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理念十篇

时间:2023-04-01 05:13:29

家长教育理念

家长教育理念篇1

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途径已被广泛认同和接纳,其中,家庭教育又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的最主要、最关键的场所。父母和子女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在子女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孩子从出生开始,其成长过程无一例外地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即使孩子长大离家开始独立生活以后,由于对家庭的归属感仍然与父母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所以说,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只有每个家庭搞好了家庭教育,我们的国民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影响下,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等,尤其是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形象,将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些问题的出现,多数又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许多家长根本不懂家庭教育,错误地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把学生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出了问题就找学校、找老师,还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子方法,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开展“当代家长”的教育研究,旨在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使每个家长都懂得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促进国民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 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中学八年级198名学生家长。

2.调查方法

第一,开放式问卷调查。给家长下发关于“家长教育行为自测”的问卷,问卷共涉及家庭教育中14个教育特性(沟通性、自由性、和蔼性、独立性、放手性、平等性、爱护性、关怀性、鼓励性、亲密性、责任性、期待性、管理性、照顾性)共56个问题,请家长如实填写。

第二,家访访谈法。随机走访若干名学生家庭,请家长谈谈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举办三次家庭教育讲座,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三 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

这一特性共涉及家庭教育中的4个问题,调查显示,只有27%的家长与孩子有较好的沟通。许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和心里话。

2.家庭教育中缺乏民主气氛

从家庭教育中的平等性来看,调查显示这一方面做得好的家长只有20%,有28%的家长做得很差。

3.家长教育管理不严

调查涉及家庭教育中管理性方面的4个问题,调查显示,只有21%的家长对孩子管理较严,有14%的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

四 原因分析

1.父母教育观念和孩子生存观的矛盾

被调查家长多数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而他们的孩子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孩子的生活观与父母的教育观存在很大的代沟,父母这一代人吃过许多苦,对来之不易的好生活倍加珍惜,而他们的子女一出生就生活在安逸幸福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就养尊处优,没受过任何挫折。因此,对父母的以身说教置之不理,对父母的艰辛创业不感兴趣,因而许多父母对待家庭教育束手无策。这种情况在家长问卷调查中占多数,许多家长并不是自身素质差,而是因为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不同,使家庭教育一波三折。再加上许多家长缺乏耐心,使家庭教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懂一些家庭教育的常识,但观念陈旧,不适应孩子这一代人的实际情况。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总是设法满足,当要求不能达到时,家长便对孩子进行粗暴的教育,使孩子心灵受到扭曲。

3.家长缺乏表率作用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许多家长不从自身找原因,使家庭教育苍白无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引导家长以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可见,家长的表率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有的家长只知做统帅,不知做表率,他们的不良习惯被孩子从小模仿。孩子说谎、自私、不守信用、不尊重他人等不良习惯,大多是家长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王夫之有一句名言:“欲明人者,先自明。”家长若想成为子女的表率,应不断提高自己,多学习、勤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4.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

每个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健康,但是,许多家长关心的焦点通常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健康上,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胆怯、懦弱、孤僻、任性抑郁等心理现象,许多家长却很少关注。这些家长对健康的理解只是片面的,他们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不知心理健康对孩子个性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五 应对措施

1.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搞好学校德育,就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才能使德育不仅充满校园,而且延伸到家庭、社会,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社会功能。我校在重点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同时,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好家长评选、召开各种形式的家长会、教子经验交流会、家长开放周等形式培训家长,并邀请社区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紧密联系与配合。还专门聘请了由教育部、团中央组织的心理健康巡回演讲团知心姐姐杂志社的主编范凌云老师,为家长做了“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的心理讲座,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成长均衡各种“营养”,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样需要均衡的营养。

2.开好家长会

家长会是对家长进行集体工作的方式。我校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召开两次全体家长会议,家长会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因为学校、家庭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做好家访工作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在家访中,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如学生的在校表现,反映学校的主要教育活动,班级教育工作计划等,给家长提出建议,帮助指导家长并和家长共同研究,统一要求,配合学校的教育。在家访中,教师虚心和家长共同商讨有关的教育问题,耐心地给家长讲道理,指导家长正确的处理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教师走访学生家庭50多人次,接待家长校访200多人次以上。

4.家长要勤于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一,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怎样待人接物、与人交谈,甚至打电话的语气、做事的方法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较大影响,对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以及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家庭里就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用他们的言行来感染和教育孩子。

第二,要赏识自己的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大多数家庭教育孩子总是习惯批评孩子、指责孩子、抱怨孩子,不断找孩子的缺点,抓住缺点不放,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孩子自信心越来越少。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取得成功的人自信心比较强,屡屡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容易产生自卑感,而赏识教育恰恰相反,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孩子,有利于增强孩子自信心。懂得科学教育的家长,总是能根据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正确对待孩子的厌学。学生厌学既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爱之愈切、责之愈深。家庭环境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和教师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督促孩子苦学成才,他们把对孩子的爱表现为把读书当成孩子生活的全部内容和评价孩子的唯一尺度。因此,过高的期望值,无休止的攀比、唠叨、批评、责罚,使孩子生活变得枯燥无味,逐渐在心理上产生厌学的情绪。作为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能只追求“自古华山一条道”,应看到“条条大道通罗马”。面对厌学的孩子,家长要改变对子女学习所持的态度,要讲究教育艺术,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能过高,要求也不能过严,要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纠正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不正确认识,积极鼓励孩子树立雄心壮志,做到正视现实、情绪乐观、心胸开阔、善于交际、自我调节,从而达到优化心理素质的目的,这对激发孩子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第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培养良好习惯的意义重大。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应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要养成自觉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的习惯;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要养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要养成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不半途而废、不依赖家长的学习习惯;要养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按规范化要求行事的学习习惯等。孩子最善于模仿成年人的习惯,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希望在孩子身上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那么,应首先在自己身上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

家长教育理念篇2

“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更是终身的老师。”这一观点在现今的社会已被普遍认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其未来走向成功的基石。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的教育环境和条件都截然不同,这就使得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教育成果也不尽相同。但无论采取何种教育方式,不可否认,其出发点都是以对孩子的关心为基础的。对于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学校应该予以提倡和鼓励,并在家长之间借鉴和推广;对于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学校有义务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其实现根本性转变。因此,在学生教育方面,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做好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良好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

一、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造就学生不同的表现

(1)权威民主型。学生小Y和小Z的家长采用的家教方式属于权威民主型。这类家长通常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当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时,家长会指明其行为的不当之处,并引导其重新设立恰当的目标,坚定地按照规则去实施;当孩子出现不满、抗拒的情绪时,家长能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恰当。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而且其自尊感和自信心也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因此在学校很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

(2)先管后放型。在与问题学生小L的家长进行交谈时,教师发现家长刚开始采用的教育方式是严厉型的。当孩子在学校顽皮闯祸后,家长先是苦口婆心进行劝导,见其无效,就开始动用暴力手段,如此家教的结果是,学生为了避免挨打挨骂,养成了对家长撒谎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家长对孩子丧失了信心,经常以工作忙为借口忽视对他的关心。这种先严厉、后放弃的家教方法很不可取,学生通常会因为无法得到家长的关心而自暴自弃,性格孤僻,进而发展为问题学生。

(3)溺爱型。学生小F的家长对其十分宠爱,孩子做错事了,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孩子找理由辩护。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幼稚,唯我独尊,做事不计后果,难以与同学融洽相处。后来在学校的引导下,家长改变了家教方法,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改观。

(4)专制型。学生小Q的父母因为工作曾经长期两地分居,独自带着她的妈妈对她的教育很专制,时常抱怨生活,动不动就责骂孩子。所以,导致小Q一直以来都很自卑,不善于交际,班级同学也都不愿和她玩。后来随着家庭环境的有所改观,家长的教育方式有所转变,她也变得开朗多了。

(5)朋友型。学生小W的家长采用和孩子交朋友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原本小W是一个反叛心理很重的学生,家长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经常带着孩子出去玩,教他骑车、溜冰。现在的小W,学习成绩虽然不是很突出,但是自理能力、独立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有事也愿意和家长交流,在校与同学相处得也不错。

二、积极沟通交流,做好家教指导

首先,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应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家长特点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按照不同层次,进行分组辅导。例如,对有一定文化知识、有较强家教意识的家长,可以向他们推荐或提供一些家教文章书籍,让他们自学,并在学习后向其他家长交流介绍。在后续与家长的接触交流中,教师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家长的性格特点,对其进行再分类,掌握好与各种类型家长的交往艺术,以诚相待,使家教指导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学校可以在了解家长整体需求的情况下,有目的地邀请有关专家,分层为家长做讲座。例如,家长最关心如何指导孩子学习,那就可以请专家在学习方法方面进行讲解。除此之外,还可以由学校出面征集优秀家教经验的文章,再编成校刊赠送给家长,肯定会大受欢迎。在学校开辟“家教天地”专栏,也是宣传普及家教方法的有效手段,家长能够通过公开阅览的方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对家教方式的改变也会有促进作用。学校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家长多沟通、多交流。现代的科技水平发达,教师与家长联系大多通过电话和网络实现,这种联系方式固然方便,但要想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还是应该采用面谈的方式。由于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师去家访或家长来学校找老师谈话的方式难以实现。因此,学校可以考虑分年级开设“家长接待日”,定期开展家长“校访”活动,并为家长提供专门的接待室,以便于教师与家长的及时交流和沟通。

家长教育理念篇3

【关键词】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当前,针对很多家长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指导势在必行,首先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出发,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进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

一、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简析

总的来说,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包含以下三方面: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指导家长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3.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只有当家长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向,才能让家庭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不少学生的家长将教育视为教师和班主任的义务,逃避家庭教育的责任,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平时很少同子女沟通,除了为子女提供物质保证外对子女的教育更是不闻不问。

(二)过分注重成绩,忽视子女心理疏导

很多家长只关心子女的成绩高低,一旦子女成绩有所下滑便给子女施加压力,很多家长认为只有考高分才证明子女优秀,却疏忽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调查,班级中部分学生因压力过大,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

(三)教育方法刻板,重视惩罚教育当前,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多为简单说教或者打骂式的惩罚教育,只有极少一部分家长能够心平气和的同子女进行沟通,了解子女犯错和成绩下滑的原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单纯的惩罚性教育非但难以达到家长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班主任要善于同多种类型的家长沟通

班主任可以在开家长会时向每一位家长发一份调查问卷,让家长在调查问卷上填写自己的年龄、职业、家庭教育理念以及家教思想等等。教师对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后详细分析每一个家长和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家庭的特点出发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比如对工作繁忙和子女沟通较少的家长,班主任可以先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态度,通过案例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采用多种方式同子女进行沟通,了解子女当前的学习情况等等。

(二)班主任需要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

家长和教师的社会分工不同,导致其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教师乃至家长自我提高具有一种互补作用。基于此,班主任在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一定要以尊重家长为前提,不因家长的职业高低贵贱而另眼相待,只有班主任与家长之间互相理解,家长才能更好地接收班主任所传授的教育方法。在媒体和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班主任仍然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家访,通过家访能拉近家长和老师及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并能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如家长的文化程度、孩子的成长环境以及性格,班主任要在家访中多向家长和孩子肯定孩子在校的优点,传递积极信息,然后再给家长提供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

(三)运用语言艺术,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

成功的家庭教育指导,离不开班主任同家长的高效沟通,家校教育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一方面班主任必须要获得家长的信任和接纳,另一方面家长要配合班主任的指导。因此,班主任一定要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增强班主任同家长的互相了解。比如,针对一些家长教育方法失衡等情况,教师不能急于改变家长的言行,而是要运用语言的艺术让家长认识到不当教育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还会导致亲子关系恶化。班主任可以通过案例描述或者讲故事的形式让家长认识到惩罚教育对子女心灵上造成的伤害,先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然后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总结

班主任不仅是班集体中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实现家校共育的桥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可以大幅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水平。因此,班主任一定要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为家校共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雪丽.巧用信息技术,携手共筑育人梦———班主任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智慧与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7(13):27.

家长教育理念篇4

[关键词] 健康信念模式 弱视 健康教育 疾病认知 治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49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2(b)-097-02

弱视是常见的儿童眼科疾病,发病率高达3%~5%,也是造成年轻人及成人单眼视力低下的最常见疾病。弱视的疗程较长,容易反复,弱视患儿年龄比较小,治疗的依从性主要取决于家长对治疗的配合,若家长不了解弱视相关知识而延误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将造成患儿终生的视力缺陷。已有研究表明,依从性是引起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1]。依从性与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状态密切相关。Newsham在研究发现,68%的家长缺乏弱视关键期的相关知识[2]。家长能否指导和监督患儿坚持正确治疗成为治疗关键,我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HBM)对弱视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提高弱视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及弱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9年2月~2010年2月在弱视门诊就诊的诊断为弱视的患儿家长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26~47岁;大专及以上学历22例,高中20例,初中及小学18例。

1.2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观察指标采用自行设计的弱视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及患儿治疗依从性问卷调查表,患儿家长在采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前进行首次测试,实施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护理干预6个月后再次进行测试,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的测试结果。

1.3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实施护理干预

根据健康信念模式,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的步骤是:首先,让患儿及家长明确认识弱视危害及其严重的结果,使他们感知弱视的威胁性与严重性。对于认识不足者,让他们认识到弱视治疗的紧迫性,弱视不治愈给生活及就业带来的害处;对于过度焦虑者,让其明白弱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坚持合理治疗,是可治愈性疾病,为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让患儿及家长正确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让他们坚信通过健康知识的学习后或改变不良行为后会获得非常有价值的结果,使其逐步具有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的愿望,并决心采取行动。这方面的教育主要实施榜样学习,建立互助小组,促进组内成员的相互支持、相互提醒、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再次通过各种干预措施,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这方面的教育以发放简明实用的健康教育处方、传授视力检测技术、指导合理饮食与弱视训练、教授治疗仪器的使用、告知及时散瞳验光配镜为主。并不断以电话咨询、定期访视等方法加强患儿健康行为的强化与督促,使患儿巩固和发展健康行为。

2 结果

实验6个月后,对实施对象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数据与干预前进行比较、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别进行χ2检验。患儿家长疾病认知测试比较结果见表1,对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测试比较见表2。

表1 HBM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患儿家长疾病认知情况比较(例)

两组比较,P

表2 HBM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患儿治疗依从性对比(例)

两组比较,P

3 讨论

3.1 健康信念形成是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行为的科学,其关键是使个体形成健康信念。健康信念模式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健康信念模式遵循认知理论原则,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因此健康信念形成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3]。

3.2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提高了弱视患儿家长对患儿家庭管理的能力

我们通过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不仅能使患儿家长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紧迫性,重要的是使患儿家长感觉到健康信念模式的益处,使家长对健康信念模式不仅达到“知”,更应达到“信”和“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督导患儿严格遵从弱视治疗的各种措施,使遮盖和戴镜成为儿童生活习惯,把治疗变成患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合理饮食,持之以恒的进行视功能训练,正确使用弱视治疗仪,定期检查复诊等,大大的提高了患儿家长实施规范化家庭管理能力。从而使患儿的有效治疗获得进一步保证,使弱视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3.3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进一步丰富了护理服务的内涵,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是将健康信念模式的概念观点贯穿于护理工作中,使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后达到“知、信、行”[4],从而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于康复。通常情况下,健康行为的形成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在健康教育中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健康信念的高低来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计划,使护士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个体护理[5]。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克服单纯教育的盲目性,应用现代健康教育理论分析了解影响人们健康行为的因素,帮助教育对象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从而自觉采纳健康行为[6],使健康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宁,牛兰俊,吴夕,等.依从性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9):935-937.

[2]Newsham D. Parental non-concordance with occlusion therapy [J]. Brj Ophthalniol,2000:84(9):857-962.

[3]张海燕,张美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J].护理研究,2001,15(6):311-312.

[4]颜婉华,苗均华.对健康教育的正确理解和运用[J].现代护理,2002,8(3):217-218.

[5]彭荣翠.健康教育中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2):77-78.

[6]刘纯燕,于美渝,赵燕利,等.运用健康信念模式评价1215名妇女乳腺癌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83-685.

家长教育理念篇5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教学研究; 教育理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幼儿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这也使得幼儿教育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幼儿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语言交流、生活习惯、学习兴趣以及创作能力等,然而现今幼儿教育过程中增加了越来越多的英语、汉字、拼音等小学课程内容,各个幼儿园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小学化倾向,其影响因素之一是家长的要求,希望幼儿园增加小学教学内容,从而加剧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

(一)幼儿家长教育理念存在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幼儿的潜力,围绕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健康的身体素质、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开展教学工作。通过与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到幼儿家长普遍认为的幼儿教育就是教育幼儿学习知识,为小学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家长希望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一些小学的课程,同时家长希望减少幼儿玩耍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一些家长希望幼儿先人一步,赢在起跑线上,所以会将幼儿送去学习各种类型的补习班,帮助幼儿快速提升成绩,赶超其他幼儿。另外,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个别家长认为幼儿的学习成绩就是全部,没有正确认识到幼儿教育的核心。另外,还有一些家长是通过判断幼儿的成绩来对幼儿园和教师进行评价的,片面地认为幼儿成绩好,教师和学校就好,反之,则会担心幼儿的教育环境。此外,家长过于重视幼儿的成绩,认为幼儿成绩好,未来的发展就一定会好,为此,家长的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影响较深。

(二)家长期望幼儿班级管理倾向小学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幼儿园、小学的班级管理有着明确要求,各个地区因师资力量的差异,也有着相关的规定。总之,幼儿园的教师学生数量均衡比例在1:9,但是在实际班级管理中,大部分都会超出1:9的师生比例要求,尤其是农村幼儿园符合要求的少之又少。

另外,幼儿园课堂的桌椅摆放方式最好是U形或者小组型,因为幼儿对于世界的认知十分浅薄,并且喜爱运动。摆放成U形或者小组型能够更加便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监督,并且,U形和小组型也更有助于幼儿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优化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但是,在诸多幼儿园课堂中,桌椅摆放多以排列型为主,有着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主要因素在于幼儿园教师不足,排列型摆放更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的管理。另外,家长也比较认同,认为该形式的桌椅摆放,能够使幼儿更加遵守纪律,提前培养小学课堂习惯。

(三)作业倾向小学化

经调查发现,幼儿园作业布置绝大部分是抄写和算术,而创作类和动手实践类作业较少,这种现象与幼儿园所处位置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农村幼儿园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都是抄写和算术,创作类或者动手实践类作业较少;在郊区幼儿园,尽管抄写和算术作业占比很大,但是仍然保留了15%左右的创作类和动手实践类作业;而城市幼儿园则更加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动手实践类作业占比在20%以上。

另外,幼儿园作业中的抄写和算术均呈现小学化趋势,一方面,教学教材内容涉及相关的知识点,为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难免囊括了一定的小学知识点。另一方面,家长对于小学和幼儿教育内容差异的理解不够深刻,无法区分作业之间的区别。并且,家长也希望幼儿能够更早接触到小学知识,待幼儿进入到小学后更加具有优势。

(四)家长教育理念加剧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家长作为幼儿的监护人,决定了幼儿去哪所幼儿园就读,虽然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但是对于幼儿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家长往往会选择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幼儿园。而幼儿园为了更好地获得生源,会极大地尊重学生家长的态度,尤其是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教育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质量。

受其他幼儿园的影响,若某个幼儿园在大班教学中引入了小学的知识点,而部分未引入小学知识点的幼儿园就可能会发生生源减少的现象,根本原因是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足。例如,某幼儿园对学生进行了数学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教学,幼儿在与父母交流时会表现出来学习到的知识,家长会认为学校正确培养了幼儿,而忽视了幼儿还未达到学习该知识点的最佳时期。由于幼儿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差异性,让家长误以为幼儿园没有正确地培养幼儿,进而家长可能会选择更换幼儿园。幼儿园也可能会为之妥协,进行小学课程教学,家长通过对幼儿园的选择加剧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二、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策略

(一)从家长角度出发,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家长的教学观念,为此,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防止家长受外部环境误导,进而影响幼儿园正常的教学活动。幼儿具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家长一味要求幼儿教育小学化,而不注重幼儿的全面培养,尽管短时间内可以看到幼儿能够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并且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阻碍了幼儿的发展。

家长和教师如果都只注重学生的语文和数学,而不关心学生的其他方面,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虽然,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都有教师在监督和看护,但是在进入大学以及走向社会后,学生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不思进取、厌倦学习的情况,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幼儿阶段的学习不只是为了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而应该是为了拥有幸福的人生而学习,为此,家长应支持幼儿园教学工作,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努力锻炼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天赋、激发运动潜能,度过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

(二)从幼儿园角度出发,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实施者,需要转化小学化倾向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要轻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误导。另外,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幼儿园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家长会,开展座谈活动。一方面,告知家长幼儿近期的生活学习状态,共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国家和教育部门对幼儿阶段的教育理念,使家长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另外,幼儿园要坚持科学的幼儿课程体系,避免选择小学化的幼儿教材,优化课程设置,确保幼儿园教学能够帮助幼儿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幼儿园要改进教师考核机制,传统的考核机制主要包含出勤率和幼儿教育两方面,在今后的优化考核机制时,可以增加家长评价考核机制,通过调查家长对幼儿教师的满意度来对教师进行考核奖励。当然,这种考核体制不能够只考虑家长的满意度,要从各个方面对幼儿教师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幼儿教师教育理念与幼儿园理念相统一,以防受家长的教育理念影响,进一步加剧幼儿教育小学化。

(三)社会对家长教育理念的指导

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因素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为此,社会各界要加强对家长教育理念的指导。社区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对社区居民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到不同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同时,可以邀请社区内经验丰富的老干部、退休教师等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宣传幼儿教育,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另外,师范类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定期开展本地区的家庭教育培训,尤其是农村地区,部分家长缺乏对幼儿有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师范类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家长对于幼儿的期望,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只有家长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才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由于家长迫切的望子成龙思想,使得幼儿教育越来越小学化。小学化趋势不仅体现在幼儿教学教材、课堂设置以及作业布置方面,还体现在幼儿教学的方式上。影响幼儿园小学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为弱化小学化趋势,幼儿园应坚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积极与家长沟通幼儿的教育问题,社区、师范类院校以及其他机构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做出正确的选择,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秀芳.乡镇幼儿园家园共育的路径[J].甘肃教育,2020(14):53.

[2] 刘小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及对策研究[J].软件(电子版),2019(10):164.

家长教育理念篇6

在培训过程中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家?我们该如何一步步走向教育家呢?在我看来,作为教育家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一个是丰富的教育实践,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理念是灵魂,影响和决定着实践,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实践是理念的现实体现,检验着理念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实践也是形成和不断完善理念的来源。

有一个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育实践真的须臾离不开教育理念吗?和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交流时,不少人是反感“理念”这个词的,他们说“校长,我们不想知道什么理念不理念,反正教好书就是好老师,您怎么说我们怎么干就是了。校长管理念,我们管干活!”原因很简单,一个方面是教师认为理念很玄妙,不好懂;另一个方面是教师认为理念很上位,不好用。其实一个很基本的事实是:理念是无处不在的,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理念在支撑,理念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举个例子,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有的教师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存在问题,会主动听取同行的建议和学生的困惑;有的教师会一味指责学生学习不刻苦,甚至惩罚学生。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实际上是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同。其实每个教师都是有教育理念的,甚至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先进的、深刻的理念,教师做出每一个决定都是基于背后自己认可的这个理念,只不过教师们没有意识到,没有把它总结、概括出来。

学校层面最关心的是事情怎么做。我们外出学访,经常对同行的先进做法羡慕不已,回来马上推广实践,但是往往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一个没有让理念与实践同行的问题。如果对学习到的先进理念没有一个科学、深刻的认识,必然会影响到与实践嫁接的本土化;如果在学访中看到一些好的做法,没有领悟到其背后的先进理念,一旦进入实践操作环节,势必水土不服,走样或是低效。其实理念是可以传播和学习的,是可以迁移的,方法是不可以简单模仿的。如果了解了别人理念的先进性,加以借鉴吸收,完成对自身理念的改造和提升,然后再把新的理念和自己实际情况很好结合,并会灵活变式,很快就会找到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另一个问题同样充满争议,先有实践还是先有理念?一种观点是先有理念再去实践。一种观点是先去实践,实践做好了就会形成理念。第一种观念导致的结果是难坏了校长,把自己认同先进理念,拼命去宣传,去灌输,去强制推行,但很有可能得不到广大教师的理解和认同,于是理念变成了口号,人人在高喊,但是做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成了“两层皮”。第二种观点得到的认可更多,即理念来自于实践。但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只关注实践,只去做事情,理念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吗?问题好像又不是那么简单。其实,这个争论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如果我们不懂进化论,自然会在争论中无法理出头绪,走入争论不休、各执一词的歧途。事实上,理念与实践是在不断的磨合中共同发展的,实践不断检验、修正、完善理念,使理念日臻成熟;理念不断指导实践,帮助实践始终行进在自觉、理性、高效之路。如何在实践中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而引导教师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我目前最关注的问题。

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来思考和研究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依次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我们目前的理念是什么?改变理念的前提是找到自己当下的理念,并进行评价,也就是进行实然分析。第二,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从目前学校的实践出发,进行应然分析。第三,怎么实践?基本逻辑关系是:理念决定行动改变理念改变行动改变理念要先梳理、审视、评价目前已有的理念。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第一个问题,其实不论什么水平的学校都是有理念的,只有发现和明确它,才有可能去提升和改造它。

对学校理念进行分析的逻辑起点是观照学校建立的时代背景和创建者的基本立场。比如我所在的学校是由另一所学校分离出来的,其母校诞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代教育事业的主旋律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强调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学校是油田创办的,当时油田是独立矿区,油田职工的孩子没有学校上,所以油田要自己办学校。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油田教育形成了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教育要为油田服务,家长满意就是成功!家长有什么需求?很简单:孩子要上好大学!接下来一个很清晰的目标:应试教育。高考考好了,孩子上大学了,教育就是好教育,高考考不好,教育就是没有搞好。把每个学生送入好的大学就是学校的追求,学校管理是严格统一,以精细求高质量。学校教育是以学为本,思想好应该学习好,品德好应该成绩好。教师教学是直接实用,多讲精练,以熟练求高产出,学生做不好的教师替你们做,教师好好讲,学生认真学。整体氛围是以成绩论成败,以高考论输赢。

这种理念和做法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油田教育尽管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一直以来在我市的成绩是比较突出的,油田教育为油田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赢得了足够的尊重。

那么,这样一个铸造了辉煌的理念有没有问题呢?现在看来有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过于关注教育的工具性,某种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学校也许解决了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但是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终身发展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相对简单,关注知识传输,忽视学法的研究,“满堂灌“的现象比较突出。其实不光是油田的教育,不少学校的教育都留有时代的烙印,“时代的人做时代的事”,这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理念与实践的共同发展没有尽头的。那么时展到今天,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理念和实践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呢?

家长教育理念篇7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调查问卷 教育资源 家校合作

城乡教育均衡化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的状况,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相比差异明显,不可同级而语。绝大多数人认为,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在于硬件,在于师资,在于生源。其实不然,硬件可以提升,师资可以培养,生源也并无绝对优劣。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背后更重要的是家庭环境的差异或者说是家长素养的差异。这里所说的差异不全指家庭的贫富,家长的学识,家长的社会地位,而是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单元,一个人一生所处时间最长的是在家庭中,所以在人生的前半阶段,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及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加强整合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家校合作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调查和分析家长目前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1、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家长教育素质”调查的正式问卷于2009年10月中旬发放到西周镇小学二、四、六年级家长手上。共计发放问卷708份,约占全校学生的60%。由班主任教师请学生将问卷带回家,请学生家长填写。11月中旬共回收到问卷597份,回收率为84.3%,剔除无效问卷43份,得到有效问卷556份,问卷有效率为93.1%,问卷的填写和回收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问卷发放与回收的具体情况见表1。

2、西周镇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调查结果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西周镇小学家长教育素质的总体水平,笔者分别算出了所有被调查家长的总体教育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的总体平均分,并进一步算出各自的比较平均值。教育观念包含9个题目,其比较平均值=教育观念的总体平均值/9,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与总体教育素质的比较平均值计算同理。在比较平均值中,1分表示“很差”,2分表示“较差”,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较好”,5分表示“很好”。具体填答情况如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西周镇小学生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及总体教育素质的比较平均值均在3—4分之间,其中教育态度的得分略高些,为3.84分,教育能力的得分略低些,为3.52分。可见,西周镇小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总体教育素质都很 “一般”,从而说明,西周镇小学生家长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程度、教育态度的理性化程度、教育能力以及教育行为的科学化程度均处在“一般”水平。就总体水平而言,我镇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的水平尚可,但还存在很多比较薄弱的方面。

从表3中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在小学学生家长中,教育观念“好”的占总人数的22%, “中”的占64%, “差”的占14%;教育态度“好”的占总人数的30%,“中”的占60%,“差”的占10%;教育能力“好”的占总人数的34%“中”的占52%,“差”的占14%;教育行为“好”的占总人数的39%,“中”的占49%,“差”的占12%;总教育素质“好”的占总人数的31%, “中”的占56%,“差”的占13%。

3、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期望值高。90.83%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大学。其二,过度溺爱。18.27%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庭劳动,47.78%的学生只参加每周一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正因为如此,60.12%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54.75%的学生需要家长在上下学时接送,7.61%的孩子经常让家长帮助打扫教室卫生。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能“讲究卫生”,47.19%的家长给孩子端洗脚水(“经常如此”的占14.83%)。其三,重物轻育。这种类型的家长不在少数,基本表现是:平时在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对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成长不闻不问。然而,一旦出现问题则暴跳如雷,对学校、老师横加指责,对子女则非打即骂,或者干脆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其结果往往是招致孩子更加强烈的叛逆,从而破罐破摔、离家出走,甚至于对人生彻底丧失信心而走上绝路。

二、构建农村家校合作的对策及思考

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表明,农村学校要创建优质教育的障碍很大程度来自家庭和家长的差异。学校只有赢得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才可能有条件创建优质的教育。同样从学习心理科学来讲,“支持性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之一。这“支持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占很重大比例的肯定是家庭的文化环境以及一定范围之内的社区环境。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家校合作的优劣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班风、学风和孩子的学业成绩。因此,赢得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家庭、学校、社区”齐心合力有三个关键策略:

策略一:创造家校相互理解互动氛围

杭州大学刘力教授将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三个层次。(1)“形式的参与”。这是最表面化的参与层次。家长在得到邀请时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作业展览等活动。(2)“人际的参与”。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式参与,家长与教师在较亲切的气氛中相互交流信息和建议。像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等均可列入此类。(3)“管理的参与”。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把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低层次参与和高层次参与。低层次参与仅仅享有知情权,而高层次参与则享有决策权,可以协助学校运作,参与学校决策。农村孩子学前教育的相对薄弱,新课程容量大灵活性强的特点,导致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完成教学内容上,再加上教学行政部门对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增强,师资队伍的快速更替,从而使教师这一职业逐渐显现纯技术的特征。

另一方面,农村乡镇范围内各村小完小的撤并,通讯手段的日益便捷,都影响了家校沟通的效果。以往家校之间的亲情日渐消失,从而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育教学应有的魅力。如何改善这种局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除了发挥现代通讯的优势,保持经常性的电话联系,使用大容量高速度的校讯通平台之外,学校还是要和家长及社区建立更为人性化的沟通渠道。首先是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学期至少一次的家访活动。对交通不便的村庄社区,学校应该组织集体家访。在家访的过程中,建立所有学生的成长档案,共同和孩子家长一起制定孩子的发展计划,从而使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之中,赢得家长的自觉支持。其次,欢迎不同年级的家长走进学校大门,走进学生课堂,走进校园生活。在参观和交流中了解学校的办学目标,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增进了解,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作为学校和教师,只要把握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和小步行进、渗透指导的原则,定能创设家校联系的喜人局面。

策略二:建立家长学校长效学习机制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农村家长和城镇家长一样具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但缺少方法和相应的环境。常听到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就是难教育。其实,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观念决定行动,意识决定未来。一个不具备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家长怎么能面对新时代的孩子呢?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现代家长必须树立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家校的脱节,沟通不良甚至误解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农村学校在办学中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相对应,就要建立学习型家庭。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配置一定的学习时间,增加家庭教育投入中文化投入和时间精力的投入,形成家长带头学习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作为现代家长,在加强自身学习以及陪孩子共同学习的基础上,还要科学地指导孩子学会学习。重点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指导:第一,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热爱学习才可能保持永不衰竭的学习动力,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可能保持学习的自觉性。第二,培养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终身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三,培养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时时事事处处学习,能够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信息化渠道学习。

其实,只要学校积极主动引导家长参与进来,就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很让人头疼的家庭作业监管不力,质量不佳问题。针对农村家长素养欠缺的现状,要让家长有效参与,必须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如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学习潜能开发教育、学习习惯教育等一系列专题性的培训辅导项目,使家长和孩子全程参与,同步提升。为了提升家长素养,农村学校也可开展“亲子共读,快乐同行”为主题的亲子素养提升工程,让家长和孩子在共读中增长知识,转变理念,提升能力,增强农村家庭的书香气息。

09学年度,学校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王鹏博士作了一个精彩的“感恩教育”报告,现场感动和震撼了上千名家长和学生。一些家长热泪盈眶,纷纷表示以后要把孩子当作独立、平等、发展的个体,进一步融洽亲子关系,做到家庭教育和谐、融洽,爱严有度、宽严相济,尊重孩子的一切权利和合理要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发展,不能将孩子“私有化”。同时,很多学生含着眼泪表示:以后要爱父母、爱学习,不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

策略三:整合社区村、镇有效教育资源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躲进小楼成一统”,“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因此,让教育依托社区就变得日益需要。家校合作要求家庭与学校除应努力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外,还应重视其彼此之间以及与社区之间重叠影响力的发挥,在孩子发展的任何阶段,学校都应主动设法将家长和社区对学生的影响力纳入学校教育过程中。

1、抓好社区、村庄的团队作用。建立社区或村庄学习小组,为孩子们提供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发挥高段学生的帮带作用,营造浓浓的区域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成绩。

2、发挥镇妇联的关爱作用。西周镇妇联建有巾帼联谊会,由女企业家和各村妇女主任组成,联谊会与学校一起开展关爱留守学生,争做爱心妈妈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寂寞的花朵绽开了笑脸。

3、重视关工委的帮扶作用。老教师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老教师的威望、学识、经验、亲情、时空是做好关工事业的最大资源。西周镇关工委老教师积极开展对“德困、学困、贫困”学生结对帮扶活动,并自发筹资每年1万元钱设立奖学基金,奖励“双优生”和“进步生”,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三、结语

目前,为了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教育已经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提高学校教育效能的有效途径。更新教师观念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前提。教师都有这种意识了,并能主动积极与家庭、社区配合,必能体现出一种新的教育境界,创造出明天教育的全新景象。(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西周小学)

参考文献

①傅启冠,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这关键的一环[J]中国农村教育 2009(3):45-46

②马忠虎.家校合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5

③刘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1):62-66

④郝晓娟.现代家长应树立的家庭教育理念[J]内蒙古教育,2009(4)19

家长教育理念篇8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调查问卷 教育资源 家校合作

城乡教育均衡化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的状况,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相比差异明显,不可同级而语。绝大多数人认为,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在于硬件,在于师资,在于生源。其实不然,硬件可以提升,师资可以培养,生源也并无绝对优劣。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背后更重要的是家庭环境的差异或者说是家长素养的差异。这里所说的差异不全指家庭的贫富,家长的学识,家长的社会地位,而是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单元,一个人一生所处时间最长的是在家庭中,所以在人生的前半阶段,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及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加强整合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家校合作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调查和分析家长目前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1、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家长教育素质”调查的正式问卷于2009年10月中旬发放到西周镇小学二、四、六年级家长手上。共计发放问卷708份,约占全校学生的60%。由班主任教师请学生将问卷带回家,请学生家长填写。11月中旬共回收到问卷597份,回收率为84.3%,剔除无效问卷43份,得到有效问卷556份,问卷有效率为93.1%,问卷的填写和回收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问卷发放与回收的具体情况见表1。

2、西周镇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调查结果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西周镇小学家长教育素质的总体水平,笔者分别算出了所有被调查家长的总体教育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的总体平均分,并进一步算出各自的比较平均值。教育观念包含9个题目,其比较平均值=教育观念的总体平均值/9,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与总体教育素质的比较平均值计算同理。在比较平均值中,1分表示“很差”,2分表示“较差”,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较好”,5分表示“很好”。具体填答情况如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西周镇小学生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及总体教育素质的比较平均值均在3—4分之间,其中教育态度的得分略高些,为3.84分,教育能力的得分略低些,为3.52分。可见,西周镇小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总体教育素质都很 “一般”,从而说明,西周镇小学生家长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程度、教育态度的理性化程度、教育能力以及教育行为的科学化程度均处在“一般”水平。就总体水平而言,我镇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的水平尚可,但还存在很多比较薄弱的方面。

从表3中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在小学学生家长中,教育观念“好”的占总人数的22%, “中”的占64%, “差”的占14%;教育态度“好”的占总人数的30%,“中”的占60%,“差”的占10%;教育能力“好”的占总人数的34%“中”的占52%,“差”的占14%;教育行为“好”的占总人数的39%,“中”的占49%,“差”的占12%;总教育素质“好”的占总人数的31%, “中”的占56%,“差”的占13%。

3、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期望值高。90.83%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大学。其二,过度溺爱。18.27%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庭劳动,47.78%的学生只参加每周一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正因为如此,60.12%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54.75%的学生需要家长在上下学时接送,7.61%的孩子经常让家长帮助打扫教室卫生。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能“讲究卫生”,47.19%的家长给孩子端洗脚水(“经常如此”的占14.83%)。其三,重物轻育。这种类型的家长不在少数,基本表现是:平时在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对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成长不闻不问。然而,一旦出现问题则暴跳如雷,对学校、老师横加指责,对子女则非打即骂,或者干脆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其结果往往是招致孩子更加强烈的叛逆,从而破罐破摔、离家出走,甚至于对人生彻底丧失信心而走上绝路。

二、构建农村家校合作的对策及思考

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表明,农村学校要创建优质教育的障碍很大程度来自家庭和家长的差异。学校只有赢得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才可能有条件创建优质的教育。同样从学习心理科学来讲,“支持性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之一。这“支持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占很重大比例的肯定是家庭的文化环境以及一定范围之内的社区环境。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家校合作的优劣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班风、学风和孩子的学业成绩。因此,赢得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家庭、学校、社区”齐心合力有三个关键策略:

策略一:创造家校相互理解互动氛围

杭州大学刘力教授将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三个层次。(1)“形式的参与”。这是最表面化的参与层次。家长在得到邀请时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作业展览等活动。(2)“人际的参与”。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式参与,家长与教师在较亲切的气氛中相互交流信息和建议。像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等均可列入此类。(3)“管理的参与”。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把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低层次参与和高层次参与。低层次参与仅仅享有知情权,而高层次参与则享有决策权,可以协助学校运作,参与学校决策。农村孩子学前教育的相对薄弱,新课程容量大灵活性强的特点,导致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完成教学内容上,再加上教学行政部门对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增强,师资队伍的快速更替,从而使教师这一职业逐渐显现纯技术的特征。

另一方面,农村乡镇范围内各村小完小的撤并,通讯手段的日益便捷,都影响了家校沟通的效果。以往家校之间的亲情日渐消失,从而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育教学应有的魅力。如何改善这种局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除了发挥现代通讯的优势,保持经常性的电话联系,使用大容量高速度的校讯通平台之外,学校还是要和家长及社区建立更为人性化的沟通渠道。首先是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学期至少一次的家访活动。对交通不便的村庄社区,学校应该家访。在家访的过程中,建立所有学生的成长档案,共同和孩子家长一起制定孩子的发展计划,从而使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之中,赢得家长的自觉支持。其次,欢迎不同年级的家长走进学校大门,走进学生课堂,走进校园生活。在参观和交流中了解学校的办学目标,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增进了解,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作为学校和教师,只要把握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和小步行进、渗透指导的原则,定能创设家校联系的喜人局面。

策略二:建立家长学校长效学习机制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农村家长和城镇家长一样具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但缺少方法和相应的环境。常听到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就是难教育。其实,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观念决定行动,意识决定未来。一个不具备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家长怎么能面对新时代的孩子呢?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现代家长必须树立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家校的脱节,沟通不良甚至误解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农村学校在办学中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相对应,就要建立学习型家庭。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配置一定的学习时间,增加家庭教育投入中文化投入和时间精力的投入,形成家长带头学习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作为现代家长,在加强自身学习以及陪孩子共同学习的基础上,还要科学地指导孩子学会学习。重点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指导:第一,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热爱学习才可能保持永不衰竭的学习动力,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可能保持学习的自觉性。第二,培养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终身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三,培养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时时事事处处学习,能够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信息化渠道学习。

其实,只要学校积极主动引导家长参与进来,就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很让人头疼的家庭作业监管不力,质量不佳问题。针对农村家长素养欠缺的现状,要让家长有效参与,必须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如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学习潜能开发教育、学习习惯教育等一系列专题性的培训辅导项目,使家长和孩子全程参与,同步提升。为了提升家长素养,农村学校也可开展“亲子共读,快乐同行”为主题的亲子素养提升工程,让家长和孩子在共读中增长知识,转变理念,提升能力,增强农村家庭的书香气息。

0年度,学校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王鹏博士作了一个精彩的“感恩教育”报告,现场感动和震撼了上千名家长和学生。一些家长热泪盈眶,纷纷表示以后要把孩子当作独立、平等、发展的个体,进一步融洽亲子关系,做到家庭教育和谐、融洽,爱严有度、宽严相济,尊重孩子的一切权利和合理要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发展,不能将孩子“私有化”。同时,很多学生含着眼泪表示:以后要爱父母、爱学习,不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

策略三:整合社区村、镇有效教育资源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躲进小楼成一统”,“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因此,让教育依托社区就变得日益需要。家校合作要求家庭与学校除应努力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外,还应重视其彼此之间以及与社区之间重叠影响力的发挥,在孩子发展的任何阶段,学校都应主动设法将家长和社区对学生的影响力纳入学校教育过程中。

1、抓好社区、村庄的团队作用。建立社区或村庄学习小组,为孩子们提供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发挥高段学生的帮带作用,营造浓浓的区域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成绩。

2、发挥镇妇联的关爱作用。西周镇妇联建有巾帼联谊会,由女企业家和各村妇女主任组成,联谊会与学校一起开展关爱留守学生,争心妈妈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寂寞的花朵绽开了笑脸。

3、重视关工委的帮扶作用。老教师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老教师的威望、学识、经验、亲情、时空是做好关工事业的最大资源。西周镇关工委老教师积极开展对“德困、学困、贫困”学生结对帮扶活动,并自发筹资每年1万元钱设立奖学基金,奖励“双优生”和“进步生”,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三、结语

目前,为了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教育已经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提高学校教育效能的有效途径。更新教师观念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前提。教师都有这种意识了,并能主动积极与家庭、社区配合,必能体现出一种新的教育境界,创造出明天教育的全新景象。(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西周小学)

参考文献

①傅启冠,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这关键的一环[j]中国农村教育 2009(3):45-46

②马忠虎.家校合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5

③刘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1):62-66

家长教育理念篇9

关键词:陶知行思想;教育改革;幼儿园教育;班级管理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现实依据

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其经济带动社会快速进步,我国的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幼儿教育观,也有着很大的变化,所以我国的幼儿教育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完善,进一步的实现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幼儿的知识教育,也要进行生活教育,即陶行知教育,教会幼儿的生活能力,实现学会自我认知,进行共同生活,在生活中学会与人相处,实现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其在幼儿园教育指导中也有指出,要重视幼儿的生活化教育,在幼儿时期打好基础,才能为以后的生活有更好的指引作用。所以幼儿教师不仅重视知识授予,对其如何生活,如何做人也要进行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到更好的指引作用。

(二)理论依据

陶知行教育就是所谓的生活化教育,其教育理念就是幼儿教育最重要的理论依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从实际出发,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找到一条十分富有哲理的教育理论体系,其在生活中的教育,在陶知行理念中十分重要。其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社会是孩子最好的第二学校,所以要实现学校的教育和社会是要相契合的,保证社会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性。提倡学校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实践应用,其主要的教育意义能够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即通过学校的学习,实现走向社会的目的,实现更好的走向社会,成为应用型人才,更好的融入社会。所以幼儿园的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实施,要注重让幼儿操作、体验,以获得生活的经验,才能有现实成效。

并且根据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幼儿的整体智力发展规律来看,其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无法分割的,所以在教育中也不可将教育分割,单纯的只进行知识的授予,这对儿童的发展是片面的,受影响的,要注重生活中的教育和知识上的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从而做到启发儿童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两者教育是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所以在教育中要讲生活化教育,不断实现教育的融合和互相促进,实现儿童的全方位发展,老师要加强对生活化教育意识,明白陶行知思想教育在幼儿教育中重要性。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实践应用

幼儿教育应该从生活作为出发点,而幼儿时期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有效的班级管理措施。教师应该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思想,转变教育管理的观念,完善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政策,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

(一)转变班级管理概念

在管理中,要意识到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并不是一味地去约束和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好的人才,实现其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教让学生从心底上接受良好的教育思想,主动的约束自己的言行。所以基于这种思想,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应当进行改善,真正的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儿童以后的发展起到铺垫作用。幼儿园班级管理应该融入陶行知思想,让幼儿、家长、教师一起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让幼儿的意愿得到充分的体现,能够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主动的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老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

在幼儿中,其由于年龄很小,所以心智未成熟,在其以后的发展中有很大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加强管理者对儿童成长发育中的干预,幼儿园与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对其生活品质进行早期塑造。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也有着不同的思想,性格也大不相同,所以在引导中,要意识到儿童的独特性,根据他们的不同特质进行因材施教,进行不同的教育应当尊重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合法权益以及人格尊严。结合陶行知先生宣传人人平等、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幼儿园管理者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从幼儿自身的特点出发,满足幼儿的身心、情感需要。并且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都营造良好的学习引导氛围,增强家长对其生活教育的重视,配合老师进行共同进行引导和教育。幼儿园管理者只有充分尊重幼儿,才能让幼儿积极的配合班级管理工作,才能让幼儿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家园合作管理班级

家庭和幼儿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幼儿园在管理班级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和幼儿家庭秉持合作、尊重、平等的原则,让家长也参与到幼儿的班级管理中来。通过家园合作共同管理班级事务,可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让家庭教育得到提高。家庭对幼儿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所以对幼儿的管理不能离开家长的教育与配合。家长是最了解幼儿的人,由于每个人性格不同、习惯不同,所以对不同性格学生的管理,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在家园配合的班级管理中,结合陶行知思想,不仅能使家长有自身得到重视的感觉,还能让班级管理更加高效、顺利。幼儿园应该向家长宣传陶行知思想,使家长充分重视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观念,让家长在家庭的教育中能够尊重儿童,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三、结语

总之,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引入陶行知思想,能够促进幼儿的启蒙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高尚的品格。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开始逐渐应用,对幼儿园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幼儿园的管理教育中,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注重生活化教育,对其幼儿的未来成长发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班级管理结合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可以转变教育管理的观念,完善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政策,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

参考文献

[1]金瑾.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校美术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2019(33):24-25.

[2]周云.“陶行知”还是“陶知行”?[J].集邮博览,2019(11):75.

[3]刘国军.浅析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与控制[J].内燃机与配件,2019(13):221-222.

家长教育理念篇10

对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是对教师思维层面的关注,目前我国对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提高自己的教育信念,认为教育只是简单的教学工作,教师教育信念的缺失存在危机。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教育信念,这势必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及其师资构建。因此,剖析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信念危机的表征及其成因,找出提高教师教育信念进路的任务就显得尤为紧迫。

一、高职教师教育信念危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学校全部教育现象极其复杂的关系中,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1]。这意味着教师的信念是激励教师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的信念要比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更为重要,教师的教育信念引领并促使着教师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词源上讲,“信念”(belief)一词是对一个人或事情的信任和信心;忠诚,特别是对神的信仰;宗教信仰;对任何已被接受并内化的理论的认可[2]。信念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在从事某一活动中不断地进行某种确定思想活动的状态。任何人都需要信念来支持自己去完成某项工作。教育信念产生于生活经验的实践知识和理论的结合[3]。教育信念一旦产生就很难改变或消除,它是教师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的理想和追求的内化,并通过自己教育行为表现出来,进而直接影响到培养下一代的质量和教师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4]。教师的教育信念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其具体可以表现为对教育目标的影响,对学生管理方面的影响,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对教师个人发展的影响。

基于以上理解,教师教育信念是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自己所从事教学过程以内及教学过程以外的所有工作的一种理想精神状态的追求。且教师在这种工作中会寻求到快乐,会感受并享受在挑战之中。高职教师教育信念是教师对于高职院校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教学层面以外的知识的坚持与追求。所谓高职教师教育信念的危机,是指高职教师在对待其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时,对于教育目标的合理制定、对于学生的积极管理、对课堂教学的高度投入以及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不懈追求时受到的威胁,教师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表现上都是责任的缺失。

二、高职教师教育信念危机的表征及其成因剖析

在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被高度关注的今天,我们发现关于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较为理性的认知和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形成,教师教育信念严重丧失,且逐步形成一种危机。

(一)高职教师对教育信念的认知存在局限性

高职教师教育信念是高职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意志表现。教师教育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受环境、个人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可以不断提升、渗透到教师教学活动实践中。信念一旦确立,就会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以深远的影响,决定着个体成长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效果[5]。高职教师在教育信念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方面将教育信念等同于教育理想,对于教育信念的内涵理解还不够准确,认为信念同理想一样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分阶段的。另一方面将教育信念等同于知识,信念并不等于知识,知识可以被暂时接受,但信念必须要“相信”,相信某理论为真,必须经过主体对这一理论实效的真切体验[6]。提升教师教育信念仅靠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教师应自觉地深化对教育信念的认识。

(二)高职教师教育信念在教学中呈现随意性

高职教师对于教育理解不够深刻,误以为教育是件简单的教学工作,忽视了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教师的教育信念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想从本质上提高高职教师教育信念,就必须从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受制度的束缚和外在环境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的压力普遍较大,他们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教师高兴时可能考虑教学目标是什么?要教会学生什么?为学生带来什么?学生能从中获得什么?教师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直接放弃,忽视这些学生的存在,且常常冷漠地对待他们,不定时地体罚甚至是对其施行冷暴力。他们仅凭自己的喜好与个人的理念选择、实施课程,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造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信念的随意缺失。

(三)高职教师教育信念的发展存在功利性

受功利化影响,部分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是换取金钱的手段,只是将其作为众多其他工作当中的一种,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工资奖金、职称评定等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务。比较有责任心的教师抓学生的成绩,要求他们努力学好学科知识,有一部分教师直接忽视这点,只在有限的时间内从事有限的教学,对学生的成绩不闻不问,更不用说去关照学生的未来发展,将其培养成职业化的人。教师这种只教书不育人,认为其本职工作只是教授专业科目,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去教学生做人的观念严重影响并阻碍了教师教育信念的建立。

(四)学校、家长对高职教师教育信念的认同存在片面性

学校、家长对教师教育信念的认同是提升教师教育信念的重要力量。对当前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表明,学校依据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有无信念,学生成绩高,教师就是负责人的好教师,就具备一定的教育信念,反之如果学生成绩低,那么即使教师平时做出多少努力来发展学生,也被认为是没有教育信念的。家长也是如此,家长关心的不是教师有无教育信念,他们关心孩子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的书本知识,能否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大部分家长甚至没有听说过教师专业发展,他们眼中的好老师首先是教出“高分”的班级,其次才考虑到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常态的发展应该是学校、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合作共赢,但目前学校、家长认为教师教育信念的提升是多此一举、无中生有的事情,对这种涉及提高教师本人素养问题的思路无法认同,从而对其产生抵触。

三、走出高职教师教育信念危机的进路

毋庸置疑,教师教育信念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成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对高职教师来说,倘若没有教育信念的支撑,教师就会很容易消极被动地教育学生,对高职教师教育信念所面临的危机,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高职教师教育信念的危机,我们应该在理念、实践与生活情意等方面寻求出路,让教师在摸索中不断前行,以期培养并完善教师教育信念。

(一)理性认识: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教育信念转变的内在机制要求教师从理念上转变对教育的认知。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主动转变教育信念,通过观察与模仿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管理方式,通过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有意识地主动学习。还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教育信念,对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寻求其中最完美的契合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摆脱功利的诱惑,以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需要学生参与合作,同样,学生也需要与教师交流合作,教师教,学生学,权威式的授受方式早已过时,当下积极地塑造学校文化,建立教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是首要任务。教师敢于尝试改革,敢于尝试实践,教师之间不能互相隐瞒、相互隔离。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条件,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体验、感受、理解和内化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7]。教师教育信念绝不是靠学校的管制就能够形成,只有在教师自身充分理解并自觉意识时,才可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同时也能逐步完善自身的素质。

(二)反思探究:践行以事为本的实践智慧

反思的方法既可以是通过诸如写日志、传记、构想、文献分析等方式单独进行反思,也可以通过讲故事、信件交流、教师交谈、参与观察等方式与人合作进行反思[8]。教师在一节课结束之后,需要反思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获得了什么?自己从中又获得了什么?教育信念的形成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个体的反思和建构。教师的教育必须从单向度的灌输知识转向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将教学建构为交互主体性活动[7]。

教师应坚持“以事为本”的教育风格,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让每名学生参与到属于他们的活动中来。教师在这种风格下订立规则,遵守并尊重规则。教师教育信念是统治和主宰课堂教学运作的看不见的“手”,是课堂教学中大量复杂现象中的灵魂和核心[9]。而所谓实践智慧就是在实践领域中的智慧,它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是被隐匿的,它代表着教师对学生的全面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坚持原则,不随意妥协,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10]。这种风格下强调教育教学的公平性,以便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