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娴小说十篇

时间:2023-03-27 22:17:45

张小娴小说

张小娴小说篇1

[关键词] 都市爱情;女性意识;本真;成长教育

【中图分类号】 I20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89-1

一、以爱情为重心的创作内容

身为言情作家,张小娴的作品涉及到了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各种类型的爱情。可以说,她的小说因爱而生,依赖爱情而活,基本以爱情为重心。通过文字,她向我们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与情感波澜,刻画出了不同的爱情类型,并且对爱情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其作品扉页上,都能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她相信承诺,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漂亮的衣服、美味的食物、男人的诺言。她找寻幸福,然后发现: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才会失望。遗憾,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令你遗憾的事情。她追寻爱情,然后发现:爱,从来就是一件千转百回的事。”在她的作品中,女人的心性、男人的特点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爱情就像柠檬,有着九分的酸,一分的甜。没有那九分的酸,怎见那一分的甜有多甜。”而张小娴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正是在不断追求着那一分的甜。张小娴书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因为她习惯于站在平凡人的视角写我们的爱情。

张小娴笔下的各种角色都是努力求生者,他们的爱情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爱情,但这之中却充满了纠葛,错综复杂,缠缠绕绕。爱情是甜蜜的,也是千疮百孔的,所以她笔下的爱情故事多以遗憾或痛苦而告终。不过这也是她小说创作的一个特点,直白、现实,甚至有些冷酷。

二、“我”视角下的男女形象

这个“我”并不是本文作者,也不是张小娴本人,而是张小娴笔下的“女性”主人公。张小娴的小说是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突出对女性特有的关注。“她擅于在达观的文字下潜藏锐利锋芒,以充满女人智慧的笔法,一针见血的文字、冷静客观的爱情观,描写出对大都市现代爱情关系的种种思索”,用这句话来形容她再合适不过。

张小娴在文中习惯用第一人称,即用“我”的眼光,“我”的感情,“我”的口吻来叙述一个个充满变数的爱情故事。先是与“我”有关的恋人、朋友的爱情,然后是恋人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恋人的爱情故事,这些爱情交叉重合。她就像是一位手艺精湛的工艺家,不慌不忙、从容自如地编织一段段真实而凄迷的情缘与爱恋。她的艺术世界看起来既平实又充满波澜。

三、本真的艺术手法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她的作品标题都很特别、新奇。像《面包树出走了》、《荷包里的单人床》、《三月里的幸福饼》等,这充分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其次,她非常善于运用意象,这对于她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故事的开展都起了很大作用。在《三月里的幸福饼》中贯穿全局的当属“幸福饼”这一意象,其他作品中,如浮尘子钟、蜗牛奄列、缝在抱枕里的信、一种叫做“恩戴米恩的月光”的灯等,不能不说这些新鲜的意象让整个故事都温馨浪漫了起来,还给人带来了不做作的惊喜。像冬夜里的一杯热茶,即使读者孤单落寞,心里也会变得温暖。

最后,小说多用平白直叙的白描手法。她很少用复杂的修饰词和冗杂的细节描写内心世界的情感,而是选用最简单、最平实的语言清楚明白地讲述故事本身。她喜欢用人物之间简短的对话和少量的动作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客观现实的艺术手法,使得她的小说语言显得真实自然,又不失细腻。

而且字里行间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用“平时达观的文字下潜藏着锐利的锋芒”,来形容其文字最为不过。她的语言通透睿智、犀利简洁,阐释了爱情,表现了人生,也刻画了人性。如:爱情不是两个人或者三个人的事,而是一个人的事。爱情,是自身的圆满。当你了解爱情,你也了解人生。这就把爱情提到了与人生同样的高度,把感悟爱情视为领悟人生、完善自我的并经之路,赋予爱情以人生的终极意义。

四、关于爱的成长教育

张小娴的作品核心应该就是她现实、大胆的爱情观念了。接受她的爱情观念,可能会觉得现实残酷,对将来望而却步,但这种残酷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关于爱的成长教育,这也是我们对人生的正面思考。

每个人尤其是女孩都可以执着地追求爱,但每个人都要有独立的一面,爱情也需要独立的空间。她的爱情观倍受关注,从网络上各种各样的爱情语录就可以看出来,这些对女性生存空间的思考,对都市爱情的解析,对人性的感悟都可以成为一场全新的教育。

张小娴是一个充满智慧、但又不会咄咄逼人的女子。正是她特别和率性的写作,使得她自成一派,在港台文学中独树一帜,并赢得了巨大声誉和无数读者。虽然有时她的作品会被当作消遣读物,不登大雅之堂,但要知道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不管怎样,她的作品是对她所处的现代都市或当今时代的一种映射,会让都市中忙碌的人暂时停下来,思考自己。

参考文献:

[1]张小娴.张小娴小说精选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2]黎活仁.香港八十年代文学现象[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0.

[3]小思.香港文学散步[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

[4]魏饴.小说鉴赏入门[M].大连:辽宁师范出版社,1998.

[5]黄也卓.言情小说的定型及当代流变[J].小说评论,2004,(04).

张小娴小说篇2

昨目的阴霾还未散尽,今天的黑暗骤然降临。随着高考的临近,张小娴越发觉得日子枯燥无味,整天除了看书就是考试,看得两眼昏花,考得天昏地暗!想到高一时和好友一起写日记,一起散步的日子,那才叫一个“爽”!可如今,代替悠闲的是紧张。累了,趴在课桌上睡到“口水成黄河”也无所谓;饿了,随手从课桌里摸出一包不知何时拆开的饼干,往嘴里一塞……张小娴过着机器式的生活。可是,或许她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她的成绩依旧一塌糊涂,数学是一百年不及格,文科综合也无丝毫起色。张小娴耸耸比酸奶还酸的双肩,看着试卷上可怜的分数,强忍着的泪水,终于还是掉了下来。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公平?为什么偏偏只有我付出了却没有收获?此刻的张小娴已几近崩溃……

时间永远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徘徊而停下脚步。转眼间高考“二模”就要来临了,经过“一模”泪水洗礼的张小娴又感到噩梦即将降临。“二模”前夜,张小娴本想早点睡觉,养足精神,可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上次考试惨不忍睹的分数,就像恶魔一样,死死地纠缠着她,让她无法安眠。看着书桌上可爱的书本,她终究还是翻开了它……

夜,出乎寻常的静,一缕灯光从窗户射出,在不远的树梢上,被黑暗湮没。夜,异乎平常的暗,可怕的黑夜,似乎要将那一缕灯光全部吞噬,吞噬万事万物,成为世界的主宰……张小娴睁开疲惫的双眼,才意识到原来昨天不知何时竟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抬起酸痛的双臂与欲炸的脑袋时,张小娴从窗口看到一个奇异的景象:天边,一轮鲜红的朝阳正在奋力挣脱地平线的束缚。张小娴突然大叫一声:“加油!”就在这时,太阳跃上了天空,向张小娴露出了灿烂的脸,张小娴与它相视而笑……

张小娴小说篇3

男人嘛,都有显摆的臭毛病。我立即拍了胸脯,当然有,市报有我一位铁哥们,是编辑部主任,要不,我去找找他?没想到电话一通,那哥们儿也显摆了,立即拍胸脯说,哥们儿,没问题,这事儿包在我身上。

静娴一高兴,就说,谢谢啦,明天中午,约上你那哥们儿,咱上燕云楼喝一杯。

第二天,趁静娴上盥洗室时的工夫,哥们儿神神秘秘地看我,哥们儿,有本事哪!

你什么意思?她有丈夫有女儿的,我和她仅仅只是十几年没见的同学。我吃了一惊。

同学?哄鬼!一个同学值得你那么卖力?哥们儿狡黠地一笑,情人呗?

第三天上午,我还在睡觉,就听见太太叫喊,大山大山,快醒醒,有位小姐找你!

拿来一听,是静娴的,她告诉我时装照片登出来了,问我明天有没有空,都贵大酒店有一场时装演出,她有几张票。最后又补充一句,如果你太太感兴趣,也可以一起去。

我问太太:你去不去?

我去,儿子谁带?太太摇着头说。说完,突然问我,她是谁?大山大山叫得蛮亲热的。

我说是我中学时的同学,叫静娴。

狗屁个同学,情人呗?太太白了我一眼。

第四天,我一个人去了都贵大酒店。这天,静娴穿了一件旗袍,显得格外妩媚动人。演出完毕,已是夜里11点过后。我们一起乘出租车回家。车先经过她住的小区门口,她塞给我一张50元的人民币,说接着,算车费。我说,老同学何必客气呢。今后麻烦你的事儿还多哩。她硬把50元的钞票往我车座前扔。

就在这时,司机座的那边窗户探进来一张四十五六的男人的脸。他的眼光很异样。

我丈夫,刘小毛。静娴的神色有些尴尬。

我也有些尴尬。我说,司机,咱走。车过老远,回头,静娴和刘小毛仍然间隔着一辆车的距离站着。静娴要进小区大门,刘小毛不让她进,像是在盘问。

仿佛听到一句,狗屁个同学,情人呗?

回到家,已是12点过了。太太脸上像是涂上一层浆糊,一脸凶相地望着我。问你!刚才有个叫刘小毛的打电话来,问你到家没有。你做什么了?她的的口气挺冲,像是拿到了什么证据一般。

我说有什么了,昨天不是跟你说看演出吗?

看演出看演出,电话都打到家里来了,难道就没发生什么事?

发生什么事了?就一起看了场演出,就是情人?就是搞外遇了?

哼,看看你,衣服穿的比我们当年约会还漂亮,你还狡辩?

电话又响了。我抓起来,又是刘小毛。你和我老婆是不是老同学?见过几次面?那口气纯粹是在审判犯人。

我如实说,我们只是在校庆日上见过面,她要去报社刊登照片,我就陪她去了,然后,一起看了场她最新设计的时装表演,就这些。

就这些?哼,哼,他明显不信。

电话挂断后,太太又来了,就算我相信你,你了解静娴吗?他丈夫为什么要盯住她?她是不是早有了勾引第三者的前科?

我啼笑皆非,都分别十多年了,我哪知道她这十多年的履历?

第五天,刚上班,趁办公室没人,我就打电话给静娴,想问问她丈夫为什么对她这么不放心,电话没通。

下午,传达室便说有人找我。出去一看,是刘小毛和他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那女孩泪汪汪的,还背着书包。

赵先生,昨晚,我们吵了一架,静娴出走,几天也没上班,娘家也没去,你们既然是老同学,我想问问你。刘小毛说。静娴的女儿也哭起来,叔叔,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好像我真成了拐骗她妈妈的人。

天哪,都什么跟什么嘛!我气愤地站起来,实在受不了如此的胡搅蛮缠。

如果你不想谈,我就去找你们领导,我刘小毛活到42,又下了岗,只剩下老婆女儿了,你叫我怎么活?!刘小毛拉着女儿就走。

在领导面前,我说,主任,我真的只是帮了她一个小忙,一起看了场演出,我们之间,什么也没有。领导似笑非笑地看着我。领导说,我相信你。他劝刘小毛回去,并告诫我,只要静娴一来电话,就马上通知刘小毛。趁刘小毛一走,领导又似笑非笑地对我说,小赵啊,领导说今天部里要下来人,晚上跟我一起去陪陪客?我正沮丧着哩,哪有心情去陪领导?便说太太身体欠安,告假。临走,似乎看见领导翻了翻白眼,他拉着另一位副主任走了。

回到家,太太却特别的高兴,准备了不少的酒菜。她在争取我“回心转意”。我向她一五一十地说了,她一下瘫坐在桌子上。领导即将退休,你与另一个副主任都是主任的合适人选,今天放弃陪部领导,放弃在书记厂长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那不是放弃自己的前程吗?

晚饭后,刘小毛又来电话了,打听静娴的消息。太太冲着话筒嚷起来,你老婆出走关我老公什么事?!再打电话报警了!

第六天……

第七天……

第十天上,静娴终于回来了,她去一风景区散心了。回来后,她从女儿那里得知刘小毛找到我单位,便打电话表示歉意。

回来就好,静娴,我不是你的情人吧?

张小娴小说篇4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的经典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呕心沥血的打造下,不断传承和演变着。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票通过了中国昆曲成为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当时的重要新闻。今天,舞台精品的打造、爱好者的逐渐增多表明这一传统艺术正在重新被人们所追求。

昆曲界中有许多名角,仅上海昆剧团中就有许多国家一级演员,其中,当今昆剧舞台上首冠生蔡正仁与当今昆剧舞台上当家闺门旦、二度“梅花奖”得主张静娴这两位“国宝级”的艺术家,不仅自己多有建树、桃李芬芳,而且在舞台上默契配合,用高尚的人格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把观众带往昆曲艺术的极致曼妙之境。

结缘昆曲,偶然中的必然

用几十年的心血追求昆曲艺术之美,并达到了常人很难企及的程度。说起与昆曲的结缘,蔡正仁与张静娴却都表示“非常偶然”。

蔡正仁成长于江苏吴江震泽镇,父亲酷爱京剧,他常常跟着去看戏。除了京剧,家乡常有越剧、锡剧、文明戏、评弹演出,他也经常去凑热闹。看戏回来他仍觉得不过瘾,常常带领弟弟们在院子里表演,就在一群孩子们吵吵嚷嚷的演出中度过了童年。一天,父亲看到《解放日报》上有一块“豆腐干”信息:上海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招生,虽然有些遗憾,不是京剧招生,但是能够让调皮的儿子到上海去上学,并且包吃住,这也是不错的选择。“当时有几千个人报名,初试时候是120个,最后留下的是60个。”回首当年,蔡正仁不由地笑了,那时他作为十一岁的小戏迷其实还谈不上有什么基础,而且对昆曲这个剧种还从没见过,揣着朦胧的演出梦,他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成了后来蜚声海外的“昆大班”的学员。

学戏之初,他并不喜欢用假嗓子咿咿啊啊唱的小生,所以在分行当的时候坚决地选择了老生。然而,有趣的是,命运的转机你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的。两年后,京昆泰斗俞振飞从香港到上海,“那么一个有名气的角儿,来看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在我们平时练功的地方,一个简陋的小舞台上,他和我们昆曲班的朱传铭老师,也是昆曲旦角的头牌,一起演了一出《评雪辨踪》的折子戏给我们观摩……”,蔡正仁的眼神有些悠远,思绪飘回了那个奇妙的时刻,“这个演出把我给看傻了,当时的情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俞振飞出神入化的表演让蔡正仁震惊,“小生怎么变得一点都不讨厌,而且还很可爱?”当时小生组的学员正在学《雷峰塔・断桥》,可是几个学员都学得不尽如人意。老师便把蔡正仁叫来试试。学了几段之后,旦角组的“白娘子”们纷纷起哄:“蔡正仁最像许仙!就是他,就是他!”于是沈老师表态了――“奈就勿要再回去哉,就待在小生组。”―― 蔡正仁惟妙惟肖地模仿起自己的启蒙老师。自此,他就开始了小生这个行当的学习生涯。以后等俞振飞老师回到上海,完全被俞派小生折服的蔡正仁又开始向俞振飞老师学戏,每次一有老师的演出,他必定到场,老师到哪里他跟到哪里,孜孜不倦地学习。

张静娴又是怎么走上昆曲的追求之路的呢?“我糊里糊涂考上了昆曲班,开个玩笑说,我们这批孩子是被骗进来的。”人如其名的张静娴说起童年经历也禁不住加快了语速,脸上显出小女孩般的笑容。当初她和大多数同学是冲着京剧报名的,但巧的是在考试的时候,她唱了《春香闹学》中的一段,那是她的小学老师业余教她们的,因为老师自己是个昆曲爱好者。年幼的她也没有多想,可是就这么一唱,考官们都惊讶了,在当时很少有人知道昆曲的情况下,这个小女孩却能在那里唱得有板有眼。结果是张静娴进入了后来被业内称为“昆小班”的昆曲演员训练二班,成为比蔡正仁晚五年入门的师妹。

学戏与做人是相通的

“我学了昆曲以后,越是接触越是觉得喜欢,越学越有味道。” 张静娴与昆曲“相看两不厌”有几十年了,那一腔喜爱没有改变,并且越积越浓。那个愣头愣脑坚决不学小生的蔡正仁也变成了“官生魁首”、“活的唐明皇”。如今的两位都有许多让人肃然起敬的荣誉,如果要把各种头衔、获得的奖项罗列出来,可以列一长串。可是多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谦虚的心态,一如既往地在艺术的道路上上下求索。

其实,辉煌背后有许多辛苦的汗水和彷徨的泪水,外人并不知道。他们这两班学员毕业后不久就赶上了“”,昆剧演员几乎都被转到了各个京剧样板戏组。无论“大班”的师兄还是“小班”的师妹,都感到前景渺茫,甚至有些灰心丧气。直到1978年之后上海昆剧迎来复苏的春天,他们才得以把昆剧功夫重新拾起来。

上海昆剧团独立建团之初,演出市场一度很繁荣,出的剧目很多,但是演员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当年张静娴看到很多小班的学员由于各种原因放弃了专业的艺术道路,她扪心自问,自己对昆曲的那份感情实在无法割舍:“确实大班的同学基础比我们好,经验比我们丰富,社会影响也在我们之上。但是我喜欢昆曲,不甘心扔开她。所以,我觉得我应该比别人更用功,更刻苦,更要全力以赴。”如今,在上海昆剧团老一辈的十位一级演员当中,其他的九位都是当年“昆大班”的学员,唯有张静娴是“昆小班”的。逆境往往能够锻炼人。1989年11月,《长生殿》要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之前除了华文漪,没有人演过全本的杨贵妃,这给当时第一次主演杨贵妃的张静娴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整个排练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二十天,“我练得很苦,我告诉自己要坚持,不能辜负大家的希望。”短短的二十天怎么可能练出一部戏?蔡正仁替师妹道出了秘密,原来以往每次排演《长生殿》,张静娴都会认真地观摩学习,虽然不是自己上场,但是学习、练习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她一直在默默努力。对于张静娴的努力与刻苦,师兄蔡正仁非常赞赏。所谓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也许正应验在了她的身上。

然而,张静娴却认为,个人的努力固然是重要的,而师长的提携对于她获得今天的成绩则有着巨大的作用。她说,同蔡师兄的合作是从《长生殿》的《絮阁》开始的。虽然唐明皇是整个《长生殿》的主角,但是在《絮阁》这部分中,主角却是杨贵妃。“最一开始的合作就是师兄给我这个师妹配戏。这对我是多大的鼓励啊!”对于这一点蔡正仁是怎么看的呢?他说:“虽然我是师兄,但我们是同辈人,应该互相谦让,只要对戏有利,不分主角配角。即使水平再高,一个演员也必须要有全局观念,从戏出发,根据角色的轻重缓急来演。”

电影界常说,“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在戏曲舞台上恐怕也是这样。能够“让”、能够“配”已属不易,在成名成家之时还能心平气和地做到这一点,自然更难能可贵。学戏必须刻苦,做人也应该努力;学戏要谦虚谨慎,做人也要虚怀若谷。也许正是这种对演戏和做人的追求使得他们达到“人戏合一”的境界。

默契是一种“动态平衡”

蔡正仁与张静娴的舞台合作至今已持续了二十多年,对于对方的为人和戏路都十分熟悉。多年来的合作造就了默契。这话说起来很简单,在实际中却很难。一出戏是活的,角色是活的,演员是活的,这其中就会有很多变动的东西。即便是多年搭档之间,对戏的理解也难免有产生不同意见的时候,如果双方之间不能互谅互让,也可能会造成不合拍。“两个人在舞台上的默契,是艺术观、个人品质等因素结合起来的产物,牵涉到很多方面,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蔡正仁说。

这种高度的默契并不等于说是你笑的时候我也笑,你哭的时候我也哭。默契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谦让、相得益彰。戏曲表演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细微变化都要揣摩和斟酌。演员演得再多仍然会对角色有新的感悟,演过多次的角色也仍旧有改革的余地。所以,经过演了那么多场次,两个搭档还是经常会在一起切磋技艺。

“我们会经常讨论,有时候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人家说我们的搭档是‘天衣无缝’,那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如果说达到了,那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出来的。要经常交流,多听听对方对戏的理解。”好在争论归争论,大家都是对戏不对人,“只要为了在戏上能更好、更出彩,大家都能够理解对方。”无意中,两人都说出了同样的话。

承前启后,常演常新

蔡正仁和张静娴并不仅仅是《长生殿》中的唐明皇与杨贵妃,他们一起搭档表演过的曲目有很多,如饰演《班昭》中的班昭与马续等历史人物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让观众穿越时空,随着剧情的起伏或喜或悲。

演员在学戏的时候要尽量模仿老师前辈,但是当达到一定水准、具有一定人生阅历和感悟的时候则要在扮演的角色中揉入自己的特色。这么多年过去了,张静娴不仅演出了带有自己特色的杨贵妃,而且还饰演了班昭。传统剧目是千锤百炼出来的,相对而言更加成熟、更加为人们所接受,新剧目则有许多困难。《班昭》虽然在题材、唱腔、表演等各个方面都尽量继承古韵,按照昆曲的艺术规律设置,但它毕竟是一出新戏,能不能获得观众认可,大家都要承担风险。而且,“班昭”还有另一层顾虑,在这出戏中,班昭是主角,马续是第二号,而该角色所需要的憨厚、稳重、忠厚气度等等都与蔡正仁本身所具有的气质非常契合,“要请师兄给我配戏,实在有些担心,同时也有些过意不去。”张静娴表示。当她同师兄商量此事时,蔡正仁也看出了她的担忧。“我觉得是新编的历史剧目,应该要支持。合作不是嘴上说说的,要拿出行动来。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于是就表示同意。”蔡正仁说。事实证明,这对搭档又获得了满堂彩!

应该说,这些经典角色对于这两位搭档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特别是《长生殿》,演得次数多,绵延时间长。可以说“唐明皇”已经几乎等于蔡正仁的另一个名字了。他们大大小小的演出、排练加起来,总共演过多少次《长生殿》,恐怕很难算得清楚。套用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词,他们两位主角会不会对扮演的角色“审美疲劳”呢?或者表演上是不是会归于模式化呢?“的确,人物模式化是很容易产生的。如果一个演员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不再追求了,那么饰演的人物就会趋于程式化。”张静娴说,“我特别注意不要落入这样的境地。我每次演出都提醒自己,要把这当作是第一次上台表演。”她表示,这样做不仅是激励鞭策自己,而且也是出于对观众负责、对扮演的角色的爱护。因为演员演过几十遍上百遍,但观众也许是第一次看,如果演得不好,观众看不到精华,就会对这出戏、对昆曲产生误会。而对于角色本身,演员也应该通过每一次具体的表演让其放出光彩。所以“我要保持新鲜感和兴奋度”。

演员也是人,蔡正仁很客观地说,每次演出演员的身体状况、现场互动是否充分等都会影响演员的情绪,从而影响演出的质量。戏剧表演是非常有现场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演员的表演也许不能做到每次都可以打一百分,但是“我们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我们的每一次演出”。即使像蔡正仁与张静娴这样的水准与合作经验,直到现在,每一次表演之前他们仍要对戏。

张小娴小说篇5

《评奖风波》

创作:邹宗荣

年终晚会专用剧本

作品主题:通过展现一个单位年终工作总结,有人伸手要奖和有人主动退功的搞笑场面,反应当今社会人们求公开、要公正、盼公平的民主意识,也折射出在名利面前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荣誉观。

人物设定:4人,两男两女。

王主任(男)——单位领导(如果是企业可改称王总);

张 娴(女)——要奖员工:

李 姗(女)——要奖员工;

姚 江(男)——退奖员工。

舞台道具:一张桌子,上摆电话、茶杯、文件资料若干;四把椅子。

情 节 展 开:

王主任戴着眼镜,夹着公文包上场(以下简称主任)。

主任:年终总结刚搞完、评功评奖起波澜、没获奖的有意见、评上奖的也不干,这种现象真少见,真是鸡屁股拴线儿——扯蛋。对不起,当领导曝粗口有点丢面儿(不好意思)。(走到桌子跟前坐下,端起茶杯喝口水)现在的人啊,真是琢磨不透,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毛驴思俊马、住着别墅望高楼。什么时候能满足?没个够。咳!(叹口气)

主任:(喝口水两手揉了揉太阳穴,接着说)评奖风波难消停,血压升高头也疼,有人要写告状信,有人上访去京城,逼我退宫快走人,(一拍桌子)——不可能!(冷静片刻,接着说)员工不明具体情况,有点牢骚也正常,当领导就得有肚量,让他们大胆把话讲。这不,今天有几名员工要找我提意见,听听他们有什么不满,到底是红中还是白板。

张娴气呼呼的上场。

张娴:我对评奖有意见、凭啥没有我张娴、我找主任去理论、看他给我啥答案。(稍停)我等个同事叫李姗,我们并肩去作战,看看主任怎么办,说不定死人放屁——有缓。(喊李姗)李姗,快点啊!

李姗:来了,来了(手拿一张纸,快步上场)。优秀员工出名单,上面没有我李姗,听说今年要重奖,评上优秀奖八千。(拉着张娴的手)走,我们找主任说说看,能不能来个峰回路转。

张娴:什么(问观众)?你们说我俩伸手要奖脸皮厚?。

李姗:你们还是老观念,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这是自告奋勇来维权,古代有个毛遂能自荐,我们干嘛还要脸?不、不,说错了,我们干嘛要躲闪?维权就得冒点险。

张娴:再说,这次评奖本身有问题,不能憋着委屈生闷气。哎!这不到了吗?(指着主任办公室)

两人到了主任办公室门口又有顾虑,互相推让,谁也不愿先进去。

李姗:你先进吧!(把张娴往前推)

张娴:你先进吧!(把李姗往前推)

李姗:你进,你胆大。

张娴:你进,你脸厚

李姗:什么?

张娴:你在前,我在后。

李姗:哦,要不咱们一起进,同时迈腿手推门。

张娴:好哇,我喊一二三。

主任:谁在门外乱嚷嚷,有事赶快进来讲。(起身去开门)

这时张娴、李姗同时准备迈腿,正好主任开门,二人差点扑倒在主任身上。

主任:哎,哎! 你们开什么玩笑?(往后退让)

张娴:主任请你不要见笑,我们不是投怀送抱…

李姗:我们是有事找你闹…

主任:闹?

张娴:不、不,有点事找你说道说道。

主任:来,来,坐下慢慢说。

李姗:不,我们站着说气儿足。

主任:什么事有那么大的气?

张娴:这次年终评奖不公平,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透明,大家都说有猫腻,领导拿奖送人情。

李姗:真正优秀的没评上,能吹会拍的上了榜。

张娴:你们凭关系、认背景,获奖的都是你们身边的大红人。

李姗:埋头苦干的没评上、投机取巧的受表扬。

张娴:你把风气往哪带,这样下去都学坏。

李姗:说是交给群众评,领导早就搞内定。

张娴:有个员工叫姚江,平平淡淡能获奖,刚来两年就当标兵,准备到市里去演讲,知道大家怎么说吗?

主任:怎么说?

张娴:跟你主任是老乡。

主任:哈哈!你们真是能瞎编,他是河北山海关,我是安徽马鞍山,黄河两岸握手—差的远,说是老乡,根本就不沾边儿。

李姗:别人能获奖我们就为什么不能获奖?

张娴:别人吃肉也让我们喝点汤。

李姗:喝不上汤也让我们闻闻香。

主任:评优秀、当先进,你以为是吃食堂---人人有份啊?喝口水,你们先歇会儿,听我先说两句…(被打断)。

张娴:大道理你别讲,我们找你就要奖。

李姗:大道理我善长,做梦说的比你强。

主任:哟喝!你们这是诚心找我斗气来了?还让不让我讲话?

张娴:好吧,你讲吧!

主任:你俩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你们的意见我是愿意听取的,评奖程序是没问题的,结果是不可能更改的。你们要好好….(被李姗打断)

李姗:好?好什么呀(气呼呼的)?评奖结果不更改,我们等于是白来。今天如果没结果,明天我们去静坐….

主任:噢!(惊讶)至于吗?

张娴:不管鱼不鱼虾不虾,实在不行我们去找奥巴马,奥巴马说不行,再找潘基文…(说着,捂着嘴笑起来了)

主任:喝!真行啊!(接着上面的话开玩笑)奥巴马在华盛顿,谁个给你们办签证,没签证警察给你一闷棍,你说丢人不丢人,引渡回国再受审,成了第二个赖昌星。

无意中的这段玩笑两人冷静了许多。

主任:你们两个消消气,静一静,就你们刚才说的我来答复你二人,有些情况你们没弄明,有的纯属是捕风捉影。你们说这次评奖凭关系、认背景,几个领导搞内定,请你们说说具体事和人。

张、李合:可以。

张娴:我先说。

主任:好,我洗耳恭听。

张娴:就说姚江吧,他没关系没背景,你们能让他当标兵?

主任:你们说他和我是老乡这个已经排除,他还有什么关系、什么背景?

张娴:听说他的一个堂叔给一位副市长当过秘书,这个粗腿你们能不抱吗?(被李姗打断)

李姗:没有,不当了,早下去了。

张娴:啊?怎么下去的?

李姗:办事轴、不灵光,尽给领导出洋相。

主任:哟喝!看来你们知道得不少啊!那你说说都出什么洋相?

李姗:领导讲话他叨嗑,领导敬酒他不喝,领导夹菜他转桌,领导要走他唱歌,领导的家事他瞎说,领导出事他推脱。百分之百不合格,这样的秘书谁还要。

主任、张娴哈哈大笑。

李姗:合格的秘书哪能是这个样子。

主任:那合格的秘书应该是啥样?

李姗:合格的秘书应该处处体现一个“先”字。

主任:怎么个先法?

李姗:领导未行我先行,看看道路平不平;领导未坐我先坐,看看位置错没错;领导未讲我先讲,试试话筒响不响;领导未尝我先尝,看看饭菜凉不凉;领导睡觉我站岗,在哪儿睡觉不能讲。(说完自己也笑了)

主任:哈哈!你还一套一套的啊!照你说我们就抱这样一个不合格秘书的大腿啊?

张娴:谁当秘书我没听说,我听说姚江他有个表哥在哪个乡当乡长。

主任:乡长大腿我们也抱啊?

张娴:乡长怎么啦?乡长不比你这个主任差,没听农民兄弟说吗?

主任:说什么?

张娴:乡长、乡长,不吃香谁当这个长?当乡长的会保养:每天一只鸡,五天一头羊,天天都在当新郎,村村寨寨都有丈母娘。(说完捂着嘴笑了)

主任:你说的是腐败乡长,大多数乡长可不是这样啊!

李姗:我还听说….

主任:你又听说什么了?

李姗:有个县开三级干部会,散会后县长拍着一位乡长的啤酒肚说,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可要像你这肚子一样气可鼓不可泄呀!乡长拍了拍自己的肚皮:县长您放心,自从当了本乡长,就把肚皮交给党,要是派我去台湾,准能吃垮。

主任:哈哈!你们这些听说都是从哪儿听来的?(稍停片刻)好了,不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无中生有瞎杜撰,这和评奖不相干,既无堂叔当秘书,更无表哥是乡干,当心告你们是诬陷。

张娴:姚江才来单位一年多,他平时无声无息,有什么先进事迹,骄人的业绩,他当先进,我们不服气。

李姗:我们的表现你没注意,可以说感动2011,堪称活雷锋,超过郭明义,不是我们说大话,敢和姚江来kp。

张娴:那叫pk,你说反了。

主任:你们是反了,总算有自知之明。(端起杯子喝了口水)姚江是党员是骨干,挑起大梁独当一面。今年推出的新项目,为单位赚回三十万,他热心公益不计名,帮助他人度难关,平时为人很低调,劝阻领导来宣传,群众写了感谢信,挂号寄到市委办,这样领导才发现,打来电话批评我:政治不敏感,行动太迟缓。上面正在整材料,要在建党90周年作为重大典型来宣传,这些事迹你们有吗?pk出来我看看。

张娴、李姗互相对视了一下,仍然不服气。

李姗:你那么说,我就不谦虚了。

主任:你说吧!

李姗:我基本上是天天做到:上班提前一刻钟,打开门窗通通风,打开水、拖地板,看看厕所冲没冲。单位采购劳保品,我一人搬箱洗衣粉;上次组织去郊游,主动要求当留守;接待客户笑脸迎,谈完业务送出门;工作业绩也不错,每月考核都通过;有次单位买配件,我还垫了五毛钱;没有必要一一数,你说说,评个优秀够不够?我建议你们重新研究、研究。

主任:嗯!对自己的优点总结得还很全面,不过….(张娴打断)

张娴:别不过,我的表现也不错,借此机会也说说。

主任:好吧,你也…。

张娴:我不会说只会干,样样工作往前站,这次搬家安网线,我还帮忙打电钻,我当文员不偷懒,资料整理很规范,每次检查受称赞,打印文件速度快,从不积压遭埋怨,坚持原则管物品,天天按时订盒饭,自学修理复印机,玻璃坏了自己换,单位员工都说我…

主任:说什么?

张娴:真能干。

主任:我看你们是托着屁股上楼梯——自己抬举自己。

张娴:怎么?事迹不突出?

李姗:怎么?业绩不突出?

主任:我看是腰间盘突出。

张娴:群众眼睛是雪亮的,不管怎么说我们两个也是大家提名,班组上报,为啥到你这儿就给删掉?

张小娴小说篇6

成长故事1:“原谅爸爸一次吧”

叙述人:慧慧妈

慧慧是个敏感的小宝贝。从她刚学会走路起,只要我和她爸爸聊天时,说话大声点儿,就以为我们吵架了,就会站在我们中间呜呜呜地哭起来。惹得我们哈哈大笑,每次都要解释半天,没和爸爸吵架。然后和爸爸亲热地手拉着手在她面前转上一圈,慧慧才会高兴地止住哭声,去玩自己的玩具了。爸爸感叹着,有慧慧在,咱们真想吵架也吵不起来了,这个小小监督员可真是做得不错。话是这么说,可小慧慧不分青红皂白地哭,也让我烦恼,都不敢和她爸大声说话了呢。

上周五,慧慧爸值班没回家,我打了几次电话都没接,第二天,继续打还是没接,直到快下班时,他才回电话说手机改振动了,没看见。虽然是这样,但我还是很生气,等他回家非要给他点颜色看,都不想想我是怎么为他担心的。

慧慧爸进屋后,我就冲着他嚷了起来,慧慧爸一个劲地地向我道歉,我还是觉得不解气,坐在沙发上生起闷气来。要按往日,慧慧一定哭得惊天动地了,可是她居然没有,等爸爸进卧室换衣服后,慧慧走到我面前,轻声地说:妈妈,你就原谅爸爸一次吧,他上班很辛苦,妈妈生气会长皱纹。

第一次听到慧慧说这样的话,我既吃惊又开心:她没有哭,而是站在一边判断我和她爸谁对谁错。忽然间,便有了一种她已经长大不少的感觉。我的心情一下就好了起来:听慧慧的,咱就原谅粗心大意的爸爸一回吧,谁让咱们有了一个这么懂事的乖女儿呢。

妈妈感言:从只知道发泄,到学会以自己的角度思考判断,宝宝的成长是比其他的东西更让妈妈惊喜的。

成长故事2:“妈妈别怕,有我在”

叙述人:小武妈

前段时间我生病了,到社区医院看病时,家里没人照顾小武,就把他也带上了。

医生给我开了处方,要挂点滴。这地方小武可熟悉,他一到输液室就开始紧张起来。每次生病的时候,要打针时可费尽了我们的心思来帮他转移注意力,还是会吓得哇哇大哭。看他紧张的神情,我笑着跟他说,这回是妈妈打针,万一妈妈也害怕得哭起来,你怎么办?小武想了想,拉住我的手说,妈妈别怕,有我在。

小武开始拉着我的手,在排队等候时,还一个劲地安慰着我:别怕,一点也不痛。就像小蚂蚁咬一口。以前护士阿姨跟他讲的话,全派上用场来安慰我了,还给我鼓劲,护士给我扎针时,小武对护士说:阿姨,打针一点也不疼对吧。

在挂点滴的40多分钟里,小武可忙了,一会儿说妈妈,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一会儿又要唱歌给妈妈听,可把我逗乐了。虽然身体不舒服,可心情却特别好,小武照顾起妈妈来,还很细心呢。

看着小武有板有眼的样子,大家都笑了:孩子虽小,可真懂事呢。听到大家对他的夸奖,我心里暖暖的,忽然间,天天要我保护照顾的孩子,今天却拍着胸脯说,妈妈,别怕有我在。带着稚气,却是他十二分的真心。

妈妈感言:对于宝宝,我们常常以为,他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并不是他不懂,而是我们从未给过他机会。在需要时,宝宝马上就会长大许多。

成长故事3:“外婆,你坐”

叙述人:小娴妈

小娴从出生开始,平时都是外婆带的,转眼两年多就过去了。这两年多对外婆来说,可是有点漫长,一个小宝贝只会张着嘴哇哇要吃要喝的,还得天天到处带着到户外找小朋友玩,不是要抱就是要背,对上了年纪的外婆来说,确实挺辛苦。外婆就盼着小娴快点长大,可这一天,似乎还不知等到什么时候。

一天,外婆准备着把小娴的几件小衣物在盆子里搓搓,刚端着盆子放到阳台,要去拿小椅子来坐。小娴放下手里的玩具,跑过去端着小椅子摇摇晃晃地走到了外婆旁边,放下小椅子,拍拍小椅子说,外婆,坐坐。

外婆一把抱住小娴就亲了一大口:“我的小娴,会心疼外婆了,外婆怎么累也不觉得啦。”外婆的眼角还有隐隐的泪光。我正好在客厅看到了这一幕,也为小娴的举动暗暗叫好,我也跑过去,高兴拥抱了小娴。我的小娴不知不觉间就长大了,在她小小的心灵世界里,也开始有了关爱家人的想法。

妈妈感言:搬个椅子端个茶都是微不足道的事,但孩子走出这一步,却是意味着她的成长,而成长,就是这样一点点开始的,只要心细,都能感觉得到。

妈妈留言板

我最怕在上班时接到宝宝打来的电话,不是闹着要妈妈回家,就是一直哭闹,有一天,又接到宝宝的电话时,她没哭也没闹,而是叮嘱妈妈路上小心时,我立刻有了一种宝宝长大了的感觉。――玲玲妈

张小娴小说篇7

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天气:晴

语文老师去学习了,全班欢乐起来。但发生了一件事,让我非常气愤!

今天早上,我看到张鑫佳有一种亮晶晶的纸条,真好看,便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她看到后,抓起一把递给我,我连忙推辞,可心里实在喜欢,就收下了。班长看见了,放下手里一大袋亮纸条,扯起嗓门大吼:“徐婧娴,你要那个干什么!你又没用!你拿它干什么?说!那东西你又学不会,你要什么!”张鑫佳火冒三丈,说:“我给她怎么了?”我正想开口,被她推到了一边。我只好看着,干着急。果然,班长傲慢地说:“你给我过来!”张鑫佳过去了,班长一把扯下她的小组长牌子,说:“你告诉她们,谁和徐婧娴玩,我就摘掉谁的牌子!”事后,张鑫佳对我说:“我们说好了,都和你玩,即使丢掉牌子,也和你玩!”我很感动。想着要还张鑫佳个清白!讨回公道!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梁邹小学三年级:徐婧娴

张小娴小说篇8

关键词:法理分析 法律调整 道德调整

一、对婚姻法草案第二条的评析

(一)婚姻法草案第二条概述

婚姻法解释三草案中规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为解除同居关系约定了财产性补偿,一方要求支付该补偿或支付补偿后反悔主张返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合法婚娴当事人以侵犯夫妻共同财产权为由起诉主张返还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处理。”

我们可以知道,婚娴法解释三是拟对第三者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相关保护,最近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草案对“小三”这一热门话题进行规制。

(二)对婚娴法草案第二条的评析

本条规定在我国立法上具有一定的突破性,传统人士对“小三”恨之入骨,但是“小三”确实是普遍存在,目前是需要有相应法律进行规范,法律规范都旨在保护一定的社会关系或者平衡一定的利益关系,本条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第三者的利益,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些善意的第三者在这种关系中损失了青春甚至金钱等却没有得到任何的保护,而且还要承受到道德谴责,舆论压力,所以对这一类第三者来说法律是不公平的,现在对于婚娴关系中没有出轨的一方和第三者利益相应的平衡在此条中得以体现。wwW.133229.cOm

本条规定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对于第三者没有区别对待。在现实生活中,第三者有善意和恶意之分,对于恶意的第三者,即明知对方有配偶为贪慕钱财或为追求物质享受而与其建立不正当关系,这种行为破坏了他人的家庭和谐,败坏了善良风俗,应该予以制止,能够有效遏制此种不正之风。但对于善意的第三者,他们不知道对方已经结婚或者受到欺骗才与对方建立不正当关系,这一切都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他们为此付出了感情、青春,无意中也对自己的声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种第三者本身就是受害者,法律当然有救济的必要。但是本条规定却剥夺了无过错第三者的救济权,造成的结果是,即使玩弄女性者出于良心上拷问而与第三者约定了分手费,第三者在法律上也不能得到这笔分手费,这对无辜的第三者太无情,明显不公平。对于第三者的索偿行为要进行定性分析,区分善意还是恶意差别对待,既要遏制包养“小三”的不良社会现象,又要保护善意的受害第三者,方能达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婚姻家庭领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调整

从婚姻法解释三草案第二条我们可以知道,“小三”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这就涉及到婚娴自由,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的基本关系。“小三”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为人们所痛恨的,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都会在道德上受到人们的谴责,但是法律并不能完全的规范婚娴关系和第三者的问题。下面将简单探讨一下婚娴关系的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的问题。

(一)婚娴家庭关系领域内道德规范和法律调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

由于婚娴法调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其中涉及到一些需要法律调整的问题,而且道德在对于婚娴相应的调整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的,在婚娴法修改的过程中有些人主张通过道德来对婚娴关系进行相应的规范:也有人主张将更多的婚娴关系中涉及到的道德问题由法律予以明文规定并且进行相应的调整。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是比较片面的,不能辩证分析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某种社会关系界定为或由道德调整或法律调整。道德和法律作为最基本的人类社会的调整方式,二者是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的。

(二)我国婚娴家庭领域内的道德调整和法律调整应有相应标准

我国传统上的婚姻家庭关系属于伦理道德规范调整的范围,从古至今,道德的规范对于婚娴关系的调整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我国建国以来婚娴法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道德法律化的趋势极为明显。婚娴关系调整中涉及到的道德问题也逐步有部分已经上升到法律规范。从普遍意义上理解,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立法者也应根据一定标准划分社会关系的某些领域是法律调整还是用道德调整。

法律是对公认的道德规范的确认,但是,并非所有的道德规范都能上升为法律。道德规范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高于法律规范中的义务,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我们不能奢望把一部分道德水准较高的人的道德观念上升为法律,否则制定出的法律会因多数人无法遵从而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设定一个合理的标准来确定那些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道德规范能否上升为法律规范关键在于它和所调整的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行为相关联的程度是否必须达到一定的法律要求,也就是说要取决于社会对该行为的否定和认可的程度。一种公认的道德观念要确立为法律,除了这种道德观念所指向的对象具有行为特征外,这种行为还必须达到一定的度。而这个度就是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的具体标准就是对违反义务者是否给予法律强制性制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应是我们确定一种社会关系究竟是由道德规范还是由法律调整的原则和界限。法律不可能将所涉及的所有的道德问题都进行调整,但是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将部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

我国这次婚娴法解释三草案的推出,把握了道德规范与法律调整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了道德规范和法律调整问的界限。婚娴法解释三草案的第二条也体现了法律对于第三者的利益的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为道德对婚娴家庭关系的调整保留了必要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曹诗权、孟令志、麻昌华婚娴家庭继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文显,法理学[m].法律出版社,1997.

张小娴小说篇9

小学四年级,不知怎地,愈发的厌倦从前的好友,厌倦她们的算计,似乎从前的【猫眼三姐妹】【飞天小女警】已不复存在,只是想离开她们。恰逢老师换座位,她——一个被同学称为“菜园子张青”的女孩,成了我的同桌。

呵,她叫张婧,一相貌平平,成绩一般的胖女孩。成为同桌前的几年里,我几乎从未与她说过话。但那是时间久了,我感受到了她的善良,她的真诚。慢慢的,我们成了朋友。渐渐的,我们无话不谈。婧的身边总有许多人,总嚷嚷着让婧“请客”。她们是冲着婧的钱来的,婧和我都知道。但是婧不想失去她们,我理解。

小学的日子里,我和婧之间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婧调离了我,婧和我出去逛,婧又调回我身边,婧和别人在一起,婧和我争吵......纵使我和婧发生矛盾,但不过一天,我们仍会手拉手大声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五年级,面临毕业,同学们将各分东西,甚至不会再见面。三年级时,已经转走了十几个同学,那种离别的痛苦,我不想再体会。

我哭着拉着婧的手,告诉她我不想离开她。婧坚定地说:“晨,你到哪所学校,我跟着你去,我们不分开。”

我们如愿以偿的都上了10中,可天不遂人愿,我们一个在3班,一个在8班;一个在楼下,一个在楼上。

刚上初中时,我和婧天天通信,每天都要见上几面。某一天,婧兴奋地拉着我的手说:“晨,我在班里发现了一个和你很像的女孩,她叫娴。她和你喜欢一样的颜色,她和你......”我真不知是该为婧高兴还是为自己悲哀!我承认,我很自私,不希望那个叫娴的女孩成为另一个自己,和婧在一起。后来,婧又不止一次的提到娴。我问婧,我和娴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婧沉默了一下,回答我:“当然是你,晨。”

我真心希望如此。

婧的班上还有一个我们从前的同学,她也是那群围着婧的人之一。她,我并不担心,因为我知道,婧和她的关系只是建立在金钱之上。我害怕的是娴,那个和我有着共同点的女孩,她可以真正夺得婧的友谊。

婧和娴越来越亲近。婧骑车带我,她也要;婧和我的合影,她换成她和婧的;婧不再同我出去,而是早上和她跑步,晚上教她溜冰。我知道,这是因为距离。

我要挽回。我开始主动邀婧到家里,我开始主动给婧打电话,我开始在空间里写些关于我和婧的伤心的文字,让婧来看。

婧说,晨始终是她最好的朋友。我也在心里这样安慰自己。

学校发了个人评价表,其中有一栏是写出你最好的朋友,我坚定也诚实的写出了心中的答案:张婧。班里的朋友们说我没良心,把他们抛弃了,我笑了笑,并未说什么。我只想知道婧是怎么写的。

婧说,我第一个写的就是你,晨。娴在第二个,她为此和我吵了一架呢。

我在心中默默的笑了。我太了解婧了,这也只是婧对小学纯真友谊的一种告慰。

现在,在路上遇到婧,婧总会使坏的偷偷拉我的长发,我不需看便知是婧。可是,当我和婧走在一起时,从前的亲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生疏的客套话和不知说什么好的尴尬。

在班上我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她们总是在我困难的时候离开我,我真的很怀念从前和婧的感情。看着婧和别的女孩的身影,我哑然失笑。

婧,后天是初二的期末考试,马上就要步入初三,我们要相见恐怕更难了。幸好,我们是在一个考场考试。我还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我们还有点希望。

张小娴小说篇10

【关键字】父权制 创造 女性 政治

【正文】

《创造》一文创作于大革命失败后,茅盾曾在《回忆录》写到:“一场大风暴过去了,但引起这场风暴的社会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当然,革命起来了也许还会失败,但最后终归要胜利的。为了辩解,也为了表白我的这种信念,我写了《创造》”。可见茅盾对于政治的看法深刻的影响了作品,因此,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也会打上时代政治的痕迹,他们的冲突也是社会矛盾的缩影。另外,茅盾作品中有系列时代新女性形象,《创造》中的娴娴也是其笔下的时代新女性,因此也具有茅盾笔下时代新女性的特点,尤其是与政治的关系密切相关。

一、父权制与政治

波伏娃在《第二性》写到:“人类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人不就女人的本身来解释女人,而是以他自己为主相对而论女人的,女人不是天然进化发展的一种人类。”可用“父权制”来概括,女性长期以来受到男性乃至整个社会歧视的现象。从理论源头上讲,父权制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用来描述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的权力。在女权主义运动中,父权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指社会中男女地位不平等,且男子居绝对主体地位,女子处于次要客体地位。但实际上它有双重含义,即年老的男性有权支配青年男性,男性有权支配女性。

在《创造》中,君实是娴娴的创造者,他自视对娴娴拥有绝对的占有权,这是君实父权制思想的体现。娴娴从一开始就是他实现理想,用来证明自己的工具。他在过去两年完全统治占领了妻子的思想,他煞费苦心地把娴娴不爱政治、乐天达观、娇羞恬静的性格完全改变,往她脑海里灌进所有自己认为好的、正确的想法,把娴娴创造成留心政治、现实,落落大方的女子。

父权制创造下的娴娴是女儿,是妻子,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所说,“女人是被建构的”是男性在“把本身界定为此者的过程中竖立了他者”的“他者”。娴娴从来不是她自己,也不是和父亲、丈夫或其他男性拥有平等地位的人。在君实眼中,她就是一个被凝视的“他者”。

二、女性和政治

被看的“他者”娴娴,在思想得到解放,投身政治之后,开始渐渐掌握了话语权,从边缘的地位走到自己人生的主体地位上。她“最初不喜欢政治,连报纸也不愿意看......是没有政治头脑的遗传的”,从原本认为政治毫无意义,没有独立意识的女孩,变成了留心各国政治,走上了政治的路的时代新女性。娴娴的政治思想从“中正健全的,合法的”政治观念转变为激进的革命观,对政治的认识比以往更深刻了。经历了思想重组的娴娴,在李小姐的引导下真正走上政治之路,成为了行动派。

被引导上政治的娴娴变成了怎样的形象呢?她刮去有着封建等级色彩的“丈夫”二字,桌上放着《妇女与政治》的杂志,要求强烈的刺激,结交了李小姐参与政治活动,不再愿意听自己是按照理想创造的话,“娴娴的心里已经有一道坚固的壁垒,顽抗他的攻击。并且娴娴心里的新势力又是一天天扩张,驱逼旧有者出来。”曾经温柔服从丈夫的妻子变成了追求平等,思想独立,要求参与政治的新女性。尤其是娴娴最后的离家出走般的宣言,仿佛娴娴已经实现了女性独立。但文中有几次隐喻了娴娴的政治出走和成长也许会遭遇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娴娴身为女性的社会性别,因为社会性别导致了她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如君实所言,“你现在总算是知道几分什么是政治了。但要做实际活动――嘿!主观上能力不够,客观上条件未备。况且李小姐还不是把政治活动当作电影跳舞一样,只是新式少奶奶的时髦玩意罢了。”

女性这个社会身份使得娴娴在《创造》中同样居于权力被剥夺,被统治、支配的客体地位。盖尔・卢宾在《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中说道“社会性别制度并不是脱离历史的、人类幻想出来的东西,它们是人类历史的产物”,社会性别制度就是以男性为核心的,是由社会、历史、文化意识所建构起来的男性统治女性的父权制之上的。

茅盾在《创造》中让女性参与到政治中,又表现出女性投身政治的困境,不禁让人娴娴最后是否能够真正谋求独立,投身革命?此外,文章在表现女性与政治的关系时,巧妙的从君实与娴娴在房中所占空间大小来隐喻。原本家里应该是君实占绝大部分的空间,而现在除了南窗下的书桌,“全房到处是杂乱的痕迹,是娴娴的世界了。”这个世界既是指家庭关系中女性渐占有主动权的世界,同样也指现实社会中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分工的世界。可以说是政治给了娴娴一个出口,让她走入了社会,成为了自己,也成为了社会的一员。而固步自封、脱离实际世界的君实,他的领土在现实面前正在一点点丧失。原本就是因为这个动乱的世界无法为他创造理想的人和世界,他才自己去创造。而如今,现实仍旧逼迫他回到现实。《浮出历史地表》一文中,指出“女性成长的标志之一是女性肉体的醒觉,其二是她们确立了对男性的深刻怀疑。”娴娴被创造的过程也是她慢慢成长的过程。“落落有名士气”的娴娴开始敢于表露自我欲望和正视肉体需求的转变,甚至“青出于蓝”,有时都让君实有些不好意思,这是娴娴成长的表现之一。另外,她对于君实开始产生了怀疑,不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君实的想法和要求,她会反驳,会不愿意听,会摔门而去。娴娴抵抗父权制话语霸权的言行,是她成长的表现之二。

在小说的结尾,茅盾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到底君实与娴娴最后的结局会如何?但显而易见的是,君实改造娴娴的梦想实际上已经破碎。娴娴作为有独立思想的时代新女性,她对于政治革命,对于生活的追求和梦想才刚开始进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