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4:00:26

正常范文篇1

一、非正常户构成、特点及危害

通过对非正常户情况的清理与分析,我们发现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故意走逃企业。这类企业主要是“走逃户”,企业以故意走逃方式,逃避法律责任和税务机关的监管,利用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不完善,躲避纳税义务。

2、被动性非正常户。包括外地法人企业在本区设立的分公司。这类企业由于对税法的不了解,特别是对国地税业务划分的不清楚,造成非正常。

3、信息传递与征管措施不到位导致的非正常户。包括正常注销、变更、停业的纳税人,由于管理环节增多,税务机关不能如期办理变更、注销税务登记形成的非正常户。

非正常户的存在,对税收征管秩序的危害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

1、降低纳税申报率,直接影响申报质量。纳税申报率是征管质量考核中一项重要指标,大量非正常户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这一指标的完成。

2、非正常户采用零税负、低税负的手法经营一段时间后,不办理注销手续,逃避纳税义务,造成正常企业与非正常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市场经济运行秩序遭到破坏。

二、非正常户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非正常户的存在是有多重社会环境因素。

第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竞争激烈,企业破产、兼并、分离活动大量增加。从纳税人到主管税务机关都没有适应这种变化,管理措施远未到位。第二,部分私营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容易被市场淘汰。经营人员考虑到成本问题,不愿办理工商、税务登记,便于在经营失败时“一走了之”。

其二,税务管理网络不健全,协税护税机制不完善也是非正常户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注册涉及到工商、公安、银行、物业管理、国税、地税等部门。但各部门信息不共享,对一个法人代表应负的法律责任,缺乏应有的制约手段。虽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原则性地规定一些部门的协税护税责任,但由于缺少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协税护税措施,各部门在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约束下往往不会主动承担这项社会责任,因此导致协税护税机制始终停留在口头要求或原则性规定上。

其三,在新征管模式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要求明晰税企之间的权利义务,突出税收服务,简化程序,以税务稽查为重点强化纳税人管理。但目前管理模式仍以事前审批为主,依纳税人提供的各种资料层层审批,对纳税人事后监督不到位。征管资料重复提供,利用率低,更没有将征管档案进行数据化处理,用于逻辑分析,难以判断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的合理性、真实性。同时,由于规范、简洁的纳税服务还没有完全到位,纳税人对税收政策和办税程序的调整缺乏了解,部分纳税人不能按时办理涉税事项,成为被动性非正常户。

三、防范和治理非正常户的建议

(一)净化税收环境,缩小非正常户生存空间

第一,整顿市场秩序,规范企业破产、兼并、分立活动,打击不法企业以破产、兼并、分立活动逃避纳税义务。第二,完善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程序,在销售额和财务核算标准之外,引入纳税人担保、预交保证金、有信誉供货企业证明、销售渠道证明等认证参考标准,消除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在使用增值税发票方面存在身份差异造成的货物交流障碍。

(二)健全税务管理网络,完善协税护税机制

积极与公安、工商等部门配合,加强企业法人管理。公安部门应建立、开放身份证号码查询系统,供税务机关在税务登记、认定一般纳税人资格、售卖增值税专用发票时随时查询企业法人真实身份,企业一旦走逃,可以迅速准确的找出真实法人,由其负全部法律责任。税务机关要建立企业法人管理和纳税信誉信息平台,供公安、银行、工商管理等单位使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方便有关单位查询,评估企业信誉,以利于开展经济活动时,将非正常户排除在外。

正常范文篇2

非正常户管理工作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提高税收征管工作质量的基础环节。立足国税实际,把加强对非正常户与税源管理和税收经济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宏观税收的分析,微观行业的税负分析和纳税人的评估,与税源户籍管理,纳税人生产经营变化的情况结合起来,通过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平台,真正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目前,我分局非正常户951户占全部纳税户13912户的6.84%,比重较大,而且总量每年也在呈上升趋势,这不仅不利于税收经济秩序的良好发展,也给国税队伍的廉洁从税带来很大的危害,要引起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执法人员的高度警惕。进一步加强非正常户的管理工作,对提高税收征管及组织收入工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非正常户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

根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四十条规定,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在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税务机关应当派员实地检查,查无下落并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由检查人员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存入纳税人档案,税务机关暂停其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和发票的使用。

(一)非正常户的形成原因及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新开业户。因对税收政策不了解或对税收政策理解错误,不办理税务登记,或者只办理国税或地税一方面的税务登记而不办理另一方面的登记,从而形成“有人无户”的非正常现象。近年来,地方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并推行行政审批一条龙服务,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对税务机关日常税收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现在新办的企业在工商管理窗口拿到营业执照后,到税务窗口即可办理并拿到税务登记证,这种发证在前,调查核实滞后程序上的颠倒,导致管理分局对新办企业在税收管理方面的失控,出现不少假注册地址、假电话、虚构会计人员等假信息的“空头户”,成了基层管理分局的一个沉重的包袱。

2、变更户。(1)经营地址变更后,不向税务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使税务机关在原地址找不到纳税人而形成非正常户。(2)会计人员频繁变动,前后手续不衔接,在纳税申报上出现断裂,形成不正常纳税户。(3)因管理人员变动,在征管区域范围调整过程中征管资料遗失或移交差错而形成的非正常纳税户,这类纳税户以个体户为多。(4)改制企业常常形成非正常纳税户。

3、经营亏损户。纳税人或因亏损或因迁移,突然停业,已经解散、破产,但因怕麻烦等原因,既不办理工商登记注销手续,也不办理税务登记注销手续,形成“名存实亡”的纳税户;还有的是暂时停业,但不向税务机关提交停业报告,也不申报纳税,形成非正常户。

4、有问题户。一些非正常纳税户是故意偷税逃税,长期躲避税收征管与稽查,不断变更名称、地址,使税务机关无法征管。

另外,不排除由于个别税务干部管理敷衍塞责,征管不够精细,巡查不够到位,在实地检查时,怕麻烦,不够深入细致。有时明知纳税人或被转移的商品货物下落也不去查找。有欠税的,强制执行措施未实施到位。如未扣押其商品货物,未查询、冻结其银行存款或扣缴税款;对失踪纳税人做非正常户处理后,缺乏后续管理。失踪纳税人重新办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时,对其以前的税收违法行为不做处理或追究。也对一些非正常户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非正常户给日常的税收征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一方面是扰乱了日常税收征管秩序。有些企业开业之初纳税相当正常,可是后来连续几个月发生零申报,不久就在未办理任何手续情况下莫名其妙的不再申报了;有的企业申请注销后怕被清算补税罚款,先变成长期零申报,进而就自动停止纳税申报,“关门歇业,人去楼空,了无踪影。”这种多变现象,视国家法律法规为儿戏,破坏了正常的纳税秩序,使征管人员花费不少精力忙于应对和查询,增加了许多无效劳动。

另一方面是造成税款大量流失。部分纳税人利用非正常户管理的漏洞进行逃税、偷税,有些纳税人在实现销售后,连续数月不申报纳税,继而被转为非正常户后其应纳的税款也无法追回,偷逃了国家的税款。更有甚者,有些失踪了的企业,不仅逃避了纳税义务,而且带走了发票。这就给不法之徒实施虚开发票、偷逃税款的违法行为提供了条件,后果不堪设想。由此可见,加强非正常户的税收管理,是坚持依法治税,严密征收管理,防范和遏制税收流失的迫切需要,应该列为当前基层税收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二、加强非正常户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税收管理机制和税收执法过错追究制的不断完善,漏征漏管户得到了有效根治,税务登记管理的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在非正常户认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却严重影响着税源管理的质量。不少纳税人为逃避税收管理、税收处理或法律责任,化注销户为非正常户,违法逃避税法查处的现象正越来越普遍,亟须税务机关从政策上和管理上尽快加以强化和完善。

现行税务登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非正常户是指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在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税务机关经派员实地核查,查无下落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按规定作非正常户认定处理。办法的出台明确规定了非正常户认定的对象、程序、权限等,严格了非正常户认定管理。同时,随着各地对注销环节清算力度的加大,进一步加大了对恶意注销户的查处力度。

但是当前存在的一些异常现象亟待引起税务部门的警惕:一是不少恶意注销户往往在欠税、偷骗税、发票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但慑于税务机关注销检查的严格规范,便转而想方没法蓄意不申报纳税,故意转移注册地址,有意靠上非正常户条件,通过被认定为非正常户而变相被注销。二是由于现行申报入库率等税收征管质量指标的考核力度不断加大,不少税务人员出于应付考核等自身利益考虑而弄虚作假,或与不法纳税人串通,故意违反规定将长期停歇业户、有问题户、负案在查户、破产清算户等根本不符合非正常户认定条件的纳税人认定为非正常户,一方面虚抬了税收征管考核指标,另一方面却满足了不法纳税人变相注销的侥幸目的,损害了税法的严肃性、权威性。

三、加强非正常户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不懈地进行宣传与培训,提高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及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要把《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宣传与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来抓,通过举办培训班,利用报刊杂志进行疑难问题解答等形式,进一步提高税务干部对法律的全面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保证法律赋予的征管手段与措施的准确充分运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与执法水平。要注重增强全体税务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正确处理坚持依法治税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税收法治观,坚决杜绝以支持发展为名不执行各项税法和政策的现象发生,更不得越权减免税、违规批准延期纳税。要加强队伍作风建设,进一步完善执法管理和监督约束机制,依法接受社会监督,切实解决干部工作作风漂浮,敷衍马虎,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甚至失职渎职的问题。

加大对纳税人税收宣传的力度。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非正常纳税户是由于不了解税收政策或理解不正确而形成的,因此,提高企业人员,特别是法人代表和财会办税人员的税法意识仍然很有必要,也很重要。这几年,税务机关在税收宣传上虽花了很大精力,但还缺乏深度和广度。今后,除了讲究税收宣传的形式外,更需要讲究税收宣传的内容,让纳税人全面了解税收业务。宣传时还要区分不同对象,选准宣传着力点。既要广泛宣传诚信纳税典型,促进依法诚信纳税社会风气的形成;又要适时曝光案值高、影响大的涉税违法案件,以教育纳税人,震慑违法分子。

(二)坚持“科技+管理”原则,进一步强化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1、严格税务登记制度,加强户籍管理

户籍管理不但要严格税务登记管理制度,全面掌握所辖纳税人税务登记的各项登记事项,加强登记环节的管理,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与户籍管理相关的各类动态情况。包括:纳税人生产经营及其财务核算情况;各税种的核定及其有关资格认定、各类征收方式核定、多元化申报和缴款方式的核准情况;各税种的申报纳税、税款滞纳及其补缴情况;税务检查及其处理、享受减免税政策及其执行情况;纳税人发票领购资格、品种、数量情况;纳税户关、停、并、转、歇业以及委托税务情况等。要及时归纳、整理和分析户籍管理的各类信息,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和细化管理。要健全户籍管理档案,并通过信息化实现纳税人户籍资料的“一户式”存储管理。

要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户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税收管理员要通过所掌握的户籍管理信息对管户进行实地核查,核实登记事项的真实性。要有计划地对辖区进行巡察,及时发现未办理税务登记户,防止漏征漏管。征管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严把信息采集关,确保税务登记信息的准确,掌握最新的第一手税源资料。要与其他相关部门,特别是工商、银行等部门建立信息交换制度,清理漏征漏管户,做到“有户必登记,登记必管理,管理必精细”。

2、加强税源动态监控

严格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加强对纳税人户籍的动态监控,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强化税源管理。

税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申报纳税、代扣代缴、综合经济指标、行业税负以及税务检查处理等各类动态情况的分析监控。及时对照上级税务机关同行业税负及其预警标准,比较各部门上报统计部门的指标,结合各级协税护税、部门配合等各类相关统计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税源的动态监控和精细管理。

税收管理员要定期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场所实地了解情况,掌握其产品、原料、库存、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基本状况和销售、成本、价格、增加值利润等财务情况,及时取得动态监控数据,找出影响税负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纳税人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的纵向比对、同行业纳税人涉税指标的横向比对、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的账实比对,分析税负变化趋势,实现动态监控。

全面实行属地管辖原则。甲地经营,甲地登记,甲地管辖,可以有效地克服因经营、登记及管辖不一致而形成的不正常申报现象。为此,我们必须改变当前条管与块管并存问题,实行统一的属地管辖,凡在哪个地点经营的,即由所在地税务机关征管,以消除纳税人利用税务管辖不协调引发的非正常纳税。

(三)加强协调配合,健全社会信息共享制度

要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全面掌握基础税源信息。目前,工商、国税、地税、公安、财政、商务、海关、银行、劳动、社保、城建、交通、外汇管理、技术监督等部门间缺乏必要的、有效的信息交换也是导致非正常户频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减少和避免非正常户的出现,必须加强这些部门的协作,互通信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档次和层面,加快建立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互制度,共享利用资源,形成强大的非正常户的监控、追查网络,使那些企图偷税者无处可藏,无空可钻,这样,监管工作面貌定会焕然一新。

(四)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注重实地巡查

要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建立以税收管理员为中心的税源管理机制。要通过加强欠税公告、税款追缴、税收保全和强制等征管措施,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夯实征管基础。要狠抓制度落实,责任到岗,岗责明确。

1、建立巡查机制,及时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和登记信息事项的变化情况,从源头上避免出现假非正常户;税收管理员应注重实地巡查,了解纳税户增减变化,加大对漏管户、走逃户、虚假停歇业户的清查力度。税源管理部门要对税收管理员巡查面、巡查次数等指标定期进行考核。

正常范文篇3

【关键词】孕妇;步行;步态;胸部;骨盆;生物力学

ABSTRACT:fortablewalkingvelocity,amplitudesofpelvicandthoracicrotations,andtheircoordination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Comfortablewalkingvelocitywassignificantlyreduced.Therotationalamplitudesofpelvisandthoraxweresomewhatreduced,withsignificantlysmallerintraindividualstandarddeviations.AlsopelvisthoraxRelativeFourierPhasewasalittlesmaller;itsintraindividualstandarddeviationwassignificantlyreducedatvelocities≥1.06m/s.ConclusionThegeneralpatternofgaitkinematicsinpregnantwomenisverysimilartothatofnulligravidae.Pregnantwomenexperienceddifficultiesinrealizingtheharderantiphasepelvisthoraxcoordinationthatwasrequiredathigherwalkingvelocities.

KEYWORDS:pregnantwomen;walking;gait;pelvis;thorax;biomechanics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妊娠影响孕妇的步态运动。Foti等研究发现,孕妇步行时跖屈的动量减少,髋关节外展的动量及骨盆的倾斜度均增加,骨盆的倾斜度的改变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1]。Nagy等报道孕妇最舒适的步行速度显著性降低,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2]。但Foti等认为这种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现怀孕对步长或步周期长无显著性影响[1]。上述研究显示,孕妇的步态发生改变,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大约25%患有妊娠相关骨盆痛的孕妇和5%产后患者需要就诊治疗,重症患者常常出现步行障碍[3]。对正常孕妇运动协调的研究可作为今后研究妊娠相关骨盆痛的步态运动的基础。笔者研究怀孕对步行时水平面上骨盆和胸廓运动协调的影响,以期有助于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妊娠相关骨盆痛患者的步态运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年龄20~45周岁的健康未孕妇女(对照组)和健康孕妇(孕妇组)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13例,年龄中位数27岁(22~36岁),体质量中位数75kg(45~95kg),身高中位数172cm(157~190cm);孕妇组12例,年龄中位数32岁(30~38岁),体质量中位数76.5kg(67.5~89kg),身高中位数172cm(162~180cm)。

1.2方法

1.2.1仪器步行仪(BiostarGiant,荷兰AlmereBiometrico公司);三维运动捕捉系统(Optotrak,加拿大NDI公司)。

1.2.2方法受试者以不同速度在步行仪上行走。骨盆、胸廓和足部的运动由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光学镜头拍摄记录。2组光学镜头位于受试者的身后。在受试者的胸背部第6胸椎棘突的位置和骶骨两髂后上棘之间各有一轻金属架,用尼龙束带将金属架固定其上,金属架上有3个可发红外光装置,构成一个刚体。为了捕获步行时足跟着地和足趾离地时的瞬间,在每侧足跟和第五跖趾关节处各安装一可发出红外线的装置。实验装置见图1[4]。实验开始时先让受试者在步行仪上行走3~5min,接着步行速度从0.17m/s每间隔1~2min增加0.11m/s,至1.72m/s。步行过程中,测试受试者最舒适步行速度和最大步行速度。每个速度下的数据采集共30s,抽样频率为100Hz。

图1测量步行时胸廓和骨盆运动的实验装置(略)

Fig1Experimentalsetupformeasuringthethoracicandpelvicmovementsduringwalking

1.2.3指标胸廓和骨盆的刚体在空间的运动代表各自的三维运动。设定刚体x、y、z轴的正方向为人体解剖位的前、上、左方位。通过计算xy象限上的反正切角度得出骨盆和胸廓在水平面上旋转角度的时序。骨盆和胸廓的旋转运动幅度(rotationalamplitude,RA)是从各自的运动时序上确定每一个步周期内最大与最小的角度差的绝对值。躯干的旋转运动时序是将骨盆运动时序与胸廓的运动时序相减而生成。在每一速度下对骨盆、胸廓和躯干的所有步周期的RA进行计算,取均值,分别确定为骨盆、胸廓和躯干的RA,并计算各自标准差。

应用快速离散傅立叶变换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运动时序的连续傅立叶相的时序。骨盆和胸廓的傅立叶相差时序是由胸廓的傅立叶相时序与骨盆的傅立叶相时序相减而产生。运用圆周统计学计算出骨盆和胸廓运动的傅立叶相差(relativefourierphase,RFP)及其个体内标准差。若RFP为0,表示同相协调运动;若RFP为180°,则表示反相协调运动。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采用方差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步行速度正常孕妇的最舒适步行速度中位数1.06m/s(0.72~1.28)m/s,对照组为1.17m/s(0.83~1.50)m/s,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骨盆和胸廓RA及其个体内标准差骨盆RA先是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0.94~1.06m/s)而逐渐减小,然后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图2A)。孕妇组和对照组骨盆RA分别为(9.1±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5月第42卷第3期吴文华等:正常孕妇步行时骨盆与胸廓水平面的旋转运动3.5)°和(7.7±3.2)°,其速度效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骨盆RA的个体内标准差较对照组减少(P<0.05),孕妇组和对照组的值分别为(1.3±0.4)°和(1.6±0.5)°(表1)。

图2对照组和孕妇组在不同步行速度下各部位的旋转运动幅度(略)

Fig2Rotationalamplitudesofthepelvis,thethoraxandthetrunkduringgaitatdifferentwalkingvelocitiesofthecontrolsubjectsandthehealthypregnantwomen

表1各变量的速度效应和组别效应(略)

Tab1Theeffectsofvelocityandgrouponthevariables(repeatedmeasuresANOVAs)

胸廓RA基本维持稳定而变化不大直至步行速度增至0.8m/s时,然后随着步行速度的递增而渐减少(图2B)。经方差检验,速度的效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胸廓RA的个体内标准差比对照组减少(P<0.05)。孕妇组和对照组的均值分别为1.2°和1.7°,其速度效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躯干RA是随着行步速度的增加而递增的(图2C),孕妇的躯干RA较对照组约小1°,其速度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躯干RA的个体内标准差较对照组小(P<0.05),孕妇组和对照组的值分别为(0.7±0.3)°和(1.0±0.4)°,其速度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舒适的步行速度下,孕妇骨盆和躯干RA较对照组小(P<0.05)。

2.3RFP及其个体内标准差

图3对照组和孕妇组在不同步行速度下的傅立叶相差及其个体内的标准差(略)

Fig3Relativefourierphaseanditsintraindividualstandarddeviationbetweentransversepelvicandthoracicrotationsatdifferentwalkingvelocitiesofthecontrolsubjectsandthehealthypregnantwomen

2组RFP均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图3A),呈一条S形曲线,在速度为0.83,1.17m/s的区域内最为陡峭。孕妇的RFP较对照组小7°。其步行速度效应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RFP的个体内的标准差与速度的关系有点不规则(图3B),随着速度的递增而增加,直至速度到达0.94~1.17m/s;接着是一个平台或稍有点下降,在最舒适的步行速度时,达到最高值。孕妇的RFP的个体内标准差较对照组小(P<0.05),其速度效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孕妇的孕周数与RFP的个体内标准差相关系数为-0.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舒适的步行速度下,孕妇的RFP及其个体内标准差均比对照组小(P<0.05)。

3讨论

3.1总体上孕妇的步态运动正常在2组中,速度对RA、骨盆胸廓RFP及其个体内的标准差的影响相似(图2~3),由此得出结论,孕妇的步态运动从总体上讲是正常的。怀孕和行走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相容性,从进化学的角度而言,这并不难理解[5]。尽管如此,孕妇的最舒适的步行速度明显的下降,RA变小,尤其是在最舒适的速度下骨盆和躯干RA的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他们的个体内标准差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骨盆和胸廓RFP变小,在最舒适的速度下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个体内标准差变小,在快速行走的速度下(≥1.06m/s),这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孕周数与此个体内的标准差呈显著性负相关。孕妇必须适应怀孕的改变,比如体质量的增加。本研究揭示在孕妇身上发生了轻微但是连贯一致的运动学变化,这点与以往文献报道的有所不同[12]。

3.2孕妇骨盆胸廓旋转运动的RFP孕妇选择在低速下步行不能用节约能量的观点来解释,因为当步行速度低于(或高于)最舒适的速度时,须消耗更多的能量[5]。尽管如此,低速行走获得了更多时间来对微扰进行反应[6],这也许是孕妇由于额外的载荷或本体觉受干扰而选择低速行走的原因,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快速步行时的运动协调模式。

本研究表明,未怀孕妇女的最舒适步行速度出现在RFP的曲线上的平台起始段,而孕妇最舒适步行速度则是出现在曲线陡坡的半山腰处,此时2组间的RFP的差值为44°。当孕妇快速步行时,RFP值较高,但其变异性很小,这提示了对孕妇而言,完成大的RFP的步态是有困难的,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背着负荷的受试者、慢性下腰痛患者、妊娠相关骨盆痛产后的患者[4,78]。出现较小RFP的步态运动可以由许多种不同的限制性因素造成,妊娠便是其中之一。

比较骨盆、胸廓和躯干旋转运动的个体内标准差,他们的平均值分别为1.25°,1.29°和0.66°。如果骨盆和胸廓的旋转运动的控制是相互独立的话;而实际上,它的值小得多。因此,骨盆和胸廓的旋转运动似乎是同时受到控制的,虽然躯干的旋转运动在快速行走的协调方面不是一个“必须的变量”[9],因为躯干的旋转缺乏时间维。显然,RFP是和时间变量有关,它也许是快速步行时的必须变量,以确保快速行走时骨盆的旋转运动必须被胸廓的反向旋转运动所平衡[10]。就孕妇的步态而言,快速行走时骨盆和胸廓的惯性冲量将会增加,这也许是孕妇无法实现大的RFP步态运动的原因。

3.3孕妇步态运动的变异性自从Bernstein引入了“探索变异性”以来,对运动的变异性研究渐渐兴起。运动的变异性常常被认为是具有功能性,才有可能有灵活性、适应性;然而变异性会消耗能量及增加损伤的可能性,因此变异性的功能性必须看是针对何种情形而言[1114]。

一个较为奇怪的现象是骨盆与胸廓间的RFP的个体内的变异的最大值在非常靠近最舒适步行速度的地方出现。Masani等人发现地面作用力的变异在最舒适步行速度时最小[15],也许在最舒适的速度下,身体重心的垂直运动是必须的变量,而在水平面上的骨盆和胸廓间的RFP在快速步行时则变成是必须的变量。撇开RFP的变异性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在怀孕期间,尤其在怀孕晚期,RFP的变异性是如何在最舒适步行速度下增加并且在快速行走时减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笔者认为,正常孕妇的步态运动学特征与未怀孕的妇女相似。尽管如此,2组间存在着许多细微的差别。孕妇的最舒适步行速度较对照组显著性下降。骨盆、胸廓和躯干的RA较对照组小。他们的个体内的标准差则较对照组低。在最舒适步行速度下,骨盆和躯干的RA较对照组小。孕妇组的RFP较对照组小,在速度≥1.06m/s,个体内的标准差呈显著性减少,尤其是在怀孕晚期表现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FotiT,DavidsJR,BagleyA.Abiomechanicalanalysisofgaitduringpregnancy[J].JBoneJointSurgAm,2000,82(5):625632.

[2]NagyLE,KingJC.Energyexpenditureofpregnantwomenatrestorwalkingselfpaced[J].AmJClinNutr,1983,38(3):369376.

[3]WuWH,MeijerOG,UegakiK,etal.Pregnancyrelatedpelvicgirdlepain(PPP),I:Terminology,clinicalpresentation,andprevalence[J].EurSpineJ,2004,13(7):575589.

[4]WuW,MeijerOG,JuttePC,etal.Gaitinpatientswithpregnancyrelatedpaininthepelvis:Anemphasisonthecoordinationoftransversepelvicandthoracicrotations[J].ClinBiomech,2002,17(910):678686.

[5]McNeillAlexanderR.Energeticsandoptimizationofhumanwalkingandrunning:the2000RaymondPearlmemoriallecture[J].AmJHumanBiol,2002,14(5):641648.

[6]MakiBE,McIlroyWE.Theroleoflimbmovementsinmaintaininguprightstance:the"changeinsupport"strategy[J].PhysTher,1997,77(5):488507.

[7]LaFiandraM,WagenaarRC,HoltKG,etal.Howdoloadcarriageandwalkingspeedinfluencetrunkcoordinationandstrideparameters[J].JBiomech,2003,36(1):8795.

[8]LamothCJ,MeijerOG,WuismanPI,etal.Pelvisthoraxcoordinationinthetransverseplaneduringwalkinginpersonswithnonspecificlowbackpain[J].Spine,2002,27(4):E9299.

[9]Gel''''fandIM,TsetlinML.Theprincipleofnonlocalsearchinautomaticoptimizationsystems[J].SovietPhysicsDoklady,1961,6(3):192194.

[10]LamothCJ,BeekPJ,MeijerOG.Pelvisthoraxcoordinationinthetransverseplaneduringgait[J].GaitPosture,2002,16(2):101114.

[11]BongaardtR,MeijerOG.Bernstein''''stheoryofmovementbehavior:historicaldevelopmentandcontemporaryrelevance[J].JMotBehav,2000,32(1):5771.

[12]HeiderscheitBC.Movementvariabilityasaclinicalmeasureforlocomotion[J].JApplBiomech,2000,16:419427.

[13]VanDienJH,DekkersJJ,GroenV,etal.Withinsubjectvariabilityinlowbackloadinarepetitivelyperformed,mildlyconstrainedliftingtask[J].Spine,2001,26(16):17991804.

正常范文篇4

一、设施问题

1、夜间照明问题

会议明确园水厂照明路灯由供水股负责,在近期内完善。

2、值班用品问题

会议明确办公室负责购买棉大衣一件、棉被一床。

二、源水浑浊度问题

会议要求供水股探索在清水期采取投加黄泥或在一级泵站吸水井内增加小型搅拌机的方式提高源水浑浊度的可能性,促进矾花在沉淀池中沉淀。

三、工业企业在取水口段排放白色粉末状不明物体危及供水安全问题

会议明确供水股在近期调查清楚污染物来源后,公司以文字形式向县环保局、县产业办反映该问题

四、生产纪律问题

会议强调,水厂值班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如下规章制度,如有违反按下列条款处罚。

1、高位水池每2个月必须清洗一次,除了值班人员外,其他人员都要参加,如有人未参加扣20元/次。如果没有清洗,所有上班人员每人扣20元(清洗时必须做好记录)。

2、上班人员应总结经验,调节好加药量大小,防止浑水,公司每发现一次浑水扣当时值班人员20元。车间人员发现浑水,扣当日值班人员50元,如发现浑水时,值班人员仍在房间里不作为,则扣该值班人员200元。

3、上班人员第一次浑水罚款20元,第二次浑水罚款40元,第三次浑水罚款60元,并下岗一年。

4、每日交接班人员,应先交接水质情况,如果接班人员发现浑水未及时汇报,当日发现浑水则扣当日值班人员。

5、在有电情况下,无故发现停水,扣当日值班人员40元。

正常范文篇5

一、县乡财政面临的困境和突出问题

(一)收支矛盾突出。一方面,各县乡财源基础薄弱,新的财源增长点少。另一方面,县乡政府的机构不断膨胀,使得仅人员经费一项就耗用了大量财力,与此同时,县乡两级政府要向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各种法定支出和硬性增支政策使得财政支出的增幅远高于收入。

(二)债务居高不下。据统计,1999年全国乡镇政府负债总额达到1086亿元,2000年负债总额达到2000亿元。债务形成的原因既有多年财力不足累积的因素,也有其他的政府行为失当转化的因素。这些债务对于本来就已匮乏的财政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各项拖欠面广量大。截止2002年底,县乡累计拖欠工资48亿元,1999年和2000年全国欠发工资县分别达779个和797个,涉及23个省。此外,除拖欠工资外,粮食棉花亏损欠账、社会保障欠账也都普遍存在。

(四)“建设”资金“吃饭”用。大多数县乡的财力只够发工资和维持一般运转,县乡财政停留在“吃饭”水平上,县乡公共事业建设资金甚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这就形成一个怪圈:不搞经济建设会落后,落后财政收入会更少,更没有钱搞建设。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县乡都处在这个怪圈里无法自拔。

(五)财政虚收问题严峻。有的地方迫于财政压力,在税收任务上加码,出现了“寅吃卯粮”,甚至贷款借款缴税的现象,侵蚀了税基,破坏了税源,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县乡财政困难的制度根源

(一)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是由横向和纵向组成的,纵向是高度集中的集权体制,横向是城乡分治体制。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转轨,体制的转轨仅仅打破了这种纵向的高度集权的体制,实现了市场经济,而横向的城乡分治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分治的经济体制固化了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差距日趋扩大化。城市经济步入了良性循环,建高楼大厦,搞花园城市,县乡却举步维艰,连最基础的设施建设都无法保障。这样“重城市轻农村”的经济体制在改革初期也许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现在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解决县乡财政困境问题,最根本的无疑是把经济搞上去,增加财源,而在不公平的二元经济体制下,发展县域经济又谈何容易呢。

(二)财政体制

1、税源不足,县乡财政难为“无米之炊”。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中央集中了75%的增值税和100%的消费税,而留给地方的只是一些征收成本高的小税种,这使得经济不发达的县乡财政收入明显减少,地方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态势,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非税收收入成为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体。

2、财权上收,事权下放,县乡财政负担加重。在中央集中财权的同时,省市级也将这种趋势盲目扩大和延伸,对所属县乡集中财力。据统计,1994年以来省级政府对县乡级财政的集中程度平均每年提高2%。与之相对应,事权却有所下移。县乡政府一直要提供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等公共产品,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县乡两级政府所要履行的事权,大都刚性强、欠账多、所需支出基数大,无法压缩。以微薄的财权承担超负荷的事权,县乡财政苦不堪言。

3、政府级次过多,直接降低了分税制收入划分的可行性。目前,现行税种有28个,数量已不算少,可相对于我国过多的政府级次来说,28个税种在5级政府之间分配的确是个不小的难题。1994年以来分税制改革的实践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也就是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性,许多地方上下级政府之间实际上实行的仍然是"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其中县、乡两级政府之间更加普遍。

(三)行政体制

1、县乡机构膨胀,政府运行成本上升。据统计,县乡财政供养人口从1998年的2800万,逐年增加,至2001年已突破3000万,2002年已接近3200万,人员经费支出增长大大超过财政收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国采用的是“品位分类”的人事制度,因人设岗,人事任免不考虑财政的意见,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行政体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将竞争理念引入政府。庞大的机构使财政不堪重负。

2、县乡政府追求政绩,干预经济失当扩大了财政缺口。由于我国现行的干部任免制度,地方政府官员都热衷于追求政绩,即便是贫困的县乡,也致力于争投资上项目大搞政绩工程。政府盲目的短期行为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财力。

三、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思路

基于以上几点,可见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转轨后的经济体制与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及行政体制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只有在制度上进行改革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改革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和壮大税源,从根本上缓解县级财政困难。一方面要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支持民营经济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鼓励民营企业家创业,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最后,科学规划小城镇区域布局,努力在县域经济中建立起以几个城镇为龙头的“增长极”,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二)进行第二轮经济转轨,重点解决横向的城乡分治体制问题。一方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工人化渠道,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工业化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向农民工提供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过渡,最终使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同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三)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分配格局

1、中央和地方财政比重应适度。既要保证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又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不宜片面强调提高中央财政比重。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区别对待。经济发达地区,中央应调低税收返还比例,对中西部地区,中央应提高税收返还比例。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变省市集中财力过多的情况,增强县乡财力。

2、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在保证中央适当集中的基础上,赋予省级政府一定的税权,将一些区域性强、不影响经济发展全局和分配格局的地方税种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逐步将财产税作为县级财政的主体税种。

3、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由于县乡两级财政缺口巨大,公共品提供极不均等,转移支付一方面平衡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均等各县乡公共品提供,因而应建立一种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重点,以有条件转移支付相配合,以特殊转移作为补充的复合型态。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改进现行的税收返还、定额补助及专项拨款等形式的转移支付方法,使决策过程公开、透明。

4、实现事权的合理配置。县乡政府应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使其投资收缩在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上,而省对于一些重要的投资项目应有限参与。借鉴国外经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还应共同负担教育、农业、科学、社会保障、公共投资支出。在农业方面,中央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事权责任。

(四)改革以人为中心的行政体制,缩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人事录用制度上采用“职位分类”,按位定人,避免走入“膨胀——精简”的怪圈。干部任免制度上,要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综合评定干部的业绩,而不仅仅靠政绩工程。同时,对一些职能弱化、重叠设置的部门和机构要进行撤并,对一些从事经营性和竞争性行业的部门单位要使之尽快与行政脱钩,利用多种途径和有效载体分流在职机关干部职工,尽量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正常范文篇6

今年6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随后,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国家公务员局2008年下半年工作要点》也将研究建立公务员交流与正常退出机制、着手起草相关实施细则纳入日程。尽管人们对有望于年内出台的相关细则的内容还不得而知,但这两个文件的公布,仍然在社会上和公务员队伍中引起广泛关注和很大反响。

多数人对此项政策措施的出台给予肯定和支持,认为建立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增强公务员队伍的活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工作效率。它意味着党政机关这一“铁打的营盘”终于有所松动,公务员抱守多年的“铁饭碗”也将因此被打破。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基于某些地方在实施公务员退出机制方面已经进行的某些尝试,对这一政策措施可能衍生的矛盾和问题表示忧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补偿”标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迟到的“退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劳动管理制度也不断变革。在企业,相继建立了不断完备的劳动合同制度;在各级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也已进行多年并取得积极成效。作为我国人力资源主体的企事业单位从业者曾经的“铁饭碗”已相继被打破,过去依附于某个事业单位或企业便可高枕无忧的状况早已成为历史,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体制机制在多数企事业单位已基本形成。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出台,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颁布实施。过去三十年,我国在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化方面也有不少作为。但是,不能否认,至今还未形成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公务员管理体制机制,一些已经出台的制度性措施仍然是粗线条的,实际上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在一些党政机关中,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在推进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过程中,公务员一直是代表国家和法律的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是代表国家和法律的游戏规则的监督执行者,但是并未想到建立一套指向自己、约束自己和完全可能使自己丢掉饭碗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于是,偌大一个中国,各个领域的改革如火如荼,而公务员队伍却成为一块规避改革的“飞地”。这次党和国家把建立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列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是有其深刻含义的,也是上述观点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是特殊群体,不是特权阶层

近年来,我国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岗位竞争日益加剧。每逢党政机关的公务员招考,数以十万计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仍趋之若鹜,出现数百人乃至上千人竞聘一个职位的现象。可以说,公务员已被相当多的人视为当下中国最热门的职业和最优越的岗位。但我们不能不关注群起竞争公务员职位现象背后实际并不隐秘的某些因素。除去官本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外,职业稳定,待遇优厚,“旱涝保收”,竞争压力小,从业风险少,是诸多大学生研究生几乎不必权衡再三就选择加入公务员队伍的重要原因。在几乎什么都要市场化、商品化的今天,公务员还享受着一项令许多人垂涎不止的优惠政策:你可以用市场价20%的钱买到非公务员可能要投入毕生积蓄才能买到的房子。许多人认为,仅凭这一条,当个公务员也绝对值得。

我们并不否认,公务员队伍是一个特殊群体,担负着保证国家各级权力机关正常运转的重要责任。我们也不否认,在国家公务员队伍中汇聚着大批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很高的优秀人才,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付出了相当艰苦的劳动。但是,这不应当成为公务员享受超出其他劳动群体的特殊物质待遇的理由。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有职业和岗位的差别,但归根结底只是劳动分工的不同。建立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不能仅仅站在公务员自身的立场上,而是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公务员是国家整个人力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职业分工角度考虑,对于广大公务员的正当利益,要作出明晰界定并依法予以保护,但不能使公务员队伍成为逃避就业风险和竞争压力的温馨港湾,不能把人民群众普遍认为属于特权的许多待遇制度化,使公务员队伍成为特权群体和特权阶层。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才能无损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光辉形象。

“赎买”是否合理有效?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建立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尝试。尽管各地作出的制度性规定不同,但采取的大都是“赎买政策”。这些形式多样但皆以“补偿”名义推出的措施,在社会上引起较大非议,其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受到质疑。

当然,也有一些人为这些“补偿”措施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一是补偿他们当初选择公务员职业而损失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一些综合素质高、竞争能力强的人,如果当初选择其他职业,获取的“收益”可能比公务员更高;二是补偿他们现在退出公务员体系而损失的“机会成本”,即他们如果留在公务员体系之内,将继续获得稳定而体面的“收益”;三是公务员自愿退出,客观上为所在机关精简机构和人员做出了“牺牲”,理应予以适当补偿。

其实,这三条理由都是难以成立的。如果从所谓的“机会成本”、“收益”或作出的“牺牲”看待公务员的退出,那么同样可以把这三条理由运用到从各类事业企业单位退出的人身上,甚至任何一个私人企业的从业者依此为自己的“退出”而要求老板给予相当数额的补偿也不为过。

建立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的目的之一,是减少和消除党政机关的公务员与事业企业单位从业者之间实际存在的许多不平等;无论是从党政机关转到事业企业单位,还是从事业企业单位转入党政机关,人力资源的流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只有公务员才能享受条件如此优厚的“赎买”政策,为什么公务员的正常“转业”要由纳税人埋单?这岂不是又造成新的不公平、不平等吗?我们不是一概反对公务员正常退出的“补偿”政策,但这类政策必须建立在合法性合理性的原则之上。一些地方当前实行的所谓“赎买”政策,既无法律依据,也缺少人民群众公认的合理性。一些地方热衷推行的所谓“带薪下海”、“留职经商”政策显然违反《公务员法》等国家法律制度规定,也是不争的事实。

并非“消肿减肥”的权宜之计

正常范文篇7

我国《反倾销条例》第三条规定,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这表明,要确定某一进口产品存在倾销价格,构成倾销,首先要确定其正常价值。

正常价值又称标准价值。我国《反倾销条例》没有对正常价值予以定义,但在第四条规定了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1)进口产品的同类产品,在出口国(地区)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有可比价格的,以该可比价格为正常价值;(2)进口产品的同类产品,在出口国(地区)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没有销售的,或者该同类产品的价格、数量不能据以进行公平比较的,以该同类产品出口到一个适当第三国(地区)的可比价格或者以该同类产品在原产国(地区)的生产成本加合理费用、利润,为正常价值;(3)进口产品不直接来自原产国(地区)的,按照前款第(1)项规定确定正常价值;但是,在产品仅通过出口国(地区)转运、产品在出口国(地区)无生产或者在出口国(地区)中不存在可比价格等情形下,可以以该同类产品在原产国(地区)的价格为正常价值。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正常价值一般上是指相同产品或同类产品在出口国或第三国市场的销售价格。

事实上,各国反倾销法律一般都没有给正常价值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关于“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的规定、1967年制定的《反倾销协议》和1994年的《反倾销守则》都只给出了确定正常价值的一般方法。欧盟、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反倾销法也和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基本一致,一般以出口国国内市场销售价格、或出口国在第三国市场销售的最高价格、或出口国结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这里的正常价值是指产品在一个成熟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上的推定价格或正常交易过程中的成交价格。

按照国际反倾销惯例,倾销的认定必须经过三个过程:第一,正常价值的认定;第二、出口价格的认定;第三、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的比较。这就是说,倾销的认定要以正常价值的认定为前提,正常价值的认定是是否采取反倾销措施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正常价值是整个国际社会反倾销法的基础。因而,正常价值在反倾销立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法律意义。

二、正常价值认定的基本方法

我国《反倾销条例》第四条规定,确定正常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一是出口价格,即出口国国内市场销售价格;二是第三国价格,即向第三国出口的价格;三是结构价格,即推定价格。这三种方法也是国际反倾销法确定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1948年1月生效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1967年《反倾销协议》、1994年的《反倾销守则》及WTO反倾销协议和欧美各国的反倾销法都作了同样的规定。

1、出口国国内市场销售价格

根据我国《反倾销条例》第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出口国国内市场销售价格是确定正常价值的最基本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适用。只有在不存在出口国国内市场销售价格时,才能考虑其他方法。它规定,“进口产品的同类产品,在出口国(地区)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有可比价格的,以该可比价格为正常价值。”也就是指同类产品在出口国用于国内消费时,在正常贸易过程中的可比价格。

在反倾销立法中,出口国国内市场销售价格的确定方法各有差异,如GATT《反倾销协议》第二条规定,既可以用出口国的价格也可以用原产地价格;WTO《反倾销协议》规定了同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比例一般不得低于向进口国出口数量的5%;美国反倾销法也作出了与WTO《反倾销协议》一致的规定。但各国普遍认为,出口国国内市场销售价格的确定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用于与被控倾销的产品相比较的产品,必须是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这里的类似产品是指其外部特征与被控倾销的产品在各方面都一样或近似;如果不存在这种产品,则取其特征十分相似的产品。(2)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必须用于出口国国内消费,并应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数量上达到一定比例。WTO《反倾销协议》和美国反倾销法都规定,作为正常价值比较的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其出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比例一般不得低于向进口国出口数量的5%。(3)这种销售价格必须是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形成的市场价格。(4)国内市场价格应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出口国市场一般交易水平[1](p37-39)。

2、第三国出口价格

第三国出口价格是指出口国产品出口到第三国市场销售的价格。我国《反倾销条例》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如果进口产品的相同或类似产品在出口国市场上没有可比价格的,以该相同或类似产品出口到第三国市场的可比价格作为正常价值。但是,对第三国如何确定、第三国出口价格如何计算等问题没有规定。

WTO《反倾销协议》和欧美反倾销法则对第三国出口价格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1994年《反倾销守则》规定,选择向第三国出口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时应满足四个条件:(1)向第三国出口的产品必须与向进口国出口的产品相同或者最相类似。(2)必须是向所有第三国出口价格中最高的价格。(3)该第三国市场在组织机构和其他销售渠道上与对进口国的销售做法类似。(4)其销售价格不能低于成本。

美国反倾销法规定,作为正常价值的第三国出口价格必须是向美国以外的国家出口量最多并且达到5%比例要求的第三国出口价格。欧盟反倾销法规定,如以第三国出口价格来确定正常价值,应选其中最高的,也就是最有利于认定倾销成立的价格。

虽然各国反倾销法对如何确定第三国出口价格作为正常价值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在适用条件上却基本一致,即进口产品的相同或类似产品在出口国市场上没有可比价格时,才以该相同或类似产品出口到第三国市场的可比价格作为正常价值。“没有可比价格”,一是指相同或类似产品在出口国市场上没有销售,当然也就不存在可供比较的价格;二是指相同或类似产品在出口国市场上的销售额太小以致不具有代表性。

3、出口国结构价格

我国《反倾销条例》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如果进口产品的同类产品,在出口国(地区)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没有销售的,或者该同类产品的价格、数量不能据以进行公平比较的,以该同类产品在原产国(地区)的生产成本加合理费用、利润,作为正常价值。这里的“以同类产品在原产国(地区)的生产成本加合理费用、利润而得到的正常价值”就是指的结构价格。

按照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结构价格是根据原产地国的出口商或生产商在正常贸易过程中生产和销售相同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一般费用以及利润进行比较确定。并对计算结构价格的数据作了明确规定。这比我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要明确多了。美国依据WTO《反倾销条例》,对结构价格的计算作了更为具体详细的规定,要求结构价格应包括以下三项的总和:一是生产成本;二是管理费用及利润;三是其他运输、包装等费用。并且美国反倾销法对合理的管理费用和利润作出了强制性的规定,管理费用一般应为生产成本的10%左右,利润则为生产成本加管理费用之和的8%左右[2](p135)。

在国际反倾销实践中,结构价格因其构成为生产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可以避免其他价格方法可能出现的低于成本的亏本价格,而更显合理。但是,它在具体计算时也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而各国的法律规定也不尽相同。

以上关于正常价值的认定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情况,在国际反倾销史上和我国反倾销的实践中,正常价值的认定要复杂得多,在通常情况下还要考虑替代国价格、进口国结构价格和第三国对进口国的出口价格等特殊因素。但是,我国反倾销条例对这些都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中都要按具体情况依据国际反倾销法的相关规定灵活适用。

三、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

倾销是否存在以及倾销幅度的大小都取决于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然而,他们之间的比较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必须明确什么是出口价格;其次就必须清楚两者如何进行比较。

出口价格,一般而言,是指出口商将产品出售给进口商的价格,主要包括FOB、CIF、CFR等几种价格形式[3](p134)。我国《反倾销条例》第五条规定,“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应区别不同情况,按照下列方法确定:(一)进口产品有实际支付或者应当支付的价格的,以该价格为出口价格;(二)进口产品没有出口价格或者其价格不可靠的,以根据该进口产品首次转售给独立购买人的价格推定的价格为出口价格;但是,该进口产品未转售给独立购买人或者未按进口时的状态转售的,可以以外贸部根据合理基础推定的价格为出口价格。”这一规定与1994年《反倾销守则》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完全一致。即出口价格是指(1)出口商支付的价格;(2)若没有(1)或者其不能确定,则按(a)首次转售给独立购买人的价格;或(b)推定价格。并且,欧盟反倾销法的规定与上述规定基本一致。

关于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我国《反倾销条例》第六条规定,“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的幅度,为倾销幅度。对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应当考虑影响价格的各种可比性因素,按照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比较。倾销幅度的确定,应当将加权平均正常价值与全部可比出易的加权平均价格进行比较,或者将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在逐笔交易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出口价格在不同的购买人、地区、时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按照前款规定的方法难以比较,可以将加权平均正常价值与单一出易的价格进行比较。”在这里,我国《反倾销条例》要求对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的比较应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在对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进行比较前,需要对这两个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他们尽可能地在同一贸易水平上进行比较,努力做到公平合理。同时,倾销价格或倾销幅度的确定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将加权平均正常价值与全部可比出易的加权平均价格进行比较;二是将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在逐笔交易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三是在前两种方法比较困难时,可以将加权平均正常价值与单一出易的价格进行比较。

在WTO和欧美的反倾销法中,不仅规定了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进行比较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为了保证比较的公平合理,对具体操作的一些细节问题也进行了明确规定。如比较需要进行货币兑换时,该兑换应按销售日(指合同、购买订单或发票确定的日期)使用的外汇汇率进行;出口价格可以按照产品差异、进口费税、销售费用进行调整;正常价值也可以按照销售条件、数量或产品差异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使倾销的确定更加公正,也更合乎WTO的宗旨和原则。

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在公平合理的原则下进行比较,有三种结果:一是存在倾销。即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这里的出口价格就是倾销价格,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的差额就是倾销幅度;二是不存在倾销。即出口价格高于或等于正常价值。三是倾销可以忽略不计。出口价格略低于正常价值且微不足道时,倾销可以忽略不计。我国《反倾销条例》对此没有规定,但WTO及欧美反倾销法却有明确规定。WTO《反倾销守则》规定,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的差额小于2%,可以忽略不计[4](p41)。欧盟《反倾销规则》第二条第十款规定,“微不足道”系指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的差额小于5%。

【参考文献】

[1]李炼.反倾销:法律与实务[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蔡镇顺.中国与WTO及西方国家反倾销实体规则比较[J].现代法学,1999:(4).

正常范文篇8

一、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态势及影响。

从2008年开始,农产品品种价格轮番上涨。从最初的大蒜、绿豆到目前的生姜、棉花、食糖以及大白菜、土豆等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引发居民对生活成本上升的担忧。

2010年许多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引人瞩目。棉花的价格急剧上涨,2010年9月10日,棉花价格尚在17800元/吨的价位徘徊,到10月19日,猛涨至25000元/吨,仅仅一个月涨幅近40%。而与去年相比,更涨了60%还多,去年同期棉花每吨价格仅为16000元。今年由于受气候影响,甘蔗减产,而经济复苏导致对糖的需求增加,致使糖供求紧张,国际大宗商品的糖价连续大涨,影响到国内市场的价格。2010年9月,国际糖价突破6000元/吨,创下历史新高。国内糖批发价水涨船高,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达70%。10月18日,中国糖烟酒公司通知将食糖价格全面上调13%。

农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对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一)农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对农产品加工工业造成影响。

由于食糖价格上涨,对国内的糖果食品行业造成了冲击。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大的糖果加工企业选择提价,徐福记、金丝猴、大白兔等知名糖果涨价都在10%以上,而大量的糖果加工小企业因为产品缺乏知名度,无法用提价应对竞争,致使许多此类小企业纷纷倒闭。棉花价格的上涨对于棉纺和服装企业也有很大影响。对于纺织业来说,棉花一般占到企业成本的60%~70%,棉花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对于企业的生存是严重的挑战。一些实力雄厚的纺织企业依靠库存的原材料来度过目前的难关,而对于资金紧张、实力弱的中小纺织企业而言,只能选择减产或者停产,这促使纺织行业进行新一轮的调整。棉花价格的非正常上涨,促使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今年棉布价格上涨了15%~20%,并进一步影响到服装价格的上涨。

(二)农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影响到居民生活。

食糖和棉花价格上涨,导致下游的糖果食品和服装等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进而对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而蔬菜水果等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更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

面对涨价,一些消费者选择减少消费或者选择其他的替代品,商家的生意也不好做,进而影响到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使居民的生活预期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降低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部分居民不得不选择作“海屯族”:囤积衣物、冬季过冬的大白菜等等,以应对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由此可以看出,农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已经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视。

二、我国农产品价格非正常上涨的原因。

我国农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并非单纯的经济现象,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因素。

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纷纷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货币的供给量增加。

尤其是美国,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一直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造成美元的流动性泛滥,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两年来,美联储主要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资产等手段不断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其投放的货币量已经达到约2?25亿美元,造成美元流动性过剩,进而影响到全球经济。国际大宗商品,包括铜、橡胶、小麦、燕麦、猪肉、咖啡、蔗糖和棉花在内的一篮子大宗商品,过去12个月来价格已经上涨50%以上,通货膨胀有在全球蔓延之势。因为相关的经济数据未达到预期目标,美国经济有再次探底的风险,美联储在11月3日宣布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实行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由此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再次走高。而因美国经济形势不乐观,美联储正计划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美元流动性过剩影响到全球的经济发展,而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高企,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价格,对其他国家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因此也未能幸免,国际食糖、棉花、原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对我国造成很大影响。国际市场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给我国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我国这两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也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加很快,造成货币超发。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GDP为33?54万亿元,是1978年3645?2亿元的92倍。专家认为,我国的货币至少超发43万亿元。中国自身的货币高速增长,对物价本已形成上涨的压力,遇上国外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就更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

(二)农产品供给减少。

农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还受到供给减少的影响。比如去年的大蒜价格上涨,与气候所造成的产量下降有关系。

2009年的气候与往年相比有些反常。往年一般每年3月气温回升都比较快,但2009在四五月份反而出现了比正常年份气温低的情况,甚至还出现了零度的气温,这对大蒜的生长非常不利,一些不抗病的大蒜就死掉了。这造成大蒜减产,形成了供给的缺口,从而造成大蒜价格的上涨。而游资炒作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年绿豆价格上涨也是因为供求不平衡引发。绿豆属于杂粮小品种,不能像其他的粮食产品那样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因此过去绿豆价格不高,影响到农民的种植积极性。2004年我国的种植面积为90万公顷,今年只有约80万公顷,种植面积逐年下滑。今年受气候干旱的影响,绿豆总产量下降,只有74万吨。反之,居民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年居民注重养生,绿豆作为一种保健品种受到越来越多的居民青睐,需求逐年增加。2009年我国绿豆出口达27万吨,同比增加了13万吨。如此逐年减少的供给、日益增加的需求,就造成很大的供应缺口,导致绿豆价格上涨。其他农产品,比如糖、棉花、苹果、土豆等价格的非正常上涨,都有产量下降、供应存在缺口的原因。

(三)短期资金炒作。

我国货币超发,致使在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传统行业因为产品供过于求,缺乏投资机会;而新兴行业发展尚未成熟,风险大,门槛高,缺乏吸引投资者的热情。于是,大量剩余的资金在缺乏适当投资渠道之际,不忘寻觅增值时机。以往许多游资进行房地产等行业的炒作。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日益严格,这些游资开始选择另外的投资渠道,农产品的炒作成为他们新的选择。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炒作起来不愁没有销路,大蒜、绿豆、糖等产品耐储藏,也方便操作。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管理还处于粗放的阶段,缺乏有效的监控,存在管理的空白,游资炒作农产品有着合法的空间。而且,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阶段,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是家庭行为,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尚未形成产业化,各个流通环节就很容易被游资炒作者控制。而今年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有所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也给游资炒作者提供了操作空间。由于种植、运输、加工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往往是采取订单的形式进行交易,因此即使某个环节出现了价格高涨,后面仍有接盘者。这造成炒作农产品的门槛低,只要有一定的资金,就可以在农产品市场翻云覆雨,获取厚利。

三、采取措施,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调控。

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非正常上涨的态势,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已经出台不少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转变宽松型的货币政策为适度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今天,我们无法改变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只能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我们的物价上涨。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收到了刺激经济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走出危机,复苏势头强劲。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也要随之调整。去年我国政府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重点为保增长、防通胀、调结构,虽然今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是我国政府已经改变定调,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政府的政策转向已经表现。今年在11月11日至11月19日的九天内,央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一个政策转向的信号,由刺激经济增长转为重点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随着事态的发展,预计近期还可能加息。这些措施意味着金融管理部门再度对市场发出紧缩信号,显示了政府抑制通胀和收紧流动性的决心。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转向,为我国的通货膨胀防治打下了基础。

(二)加大农产品的管理,增加供给,流动性过剩是造成物价上涨的基本原因,农产品供应缺口是造成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耕地不断减少。“十一五”期间,我国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15?6亿亩以上,有效遏制耕地减少过快的势头,但是经济发展对耕地的侵蚀始终存在。保护耕地的任务仍然很艰巨。我国农业现阶段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要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就要加大投入,促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尽快实现现代化,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我国的农业生产还比较落后,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首先,中央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尤其是对粮食类作物的补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影响到粮食生产,今后十年小麦和谷物的平均价格将比1997年到2006年期间增加15%到40%,植物油价格增长40%。农作物的种植,尤其是粮食的种植,附加值比较低,需要政府的补贴,以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保证我国粮食自给。我国是人口大国,要实现粮食的自给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居民的生活安定。

其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要建立政策性的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生产发展基金,促进和扶持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式转变。探索建立财政扶持农业保险的机制,逐步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完善理赔制度,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调动农民和相关企业进行农业生产和开发的积极性。

第三,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大多还处于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模式,要实现现代化,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不可缺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生产,一是为社会的大量闲置资金找到新的投资渠道,减少社会的游资;二是可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为增加农产品供给提供物质条件。

(三)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的管理,限制农产品的炒作。

针对我国近期农产品价格增长过快,政府出台了“国十六条”,主要内容包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化肥生产供应等等;主要目的是为加大农产品供应和降低流通成本,从而稳定农产品价格。此条例一出,打击了游资的炒作,许多农产品价格纷纷回落。

但是我们也要看得,对于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还要做更多的工作。

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管理,加强对农产品价格的监控,完善农产品市场的预警机制。虽然我国早在2002年就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但该监测范围仅包括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糖料、稻谷、油料等。覆盖的范围也并不是全国,而是少数地区。预警的方式也仅限于监测分析和凭借经验。

这两年“蒜你狠”、“豆你玩”、“苹什么”等现象的出现提醒我国政府: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建设更加全面而科学的监控和预测手段,必须在全国建立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收集各区域的农产品面积、产量等信息,了解覆盖全国的市场销售信息和农产品生产及价格行情,同时收集国际农产品贸易与市场信息,建立预测和科学的分析系统,为来年的农产品种植提出指导性意见,防止农产品结构性生产的不平衡,也可以减少农民生产的市场性风险,提高农民的收益。要加大对小宗农产品比如绿豆、杂粮等产品的管理,这些农产品因为市场小,更容易被人控制,从而引发价格大起大落。

同时,应加强国家对农产品的储备,以平抑价格。2010年,国家已向市场投放国家政策性粮油2550万吨,增加了农产品的供给,也打击了游资的炒作,这对于农产品价格的调控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做好低收入者的补贴工作。

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农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受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家庭,他们的生活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正常范文篇9

一、领导干部退出机制的内涵

领导干部退出机制是指领导干部退出领导职位的一种干部制度,包括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和领导干部非正常退出机制。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是指所有退出领导职位的符合政策法规的方法、渠道、形式,包括干部退休、任职年龄(年限)到期、调整不称职干部和相形见绌干部、机构改革精简、落选落聘、任期届满、辞职等所有的领导干部能下、能出机制。领导干部非正常退出,是指相对于那种违反程序的、以领导意志决定领导干部退出领导职位的不正常退出现象。凡是符合制度,程序的“退出”都属于“正常退出”的范围,包括有问题、犯错误干部按有关规定退出领导岗位。

建立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旨在解决过去那种不犯错误下不来,不到退休年龄出不去的“不正常”状况,有效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难题。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以任职时间为基础的任期届满型退出机制;二是以干部素质比较为基础的竞争让位型退出机制;三是以责任追究为基础的责任承担型退出机制;四是以评议考核为基础的组织压力型退出机制;五是以个体再择业为基础的个人自愿型退出机制。

二、阻碍干部正常退出的原因

影响领导干部正常退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观念、有个人素质的、有制度不健全等原因。

1、官本位思想严重。认为当干部就是“铁饭碗”,“领导职务终身制”,“上荣下辱”,只要当上官,不犯错误下不来等陈旧观念的束缚。

2、干部素质的适应性不强。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即使愿意退出领导岗位,其能力素质也比较难以适应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机构改革时,出台非常优惠的政策鼓励机关干部离职创业,但真正到企事业工作的人极少。这种情况加剧了只能上、不能下,只能进、不能出的困境,造成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

3、正常退出的制度不健全。当前还没有建立一套关于干部正常退出的制度。如任期制度、辞职制度、降职制度、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干部认定标准等。又如干部退出后的安排、待遇制度等。

三、建立干部正常退出机制的重点内容

1、加强教育引导,营造干部正常退出的良好氛围

当前干部“能下”工作推进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各种落后思想观念和错误认识的束缚,因此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便成为了关键。为营造一个推进干部“能下”的良好氛围,为干部的“下”创造先决条件,应加大对干部的教育引导和社会舆论的宣传力度。一是引导干部破除“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公仆观念。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当官为什么”、“当官干什么”等大学讨论活动,帮助干部破除上荣下辱的观念,淡化“官”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二是引导干部增强竞争意识,破除“不犯错误不退位”的思想,树立“无功便是过,无绩便是错”、“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新观念,使干部“上”得理直气壮,“下”得心悦诚服。三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向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宣传干部“能下”的意义、目的、内容,提高干部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人民群众参与评议干部、监督有关调整工作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大气候。

2、要加快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是解决干部“下”的有效途径。要逐步创造条件,规定干部连续任职及担任同一职位的领导职务不得超过的最高年限,任职期满后,除提拔、交流之外,可以连任的办理连任手续,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鼓励提前退休,既不能连任又不到离岗退养年龄的,改任非领导职务。

3、进一步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度,对违反民主程序、个人决策失误或工作中造成重大损失的领导干部要实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要加大调整不称职干部的力度,制定不称职干部具体的、科学的认定标准,对其采取免职、降职、待岗、改任非领导职务等各种办法予以调整。要以人岗相适的原则,完善干部“下”的配套措施,打通干部“下”的通道。

4、试行聘任制。在一些专业技术较强的领导职务中实行聘任制,在“上”的同时解决“下”的问题。实行聘任制,既打破了干部职务终身制,也打破了人才为单位、部门所有的“禁锢”局面,使组织和干部可以充分进行双向选择,为广大干部施展才干提供了新的舞台。它有利于激励干部特别是被聘任干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勤奋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打破“官本位”,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官能民风气的形成,打破多年来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官、不能民的意识;有利于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发展。实行聘任制,不仅引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比较容易使少数不称职的领导干部从领导岗位上下来,从而也减少了干部职务调整工作中的矛盾和磨擦。实行岗位职务聘任制,聘期满后重新确定是否继续聘用,本人也可作重新选择。

5、建立领导干部“考核淘汰制”。“考核淘汰制”是在总结末位淘汰存在不尽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的,要对淘汰的原则、试用范围、认定办法、程序、申诉与处理、纪律与监督等做些具体的规定。2002年,阿荣旗出台了《阿荣旗乡科级领导干部考核淘汰办法(试行)》。此《办法》规定,乡镇正职、旗直机关行政正职工作实绩和民主评议考核百分制得分在85分以下(不含85分),乡镇、旗直机关副职工作实绩和民主评议考核百分制得分在80分以下(不含80分)的或在领导素质考核中存在“五类十八种”问题的予以淘汰。考核得分分别在85分和80分以上,未被淘汰,但考核得分分别排在后两位的乡镇正职、旗直机关行政正职和后四位的乡镇、旗直机关副职的给予黄牌警告。当年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被评为一般档次的,乡镇党政正职,旗直机关行政正职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两年被黄牌警告者予以淘汰。领导干部被淘汰后,可另行安排适当工作岗位,但在两年内不予提拔使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干部任用条例》的,根据工作需要,经考核可重新担任领导职务。2003年初,旗委按照此《办法》的规定,给予10名领导干部黄牌警告,其中,2名是综合评价得分排在全旗后两位的党政正职,5名是综合评价得分排在全旗后四位的党政副职,3名是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为一般档次的党政“一把手”。被黄牌警告的10名领导干部,2003年再被黄牌警告将予以淘汰。这个《办法》的实施,在阿荣旗引起强烈反向。许多干部认为,这一做法力度大,透明度高,公平、公正、合理,并且是激励领导干部勤政敬业、奋发有为的新举措,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解决党政领导干部正常退出的新突破。

正常范文篇10

一、信访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采用走访形式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不得在接待场所以外的地点走访或者以信访为名聚集。

(三)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接谈完毕后,应当自行离开接待场所,不得滞留。

(四)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信访事项,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二、信访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一)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阻挠企事业单位正常生产、施工或营业活动;堵塞铁路、公路和拦截扣留车辆、行人,设置路障、破坏交通工具或者交通设施、强行登车、强行通过公安机关明令禁止通行的区域。

(二)损坏接待场所的公私财物或者损毁绿地、树木和其他公共设施;侮辱、殴打、威胁接待人员;采取举状纸、穿状衣、打横幅、设置标语、散发传单、喊口号等行为,侮辱、诽谤他人,扰乱公共秩序。

(三)携带武器、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进入国家机关和接待场所;使用暴力或者煽动他人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式危害公共安全;阻碍或者抗拒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

(四)跨地区串联、散发谣言、煽动等方式聚众上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

(五)组织、策划、煽动非法信访活动,引诱、胁迫、欺骗他人上访。

(六)非法组织、串联、煽动他人到国家机关聚集闹事;强制他人参与走访活动或者阻止他人退出走访活动;以信访为名募集、索取他人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