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08 15:51:32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jdifen”为你整理了这篇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调查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时间:2021年1月27日

调查地点:阳泉市郊区荫营镇西垴村

调查方法:上网查询、询问村里中老年人

调查内容:我看语文书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南北地区有所差异。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四川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

我们西垴村有一种习俗,正月十六晚上全村人会聚集在台底,每个人都拿上花灯游村。游村前先放烟花,放完烟花就开始游村,绕着村走一圈。我记得走的时候还会拿到差不多8个牌子,集齐后可以领奖品。现在,为了保护环境,烟花禁放了。今年受疫情影响,也不游村了。

这些年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它也成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调查感受:对我来说,没进行这个调查之前,我对年俗没有特别的感受,调查之后我对传统习俗的态度有所改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正是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2

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家乡春节文化习俗调查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1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二、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也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后来,造纸术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饺子形似“元宝”,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炮竹,即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如果非要扫,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才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时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再回家探亲。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年初四,接神迟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纸、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赶穷无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有观灯等习俗,故又称灯节。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2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3五千年云卷云舒,五千年斗转星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蕴藏着许多“举世宏伟”民俗文化,春节民俗无疑成为这里面的大话题。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进我的家乡——礼县,去探个究竟。

进入腊月,我们这里的老老少少就开始期盼着新年的到来。大部分家庭里边都喂着肉猪,大概腊月初八前后就要杀掉它,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一个重头戏。说到这,我们还流传着一句童谣活着叫它小曲吧!“腊月八,眼瞧花,还有二十二天过年呢!有猪的把猪杀,没猪的啃娃娃……”因此大多有条件的家庭在三、四月份都要到集市上去买头小猪崽来喂,到了年底杀了让其来扮演这出重头戏。

过上半月,小年也差不多就到了。在这期间当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呢!诸如收拾屋子、给孩子买新衣服等等。小年的晚上我们这要送灶王爷的,还有一个俗称是说灶王爷要上天呢。反正这些老祖宗手里的东西我暂时是搞不太清楚了。今天家长会在集市上买来灶糖,晚上烧香点蜡的时候给灶王爷献。过不了会儿,小孩子们就会争先去取下来自己吃。这样小年也就算告一段落了。

随着年味的越来越浓,人们也越来越忙了。三十的一天就忙着写春联、贴春联。到了晚上,毫无疑问全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吃,据说会在饺子里面包上面额不等的硬币,如果某个人吃到它的话,以示来年的好兆头;所以吃饺子的时候全家人会非常的热闹。年夜饭吃完后,妇女就收拾厨房,男子去烧香点蜡,开始“接先人”,具体怎么回事,我了解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之后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畅谈心声。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注重起精神文明了,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象征。

经过漫长的一月的“折腾”,新年也就随之到来了,大年初一早上家里的妻子和女儿会一块做一顿丰盛的大餐以示来年的好运势,吃完之后就是非常热闹的迎喜神了,鞭炮声、台鼓声,各种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一应俱全表演起来,可热闹了。但是这里问题着实不少,有不少人把这样的习俗早已抛之脑后了,搞不懂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许是因为他们太现实,不在乎这些表面上华而不实的东西?即便是如此,他们只顾着“掰长城”,也就是打麻将,虽然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但是他们不会顾那么多,靠那些东西去赚钱?这样可以吗?赢了的.人又能怎么样!说着说着就远了,不过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初一完了之后,和平常时间就没什么区别了,拿什么来拯救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民俗呢?

过了几天,大概初八开始到十三,大伙就开始准备春节的另一重头戏了,即社火活动。由指定的一届社火会成员四人来操办,全民参与,用四五天的时间来糊龙、船、毛驴、狮子、牛娃,还有装身子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十三晚上八点左右开始演出,共演三个晚上,顺序依次是狂龙、秧歌、花棍、牛娃、毛驴、狮子、耍拳、渡船等一系列活动。我们村的这一系列装扮都是人工制作的,一代代相传,少说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吧,这应当是一大特色。每年外村的人前来观看的人也不少,颇受邻村的欢迎。以前我小的时候,就这么十几项活动也能进行两个多小时,

但近几年只进行一个小时多一点,也说不清什么原因,就我个人觉得原因有这么几点:

1、老一辈演员现在岁数也大了,大多都已退休,或不愿意再去演,把它淡化了,新的演员缺乏演技,无经验,演出时间缩短;

2、人员的流失,大多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返乡,还有儿童进城求学,上课时间太早而无法去出演;

3、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淡化社火活动,这包括村干部,社火会成员的不重视;

4、资金收集困难等等。至此,社火活动就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个在全国各地都算是一项重要的春节民俗了,其具体情况想必大家也都熟悉的,我也就在这里不多废话了!我们这里的春节民俗活动也就这么个情况,说了这么多你有没觉得大这另你小有震撼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并且身为历史(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深感背负重任之大!看到我们民俗当中的好多东西流失了,我想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现在的人对精神文明的东西重视不够,政府给保护这些民俗文化的投资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民间无力支付保存和发展它的费用。因此应加大政府对它的投入力度。当然民间人们也应从思想上根除对民俗的不重视,这样的话,我们民间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不会就这样散失。对我们当地的民俗遗产重塑当初的雄姿我还是挺有信心的,我个人对今年我们村的民俗活动也贡献出了微薄的力量,相信我们民间的这些精神财富在政府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会发展的更加辉煌!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4调查地点: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调查人:______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习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故事,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馃、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平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政府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臵“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平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5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农村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年青一代受到世界综合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与兴趣等方面出现“西化”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所淡化。春节期间,我对家乡农村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适当的调查,分享给同学们,借此激发同学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并思考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

下面向大家汇报关于春节习俗的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

一、春联

走访和观察了几十户人家,认真查看和欣赏了各种对联,现将我的分析汇报给大家。

1、春联的格式

正门对联:贴在门堂中,纸张较宽大,字数一般4-5个大字,少数铁门有7个大字的。

门旁对联:贴于门两旁,一般木门旁较窄,多数是7个小字对联,也有9个小字对联。有些人家是大铁门,则是7-9个大字对联。

门头横联:贴于门堂上方,多数情况下木门才有,字数讲究为偶数,字数一般是10个字,通常是由一副完整对联构成的,

“四个字”:贴于门头正上方,特大字,反应主人的吉祥心意。常见为“紫气东来”、“飞熊镇第”、“耕读传家”等。

“福”字:正门的最上方通常贴一个“福”字。有的正贴,也有倒贴的。倒贴寓意“福到”。

柱联:贴于各种柱子上,大字对联,通常7-9个字。

迎喜条:通常贴在家门口的树上,如“迎喜接福”、“四季平安”、“四方来财”等

2、春联的内容

正门对联的内容多半都是积极、乐观、祥和、祝福等等美好的。

祈愿类的,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

言志类的,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祝寿类的,如“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

歌颂类的,如“国梦圆时家梦好,政风畅处世风清”

写景类的,如“几行绿柳门户晓,一树红梅万户春”

行业类的,如“联通千里全家福,信达万户百姓欢“

励志类的,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3、春联的材质与种类

(1)地方工艺的红纸人工书写:比如,我爷爷就喜欢买当地叫“凤凰特红”红纸,在白纸上涂上红色涂料,越晒越红。用碳素墨水书写对联,即使一年过去了,还是黑字黑的发亮,红纸则鲜红如新。

(2)印刷版:就是在一般的红纸上印刷黑色字迹的对联,这种对联开始好看,时间长了就会裉色发白。

(3)烫金版:也属于印刷的一种,在红纸上印刷烫金字对联,金光闪闪,很好看,但阳光晒的时间长了,字就会掉下脱落。

很多年青人不太讲究,喜欢买印刷版对联,方便省事。但是年龄大一些的人喜欢买好红纸,请人到家写对联或订购手写的对联。其实,后者赋有传统文化气息,值得推崇。

4、贴春联

(1)时间

贴春联通常时间是除夕当天的上午,贴好春联就等着吃午饭了。但也有提前一天、二天贴春联的。大人们说,民间有习俗,穷人家过年就是“年关”,但只要贴上春联,债主见到了就不会上门要债了。

(2)程序

“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之前,通常要上一年的旧春联撕掉,把门清理干净。

农村一般会先“打”好“浆糊”,然后裁好对联,做好准备。先在门上相应部位涂上浆糊,然后把对联拉直,轻轻贴上去,稍微调整后,用抹布压平即可。有时候要借助椅子、凳子和梯子才行。

贴对联也讲究文化,传统文化要求左边为上联,右边为下联,而上下联的判断依据是平仄声,需要了解对联知识并拼音基础好。如果家里人没有文化,你从他家的春联贴法就可以看出来。

5、特殊的孝联

对于家中有人去世的家庭,很多人家会贴1-3年的孝联,以示对亲人的沉痛悼念。

二、烟花爆竹

在传统的习俗中,春节放烟花爆竹是不可缺少的,硫磺硝烟味总是和春节的气息紧密整合在一起。人们总是以为烟花爆竹放的越响亮,来年的运气就会越好。网络查询可知:放爆竹是为驱逐一个叫“年”的吃人怪物,以确保民众平安,进而演化为一种祈福平安的民间习俗。

1、燃放时间

(1)过小年,腊月二十三的晚上,目的是为了送灶神回娘家(天堂)。民以食为天,期盼灶神能“上天说好话,下地保平安”。

(2)除夕年夜饭时。过去,年夜饭是在晚上,如今“抢过年”,不少人家上午没到十点就吃饭了。

(3)除夕半夜12:00时。“爆竹一声除旧岁”,守夜结束时,爆竹声震天,接“灶神”回家,迎接新年的到来。

(4)正月初一的早晨,俗称“开门炮”。民众很讲究“开门炮”,希望一次呵成,预示新的`一年中一切顺利!

(5)正月初三早上“送年”。过去,表示节日完成,需要开始下地干活了。

2、烟花爆竹的种类

(1)礼炮型烟花:观赏性强,冲击力大,安全性要求高,燃放需要在空旷地带,当然价格也是较贵的。据说是近十多年才有的,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往往燃放的既多又“豪”!

(2)鞭炮:有普通鞭炮与闪光炮(如“遍地红”)两种,前者是传统简装鞭炮,价格较便宜,后者是精包装、安全性好的鞭炮,价格较贵。鞭炮燃放起来持续响亮,预示顺当,是春节必不可少的。

(3)手持烟花:通常是儿童们手持燃放的观赏、娱乐型烟花。我小时候就喜欢缠着父母买这种烟花玩。

3、反思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即使在乡下不限放烟花爆竹,相对于往年,燃放的数量已经有所减少。以往,除夕及正月初一,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村庄和街道,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硝烟味道,让人咳嗽不已,简直令人窒息,呼吸困难!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还在小学,爷爷奶奶要求爸爸过年也要放烟花。后来,经过爸爸、妈妈和我的建议和反复劝说,爷爷奶奶就再也不要求燃放烟花。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在老家爷爷奶奶准备好过年的鞭炮,爸爸在单位和小区里再也没有燃放过任何烟花或炮竹。作为老师,爸爸每到春节都教育学生爱护环境,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他确实以身作则做到了。

烟花易冷。不管烟花爆竹多美,过多地燃放的确对环境空气产生了污染,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听在曾经在上海过春节的大舅说,上海过春节非常安静,根本没有一点儿鞭炮声,但大街上的年味也很浓厚。或许,我们也要改变思想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改良与发展,对烟花爆竹进行必要的控制。

三、走亲访友喜酒忙

1、走亲访友是春节最热闹的事情。

现代人工作繁忙,不少亲人打工在外,春节成为亲戚之间互动的主要时期。一般地,走亲访友都会带点礼品。礼品多数为酒类、乳制品,也有其他的,如香烟、保健品、糖果或玩具等。到家后,主人会招呼大家先围在火盆周围,端出各种糖果零食,泡上家中最好的茶水,一起拉起家常。

一般地,血缘关系近、平时关系好的亲朋好友会留下来一起吃饭,仿佛不吃饭是对主人的不尊敬。老年人特别希望亲戚朋友在家里多热闹一段时间,所以有不少亲友会选择聊天、喝酒、打牌,把热闹的气氛搞的浓厚,主人会很开心,事后也会津津乐道。

2、喜酒扎堆礼金重

因为平时在外工作的人多,乡村多半是妇孺儿童和老人,所以很多人把喜酒安排在春节期间,比如结婚、乔迁,甚至还有把孩子周岁喜酒提前或推后到春节期间,图的是亲戚朋友都能到场,热闹一些。这些扎堆的喜酒无形中使得春节变得更加匆忙,甚至会遇到一天要喝2-5家喜酒的情况。

3、反思与新气象

走亲访友带礼品导致浪费较大,虽然有的家庭可以把A带来的礼品转送给B,而B又流转给C,但最终家家都会留下一类酒品和乳制品等,而今礼品动辄几百元,导致每个家庭花销很大。但实际中,很多家庭一年也喝不了几瓶酒,礼品往往过期了也用不掉,浪费惊人。

喜酒扎堆使得很多人春节礼金花销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礼金越来越重,由于崇尚礼尚往来,礼金的攀比导致的经济压力也不小。

然而,春节也出现了新气象。

(1)有不少家族统一意见,春节往来不再带礼品,彼此之间见面聊天、喝酒、打牌,图个热闹,就非常不错。

(2)也有一些家族搞AA制新团拜,把家族的亲人约到酒店,一起见面吃饭、聊天、娱乐,不要天天张家李家到处跑,效果也是很好的。

(3)也有家族轮流到访。今年一起到A家、B家,明年一起到C家、D家,等等。这样很多家庭可以解放出来,主办家庭也能一次待百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结束语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重大经济因素参与,我的调查报告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我的调查报告能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思考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使得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内涵得到更好的丰富与发展。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3篇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春节调查报告范文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范文3篇

寒假春节调查报告范文3篇

关于春节调查报告范文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2)

过年调查报告3篇

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报告总结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 丽江; 对外汉语; 动机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45-03

在丽江旅游业高度发展的今天,丽江的对外汉语教育也蓬勃兴起。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1995年6月,根据云教外字(95)第170号文,云南省教育委员会,丽江教育学院(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95)第1号“关于申报开办对外汉语班的报告”文件。丽江教育学院于1995年9月开始招收短期汉语和纳西文化考察班,当时在校学习汉语和纳西语言文化的留学生仅有5人,来自丹麦、英国、新西兰和美国四个国家。随着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在校留学生人数逐年增长。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泰国、菲律宾、越南、老挝等14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了大批的人才。[1]丽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并非是一个汉语发达的地区,是什么使留学生选择了丽江,他们对丽江又有哪些感受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做了深入的调查,以下是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

一、丽江吸引留学生的独特之处

(一)最初知道丽江的途径

1.通过网络和媒体宣传。在被调查的十一位留学生中,有四位留学生是通过网络和媒体宣传最先知道丽江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6%。有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留学生说,她在网络上知道了丽江,对摩梭人的生活和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来到了丽江。一位泰国留学生说她在泰国的时候,上网知道了丽江的故事。一位韩国留学生告诉我们,过去在韩国的电视等媒体中介绍的大部分是中国北方,现在随着到丽江旅游的韩国人的增多,知道丽江的韩国人也越来越多,所以最近韩国的电视等媒体中也常常介绍云南和丽江。

2.通过朋友介绍。在被调查的十一位留学生中,有三位是通过他们的朋友介绍最先了解丽江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7%。一位来自美国的留学生说,有一个曾到过丽江的朋友告诉她:丽江很美,一定要去。所以她来到了丽江。一位来自菲律宾的留学生告诉我们,他是通过住在丽江的菲律宾朋友知道丽江的。

3.来到中国后知道了丽江。在被调查的十一位留学生中,有三位是来到中国以后知道了丽江,占被调查人数的27%。一位荷兰的留学生说,在北京生活的时候他知道了丽江。有两位美国留学生分别是到了中国和云南以后知道丽江的。

4.到丽江旅游后留在了丽江。在被调查的这些留学生中,有一位是来到丽江旅游以后,被丽江的风光所吸引,于是留在丽江学习,占被调查人数的9%。

(二)丽江最吸引留学生的地方(见表1)

1.丽江古城是各个年龄段、中西方留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喜欢丽江古城的留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53%。他们喜欢古城的建筑、古城的水、古城里生活的纳西人及休闲的生活氛围。

2.丽江束河古镇是又一个留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喜欢束河古镇的留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2%。他们喜欢那里的水、喜欢那里悠闲清净的氛围,他们觉得古城与之相比游客太多、太嘈杂,所以他们更喜欢束河古镇。

3.玉龙雪山、拉市海、泸沽湖、象山、黑龙潭、白水台等地是较吸引留学生的地方。喜欢这些地方的留学生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5.8%。有一个美国留学生说,当她的家人或朋友从美国来丽江旅游时,她会介绍他们去爬象山。有一个留学生在黑龙潭还没有开放的时候,告诉我他每天放学以后都要从黑龙潭走路回家,为此他办了黑龙潭门票的年卡。刚到丽江的留学生下课后,常常会望着玉龙雪山说,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去那里?到过白水台的留学生会相互介绍,他们常常相约徒步旅行到那里观光。

(三)留学生感兴趣的丽江文化(见表2)

1.丽江丰富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丽江有纳西族、彝族、白族、傈僳族、普米族、傣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文化,留学生深深被这些民族风俗吸引,这些民族风俗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持这种态度的留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38%。

2.纳西歌舞。一位来自泰国的留学生说,她最喜欢纳西打跳。一位韩国留学生告诉我们,丽江的民族舞蹈是最欢快的,逢年过节,人们围着篝火跳舞,很有意思。持这种态度的留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9%。

3.纳西社会生活。他们惊诧于纳西大家庭生活的和谐;纳西人的好客和友善;纳西社会轻松、自由自在的生活氛围……这些都是他们感兴趣的。持这种态度的留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9.5%。

4.丽江的婚俗。一位澳大利亚的留学生说,她最感兴趣的是丽江人结婚的风俗,特别是新郎背着新娘回家的习俗。一位美国留学生说,纳西的婚俗非常有意思,和美国的婚俗有很大差异,她很感兴趣。持这种态度的留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9.5%。

5.纳西族文化、丽江古老的历史文化、丽江的彝族文化、丽江的食品、丽江的农耕文化等是留学生感兴趣的重要内容,持这些态度的留学生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4.7%。有一位来自美国的留学生说,他在来丽江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用牛耕地的情境,还有当地的一些农业情况都吸引着他。

(四)留学生喜欢的丽江风味食品(见表3):

1.留学生对丽江本地的食品最感兴趣的是杂锅菜。喜欢杂锅菜的留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9%。在美国蔬菜是较贵的食品,但在丽江蔬菜较便宜,如果住在农村附近,他们常常会得到丽江人赠送的很多蔬菜,而丽江人的杂锅菜是他们最喜欢的本地食品。有一位美籍韩国人告诉我,当她打电话告诉她的美国朋友丽江有很多很多蔬菜时,她的朋友都非常羡慕。欧美留学生较喜欢这一食品,其中女性较多。

2.米线、饵丝这类食品也是留学生较喜欢的食品。作为著名旅游城市的丽江,也汇聚了众多的中国风味食品。对于食物只讲究营养而制作单调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常常被云南地方风味的工艺吸引,过桥米线等风味是他们喜欢的食品。喜欢过桥米线的留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9%。

3.丽江特有的凉粉、炒饵丝、纳西火锅、纳西烧烤、丽江粑粑等也是留学生喜爱的食品。其中欧美学生较多,大多为女性。喜欢这些食品的留学生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9.5%。

4.火腿炒饭、蜜饯、气锅鸡等也是留学生喜爱的食品。其中欧美学生较多,大多为女性。喜欢这些食品的留学生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4.7%。

(五)留学生认为丽江最有价值的东西(见表4)

1.有15.3%的留学生认为丽江古城是丽江最有价值的。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那里古老的街道、独特的民居、优美的环境等等无不吸引着外国同胞,使他们流连忘返。持这种态度的大多来自欧美国家。其中女性较多。

2.认为丽江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最有价值的留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5.3%。丽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让留学生徜徉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中,使他们惊叹、学习、热爱,最后融会于其中。

3.美丽的风光是最有价值的,持这种态度的留学生同样占被调查人数的15.3%。学习之余,大多数在丽江学习的留学生都要去喜欢徒步旅游,他们中有的是摄影师,有的是导游,有的是运动员,他们被丽江的美丽风光深深打动,业余时间他们会去攀援哈巴雪山徒步到虎跳峡等。这样认为的留学生大多数来自美国,其中男性较多。

4.新鲜的空气是最有价值的,持这种态度的留学生同样占被调查人数的15.3%。无污染的空气、在任何城市都很难见到的湛蓝的天空…….这是留学生认为最有价值的。其中美国留学生较多,女性占大多数。

5.认为纳西社会生活是丽江最有价值的留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5.3%。如前所述,留学生喜欢纳西社会的那种生活氛围,纳西人家的和谐生活,特别是纳西人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是他们所羡慕的。一位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说,她特别羡慕丽江人的生活,他们的家庭气氛很和谐,有老有小,很温馨。持这种态度的留学生大多数来自东南亚,其中女性较多。

6.纳西人是最有价值的,持这种态度的留学生同样占被调查人数的15.3%。他们认为那些创造了独特丽江的纳西人及其他少数民族是最有价值的,是纳西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创造了独特的丽江文化。持这种态度的留学生大多来自美国。有一位美国留学生说,她认为那些生活在古城的纳西老奶奶是最有价值的,她甚至为这些纳西奶奶渐渐消逝,新一代的纳西妇女却越来越汉化而忧伤。

7.束河古镇是最有价值的,持这种态度的留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7.6%。束河古镇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自然风光赢得了留学生的赞许。一位美国留学生认为,丽江古城很有价值,但是原住民很少,而且游人太多太嘈杂,束河古镇的原住民较多,水很清,不太嘈杂。

二、选择在丽江学习汉语的动因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留学生选择在丽江学习汉语的动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丽江独特的物质文化环境

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如前所述,许多留学生在学习之余经常徒步旅行,饱览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特别是无污染的空气。跨文化适应一方面是心理适应[2],对丽江自然风光的喜爱,促成了他们对丽江这一跨文化环境心理适应的第一步。

丽江的低消费。其实丽江的物价不算低,但是留学生常常愿意居住到乡下或离乡村较近的地方,他们可以廉价地得到他们喜爱的蔬菜和水果。

丽江的美食。地处边疆的丽江,有着许多保留完好的原生态食品,加上旅游城市汇集了中国许多的名菜,形成丽江丰富的食品资源,特别是对于那些重营养不重工艺的西方人,丽江的丰富食品深深吸引着他们。

“离我们国家比较近。”由于云南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云南周边的东盟各国的留学生。“离我们国家比较近。”是他们来云南来丽江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作需要。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丽江已成为世界的丽江,也吸引着许多的跨国集团,有些员工因为工作需要,到丽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汉语。

物质决定意识[3]。丽江独特的物质文化环境是留学生游学在丽江的物质保障。

(二)丽江古老的本土文化环境

1.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丽江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少有的世界三遗产地: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纳西族的东巴古籍是世界记忆遗产;三江并流是世界自然遗产。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学习汉语,留学生们可以直接接触到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及其丰富的内涵。这种文化化的教学环境对留学生汉语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

2.风俗习惯。在被调查的留学生中,有近30%的学生对丽江特有的民俗文化有浓厚兴趣。特别是对丽江纳西族的日常生活习俗尤其感兴趣。像美国留学生孙佳琪(Jacquekine S.Pinson)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玉龙山下的村庄——一个美国家庭亲历的纳西生活》(What Yuo Can’t See is Medicine)。[5]在丽江学习,同时体验丽江的生活,这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内化所学的知识,获得了亲身的知识体验和积累。[6]

3.纳西人。人是文化的存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7]调查显示留学生被纯朴的当地人及他们的生活态度所吸引。他们说最难忘丽江古城的纳西人悠闲从容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汉语,可以说是一种尝试放松自己的学习策略[8]。

4.丽江的一切。丽江的一切都吸引着留学生,他们对丽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也能转化为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愉悦感,使人们乐于学习。[9]

跨文化适应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为社会文化适应,对丽江古老的本土民族文化的热爱,促成了留学生在丽江的社会文化适应。[1]

“学者出于心。”[10]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留学生选择丽江作为学习汉语的环境,与他们对丽江的心灵感受密切相关。“学者要知所好。”[11]丽江虽然不是一个汉语发达的地区,但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无形中对简化课堂教学语言,优化教学效果,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致使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在丽江学习汉语。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2]留学生对丽江文化及环境的兴趣,转化成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了他们在丽江学习汉语的愿心、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郭力.来华留学生教育与国际推广[J].大理学院学报,2009,(9).

[2] 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心理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6):135-142.

[3] 王锐生,薛文华.马克思注意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 黄甫全.当代教育环境的实质新探:文化哲学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2002,(5):31-36.

[5] (美)孙佳琪(Jacquekine S.Pinson)著.赵庆莲,和云峰译.玉龙山下的村庄—— 一个美国家庭亲历的纳西生活(What Yuo Can’t See is Medicine)[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6] 熊鑫,范蔚.论教师职前教育史诗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评价[J].大理学院学报,2010(1):84-87.

[7] 张如梅.境外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影响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2(8):88-89.

[8] 马维金,张如梅.大理学院留学生汉语口语学习策略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1(11):94-96.

[9] 燕国才.中国古代论有效学习条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2010(1):24-33.

[10] 燕国才.刘昼的教育心里思想[J].南通大学学报,2005(1):26-32.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4

本调查报告对丧葬礼仪及民间纸扎工艺的研究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也参考了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本报告试运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对民间纸扎文化做出描述,来简单地讨论民间纸扎工艺作为民间最后的殡葬文化与民众生活的关系以及在当今农村思想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探讨村庄中丧葬祭祀活动中纸扎在工艺、表现样式等诸多方面的演变,说明纸扎品不单单是丧葬祭祀用品,它的变化,不仅仅是技艺与样式的改变,更多的则是当代社会的人生信仰与社会风尚正在发生的转变。

关键词:山东老砦镇;丧葬习俗;纸扎工艺;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K89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一、调查地点介绍

老砦乡位于有“北国江南鱼米之乡”之誉山东省鱼台县的最东端,中国北方最大淡水湖的西岸,为山东、江苏两省,鱼台、微山、沛县、丰县四县交界处,济徐公路、京杭运河并行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运输业兴旺发达。受孔孟文化洗礼,铸就了老砦知书达礼、忠厚诚信之风范。老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良好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丰富的农、湖、畜产品,充足的地下煤炭资源,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优厚的发展环境。

全乡总面积36.8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总人口2.93万。全乡四周被四条河流所包围,沟渠纵横,土地肥沃,拥有13处排灌站,水浇条件便利,基本达到旱涝保收。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已形成了反季节蔬菜、白莲藕、元葱等高价值种植模式。依据沿湖优势,畜牧养殖业特色明显,已形成1.2万只小尾寒羊、1.6万只波尔山羊、1万头猪、11万只微湖麻鸭的养殖规模。沿湖低洼地开发取得显著成绩,全乡养殖水面达到6500亩,螃蟹、大口胭脂鱼、鲶鱼等一批名特品种养已成规模之势。

老砦乡地下煤炭资源丰富,煤层厚、煤层多,投资4.6亿元建设的、年设计能力120万吨的、司法部属大型矿井湖西煤矿已正式投产。一批依托煤矿建设的洗煤化工项目及服务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围绕“农业强业、工业强乡、财政强乡” 目标,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创新思路、比学赶超、扎实苦干,努力在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上求突破,全乡经济正处速发展阶段。

二、调查过程

为了完成这次田野调查,我于2013年春节期间,两次前往老砦乡的刘寨、李集、王庄,对这些村庄的丧葬礼仪及纸扎工艺进行调查和询问并进行了归纳。

(一)纸扎的源流以及当代的发展

纸扎在民间的叫法不尽相同,比如糊纸、扎纸、扎罩子、扎作等等。广义的纸扎涵盖了店铺门面装潢、彩门、灵棚、戏台、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而狭义的纸扎指的就是丧俗纸扎,一般指代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纸人纸马、摇钱树、家禽等焚烧类的纸品。

纸扎的渊源是古代用于殉葬的俑人,古人奉死者为神明,故称专门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为明器。早先的明器多取于陶、木、竹、瓦等材料,北宋后期,出现了以纸为原料的明器,到了明、清之后,那丧事中的纸扎,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在丧葬用品中,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的衍变,表明了民俗艺术的沿续和发展,是生存在民间社会的“活化石”。供奉纸扎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用丧俗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最初的殉葬品是用活人活物来充当的。奴隶社会,贵族死后盛行以活人殉葬。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过于残酷而逐渐被废除。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成的草人,孔子称之为“束草为人形”的“刍灵”。后来又发展为用木偶人陪葬,大体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统称为“明器”。在丧葬用品中,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的衍变,展示了我国民俗艺术的沿续和发展轨迹,同时也是生存在民间社会的“活化石”。

丧葬中为逝者陪送物品的礼俗由来已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之后灵魂不死的“万物有灵”观念,它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原始人类认为人死之后,他们的灵魂其实是转移到了另外一个空间去延续,在那个生存空间,同样需要有物质生活的享受和保障。所以,在为逝者下葬前都竭尽所能的为其陪葬生前所用的生活用品。原始部落墓葬中所出土的一些陪葬石器、陶器、玉器就是这一思想观念最有力的见证。

(二)纸扎的文化功能.

在中国传统礼仪观念中,丧葬习俗是一项非常繁琐的民俗活动,一场轰轰烈烈的白事,被人们看作一个人一生的完美归宿,现今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观念依然表现得非常突出,而通过这些丧葬礼仪活动,也产生了一大批民俗行业,扎纸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丧葬纸扎在其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下,流露的是人们对逝者的悲痛之情和哀婉之伤,是广大民众独有的悼念和追悼形式,它是直接祭奠于死者灵魂的一种送行方式。寄托的是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和美好祈愿的民间艺术,是生人希望死者生活改变的一种做法,是出于表达在生者对往生者的一点心意,纸扎的存在和使用是对生死两界的交流的一种强化。今后的纸扎行业也会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工艺会做得更精美,而价格也会相应提高。纸扎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它广泛地依附于丧葬习俗中,并成为丧葬习俗完成和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形象载体,其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越其审美意义。作为一种迷信陋俗,烧纸扎之类的活动一向受到有识之士的批评,作为一种风俗事象,它的演变轨迹倒是可以窥探世态人情。

(三)丧葬习俗中的纸扎工艺及其意义

通过与所调查村庄的村民开放式的对话,我了解到,现存于这些村庄的纸扎种类不外乎以下四类:一种是神像,比如焚烧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侍者等;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等。这些纸扎作品取材巧妙,惟妙惟肖,与时俱进,体现出了扎纸活人的精湛手艺,过去是纸人、纸马、纸屋、纸箱、纸供具、葫芦吊子等一些式样简单,做工粗糙的纸活,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则演变为扎俊男美女、纸人马,甚至有人扎纸奔驰、纸飞机、纸金库、纸电视、和纸楼房等,流传至今变成了一种民俗民情。

在调查期间,恰遇到一户人家的老人去世,我看到,办丧事的人家在老街上立起了巨大的纸扎牌坊,从老街到办丧事的人家的路两边放满了前来吊唁的人送的花圈和各式各样的纸活,听说是已逝老人的两个女婿花钱扎的,很“好看”,有四老四少、纸轿、纸牛,牛看上去实际上是马,后来才知道,男人称马,女人要称牛,还有很多的生活用品,从别墅、汽车到电冰箱、电视、洗衣机、沙发、元宝,一应俱全。这些纸活要用在出殡行列中,到人下葬时在坟前用火焚化,给死者带到“阴间”享用的,寄托着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与祈愿。

据所调查村庄上的一名红白喜事的“忙人”(指办事人家请来专门负责管理所有事项的人)介绍,在农村的丧事期间,要搭台子演戏,乐队鸣奏,把逝者尸体停放好后,在尸体前面支几张条桌或长木板,上面先铺上白纸或黄纸,然后依次摆放好所有纸活,把纸活在灵堂摆好后,在灵堂前方棚口杆上横拴一条线绳子,要挽挂好四条或八条白纸竖写的吊联,中间挂葫芦吊子,在棺罩上扎的纸活主题一般为人或动物,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于鬼魂,庇佑和安抚生者。而这些纸活一般是老年人逝世后的当天,由逝者的女婿花钱定做,做的越多,排场越大,在外人看来则是一种孝心与祈愿的最好的表达形式。

(四)丧葬习俗的纸扎工艺该如何传承和保护

纸被发明并大批量生产使用后,纸冥器在丧葬中开始被大量使用。在随葬品种方面,除了由殉葬俑演变而成的纸扎人,如金童玉女、侍奉仆人,还有模仿现实生活所造的房屋楼阁、交通工具、家电等生活用品。

中国自古就有厚葬之风,尤其是齐鲁之地民风重礼重孝,因此,在山东民间葬俗中,焚烧纸扎品表示礼孝的风气也就殊胜。殡葬活动中使用的纸扎,因为它是较为迷信的一种祭祀方式,它与当今社会主流的革新除弊的移风易俗相违背。最近几年,丧葬祭奠中的迷信风俗,正由农村向城市蔓延,趋势愈演愈烈,在一些城区的花圈店、冥品店、冥品一条街上,纸扎的奔驰汽车、欧洲别墅、笔记本电脑、总统套房甚至保姆、保镖、二奶和狼狗,都成了畅销的祭品。我们中华民族一向重视民族文化,亲人离去,举行一些悼念活动和仪式,寄托哀思,本来无可厚非,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与悼念和寄托哀思的初衷背道而驰,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过于粗俗化的丧葬祭奠文化,不仅从根本上背离原本所附有的精神层面,还会助长奢侈攀比之风。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纸扎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狭小,或许它也会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人们通过使用纸扎所表现出来的丧葬文化的传承,却是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而丧葬礼俗及依附其上的纸扎工艺的传承与变革,可以反映文化与时代的变迁。

在我参加的姥爷的葬礼中,就曾亲眼看到,那些花费几万元的纸活在短短不到几分钟之内就化为灰烬,不禁觉得有些浪费和惋惜,这种做法不但浪费、危险、影响健康,又污染空气。为避免这种社会风气,当今社会倡导发扬文明节俭的丧葬文化传统,但是传统民俗的改变和流失,势必会导致一些相关行业的减弱。

众所周知,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风俗必须靠生活中的广大民众的传承和实践才能延续,但一些不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终究会被淘汰,其实有些东西看起来好像遗失了,但可能正以另一种形式吸引人们继续参与,延续下去。所以烧纸扎这种做法,也会慢慢改变,看看现代人所烧的纸扎品,都是在紧跟时代进步的,这些形式上的部分可能不同,但心意不会因此而消失,缅怀已故亲人和美好祈愿的价值观,也不会因为形式上的改变而荡然无存。

总结:

鱼台是个小地方,老砦镇更小,刘寨、李集、王庄更是小中之小,但是民俗越是在小的地方反而保存的越完整,丧葬礼中纸扎工艺所其中蕴含着的无尽的民俗宝藏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传承。

通过这次调查,我的收获颇多,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准备工作不太充分,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所到地方,有些方言听起来比较困难。希望下次有所改进 。

参考文献

[1]黄清泉:《谈民间纸扎艺术的文化价值》,《湄洲日报》,2008年第9期

[2]潘鲁生:《民俗“纸扎”之源流》,《中国文化报》,2006年第4期

[3]李新华:《山东丧葬纸扎工艺的形态及其开发利用》,《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

[4]覃子迪:《纸扎――开往阴曹地府的地铁》,《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7期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5

清明节调查报告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清明节调查报告

清明节日期间,我跟家里人去扫墓的时候,看到山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的先人的墓碑前都有大堆大堆纸钱(冥币)燃烧过后的灰烬。我想,这么多的纸张被烧掉了,多浪费啊!如果变成作业本都够我用好多年了!于是,我对今年清明节人们烧纸钱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 查

我调查了外公所住的村子里10户人家今年用于扫墓的花费,其中单单用于买纸钱的花费是这样的:20元以下的有3家,40元的有5家,50元以上的有2家。平均每家人要花费大概36元买纸钱。

分 析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我们有用放鞭炮、烧纸钱、焚香烛的习俗来祭拜祖先,所以,许多人在扫墓、追思先人的时候也花费了一笔钱。外公住的村子里有住户35户,那么,今年全村人用于清明节燃烧纸钱的费用就是1260元。全县如果按50000户人标准算,今年烧纸钱要花费180万元。这足以建设好多所希望小学了!

结 论

我不赞成清明节祭拜祖先时燃放鞭炮、烧纸钱。原因有:

1、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还会白白浪费许多的金钱。

2、大多数人在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不会注意脚下的花草,直接在草地上烧,会把花草和小树烧死。

3、有时忽然一阵大风就把燃烧的纸钱吹到干燥的草丛中,引发森林大火。

总之,我发现清明节燃放鞭炮、烧纸钱的习俗有很多不好之处,而且会浪费掉宝贵的金钱。

建 议

我建议大家清明节文明祭祖,自觉行事,花费尽量不要超过10元以上。有关部门也要鼓励人们节俭祭拜,绿色扫墓,比如可以用种树栽花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

清明节调查报告

上已节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已日,在周朝以前就有了: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风俗通》)到了魏晋以后,就统一在三月三日过上已节了:三月三日为上已,此是魏晋以后相沿,汉犹用已,不以三日也。(明《五杂俎》) 但仍有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之俗的延续,就是曲水流觞,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再说寒食节,稍晚于上已节几日,据说是起源于晋文公重耳烧死介之推的故事,这天是三月五日。后人为纪念介之推,就禁火寒食(古时长达一个月)。又说晋文公取介之推死时抱住的那棵树的木头制成木履,穿在脚上,时时想念,这就是古人尊称对方为足下的由来。

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清明节,唐朝禁火甚严,官府还派人到民间检查,用羽毛插入炉中,如若变焦,以死罪论。因此老百姓在几天前就得先备下糕、粿之类。要到清明节晚上,才由宫中传出火炬:内宫初赐清明火(唐 韦庄),第二天的火就是新火了:朝来新火起新烟(唐 杜甫)。

现在说清明节。现在人多不过上已节和寒食节了。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那么清明最具特色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各地大致一样,说说我老家仙游的风俗。在家里要在祖宗遗像(或牌位)前上供。到了坟地,除草添土,摆上供品,右侧的后土也要摆供品,然后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 高菊卿)接着就按辈份高低依次在坟前跪拜,祈求祖宗保佑,仪式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大家围着吃供品,说这是祖先赐予的,如这时有路人经过,可以邀其同享或给他点吃的。在供品里除了酒肉水果,花生是不能少的,生和丁在兴化语是谐音的(福州方言称花生,兴化方言称地生,闽南方言称土豆),吃了花生就是添丁,生男孩,人丁兴旺,一定要吃的,如有未到场的,就要带几个给他。兴化人除清明节扫墓,冬至也扫墓,一年两祭。清明前,冬至后,意思是说清明日扫墓,也可以稍前几天,冬至日扫墓,也可以稍后几天。

清明还吃清明粿,是用野地里的一种草(俗称清明草,也叫波波草,因此做出来的粿也叫波波粿)榨的汁和米粉做成的,因此是绿色的。这种草只在清明时长的很旺,平时却少见。据说是清凉解毒,还真是绿色食品。我只买过,吃过,不知怎么做法。有会做的朋友吗,补充一下。

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说柳可辟邪却鬼,术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也许是爱佛教的影响,观音菩萨就是用柳枝沾水济度众生。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据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以带柳为号。

此外,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就称荡秋千为半仙之戏,南方人更把清明节当作踏青郊游的活动日。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清明节调查报告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而且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是多种多样的,是说不完的,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从去年开始,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便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祭奠亲人。清明节真是来之不易啊!

清明节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清明节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

2、通过多种渠道,知道清明节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节气清明 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籍、报刊 清明节是哪天? 20xx年清明节是4月4号。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上网 清明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四、研究结论

(一)清明节不是固定在哪一天,根据春分点的变化而变化。

(二)节气清明与清明节不同。

(三)原来清明节起源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为忠臣和孝子介子推。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6

基于儿童发展的需要、品德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要和保护传承地方民风民俗的需要,笔者从家乡的饮食习俗入手,从平湖美食中汲取资源,开发“舌尖上的平湖”拓展性课程,激活与重建乡土文化的价值,用生动朴实的民风民俗濡染孩子的成长。如何基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发掘家乡美食,了解文化精髓,使教学真正具有实效,让乡风乡韵薪火相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基于课前调查的活动体验

地方课程是活动性的课程。而实践恰恰是儿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开展多形式的调查活动,会让儿童在活动中形成对饮食习俗的认识,在实践中触发真实感悟,从而更好地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传统,实现儿童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直观式调查,唤起生活经验

饮食习俗本身融于当地的社会生活,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因此,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对地方饮食的感性认识,体会其对生活的影响。

如笔者在执教《走进春节》一课时,由于正值开学初,就利用学生不久前过节的亲身经历,布置学生搜集当地的春节特色面食,从而更好地认识平湖春节的饮食年俗。在课前简单的回忆和填写后,课程班的孩子饶有趣味地介绍了家中长辈提起过的春节美食的制作过程。就这样,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讲解中亲近美食文化,也让“舌尖上的平湖”课程充满浓浓的地方味。

直观式调查,引领儿童走进饮食习俗的大千世界,促进儿童用多种感官感悟社会,继而领略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

(二)文献式调查,发掘舌尖文化

直观式调查仅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获取的信息毕竟有限,这就需要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等方式,开展文献调查,扩展孩子的视野。但是,考虑到小学生能力有限,文献调查需要有充足的准备,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

如笔者在执教拓展课程《平湖糟蛋》一课时,让学生调查平湖糟蛋的历史和发展原因。为了让调查活动顺利开展,笔者事先设计好调查表格,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手段。在调查的开展过程中,笔者适时介入,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利用百度搜索查找信息,追溯糟蛋历史。而后,课堂上孩子们多方位展示平湖糟蛋,在搜集中走进家乡,在畅谈中了解特产,在欣赏中领略乡土美食,让家乡文化润泽心灵。

文献式调查,让儿童进一步触摸当地的美食文化,感悟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继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

(三)综合式调查,品味地方特色

单一的调查形式,往往枯燥乏味,孩子的调查兴趣不浓,调查质量不高,难以调动孩子的情感体验,无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实践中,巧妙结合访谈、观察记录、参观访问等形式,能让学生以一种儿童的好奇和欢乐参与活动,从而在综合式调查中亲历家乡美食,在体验中追溯家乡美食之源,品读家乡美食之味,生发家乡美食之情。

如执教《端午美食文化》一课时,笔者发给学生调查单,让学生小组合作,围绕代表性美食“粽子”,运用综合式调查,了解历史背后的端午文化。课上,学生热情洋溢,互相诉说组内的调查成果。他们反馈的资源既来自直^的生活经验,也有通过查阅文献收获的粽子来历等资料,还有利用假日小队活动搜集的端午传说、童谣,更有组员在父母的协助下,将学做粽子的过程制成视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入感受地方气息的端午文化。

综合式调查更易激发儿童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走进生活,采掘饮食习俗,从中探究家乡美食的历史渊源,体验民风民俗的乐趣。

可见,课前调查,让儿童在一个个走进家乡的活动中,与乡土美食亲密接触。民俗文化的种子也在丰富多样的课前活动中悄然播撒在孩子心田。

二、基于课堂学习的文化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地方拓展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体验中自主探究,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新知,继而对家乡美食产生亲近感,更让儿童在民风民俗的学习中弘扬传统文化。

(一)趣味活动,感受江南风情

地方课程是趣味性的课程。在初步了解饮食习俗的基础上,课堂中引入趣意盎然的活动,让儿童在体验中建立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其对生活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激发儿童对家乡的热爱,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1.角色扮演识民风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是确定地方课程活动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因此,激发学生对于美食文化的兴趣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第一步。在这一点上,角色扮演进课堂,沐浴传统识民风是不错的方式。

如笔者在执教《金丝娘猕猴桃》一课时,基于学生前期的调查成果,让学生担任推销员,聊聊平湖特产。顺接课前细致的调查,学生个个信心十足。他们穿上事先准备的服装,拿出精美的道具,配上预先下载的图片,在互动中感悟家乡特产。在执教《毛狗线粉》一课时,笔者邀请学生做一回美食家,介绍地方小吃毛狗线粉的口感。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不断体味着家乡民俗,进一步加深了对地方小吃的认识。在执教《平湖蜂蜜》一课时,笔者请学生变身营养师,介绍如何泡制蜂蜜水。身为小小营养师的他们,兴致高昂地道出正确的泡制步骤,并且附上饮用的温馨提醒,在扮演活动中一展饮食奥秘,感受文化精髓。

依托角色扮演活动,让儿童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加深对家乡美食的理解,在润物无声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童谣吟诵习民俗

民间童谣取自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蕴含了深刻的人文气息。了解家乡的美食民俗可以从熟悉童谣开始。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内在的张力,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传唱美食童谣,在吟诵中渲染乡土气息,在传唱中渗透地域特色。

如笔者在执教《走进立夏》时,出示童谣,让学生用方言试着朗读。“立夏一清早,掘笋拾竹梢,你上灶,我烧火……”读着朗朗上口的平湖童谣,学生不禁忆起乡间生活,快乐地谈起歌谣的内涵以及在家吃立夏饭的情景,从而助推立夏饮食习俗的顺利习得。

除此之外,课堂上我们一起边唱边演,吟编结合,男女对吟,师生互诵,在唱响童谣中悟家乡风味,习民风民俗,传乡风乡韵。

民间童谣让地方美食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唱响美食童谣,让学生在吴侬细语中不断感受地方饮食文化,从而更好地熟悉民间习俗,感受文化遗产的密码。

3.钹子书中传乡音

平湖钹子书作为民间艺术,有说有唱,通俗易懂,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学唱钹子书,不但给人带来欢乐,还传播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可谓一举两得。因此,课堂中引入钹子书,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如执教《平湖糟蛋》一课时,为了让教学更生动有趣,笔者引入有关糟蛋历史的钹子书视频。学生听后,感觉异常新奇,竟然情不自禁地学唱起来。民风民俗课程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后来,笔者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请来民间艺人,让学生感受富有特色的钹子书。那天的课堂笑声阵阵,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引入钹子书文化,让民风民俗化作一阵春风,走进孩子的心间。学唱钹子书,诉说风土人情,让儿童在朴实无华的民间说唱中弘扬家乡美食,更让儿童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浸润地方民俗文化。

4.动手体验展风味

“舌尖上的平湖”地方拓展性课程植根于民间生活,自然担负着传承地方文化的责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方美食的百年秘笈,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动手体验,让饮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如春节过后,笔者带领学生回忆春节,并且请来爷爷奶奶,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地方小吃――圆团。孩子们惊喜万分,纷纷融入到活动中来。在爷爷奶奶耐心指导下,一个个鲜肉圆团新鲜出炉了。如此一番体验,学生感受颇丰。他们在亲手制作的愉悦中重温春节传统,从而更好地亲历地方饮食习俗,感受文化魅力。

动手体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让乡土风韵从指尖走入心间,从而用乡土文化滋养儿童成长,让地方的饮食习俗继承发扬下去。

趣味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儿童。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对美食的认识更加深入,热爱家乡的情感不断升华。地方拓展性课程也在润物细无声中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二)开设讲堂,共话地域芬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平湖的饮食文化,教师需要联系多方力量,聚焦民间资源,开设讲堂,拓宽学习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好地亲历地方文化的机会,继而丰富课程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课程活动的兴趣。

1.名人讲座,聚焦民间资源

在我们平湖有一大批的民俗专家、学者。平时,他们热心于公益事业,常常把传统文化带进学校,带进社会,带进每一个关心地方文化的人心中。因此,教师需要持有一颗敏锐的心,要善于为孩子创造亲近民俗专家的机会,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方文化,爱上地方文化,继而传承地方文化。

如在执教《民间小吃》时,笔者联系学校领导,特邀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平湖市民间文学家张玉观老师,为大家做了有关平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告。一时间,孩子们探寻家乡美食的崆橐幌伦颖患し⑵鹄础K们边听边记,沉浸在张爷爷精彩的讲述中。活动现场也因此展现着迷人的光彩。

名人讲座,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感受平湖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外,也让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人心。

2.父母讲堂,领略水乡风情

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提到,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小学生年龄小,关于民俗习惯的积累相对比较局限。而对于家长来说,社会经验相对丰富,儿时的饮食习俗已经成为了那代人共有的记忆。因此,邀请家长进课堂,畅聊平湖小吃,意义非凡。

如笔者在学期快结束时,请来学生家长,开展一次“爸爸妈妈聊儿时美食”的活动。课上,学生家长热情十足,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地介绍着儿时的风味特产。孩子们听得十分专注。他们时而摇头晃脑,跟唱家长口中的美食童谣;时而口水直流,想象着父母儿时的平湖美食;时而笑声一片,让课堂迸发炫目的光芒。

父母讲堂,将家长的宝贵资源引入地方课程中,不仅丰富了美食的资源,而且延伸了孩子了解美食的空间和时间,更有力地带动了孩子对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有力地提高了民风民俗教学的质量。

3.学生展示,感悟民俗韵味

除了名人、父母进学堂,笔者非常重视学生的展示。考虑到学生爱表现的心理特点,教师努力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加入到讲堂中,分享自己的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在学期末,笔者会组织学生开展美食汇报会,展示一学期来发现和搜集到的地方美食,共话平湖的传统文化。接到任务后,课程班的孩子干劲十足。他们四人一组,分工合作,立足生活,挖掘本土饮食资源,并且整理资料,做成课件,并推选其中一名代表上台讲解。课堂上,学生从历史、文化、味道等方面汇报课堂内外发现的地方美食。一个个小组代表准备充分,一组组成果汇报精彩纷呈。学生畅游小讲堂,让学习绘出别样的色彩,更让课堂展现崭新的风采。

学生汇报展示,不仅给孩子带去愉悦感和自信心,而且亲历民俗,开启了智慧,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方式。

民间美食是一扇开启地方文化风景的窗户。而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富含创新元素,正好让学生乐于推开窗户,深切体会富有特色的地方美食, 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探究系列家乡美食,为继承平湖文化遗产作出宝贵的贡献。

三、基于课后拓展的社会实践

“创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题曲。学校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才能更好地把素质教育推向更高的平台。因此,切实地实施民俗课程,有效开展美食文化教育,还必须让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发儿童由认知实践转向现实实践,由校内实践转向社会实践,让孩子在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积极探索饮食习俗的瑰宝,感受这片江南水乡灿烂的历史和璀璨的美食文化。

(一)开展采访行动

陶行知曾说道:“生活即教育。”走出课堂,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孩子运用课堂所学,自主参加社会体验,在现实中提升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育人目标。笔者组织学生开展采访行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平湖的地域美食,激发学生对这方水土的情感。

如笔者在执教完《过端午》后,布置W生采访爷爷奶奶孩提时代过节时的饮食习俗。在长达一周的采访后,学生纷纷反馈祖辈与儿孙之间过端午的异同之处,对端午的风俗的了解又得到了提升。

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开展采访,会让儿童在体验中亲近美食,追溯历史,并让儿童在接触社会时不断思考,从而促进儿童的成长。

(二)开展实地考察

地方课程是开放性的课程,教学活动不单单局限于校内的课堂,还是体现课内外相结合的完整的活动过程。实地考察作为其中一项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在亲身实践中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在实地考察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无穷魅力。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丰富内心体验,笔者联合其他课程班的老师,走出校园。针对孩子们生活经验匮乏的现状,借助学校的地理优势,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带领孩子们走进菜市场,亲自接触地方菜肴,了解平湖美食,感受平湖人民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特产独有的自豪感。

这样的实地考察活动,不仅让儿童走进社会,了解生活,而且结合本土资源,丰富了对地方菜肴的了解,从而提升了民风民俗教学的实效性。

(三)开展课题研究

对于美食民俗班的孩子来说,小课题的研究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并在自发的亲身体验中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将寻找民俗传统内化为自身需要,从而体会民俗的乐趣,促进美食文化更好地传承。

如在执教知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时,笔者就结合这一教学方法。学习立夏文化时,孩子们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发现该日平湖各个乡镇饮食习俗不同。于是,学生小组合作,在笔者的陪同下,深入社会,利用多种调查手段,罗列出野菜鹅蛋、立夏饭等节气食物,并对相关风俗的小故事进行相应的整理,写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报告。《立夏美食知多少》《春节年味处处寻》《端午粽子的调查》等,都是孩子们在根据节日进行相关美食调查后所自选的小课题研究。

通过小课题的研究,儿童把课堂中的所思所感运用于生活实践,还让儿童在研究过程中增添更多的色彩,体会到更加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提高对美食民俗的喜爱度,从而对地方饮食文化的传承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7

大学生打工调查报告大学生打工调查报告大学生都开始面对现实,走向社会。打工无疑是很好的途径,甚至在校园内形成潮流。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观念变化。观念的变化带来的各种现象则值得我们关注。

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前言:信用乃立身之本,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时下,我们身边却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失信"现象。

大学生爱情观调查报告大学生爱情观调查报告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千奇百态,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越来越早地走到爱情的边缘,走进爱情世界里的也大有人在。笔者于XX年12月对jy大学的学生做了爱情观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

当代大学生贞操观调查报告当代大学生贞操观调查报告女友失贞,男生认为最能够原谅的是“被强奸”最不能接受的是“现在仍爱那男”——近期,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教授潘绥铭等著的《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正式出版,这次调查首次严格运用社会学规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报告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报告前言:我们组经过调整之后组员共四人,在确定自己的所承担的任务之后,在11月份中旬和12月份上旬这个阶段里,别对建设职业学院,旅游职业学院,还有我们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三所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性问卷试的关

关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报告他们是即将迈向社会的一群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家的希望,他们是时代的象征,他们纯洁善良,热情奔放,他们敢于冒险,勇于探索,他们就是当代的大学生。

关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最近和几个同事(为了公平:8个)做了一份大学生全面调研,内容包括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学习观、恋爱观、网络生活等,可谓全面,据我所知还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做这样全面的调研。

毕业生实习调查报告毕业生实习调查报告根据×××学校实习生教学情况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实习领导组到实习学校----XX---XX级教育实习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听实习生讲课与实习学校领导、指导教师进行座谈及征求实习生意见等形式,了解

会计专业毕业实习调查报告会计专业毕业实习调查报告春节之后,为了积极响应学校要求的在毕业前需进行工作实习的政策号召,并为我以后的正式上岗作必要的热身准备,我主动联系了我的签约单位巨化集团公司。

最新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周边阅读:寒假(电脑城)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大学生寒假调查报告经典范文(正规格式)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餐厅工作用这个寒假,我前往了崇明的前卫村,在观光游玩的同时体验了一回农家的生活,颇有收获和体会。

寒假家乡农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睁眼看家乡农业——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纪磊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软件41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在家乡松阳县,通过调查,深入地了解了当地农村现状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

寒假生活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与概况 1.调查对象:大学生 2.调查方式:实地走访为主,参考资料为辅 3.调查内容:大学生对寒假生活的安排 二.调查内容及结论 寒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放松身心,提高自身修养的大好时机。

寒假打工调查报告实践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04级会计2班张雪静实践时间:05年2月10日——12日实践活动:公交车上售票实践目的;第一,勤工俭学;第二,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实践经历及收获:这是我上大学以来的第一个寒假

初中生寒假调查报告不知不觉间,路边的小草已经泛起了黄绿,阳光也愈发喜欢露出他的笑脸。一个词在我的脑海里浮动,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萌动,那就是生命。 春天来到了 我又回到了熟悉的校园,带着这个寒假的收获。

大学生寒假调查报告家具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 重要产业,近些年来的发展尤其迅猛,整体形势非常好。由于原材料、市场、交通以及政策等区位因素的影响,家具产业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表xx大学社会实践情况信息一览表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年 月 教学单位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实践方案概述(目的、方式、地点、时间安排等)社会实践的 内容及小结 实践单位对 学生的评价 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百分制) 指导教

高中生寒假调查报告三天的农村实践活动让我们对于三农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几天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思考总结,得出农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报告。 第一部分:现状特点 珠江镇五里村是一个当代农村的典型。

中学生寒假调查报告在寒假里,各网吧从早晨7点到晚上1点几乎全被广大青年学生所占领。年龄比较小的以电子游戏为主,年龄大者以网上聊天为主,而真正到网上查寻资料,了解外面新世界者少之又少。

小学生寒假调查报告学生:朱书丹指导老师:蔡红梅一、课题的由来2月22日,是寒假期间我校全体师生的回校日。这天下午,趁着还没上课,老师未进课室,同学们在课室兴奋地交流着,像在进行“假期见闻分享会”。

社会调查报告格式一般来说,社会调查报告的格式应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社会调查报告怎么写一、社会调查的方法 1、普遍调查 2、重点调查 3、典型调查 4、抽样调查 二、社会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 (一)标题:写明调查对象的名称及内容,如《关于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调查》、《关于重庆市社会治安问题的调查》。

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调查报告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

关于节约资源的社会调查报告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水利工程环境影晌评价是指对兴修水利工程可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进行的评价。使有利的影响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利的影响得到减免或改善,并为是否兴建这一水利工程提供依据。

广西社会调查报告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子孙的我,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风俗习惯几乎毫不知之.为了了解我们侗族人民祖祖辈辈流传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风俗人情.在本假期里我对我村的侗族人民的各种文化,风俗习惯作了进一步的调查.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护理社会调查报告在大部分上班族每天工作8小时的同时,这个城市还有一部分人群——护理工每天却要工作19至24小时,但高强度的工作没有给她们带来高收入。为了解上海护理工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上海市妇女学学会、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和交通大学医学院妇

社会调查报告题目以下可以做为社会调查报告主题世界杯所带来的种种利弊中学生的理财问题中学生的素质问题在社会中广告标语的语法错误或错别中学生偶像剧热现象调查中学生追星现象调查中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调查中学生对名牌效应的反应调查中学生校内外购物就

社会道德社会公德调查报告报告人教育技术系06502班2组全体成员 2006年11月报告中涉及的16个问题 您会给需要的人让座吗? 您是否经常闯红灯? 如果有机会和条件的话,您会吃野生动物吗? 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您有自觉站在“一米线”外的习惯吗? 报告中

社会保障调查报告xx市xx区社会保障状况调查劳动关系系调研小组一、调查方案调查思路该项调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搜集资料,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有初步认识;第二步,实地调查,掌握xx市xx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及具体方针政策;第三步,走访群众,了解政

假期社会调查报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话题。面对下岗现象和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实现再就业就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最有效的是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

关于旅游的社会调查报告报告名称: xx游客满意度调查 调查地点: xx市 调查方法: 街头访问 调查时间: 1999年11月 样本量: 334 被访者: 省内、省外及港澳台旅游者 调查机构: 兰邦市场调查公司 报告来源: 兰邦市场调查公司 报告内容: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中专生社会调查报告xx年3月1日,电信资费全面下调的决定正式公布,此前关于中国电信将被“一分为三”的消息已被信息产业部证实。可以预期,竞争压力下中国电信的关注点,将从垄断下的超额利润逐步转变为顾客满意度。

电大社会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单凭一张考卷来衡量一个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全面的,很多学生的才能因我国的考试制度的限制而埋没了,对此,我们深感惋惜。

银行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格式 ·社会调查报告怎么写 ·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在日前举行的“2007中国银行业服务营销论坛”上,专项市场研究公司TNS了2007年中国银行业首份调查报告。

社区社会调查报告“社区”无论是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理解,还是作为一个区划来解释,都有其道理。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就如何搞好社区建设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关于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一、引言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农村教育仍是我国

小型社会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在内的多方面能力。《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作了相应的要求。

关于环保的社会调查报告一、课题提出:这也许是一个老掉牙的课题,可是这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曾经优美的环境已不复存在,曾经的调查结果也已不符和现在居民的想法,况且目前龙湾区确实面临着环境质量普遍下降的问题。

社会调查报告表XX学院社会调查报告表学习中心名称:时间:姓名性别学号批次层次专业职业工作单位社会调查报告名称社会调查范围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简述社会调查结果 教师评语 (此栏由批改教师填写)填表说明:所有毕业生必须认真填写此表,认真进行调查报

法学法律社会调查报告本文是针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法律社会调查报告,版权归作者所有。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 武彬邮编100026 电子信箱:wu_binvip@yahoo.com.cn在我院近两年受理的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

学生社会调查报告2005年7月7日至8月7日,我在北京《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编辑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相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因为就编辑部的工作性质来说更适合中文专业的同学。

关于酒店的社会调查报告工商管理0106班 13号 阮云胜 实习地点:1:台州开元大酒店(驻地实习) 2:浙江瑞鹏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走访实习) 实习目的:通过进厂实地实习,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组织过程,企业的组织结构,加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习时间:2004-6-20----2004-8

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2001年7月22日到27日,我作为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名成员,跟随服务队在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进行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下乡"期间,我无处不感到乡亲们的热情朴实和村里孩子们的天真好学。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引言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

暑假社会调查报告2005年暑假期间,在校团委的号召下,为焦作的“四创”贡献一份力量,为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加深自己对社会的了解,我参加了由校团委主办、数学学院团委承办、焦作市神洲旅行社大力支持的暑假兼职导游培训社会实践活动(2005年7月10日-

三下乡社会调查报告2000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社会调查报告范文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

社会热点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学生网络道德喜忧参半贵州民族学院大学生新闻社日前组织的一项“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显示:无论哪个年级,哪个专业的在校学生,大学生们与网络都保持“亲密接触”。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究竟谁主沉浮?调查结果喜忧参半。

会计学社会调查报告一、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处罚的讨论目前,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有关部门己着手进行处理,处理的方式包括: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责令其按规定调整账务,补缴应缴的税款,限期整改,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对严重违反《会计法》的企业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8

位于延平市区的九峰山是一座远近闻名的理学名山。自唐朝以来,山上就建有寺院、书院、草堂等,引无数文人墨客竞相在此寻幽访古。为什么叫九峰山?九峰山的海拔多少?理学名山的由来……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网查一查九峰山的资料。假日里,学生登一登九峰山,数一数山上有几座亭阁,看一看有哪些植物,问一问山的传说,听一听长辈讲山的故事。然后引导写导游词,对植物感兴趣的小朋友重点介绍山中的物种,留意建筑的同学绘声绘色地讲解一座座别具特色的凉亭,有的学生则重点介绍理学文化长廊、古塔、动物园,有的甚至连每一级台阶都如数家珍。九峰山美丽的景致、典雅的文化陶冶了学生的心灵,同时扩大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领域,实现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孩子们流连于母亲河闽江,滔滔不绝地罗列绿水的自豪;驻足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溪源峡谷,津津有味地介绍布列其间的景点风光;攀登在闽贛古道三千八百坎,绘声绘色地讲述杨八妹的壮举……青山绿水间蹦跳着一个个快乐实践语文的小导游。

二、地方特产中的创意小广告

根据地方特色,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为延平特产设计创意小广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忙碌开来,一则则家乡特产的创意小广告精彩纷呈。推广花百合的同学们写道“百合万千,延平领先。”“百合之美,延平之最。”“百合真妙,可赏可食可入药。”“清香纯雅,百年好合。”……“春笋丝,嫩菇丝,吃了笋燕常常思。”这是对延平最有特色佳肴笋燕的广告。在班级里开展创意小广告评比、广告达人评选、创意小广告校园网站晒一晒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主题手抄报、制作广告宣传卡、创作主题贴画,还可以带着孩子们到社区开展家乡特产文艺宣传活动。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在小广告的设计中、在地方特产的回味中、在语文的实践中得到感染、熏陶和培养。

三、民俗文化下的精彩小舞台

南平南词是流行于延平的一种曲艺形式,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笔者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凭借南平南词开展活动,体验民俗文化内涵,提升语文素养。一是研读戏文,从戏文中学习语言:南平南词大多以昆曲戏文为主,柔美优雅、婉转动听;后来,南词演唱时逐渐改长短句为七字句,俗称“八韵南词”;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剧目展开戏文研读,可以是《白蛇传》,可以是《牡丹对药》,也可以是《借衣劝友》,习得“正板唱八句,一句一个韵”的表达方式。二是自编自导,从表演中实践表达:孝德育人是学校教育特色,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孝德实践活动改编成南词戏文搬上表演舞台;课文中的有趣章节,校园优美的环境,快乐的学习生活情境等都是南词戏文编撰的好素材。三是调查访问,从研究中传承民俗:组织学生上因特网阅读搜集,到艺术馆调查访问,采访南词民间艺人,了解南词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价值,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四、红色历史里的神秘小课题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9

    第一节 任务背景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典型代表。而反映民俗文化的民俗语言内涵丰富,特色较强,而且文化特征词很多,因而对其的翻译十分棘手。近年来,对少数民族文化风俗概况翻译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如早期的《蒙古史》就被译为多种外国语言。但仍有很多人误认为翻译少数民族文化概况等同于翻译一般文化内容,因而很少给予特别对待,翻译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这种翻译现状很难达到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目的。其实,涉及少数民族文化概况的翻译活动有其特殊性,它从翻译角度涉及异质文化间沟通的可能性,关注文本层面的文化内涵以及典故、习俗、习语等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问题。笔者尝试翻译的《少数民族的风情》为赵朕、赵叶等人合着,正是一本宣传少数民族各方面文化习俗的书籍,涉及建筑、饮食、婚俗各个方面,是介绍中国文化的典型通俗读本,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语言轻松流畅,内容生动有趣,字里行间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特色风采。其中的婚俗部分内容详细,结构更为完整,也更具特色,将其翻译为英文,除了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它,还能锻炼笔者语言转换能力,提高了解相应文化背景知识的意识。

    第二节 理论依据

    1987 年,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了语用综观论。语用综观论的核心内容就是顺应论。他认为,由于语言本身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并做出变通抉择的过程,而语言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上,也包括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因此,文本翻译中可优选灵活的、动态的翻译策略来成功实现交际目的,即可以按照跨文化交际的具体语境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所以各种翻译方法在顺应论的框架下都可以得到解释,并不矛盾。但同时,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受到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语境视野制约,因而通常要在认知、物理和社交等方面作出顺应,在选择上呈现出动态顺应性。顺应性翻译活动的过程可描述为:解读原语文本,选择意义∣对所选择意义用目的语表述时,面临多种表达策略和技巧的选择∣明确翻译目的,选择顺应的对象或层面∣选择相应的策略技巧,实现相应的顺应(宋志平,2004)由此可见,顺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由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绝对的完全的顺应是不可能在一次翻译实践中全部实现的,也就是说,翻译不是绝对的对等。译者要从翻译目的出发,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具体来讲,顺应包括结构客体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特征四个部分,而前两者的研究一直是重点。结合本次翻译项目的难点,在结构客体方面,笔者主要从语言结构顺应这方面分析原语和目的语的句子结构;而在语境关系方面,将主要探讨文化语境以及文化补偿这一问题。

    第二章 任务实施

    第一节 实施过程

    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到最后撰写报告,笔者做了一系列工作:一、查阅背景知识,明确相关词汇表达。笔者在研读原文的基础上,查阅资料,充分了解原文中的文化疑点,查询并明确相关词汇和表达,确保在这一环节不会出现意义盲点,初步锁定翻译的难点。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翻译实践及分析过程中,笔者会参考一些翻译书籍中的策略,如杜争鸣教授的《英汉互译》一书中提到的形合意合原理使笔者在实践、总结问题以及寻找策略时找到一些灵感。如因在语言方面汉语倾向于意合,强调内在逻辑,而英语则倾向于形合,注重上下文连贯和关联性词语,所以在翻译实践及整理时,笔者需要重新整理原文,必要时进行重组,这样会使译文内容上显得连贯而不会过于松散。同时,笔者还查找相关文献,了解前人在探讨翻译少数民族文化概况时常用的理论和翻译策略,尝试用这些策略指导自己翻译,确定这些策略的可行性,最终归纳出翻译的难点以及翻译方法。三、结合归纳出的难点及翻译方法,撰写项目报告。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以及确定的翻译理论,写出论文大纲,最后撰写项目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10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通过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我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二)工作目标。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

二、普查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能,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活动,民间传统知识等)和文化空间。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普查范围,具体可分为18大类:

(一)民族语言(包括方言)。

(二)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等。

(三)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部分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

(四)民间舞蹈,如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

(五)戏曲,如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曲牌板腔综合体制的戏曲剧种、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民间小戏剧种、傩及祭祀仪式性的戏曲剧种、傀儡戏曲剧种等。

(六)曲艺,如说书(徒口讲说、说唱相间、韵诵表演)、唱曲(板腔体、曲牌体、板牌混合体)、谐谑(相声类、快板类、谐戏类)等。

(七)民间杂技,如杂技、魔术、马戏、乔装戏、滑稽等。

(八)民间美术,如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

(九)民间手工技艺,如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编织扎制、髹漆、造纸、印刷和装帧等。

(十)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渔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商贸等习俗。

(十一)消费习俗,包括服饰习俗、饮食习俗与禁忌、居住习俗与信仰、交通习俗。

(十二)人生礼仪,包括妊娠习俗、分娩习俗、诞生和命名习俗、满月礼、百日礼和周岁礼、成年礼、婚礼、离婚习俗、寿诞礼、葬礼习俗禁忌等。

(十三)岁时节令,包括节气与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十四)民间信仰,包括原始信仰、俗神信仰、庙会、祖先信仰、生殖信仰、商业信仰、精灵信仰等。

(十五)民间知识,包括药卫生、物候天象、灾害、数理、测量、记事、建筑等知识。

(十六)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包括民间游戏、杂耍(艺)、竞技等。

(十七)传统医药,包括养生、诊法、疗法、针灸、方剂、药物等。

(十八)其他,如传统行会、香会等民间组织、村规乡约等。

三、普查原则

(一)全面性。普查要涵盖乡所在村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类别,不应有任何遗漏。调查对象要兼顾不同的人群,对本地区所蕴藏和传承的各种传统民间文载体,均需注意调查。

(二)代表性。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要力求抓住在一个地方范围内的民间文化现象中具有主流的或主要的形式、作品、类型、民俗现象,避免在普查工作中平均使用力量。注重去粗取精,选出在当地群体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重点深入调查。

(三)真实性。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真实地、不加修饰地、不加歪曲地记录。要按照传统民间文化本来的生存状况去调查和采录,不能在调查之前就先设定框框,主观、先验地舍弃某些方面,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杜绝提供虚假材料。

四、工作步骤

(一)普查准备阶段(20*年2月25日至20*年3月25日)

1、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乐政发[20*]号)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建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落实普查经费,组织宣传活动。

2、召开普查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普查工作,举办普查业务培训班。

(二)实施普查阶段(20*年3月26日至20*年7月15日)

1、按照普查工作计划,分别召开座谈会,广泛发动当地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对本辖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理清本地现存项目的名称、分布区域、主要传承人等情况,填写《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表》(以下简称《线索表》,并在筛选的基础上填写《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每行政村上报线索100条以上,每村上报线索50条以上。

2、根据项目价值的大小、濒危状况、活动规律等,区分轻重缓急,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顺序,分门别类进行深入调查、记录以及录音、录像工作,并填写《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

3、乡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一览表》和《调查表》进行汇总,编篡成册,并依此编篡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图。

(三)总结上报(20*年7月16日至20*年7月31日)

认真撰写并提交本地普查工作总结报告,其内容包括工作的时间、地点、人员安排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种类、分布状况、价值、传承人名录、对保护的设想等,做到条理清晰、图文结合、内容详细,对本地的普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汇编普查成果,按照要求上报普查相关资料。

五、工作要求

(一)各村居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意义和相关知识,广泛发动群众提供普查线索。文化站要切实承担起普查工作的牵头、组织作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

(二)要以实地调查为主,调查记录要如实反映原貌,注意视觉和听觉形象的配置(文字、照片、视图、实物),尽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档案资料,做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动态、立体、原生态地保存。对有一些虽不宜公开,但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也应进行收集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