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多少厘米十篇

时间:2023-03-26 00:47:22

一尺多少厘米篇1

2、1公尺(m)=100厘米(cm)。

3、米又称“公尺”,千米又称“公里”,分米又称“公寸”,厘米又称“公分”,毫米又称“公厘”。所以一公尺,一米,一米等于一百厘米。

4、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

一尺多少厘米篇2

[关键词]比例尺 概念 原始含义 提高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31 

以往在教学“比例尺的应用”这课内容时,我总是按部就班地先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揭示比例尺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个概念推导出两个公式,即“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最后在实际应用环节中,让学生按图索骥,求图上距离时就套用第一个公式,求实际距离时套用第二个公式。但在作业时,总有学生忘记或不会用公式,即使一些掌握得较好的学生也有生搬硬套、不会灵活应用的感觉。 

几年后又一次教学“比例尺的应用”一课,我突然想:“能不能不生搬硬套公式呢?”经过思索,我重新整合了教材,从比例尺概念的原始含义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直接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从情景入手,深入理解比例尺概念 

课始用课件出示一幅笑笑的画像,然后通过多媒体拖拽的功能分别将笑笑的画像放大为四幅图:第一幅图长不变,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第二幅图宽不变,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第三幅图长和宽都扩大到原来的3倍;第四幅图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宽扩大到原来的3倍。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第三幅图和原图最像,因为第三幅图的长和宽同时扩大了,而且扩大的倍数都是3倍。同理,学生明白把校园画成平面图时,需要把校园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画得像。如一幅校园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200,那么这幅图就是把校园的长和宽都缩小到了原来的1 / 200,即将图上距离扩大到原来的200倍就得到了实际距离,而将实际距离缩小到原来的1 / 200就得到了图上距离。 

二、摒弃公式,利用概念的原始含义解决问题 

在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后,不需要再推导出“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这两个公式,只需从概念的原始含义出发,从概念所反映出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入手,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如出示一幅比例尺为1∶100的平面图,先让学生说说对比例尺1∶100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当图上距离是1厘米时,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1×100=100厘米)当图上距离是2厘米时,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2×100=200厘米)当图上距离是10厘米时,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10×100=1000厘米)这样,学生通过解答上述问题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在这样的地图上,求实际距离就直接用“图上距离×100”就行了。反之,还是以这幅1∶100的地图,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回答:当实际距离是100厘米时,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100÷100=1厘米)当实际距离是200厘米时,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200÷100=2厘米)当实际距离是1000厘米时,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1000÷100=10厘米)由此,学生通过解答上述问题可得出以下结论:在这样的地图上,求图上距离直接用“实际距离÷100”。同理,比例尺是1∶500的地图,求实际距离就用“图上距离×500”,求图上距离就用“实际距离÷500”。也就是说,看到一个比例尺后,那个非1的数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分清两者间的大小关系后,直接乘或除以这个倍数后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一尺多少厘米篇3

关键词:认识厘米;教材解读;教学畅想;空间观念

作为知识结果的厘米,其实是一种约定。对于约定,许多教师用接受的学习方法,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认识计量单位1厘米和准确使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塑料尺,忽视了测量工具的发明和计量单位的形成过程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因此,我们认为,每一种数学约定背后都有它为什么如此约定的逻辑,解释这种逻辑,让学生体会这种逻辑,会让教学更有思维和育人的价值。

一、教材解读

一般教学都是用“量课桌的长”引入,学生选择不同的工具,导致量的结果表达不一致,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然后在直尺上“认识厘米”:尺子上有长短不同的刻度线,有不同的数字,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1厘米之间又有很多短刻度线,数一数并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用尺子量线段,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一端,看线段的另一端在哪个刻度线上,读出刻度线上的数字就是这条线段的长度。前人用上千年的时间才掌握的知识,二年级学生只在短短的40分钟里就要掌握,其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可以说完全是被动的、肤浅的。

同时,在“认识厘米”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为什么度量长度要统一长度单位,并用测量工具――尺来量长度,很茫然。②学生用尺测量时,把被测物体的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被测量物体的右端对准9,从0到9共有10个数,所以被测物体的长度是10厘米。③学生用尺测量时,把被测物体的左端与1刻度线对齐,被测量物体的右端对准9,所以被测物体的长度是10厘米。深入分析不难得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等于对尺本质的认识。从本质上说,“尺”是长度计量单位1厘米的集合,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1厘米”,即与“单位个数”的对应与重合。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剖析问题关键点,追根溯源测量工具“尺”的生成,整体设计“认识厘米”的教学过程。同时,创设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即认知冲突,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成测量工具,强化计量单位的认识,从而准确、灵活地使用工具测量解。我们用前人相同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引领学生经历、体验、复演人类创造的生动历程,把作为知识结果的厘米、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尺,演绎成学生把他人生命实践活动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动的“创造”活动历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独特的思考与创造模式,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让“尺”在学生的眼中变得鲜活、有生命。

二、教学畅想

(1)在长度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的形成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提升育人价值。

①计量单位1厘米的产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长度计量单位产生于两个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比较的情况下,需要借助于作为中介的其他物体长度进行间接比较过程之中。于是教学时,我们用“比两条线段的长短”引入,层层设疑,帮助学生建构必要的知识背景(前人没有发明尺之前借助人体的某个部位、某个工具为标准进行的测量比较――“”、长一点用“庹”“步”、短的物体长度用“小棒”),让每一位学生在观察、惊讶、思考中感受多样的测量长度的方法,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和漫长的历史过程,为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奠定坚实的基础。接着设计了一个有意让学生滋生疑惑、生成矛盾冲突的环节――汇报度量课桌长的结果。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手,也就是所采用的中介物的长度不一致,导致比较的标准和结果不一致,学生自然产生统一比较标准的需要,从而让计量长度的单位――厘米也就在约定俗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长度单位“厘米”的学习也水到渠成。学生经历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心路历程,也让学生感受到前人在形成长度计量单位过程中的智慧。

②把学生提升为长度测量工具的“创造者”。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1厘米”,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塑料尺就是“计量单位1厘米的集合”。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对测量长度工具尺的再创造,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在建构工具的同时建构方法。“4厘米长的线段用小棒量,一根一根地搭,我们要搭几根?量10厘米长的线段呢?100厘米呢?感觉怎样?”富有现实挑战性的一问,会使学生自然地完成尺的雏形。这样,学生在经历生命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就实现了自身的再创造,让固化的知识得到活化。

(2)在多样的体验活动中帮助学生建构1厘米的清晰表象,增强空间观念。

1厘米到底有多长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如何落实这个教学重点呢?我们应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实现主体意义的赋予,完成内在表征,逐渐升华为个人具体化的认知感,伴随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经验和空间观念:看看――手中1厘米长的小棒,实物建表象;比画――游戏演示1厘米,操作建表象;想象――想想1厘米,形成表象;找找――1厘米与实物相连,建立1厘米清晰表象;最后估一估――判断线段的长度,帮助学生真正掌握1厘米的概念。如此多样的体验活动、层递式的设计,足以让每位学生形成非常准确、非常牢靠的1厘米长的空间观念。

一尺多少厘米篇4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

板书:米(m)厘米(cm)

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

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0厘米,并板书。

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50( );一棵大树高9( );一支铅笔长15( );文具盒宽大约1( );文具盒长大约2( )。

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回答。米和厘米之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dm)。

(二)研讨探究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1分米、2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然后完成练习。

(2)数一数: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演示刻度:0—10 刻度1—11 刻度2—12

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满10厘米那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并板书。

(3)感知分米。你能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吗?像这样一拃长大约是1分米,同桌之间比一比。

(4)估一估。下面我来考考同学们的眼力,一张纸条估计1分米长的地方撕下来,再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用手量一量,估一估,我们的课桌长大约多少分米,宽大约多少分米?

拿出米尺,同桌合作测量我们的课桌长与宽分别是大约多少厘米,也就是几分米,完成练习。

(5)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咱们来找一找。

指名回答:黑板长大约1分米(12厘米),粉笔长大约是1分米(7厘米),用过的短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

出示课件:有的手机边长大约1分米,时钟分针长大约是1分米,银行卡的边长大约是1分米,还有如:手机、鼠标、电脑的空格键、儿童牙刷、牛奶盒高、易拉罐高等。

(6)想一想。刚才我们学习了1分米=10厘米,那么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等于几分米呢?

推算一下:因为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拿出米尺,同桌合作,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板书:1米=10分米

2.认识毫米

(1)量一量。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厘米?指名回答:大约是1厘米,不到1厘米,5小格。用厘米不能准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能更精确呢?

对,是毫米,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我们这节课又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板书:毫米(mm)

那1毫米有多长呢?对1小格。数一数5小格就是5毫米,所以这本书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

(2)数一数。那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呢?一起数一数(有10个小格)

板书:1厘米=10毫米追问:1厘米=10毫米,那么2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3厘米呢?

(3)量一量。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物品,量一量它的厚度:一角硬币、一张卡、十张纸。

(4)感知毫米。感受1毫米,右手捏住一张卡,左手慢慢把卡抽出,两个手指之间的缝隙大约1毫米。

(5)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降雨量、小蚂蚁的身长、玻璃的厚度等)

课件展示:这是一张全国降水量预报图,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雨量,比如这里是浅绿色的,它代表的是小雨,表示一日的降雨量小于10毫米,这深蓝色的代表的是暴雨,表示一日的降雨量在50~100毫米。

如今的医疗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有些手术,如微创手术,它的伤口只有几毫米,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这是一款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厚度不到1毫米,可以用来削苹果。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一把手枪,它可是一把真枪,只有55毫米长,子弹出口宽度只有2毫米,威力可大呢。

(三)实践应用

想想做做:

1.你能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2( ) 床长2( )

大米宽2( ) 黄瓜长2( )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出示课题: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一尺多少厘米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测量、观察、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

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

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5角硬币、直尺、1分米长的吸管、硬卡。

教学过程:

一、问题提出

1.回忆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吗?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米和厘米)

师:对,米和厘米是我们认识的两个老朋友了,那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棵树高约5(

)。

一块橡皮长4(

)。

一位小朋友身高1(

)25(

)。

一盒饮料高8(

)。给这盒饮料配了一根吸管,吸管长1(

)。

(最后一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呢?)

学生认真思考后,交流想法,发现米和厘米都不合适,必须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出“分米”。

二、问题探究

(一)认识分米

1、教学1分米=10厘米

1分米是几厘米呢?(小朋友随意说)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在小朋友的桌上也有一根1分米长的吸管。用直尺量一量,把结果告诉同桌。

1分米是几厘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cm

用手指夹住吸管的两端,举起来,现在,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分米。你能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吗?说一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

小结:不管从哪儿找起,只要找满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画1分米长的线段。

现在,你们能在纸上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想一想,从刻度几开始画比较方便。

3、认识1米=10分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1米又等于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a、因为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里面有10个10,所以1米=10分米。

b、在米尺上1分米1分米地数,再次体会到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4、找生活中的“1分米”

刚才,我们认识了分米。用手比划出1分米(举起来),再到直尺或吸管上比较一下,是不是10厘米,调整好。仔细看,把1分米的长度记在心里。小朋友,你能找一找,看一看,我们教室里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5、估计。

(用手比划出1分米)说明:这也是我们身上的一把小尺子。现在,请你用这把小尺子估计文具盒的长和宽,交流接近几分米。

同学们再用直尺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和宽。你估计对了吗?

指出:生活中如果一下子找不到直尺,又不需要量得太精确,就可以请身体上的尺来帮忙。

(二)认识毫米

1.设疑:同学们刚才测量了文具盒,你想知道数学书的厚度吗?

(学生动手量,发现问题:数学书厚度不到l厘米)

看来,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你想知道有关毫米的那些知识?(请学生说一说)

我们一起来研究:

(1)1毫米有多长?

(2)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3)量那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3、逐个解决:

(1)

l毫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拿出直尺。(投影展示一把直尺)介绍:直尺上l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l毫米。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1厘米=10毫米。

(组织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验证1厘米里是不是有10个1毫米。)

观察5毫米线,交流这根刻度线与其他有什么不同之处。

指出:从刻度0到这根刻度线就正好是5毫米,一般把这种较长的线叫做5毫米线。

(3)感知毫米:组织学生量一量磁卡、5角硬币的厚度,发现它们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从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测量一下厚度。明确: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其中一样物品,另一只手慢慢地抽出物品。指出:两个手指之间的小缝隙就是1毫米。说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

(4)生活中的“1毫米”。

交流:你知道生活中量哪些物体的也是用毫米作单位的?

欣赏:图片。

全国降雨量的预报图:了解各种雨量的规定。

三、问题解决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板书课题:认识分米和毫米。

2.在长度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四个好兄弟:米、分米、厘米、毫米。(用手势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还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四、问题应用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把上课之初的疑问填上。吸管的长度是1(分米)。

2.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它们的长度是多少毫米。

3.想想做做第2题: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4.小裁判。

五、问题拓展

1.在长度王国里,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其它的长度单位……

千米、微米、纳米(稍加介绍):千米-1000米,微米-1000微米是1毫米,纳米-1000纳米是1微米

2.送给大家一个成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简短解释:毫米、厘米短码?短!千里长吗?太长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注意小小的细节,就会引起很大的错误。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3.课外作业:测量数学书的宽和讲台的宽。

4.总结:在生活中,这4个长度单位各有各有各的作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毫米作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长度。小朋友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

将4个长度单位排列大小。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

1

=

10分米

1分米=

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

m

=

10

dm

1dm

=

10cm

1cm

=

10

mm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本课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定一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测量、观察、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

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5角硬币、直尺、1分米长的吸管、硬卡。

(四)说教学过程

一、问题提出

1.回忆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盒饮料高8(

)。给这盒饮料配了一根吸管,吸管长1(

)。

(最后一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呢?)

学生认真思考后,交流想法,发现米和厘米都不合适,必须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出“分米”。

设计目的: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二、问题探究

(一)认识分米

1、教学1分米=10厘米

1分米是几厘米呢?(小朋友随意说)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在小朋友的桌上也有一根1分米长的吸管。用直尺量一量,把结果告诉同桌。

1分米是几厘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cm

用手指夹住吸管的两端,举起来,现在,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分米。你能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吗?说一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

小结:不管从哪儿找起,只要找满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画1分米长的线段。

3、认识1米=10分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1米又等于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1米=10分米

4、找生活中的“1分米”

5、估计。

(用手比划出1分米)说明:这也是我们身上的一把小尺子。现在,请你用这把小尺子估计文具盒的长和宽,交流接近几分米。

同学们再用直尺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和宽。你估计对了吗?

指出:生活中如果一下子找不到直尺,又不需要量得太精确,就可以请身体上的尺来帮忙。这时教师要乘机引导学生如果老师的尺子没有0刻度,你还能画出1分米吗,在感受不同画法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二)认识毫米

1.设疑:同学们刚才测量了文具盒,你想知道数学书的厚度吗?

看来,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你想知道有关毫米的那些知识?(请学生说一说)

我们一起来研究:

(1)1毫米有多长?

(2)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3)量那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

3、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教师引领学生逐个解决。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

4.生活中的“1毫米”。

交流:你知道生活中量哪些物体的也是用毫米作单位的?欣赏:图片。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三、问题解决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板书课题:认识分米和毫米。

2.在长度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四个好兄弟:米、分米、厘米、毫米。(用手势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还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问题应用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把上课之初的疑问填上。吸管的长度是1(分米)。

2.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它们的长度是多少毫米。

3.想想做做第2题: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4.小裁判。

该题的练习设计,注重了综合性和生活性,而且也突出了趣味性和挑战性,将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了有效的练习情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四个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

五、问题拓展

1.在长度王国里,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其它的长度单位……

千米、微米、纳米(稍加介绍):千米-1000米,微米-1000微米是1毫米,纳米-1000纳米是1微米

2.送给大家一个成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简短解释:毫米、厘米短码?短!千里长吗?太长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注意小小的细节,就会引起很大的错误。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3.课外作业:测量数学书的宽和讲台的宽。

4.总结:在生活中,这4个长度单位各有各有各的作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毫米作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长度。小朋友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

将4个长度单位排列大小。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

1

=

10分米

1分米=

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

m

=

10

dm

1dm

=

10cm

1cm

=

10

mm

板书出4个长度单位及进率,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复习旧知,设置难题,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呢?从而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课堂,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体会1毫米、1分米有多长,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练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

“分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测量准备好的学具1分米的吸管长度,从而引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dm表示,1分米=10厘米。接着让学生自己体会1分米的长度,并用手量一量,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在学生感知1分米有多长后,又让学生测量了文具盒的长和宽,充分让学生体会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大小。

在认识“毫米”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3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交流,最后我再引导学生总结: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接着观察尺子上的一小格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并找一找你身边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有的同学说:尺子的厚大约是1毫米,有的说:铅笔袋的拉头厚大约1毫米。

通过作业,发现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理解不够彻底,弄不清该用哪个长度单位来表示;

一尺多少厘米篇6

【关键词】数学;小学;比例尺;教学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以及比例尺分类,会说出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含义;会将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互化;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求比例尺。

三、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分类,会说出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含义;会将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互化。

四、教学难点

会将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互化。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吗?(喜欢)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说一个。说是一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要两分钟,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它是在地图上爬。

师:说得很好,因为它是在地图上爬。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你准备好的地图拿出来,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幅地图。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我国的地图,你觉得我们祖国的版图形状像什么呢?

生:像一只高昂的雄鸡。

师:我们的祖国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做为青少年,我们应维护民族尊严、国家统一完整,同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你手中的地图与老师的地图有什么区别呢?

生:大小不一样,但形状一样。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

师:虽然每一幅中国地图的大小不一样,但形状却是一样的,它们都是按照一定比缩小进行绘制的,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比例尺)

2.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①出示图例1:

师:那什么叫比例尺呢?(学生自读下面两段,然后回答)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出示,学生齐读)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师:同学们,这幅祖国版图就是按1:100000000将它缩小进行绘制的。这里的比1100000000分别代表哪两个量的比呢?

生:代表的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像第一幅图的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师: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这里的一段线段的长度是1cm ,那么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想一想,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多少的实际距离呢?

生: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师:那图上2厘米的距离又表示地面上多少的实际距离呢?

生: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00km。

师:图上3厘米、4厘米呢?谁来说说?

生:图上3厘米表示150 km,4厘米表示200km。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我们书上的线段比例尺,看看每一段是不是1厘米。

学生量,然后汇报。

师:好,同学们,每一段是不是1厘米呢?

生:是。

师:在每一幅地图上都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你们能说出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吗?

生:能

师:很好,请同学们说说你中的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所代表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

②出示图例2

师: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

出示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学生看图,师: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这也是一个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2:1。师:看一下这个比例尺与前面看到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比例尺的前项是1,而这个比例尺的后项是1。

总结: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我们把前项为1的比例尺叫做缩小比例尺,把后项为1的比例尺叫做扩大比例尺。

3.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有比数值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缩小比例尺和扩大比例尺。你们知道吗?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还可以相互转换,现在让我们将课本48页北京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数值比例尺,你们会做吗?小组合作完成。

因为图上1cm的距离表示地面上实际是50km,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列出式子。

师说明:因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师:那应该怎么化呢?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师:请同学们小组商量一下怎么化?

……

师:好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展台展示学生作业,进行讲解。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

①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再化简。

②批名板演。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1”。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没有掌握?

最后教师指出:(全班齐读)

①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

②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③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④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5.布置作业

参考文献

[1]武维民.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算法多样”[J]. 教育科学研究,2008(12).

[2]陈永仑.“比例尺”教学设计与评析[J].陕西教育(教学),2007(1).

教育学知识

一尺多少厘米篇7

抹灰工程由于基层的不同,所用的砂浆也不同。如墙基层分烧结普通砖墙、加气混凝土墙、陶粒砖(板)墙、混凝土墙、木板条墙等。相应的砂浆也有水泥砂浆、石灰砂浆、混合砂浆等多种。虽然种类繁多,但抹灰的技术操作有其共性,都要经过挂线、做灰饼、充筋等找规矩的工作。依据灰饼的厚度做好门窗口护角,抹好踢脚、窗台。然后方可依据做好的灰饼而进行充筋、装档、刮平、搓平的一系列打底工作。最后再进行罩面压光、养护等面层工作。

一、砖墙抹石灰砂浆

砖墙抹石灰砂浆分石灰砂浆打底、纸筋灰罩面,石灰砂浆打底、石灰砂浆罩面,石灰砂浆打底、石膏浆罩面等多种。但就打底而言,虽然面层不同,但其操作程序均要经过做灰饼、做门窗护角、窗台、踢脚和充筋装档、刮平、搓平等工序。

1.做灰饼、挂线

依据用托线板检查墙面的垂直度和平整度来决定灰饼的厚度。做法是在墙两边距阴角10~20厘米处,2 米左右高度,各做1个大小5厘米见方的灰饼。再用托线板挂垂直,依上边两灰饼的出墙厚度,在与上边两灰饼的同一垂直线上,踢脚线上口3~5厘米处,各做1个下边的灰饼。要求灰饼平整,不能倾斜、扭翘,上下两灰饼在一条垂线上。然后在做好的4个灰饼的外侧,与灰饼中线相平齐的高度各钉1个小钉,在钉上系小线,要求线要离开灰饼面1 毫米,并拉紧小线,再依小线做中间灰饼。中间灰饼的厚度也应距小线1毫米,间距一般为1~1.5 米左右,上下相对应的灰饼要在同一垂直线上。如果墙面较高(3米以上),做上边的灰饼要在距顶部10~20 厘米处,距两边阴角10~20 厘米位置各做1个灰饼,而后上、下2人配合做下边的灰饼。由于墙身较高,上下两饼间距比较大,可以通过挂竖线的方法在中间适当增加灰饼。

2.做护角

抹墙面时门窗口的阳角处,为防止碰撞而损坏,要用水泥砂浆做出护角。方法是先在门窗口的侧面抹1∶3水泥砂浆后,在上面用砂浆反粘八字尺。使外边通过拉线找平,在靠尺周边抹出一条5 厘米宽、厚度为靠尺宽度的一条灰梗。用大杠搭在门窗口两边的靠尺上把灰梗刮平,用木抹子搓平。拆除靠尺刮干净,正贴在抹好的灰梗上,用方尺依框的子口定出稳尺的位置,上下吊直后,轻敲靠尺使之粘住或用卡子固定。随之在侧面抹好砂浆。在抹好砂浆的侧面用方尺找出方正,划捺出痕迹,再用小刮尺依方正痕迹刮平、刮直,用木抹子搓平,取除靠尺,把灰梗的外边割切整齐。待护角底子六七成干时,用护角抹子在做好的护角底子夹角处,捋一道素水泥浆或素水泥略掺小砂子(过窗纱筛)的水泥护角。或直接用1∶3水泥砂浆打底,1∶2.5水泥砂浆罩面的压光口角。单抹正面小灰梗时要略高出灰饼2毫米,以备墙面的罩面灰与正面小灰梗齐平。

3.充筋

手工抹灰一般充竖筋,机械抹灰一般充横筋。充筋所用砂浆与底子灰相同,具体方法是在上下两个相对应的灰饼间抹上一条宽10厘米、略高灰饼的灰梗,用抹子稍压实,而后用大杠紧贴在灰梗上,上右下左,或上左下右的错动,直到刮至与上下灰饼齐平。把灰梗两边用大杠切齐,然后用木抹子竖向搓平。如果刚抹完的灰梗吸水较慢时,要多抹出几条灰梗,待前边抹好的灰梗已吸水后,可从前开始向后逐条刮平。

4.装档

装档可在充筋后适时进行。过早进行,充的筋太软,在刮平时易变形;过晚进行,充筋已经收缩,依此收缩后的筋抹出的底子灰,收缩后易造成墙面低洼、充筋处突出的现象。所以要在充筋稍有强度、不易被大杠轻刮而产生变形时进行,一般为30分钟左右。装档要分2遍完成,第1遍薄薄抹1层,视吸水程度决定抹第2遍的时间。第2遍要抹至与两边筋齐平。抹完后用大杠依两边充筋,从下向上刮平。如有低洼的缺灰处要及时填补后刮平。待刮至完全与两边筋齐平时稍待,用木抹子搓平。在刮大杠时一定要注意所用的力度,只把充筋作为依据,不可把大杠过分用力的向墙里捺,以免刮伤充筋。全部完成后要用托线板检查垂直度、平整度是否在规范允许范围。

5.纸筋灰罩面

纸筋灰罩面应在底子灰完成第2天以后进行。视底子灰颜色适量浇水润湿。踢脚、窗台等最好用浸过水的牛皮纸贴盖严密,以保持清洁。罩面时应把踢脚、墙裙上口和门、窗口等用水泥砂浆打底的部位,先用水灰比小一些的纸筋灰抹1遍,因为这些部位往往吸水较慢。罩面应分2遍完成,第1遍竖抹,要从左上角开始,从左到右依次抹去,直到抹至右边阴角完成,再转入下一步架,依然是从左向右抹,第1遍要薄薄抹1层。一般要把抹子放陡一些刮抹,厚度不超过0.5 毫米,每相邻2抹子的接搓要刮严。第1遍刮抹完后稍吸水可以抹第2遍。在抹第2遍时,要先把两边阴角处竖向先抹出一抹子宽,溜一下光,然后用托线板检查一下,有问题及时修正好。再从上到下,从左向右横抹中间的面层灰。2层总厚度不超过2毫米,要求抹得平整,抹纹平直,不要划弧,抹纹要宽,印迹要轻。抹完后用托线板检查垂直平整度,一般情况下要按“少刮多填”的原则,能不刮的就不刮,尽量采用填补找平,全部修理好后要留一遍光,再用长木阴角抹子把两边阴角捋直,再用塑料阴角抹子溜光。随之,再用塑料压子或钢皮压子把捋阴角的印迹压平,把大面通压一遍。最后把踢脚、墙裙、窗台及门、窗框上污染的灰浆擦干净。

6.刮灰浆罩面

刮灰浆罩面是在底层灰浆尚未干,稍收水时,用素石灰膏刮抹入底层中厚度不超1 毫米的一种刮浆操作。刮灰浆罩面的底子灰一定要用木抹子搓平。刮面层素浆时一定要适时,太早易造成底子灰变形,太晚则素浆勒不进底子灰中,也不利于修理和压光。一般以在抹压下不变形,而又能压出灰浆时为宜。面层灰刮抹完后,随即溜一遍光,稍收水后用钢板抹子压光即可。

7.石灰砂浆罩面

石灰砂浆罩面的底层用1∶3石灰砂浆打底,面层用1∶2.5石灰砂浆抹面。抹面前要视底子灰干燥程度酌情浇水润湿,然后先在贴近顶棚的墙面最上部抹出一抹子宽的面层灰,之后用大杠横向刮直,用木抹子搓平,用钢抹子溜光。再把墙两边阴角同样抹出一抹子宽的面层灰,用托线板找垂直,用大杠刮平,木抹子搓平,钢抹子溜光。抹大面时要以抹好的灰条作为标筋,一般是横向抹,也可竖抹。抹时一抹子接一抹子,接搓平整,薄厚一致,抹纹顺直。抹完一面墙后,用大杠依标筋刮平,用托线板挂垂直。无误后用木抹子搓平,钢板抹子压光,待抹子上去印迹不明显时进行最后一次压光。相邻两面墙都抹完后,要把阴角用刷子甩水,用木阴角抹子放在阴角部上下通搓,搓直,搓出灰浆,而后用铁阴角抹子捋光,用抹子把通阴角留下的印迹压平。

8.窗台

室内窗台一般用1∶2水泥砂浆,先在台面上铺一层砂浆,然后用抹子摊平后,就这层砂浆在上边反粘八字靠尺,使尺外棱与墙上灰饼一样平,然后依尺在窗台下的正面墙上抹出一条略宽于出檐宽度的灰条。并把灰条用大杠依两边墙上的灰饼刮平,用木抹子搓平。随即取下靠尺贴在刚抹完的灰条上,用方尺依窗框的子口定出靠尺棱的高低,靠尺要水平。随后依靠尺在窗台面上摊铺砂浆,用小刮尺刮平,用木抹子搓平,要求台面横向要水平(室内)。用钢板抹子溜光,待稍吸水后取下靠尺,把靠尺刮干净再次正放在抹好的台面上。要求尺的外棱边突出灰饼,突出的厚度等于出檐要求的厚度。另外取一方靠尺,要求尺的厚度也要等于窗台檐的要求厚度。把方靠尺卡在抹好的正面灰条上,高低位置要比台面低出相当于出檐宽度的尺寸,一般为4~5厘米宽。台面上的靠尺要用砖压牢,正面的靠尺要用卡子卡稳。这时可在上下尺的缝隙处填抹砂浆。钢抹子溜光。待吸水后,用小靠尺头比齐,把窗台两边的耳朵上口与窗台面一平切齐,用阴角抹子捋光。取下小尺头,再换一个方向把耳朵两边出头切齐。一般出头尺寸与檐宽相等,即两边耳朵要呈正方形。最后用阳角抹子把阳角捋光。

9.踢脚、墙裙

踢脚、墙裙一般多在墙面底子灰后、纸筋灰罩面施工前进行。下部结构上要清理干净,不能留有纸筋灰浆。具体做法是,根据灰饼厚度,抹高于踢脚、或墙裙上口3~5厘米的1∶3水泥砂浆(一般墙面石灰砂浆打底要在踢脚、墙裙上口留3~5厘米,这样恰好与墙面底子灰留槎相接),做底层灰。底子灰要求刮平、刮直、搓平,要与墙面底子灰齐平并垂直。然后依给定的水平线返至踢脚、墙裙上口位置,用墨斗弹上一周封闭的上口线。再依弹线用纸筋灰略掺水泥的混合纸筋灰浆,把专用的5毫米厚塑料板粘在弹线上口,高低以弹线为准,用大杠靠平,拉小线检查调整。在塑料板下口与底子灰的阴角处用素水泥浆抹上小八字。在小八字抹灰吸水后随抹1∶2.5水泥砂浆,厚度与塑料板相平齐,竖向要垂直。抹完后用大杠刮平,用木抹子搓平,用钢板抹子溜光,在吸水后面层用手指捺,手印不大时再次压光。然后拆掉塑料板,用阳角抹子把上口边捋光捋直,用抹子把捋角时留下的印迹压光。把相邻两面墙的踢脚、墙裙阴角用阴角抹子捋光。最后通压一遍。

二、砖墙抹水泥砂浆

抹水泥砂浆墙面的底层操作,基本与抹石灰砂浆相同。由于工业厂房或室外抹灰与室内抹灰比较,有跨度大、墙身高的特点。在做灰饼时要挂竖线,依上下灰饼做中间若干灰饼,然后再横向挂线做横向的灰饼。每个灰饼均要离线1 毫米,竖向每步架不少于1个,横向以1~1.5米间距离为宜。

充筋可以在装档前先抹出若干条标筋后,再装档。充筋的厚度与上下灰饼齐平,以10厘米宽为宜,各条标筋的宽度方向要在一条直线上,不能倾斜。充筋要有计划,在速度上要与装档保持相应的距离,在量上,要以每次下班前能完成装档为准,不要做隔夜标筋。在打底过程中遇有门窗口时,可以随抹墙一同打底,也可以把离口角一周5厘米及侧面留出来先不抹,派专人后抹,这样施工比较快。如遇有阳角大角要在另一面反贴八字尺,尺棱边出墙与灰饼齐平,靠尺粘贴完要挂垂直,然后依尺抹平、刮平、搓平。做完一面后,反尺正贴在抹好的一面,做另一面。抹罩面灰时选用1∶2.5水泥砂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进行。

室外抹水泥砂浆一般为了防止面积过大,不便施工操作和砂浆收缩产生裂缝,以及所需要的装饰效果等原因,常采用分格的做法。分格多采用粘贴分格米厘条的方法。粘贴米厘条时要在打底层上依设计分格,弹分格线。分格线要弹在米厘条的一侧,不能居中,一般水平条多弹在米厘条的上口,竖直条多弹在米厘条的右边。米厘条在使用前要捆在一起浸泡在水桶内,浸泡时要用重物把米厘条压在水中泡透。泡米厘条的目的是,米厘条干燥后水分挥发而产生收缩,这样易取出;另外,米厘条容易产生变形,而浸泡透的米厘条比较柔软,没有弹性,很容易调直,取出米厘条后,分格缝的棱角比较清晰美观。粘贴米厘条时,应先在米厘条的小面上用鸭嘴打上一道素水泥浆后,粘在相应的位置。要以弹线为依据找直,厚度方向要用一根直靠尺在面上靠平。在一条水平线上的米厘条要在一条直线上,竖直方向同一弹线旁的米厘条要在同一垂直线上,米厘条之间的接搓要一样平。粘好的米厘条要在一侧抹上素水泥小八字,待一侧小八字稍吸水后,再抹另一面的小八字灰。粘贴米厘条可以分隔夜和不隔夜两种,不隔夜条抹小八字时,八字的坡度可以放缓一些,一般为45度;隔夜条的小八字抹时要放的稍陡一些,一般为60度。大面的米厘条粘贴完成后,可以抹面层灰,面层灰要从最上一步架的左边大角开始。大角处可在另一面抹 1∶2.5水泥砂浆,反粘八字尺,使靠尺的外边棱与粘好的米厘条齐平。在抹面层灰时,有时为了与底层粘结牢固,可以在抹面前,在底子灰上刮一道素水泥粘结层,紧跟抹面层1∶2.5水泥砂浆,抹面层时要依分格块逐块进行,抹完一块后,用大杠依米厘条或靠尺刮平,用木抹子搓平,用钢板抹子压光。待收水后再次压光,压光时要把米厘条上的砂浆刮干净,使之能清楚地看到米厘条的棱角。压光后可以及时取出米厘条。方法是用鸭嘴尖扎入米厘条中间后,向两边轻轻晃动,使米厘条和砂浆产生缝隙时轻轻提出。把分格缝内用溜子溜平、溜光,把棱角处轻轻压一下。室外的门窗口上脸底部要做出滴水,滴水的形式有鹰嘴、滴水线和滴水槽。

鹰嘴是在抹好的上脸底部,趁砂浆未终凝时,在上脸阳角的正面正贴八字尺,使尺外边棱比阳角低8 毫米。卡牢靠尺后,用小圆角阴角抹子,把1∶2水泥砂浆,填抹在靠尺和上脸底的交角处,捋抹时要填抹密实,捋光。取下尺后修理正面,使之形成弯弧的鹰嘴形滴水。

一尺多少厘米篇8

【关键词】冲突;操作;实践;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84-02

一、在冲突中,体会必须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片断】课件出示漫画《老裁缝和小裁缝》,听录音:从前有个老裁缝,是个做衣服的能手。瞧,客人来了,他用手比画量尺寸,“身长三”,小徒弟准确地记下了“身长三”,小徒弟开始做衣服了,他也学着师傅的样子用手比画,“一、两、三”。衣服做好了,客人穿上衣服,啊!太小啦!肚皮都露出来啦!师傅上前量了量,只有两,师傅生气地说:“告诉你身长三,你怎么做成了两?”

师:奇怪了,徒弟明明按照“身长三”的尺寸去做衣服的,衣服怎么做短了呢?

生:师傅的手大,一长,徒弟的手小,一短。

生:徒弟的一长度与师傅的不一样长,量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师:师傅和徒弟依据的标准不一样,做出的衣服就不一样长了。怎样才能统一呢?

生:用尺量。

师: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就有了统一的测量单位,这就是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反思】基于生活经验,大部分二年级学生都知道尺子除了用来画线还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是为什么用尺子量,他们心理上还没有明确的认知。教材设置的情境是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度,学生量出的结果有的是7,有的是5个文具盒长,有的是4本数学书的长,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测量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笔者试教下来,感觉学生动手测量的过程比较烦琐(此时的测量不是重点)而且缺乏情趣,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激情,笔者改变了书上的情境,用《老裁缝和小裁缝》的故事,以一种更新颖、生动有趣的导入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画面中高大的师傅和小个的徒弟,运用这强烈的对比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同时辅以徒弟的画外音“同样是三,为什么不一样长呢?”这样强烈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在笑声中对测量的结果进行思考,两个裁缝依据的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统一测量单位,接着教师引入长度单位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操作中,建构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片断】

1. 指一指

师:你能在尺上找出1厘米长吗?(生找)

师:谁愿意到展台上来指一指?(生比画)

师:原来他找到的是这一大格。

师:谁还愿意来指一指?

师:他找的是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指名说,同桌说,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在尺上你还能找到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

小结:是啊,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课件演示)。

2. 感受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呢?请大家拿出长方形纸条,把它的宽与尺上的1厘米比一比,纸条的宽有多长?(1厘米)

师:用拇指和食指把纸条轻轻夹住,再把纸条轻轻抽出,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大约有多长?(1厘米)看一看两指之间的距离,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师:请大家直接用手势比画出1厘米。比画得对不对呢?请用硬纸条验证一下,看是不是差不多。(生比画)

3. 找一找

师:别看1厘米这么短,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看,这是老师的小指,大约多宽(师示范)?

师:小朋友,你哪个手指的宽大约也是1厘米?在直尺上比一比。(学生比、找)举起来给大家看看!这就是我们身上的厘米尺。

师: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扣子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度、一小段粉笔的长度……)

4. 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你能从彩纸上直接剪下1厘米长的一小段吗?动手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

师:剪好的小朋友把它放在尺上比一比,看是不是接近1厘米。

【反思】《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C等活动过程。正确建构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认识厘米”的重点和难点,而建构1厘米长度观念的关键是先要建立1厘米的表象。表象的建立需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感知和体验。在认识1厘米这个环节,笔者引导学生经历了以下活动:①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指,指名在课件上指,从刻度0开始,从中间任意一个刻度开始,只要是尺上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这样,学生就初步感知了1厘米长度的形象。②学生两个手指夹住硬纸条――轻轻抽掉――观察两指间的距离――闭眼想一想、记一记――再次比画1厘米――用硬纸条去验证。学生识记了1厘米长度的形象,初步形成了表象。③教师示范,学生在直尺上对比,讨论交流得出某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有了这个具体的1厘米作为参照物,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多个长度大约为1厘米的物体了,从而强化了1厘米长度的表象。④学生先在彩纸条上比画,再用剪刀剪下1厘米长的一小段,最后把剪下的纸条放在尺上验证,验证了1厘米长度的表象。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比画、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完成了从感知形象到形成表象的过程,也就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实实在在地构建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教学片断】

实践一:量实物

1. 学生试量

师(拿出硬纸条):先来估计一下纸条的长度,(学生用手比画)估计对了吗?用尺子量一量吧!(指名在展台演示)。

2. 判断辨析

师:老师刚才看到有3个同学这样量纸条的长度。(课件出示三种量法:a. 没有对齐0刻度线测量。b. 正确量法。c. 把直尺放斜了。)

师:他们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注意什么?

……

实践二:比长短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条线段,你们看看哪条线段长,到底长多少呢?动手量一量吧!(学生在作业纸上测量并交流)

小结:可以先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再算出第一条比第二条具体长多少。

实践三:猜长短

师:(课前为学生准备3根小棒,长分别为1厘米、3厘米、7厘米)请小朋友们拿出一根长为1厘米的小棒。(纠正、汇报)再请小朋友拿出一根长为7厘米的小棒。

师:估计一下,剩下的那根小棒大约有多长?

师:量量看,究竟是几厘米?(学生量小棒的长度,交流)

【反思】《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估测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数学素养。

因此,在学生初步构建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后,教师可让学生先估一估硬纸条的长度,结果发现部分学生能自觉地运用手指在纸上比画,这时,教师再及时追问“你是怎么估计的?”让学生说出估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借助“参照物”进行估测的渗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度量思想和意识,对于学生生活中的估测活动也是一种方法的有效引领。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对测量方法还没有达到一个理性认识,于是笔者安排了一个判断、辨析的环节,学生在对几种测量行为的讨论交流中,总结出规范的测量方法。在学生初步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笔者又安排了“比长短”和“猜长短”两个练习,学生先估测线段和纸条的长度,然后通过实际测量来验证估测的结果,在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结果的差距后,对自己的估测策略进行了修正。经常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学生可能就在这样的猜y、验证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一尺多少厘米篇9

关键词:数概念;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82-01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里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学习内容提出。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数的概念教学是形成数感的基础,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具体事例,处理好数的概念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矛盾。下面以《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和评析为载体,谈谈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构建教学片断:

1.感知一位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说到身高,老师的身高是1米59厘米,如果只用米作单位该怎么表示呢?

师:究竟是不是大家说的这样表示呢,老师带来一位小助手和我们一起来探究。相信大家学了今天的知识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的。

师:数一数把一米平均分成了几份?(10份)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有多长?(1分米)每个小组的桌上放着一根米尺,请你们在米尺上指出1分米。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 1/10米)借助前面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学习经验,猜一猜用我们刚认识的小数应该怎样表示?( 0.1米)(板书:1分米= 1/10米=0.1米)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就是:1分米等于1/10米写成小数是0.1米。谁能像老师一样说一说?(指名说,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师指着对应的数字问:】这个0表示什么?( 0米,不到1米)这个1表示什么?(1分米)那么0.1米就是1分米。我们一起来读一遍,1分米= 1/10米=0.1米。

师:现在拿出你的米尺,先找到0.1米,然后指着给同位说一说。

师:再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指一指3分米有多长。3分米用分数该怎么表示?(3/10 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3米)(板书:3分米=3/10 米=0.3米)你能用完整的一句话说一说吗?(指名学生说,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师带领学生齐读3分米=3/10 米=0.3米。

师:在你的米尺上找到0.3米,然后指着说一说。

师小结:同样的长度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数表示,有时候可以用整数表示,有时候可以用分数表示,有时候还可以用我们刚认识的小数表示。

师:那么5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又是多少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到0.5米吗?

师: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学具1米长的纸条,同桌合作,寻找零点几米,并用彩笔标出。

【评析:数感不是通过传授才能得到培养的,更不能以课件演示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首先创设把老师的身高用小数表示的问题情境,引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的教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动手操作是儿童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此处从"1分米"到"0.1米"的过渡,借助米尺让学生真正经历数感的构建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践,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知识。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接着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自己去感知、想象,将抽象的小数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小数的意义,感受到小数就存在于周围的生活中,从而获得数感的建立和发展。】

2.感知两位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掌握的都不错。小蜗牛也来表示祝贺了,请大家看大屏幕,小蜗牛一次能爬一厘米,那么大家用手势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食指的宽度)把一米怎么分就得到一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多媒体展示:标有1-100的米尺】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 如果我用分数表示就是(1/100米)(板书)既然1分米可以用0.1米来表示,动脑筋想一想,1厘米如果我用小数来表示该会是多少米?(指明回答,判别对错,0.1米还是0.01米。为什么是0.01米呢?)(板书0.01米)大家观察一下,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上的1表示的是什么?(1厘米)0.01米就是1/100米也就是1厘米,我们一起来读一遍,1厘米=1/100米=0.01米。

师:那么小蜗牛3次能爬多少?18次又能爬多少呢?请同学们先与同桌讨论一下,再将答案填写在课本上。(做完后,集体核对。)

师:(板书:3厘米=3/100 米=0.03米)这个0.03米的3表示什么?(3厘米)0.03米就是3/100米也就是3厘米.

师:(板书:18厘米=18/100 米=0.18米)这个0.18米的1和8表示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汇报想法)

老师带领学生齐读3个等式。

3.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其实小数有很多的秘密,像小数点后面有一位数的是一位小数,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的是两位小数,请你仔细观察,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独立思考后,同学之间可以商量商量。(学生汇报说)

师:是啊!瞧,原来像这样的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而像这样的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4.同桌讨论用小数表示身高

师: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9厘米,我还可以写成1米(5)分米(9)厘米?知道为什么我的身高用小数表示是1.59米了吧?

师质疑:我能不能写成15.9米?(不能)为什么?(小数点左边表示米,小数点右边表示分米与厘米,就是他有15米9分米,所以错了)

一尺多少厘米篇10

关键词 融入课堂;借景引发教育;理解重要性

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承担着青少年儿童法律安全意识的培养的责任和使命。结合小学知识,笔者浅谈怎么样在数学课堂中构建法制安全教育教学。

一、把法制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

要想在数学课程中融入法制安全教育,必须把教学内容与法制安全内容有机的融合起来,既把课程学好,又把法律灌输给学生。但是不能重此失彼,把数学课堂上成法律教育课,是在教好基本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法律知识的渗透,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知法,更要懂法,熟读《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自由运用。

(1)在学习课程“克与千克”时,要学生进行通过天平来进行测量,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即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课前准备好道具,比如硬币、食盐、沙子、大米等,要学生自己动手用天平进行称重,然后得出结果:1枚硬币约重1克,一袋食盐250克,散沙300克,大米500克,然后进行克和千克之间单位的转换1克=0.001千克,250克=0.25千克,300克=0.3千克,500克=0.5千克,要学生认识到1克,1千克的大小体积,重量。然后进行相关内容的导入,提问:

什么东西都可以用克和千克来做为单位计算呢?

同学回答:食物、水、建筑工具、衣物等都可以通过称重用克和千克进行计算。

然后进行法律知识的导入,一克的东西虽然很轻,很不起眼,但是同学们应该都知道,一克的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要是犯罪团伙走私1000克的,将会给社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走私是犯法的,是需要承担非常重要的法律责任的,因此同学们要远离,珍爱生命。

(2)在学习“认识厘米、米”一章节时,要学生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要学习进行测量。

如要学生对课本、桌椅进行测量,然后整理出答案,教师请学生分别回答测量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做好板书。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学习和归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要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然后记性回答,比如:尺子0-1刻度线是1厘米,3-4刻度线之间长度为1厘米,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果,要学生回答课本和桌椅的长度中包含几个1厘米,,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尺子中的1厘米(0-1,1-2,5-6等)。教师进行知识的继续学习:那你们想到了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教室的长、宽呢?然后拿出米尺,并告诉学生米尺的长度单位为“米”,要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会发现:米尺上数字多、刻度多,有100,而学生尺上最多只有20;米尺比学生尺长得多。进而进行思考:“1米里有多少厘米”?得出结论:1米=100厘米。

然后进行知识的扩展,要学生发挥想象,想想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厘米和米?有的学生就回答道:“在十字路口,马路之间的长度就可以用米来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拓展的法律知识教育,教导学生在过马路的时候要认真观察是否有车辆,遵守“红灯停,路灯行”的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遵守交通规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要学生认识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也教导学生要有责任心,一举多得。

二、借助情景,进行法制教育,要学生明白法律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