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复习课件十篇

时间:2023-03-23 04:15:45

四边形复习课件

四边形复习课件篇1

首先,复习课不同于新课讲授,复习课的容量大,而一节课时间是固定的.如何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随着“三机一幕”进入课堂,对一些文字量大的应用题、较复杂的图像题以及选择题,还有当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小结归纳等教师均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这样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从而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讲透例题,提高讲解效率.如果是条件不成熟的学校,教师可提前入班做好准备工作,如画图和出题等,或者

借助小黑板做准备工作.

其次,在例题选取上要精.例题是学生学习解题方法和领会数学思想的重要阵地,是教师自我发挥的关键平台.例题选取要准、要有针对性,切不可盲目选题,随意选题,更不能搞题海战术,题目太难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太简单会使学生盲目自信而产生轻敌思想.要针对学生薄弱环节、易忽视的地方,本章的重难点、学生的“常见病”,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筛题.对于中考常见题、好题和有代表性,可以“以一当十”的题目要常关注.例如,在复习四边形时,若逐个列举四边形的性质、判定,会给学生“堆砌”的感觉.这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要比看教师一个人“表演”好多了.于是我选择了下面例题:如图所示,分别以三角形ABC三边为边在BC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CD、等边三角形ABF、等边三角BCE.

问题:1.判定四边形形状并说明理由.

2.三角形ABC满足()条件时,四边形ADEF是矩形.

3.三角形ABC满足()条件时,四边形ADEF是菱形.

4.三角形ABC满足()条件时,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

5.四边形ADEF总存在吗?若不是,则三角形ABC满足()条件时,四边形ADEF不存在.

本题解答时用得最多的方法是综合分析法,体现了转化思想,涵盖了特殊四边形的大部分知识点,同时它又存在许多“陷阱”,如第三小问题,回答等腰三角形就不行,很多学生认为AB=AC同“等腰”是一个意思,不小心就掉进“陷阱”去了.再则回答完第五小问题时,只有基础很扎实、思维很灵敏的学生才会发现这时要杀个“回马枪”,回头对第二小问题补充一个条件“∠BAC≠60°”.数学课上也有“回马枪”?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新鲜感,为后面的数学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瞻前顾后”在数学课上是很必要的,在例题讲解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深挖题义,改变条件或问题,引导学生一题多思,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作个“潜伏”.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时选取典型题:

某宾馆客房部有60个房间供游客居住,当每个房间的定价为每天200元时,房间可以住满.当每个房间每天的定价每增加10元时,就会有一个房间空闲.对有游客入住的房间,宾馆需对每个房间每天支出20元的各种费用.

设每个房间每天的定价增加x元.求:

(1)房间每天的入住量y(间)关于x(元)的函数关系式.

(2)该宾馆每天的房间收费z(元)关于x(元)的函数关系式.

(3)该宾馆每天若想获利12000元,定价应增加多少元?

(4)该宾馆客房部每天的利润w(元)关于x(元)的函数关系式;当每个房间的定价为每天多少元时,w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这是一个营销问题,比较贴近生活,学生很感兴趣且乐于接受.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以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也可以回顾一次函数知识,拓宽配方知识,为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许多知识点埋下伏笔.学以致用,想学生所想,讲学生所考,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题型设计在复习课上要多样化,在选择和填空题方面要争取议题一个知识点,同时计算量要适中.解答题除了要注意上述几点外,还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延伸至课外.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多给学生讲讲“我是怎样想这个问题的”“我为什么这么想”.解决问题的常见方法和手段.一是从问题入手,想想题目给的条件可以得出哪些结论或者条件涉及了哪些定理、公理和定义,再结合问题对结果进行筛选;二是从问题出发倒着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已经给了几个条件,还需要补充什么条件,这样会不知不觉中找到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或学过的定理、公理和定义.在复习课上教师要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思想和方法,因为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其内涵是不变的.将所复习知识归纳成类,多授之与学生以“渔”,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复习课后的随堂练习也尤为重要.一要有针对性,二要及时讲解,并且要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因为许多时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答方法比教师的更好,其他学生听起来更容易接受,更是他们做试卷时的情景再现.有条件的,还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所复习的内容自己出一份测试卷,把自己的想法在测试卷中体现出来,包括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认为较好的题型题目、中考可能要考的题型.与此同时,要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多问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解答,这远远比教师主动给学生强调哪些重要、哪些问题必须要掌握效果好多了.

考试是教师和学生都不可避免的问题.对此,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谈谈应试的技巧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最好针对复习内容或题目讲解.学生都是很关心考试的,而且都想在考试中有个理想的成绩,这时教师授之以“捷径”,又结合眼前的题目,学生是乐于接受的,而且是希望教师畅谈的.而考试内容不也是教师要讲授的吗?对此教师应当乐此不疲.在许多资料杂志中都有对知识的归纳与总结,或者有一些诙谐口诀和歌谣帮助记忆.教师要在复习课上授之于学生,这比在新课上传授给学生效果更好,影响更深,而且会让学生去比较,而有比较就会有发现,而有所发现不正是我们教师所期望的吗?

四边形复习课件篇2

1.理清概念,夯实基础

初三一轮复习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南京市中考说明》为指导,着重三基而展开的.所谓三基是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核心,也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木之本,创新思维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一轮复习时应从理清概念开始.本节课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很多,不可面面俱到,但又要把核心概念清晰地展现出来,要在学生复习的基础上,把所学内容串起来,便于理解、辨析、记忆.我在复习四边形的概念时,是这样做的:先在黑板上画一个任意四边形,简单地描述一下有关四边形的相关概念,然后分别依次连接四边的中点,构成中点四边形,问它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还有哪些判定方法?这样的四边形有何特征?它还可能是其他特殊的四边形吗?条件充分吗?如不,还需添加什么条件?哪些是它特有的性质?……这样的设计打破往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方法.从一般四边形,研究它的中点四边形;从可能产生的多种不同结果,复习了特殊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通过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图形,把所有的与特殊四边形的相关的知识融为一起,便于理解、辨析和知识的再现,蕴含了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指引学生“逆向思维”也是一种很好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2.准确定位,选好例题

虽是复习课,都是已学知识,但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更不能忽视.因此例题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巩固基础,又要培养能力;既要注重双基,又要灵活多变,还要适应中考的要求.本节课设计有两个预热练习(着重基本概念的辨析和应用,适合所有的学生)和两个例题.(问题一的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第2问较开放,学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结论.第3问添加一条件,证矩形,在条件转化的过程中有难度,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矩形的判定方法,哪条路是阳光大道?同学们经过窃窃私语或小声讨论后,很快就得到了答案.教师又追问了一句:如果让你设计这一问,你认为还可以添加什么条件四边形ABEC是矩形吗?孩子们被这样一问,可兴奋了,“越简单越好……”,“我要难倒他们……”。这一问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又是问题与方法的又一次升华.问题二,第1问直接、都能解答,第2、3两小问从特殊逐渐走向一般,图形变了,分析问题的思路不变,只是证明的方法也从特殊全等变为一般,较难.)(问题一和问题二附后)

3.注重过程,培养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是引路人,要把教学的过程作为学生的一种思维活动来进行,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提出的过程、解决方法的探索过程、问题结论的深化过程、方法能力的迁移过程等.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学会总结、反思,不断提高数学的再学习能力.问题一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学会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同时学会转化已知条件.问题二的设计主要是学会方法的迁移,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同时细节问题也不可忽视。例如孩子们都会讲了,但呈现在试卷上的过程是否完整呢?每节课力求至少一道题的板书,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失分,这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4.适当训练,目标达成

《中考复习指导用书》对复习有指导性的作用,我们要用好它.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复习情况,选择一些易错题、典型题、或互补或巩固题,还要布置少量思考题.以便达到巩固复习的效果,提高复习质量,尽量走捷径,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讲不练或只做不讲,或例题习题不精选,事半功倍;如果有讲有练,精挑细选事倍功半.只有适当训练,达到我们预设的目标,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同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加强指导,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营养大餐”(本节课还提供了一道思考题《南京市2014年中考指导用书》P69例4),那就锦上添花.

总之,要想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老师首先大有文章可做.要想学生少做题,只有老师学生多做题,精挑细选;要想学生提高复习效率,老师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适合才是最好的,别忘了你应是一个合格的主持人,更应是一位高级设计师.

附:

问题一:如图,讲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DC延长到点E,使CE=DC,连接AE,交BC于点F,连接AC,BE.

(1)求证:ABF≌ECF.

(2)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你能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吗?

(3)若∠AFC=2∠D,则四边形ABEC是矩形吗?

问题二:

正方形ABCD和等腰直角AEF有公共顶点A,∠EAF=90°,连接BE,DF,将直角AEF绕点A旋转,

(1)在旋转(点ADF不在同一直线上)过程中,BE和DF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结合图①给予证明.

(2)将(1)中的正方形ABCD变为矩形ABCD,等腰RtAEF变为RtAEF,且AD=KAB,AF=kAE(其他条件不变),(1)中证明的结论是否成立?结合图②给予证明.

四边形复习课件篇3

现在,多媒体进入了课堂教学,利用它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形象化,可以使枯燥的几何图形在计算机的演示下有声有色的动起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容量,为学生的学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本应在课下完成的作业在课堂上就可以解决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利用它会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富有感染力。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只是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没有太多激情。利用多媒体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可将课程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潜入深地展示给学生,当触及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或小组形式讨论,若有困难,则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化,生动有趣化,真正为教师解决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最佳手段。同时创设出了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形成了对知识的热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教学环境;创设出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但是,多媒体的不合理滥用,不仅启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重点、难点不能得到突出和突破,浪费教师或课件制作者的大量精力和体力等等。针对上述现象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笔者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割舍教师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在黑板上提纲契领地写出来的讲授提纲或者画出来的图表。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时,教师要板书课题;在引入概念时,要板书定义;在探究规律、研究性质时,要板书定理推论;在分析解题思路时,要板书主要的思考路径;在证题或解题时,要板书证明或解题的过程;在复习与总结时,要板书知识的结构及其内在的联系,以及主要的结论和注意之处。虽然这些层面有的可以用多媒体代替,不过板书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像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就不宜一开始就使用多媒体代替。

二、课件制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运用多媒体课件是为了使学生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优良环境中学习,觉得更有兴趣、更快、更好,同时让他们接受现代教育技术的熏陶。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以免干扰学生的视听,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用多媒体教学要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事实上,无论一个教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顺次连结四边形(或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这是一道常见的题目,以前用传统的方法来讲,要在黑板上画出大量的图形,而且很难讲清楚,笔者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课件,动态地展示了当四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时,顺次连结四边形(或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图形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个规律。

不要把一些很容易讲清楚的内容也做成复杂的课件,这样不仅教师费时费神,学生也抓不住重点。

四、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节奏,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

在使用媒体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不要出现教师在讲解课件的怪现象。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所以,该使用的时候使用,不该使用时不用,避免教师急于向学生展示自己高超的制作技巧,一下子把课件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学生因此而倾倒,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感到钦佩,而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

五、尽量地让学生参与到课件的制作和操作过程中来

自从多媒体引入到课堂中来,教师一直是课件的操作者,学生虽然受到了多重感官的刺激,但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尽量让学生参与课件的操作和制作过程,如此会使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这样的课堂会彻底改观,学生的参与意识会空前高涨,学到的知识当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一起操作、一起研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边形复习课件篇4

关键词:巧用课件;课堂小结;探究结论

一、在复习旧知中巧用课件,为探究做铺垫

复习铺垫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迁移作用,同时也是为学生探究知识搭桥铺路。探究新知的检查复习必须对准这节课要用到的知识点及方法,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让学生回忆这一推动方法,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学生一时难以说清,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适时提示,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推动的过程,并概括为剪拼法。

二、在导入新课中巧用课件,激发探究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古时候有一个老地主临终前把两个胖乎乎的儿子叫到身边把两块田地分给两个儿子(一块是长方形,一块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两个儿子一时争执不下。”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到底哪一块大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像这样,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三、在新知教学中巧用课件,引导探究突破重难点

课件的演示介入,主要起突破重点、分散难点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动画显示一个空心圆柱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心圆锥,通过平移,把它们的底和高在屏幕上闪动重合,学生直观地看出它们的底和高重合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演示一个小朋友将空心的圆锥装满沙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中,如此三次正好装满,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从动画演示中学生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教师因利势导让学生观察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倒沙动画操作实验,发现倒三次未能装满,通过正、反的操作实验对比,从中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最后启发学生联系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sh。

四、在知识巩固中巧用课件,提高探究效率

数学教学过程中进入巩固阶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识的重要一环。教师巧用课件设计一些判断题、选择题和连线对应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及探究数学问题的效率。如:在单纯的计算教学中,设计“小动物们开设数学医院”栏目,请同学给生病的动物治病、看它们病在哪里等问题。如果答对了,课件语言系统就发出小动物欢快的叫声,反之就发出“再想想”的声音。在这样的练习中,图片、声音和动画将传统的匹配题现代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在拓展练习中巧用课件,培养探究能力

每一节课教师应该设计出一道拓展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训练思维,培养其探究能力。如:复习组合图形面积时,利用课件显示下题: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如图1,单位厘米)

学生踊跃发言:用梯形面积减去空白三角形面积。列式为(5+12)×6÷2-5×6÷2=36(平方厘米)。教师设问:如果梯形的上底5厘米这个条件不知道,还能不能计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呢?学生困惑之时,课件显示:把这个图形中空白三角形的顶点逐渐向右移动,移到梯形下底的中点(如图2),学生迅速发现空白三角形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因为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没有发生变化,而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从而列式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为6×6÷2+6×6÷2=36(平方厘米)。

六、在课堂小结中巧用课件,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数学课堂教学小结经常穿插于检查复习、新知教学、巩固应用和课后总结阶段。如在“圆的周长”这课里,课件先动画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学生联系自己画圆的经验,发现圆的周长与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有关。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大胆猜想后,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分组做实验,测量自己准备的三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用计算器算出比值。实验细致认真的小组与猜想吻合,而有些小组可能因为器材等多方面原因而探索失败。如果让这些学生盲从实验成功同学的结果,显然违背了自主探索的教学设想,在这里,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人机对话的程序。学生可以上机操作,选定任意长度为直径,画出相应的圆,然后动画演示拉直周长、“倒下”直径去量周长要量三次多的过程,这样实验失败的同学通过另一种形式的实验,同样亲自证实了猜想。

四边形复习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事物间有联系可转化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2.继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正确、灵活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

1.出示校园里的一些图片

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数学知识吗?学生从这些天天见的校园景色中找到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梯形。

学生发现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的平面图形,教师接着学生的话题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2.板书课题: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3.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了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各平面图引入,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大大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

二、引导构建,梳理知识点

(一)回忆各零散的知识点

1.回忆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从校园里找到了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用课件出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和长方形。

教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回忆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同桌议一议。

指名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各种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课的知识广,课堂容量大,常常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利用动画演示图形的平移、旋转、剪拼过程,形象直观地演示了每个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以点联面,构建知识体系

1.合作交流,以点联面

教师:我们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时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这些基本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有联系的,然后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利用学具和手中的彩笔在展板上表示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2.提问质疑,建构知识

将各小组合作完成的知识建构图张贴在黑板上,请几个小组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当一个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质疑中一步步地将知识建构图完善。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动手建构网络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通过小组交流让生生之间充分交流,从而达到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自始至终,教师只是他们学习过程中适时给予帮助的一位伙伴。

三、综合应用,培养创新点

教师:这6种图形之间的面积计算有紧密的联系,平面图形的面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是否紧密呢?

你能求出校园里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吗?

(一)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填表

指名汇报计算结果,微机显示答案,全班核对。再出示续表。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半径或者是直径或是周长。学生出题,学生解答。

(二)综合运用,提升能力

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几种平面之间的底和高的相关知识。

(出示题目)推拉门上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A.12.5 B.25 C.50

学生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复习从一个平面图形中取下最大图形的相关知识(出示蓝天白云图)。

教师:我们每天都看见它,有两个小朋友那天就聊了聊这幅图。

出示学生聊天内容:

同学甲:这是一块铝塑板。

同学乙:它是从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铝塑板上切割下来的一个最大的圆。

教师:请你描述这幅装饰图画有多大?

学生可能有以下描述:半径2米、直径4米、面积12.56平方米。

引导学生归纳:这个最大的圆是以较短的边为直径。

教师: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教师:学校新买了一些花卉和24米篱笆,如果要在校园内用篱笆围一个最大的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边长是整米数)请在草稿纸上自己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种,做完后让同学们说一说从这道题里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课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要学到不一样的数学。练习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几个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灵活开放,起到了良好的检测效果。

四、回顾总结,体验成功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参考文献:

四边形复习课件篇6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掌握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学具准备

课前小研究、课件,卡纸剪制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四、教学思路

(一)设计课前自学“课前小研究”

“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课前小研究。

1.“我知道”

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知识包括:( )的面积、( )的面积、( )的面积以及( )的面积。

2.“我整理”

(1)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2)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用学具边拼边说)。

3.“我归纳”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在面积公式推导之间有什么关系?

4.“我会编”

自编一道求组合图形面积的题目并解决。

通过以上四部分整理知识的自学内容,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观察、分析、对比、归纳中让学生得出数学结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二)设计课上小组交流“课前小研究”

学生自学了“课前小研究”,对多边形面积的知识结构有了大概的了解,于是我设计四人小组学习环节,课件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整理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的?

2.拿着学具摆一摆、说一说每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先让学生明确然学习要求再让四人小组按要求讨论分享他们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讲自己整理的知识,又去学习别人所整理的知识,使学生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三)设计全班交流“课前小研究”

小组交流,只是四个成员的互动互学,为了达到知识全班共享,我设计了全班交流环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自己整理的面积公式以及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全班分享不同方法整理面积公式

表格整理面积公式、文字整理面积公式、“图文结合”整理面积公式。

2.优化整理方法

表格整理面积公式简洁、清晰。

3.全班分享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完善知识结构

学生通过全班交流后讨论出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从左往右看: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梯形面积公式);从右往左看:三角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推导出面积公式。让学生在思辨中完善对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判断:

(1)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3)三角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4分米,面积是20平方分米。

2.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如下图)两条边分别是11厘米和10厘米,其中一条边的高是9厘米,另一条边的高是多少厘米?

3.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五)全班分享“课前小研究”的“我会编”

每个学生所编的题目都是不同的,全班分享“我会编”,达到知识共享、知识“再创造”的目的。

(六)全课总结

四边形复习课件篇7

怎样通过一节或几节课的复习把一章知识进行系统归类,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结论的掌握,方法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

专题复习课如何设计,才能达到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何通过复习课,促进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从容应付中考?

1.选好例题,选题要思考,不能以多取胜,搞题海战术

(1)有什么用?――认清功能。

(2)用来干什么?――认清目的。

(3)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从实际出发。

2.用好例题,用好变式

设计变式型问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采用题组的形式一题多变)――提高学生应变思维能力。

陈题新讲――将其变化延伸,拓展学生思维,于旧题中挖出新意。

深题浅讲――找准突破口,巧妙降低难度,将大题化小,深题化浅。

要精讲精练,懂一题,懂一类,悟其妙。

3.课堂中贯穿着对学生的关爱

教给他们良好的做题素质:对新题、应用题、综合题等不要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平常做这些题时,要敢于去碰、敢于去试。

教给学生做题后反思的习惯:不管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是否成功,每做完一道有思考性的题目后,都要反思总结,这样就会做一题,得一题;当获得了反思总结的经验后,做完一道题后再进行反思,有可能会做一题,得一题,得一法,懂一类。

下面探讨开放性题型和探索性题型的复习课:

一、开放性题型特点

按照条件与结论的开放性,可分为三种类型:

(1)条件开放性题型:往往已知部分、已知条件和一个完整的结论,要求解题者根据这部分条件与完整的结论,将缺少的条件找出来,当然这些缺少的条件通常不是唯一的。

(2)结论开放性题型:已知条件已经完全给定,但Y论没有给出,要求解题者由这些已知条件,通过推理的方式,得出若干种正确的结果,这些结果往往有多个,甚至无穷多个。

(3)条件与结论放题型:给出了部分已知条件,同时也允许解题者按照要求添加若干条件,并根据题目已经给出的条件和添加的条件,推导出带有个性色彩的结论。

二、探索性题型特点

问题的解决不是按照某个固定的、明确的程序,使用某种技能就能完成的;思考问题的方向不是很明确,解决问题的路线不是很清晰的,通常要经历一定的尝试与试误过程;探索性活动是有个性化的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成果。

可分为四类:条件探索、结论探索、存在性探索、规律性探索。

三、开放性题型与探索性题型的关系

开放性题型是从答案的形式来界定的,而探索性题型是从思维的层面上来说的,两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有部分兼容性。

首先,介绍开放性题型和探索性题型两种专题的特点以及关系。

例1 如图1,在RtABC中,CD为AB边上的中线,若将ABC沿CD对折,你能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EBCD为菱形吗?请说明理由。

解:添加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

点评:这是一道条件开放题,添加的条件①∠A=30°,②AB=2BC③ECAB,④∠ABC=2∠A,⑤CD=BC,⑥∠CDB=∠ABC等。

其次,从添加的条件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到四边形EBCD为菱形。

变式:已知条件不变,设问变为:当∠A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EBCD为菱形?请说明理由。

此题变为条件探索题。先回答∠A=30°时,四边形EBCD为菱形。再从∠A=30°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到四边形EBCD为菱形。

通过变式的设计说清了条件开放题和条件探索题的不同之处:条件开放题中缺少的条件通常不是唯一的;条件探索题中缺少的条件往往带有唯一性。

例2 如图2,点B为线段AD上一点,AB=2BD,分别以线段AB、BD向外作等边三角形ABF和等边三角形BDE,O是ABF的外接圆,联结FE交O于点N,交AD的延长线于点M。

(1)直线BE与O有何位置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

(2)除(1)的结论外,另外写出三个至少经过两步推理得出的不同类型的结论(不要求证明)。

点评:第(1)问是结论探索题,第(2)问是结论开放题。不同类型是指写了线段相等,就不要再写其他线段相等,在线段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两角的关系等中,写了其中一个量,就不要再写同一类型的其他量了。还要注意至少经过两步推理这句话。从线段之间的关系得:①AF∥BE,②BEFM,③BD=DM,④BM=2DE,⑤AF2=FN・FM,⑥BE2+EF2=BF2,从角度之间的关系得:⑦∠M=∠DEM,⑧∠M=30°。

四、结论

(1)在例2的两个小问上设计了结论探索题和结论开放题,通过比较区分两者的不同:结论探索题的结果通常具有唯一性;结论开放题的结果往往有多个,甚至无穷多个。

(2)设计比较型问题,在求同求异比较中整合学生知识。通过比较,能把相关概念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

(3)此例的设计将结论探索题和条件探索题放在一起比较。

四边形复习课件篇8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是越来越丰富,但无论什么样的数学课其一根本目标没有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验思维过程,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变式教学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关键词 变式教学;数学课堂;应用

一、变式在新知探究中的应用

为了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新知,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变式,从而产生新知的生长点。

例1:“求证: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般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困难的。顺题深入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变式1 顺次连结梯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变式2 顺次连结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变式3 顺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变式4 顺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二、变式在例题讲解中的应用

1.例题问题的“深加工”

教师在例题讲解习惯采用的是“教师讲例题,学生仿例题”的公式化的教学,这种单纯性地讲授和简单地套用阻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教材中的例题富有典型性和深刻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例题揭示其深刻性,领悟其奥妙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课本例题进行“深加工”。

例2: 某商场将进价为40元的衬衫按50元售出时,每月能卖出500件,经市场调查,该种衬衫每涨价1元,售量减少10件。如果商场计划每月赚得利润8000元,请问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每月应进货多少?若老板想仓库租金尽量少?售价应定为多少元?

[变式 1]该种衬衫每涨价2元,售量减少20件。又怎么样呢?

[变式 2]该种衬衫每涨价3元,售量减少20件。想赚得利润12000元,请问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每月应进货多少?

[变式 3]某商场将进价为40元的衬衫按50元售出时,每月能卖出500件,经市场调查,该种衬衫每涨价1元,售量减少10件。商场能否每月赚得利润10000元,请说明理由? [变式4]某商场将进价为40元的衬衫按50元售出时,每月能卖出500件,经市场调查,该种衬衫每涨价1元,售量减少10件。商场每月能赚得最大利润为多少元?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每月应进货多少?

本题是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列一元二次方程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行程、工程、浓度、利润等一些问题,在设未知数解决这些问题时,要审清题意,直接或间接设好未知数,找对等量关系。在教学中,本人抓住问题的本质,对题目进行精心变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解题方法的再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通过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异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例3:如图A是CD上一点,ABC、ADE都是正三角形,求证CE=BD。

变1:如图,ABD、ACE都是正三角形,求证CD=BE

变2: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一边画正方形AEDB和正方形ACFG,连接CE、BG,求证BG=CE

变3:如图,有公共顶点的两个正方形ABCD、BEFG,连接AG、EC,求证AG=EC

变4: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ABP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能与CBP’重合,若PB=3,求PP’。

三、变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实践经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变式训练不是简单的重复运用,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的习题,编制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和多题一解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对问题的变式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既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又要防止脱离中心,主次不分。

3.纵向联系,温故知新

变式要注意纵向联系,要紧密联系以前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也得到复习、巩固和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哲学道理。

4.紧扣《新课程标准》,万变不离其宗

在中学数学习题变式教学中,习题的变式要紧扣《新课程标准》,要以标准为“纲”进行“变”;不要“变”出一些偏离标准的“繁、难、杂”题目来浪费学生的宝贵的学习时间和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变”,有“变”才有“活”,适当的变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座桥,让学生在已知的水平和未知的水平之间自然过渡,“变式” 能使你的数学课堂更加有活力,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亚峰.课本例题的开放和探究.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5)

[3]中小学数学.(2004第4期)

四边形复习课件篇9

我们的老师不管是在各种大小场合的赛课中选择课题大多是新授课。因为新授课,对于教师来说,不管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操作方面都便于把握。许多老师都不选择复习课,是觉得复习课不好上。我认为复习课不是有些老师想象的那样难上的。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理”――理清楚

理什么?理清本单元的知识与联系。只要学生了解了本单元的知识点与联系,他们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的去运用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怎么理?把本单元的知识点罗列出来。例如:我在复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是这样设计的:图形的面积知识清单、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识记);知识点2.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运用);知识点3.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高(底)(理解运用);知识点4.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知识点:5.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识记);知识点6.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运用);知识点7.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求底(高)(理解运用);知识点8.灵活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知识点9.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识记);知识点10.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运用);知识点11.已知梯形面积求高(上底或下底)(理解运用);知识点12.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知识点13.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梯形的联系与区别(理解)。这样的复习课,学生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原有的知识系统中纳入了“散装”的知识,认知模式得到了重组整合,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承前启后和逻辑性,更加完善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网络基础知识和熟练基本技能的双赢效果。

二、“练”――练透彻

复习离不开必要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练习。通过学生有效的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巩固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首先,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简单重复新课学习中的习题,要避免简单、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其次,复习课的练习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也要注意综合性的练习,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再次,复习课的练习在内容和要求上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练习,采用变式练习和比较练习相结合。练习设计时,还要有综合性。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理清知识的联系。

三、“异”――异步走

数学复习课必须摆脱传统复习课大量的机械练习,创新复习课练习设计,在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分层要求。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弹性设计,培优转差。如在课后复习时设计练习题,让学生提出相应题目并解答。优等生的提问思路清晰,颇有创意;中等生的提问有根有据,切中要点;接受能力相对弱的学生也能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获得正确的体验。二是螺旋上升,加强整合。如复习“可能性的认识”,在不同的学段中分层递进。在第一学段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确定现象;第二学段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初步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定量刻画。三是针对重点,讲究实效。如概念的复习课,知识点容易相互混淆,那么在题型的选择上要侧重于“辨析题”。有针对性地练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用”――用中创

四边形复习课件篇10

要在例题教学中实现有效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去探索:

一、例题选择

例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好的例题并讲透能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起到示范作用,体现解题常规思路,能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变化,引申问题的背景,能渗透数学思想,能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所以上课要选择容量、难度适中,具有基础性、典型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例题,选择例题要由易到难,要有层次。为使所选例题有效,课前应广泛地收集、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可以从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上挑选例习题,从最近两三年的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精挑细选,可以使用原题,最好能自行加工编制,选择例题或编制例题的方法有:(1)通过数学游戏编制例题;(2)利用数学故事编制例题;(3)利用数学实验编制例题;(4)巧设悬念编制例题;(5)通过阅读编制例题;(6)利用实际问题编制例题。备课时应精心设计有思维价值或思考力度的例题二至三个。通过精心编制数学例题,力图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积极地生成、发现新知(方法)或体验、感悟新知(方法)。

如在讲a2-b2=(a-b)(a+b)因式分解平方差的公式应用时,例题选择要有公式的直接运用,还要选择包含

①-b2+a2=-(b-a)(b+a),

②a4-b4=(a2+b2)(a2-b2)=(a2+b2)(a+b)(a-b),

a4-b2=(a2+b)(a2-b)

③(a+b)2-c2=(a+b+c)(a+b-c),

(a+b)2-(c+d)2=(a+b+c+d)(a+b-c-d)等公式的应用,如可选择下列例题:

①分解因式:36-a2

②分解因式:-m2+n2

③分解因式:81-a4b4

④已知:三条线段的长分别是a、b、c,且满足(a+b)2-c2>0,那么这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讲解时要强调变形公式,要引导学生灵活掌握应用公式而不能一味死背公式或生搬硬套公式,这样选择好的例题,学生不仅巩固了公式还深化了公式。

二、例题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教师出示题目后,自己读一遍题目后,马上就进行分析并板书解题过程,一题接一题,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反应及实践接受能力。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以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而且过于平铺直叙,缺乏递进式的动态教学,教师的讲解不能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展开,抓不住问题的核心。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整理、反思的时间。教师不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自主性差,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弱。教师讲解过程中,对自己思维过程的暴露不够到位。教师对学情的了解不够,授课的针对性差。提问学生时,不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能够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彻底表述清楚、明白。在上述教学思想、方法的影响下,课堂教学活动缺少了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主动探索,学生被动地学习,

思维呆板,视野狭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其实,这样的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无从谈起。在例题教学中,出示例题后要先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组织讨论或进行指导;要让学生经历、体验、领悟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注意学生的参与面及参与度;要体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题教学时,可以试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其先做,在此基础上,教师认为有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或讲解。讲解例题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审题,从已知条件得出推出事项或从结论探求所需的条件,或从特殊入手,或动手实践等。要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学会思维转换的方法,体会学科的基本思想;并指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不仅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还应启发学生更广泛、更深刻地去思考问题,通过例题进行推广、深化,使问题在更大范围内或更深刻的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对解题方法,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使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得到更多、更深刻的结论和方法。例题讲解要引导学生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例题的已知条件改变和一题多解的分析,要把学生的基础知识串在一起,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

例题不仅能够复习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递进性、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和批判性。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例题和习题的选取体现层次性,降低思维起点,使例题贴近学生的思维起点,然后步步为营,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使思维得到升华。(2)例题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能做让学生独立做;较难的例题可以提示后,让学生自己做;对复杂例题,可以师生共同理清思路后,教师写出主要过程,让学生自己完整解答。(3)注意探求例题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准确把握事物本质及规律性联系。(4)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观察、联想例题,得到不同的解题途径。(5)注意对例题进行挖掘、引申、演变、推广。

如听了一位教师执教苏科版数学教材九上1.5《中位线》第二课时的课,大致流程是:提问学生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特殊四边形;顺次连接矩形的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顺次连接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原来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吗?……完全按课本上的顺序进行,期间容不得学生哪怕一点点的节外生枝。

后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一开始就提出上节课解决了的一个问题:依次连接三角形的各边中点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的关系,马上提出依次连接四边形的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与原四边形有关系吗?如果有,有什么关系?这样就把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主动思考、探求新知识,而且在解法上、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上寻找规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讲解一个例题时,一定要把例题讲深讲透,再利用因果倒置、改变已知条件或结论、将问题特殊化、一般化等方法,利用不同渠道,将例题改变,让学生从中学会多种解法,从中寻找出一般化规律以便于理解,从而促使学生复习旧知识,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可让学生比较方法的优劣。

如在上面《中位线》的案例中,选用的例题:例1.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特殊四边形,你能说明理由吗?由于学生画图时画出的任意四边形中有一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所以得到的特殊四边形也不相同,在引导学生交流后,得到一致的结论:平行四边形。在证明时,学生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是只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数量关系、只用三角形中位线的位置关系、既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数量关系也用位置关系。接着改变题目条件,问:顺次连接矩形的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特殊四边形,你能说明理由吗?这里在学生独立思考时我就发现有学生用全等的知识证明,显然他并没有与前面的例题联系起来,当然大多数学生能用三角形中位线的知识解决,这也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是重述前面的证明过程后证明有一组邻边相等,一是直接说由前面的例题可知,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一组邻边相等,思路虽然一样,但思维品质却不是一样的。再接着反过来思考,问:例2.顺次连接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原来的四边形应是一个怎样的四边形呢?你能说说吗?例3.顺次连接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那么原来的四边形一定是菱形吗?为什么?由上面的例1、例2、例3,你能得到什么想法,思考后,再与小组内同学交流你们的想法,然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通过例题及一系列的提问,既综合应用了所学三角形中位线的知识、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还让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策略,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减负的前提下,只有向课堂要效益,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向课堂要效益,只有精心选择例题,并把例题讲深讲透,注重前后知识联系,注重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三、例题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