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手抄报十篇

时间:2023-03-20 10:28:11

民风民俗手抄报篇1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手抄报的图片欣赏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手抄报的图片1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手抄报的图片2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手抄报的图片3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手抄报的资料:清明节介绍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手抄报的资料:清明节习俗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风民俗手抄报篇2

根据《沁源县关于举办“冬享民俗年”群众系列活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为配合开展好“冬享民俗年”群众系列活动,丰富全县教育系统师生春节期间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推动文化沁源建设,特制定我校开展“冬享民俗年”系列活动方案,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 提出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走好 “兴文”路径,传承和发展好沁源县民俗文化,结合教育特点,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利用和宣传好沁源县独特美丽的冬季景观,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推动全县冬季“全域旅游大乐园”建设,为建设绿色、康养、文化、幸福、美丽沁源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活动时间

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8日。

三、活动内容

(一)校内系列活动

结合本校文化特色亮点和“冬享民俗年”系列活动主题要求,我校以元旦为契机,开展“闪亮民族风”汇演活动,让师生、家长通过参与,聆听民族音乐,欣赏民族舞蹈,领略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非凡魅力。

(二)民俗调查社会实践活动

每位学生在假期要广泛参与以“冬享民俗年”为主题的社会调查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当地民间传说、特色活动、饮食文化、方言文化、社会风俗等开展民俗调查,鼓励孩子们多参与春节民间活动。开学后以班、年级组织民俗调查分享活动。

假期系列活动

1--4年级围绕“迎新春、话民俗”为主题,每个学生制作一份手抄报。

5--6年级年画制作:了解年画发展历史、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用不同材质创作能体现家乡特色的年画。

7--8年级系列剪纸:挖掘沁源文化,传承家乡非遗。鼓励学生创作体现家乡“龙文化”、“福文化”、生肖文化或民俗文化的剪纸系列作品。

9年级摄影作品:鼓励学生用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把沁源最美神韵摄入镜头,充分展示沁源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家乡的新风貌。

四、活动要求

(一)营造浓厚氛围。各班级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将“冬享民俗年”系列活动纳入到班级活动中,要将系列活动开展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宣传活动重要意义和内涵,为全县开展“冬享民俗年”系列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二)认真学习了解。通过迎新春民俗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位学生学习到相关知识,了解家乡历史和民俗风情,弘扬传统文化,强化学生对沁源本土风俗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树立沁源特色文化自信。

民风民俗手抄报篇3

小协镇中心小学三年级三班

一、活动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围绕“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三.活动时间:2019年6月16日

四.活动地点:教室

五.活动准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准备材料。

六.活动过程。

1、开场白

班主任:又到一年粽飘香,你们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今天,老师和大家在这里共度佳节。 2、了解民族文化

班主任:(1)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关于端午节有哪些传说?

生: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担忧国家兴衰,愤而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而感动天下百姓,百姓为怕鱼儿吃掉屈原尸体。于是用竹叶包成肉粽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2)在我们这儿过端午节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

生: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撮五彩线、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等(3)你打算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呢? 生:我打算和家人一起吃粽子来过今年的端午节。 „„

3、游戏开始 (一)吃粽子比赛

班主任: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谜底:粽子)

班主任:下面我们就来个吃粽子比赛,怎么样?(班主任讲规则) 参赛者以四人为一组,蒙好双眼,待主持人宣布“开始”后,各参赛选手在原地转五圈,然后找到自己的粽子,以最快的速度解开包装吃完粽子,当完全咽下后举手示意,由小组长检查无误后示意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为完成游戏时间最短的获胜选手鼓掌。

班主任:从大家刚才的表现,可以看到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过节的快乐。

(二)缝香包

先由班主任讲解缝香包的要领和针法,然后同桌两人一组,班主任宣布“开始”后,再动手,同桌可以互相帮助。时间为15分钟。比赛结束后,由班干部推选出5个制作的精美的香包,制作人各自配戴自己的作品一块合影留念。

(三)撮五彩线

还是同桌两人合作,各自把自己准备好的五彩线拿出来,待班主任喊“开始”,自己动手开始撮,限时3分钟。完了之后,把自己的成果戴到手上,举手示意成功。

(四)为了纪念我们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我班的同学们都办了手抄报,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并评选出优秀的手抄报。 (分小组展示手抄报) 七、反思与拓展

民风民俗手抄报篇4

除夕之夜手抄报的图片欣赏除夕之夜手抄报的图片1

除夕之夜手抄报的图片2

除夕之夜手抄报的图片3

除夕之夜手抄报的资料:除夕传说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小伙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小伙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百姓们要点 吃的东西回来。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百姓们知道后,就你凑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民风民俗手抄报篇5

一、活动准备充分。

学校按照区社会事业局的部署制定了“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方案,各班班主任支部学生搜集有关中秋的来历、民间风俗、经典诗词以及新中国成立x周年、改革开放x周年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利用班晨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全体学生知国情,爱祖国、爱家乡

二、活动丰富多彩。

1、开展了“迎中秋诗文诵读”主题班会活动。各班师生精心准备,以诵读传统经典诗句,齐唱名谣的方式来欢庆中秋佳节,诵读内容及形式丰富多彩,在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中秋习俗,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开展“祖国万岁”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班班支部,班班共唱节日歌,同学们感受到浓浓的中秋文化氛围,用歌声抒发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3、开展“致远方父母的一封信”活动。支部留守儿童向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和渴望团圆的殷切之情。

民风民俗手抄报篇6

五一手抄报资料五一手抄报资料一、五一劳动节来历

五一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斗争,工人们终于获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所有人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旅游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旅游,以示庆祝。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20xx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xx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旅游、集会。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劳动节。

五一手抄报资料二、五一劳动节习俗

过去,上述活动主要是由政府组织,游行队伍中包括各企业、机关的代表。现在,除政府统筹的庆祝活动外,各种不同政见的非政府组织、劳工团体,都会在这一天自发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既可以借这个机会充分阐述各自的政见,又能扩大本组织的影响。

一般来说,游行的队伍要先穿过城市的主要街道、广场,最后在古老的或者宽阔的中心广场举行大型集会和庆典。同时,俄罗斯各地的各种俱乐部还会举行内容丰富、色彩缤纷的娱乐活动,人们的节日情绪很高。

五一手抄报资料三、五一手抄报图片

五一手抄报图片1

五一手抄报图片2

五一手抄报图片3

五一手抄报资料四、劳动节诗歌

站在红五月首端

深入劳动者中间

感悟阳光里那跳跃的音符

一不小心

滴落下来

打动了无声的果林

沉寂的大地上

顿时 响起劳动的那支劲歌

回荡在亿万劳动者心中

回荡在蓝天白云之间

震落满树鸟声 铺红挂彩的早晨

情不自禁 阳光 雨露 春风

催开着城市的文明之花

催长着乡村的劳动之果

满眼的美景 在飘飞的音符下

欢快传唱着劳动之歌 劳动之歌

带来春播的佳音

捎去夏耘的希冀

令大地充满诗情

任金秋点染画意

劳动之歌 永唱不衰

民风民俗手抄报篇7

  迎春节活动方案通用2022

  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校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活动安排布置如下:

  一、活动目的

  春节、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华夏儿女庆贺丰收、祈福风调雨顺、家人团聚的日子。活动通过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青年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着力营造欢乐、祥和、平安、健康、文明的节日氛围。

  二、活动时间

  20xx年1月24日~2月23日

  三、活动内容

  1、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来历、习俗。各年级、各班都要积极组织全体学生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来历,广泛收集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

  2、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各班鼓励学生积极收集春联且诵读,在开学后展示自己收集的春联并整理上交(每班两幅);

  3、文明拜大年。向亲人、师长、朋友表达感恩之情、祝福之意,建议用无纸低碳方式例如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互致新春祝福;

  4、开展“学会感恩·奉献温暖”美德实践活动。全校青年学生应利用寒假休息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如为辛劳的父母捶捶背,道一声“新年快乐”;合理使用压岁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全家一起观看春节、元宵节文艺节目等。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5、积极参与、记录点滴。各班级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家庭春节活动过程,用相机记录下自己和家人过年的瞬间或开展活动的场景,开学初每班择优上交学校(每班两张)。

  6、各班开展创编“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活动,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纸张为A4大小,开学初每班择优上交学校(每班两张)。

  四、活动要求

  1、各班要利用班会课进行细致的安排部署,尽最大努力保证活动的实效性。

  2、材料上交(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学后,各年级、各班要深入了解活动开展情况,收集学生活动中相关资料,并于2月29日放学前上报政教处。手抄报上交纸质材料到韦祥虎老师处;春节活动照片单独打包,交电子档(要重新命名为相关班级、学生),春联为年级汇总表一张(也可鼓励书法水平较高的学生手写),电子档文件发送至--。

  3、开学初,各班围绕“我的寒假生活”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语言交流、才艺展示等方式汇报自己的寒假生活,在寒假里所见、所闻、所学,以及学校号召的“学会感恩·奉献温暖”美德实践活动实施情况等。

  4、以上活动纳入开学后班级量化考核。活动材料及时上交的每份材料计1分(每班共6份);手抄报、活动照片进行评奖,一、二、三等奖作品每份各计3、2、1分;每个年级评选出四个优秀班级(以上交的春联、手抄报、活动照片质量综合考核,材料不齐的不参与此项考核),各计5分。

  迎春节活动方案通用2022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春节传统节日的浓厚文化内涵,努力营造喜庆热烈、文明祥和的机关环境。现就春节期间在全局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这个主题,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经典诵读和扶贫助困等主题实践活动,在家家思团圆的气氛中融入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民族大义,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二、活动主题

  欢度春节

  三、活动内容

  (一)深入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节日期间,各股、室深入挖掘春节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春节民俗文化表演、春节团圆和体育健身等文化活动,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节日氛围。

  (二)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结合春节活动主题,精心选择有关春节的名篇,在全单位广泛开展学习经典、诵读经典活动。努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让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广大年轻干部热爱经典、亲近经典、熟知经典,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三)组织开展"关爱他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动员党员、共青团员和年轻干部与帮扶单位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困难户、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一起过春节,通过走访、座谈、联欢、慰问等形式,积极为社会弱势群体送温暖、献爱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活动要求

  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股、室,各干部职工要把组织开展好"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突出人文关怀、突出营造氛围,精心组织实施。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活动结束后,请各股、室及时将活动方案、活动图片、影像等资料、活动总结报局办公室,办公室经过评选后,将优秀成果整理备档,并报旗文明办。

  迎春节活动方案通用2022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喜庆、祥和文明的节日氛围,按照上级通知要求,现就我市在春节、元宵节期间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市民的原则,深入挖掘春节、元宵的文化内涵,强化“慈文化”的节日融合,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文化活动,精心组织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进一步助推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活动安排

  (一)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活动。

  精心设计工作载体和活动形式,加大年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广泛利用文化宫、体育场、广场、公园等场所,依托镇级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等阵地,通过举办民俗展示、迎新灯展、舞龙舞狮、体育健身、歌舞表演、花会歌会、书法棋艺、美术摄影等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庆典活动和群众自娱自乐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节日生活,营造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继续加大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小品、小戏、曲艺、杂技等民间文艺创作表演活动,进一步弘扬社会正能量,提高市民的价值认同感。继续加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各级公益性文化单位及农村(社区)文化礼堂、“乡村学校少年宫”、“春泥计划”实施点的免费开放服务,为丰富节日活动提供必要的公共娱乐场所。

  (二)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为重点帮扶对象,积极开展“邻里守望·温暖你我”为主题的节日关爱活动,传递亲情友情,传播文明风尚。继续开展“情暖回乡路”春运志愿服务活动,组建“春运志愿服务队”,深入车站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出行咨询、候车引导、秩序维护、行李运送等温馨服务。积极搭建春节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市书法界、绘画界名师名家开展写春联、做年画免费送活动,组织民间各类文化志愿者,开展票友会、秧歌队、小乐团、曲艺沙龙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切实营造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氛围。结合全市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组织环保志愿者开展庭院整治、公共场所环境清理活动,努力营造洁净舒适、美丽宜人的公共环境。

  (三)广泛开展暖冬爱心活动。

  以“感动--”年度人物、“宁波好人”、“浙江好人”、“中国好人榜好人”等各级各类道德模范为重点,组织开展拜年走访、座谈联谊等关爱活动,通过邀请他们参加各种节庆和文艺联欢活动,大力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展示中华民族崇德向善、文明进步的精神风貌。各相关部门、各级文明单位要广泛开展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和低保户,落实惠民措施,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过上一个舒心、开心、温馨的传统节日。

  (四)广泛开展宣传造势活动。

  市级一报一台及“两微一端”等媒体,要把“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的宣传报道作为重要任务,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访谈、公益广告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介绍春节、元宵的相关民俗知识,及时报道各地开展主题活动的进展情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各相关部门要通过电子显示屏、建筑围挡、固定广告牌等阵地,突出传统文化要素及核心价值观要素,强化社会宣传。有条件的单位及镇(街道)可采取悬挂灯笼、张贴春联等民俗形式,引导群众过上一个祥和文明的传统佳节。

  三、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协力推进。

  各地各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贯彻和践行社会主认核心价值观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摆上日程,制定具体活动方案,精心谋划实施。

  (二)创新方式,务求实效。

  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多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多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活动平台,切实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要力戒形式主义,强化节俭意识,引导市民在移风易俗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欢乐喜庆中倡导文明新风。

民风民俗手抄报篇8

一、加强领导,广泛发动

1、根据上级要求,学校迅速制定了活动方案,并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开展本次寒假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

2、在休学典礼上组织全校学生认真学习本次主题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意义和具体活动内容。

3、利用家校通告知学生家长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传统美德和感恩励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寒假德育作业表”的填写。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学生发展中心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创编“节日手抄报”活动,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通过自编的“节日手抄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2、要求学生观看春节、元宵节文艺节目,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同时又结合学校特色,要求学生以书画形式表现节日的喜庆,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收集春联且诵读,并在开学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编写的春联,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春联、创作春联、书写春联。

4、开展“学会感恩奉献温暖”美德实践活动,号召全校学生利用寒假休息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如为辛劳的父母敲一次背,道一声“新年快乐”;合理使用压岁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使学生懂得了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家长做些些家务,主动帮助老人做些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民风民俗手抄报篇9

【关键词】非遗;河西宝卷;生活经验;生态智慧;功能价值

【作 者】哈建军,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研究人员。甘肃张掖,734000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3 - 0017 - 008

一、“非遗”的立项与保护性开发

从2006年至2014年,由文化部认定、国务院公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共1836项(含464项扩展项目)。这些“非遗”分属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在不同的时代曾是当地重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记录了当时、当地人民的生产创造和生活智慧,积淀了当地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文化意识和经验传承逻辑。

立项的目的是梳理中华文化,保护中华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秉持优秀精神传统,促进现代中国的“共同体”建构和现代文化的全面繁荣。国家通过登记注册、立项保护、配套资助的方式,为保护、开发、利用中华文化的这些载体注入了国家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珍视中国历史的创造记忆,延续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递,凸显中华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和持续发展,弘扬中华文明。这是发展生产力同时还要“文化立国”的重要举措。

各地、各级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保护、管理和开发这些“非遗”,但大都选择了先“申遗”①、后开发,以“开发利用”为首选的“保护路径”。此中显现出了行动的“偏好”:面对不同级别的“非遗”,保护策略和力度不一样,政府投入和民间重视度也不一样,对“非遗”的保护和开发不均力,出现了保护和利用“非遗”以“非遗”的级别定位为基准的现象。

那些在当下市场经济链条上便于开发利用的“非遗”大都转型为“文化产业”了,有的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项目,有的变成了创收利润的“新型产业”。这些“非遗”再次带来经济效益,投入了当代人在经济理念下的创新探索,“保护”类型主要体现为“开发利用型”。而那些不便于“产业化”的“非遗”,目前基本处于理论研究和政府扶持性“保存”阶段中,停留在理论意义上的认同层面,对其“保护”主要表现为历史记忆和民俗价值的认识还原。

譬如,河西宝卷在2006年认定为部级“非遗”时被列在“民间文学”中,在类型划分的指导前提下,意味着对河西宝卷这类“非遗”侧重从文学的角度来开发保护。其实,河西宝卷是一门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的总称,包含了“卷本”(文学文本、民俗资料)、“审美(知)活动”(从别人家借卷;读卷;聊卷――围绕宝卷中的故事聊天或评论)、“念卷活动”(据某曲牌、用某曲调和声腔演绎宝卷内容;附带信教仪式;评议中“濡化”、接受文化“调适”①)、“信仰活动”(神佛崇拜、迷信行为)四个方面。如果只偏重河西宝卷的“文学”层面,则无疑窄化了河西宝卷的历史功能和文化价值。

二、河西宝卷的文本价值

学界认为:河西宝卷起源于唐代敦煌变文、俗讲,宝卷的产生和流传与宗教(佛教)的传播紧密相关。郑振铎先生将宝卷和唐代变文比较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宝卷’,实即‘变文’的嫡派子孙,也当即‘谈经’等的别名。”[1 ]307李世谕、段平、方步和等学者都认同郑振铎的观点,认为“俗讲(含佛变文)是河西佛教宝卷的源头。”[2 ]375车锡伦先生以靖江宝卷的研究为基础,也认为“中国宝卷渊源于唐代佛教的俗讲。”[3 ]3到了宋代,加入了说经模式,到了明清两代,宝卷广为流行。因此,河西宝卷在宗教仪式和教义接受的演变中,逐渐发展成了一种融音乐、宗教仪式、说唱艺术和文学为一体的民间曲艺。

河西宝卷一度在今甘肃武威、永昌、张掖、酒泉等地甚为流行。新中国建立至今,河西走廊一直有部分乡村在农闲时间聚邻念卷的习惯。如今提到河西宝卷,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纸质文本。宝卷文本是念卷活动中依据的文字“脚本”,老百姓习惯称之为“卷”。这些“卷”平日可以阅读,“念卷”时就从众多“卷”中择选出来作为“说事儿”的依据,如同戏剧的“剧本”;“抄卷”时卷本就变成了可供誊写、复制的“原件”。现在留存的宝卷有的是石印本,有的是毛笔或钢笔的手抄本。大部分手抄本抄写在白纸本上,也有部分宝卷是抄写在牛皮纸或记账本的背面。手抄本的纸质质量反映出了当时抄卷者家中的物质生活水平,手抄本上不同墨迹的句读、圈点和划线反映了老百姓阅读宝卷的频度和对宗教、儒家文化的喜好度。

河西宝卷的文本内容很丰富,除了宣扬佛佑众生、神佛至上、神察人世、因果报应、张扬善德、诚信立人的思想,还彰显了如下几类思想志趣:

1. 表现“家国同构”和“国家认同”的觉悟。如《包公宝卷》《昭君和北番宝卷》《康熙私访山东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等。此中的“清官”和“英雄”形象因维护了国家意志而维护了百姓利益,也因维护了民之小家而维护了国之大家。他们既是国家在场的象征,也因国之“清官”“英雄”及时处置了奸佞邪恶、家庭危难并扶危济困而使百姓认同了国家,借助“告状”“申冤”等情节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家国相生”“家国同构”的体认。

2. 表现了“有序”则“可控”,维护家园生态的理性。如《丁郎寻母宝卷》《烙碗计宝卷》《继母狠宝卷》《老鼠宝卷》《鹦哥宝卷》《义犬救主宝卷》等,或以平凡孝子为引子,或依托动物为忠孝代表,打通人与物、天堂与地狱的边界,主张人伦有序,“人―物”有情,尊重自然规律,人类与万物“共生”[4 ]相济。通过“英雄化”形象来“比附”生态理性,宣扬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生态伦理。

3. 表现了秉承文化传统、借鉴前贤经验的自觉。如《湘子度林英宝卷》《天仙配宝卷》《劈山救母宝卷》《目莲救母宝卷》中,宣扬了神、佛无处不在、无恶不惩、无善不扬、无功不录、无孝不彰、爱民好生的能量。在此,神佛为喻指,也是至上经验的代表。神佛对人事的判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贤哲的入世之道,借助神佛表达出来,使“做人”的经验更有权威性和震慑力。

河西宝卷也以“教派宝卷”和“世俗宝卷” [5 ]18为两个大类。方步和先生将河西宝卷分为“佛教类”“神话传说类”“寓言类”[2 ]1三种类型。也有人分出了寓言类、神话传说类、童话类、传奇类等。可谓“千古兴亡多少事,宝卷件件有记载。”① 无论哪种类型的宝卷,都把宗教义理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和信仰文化糅合在一起,都以“如何做人”、提倡“行善事”“做善人”为落脚点,宣扬了维护家园和谐平安、家国同构、认同国家之主题,从内容主题上着重宣扬了如下几种价值观念:

1.“善”为立人之本,“善”为弘德之基。善可养性,亦可安心;善可积德,也可立信;善可节欲,善可敞明。无善难固本,无本做人难。笃善之人天护佑,扬善之事天地尊。人在天地之间要诚心向善、给养大德,是为本分。

2. 人之为人要尚“信”,人不仅要自觉相信某种义理――自信也是一种修为,且要彼此之间“相信”。无论信天、信地,信神、信佛,信长者、信古训,人要尚信,信可守安、信可有善报。人生天地之间不是随己持控,而是处处讲求规矩、信守伦理。“相信”就可以保留天地之间的某种威慑力,使人有所忌惮、有所敬畏、谨心遵照、慎于取舍。鼓励人们诚信做人,避免偏执。

3. 守人伦而重“礼节”,但有“节”才有“礼”。人的欲望出于性,发乎情,但欲无止境,欲壑难平。会害生,节欲能长命,关键是要适时地控制人的情与性。有“节制”社会才有秩序,懂“节欲”人生才得圆满,人有所敬畏才能恪守理性。能驾驭性情的这种理性诉诸行动惯性就是文化,没文化的人则无德、无品,谈不上文明传承。

4. 光明和正义是混溶一体的理想状态,基本表征是公正和平等,是善恶分明,是抑恶扬善。无论多平凡的人都有对光明和正义的渴望,无论多卑微的人,所行之善都会得到神明的褒彰。举头三尺有神明,据业受生辨轮回。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奉献之品,明暗有起伏和轮回,天地间有战胜黑暗之永恒力量。

5. 人与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互有联系、相互影响的,彼此之间是维特根斯坦式“绳索共同体”[6 ]48。环境是共享的,彼此之间为“命运共同体”。人不能盲目于个体性存在,人与人相互关联、互为条件和环境。维系社会道德和规矩,是在秩序中权衡得失之理据,是大家的义务,关涉到每一个人的言行。一个人做善事,会对大家都有利;一个人作恶,将有损于家园的安宁。人、神、物、佛是相系的,也是共生的;存异而共生,美美出万象。

6. 读书会明理,做事要顾人。生活事相见人心,事件之中显人品。生活之中有大“道”,宝卷之中有箴言。求是实干转命运,伤天害理难为人。多行善事广积德,成事留名有因果。扬善抑恶天地知,冥冥之中有报应。

宝卷中的“说教”关涉到对父辈、长者的尊重,建构的是人与人的和顺关系,维护的是人伦生态;对神、佛的信仰,建构的是“人―神”共生关系,探索的是人与非物质力量或超人力量的沟通渠道,维护的是人所领受的空间生态。人伦生态与空间生态共同构筑了一种具有大众审美指向的民间生态。

河西宝卷将中国传统中儒释道思想、信仰文化、知识分子经典著述中的知性精神打通融合,又将其通俗化、生活化,通过宣讲故事和匡扶道义相结合的叙事结构,张扬了爱家、爱人、爱生命、爱国、守诚、笃善等主题,同时演绎了事亲、尽孝、尊长、敬老、睦邻、拜神、信佛等义理。这些内容都是传统社会倡行的立身、做事原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支系,每种宝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言”介质,既有“家国一理”的通释性,也有“形而上”的“入世”诉求。

河西宝卷文本的最大意趣是:通过念卷活动折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理内蕴,将人的终极关怀和社会的宏大命题细化、分解到一个个具体的人间故事中,延传集体的文化记忆,把伦理道德表征为“集体人格”以建构和维护一种理想的人伦生态。宝卷文本在老百姓之间相互传播,看似是宣言崇儒信佛,实则是维护和谐的秩序,宣扬诚信为人、正直做人,宣扬普世价值;既是儒家知识和信仰文化的朴素主义教化,也是国家意志的家庭化诠释。可以说:乡村世界无大小,乡村世界无小事,乡村社会中隐藏着民间智慧。

三、“非遗”的传承与民间智慧

(一)“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农村社会各种条件较差,“非遗”会辅助生产、增加创收。“非遗”的传播、传承牵连着老百姓的物质需求,其上演的方式恰恰履行的是传承的节奏,譬如剪纸和贤孝就是从维持生计出发而发展成了一门手艺。那些直接能创造产品和劳动收入的“非遗”,其传承往往是一种“私人联系”行为,多是由特定的、专擅的“传承人”来推行的,具有自发性,政府力量介入得少。其传承中自然地灌注了一种“师承关系”,即师傅教、徒弟学,长者垂范,幼者效从,溪水绵延。按费孝通先生所讲:“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7 ]35在“差序格局”中,生活方式和理念中暗含的维持生计的竞争意识恰是一种动力。但老百姓的参与范围要视与这种“非遗”的直接关系而定,有时候是看他(她)能不能进入这个“私人化”的“关系网络”中。如果通过攀亲、缔邻、结缘、拜友等环节进入某个关系网络中,也即自己的关系圈和别人的关系圈搭接上联系,两种“人际圈”形成“交集”,这个人就有机会接续、延伸、传播对方的技术、手艺、精神理念等。

“非遗”的传承还彰显并能满足老百姓的精神需求,显现了老百姓喜于从信仰活动中获取精神力量的普遍状况。譬如河西宝卷中宣扬神、佛和儒家文化的正义力量,宣扬儒家君子、贤士、智者等文人知识分子的智慧,老百姓借助宝卷可以解悟“天――地――神――佛――人”相通、相连的义理,可融通宇宙想象、来世想象、家国想象,宝卷活动可以解决老百姓心理和精神上的一些困惑。所以说宝卷的传播不仅是宣扬宗教的需要,也是满足老百姓精神和心理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契合,加之宝卷活动有助于生产、有利于家园和谐稳定,共同促助了宝卷的流行。这些“非遗”是当年老百姓丰富精神生活、自释心灵向往的一种需要,带有寓教于乐的启蒙性,迎合着民众的精神消费,其上演也是在农闲时间――但是在新经济时代被逐渐解构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随着国家对发展经济的强调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随着市场调节供需功能的加强,走出小农经济、计划机制的市场化社会发展“熔断”了某些文化形式的自动传承链。像宝卷这种“非遗”原初带给老百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发生了变异,甚至说宝卷活动和宝卷文化已经不能有效解决老百姓在时代大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老百姓已经产生了新的需求,又可以通过新的方式来满足生活需要。因此,随着农村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民的关注重心也越来越紧随经济潮流。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农家逐渐多了可读的书籍、报刊,有了电视机,后来有了电脑,老百姓对宇宙、世界、社会的认识以及人生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年轻劳动力也走出家门“搞副业”(淘生活)去了,念卷活动逐渐减少,这一民俗活动也逐渐淡出了农家小院、淡出了民间生活轨道。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家大发展需要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那些日渐低落甚至濒临消失的生产、生活方式蕴含了民间智慧,需要上升到经验传承和文化认同的层面上来。于是,曾经小规模的生产方式、“私人”化的生活行为就被“发见”为一种“多样性”的文化,顺势被提升到带有国家意志的发展序列中,纳入“个人与集体”“家庭与国家”的关怀逻辑中,便给“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注入了当下视角和国家力量。

“非遗”作为一种历史资源,对其保护就在于肯定其中的民间智慧并还原为新时代的民众需要,在经验基础上拓展成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资源,张扬老百姓总结出来的接受范式,促助其与现代人生产和生活的粘合,发掘其对现代生活的有用性、对理想建构的建构功能。也即,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应该研究和挖掘这一“非遗”对现世老百姓需求的满足程度,探究“非遗”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探究老百姓的需求指向,这样才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延续“非遗”的现实需要。倡导“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角色和功能,也即在延续“非遗”在社会进程中的现实意义。有了需求,传承保护就有可能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拿河西宝卷来说,宝卷的传承表现了河西老百姓精神主流的流淌,宝卷文化注解了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民间生活方式。河西宝卷实质上包含了宝卷文本、宝卷活动、宝卷文化三个层面。如果仅将河西宝卷圈定在宝卷文本这一层面,对河西宝卷的传承与保护就可以仿写、出版发行、培养传承人等作为抓手。问题是,卷本可以印刷、复制,念卷人可以培养,但是念卷的氛围、气场以及老百姓对卷本和念卷的需求心理却难以操作。诚如对“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可以人为地左右,但“共同的经济基础”“共同的文化心理”① 却难以保证,需要尊重老百姓的选择、研究老百姓的心理。

(二)河西宝卷的民间智慧

在河西宝卷文化中,“卷本”是和“念卷”“起卷”“抄卷”结合在一起的,誊抄宝卷、创作宝卷(“起卷”)、依据曲调“念卷”、念卷人唱念表演和评议活动是河西宝卷活动的内在组成部分。剥离了创作、誊抄和唱念活动,就只剩下捧读的宝卷文本了,“宝卷活动”是不完整的。

1.“念卷”是指在某家庭中组织的唱念活动,附近邻居和该家主人围着“念卷人”坐在一起,听“念卷人”② 据卷本主题类型和情感基调,用一种特定的曲调和腔调唱念卷本的内容。唱念时依据的“乐曲”包括主曲(贯穿宝卷始终的主要曲调,包括“七字符”和“十字符”两种)、词牌(如“莲花落”“哭五更”“耍孩儿”“浪淘沙”“苦音七字符”等)、小曲(即民歌)。“唱腔”是“念卷人”根据故事情节表演出的声音腔调,或喜或悲、或抑或扬,具有观赏性。“乐曲”和“唱腔”多由口耳相传,不同的“念卷人”可以有不同的发挥,以达到悦耳、感人、增加趣味的目的。

在以往的念卷活动中,念卷人首先要洗手、静场,面对家中的神佛塑像或正堂主位要敬香、献表,安排小孩要安坐静听、不可说话和走动。在谁家念卷,谁家主人要准备香油、甜茶和土特产等熟食,一部分献于神佛前面,一部分供大家在评议宝卷时边聊边吃。唱念过程中念卷人要评议宝卷中的故事,还要引申到身边邻里之间的家庭事务中。因而,选择在谁家念卷,一般是该家或邻居中有子女不孝、儿媳犯奸、虐待老小、偷盗、伤人等事情,通过念卷活动借助卷中之理以惩戒、教育,促助劝善、改过,行使教化又寓教于乐。也有些念卷活动是在农闲时节,大家兴致所致,请来“先生”念卷,达到聆听故事、学习古今事理、娱乐消闲、融洽邻里关系、打发光阴等多重用意。后来大家对神佛的虔信度有所降低,念卷活动就显得有些随意了,肃穆气氛渐淡,念卷活动主要以娱乐休闲为主。

2.“起卷”是民间创作宝卷的活动。“起卷”的作者依据已有宝卷文本的格式和结构,将某故事、传说或历史小说改写成宝卷模式。譬如河西宝卷中《仙姑宝卷》就是民间文人根据甘肃临泽一带的仙姑传说写成的,如今在甘肃临泽还有一“仙姑寺”,寺中香火不断,一直延传着民间对仙姑的尊崇。《小罗成大闹教场宝卷》和《闻太师兵伐西岐宝卷》就是甘肃民乐吴油村的村民李开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隋唐演义》和《封神演义》改写成的宝卷。《西路军西征宝卷》是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高寺儿村的代福周在2008年根据红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故事编撰成的宝卷。这些都显示着宝卷能复制、也能创作的事实。

3.“抄卷”是复制卷本的一种行动,所誊抄的宝卷,先前是毛笔正楷书写,后来的抄卷者大多用的是钢笔,字体有楷书、行书、行楷、行草等。有些人在“抄卷”时会加入自己的习惯语言,或修改一些文字表述,或者改变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这时“抄卷”就有了创新、创造的性质,先有的宝卷文本就变成了“参照”。

“抄卷”行动的出发点有三种倾向:一是为了拥有宝卷。有人为了自家也有几部自己喜欢的宝卷,在自己想看的时候就可拿出来阅读,不至于问询到别人家去借。有些人家喜欢宝卷,但家中无人抄写,也会留下别人家的宝卷藏为己有――时间一久,那些被藏起来的宝卷就不好面世了,于是便有人再设法借来一本同名的宝卷抄写复制。有些宝卷是村民从邻村亲友处借来的,在归还之前誊抄复制一本宝卷也是常事。有些宝卷翻阅次数多了有破损,好心之人也会誊抄复制一本。二是为了学习文化和增长知识,有些读书人也会在农闲时节誊抄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宝卷。这一行动主观上为了“学习”,客观上便增加了宝卷文本的数量和传播可能。三是为了家中有宝卷来镇宅辟邪、召唤神佑。大部分河西宝卷的开篇都是“xx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天龙八部生欢喜,保佑大众永无灾(或者是‘男女大众永无灾’,或者是‘大众念佛永无灾’)。”宝卷活动宣扬了“正可压邪”的信念,参与念卷活动的人和信神、信佛的人家宁愿相信宝卷中有神佛,神佛就是“正能量”。家有宝卷,也可显示对神佛的虔诚度,以便得到更多的回报和呵护。家藏宝卷,一般是存放于正堂大柜上神佛塑像旁边存放钱票、账本、证件、印章等重要物件的小箱子里。逢一个人独睡房中或一两个人年轻人守家入睡时,也会拿出宝卷垫在枕头下面,以作辟邪、壮胆之用。

“宝卷活动”体现了民间自由信仰、自立参照、自我教化、自我管理,也是文化调适行动;“宝卷活动”是宝卷文化的活态表现,是一种传递文化的自觉,而非国家意识形态的刻意灌输。“念卷”活动建构了乡间一种小型的集会形式,虽然缺乏严密的组织形态和常规化的运作条规,但组织念卷活动、通过“唱”“念”“说”“评”“议”,满足了村民自发组织的自助教育和审知需求。

如果说“卷本”彰显了宝卷文本的内涵意蕴,“乐曲”显现了宝卷文化的音乐性、可听性(即宝卷不仅可以阅读,也可以聆听他人唱讲),“念卷”表现了宝卷文化的曲艺性、大众性和“自组织”性,那么“抄卷”就反映了宝卷文化的趣味性和大众参与性。诚然,如果说宝卷传抄活动显示了注重文化、积淀文化的历史意义,念卷活动可将宝卷中的精神文化普世化,那么,“起卷”活动显示了宝卷精神的广延化,以及与时俱进、自主调适的智慧。

另外,宝卷传唱活动离不开大家的参与,其中衍生出了一种群众自行维护、通过宝卷活动来强化规矩的“自组织”。这一“自组织”主要是为了组织大众对教义理念和儒家精神的学习,它可使得老百姓信服的伦理观念、信仰理性蔓延传播。这种“自组织”是非强制的,具有施教和受教的非官方性,也无严明的边界,是村民现身说法、开展教化、培育公信力的松散组织。民众在“自组织”之中感受到了主体性,发挥了民众的自主性,也暗喻了“人民的智慧在民间”。

宝卷文本和“念卷”“抄卷”等自组织活动是互为补充的,体现出的特点是:邻里参与、寓教于乐;以守信守节为宗旨,以惩恶扬善为目的,以传承文化为旨归。共同的意义是:修行扬善,树理维序。其间的自发组织某种程度上显示了河西走廊人民维护生态秩序的自觉,显现了一种自我维护“共生”的民间智慧。也许正是这种朴素的智慧,诠释了河西走廊多年来的人民和睦、民族和谐的经验。这一经验是属于该地域的,也是出自中华文化的。

四、河西宝卷作为“非遗”的价值体认

河西宝卷是一种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是链接河西人民与中华历史的桥梁,是河西人承接历史、衔接主流、融入时代的介质。文化不宜以金钱来衡量和左右;保护“非遗”就是在保护文化,保护文化就应该体认文化的惠世价值。

1. 河西宝卷是“走廊文明”的一部分,是河西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河西文化与敦煌文化是一体的,也是同质的。河西宝卷、河西文化、敦煌文化是在同期历史沉淀、同类文化机缘、同一地域土壤中培育起来的,既非单纯的走廊文化,也非单纯的文化,更非典型的“大漠游牧”文化或“雪域牧耕” [8 ]文化。河西宝卷、河西文化、敦煌文化是同一个大的文化板块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一文化板块丰富、多元、博大,具有交叉性、跨学科性,不可用一种文化模型来界定其类属。研究敦煌文化不能忽视河西文化,研究河西文化也不能脱离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涉及中华历史文化、儒家文化、文化、民族文化、石窟文化、家族文化,以及绘画、舞蹈、音乐、文学等艺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浓缩点。那么对待河西文化也就不能因为其地处偏隅而小觑其价值的广延性,不能感性地给河西文化降格,也不该将河西宝卷滞留在文学层面。

2. 河西宝卷是一种资源,或者说众多宝卷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资料库。因为在河西宝卷中,浓郁的方言、河西人熟谙的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宗教动向、边疆心理、国学传统、民族观念、国家理想、共同体意识等都有集中的体现。尤其河西走廊在国家版图嬗变中常常处于一种可供“摆渡”的位置,也即在国力强盛的时代,河西走廊是国家的边疆,是个不离不弃的边远地带;当中国在边疆政权和版图纷争的时候,河西走廊又处于战争、谈判、民族交往的前沿。从张骞出使西域、隋炀帝在焉支山会见西域各国使臣,到元代敦煌千佛洞的形成,再到共和国时代在河西走廊开掘油井、镍矿、煤矿、铁矿以及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建设,建成新型工业城市,加上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都说明了河西走廊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总是处于前沿位置、战略位置。发展经济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发展地方经济更离不了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地方文化的资源优势正是经济带上的厚重之处。河西宝卷承载了历史记忆,作为历史资源显现了“丝绸之路”上的信息链和经验记忆,意义不可罔顾。

3. 河西宝卷记录了河西民俗和民间仪式。宝卷中书写了河西人吃“行面拉条子”“揪片子”“掐疙瘩”等面食,讲到了“推磨”“铡草”“分家”① “祭祖”“走亲戚”“站娘家”“结结拜”“做针线活”、拜求“神婆”、迷信“阴阳”② 、信奉萨满③ 等活动,涉及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收割打碾、走亲访友、节庆“狂欢”等,呈现了“小节小庆、大节大庆”“小事亲房近邻办,大事联合家族办”的特点。像《武松杀嫂宝卷》《罗通扫北宝卷》《薛仁贵征东宝卷》《侯美英反朝宝卷》《康熙私访山东宝卷》《乾隆私访白却寺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孟姜女哭长城宝卷》等,不管故事所依托地在山东、河南还是北京或是江南,宝卷的叙述中都会穿插一些河西方言和河西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民俗资料性质,具有人类学的研究价值。

4. 河西宝卷桥接了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河西走廊生活着30多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都在河西扎下了深根。除了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聚居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哈萨克族,其他少数民族也散居在河西走廊,实际为多民族杂居状态。这众多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穿戴差不多一样的服装、习惯于相似的饮食和节庆礼仪,语言面貌和体制特征已经不能作为判定民族身份的技术指标。他们面临一样的经济潮流和生活时尚,共同守望着自然地理环境的赐予,他们听闻河西宝卷,有时候也会翻看河西宝卷。他们的子女从小学到大学有很多时间一起生活、学习,接受极其相似的文化教育。河西走廊的众多民族交融在同一经济带、文化区中,内部并无鲜明的边界意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友,彼此结亲,存异而共生,共享这一生活地带的人文环境和市场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等。所以说,河西宝卷在河西走廊的传递距离其实是河西人民亲友圈的距离,河西宝卷中倡导的精神追求、家园关怀、伦理期待、民族情怀、乡愁情结等主旨是河西人民内化的“同质”,对该区各少数民族也有吸引,潜移默化之中,没有谁能身在其中而又超脱于外,环境赋予了河西各族人民以相似的“个性”和“集体人格”。在河西走廊,“民族”已经不是一个区别族群身份和文化特征的实体性概念,民族概念已经镶嵌在河西大地文化环境的规定性中。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是一种文化形象,民族成员之间进入“共同体”的介质是文学和报纸中的意象。[9 ] 6想必在河西走廊,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理论会找到例证。

河西宝卷是精神化的物质,也是精神性的符号;宝卷活动是理想化地关照现实的文化,也可说是国家伦理的世俗化呈现。河西宝卷反映了智慧在民间,信仰在民俗活动中,甚至说在世俗文化中,民间信仰与家国伦理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这些自持的信仰体系、自助的约束机制、自为的教化理论、自守的敬畏底蕴,才使老百姓在四大系统中――完整而守衡的精神升华系统、心理调节系统、道德自律系统、审美比照系统――拥有和谐,使老百姓生活在良性的调适循环之中。河西宝卷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普通老百姓的,也是民族的;是地方的,也是国家的。这些都是不能断然分离的。

参考文献:

[1]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2] 方步和.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3] 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4] 纳日碧力戈,哈建军.守望尊严的必由之路及民族经验的认同理性[J].探索与争鸣,2016(2).

[5] 陆永峰,车锡伦.靖江宝卷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 于逢春.“中国疆域五大文明板块”视野下的西域[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9]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比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民风民俗手抄报篇10

端午节手抄报的图片欣赏端午节手抄报的图片1

端午节手抄报的图片2

端午节手抄报的图片3

端午节手抄报的资料:端午节传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手抄报的资料:端午节诗词《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张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