Debate about “orthodox school and alternative”.

北宋的词学“正变”论蜕变于传统诗学,与之既关联又疏离,以宋人对《淮海词》的评定中可见一斑。当值词坛巨变之际,以秦观为代表的词人却毋宁是远祖温韦、圭臬《花间》而复雅归宗。以此时词坛上的“正变”论主流而言,《淮海词》无疑是其所标榜的“正体”,众多词手认祖归宗的一面旗帜。其作多婉约柔美之辞,情韵兼胜之语,合乎绵软、可歌的传统审美标准,正当以“婉丽为正”论之。然则观其一生,少负豪隽之气,又师从苏门,官运数奇,一生怀抱百忧,且不特以词名彰显,故又以身世遭际之变以观之。

一、婉丽为正

《双溪集》赞曰:“(秦观)校理词,落尽畦畛,天心月胁,逸格超绝,妙中之妙。”言虽过,却体现了鲜明的崇尚正统之意识。李清照《词论》称秦少游等为“知音”,晁无咎言“当世词手,唯秦七、黄九”,又云“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凡此种种,皆视秦观为当行词宗,婉约巨擘,已是定论。及明代张綖首倡“婉约”、“豪放”二种词风,以分“正变”。《诗馀图谱·凡例》后附识云:

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豪放为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故东坡称秦少游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是以将晚唐以来文人词的传统风格形态(即婉约),与自北宋起常用于评词的“豪放”之说并论。以“婉约为正”,则雄奇奔放甚至不协音律、恣意纵横的豪放之流为“变”。宋人认秦少游为词家正宗,无外乎其词幽俊香艳、艳丽流畅之质。依龙榆生先生之说,秦观年少时多“应歌娱人”之作,所以柔情曼声,摹写殆尽。如《画堂春》云: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其中以精心细腻之举,顾影自怜之态,现出要眇宜修,惆怅轻微,含蓄有致。“落红铺径”,水仅“平池”,却不似“林花谢了春红”之悲叹;“小雨霏霏”,而无凄厉摧残之态势;结句“春归”之景,不过示以“无奈”二字。“手拈花枝”一语,何等幽微深婉。尤以“放花无语对斜晖”为妙,相比于传统的“摘花”、“插花”、“折花”甚至“葬花”之情感,更多深情怜惜。故后人赞其词,曰:“体制淡雅,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似而知味。”是为闲雅而有情思,又得小雅之遗。以此合“柔婉醇正”之质,可谓妙绝。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云:“他人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外传”。以“心”字论之,盖有其对词之“正体”匠心独运之意。

二、遭际之变

陈师道《秦少游字序》曰:

秦子从东来。别数载矣,其容充然,其口隐然。余惊焉,以问秦子,曰:“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天下无难事。顾今二虏有可胜之势,愿效至计,以行天诛。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流声无穷,为计不朽,岂不伟哉!于是字以太虚,以导吾志。

可见其少年强志,《宋史》又称:“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乃以年少气盛,未免有血气方刚之作。

《望海潮·越州怀古》曰:

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千岩万壑争流。鸳瓦雉城,谯门画戟,蓬莱燕阁三休。天际识归舟,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茂草台荒,苎萝村冷起闲愁。

何人览古凝眸,怅朱颜易失,翠被难留。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狂客鉴湖头,有百年台沼,终日夷犹。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州。

《淮海词》中,类乎此作大致为二十七首,多是志笔深长,有梗概气,堪同东坡齐唱“大江东去”。相较于“应歌娱人”之作,自是气象不同。或云其词初期多为应歌之作,中经宦游,虽自出清新,终归婉约,晚来则一变而为凄厉之声。按如此三分,则哀婉之词、慷慨之语,不仅无法用“当行本色”来总括,甚至连“婉约”、“豪放”二类亦不能一言以蔽之。(下转164页)(上接121页)然则少游独被奉为婉约之宗,当行词手,其中不无矛盾。

首先,这不仅在主观上造成《淮海词》词风的单一倾向,甚至连同秦观早年所擅长的诗、赋等文体,也终被婉约词名所掩盖,连其诗作也被戏称为“女郎诗”。如前文所述,婉约之态符合了词人追求审美的需要,使词意隽永、丰富,尤其具有观赏性。以此形成的主流“正变”论,势必以“婉约”为准则,遍照词作,取《淮海词》之精华,而忽略不合之作。

其次,尽管北宋年间,词坛以主流“正变”论对词风进行主观取舍,但承认《淮海词》风格不一的,也不乏其人。吕本中《童蒙诗训》言:“少游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自成一家,与旧作不同。”其中“与旧作不同”一句,但说风格有异,他以元符元年,自郴州编管横州为界,以分少游之作。这样一分为二,郑重地指出后期风格之迥别,大致不错。

由以上来看,词在北宋发展过程中,凭借着文人之力终于在正统文学中获取一席之地,并且独立地顺着既有的审美特质继续发展。而诗学对词理的关照,依旧有补于正在成形和发展的“正变”论,并对“婉约”与“豪放”、“正宗”与“旁支”的纠葛起着某种修正作用。当代朱东润先生将吕氏的分法细化,以熙宁二年(公元一零六九年)秦少游作《浮山赋》至年丰八年(公元一零八五年)为其创作的前期,中期则以绍圣元年(公元一零九四年)为下限,其中包括了整个元祐时期,视为创作之盛时,其中绝大多数的当行之词,盖作于此时。后期则以元符三年(即卒年)止,而作为晚期开端的圣绍元年,较之吕本中之分法,又提前三年,是将仕途受挫这一因素强化,亦是对龙榆生先生所提的三段论的具体解说。对于秦观的后期之作,学者皆定为“凄切哀婉”。若纯以“婉约”、“豪放”二体而论,则置“凄婉”于何地?是“婉”也,而其意甚悲,绝无“艳科”之理。如其暮年《千秋岁》云: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鹩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此词不仅有别于年少气盛时的豪迈之作,亦有别于莺歌燕舞、酒边花下的婉丽之音。一如迟暮之年,哭诉断肠之句,凄凄不似向前声。身世遭际,可见一斑。比之少年意气,中岁仕宦,晚来则置身贬所,时长七年,而其作不过五十七首,多类此风。以此观之,从时间而下,后论婉约、豪放,是“正变”论之补正。

参考文献:

[1]郭绍虞.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89-190

[2] 王水照.唐宋文学论集[M].山东:齐鲁书社,1984:297-299

[3]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66-380

[4]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66-380

[5]朱东润.淮海集笺注·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7

婉约词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婉约词派;比较分析;艺术风格

宋词有豪放、婉约之分,柳永和李清照分别为北宋和南宋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时入选职高语文课本,这两首词同属于婉约词,有很多相似点,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一、同为婉约,写情:离愁别恨,如泣如诉

柳永是宋词开拓期的代表之一,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反对以诗文之法为词。他们都把婉约词的创作推向新的水平。他们的词在内容上、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上,虽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但他们抒写个人身世、在表露与亲人离愁别恨上,其情态之深厚、细腻,又是其他词人无法比拟的。《雨霖铃》《声声慢》在总体风格上未超出婉约词的范围,并被后人誉为婉约词中极有代表性的千古名作。

《雨霖铃》抒发的是词人离亲之痛。柳永早年屡试不第,仕途坎坷。面对“生离作死别”的红粉知己,由于双方感情极深,所以这种感情表现得尤为缠绵、深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刻画,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泪眼达万绪,使人伤心落魄。真把儿女深情写到入木三分的程度,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雨霖铃》正是从细腻的情感世界中,道出了婉约的韵味。

《声声慢》抒发了词人在国破家亡之后的那种孤愁之情。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北宋灭亡后,夫妇二人先后南渡,不久丈夫暴亡,她失去了依靠,孤身漂泊。词中透露出对亡夫的追忆,对离乱生活的哀怨。词的开头连用七对叠词,逐层深入地刻画了由于战乱而饱经磨难的妇女形象。征鸿的声声啼鸣中传达着词人的绝望哀愁,使人读来有一种哽咽难言,悲伤至极的感受。晚秋、淡酒、急风、飞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种种情景触动了主人公愁苦凄凉的心情,加上梧桐的雨滴声声,真可谓触处皆愁,如泣如诉。词人这样消极绝望的表现,不只是个人的愁苦,而是代表多少不幸妇女在动乱时代里的苦难遭遇,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同为铺叙,写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先两首词同为铺成叙述,但笔法却各呈异彩。《雨霖铃》先由写景入笔,然后写人的离别。在描述离别场景时,先后从场面,人的心绪和“执手相看泪眼”的细节动作以及“无语凝噎”的内心活动等方面精雕细刻,把人物情态表现得很真实细腻、入微传神。眼前离别写完之后,词人又把他的笔触伸向主人公远行之后的种种设想中去。写设想的情景时,仍扣住眼前的离别时刻。从傍晚写到“暮霭沉沉”的万里征途,再到深夜的借酒浇愁,再到酒醒杨柳岸的黎明。《声声慢》则从早晨起床后百无聊赖的寻觅,借酒浇愁,写到风送雁声增加惆怅,逐步深入地抒发可伤可叹的情和景。下阕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独坐无聊,时光难熬,黄昏到黑夜,用秋雨打梧桐极写愁情之苦,最后以一个“愁”字概括全词。两首词在铺叙中时序安排都极为清晰,章法严谨不乱,人物内心世界在铺叙中得到委婉细致的表现。

其次两首词同写秋景,融情于景。《雨霖铃》起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离别意。“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将离情推至极点,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这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意境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绵,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声声慢》从“寻寻觅觅”点出环境的“冷冷清清”,接以“凄凄惨惨戚戚”,仅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李清照对秋景的选择可谓意境独到。写晚风、秋雁、梧桐和细雨,触处皆愁。

三、同为慢词,用语:口语通俗,叠词传神

语言上,两首词通俗晓畅,词人都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提炼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雨霖铃》中“念去去”“千种风情”,《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俗语口语的运用,纯朴自然,雅俗共赏。

两首词在语言上另一特色是叠字的运用。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怨为凄厉,强化了感情的迸发,产生了音乐的效果。如《雨霖铃》中的“去去”“沉沉”,《声声慢》中叠字运用更是脍炙人口,受到古今诗家的高度评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十四个叠字,嘈嘈切切,似银瓶乍破,珠落玉盘,摄人心魄,使人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婉约词篇10

1、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2、婉约派风格: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3、豪放派风格: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