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4-06 13:33:58

家乡的故事

家乡的故事篇1

褚郸婷二年级四班

我的家乡位于闽北:《浦城》一个漂亮的小山村,那里有山有水美丽极了。山上的松树笔直挺拔,一年四季都是青的,可谓“四季常青”啊!清澈见底的溪水,一到夏天站在冰凉的溪水中舒服极了。楼房的四周围绕着各种各样的小花和小草,远远的望去仿佛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奶奶的家门前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面铺着五彩缤纷的鹅卵石,人走在上面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好像一曲动人的音乐。

家乡的故事篇2

家乡的故事

我的家乡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城市。可是又有谁知道,像泉州这样的大城市,昔日也曾经贫穷落后过。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到商场买衣服,我看着满商场各式各样的衣服,不禁眼花缭乱,这儿有羽绒服、毛衣、衬衣、外套。这时,爸爸对妈妈说:“现在买件衣服可真方便,哪像以前那么麻烦。…‘就是啊!”妈妈应道。听了这话,我便凑上去问道:“那么你们以前都穿什么啊?”爸爸说:“政府发会给我们布票的。买了布之后你奶奶便会做成衣服给我们几个兄妹穿。买一件现成的哪有那么容易啊!况且我们也不富裕,买不起。”

买了衣服回家后,爸爸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催我睡觉,而是打开墙角那个做工不怎么精细的木箱子给我看。里头的东西令我大吃一惊。那里头是一摊粗糙的衣服。我拿起布,结果撞了一手的灰尘,推开一看,原来是一件我穿着差不多舍身的衬衣。我又打开剩下的衣服,也都一样。他们色彩单调,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布质粗糙,穿起来一定十分难受。我惊讶地问爸爸:“你小时候就穿这种衣服吗?”爸爸说:“没错。这十几年来海峡西岸的经济增长很快,你们这代人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听了爸爸的介绍,我想起自己的大衣橱里有着许许多多既漂亮舍身又穿起来舒适的衣服,不禁对几年来海西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感叹不已。

“改革开放”,多么神奇的字眼1 1 979年,它的出现使得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我要发出一声在心底的呐喊:感谢“改革开放”.

家乡的故事篇3

家乡,是梦想诞生的地方;家乡,是暴雨中等候归来的爱的港湾;家乡,是一个令所有游子们可以依靠的地方,家乡对每一个人来说,是人生的尊严,是生命的人格,而家乡对于我来说,是全部的梦想。我的家乡在别人眼里或许不是最美的,但在我眼里,她却是无可挑剔的,因为在这里,孕育着无数的梦想,孕育着祖国的希望,更孕育着我的一颗心。

我的家乡坐落在北纬24°54′-25°47′,东经117°11′-117°44′,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漳平。我从小生活在这里,家乡的一切早在我呱呱坠地是便深刻在我心里,而这,注定了我,一个中国人的尊严,梦想,注定了我爱家乡,爱祖国,爱和平的热血。现在,我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我的心在跳动,我的血液在奔流,跟随着那一股亘古的红浆,奔向那梦想的最深处。

抗日战争时,家乡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了多少蹂躏,在此,我向那曾经为解放家乡而付出生命的人致以深深的敬意,也为我曾对家乡怀有失望的感情而忏悔。

那时,在我的记忆里,人们总是在争吵,在报复,在埋怨,大家都自顾自的生活,不会去同情别人,对于我来说,最好的玩具就是那一堆小小的沙子,我每天把它切成城堡又看它在下一瞬间消失,像烟花一般的美。

那时我们家很穷,很穷,一家三口挤在一个不过50平方的小房子里,大家都很穷,穷到不会去注意别人的生活,用一句说,自顾不暇。那时我上幼儿园,每年报名时,爸爸妈妈总会很忙很忙,他们总是东奔西走的给我凑学费,每次看到他们疲惫的身影,我都会很难过,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家会那么穷,也从那一刻开始,我对家乡有了一种耻辱的失望感。直到我上了小学,我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家乡,才再一次唤醒我对家乡的热爱。

在我记忆里,有一位老师对我很好,她的笑容总会给人阳光般的温暖,但是她也很穷很穷,我不知道她那么穷为什么还笑得那么明媚。有一天,她给我们一席话,她说,家乡无论多么贫穷,都不能抛弃她,家乡是一颗漂泊的心的归宿。那时我还小,并不能完全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只是冥冥中我感觉,我要用我的双手去改变家乡的面貌,我要相信家乡。

事实证明了我的想法是正确的,不!应该是证明了所有相信家乡的人的想法是正确的。时光的消逝,不单是带走人们的记忆,还带来春天的希望。今天的家乡,早已不再是以前的家乡,虽然还有争吵,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充满了希望,我家从50平方的小房子里搬进了100平方的房子里,每年开学,爸爸妈妈也不回像以前那么忙碌,是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为了我们消除我们上学的负担,免除了我们九年的学费,坐在明亮的教室里,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我感受到一种温暖,一种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真正的温暖,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春天的阳光是那么明媚。

家乡的景物在变,家乡的人也在变。虽然我们家乡的生活比以前要好得多,但是,我们怎么可以忘记在彻骨的寒冷中所受的折磨呢?

5月12日,这个埋葬多少蜀国儿女梦想的日子,它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但它又留下多少感人肺腑的眼泪。虽然我不曾到他们身边,但是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我掏出了我积攒多年的零花钱,带着我的爱飞到灾区人名的身边。一连好几天,天阴沉沉的,雨淅沥沥的下着,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家乡人们献爱心的热情,每个捐款箱前都排起了常常的队伍。

一个小姑娘踮着脚把两元前塞进捐款箱里,她说,这是给灾区的小朋友们买零食的钱;一个年迈的老人蹒跚着走到捐款箱前,郑重的把100元放进去,他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仿佛都带着对灾区人名的牵挂。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他们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有的或许还很贫穷,但他们的心意是那么的富有,在此,请允许我称他们为天使。他们张开了翅膀,守护着每一个灾区的人民。

现在,家乡一年一年的变化,我曾想,我也要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一个中学生,我还可以做很多的事。虽然我没有强壮的体魄,但是我有无坚不摧的意志;虽然我没有富可敌国的财富,但是我有一颗充满青春的心。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家乡,相信祖国,相信爱!义无反顾的相信下去。

家乡的故事篇4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地处盛产“铁观音”的一个小山村。这里群山环绕树木郁郁葱葱,就像一块块玉石?嵌在盘子的四周。大自然鬼斧神功的给大地披上了一层层翠绿的衣裳,与山脚下一片片或碧绿或墨绿的茶园相互交织,再加上四周积蓄着的浓郁的茶香,让每个初次置身其中的人忍不住飘飘然然,仿佛已成为仙得道一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铁观音”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茶农们的腰包鼓了,砍伐山林、开垦茶园的劲头也更欢了,一块块茶园就像一级级绿色的台阶,从山脚一直漫道云端,把大山深绿的外装变成黄绿相间的条衫。勤劳的人们只顾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把锄头一把汗的向大地索取自己的幸福生活,却忘了倾听大地母亲痛苦的呻吟,忽视了他那原本源源不绝的乳汁山泉日渐稀少,开始够不上哺育他的儿女。 前年夏天,一场连绵不绝的大雨铺天而降,大量的雨水把山顶新开发的茶园冲刷而下。洪水夹带着泥土,漫过山腰一大片较早开发的茶园,稍做休息后又无情的冲向山脚下的房子。看到原本郁郁葱葱、温文尔雅的大山,就像不知被谁在上面扣上个巨大的尿盆,让大山披上一件黄色的污渍,变成如今的满目疮痍、不堪入目,善良的人们不禁泪流满面! 怎么来拯救我们的家园啊?勤劳的人们没有一直沉浸在悲伤痛苦之中,而是在专家的指导之下着手重建自己的家园。人们开始退茶还林,在那些较为陡峭、专家认为不适合开垦的山坡上,人们重新又给它直上了树苗。杂草;在那些平坦的、适合耕作的土地,人们在种上茶苗的同时,却不把那些小树小草赶尽杀绝,而是在生态茶园专家的指导下让它们陪伴着茶苗,给它们提供一点点的营养和水份,让他们为茶树的生长保护航。 已承受太多苦难的大地母亲,在人们精心的调理下又一天天的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重新穿上那一件宛若碧玉的霓裳。身上又开始散发着茶香、花香、泥土香所混合的阵阵清香,山村的人们又开始沉浸到这如梦幻的世界种了…… 家乡的山更绿了,家乡的水更清了,家乡的人也更美了。

家乡的故事篇5

我生在这个中国故事第一村里,我们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讲故事,可神奇了!

我也能讲十几个故事呢。下面我就给你讲一讲我们村的来历吧!相传,朱元璋的义父耿再辰死后葬在这里。这儿被赐名为耿村。当时耿村地处交通要道,是官商纷至的风水宝地,素有“一京二卫三耿村”的荣耀。南来北往的客商在闲暇时讲故事作为消遣。久而久之,这些故事就留在了村子里,形成了今天的故事村!

我们村会讲故事的人可多啦。靳正新爷爷是全国十大故事家之一,他一人能讲500多个故事。他的《砂锅记》、《于小虎传奇》等都是民间故事的精品。王玉田爷爷一家三口都会讲故事。我们村的故事反映历史学、哲学和文学等各个方面。我们学校在课外活动时组织讲故事活动,虽说我们奶声奶气的普通话里缺少“原汁原味”,但这种蔚然成风的活动一定会把耿村故事传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

世界文明的耿村故事每年都吸引许多的外国代表团来交流考察。每到这时,我们村就会张灯结彩,到处充满了节日气氛。我们村真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学中的一座金矿。我们生在这里就有责任让耿村文化延续下去,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帮更多的人了解耿村,让耿村故事走向世界、誉满全球。

家乡的故事篇6

1、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悲莫悲兮生别离。

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5、金窝银窝,比不上家乡的穷窝窝。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7、脚下良田千万亩,只爱家乡一寸土。

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骏马怀念草原,勇士怀念故乡。

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1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12、不到异乡看看,不知故乡的美丽。

1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14、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1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6、出门一里,不如家里。

17、每逢佳节倍思亲。

18、金窝银窝,不及家里狗窝。

19、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20、宁要家乡一培土,莫恋他乡万两金。团结就是力量。

2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3、好家难舍,熟地难离。

24、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5、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6、贫穷时不忘家乡,富有时故土难舍。

27、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28、不想爷娘想地方。

29、家乡的水是仙水,家乡的土是金子。()

3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家乡的故事篇7

一、回顾课文

同学们,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望。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大致内容,现在请你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救白蛇 得宝石 救乡亲 变石头。)

同学们你们看,前一个故事埋下的伏笔,在后一个故事的发展中会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故事就是这样推进的。

二、回顾复述故事的方法

讲故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故事情节完整,我们在四年级时也学过怎样简要复述课文,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做才能在讲故事时不会遗漏重要情节?

(可以借助表格、示意图、思维导图、关键词等方式梳理主要情节。)

三、练习复述

现在请大家以“救白蛇得到宝石”为内容,自己试着讲一讲这段故事,可以讲给你的同桌听。谁想毛遂自荐到台前讲故事?(我觉得你特别棒,讲得文从字顺,内容也具体完整。)

那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除了故事情节完整,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把故事讲得更精彩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揣摩人物的心里想法;加上合理的想象,拓展文中没有的内容;以故事中某一个人物的口吻讲故事。)

四、变换角色复述

文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是海力布“救乡亲变作石头”,那你能不能用上刚刚我们讨论的方法,小组内试着以海力布或者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互相提建议,并最终推选一人讲给大家听。

过渡:在即将大山崩塌、洪水来袭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如果你是海力布,你打算怎样劝说不愿离开的乡亲们呢?

面对这即将遭遇的险情,你会怎么想?

生:要是我就这样告诉乡亲们,他们肯定不会相信,但是不告诉他们,他们就性命难保了。

生:山洪就要爆发了,但是我又不能跟乡亲们说,因为我会变成一座石像。但是,如果不跟他们说,那他们的性命就难保了,用我一个人的生命换回乡亲们那么多老老少少的生命,肯定是值得的。

生:这真是太糟糕了,我一定要马上把这件事告诉乡亲们。

师:听到这个消息,海力布心想:这怎么办啊,大山崩塌,洪水来袭,乡亲们……不行,我得赶快劝他们搬家。于是,海力布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快搬到别的地方去吧,这里不能住了!”乡亲们听了很奇怪,有一个乡亲站出来说:“海力布,这里住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叫我们搬到别处去啊?”又有一个小孩听了他忍不住哭了起来:“不要,不要,我不要搬家。”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

师:孩子们,他讲得和原文有什么不一样?你说得太好了,这里我们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加入了心理活动,文章就显得生动多了。(板书:加入心理活动)

还可以怎么讲使故事更加吸引人呢?

师:那请你也想象一下,听到海力布的劝说,还有谁会说些什么呢?

生:海力布的母亲说:“海力布你别胡闹了,搬家这种事可不能乱说呀!”

生:海里的朋友说:“海力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让我搬家就怕老老少少的吃不消啊。!”

生:海力布的叔叔站出来说:“海力布,我们这儿这么多人一起搬家,托儿带口的多不容易呀。”

师:我们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了人物对话,我们再去讲这个故事,是不是更有吸引力了?(板书:改变人物对话)

学到了这些方法,我们先自己练一练,待会儿再来讲一讲。

师:四人小组先读一读海力布第三次劝说乡亲们搬家的内容,然后讨论一下哪里可以加入心理活动,哪里可以加入变成人物对话,哪里可以配上动作、神情,然后自己练一练,把这个片段讲生动。

(生交流讨论,并进行个别展示)这些方法我们都掌握了,那么要想讲的古诗与众不同,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生:我们想加入海力布在宣布消息时,乡亲们切切私语讨论的声音。

生:我们想在海力布变成石头以后,加入一位乡亲说的话:“海力布,是我们对不起你,没有早点相信你的话。”他又对着乡亲们说:“乡亲们,快走吧……”

师:了不起,他又教给了我们一个把故事讲生动的方法。他把原来没有的情节也想象出来了。(板书:想象故事情节)

师:老师迫不及待想请你们来讲这个故事,谁愿意?

过渡:刚刚我们以从海力布这个主人公的角度感受了这段故事,那么站在乡亲们的立场上,他们又是怎么想的?谁来以乡亲们的口吻讲述一下?

忽然听到要搬家,要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你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听到海力布说出实情,忽然看到他变成石头,你又有怎样的表现?

五、缩写故事

就是这样一位“乐于助人,舍己救人”的猎人,明知道自己说出实情会变成石头,却义无反顾,所以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至今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可是很多到那里旅游的游客并不了解这块石头的来历,你能不能做一个小导游,向这里的游客简要介绍它的来历呢?

民间故事通常是口耳相传,当你读到一个比较长的好故事,想把这个故事简要地介绍给别人,就需要缩写故事内容,让它变得短一些、简单一些。怎样缩写呢?下面是对课文《猎人海力布》第1-4自然段的缩写,对照原文,看看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概括出来的,哪些句子是改写的。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小白蛇告诉海力布,她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说她家有许多珍宝可以送给海力布。小白蛇还告诉他,龙王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怎样才能做到简要介绍?(通过摘录、删减,既要内容完整,交代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又要语言精练,让游客在驻足游览时,能迅速了解“海力布”这块石头的来历;具体描写部分可概括写,对话部分可改写。)

六、知识拓展

生活中,你们还听说过哪些关于石头的民间故事?

其实《望夫石》、《卧牛石》等都是一些常见的民间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一些相关资料,用上这三种方法创造性地讲故事,等到下节课课前进行养心三分钟时我们一起分享。

七、作业:小练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同学们去探寻更多的民间故事,也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寻找一下这块传说中的“海力布”的石头,在茶余饭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

家乡的故事篇8

关键词:《湖光山色》 民间传说 象征寓意 文化精神

对于作家文学来说,民间文学不仅是艺术母体,还是创作源泉。像周大新这样土生土长的中国当代作家,更是注意采撷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丰茂的民间文学之花叶,以嫁接,以装扮,进而完成对自我文学形象的塑造。也许都是出于土地、乡村的缘故吧,中国乡土作家对民间文学有一种本能的类似血缘关系的亲近。一定意义上说,是民间文学滋养、生成了中国乡土文学这棵大树。许多当代乡土作家都谈到了民间文学对自己创作的影响。周大新也曾说:“他的故乡南阳邓县,‘是一个生产故事的地方’,‘差不多人人的肚里,都装着一串一串的故事’;他在童年、少年时代,从故乡父老乡亲口中听到了许多‘景物故事’、‘动物故事’、‘鬼怪故事’、‘历史故事’和‘荤故事’,正是这些民间故事养育他成为了一个小说家[1]。”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利用,或者民间文学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其方式是因人而异的。就周大新来说,其小说强烈的故事性显然得之于民间传说、故事等文体特点的潜移默化。周大新小说与民间文学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下面仅就周大新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如何利用民间传说,及民间传说对作品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意义,做一窥斑见豹式的探讨。

《湖光山色》中的民间传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史事传说,如关于楚长城、楚王赀、屈原等传说故事;一类是地方风物传说,如关于丹湖的神奇烟雾的传说故事。据作者说,前一类关于楚国的史事传说,“星散在故乡的村落、山坡、湖畔和田垄里。在我懂事后,这些传说开始断断续续零碎地进入我的耳朵,像鄢陵之战,丹淅之战,像楚秦联姻,像怀王赴赵,它们部分地满足了我了解历史的兴趣,在不觉间给了我精神上的滋养”;而后一类关于地方风物的传说故事,丹湖及其神奇烟雾都出自作者的虚构,尽管丹湖“脱胎于故乡的一座巨大水库”[2]。既然丹湖及其神奇烟雾是虚构的,那么附着在其上的传说故事似乎更是编造出来的。但其实不然,只要看一看那些解释性的传说故事,不管是龙王女儿生火做饭的炊烟、丹湖湖神显现真身的护身之物,还是楚军作怪的怨魂、阎王释放的幽灵,其故事,其人物或角色,仍是民间文学中常见的母题和原型。因此,关于丹湖神奇烟雾的传说故事说到底仍来自民间文学,而非作者完全的虚构。在这里,笔者并非要考证《湖光山色》中的传说故事是否真正来自民众之间,而是想要说明:民间文学对作家周大新的影响也许是无所不在且潜移默化的;同时,像其他当代作家一样,周大新对民间文学的利用,主要是一种创造性运用,而非简单的直接引用。

关于后一点,且看作品是如何叙述这些民间传说故事的。作品中,屈原、楚长城等历史传说,叙述极其简略。叙述比较详细、完整的是楚王赀的两个故事,一是谭老伯编的楚王赀迁都告别母亲故里祭祀的故事,而这故事的源头仍来自民间传说――据民间传说,楚王赀是其父亲与一个民女所生的儿子;另一个仍是谭老伯讲的,却真正来自一本民间传说书上的导致楚王赀迁都的故事,一个忘乎所以的故事。丹湖神奇烟雾的地方风物传说,如上所述,本来都可以大书特书的,但实际叙述也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一种详略有别、以略为主的民间传说叙事方式呢?因为作者明白,只有故事还不是小说,“故事是思想寓意的载体,是人物成活的依据,是引诱读者阅读的香料,是展览语言才能的舞台”[3]。也就是说,故事对于小说来说确实很重要,但其重要性也许只限于工具性层面,作家讲述故事的目的在于表达思想、塑造人物等。作者说的当然不限于民间故事,但民间传说一类故事也应包括在内。因此,在《湖光山色》中,作者对民间传说故事的叙述,是与作品的人物塑造、思想表达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为其服务的。出于这样的文学观念、创作目的或意图,作品中的民间传说叙述或略或详,不一而足。

具体来说,作品对地方风物传说和屈原、楚长城等历史传说的简述,其主要目的在于氛围烘托,即通过对民间传说故事的引述、渲染,展现乡民的生活文化环境,作为人物故事展开的物质基础和心理依据。这种形式的氛围烘托,也容易形成作品鲜明的地方色彩。而作品对楚王赀传说故事的详述,其目的却似乎不限于此。当代民俗学者陈勤建考察了民间文艺在作家文学创作中的重建情况,提出了四种模式,除上文提到的“氛围烘托”外,还有“衍生复写”、“综合组建”和“对应错位”[4]。作家文学与被利用的民间文艺在结构意蕴上相契合,即所谓“对应”。《湖光山色》中现实人物旷开田的故事, 与作品所讲述的楚王赀的历史传说,形成一种“对应”关系,把两种不同的历史时空组接在一起,从而为读者提供了味之无尽的形式意味和想象空间。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审美效果。

《湖光山色》中的民间传说故事,尽管不能独立存在,只是作者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依据”和“载体”,但其本身仍具有迷人的魅力,既是“引诱读者的香料”,也是帮助读者认识历史、社会、人生的教科书。仅就其器物性、工具性层面来说,由于这些民间传说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从而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具有丰富的含义。

韦勒克和沃伦在其《文学理论》一书中曾说:“一个‘意象’可以被一次转换成一个隐喻,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5]《湖光山色》中丹湖神奇烟雾及其风物传说,楚王赀史事传说,其在作品中多次出现,如果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意象”的话,那么显然已变成了象征性意象,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

就丹湖神奇烟雾及其风物传说来说,其寓意较为明显,显然是人类欲望的象征。这一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或角色,如龙王的女儿、丹湖湖神、楚军怨魂、阎王、幽灵等,都来自另一个世界,或水下,或地下,也许暗示了人类埋藏于心底的幽深、神秘的潜意识欲望。传说中那神奇的烟雾,似乎是通向人类潜意识欲望的通道,或者是显现人类深层欲望的镜像。

而对楚王赀来说,其身上的传说故事主要有两个,因此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一是楚王赀迁都告别母亲故里祭祀的故事,这故事原来是说楚王赀不忘故里、与亲人的离别之情的,但随着这一历史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反复表演,却具有了一种反讽的意味,因为饰演楚王赀的旷开田已彻底忘记了自己的故里和亲人,失去了人之常情和本性,徒然沦为王权的奴隶,或者说准确一点,被政治权力异化为非人。另一个楚王赀的故事是一个忘乎所以的故事,表现楚王赀的荒淫、、残忍。如果联系谭老伯讲述这一民间故事的上下文语境,那么旷开田与楚王赀仍是有关系的,因为旷开田的所作所为,也有荒淫、、残忍等特点,正是忘乎所以。两个楚王赀的故事,都与现实生活中人物旷开田有关系,旷开田显然是历史人物楚王赀在当代现实中的复活。这当然不是指旷开田在故事表演中逐渐神似楚王赀,而是因为旷开田不仅多次说他是楚王庄一村之王,且在村中横行霸道、为所欲为,成为真正的“村王”。由一个朴实、本分、勤劳的农村小伙子迅速转变为忘乎所以的“村王”,我们不能不感叹政治权力对人的异化之深。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说,楚王赀与旷开田是一对互补型人物,甚至也可以说是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历史时空的两个化身。但作品讲述的主要是一个当代现实中的故事,作为历史人物的楚王赀毕竟不是作品着力塑造的人物,尽管如此,他的存在,为现实人物旷开田增加了丰厚的历史内涵。也就是说,旷开田这一人物的性格发展、人性变异,除了要从现实生活中找原因外,还得从历史深处去寻找历史的基因。这种历史基因说明确一些,就是权力政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还是小说人物谭老伯说得好:“开田的所作所为,依我看叫忘乎所以;这世上能叫人忘乎所以的东西很多,其中最厉害的就是权力……我是研究历史的,我知道中国历朝历代有多少因权力而忘乎所以的人,也知道有多少人想对权力加以制约。但要制约权力,谈何容易,它首先需要执掌权力的人有一种超越世俗利益的眼光,自愿制定一些包括限制自己手中权力的制度……”谭老伯所说的,也正是作者对中国现实政治与历史文化进行的思考。这是作者借助小说人物之口直接表达的忧思之情,更多的忧思却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间接暗示出来。比如旷开田的权力异化,与他长期所受权力压迫、剥削的关系,与他生活的乡土社会中人们普遍的物质、精神贫困和权力崇拜心理的关系等等,在包括旷开田在内的多个人物的故事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思考。正像阿Q是未庄这个具有强烈象征性的特定环境的产儿一样,旷开田也是楚王庄这个具有象征性的乡土环境的产儿。旷开田当然不是阿Q,但显然都是乡土中国的文化畸形儿。楚王赀也是这样的文化畸形儿。作为遗传了楚王赀历史基因的后代,旷开田这一人物形象内涵因此大为丰富了,逐渐成长为一个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历史普遍性的典型人物。这应该是《湖光山色》的主要成就之一。

《湖光山色》通过对史事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两类民间传说故事的叙述,一方面深化了人物形象塑造,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权力政治和历史文化的思考,这无疑加重了作品的思想分量。但是,民间传说在作品中还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作品中,民间传说等民间文艺、民间风俗及其所赖以生存的乡土环境一起构成了乡土民间文化与世界的整体面貌。旅游项目开发经理薛传薪提出的“田园风光”概念,可用来指代这一乡土民间文化与世界的整体面貌,因为他所说的田园风光不限于乡土自然景观,还包括乡土人文精神因素。作品中,作者借助薛传薪之口,且通过楚王庄发展旅游业的情节叙述,对包括民间传说在内的整个乡土农村的价值和前途似乎多有思考。

首先,针对当前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作者思考了乡土农村的前途命运。作者曾谈到创作《湖光山色》的缘起:“中国的城市化还在不事声张地进行,……农民的日子过得艰难,人们渴望离开乡村,世世代代的生存之地变成了极想抛弃之处,其外部和内部的缘由究竟有哪些?和农民涌进城市这股潮流并起的另外两个现象,是大批城市人在节假日里向一些乡村和小镇涌去,是一些城市资本开始向乡村流去,这反向流动的两股人流和反常的资本流动,在告诉我们什么?会带来啥样的结果?这一个个问号一个时期以来,一直在我的眼下,这个住在城市里的农民儿子的脑袋里翻腾,它们促使我去思考,《湖光山色》便是这种思考的一个小小的果实。”[2]如果说城市化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的话,那么作者似乎有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思想。这不仅表现在作者看到了与城市化逆向发展的社会潮流,而且更是在他的作品中刻意设计了主人公暖暖从大城市回到农村家乡谋求人生事业发展的情节。通过暖暖的故事,作者也许想说明:农村青年不必非要进城,在自己家乡也可以大展身手,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暖暖是以具有被看价值、也即旅游价值的田园风光来发展她的事业的。暖暖事业成功的故事也许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田园风光确实是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特之处。作品对田园风光的强调,以及在小说结尾刻意描写的并非仅仅取悦于读者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结局,似乎都在说明作者对乡土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一种设计。这也许是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乌托邦设计,但不是没有这种历史可能性。

另外,从文化精神上来说,田园风光中的民间传说、故事等内容,既是形成乡土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也是乡土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如旷开田在表演楚王赀的传说故事时,逐渐从富有人情人性蜕变为没有人性、忘乎所以,像楚王赀一样,他也遭到了众叛亲离,甚至差点为青葱嫂所溺杀。而遭到旷开田背叛、欺压、打击的暖暖,尽管人们对掌权的旷开田无可奈何,但却同情、帮助善良的暖暖。这种乡土社会朴素的善恶观、是非观,其实在楚王赀和屈原的传说故事中就已经存在了,深入乡民的集体无意识,形成乡土道德传统。这种道德情感倾向,以及小说结尾所表露的善恶报应思想,既是作者思想倾向性的所在,也是作品具有“暖意”的重要根源。这种乡土道德观念,无疑构成了田园风光中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以区别于城市文化特征,并可作为商品经济发展中人性迷狂的解毒剂。

新世纪以来,在作家们纷纷描绘中国农村分崩离析的图景,讲述农民进城的故事,大唱乡土挽歌或城市悲歌的时候,周大新却以他的《湖光山色》独自肯定、凸显乡村的价值。在他的作品中,乡村,不仅具有迷人的田园风光,具有发展经济的潜力,而且逐渐成为人们――离乡的农民和迷狂的城市人――精神家园。作为建构这一精神家园的要素之一的乡土民间传说故事,其重要意义正在于这一精神建构的过程之中。

(本文为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课题“汉水流域当代作家的民间文化资源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LGKY10-24。)

注释:

[1]周大新:《漫说“故事”》,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

[2]周大新:《的写作背景》,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1期。

[3]周大新,石一龙:《飞离与栖落》,青年文学,2001年,第11期。

[4]陈勤建:《文艺民俗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221页。

家乡的故事篇9

1、故乡遥,何日去?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回故乡,乘一支长蒿,随着心的河流,向故乡漂流,向故乡漫溯。游子们还在徘徊,他们仍没能回故乡,因为他们的事业在四方。他们要载着一船的星辉,带着闪耀的光芒重回故乡。就让我们敲响希望的钟声,期待与他们在灿烂的季节里的重逢。故乡啊,故乡,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我必定要让你以我为豪。

2、家乡是一幅画。阳春三月,无论是哪个角落,都点燃了春天的色彩——绿。树木从沉睡中苏醒,伸出嫩芽和嫩枝,显得是那样地生机勃勃,小草也将它那小小的头探出地面,东瞧瞧,西望望,好不惬意。放眼望去,不知是那位丹青高手为之润墨染豪,潇潇洒洒,琳琳点点,甩挪拨挑,摇洒倩影,花香妙舞,怡乐神态,兴然纸上。

3、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的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还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叫我怎能不忆故乡的人、故乡的物、故乡的桥?

4、踏着轻轻的脚步,走在春天的田野上,抓一把泥土,散发着醉人的幽香,捉一只蝴蝶,又轻轻地把它放飞……乡村的春天永远模糊着美丽,土地上的歌谣夹杂着野花的芬芳。那麦苗在汗水的滋润中拔节,和着微风吹拂下的细雨奏响了并不优美却十分动人的旋律。

5、走在故乡的小路上,那种自然、那种和谐、那种舒服,像风一样,慢慢地飘进了我的心。故乡的小路有的是水泥路,有的是泥土路,但这却没有影响到我对家乡的热情。

6、乡情是一支清远的笛,悠扬而深远,乡情是一个古老的童话,美丽而动人;乡情是一坛陈年老酒,清香而醇厚……

7、家乡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大河,因而取名“清江河”,她是那样恬静,那样美丽。她就像一匹大绿绸缎铺在纵横决荡的山谷里,阳光下,熠熠生辉,她欢腾着,一路高歌,当清风吹过,荡起层层涟漪,又似乎要掀起她那美丽的裙裾一睹芳姿。

8、思乡虽会给人带来一抹淡淡的愁绪,但它仍然是一种健康的高尚的情感,是维系游子和家乡、祖国的精神纽带。我愿意为这种情感高唱颂歌。

9、没有离开故乡时,故乡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再画中嬉戏、玩耍,却只能看到天尽头那遥远的晚霞。当我们离开故乡时,故乡是一副挂起来的画,无论我们怎么走进,他却始终隔着一层薄薄的纱…

10、我的家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不禁使人忆起千年前诗人落寞的感叹“月是故乡明” 。

11、我很思念,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故乡;我很思念,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回忆;我很思念,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很快乐,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我很快乐,因为我有一朵美丽的云彩;我很快乐,因为我有清澈如秋水般的思念。

12、家乡是一曲悠扬的清笛,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家乡是一抹皎皎的月光,总是让人心动不已;家乡是一串永恒的记忆,总是让人想起就思念。()家乡的那些人,那些事,是曲中最美妙的,是月光中最迷人的,是记忆中最深刻。

13、故乡是一坛陈年老酒,在我心里搁置的时间越久,它的味道就越醇香;故乡是一杯农井绿茶,在我心里泡的时间越长,它的味道就越浓郁;故乡是一部记忆短片,在我心里放映的次数越多,它的画面就越清晰。爱自己的故乡不需要借口,更不需要理由,因为故乡有我们的“根”!

14、“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中看出了游子们思念故乡的深情。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中,流露出身处异乡的伤感。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更是吟出了其对家乡的思念。故乡,那孕育我生长的地方,在那里,留下了我多少欢声笑语!

15、难舍故乡亲,更难舍故乡情。游子们寄乡愁于酒上,托感情于杜康。“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微弱的烛光下,伴着泪水,带着惆怅,饮下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乡愁是青丝,常系在心头。心中有泪,只感到故乡的亲切,只感到故乡的温暖,只感受到故乡的姹紫嫣红。故乡啊,故乡,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何时我才能再次走进你的心房

16、故乡,故乡是什么?故乡是你儿时的一个梦,故乡是你在成长过程中的一块基石。有一首歌这样唱到:“走遍天下的路,最美的还是故乡,喝遍天下的水,最甜的还是故乡。”

17、我思念着的故乡,如果我的心是故乡放飞的一只鸽子,那我温暖的窝一定是你----我的故乡。秋色如水,春光明媚,冬夜里的星空,夏日里的炽热,都是我深深的思念。故乡的一棵树、一片土、一朵云、一团雾、一阵风、一滴雨、都在我的眼前浮现。经过弯曲的小路,来到河边的林子,我捡起了落在地上的一片黄叶。看着这片落叶,我把它顺手藏在了岁月的抽屉里,等待新生的机会。

18、故乡是我们生长的根,故乡是我们记忆的家园。故乡见证着我们的快乐,故乡记录着我们的成长。远在他乡的游子事故乡为母亲,不改乡音的儿女是故乡为磁场。浓浓乡情,悠悠情思,谁也割不断那绵绵的故乡情。

家乡的故事篇10

【论文摘要】一个作家成功的作品,往往和他们的故乡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一个作家的文字里,我们总能读出浓厚的故乡情结。文章从心理学、时间和空间、作家的情感经验及作家的生命历程等角度来阐述了这一点。

在“故乡”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沉淀下来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和民风民俗等文化精髓。故乡是深厚、广博、凝重的,同时故乡也是淳朴、亲切、温润的,她饱含了人们最真挚的情感和眷恋,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对于许许多多中国历代文人学者来说,故乡应该有一种更深沉的、更复杂的含义。“故乡”别称“桑梓”、“故园”、“扮榆”、“梓里”、“故里”、“乡关”等。“故乡”从来就和文人学者结下难舍难离的不解之缘。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江淹《别赋》中:“视乔木兮故里,诀北梁兮永辞”;柳宗元《闻黄鹂》中:“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多少游子和文人对故乡这一主题的反复吟唱和感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故乡情结。很多的作家都曾带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漂泊于异地他乡,对于他们而言,离开故乡就意味着走向一个广阔复杂的陌生世界,开始独立而艰难的人生旅途。然而,尽管他们漂泊的路线不同,起点则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的故乡。即使他们飞越千山万水,故乡的记忆也会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在远离故乡的地方,人可以忍受颠沛流离之苦,却难以忍受刻骨铭心的怀乡之痛。所以,在一个作家的文字里,我们总能读出浓厚的故乡情结。

一个作家成功的作品,往往和他们的故乡有着密切的关联,作家的笔只要一伸进滋养他成长的母地,他就获得了灵气、生命和力量。例如诞生并生活在陕西地区这片钟灵的土地上的作家,从建国以来的柳青、杜鹏程等到新时期的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就都无疑深受其影响。就拿陈忠实的《白鹿原》来说吧,小说的杰出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由于关中地区于外多山地,于内则称为关中平原的八百里平地,并且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因此,形成了关中人豪爽、坚强、务实、倔强的性格。所以,关中学派是很重视“实际”的,他们守侯着自己心中的神明,默默地耕耘,其执着与精细着实令人叹服,他们既知“天命”也在“拼命”,陈忠实就曾说过:“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作枕头的书,这辈子白活了。”于是,在他笔下的白嘉轩也是充盈着“实干”精神。从秦汉以至于唐,这里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精神的核心之地,尤其是儒道文化,更是深深地植人这块土地,水乳交融,积淀为普通民众的文化心理,所以,那种儒道文化的厚重、博大和精深,就出神人化地表现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之中。

从思想内容上看,我们可以从“白鹿原”祠堂内的那方“仁义白鹿原”的石碑上,找到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程朱理学的价值核心—“仁义”。我们可以从朱先生拟写的《乡约》中读取儒家文化的“治本之道”—“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我们还可以从白嘉轩家的门楼上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又一个伦理价值—“耕读传家”,“耕”者,意指守住黄土地集结而成的坡源,自食其力;“读”者,意指默诵圣经贤传,明事理,辨是非,修心养性,将两者结合,便能使家世生生不息,受人赞誉。而白、鹿两家建立在家族血缘和社会等级之上的恩恩怨怨又正好体现了儒家文化重人缘亲情,把情作为维系伦理关系的核心思想。这在人与人之间情感日益淡薄,人的内心世界日益孤独的今天,应该说是一种最能满足人的内在需要的精神。

从艺术手法上看,陈忠实对“无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两句话是深谙其韵。小说的开头便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事实上,后来的白嘉轩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道德精神,并没有表现出以女人之事为豪壮。然而,陈忠实却偏偏将“性”问题,这个民族的忌讳作为全篇的“定弦之音”,这不仅仅是为了制造一种刺激的阅读氛围,而且另有深意,在小说中,“性”的基本功能象征着原始的生命力,象征着混沌的、原始的“无”,象征着我们民族的文明秩序由一片混沌的原始生命力孕育并产生的过程。此后,白嘉轩的故事便进人了“道德人格”规范,他刚正严厉,处世磊落,有着夺目的人格光辉,是孔儒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而鹿子霖则是儒家文化的另一翼的代表,他的身上有一股子邪劲.,刚好和白嘉轩构成了文化人格、家族利益以及政治态度诸方面的二元对立。两极对峙即可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但作者并没有就停滞于此,小说又出来个朱先生,这三个人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儒教浸泅下的民族命运变迁的最深动因。类似这样的三角组合书中还有很多:如白嘉轩、鹿子霖、黑·娃;黑娃(土匪)、鹿兆霖(共产党)、白孝文(国民党);兆鹏、兆海、孝文……每一组人物都构成一组故事。这种结构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思维倾向:两点不够稳妥,三点才能构成一个稳定的平面,而三维空间则可组成一个自足的空间。

陕南小镇,悠悠黄土,造就了“白鹿原”,但这个完美的精神家-园只能生长、存在于这个地方,一旦离开了滋养它的土地,精神家园就必然要枯萎、生病和死亡。心理学告诉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精神中没有任何东西不是一直起作用的,没有任何东西会真的最后消失。那么,故乡的地域环境和习俗又怎能会不影响作家呢?法国诗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他的大著作《艺术哲学》里,就论述了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他曾说过:“我们要对民族有个正确的认识,首先就要考查他的乡土,一个民族永远留着他乡土的痕迹”,那么,一个人也将永远留着他故乡的痕迹。周围世界中的一切,在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的眼中,总是显得特别新鲜、奇妙、因而在他的心灵中烙下的痕迹也总是更深刻一些。一个孩子大约在七岁的时候,就已经通过他和周围环境的交接吐纳,同化顺应,不自觉地形成了他个性的,.’最初的枢纽”,苏联的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把它叫做“人的初稿”,这部“初稿”起草的好坏,往往会对这个人以后的生活发生长久的影响,一个文学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则更要受到这部“初稿”的影响。因为知识初开的原始心灵,全部的日常教育是怎样的,便会形成作家的精神模子是怎样的,为他后来的思想打下基础,我们无法摆脱和母地的血脉关联,因为血脉里给你的是有营养的有滋养你生命成长的东西,是有爱、有庇护、有力量的源泉。 应该说,故乡是时间与空间距离中的一种指称,重要的是那里是你的精神的栖息之地。从空间上来看,作家离开家乡,进人一、个新的空间后,必然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和疏离感,对于当地人来说,外乡人是一个‘他者”,他们之间横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若是在异国他乡,则更是如此,他们在地理和文化上都已经被连根拔起,但他们又不能回到故乡去,这就决定他们必然会在精神上怀念故乡,故乡就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片绿洲,是他们灵魂漂泊历程中的栖息之地。李广田就在《根》中说过:“我大概还是住在城里的乡下人”,“我的根也许是最容易生在荒僻的地方”,“我大概只是一株野草,我始终还没有脱掉我的作为农民子孙的性道”。有人说:“一个作家,如果终生不离开他的故乡,将很难在艺术上会有多大的创造,当他自身就在故乡的时候,他其实是很难有故乡意识的……”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小说,作为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虚构的产物,必然会打上他自己的精神印记。譬如陈忠实,他就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生于白鹿原,长于白鹿原,几十年工作在这里,学习在这里,连《白鹿原》的写作也是在他的祖屋里完成的。但是,他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作品中也渗透着浓厚的故乡情结,这又如何解释呢?罗素说过:“情感的联结很少能够和外界的秩序相符合,它使我们用自身状态作镜子去看宇宙,忽而光明,忽而黑暗,全视反映的心态而定。”文学艺术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的反映”,是作家各不相同的“个性化反映”,它反映的是经过作家心灵折射的社会生活。而一个真正的、伟大的作家,多半都是在童年时代情绪记忆的摇篮中便开始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这种在孩提时代体验过的情绪记忆,往往还会在无形中渗透在他们终生的创作活动中,显示出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个性特色。所以,虽然有的作家没有离开故乡,但是,故乡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已经给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如果说作家离开家 乡后会有强烈的思乡意识,那么,留在家乡的作家的故乡情结则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是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压抑而未进人意识的观念,它在作家没有明显地觉察到的情况下,暗中却对排列、组合材料等环节发生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那么,终生生活在故乡的作家们笔下,又怎能会没有鲜明而厚实的地域生活特色呢?

从时间上来看,故乡的记忆更多是属于作家们童年和少年的记忆。弗洛依德在他的精神分析构架里,提出了以伊特为核心的性压抑概念。“童年或者说少年时代的阅历构成一个人生命情结的本源,构成一个核心的意象,此后的一生中,这个人的精神永远在追寻童年种下的梦幻,或者在寻找少年丢失了的东西。作家的出生地对作家构成了看不见的影响,这种影响执著地影响他的一生,使他终生苦苦寻觅,终生在迷惘着痛苦着幸福着。在许多时候,他不知所措,许多时候又获得最大的精神性满足。”并且,令人奇怪的是,对于人们的记忆来说:“遥远的却总是最近的”,童年时代的经验比起昨天或前天发生的事,有时还要具体、生动、亲切得多,对于从事文学艺术创造的人来说就更是这样了。童年贫困沉寂的生活给莫言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因此,乡村大地在他的笔下便失去了自然的富饶、丰沛、静美和生生不息,而是触目惊心的荒野,压抑旷冷的荒芜,满眼是黑沙滩《(黑沙滩》)、苍白的河滩(《透明的红萝卜》)和枯竭的河道(《枯河》)。

故乡的记忆也是一个人早期经验的具体内容。我国心理学界的老前辈张耀翔先生早年曾做过一项题为《人生第一记忆》的心理测验,从他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发现,人的早年记忆总有这样一些显著特点:一是对于“人”的兴趣最浓,二是多为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或事件的片断及细枝末节,极少抽象观念:三是大多都伴随着较为强烈的情绪体验,而且痛苦、焦虑、悲伤的情绪要三倍于愉悦、欢乐的情绪。“人物、细节、情绪”,三者显然都是构成文学艺术胚胎的因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故乡的记忆对于艺术创造要比对于其他行业的工作来说更重要一些。

从作家的情感经验历程来看,作家的故乡清结常常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这里面有痛也有乐。例如童年的萧红,由于无力反抗丧失了人性的父亲的打骂,只能躲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然而,她又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对于无依无靠的萧红来说,祖父就是她生命中的一切。

从作家的生命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故乡的感知是不同的。可以将现实与历史进行对比,从而表达出对现实的感慨,也可以详细叙述一段难忘的经历,表达自己对昔日岁月的怀念之情。例如鲁迅的《故乡》就是将立足点放在审视眼前的故乡,表现了“我”对离开二十余年后的故乡现实的失望和无奈,而他的《社戏》则是把着眼点放在对童年往事的眷顾上,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