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30 17:03:14

太阳的故事

太阳的故事篇1

晒太阳也是很有讲究的,搬把椅子,找一个避风暖和的地方,背对太阳而坐,让太阳烤着脊背。

太爷一边抽着旱烟,一边讲着故事,而我则蹲在一旁,一边听故事,一边写作业,或者看书。当太阳将脊背烤得热烘烘的时候,太爷的咳嗽就会好转,我也感到非常舒服。

江苏如皋市是中国有名的长寿之乡,他们长寿的秘诀很多,其中,冬天多晒晒背让老人受益不浅。如皋人喜爱通过晒太阳来预防疾病,他们晒太阳的重点是晒背,让充足的阳气赶走盘踞在背部的阴气,身体一年四季都感到暖意融融。

中医认为,背部为阳中之阳,如果背部受冷,则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经络入侵,伤及阳气而致病,年老体弱或久病虚损之人就易旧病复发,并加重病情。

正常的肺腑功能都靠阳气来支持,阳气充盈,身体就能抵御疾病的侵入。聪明的如皋人就是通过太阳这一免费补药来改善阳虚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的。

天凉穿件背心,背部是由脊柱和支撑它的肌肉组成,多数背痛是因为工作过度,肌肉活动太少,背部受凉,血管收缩,肌肉有关软组织拉伤所致。所以,除了晒太阳外,还要注意背部保暖。不单是老年人,特别是一些久坐办公室的人更要注意背部保温,如冬天穿一件羽绒背心、皮背心,常用暖气烤烤,对暖背大有好处。

临床上经常遇到小儿咳嗽的患者,这样的患儿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活动,每次活动必然大汗淋漓,背部衣服都会被汗浸湿,当小家伙不活动了,安静下来,被浸湿的衣服就贴在患儿的背部,当天就会患病。

这样的病情,如果采用抗生素治疗,温度较低的药水通过血管进入患儿体内,咳嗽立即加重,咳嗽以干咳为主。有的患儿打完点滴后,立即开始流清水鼻涕,医生及家属则认为是感冒了,然后开始服用感冒药,收缩鼻黏膜,抑制流鼻涕……

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往复,就好像一个旋涡式的循环一样,每循环一次,小儿的体质下降一次,有的小儿变得弱不禁风,稍稍有点风吹草动,就感冒咳嗽。

其实这都是小儿体内阳气不足的结果,与其天天给小儿打吊瓶,还不如让小儿晒晒太阳,烤烤背心。

城市里能好好晒太阳的地方不多,当遇到这样的患儿时,我会建议家长弄个暖水宝,弄热后敷小儿的背心,背心暖和了,咳嗽自然就好多了。

平时小孩子喜欢玩耍,在内衣的背部,用别针别上一个干毛巾,等小孩玩得出汗后,将湿毛巾抽出来,避免汗湿衣服后,凉衣服贴在背心引起咳嗽。

在人体中,心脏火力旺盛,肺中阳气就会充足,抵抗力就会强,如果心火衰微,肺中阴寒之气就会增加。这样的人,如果再稍稍受凉,就会咳嗽。

太阳的故事篇2

月亮是一个柔若似水的行星,她虽不似太阳明亮雄壮,但她依然在黑暗的夜晚为人们照亮。太阳一直关心着月亮,但他太忙了,他为了使地球明亮,植物健康成长,整日转来转去,而望记了月亮。月亮很体量太阳,她默默的独自忍受着孤独和寂寞,可她却无法用情绪表达,因为行星的使命就是帮助人类。这样过了千百万年,终于有一天,月亮用月光化作一把利剑,刺入了太阳的胸膛。太阳惊异的望着月亮,只能重重的倒下。月亮从此去了远方,和太阳天各一方。有一天,太阳苏醒了,他无力的奔向远方,心里只记挂着地球和月亮。

太阳依旧孤独,只是他默默的永自己的光支持着月亮。直到上帝又创造了十二个行星,太阳才感到快乐,只是一直忘不了月亮,他多么想见月亮一面啊,只是他们总是擦肩而过,为了见见月亮,太阳愿以自己一亿年的生命为代价。月亮一如既往的美丽,浑身散发着白色的光芒,她虽然那么恨太阳,但是却又忘不了他。他们俩隔着千万光年的距离默默对望着,他们却永远不能在一起。

太阳的故事篇3

活动目标:

1. 初步理解故事内容,通过观察、比较,能用较形象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太阳的特征,加深对红红的、圆圆的认识。

2. 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并初步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3.了解晒太阳也是冬天的一种取暖方式,多晒太阳有益健康。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有晒太阳的生活经验。

物质准备:

1.小兔木偶一个,红灯笼、红萝卜、红气球、太阳的图片。

2.一组背景图:天空、菜地、房屋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 巧妙出示太阳图片,猜一猜、说一说太阳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仔细看看里面藏着什么?这个太阳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小结:这个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小朋友一起说说:红红的、圆圆的太阳。

2. 出示小兔手偶引出故事。

师:小朋友们的声音被一只小动物听见的,它是谁?出示小兔手偶。

小兔问侯:小朋友们好,你们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吗?哈哈,我要去找一找太阳。

二、 学习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1. 介绍故事名称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小兔找太阳》的故事。

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 完整欣赏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提问:

故事里小兔找到了什么?(红灯笼、红萝卜、红气球、太阳)按照故事的顺序,出示相应的图片。

(2)观察比较红灯笼、红萝卜、红气球、太阳相同点,学说小兔的问话。

师:小朋友们看看灯笼、萝卜、气球、太阳它们有什么一样?

小兔以为灯笼、萝卜、气球都是太阳,问了妈妈一个什么问题?

学学小兔的问话:“妈妈,这是太阳吗?”

(3)出示背景图,找出适当的位置贴相关的图片。

师:我们看看小兔子在哪儿看见了灯笼、萝卜、气球。(出示背景图)

认识房子、菜地、天空,将灯笼、萝卜、气球的图片贴到相应的位置。

(4)分角色,学习小兔和妈妈之间的对话。

(5)学学小兔子没有找到太阳着急的表现及语言。

师:故事中的小兔到底想找什么?它没找到太阳开始着急了,请学学小兔着急的样子。

(6)在背景中出示太阳图片,重点理解兔妈妈、小兔的话,并学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太阳的特征。

师:别着急,听听妈妈说什么?太阳有几个?如果你是太阳,你怎样发光?太阳光照在身上感觉是什么?

小兔找到太阳,太阳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说一说。

三、再次出示小兔手偶

老师引导孩子看图讲述故事内容,重点理解兔妈妈、小兔的话,并让幼儿学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太阳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叫上刚才的小兔,我们一起找太阳吧!

小朋友互相讲述太阳的特征。

四、拓展讲述经验。

师:你见过太阳吗?在哪儿能找到它?在太阳下有什么感觉呢?

小结:冬天天气很冷的时候,我们可以晒晒太阳就会很暖和,多晒太阳,小朋友们才会长高、长壮,我们都需要太阳帮助,小兔想找太阳,还有一个小朋友嫌一个太阳少,他要种许多太阳,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美好愿望吧!(在音乐《种太阳》的歌手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画太阳。启发孩子把看到的太阳画下来,并与同伴说说太阳是怎样的?

2.请幼儿到户外照太阳,感受太阳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太阳的故事篇4

今天我看了一个小故事《小兔子找太阳》。故事说的是:一只小兔子,从未见过太阳。妈妈告诉它,太阳又红又圆。第二天小兔子看到又红又圆的东西就问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这是灯笼。”“妈妈,那个是太阳吗?”妈妈说:“那也不是,那是气球。”妈妈让小兔子抬头看:“那个才是太阳。”小兔子看到了太阳非常高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个侧面,那样不会全面地认识事物。它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故事——盲人摸象。几个盲人分别摸到大象的的腿和耳朵,就以为大象是和柱子或扇子一样的动物,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以偏概全。

推荐的数学书籍

太阳的故事篇5

我今天读了《后羿射日》这篇神话故事,读完了以后我有很多很多的感想。这篇神话故事主要是讲:传说,天上共有10个太阳,它们闹得人们不安宁,天庭大王知道后,让后羿去解决。后羿先劝它们一个一天的出来,可是它们不听,于是后羿射死了九个。从此人们获得了自由。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后羿射日读后感,请您阅读。

后羿射日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后羿射日》这篇神话故事。让我十分感动。

在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有十个太阳。他们的父亲是东方天帝,他们的母亲把他们放在最东边的大海里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就像小鸟一样在一棵大树上歇息。母亲规定每天只允许一个太阳到天上去给人们带来光明。可是有一天晚上,太阳十兄弟在商量明天一起去天上玩。到了第二天早上他们就上了天,刹那间地球上寸草不生,人们只好躲到山洞里。就在这时,有一位大英雄叫后羿,他看见这种景象就对太阳们说:“你们赶紧下去吧!”但是太阳不听。后羿怒了,他拉开千斤重的弓,挂上千斤重的箭,射掉了九个太阳。准备射最后一个太阳的时候,村民们说:“如果再射的话,地球将是一片黑暗。”于是,后羿放了他。就这样天帝一下失去了九个儿子。他非常生气,就把后羿打到人间永不返天堂。

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后羿为了人类的生活,而永远不能返回天堂。他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和伙伴们在分吃饼干,其中有一个伙伴把最小的留给自己,剩下的两块大的给我和我的另一个伙伴。他宁愿自己少吃点,也要别人多吃点。难道他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话,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后羿射日读后感2在我小时的五彩世界里,有一种颜色让我最眩目:那就是神话故事,在这许许多多的传说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神人后羿让我无比佩服。

后羿射日是传说在很久以前,因为天上有十个太阳,把大地烤得直冒烟,人们都生活在无比的痛苦之中,就在这生死危机的关头,后羿拿着十支神箭站在昆仑山顶上,只听“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了九只太阳鸟,因为如果射掉最后一个太阳,大地将会永无光明,于是后羿留下了最后一个到现在仍普照大地的太阳从此万物滋生,自然和谐。

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后羿一样伟大的人。在中国遭受外国欺辱,并且国内人民苦难深重时,也像后羿一样站了出来,他带领着中国红军与日帝及国民党还有残留下的封建势力展开了各种艰难斗争,最后战胜了一切,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一步快一步地朝着光明前进着。也让我们这些生活在新时代的幸运儿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

其实生活中还有平凡如雷锋一样的人,他们不为已利,心存善念,不怕辛苦,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记得雷锋有一次在发着高烧还在工地上运砖。他说:“我虽然扛不动200斤的麻袋,但我能干好能干的工作,并且比别人干得更出色。”,雷锋所做的都是一些小事,但是一些在人们眼中不起眼的小事,他能持之一恒,所以也感动着周围所有的人,成了妇儒皆知的名人。

有一些人在平日里默默无闻,一遇到大事却能挺身而出,还有一些人在平日里默默地坚持做着一些为人民有利的小事,这些人都是大英雄。就像神话中的后羿一样,让人们一看到太阳就永远记着他。

后羿射日读后感3今天,我和妈妈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后羿射日。它讲述了一个叫后羿的年轻人的故事。他又高又壮,是个神射手。为了把天上多余的太阳射下来,他不怕困难,不怕危险。他不怕辛苦地跑到东海,爬上一座山,最后后羿带着多余的一座。九个太阳射出,拯救了人类。

我特别喜欢后羿,因为他有强壮的身体,优秀的箭术和一颗拯救人类的心。

今天,我读了一个关于一个叫后羿的人擅长射箭的童话故事。每次打猎,他在村子里都很有名。

太阳神有九个儿子。他要求他的儿子每次只让一个儿子出去值班,但是他们太无聊了,不能一起出去玩。在那个时候,银行家们被摧毁了,水井也干涸了。后羿很着急,但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计谋。他站在山上一口气射了八个太阳,从此世界太平了。

我想向后羿学习,因为后羿帮助人们消除灾难,为人民着想。

前几天我读了《中外神话传说》这本书。我最喜欢后羿射日。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他们都是天帝的儿子。十个太阳把地上的草和树都晒枯了,庄稼也枯死了,河水也被蒸干了。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躲在山洞里。天帝让后羿去吓唬他们。

当后羿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看到老人和孩子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到处都是悲惨的景象。所以后羿决心杀死这些人。他连续射了九个太阳。天帝对后羿恨之入骨,再也不让他上天堂了。

后羿是一个绅士,但那一天,皇帝为了自己的缘故宠坏了他的儿子,不顾人民的生死,然后把他赶出了天堂。你认为历史上这样的国王很少吗?

后羿射日读后感4这几天我读了,其中我最喜爱的还是这个故事。它主要讲的是:

世界年轻时,天空曾一齐出现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正因每个太阳的中心是只鸟。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

那时候,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十分幸福和睦。人和动物像邻居和朋友那样生活在一齐。动物将它们的后代放在窝里,不必担心人会伤害它们。农民把谷物堆在田野里,不必担心动物会把它们劫走。人们按时作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满。人和动物彼此以诚相见,互相尊重对方。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

但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齐周游天空,肯定很搞笑。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齐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们和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齐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着火啦,烧成了灰烬,烧死了许多动物。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动物流窜于人群之中,发疯似地寻找食物。

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鱼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许多人和动物渴死了。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做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忙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剩余的九个太阳。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它的太阳吓得全身打颤,团团旋转。就这样,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大地越来越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的光。

但是,这个剩下的太阳害怕极了,在天上摇摇晃晃,慌慌张张,很快就躲进大海里去了。

天上没有了太阳,立刻变成了一片黑暗。万物得不到阳光的哺育,毒蛇猛兽到处横行,人们无法生活下去了。他们便请求天帝,唤第十个太阳出来,让人类万物繁衍下去。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觉到了后羿的伟大。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勇敢的精神。

后羿射日读后感5寒假中,我看了一本名为《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书。文中描述后羿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危而毅然用箭去射九个太阳。

但透过一番查询,我才明白后羿射下九日是不可能的。正因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一亿五千万公里,可想而知,要从地球到达太阳,就是每秒行30万公里的阳光,也得用八分二十秒;而时速为两百公里的火车则需要85年。那么,连大气层都冲不出的箭就更甭提了。1991年,欧洲空间局和美国共同发射的太阳极区考察卫星——“尤里西斯”,它要飞行4年,才能进入绕太阳飞行的轨道。因此,后羿就算是厉害至极,也是无法将箭射到太阳上去的。(数据翔实,很有说服力!)

实际上,像古代的“后羿射日”,哼哈二将的“千里眼”、“顺风耳”……都只代表了古代人民完美的向往。但是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幻想了几千年的人类插上了翅膀:1961年4月21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首次进入太空;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飞船顺利登上月球,圆了世界人民的飞天梦想。如今的人造卫星、电话、电视机……代替了以前的“千里眼”、“顺风耳”;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也已经成功地把一颗颗人造卫星,送进预定的轨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个个远古的神话渐渐变成了现实。

后羿射日读后感6古人云:“节义廉退,颠沛匪亏”,勇敢正义的人是不惧困难、不畏权贵的,后羿就是这样一个勇敢的人。同学们,你们听过后羿的故事吗?今天,二年二班的刘珈旖同学和她的家长将为我们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东方的大海里,有一个叫汤谷的地方,那里有一棵巨大的扶桑树,树上住着十个太阳兄弟,他们是东方天帝的儿子。他们每天都要派出一个兄弟到天上去值班,给大地万物带去热量和光明。那时候,大地上的人们非常感恩太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美满。

当一个太阳兄弟去天上值班时,其余九个就到海里洗澡。有一天,太阳小弟弟觉得天天都是这样太无聊了,就说服哥哥们,明天一起到天上痛痛快快地玩一天。

第二天,天上的玉鸡一叫,太阳兄弟们就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他们在天上嬉笑打闹,越玩越高兴。

十个太阳犹如十个巨大的火团,他们发出的热量炙烤着大地。这样一来,天下的百姓可就遭殃了。地面被烤得裂开一道道口子,庄稼和树叶都被烤焦了,河水也干涸了。很多人因为渴和热而昏迷,更可怕的是毒蛇猛兽也热得不行了,纷纷从深山老林里跑出来,到处吃人伤人。

人间的尧帝为这件事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和百姓一起祈求天帝解救万民。天帝被惊动了,把天庭里的神箭手后羿召来,赐给他一张红色的弓和十只白色的箭,让他到人间清除毒蛇猛兽,顺便阻止十个儿子的恶作剧。

后羿下到凡间,看见到处都是一片焦黄,被晒死的动物和渴死的人不计其数,到处都是尸体。他非常着急,赶紧登上大山,对着太阳们拉弓搭箭,做出一副要射死他们的样子,想把他们吓走。可太阳们一点儿也不害怕,照样喷吐着火苗。

后羿非常恼火,便运足力气,拉满弓,瞄准了一个太阳“嗖”地放了一箭。只见一个巨大的火球从天上落了下来,火光四射,金色的羽毛漫天飞舞,最后掉在了地上。人们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长着三条腿的金乌鸦。

其他九个太阳吓坏了,呼喊着从四面八方奔逃。后羿接连发箭,太阳一个接一个地掉到地上。很快,天气就恢复了凉爽,人们高兴得欢呼起来。

这时,尧帝忽然想到,人间不能没有太阳。如果没了太阳,世界将变成一片黑暗,万物得不到阳光照耀,毒蛇猛兽会肆意横行,这样的话,人类就没法生存下去了。想到这儿,尧帝派人悄悄从后羿的箭囊中抽走一支箭。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以后,还想把最后一个也射下来,却发现箭已经用完了,只好停手。剩下的那个太阳再也不敢胡闹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乖乖地东升西落,辛勤地工作,大地很快恢复了勃勃生机。

太阳的故事篇6

动画片《中华五千年》的主题歌为《小太极》、《驾着太阳,驾着月亮》,具体歌词分别为:

1、《小太极》:帅呆了,小太极,小太极,能分阴和阳,能知是与非,能解万物迷。 中华五千年,历史最悠久,多少英雄人物,流传精采故事。 善解人意,敏捷灵巧,飞跃时空,千变万化。 酷啊,太极电脑,科技挂帅,继往开来,纵横天下。 小太极,小太极,活泼又可爱,所向无敌,是大家的好伙伴。

2、《驾着太阳,驾着月亮》:我驾着太阳,我驾着月亮。太阳和月亮,是那神奇的翅膀。我带着幻想,我带着希望,穿越那时空,追寻梦的天堂。好伙伴快快飞,好伙伴快快飞,起飞在龙的故乡。中华五千年,无比灿烂无比辉煌,长长的故事挂在日月上,伴随着东方巨龙飞翔。中华五千年,无比灿烂无比辉煌,长长的故事挂在日月上,伴随着东方巨龙飞翔,飞翔。

(来源:文章屋网 )

太阳的故事篇7

忽然我来到了一个奇妙的地方,这个地方什么也没有,只有一本书静静地躺在地上,我打开书,里面便向民影一样,向我讲棕了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太阳和月亮是一对夫妻,它们生活得很幸福,并且还生下了九个儿子女儿。有一天,太阳和月亮吵架了,月亮发誓再也不理太阳,于是她便带着那群活泼的女儿走了,也就是星星。而太阳则带着他们的儿子生活。

太阳每天都很寂寞,因为没有了月亮的陪伴,于是他便把自已的儿子领上天来陪自已,就这样十个太阳上了天,老百姓们都魏倒霉,因为他们的庄稼都死了。这时来了个后弈,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月亮听了此事,几乎要气疯了,再也不许太阳见面。

随着时间的飞逝,太阳从以前英俊的小伙子变成了老头了,月亮则从以前花容月貌的小姑娘变成了满脸皱纹的老太婆。

太阳很后悔以前自己的过错,觉得月亮才是自己的好老伴,于是拼命得去追月亮,想向月亮道歉。而月亮又是个倔强的老婆婆,不原意接受道歉。每次太阳追到东山,她便落到西山,等到太阳追到西山,她又早已来到了西山。太阳不放弃,依然每天追着月亮,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婧婧,外面冷,赶紧回家。”我的思绪顿时被妈妈打乱了,原来刚才一切都是我的想象。但我仍然希望刚才的故事是真的,也忠心得希望月亮和太阳能早日团聚。

太阳的故事篇8

《伤寒论序》中所云,在东汉末年张仲景宗族遇大疫流行,这也成为张仲景发奋著书的原因之一,然而其遇疫具体时间史家众说纷纭。本文以 历史 文献 记载的大疫流行时间、仲景遇王仲宣的历史记载、日本文献记载等史料为佐证,重点从五运六气的 理论 出发,仲景所遇为太阳寒水疫病的事实以及所述霍乱的病理等 问题 逐层展开 分析 ,得出结论:《伤寒论》之编集,完全是根据仲景 治疗 所遇太阳寒水的疫病经验,所以《序》云“伤寒十居其七”,此“伤寒”指的是太阳寒水的疫病。而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此次的疫病时间,必是太阳寒水司天的疫病,亦即在建宁年间,而非建安年间。

【关键词】 五运六气 《伤寒论》 疫病 大司天

建安与建宁年间的大疫

张仲景《伤寒论序》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笔者注:196~220年)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一时之间,死亡人数如此之多,除了传染病,即瘟疫之外,是不可能的。而考《后汉书·五行志·献帝纪·刘表传》、《三国志·魏书五帝纪·刘表传》及其《醒阶传》、《蜀书·先主传》、《吴书·孙权传》、《晋书·食货志》、《资治通鉴·卷六十二·献帝建安元年》及《建安二年》、《建安三年》、《卷六十三·建安五年》、《卷六十四·建安八年》等得知,汉献帝自建安元年到十年,并无大疫的记载。只有《后汉书·袁术传》记载:“初平三年,术据南阳,建安二年(笔者注:197年)僭号自称仲家,时天旱岁饥,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一事,死亡较多,然非大疫。

至于灵帝建宁元年以来9年中,即从公元168年到公元179年,就有3次大疫。《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建宁四年(171年)三月大疫,“人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熹平二年(173年)正月大疫,“人大疫,传使者巡行致医药。”光和二年(179年)春大疫,“人大疫,使常侍、中谒者致医药”,合乎仲景《序》所云“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之瘟疫流行状况。所以,洪贯之《张仲景郡望生卒之推测》一文,直云:“建安之‘安’字,应据医史作‘宁’字之误。”

仲景见王仲宣的时间

王粲(字仲宣)生于东汉熹平六年丁巳(177年),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丁酉,卒年41岁,各书均同。至于仲景见王粲,并为其开五石汤一事的时间有二说。

(1)《太平御览·七二二卷》引《何?别传》云:“王仲宣年十七(笔者注:194年)常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汤,不治且成;后三十(笔者注:224年,黄初五年)当眉落。’仲宣以其长也,远,不治。后至三十,病果成,竟眉落。其精如此,仲景之方术,今传于世。”若据此说,仲宣死年为四十七岁,与史实不符。

(2)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若《甲乙经序》所言为确,则仲景见仲宣之年为建安二年(197年),时仲宣年二十一。此时之仲景既能诊知仲宣将死于二十年后,并开立五石汤治疗,则知仲景此时之医术已是才高识妙,对于人之五脏五常,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已能探其理致。亦即:仲景此时的医术,当已成熟到可以治疗大疫,并乘此经验著作《伤寒论》。

然而今本《伤寒论序》云:“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意谓:建安初年,天生大疫,仲景自伤无能救治。若建安二年即能预知仲宣将死于20年后,并立五石汤以为救治,却又无法救治宗族之大疫,岂非矛盾?

若建安二年仲景已医术精熟,著《伤寒论》,则“感往昔之沦丧”,此“往昔”必是数十年前尚未精通医术之时。依前论,仲景宗族之逢大疫,若果为建宁元年以后,即公元168年以后,则是建安二年的30年前。30年前的仲景 自然 尚未精熟医术,只能“伤横夭之莫救”。再者,仲景总角(笔者注:《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拂发总角。”既冠为二十,故总角尚未二十)造访何?时,何?已称其“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见《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何?别传》),可知仲景在近20岁时,虽尚未精通医术,即对大疫之凌虐,有志救治,言谈之间,救世之心溢于言表,何?才会称赞他“后将为良医”。

再依史实,仲宣年21岁,建安二年时正居荆州依刘表,此时仲景既常与见面,则仲景此时亦必居荆州附近。而据郭象升《张仲景姓名事迹考》一文考张羡即张仲景,曾于建安三年任长沙太守。长沙与荆州有水路可通,见面不难。《后汉书》记张羡于建安三年叛表。又记太祖与袁绍连年战争,“军未得南,而袁急攻羡,羡病死。”而袁绍在建安七年死,则张羡当死于建安七年以前。若果如此,则建安二年仲景见仲宣时已晚年,必距著《伤寒论》的时间十分接近,绝非不通医术的幼年。

日本医史文献的佐证

日本南丰秋吉氏于公元1849年,孝明天皇嘉永二年(即 中国 道光二十九年)著《温疫论私评》[1],于《原病》条下按云:“长沙《伤寒论》自叙曰:‘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又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宁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若其不流行,不传染者,何为死者之甚多也?”可见秋吉氏所见之《伤寒论》版本,其中《序》“建安”即作“建宁”,而且断定仲景宗族死于流行病。他并引史实证明云:“按《后汉书·五行志》曰:自建宁四年,至光和二年,相云仅九年,大疫三流行,与仲景自序相应。”

从五运六气之理来看

由大司天的理论来说,公元184年,运交厥阴风木,公元183年以前60年为太阳寒水。即: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到光和二年(179年),9年间的3次大疫,其性质均为太阳寒水之气。故《伤寒论序》才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伤寒例》也说:“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此当为其所经验之事实。

若依此论,则知仲景宗族所受之病为太阳寒水的时行之病。《伤寒例》云:“凡时行者,春应暖而反大寒,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按斗历占之。”

若依斗历占之,从建宁四年以来的3次大疫,其运气的性质如下。

辛亥年三月之疫:辛亥年的司天为厥阴风木,正化太过,中运为水。中运生司天为小逆。风木更盛,故克己所不胜,湿土流行。故整年之气机为寒湿流行。三月主气为少阴君火,本当火热之令,然其客气为太阳寒水,寒气更重,故夏应热而反寒。再加上大司天的寒水之气,天地之间,一片寒湿之气,火热潜水,民病太阳寒水与太阴湿土之气。

癸丑年春正月之疫:司天为太阴湿土,丑为对化,土不及,木来克,中运为火不及,水来克,寒气反胜,故风寒行令。中运生司天,亦为小逆。然大司天为寒水,司天克大司天,以下克上,乃天刑之岁,岁气不相得,故生大疫。正月为初之气,主客之气皆为为风木之气,故生风寒之疫。

光和二年己未年之疫:己未的司天为太阴湿土太过之年,中运土运不及,为天符岁会之年,春天初之气主客皆为厥阴风木之气,加上大司天之太阳寒水,故形成风寒湿土之令。

由上之推算可以了解:仲景宗族所遇之大疫,气以太阳寒水为主,风木湿土之气夹杂。为此,形成仲景著作《伤寒论》的特色。

仲景所遇为太阳寒水疫病的事实

《素问·天元纪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意谓人身五脏六腑运化变化之规则,疾病生死的关键,都受阴阳的规范。阴阳即三阴三阳。此阴阳的道理,依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素问·五运行大论》)故云:“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天的阴阳之气就是寒暑燥湿风火,推在人身,就是三阴三阳的六气,与三阴三阳的六经。用此推之,所以太阳经即上应太阳寒水之气。若是太阳寒水的大司天或司天,以及太阳经所生之病,即称为太阳病。阳明司天所生之病为阳明病,少阳司天所生之病即为少阳病,以此类推。假若仲景著作《伤寒论》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年(197年)左右,由建宁四年到建安二年,共发生5次大疫:建宁四年(171年),熹平二年(173年),光和二年(179年),光和五年(182年),中平二年(185年)。而自公元124年到184年为太阳寒水司天,故共有4次属于太阳寒水之气。因此,虽然《伤寒论》中六经病均有,但太阳病最多,共178条,占47%。另一次,中平二年的疫病,公元185年为阳明燥金司天的疫病,所以仲景对阳明疫病也有一年的经验,而且是最近的经验,是未来60年中的主要病状,需特别加以说明,故阳明病的 内容 居第二,共84条。再由于阳明司天即少阴在泉,仲景尚未遇上,然在后30年,即17年之后将遇到,故少阴病的内容居第三,共45条。至于太阳寒水司天即太阴湿土在泉,为何太阴病只有8条?因为,仲景认为寒湿同气,难以区分,所以并入太阳经。在太阳经中与湿土有关的条文共有32条,约占五分之一。

可见,《伤寒论》之编集,完全是根据仲景 治疗 所遇太阳寒水的疫病经验,所以《序》云“伤寒十居其七”,此“伤寒”指的是太阳寒水的疫病。而仲景所遇的疫病时间,必是太阳寒水司天的疫病,亦即在建宁年间,而非建安年间。

从《伤寒论》所述霍乱的病理来看

《伤寒论》之“伤寒”二字乃广义之伤寒,所有六气所伤之时行与非时行(疫病)诸病皆包括在内。此承《素问·热论篇》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亦即所有会发热的病,无论时行的四季寒热所伤,或当寒反热、当热反寒的时行疫病,乃至霍乱、痹病、痰饮等杂病,都是六气所伤。

兹以霍乱而论:有太阳寒水之气所伤的霍乱,有阳明燥金之气所伤的霍乱,有少阳相火之气所伤的霍乱,有少阴君火之气所伤的霍乱,有太阴湿土之气所伤的霍乱,有厥阴风木之气所伤的霍乱,并非专属于寒。

以《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而言,篇中所用的方剂,四逆加人参汤乃治太阳寒水所伤之霍乱痊愈后调理之方,理中丸与五苓散乃治太阳寒水霍乱下焦有寒饮之方,桂枝汤乃治太阳寒水霍乱愈后,调理荣卫之方。“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之四逆汤证乃太阳寒水中经络,表寒之霍乱。“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之四逆汤为太阳寒水中脏腑,内寒之霍乱。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乃阴盛格阳之霍乱。总之,《伤寒论》所记之霍乱,乃太阳寒水所伤之霍乱,亦即王孟英所谓之寒霍乱。由此可以证明:《伤寒论》乃著作于太阳寒水司天之时,此霍乱即建宁纪元以来10余年间的霍乱疫病。

太阳的故事篇9

思维模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那么有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改变思维模式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有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故事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启示:把封闭的心门敞开,成功的阳光就能驱散失败的阴暗。

有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故事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启示: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

有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故事一个替人割草打工的男孩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男孩便挂了电话,此时男孩的室友问他说:“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男孩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启示:只有不断地探询客户的评价,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要萧规曹随,凡事想想清楚事出何因,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故事有个老人爱清静,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于是他把小孩召集过来,说:我这很冷清,谢谢你们让这更热闹,说完每人发三颗糖。孩子们很开心,天天来玩。几天后,每人只给2颗,再后来给1颗,最后就不给了。孩子们生气说:以后再也不来这给你热闹了。老人清静了。

启示:抓住人性的弱点,无事不成。

有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故事一禅师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蛰了他手指。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 子狠狠蛰了一次。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启示:我们的错误在于,因为外界过多地改变了自己。

有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故事

曼德拉曾被关压27年,受尽虐待。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曼德拉起 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启示:原谅他人,其实是升华自己。

有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故事三人出门,一带伞,一带拐杖,一空手。回来时,拿伞的湿透了,拿拐杖的跌伤了,第三个好好的。原来,雨来时有伞的大胆地走,却被淋湿了;走泥路时,拄拐杖的莽撞地走,时常跌倒;什么都没有的, 大雨来时躲着走,路不好时小心走,反倒无事。

启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败在缺陷上,而是败在优势里。

有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故事

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启示:一个不愿付出、不愿冒风险的人,一事无成对他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太阳的故事篇10

[关键词] 道 太和 和合

“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1〕, 这是王船山《自题墓石》中的话,是他仰慕横渠之学的心声的表露。于是他在晚年作《张子正蒙注》〔2〕,继承张载思想,建构其本体论哲学体系。

任何哲学理论思维的建构,既是对以往哲学思想资源的吸收和继承,亦是对哲学先辈们理论思维资源的批判。前者是文化传统的民族人文精神的延传的需要,后者是哲学理论思维创新的需要。延传和创新,两者不即不离,不可或缺,无延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创新,便流于千遍一律,平庸无奇。

王船山对宋明理学各派学说,大体遵循上述原则。他在比较程朱与陆王对于形上学本体论(存有论)的追根究底的理论思考后,选择了沿着程、朱外在事理、物理追究的途径,而又批判二程的“游、谢之徒,且岐出以趋于浮屠之蹊径”;朱子后学“流为双峰,勿轩诸儒,逐迹蹑影,沉溺于训诂”〔3〕。明确否定王守仁对于心(良知)的穷究, 激烈指斥:“姚江王氏阳儒阴释诬圣之邪说,其究也,为刑戮之民,为阉贼之党皆争附焉,而以充其无善无恶,圆融理事之狂妄,流害以相激而相成,则中道不立、矫枉过正有以启之也。”〔4 〕由于王船山把对阳明学的批判与明亡的“天崩地裂”悲愤情结纠缠在一起,因而,这个批判不免有过激之处。

哲学的批判,意味着哲学的选择。“呜呼!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5〕。王船山认为,横渠之学上承孔孟之道统正传, 下救来兹的偏失邪说,即使圣人复起也不能改易的圣学。虽其学如皎日丽天,但由于张学传于关中,其门人弟子不多而又没有很好发扬光大;张氏本人素位隐居,与当时钜公耆儒富弼、文彦博、司马光等不相“羽翼”。因此,“世之信从者寡,故道之识然者不著”〔6〕,社会影响不大。 所以造成“不百年而陆子静之异说兴,又二百年而王伯安之邪说xī@①,其以朱子格物、道问学之教争贞胜者,犹水之胜火,一盈一虚而莫适有定”〔7〕。有鉴于这种学术思想发展的形势,以及时代的需要, 于是王船山选择了绍承横渠之学。他说:“使张子之学晓然大明,以正童蒙之志于始,则浮屠生死之狂惑,不折而自摧;陆子静、王伯安之蕞然者,亦恶能傲君子以所独知,而为浮屠作率兽食人之伥乎!”〔8 〕按照王船山的理解,“正蒙”,就是要人从童蒙开始,进行圣学、圣功的教育。这样人就不会被佛教和陆王所迷惑和伤害,亦不会去做为虎做伥的事。

有比较就有选择。王船山选择横渠之“正学”,自以为是时代的需要和自己的责任。因此,他为《正蒙》作注,发扬光大“正学”,以补张子之道不著之缺失,以回应立天、立地、立人,纲维三才,贞生安死的时代呼唤!

王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希冀开出一个形上学存有论世界。在他拥有的这个世界里,他自由地追究“道之所自出?物之所自生?性之所自受”?以及天地日月五行之理数?人物生化之理?神气往来应感之几?天人神化性命之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几?等等,这种追究实乃形上学根底的寻求。

王船山在对事物之理的穷究中发现,理并不象朱熹所说的是终极的形上学存有,而是“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故其始之有理,即于气上见理。”〔9 〕“天下岂别有所谓理,气得其理之谓理也”〔10〕。理是气这一独立实体的条绪节文,条绪节文必须通过一定的实体来呈现、实现自身,才使其可得而见,可执之物。这就是说理无气,就无以呈现自身,使自身获得条绪节文的形式。所以理只能规定为:“理者,理乎气而为气之理也”〔11〕。作为气之理,理隐藏于气之中;隐藏者固然不能离所被隐藏者而存在,但被隐藏者离却隐藏者,也会失去其原有被隐藏者的功能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气也是不能离理而独存的。这就是说,离气无理,离理无气;单一的理或单一的气,都不是王船山所追究的、理想的、终极的形上学存有。

什么是终极的形上学存有?王船山在解释《正蒙·太和篇》首句“太和所谓道”时说:“太和,和之至也。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阴阳异撰,而其yīn@②yùn@③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矣。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12〕王氏依据自己的哲学思维和时代的文化精神,对“太和”作了诠释,蕴涵这样几层意思:

其一,道就是所谓太极。太极之名,船山认为始于“易有太极”。从思辨的意义来观“太极”,它就是“无有不极也,无有一极也。唯无有一极,则无所不极”〔13〕。无所不极,就什么都极;什么都极,就无有不极;无有不极,便是有极;有极就是大而无尚,至而尽的一极,即太极。

道作为天地万物的通理,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一种什么都不有,就什么都有;什么都是,就什么都不是的道理、原理。这种普遍的道理,亦是太极。“此太极之所以出生万物,成万物而起万事者,资始资生之本体也,故谓之‘道’”〔14〕。这样太极和道,就成为所以生万物、成万物、起万事的根据,亦即万事万物资始资生的“本体”。

道作为本体,船山曾作这样规定:“道者,物所众著而共由者也。物之所著,惟其有可见之实也;物之所由,惟其有可循之恒也。既盈两间而无不可见,盈两间而无不可循,故盈两间皆道也。”〔15〕“物所众著”是指万事万物所表现的共性,是具有形象可见的实体;“物所共由”是指万事万物共同所经的必由之路,或共由的法则、常规。简言之,万事万物的共性和共由,就是道。

所谓“两间”,是指道既是“物所众著”,又是“物之所由”,这两者之间的和合而言的。前者可见为象,后者可循为形,出象入形,出形入象。道充盈于形象两间,所以说“盈两间皆道”。这是说,道既是两者,又非两者;即此即彼,而非非此即彼。道联系、沟通、整合两者,是两者的有机整体性的展现。人物通理之道与太极,有其异,即名异,又有其同,即实同。

其二,道、太极与阴阳。无有不道,无有一道;无有一道,则无所不道。“是故于阴而道在,于阳而道在,于阴阳之乘时而道在,于阴阳之定位而道在。天方命人,和而无差以为善而道在;人已承天,随器不亏以为性而道在。”〔16〕道无处不在而自在,无所不有而自有。自在自有,非人为,非天意;命人承天,非天人,乃道之自然无为,无差不亏而道生。

道不离阴阳,阴阳不离道。“道不行而阴阳废,阴阳不具而道亦亡。言道者亦要于是而已”〔17〕。离道而阴阳废,离阴阳而道亡。道与阴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依不离,而非相同相等,即相对相反,相异不离。“阴也,阳也,道也,相与为三而一其三”〔18〕。一而为三,三而为一。前者分而言,异而言;后者合而言,同而言。

基于此,王船山对《易》之“一阴一阳之谓道”诠释说:“或曰,搏聚而合一之也;或曰,分析而各一之也。”〔19〕道有两层意蕴。就后者而言,“分析而各一之者,谓阴阳不可稍有所畸胜,阴归于阴,阳归于阳,而道在其中”〔20〕。分为分析,即差分。分析是对于阴作为阴,阳作为阳的肯定,这种肯定是对于世界万物各有其一,即万物各有其独立的性质、功能、作用的承认,亦即世界多样性、多元性的认同。正因为世界万物具有“各一”的独立性质和功能,才可能融合、搏聚、合一。“搏聚而合一之者,谓阴阳皆偶合者也。同即异,总即别,成即毁,而道函其外”〔21〕。搏聚合一,并非对于阴阳的否定,而是指阴阳的偶合状态的描述。在这种偶合状态中,会呈现同即异、总即别、成即毁的样子。道涵阴阳之中而又对于阴阳的超越。既在其中,又在其外,即既内在又超越。

道即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之生,一太极之动静也。动者灵以生明,以晰天下而不塞;静者保而处重,以凝天下而不浮;则其为实,既可为道之体矣”〔22〕。阴阳是太极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形态的呈现或展现。这里的“生”,不是生成论之意,而是呈现、展现之意。阴阳动静这两种形态互补,而构成太极的有机整体;生明与处重,不塞与不浮亦相辅相成,而构成太极的一体二用。

道与太极是所谓形而上者,按船山诠释,形而上为未形之前,所以道与太极既动又静,既隐又现。“动者阴阳之动,静者阴阳之静也。其谓动属阳,静属阴者,以其性之所利而用之所著者言之尔,非动之外无阳之实体,静之外无阴之实体,因动静而始有阴阳也。”〔23〕阴阳动静均有阴阳之实体,阴阳互为实体。有实体便可呈现,它既可自我呈现,亦可为道与太极呈现,即实体者为隐者现,呈现者为被呈现者现。

道与太极作为隐者与被呈现者,以阴阳为其实体。“阴阳者,太极所有之实也”〔24〕。这就是说,道与太极没有自身存在的形式,借阴阳为自己存在的形式。阴阳作为实体,并非具体某一事物,而是一抽象。“太极无阴阳之实体,则抑何所运而何所置邪?抑岂止此一物,动静异而遂判然为两耶?夫阴阳之实有二物,明矣。”〔25〕阴阳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又被万事万物所普遍认同和接受,作为自己的属性。

假如进一步追究实体之“实”是什么?那么,船山解释为:“实者,气之充周也。”〔26〕气即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充塞四周而成一实体,即实存之体。阴阳二气之所以充周而为实存之体,是因为阴阳二气的动静不息。“升降飞扬而无间隙,则有动者以流行,则有静者以凝止。于是而静者以阴为性,虽阳之静亦阴也;动者以阳为性,虽阴之动亦阳也。阴阳分象而刚柔分形,刚者阳之质,而刚中非无阴;柔者阴之质,而柔中非无阳。”阴阳动静分合,“分言之则辨其异,合体之则会其通”〔27〕。阴阳二气不停息地动静分合,使之充塞而无间隙。

其三,阴阳yīn@②yùn@③于太虚。阴阳动静分合与阴阳异撰同有相联系。阴阳在动静分合的变化中,“性情以动静异几,始终以循环异时,体用以德业异迹”〔28〕。性情、始终、体用展现异几、异时、异迹;这便是“阴阳异撰”;“同有”,是指阴阳共同具有或不分前后而具有。“‘易有太极’,固有之也,同有之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固有之则生,同有之则俱生矣。故曰‘是生’”〔29〕。有便同有,生便俱生,生生之谓易,易之主旨便是新生命、新事物的诞生。生之原因,立于此而生,不能推于彼而生,推于彼便承认此之异在而生此,彼就是一异己的、彼在的主宰者、创生者。此生,便是“自生”。事物自己诞生自己,如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所自生者肇生,所已生者成所生”〔30〕。从自生肇生(始生)己生成生的整过程,万事万物都依据自己固有的、同有的法则运动变化。

阴阳动静分合的生生过程,亦即是yīn@②yùn@③的过程。张载曾引庄子的“生物以息相吹”和“野马”的象喻诠释yīn@②yùn@③。船山表示不同意张载的这种解释,“‘生物以息相吹’之说非也,此乃太虚之流动洋溢,非仅生物之息也”〔31〕。它是阴阳流动洋溢于太虚之中而未呈现为阴阳异撰的状态,换言之,即yīn@②yùn@③状态中的阴阳。“其实阳阴之浑合者而已,而不可名之为阴阳”〔32〕,是阴阳浑合、即浑沌未分的状态。“阴阳未分,二气合一”〔33〕。这种浑沌未分的状态就是无定质、无规定的状态。由其无定质、无规定,所以yīn@②yùn@③于太虚之中;亦由其无所定质,无所规定,就无所不定质,无所不规定,蕴含着化生、定质、规定的潜在因素和功能。这就是说,有定质、有规定在无定质、无规定中。反言之,“不可象者,即在象中”〔34〕;无定质者,即在定质中;可象者,在象之浑沌中。

所谓“太虚”,各家解释有异,《庄子·知北游》的不游乎太虚,是指广阔的太空;《皇帝内经·素问》的太虚廖廓,万物资始,是指万物的本始;成玄英《庄子·知北游疏》以太虚为深玄的理;张载认为太虚是一种无形而清虚的状态;王夫之以为太虚是无形而虚空、阳阴二气yīn@②yùn@③而化生的方所和载体。“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35〕。太虚作为充满着阴阳二气的方所和载体,气的聚散、yīn@②yùn@③都在太虚范围之内,而不可超越。阴阳二气未聚合于太虚时,希微而不可见,所以说是清的。由于太虚是清的,有形有象的东西都可以包容进来;当阴阳二气“聚于太虚之中则重而浊;物不能入,不能入物,拘碍于一而不相通,形之凝滞然也”〔36〕。气凝聚成物,物便重浊;重浊便不能容纳外物;不能入物,就不清通而凝滞。

太虚是虚而不虚,“虚者,太虚之量”〔37〕。因其虚,故能范围万象,中涵浮沉、升降、动静、yīn@②yùn@③之性;不虚者,“人之所见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38〕。阴阳二气yīn@②yùn@③于太虚,充满于太虚,故太虚非虚、非无。因其非虚,故能造化一切万物。

太虚非虚,是因太虚之中蕴涵着阴阳二气,阴阳二气yīn@②yùn@③运动变化,冲突和谐,形成万殊的万物。“yīn@②yùn@③之中,阴足,而变易以出,万物不相肖而各成形色,并育于其中”〔39〕。形色各异的万事万物都发育于yīn@②yùn@③变易过程中。“天不听物之自然,是故yīn@②yùn@③而化生。乾坤之体立,首出以屯。雷雨之动满盈,然后无为而成”〔40〕。yīn@②yùn@③是天地万物化生的自然法则,无为而成;因其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成。

太虚非虚,即是实。“太虚,一实者也,故曰‘诚者天之道也’。用者,皆其体也,故曰‘诚之者人之道也’”〔41〕。天道和人道的道,虽不见不闻,但“目所不见,非无色也。耳所不闻, 非无声也”〔42〕。道是隐藏在天与人现象背后的道理、法则, 虽色声等现象为目耳等感官所感觉,但为感官所不及者,并非不是实存。若以感官所感觉的现象为实,则不是真正的实。船山认为,真正之实是超越千变万化的现象,而住有常住性的太虚、道、太极等。

王船山对道、太极、太虚的形上学本体的追究,并非其哲学的归结,他试图从传统形上学本体的预设中超越出来,即从宋明以来理学家对于道、太极等根、底的追根究底的理论思考,转向对道、太极、太虚等根、底的自身的理论思考,即他所提出的“道之所自出”的这类问题的追究。

王船山认为,道、太极、太虚作为形上学本体之所是,均为阴阳二气和合的实体,可称谓为“和合之体”。“圣人之存神,本合乎至一之太虚,而立教之本,必因阴阳己分,刚柔成象之体,盖以由两而见一也。……圣人成天下之盛德大业于感通之后,而以合yīn@②yùn@③一气和合之体,修人事即以肖天德,知生即以知死,存神即以养气,惟于二气之实,兼体而以时用之尔。”〔43〕太虚为“一”,“一”可理解为形上学的存有,此“一”,是由“两而见一”。即是阴阳、刚柔对待分体的冲突融合而和合,而成一“和合之体”。换言之,这个“和合之体”是阴阳二气yīn@②yùn@③于太虚而为一气之体。人事与天德、知生与知死、存神与养气、体与用,都涵摄于“和合之体”。

“和合之体”可称谓为“太和”。生死、存神养气,都与太和相合无间。“存者,不为物欲所迁,而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守之,使与太和yīn@②yùn@③之本体相合无间,别生以尽人道而无歉,死以返太虚而无累,全而生之,全而归之,斯圣人之至德矣。”〔44〕生与死,犹阴阳二气聚与散于太虚之中。聚而生,为全生;散而死,为全归;生而无歉,死而无累。“存神以尽性,则与太虚通为一体”〔45〕,与太虚和合一体。

船山对于太虚自身是什么的追究的结果,便是“太和yīn@②yùn@③之本体”或“和合之体”。他对于太极自身是什么的追究,“其实阴阳之浑合者而已,而不可名之为阴阳,则但赞其极至而无以加,曰太极。”〔46〕阴阳浑合,即阴阳冲突融合而和合。由于阴阳动静的运动变化,阴阳和合之实体便是太极。“《易》之为道、乾、坤而已。乾六阳以成健,坤六阴以成顺,而阴阳相摩,则生六子以生五十六卦,皆动之不容己者,或聚或散,或出或入,错综变化,要以动静夫阴阳。而阴阳—太极之实体,唯其富有充满于虚空,故变化日新。”〔47〕太极的追根究底,是阴阳二气相摩、相荡、健顺、动静的和合,即太和。

动静和合为太和,但太和不就是动静; 动静作为不同属性的元素的和合,此和合就意味着新事物、新生命的诞生,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动静。“其静也异于下愚之静,则其动也异于下愚之动,充五常百顺之实以宰百为,志继而事亦述矣。无他,人之生死,动静有间,而太和之yīn@②yùn@③本无间也。”〔48〕虽动静相兼互渗,但各归其动静,有差分而有间;太和是一整体系统,yīn@②yùn@③无间。

对太极自身是什么的追究,揭出是阴阳动静的和合的太和这个根、底。这就太极而言,便不能离阴阳动静,否则它就不能存有。“太极之在两间,无初无终而不可间也,无彼无此而不可破也,自大至细而象皆其象,自一至万而数皆其数。故空不流而实不窒,灵不私而顽不遗,静亦不先而动不后矣。……要此太极者混沦皆备,不可析也,不可聚也。”〔49〕“合而为一者,太极混沦周偏之体”〔50〕。太极在阴阳、动静,并非人为,而是无始无终、无彼无此的自然,故既不可间,亦不可破。由大至细,由一至万,其象其数,均为太极的展现,亦是对太极功能、状态的描述。太极作为“合而为一者”,是指始终、彼此、大小、象数、空实、灵顽、动静的冲突融合而和合之体,即太和之体。

船山对于道自身是什么的追究,其基本思维理路与太虚、太极相似,而追究到和合。“言太和yīn@②yùn@③为太虚,以有体无形为性,可以资广生大生而无所倚,道之本体也。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虽即太和不容己之大用,而与本体之虚湛异矣。”〔51〕“物我万物”与“本体”相对应的概念,是“道”。道的本体并非虚空而无所安顿,而是阴阳二气交感运动变化。“交感”就是不同质的事物的冲突融合形式,进而和合,并产生物我万象等新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道之本体”就是阴阳交感和合,即太和。因此,道与太和有差异。

由于道是阴阳交感的和合,道不离阴阳。传统理学家在诠释道与阴阳关系时,总以道为体,阴阳为用。船山依据对道是阴阳和合的追究,所以提出道与阴阳相互为体的主张。“无有道而无天地。道以阴阳为体,阴阳以道为体,交与为体,终无有虚悬孤致之道”〔52〕。道以阴阳为体,道就不会流入虚无;阴阳以道为体,阴阳便不致陷入某一具体的形象。这样道得以安顿,阴阳获致提升。

道得以安顿而免致“虚悬孤致”,因而道被指称为实。“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也”〔53〕。这样,道可理解为实存之体。道的实存,并非某一具体事物的存有,而是一语言符号所指称的存有或实有。在这个意义上道与诚,异名同实。“诚与道,异名而同实者也。修道以存诚,而诚固天人之道也。奚以明其然邪?今夫道:古由之,今亦由之;已安之,人亦安之,历古今人己而无异者,惟其实有之也。施之一室而宜,推之一国而准,推之天下而无不得,概远迩逆顺而无不容者,惟其实有然也。”〔54〕诚作为天人之道,与道同为实有。道之所以能古今由之,人己安之而无差别,施之推之一室、一国以至天下而皆合宜,是因为道为实有。

作为实有的诚与道一样,都是阴阳二气的yīn@②yùn@③和合。“宇宙者,积而成乎久大者也。二气yīn@②yùn@③,知能不舍,故成乎久大。二气yīn@②yùn@③而健顺章,诚也。知能不舍而变合禅,诚之者也。”〔55〕阳气刚健,阴气柔顺,阴阳二气yīn@②yùn@③变化得以彰显;并积久成大,化成万物,这便是实有诚,实乃阴阳二气yīn@②yùn@③的和合。

阴阳和合之诚,蕴涵着生命和新生。“人者,生也。生者,有也。有者,诚也”〔56〕。“夫和实生物”之生,就是此“生”的意蕴。由生有诚。生命就在于存有,存有在于诚。因此,传统“诚”的哲学,即实有哲学,亦即生命哲学。

船山对于太虚、太极、道自身根、底的追究,殊途同归,均是阴阳二气、动静二态、刚柔二性、仁义二德等等的冲突融合而和合,这个“和之至”,便是“太和”。

和合是一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的动之原,不在和合之外,而在和合本身。“皆阴阳和合之气所必有之几”〔57〕。“几”为“动之微”〔58〕,即事物最原初的动。“喜怒、生杀、泰否、损益,皆阴阳之气一阖一辟之几也”〔59〕。阴阳二气的阖辟的运动的端始,便展现喜怒的情感,生杀吉凶,泰否祸福,损益趋势等形式。

阴阳和合必有之几,其“必有”,是由于“机”。“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60〕。“乘机”是指阴阳变合而表现为动静形式的原由。“机者,发动之由,只是动于此而至于彼意”〔61〕。机是事物发动的根据,任何事物的变易过程,无例外地都需发动。无发之机,既无动,亦无静。动静必乘机而动静,此机便是事物本身内具的一种动力,或一种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潜能。这种潜能和动力,使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易处在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之中。“至虚之中,阴阳之撰具焉,yīn@②yùn@③不息,必无止机”〔62〕。yīn@②yùn@③不息的原因或缘由,就是机的不容止,或机的“无止”。尽管阴阳这两种殊质异性的元素、因素存在于至虚的太虚之中,但阴阳的运动变易并不停息,而是继续yīn@②yùn@③不息,就在于机这种内部的力量。机与几一样,自身深藏不现,非耳目所能感知,犹如寂然,在此寂然,无时无刻不无机,亦无时无所不显示机的力量和功能。

“几”之阴阳和合和“机”之yīn@②yùn@③不息,都蕴含着对待事物的冲突或浮沉、升降。由事物自身的动静相感的本性,而生起yīn@②yùn@③相荡、胜负屈伸的端始。说明“几”或“机”,必须以承认异质、异态的多元对待事物、因素的存在为前提,这种承认使多元对待事物的各层面、角度、方位的属性、特征得以深入的揭示和呈现。任何事物都在“几”中显示其自身的各种面目,即使是静态中也以其静动态体现其面目。船山基于事物相感相交是事物本性的认知,认为“和合”也以承认多元存在为前提,因而和合不是单向度的、唯一存有的自身的和合,而是多元、多质、多面的和合。作为和合各元素、要素来说,如阴阳是相异相对,但作为多元冲突、融合而构成的和合体来说,“和而不相悖害”〔63〕或合而不相悖害,达到这种和合的境界,便是“太和”。

事物的运动、变易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归根结蒂,其动因仍为“几”。船山称为“和合之动几”。他说:“升降飞扬,乃二气和合之动几,虽阴阳未形,而已全具殊质矣”〔64〕。在船山的哲学体系中,尽管“和合之动几”的形式纷纭,但较为突出,讲得最多的还是“yīn@②yùn@③”,并以yīn@②yùn@③作为如何和合的具体形式或形态。

“yīn@②yùn@③”,船山规定为:“yīn@②yùn@③,二气交相入而包孕以运动之貌”〔65〕。“包孕”一词既形象又贴切,它犹如阴阳二气孕育于母胎之中,yīn@②yùn@③使胎儿成长。十月孕育,分娩为新生儿,即新生命的降生,这便和合而生。“yīn@②yùn@③不息,为敦化之本”〔66〕。敦化指“天地yīn@②yùn@③,万物化醇”的敦化。yīn@②yùn@③不息作为天地、男女等阴阳万物化醇、化生的本性,是对于yīn@②yùn@③价值的提升。

船山对于如何和合的具体形式的追寻,并非从和合之外去追寻,而是从和合中去追寻。“太虚即气,yīn@②yùn@③之本体,阴阳合于太和”〔67〕。这里“yīn@②yùn@③之本体”,亦可称为“yīn@②yùn@③太和之真体”〔68〕。yīn@②yùn@③与太和不可分离,“yīn@②yùn@③太和,合于一气,而阴阳之体具于中矣”〔69〕。阴阳之体具于太和之中。阴阳虽具于太和之中,但是一种未分的浑沌的状态,“yīn@②yùn@③,太和未分之本然”〔70〕。这种未分的本然可以与“至诚体太虚至和之实理,与yīn@②yùn@③未分之道通一不二”〔71〕。这样太虚、实理与道因yīn@②yùn@③而圆融。

和合即太和,是yīn@②yùn@③所达到的境界,亦是船山的终极的存有,也是其形上学存有的一种状态。它既存在于“未有形器之先”的太和未分的本然状态之中;亦存在于“既有形器之后”的阴阳已分,万殊形象已具的事物之中。它是既不被形器所限定、规定,而又不离形器的存有。太和的“未有形器之先”,和合是其固有本性,因此,“本无不和”;“既有形器之后”,和合不因形器的变易而丧失。它是贯穿事物、形器始终的无限。前者是yīn@②yùn@③未分的和合(太和),后者是化生的和合(太和)。

船山对于形上学本体太虚、太极、道自身是什么的根、底的追究,揭示了太虚、太极、道本身就是“阴与阳和,气与神和,是谓太和”〔72〕的和合。由于和合是一个实体,因此“虽圣人不能有所损益于太和”〔73〕。人是不能改变太和的。人之所以不能改变,也是因为“太和本然之体,未有知也,未有能也,易简而已”〔74〕。这个未知未能易简的本然而然的本体,就是一个“合yīn@②yùn@③一气和合之体”。此“和合之体”,就是对于根、底是什么的回答,即太虚、太极、道之所自出的回答。

和合(太和)是未形、有形的无限,它具有普遍的性格。这溯源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初始阶段,塑造着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本质、特性和性格,无论是天地万物的化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还是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都贯通着和合(太和)。“天地人物消长死生自然之数, 皆太和必有之几”〔75〕。

船山的本体哲学,统体会通于和合(太和)。这是对于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精髓的彰显。亦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他之所以宏扬横渠之正学,就因为“张子之学,无非《易》也,即无非《诗》之志,《书》之事,《礼》之节,《乐》之和,《春秋》之大法也,《论》、《书》之要归也”〔76〕。是《六经》和孔孟人文精神精髓的会归和整合,即张载“立天、立地、立人,反经研几,精义存神,以纲维三才,贞生安死,则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77〕在船山心目中,继往圣之绝学者,续道统之正传者,应该是张载。对于以程颢为“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78〕的说法似有微辞。这是他选择继承“张子正学”的原因所在。

船山的文化精神取向,是在传统与启蒙之两间。他对《四书五经》的注疏,对张载的推崇,都是一种传统的精神,正统的性格的凸显;但船山并不完全“照着”《六经》讲,而是“六经责我开生面”,有“接着讲”的意蕴。他所开出的君权“可禅、可继、可革”〔79〕论,君相造命论与民权论,以及人性的日生日成、可成可革论等“生面”,具有启蒙的表征。但较之同时代的黄宗羲直斥“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80〕,“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81〕,唐甄批判“凡为帝王者,皆贼也”〔82〕等要传统得多。这与他生活于湖南乡间山野之中,社会文化环境闭塞,商品经济落后,未能对东南沿海一带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商品经济有所感受所致。这也就是他与黄宗羲、唐甄因社会文化氛围不同所造成的思想差距的原因之一。

〔1〕《姜斋文集补遗》、《王船山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6页。

〔2〕《张子正蒙注》有两种旧抄本, 朱宏爆校本后有“乙丑孟春月下旬丁亥成,庚午季月重订”一句,前为康熙24年(1685年),船山是年为67岁,后为康熙29年(1690年),时72岁,即逝世前两年。

〔3〕〔4〕〔5〕〔6〕〔7〕〔8〕〔12〕〔26〕〔27〕〔31〕〔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7〕〔48〕〔51〕〔55〕〔56〕〔57〕〔58〕〔59〕〔62〕〔63〕〔64〕〔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9〕《船山全书》(第十二册),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10、10、11、12、12、12、15、27、27、27、35、16、26、31、27、30、43、402、402、401、37、20、22、23、19、40、420、421、81、364、80、76、32、35、46、15、34、44、16、16、12、12、12、503页。

〔9〕〔10〕〔11〕〔61〕《船山全书》(第六册),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992、1058、1076、432页。

〔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8〕〔29〕〔30〕〔32〕〔46〕〔49〕〔50〕〔52〕〔53〕〔65〕《船山全书》(第一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561、525、1003、1005、1005、1003、1002、1002、1003、1004 、525、524、660、1024、1023~1024、1024、561、561、1016、1019、 903、1027、597页。

〔54〕〔60〕《船山全书》(第二册),岳麓书社1988 年版, 第368、265页。

〔78〕《程颢传》,《宋史》卷四二七。

〔80〕〔81〕〔82〕《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3、196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火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