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十篇

时间:2023-03-29 05:16:31

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篇1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下一句是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天门山被浩荡的楚江从中继开,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去,并在此回旋、澎拜。

2、这两句诗源于李白《望天门山》,全诗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此诗是在公元725年(即:开元十三年),作者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该诗描写了诗人行舟江中,逆流而上,远眺天门山的情形。

(来源:文章屋网 )

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篇2

清朝女诗人吴绛雪的回文诗《春夏秋冬》堪称这种雅趣诗体中的珍品。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上面各句诗,分别包含了一首七言绝句。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一首诗要从十字中回环出来,且不失季节特色,读之耐人回味。

回文诗始创年代已不可考,但自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仿效,在回文诗的创作上各领。如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汤显祖等,均有回文诗传世。本期我们约请朱老师带你一起去领略“回文诗”的魅力。

(伊 帆)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顺读、逆读皆成章句的诗篇。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释义:“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由于“回文”的文字组合所产生的新意境,具有极强的美学欣赏价值。下面我们撷来几首不同形式的回文诗欣赏,一同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苏轼《菩萨蛮》)此为单句回文体,第二句在第一句顺读的基础上转为逆向组合。全诗给人一种缠绵软丽、别离失落的阴柔之美。从诗中仿佛可见一位温柔可爱的“江南娇”,隔着篱笆深情地偷看“我”,谁知随着岁月的流失,“醉不成欢惨将别”,彼此的爱情终被变成美好的错位。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这是广东高州县观山寺壁上石刻回文诗,属于单篇回文体,顺读、逆读皆成文章。顺读此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由大到小,由近及远。从“绿水傍林”“落日明月”“冷井寒泉”写到“鸥飞鹤伴”“流溪远棹”,清新流畅,充满诗情画意。回文:“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逆读也同样顺理成章,不失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好形象,然而描写的事物则由小到大,由远及近,意境显得更加幽远。又如清朝丘浚《菩萨蛮・秋思》:“销魂别处何寥寂,感情含思愁生极。倦睡困方深,更阑夜正沉。沉檀烧细炷,香冷帏空处。寒光月影斜,横透碧窗纱。”顺读,诗眼为一个“愁”字。题目“秋思”,表明了这首词作的主旨。诗中主人公在深秋的一个夜晚,面对“香冷帏空”,愁思而不得入眠,于是焚香拜月,寄托思念。通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倒读:“纱窗碧透横斜影,月光寒处空帏冷。香炷细烧檀,沉沉正夜阑。更深方困睡,倦极生愁思。含情感寂寥,何处别魂销。”同样精巧别致,寂寥含情。与前一首相比,表达方式和切入角度有所不同。本诗前三联先写景,最后一联抒发出离愁别绪的情怀;而前一首顺读的诗,作者是下笔擒旨――“销魂别处”“愁生极”,先抒情,后写景。

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篇3

巍峨的宫殿里,金碧辉煌。金光。玉光。绸缎衣服的光。醉后的脸蛋泛的红光。。。。。。交相辉映;酒香。菜香。花香。妃子们的胭脂香。。。。。。沁人心脾,歌声。笑声。乐声。吟诗声。。。。。。悦耳动听,你沉醉其中,醉心诗文。

直到宋军开到城下,马蹄声蹋碎了你华丽的梦。于是,你获得了一个并不值得羡慕的荣誉——你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被俘虏的皇帝。

不知是愁苦,悔恨,还是悲伤,给你的词撒上一层无形的阴冷,也使你有了异乎常人的感受。看到一江水,李白说:“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怀。”苏轼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毛泽东说:“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而独有你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分凄婉,几分哀怨,几分消沉,几分无奈,铸成了你独有的词和你的词坛奇芭。

也许你是一个优秀的词人,但你不是一个好皇帝;也许你是文学上的巨人,但你在政治上却是矮子。也许你很伟大,单你却身处一个不适合你,并最终把你推向历史深渊的位置。“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红了樱桃,略了芭蕉,雨打窗台湿凌消。”你的词,给我们以全新的感受,凄美何尝不美?甚至比完美更美.

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篇4

马应福,1968年11月出生,河南固始人,党员,博士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省直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历代诗词六言诗之一

大风东临天门,寒雨移舟北国。

日照天街春城,月落大江独坐。

八月碧水青山,九州万木拔翠。

两个红豆银烛,半亩梅雪红树。

释文:(一):(1)汉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2)东汉曹操《观沧海》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峙(sǒngzhi)。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3)唐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5)唐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6)现《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7)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8)中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9)唐韩《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0)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1)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2)唐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3)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4)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zhēn chǔ )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tì)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15)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6)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17)唐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kuī)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18)唐戴叔伦《题天柱山图》:拔翠五云中,擎天不计功。谁能凌绝顶,看取日升东。(19)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0)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21)唐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22)宋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3)宋卢梅坡《梅雪》: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24)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历代诗词六言诗之二

好雨碧玉千山,远上青海春眠。

人闲横看众鸟,故人对酒花间。

少小造物莫笑,自作绿蚁沧浪。

昔人怒发我家,苍苍泠泠风劲。

(二):(25)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26)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7)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8)唐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9)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0)唐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1)唐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32)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3)唐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34)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5)三国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p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kǎi)当以慷(kāng),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yōu)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u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zā),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36)唐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37)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38)清张维屏《新雷》:造物无言却有情,每於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39)宋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40)宋姜夔(kuí)《过垂虹》: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41)唐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42)春秋屈原《渔父》节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吾足。(43)唐崔颢(hào)《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4)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45)元朝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46)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47)唐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48)唐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历代诗词六言诗之三

风雨滚滚长路,黄河帆翅巴山。

昨夜荆溪红藕,夜饮独在床前。

胜日孤山相见,明月东皋林暗。

铁马挽弓十年,东风花褪寒蝉。

(三):(49)现《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50)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51)宋王铎《书法》:长路多辛楚,依稀闻扣舷。方知飞野鹭,不辨入潭烟。(é)人无已,梅梅月可怜。应输牧豕(shǐ)子,何意感玄天。(52)唐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53)唐钱(xǔ)《江行无题(一百首之一)》:帆翅初张处,云鹏怒翼同。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54)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55)宋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56)唐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57)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58)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59)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60)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61)宋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62)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63)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64)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65)唐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xǐ yǐ)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66)唐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67)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8)唐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69)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70)宋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71)宋苏轼《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72)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历代诗词六言诗之四

清明小雨塞下,客路野店春花。

白日薄雾岱宗,老夫日暮谁家。

君自金陵海上,毕竟风急路曼。

君不此地太乙,空山古木蒹葭。

(四):(73)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74)宋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75)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76)唐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77)唐张籍《宿江店》:野店临西浦,门前有橘花。停灯待贾客,卖酒与渔家。夜静江水白,路回山月斜。闲寻泊船处,潮落见平沙。(78)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79)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80)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81)唐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82)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83)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84)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85)唐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86)唐张祜《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87)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88)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89)唐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90)周屈原《离骚》节选: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91)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92)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93)唐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94)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95)唐王维《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96)先秦佚名《蒹葭》: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zhǐ)。

历代诗词六言诗之五

秦时万里平沙,国破腾王峨眉。

寒夜月黑登高,寻寻隐隐万骑。

白云山下疾风,少壮大漠千锤。

君问四十独立,终南城阙金玉。

(五):(97)唐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98)北朝民歌《木兰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99)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100)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01)唐王勃《滕王阁序》: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jiàn)外长江空自流。(102)唐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03)宋杜耒《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104)唐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05)唐韩愈《烽火》: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王城富且乐,曷(hé)不事光辉。勿言日已暮,相见恐行稀。愿君熟念此,秉烛夜中归。我歌宁自感,乃独泪沾衣。(106)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07)唐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108)唐高《九曲词》: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控是太平人。(109)《渔家傲》: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110)《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111)唐李世民《赐萧》: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112)两汉佚名《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13)唐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14)明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15)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16)清郑燮《题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冗(rǒng)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117)现《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18)唐祖咏《终南望馀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119)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20)《三十六计》:金玉檀公策,借火以擒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历代诗词六言诗之六

锦幄人面桃花,驿外落红小园。

溪上小浦淡妆,松下欲别何处?

日出朝辞春林,常恐东风野火。

自古天地人生,白发江碧长征。

(六):(121)宋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122)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123)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24)宋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25)晚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26)唐白居易《 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127)唐郎士元《柏林寺南望》: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128)南宋陆游《柳桥晚眺》: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129)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30)中唐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31)唐孟郊《古离别》: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qióng)去。(132)唐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133)两汉佚名《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134)唐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135)南北朝佚名《子夜四时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136)唐李白《古风》:燕赵有秀色,绮楼青云端。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风寒。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137)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38)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139)宋史浩《临江仙》: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教饮者留名。万花丛里酒如渑(miǎn)。池台仍旧贯,歌管有新声。欲识醉乡真乐地,全胜方丈蓬瀛。是非荣辱不关情。百杯须痛饮,一枕拚春酲(chéng)。(140)唐杜甫《岁暮》: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141)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42)唐李白《秋甫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143)唐杜甫《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44)现《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历代诗词六言诗之七

玉夔千闻蓬瞿,昆花美梅纤纱。

朱雀烟笼柳权,右军醉里陋室。

毛公峄山武威,神谶小子熹平。

宣示月仪庭,魏灵猛龙雁塔。

(七):(145-152)唐杜甫《秋兴八首》(注:取每首诗第一个字):[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chá)。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dié)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3]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4]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5]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6]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7]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gū)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8]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153-154)东汉司马迁出自《古今贤文》上篇(取一个“花”字):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下篇(取一个“美”字):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连心。(155)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取一个“梅”字):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才知难。板橙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156)宋秦观《鹊桥仙》(取一个“纤”字):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157)唐刘方平《夜月》(取一个“纱”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158)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59)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160)当星艺《鱼戏图》(取一个“柳”字):绿柳林里白沙堤,河水清清鱼儿戏。鱼者不畏冰水冷,赤脚沙河追鱼急。群鱼大小各不一,围着鱼叟穿不息。忽入沙中平如镜,大汗淋漓两手泥。(161)现何均地《十六字令・权》:权,利国残民两可间。阿谁掌,此事大于天。权,理应归诸世上贤。无私利,志在济时艰。权,奸佞长垂数尺涎。强争夺,为势为金钱。权,记取人心险万端。藏机巧,腹剑口糖甜。权,慎重人间大小官。如刀剑,误用血斑斑。(162)当星艺《兰亭》:右军故园瞻碑亭,一碑阴阳两帝文。阳为康临兰亭序,王柳神采风骨劲。阴为乾酿七律语,慨叹龙跳笔传神。帝王兰亭第一书,诗胜爷才书不如。(163)宋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64)唐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65-241为书法名篇[搜索名家名作可观作品])篆书《毛公鼎铭》。(166)篆书《峄山石刻》。(167)隶书《武威仪礼简》。(168)篆书《临天发神谶(chèn)碑》。(169)隶书《朝侯小子残碑》。(170)隶书《熹平石经》。(171)三国钟繇《宣示表》。(172)西晋索靖《月仪帖》。(173)楷书《庭经》。(174)《魏灵藏造像记》。(175)北魏《张猛龙碑》。(176)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历代诗词六言诗之八

九成孔庙告身,玄秘草诀冠军。

兰亭祭侄寒食,初月鸭头送梨。

书谱自叙赤壁,东明北阙淑衡。

千字花章杜,论书江龙铎舞。

(八):(177)唐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178)唐虞世南楷书《孔子庙堂碑》。(179)唐颜真卿《自书告身》。(180)唐柳公权《玄秘塔碑》。(181)《草诀百韵歌》。(182)东汉张芝《冠军帖》。(183)东晋王羲之《兰亭序》。(184)唐颜真卿《祭侄文稿》。(185)苏轼《黄州寒食诗帖》。(186)草书《初月帖》。(187)草书《鸭头丸帖》。(188)草书《送梨帖》。(189)《孙过庭书谱》。(190)《怀素自叙帖》。(191)草书《祝允明》。(192-195)草书《唐张旭古诗四帖》。(196)《欧阳询千字文墨迹》。(197)草书《宋黄庭坚》。(198)草书《黄庭坚》。(199)明宋克《章草急就篇卷》。(200-202)明董其昌《书杜律诗三首》。(203-212)启功《论书绝句》十首。(213-222)篆书《刘江书诗词》十幅。(223-231)隶书《“腾龙”九品》。(232-241)《王铎书法作品》十幅。

教你一招

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篇5

雁山园位于广西桂林桂阳公路中的雁山镇上,离桂林市22 km,阳朔县城30 km。雁山园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原为清代桂林地方官吏唐岳的私人园林,名为“雁山别墅”,后来唐岳被朝廷征调,客死异乡,由于家道中落,园子逐渐荒废。至1911年,园林归清末两广总督岑春煊,岑是广西西林人(今隆林),别号西林,故将园子易名为“西林花园”,岑政坛失意后客居上海,1926年,岑氏将花园捐献给民国广西省政府作为市民公园,更名“雁山公园”。雁山园为晚清园林,其特色是将园内天然的岩洞溪河、浓荫郁葱的树木和古雅别致的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出桂林山水园林之山奇、水奇和洞奇的特征,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极富地方风韵的近代私家园林。堪称岭南庭园中的“山庄”佳构和园林精品,有“岭南第一园”之誉。

雁山园占地面积15 hm?,南北长500多米,东西宽330多米,园地结构是真山真水景观,桂林地质属喀斯特溶岩,石山平地兀起,屹立奇秀,相思江从园里流过,窄时为溪,宽则为湖.两岸桂丛柏木荫盖,山清水碧,景致天然。因公园西面的山形犹如平沙落雁,恰像一只北来的鸿雁,至此忽然扭身引颈向东,停在相思河畔,故雁山镇和公园亦由此得名。

相思河由南向北流,穿越雁山园,河水来无影,去无踪,只有200来米一段在园中,当地民谣唱道:“一段仙河落园中,路绕围墙无处通,终年四季常流水,来无源头去无踪。”所以称它为“飞来河”。 河水源起方竹山脚,四周怪石丛生,水道绿荫夹岸,水中澄碧清冽,游鱼可数,至乳钟山西麓突然消失。在相思河中有一个鱼沉潭,相传初一、十五水流涌动而鱼跃回江中,因而雁山园享有“沉鱼落雁之地”的美誉。湖塘池岸或利用天然山石为岸,或保留自然土岸,地尽其利,各得其所,使全园水系相通,或广池巨浸,或小溪曲涧,聚分自然,曲折成章,既有对比,又富变化。

雁山园利用天然的山水洞石树木,结合功能需要,布置楼堂馆榭来组织园林空间,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由于历史的乱世战火,又历经抗战、内战、等动荡年代,园内的古建筑大多已毁于兵灾、火灾等天灾人祸,大部荡然无存。民国至解放后,广西师专、广西大学、广西农学院、桂林农校等也曾在此办学,增建了许多教学楼房、宿舍、礼堂等建筑。孙中山1921年在桂林誓师北伐时也曾来过这里游玩,并在相思河上荡舟,留下了“孙中山系舟处纪念亭”旧址。1937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到此游玩也留下了“山明水秀”的题字。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李四光、马君武、杨东莼等也曾到此游览、讲学和工作。雁山园是民国文化痕迹最重的地方之一,现经过修葺,恢复了大部分景区与景点,园中的建筑,相当一部分按民国旧样修复,其中大学广场、汇学堂礼堂等保持民国原样。

大门设在全园北端西面,以乳钟山作为屏障,正对着大门,既自然舒展宏伟瑰丽,又省人工,使整个园子隐而不露,起到了增加全园景色层次和深度的作用。大门为一重阁门楼,背山面广场,隔水面置一拱桥引人渡入,步移景异。至门前可透过园门窥见重阁石壁、桂花树丛,山石嶙峋,如同一幅天然山水国画。门额上书“雁山别墅”四字。湖畔建有一座别致的书斋式建筑――清香书屋,唐岳儿子曾在此居住过,俗称“公子楼”,也是国际著名华人企业家、文化名人靳羽西的出生地。隔湖相对建有凸出水面的轩榭,称为“小姐楼”,经修缮后面目一新,门额上“榕园”二字,为齐白石手书。

大门西北处的燕宁居建于1893年,由留美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1921年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曾在此居住,其后几十年间,、林森等人均在此居住过。其旁侧还有起文楼等。园中东北角的钟乳山南面有状元亭、马君武与岑春煊故居等。

碧云湖是全园的主要景区,过去有涵通楼、澄研阁、碧云湖舫、水榭、长廊、亭台等。涵通楼原是全园的主体建筑,为歇山二层楼阁,画栋雕梁,十分堂皇,楼前设有一戏台,登楼可览全园之胜,是唐岳藏书、宴客、聚友、玩乐之处,清人称之为“层楼巍耸,高甍华宇,气象距细……”。涵通楼通过长廊把东面湖中的碧云湖舫和西南面方竹山麓的澄研阁连接成一体,形成一组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高低错落,位置得宜有序,南面又有高大的方竹山作为衬托,因而显得造型优美,成为全园的构图中心。现涵通楼正在修复中,据说按原样重修后将成为漓江画派文献馆。

碧云湖中设一形若舟船的水阁,谓之“碧云湖舫”,登临凭栏眺望可观赏湖光山色,亦可琴棋书画、游乐歌饮其间,也是全园的重点建筑之一。碧云湖又称“鸳鸯湖”,为园内最大水面,山石为岸,翠峰倒影,湖畔植柳,湖内种莲,红荷点点,画舟翩翩,碧波涟漪,游鱼穿梭,微风夹歌,风景如画。

园中方竹山上有一天然石洞,早期因桃树而得名,园主唐岳避逃世事所起名为桃源洞,有“世外桃源”之意。上个世纪30年代大学者胡适先生游阳朔返桂林途中曾来此一游,园主送了他几颗色艳如血、又红又大的红豆,勾起胡适的诗兴,写下了“相思江上相思岩,相思岩下相思豆,三年结子不嫌迟,一夜相思叫人瘦”的诗句,以后雁山园的红豆相思树一夜声名大嗓,享誉岭南。“桃源洞”改了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名字“相思洞”,其洞口浅而窄,乍见无奇特之处。进得洞去,扶壁而下,绕一巨石,则豁然开朗,意境别辟,“高崖数十丈,容设数十筵。”从洞内往外望,有绿竹三两丛,桃花数百株,凉风飒然,清旷静谧。

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篇6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诗人

提纲:

一、李白生平介绍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一、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唐开元盛世的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酒仙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3]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鱼?,自爱名山入剡中”[4]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5]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I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又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再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人着意描述的是清溪水清如碧,清澈见底,然而却寄予了他对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勾画出的是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境界。又如《夜宿山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同样,《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再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

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满是云雾的山林,是那样的幽静,在云雾中行走,是那样的闲逸。诗人成功地捕捉了他对自然景物、山光水色的独特感受,以刻练之笔出以平易面目,在继承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了更深层次的开拓。《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什中,《望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一类缘江山之助,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自己逸思豪情的作品最具特色。《蔡百衲诗评》云:“李太白诗,逸态凌云,照映千载”。例如《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逸想遄飞,境界不断升华,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横江词》六首,极力夸张当涂一带长江风涛的险恶,如第四首中“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形象雄伟,真力弥满。《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b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等描写了华山的雄伟壮丽和黄河的汹涌澎湃,劲健不凡,而且通过黄河那触天动地、奔流万里,不可阻挡的伟大形象,体现了作者向往不平凡生活的豪迈性格。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盍仲饩?汜邸钡目植榔婢埃?褂小澳尬?沦夥缥?恚?浦??夥追锥?聪拢?⒐纳?怵交爻担?芍?速饬腥缏椤钡纳衿嫦删埃?蚕⑼虮洌?矫?欢ǎ?渎?死寺?饕宓姆欠蚕胂蟆W詈螅??朔⒊隽恕笆兰湫欣忠嗳绱耍?爬赐蚴露?魉?钡娜松?锌??浴鞍材艽菝颊垩?氯ü螅?谷瞬坏每?难铡闭庖磺Ч琶?涞忝髁巳??闹魈猓??隽嘶巢挪挥鲋?康男纳??惴⒘怂?攘业刈非蠊饷骼硐牒妥杂山夥诺闹醋胖?椤?/p> 在诗人作于天宝元年(742)夏季的《游泰山》六首中,想象亦同样奇特,不仅写出了“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的旖旎景色,而且传达了登临绝顶时“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那样一种超凡脱俗的特殊感受。李阳冰曾说:“太白不读非圣人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之后,驰驱屈原,鞭挞杨、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这段话,是对李白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的艺术成就的确切评价。

再如,曾为贺知章大为赞赏的《蜀道难》,更为这一方面的杰作。全诗共分四段:

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寻常的险峻,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C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在这一段中,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禾川,再加上黄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接着,诗人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似枯藤缠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

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长途?f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诗人在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段,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诗人在段中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要,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故而唐人殷潘称之为“奇之又奇”。还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崇高雄壮的美。

以上一类山水诗是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中创作的结晶。它们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就中国山水诗发展而言,唐宋两代是山水诗成熟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在李白之前,具有浪漫气质,创作上显现出“气势雄伟,劲健有力”特点的诗人有王维、高适、岑参,后有韩愈、刘禹锡、苏轼,但其作品的山水形象和所表现出的气势,都不及《蜀道难》等杰作。就是金人元好问、明代高启和清代袁枚的山水诗,也不能与之匹敌。倪其心撰文指出:“道家的自然思想使李白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认为人的生死荣辱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具有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突出特点。”这就是李白在山水诗创作上超过前人,启迪后来的功力所在。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掉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李晖.李白诗选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

[3]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j],中国李白研究,1990,(下).

[4]龚自珍. 最录李白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篇7

??随着络绎的人群,我走进了豫园的大门。穿过宽敞的三穗堂,便到了一座两层楼厅,此厅隔池与大假山相对,故称仰山堂。上层的楼名卷雨楼,此楼之得名,据说是出自苏东坡的《书烟江叠嶂诗》中“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而我觉得以王勃的“珠帘暮卷西山雨”来作为卷雨楼之得名,倒更显得富有意境。

??漫步登卷雨楼,仰观大假山,山色清远幽雅。倘若此时下些微雨,领略那细雨迷蒙、雾气缥缈的情趣,就更富有诗意了。清代国学大师俞樾曾为卷雨楼撰联并亲笔题写,联曰:邻碧上层楼,疏帘卷雨,画槛临风,乐与良朋数晨夕;送青仰灵岫,曲涧闻莺,闲亭放鹤,莫教佳日负春秋。

??联语用典雅致,清晰地描绘出卷雨楼的幽雅风光,诚为豫园佳联。可惜原联已失,不能使后来者一睹大家手笔,实有憾焉!

??卷雨楼上还有一幅佳联:楼高但任云飞去,池小能将月送来。

??联为清人沈炳垣所作,其潇洒飘逸之韵,令人回味无穷。

??走下卷雨楼,穿过一个游廊,左侧有一洞门,门上题有“溪山清赏“匾额,文出南朝山水诗名家谢眺诗“江乘得清赏,山际果幽寻”,字为明代东吴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的亲笔,是豫园珍贵的题匾之一。进入此门,沿着一条迂回曲折的小道拾阶而上,便到了大假山。

??大假山乃豫园景物之精华,堪称江南园林之魂宝。大假山高约四丈,全部用浙江武康黄石堆砌而成,山势雄健,石壁森严,飞桥临涧,清泉若注。游人至此,有置身山野之幽趣,大假山为明代著名园林家张南阳设计建造。张南阳自幼随父习画,又熟读诗文,所以他筑的假山多丘壑之美。前人曾这样赞美大假山:“由萃秀堂出,右仰巨山,层崖峭壁,森森若万笏状,其金碧秀润之气,常扑人眉宇,遥望之若壶中九华,天造地设,几不知其为人力也。”

??从点春堂向西经会景楼南行,有一座临水三曲石板桥,一堵粉墙横亘东西,墙间开一洞,洞口有题匾,曰“引玉”,引导游人步向豫园佳景——玉玲珑。

??玉玲珑高约丈余,石呈青黝色,玲珑剔透,周身多孔。据说在洞孔里焚香,缕缕烟雾便会从各个洞孔里喷出,如果从石头上端往下倒水,水便会从各个洞口里溢出。“漏、皱、瘦、透”为石中四品,玉玲珑四品皆具,为石中精华。

??玉玲珑是豫园内历史最悠久的文物,据豫园旧主、明代四川布政史潘允端《豫园记》所载,玉玲珑“盖石品之甲,相传为宣和漏网”。宣和为北宋徽宗年号,宋徽宗不问政事,宠信权奸,却又能诗善画,爱好山水之学,一些权奸小人乘机投其所好,在各地搜罗奇峰异石,称“花石纲”,运到开封为徽宗营建宫室,装点亭院,弄得民生凋敝,导致了农民战争的爆发,其中的一部分奇石在战乱中失落,玉玲珑即为其一。据说此石曾为明代权臣严嵩之亲信赵文华所得,后辗转流入上海浦东储昱之手。储家与潘家结为儿女之亲,玉玲珑便移到了豫园中。匆匆的岁月如流,洗去了几多繁华,几多沧桑!几百年来,玉玲珑作为豫园兴废的见证,一直伫立于此。我久久凝视着这块久经风雨的奇石,期盼着能从它身上读出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奇石无语,夕阳中依旧默默伫立,几多无奈,几多苍凉!

??从玉玲珑往西,穿过“衬玉玲珑”右转,一座建筑精美的楼宇出现在眼前。此楼雕梁画栋,修廊曲栏,华丽幽雅。楼前有“皓月千里”的匾额,故此楼取名得月楼。明月当空,登此楼而赏荷花池中月色,想来一定是很风趣的。得月楼上题有一联,是当代中国园林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所作,联曰:

??近水楼台先得月,临流泉石最宜人。

??上联借古人旧句,为得月楼命名,下联写出得月楼前的“浣云”大假山的风姿。浣云大假山全部用湖石砌成,背倚得月楼,面临一泓清泉,清清泉水倒映出白云悠悠,仿佛洗白云于泉中。沿石径而上山顶,听山涧流泉叮咚,颇具大自然之野趣。得月楼的对面,还有一座精致的楼阁,叫藏书楼。藏书楼在清末是文人墨客聚会之所,任伯年、吴昌硕等著名画家都曾在此挥毫泼墨,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现虽人去楼空,但临风怀想大师纵横丹青,笔走龙蛇之神态,不禁心神向往之。共2页,当前第1页1

本文作者:晨华

??从藏书楼旁小径出来,有一大湖,曰荷花池;一桥以九曲之势达于对岸,曰九曲桥;有亭翼然浮于水上,曰湖心亭。荷花池内植绿荷,盛夏荷花盛开之时,游人络绎不绝,竞相观赏。前人曾有佳作记荷花之胜:“花时望之灿若云锦,凭栏延赏,则飞香喷鼻,鲜色袭衣,虽夏月甚暑,洒然沁人心脾。”现在虽因时令的不同,不能一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分外红”的盛景,但读前人之作,亦有神游之快。

??暮色苍茫中,我离开了豫园。几度回首,只见淡淡的烟霭气雾在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之间,把豫园装扮得益加古朴、雅致,宛如仙境。别了,豫园!但愿年年岁岁,你风采依旧,但愿有朝一日,我能重到你的身边,再睹你那秀雅迷人的姿容。

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篇8

一谈到“诗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但“想”是一回事而“知”又是另一回事。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歌的认知与理解是不同的,鉴赏水平也千差万别。如何让不同层次的人突破诗歌的“屏障”,能鉴赏出一些东西来,让国学中的诗歌更具有魅力,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与积淀,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是前提,因为只有通^读才能在诗歌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

从教学的视角讲,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是喜境,也可是悲境;可以说,通过喜境读婉约诗歌,通过悲境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当然,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利用灵活多样的“读”,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都可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可见,“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悟”是在“读”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的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意绪、念头等内容,为此,这一步尤为重要。当然,面对一首诗歌,要“悟”什么?怎样“悟”是关键。一般来说,通过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在有感情地“读”中“悟”诗歌的意境、意象、意念、思绪、情感等等。

1.悟意象。也就是找准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对于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比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为此,引导学生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对于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比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在悟之前,首先要点拨学生,使其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在逐步领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为有的放矢。一般地讲,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可以说,诗歌的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进而呈现给读者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只在此山中,云深又知处”的意境之感。对于任何读者特别是学生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能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品性)、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时常出现,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对有些诗歌来说,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所以,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2.悟关键词。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悟关键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通过“悟”,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住了诗歌鉴赏的主题思想及各方面的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的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想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波折等C合因素,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从这一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比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诗歌一般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类型,且又存在着交叉性。首先,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想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却采用象征、兴寄、反衬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信念、人格、志趣等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

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篇9

《红楼梦》中对中秋的描绘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原文这样写道:“一日,早又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

中秋之际,甄士隐十分好客,邀请贾雨村喝酒。那贾雨村本一穷秀才,正欲上京赴考,中途因缺少盘费而留滞于仁情巷葫芦庙,靠写诗作文过日子。山穷水尽之际,却有贵人相助,庙旁一员外名甄士隐支助了盘费,才得上京赶考。且说他寓居葫芦庙时,以卖文作字为生。他有七情六欲,看上甄家之婢娇杏,正值中秋,对月有怀,赋诗一首:“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脂砚斋说他“不独因好色,多半感知音”,是有几分道理的。文人嘛,同是天涯沦落人,高山流水觅知音,历来如此。

最有意思的是,表字“时飞”的他搔首对天长叹,高吟一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正好让甄士隐听见,甄士隐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明月当空,飞彩凝辉,二人不免继续豪饮。贾雨村在有七八分酒意的情况下,口号一绝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中秋诗起,中秋诗收,既清雅氤氲,又大气磅礴,这才是写人生抱负的好诗句啊!理想是动力,才气是支撑。因此,甄士隐听了,连忙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如果说这时甄士隐只是萌生资助的想法,后面贾雨村之言才真的坚定了他的想法。贾雨村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你看,“士隐不待说完”就表示“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处置”,“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非常豪爽,当然了这可能也有下赌的成分。贾雨村也很爽快,收赠而快走,可见对功名的急切之情。

中秋佳节写月的诗句也不少,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样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流露了对远方的家人无尽的思恋;李朴的《中秋》又写“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歌咏了皓月当空,长天万里的壮观景象;《红楼梦》中的中秋节,主人公贾雨村却对月抒发自己的凌云之志,当真少见!这个主人公正羁旅异乡,渴盼求取功名,这个“求功名”的迫切想法平日里如果时时刻刻放在心头,挂在嘴上是再正常不过的,表明此人抱负远大,积极进取;但此时此刻正逢中秋佳节啊!贾雨村却丝毫没有思乡之意,思亲之情,独独裸地把自己“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念头高声吟唱出来,曹公这样写肯定不是为了“求新求异”吧!窃以为,这样的笔墨恰恰可以活画出贾雨村的形象来!这是一个很有才华也很有抱负的读书人,但在他的价值观里,如果只剩了求功名为人生唯一要义时,这样的人就太可怕了!

想想,贾雨村后面的人生轨迹的确如此!他处理的第一个案子是一起人命案,这起人命案子有个最大的焦点,就是“英莲”是支助其上京赶考的恩人甄士隐失散的小女,贾雨村不但不帮忙找回,还恩将仇报。经过此次审案,他平步青云而上;再有一事,某次,雨村外出,偶在野外一小庙见一道士,像是甄士隐,但上前攀问以后,答非所问,便不在意,回衙了事。可走了没多远,小庙竟着火了,雨村只打发一下人看道士烧死了没有,也没有再落实,就这样了事。恩人被烧,死与活与自己再也没有多大关系,果真无情无义,只是个“削尖了脑袋”往上钻的人啊!

这个贾雨村绝对是个人材,而且是个大材,只可惜是个坏材。以金榜题名为分界,他的人生分成了前后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阶段,前一阶段他是一个历尽沧桑、忍辱负重、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男子汉;后一阶段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贪官污吏。曹雪芹真是一个大师,他给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不一样的中秋节,当我们听到贾雨村吟唱的诗句时可能当时还深受感染,但当我们读完全卷,再来品味这一节,再来思考曹公笔下的人物时,就是另一番感慨了!

第二次,是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和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贾母点头叹道:“咱们别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们八月十五日赏月是正经。”基本过程也就是拜月、夜宴、赏月。因贾母一句“赏月在山上最好”,于是,众人“从下逶迤而上,不过百余步,至山之峰脊上,便是这座敞厅。因在山之高脊,故名曰凸碧山庄。”他们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若花到谁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这一段有点俗套了。因为来的人不多,大家有点强装欢颜的感觉。大户人家赏月讲究一些,还要赏花,还要有音乐。贾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贾母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于是就有,“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

相比较而言,七十六回写得很清雅,因为有史湘云与林黛玉的联诗,但清雅中又显凄凉。史湘云和林黛玉的身世都十分可怜,特别是史湘云,可她相对大度些,少一些黛玉的多愁善感。二人来到“凹晶馆”,“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在这个宁谧的环境里,才女的才情与性情才可能完美地展现出来。其中最为有名的句子莫过于史湘云吟出“寒塘渡鹤影”,林黛玉对以“冷月葬花魂”,真是奇妙无比。

这回的中秋,又与寻常人家的中秋有着莫大的不同!寻常百姓家里,全家围坐,喝酒赏月,其乐融融!大观园赏月,表面热闹,实则悲哀。其时,大观园刚刚经历抄检,晴雯、司棋、入画都出去了,宝钗、宝琴也搬离了大观园,凤姐妯娌两个又病了,在这种情况下,越热闹越凄凉。桂花飘香,笛声悠扬,伴随的却是无味笑话和强颜欢笑,贾母堕泪就是明证啊!

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篇10

关键词:意象的内涵;古诗的解读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辉煌的诗歌文化,我们徜徉于诗的王国,穿行于词林诗苑,那充满灵气、富于美感的句就会纷至沓来。沉浸其中,细品慢赏,就会感受到古代诗歌无比惊艳的美。而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我们熟悉这些常见意象,就会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帮助,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不舍之情融合在一起。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惜别的深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最著名的地方,“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借杨柳表达一种离愁。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之用。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又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都借长亭表现深厚的离情。

月亮。古诗中的月亮大多是思乡的代名词。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美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用深邃美妙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鸿雁,每年秋末奋力回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后人又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借以表达思乡之苦。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多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又如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些词人,都借梧桐表达一种寂静凄凉的心境。

流水。水在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刘禹锡《竹枝词》:“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东流之水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载不动流不尽的是连绵的愁绪。

杜鹃鸟。周朝末年蜀君杜宇,被迫让位隐居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暮春啼苦,竟至口中流血,哀怨凄悲,动人肺腑。正如唐代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于是古诗中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它的啼叫容易触动客子的乡愁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