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事迹十篇

时间:2023-04-10 19:22:04

钱学森事迹

钱学森事迹篇1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033―01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在社会和平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今天,榜样的作用逐渐弱化。虽然现实生活中仍不乏榜样的光辉形象,但在那些榜样备受推崇的同时,也拉大了普通人与榜样之间的距离。怎样使榜样的力量有效地发挥作用呢,笔者所在的“钱学森班”以钱学森为榜样,以钱学森的事迹为载体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班级文化建设有了很大进展。下面以“钱学森班”为例,谈谈“伟人班”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走进伟人,心灵陪伴

以伟人名字命名班级,从心理上拉近了学生与伟人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对伟人的兴趣,于是他们乐于查找与该伟人相关的事迹,了解其奋斗历程及人生坎坷,进而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客观真实的“伟人”形象,明白伟人其实并不是高不可及,只要我们努力,也可能成为像伟人一样优秀的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坚定了努力的方向,并以伟人的情怀积极地对待人生;其次,以伟人名字命名班级,是班级文化特色的一种集体承诺,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从而自觉地效仿伟人,规范自己。

二、学习伟人,心悦传承

当今的中学生,他们生长在知识爆炸、思想多元开放的时代,他们获得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他们更渴望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各学校迫于高考的压力,只顾抓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生活单调而枯燥,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创建“伟人班”,使大部分学生有机会成为“弘扬钱学森精神宣讲团”的成员,他们在学习中演讲,在演讲中学习,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使其个性得以张扬,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演讲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从钱学森成长经历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钱学森班”的创建活动,不但传承了伟人风范,还砥砺了学生的志向,有助于学生改变过去的心浮气躁的毛病,而且由于这种德育形式侧重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容易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事半功倍。

从这里我们深受启发,那就是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要放下“演员”角色,当好“导演”,不要忽视学生自身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

三、感悟伟人,思想引领

中国的伟人大都是具有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修养的典范,也是最受人们推崇的英雄,他们身上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朴素的秉性和谦虚严谨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对祖国和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些品质正是今天我们党所积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因此创建“钱学森班” 的活动,使班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得力的抓手。

“钱学森班”多次利用学校广播站、宣传栏对钱学森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并分期分批地展现了钱学森各个时期的照片,吸引了全校学生和老师前来参观学习,结束了过去学生只知道“偶像派”歌星的历史。现在,学校大部分学生都能随口说出钱学森的先进事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学生从伟人的先进事迹中受到了启迪,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我们抓住了钱学森精神的时代特征,根据本班实际,把钱学森的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和班级的“八荣八耻”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主题演讲活动,积极倡导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克服了德育空洞说教的局限性,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勤奋学习、诚实守纪、积极进取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四、播种火种,硕果累累

参与创建“钱学森班”的活动,从最初我们班的几个人,逐步发展到全班参与,而被授予“钱学森班”这一光荣称号也成了全校各班共同努力的目标。“钱学森班”在我校创建两年来,虽然“钱学森班”的学生已经更替,但钱学森的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钱学森班”的学生心中。现在,西北中学的第一届“钱学森班”的学生已经上了大学,但钱学森精神一直是他们秉持的信念,他们仍以钱学森为榜样,刻苦学习,求真务实,立志报国。

钱学森事迹篇2

两离桑梓独恋雪域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忠厚的农民,从他懂事的那天起,在父母那里得到的就是清清白白为人,实实在在做事的教诲。

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地步入了中国人民的行列,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孔繁森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5年―1979年,孔繁森担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几年间他为发展聊城地区的宣传、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1年,孔繁森第一次调藏工作期满,到莘县任县委副书记,他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求进取,在莘县的干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工作时,亲属都在农村,母亲已年近八旬,妻子王庆芝体弱多病,三个孩子最大的八岁,最小的只有两岁,生活非常艰难。可是孔繁森想到这是党和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不去总得有人去,谁家又没有困难呢?于是,他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告别了家乡和亲人,在一干就是三年。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当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依然还是那句老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要走了,他默默地来到老母亲面前,又一次为老人家梳理着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近母亲的身边,声音颤抖地说:“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过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已是风烛残年的老母亲,她抚摸着儿子的头问:“咱不去不行吗?”孔繁森哽咽着说:“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那你就去吧,俺知道公家的事儿误了不行,多带些干粮、衣裳,路上可别喝凉水……”老母亲心疼地认可了,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扑通”跪倒在老母亲的面前,流着眼泪对母亲说:“娘,儿走了,您可要多保重啊!”说完,给老母亲磕了一个头,便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永远的抉择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阿里的情况,孔繁森逐县、逐区、逐乡的跑,实地考察、求计问策,与当地干部一起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孔繁森深深的足迹。

在阿里,孔繁森同时兼任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他为阿里的军队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早在1990年,迟浩田将军就诚曾写下“心连心,同命运,共呼吸”的条幅赠予孔繁森。

1994年初,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孔繁森迎着暴风雪到受灾最严重的改则县和革吉县指挥救灾,救灾途中,饿了就吃一口风干的牛肉,渴了就抓一把雪塞到嘴里,超负荷的工作和长时间的高山反应,使孔繁森本来就带病的身体更加虚弱。

2月27日的凌晨,孔繁森躺在革吉县曲仓乡一座牧民的帐篷里,剧烈的头痛使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感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天旋地转。有着高原生活经验和医学常识的孔繁森,预感到死神正在朝他逼近……可是,让他放心不下的是远在山东的老母亲、妻子和儿女,他艰难地支撑着病体,打开手电筒在笔记本上给公务员小梁写下了这样的交待:“小梁,不知为什么我头痛的厉害,怎么也睡不着。人有旦夕祸福,万一我发生不幸,千万不能让我的老母亲、家属和孩子知道,请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家里写一封报平安信……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这哪里是什么交待啊,这分明是孔繁森提前写好的一份遗书啊!然而,这一夜孔繁森没有倒下,终于挺了过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阿里人民终于战胜了这场罕见的雪灾,全地区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而年仅50岁的孔繁森却苍老了许多,黑瘦了许多,他的头发过早的灰白了。

为了加速阿里的发展和振兴,1994年11月,孔繁森带领阿里工作组赴新疆塔城考察边贸工作,途中他在4页便笺上拟就了“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谁又会想到这竟成了他留在高原的绝笔。

不独亲其亲

孔繁森在藏工作十年间,深深爱上了人民和那里的山山水水,早在孔繁森生前,《大众日报》《聊城日报》《山东画报》《日报》等报刊都多次报道过孔繁森在的感人事迹。孔繁森第一次进藏工作时,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1988年,他第二次赴藏,随身的物品里就多了一个小药箱,每次下乡时,他都用自己的钱购置药品装满小药箱,工作结束后,他的身边总围着一群等候看病的农牧民,他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孔繁森在拉萨市任副市长时,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每见到这些孤寡老人,就像见到我远在家乡的老母亲,照顾好这些老人,也就是为我的老母亲尽孝了”。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三个失去亲人和家园的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

一个人孤身在外,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辛苦和劳累可想而知,晚上工作了一天的孔繁森回到家里,先要给孩子们做好可口的饭菜,然后再教他们读书识字。节假日,只要空闲,他总是同孩子们一起娱乐,上街给他们购买衣物和书籍。

收养孤儿后,孔繁森在生活上更加拮据,1993年的一天,他悄悄地来到军分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其实他是为了孩子们来卖血,就这样孔繁森三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鲜血蕴含了孔繁森对这三个藏族孤儿深深的爱啊。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孔繁森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却从不利用职权搞特殊,谋取个人私利。

1986年孔繁森担任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用车本来很方便,可元宵佳节,他却借来地板车推着年迈的老母亲上街观灯赏景。1991年已是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新盖的专员住房本来有他的一套,他却让给了其他住房困难的同志,自己仍然住在简陋的房舍里。在孔繁森吸烟只吸几毛钱的低档烟,一次孔繁森到阿里党校讲课,党校的同志在桌子上放了两盒红塔山香烟,孔繁森却批评道:在阿里一斤羊毛四块八毛钱,一盒红塔山却二十元钱,吸一盒红塔山,四五斤羊毛就烧掉了!

孔繁森殉职以后,在他的遗物中还有数千元的各种发票,这些发票在他任职期间完全可以签字报销,然而他却严格地把握了公与私的界限,其中有一张5元钱的用车发票,就是孔繁森在担任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期间,因私事用车按每公里1元钱,交纳的用车费。

1994年7月,孔繁森带领阿里的同志到北京跑项目,一连数日,他和同志们都在街头的小摊上吃面条,随行的同志觉得一个地委书记吃小摊不雅观,可孔繁森却郑重地说:“咱阿里太穷,想想咱们那里还不富裕的群众,大鱼大肉咱能吃的下吗?”

孔繁森一生生活极为简朴,几十年来,无论是当工人、当部长、当书记,身上的内衣大都是带补丁的,他身边还常备着一个针线包,衣服破了就自己缝补……孔繁森同志遇难后,阿里地委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一个袖珍收音机外,再就是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还有仅剩下的8块6毛钱。谁会相信,这竟是一个地委书记的全部家当。

未竟的事业

1994年11月29日,一场车祸无情的夺去了孔繁森宝贵的生命。12月10日在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举行了孔繁森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他的骨灰分别被安放在他所工作过的高原和他的家乡山东聊城。

12月14日,在山东聊城,两千多名干部群众,冒着凛冽的寒风,从四面八方来到革命烈士陵园,为孔繁森同志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场的干部群众面对着孔繁森同志的遗像和骨灰,都禁不住失声痛哭。当孔繁森的儿子孔杰怀抱着父亲的骨灰送往灵堂时,来自他老家五里墩村的父老乡亲们都纷纷跪倒在地,连声哭喊着“繁森”的名字泣不成声。12月15日在自治区首府拉萨,隆重举行了孔繁森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遗像前花圈似海、哈达如云、哭声如潮。孔繁森当年在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曲印和贡桑,怀抱着爷爷的骨灰和遗像,为他们敬爱的孔爷爷送葬。噩耗传到阿里地委所在地狮泉河镇,人们纷纷朝着孔繁森殉职的方向哭泣默哀,12月5日,阿里地委隆重举行了孔繁森同志的追悼仪式,这个不足五千人的边疆小镇赶来参加追悼仪式的竟有两千多人。那一天,一幅挽联十分醒目,上面写着“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充分表达了阿里人民对孔繁森同志的深切缅怀。

孔繁森同志殉职后,中央领导、山东省的领导以及自治区的领导都专程赶到聊城看望孔繁森同志的亲属。1997年4月10日,新任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由江西南昌抵达聊城,参观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并郑重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全心全意为齐鲁人民服务”。

孔繁森殉职以后,、、乔石、李瑞环分别为他题了词。同志撰写了署名文章,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1995年4月29日,、、乔石、李瑞环、朱基、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亲切接见了孔繁森同志的爱人王庆芝及其子女以及孔繁森事迹报告团的全体成员。

1995年9月10日,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正式开馆,乔石委员长作为首批观众参观了纪念馆。

1998年4月28日,1999年5月26日,中组部、分别在北京召开学习孔繁森座谈会,聊城地委书记张敬涛同志在会上作了发言。

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催人泪下、激人奋进,在孔繁森同志事迹报告会上,当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卓嘎,把孔繁森还没来得及领取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的奖章,转交给他的爱人王庆芝时,台上、台下都泣不成声。

钱学森事迹篇3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因为有了信念,所以才有坚持下来的理由,因为有了信念,所以才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题记

现在的中国正日益强盛,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又有谁想到,中国也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之初,景象混乱不堪。中国人民饱受了 几年的战争之苦,已经精疲力竭。要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可是旧中国的科技、文化、经济各方面都相当落后,要想中国变成强大、繁荣谈何容易!但是,中国共产党怀着坚定的信念,突破重重困难,为祖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一群群热血澎湃的先进军中,如“铁人”王进喜、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等事迹让人难忘!

石油,被誉为现代生产生活中的“血液”,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在新中国的初期,中国人自己不能生产出石油,只能依赖进口。甚至,街上的汽车不得不靠烧木炭、烧酒精来开动。于是,中国人民下定决心,要自己开采出石油!以王进喜为代表1205钻井队在大庆开采石油。当时的交通工具和手段都很落后。王进喜带领全队把60多吨重的钻机设备化整为零,一个个的拉,用肩扛把钻机设备从火车上卸下来,运到马家窖附近安装。打油需要打水,王进喜便用“盆装桶提”的方法运水,连续苦干三天三夜没离开过井场一步。王进喜曾经说过:“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从不懈怠。有一次,钻井的时候,发生了井喷。现场却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他们决定采取有加水泥的办法提高泥浆密度压井喷。水泥加进泥浆池中,却没有搅拌机,王进喜扔掉拐杖,奋不顾身的跳进泥浆,用身体搅拌泥浆。在王进喜的带领下,其他同志也纷纷跳入泥浆池,经过全队工人的奋战,终于压住了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

王进喜为祖国的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然而他那份钢铁般的信念也将激励我们。

对于科技落后的旧中国来说,制造飞机和火箭,那简直是比登天还困难的事情。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想要安稳,坚固的国防事务是必不可少的,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又在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已经逐渐强大!钱学森为此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钱学森在中学时代就立下要用所学的科技知识报效国家,他一直坚守着这个信念。1938年至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尽管在美国有着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然而,功成名就的钱学森最终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他全面投入到中国的火箭和导弹研制工作中。钱学森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除了重大贡献,赢得了“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王”等美誉。

一大批为新中国的繁荣昌盛立下汗马功劳的先进人物不胜枚举,他们都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钢铁般的信念,只有拥有一科爱国、爱党的高度责任心,才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才能被后人传颂!

钱学森事迹篇4

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悠久而深远,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骄傲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尽显中华本色,更加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东方灵气滋养着龙的传人!

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中国人身上具有一种气概,而这种气概就是--不认输,努力前进!近百年来,那许许多多大有成就的中华儿女,哪一个不是觉得“我是中国”而不认输,继续努力奋斗的呢?同志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历代的伟人,是因为他从小就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来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奋斗。钱学森是一位留美回来做贡献的伟人。钱学森在美国有钱、有势还有地位。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后,就想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做贡献。但是美国人认为钱学森是一个少见的优秀人才,不肯让他回中国。但是钱学森意志坚定一定要回祖国来做贡献,美国人拿他也没办法只好让他回来。那时刚解放的新中国,要钱没钱,要设备也没有设备,但他还是坚持回来工作,多么令人赞赏的爱国情怀呀!

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现在有现在的爱国志士,古代也有古代的爱国志士。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事迹更加令我们感动。

钱学森事迹篇5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第一次认识钱学森是在小学的课本里,课文中这么一段话让我始终记忆犹新,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五个师的兵力。”当时的我对此并不热心,只是老师总说他很厉害,于是便有了小孩子所谓的崇拜,但这种崇拜并没有持续多久,便被另一种崇拜所替代了。第二次认识钱学森是在感动中国人物榜上,因为比较喜欢看这一类节目,所以那一次在感动中国上看到了钱学森,知道他是我国导弹之父,知道他为了祖国放弃美国的高薪工作…

第三次认识钱学森是偶然看到新闻上播报他去世的消息,那时真的很难过,想着这么一个伟大的人就这么去世了,我想如果当时钱学森没有回来的话,我国的航天事业也不会发展的如此迅速吧?当然这是后话,毕竟他回来了,甚至给我们带来了高新技术…

第四次认识钱学森就是这一次了,说实话这一次更触动我的内心,以前看书听老师讲钱学森的事迹,总觉得很玄。毕竟我们这些90后始终也无法了解那些老一辈的艰辛,甚至缺少了一份爱国的热情,一份为国献身的激情,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很多优良品质似乎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渐行渐远…

虽然只是一个多小时的电影,给予我的更多的是震撼,是感动,当然还有些许气愤…

当我看到钱学森与众多中国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为中国伟大的建设事业奉献自我,最后终于取得标志性的胜利之时,我真的震撼了!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时期,竟然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又怎能不振奋人心?

当我听到钱学森说,他在美国学习就是为了报效祖国,甚至为了回国放弃美国的优良待遇的时候,我真的感动了…试问:如今的中国人有多少能为国至此?又有多少那些所谓的“伟人”“能人”早已贴上外国的标签?为什么诺贝尔获奖史上,中国始终是空白?难道中国人就比那些洋人差?NO!NO!NO!世界上如今盛传如此一句话:“美国人的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美国人的钱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这句话足以证明中国人绝对是智慧的化身,那又为什么中国总是落后于美国呢?那是因为很多原原本本的中国人如今已变成了“美籍”华侨…这是多大的讽刺啊?中国这个伟大的母亲用乳汁认真浇灌的孩子们最后竟然用这种方式回报他们的母亲。你们可曾听到你们可敬的母亲在低泣?

当我看到那些美帝国主义者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将他关押,处处监视他,甚至以非人的方式对待他时,我不自觉地紧握着拳头;而当我看到所谓的“俄罗斯老大哥”以鄙视的态度对待我国渴求技术的“学生”,我感到我的心都凉了一大截,这是何等的凄凉啊?那种被人瞧不起,被人欺凌的日子终于结束了。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受人欺侮的国家,可是为什么,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经济也发展的极其迅速…是精神!是品质!是热情!

或许如今的我们生活太过安逸,所以那些曾经我们极为推崇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早已被我们丢弃,那些先辈们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劳动成果正一点点被侵蚀,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钱学森事迹篇6

我们在宣传一些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时,总是强调他们是如何废寝忘食地工作。我觉得这种宣传引导有失偏颇。这种宣传是在造一个“神”,而不是一个人!

应该说,人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而且一个人也不是孤立的人。一个人有父母、配偶、子女、同事、朋友等。一个人不能仅为自己负责任,还应该为自己的亲友和社会负责。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他人的责任要远大于对自身的责任。而且,在尽这些责任的同时,也是对自身情操的陶冶。

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是不可能起到榜样作用的。另外,从科学用脑的角度上来说,也不能整天扑在工作上。大脑在高度兴奋一段时间后,相应位置的皮层会处于抑制状态,此时应更换活动种类,让大脑的兴奋灶转移,原工作区得到休息。这是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清华大学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8-1>8”的理论。其内涵是,如果每天拿出一小时去做锻炼,那么工作效果远大于8小时全用于工作。

曾在北京大学任职十年、其间担任了六年党委书记的任彦申同志在《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一书总结:“一个受人拥戴的领导者,应当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我想根据自身的体会,对这三句话略作修改:“应当尽心尽力地工作,真情真意地交往,有劳有逸地生活。”

(摘自《光明日报》王陇德/文)

用“下次”换掉“如果”

桑格尔教授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常说:“生命中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就是为以前的过错而懊悔。”

桑格尔说:“很多人总是喜欢把时间都花费在对往事的追忆上,许多人总是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去做该做的事——如果我在那次考试前准备得好一点就好了,如果我当初能多想想就不会出现错误了……这其实是在懊悔中无端地浪费时间,毫无意义和价值,因为世上是没有‘如果’的。”

在懊悔的追忆里徘徊,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精神消耗。桑格尔说:“要想使自己不再为以前的过错而懊悔,方法很简单,只要用另外两个字来代替‘如果’就可以了,最有用的是用‘下次’代替。”

用“下次”换掉“如果”,虽然是简单的方法,但是,应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当你感到自己忍不住又在懊悔以前的过错时,应该对自己说:“下次我不会再做错了。”

(摘自《检察日报》王吴军/文)

钱学森一生的五次选择

钱学森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是报考大学。数学老师希望他报考数学系,国文老师希望他去报考中文系,母亲希望他学教育……而这时的钱学森自有主意,他要学铁道工程,报考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上海。在校园里目睹着天空飞过的日本飞机,钱学森做了第二次选择:改学航空工程,将来造出能打下日本飞机的中国飞机。随后,钱学森又做了三次选择:从实践研究改为航空理论研究。

我们称呼一位科学家,一般都会在名字前加一个头衔,但我们很难给钱学森加头衔,因为他涉猎的领域太多,而且在每个领域都有发人深省的见解。

2011年,中国科协与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其中有钱学森。要求在钱学森的邮票上加头衔,最终费了大劲,才把头衔定下来——“应用力学、航天与系统工程学家”。

钱学森事迹篇7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和著名专家之一、中船重工七〇二所研究员徐芑南,钱学森同志之子、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分别在会上作了题为《我的粮食梦助圆中国梦》、《深潜人的海洋强国梦》和《钱学森的科学报国精神》专题报告。

袁隆平院士向大家讲述了他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说如果能够将杂交稻推广到全世界,其重要意义是:一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二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三可以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徐岂南研究员在报告中说,我国在21世纪实现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势必将是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的崛起与复兴。作为我国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是我国海洋高科技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也是我国走向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有益探索。

钱永刚在报告中与大家一同回顾了钱学森在奉献航天事业中的点点滴滴。他说中国航天人在爆发初期,就成功进行了“两弹结合”试验,使中国有了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攻克了洲际导弹研制中的所有技术问题,基本实现了“八年四弹”。即使在十年内乱当中,也没有让中国航天事业停下发展的脚步。这是航天人智慧的结晶,这里面也包括钱学森奉献的智慧。

徐延豪在总结中讲到,袁隆平、徐芑南、钱永刚三位报告人饱含深情,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不同时期我国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科学道德,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辉煌事迹。报告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特别是老一辈科学家“国家至上、科技强国、民族振兴”的情怀让大家深受教育,倍受鼓舞。他代表中国科协向为报告会成功举办给予大力支持的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省科协以及广东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钱学森事迹篇8

启程,归功于一张画报

杨东晓

细致谨慎的钱学森夫妇,抓住一点点信息,把心声传给祖国。

到1955年6月,钱学森已经在美国被软禁了5年,他一边在写《工程控制论》,一边在加州理工学院授课。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中,每个月还要到有关机构去“报到”,以便美国方面能确信他没有外出。

这种精神的压抑,还不是软禁生活的全部,联邦调查局调查人员经常突然闯进他的家,看看他在不在家,或者正在家做什么。如果他们不闯进家来,就会有辆黑色的小汽车经常停在钱学森家门前。恐共的麦卡锡主义阴影,以及对钱学森共产党名义的指控,就这样笼罩在这位科学家头上。

钱学森去上班,由夫人蒋英开车送到学校,两个孩子上幼儿园,也是由妈妈开车送,因为调查机关不允许钱家雇保姆、不允许与外人接触,钱学森的堂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钱学敏告诉本刊,钱学森是属于全家被监视的状态,他们夫妇一直在想,怎么才能解除这种状态。因此,外界来的一点点信息,他们都备加珍惜。

菜蓝子下面的神秘画报

钱学敏还向《新世纪周刊》披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有位卖菜的华人给钱家送来一篮子蔬菜,垫在蔬菜最下面的,是一张画报。这张画报居然是新中国成立时的开国大典。在画面上,画面上的成员中,最引钱学森注意的,是和他父亲钱均夫关系很好的老师陈叔通。钱学森此时并不知道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陈叔通已经是新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但是陈叔通的这张照片却给钱学森夫妇带来了希望。

新中国建国的消息,钱学森夫妇早在1949年就知道了。1949年10月6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这一天,10多名在美国求学的留学生来到钱学森家里聚会,不久,有一位学生等不及毕业就决定回归祖国。钱学森这时也在考虑回国的事宜,有种说法是,由于麦卡锡主义的无端指控,美国人愚蠢地失去了钱学森。但是本刊在钱学敏处求证的结果是,钱学森在迫害到来之前,已经先后正式申请要求彻底退出美国空军科学委员会和兼任的美国炮火研究所顾问等职务,因为他已经在考虑何时回国了,因此,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身兼要职。随之而来的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国内开始掀起潮流,于是,钱学森被取消了机密研究的资格。

接下来的就是钱学森一家和他的所有资料在机场被截获。监视、非法拘留、关押、被保释、5年软禁之后,钱学森第一次看到新中国领导班子的组成。钱学敏说,此前5年中,钱学森只知道新中国成立了,等任国家领导人,但具体还有什么人担任要职,他并不知道。通过这张垫在菜篮子底下的画报,钱学森知道了国家领导人的组成。钱学敏说,这张画报可以肯定是有人有意传递给钱学森的,也许传递者并不知道钱学森与陈叔通的关系,但究竟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传递给钱学森,至今也没人知道。

求援小信纸的内容

钱学森是何等聪明之人,他马上叫夫人蒋英开上车,转了几圈甩掉了盯梢的人,选了个咖啡馆坐下,给陈叔通写信。这封传说中写在烟纸上的信,据钱学敏透露,的确是写在一张小纸上,但她同时强调,钱学森一生都不抽烟,他哪来的烟纸呢?也许就是一张小纸吧。

总之,钱学森在咖啡馆里写下了这样几行竖排的、关系到他命运的中文,由于钱均夫与陈叔通师友的关系,钱学森称陈叔通为“叔通太老师先生”,钱学敏说。

她在复述这段信文时,她的先生俞长彬教授在一旁提醒她背漏掉的内容。本刊比较详细地整理起来如下:“……老先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令我们感动佩服……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但是现在报纸上说,中美有交换被拘留人之可能,而美国又说谎谓中国学生愿回国者皆已放回。我们不免焦急。我政府千万不可信他们的话。尚有多少同胞欲归不得者。以学森知者,即有郭永怀一家,其他尚不知道确实姓名。这些人回来,美国人是不能释放的。当然我政府是明白的,美政府的说谎是骗不了的。我们在长期等待解放,心急如火,唯恐错过机会,请老先生原谅,请政府原谅,《纽约时报》旧闻一节为学森五年来在美处境。”这是1955年6月15日发生的奇迹。

“蒋英很聪明的,她在这封信的信封上,模仿儿童的字体写了几行地址,寄给了她远在比利时的妹妹蒋华,她没有落下款,并且趁人不备时跑到远处去投递。”钱学敏在讲起堂嫂蒋英时,总是会用一些普通而又称赞的词汇,如聪明、漂亮。

收到这封信的蒋华,立即把信寄给了中国的陈叔通。

坐在三等舱被押解回国

一个半月后的1955年8月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中美大使级会上,中国有备而来。王炳南大使按照总理的指示,以钱学森的亲笔信为依据向美国提出交涉。

会谈开始之前,中国已先期释放了抗美援朝中被俘的美国飞行员。会谈一开始,王炳南就奉命对约翰逊说,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中国这种姿态并没有使美国在钱学森回国的问题上有任何改变,约翰逊依旧用一句话堵回了中方的问题:“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这时,王炳南拿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那张小信纸,据理力争,美国政府1955年4月曾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但是钱学森博士为什么到了6月还要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可见,中国学者回国的要求一直被阻挠。”

钱学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约翰逊请示了美国国务院和艾森豪威尔总统,4天后,钱学森接到美国通知,可以回中国了。

钱学森马上订机票,但是没有订到。于是订船票,被告知没有一二等舱,三等舱也可以,就这样,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在被扣下了800多公斤手稿和资料后,在联邦调查局的一路押解下,坐进了克利夫兰总统号下层的三等舱里、出境、出海,并被要求轮船到日本港、马尼拉和香港时,均不得下船走动。“钱学森就是这样被押解出境,又一路押回中国的,”钱学敏说。和他同船的其他科学家都为他不平,很多人要让出自己的舱位给他,但是钱学森都婉拒了。他在信中提到的另一位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也获准同船回国。

钱学森事迹篇9

2008年11月上旬,香港CTN影视公司对外宣布,决定投巨资拍摄电视剧《森林女人》,将北京女子张娇营造“原始森林”的感人故事搬上荧屏。在此之前,她曾受到联合国环保署官员的称赞,在CCTV等媒体上频频露面,成为本年度最受关注的“环保明星”。

20岁成为千万富姐

2008年11月初,为了探访作家江鱼儿在网上描述的京郊“世外桃源”,和它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主人张娇,记者在朋友带领下特意来到地处延庆的深山。下了004县道沿山谷徒步行走,眼前忽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茂密森林。这里枫叶似火,空气清新湿润,鸟儿随处可见。路旁的树上还挂着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小红果子,摘下来擦擦就能吃,有酸有甜,令人惊喜不已。也许是人迹罕至的原因,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原始森林”的气息。

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张娇的“绿色王国”。据说她买下了这里方圆一万多亩的领地,除大片森林外,还经营着小块的农田。过去仅听说过欧美超级富豪拥有“私人森林”,可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竟会有如此魄力?

沿着森林小径行走两三个小时后,眼前出现一座红色砖瓦屋顶的美丽小屋,朋友说这就是张娇的住处。原以为从名字上看应该是个纤细娇小的女子,眼前的她,却有着健美的身躯,和被山风吹得黝黑、粗糙的面庞,一笑露出雪白整齐的牙齿,显得格外迷人。

张娇出生在北京五棵松一个中医世家,虽然自幼聪颖可爱,但她的性格却有点“野”,翻墙爬树掏鸟窝,同男孩子打架,这一切都令母亲头痛不已。此外,张娇还特崇拜“义侠佐罗”,喜欢看美国西部牛仔片,正因如此,书没读多少她就开始闯世界。先是从蔬菜水果批发开始,她跟那些比她大一辈的人一起经商。很快她觉得从人家手里接货挣二手钱太不过瘾,就开始从外地往北京倒货,她想赚更多的钱。

80年代的中国市场,无论物流还是信息,流通起来还相当不顺畅。“我在市场里转一圈,就知道过几天什么水果会走俏,什么东西会滞销。”嗅觉灵敏的张娇到海南倒香蕉,上四川倒橘子,去东北倒大米,每趟生意跑下来,她可以以几倍到几十倍的价钱转手卖掉。在那个崇尚勤劳、胆量和疯狂的年代,这位个性女孩迅速地暴富起来。

张娇是个浪漫、懂生活情调的人。有趣的是,做生意并没有耽误她疯玩。一闲下来,女孩就跑去游山玩水,泡在各种深山老林里。她说只有如此自己才能完全放松下来。“我看到的很多东西别人很难看到,比如森林在消失。”张娇说,“我曾走过一片树林,过15天以后再过来看,就变成一堆树桩了,我坐在山尖上,只想哭。”1994年,张娇到延庆爬山。3个月之后,那里所有的大山被她爬了个遍。当时,延庆县政府正在招商引资,他们想把这片方圆一万多亩的山林作为整体承包出去。20岁出头的张娇偏偏鬼使神差迷上了这地方,她决定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圈起一块山保护起来,让后代人看看什么叫“自然”。

好玩的是,林业局的人根本不相信一个小姑娘会有那么多钱,张娇便让银行开具验资报告。签协议那天,她带着200万元现金大包扔到林业局的办公桌上,对方先是惊讶异常,接着便立马答应在合同上签字,张娇拿到了这块山林30年的使用权。其实,这时的她已经是千万富姐!

在荒山中营造“原始森林”

因为曾跑遍大半个中国经商,张娇非常精明能干。雇工人来干活,她会先亲自去干一点,估出一个青壮

男劳力一天的进度,然后下命令。任务量刚好是只要努力就能完成的,不干完不给钱。“那些人背地里都叫我‘周剥皮’呢!”对这些绰号,女孩都是一笑了之,一点都不生气。

对那片山林,张娇有个计划――按原始森林的样子来严格进行恢复:把它们圈起来不让人进去,还要有层次有计划地种树。为此,张娇曾多次到神农架和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考察。

冬天,她带着上百名工人爬树,将水曲柳、黄菠萝、楠木等珍贵的树籽打下来,等到来年开春拿到山上去种。很快,漫山遍野都长出了嫩绿的小苗。树光种出来不行,还得为它们除草、打杈、松土、消灭病虫害。“这些树苗不维护就会死的。”

提到除虫,张娇说,刚开始她一点都不懂,跟啄木鸟似的一棵棵看一棵棵找,有虫子就捏死。后来她从山民那里套来一个规律:到冬天,虫子都得做窝,哪儿暖去哪儿。张娇可乐坏了,她如获至宝一样马上吩咐工人:哥几个,咱们弄特暖和特暖和的草窝,每个树底下放,开春后赶紧清除。没想到一两年下来,果然虫子就治好了!

将万亩荒山变成森林是张娇的梦想,可她万万没有想到,比种树更难的还有“人害”。就在承包这片山林不久,她竟和附近的山民发生了一起群殴事件。

原因很简单,张娇不让他们进山打猎、砍树。而在山民们看来,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这块山上砍柴砍树,凭什么你一个北京女子就不让我们砍?矛盾激化到极点,对方纠集100多人,带着砍刀威胁张娇,要把她从这里赶走。女孩也带着从外面来的一批人应战。无奈寡不敌众,从山上逃下来的张娇请律师打起了官司,法院判她胜诉,可是山民不吃这套。最终警方出动,这些占她林地的人才怏怏离去。

可这些人并没有放过她。他们先是偷着采伐树木。张娇就在山上设置多个t望哨,在路口设卡子。见盗伐无法得逞,几个丧心病狂的家伙甚至在林中放火报复。“多亏发现及时,火被迅速扑灭才未酿成大祸。”从此,张娇每天都坚持巡山。有时夜里也拿着手电带人在林子里转。

夏天山上蚊子多,一进林子蚊子就黑压压扑面而来,张娇夹起衣服拼命扑打,总有不少毒蚊子在她身上留下一个个红疙瘩;经常有人在山林的草丛中设下套子套野猪等猎物,张娇有时会误入其中。一次,一个铁条做的夹子将她绊倒在地。她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将铁夹弄开。“还好,是细铁条做的”。摸着鲜血淋漓的脚,女孩暗自庆幸。

但对一些蓄意破坏山林的家伙,仅靠忍气吞声和宽容是不够的。后来张娇将抓到的几名不法之徒送到林业公安部门给予严惩,才有效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渐渐地,到这里来捣乱的人少了,山林中出现了令人陶醉的静谧。

就这样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张娇从青春女孩成为中年妈妈。昔日的荒山也变成了树木茂盛的森林。秋天是这里最美的季节。野在路旁圣洁地开放,空气里是植物和土壤的味道。阳光像云母片一样从头顶洒落,让人窒息的深绿正慢慢褪去。秋风扫过,满山树木沙沙作响,配合地回应巡山的女主人。偶尔,草丛中会突然窜出一只野鸡,惊慌失措地拍着翅膀逃去。

张娇说在她这个“人工保护林”里,不仅随地可见到野鸡、喜鹊、啄木鸟、大山雀、金翅雀、松鸦,而且能够见到金雕、红隼等鸟类世界的顶级物种。鸟类的生态链,已经很健全了。在山上,还有狐狸、野猪,甚至金钱豹这样的猛兽。为了让这些野生动物获得充裕的食物,张娇把1000只鸡养大之后,全部放入山林,作为这些动物的贡品。她养过七八百只羊,现在剩下不到一半。它们都贡献给山上的“生态系统”了。甚至连她种玉米蔬菜的菜地,也成了野猪、猪獾或者狗獾们的乐园。

更令张娇自豪的是,上海著名摄影家、自由撰稿人李涛先生,去年春天慕名来到这里采访,拍摄了许多反映原始生态主题的照片,发表在国内外画报和科普杂志上。还有一些动、植物学家,也不远千里纷纷赶到九里梁考察,称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中国荒野保护第一人

为了营造这万亩森林,张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个时尚美丽的都市女孩,在深山里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而且一呆就是13年,这在常人看来简直无法想像。她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浪费”在了大山里。

在采访中,记者始终没有见到张娇的丈夫。问及此事,她手下的一名工人显得有些惊慌,拼命摇手,示意我不要谈论这个话题。后来有人悄悄告诉我,1999年,张娇的爱人―― 一个长相酷似日本电影明星三浦友和的英俊男子,在山里被一伙穷凶极恶的盗林者残忍杀害。从此,她失去了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人和精神依靠。但这位坚强的女子并没有被吓倒,擦干眼泪依然坚持种树造林!

最可怜的还是女儿贝贝,生下不久张娇就把她送给城里住的妈妈照管。小姑娘因为“扒着小学的校门不回家”,两岁半就被放到了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开始不行,人家都教两位加减法,她连数数都不会。我就吓唬她,不然咱就退学。结果一个月就跟上去了。”谈到这里,张娇自豪地大笑。贝贝很聪明,比如老师要开家长会,她就直接跟对方说:“我是孤儿!”

除家庭不幸外,为营造梦中的“原始森林”,这些年张娇已先后投入了2000多万元。昔日的千万富姐早已负债累累。对她的做法很多人大为不解。你又不卖树,干嘛非要往这个无底洞里不停投钱呢?其实张娇做的这件事,在国外有先例。有个词叫荒原保护,就是把一大片荒地圈起来,杜绝人类活动,让其中的生物群落自己恢复。

在美国,有专门的《荒原法》,很多大机构、财团都会做些荒原保护工作。比如,CNN创始人特纳曾在蒙大拿州买下了一块占美国国土0.4%的荒原进行保护,从而成为闻名世界的“环保牛人”。但,“荒野保护,在国外是贵族或大财团做的事情,穷人玩不来”。因为资金短缺,有朋友曾劝张娇放弃生态保护搞旅游开发。广东一位富豪甚至主动找上门来,提出与她合作搞围场打猎,说每年至少能赚1000万元,却被她当场拒绝。

为缓解财务危机,张娇常常带着工人到山下开荒种粮,用自产的玉米、土豆等养猪、养羊甚至养鸡。然后把换来的血汗钱养护森林,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有人粗算了一笔账,目前张娇领地上的这片森林,少说也值5个亿!

如果对外转让一部分,她马上就是超级富翁,还用得着吃这份苦吗?可是对她来说,山林中的一草一木都像自己心爱的孩子。哪怕给再多的钱,孩子能卖吗?

也有朋友直截了当地说,这里有价值的东西太多了,名贵的木材、药材、珍稀植物,哪一样不能换来成捆的钞票,干嘛不利用?退一步讲,等租期到了,谁来接你这个班?哪怕你还有钱再租30年,到最后,这片森林还不照样是人家的!对于局外人的善意提醒,张娇却硬是犯“浑”:只要能保护好这里的原始生态系统,我甘愿整座森林白送给国家!

令张娇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她这万亩青翠的绿色林海,已成了首都最大的“天然氧吧”。在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呼吸到的每一口新鲜空气中,都有从这里飘过去的有益细菌呢!她的“荒野保护”事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比如很多大学生跑到山上做志愿者。尤其是联合国环保署官员贝尔先生,听了张娇的事迹很受感动,称她是“中国荒野保护第一人”!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纷纷对她进行报道。

钱学森事迹篇10

在大路中间,一位老爷爷摔倒了。老爷爷坐在地上,裤子已被血染红,手也蹭掉了皮露出森森血迹。可恨的是,老人身边围满了人,一个人也不上前扶,而是拿着手机拍照,拍完照后还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我看不下去了,大步向前扶起了那位老爷爷。爷爷勉强地站起来,我拦了一辆的士,让老爷爷进了车。

“司机叔叔,把这个老爷爷送到市中心医院,车费我出,请您带着老爷爷去看病,这钱就算是我管您借的。您电话号是多少,我有钱了再还您!”我一脸正气的说。

“小妹妹,你这是在做好事啊。我也做回好人吧,这车费、医药费都我出了,你赶快回家吧。老爷子放心交给我吧!就是简单包扎一下,不碍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