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4-05 01:31:35

新员工管理制度

新员工管理制度篇1

为了更好地体现员工晋升管理的公正性、严肃性,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一条 员工晋升的基本原则及条件

1、 符合公司及部门发展的实际需求。

2、 晋升员工自身素质达到公司及部门考核要求。

3、 晋升方向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一致。

4、 晋升员工通过人事行政部的晋升考核。

第二条 人事审批权限

1、 部门主管层以上级别的员工晋升由执行委员会审核,总经理任命。

2、 部门主管层以下级别的员工晋升由部门管理人员审核,人力资源部任命,总经理签批。

第三条 晋升管理流程

1、 员工晋升申报

1.1. 由员工所在部门管理者对准备晋升员工的工作表现、业绩、各方面的能力进行日常观察,并根据部门年度经营计划、部门年度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以及阶段性业务发展对管理人员的需求,向公司人力资源部提交“员工晋升申请表”。

1.2. 员工晋升申报到正式任命期间,各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在部门内部宣布该员工相应职位,并向其明确岗位职责要求和具体工作内容要求。在人力资源部未正式任命之前,员工晋升后对应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等维持晋升前水平不变。

1.3. 人力资源部依据各部门报审材料对准备晋升员工进行考核和审核,审核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并于15个工作日内出具相关评估报告,反馈给相关部门。

2、 组织晋升考核评估工作

2.1.晋升考核评估工作原则

2.1.1.充分尊重原则

人力资源部将充分尊重各部门用人需求,支持和配合完成晋升员工全面素质考核工作。

2.1.2.充分负责原则

本着对公司、部门、员工本人充分负责的工作原则,对晋升员工进行全方位(员工本人、上级、下级、平级、其他合作部门)考核评估。

2.1.3.充分建议原则

针对极个别不符合条件,有重大素质隐患,不适合公司、部门发展的人员,人力资源部将向相应部门或执行委员会建议暂缓晋升。

2.2.晋升考核评估工作流程

2.2.1.人力资源部针对各部门上报的审核材料中员工基本资料部分与人事库进行核实,对不符的情况与晋升员工本人进行核对。

2.2.2.对晋升员工进行全面(员工本人、上级、下级、平级、其他合作部门)考核评估。

2.2.3.评估采用面谈、问卷调查及公示证集意见评定等方式进行。

2.2.4.人力资源部绩效评估组最终根据以上记录及评定出具考核评估意见报告,报送执行委员会或部门管理会议审核。

2.2.5.部门主管以上级别员工的晋升,由执行委会员收到人力资源部提交的该员工考核材料的五个工作日内给出审核结果,公司总经理签署审批意见。

2.2.6.部门主管以下级别员工的晋升,由本部门依据人力资源部审核材料于五个工作日内给出审核结果,由人力资源部主管审批意见,总经理签批。

3、 员工晋升任命

3.1.人力资源部根据所有审批意见编制人事任命公告。

3.2.任命公告将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3.2.1.部门内部公告栏公告书或部门员工大会公布。

3.2.2.公司内部公告栏公告书或公司员工大会公布。

第四条 注意事项

1、 各部门统一按照以上要求完成管理人员的晋升和晋升工作。

2、 特例需由人力资源部上报执行委员会,经总经理审批后方可执行。

3、 所以晋升/晋级人员必须通过人力资源部晋级评估后方可任命。

4、 日常考核由被提名人的直接经理负责,人力资源部有监督、考核的权利和义务。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新员工管理制度篇2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向内因驱动方向转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对其全面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方面需要形成内因驱动,从而能够推动各项管理制度创新,对其进行制度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医院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以往的情况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主要来自外部动力,因此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受到很多外力的影响,对制度进行完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制度建设中缺少内部驱动行为,因此制度建设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确保医院人力资源制度建设能够和医院的实际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对提高医院管理制度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选择最优的路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是个系统化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选择一个最优的路径,才能解决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确保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符合创新管理模式的要求。强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坚持自身的创新做法,积极探索有价值的元素,积极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在具体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形成自己的路径,从而能够激活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力,具体实施中需要借鉴国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经验,从多方面经验中选择一个最优的路径,全面提升国内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水平。通过路径选择,实现人力资源的全方位管理。从国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角度看,采取不同的管理路径会产生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根据国内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预期目标,全面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能够优化医院人力资源,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为医院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医院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员工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经验,对其管理理念和工作理念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医院在管理路径选择中需要利用先进的经验,并且能够结合制度建设的具体方案,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论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制度创新水平。

(三)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坚持战略观念与技术事务并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人员招聘录用、岗位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定期考核、新员工培训角度出发,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能够符合医院发展的要求。医院在实施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之后,能够形成良好的管理理念,把医院发展与人力资源规划结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为医院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需要拥有创新理念,把医院的管理理念和相关技术事务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形成正确的管理方法,对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需要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方向转变,从而能够适应医院竞争发展的需要。从当前的情况看,很多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人力资源系统性管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力资源的静态化管理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当前需要从制度建设角度出发,更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员工技术事务管理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战略观念与技术事务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实际情况看,技术事务离不开战略观念的引导,战略观念是技术事务的具体体现,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中需要全面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对策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从单一模式向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转变从国内医院的实际情况看,很多医院都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大都尝试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各个模块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很难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作用,员工在此环境下很难提升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需要符合多元化模式的要求,改变以往单一人事管理的模式,需要从人力资源制度建设角度出发,积极引导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转变,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性管理水平,为人力资源创新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很难从系统化角度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人力资源体系不完善,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推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从单一化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顺应时代形势,从战略高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通过奖惩制度建设,让员工能够在工作过程中真正实现人生价值,让员工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和态度,对员工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是考虑自身的发展,当前需要从自身发展与员工发展两个方面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奠定重要的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需要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从多方面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各个模块协调一致,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化”水平。

三、结语

新员工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实践;创新意识

人作为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应当受到重视,落实公开招聘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激励制度,不仅能够促使用人行为、人员考核行为等得到规范管理,而且还能够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高效性,对高等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索创新、优化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方式,就应当从高等学校人员管理方面入手,对其实施科学管理,将人员管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为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实践

1.高等学校行政人员聘用实现了分类分级管理

为了系统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高等学校在行政人员招聘任用工作中应用了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在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机制的工作中,对高等学校各行政岗位实施合理的分类,提高了行政人员招聘任用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秩序性,为评价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同时,对行政人员实施分级管理,能够促使行政人员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进而促进全体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在行政岗位管理工作中,其制度的改革对行政岗位实施了明确的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使得各行政岗位职责得到明确界定,将高等学校内的行政岗位分成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个类别,并将管理岗位细分成十个等级,将专业技术岗位细分成十三个等级,将工勤技能岗位细分成六个等级。并且高等学校还对各类各级行政岗位职业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促使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衔接紧密的行政岗位体系得到有效构建。高等学校的自主招聘任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校自治,符合现代高校制度的核心思想,在人事管理方面,学校自治强调了工作人员招聘任用工作的独立性,要求在不受国家行政力量限制影响的情况下实现对内部人员的自主管理。同时,“管理权力下放,管理重心下移”的贯彻和落实为现代高校管理体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

2.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得到贯彻和落实

对目前情况进行分析可知,高等学校的行政岗位主要是指校内行政人员受聘上岗后的工作岗位,其工作绩效主要是依据其岗位职责范围、技术含量、劳动强度以及工作环境而定。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是一种将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结合而成的综合制度。通过对行政人员劳动成果的考核和评价得出量化数值,进而根据其量化数值支付行政人员劳动报酬。高等学校行政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的贯彻落实效果对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产生积极影响,不仅能够促使行政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还可以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得到充分实现,为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物质保障。

二、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管理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知,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漏洞。一些学校在确定考核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倾向性,有失公允。在行政岗位考核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未对行政人员的工作规律进行充分考虑,在评定行政人员工作情况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较高的目标,导致行政岗位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与行政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严重不符。与此同时,相关竞争机制较为滞后,未得到及时的更新。并且在实施人员聘任制度的过程中未能将人员聘用制度落到实处,导致行政人员工作过分自由和放纵,在没有工作压力、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形成懒惰、散漫的工作风气,使行政人员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教务管理工作上,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产生不良影响,阻碍了高等学校的发展脚步。

三、创新优化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1.创新高等学校综合管理制度,优化行政管理效果

在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高等学校应当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运用相适应的聘用管理方式。始终坚持知人善用的原则,促进行政人员资源和骨干人才资源得到深入开发和应用。为此,高等学校可以采用柔性管理原则,运用专职和兼职并存模式,引进领域专家扩展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思路,促使人才聘用制度得到落实。同时,高等学校还可以结合行政管理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管理制度,促使管理工作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领域精英跨行业、跨地域、跨院校的交流融合,进而极大限度的促进领域精英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另外,在创新高等学校行政人员聘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在借鉴国外聘用管理制度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构建长短聘期结合、专职兼职共存的聘用管理机制。

新员工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问题;策略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点内容,高校需要依靠一定的制度,制定有效的策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管理,有效提升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人力、物力资源优势,才能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管理质量有待提升,这里研究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积极探究有效的管理策略,以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依据行政管理制度的有力推行。但目前,高校在行政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高校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不适应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发展需要。第二,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在领导岗位职责方面划分的不是很清楚,导致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领导工作职能划分不清,工作中扯皮,推诿现象较为普遍。第三,行政管理监督制度的不完善,甚至有些高校的行政管理监督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督制度不完善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不理想。第四,高校行政管理制度较为落后,很多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管理任务的基础上,制度的落后,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信息不够流畅,人力资源开发不理想,甚至出现人浮于事,消极怠工和腐败现象。

2.机构设置与人员安排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存在一个问题,行政管理机构设置过多,高校简单地模仿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情况,在校内设置的由很多行政管理机构,一个管理机构中,人员安排的较多,导致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臃肿,同一管理部门人员责权不清。在具体工作中,管理人员相互推诿工作与责任,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效果不理想。在人员安排方面,高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同一件事情,在人员安排上可能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多个人,各部门职责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

3.管理理念与方式落后。

在信息时代,行政管理工作内容不断增加,管理难度也不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的能够与时俱进,能够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各种信息资源,要建立新型的管理理念,利用新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才能抓住社会发展的机遇,迎接并解决新的挑战与问题。但目前,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对新的管理方式理解认识不到位,管理人员也没有掌握新的管理理念,仅仅凭着过去的经验与方式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管理效果不理想。很多管理人员故步自封,不能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甚至抵触在管理工作中进行方式创新,严重影响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果,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方式,是制约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的重大障碍,高校一定要想法解决这个问题。

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策略

1.高校要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高校要提升自身的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必须要的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学校新的发展需要,积极完善行政管理制度。首先,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适度的将学校的权利进行分散,逐步扩大校园和系的自,扩大学院与系的行政管理权利范围,以此提升基层管理者的管理积极性。其次,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行政管理经验和方法,完善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行政自责,明确各方的债权利关系。第三,行政管理制度要积极实现创新发展,要完善行政管理监督制度,行政人员管理能力培训制度,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完善福利待遇发放制度,要通过创新行政管理制度,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2.合理设置管理部门,精简管理人员。

现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很多高校要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校院两级行政管理体系,双向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必要的。即使如此,高校还是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权利的集中最易产生腐败,也容易压制基层组织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性。因此,高校要能够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管理机制的调整,能够适当分权。要实现分权管理需要设置一些管理部门,高校要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设置管理部门,同时还需要避免管理部门设置过多,机构臃肿现象。要明确各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任务,并责令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责任分工体系,明确各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任务。要通过合并和裁撤的方式进一步明确各管理部门的权责,要依照部门职责任务,进一步精简部门管理人员,要杜绝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避免部门人员工作推诿扯皮的现象。

3.做好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提升工作。

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的高低,因此,做好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升工作是很重要的。高校要定期为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培训活动,主要针对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开展培训工作,要通过培训,改变行政管理人员的落后思想,使他们能够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并能够结合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积极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改革。另外,高校需要重视管理人员的聘任工作,能够积极聘请一些综合素养高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合理引入管理合约机制,推行岗位竞聘机制,通过这些方式提升管理人员工作创新的积极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真正提升管理人员的岗位能力。总之,在现代社会,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会面临各种问题,高校要能够积极解决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优化机构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素养等方式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聪麟.浅议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新员工管理制度篇5

1.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建立区域性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实施“电子党务”。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在本区域党委的领导下,负责本区域内党员登记、管理、服务,受理党员的投诉,并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指导本区域内党组织的建立,共享区域内组织建设资源,负责本区域内的党内统计。区域内的流动党员要通过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来落实自己的组织关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实施“电子党务”,建立网上党员教育管理系统。通过“电子党务”,及时党组织要求、党建情况和培训教育内容等信息,便于党员从更多的渠道方便、快捷地接受党组织的教育,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党组织可以提高党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与流动党员跨过地域建立联系,进行沟通,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增强及时性、有效性和灵活性。

2.突破党员管理的地域限制,实行党员证制度。党员证是党员的有效身份证明,含有党员的基本信息,何时何地入党、党费缴纳情况、参加组织生活情况、奖惩情况、年度登记注册情况等等。党员流动到哪里,就凭党员证就近到所在地的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登记,编入相应党组织,履行党员义务,享有党员权利,避免出现流出地和流入地“两不管”的现象。党员证实行年度登记注册制度,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党员个人或由所在党组织统一组织实施,凭所在党组织对党员年度内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情况的鉴定,到所在区域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登记注册。对超过规定时间一年以上且无正当理由不登记注册的,按有关“三不”党员的规定处理。党员在哪里登记注册,就属哪里的正式党员,充分享有党员权利,并由该地进行党内统计。

3.适应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按照大区域建立党组织的概念,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和社会管理体系进行党组织设置,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的驻区单位,无论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其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和管理都实行区域管理,形成开放式、区域化、互动性的党员管理模式。

4.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创新管理方法。一是延伸管理。输出地党组织应本着“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踪服务管理到哪里”的原则,对流动党员进行延伸管理,及时消除党员教育管理的遗漏点、空白点和盲点。延伸管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临时党组织进行管理,一种是在暂时不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的地方,以村、社区、企业为单位成立党小组进行管理。二是属地管理。即流动党员接受其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三是双向协同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同管理。流出地党组织要对流动党员登记造册,掌握去向,采取有效办法加强管理,并向所去地方、单位党组织通报情况,做好党组织关系的转接工作。流入地党组织要主动承担起管理的责任,积极与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共同负责,经常联系、及时沟通,协调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四是信息动态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党建工作信息网络,实现党内基本信息适时网上传输、查询,提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

5.着眼于增强活力,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条块结合、上下贯通的管理机制。二是健全各级组织部门和工商部门、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之间的情况通报制度,建立和规范“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情况,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三是树立党建工作“全国一盘棋”的观念,建立由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四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党组织定期访问制度,建立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台账。五是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服务工作机制,在街道社区、农村乡镇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6.着眼于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创新相关制度。一是建立流动党员档案管理制度。要求所在地党组织对每个流动党员独立建立档案,把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流动原因、从事职业、联系方式、发挥作用情况进行登记,对流动党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随时反馈其动态。二是建立专人联系制度。确定专人联系外出流动党员,联系人定期向流动党员传达支部活动情况及相关要求,寄送学习材料,要求流动党员至少每季度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学习、工作情况。三是建立外出申请制度。党员流动,必须先提出申请,由所在支部报基层党委造册登记,办理有关手续。党员外出前,所在支部要认真负责对其进行教育,提出要求,掌握外出党员流动去向,指定联系人。四是明确和建立党组织工作职责和制度。明确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工作职责、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工作职责,制定流动党员须知,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并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制度落实。

新员工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自律能力;自律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94-03

一、加强高校学生自律委员会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在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的过程中提高的。它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作用具有持久性和自觉性。因此,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一种内在行为,反映了学校学生管理功能的内在机制。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自律委员会是传递信息的桥梁和纽带

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学生信息员队伍。自律组织成员就是学生本身,特别是按照“具有较高想政治觉悟,有较强正义感,学业成绩好,作风正派。积极奉献,有良好组织协调能力”的标准选拔的综合素质优良的、可信任的学生干部,使之成为学生信息员。他们来源于学生,掌握着广大学生最基层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情况,是学生动态的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来源。实践表明,用好学生信息员,是学生工作部门快捷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事务、有效解决问题、维护校园稳定的关键。

(二)设立高校自律委员会是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都在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学生管理人员却难以增加,这从客观上要求改革学生管理工作,要有新的思路和举措,更好地通过全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信息网络时代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了多元化、多变化趋势,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原来高校实行的封闭型管理已不适应需要。因此,挖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和建立学生自律队伍,已成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高校学生自律委员会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1.有利于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随着自律组织工作的开展,学生自律组织成员会面对很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首先要分析、判断问题,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样,有助于他们分析、判断问题能力的提高。

2.有利于团体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自律组织的工作,能使同学们在学习、认识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学会与人相处、沟通的技巧,培养集体精神,提高与他人的交际合作能力,无形中也提高了自身素质。

3.有利于创造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学生自律组织,给同学们创造了条件,逐步放手引导和加强其自我管理,独当一面,让他们克服依赖心理,树立独立意识,在自我管理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挑重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二、学生自律委员建设初探

首先,自律委员会是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一个自治组织,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新时代的自律委员会是“学生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自律委员会作为一个由学生自治的社会组织,其内部建设至关重要。而自律委员会内部建设的关键,是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因此,切实加强自律委员会内部建设,就得从学生干部队伍入手,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承担领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且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活动的责任,才可为自律委员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自律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加强自律委员会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包括:自律委员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及和谐人际关系,内部成员友爱互助;自律委员会体制建设完善,做事有法可依,公平公正;自律委员会各种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都基本建立和明确,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辅助进行工作,工作效力和工作效率能得到提高;自律委员会整体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能够更加有效地引领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建设;自律委员会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自律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在校园里基本树立起自律委员会服务优良和作风优良的良好形象;自律委员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工作秩序更趋良好,努力形成各部门协调一致,全体成员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自律委员会建设要做到以下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广大同学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内部管理的人性化,加强人文关怀,尊重个性,发挥个性,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

2.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自律委员会民主建设和制度建设,发展民主,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实施依法治理的方略,建设法治下的自律委员会,推进自律委员会各项工作的民主化、规范化,逐步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3.必须坚持精简节约。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在资金、物资、人力方面始终坚持精简节约的原则,大力发扬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带头为创建节约型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4.必须坚持始终正确处理内外关系。外部建设和内部建设要齐头并进,建设的力度和速度要符合自律委员会和周围环境发展的规律,维护系内的安定团结,以内部建设促进外部建设,确保自律委员会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优化。

5.必须坚持团总支、自律委员会主席团对自律委员会整体的全面协调。坚持主席团对自律委员会整体的领导和指导,发挥主席团的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民主、合法地领导和指导自律委员会整体的工作,全面协调自律委员会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促进内部团结,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

自律委员会内部团结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坚实基础,进一步加强自律委员会建设,必须积极促进自律委员会内部的团结一致,明确目标,齐心协力,走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之路。

1.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自律委员会工作目标,促进整体共同发展。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自律委员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当中,贯穿自律委员会建设各方面。用建设一个团结、法治、高效、创新、亲和、和谐的自律委员会的目标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集体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对全面建设自律委员会这一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使自律委员会团结一致,全面发展。

2.明确部门定位,平衡部门与整体目标,加强部门合作,完善内部交流机制,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定位,有效分工,充分合作,全面协调。有效协调自律委员会整体目标与各部门目标的关系,以全局带部分,以部分促全局,切实平衡部门与整体的关系。继续推行人员轮调换岗机制,有效促进内部人员交流。畅通沟通渠道,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建立有效合作机制。

3.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排除自律委员会内部妨碍团结的障碍。适应自律委员会整体结构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上下沟通机制、平行沟通机制、斜向沟通机制、统筹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和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完善自律委员会服务职能作为正确处理问题和矛盾的平衡点。综合运用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依法办事,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自律委员会内部问题和矛盾,保障自律委员会的安定团结。

4.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夯实自律委员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进一步建设自律委员会要求我们要造就一支有良好综合素质,结构设置合理的自律委员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管理、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业务规范和标准,量化考核,加强专业培训,提高自律委员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四)加强制度建设,夯实法治基础,坚持依法治理

制度是自律委员会一切工作开展的依据和保障,必须加紧建设对自律委员会建设具有重大作用的但是尚未制定的制度,循序渐进地制定其他相关制度,同时切实有效地执行制度,保证自律委员会在制度的体系下健康有序地运行、发展。

1.不失时机地推进自律委员会民主建设,巩固自律委员会工作开展的基础。坚持党的领导和团的指导,不失时机地推进自律委员会民主建设,依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自律委员会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夯实自律委员会工作的法治基础。维护自律委员会制度的统一和尊严,树立自律委员会制度权威。加快自律委员会各方面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理,严格按照既定制度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健全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在内部深入开展制度化宣传和教育,形成自律委员会全体人员自觉学习制度、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

3.切实执行自律委员会现有的各项制度,加强执行力度。坚持执法为公、公正执法,推进执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自律委员会制度执行机制,发挥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对于既定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和细分,提高制度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切实加强执行力度、规范执行方法,尽量避免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情况产生,保障各项工作的合法顺利开展。

4.进一步完善自律委员会人事制度、考评机制,选好学生干部、用好学生干部。加强自律委员会人事工作,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配好各级领导班子,注重培养具有特长的优秀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量化考核,认真实施科学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把领导自律委员会各项工作的绩效列为考核内容。从上抓起,首先加强主席团的考评考核,进而推进部长的考评考核,以增强自律委员会干部的工作能力、提高自律委员会干部遵纪守法的意识为目的加强建设考评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用人机制、人才选拔机制,选好自律委员会干部、用好自律委员会干部。

(五)激发创新活力,营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创新既是今天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未来知识经济的核心。激发创新活力,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改善创新环境,将自律委员会建设成为无处不创新,无人不创新的鲜活集体。

1.激发创新活力,使创新精神成为自律委员会的显著特征。转变观念,激发活力,使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与时俱进成为自律委员会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鼓励、引导和支持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创新,形成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生动景象。

2.调动积极性,使实践创新成为自律委员会贯彻始终的工作思路。创新是终点的超越,平衡的打破,动态的延伸,高度的提升。树立和弘扬创新精神,就是要进一步调动积极性,使自律委员会全体实践创新,将创新的思维变为实际的成果,使一切有利于建设一个团结、法治、高效、创新、亲和、和谐的自律委员会的思路得到实践,活动得到支持,成果得到肯定,为自律委员会全面建设开活力之源。

3.努力营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思路引导、制度保障、舆论促进等途径,坚持冲破一切妨碍创新的思想束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创新的体制障碍,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创新的陈规陋习。尊重和保护一切有利于自律委员会建设的创新成果。不失时机地推进制度改革,释放自律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创造潜能。制定完善配套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宣传的作用,大力宣传创新成果,在自律委员会内部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尊重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4.加速培养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学习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失时机地全面改进工作方法,创造性地运用或开发科学的管理工具辅助开展各项工作。始终坚持清廉节俭的原则,有效利用和配置各项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促进自律委员会各部门之间工作的经验交流,相互扬长补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自律委员会创新工作的全面进步。

(六)构建和谐文化,塑造诚恳亲和的良好形象

构建自律委员会内部和谐的文化氛围,维护内部稳定有序,是服务校园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规范校园服务工作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积极倡导学生自律,塑造自律委员会诚恳亲和的良好形象。

1.创建内部和谐环境,维护公平公正,维持工作秩序,全体工作人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着眼于增强自律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把和谐创建活动同创建校园文化环境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推动形成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注重促进自律委员会成员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自律委员会成员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有效协调各部门工作、部门内分工,使自律委员会全体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特长,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2.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塑造自律委员会诚恳亲和的公仆形象。为学生服务是自律委员会的职责。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自律委员会公信力。

3.进一步加强维权、自律工作,切实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积极倡导学生自律。创新开展维权工作,拓展维权范围,加快网上维权系统的建设,推进维权信息化、迅速化、全面化,为学生积极参与维权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有效把握学生主流思想,挖掘学生关注焦点,积极引导学生文化发展,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道德建设,创新、及时地开展倡导学生自律的工作。

结论

学生自律管理理念的树立无疑是学生民主探索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的契机和发展空间,为学生的民主和自我管理开创了管理模式的先河。针对学生自律管理的利弊问题分析,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学生自律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肯定这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自律管理是值得研究与推广的。我们必须加强对该理论的研究与实验,以期能更好、更全面、更科学的将这种理念推广于学生当中,使之能够参与到对其的日常管理中来,最终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鲁明泓,陈传民,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刘雷.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13.

[3]万纬.班主任兵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新员工管理制度篇7

1.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从现今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制度已经步入正轨,足以支撑企业自身周转运营所需要的管理方式,但是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出现大量问题,不仅人力资源管理调配效率较差,而且人力资源的使用也不是很科学。究其原因,首先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没有将专业人才配置到符合专业的岗位上,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片面追求只善于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的高学历人才和廉价却没有专业技术的工人,这样的问题是中小企业不得不重视的,从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说,虽然整体步入正轨,但是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只有解决好中小企业的问题,使其跟上大企业的脚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2.企业集团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2.1企业集团管理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企业集团与人力资源管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良好且较快的发展时,就会对人力资源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实现资源管理的最大化应用。

2.2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企业集团管理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为企业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帮助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企业得到刚好更快的发展。

3.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困境

3.1人员配置不科学

从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配置方面来说,人员的不科学配置是比较严重的困境之一。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管理者不看那些员工最适合,只是片面的启用一些工作时间较长,在之前的工作生涯中为企业带来过经济效益的人坐在重要位置,使其一些具有才华并且事宜这些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远离合理岗位,这样的问题出现有以下原因:第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单位人员配置上,不考虑工作人员的才能,与是否适合其安排的工作岗位,只是盲目地按照工作时间以及工作年龄来分配,这些老员工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态度良好,性格稳重,不容易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但是同样因为年龄问题,他们适应不了高强度工作,也不容易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如果管理人员只考虑这些未免有些片面。这样会使一些真正有才华的年轻人丧失工作热情,得不到发挥,做不到物尽其用。只有将一些踏实肯干并且真正有才能的年轻人放到一线工作岗位,将一些年龄大,身体不好的老员工调配至其他岗位才能更为合理的解决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3.2管理思想太老旧

在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同样存在着管理思想过于老旧的情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管理者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在人力管理方面,不仅仅是对本企业情况了解以及专业知识储备较多就能做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工作时需要注意最新的经济动态和时代动向,积极的了解关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新要求,与国家接轨、与时代接轨,与我国企业发展的大方向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做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却普遍存在着部分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调配活动时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过度的依赖经验主义,这样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更加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展开,管理思想太老旧是我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一大困境。

4.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策略

4.1科学调配人力资源,将人才有效利用

在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不科学调配的问题,在大部分企业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公司重要职位都是由年龄较大的员工担任,而年龄小却有才能的年轻员工得不到重用,发挥不了自己真正的才学。这样屡见不鲜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这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门谨慎用人,在录用职位的时候充分考虑根据每个员工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来进行合理调配活动。首先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人员任职安排时,要按照岗位的要求再结合一些具体的情况进行安排,对于工作强度较大的岗位,尽可能的选用一些年轻的人员,如果担心年轻人员经验不足,可以配备一个年龄较大的员工进行指导工作,从旁监督,保证工作完成质量。而一些轻送、相对于工作强度比较小的工作可以安排一些年龄较大的员工担任,这样确保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了每位员工都可以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亮。

4.2调整资源管理思想,创新思想改革

穆勒曾经说过此刻完美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永不枯萎的源泉,在企业中,创新占领着超凡的地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创新进取,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企业才会越来越往好的方向发展,站上更大的舞台,每当企业引进一些新技术、新理念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者就要有危机意识,明白优胜劣汰的法则,将企业中跟不上新时代要求的人或者制度从企业中淘汰出去,引进一些适宜新理念新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这种做法并不是要完全的抛弃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是我们要学会优胜劣汰,对管理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批判性的思维来调整资源管理思想,避免由于落后的管理制度影响今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企业发展。

4.3提高素质,强化爱岗敬业

在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通过责任心来强化员工爱岗敬业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通过责任心来强化工人爱岗敬业的意识也是管理者需要研究的。经研究,有两个方面可以帮助员工强化爱岗敬业意识。第一,组织教育和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员工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责任与使命,知道自己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第二,实施严格的制度管理,让每个员工遵守定下来的制度,了解自己应该怎么做,从而强化员工的敬业意识,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4.4注重库管,强化储量质量

在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加强对企业管理资料的库管工作,保证在管理过程中有据可依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制度创新所依靠的信息中管理库的储量和质量也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信息管理库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库,为了跟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它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扩充,这样才能做到在知识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能跟上企业发展水平,我们要注重库存管理部分,强化储量和质量。而在强化储量和质量上主要分为三种方式。第一,定期更新。在管理信息知识的定期更新上,需要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让信息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保证定期更新,不能拖延和马虎。第二,即时更新,新闻联播被人们喜爱就是因为即时更新,在信息库上我们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障更新的速度跟得上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管理者即时提供管理信息。第三,时代更新,每一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都是不同的,都具有时代特色,在信息库的留存挑选中,管理者也要足够重视,淘汰落后信息,补充新时代信息,保障企业管理高效运转。

4.5完善制度,强化规范管理

在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完善制度是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现如今,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被动的,处于落后的状态,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制度创新,而想要制度创新,就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从而确保企业在制度上处于优势地位。在企业集团保留原有的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实施这样一个制度,那就是增加企业奖惩机制,众所周知,很多企业员工在工作上不太尽心,原因就是缺少奖惩机制,犯了错误企业也不会惩罚,做的优秀企业也不会奖励,这就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可以拿出部分鼓励,奖励给优秀员工让员工得到企业分红,虽然最开始实施的时候会像是减少公司利润,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由于工作效率和态度与工资奖金挂钩,工作人员就会更加认真工作,从侧面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会为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实施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之后会让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在上一个台阶。

4.6健全机制,强化流畅管理

在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企业集团管理机制如何健全与创新一直都是管理者们长时间探索、长时间完成的任务。同时,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创新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部分,需要优化企业集团内部资源的分配和人员的利用,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资源的运用质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健全的机制有很多,例如制度机制创新、利益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竞争机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发展机制创新、约束机制创新等。它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企业随时处于新的状态,可以面对新的问题,健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实现企业流畅管理的必然之举。

4.7以人为本,强化资源管理

在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的管理是重中之重,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要素,所有的企业集团想要得到更快发展都有一个必然要求就是必须在管理层面下一番真功夫,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未来的走向。在重视管理的大环境下,管理人员要多做一些研究考察确保管理上优质通畅,想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要修补漏洞和不足,而修补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抓好对人员的管理,防止由于人员的错误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流出,要尽可能地对人员人性化管理,提供较为轻松却又纪律严明的环境。这里提到的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要对管理者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用比较人性化的手段制约,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对员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让员工在工作的时候体验“家”的感觉,更加努力地为公司服务,给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总结

总之,在未来企业集团成长中,人力资源管理是急需重视的问题,只有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让专业人才匹配的应用在各自擅长的岗位中,才能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使企业集团可以更方便、更快捷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做新时代的经济领头人。我国企业集团的成长与人力资源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可以促进我国企业集团的成长,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企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综合实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曙名,吴慈生,徐军.企业集团成长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09)

新员工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 创新 途径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人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他认为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员工,只有充分的依靠员工相信员工,才能使得员工最大限度的发展主观能动性,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断推动企业的进步。同时,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确立,也要求企业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不断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只有积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才能使得不断地发展,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抢占先机。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首先,就目前而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距离西方先进国家的管理水平还相距甚远,与国外大型企业对比也存在较大的劣势,根据到底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创新,一味的学习和抄袭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而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利于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其次,国内许多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效用。只注重了发展的目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长远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导致企业内部缺乏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对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十分不利。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不仅可以为企业源源不断的输出所需的人才,还可以充分满足员工的需求,促进员工的潜力和特长得到有效的发挥。

再次,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虽然熟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积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当进行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时,却与员工实际表现脱节,无法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区分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的区别,导致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都下降,无法建立真正发挥员工的潜能和价值。同时,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具体的绩效考核并没有达到发展企业战略目标的效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企业员工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没有有效地结合。

二、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途径

现代企业管理只要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把人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发展资源,重视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曾说:“用人之道,其精髓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使其长处得以发挥,短处得以克服。这样个人和公司都能得到持续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才能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1)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人力资源增值。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无法对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因此,企业必须做好完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促进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增值,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人力智慧的发挥下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2)不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搭建更为公平合理的激励培训机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付出,只有全面提高现有员工的基本素质,才能更好的做好人力资源创新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主体是人,员工素质的提升必须依靠合理科学的培训机制,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在此基础上,完善员工激励机制,通过培训机制与员工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更好的促进员工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的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3)实施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提高员工忠诚度和满意度。员工在工作中是否感觉到公平,更多的体现在企业薪酬制度是否合理,企业的每一个岗位责任的大小、劳动强度及工作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员工不同的敢为提供合理的薪资和福利,给予员工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保证人才不流失。

(4)全面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绩效考核与人才选拔体系。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依据。因此,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离不开完善的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机制能够合理的区分出核心员工与普通员工在对企业发展贡献上的差距,同时能够为企业人才选拔提供良好的数据分析,更为方便创造条件使真正有才能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并且要通过各种制度来保证各类人才在企业内部的正常合理流动。

(5)加强对现有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优秀的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企业为了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从管理思想上有所突破,才能做好人员培训和开发工作。此外,企业所需的人才可以从内部挑选或培养来降低人力成本,有效的人员开发工作是企业储备人才,挖掘人员潜能,实现人员增值的重中之重。企业要积极扬长避短,为人才发展创造机会,给人才一个广泛的施展才换的空间,让企业里的员工都能有一个合适的岗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谋求发展和突破的重中之重。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求,必须牢固树立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切实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进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萍,杨忠.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34).

新员工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档案工作 管理人员 职业素养 提高

在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以满足档案工作的管理需求。而这些基本素质的确定又是由档案工作自身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以及工作目标和内容来决定的。但反过来讲,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又会对档案工作的性质、目标以及内容造成很大影响。由此可见,档案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高低对于档案建设的发展水平是有着直接影响作用的。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制定新的档案管理方案,以促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提升其素质能力。

一、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其首先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这些职业素质包括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工作作风以及业务技能等几个方面。其中,政治素质是最基本的一个职业素质,档案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工作的,因此,这也就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政治性比较强的职业,若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具备高度的政治素养,就很难做好档案的正确管理工作。而职业道德与工作作风是任何一个从业者都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保证其在工作中能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而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则是一个从业需要具备的较高的素质,这是一个优秀的档案管理者需要具备的必要素质。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促进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影响档案工作者综合素质提高的几种因素

目前,我国档案专业人员队伍在文化程度、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较窄,计算机及外语水平不高,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一现状极大地制约了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究其根源。首先,有的单位领导档案意识比较薄弱,对档案工作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也未能认识到提高档案人员素质的重要性。有的单位领导只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而忽视了档案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对档案人员的培训教育没能纳入计划、没能给予足够的支持,档案资金的投入也不足,档案管理设备和技术落后。其次,部分档案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认识不足,或者满足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在接受新的技能后不懂得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或者缺乏应用的动力,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整合提高新的技能。

三、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在社会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发展形势中,我们必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综合素质与能力,通过加强培训教育的手段,建立相应的法制法规,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提高档案工作者职业素质的措施建议,以供参考。

1、爱岗敬业,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爱岗敬业,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前提。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因此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在领导和群众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档案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也必须有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档案事业的发展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应摆在突出的位置。因为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再好的发展机遇也会错过,再好的发展条件也会丧失,再好的业务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依法治档,完善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是关键。制度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治档,是新形势下对档案工作的迫切要求。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对已有的档案制度进行了修订,使档案制度能更加完善。我们的制度包括归档制度、保管制度、借阅制度、保密制度、统计制度、文书档案分类编号办法等等。在平时的工作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在市档案局的历年检查考核中,市公路局档案工作完全符合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经档案综合管理达标升级考评小组评审,达“省一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受到市档案局有关领导的好评。

3、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是很有必要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一开始就要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的观念。以“增强服务意识”和“主动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过去,档案管理被人为地限定在档案的接收、征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方面。档案事业只有顺应时代要求,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服务于广大百姓,才能蒸蒸日上。

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继续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相关运行机制。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重视实效”的方针,切实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继续教育应给档案专业人员提供全面系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的机会,尽快提高其专业水平。给档案专业人员提高吸收、补充档案学新理论、新方法、新观念的机会,弥补一次性教育的不足。

5、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随着计算机在档案应用中日益成熟,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能只局限于古老的收集、整理、归档中,它需要档案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操作计算机,懂得规范准确地使用档案软件,还要具有创新意识,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的技巧,善于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来管理档案。

四、结语

总之,档案管理工作若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资料保管室,就必须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提高其服务意识,增强其创新能力,以使得整个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促使档案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新员工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核算;集中核算;对策

一、基层水管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自1994年至2000年,水管单位使用的是财政部1994年12月颁布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暂行)》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暂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暂行)》总则第四条明确了水管单的财务管理要求:对没有收入或很少收入的水管单位,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对虽有一定收入,但收入不足以弥补其成本、费用开支的水管单位,实行差额预算管理,定额补贴。对依靠自身收入能够弥补成本、费用开支的水管单位,实行“自收自支”财务管理。水管单位在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性功能的同时,又充分利用管理范围的水土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参与了供水、发电、综合生产经营等,因此水管单位都有自己的收入,基本采用第三种财务管理方式,即“自收自支”,即收入不上缴财政、财政部门也不予拨付经费。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很多水管单位的收入都在逐渐减少,不仅人员工资无法保障,工程维护费用更得不到保障,致使水管单位发展举步维艰,水利工程的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2000年9月,水利部发出《关于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水建管401号),各地水管单位改革陆续展开。笔者所在县2012年已全部完成公益性水管单位改革,公益性水管单位的收支列入财政预算,采用事业会计制度。2019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实行的会计制度和以往会计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差异:

(一)侧重点方面水管单位改革前,财务任务侧重于依法合理筹集资金,有效利用各项资产,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搞好经营。而收支纳入预算后,财务工作重点则是实行预算控制,参与预算管理,实行会计监督,旨在从源头起加强财务管控,最大程度提高财务工作效能。

(二)财务记账方面改革前,水管单位受经济条件制约,各方面设施不完善,大多采用手工记账,此种模式下,工作效率慢、时效性不强。公益性水管单位改革完成,纳入预算内核算体系,财务实行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财务信息的全面共享,保证了财务信息的时效性。

(三)财务报告方面改革前,水管单位不仅需要向上级行业主管部门报送报表(特别是年度报表),还得向财政部门报送。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向财政部门填报的报表与水管单位用的许多科目无法对应,影响报表效果。改革后,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统一报表、信息化管理,财务报告编制既省力又准确。

二、水管单位会计核算的现状

(一)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现有基层水管单位会计人员很少有科班出身,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升,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慢,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低,各项新制度、新规定、新工作方法的推进效率慢,对各项财经纪律的理解不透彻,直接造成对各项财经纪律(包括“八项规定”)的执行水平不一样,各单位的财务工作水平也参差不齐。

(二)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当前水管单位的会计人员老化,不能充分掌握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财会核算知识也没有及时更新,使得单位在开展电算化工作过程中,只是将其用于取代手工核算,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对单位发展的意义,对管理信息系统认识不全面,影响其自身作用发挥。另外,现有的电算化管理机制不完善,职责分配不清晰,信息无法实现有效传递。部分人员认为信息化也就是会计电算化,没有将单位管理和财务信息化充分融合,导致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偏低。

(三)内部控制不健全预算资金在应用方面,现有的管理体系缺少全面性,并且,受编制等因素影响,专业财务人员较少,使得岗位设定不清晰,财务职责分配不具体,导致会计人员在落实工作时,存在工作混乱,无法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影响最终工作效果。

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相关对策

(一)做好业务培训工作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该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综合水平,及时应对会计核算中的各个问题,满足会计集中核算管理要求,保证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时应涉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等内容,近几年来,各项新制度、新规定不断出台,应及时加以培训,以保证财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在进行业务培训时,应采取多种形式,以实用为主。

(二)提升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对计算机会计系统维护管理。其次,随着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仅仅依赖于少部分人完成计算机操作,将会降低工作效率,无法保证工作效果。因此要加强对所有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在具体培训中,应该确保所有人员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系统,全面提高自身操作素养,学习和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从而符合会计信息化管理要求。

(三)认真执行新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不管是在制度上,还是在执行上都给单位会计工作提出新的标准,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之前,需要加强对新会计制度内容的学习,尤其是凸显出新政府会计制度要点,明确新会计制度带来的优势。此外,新会计制度也给会计工作人员综合水平和素养提出严格要求,需要其对新会计制度内容有深入了解,明确新旧会计制度中的差异。

(四)集中优秀会计人员,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会计人员实行竞争上岗,选聘素质高的会计人员上岗,完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构建统一的管理体系,其中包含岗位设定、职责分配等,做到不兼容岗位充分分离,将岗位职责体系实施到具体位置,根据个人业务专长安排工作岗位,同时形成相互制约的工作体系,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在注重对会计技能培训的情况下,还要在实践中加强对财经纪律方面的培训,同时采用定期岗位轮换方式,防止工作中各种偏差问题,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五)以加强财政资金监督为重点,加大核算和监督力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加强预算管理、预算执行、预算项目绩效考核等工作,有利于各单位资金的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不断加大会计监督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由于会计人员的考核、管理权等从原单位剥离,消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会计人员加大对支出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真实性的审核,从根本上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