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0:06:10

家乡文化论文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写作教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把大部分的课时用在阅读教学上,写作课的课时是极少的。大部分学校一学期写作文的数量大约只有六篇,有些老师会鼓励学生写随笔、写日记等等,但是所用的课时也很少。在中考试卷中,其实写作占很大的分数,但为什么教师基本上不教写作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写作或者不教写作的效果微乎其微,学生在写作教学中也认为学写作或不学写作对分数的影响不是很明显。部分教师并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几乎是应试化的造字。在写作教学的课堂上总体是先看优秀作文,然后学生模仿范文,或者是教师让学生积累一些好词、名言名句,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写作时可以把名言名句套在自己的作文上,为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但是全体同学都引用名言名句,在中考试题中循环往复,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普遍缺乏真情实感,说“假话、空话”。笔者将从写作教学课程的重建、教学理念的把握、教学模式开放化、教学方法多元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写作教学课程的重建

在写作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重建写作教学的课程。王荣生老师提出:写作课程的写作类型分为三类:任务写作、创意写作、随笔写作。在任务写作中,需要一个确定的写作对象,一个精准的写作目的,一个规范的写作样式。比如写道歉信,要说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想让别人原谅你,必须激发读者的情感,使他原谅你,表达的有礼有节,合乎情理,以这样的情景限制下,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创意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以及有利于提高语言的敏锐度。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就是在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写作思维就是文体思维,它与小说、散文的思维完全不同。写作是在语言敏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说、散文的写作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作家对于作品中每个词语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用最准确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随笔是写作教学的传统,散文诗中国化的,它是作者独特的人生体悟,有些学生往往有话说不出,而散文细腻的语言,可以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将散文作为中学写作教学的一部分。任务写作、创意写作、随笔写作三者之间相互配合,构成一套完整的写作教学课程体系。

二.写作教育理念的把握

叶圣陶老先生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引领者和开拓者,长达七十多年的任教经验。叶圣陶老先生在写作教育方面的经验主要体现有三点:一是作文的重要之道:存真意,去虚伪,少卖弄,勿浮夸,讲究把写作理论和生活实践高度契合。在首要位置的是真,要有真意,这个真主要指内容的真。然而真从何来?就是学生日常的积累,待人处事都是积累,这种积累不是为了写作而积累,而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该如此,在生活中严谨待人、真诚做事,自然在写作中也能才思泉涌。学生在思考中独特的见解和感悟,不是人云亦云的套话,只有这样文章的写作才不会堆砌,内容才不会虚假,观点才不至于被掩盖,给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效果。叶圣陶老先生强调在写作中采用口语写作,让人念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新鲜而亲切的感受。二是注重课堂讲授,同时不忘课外的交流和指导。例如叶圣陶老先生应邀去乐山武汉大学任教,当时学生畅谈时局政治,学校对其打压,叶老因势利导,课下悉心指导学生写作,批改文章,选出最优秀的习作。写作课与现实相结合,作文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通道,自然而然地就写出了真情实感,这既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锻炼了学生勇于表达语言的能力。三是经常动笔,同学写相同的题目,一起体会写作,获得写作的经验,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教给学生如何酝酿,取材,构思,写作,修改等。叶圣陶老先生在写作时常常深思妙想,拈笔伸纸,叶老的稿子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每页均有三到五处的修改。叶圣陶老先生是写作的老手,他在写作时并不是轻松自如,左右逢源。他给学生布置作业,不仅悉心指导,有时甚至会写讲评给学生,结合学生的作文,启发学生去揣摩怎么写会更好。将作文题目和文学作品相结合,将文学作品中的取材,构思,布局,用词等方面的思考和写作过程讲给同学们,让学生们深刻领会。

三.写作教学模式开放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教改向着开放、互动、多元的方向发展。在写作教学基础上,拓展写作教学的课堂模式,让写作和网络有机结合起来。传统的写作教学以“中考”为主体,要促使传统写作课程转型,以学生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思路,以兴趣为写作教学任务。教师在写作课堂上翻转为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指引者,写作课在翻转课堂手段上结合新媒体的信息化资源,教师将教学重点落在如何筛选有趣的写作话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美食评价、反写剧本、活动策划、微视频、广告策划等。传统的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写作训练时可将写作的片段、系列文章分批发表在写作交流平台上,建立学生自己的个人写作档案。教学资源的开放化,互动的教学情境,互联网+写作的教学模式,是写作教学改革的必要路径。

四.写作教学方法多元化

习作教学的指导重点在采集资料和组织文章上。作文要有很多东西,很多资料。不少中学生在写作时,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写,作文靠字数的拼凑,绞尽脑汁,东拼西凑,勉强达到字数要求;写作的素材也是凭空想象,脱离实际,靠一个作文模板走遍天下。生活中难道真的没有东西可写吗?不可能,世界之大,生活之广,学生只是缺乏观察生活的眼睛而已。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笔者可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入手,用真实的写作情境来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为学生布置周末随笔。教师随后对学生写作的过程加以指导,用学生最熟悉的家乡文化去拓展写作视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第一,开展家乡的特色文化活动,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者在书籍上查资料,调查访谈,收集家乡的文化特色之后进行自主进行课堂交流。学生可从家乡风光,人文风情(如饮食、民宿、历史遗产、家乡博物馆)等入手,提高学生感悟生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第二,家乡的文化元素有很多种,这些文化元素都要写进文章里吗?当然不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人认识和理解,来选择自己把握最好的一种文化元素来详细地进行写作。第三,学生选择好要写的素材后,教师用PPT来展示两个片段,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到要想真正深入地写好身边的文化元素,必须对文化元素进行充分的了解,准确的把握,深入的思考,否则再精彩的生活也只是一杯白开水,只会寡然无味,平平淡淡。学生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多方位的理解文化元素的内涵,例如学生写苏州的评弹,不要要去戏院看戏,还要阅读资料和视频,研究苏州评弹的艺术特色、演出方式、艺术流派、曲调风格、代表名曲,甚至苏州评弹和昆曲的区别等。然而了解这些并不是要写进文章中,只是为了增强学生写作中的认同感,简单地知道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去用心去感受,多感官去感受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学生只有通过看过、摸过、听过苏州评弹,才能将评弹写得更加立体生动,用细腻的心去发现普通事物中的不普通,做自己生活中的有心人。将文化元素引入写作中,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化元素资源,创设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写作情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在独特的生活中挖掘出个性的写作素材,让最熟悉的地方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最深刻的独家记忆。

文章的组织需要思维,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发现一个毛病就是学生的写作思路理不清,文章层次不清晰。而教师在中学实际的作文教学当中,由于对写作过程指导的忽视,就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被轻视。在写作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面对学生的写作问题,采用的方法一般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读写结合、通过背诵来积累好词好句和积累其他文章中的好段落等方式,而很少有教师教给学生写作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简言之写作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在国外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常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思维导图中富含的文字和符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大脑,拓展写作的思路。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课堂的气氛就会异常活跃,学生会对写作充满热情。不同的写作文体在教学策略上也会有所不同,作文写作主要以记叙文写作和议论文写作为主。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先通过思维导图来确定记叙文的立意,记叙文作文立意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观点正确,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在作文题目的要求中找到关键词,然后把关键词作为思维导图中心词写在纸中央,以关键词为中心,进行分析,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如以“未来”为话题的作文题,我们很容易确定中心词为未来。学生的立意,从小处可以想到自己随心畅想的未来,从大处可以选择到“中国的未来”。而有些半命题作文的立意则需要对其充分思考,纵深开掘才能确定,先选取一个普通的人物或事物,然后通过这个普通的人物或小事物,反映出一定的生活道理,从中写出深意。一篇好文章的立意,不仅仅要中心集中,同时也要求新颖和创意,好立意往往让人耳目一新,从心里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写作如果要想出新颖的立意,我们需要让学生对中心词进行多样化的思考,从而尽可能扩大他们立意的角度和范围,可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等。多样化的思维活动具有多样化的思维,多样化思维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分别是多角度性、多层次、多方面,在作文的写作中也和思维相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阶段(7-9年级)议论文的写作要求是“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初中议论文命题,主要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根据材料作文几种形式。其中命题作文中的题目关键词和话题作文的话题,可以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词;在材料作文中则需要了解出题的意图从而确定关键词。叙述性材料,主要方法是概括出其中的主要事件,分析其主题思想;说明性材料,需要找出它的内在含义;图画性材料,则要看清图画中的人物、事件、细节等,推测出绘画的意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找出的中心句中的中心词确定为思维导图的关键词,作为下一步发散思考的基础。议论文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立论,因此有时中心词不止一个,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将可能的中心词都列出来。在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让学生依据相似点、相通点等思维方式进行联想和想象,推演出所有可以想到的论点,将结果画成思维导图的下一分支。有些同学因为平时没有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所以根本不能发现问题,也就不知如何进行较充分的论说和证明了。在平时多思考,找到矛盾点,也就找到了论点的切入点。在考试大纲中提出,要考查学生认知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认知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前因后果。这部分是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考察,更具体地说,是对学生因果思维的考察。通过对中心词的因果分析,可以使论点更加深刻。文章的结构就像是混凝土中的钢筋,对文章的内容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与行文多样的记叙文相比,议论文更讲究结构,它的篇章布局显得更为规范。我们确立了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后,怎么去分析,选用什么样的论据,怎样运用这些论据来证明论点,这就是论证的过程。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有三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分析问题部分,要按照一定的方向展开论述。无论按照什么样的方向论述,分论点之间都会形成一定的逻辑联系,有学者指出,“议论文的结构多为‘总—分—总’式。此外还有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大多数议论文宏观上是‘总—分—总’式,内部是并列式、层进式或对比式。”绘制思维导图,对学生掌握这三种论述形式都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9卷[M].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张华清.作文:“自我”到“自我”[J].中学生,2016(3).

[5]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6).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德育;学校;课程育人;乡土课程;研究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指出:中小学实施德育工作的第一途径是课程育人,要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还尝试探索了开发校本德育课程。该课程扎根于地方资源的沃土,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从而有效推进课程育人的目标。

一、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目标与实施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了解、探究家乡历史、优美环境、独特民俗、丰富物产和聪慧的家乡人的历程中,进一步感受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1)通过观察、思考、想象、搜集信息、参观、采访、调查、设计、操作、交流、表演、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际、实践等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在教师的指导协助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方法获取知识,懂得与他人合作学习与分享成果,成为完整的社会人。(3)使学生在亲历探究和深度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家乡文化的研究,产生对家乡强烈的热爱之情。

二、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实施方法与途径

1.景观文化课程———让学生陶冶情操。教师在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中,要将教材根植于现实,使校本德育课程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本地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作为学习研究对象,把当地的自然景观分类,列出基本类型,列举景观名称,并收集景观的相关文史资料。同时,教师可按照学生的不同年级,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如“彩色之旅”———探访松古平原,考察风土人情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陶冶情操。2.名人文化课程———让学生树立理想。翻开地方志和其他相关历史文献,不难发现历史上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物与文化精英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诞生、成长和磨炼,做出了宝贵的贡献,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南宋著名女诗人张玉娘,南宋时期“威震华夏”的抗金英雄、湖广总领项安世,明初时期被人们视为“神医”的周议卿,弘治年间英敏好学的兄弟进士詹雨、詹宝,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英烈陈凤生、陈丹山、卢子敬,被国家民政部认定为著名抗日英烈的本校第三任校长程绍芬(1898年~1942年)。对于这些历史名人,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可利用各个层面的教育资源,跟随先辈的足迹,一边继承一边超越,一边挖掘一边创造,发扬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3.农耕文化课程———让学生体验生活。松阳是丽水市建县最早的县,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有妇孺皆知的民间舞蹈、戏曲、彩灯、器乐、雕塑、美术、刺绣、剪贴,有各具价值的会展文化,如奇石展、根艺展、陶瓷展、农具展。犁、耙、耕、耖是家乡古老的农具,在这块黑土地上,人们用这些农具种植庄稼,耕耘着幸福。教师还可请一些艺人能手亲临课堂,为学生介绍、示范、指导、做专题报告,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4.特产文化课程———让学生感受真情。松阳依山傍水,盛产茶叶,于是地方名茶、古今饮茶、茶事典故、茶诗茶联、茶与健康、文人雅士与茶等有关茶的溯源也编进了校本课程。松阳晒红烟已有三百多年的生产历史,是全国七个晒红烟出口基地之一,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学校利用这些资源,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的特产,更加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5.校园文化课程———让学生展示才华。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大力提倡实践活动,以校园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和读书节为主题,创建绿色童年体验教育,让学生通过实践完成艺术作品,并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例如,一些学生利用废品材料制作出各种模型,如“发展中的松古平原”立体模型、景观模型、动物模型等,还有一些学生完成了摄影作品、DV作品、小品表演、优秀小论文等。学校让学生通过采访、参观、听讲座,社会实践等形式,了解家乡、赞美家乡、热爱家乡,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随着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学校应不断更新理念,开创德育的新途径。同时,学校要继续坚持乡土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丰富校本德育课程、探索德育新途径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红.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现实价值与方法论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2003(04).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地理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在此背景下,论文在充分研究学生及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经验例举教学案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社会科学,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随着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进一步加强而产生和发展的。国际贸易地理主要是通过对世界各国(地区)地理环境的研究,分析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人文地理环境包括政治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人口地理环境等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部门结构、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分布与发展方向及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市场特点、商品结构和交通运输网络、风俗习惯、商业惯例等,以便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更好的与对方融为一体,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服务。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中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所以,在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上,在具体讲课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改变过去照本宣科,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启发引导,忽视创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一、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一些访谈节目,如《对话》、《艺术人生》,收视率较高,深受观众喜爱,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内容紧贴生活实际,有“卖点”;二是形式新颖,适合人们的“口味”;三是方法高明,主持人不知不觉牵着观众“鼻子”走,让观众在谈笑中获益。如果教师有节目主持人的眼光和手法,不留教育痕迹的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就要改革之前的教学方法,那么,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优点有发挥双主动作用、体现双主导效应、提高双创新能力、促进双影响水平。我在教学中,在第一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学以及该学科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我给学生一个主题—谈谈自己的家乡。首先,将学生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分组,在小组中各成员相互交流汇总自己家乡的乡土地理材料,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发言。当同学们神采飞扬地介绍自己家乡的同时,我适时的对该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资源环境及经济状况进行点评,这样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并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最后,我在总结时将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整理思路,联系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由点及面,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改变了学生认为国际贸易地理等于中学的世界地理的错误想法,引导他们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捕捉时事热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研究,以前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过程中,较少涉及到这个问题,但这是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加速恶化,环境问题也和经济问题一样成为世界问题,教育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今年上半年的教学中,刚好遇到哥本哈根气候环境大会的召开,我让学生每天关注大会的进展,并且让学生下去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京都议定书、什么是CDM以及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对世界环境问题的态度。之后,我专门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同学们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当前世界环境问题的认识,也讨论了自己的看法,表明了立场,同时也让同学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

三、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保持与时俱进

由于我们使用的教材受出版时间的局限,有些内容和数据往往是三、四年之前,甚至更早。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不断补充一些最新的资料。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地理》这门学科而言,更应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活力。比如讲到欧盟的时候,将其成员国进行更新;讲到美国汽车产业的时候,将因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申请破产保护的汽车公司作为重要的案例纳人到授课内容中。另外,将教材中需要更新的数据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更新,当然,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也做好功课。

四、通过分类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学习强国》;课程资源开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疫情

一、课程开发背景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

自总书记在党的中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来,全国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积极投入到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探索中来。2017年,“课程思政”由“上海经验”向全国普及推广,标志高校的“课程思政”正从理念走向实践。自2016年至2020年8月1日截止,知网上关于“课程思政”的文章一共有8552篇;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为主题词搜索知网上的文献,一共202篇,最早是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陈业丽2017年6月在《科技视界》上发表的《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课堂中思政教育的渗透》一文,王丹丹、康雅利与刘云霞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作为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其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大部分论文的理论基础都是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研究。卢军坪、宋丽华等人通过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辨的角度,从教师、学生、课堂等维度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时代紧迫性和必要性。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研究。李静等人则从互联网大数据角度探讨了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浙江理工大学的黄佰宏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一文中,提出了优化课程内容,从遴选单元主题和内容到提升核心词、疑难词示范例及改进学生课堂演讲等途径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3.如何结合大学英语教材挖掘思政元素。这一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安徽农业大学王丹丹在2019年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新时代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她不仅对国内课程思政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总结,还把国外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践也进行了综述;辅以“渗透理论”和“隐性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安徽省数个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实状况,并且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等为例,剖析这些教程是如何融入思政元素以及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以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所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效果,但大部分学者是在宏观层面作出理论探讨和构想,触及“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还远远不够。根据官方资料《2019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每年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远远大于海归的比例,一流高校培养出的留学生学成归来的比例远远低于留在海外的比例,也远远低于普通高校的留学生归国比例,例如,根据《清华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每年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人数达1000多人,毕业后选择回国就业的只有200人左右,即不到两成,其他的都留在美国或其他国家了。另外,最近两年的香港问题、台湾问题,其根源都是高校的教育思政出现了问题,挑起事端的还有很多是国内出去的硕博士生。能培养出那么多留学生,不可否认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从语言工具上来说已经完成了其使命,但从学生的思想意识导向、价值观导向等方面仍然没有改变现状。鉴于作为通识课的大学英语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其课程思政亟须加快步伐,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并驾齐驱,使其占领“课程思政”高地,培养出为祖国服务、为党服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学习强国》平台上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开发

(一)基于《学习强国》平台上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英语语言学习使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课程内容主要是体现西方的人文思想、风土人情、社会价值观等,是一种文化输入的过程。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们大学英语课程的功能从输入转向文化输出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立足中华文化,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担负起”课程思政”的使命。这个使命对于大学英语授课的教师们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例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资源挖掘和开发途径在哪里。由于疫情的原因,全国各高校都开启了线上课程,为了迎接新的挑战,笔者在线上收集资源,学习新的授课模式。作为一名党员,除了上好本课程以外,还要坚持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学习,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渐渐发现《学习强国》平台上丰富的资源几乎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无论是备课授课还是课后练习,《学习强国》平台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素材以及融合途径方面都提供了其他途径无可取代的优势和便利。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原则

1.思政资源的开发要紧密结合课程主题,适可而止。比如在关于诚信的主题中,重点收集的资源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和相关工作者作出的承诺和兑现,再收集西方国家某领导人的满口谎言的演讲视频。2.思政融合模式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大学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因此在思政融合过程中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应该是通过语言学习来感受和体验思政内容,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思政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开发过程

1.准备阶段。在准备课程资源开发开始时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第一,要成立课程开发小组(本课题项目的成员均为课程开发小组成员),明确重点开发的章节和内容。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的大学英语教材是选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和视听说教程1、2册,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情分析,第一册我们选择1、2、3、7单元,第二册选择1、2、4、8单元。重点进行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课程内容为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美食和第七单元的旅游;第二册选取的第一单元的独立思考、第二单元的中希体育文化和第四单元的动物保护。主题聚焦到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自信;二是中国制度自信。输出目标和模式:能用英语口述中国文化,能讲好家乡好故事,能书面翻译相当四级水平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短文,能就某一现象和主题撰写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水平的应用文和议论文。第二,课题组成员再次熟悉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和《学习强国》①平台板块设计,并且就开发内容和模式展开讨论和分工。课程资源开发重点章节和目标已经设定,接下来是熟悉《学习强国》平台板块设计。平台分为手机版和电脑版,二者在内容上有少许的区别,我们主要通过手机版《学习强国》APP进行资源开发。手机版《学习强国》APP总体分为强国通、百灵学习、电视台和电台等4个大板块,学习板块包括要闻、新思想、文化等40个次板块,而每个次板块中又有若干小板块,如旅游板块下的旅游头条、旅游导航、行业动态、食尚之旅、文化之旅、新业态、文旅人物。用手机版课题负责人要详细介绍《学习强国》平台上的相关内容,尤其是与我们选择的课程单元相关的资源所在板块要做进一步的讲解和分析;然后分工合作,每个教师重点负责一个单元的资源,并就资源的类型、融入的模式等进行讨论和分析。2.资源收集与筛选。《学习强国》平台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新闻形式的,有娱乐形式的,有文字形式的,有视听形式的,有新闻播报形式的,有慕课形式的等,因此我们在资源开发时,要按照语言课程开发的原则来进行收集和筛选。因为平台上的内容大部分政治性比较强,如果不加以筛选,就会把英语资源变成上思政课资源,这样的资源就很难融入具体的大学英语思政环节中。同时,对于不同的章节,收集的资源也应该有所区分、有所侧重,不能为收集而收集。3.开发内容的实践与运用。(1)词汇教学的“课程思政”资源开发通过《学习强国》平台上的英语新闻、慕课等单词扩展,学习、巩固课文单词,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达到《学习强国》这样的隐性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引导。词汇教学的“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主要从词汇的例句资源收集入手,比如在课文中的resume一词原句是:现代奥运会在世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停顿了一段时间,二战结束后运动会又恢复:ButoncetheGameswereover,fightingwouldresume.而如果我们用《学习强国》上的例子:复工复产workresumption,resumeproduc-tion②,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这个resume了。再比如前缀Mal-指“坏”的意思,在课文中是:……theteach-er,whowasmalignedbystudentsasahardteacher……stoodinfrontof……在《学习强国》山东学习板块上,有个小视频,教师从male和female开始讲解为什么mal-是“坏”的意思,然后拓展出“maltreat”(虐待),“malnutritional(营养不良的)”,以此类推,学生以后只要看到mal-前缀的单词就觉得不难了。再如Thwart(阻碍)这个单词,在课文中是这样的:Someinstitutionsthwartitonpurpose(意思是指相关机构或组织有意阻止人们独立思考),平台里CGT-MN板块里2019年5月28日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Microsoft:TorestrictHuaweicouldthwartU.S.inter-ests(微软认为,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也会直接阻碍美国自己的利益)。(2)视听说教学资源开发《学习强国》平台里的视听教学资源主要从英语的视听新闻材料选取,有央视网的国际电视频道和电台、新闻纵横线、Chinaplus等,我们重点开发的资源是党和政府有关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复苏所作出的努力、有关于疫情期间学生网课有序开展情况以及全球疫情的防控情况等,收集到足够的资源后,再针对我校大一学生水平,筛选适合的篇章,作为视听教学资源的补充材料,目的是让学生在提高听力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越性,感受政府对民生的重视,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在口语训练方面,结合课文美食/旅游等单元内容,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和家乡故事为目标,借鉴《学习强国》的21世纪报和儿童英语板块,把英语学习中的中国寓言故事、传统美德故事、故宫里的外国人等演讲模式融入学生的口语训练和考核中。例如,在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详细描述了法国普罗旺斯的美景美食。我们把课文描写美景的一些句子结构抽离出来,如1)Setagainst……/locatedin2)have/hasatraditionof……3)Itishometo……suchas……4)withanin-stinct(not)todo……4)hasinspiredsb.todo……5)attract/appealtosb./one’sattention。教师根据自己的家乡实际情况,从学习强国里收集家乡的美景图片和视频,给学生做一个美景介绍示范,然后让学生试着用这些句子结构介绍他们家乡的美景③。有了有效的输入,学生才能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口语输出。(3)阅读拓展与写作“思政课程资源”的开发阅读素材的开发主要从《学习强国》平台上的ChinaDaily、CGTN等板块上的英语报刊文章选择。这些文章新闻报道的特色比较鲜明,报道的内容广度和深度比较适合阅读,尤其是泛读和快速阅读的选材上非常适用。在选用文章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进度进行删减和改写等加工工作,呈现给学生的必须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如果能与学生专业相关更好,难度与四六级考试、雅思考试等同等级别。如结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动物保护,在《学习强国》的该板块上搜寻肺炎的产生原因、疫情的防控进展、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情况,同时搜寻中医和中国政府对疫情的防控贡献等文章,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进行思考,为接下来的应用文写作或议论文写作做好准备。比如,任务一:让学生写一封信给身在美国的朋友或官员,分享一下中国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和治疗的有效药方等;任务二: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是应该听从别人的建议,还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应对。在翻译部分的课程资源开发方面,主要是从学习平台上的教育和人文板块进行资源开发。我们再以第一册第七单元的旅游来说,课文对法国普罗旺斯作出详细的描述,我们的翻译拓展内容主要是中国名胜古迹和城市的介绍。再如第二册第二单元是讲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希两国体育文化链接的作用,而我们在平台订阅号《贵州学习平台》找到了的慕课《一带一路》。慕课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路线、意义和文化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一切都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充足的借鉴资料和课程设计参考,让学生从学到用实现有效的衔接。

三、课题研究的启示

(一)以课题为导向的“课程思政”能较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任何一个学校或组织,如果每个成员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其工作效率或效果都是会大打折扣的。因此“课程思政”这项历史使命更需要教师们的通力合作和积极参与,但教师们的合作和积极参与需要有动机,即如果教师们把这项工作做好了,其成果如何衡量?教师会有何受益?而以“课题”组为单位,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因为研究成果越大,所有课题组成员的教师受益就越大。

(二)学校或学院需要为教师的“课程思政”探索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篇5

1.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选择生物科技活动的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如白岸乡的黄巢岩山海拔较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罕见植物“山蔓菁”,听当地牧羊人说,它的肉质根可重达20kg,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为了弄清“山蔓菁”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白岸乡中学生物教师带领科技活动小组,跋山涉水,对“山蔓菁”进行了几次考察,详细记录了它的生态环境及茎、叶、花的形态特点,并将其移栽到生物园地观察实验,同学们还撰写了《高山探寻“山蔓菁”》的小论文,路志亮同学的小论文被《中学课程辅导》刊登。

针对当地鼠害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何灭鼠”的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制“铁猫”捕鼠,有的同学用酒泡大米灭鼠,夜里进行连续观察,随后总结成了《酒泡大米灭鼠》的论文。这项活动对消灭当地鼠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羊范镇中学结合初中动植物课的教学,开展课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两年来他们因陋就简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150多件。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2.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生物科技活动是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的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锤炼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邢台西部山区的白云山山高林密,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浆水中学每年6月份都要组织学生到白云山采集植物标本。同学们兴趣盎然,路边、山脚的小草,山坡上的参天林木,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细心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认真研究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并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对照,加深理解。将采集的标本经过整形、压干、上台纸等一系列过程,切实掌握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技术,提高了动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组同学制作的标本,作为直观教具在课堂上运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学校附近的前南峪村是我县实施生态农业的典型,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到此参观考察,了解荒山绿化治理带来的变化,并撰写考察报告。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还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认真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多、难度大的特点,教师组织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同学们自行设计,分成A、B组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制取滤液时用纱布代替脱脂棉,加快了过滤的速度,在层析时用刻上小口的透明胶片代替培养皿盖,既可固定滤纸条,又便于观察。由于个别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性不够重视,粗心大意,导致实验失败,教师可借此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学会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搞科学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3.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野外实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一些实用技术,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少年,大多数将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白岸乡地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属于深山区,昼夜温差大。该乡出产的柿饼柿霜洁白,柿肉透红爽口,但近几年由于柿树的老龄化和柿疯病的肆虐,很多树一个果也不挂。针对这一现状,白岸乡中学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学习柿树嫁接技术,他们选择黑枣树作为嫁接树,教师向学生传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样在嫁接树上切口,怎样插嫁接苗,怎样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在教师选择好的黑枣树上进行实际操作,以后每个星期都要去观察,打掉黑枣树的芽。经过统计嫁接的成活率为81%。学生学到技术后,利用星期天帮助家长或乡亲们嫁接柿树,3年来共嫁接成活1000多棵柿树。这些柿树抗病性强,长势喜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项活动受到了乡政府的表彰,在第四届生物百项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活动奖、河北省二等奖。

路罗中学是一所农林技术学校,有农场、林场、食用菌厂。课余时间教师带领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学习苹果树、板栗树的修剪技术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有些学生还帮助家长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有了一技之长,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生物科技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到劳动的光荣,受到了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教育;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责任感。

4.开展科技活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篇6

一、学校年内抓的几项工作及成效

(一)强化德育工作,营造优良育人环境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夯实和谐向上的思想基础。

我校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长期有效地发挥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课堂,溶解于平时。充分利用晨会、思品课、校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我校还运用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深入进行法制教育;运用主题班会、文艺演出等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宣传、自我教育,强化法制、安全观念。

2、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效能,创设优美和悦的校园环境。

近年来,我校立足实际,把整治校园环境,建设优美校园作为工作重点,加大改造力度。宽敞、洁净的校园,多品种的绿化,得体醒目的标语布置,让每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却有着明确的德育导向性。

此外,学校还不断完善校园文化设施、设备,维修了音响设备,及时更新学校黑板报,创办书画手抄报展室,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校办起了自己的“红领巾广播站”,弘扬正气,鞭策后进,激发了全体学生上进的热情。“红领巾监督岗”也几年如一日地正常运转着,使学生日常行为更为规范,使学校德育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新创办的“新芽报”校报,每月一期,内容丰富,有教育,有知识,有表扬,有批评,有活动方案,有活动总结,样样贴近学校工作,贴近学生实际,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展示特长。另外,各种展览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学生作品展”展示了我校“小能手”们的制作、绘画、书法、习作等作品;队室中的“活动剪影”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留下了他们文艺演出、演讲、各项竞赛、游戏活动的身影;“手抄报展”向学生们介绍百科知识、人文地貌……这些内容,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拓宽了视野,有效地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多方面教育、塑造新人的氛围。

我校德育工作十分注重多方面教育,广泛开展有益活动,塑造新一代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三月份,“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积极开展,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四月份,孩子们兴高采烈踏青、参观、祭扫烈士墓,爱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爱心助学活动又将他们同西部的孩子“心连心”;五月份,“爱祖国,爱家乡书画展”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六月份,庆“六.一”文艺会演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舞台,歌声笑声不断。二月份开始的“争创平安学校”活动,三月份、九月份的规范养成教育活动,五月份的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活动,五、六、七月份开展的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班报比赛等活动,十月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十一月份的校园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手抄报比赛活动等,也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4、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谐统一,营造大德育环境。

我校坚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同学生家长经常联系,紧密配合。还经常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沟通联系,对学生进行跟踪教育。这些年来,我校坚持每学期召开至少三次家长会,定年级、定内容、定地点,认真组织,积极准备,座谈会气氛和谐,效果明显。现在,家长会已成为我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交流的桥梁。

(二)强化教研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以往,教研工作是我们学校的薄弱环节。今年我们排除了老师们的畏难发愁情绪,鼓励教师踊跃参加教研,积极撰写论文,争取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为强化对教研工作的领导,学区成立了小学教研领导小组,作了明确分工,并要求领导带头搞教研、写论文。在教研室教研员的支持帮助下,西板石完小郝智慧主任的心理健康论文获省二等奖;车吉军同志的论文获市优秀论文奖;还有两位老师的论文、课件分别获市优秀奖。这些成绩,在别的学校可能微不足道,但对我们却是历史性的突破。这将树立起我们教研教改的信心,也将促进更多的老师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工作之中。

(三)加强活动课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今年,我们又完善了活动课机制,扩充了活动项目,使学生参与率达到100%。活动场所、设备、时间、辅导老师,学校都作了总体安排。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所以今年我们的活动课成效显著。其中,航模比赛荣获滕家赛区第二名的好成绩;合唱比赛获市乡镇组第五名;一项小发明获市科技节二等奖。

(四)教师基本功训练常抓不懈

我们结合争创语言文字示范校等活动,坚持对教师基本功常抓不懈,定期举行展示、比赛,使教师的基本功水平稳步提高。王杨老师代表我市参加威海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获优秀奖,参加市教师书法比赛获三等奖。

(五)积极争取帮扶单位支持

今年,我们多次到帮扶单位走访,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积极争取帮扶单位支持会议桌10个、椅子20个,dvd一台,针式打印机一台,图书等一宗,较好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六)节约资金,办好微机室、多媒体教室

我们学校基础差、底子薄,缺少各类专用教室及设备,为了使信息技术课正常开课,我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投资2万多元,办起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达到荣成市电教示范校标准),使三、四、五年级都上起了信息技术课。

(七)立足本地实际,办好特色学校

首先,我们结合地处农村这一特点,研发了“我做林果小博士”校本课程,使学生学有所用,长大后为家乡建设服好务。其次,抓好特色教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写作、舞蹈、航模、体训、英语、科技等兴趣小组,既抓了普及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又抓了提高层,并争取在各类竞赛中获奖。

二、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及今后发展思路

1、完小杂费提取部分上缴学区后,学校所剩资金已寥寥无几,维持学校正常运转也捉襟见肘,所以导致必要的教育设备不能及时添置和更新,校舍无法彻底修缮,图书和体育器材严重不足也无钱配置。现在,我校班级仍缺少电教设施。

2、现在,荫子镇各完小规模较小,学生、教师人数较少,严重制约着课改及学校的发展。如,无法开展集体备课,老师们工作量分布不均。而教师队伍的严重老化,也影响课改工作的快速、高效发展。现在,学生乘车上学已经普及,建议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

3、教师工资福利(如:烤火费的发放、乡镇报纸向教师摊派)的城乡差别,影响着教师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

4、校舍严重老化,急需维修,房顶普遍漏雨,瓦片风化易碎,门窗腐朽夏天不能打开,不安全隐患不断出现,不时影响着学生的安全。学校缺少根除隐患所需资金,镇政府财力紧张无力解决。建议:实行教育经费的统筹,并适当向贫困学校倾斜,缩小城乡差别。

5、今后发展思路:立足本校本地实际,不畏难发愁,真抓实干,艰苦创业,稳打稳扎,逐步缩小与优秀单位的差距。在办学思想方面,我们以双基教学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开展特色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三、教职工先进典型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篇7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日益繁荣的商帮经济及其反哺现象,分析了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指出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思维发展商帮经济,并就如何发展商帮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商帮经济的发展繁荣

我国商帮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甬商、鲁商、潮商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帮经济又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帮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奋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诚信仁义;晋商俭约自律、诚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谨慎;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温州商人喜欢外出经营找市场,做生意先从小处入手,善于推销;鲁商务实、精明、忠心、谨慎;豫商出自商业发源地,热情、忠厚、诚信;闽商眼界开阔,富于冒险进取;粤商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商大会、徽商大会、闽商大会、潮商大会、豫商大会等各大商会组织的大会接连召开,逐渐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对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商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发展对于其发源的地域经济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术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商帮经济的反哺现象

当今,许多商人在异地发展起来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据调查显示,浙江省在外从事商贸流通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的产品70%以上产自浙江,估计年营业额在2500-3000亿元,约占省内相关产业产出的30%,而原料、货源出自浙江或产品返销浙江的比例也相当高。同时,浙商“反哺”浙江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在中原,也树起了豫商的大旗,河南省有关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豫商联合会,与海内外各地豫商联系紧密,每年定期在河南各地市轮流召开豫商大会,加强各地市和省内外豫商的联系,以各种优惠政策和高效的办事作风吸引海内外豫商集聚中原,参会人数逐届增多,签约项目数量大幅增加。

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分析

伴随外地商帮反哺现象的增多,反映出纯粹地域概念的“经济”正在向基于网络的“人经济”转化,这种变化反映出新的商业价值观对狭隘的地域概念的突破,营造出新的开放动力机制。地域概念是静态的、稳定的,而“人”是动态的、发展的,众多的本土籍商人走出去参与外部经济循环,其流动性带来了本地商业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异地复制,获得了成功后又通过反哺而创造更为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

从古至今,“乡情”都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首先,本土商人走出家门,艰苦创业,在思想上带着文化的烙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家乡的形象,并可带出去一批创业者,为更多的家乡人就业提供机会。根据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区、市)创业人员约4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9万余家,累计投资额532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即浙商每年在省外创造的财富,已经相当于浙江省2005年全年的GDP。其次,本土商人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土产品的输出,一方面可以把外地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回家乡,促进本地企业的进步与升级,甚至直接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本土商人走出去可以作为重要的联系平台,为本土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和更多本土企业到外地投资发展牵线搭桥。因此,“人经济”的发展,对于本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作共赢已成为竞争的新趋势,联盟成为新的战略价值取向。由上述分析可知,“经济”的立足点在地域,而“人经济”的立足点在“人”,“人经济”突破了传统地域经济所依靠的个人关系网络资本的封闭性,这会实现商帮经济与本土经济的双赢。因此,政府应本着发展“人经济”的开放新思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大胆“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要“引进来”,引入更多的资本、项目和合作的商机,以人的发展促进地域的发展。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主要方式是一方面鼓励省内的企业走出去,创造效益,塑造品牌。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及优良投资环境的构建,促使已经外迁的企业通过回迁、开办子公司、项目输入等方式回报家乡,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建立企业家数据库。政府应搜集省内外本籍商界人士的具体情况,包括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所属行业类别、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等,分析其所属产业结构及特点,建立数据库,为资金、项目、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奠定信息基础。

第二,促进省内的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省外乃至国外进行投资、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创造效益。帮助其解决融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发展障碍,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强力塑造商业品牌。尤其是对具有本省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行品牌塑造,树立形象。

参考文献:

1.向荣.浙商反哺浙江:现状、理性认识与引导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篇8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日益繁荣的商帮经济及其反哺现象,分析了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指出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思维发展商帮经济,并就如何发展商帮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商帮经济的发展繁荣

我国商帮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甬商、鲁商、潮商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帮经济又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帮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奋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诚信仁义;晋商俭约自律、诚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谨慎;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温州商人喜欢外出经营找市场,做生意先从小处入手,善于推销;鲁商务实、精明、忠心、谨慎;豫商出自商业发源地,热情、忠厚、诚信;闽商眼界开阔,富于冒险进取;粤商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商大会、徽商大会、闽商大会、潮商大会、豫商大会等各大商会组织的大会接连召开,逐渐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对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商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发展对于其发源的地域经济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术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商帮经济的反哺现象

当今,许多商人在异地发展起来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据调查显示,浙江省在外从事商贸流通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的产品70%以上产自浙江,估计年营业额在2500-3000亿元,约占省内相关产业产出的30%,而原料、货源出自浙江或产品返销浙江的比例也相当高。同时,浙商“反哺”浙江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在中原,也树起了豫商的大旗,河南省有关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豫商联合会,与海内外各地豫商联系紧密,每年定期在河南各地市轮流召开豫商大会,加强各地市和省内外豫商的联系,以各种优惠政策和高效的办事作风吸引海内外豫商集聚中原,参会人数逐届增多,签约项目数量大幅增加。

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分析

伴随外地商帮反哺现象的增多,反映出纯粹地域概念的“xx经济”正在向基于网络的“xx人经济”转化,这种变化反映出新的商业价值观对狭隘的地域概念的突破,营造出新的开放动力机制。地域概念是静态的、稳定的,而“人”是动态的、发展的,众多的本土籍商人走出去参与外部经济循环,其流动性带来了本地商业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异地复制,获得了成功后又通过反哺而创造更为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

从古至今,“乡情”都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首先,本土商人走出家门,艰苦创业,在思想上带着文化的烙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家乡的形象,并可带出去一批创业者,为更多的家乡人就业提供机会。根据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区、市)创业人员约4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9万余家,累计投资额532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即浙商每年在省外创造的财富,已经相当于浙江省2005年全年的GDP。其次,本土商人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土产品的输出,一方面可以把外地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回家乡,促进本地企业的进步与升级,甚至直接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本土商人走出去可以作为重要的联系平台,为本土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和更多本土企业到外地投资发展牵线搭桥。因此,“xx人经济”的发展,对于本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作共赢已成为竞争的新趋势,联盟成为新的战略价值取向。由上述分析可知,“xx经济”的立足点在地域,而“xx人经济”的立足点在“人”,“xx人经济”突破了传统地域经济所依靠的个人关系网络资本的封闭性,这会实现商帮经济与本土经济的双赢。因此,政府应本着发展“xx人经济”的开放新思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大胆“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要“引进来”,引入更多的资本、项目和合作的商机,以人的发展促进地域的发展。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主要方式是一方面鼓励省内的企业走出去,创造效益,塑造品牌。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及优良投资环境的构建,促使已经外迁的企业通过回迁、开办子公司、项目输入等方式回报家乡,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建立企业家数据库。政府应搜集省内外本籍商界人士的具体情况,包括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所属行业类别、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等,分析其所属产业结构及特点,建立数据库,为资金、项目、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奠定信息基础。

第二,促进省内的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省外乃至国外进行投资、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创造效益。帮助其解决融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发展障碍,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强力塑造商业品牌。尤其是对具有本省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行品牌塑造,树立形象。

参考文献:

1.向荣.浙商反哺浙江:现状、理性认识与引导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篇9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日益繁荣的商帮经济及其反哺现象,分析了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指出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思维发展商帮经济,并就如何发展商帮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商帮经济的发展繁荣

我国商帮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甬商、鲁商、潮商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帮经济又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帮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奋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诚信仁义;晋商俭约自律、诚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谨慎;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温州商人喜欢外出经营找市场,做生意先从小处入手,善于推销;鲁商务实、精明、忠心、谨慎;豫商出自商业发源地,热情、忠厚、诚信;闽商眼界开阔,富于冒险进取;粤商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商大会、徽商大会、闽商大会、潮商大会、豫商大会等各大商会组织的大会接连召开,逐渐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对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商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发展对于其发源的地域经济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术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商帮经济的反哺现象

当今,许多商人在异地发展起来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据调查显示,浙江省在外从事商贸流通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的产品70%以上产自浙江,估计年营业额在2500-3000亿元,约占省内相关产业产出的30%,而原料、货源出自浙江或产品返销浙江的比例也相当高。同时,浙商“反哺”浙江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在中原,也树起了豫商的大旗,河南省有关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豫商联合会,与海内外各地豫商联系紧密,每年定期在河南各地市轮流召开豫商大会,加强各地市和省内外豫商的联系,以各种优惠政策和高效的办事作风吸引海内外豫商集聚中原,参会人数逐届增多,签约项目数量大幅增加。

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分析

伴随外地商帮反哺现象的增多,反映出纯粹地域概念的“xx经济”正在向基于网络的“xx人经济”转化,这种变化反映出新的商业价值观对狭隘的地域概念的突破,营造出新的开放动力机制。地域概念是静态的、稳定的,而“人”是动态的、发展的,众多的本土籍商人走出去参与外部经济循环,其流动性带来了本地商业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异地复制,获得了成功后又通过反哺而创造更为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

从古至今,“乡情”都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首先,本土商人走出家门,艰苦创业,在思想上带着文化的烙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家乡的形象,并可带出去一批创业者,为更多的家乡人就业提供机会。根据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区、市)创业人员约4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9万余家,累计投资额532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即浙商每年在省外创造的财富,已经相当于浙江省2005年全年的GDP。其次,本土商人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土产品的输出,一方面可以把外地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回家乡,促进本地企业的进步与升级,甚至直接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本土商人走出去可以作为重要的联系平台,为本土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和更多本土企业到外地投资发展牵线搭桥。因此,“xx人经济”的发展,对于本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作共赢已成为竞争的新趋势,联盟成为新的战略价值取向。由上述分析可知,“xx经济”的立足点在地域,而“xx人经济”的立足点在“人”,“xx人经济”突破了传统地域经济所依靠的个人关系网络资本的封闭性,这会实现商帮经济与本土经济的双赢。因此,政府应本着发展“xx人经济”的开放新思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大胆“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要“引进来”,引入更多的资本、项目和合作的商机,以人的发展促进地域的发展。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主要方式是一方面鼓励省内的企业走出去,创造效益,塑造品牌。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及优良投资环境的构建,促使已经外迁的企业通过回迁、开办子公司、项目输入等方式回报家乡,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建立企业家数据库。政府应搜集省内外本籍商界人士的具体情况,包括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所属行业类别、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等,分析其所属产业结构及特点,建立数据库,为资金、项目、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奠定信息基础。

第二,促进省内的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省外乃至国外进行投资、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创造效益。帮助其解决融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发展障碍,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强力塑造商业品牌。尤其是对具有本省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行品牌塑造,树立形象。

参考文献:

1.向荣.浙商反哺浙江:现状、理性认识与引导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篇10

一、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问卷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中国人文地理知识填空题,要求学生用汉语作答,题目基本上都是常识,一部分是高中阶段需要反复背诵的高频题。第二部分由两道开放题构成,第一题要求受试者提纲挈领地阐述人文地理在通识教育中的意义。第二题要求受试者介绍自己的家乡。本次调查共抽取大一至大三年级共八个班级,发出问卷153份,收回有效问卷153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所有题目都是有关中国文化各个领域但以人文地理为重心的很浅表层的常识性问题,在接受调查的这些班级中有两个是大一的班级,刚刚经历了高考,本应非常熟悉这些问题并能轻松作答,但是结果却与预想的差距很大。正确率最高的问题是问孔孟之道的代表人物,正确率为74.5%。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但仍然有25.5%的学生无法作答。接下来正确率比较高的题为第14题,所问内容为五岳之首的泰山位于哪个省份。结果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答对。而对于第三题的战国七雄也仅有32%的学生能准确作答;只有31.4%的学生知道世界屋脊为青藏高原。第15题问古代的城与池的所指是什么,只有6名学生答对,占总人数的3.9%。从表中看到,第10、11、12、18、19题竟无一人答对。题目分别问的是有关省份的简称、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中国的戏曲祖师等问题。涉及范围虽广,但作为已经接受了12年正规教育的中国学生来讲,竟无一人答对,着实令人感到遗憾。究其原因,一部分同学反映学习的时候确实记得,可是长时间不涉及也就忘记了,还有一些同学反映高中阶段的考试内容大多数都是很深入的内容,很少有这样常识性的知识。其实,最终的原因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考什么就学什么,成绩高就是最终目的,不考自然就不会去“浪费”时间。第二部分为两道开放题,第一题要求受试者提纲挈领地阐述人文地理在通识教育中的意义。第二题要求受试者介绍自己的家乡。对于第一题绝大多数的受试者都认为人文地理在通识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希望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历史故事、中国节日由来、饮食文化、周易、名胜古迹、古诗词及民间艺术等等。有一半的同学强调千万不要把它设为考试,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考试的话,学习的重心就会变成应付考试,也就对此失去了兴趣。11名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引入中国文化的教学,本专业的学习已经很难应付了。如果想学习的话课后可以通过去图书馆或是上网等途径自学,没有必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第二题介绍自己的家乡,在受试者中有接近一半的同学来自沈阳,另外一部分同学来自辽宁省的其他城市,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来自安徽、新疆、内蒙,浙江等地区。有一位家乡为沈阳当地的同学的问卷十分详细地介绍了沈阳城市名字的由来及变迁,并提到沈阳大学的前身为奉天实业学堂。该受试者还提到其兴趣爱好就是四处走走看看,了解某个城市、地区或街路桥梁的名字,体会其背后的趣味。除了这位受试者以外,绝大多数的同学能够列举出家乡的名胜及历史人物、特色小吃等,但是无法对此进行追根溯源。字里行间表达出青年一代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却缺乏对一地文化底蕴的深层理解。由此可见,多年来大学生都始终在关注本专业学业的发展,未能注重个人知识领域的全面发展,忽视对脚下这一方水土的深刻认识,足见当前的高等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培养上是一块短板。在国内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中就可见一斑。以演讲辩论以及写作比赛为例,参赛的学生能在已备展示中表现优秀,但是在即兴部分无法旁征博引深刻论述社会问题,使得很多比赛流于形式,无法成为大学生展示个性,挥洒青春的舞台。青年一代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流砥柱,承载着社会责任,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具有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几点看法,以期为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优秀大学生提供一些思路。

三、对策

对策一,提升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开展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尽管当前,国内的教育家和学者已经意识到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欠缺,也看到了在各类大赛中体现出的学生人文素质、文化底蕴的不足,而且一些知名的学者已经开辟出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试验田,但是通识教育显然是没有广泛铺开,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记住了多少内容,而是看他们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否适应生活,活出精彩的人生。目前,中国高校的现状是缺乏通识教育的意识,虽然有些专业开设大学语文、音乐欣赏、实事政治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多数为选修课,大多数学生是抱着修满学分的目的,对课程中涉及的人文、地理、社会、文化、艺术修养等内容更是浅尝则止,勿论研究领会与内化。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着力提升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并积极论证与实践,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通识教育之路。对策二,培育具有创新力和实践精神的教师队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所教育出的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地意识到“打铁需要自身硬”的道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容忽视。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该为教师的进修和发展提供多种途径,提供便利的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竞赛、学习和研讨。鼓励能够积极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为之提供宽松的政策保障。师者不仅应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让其散发人文的光辉,一静一动都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对学生的发展也就会充满关怀,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力争全面发展。对策三,重视本专业水平的提升,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目前,中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对于本专业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已较为合理。对于西方国家主流文化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中国文化的输入却远远不足。生活即文化,文化涉猎之广之如人的生存需要空气和水。现代社会是一个跨学科发展的社会,没有历史、人文、艺术修养的积淀,单一的专业就向一棵孤树,终究无法像茂林中的草木那样争相汲取阳光和水分。扩大知识面,纠正学生只顾专业而远人文底蕴的学习理念,培养其了解一方水土,热爱传统文化的爱国之情,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其人文修养,完善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