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9:42

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的故事篇1

喜泡脚 早晚都要来一次

“今天天气好,我泡完脚就到步行街去转转。”每天上午,家住杨家坪正街9号的102岁老人张国成,吃完早饭就习惯性地打开电动按摩脚盆。待水烧热后,老人就开始泡脚。

“我每天早晚要泡一次脚,春夏一般泡半个小时左右,秋冬要泡一个小时。”老人泡脚的习惯保持了数十年。以前没有按摩脚盆,老人自己烧热水泡。这个习惯源于老人年轻时当码头搬运工,“因为搬运一天的东西双脚酸痛发胀,泡泡热水脚,疲劳就要小多了。每天早上出门前泡下脚,感觉精神好些,干活时也有劲些。”

老人说,年纪大了以后,双脚就容易冰冷,尤其是冬天,如果哪一天没泡脚,浑身就暖和不起来,“老年人泡泡脚,容易促进血液循环”。

爱劳动 坚持天天做家务

如果说泡脚是老人养生之道的话,那么爱劳动,则是老人一辈子健体的好习惯。

年轻时当搬运工,退休后老人也不闲着,帮别人扫大街、替学校维护治安等。岁数大了,家人不让老人外出做事,老人就“抢”做家务活。

每天吃完早饭,老人雷打不动地扫地、抹桌子、擦窗户。“客厅、厨房和三间卧室,他都要认认真真地扫一遍,卫生间也收拾得干干净净。”女婿王富荣说,老人勤劳了一辈子,想阻止他做事还会被老人责怪。至今,老人的内衣内裤都是自己洗,“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老是不动,骨头都会生锈的”。

收拾完家务活后,老人就要外出溜达。逛逛步行街、找找老人摆摆龙门阵。“天气好时,他就会出去转转。”女儿说,家人都鼓励老人多外出走动,“慢慢走慢慢逛,既能锻炼身体,还可以保持心情愉快”。

乐资讯 听坏十余台收音机

还有一个逗老人开心的“法宝”,那就是老人的收音机。每天,收音机陪着老人迎接新一天的开始,又伴着他步入梦乡。

“收音机就是他的伴儿,已经听坏了十几台收音机了。”女儿张新兰介绍,老人每天早上5点不到就醒了,睁眼的第一件事准是打开收音机,听天气预报、国内国际新闻等,直到6点半左右起床。

别看老人一百多岁了,很多新知识、外界信息,老人清楚得很,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收音机是个好东西,里头啥子都有,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也学了很多东西。”老人闲暇无事时,就把收音机打开,一个频道一个频道地换听着节目。除了收听外,广播中的节目内容,也是老人跟家人交谈的主要话题。

当然,老人也成了家里的“天气预报”,每次天气有变时,他都会及时提醒家人外出前要记得带伞,或者增减衣服等。(郑蒙)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2011年12月1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2009年,钱学森走完98年的人生历程。作为一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积累,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老人,他也给我们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

在饮食方面,钱学森没什么讲究。在他的书信集里曾说到:“四菜一汤就挺好”。

有些文学作品,为了体现钱学森的敬业精神,经常写道,他常常一边抽烟,一边冥思苦想。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特意澄清说,父亲从不抽烟,也不喝酒,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

北京阜成路8号航天部大院的钱学森住宅,和普通百姓的家没什么两样。室内陈设朴素大方,家具和地板因为年代久远,甚至显得有些破旧。

钱学森的故事篇2

此番书展签售现场,作者曹可凡盛情邀请圈中好友孙俪助阵。说起来两人也颇有渊源,曹可凡是邓超、孙俪婚礼的主持人,他的儿子也是两人婚礼的花童。刚刚摘得搜狐视后大奖的孙俪,为了《不深不浅》的签售活动,还特地把已经安排好的北京活动推迟了两天,她:“虽然他姓曹,我姓孙,但我们两个,其实是一家人,家里人出书,家里人当然要来支持。”

《不深不浅》分“色光”“曙光”“风光”“恒光”“灵光”“电光”“阳光”“附录”八个部分,给读者以近距离了解这些聚光灯下风采无限的焦点及其幕后故事的机会。曹可凡表示,“就我的文字水平,跟作家这么个神圣的称号还有很大距离,但是我热爱写作,我希望用我的笔说出我的情怀,对生活的感受,谈我的朋友,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曹可凡新作的封面及题字均由曹可凡八岁稚子挥毫“惠赐墨宝”。

吴亮新书《夭折的记忆》在沪首发

本刊讯 8月18日,商务印书馆新书《夭折的记忆》首发式在上海举行。该书作者吴亮亲临现场,与陈村、孙良、孙甘露、李天纲、严搏非一起,围绕“时间与记忆”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该书由《八十年代琐记》和《九十年代小纪事》两部分组成。全书三百多个人物,七十多个地点,九十多个美食和餐厅,四十余张珍贵的老照片,九十多段以“一次”为题、富有韵感的文字,是作者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作和生活的记忆,也是他与文艺界的同行们,如陈村、王安忆、顾城、孙良、孙甘露、萧海春等交往的故事。

《夭折的记忆》是吴亮亲身经历的私人记忆,他秉承零度写作的原则,想把记忆尽量客观地记录下来,这是一种“微观历史”,一种用不可靠的个人记忆来对抗“大词历史”的尝试。虽然他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不过重温往事,把无足轻重的轶闻翻出来,为了让这种私人回忆具有更多的历史感,作者模仿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写作风格,用短句,不用形容词,站在一种尽量客观的视角,多写对话,不描写人物表情。不过,因为作者本人就在被回忆的情景之中,所以行文中还是流露出了浓浓的怅惘与感伤,并作出了诗性的思考和表达。

苏少社推出黄蓓佳“中国童话美绘书系”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8月15日,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上海书展会场为著名作家黄蓓佳2012年的新作“中国童话美绘书系”举办首发式。首发式由苏少社总编辑王泳波主持、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斌出席并讲话。

“中国童话美绘书系”是黄蓓佳2012年的新作。不同于以往的作品,这次黄蓓佳以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为素材,采用重述的笔法,用热烈华美的语言,书写了十个古典童话故事。十本书中既有为孩子们熟悉的牛郎织女、海力布、宝镜公主的故事,又有不少通过重述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童话故事。黄蓓佳在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和故事原型风格的前提下,以重述的笔法,为故事增加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优美,故事兼具文学性与可读性。

周斌表示,做名家原创,是一项需要代代坚持并为此付出艰苦努力的创新事业,是对出版社品牌感召力的考验,也是对编辑职业精神和信任度的考验,更是对作品稳健质量的考验。“中国童话美绘书系”的推出,是黄蓓佳儿童文学写作生涯的一次值得称道的创新。王泳波表示,面对激烈的资源和市场竞争,苏少社定将发扬传统、开拓思路,坚持专业化的发展路线,将名家原创作品做精做透,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钱学森热”再次引燃2012上海书展

钱学森的故事篇3

赠钱学森

大火无心云外流,

登楼几见月当头。

太平洋上风涛险,

西子湖中景色幽。

突破藩篱归故国,

参加规划献宏猷。

从兹十二年间事,

跨箭相期星际游。

学森先生补壁 郭沫若

1955年秋,钱学森横渡太平洋举家回国。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全家经香港到达深圳。10月28日,钱学森一家到达北京。当晚,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举行了宴会,宴请钱学森,这是他俩初次见面。钱学森回国后,就开始组建中科院力学所。1956年1月16日由副总理批复,力学研究所正式成立。1956年3月,国家开始制定《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纲要》,钱学森担任综合组组长。在中国科学院讨论规划时,钱学森对由他主持完成的《喷气和火箭技术》作了说明,郭沫若院长听后,激情满怀,当场写下了上述这首七律,赠送给钱学森先生。后来,这首诗正式发表于1957年1月3日的《文汇报》,以后还收集到《郭沫若全集・文学篇・第三卷》中。

这首七律的第一句以火星来比喻钱学森,说明钱学森无心留在海外,又点出钱学森的专长是火箭和航天。第二句,用东汉末年王粲避乱荆州,曾登当阳城楼作《登楼斌》抒怀的典故,非常确切地表达了钱学森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第三句说明钱学森从美国回来历经艰险。第四句既说了钱学森的故乡杭州西湖风景独好,也比喻中国政治清明。第五、第六句一目了然,说明钱老冲破阻挠,终于回到祖国,并立即参加了我国发展科学技术十二年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宏酞,远景规划也。这四句仗对工整。最后两句,说的是从此以后十二年,我们一定会乘上自己制造的火箭作星际旅行。这表达的是希望,是理想,也是自信。全诗以火星比喻开头,又以星际游结束,既充分展示了钱学森的航天理想和爱国热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飞天梦想。

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都留下了丰厚遗产,影响深远。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造诣,同样也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务繁忙等原因,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不多,甚至他自嘲说:“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凭心而论,这首《赠钱学森》却是少数的一首好诗。

关于书法,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说:“我从前也学过颜字,在悬肘用笔上也是用过一番功夫的。”后来,他又十分欣赏坡的书法,从他的字中也可看到东坡的神韵。对此,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有诗评曰:“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掺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爽劲洒脱,形神兼备。它既重师承,又多创新,被世人称为“郭体”。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题词颇多,技法更加成熟。

钱学森的故事篇4

一 

细雨之中的西湖、盛开的荷花、一座断桥,淡淡几笔,足以勾勒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杭州之美,在于留给旁人有对美的无尽想象空间。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杭州的美,犹如一幅盛满故事的山水画,诗意、神秘、动情;对于航天之父钱学森来说,杭州于他也是这般美丽。只是直到19岁,他才能借养病之机认识自己家乡的美丽。杭州是钱学森生命开始的地方,虽然他年少时因父亲工作调动而辗转生活于北京、上海,长大后为了学业穿梭于北京和大洋彼岸的美国,但钱学森一触摸到杭州这幅美卷,便充满不舍和一生的惦念。母亲章兰娟和儿子隔着大洋写信叙家常时还忍不住提到钱学森的出生——踏莲而生。所谓踏莲而生,就是出生时双脚先落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竖生”“寤生”或“立生”。民间的说法是,以这种姿态出生的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杭州钱家是吴越国王钱镠的后嗣。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钱镠的第33世孙。钱均夫出生于杭州一个没落的丝商之家。钱均夫挚爱中国文学和历史,很小的时候就博览了中国的史书、小说。他的文笔甚好,颇得鲁迅先生欣赏——我们可从鲁迅先生的书信日记集里看出端倪。当时杭州富商章氏,亦非常欣赏钱均夫的人品和才华,便把知书达理的女儿章兰娟许配给他,并资助他东渡留学日本。多年之后,钱均夫回忆说留日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蒋百里、许寿裳等友人,尤以与蒋百里交情更好。他们彼此在文字上的互赏和志向上的默契,成全了他们那段跨越一生的友谊。难能可贵的是,这段友谊还延续到下一代。1947年,学成归国的钱学森如愿做了蒋百里的女婿。蒋百里是现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他和钱学森,亦师亦友,引导着钱学森的成长,在钱学森和父亲发生“战争”时,他又是钱学森的同盟军,为了支持钱学森的专业,还选择“背叛”老友钱均夫,这是后话。 

在日本留学期间,钱均夫主攻教育学、地理和历史,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他和蒋百里,深受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在钱学森1岁时,钱均夫在上海创办学堂;1911年和1913年两度担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的校长。在钱学森3岁时,举家迁往北京,钱均夫供职教育部,任中小学学科科长。 

正如钱学森曾说的那样: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钱均夫不仅致力于开启儿子的智慧,更致力于培养儿子的人生志向。他知道家庭文化氛围于人成长的重要性,便把家里堆满书,亲自为儿子挑选画报、小人书。钱学森行将离开祖国前往美国求学之时,他送给儿子的礼物是一大箱的中华文化丛书,这些书,成了日后钱学森“独在异乡为异客”时重要的精神食粮。作为父亲,钱均夫不仅为儿子营造了宁静的家庭文化氛围,还对儿子寓教于乐,帮其学,又立其志,这为日后钱学森在科学上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母亲章兰娟出生于杭州富商之家,清逸温婉,喜欢诗词,聪慧善良,记忆力和计算能力超群,很有数学天资。这样的女子,在清末是凤毛麟角的——有人说,钱学森记忆力超群,多遗传于母亲章兰娟。章兰娟熟读中国文史,她教儿子背唐诗宋词等,更注重言传身教。钱学森忆起母亲,曾这样写道:“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甚至,在这位母亲作古半个多世纪之后,她的孙子说:“父亲(钱学森)秉承了奶奶和爷爷的身教传统,他从来不言教,只谈身教。”得益于父母的精心培养,年少的钱学森熟读了经典,积累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这让他享用一生。 

二 

钱学森报考大学的时候,教他国文的董鲁安老师劝他报考文学系;数学老师傅种孙认定这个聪颖的孩子 “在数学方面最有发展”,叮嘱他要报考数学系;母亲章兰娟希望子承父业,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做一个教育家或有名气的教师;父亲钱均夫却要他学习工程学,因为父亲认为只有实业才能救国,中国太缺乏工程师了。年少的钱学森迷惑了,到底填报哪个系呢?他喜欢文学名著,熟读史书,喜欢大自然,甚至在13岁时就已经立下 “探索大自然奥秘 ”的志向……对于旁人来讲,钱学森填报任何一个专业,就是另外专业的损失。而钱学森心中牢记了一个故事,这个无意中听来的故事影响了钱学森的专业选择。 

早在读初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两位来自农村的同学的对话—— 

“你第一次看到火车是什么时候啊?” 

“不久前来北京读书时看到的,你呢?” 

“我也是。小时候我可想看看火车长啥样了,我们那儿没有火车,岁数大点的人根本不知道火车是啥东西。” 

“你第一次看见火车,觉得它像个啥?” 

“说不上来它像啥,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家伙。你说它像啥?” 

“我也说不上来。反正第一次看见那东西,就觉得眼晕。坐上去开起来,就像飞一样,两边的树都斜躺着往后跑,可神气啦!” 

同学的对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钱学森心中震颤:国家的工业太落后了,交通太落后了,这样的国家怎么能富强起来?困惑他许久的专业选择问题,在回想这段对话时帮助他作出了决定,他决心攻读火车制造专业,造出大批的火车,发展国家的交通事业。这个选择和父亲的期望达成了默契。1929年秋天,钱均夫和夫人把儿子送进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火车制造专业。 

当年的上海交大学习氛围十分浓厚,竞争压力亦很大。学校评估学生优秀与否的最重要参考标准是成绩的好坏。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里,还保存着钱学森当年读书时的许多东西。但留给交大学子印象最深的是一张普通的卷子。有一次考试,钱学森考了满分100分。朋友们都跑来祝贺他。忽然,一直乐着的钱学森安静了,自语道:“搞错了?老师弄错分数了,我这题答案是错的。”不管朋友的阻拦,钱学森拿着卷子,直接去找老师。其实那只是一个小小的笔误,他不小心把NS写成了N,老师没有注意到。老师把100分改成了96分。排名虽然退后了,但钱学森的人品却更让同学和老师们欣赏了。

转眼钱学森从交大毕业了。钱学森先是考取了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的公费留学生。在清华大学的短暂学习期间,钱学森遇到了两位导师:一位是王助,另一位是王士悼。王助是我国早年的航空工程师,设计并制造了中国第一代飞机;王士悼则是清华大学很有名望的教授。两位导师都是爱国知识分子。 

钱学森在学习中得知,在美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历程中,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发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吸引钱学森的是美国的航天事业。自从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在滑翔机上安装了12马力汽油发动机试飞成功后,人类进入航空时代。钱学森感到,火车固然重要,但已经落后,蒸汽机要让位于电力。作为新一代中国知识青年,应该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钱学森决心到最先进的美国学习。在20世纪20年代和20世纪30年代的留美学生记忆中,“庚子赔款留学生”是一个重要的词汇。由于美国放弃战争赔款而转化为中国学生的留学费用,给当时许多年轻人创造了留洋机会,也造就了中国学生留美的第二次热潮。钱学森抓住了这个机会,成了1934年20名“庚子赔款留学生 ”之一。 

三 

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在成为钱学森夫人之前,是钱学森的干妹妹。 

这得说到蒋百里和钱均夫的一次谈话。因二人的深厚友情,两家一直走动频繁。钱均夫唯有独子钱学森,蒋百里却有5个可爱的女儿。有一次,钱均夫带着妻儿去蒋百里家做客。两大家子热热闹闹地吃完饭后,钱学森被蒋家的女孩们拉到花园里找虫子玩,大人留在厅堂吃茶聊天。章兰娟和蒋夫人一边絮叨着家常,一边听钱均夫和蒋百里两人天南海北地聊。蒋百里见钱均夫很久没有言语,他随老友微笑的眼神看向花园,只见钱学森正和蒋英姐妹蒙着眼睛在捉迷藏呢。钱均夫回头看着蒋百里,笑着说:“我有个要求,不知当提不当提?把蒋英给我做干女儿吧。” 

于是,9岁的钱学森从此多了个能歌善舞的干妹妹。蒋英5岁到钱家,改名钱学英。两个孩子从此结了伴:一起跟母亲学唐诗宋词,一起随父亲去爬西山,一起听留声机,一起玩耍和长大。可是过了不久,日夜思念女儿的蒋百里,特地跑来钱家看望蒋英。吃饭时,在他和老友觥筹交错中,蒋百里问钱均夫:“恐怕你不止想要个女儿吧?”钱均夫看着两小无猜的孩子,为老友斟满酒杯,笑而不答。之后,大家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但心知肚明的蒋百里夫妇越发舍不得他们的三女儿了。他要“毁约”,直接跑到钱家说想要回老三。年岁尚小的蒋英早就开始怀念蒋家姐妹五个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了,她自是迫不及待地要回家和姐妹团聚。孩子想回到原来的家,钱均夫夫妇即便舍不得,也拿她没办法。不过,章兰娟在蒋夫人接走蒋英之前,笑着提出了一个要求:“你们家老三,现在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蒋百里夫妇满口答应:“好啊,门当户对,我们赞成。” 

蒋英回了家,两小无猜的伙伴渐渐疏离。上了大学后,钱学森放假时也曾特地去学校看望正读中学的蒋英。蒋英站在走廊里,不似以前的吵闹,而是躲在门柱后和干哥哥讲话。有同学打旁边经过,她早已准备好似的,故意扭过头,装作没看见。实在躲不开的,她就低头,小声地介绍:“这是我的干哥哥。”同学们打趣地笑笑,走开了,留下害羞的蒋英和有点不自在的钱学森。 

后来蒋英曾同父母一起到钱家看望即将赴美留学的钱学森。日后,蒋英曾这样写道:“虽说我当时只有十五六岁,但似乎对钱学森产生了一点朦朦胧胧的爱意。那次,我很想仔细看看已经长成大人的钱学森,但又怕他发现,遇到他的目光,心就跳个不停。” 钱学森看她,又何尝不是同样的心境?他偷偷地注视着这个干妹妹。那个喜欢唱歌、跳舞、和他抢口琴的黄毛丫头,如今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看在眼里的蒋百里走过来,站在钱学森旁边,对女儿说: “英子,给你学森哥哥弹一首曲子,算是离别礼物。”蒋英选了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乐曲非常明亮、欢快、流畅,这再一次勾起他们对在一起的快乐童年时光的回想。后来,尤其是钱学森一个人在美留学时,业余时间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开着那辆老爷车去城里听音乐会。 

钱学森赴美不久,蒋英赴德主攻音乐,日后成为享有盛誉的女高音歌唱家。蒋百里送女儿去德国后,曾特地绕道美国看望老友的独子钱学森,不知是顺便还是有意,他将自己女儿的照片和地址 “不小心 ”落在钱学森的书桌上了。再联系上的钱学森和蒋英,已非当年打打闹闹的兄妹,而是情侣了。 

直到12年后,1947年,钱学森才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他见到了日夜思念的老父亲,而他12年前与母亲的相拥,竟是最后的一个拥抱……第二天,钱学森去拜访蒋家。早在美国时,他就从蒋英的信中知道自己非常敬仰的世伯蒋百里先生已经去世,为了陪伴母亲,蒋英提前从德国归来,蒋英姐妹都已出嫁,只有已经27岁的蒋英,一直以陪伴母亲之名单身着……蒋英邀请钱学森去看她的个人演唱会。坐在台下,看着台上熟悉的人,钱学森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中,他爱上了这个唱歌的人。他决定向蒋英求婚。钱学森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了父亲,父亲听了自然非常高兴——这正是他们大人一直期待的事情啊。 

两人的婚礼于1947年8月30日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婚礼俭朴而庄重,按母亲的遗愿,钱学森亲自给新婚妻子戴上了母亲送的耳环。随后他带上爱妻,返回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 

四 

钱学森的故事篇5

“航天”字面的意思是飞翔在空中。其实在古代就有着“牛郎与织女”、“嫦娥奔月”等飞天的幻想的神话故事。难道这些就只能停留在幻想么?不,不是这样的,这些已经有人尝试。明代,一位叫万户的官员用48支火箭绑在椅子下面,想要达成“飞天梦”。开始点火了,只听见一声巨响,他为了祖国航天事业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现在我们为了纪念这位开创人类“飞天梦”的先驱,便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为了更深的了解中国航天的历史,我去查阅了一下资料。在数以万计的信息中看到了“钱学森”这三个字。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看起,看到了他的故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海外华人纷纷回国,在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钱学森。当时钱学森在美国,听说新中国成立了,他立马带着家人要回国。可是,美国人是万般的、千方百计的阻挠。因为美国人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宁可枪毙了钱学森,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半步。可当时钱学森已经办好了回国的所有手续,正准备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他收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全家离开洛杉矶。以此同时,美国海关扣留了钱学森的全部行李。并且还派人暗中监事他的全家和他的所有行动。事情远非如此,钱学森在日后还遭到了美国方面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美国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钱学森被无端拘留后,钱学森的老师及其学生还有美国的一些友好人士,都想救出钱学森让他回国。

可这一点用都没有,美国不但没有减轻对钱学森的迫害,而且反而加重了。钱学森的行动处处受到限制和监视,不让他离开洛杉矶,还要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

然而,这些并没有阻断钱学森回国的思想,反而使他的挚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更加炽热。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最终1955年9月钱学森与他的夫人和他们的孩子乘上了回国的邮轮,离开了洛杉矶,驶向地处东方的祖国。

钱学森回国祖国,并没有停下对航天事业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使中国的航天事业不再停留在天空,而是宇宙。终于,在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上了天空。

别高兴得太早了,虽然我国的卫星升上了太空,可之后的航天事业就不是这样一帆风顺了。1973年发射长空一号失败;1974年再次发射长空一号失败,发射返回式卫星失败;1976年又一次发射长空一号,还是失败了;1984年发射东方红二号通信实验卫星失败……还有很多案例,我们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终于,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在2003年的10月15号圆了中华千古飞天梦,因为在这一天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它打破了美国、苏联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人类还并不骄傲,依然在坚持不懈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已经在慢慢像我们靠近。2005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6号”;2008年9月,“神舟7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神舟7号”实现了出舱;2011年9月,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1号”发射成功;2011年11月“神舟8号”无人飞船升空,还与“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2012年6月,“神舟9号”飞船发射并与“天宫1号”实施载人自动交会对接。

我们祖国未来航天事业将会发展到征服火星、月亮,探索宇宙的奥秘,去月球过周末,建立太空垃圾回收站……

钱学森的故事篇6

钱学森是我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已是95岁高龄的钱老,虽卧病榻,但仍心系国防科技。作为上海交大的学人后辈,我们在筹建钱学森纪念馆,在搜集整理钱老的许多资料的过程中,在惊叹于钱老的科学成就的同时,也为钱老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情操风范所震撼!下面是一组钱老一生“不爱钱”的小故事。

“血浓于水”――资助贫困农民子弟学生

中国科技大学是中国科学院创办的综合性大学。建校后,中科院实施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作为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也义不容辞地走上了中国科技大学授课第一线。钱学森在授课时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他就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捐给系里,资助困难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为此,1961年12月25日,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专门给钱学森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

“科大开始筹建时,您就热情地给与大力支持,几年来,您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同学作报告,并常来校指导,对大学教学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最近,您又慷慨赠款壹万壹千五百元,我们给同学买了计算尺,不仅帮助许多同学解决经济上的困难问题,并给同学精神上以很大的鼓舞,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报答您的关怀,我们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党组织献礼――高额的党费

按时定额缴纳党费是每位共产党员的义务,钱学森也不例外,但是在钱学森缴纳党费的过程中有两件事让人肃然起敬。

第一件事,1963年钱学森两本宏篇巨著《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出版,钱学森获得了几千元的稿酬。在“三年困难时期”,这笔稿酬真可谓“天文数字”。当钱学森拿到这笔稿酬时,连钱包都没有打开,转手作为党费交给组织。

第二件事,钱学森的父亲钱钧夫去世后不久,钱学森主动将其父亲的银行存款上交给组织,1969年9月20日,他在给中央文史馆会计陈君五的信中说:

陈君五同志:

我们在九月十六日给您的信说明了执行先父钱钧夫先生的意愿和表达他对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把他积存的三年薪金和银行利息叁千叁佰陆拾元交还给中央文史研究馆。但您说此事须请上级批示,所以把支票退回了。

现在我再次把支票附信寄上,仍恳请收下。我希望上级能够批准,允许先父和我们表达这个心意。

如果上级不批准,也请留下这笔钱,就作为我自己,一个普通中国共产党员,向党组织交纳的党费。

钱学森

1969.9.20

高山仰止――钱学森主动降低工资

1963年9月7日,正当全国调高工资之际,钱学森给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领导杨刚毅同志写信,要求降低自己工资,他在信中说:

刚毅同志:

现在我所正在进行级别工资的调整,我想用这个机会也提出一个近年来留在我心中的问题。这就是:我的工资除职务上的原三百五十元,还有作为学部常务委员的一百元,每月共四百五十元。我认为这个工资过高,因此请求组织上将:

(一)学部常务委员的一百元减去;

(二)每月三百五十元的工资也应按一九六零年组织规定按比例降低,以前未扣部分,现在补扣。

这样做了之后,我一家工资(加上我爱人的约二百元)仍将在五百元左右,这也实际上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水平,所以多了完全不必要,而于心很不安。恳请组织批准我这个要求。

此致

敬礼

钱学森

一九六三.九.七

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独白。九月七日,力学所党委批示:学森同志于全国正在调高工资之际,提出降低自己的工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将学森同志要求调低工资的请求信印发各支部。请各支部于适当时机读给大家听。一名人民科学家的崇高风范跃然纸上。

“洒向西部都是情”――两个一百万的故事

沙产业是钱学森在1984年面对西部沙化和科技革命的大潮而提出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营沙漠、开发沙漠和利用沙漠的战略构想”。钱老对沙漠脆弱的生态和恶劣的环境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因年事已高不可能躬行实践该理论,用自己的勤劳之手治理一方沙地来为广大沙区群众提供示范模板,但他依然心系这一伟大工程,每天读书看报,了解国内外的有关沙漠利用和开发的报道。

1994年9月27日,在钱学森积极倡导和支持下,中国科协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促进沙产业基金”,用于支持沙产业理论研究、扶持沙产业实体等方面的工作。1995年4月14日,他将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100万港元的奖金,委托秘书王寿云、涂元季先生无偿捐献给中国科协沙产业、草产业基金会。委托书全文如下:

人:王寿云,男,一九三八年出生

现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秘书长

涂元季,男,一九三九年出生

现任钱学森同志的秘书

我将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奖金100万元港币,交给促进沙产业基金会管委会主任刘恕,作为促进沙产业基金。现我委托王寿云、涂元季为我的人,全权代表我办理上述事宜及公证事宜,人在授权范围内签署的文件我均予以承认。

委托人:钱学森

日 期:一九九五年四月十四日

同年9月,根据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政府的推荐和评选,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的中国绿洲建设理论与实践学术讨论会上,首次表彰和奖励14名为沙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基层干部、新闻记者、治沙系学生等。为了促进基金会在培养沙产业人才方面的作用,1997年4月9日,钱老给中国科协刘恕副主席写信:“基金会能在培养沙产业人才方面做点工作吗?此意请考虑。”2001年4月,中国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决定拿出部分资金在我国西部农业高校中建立奖学金,设立奖学金班,给沙化地区留下一支不走的专家队伍。这几所高校分别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农业学院。这四所农林类大学都设立了大约有30人的奖学金班,帮助那些家庭困难、品学兼优而自己又有志于本地区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的学子们。2001年12月8日,钱老写信给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促进沙产业基金主任刘恕同志,又将自己的“霍英东奖”100万港元的奖金捐献给沙草产业基金会。

刘恕同志:

我决定这次所得霍英东奖全部交给您。给为沙产业工作。

此致

敬礼

钱学森

2001年12月8日

这就是我国沙草产业基金会历史上的两个100万的故事。2001年12月值钱老90华诞之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的30名同学给远在北京的钱老寄来一份他们亲手绘制与签名的“绿色家园”生日贺卡,贺卡上写道:“感谢您对沙产业的支持,感谢您对西北环境的关切,感谢您对我们的一种厚爱。我们一定会不负众望,将沙漠变成绿洲,将大西北变成我们美好的家园”。宁夏农学院的同学也寄来了他们自制的绢花,写着:“窗外的丁香在为您吐芳,树上的鸟儿在为您欢唱,远方的我们在为您祝福……”

钱学森的故事篇7

沙子从手里慢慢的滑过就像幸福从时间的间隙溜走,麦小可一个人在沙堆上玩弄着手中的沙子,低着头,斜斜的阳光将别的小朋友的影子拉长,所有的孩子都在阳光下相互微笑,谁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影子将另一个孩子的阳光弄得支离破碎。

“麦小可,你的发卡真漂亮。”一个穿着漂亮的女生向小可走过来,微笑漂亮如同灿烂的阳光一般。

“是爸爸送的。”

“可以送给我吗?”女孩没有等麦小可回答却已经把蓝色的心型发卡从麦小可的头上扯了下来,拉得麦小可的头发生痛。

“小可,你真好,来和我们一起来玩吧,我们还差一个人。”漂亮的女孩将发卡带在头上如同命令一样对麦小可说道,麦小可抬起头,顺着漂亮的女孩的眼光,看见有很多的人在原处看着自己,漂亮的女生一脸骄傲的走在麦小可前面,麦小可看见她对着阳光微笑灿烂的模样突然想到河边的向日葵。

麦小可小心的对着每一个人微笑,其实心里知道,大家又下了赌,每次当麦小可爸爸从海上给麦小可带漂亮的东西后,大家就会变着方法,以前会说好多好多让麦小可开心的话,可是渐渐的大家想要什么就拿什么,漂亮的自动铅笔,彩色的回型针,独一无二的包书纸……

麦小可开始会生气,开始会难过,会告老师,可是慢慢的都没有了用,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孩子,或许只可以忍气吞声的微笑。

跳皮劲的孩子轮了一圈又一圈,麦小可就安静的拉着皮劲等待了所有的女孩子说,到时间回家了,然后离开,麦小可从来就没有想过可以和她们一起,她们叫她来只是因为少了一个人拉,她们不知道麦小可在家里悄悄的练习过多少次,只知道说,麦小可不会,不用让她上。

然后大家又微笑着心安理得的多跳一次。

孩子不是大人,可以悄无声息的把悲伤和委屈埋藏在遗忘的领域,麦小可需要一个出口,于是麦小可有一个漂亮的本子,封面是纯黑色的有一个银色的小船,那时妈妈唯一送给麦小可的礼物,也是麦小可最喜欢的礼物,麦小可小心的把它放在家里不让任何人看见。

在那里本子里有麦小可微笑和阳光的世界,上面麦小可是自己的灰姑娘,遇见所有的不开心,但是欺负自己的坏人终出现了坏人应该有的结局。

虽然,现实里,麦小可的结局不是那样,可是心怀童话的孩子,微笑里满是阳光的幸福。

而,有些时候,有些事情,相信就可以实现,麦小可百分百的相信自己就是正在经历磨难的灰姑娘,仙女会出现,王子会出现,只是时间还有到而已。

2

林木森是学校很受欢迎的孩子,在学校最有地位的人,一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一是以大欺小的混混,而林木森正这两个要素的结合体。

打架抢钱,成绩优秀,看似毫不相关的品质却在木林森的身上毫不突兀的和谐相处。

小学生的恋爱就算人类再进化,那也是少数,可是这时的林木森已经有了自己的女朋友,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子,林木森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选择这样的一个女孩,或许因为她的漂亮,或许因为她很有钱,又或许什么都不是。

木林森的生活并不像表面的那样漂亮,木林森的爸爸妈妈都是因为贩卖毒品而入的监狱,木林森的爷爷害怕木林森因为爸爸妈妈的原因而无法好好学习而换了城市,来到了麦小可所在的城市,懂事的林木森,瞒着爷爷在外面抢钱,然后凑到一定的数目交给爷爷说,那是学校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奖金。

爷爷很相信木林森,从来没有想过,那样一个小小的学校怎么会三天两头的发钱。

3

“抓小偷~”一个女人的尖利声音划破了星期天早上的平静。木林森的爷爷病了,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举目无亲的林木森在街头等了好久,见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冲上前就夺了包。

有人在后面一直一直的追,木林森感觉胸口闷闷的有种薄荷般的清凉感。

木林森冲进了一个小区,那是一个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居民区,在走投无路的地方,麦小可出现在木林森的眼前,木林森一头扎进了麦小可的家里,麦小可是认识木林森的,她帮木林森躲过了前来找木林森的人。

木林森坐在麦小可的桌前休息,被放在桌子上的黑色本子吸引,木林森一边看,一边想着这个叫麦小可的女孩大大的眼睛,浅色的衣服和她苍白的脸一样如同阴天一样让人感觉到她的悲伤。

如果一个人心里是悲伤的,如果一个孩子在现实中是被欺负的,就算故事的微笑再是完美,隐藏在微笑背后的悲伤只要你闭上眼睛就可以感觉得到。

悲伤在文字里暗涌,委屈变化成故事里温柔的报复。

木林森接着麦小可的故事写了一段,看见麦小可进来,木林森为自己的突兀感觉到不好意思。

“你为什么抢钱呢?”麦小可淡定的问道,声音微弱但坚定没有一点害怕。

“你不会明白的。”林木森看着眼前的女孩,觉得她是不会理解自己的那些复杂的过去,说了也没有用。

麦小可没有接着问,因为麦小可知道这不是自己的事,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麦小可一向没有任何的耐心和好奇。麦小可拿起黑色的本子,看见林木森接下来的一段。

很漂亮的字体,故事不再如同火车的轨迹一般没有任何心意的反复前进。

“我很喜欢你的故事,我想和你一起写。”木林森说着,看见麦小可抬起头微笑,单纯美好的样子。

4

有些事,总是认为可以一直一直单纯美好的继续下去,可是谁都无法预料到,生命在未来为我们设计好了怎样的结局。

麦小可的故事在继续,而且麦小可的生活也因为木林森的出现而变得美好,麦小可终于有了一个朋友,故事中的灰姑娘也终于出现了和自己一起面对所有困难的骑士。

“为什么我不是王子呢?”木林森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设定,对麦小可抱怨的问道。

“因为……你不够帅。”麦小可开玩笑的说道,其实在故事里,麦小可只是想提醒自己,木林森是别人的王子,而自己永远都只是灰姑娘而已,麦小可害怕自己会喜欢上木林森,害怕自己会被木林森的女朋友伤害,害怕那样的话自己和林木森连朋友都做不了,唯一的朋友,麦小可不想失去。

麦小可的爸爸看到木林森,感觉他是一个很好的孩子,在了解了他的背景后,麦小可的爸爸悄悄的给木林森的爷爷安排了一个传达室收发报纸信件的工作,虽然工资很少,但是也足够木林森和爷爷的生活了。

不用在抢钱的木林森像答应麦小可爸爸的那样,经常到麦小可的家里帮麦小可补习作业,生活漂亮美好的度过,阳光很漂亮的在平静的河面荡起亮晶晶的光点。

六年级的期末考试终于阳光漂亮的六月结束,老师们看着麦小可的卷子不可思议的微笑着向麦小可点头。

麦小可走出校门看见木林森在门口等人,麦小可和往常一样没有和林木森打招呼,因为彼此都知道彼此的生活轨迹是完全不一样的圈子,不交叉最好。

木林森拉住了麦小可,就像麦小可和木林森第一次见面一样,紧紧的有一点微微的紧张和害怕。

“麦小可,我要带你去一个地方。”木林森看着麦小可惊讶的大大眼睛说道,表情坚定。

麦小可没有说话,看见周围有很多的人很吃惊的看着她和木林森,任木林森拉着自己奔跑,风声很大,可是麦小可好清楚的听见自己的心跳,木林森拉着自己的手,好大好温暖。

把自己小小的心包裹在里面安全成城堡中幸福的公主。

那是一个被人们废弃了很久很久的旧楼,高高的楼梯在木楼的里面很有感觉的旋转。

这就是公主和王子才拥有的城堡吗?麦小可在心里轻轻的问着自己。

木林森拉着自己的手突然松开了,他微笑着看着麦小可说,骑士给不了幸福城堡,但骑士要给你最美丽的风景。

他站在麦小可的身后,轻轻蒙上麦小可的眼睛。然后推着麦小可小心的往窗户边移动。

手轻轻的松开,阳光落在麦小可的眼睛里,风将高高的植物摇曳成涟漪的幽雅,从小屋为中心,缓缓的荡漾到模糊的天际。

深深浅浅的绿色,泛出记忆中的从未出现过的幸福。

5

木林森,我要去另外一个城市读书了。麦小可把写好的条子夹在了木林森家门上,然后离开,阳光一束一束的从木林森家旁边繁盛的银杏树叶中落在麦小可的白色连衣裙上,亮亮的,笼罩着一种和天使一样的光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使,每个人的天使都有来的那一天,也就意味着总有一天离开。

麦小可,我要回去了,我本就不是这个城市的,你要快乐,约定好了,故事的结局要是完美的。木林森将离开的便条放在了麦小可家的牛奶箱里,木林森要回到了以前的城市,因为木林森的户口不是属于麦小可城市的户口,以前是逃避一些,而现在木林森是以最好的成绩继续他骄傲的前途。

人生中,有些事的发生是成长必经的疼痛,只要自己做对的自己也就够了,善良的人终会遇见仙女。

麦小可坐在离开城市的车上,被告知要很久很久以后才回来时突然感觉有好多好多的事情都还没有做,和木林森的故事还没有结局,还没有勇气告诉木林森说,自己好喜欢他的。

都不可以说了。

生命中,有那样的一个人,被孤独的时候陪着你,生命中,有那样的一个故事,是你记忆深处永远都无法忘记的风景。

十年后……

黑色的笔记本被麦小可从满是灰尘的箱子里找出,麦小可看着笔记本上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笔迹,突然想起很多很多年前的那个少年。

钱学森的故事篇8

关键词 低俗小说 影评 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电影片头是一对男女在讨论抢劫的事,他们之间的对话甚至比喝的咖啡还要多,但他俩的表情和对话都很有趣,其实整部片子都是这样的,看似对话很多,但是这些台词都是有实际意义在里面的,几乎没有一句废话,当然,电影的台词也是吸引众多影片爱好者观看好几遍的原因。虽然有时台词不对应情节,但是片中的台词就像高超的说书先生,给你抛出一个又一个的包袱,让你只想听下去。片头结束在这对男女在缠绵的一吻后,举起手枪开始抢劫。原本以为此段已经结束,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在电影的第三部分又峰回路转,可谓是看到了开头没有猜到结尾。这也是导演塔伦蒂诺在叙事结构上没有采用常见的时间顺序结构,而是用了一种“环状结构”和“多角度”并进的精巧结构来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开头和结尾的相连就是采用了“环状结构”,在本部电影中,被导演用来暗示暴力故事的周而复始,不断出现。所谓“多角度”比如是在“文森和马沙的妻子”中作为男主角的文森,相对于蜜儿在故事中的形象是保护者,可以说是相当正面的角色。但是到了“拳击手的故事”中,文森变成了一个只露了一面就被射杀的无名之辈。如果把两个故事分割来看,文森饰演的相当于两个人的角色,性格大相径庭。再比如:朱利斯在与文森一起射杀公寓中的人时,毫无疑问其形象是一个“杀手”,但是在影片的后面,邦尼和南瓜头抢劫餐馆时,很明显朱利斯的形象已经不再是“杀手”而是一种拯救者的形象。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在每次行动前都会背《圣经》中的一段。

影片第一个故事“文森和马沙的妻子”开篇就是一段长时间的拳击手布奇的单人镜头,老大马沙在和他对话,要求他在下场比赛输掉这样就可以赚到一大笔钱,这时文森和朱利斯进入酒吧,他们的穿着就是在第三个故事中结束的穿着,这样我们又可以将故事巧妙的联系起来了。之后的情节是文森陪马沙的妻子蜜儿的一晚,但这一晚并不那么轻松,俩人在吃饭回家后,蜜儿发现文森衣服中的并且吸食过量,之后文森慌忙的将蜜儿带到毒贩兰斯的家中进行抢救。万幸的是蜜儿醒了过来。本段故事情节发展特别有趣,包括文森在面对这样一位美丽动人的蜜儿时发生了一系列趣事。

影片第二个故事“金表”开篇是拳击手布奇小时候拿到金表,然后是布奇将对手打死后逃离现场打算和女友拿着钱逃走,但是布奇没有算到的是他的女友没有将金表带出来,之后便有了布奇回去拿表碰到的各种事。在布奇回到家中的时候,碰到文森从厕所出来,开枪打死了文森,在这里我们会问为什么文森会出现而且还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死了?有很多种不同的答案。文森会死体现在影片的细节中,比如是在朱利斯和文森去收钱时差点被枪击中,朱利斯打算金盆洗手,可文森还表示那只是巧合,还想继续我行我素;布奇回到家拿到了表,一切出乎意料的顺利,家里似乎也没有人,直到他发现厨房的桌子上放着一把枪,一把原属于文森的枪,文森把枪就这么放在了厕所外留给了布奇,就像当初把放在了外套里一样留给了蜜儿一样,粗心是导致他死亡的一大原因。等等的原因都在预示着文森的死亡。

影片第三个故事“邦妮的处境”开篇影片又回到了文森和朱利斯收钱的场景中,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厕所中躲了一个拿枪的人,突然跑出来射杀他们,万幸的是俩人并没有被射中,朱利斯并不认为这是幸运,而是一种神谕。之后俩人带着眼线离开,在路上文森的枪走火,导致车上血肉模糊,俩人只好找附近好友吉米帮忙,但是吉米的老婆邦尼在回家后要是看到这种场面肯定会和吉米离婚的,于是俩人请来了“狼”先生帮忙从而摆脱了困境。文森和朱利斯换上了在第一个故事中进入酒吧时的衣服,故事仿佛又回到了第一节。接着两人去了咖啡厅吃早餐,遇到了抢劫案,抢劫者正是影片开头的那对男女,但朱利斯这次并没有杀人,而是向众人讲出了自己悟出的道理,解决了此事,影片的结尾俩人走出了咖啡厅。

钱学森的故事篇9

在美20年没买一美元保险

辛亥革命爆发两个月后,钱学森在上海出生,民族的危难成为他人生最初的记忆。为了救国,中学毕业的钱学森和当时许多有志青年一样,选择工科作为人生奋斗的方向。1934年夏,23岁的钱学森完成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的学业,考取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一年后,他远渡重洋,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专业硕士学位。

带着为国争光的一股冲劲,钱学森只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硕士学位。1936年,他转学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教授,3年后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其老师的指导和合作下,他开始了高速飞机的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参与了大量工程实践,并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钱学森声名鹊起,成为和冯・卡门齐名的著名科学家。美国军队邀请他讲授火箭和喷气技术,美国空军以他的《喷气推进》为内部教材。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年青的正教授,拥有了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地位、名誉和舒适的生活。

然而,他却从未准备在美国长期生活,他清楚地知道,这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没有买一美元的保险。他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中,选取的高度是从海平面起到海拔8公里以上,这正是他的祖国――中国的自然条件。

多年以后,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1948年祖国解放事业的胜利在望让他看到: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临!他欣喜若狂,开始了紧张的归国准备。

然而,归途,竟是那么的坎坷。

漫漫回国路

1949年10月6日,钱学森夫妇和十几名中国留美学生商议着如何早日回国服务。第二年夏末,他将行李以及800公斤重的书籍、笔记本装上即将开往香港的美国“威尔逊总统号”海轮,随即准备全家乘坐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回国。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意料到这次回国路却如此漫长。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D・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与此同时,美国已掀起麦卡锡主义的浪潮,钱学森被无端地怀疑为共产党。

根据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的指示,美国海关非法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和书籍,移民局通知他不得离境。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极具军事价值的世界一流火箭专家回到“红色”的新中国。后来,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他,把他关押在特米那岛上的拘留所进行残酷地精神上的折磨。最后在美国友人的帮助,移民局不得不将其释放,但仍然对他进行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1955年6月,钱学森摆脱特务的监视,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信件很快转送到了总理的手上。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商谈。中国方面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的条件并亮出钱学森来信要求协助回国这一铁证,要求美国方面不再阻挠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回国。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美国移民当局最终不得不同意放行钱学森。

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美国总统轮船公司(American President Lines)的克利夫兰总统号(Pres. Cleveland)经香港于10月8日折返中国。他回国时,一二等舱船票已卖完,他不顾远涉重洋的辛苦,毅然而然买了几张三等舱的船票,为了想要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钱学森也因此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中国航天事业起飞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这是谁也不曾想到的,刚成立的中国,航天事业犹如一张白纸却能在短时间取得如此的成就。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学院接待他,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您这句话!”

回到北京后,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1个月后,力学研究所即宣告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在总理的鼓励下,他起草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布成立。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1957年2月,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第一任院长。

期间,他还参加了《19 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远大规划。钱学森担任了由12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组组长,规划制定了57项重大研究任务,其中,特别把发展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作为重中之重的最急需项目。这为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7年秋,苏联成功的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一个月以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这个标志着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胜利的事实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中国也开始了导弹仿制工作.

然而1960年,就在我国仿制导弹工作进行到关键阶段的时候,赫鲁晓夫下令撤走全部苏联专家,并带走了导弹研制中最关键的图纸。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要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的尖端技术,一定要争口气,依靠我们自己的专家,立足国内,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己的导弹搞出来。

1960年6月10日,也就是苏联专家从中国撤走仅仅17天,在钱学森的领导下,用工程控制论作为指导,用国产燃料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近程弹道导弹,准确命中目标。一个多月后,国产近程导弹也相继升空,高准确度地命中目标。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而与此同时,实现两弹结合,使中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导弹核武器的艰巨任务摆在了钱学森的面前。

@是一次连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感到有些担心的任务,而这个在当初被认定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任务,让钱学森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如果出现一点失误,就等于在自己的头上扔下一颗原子弹,这伤及到的将是自己的祖国和人民。顶着这样的压力,钱学森在基地上连续工作了一百多天。

1966年10月27日,亚洲上空爆响了一声春雷,中国的两弹结合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了真正的核武器。外电纷纷评论,罗布泊的巨响震动了全世界,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

而在这之后的1970年,当中国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划破天空,飞临北京上空时,成千上万的群众一下子平静下来,大家都侧耳聆听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太阳升的清脆乐声。这也是自两弹以来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又一大贡献,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妻子伉俪情深

如果说,钱学森是一座丰碑,是一座大山的话,那么,妻子蒋英就是丰碑旁的一片绿阴,大山上一片植被。他们用科学与音乐,组成了美丽的二重唱,给世界留下了无尽的回声。

蒋英之父乃著名军事家蒋百里,与钱学森之父钱均夫为知交,早年两家过从甚密。儿时,钱学森和蒋英玩耍时,共唱一曲《燕双飞》,殊料,这一唱,竟成为他们相伴一生的衷曲。蒋英和钱学森于1947年在上海结婚,在一起相处了62年。他们的相识、相恋有着传奇色彩。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蒋英也跟随父亲远赴欧洲,在德国柏林上学,两人虽然相隔万里,但相互的书信传情,更加深了两人的情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英到了美国,但二人都把事业看得比爱情更重要,当时,钱学森已经三十多岁,蒋英也有二十四、五岁,为了各自的事业,他们再次推迟了婚期,直到1947年,他们才在上海举行婚礼。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那些岁月中,家境状况很糟糕,作为大家闺秀的蒋英,毅然辞退了女佣,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从而也放下了她热爱的歌唱事业。正是这段时间,钱学森完成了他的著作《工程控制论》,这是他们的爱情结晶。

钱学森爱好音乐,尤其是在蒋英的艺术熏陶下,他对音乐艺术有了更深沉的感悟,也给他的科学事业增添了无比的色彩。共同的志趣,使两人的感情生活更加和谐温馨、多姿多彩,也使他们的事业相得益彰。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蒋英在中央实验歌剧院担任艺术指导。每当登台演唱时,蒋英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请他欣赏,请他评论。有时钱学森工作忙,不能去听,蒋英就录下音来,带回家,待他休息再放给他听。

后来,为了照顾钱学森的工作与生活,领导安排蒋英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歌剧系担任领导并任教。蒋英只好放弃自己最喜爱的舞台生涯,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培养学生。到了晚年,夫妇两人依然生活得富有情趣,非常充实。

1991年,中共中央在为钱学森举行的颁奖仪式接近尾声时,钱老忽然话题一转,谈到了他的夫人蒋英:“我们结婚44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在1950年到1955年美国政府对我迫害期间,她管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她与我的专业相差很远,但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同志。” 钱老对夫人一往情深的这一番话,得到在场人的热烈掌声。

链接

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授予钱学森最高荣誉“杰出校友奖”(但直到2001年12月,钱学森才正式接受这一荣誉)。

1991年,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7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009年3月28日,他被授予“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之“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

2009年4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举行113年校庆,钱学森等四位校友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

2007年,他被u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09年11月13日,第二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授予钱学森“中国绿色贡献终身成就奖”。

2003年,江苏新课标将他回国的感人故事编入课文,编制第十一册第19课。

感动中国推选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钱学森的故事篇10

2010年1月22日,离过年还有大半个月,居住在杭州闸弄口的退休工人王森樟的妻子就早早起来扫尘了,为了将卧室摆放的东西重新清理一遍,她将衣柜以及箱子里的东西全都翻出来堆在了床上,就在她开始整理衣服的时候,一张旧旧的黄纸条冒了出来。她正想揉成团扔进垃圾桶,好奇心又驱使她展开这张纸条看了起来。

纸条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不清,显然年代已久,她问屋外的王森樟 :“这是什么东西?还有没有用?”王森樟接过纸条一看,激动地跳了起来:“天哪!这张名单,我找了它整整24年啊!”

59年前 15岁少年承诺替母亲还捐款

1951年,王森樟在金华上小学三年级,母亲朱金英则在当时的金华公营被服厂上班。因为父亲去世得早,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很穷困。那年夏天,朱金英背上突然长了一个痈,又红又肿非常疼痛,晚上躺在床上根本无法翻身。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朱金英抹着眼泪悄悄辞职,回到了义乌老家田心村。

几个月之后,朱金英的病情越发严重,必须得去杭州开刀治疗。可是那时候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钱看病呢。被服厂的技术老工人方培新得知消息后,立即在厂里发起了为朱金英募捐的活动。你1000元、我4000元、他5000元……最后,32名职工一共给朱金英捐了13.9万元(旧币)。

有了这些救命钱,朱金英做了手术,病情暂时得到了缓解。她知道工友们也都很困难,就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把这些钱还上。可是她根本就不知道哪个工友捐了多少钱?不久,朱金英拖着病体一个人来到金华,当她走进被服厂时,意外地发现墙上的一块黑板上,赫然记着为自己捐了钱的工友的名字和数额。她赶紧掏出笔,将这些人的名字一个不漏地记在了纸上。

为了便于治疗,朱金英搬到了杭州。几年间,因为身体的原因,她一直无法完成这个心愿。

1958年,儿子王森樟考上了金华铁路学校,原本欣喜万分的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时母亲的病情已经恶化了。放寒假的一天,王森樟突然被朱金英叫到了床边,她从枕头底下翻出一张黄色的纸条对王森樟说:“妈妈的日子不多了,以后,等你有条件的时候,一定要把钱还给他们,替妈妈感谢他们。”

年仅15岁的王森樟望着气若游丝的母亲心如刀绞,他紧紧地握着母亲的手哭着答应了。不久,朱金英离开了这个世界,时年35岁。

生活艰难遗失名单24载难还母愿

1962年,王森樟被分配到杭州铁路站工作。王森樟一直记着母亲的遗愿,他怕这张名单丢失,就用一张小塑料壳小心地包起来,紧紧地藏在贴身的衣袋里。他知道如果这张东西丢了,那就永远也找不回来了,而以他现在的经济状况,还无法实现母亲的心愿。

1967年,王森樟和心仪已久的女孩李玲结婚,一年后女儿出生了,生活常常捉襟见肘。晚上做梦梦到母亲时,王森樟心里总是内疚不已:不是自己不想还,这样的状况,连饭都吃不饱,又怎么还钱呢?

直到1986年房改时,单位终于给王森樟分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一家人高兴地借了几辆三轮车,拉着全部的家当,浩浩荡荡地沿着西湖边走,搬进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一家人的生活终于安定下来,王森樟想起母亲临终时的遗愿,他觉得该是寻找恩人的时候了。然而,就在这时,令王森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搬家时名单突然不翼而飞了。

王森樟翻遍所有的地方,就是不见它的影子。他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了不让妻子为他担心,王森樟一直没有提及此事。

2003年,王森樟退休了,退休后的第一年,王森樟无法忍受内心的煎熬,凭着儿时的记忆只身来到了金华,寻找恩人。然而,光阴荏苒,城市日新月异,原来的金华被服厂早在90年代就被改制,儿时记忆中的厂房早已不见了踪影,王森樟不由地仰天长叹……

苦寻当年工友花甲老人做了最诚信的人

失而复得的名单让王森樟激动得泪流满面,他一刻也坐不住,赶紧连夜招呼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回家商讨此事。

到哪里去寻找恩人呢?经过大家的商量,他们决定找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的《范大姐栏目》帮忙。可是还多少钱呢?当年被服厂职工为母亲捐了13.9万元(旧币),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是13元9角,也就是过去的1000元相当于现在的1角钱,那时的1角钱可不是小数目,能买一斤大米。最后,王森樟决定还给大家13900元。

2010年2月2日傍晚,原金华被服厂职工金长明的女儿金菊仙吃过晚饭,跟往常一样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突然,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范大姐帮忙》栏目正在播出的一条新闻吸引住了她:一位专程从杭州来金华寻找恩人的王先生,拿着一份珍藏了59年的名单告诉电视台记者,59年前,他在原金华被服厂的母亲生病要到杭州医治,是厂里的32名职工为她捐款,帮他母亲渡过难关。1958年,母亲临终前留下名单,嘱咐他:“一定要找到名单上的恩人,把钱还给他们。”

在播出名单的同时,金菊仙惊讶地发现了爸爸的名字,当年金长明捐了2000元钱。金菊仙立即拨通了钱江电视台的电话,激动地说:“真没想到,爸爸离开我们25年了,我还会在电视上看见爸爸的名字,而且是以这样温暖的方式,太让人感动了。”

得知消息的王森樟第二天就和钱江台的记者赶到了金华金菊仙的家,金菊仙陪着他们一起寻找当年的恩人。由于路途遥远,路又不熟,他们找错了地方,来到了金华服装二厂,大家都不知道这件事,无奈之余,王森樟和记者失望地回到了杭州。

名单中的一位叫做单巧英的老人本来每天晚上都要看金华新闻,偏偏节目播出的那天,有事去了女儿家。第二天厂里就有朋友打来电话告诉单巧英这个感人的故事。单巧英赶紧将电话打到了电视台说:“你们别急,我知道当年的情况,我想办法帮你们一起找当年的工友。”

通过电视台以及单巧英老人的多方寻找,已故老人的孩子胡志元的女儿找到了,王锦松的女儿找到了,陈开云的女儿也找到了……让王森樟难受的是,当年32位工友,如今已有16位去世了。

2010年2月6日,这是一个非同寻常又激动人心的日子。在金华的名流大酒家,分别近70载的原被服厂的几位工人重新相聚在了一起。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和扎着小辫的姑娘们,如今都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大家笑着笑着都感慨地抹起了眼泪……

王森樟举起酒杯,哽咽着说:“当年是你们把这笔救命钱捐给了我的母亲,今天,我代表母亲深深地感谢你们!”说完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他将这笔钱逐一还给了大家,金樟有的女儿金笑妃说什么也不肯收这笔钱,大家也纷纷把钱推来让去。最后大家做出一致的决定,把这笔钱委托金华电视台,捐助给社会上最困难又最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