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名人十篇

时间:2023-04-03 13:44:22

家乡名人

家乡名人篇1

我的家乡——安徽省从古到今出过不少家喻户晓的名人,从古代的包公、朱元璋到现代的陶行知、胡锦涛主席等,但其中我最了解的就是包公。

包公,真名叫包拯,字希仁。是北宋庐州合肥(现在的安徽省合肥市)人。他和范仲淹一样,一生做过许多官,小到县令大到枢密副使。不管是做什么官,他都认真处理政事,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所以在戏剧里,专门给他画了一个大黑脸。

在众多故事中唯有历史记载的有关包拯断案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包拯在天长县任任知县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个人,将一名农民告上了县衙,说那名农民杀了一头耕牛,并且把熟牛肉只留下了一点点给自己吃,其它的全部卖了。在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犯法的,但是那个人没有想到这状一告就泄露了自己。原来在前一天那名农民就到县衙向包拯告状了,说有人把他家的牛的舌头割了,当时包拯就意识到这一定是某个仇家有意陷害这个,便让那名农民把牛杀了,来“引蛇出洞”。这件事形象的反映出了包拯的机智。

家乡名人篇2

1、我的家乡——安徽,是一个盛产人才的地方。许多的政治家、领导人、文学家,乃至明星,都出自这个风水宝地。我很敬佩的一个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叶匡政,就是我们安徽人。他出生于1969年4月,是安徽合肥人,现居北京。

2、叶匡政最初的诗歌创作可以追溯到1983年,“初三的时候,同座同学喜欢写诗,于是我也回去写了一首,拿来告诉他这是我从杂志上看来的,问他写得怎样,他说写得很好!还一句一句解释给我听。” 从那以后,叶匡政开始了他的诗歌生涯,小小年纪,一些作品就在当地报纸上发表,有些还入选了《中学生优秀诗歌选》。在他的高中时代,主编了校报与诗刊,写了合肥中学生第一首早恋的诗,于是在合肥的.中学生里出了名。到大学时,诗仍然是叶匡政的信仰,是他眼中不朽的事业,同时也是贴心的安慰。那时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诗人,一个文化学者。

3、正是叶匡政对诗歌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使得他能够在文学创作的领域游刃有余,出版的诗集与发表的文化批评文章,不仅为人们所看好,也在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叶匡政不顾外界的干扰,各种争议声,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批评家的道路,也坚持这他做一名诗人的梦想。正是这不屈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来源:文章屋网 )

家乡名人篇3

邹伯奇——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他是大沥黄岐泌冲人,清代末期著名科学家。对光学、天文学、乐律学、数学、力学、地图绘制和各种天文器械制造都很有研究,他发明了中国第一部照相机,一百多年前的玻璃底板至今仍然能清晰冲洗。对于多年来钻研摄影技术的人们来说,邹伯奇就是他们的鼻祖,是值得他们所钦佩的。

邹伯奇发明了中国第一部照相机。即使光学知识现在已经成为初中课本上的科普常识,可是在150年前却是尖端科学。面对清代末期,中国落后的科学技术下,邹伯奇却能仔细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证实了一个又一个科普原理,为中国的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邹伯奇并没有停在钻研科学原理下,而是努力攻破接二连三的难点,甚至尝试“变而更之”,见科学转化为生产力,于1844年制造出“摄影器”。而他不仅仅在科学界上作出种种贡献,就连在文坛也有属于他的巨著《摄影之器记》……虽然我们国家当时的经济发展并没有与世界同步,但是摄影术上,中国和西方几乎是同步发明的。最使人惊奇的,莫过于是邹伯奇遗留下来的五张玻璃底片,即使经历过一百多年的沧桑,但仍然能洗出清晰无比的照片,绝对不逊色于现在的相机。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如今社会上的“豆腐渣”工程,就是因为现在的人缺乏与邹伯奇一样的细心观察身边一切事物的习惯,才会令更多的人蒙受经济以及生命的损失。其实,我们身为南海区的中小学生,应该以我们家乡的名人为榜样,从现在开始,留意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也许能象邹伯奇一样,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弄清楚每一个科学原理!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封建迷信为耻!”其实这句话从清代就已经开始实行,只是人们始终不相信科学,总认为那些荒唐的封建思想才是真理。邹伯奇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坚持无神论自然观。他从不迷信,以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帮助人们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有一次,他就用科学知识来破除了借迷信来反对禁烟的谬说。封建思想留在人们的脑中“只有害而无一利”。我曾经看过一个事例:在非典大流行的时候,竟然有一些人说了几句荒唐的话:“只要每天上三支香,在神明下叩三个响头,那么亲人们就会痊愈,不再受病痛的折磨。”结果可想而知,患者家属耽误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使患者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设想一下,封建迷信真是害人害己!只有,邹伯奇那种“坚持科学,破除迷信”的精神,才能使中国有真进步!我们应以邹伯奇为榜样,为我们的自豪。

家乡名人篇4

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对于南通来说,张謇是一段绕不开的历史,是一个忘不了的人物,是他将南通造成‘模范县’、’中国近代第一城‘,是他在世纪初开创了南通长达30年的黄金时代。

1903年4月,张謇创办了通州市范专科学校并亲任校长。此后,一直朝着普及国民教育的目标前进。据统计,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资为257万两白银,到1924年,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

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通以紧紧联系在一起。

家乡名人篇5

“两边全是很高的山,越走树林越多,汩汩的响着的水流,有时在左,有时在右。在被山遮成很窄的一条天上,有些很冷静的星星,眨着眼来望他。微微的南风,在身后斜吹过来,总带着一些熟悉的却也分不清是什么的香味。远远的狗在叫了,有一两颗黄色的灯光在暗处。”我仔细地品位着杰出左翼进步作家丁玲作品《夜》,思绪飞扬,好似身处在群山环抱的森林之中,体会到了那种肃杀凄凉的感受......

常德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英雄辈出,才人代有。在古代,屈原,宋玉,范仲淹,黄庭坚等,或游历于此,或寓居于此,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任朗州司马十载,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近代史上,从常德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风流人物便不可胜数:从叱咤风云的辛亥元勋宋教仁、蒋斌武、林修梅、秋瑾等,到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捐躯的革命先烈黄爱、向警予、王尔琢等,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栗裕、腾代远、帅孟奇、廖汉生等,到蜚声中外的文学大师丁玲、史学泰斗翦伯赞、生物学家辛树帜、“词书大王”王同亿等,都是武陵儿女的骄傲。这里,我想说说我最熟悉最崇拜的,那就是丁玲--着名现代中国文学家,湖南常德临澧县修梅乡高桥村人。1923年进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7年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30年,丁玲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鲁迅文学旗帜下的着名作家。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左联党团书记。1936年9月,她由南京展转往陕北。解放后,丁玲先后担任过《文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并多次参加国际和平与文学交流活动,被选为世界民主妇联理事会执行委员。她创作的着名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获得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常德地灵人杰,古往今来素有“惟楚有才”“於斯为盛”之称。武陵大地,历代都哺育出了一大批文才武将。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涌现出的一批革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农学家杰出人物,他们的活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常德,可谓是水土多灵,人才更毓秀的地方。

家乡名人篇6

莫言:春节,家是心的归宿

家乡:山东省高密市

年味:黍子糕、泥老虎、饺子、扑灰年画

2012年12月10日,莫言成为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山东省高密市平安村,是莫言的家乡。今天,莫言的家人仍旧生活在这里。春节,人们都会像候鸟一样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莫言说:“实际上它(春节)已经变成一种文化,而且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每到这个r候,天南海北的人必须动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实在不行坐牛车我也要回家去,完成这么一个心里的寄托,这么一个心里的归宿。”1976年,莫言离开家乡,他希望此生再也不要回到这个贫穷的地方。然而多年后,在他的一部部著作中,却全都是家乡的身影,并且每到新年归乡的情感也越来越强烈。“有一年我跟苏童、余华、王朔在法国,正好是中国的农历除夕,法国的一些华人兢在街上组织舞龙灯,准备过春节。在异国他乡看到在外国生活的华侨过春节,就格外地思念故乡。”

莫言的童年非常艰辛,土坯房里阴暗、寒冷刺骨,饥饿伴随着全部童年,只有新年到来r才是这个家庭最热闹的r刻。

吃年糕是莫言儿r最亲切的记忆。生长在北方的黍子俗称黄米,蒸熟的黍子糕黏性极大。红枣是高密人做年糕必不可少的道具,他们关注的是十颗红枣摆放的位置以及造型。莫言说:“年糕蒸熟了以后切成一块一块的,上面插上红枣,作为贡品,摆到供桌上。”

新年还必须拥有玩具,会叫的泥老虎是过去新年唯一的玩具,在今天的高密依然很流行。从村外的地里取回泥土,和得软硬是有讲究的。做好眼睛、鼻子、眉毛等细节,泥老虎做了一半,要经过两天的阴干。在晾干的泥坯上旋出一个孔,用胶将芦苇哨子固定好,把泥老虎的前后用革连接,防止漏气,一个可以发出声响的小玩具便大功告成。

莫言曾经很多次在媒体上提到自己对于饺子的迷恋,那是最初写作的动力。因为在莫言的儿r,只有春节才能吃上饺子。在这一天,高密人包饺子的手法也与以往不同,他们小心翼翼地轻轻捏合,不出一点褶(意即波折),期盼来年的日子比较平顺,没有任何波折。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道具:糕,代表节节高升;枣是好事要趁早的意思;糖代表的是甜甜蜜蜜的日子;硬币代表发财。节节高升、好事趁早、甜甜蜜蜜、恭喜发财,高密人将自己对来年的祝福悄悄藏进饮食中。

家堂,是高密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扑灰年画。扑灰年画起源于明,盛于清,今天,全中国只有高密所辖十多个村庄保留下这种手艺。扑灰年画的灰是指炭条或者炭灰,是用炭条或者炭灰做成的“墨汁”(拿炭灰用水加上小米汤调和),用毛笔蘸着画画。而扑指的就是手工复制。因为画有祖先,高密人在过年r将它当做牌位。虽然阴阳两隔,活着的人也要在辞旧迎新的这一无将他们全部请来,用这样的方式缅怀祖先,这种习俗在山东一带一直延续至今。

从瑞典领奖回国后,多家电视台邀请莫言与观众共同跨年或亮相春晚,但莫言像往年一样,春节回老家过年。

谭晶:过个团圆年就是最幸福的

家乡:山西省侯马市

年味:炸麻花、家乡火锅、扭秧歌闹社火

谭晶,总政歌舞团著名歌唱家。每到过年,她就格外地想念家乡,想起那些带着浓浓年味的小吃。

在谭晶的家乡侯马,年和麻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炸麻花,是过年最热闹开心的事了。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炸几十斤麻花,一直要存放到二月二,按风俗要每人吃一点,所谓“咬蝎尾巴”。据说,咬了蝎尾巴,一年内就不会被蝎子蜇着了,都会幸福安康。谭晶特别喜欢吃刚炸出来的麻花,软软的,很香。炸麻花的“工序”很繁杂,因为炸得多,亲戚邻里之间就要互相帮忙,一般从春节前半个月开始,各家各户就会把炸麻花的日子自觉排好。头一天,户主要负责把面团发好,备好柴火、食油、板凳、容器等。一般需要七、八个人紧忙活,大家分工明确。先是和面,这个需要技术,水放多少,盐放多少,油放多少,这个比例可不好掌握。要想筋道,除了放油,还得把面和匀。面和好后,放在面案上揉到光滑匀称,再搓成一个小胳膊粗的长条,剁成小剂子,抹上油,一个一个整齐地码在瓷盆里。搓麻花的r候最热闹了,七八个人同r搓。在“快者”的手下,不到一分钟,一根麻花就已经现身了。谭晶说:“对于初学者不容易,但是在卷上一天以后,就发现已经成了熟练工了。”

山西人爱吃面,每到过年,谭晶对家乡的面食更是充满了思念,“各种各样的面食我都爱吃,我吃过的有多少种,数不过来,太多了。”

在谭晶的记忆中,有一种火锅,是她无论走到哪里,特别是过年过节,最想回到家乡品尝的味道。“里面放了很多东西,有丸子、马莲、小酥肉,还有海带、豆腐、粉条、白菜,春节的r候到奶奶家就会做那种锅子。锅一掀开,热气腾腾的,就会感觉到家庭的温暖。火锅底下还烧着木炭,冒着烟,就会觉得有蒸蒸日上、温暖的寓意在里面。”这种火锅是只有在春节,到侯马的乡下才可以品尝到的美食。现在北京的一些山西饭馆都会有这样的“家乡火锅”,“就是因为一吃到那个就会想到家乡”。

儿r的谭晶,对过年充满了期盼,不仅因为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食物,可以唱歌跳舞也是她喜欢过年的理由之一。小r候的她最喜欢自编自导自己跳,父母参加春节演出的r候,她就在后台跟着又唱又跳,很是忙碌。谭晶自曝自己还扭过大秧歌,扭秧歌闹社火是她的家乡侯马以至于晋南地区的过年习俗,“有一次我们搞正月十五的社火表演,每个村子都要出节目。当r有个村子扭秧歌缺人手,我妈就让我去了,挺好玩的,穿上那种衣服,画个大红脸蛋就扭秧歌,有划旱船的、踩高跷的,挺有意思的,那r候还觉得挺美。”

谭晶说:“小r候过年就是觉得好玩,穿新衣服。长大以后,我觉得过年意味着团圆,能够有一个团圆的年,就是最幸福的。找弟弟在美国,什么r候他能够回来,我们全家人―起过年,就会是一个特别幸福的团圆年。”

李玉刚:儿r卖过年货和元宵

家乡:吉林省公主岭市

年味:撒年糕、包豆包、小鸡炖蘑菇、大秧歌、迎神灯

中国当红男旦李玉刚足迹早已遍及世界,但他最常惦记的却是养育他的故乡,成名之前所有的欢乐全部来自于那片土地,尤其是那片土地上的春节。“我的儿童r期是在东北农村长大的,那就是我的根,对小r候我们东北过年有太深的印象,好像它支撑我整个童年一般,去赶集,买炮,买年画,还卖过年画、对联,这些东西都给我的生活增加了很多色彩。”

李玉刚的家乡公主岭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是中国最大的玉米生产基地。撒年糕便是他童年最爱吃的食物。黑土地上的黍米、黄米和糯米,都可以成为年糕的原料,这是每一个东北家庭在腊月与正月必备的食品之一。红豆也是这片土地特有的作物,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蒸出好几锅豆包招待客人。

年关将至,家家户户都忙着杀年猪,一个屯子得杀20多头猪。李玉刚说:“小r候一般也就吃酸菜、血肠、小鸡炖蘑菇,再就没有啥了。小鸡炖蘑菇算是我们东北家里面最高规格的菜。”儿r的每年夏天,母亲都会领着李玉刚去树林中采蘑菇,将蘑菇风干,直到腊月才拿出,小鸡炖蘑菇成为李玉刚儿r过年最渴望的菜肴。

除夕的夜色降临,家中的男女老少一同走出家门,在村中小路上每隔几步便将混着柴油的粉末倒出一堆,点燃,微弱的光亮一直延伸到村外。迎神灯的习俗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是在为神明指路,将神明从村外迎进家中,期盼来年平安。

儿r的新年,李玉刚常常和大家聚在屋里唱二人转,唱的大多是关于新年的内容。清晨,乡亲们会扭起秧歌,“过完初一就组成秧歌队,就挨家挨户跳,你家给五块,他家给五块,感觉特别有节日的气氛。”

挂钱是北方贴在门楣、房檐上的一种剪纸艺术,又叫“吊钱”、“门笺”、“门吊子”。过年贴挂钱,是北方民间春节的一大习俗,一是表示吉祥如意,二是象征着富有、有钱的意思。家境贫困的李玉刚当年就常常在集市上摆摊卖年货:“小r候卖过对联、财神。半夜里早早的就用簸箕、砖头、报纸把地方占好,直等到早上8点多钟就开始摆摊、叫卖。”李玉刚对当年卖元宵的事也记忆犹新:“东北农村一般冬天都特别冷,那一年冬天不知道为什么正月十五就开化了,我捧着元宵盒子边走边喊,‘元宵、元宵’,天开化,我的元宵渐渐就扁了,我边走边哭,一袋都没有卖出去……”体会家乡的年味儿在很多年后已是另一种心情。

邓超:珍惜祖先留下的过年传统

家乡:江西省南昌市

年味:腊味制品、炒粉、糊羹、舞龙灯

邓超对传统的春节有着浓厚的感情。邓超的家乡南昌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的下游,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我们那边对过年是非常讲究的,特别热闹,很重视。”在邓超的记忆中,南昌人对过年的重视是从满城飘香的腊肉开始的。“年前会腌一些东西来储备过年。亲戚之间也会送。我记得我小姨还会做一些灌肠。”每年一进入腊月,南昌的大街小巷,随处都能见到腊鱼、腊肉、腊鸭等各种腊味制品。铺天盖地的腊制品成为春节前夕南昌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离乡在外的邓超最想念的一道菜就是用家乡特有的蔬菜――藜蒿来炒腊肉。藜蒿炒腊肉是南昌人节日餐桌上的必备佳肴。咸香柔软的腊肉,衬托出藜蒿独特的清香,使它成为邓超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家乡的味道。

在南昌人的年夜饭中,除了鸡鸭鱼肉,还有一道小吃是必不可少的:“炒粉是必须要吃的,而且要用大火爆炒。恨不得每天都吃,这已经成为我的一个生活习惯,就觉得是家乡的味道,而且一定要从南昌带过去,别的地方产的也不行。我唯一会做的饭就是炒粉。”邓超说炒粉好不好吃,粉是关键。地道的南昌人都喜欢吃一种用传统手工方式制作的米粉,米粉质地柔韧,具有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的特点,深受南昌人喜爱。

在邓超的记忆里,过年还与一种叫做糊羹的食物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是我现在依旧每年都想吃到的东西。没有吃那个,我就像没有过完年一样。”糊羹,也叫做福羹,是将鸡肉、香菇、腊肉、豆腐和胡萝卜等切成丁,放在一起下锅煸炒,然后加水或鸡汤煮沸,开锅之后淋入淀粉勾芡便可以食用了。“就像乱炖一样,里面什么都有,非常鲜。福羹其实是代表福气、团圆。”

南昌人说“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灯,闹了元宵罢了灯,才算过了年”。元宵节舞龙灯是南昌过年期间最热闹的一项庆祝活动。南昌人舞的龙灯是用一条条板凳串起来的龙,所以叫做板凳龙。晚饭过后,热闹的串灯活动开始了。串灯是从小户家庭开始的,几小户串成一大户,最后将全村人的板凳都串在一起。夜幕降临之后,一条千米长的板凳龙便出现在村前的广场上。在红红火火的喜庆气氛中,人们舞起长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邻里和谐。邓超说他要呼吁所有人,珍惜祖先留存下来的过年传统,去享受春节的美好r光。

李琦:老家的年俗辉煌极了

家乡:陕西省西安市

年味:羊肉泡馍、腊牛肉、肉夹馍、岐山臊子面、老腔、长安鼓乐

在演艺圈里,李琦被称为“西北怪才”。虽然离家多年,但聊起家乡的年味,这个西北汉子仍是津津乐道。

对于很多西安人来说,羊肉泡馍是至上的美味。馍,是没有发酵的死面馍,特别瓷实,一定要细细地掰成蝇头小馍,否则大厨都不会接碗。还有一种泡馍的做法叫小炒泡馍,蝇头小馍烹炒开来,加以老汤,放入的是切得方方正正的精肉丁,让人胃口大开。

春节将至,老刘家的腊牛羊肉,更是人气十足,排队一小r能吃上腊牛肉,已是快的了。李琦说到了关于它的典故:“慈禧太后西逃到西安,饥肠辘辘,突然在一个缓坡地带闻到了一股扑鼻的香气,止辇,什么味?说当地的穆斯林正在煮肉。赶快,这就吃,太香了!于是,腊牛羊肉就成了贡品了,那个地方就叫辇止坡了。”如今的辇止坡腊牛肉春节前更是供不应求,赤红色的腊牛肉,刀口呈绛红色,一股成香味沁人心脾。这地道的腊牛羊肉只能在关中吃到,外地的可远不是西安的这个味道。

肉夹馍全国各地随处可见,但西安的秦豫肉夹馍讲究外脆里绵,拿在手上要能挺立起来,送进嘴里的r候一定要平持,竖着咬一口下去油都上手了,一股浓香也随即回旋于口中。老西安人对馍与肉极为讲究,肉要用几十年的老汤煮出来的肉;馍,得是“虎皮心”,这面是酥的,背面的虎皮是松软的。

与肉夹馍的浓香不一样的,是岐山臊子面的酸香。臊子面有3000年的历史,过去是帝王祭祀r才有的,传到民间以后,老百姓只有在红白喜事的r候,才能吃上一碗地道的臊子面。臊子面的面筋做起来很费工,揉面,擀开,再揉再擀,面粉的筋丝才会全被拉开,营养也就出来了。大锅煮熟浇上酸汤、底菜、臊子,撒上漂菜,这就是岐山面里“酸、辣、香”的根底。岐山面其实就是一筷子面,主要吃的是菜和肉的汤汁。西安的吃令人酣畅淋漓,西安的年俗更让人为之感慨,这里有气势豪迈的老腔,有形象生动的长安鼓乐。老腔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和的拖腔;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这种土得掉渣、独一无二、震撼人心的老腔,就以这样的原生态,被原封不动地请到了大都市的舞台上。每年逢年过节的r候,丰收的r候,大家都聚集到一起,唱的唱、演的演,气氛相当热烈。

古老的长安鼓乐,也被列为过年必备的佐餐。“昭陵六骏,猫戏老鼠,鸭子拌嘴,老虎磨牙,都是拟人化的。”经过了多少代口耳相传,其拟人化的风格依旧栩栩如生。现今在西安各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为手抄传本。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整个乐曲名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各种曲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

韩再芬:春节因黄梅戏而精彩

家乡: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

年味:冻米糖、玩花灯、听话鱼、唱大戏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的家乡在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这里是凄美故事《孔雀东南飞》的发源地。在这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小城里,春节是伴随着潜山籍小说家张恨水的一首诗歌来到的:“廿晴好晚天,家家坟上响千鞭。灯笼燃烛门前挂,迎接先人过小年。”

春节r,潜山家家户户都会做冻米糖。做冻米糖的关键在于炒米。炒米一般选用上好的糯米,用水浸泡,蒸熟之后再放在屋外经霜冻半个月,之后就可以炒制。做炒米,一定要用传统的柴火灶才能够准确地控制铁锅的温度。一人负责烧火,一人负责炒制。第一步,炒的却不是米,而是铁沙。经过半个月晾晒的冻米,遇到高温的铁沙之后,会立刻膨胀起来,形成松脆的炒米。然后,用竹筛筛掉铁沙,剩下的就是做好的炒米了。做冻米糖用的是当地特有的板糖,将板糖、食用油、水放在一起用大火熬制搅拌,直到糖浆可以拉成丝的状态,糖浆才算熬好。这r放入炒米。炒好的冻米糖是一整块,要切成薄片才方便孩子们入口。板糖和炒米的香气扑鼻而来,潜山的孩子们就知道春节到来了,“家家户户都得自己做了才算是过年了,不能去买。”

小小的红灯笼,是韩再芬春节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在潜山,有些人家会自己做灯笼迎接新年,而更多的人,则是到街上买灯笼,所以春节到来的r候,也是潜山扎匠最忙的r候。扎灯用的材料,是当地自产的竹子和彩纸,不需要模具,只凭经验,扎匠就能够用竹篾编出一个个鲜活的小动物框架,然后用白色或者彩色的纸糊在竹框架上,最后画上眼睛,一个活灵活现的动物形状的花灯就做好了,如果讲究一点,花灯内部还要插上蜡烛,并且给兔子灯加上四个小轮子。春节玩花灯是孩子们必不可少的游戏项目。

大年三十这一天,全家人都要聚集到一起,共同烹制一大桌饭菜,吃一顿年夜饭。在韩再芬的记忆里,第一次没有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在1994年的大年三十。这一年,她参加了央视春晚的演出。此后,韩再芬又多次参加春晚和戏曲晚会等演出,大年三十晚上很难有机会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所以,韩再芬和家人总会在临近过年的r候,提前团聚吃年夜饭。

在中国人的年夜饭中,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但是在潜山过年,一定要烧两条鱼,一条鱼是年夜饭里的菜肴,寓意年年有余;而另一条鱼叫“听话鱼”,是专门在过年期间听人们说吉祥话的鱼,是潜山人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

每年最让韩再芬记忆深刻的还是过年r唱大戏。在潜山,春节唱大戏是由来已久的过年传统。唱戏的班子一般都是民间自发组成的,唱的都是黄梅戏。“现在在我们当地,街头巷尾全在唱,因为他们把黄梅戏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潜山人的春节随着每一出黄梅戏的上演而异彩纷呈。

张国强:年味寄托着乡情

家乡: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年味:打糕、鳇鱼、跳大秧歌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流的三江平原腹地,是中国最东端的中心城市,周围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平原之一。春节,在张国强的记忆里,冰雪代表着家乡,年味寄托着乡情。他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年轻的r候感受不到,到了一定的年龄,每逢佳节,思乡的情绪就会严重地笼罩着你,影响着你。”

佳木斯市管辖的范围内,居住着朝鲜族、赫哲族等民族,打糕就是朝鲜族人最喜爱的食品。制作打糕需要先将米蒸熟,然后放在盆中捣成团,之后才能放在木板上用木锤击打。击打的目的就是将米制作成如年糕一样的食物。打糕的制作看似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蒸米r火候需要恰到好处,打糕的过程也很讲究技巧,需要男、女相互配合,每隔一段r间就要往木板上洒点水。打好的米糕还要包裹一层用核桃、芝麻等原料磨成的粉,米糕的香气与佐料的香味混合在一起,顿r屋里弥漫起诱人的饭香。

佳木斯水系特别丰富,出产的鱼类特别多,最名贵的还要数鳇鱼了。据说过去这种鱼没名字,进贡给乾隆皇帝后,乾隆一看这鱼这么大,堪称淡水之王,只有皇帝能吃,于是就在鱼字旁边加了个“皇”字,鳇鱼就这么得名了。鳇鱼全身都是宝,鱼肚、鱼眼、鱼鼻子、鱼子、鱼骨都是难得的美味。“鱼是过年必须要有的―道菜,年年有余嘛,取一个好兆头。”

张国强家里的年夜饭一定会上猪手,因为猪手被视为挠钱的耙子,期盼来年多赚钱。吉菜也是一定要吃的,就是用自己家熬的皮冻、酸菜和粉条做的。但是另外两道特别的大菜得有,却不能摆上餐桌。一道是鸡,就是怕忌隔,怕吵嘴。肘子也不能上桌,“肘”跟“走”谐音,怕什么都没了。

在东北过年,除了放鞭炮、做冰灯,最喜庆、热闹的要数跳大秧歌了,尤其在佳木斯,流行跳大秧歌相互拜年、互相祝福,祝愿大家平平安安,福星高照,祝来年有更大的丰收。

邹市明:家乡的味道就是美食的味道

家乡:贵州省遵义市

年味:羊肉粉、蛋裹辉煌、恋爱豆腐、豆花面、剔骨鸭

2008北京奥运会上,邹市明拿到了中国拳击运动员历史上第一枚奥运会的金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邹市明成功卫冕,蝉联男子轻量级(49公斤级)奥运冠军。

邹市明的家乡在贵州遵义,贵州也是他平r的训练基地。对邹市明来说,家乡的味道就是遵义的各种美食。远离家乡的r候,他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食物,那熟悉的味道,提起来就会垂涎三尺,最惦念的就是那一碗记忆里的羊肉粉:“可以―天三顿都吃羊肉粉,不当正餐,就是小吃,没事就去吃一碗。回遵义,家可以不回,要先去吃一碗羊肉粉。”一碗羊肉粉下肚,才算是真正回到了家乡。羊肉粉的制作十分讲究。做好后的羊肉熟而不烂,米粉雪白,汤汁鲜醇红亮,辣香味浓,香味扑鼻。遵义人特别爱吃羊肉粉,对邹市明来说,羊肉粉是这一生走到哪里都难以忘却的对家乡的回忆。

蛋裹辉煌是遵义独有的特色小吃,它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是配料却极为丰富。这是一门炒的功夫,生菜打底,加入米饭一坨、米皮少许、川粉几根,然后是土豆泥、酸萝卜、香葱、辣椒面、调味料、糖、秘制酱汁。在锅和铲子的碰撞声中,各种食材逐步有序地进入炒制的队伍,最后加入的是火腿肠,然后一顿爆炒。打一只鸡蛋,让它在平底锅上蓬松发泡,最后成型,作为馅料的外包装。这就是独特的遵义小吃――蛋裹辉煌,想要吃到一定得排队才行。此外,钟太怪噜、各色卤菜、香肠、腊肉、油渣都口感鲜美,五花八门的小吃都带着浓浓的地方特色。

邹市明对跟爱人一起吃恋爱豆腐的r光记忆犹新。所谓恋爱豆腐是因为恋爱的情侣喜欢在一起吃而得名。发酵好的豆腐排放在铁制的烤床上,下面用糠壳或木屑作燃料,在小火的煎烤下,豆腐反复翻动,一直烤到两面呈金黄色、松泡鼓胀。邹市明说,能跟爱人一起吃碗恋爱豆腐,是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遵义的小吃经常有着新颖的搭配,比如豆花面。猪肉汤里煮着薄而透明的“宽刀面”,熟了以后盖上煮熟的豆花,细嫩软绵;豆花和面条一起成了主食。吃的r候用筷子把面条和豆花挑进蘸碟内,边蘸佐料边吃。这美味也是过年的r候才能吃到的。

家乡名人篇7

现代学生缺乏乡土关怀、社会关怀之情。他们对于本土文化、历史等了解甚少。正因为如此,学生对于家乡乃至国家的向心力在减少。基于这个大背景,我校五年级学生开展了这项小课题研究。我们官桥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拥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北辛文化的发祥地。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官桥教育兴旺,名儒辈出,盛极一时;而后儒学盛行,延续两千余年。这对我们少年儿童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通过学习研究官桥地方文化,能抵制一些学生的拜金思想、享乐主义,培养学生崇尚家乡名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我们的民族责任感,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官桥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名人辈出。我校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如名传千古的历史古迹:北辛遗址、薛国故城遗址;彪炳千秋的古薛名人:造车始祖奚仲、招贤纳士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抗倭名将薛士杰、抗日英雄任振甲、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昌袤……名人遗迹:田文、田婴墓、孟尝君纪念馆等。利用这些身边耳熟能详的人物和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儿童,让学生走近经典,走近名人,争做名人,在体验中获得感受,种下思想,形成美德。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课题研究目的

(1)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感染,接受熏陶,继承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立下为家乡争光的志向。

(2)积极创设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树立“人人都能成名人,人人都要争先进”的理念。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课题研究内容

以“了解名人、走近名人、解读名人、学习名人、争做名人”为系列;以“相约官桥文化”为线索;以环境熏陶、活动体验为形式;用家乡历史鼓舞人、家乡文化陶冶人、名人精神激励人。该课题研究活动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知识,为学校教育赋予了更丰盈的“名人文化内涵”,为我们少先队员的健康成长和才华展示提供了丰饶的沃土、无际的天宇。

四、课题研究过程和方法措施

(一)我们充分利用好校本课程教材《相约文化官桥》,以推动“相约文化官桥”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发出倡议:我们要与官桥经典文化为友,与高尚为伍,爱家乡,爱祖国。一定要好好学习校本课程,肩负起传承和弘扬官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崇文尚德”的文化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墙壁、橱窗、黑板报、校报、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宣传经典,弘扬经典,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官桥经典文化熏陶。

(三)开展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走近名人、争当名人”实践活动

(1)通过参观、祭扫、听讲座、开故事会、社会实践、上网搜寻等形式,开展“探访家乡名人足迹”活动,让同学们走向社会、走向历史、走近名人,从而了解家乡名人的趣闻逸事,增长见闻,开阔视野,从中受到启迪和感染。

(2)记家乡名人名言,树立远大目标。广泛发动学生课外、双休、节假日到图书室、书店、翻阅书报、上网查询、走访长者搜集家乡名人曾说过的话,开展名人名言摘录活动,供大家随时参阅,从而树立远大志向,获得向上的动力。

(3)介绍家乡名人,锻炼能力。发动人人参与,分别制作完成人手一份家乡名人名言书签、家乡名人手抄报、家乡名人小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开辟一个家乡名人研究室、建一壁家乡名人文化墙、出一期家乡名人黑板报、举办一次家乡名人文化节。最重要的是,从这些活动中,学生学习到了名人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初步建立了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4)争当名人,张扬个性。组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成长档案袋,从方方面面收集自己的成长经历、过程。另外,我们积极在少先队员中树立标兵,每个月评选一次班星、校星。让“人人都能成名人,人人都要争先进”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少先队员的心中,确立目标,树立信心,积极进取。

2.印象官桥摄影比赛

3.官桥文化历史剧编演活动

4.官桥经典文化朗诵会

5.“我是官桥人,我骄傲,我自豪”演讲比赛

家乡名人篇8

关键词 地名 行政 地形地貌

中图分类号:P217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ministrative Place

Names and Topography in Shaanxi

LI Yanping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anxi 041000)

Abstract It is a specific geographic entity referents and a symbol of certain area.Place names not only represent the named object's space position, specify its type, but also often reflect the local geographical or cultural geographic features. Place names are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can indicate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flect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geography. According to geographical features named place name is most common, but also the main way of naming. Landform type names not only maintain a long time, and loved by the people.

Key words names; administrative; topography

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黄河中游地区,东邻河北,西临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有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部是滔滔不绝黄河水,北部抵长城脚下。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省内除中南部的几个盆地和谷地地势较低以外,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其中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丘陵占40.3%,平原和台地仅占19.7%。境内高低起伏异常显著,最高的五台山之台北(叶头峰)海拔达3058米,最低在垣曲县东南的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高低相差2800多米。总观全貌,两侧为高山隆起,中部为多字形断陷盆地。整个地形地貌可明显的分为三部分:东部山地、西部高原山地和中部裂陷盆地。

地理环境因素是地名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山西省的行政地名中有很好的体现。在山西地名中大量使用了关于自然地貌的地名,这些地名的使用反映了山西的地形地貌。在山西省112个县级地名中,依据地理因素命名的就有54个,占到了总数的48%。在乡镇级地名中地形地貌类地名也非常普遍。

在这些地名中直接使用有山的有56个,使用岭的有31个,还有相当一部分虽然地名中没有使用山,但实际上是山名。比如:广灵县的望狐乡,因望狐山而得名;武乡县的盘龙镇,因盘龙山而得名;五台县的大石乡,村以山名。

河的使用为最多,共82个;泉的使用为48个;水的使用有33个。同理,很多地名没有使用河、泉、水,但实际上是直接以其名命名的。比如:清徐县的清源镇,因镇北的古清源水得名;阳曲县的温川乡、因温川河流经村北,故名。用这些用山、河、峰、岗、岭命名的地名与山西的自然地貌有密切的联系。

表1 阳泉市地形地貌统计表

除了直接以地形地貌的通名加专名命名的地名外,山西省行政地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当地的地表形态与生产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来命名的。比如说:表1中平定县的锁簧乡,因村道弯曲,行似锁中之簧而地名;大同浑源的驼峰乡,是因村北部的焦山主峰行似驼峰而得名;再如吕梁岚县的大蛇头乡,因村地形似舌头而命名。

根据笔者统计,长治市的地形地貌地名也占到了总地名的30%。这些充分说明了山西省的地貌特征对山西省地名的影响巨大。同样,地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地的地形地貌。

山西的山岭地名中有一些非常典型的通名,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了此地的地形地貌。即使没有亲眼所见,只根据其地名也可以想象出此地的大致特征。

在层峦起伏的山区和沟壑纵横的丘陵地区,大小山峰之间镶嵌着许多地势较低、大小、形状不一的谷地、洼地和平坝。这些地方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是人们居住、耕作的良好环境,所以人口往往比较集中。人们习惯以这样一些地名来称呼它们:XX湾、XX滩、XX坪等。比如:娄烦县的四家坪乡、孟县的榆林坪乡、应县的梨树坪乡、古县的李子坪、临县的木瓜坪等。这些地名都是植物或植物的果实加通名“坪”构成的。再如:五寨县的李家坪乡、孙家坪乡、梁家坪乡,兴县的孟家坪乡、赵家坪乡等。是姓氏加通名“坪”组成的。

“湾”:人们把河流弯曲处称之为湾。如隰县的鸭儿湾、老庙湾,柳林县的薛家湾乡、李家湾乡、陈家湾乡。“湾”也可指村,如:垣曲县的毛家湾镇。

“峪”:字典解释为:山谷、山,常用词组为峪口,是山谷或峡谷开始的地方。在山西省地名中,有61个地名使用到峪。其中有的峪是峪口的意思,或者直接使用峪口。比如:清徐县的马峪乡,因村处于马鞍山峪口,故名。大同县的麻峪口乡、孟县的北峪口乡等等。也有地名中指的是山谷或沟的意思。如:古交市的梭峪乡、阳高县的下神峪乡、长子县的王峪乡等。

“岭”是指山、山脉或顶上有路可走的山。山西省地名中有31处使用到岭,如:武乡县的风水岭乡、应县的三条岭乡、五寨县的杏岭子乡。

“沟”:可以流水的地方,较其两边比较低的地方。山西省地名中使用44次。如大同矿区的大斗沟、杏儿沟,平遥县的果子沟乡,岢岚县的李家沟乡、宋家沟乡。

“梁”:山谷之间的延绵高地或指姓氏,27处使用。如:大同矿区的马脊梁,因地形中间高、两侧低,形如马脊梁。广灵县的梁庄乡,古名万家庄,清代因梁姓聚居,改为梁家庄,后简为今名。右玉县的梁家油坊镇,是因梁姓开设油坊得名。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地形地貌中的诸要素,如地形中山脉、丘陵、河流、湖泊、海滨、沼泽,地貌中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对地名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是地名形成的重要来源和物质基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长期的流传性。同样,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可以了解某些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历史时期河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即地形地貌对地名的命名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地名则对当地的地形地貌有很强的指示作用。研究地名对地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陈计兵.地名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J].地名学研究.

[2] 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 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家乡名人篇9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课题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主题活动:(1)家乡的风光美。(2)家乡的光荣榜。教材的编写意图很明显:就是要通过教材所呈现的范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家乡的名人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对家乡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家乡人物了解的过程,体会、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让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在了解考察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育学生要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培养环保意识。

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紧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的体验中爱上家乡的美景和家乡的人。本课题的教学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1)课前布置学生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种途径分组分别搜集本县名胜梁野山风景、狮岩风光、中山镇“百家姓”的来历及中山镇古城遗址、“上刀山,下火海”的神奇表演、梁野山顶“古母石”的传说、“文人林默涵”和“共和国上将刘亚楼”等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记载、视频等。这些资料是学生通过考察、查阅、访问等途径取得,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生活。(2)教师搜集整理的有关家乡名胜名人和一些民间风俗的有关资料、制作的课件等。如,音乐短片《我的家乡在武平》、网络视频宣传片《云上人家》等。

课堂上,利用以上课程资源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激感共鸣

教师播放音乐短片《我的家乡在武平》,悦耳的音乐伴随着一幅幅优美的家乡风景画面和学生耳熟能详的歌词“在闽粤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她的名字叫武平。这里天空蔚蓝蔚蓝,这里山水碧绿碧绿,这里空气甜丝丝,这里景色真美丽。啊!美丽的武平,我的家乡我爱你,为你奉献毕生的力;啊!美丽的武平,我的家乡我爱你,我的家乡叫武平!”一下子打动了学生的心。播放完毕,教师饱含深情将学生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是的,我们的家乡不但有许多美丽的风景,也涌现了许多的名人;不但有能‘上刀山,下火海’的神奇村庄,还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这节课让我们好好地来夸夸我们的家乡吧。”

二、交流――分享搜集成果

让学生将课前个人搜集的资料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在点评各小组代表汇报时要适时结合各小组搜集的图片、资料等内容相机进行相关的德育点的落实:“梁野山风景”“狮岩风光”要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景色美;中山镇“百家姓”的来历及中山镇古城遗址要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历史悠久和人们的和睦相处;“上刀山,下火海”的神奇表演要让学生为家乡有这么一个全国有名的神奇小山村而感到自豪;梁野山顶“古母石”的传说要教育学生做助人为乐的人;“文人林默涵”和“共和国上将刘亚楼”则要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活动――力求真情体验

1.“我是家乡小导游”模拟活动

(1)让学生明白当好“小导游”的要求:①需要了解家乡的景区景点,说出一些吸引客人游览的迷人之处;②学会做个小导游,当游客来到景区时,导游要说景区欢迎词;当游客来到景点时,导游要说景点介绍词;③还可以介绍与景点有关的传说及当地的风俗等。(2)教师模拟表演。手拿导游旗、喊话器,佩戴导游证,模仿导游进行解说:“各位游客:武平梁野山,坐落于闽、粤、赣结合部,享有‘闽西人的香格里拉’美名,是目前我省乃至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天然原始森林群落之一,梁野山有3米以上的瀑布50多处,其中以云礤村附近的瀑布群风景独好。被誉为‘云中村寨’的云礤村就位于梁野山南麓的一个小盆地中,四面环山,北靠梁野山主峰古母顶,壁立千仞,山势险峻,其余三面则山体平缓。村中土地平坦、开阔。云礤村,这片大自然馈赠的宝地,利用这里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维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规划成为以度假休闲为特色,以绿色生态为依托,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养生、探密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欢迎各位朋友前来参观!”(3)各小组讨论交流,整理好导游词在小组里试说。(4)各组代表在全班模拟导游,向“游客”介绍家乡的美景、家乡的名人和家乡的习俗。

2“光荣册”制造活动

出示“光荣册”并讨论:哪些人物可以进入“光荣册”?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看到的、身边的、让我感动的家乡人的故事。

四、升华――德育水到渠成

教师提问:“我们今天了解了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那么,我们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得出:今天,我们是家乡的小主人,要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要自觉保护家乡的环境,尽自己的力量介绍家乡、宣传家乡;明天,我们是家乡的建设者,用勤劳与智慧创造更美好的家园!

这样,通过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实实在在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家乡的美,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家乡名人篇10

【关键词】乡土人文;校园文化

随着当前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社会文化表现出了浅表化、快餐化、多元化的倾向,随之而来的各种消极文化首先影响和伤害的是作为未来栋梁的学生们,这与创建和谐社会、追求崇高精神背道而驰。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效能,它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志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那些消极、颓废的文化就能得到有效抑制。

但是,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却存在着表面化和程式化的倾向,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忽视校园文化的内涵对学生发展成长的意义,使校园文化成为美化校园、管理学生的附庸,毫无生命活力。

乡土人文资源来源于家乡,经过千百年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髓,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联,更易于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相融。教师充分利用乡土人文资源的教育功能,可以让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崇高精神的洗礼,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把乡土人文资源引入校园,以乡土人文为基点发散开去,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结合淮安的实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聆乡之人,学习名人成长历程,感受成功的苦与乐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学习者可以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学生缺少生活经历和经验,他们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绝大部分是受他人的潜移默化形成的。淮安人杰地灵,这里曾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还有当代名人陈白尘、周信芳等。尤其值得自豪的是,一代伟人也诞生在淮安,并在这里学习、生活,度过了12个春秋。我们指导学生以一个淮安名人为一个专题,追踪名人成长的经历,并以故事会、公开主题队会、橱窗等形式把这些名人的事迹介绍给更多的学生,我们还以名人的姓名命名班级,如“班”、“吴承恩班”等,学习这些名人的奋斗精神、高尚情操,从而在班级里营造一个“今天学名人,明天做名人”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品乡之韵,阅读家乡山水名篇,陶冶高尚情操

我国传统审美观有“比德”说,二千多年前孔子便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说的就是观赏松柏而思人之气节。 “比德”,就是把自然物象比附人之道德,使自然物象“人化”为赋有伦理价值的意象。淮安山清水秀,是江苏新兴的旅游城市。以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涟水县为中心的人文景区,以洪泽为中心的洪泽湖风景名胜区,以盱眙为中心的山水旅游景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淮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我们在学校的墙壁张贴赞美家乡山水的古诗,与诗词学会合作,建立“诗韵校园”,让学生在上课前的准备时读一首诗。在课外阅读中引入描写家乡山水风情的文章,举办以家乡山水为主题的演讲、朗诵比赛,还可以举办以家乡山水风光为主题的作文比赛等。在对这些诗篇的诵读中,学生既感受到家乡的山水美,又领略了语言的无穷韵味,让校园洋溢着浓浓地诗香。

三、寻乡之史,见证家乡飞速发展,培养建设家乡豪情

据调查,在学生书籍阅读的种类中,历史类书籍排名第三,可见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浓厚的。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淮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五千多年前就产生了“青莲岗文化”,从上古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尽了沧桑,如今正以更矫健的步伐在飞速地前进。几千年的历史,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爱国就从爱家乡开始,通过对家乡历史的阅读,激发学生的爱乡情感。家乡的历史对学生来说更具体形象、更接近生活,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被队员接受。我们成立了“寻访历史”小队,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追寻家乡的发展变迁,感受家乡在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板报、橱窗、校报、红领巾广播站等途径传递给其他同学,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腾飞,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情。

因地制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乡土人文资源,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胜古迹,那些引以为傲的家乡名人,那些曾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对学生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有吸引力。家乡名人辈出、风光秀丽、历史悠久,这些乡土人文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把它们引入校园文化建设,无疑给校园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个个巨大的空间,也将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电芝; 论班都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