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16 17:07:30

一分钟教学设计

一分钟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同课异构;案例分析;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41-03

在我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听了小学数学教研组两位教师执教的“打电话”一课。教学中,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各不相同,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

下面就以这两堂课的不同教学片断为案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分析。

一、教学案例

[案例1]

出示:一个合唱队共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写出至少需要几分钟。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设计情况。

过了一会儿,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织反馈。

师:说说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分、5分、6分、7分、15分。

师:那么我们就先请用时4分钟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打电话方案的?

学生上来展示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师:下面请用时5分钟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打电话方案的?(学生的兴致不高)

学生上来展示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接下来反馈6分钟的设计方案,再接着反馈7分钟的设计方案,最后再反馈15分钟的设计方案。

师:为什么有的是用4分钟,有的是用5分钟,有的是用15分钟?

【案例2】师:同学们,你们打过电话吗?你们邀请同学去玩会打电话吗?

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想邀请7位同学去烈士公园,但是我还没有跟他们说,怎么办呢?我只好打电话给他们,那么,我怎样才能尽快地通知他们呢?(逐个通知、分组通知、相互转告)

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通知完这7人要几分钟?(边讲解边画图)

很好,大家都很聪明,又肯动脑筋思考问题,要学好数学就需要我们这种认真的态度。打电话是人们互相联系最常用的方式,其实,打电话里面也藏着不少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最短的时间怎样打电话通知更多的人。(板书:打电话)

出示:一个合唱队共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写出至少需要几分钟。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设计情况。

过了一会儿,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织反馈。

师:说说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分、5分、7分、8分、9分、14分、15分。

师:如果需要时间最多,那么是几分钟?

生:15分钟。

师:是怎样打的?

生:是老师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学生的设计方案。师:有同学说是14分钟,那是怎样的呢?教师请用时14分钟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师:你觉得这一分钟是怎样省下来的?

生:是让已经知道的学生在老师打电话给其他同学的同时通知另一个学生,这样就省下了一分钟。

接下来教师有选择性地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下一种方案。(如下图)

师:你觉得这幅图用了几分钟?是怎样打电话的?

学生解读图意和设计方案最后得出:先由老师打3个电话给3位同学,用3分钟,再分别由这三位同学同时再通知4位同学用时4分钟,共用了7分钟。

师:你觉得还有比这更节省时间的吗?(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有,三位同学分别通知时,老师在休息,有些先接到电话的同学也在休息,如果他们也打电话就能节省时间。

师:那么你们觉得最少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生:4分钟。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时间,请你把用时最少的方案用图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设计用时最少的4分钟的方案图。再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正确地设计出了用时4分钟的方案图。

二、分析与思考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纵观以上两个教学案例,案例2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和教法的合理选择。

一分钟教学设计篇2

一、重视课前三分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前三分钟的设计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大部分教师往往会忽略这课前三分钟。在传统教学中出现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不高的原因便是教师没有合理地利用这课前三分钟。初中生的注意力发展虽然日渐趋于完善,但仍存在诸多缺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设计这课前三分钟,通过这一小段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教师要重点关注校本作业的设计。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校本作业可以帮助教师处理好这课前三分钟。教师可以在设计教案时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些活泼有趣的校本作业,然后让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在课前三分钟利用校本作业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创设一个教学情景导入教学知识点将学生引入课堂。

例如,教师在教《木兰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布置一个校本作业,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设计一个人关于花木兰的情景剧,时间限制在三分钟内,在上课时随机挑选一个小组上台表演。通过这一校本作业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前三分钟便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校本作业帮助学生预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作业”这两个字的定义有着一些误解,教师认为作业只是在课后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作业的主要作用便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点。事实上,教师对作业的这一定义是不全面的,作业不仅仅只能设计于课堂之外,也能设计在课堂中。作业的作用不仅仅只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预习,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知识点,作业是一种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水平的手段。所以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将作业运用于教学的任一环节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小作业辅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文章,能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小作业“文章可分为几部分”,然后让学生去阅读文章,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注重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全文。教师还可以通^布置一个作业“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文章。教师通过合理地设计校本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巧妙结合生活实际

一分钟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Multisim ; 数字电子技术 ;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58―03

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概述

数字电子技术是计算机、电子等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技术平台课,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本课程除了理论与实验教学外,通常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还会安排一到二周的集中综合拓展性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数电课程所学知识的系统整合与综合应用完成典型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和调试。主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典型电子产品电路的设计方法及电路制作和调试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科学学习作风和科学素养。更好满足社会应用型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二、Multisim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设计任务要求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来设置电路参数,在纸上手工画出设计图,对电路设计的合理性、正确性以及实际运行结果只有在电路硬件制作好后才可以通电测试验证。若发现故障往往也会由于线路复杂、学校实验条件有限等原因导至排故、电路结构修改很困难。造成耗时、耗力、耗材,学生往往也会缺乏耐性,整个设计过程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缺乏大胆尝试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此在设计中引入了Multisim仿真软件。Multisim开放虚拟电子实验室中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虚拟仪器仪表、元件库,不仅为模电、数电、模数混合电路、单片机电路等提供了立体化设计平台,更具有强大的仿真分析功能。学生可以做到边设计边仿真实时观察运行结果验证电路的合理、正确性。且排故和修改电路结构、增减元器件等也只需动动鼠标即可,省时、省力、省材。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大胆尝试用不同型号元器件进行不同方案的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同时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设计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从而使设计过程更加科学规范,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设计能力。

三、Multisim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通常按教师根据不同设计题目下达主要设计任务、学生收集资料、确定设计方案、设计绘制电路图、电路制作、调试,最后撰写设计报告等步骤进行。通常一个班级会有多个设计题目如数字钟、交通灯、抢答器等。根据设计题目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组,整个教学中以学生自主设计学习为主,以教师给予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辅导为辅。Multisim主要应用在课程设计教师教学辅导和学生学习两方面。

(一)Multisim应用在课程设计教师教学辅导中。主要体现集中教学辅导和按课题不同分组教学辅导。集中教学辅导中教师可以通过某个电路仿真设计案例的动态演示向学生讲解电子产品电路的常规设计方法、电路设计过程及规范绘制电路图的方法并使学生掌握对Multisim软件的使用方法等。按课题不同分组教学辅导主要针对不同课题组学生对指定课题进行小组或个别教学辅导。通过对相关电路仿真案例演示,明确设计任务要求并向学生讲解单元电路功能原理和总电路结构原理、设计思路和方法,以便为学生独立设计提供帮助与参考,使学生对要设计的电子产品有系统性的认识。分组教学环境相对开放与放松,教师可以面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利用Multisim讲解单元电路时,要突出电路的主要功能原理分析,不用象在课堂教学中讲得那么详细,否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应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思考和拓展的空间,使其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可以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二)Multisim应用在学生电路设计学习过程中。主要体现学生在掌握电路原理的基础上能学习和熟练使用Multisim软件并将其应用到整个电路设计中,电路设计过程严格要求学生在仿真环境下完成对单元电路、总电路的设计与绘制,并会利用虚拟仪器进行仿真测量、排故、调试,实时验证运行结果。最后,要求学生将最终调试好的电路设计图、测量数据都要记入课程设计报告中。

(三)Multisim在数字钟电路设计中的应用举例

数字钟电路是课程设计中常用的典型题目,教师可以提供预先准备的简单数字钟电路仿真实例为参考,为学生讲解各单元电路和总电路的设计过程,使学生对电路的基本功能结构框架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以24小时制六位数字钟电路设计为例。

1.设计任务。设计一个24小时制并显示时、分、秒的六位数字钟。可以分别对时、分进行校时且具有整点报警功能。

2.任务分析。数字钟电路主要由秒脉冲产生电路、时分秒计数电路、显示电路、校时电路和整点报警等单元电路构成。其中时计数器为24进制,分、秒计数器都为60进制,校时电路采用自动校时法。整点报警电路可采用蜂鸣器发声达到报警功能。

3.单元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1)1HZ秒脉冲电路的设计与仿真。秒脉冲电路主要为数字钟的秒计数电路提供频率为1HZ的时钟脉冲信号,其精确度和稳定性直接决定着数字钟的走时精度。本设计简单采用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实现,通过计算其RC的参数使其输出1HZ脉冲。根据该振荡器的输出脉冲的周期计算公式

图1 秒脉冲产生电路

由于频率低,此款电路稳定性和精度不高,若精度要求高可以采用32768HZ石英晶体振荡器经分频电路获得秒脉冲,也可以用555定时器产生1KHZ再经分频电路获得秒脉冲。由于虚拟环境中的秒信号要比现实生活中1S信号要慢得很多,因此为调试方便以下虚拟过程中都直接用脉冲电源代替秒信号电路。

(2)时分秒计数、显示电路设计与仿真。时、分、秒计数电路各采用两片74LS160十进制计数器级联构成。时计数器采用两片74LS160级联成24进制计数器,时十位利用置数法接成三进制(0-2),当十位显示2时将个位变成四进制计数器使时个位只显示0-3。这样时计数器在分计数器提供的时钟信号触发下即可在00时-23时之间循环计数(如图2所示)。分、秒计数电路原理相同,将两片74LS160接成60进制即十位接成六进制(0-5),且采用置数法使计数器回到初始计数状态。个位为十进制(0-9),个位的进位输出端作为十位的时钟脉冲端。这样在时钟脉冲的触发下可以在00-59间循环计数(如图3所示)。

图2 24进制时计数电路

图3 60进制分、秒计数电路

显示电路设计中采用四管脚的虚拟LED七段数码管,其将七段显示译码器功能与实际的七段数码管显示功能集成在一起,直接输入四位二进制数完成数码显示。在实际设计时可以用七段译码器驱动普通七段数码管显示。

(3)时、分校时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时、分采用相同的校时电路,本设计中采用机械开关与RS触发器构成快速自动校时电路,可以分别对时、分计数电路快速自动校时,分自动校时电路,如图4所示:

图4 分自动校时电路

本设计通过机械开关S在1HZ秒脉冲信号和秒计数电路提供的时钟触发信号间实现切换输出至分个位CP时钟脉冲端,实现快速自动较时。由于机械开关在动作瞬间往往会发生抖动使输入信号产生“毛刺”干扰信号导致电路工作出错,因此,运用基本RS触发器存储记忆功能构成“防抖动”电路,无论开关如何动作,触发器的输出端均没有抖动现象。当开关S拨向A,触发器为1态(U1输出1,U2输出0),将来自1HZ秒脉冲信号输出至分个位CP端同时,阻断来自秒计数器时钟触发信号,实现自动快速校时功能。当开关S拨向B,触发器为0态(U1输出0,U2输出1),将来自秒计数器时钟触发信号输出至分个位CP端,同时阻断来自1HZ秒脉冲信号,恢复正常运行。

(4)整点报警电路

本设计整点报警电路是通过蜂鸣器发声来实现的。当分显示00时蜂鸣器开始鸣叫且只从00分00秒开始间隔响十声后停止鸣叫,如图5:

图5 整点报警电路

图中QD、QC、QB、QA分别为计数器的输出端,当整点时蜂鸣器开始间隔发声。蜂鸣器的频率可以调整,频率设置越高声音越细亮。

4.数字钟总电路图设计仿真

数字钟总电路设计仿真电路即将上述各单元模块电路合理组合连线设计而成。可以进行整体电路的调试与仿真运行,检测各单元电路功能运行效果是否正常。仿真测试电路如图6所示。

图6 数字钟仿真电路图

单元电路讲解时,教师可以对不同进制数(24小时制或12小时制)、校时方式、整点报警方式或采用元器件型号等对每个学生提出不同的功能设计任务要求;校时电路还可以尝试手动校时;整点报警电路可以采用发光管发光等不同电路实现不同的报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功能设计原理基础上还具有对电路功能的拓展创新能力。总电路设计中教师重点讲解电路组成结构和各模块间连接方法,特别是时分秒计数电路间的级联方法,通过对总电路运行、调试演示电路的运行效果,使学生对所设计的题目有系统性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邱寄帆 ,唐程山.数字电子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路而红.数字电子电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程勇.实例讲解Multisim10电路仿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一分钟教学设计篇4

(一)了解与设想

我接到实验班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时,便向学生了解“你喜爱什么样的语文课?”“你喜欢什么样的语文活动?”“你需要有什么样的课前五分钟?”这些问题的答案。回答是令教师兴奋的,同学们都表示了积极的愿望:“希望多些让同学参与的语文活动”,“愿意动脑筋,动手解决问题”……

经统计,同学们提出的设想多达几十种。面对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我首先是激动,而后就想到到底怎样去利用这宝贵的五分钟,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才能真正使这五分钟的时间不浪费掉呢?

于是在同学们所提希望中设计了这一学期的课前五分钟活动计划。

(二)设计与实施1

本学期设计的课前五分钟活动如下:1.自由演讲;2.讲名人故事、名言;3.背诵古诗;4.设计每日一题,比比谁的反应快;5.课本剧表演等.

七年级上学期一开始进行自由演讲的活动。全班同学都来自于小学的不同班级,他们渴望了解别人,也渴望让同学了解自己,所以第一项设计进行得还算顺利。然而一轮下来,就出现了无话可说的现象。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还能做到课前认真准备,学习态度差一些的学生不仅不在课前找资料,甚至连“洗耳恭听”都做不到。

于是课前五分钟活动进入到第二步的设计。请值日的同学在课前寻找名人名言或名人的故事,在五分钟里讲给大家听。因为不陷范围,所以在学生中又掀起一番寻找新鲜故事的热潮。每次同学讲完故事后,教师都要随机点评一番,同学们爱听老师的幽默的点评,所以对这次五分钟的兴趣骤增,并且带动了一部分同学读名人传记的兴趣。一部分同学的兴趣引发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班内还有些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同学只是到了值日前才找同学借一本书,草草一看,甚至拿书本到前面照本宣科。因为这本书在这个同学讲之前早已在同学中间传阅过了,所以除了老师听着新鲜外,大多数同学已经对它失去兴趣了。第二次设计的活动实际上以失败告终。除了让大部分同学多看了一本书的效果外,其余收获并不大。

接下来的课前五分钟活动又选择了新的形式——背诵诗词比赛。这一次活动持续的时间较长,同学们纷纷在课下去准备诗词的背诵,开始是学过的,后来是未学的;开始是短的,慢慢的越背越长……这一次活动的兴趣持续了两个月,这种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从形式上讲,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形式总是在更新,但常换常厌,为什么这一次持续的时间长呢?后来还是学生的回答解决了我的疑惑。原来在这一形式的活动持续时间内,我们的语文课正好进行到了古文单元,其中有诗歌教学,此时又正值复习考试期间,学生有时间、有兴趣背诵课内的篇目。但是学生不满足于课本中提供的两三篇古文、五首诗歌,渴望增加课外阅读。平常的课外阅读没有老师的指导,兴趣持续时间都不长,而这次的五分钟活动和课堂教学正好起到了互补的作用,所以学生的兴趣持续的时间才会长。虽然学生对所背诵的有些篇目不能象学习课本中的课文那样有较深刻的理解,但课堂的兴趣引发了课外的求知欲,课外的求知又辅助了课堂教学,再反过来学习课本上短短的几篇古文、浅浅的几首诗歌,教师容易教,学生也容易学了。

由第一学年的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得与失引发了我的思考,——课前五分钟活动是否需要?怎样搞才能使它发挥最好的效果?

(三)有目的的课前五分钟活动

1、向学生要答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新学年中,首先向学生进行了解,了解他们的愿望和看法。

(1)请你给“这一活动”一个评价。

(2)你还愿意坚持课前五分钟的活动吗?

(3)你愿意进行什么形式的“这一活动”?

(4)你认为“这一活动”和学好语文有关系吗?

(5)说一说你怎样更好的参与“这一活动”?

一分钟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微课;小学;自主学习;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02-02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认识时间》

教材及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了整时与半时,并了解了钟面上的数与时针、分针。本课学习新点在于‘五分、五分的认读几时几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读,写出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学准备:钱守旺老师的《认识时间》微视频,钟表模型。

教学设计:

一、微课学习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的有两位老师,那么,另一位老师他在哪呢?我们来听听他的声音吧!

就请钱守旺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在钱老师讲课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带着问题单上的问题仔细听,认真想,大家能做到吗?好,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听钱老师讲课吧!

二、讨论与实践

1、认识钟面

观看钱守旺老师微视频后,回答问题:钟面上有什么?

(学生拿着自己的钟表,边看,边指,边说,汇报结果)

生:钟面上有:1―12个数,大格,小格,时针,分针,秒针。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将钟面上内容显示到黑板上)

2、认识分

师:你还学到了什么?

生1: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由5个小格组成。

生2: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走一个大格是5分。

师:那么时针走一个大格呢?

生:是1时。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拨拨钟面。

(师将钟面上分针从12拨到1,2,……到7,让学生认读时间)

师:哦?你们怎么数的这么快呀?有什么方法吗?

生:是5个5 个数的。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按照你们的方法继续往下数吧。(师继续拨钟面,让学生们来数)

师:除了5个5个数,你们还有别的好方法,能让我们一看到分针指向几就知道是多少分吗?

生:可以用我们的乘法口诀,比如分针指向3,就是“三五十五”。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适当的给与提示)

3、认读时刻

师:(在钟面拨一个时刻)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呢?能说一说你的方法吗?

生:先看时针,时针走过8是8时多,分针指向4是20分,所以是 8时20分。

师再依次拨出8:35,8:50让学生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体会读钟面上的时刻是可以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看分针。接下来,请同桌两人互相拨钟面,并且说说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4、学生讨论时与分之间关系:

师演示:分针转一圈的同时时针走一个大格,说明1时=60分(板书)

三、随堂检测

1、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并全班交流。

2、画一个自己喜欢的钟面,并且标出你喜欢的时刻。

四、微课反思

课前复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

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练习。

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提高教学效果。

一分钟教学设计篇6

案例一:《连乘应用题》

师:请同学们看这道例题——王阿姨在超市买了6箱矿泉水,每箱18瓶,每瓶矿泉水2元,请你帮王阿姨算一算一共要付多少钱?

【接下来的教学非常顺利,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纷纷出笼。】

师:我刚才巡视时发现有这样的列式,我们来看看——

2×6=12(元)12×18=216(元)

生(大家):不对,不对,这是错的。

生1:不对,2×6,2是表示每瓶矿泉水2元,而6是表示买6箱,它们相乘

没有实际意义。

生2:我也赞同他的说法。

师:是呀,做连乘应用题时虽然可以交换因数的位置,但要有实际意义,不要象这样列式,要记住!

生(写算式的那个学生):我反对大家及老师的说法,其实这个算式是有意义的。

【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教师正处在尴尬状态,沉思片刻。】

师(笑):你能把理由说给大家听听吗?

生:2×6表示每箱中先抽出一瓶矿泉水,6箱就抽出了6瓶,6瓶不就是2×6=12(元)吗?那每箱有18瓶就是要抽18次,所以再用12×18=216(元)。

【停一会儿,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惊奇):对呀,这当中算法完全正确,我要向你学习,同学们也要向你学习。

案例分析:

课堂中老师的“笑问”,促进了孩子的积极思维,摆脱了尴尬,避免了教学上的失误,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意识。苏霍母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信息“价值不菲”,那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我们应该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从而激活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智慧闪耀光芒。

案例二:《认识钟表》

某位教师在执教《认识钟表》时:在初步认识完钟面上各部分名称后,安排学生四人合作,在空白钟面上贴上分针、时针和十二个数字。学生们开心地动手粘贴。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个学生懒洋洋地拨弄着纸片,便走过去问:“你怎么了?”该生噘着嘴说:“老师,我觉得不会看这种钟表没关系,我有电子钟表,以后长大了就买手机,看手机上的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交头接耳,有的甚至说对呀对呀。老师一下子愣了,是啊,数学知识的价值如何体现?

于是,老师随机提出一个话题:咱们班的同学个个是小能手,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会越来越先进,请你设计一个未来的钟表,比一比谁设计的最先进,最有创意。学生在老师的提议下纷纷开动脑筋,小组讨论,设计出了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钟表。

其中,有个学生设计的是一口挂在建筑物上的数字大钟,教师问:“请同学们观看这口大钟,挂在大楼上效果怎样?”学生都说不太好,因为远远望去看不清楚钟面上的数字。教师说:“随着电子表等先进钟表的产生,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是一些传统的钟表仍然有其用武之地。”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们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场所都适用于数字钟表,还是很有必要学习指针钟表的。

案例分析:

一分钟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在新的形式下,新课是一种必然。课程标准发生了变化,作为课标的实践地――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也必然要相应地改革。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依赖于课堂的改革。课改首先要从思想改起,相应地课堂的教学设计原则就要进行变化。

一、引进生活,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不同于传统的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来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务,或者可以利用数学来分析生活中一些现象。如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中,第一课时就是数学与生活,在这一节中,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数学的意识,通过数字与图形的信息认识,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这里,我们引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这样的例子:小玲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完成这些工作共需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应是多少分钟?分析要想合理地安排时间,就必须抓住烧饭这一环节,争取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多项工作。所以应为:穿衣(4分钟),烧饭(20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这样只需要36分钟,比以前节约13分钟。像这样的例子,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养成数学的意识,并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会应用于生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了解到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利用悬念型问题创设情境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指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2、利用生产、生活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这样能起到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如在讲“合并同类项”这一节时,我们利用最常见的“狗”和“羊”来创设这样的情境:1只羊+1只羊=;1只狗1只狗=;1只羊+1只狗=。第三个问题能相加吗?为什么?再如,有100元的、50元的、10元的、5元的、1元的拌在一起,要数一数这些钱,你会怎样数?学生一般会想到先把它们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的概念。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三、搭配时间,优化结构

一堂课的学习一般都会有这样几个步骤:复习、导入、教授、反馈、深化、小结、布置作业等。如何能够合理地搭配时间,优化结构,也是建构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层次时,我们必须要注重认知过程的完整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都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必须要符合这样一个认知的规律。例如:在教授统计图的选用这一课时,主要运用引导和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叫学生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统计图,然后,让学生自己感知,他们能够从各种各样的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这样一步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几种统计图的特点,这是感性认识,为后面理性认识打下基础,可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紧接着进入第二步,自主探究阶段,同学们在刚才的读图中发现,从每幅图中,我们都可以直接读出不同的信息,这说明了不同的统计图有它各自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总结特点。如: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现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由于三种不同的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征,选用适当的统计图。这一部分的设计,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加强沟通,潜力得到挖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力也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建立高效的数学课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一步一步来实践,不能急于求成。相信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伍振庭;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扩展[J];科学教育;2014.06

一分钟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和谐课堂课堂生成点

和谐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和谐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处于积极的状态,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敢于置疑,勇于创新。

一 、善于把握课堂生成点

有时候课堂教学生成的发展变化和预设是一致的,这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对象的逻辑性的合理把握和教学对象认知状况的深入了解,但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这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遇到后一种情况,就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1、以学生的需要促生成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是生成式教学所倡导的。如:在讲长方体体积时,有这样一个题:已知长方形的长、宽、高,里面装有水,又放入一个石头,怎样求出石头的体积呢?首先要看石头放入后,水面上升了多少。由于长、宽不变,只有水面的高度发生了变化。这些让学生思考,学生一步步分析,老师暗暗地高兴。在分析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理解里面所含的道理。

这一非常预设的精彩生成,足见教师新颖的课改理念,完美的课堂艺术,厚实的数学底蕴。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是在与一旦有这样的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内心的需求,并以学生的需求为契机,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因势利导,收放有度,自然无为。使目标实现达到“润物细无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德境界,同行为之叹服。

2、以学生的错误促生成

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就看老师如同把握。

如: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正确。(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02+153=153+102 ()

150+250=100+300 ()

43+78+57=43+57+78 ()

第一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用加法交换律直接判断等式的正确性。第二题的设计意图是要求学生在辨析中明白等式的含义。第三题的设计意图是要求学生在运用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发现其简算的优越性。可是作业反馈时,大部分同学都认为第二题等式不正确,无论老师怎么启发诱导,学生都没有“醒悟”。学生怎么会出错呢?分析一下,有两个原因:一是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二是学生对等式的含义不甚清楚。因此,老师要以学生的“错误”为研究点,帮助他们排除定势思维的干扰,引导他们对等式的意义进行探讨,走出尴尬。

3、以师生、生生的对话促生成

课堂是师生、生生对话的场所,其教学的效益就是在对话中不断生成和建构。

如:我在教直线与线段时,先用课件逼真地演示“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时,同学们显得心领神会,老师很高兴。可是,就在这时,有位学生说“老师,过两点能画三条直线。”学生的突然提问是老师预先没有考虑到的。老师接着说,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因为这个同学的画点比较大而画的笔细,所以他画了三条。遇到这种情况,充分展开讨论:

生1:我认为过两点画三条直线是错的,因为要过两点的中间画。

生2:点和线是一样粗的,所以过两点只能画一条。

师:为什么点和线一样粗?

生2:我叔叔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所以点和线是一样粗的。

听了同学们的话,刚才说“过两点能画三条线”的哪个同学站起来说:我懂了!就这样,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中圆满解决了。

二、善于为生成而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一堂成功的课,其因素不仅仅在“生成”,还在于教学的提前预设,当然这种“预设”应该是有弹性的。

1、牢牢把握必须提前预设的内容

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在课前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①教学内容,一堂课让学生学什么,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选择,使它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使它离学生比较近而富有亲和力。②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是前进的方向。无论是知识、能力、目标、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还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都必须在课前预设好,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体现。③教学过程,一堂课先做什么,在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如何衔接,如何过渡,如何延伸,如何拓展,怎样使其自然流畅,信息畅通,反馈及时,怎样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研究,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不能随心所欲。④学习方式,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是选择自主学习、体验学习,还是选择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预先为学生量体裁衣。

2、精心构思走向生成的预设。①变“全盘授予”为“相继引导”。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移到“学”,变“全盘授予”为“相继引导”,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一个“导”字。既“导之以学,导之以思”,“导之以法”导之以练对小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它是走向生成的最佳预设,也是走向生成的根本点。②变“走教案”为“人本教学”。一个很普通的现象,有的老师下课铃响了,还要占上几分钟,目的是执行教案,让“死”的教案支配“活”的学生。所以要以“走教案”向“人本教学”转机,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生命状态。三、善于在预设与生成之间灵动

1、灵活求变

课前就必须进行多维预设,这样才能为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2、整合出新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具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课前的预设要随机整合出新。如:“长方形周长”教学,老师课前预设三种教法,一是四条边逐一相加;二是长边乘2加短边乘2;三是长边加短边的和乘2。而实际教学时,大多数学生早就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老师如果仍按课前的预设教,学生会不愿意听,因为他们觉得前面两种方法麻烦而笨拙。碰到这种情况,老师就应机智地将上述三种方法整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当小老师,通过提问,你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怎样来的吗?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懂。同时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成为充满灵性,充满智慧的随堂生成。

一分钟教学设计篇9

一、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多了。

我校现在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辅助环节约2分钟,“先学”环节约18分钟,“后教”环节约10分钟,当堂训练约10分钟。整堂课教师讲课时间(即后教环节)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生生更正、训练的时间约占30分钟,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还给学生。

二、教案上的文字少了,备课量更大了。

以我所教的初中历史课程为例,以往的教案每课平均约5页,现在的备课量约2页。原来写的教案在上课的时候几乎没怎么用过,凭经验上课,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后,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备课量大表现在:教师必须提前钻研课标、教材、同步练习,精心地设计各种问题完成这一堂课的引导,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的这种引导,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课后习题、配套练习。

备课量大还表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果没有条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应先在每堂课上课前写好2―3块小黑板),在课件或小黑板上将当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指导的问题设计、自学检测题等展示出来,以便给课堂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这些课件可以查阅资料进行补充完善,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直接从网上照搬。备课量之大,可见一斑。只看教师上课时挺轻松,讲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课前付出的时间不少。

三、教师在课堂“出彩”的机会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出彩”是我们所期盼和追求的,也是可以预设和掌控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教师留下表演的时间,整堂课学生都在紧张地阅读、思考、纠错、解决问题,积极性较高。

四、课堂流于形式的成分减少了,训练量加大了。

传统教学模式有许多流于形式的环节,如导课,有的教师每堂课用5分钟左右。不能说导课不好,而是不宜过长,最好不要超过2分钟。老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留足时间充分让学生学习,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我曾见到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学过许多课文竟不知道题目,课文的情节和内容只知道个大概,一个词语或成语出自于哪篇文章都说不清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不能完全怪学生,因为课堂几乎让教师的表演占据了,学生没有多少时间阅读、思考、纠错和解决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实属正常。我经常听语文课,如果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而且使劲地拖堂,我认为此堂课收获太少。我总会拿着学生的书细细地阅读,看看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也很容易体会到些什么。坐在我旁边的学生却在听课,我想他一定没有我学得多。因为我在边看书边思考的时候,听到老师的讲话就觉得烦。如果教师事先设计几个问题,当然是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问题,通过几分钟静静地阅读解决,感觉就会很有收获。再设计几个问题,通过静静地阅读解决,不能解决的同学们帮忙解决(即兵教兵),帮忙都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忙解决(即师教兵)。每当我听完一堂滔滔不绝的公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教师的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口才好,但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口才好,还要让学生学到更多。

五、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了,学习成绩却提高了。

在课堂上,每节课留有10分钟“当堂训练”的时间,许多练习在当堂课就解决了,加之下午的“日清”课,当天的作业几乎处理得差不多了,学生回家作业自然少,低年级学生几乎没有了回家作业。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当堂训练”是在教室里独立完成的,有教师的监督,同学之间的暗中“叫劲”等因素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道题的效果,也许比回家完成五道题的效果还要好。

六、教师在课堂上显得轻松了,课余却更累了。

一分钟教学设计篇10

钟训正1952年毕业于国立南京大学建筑系,随后留校任教。从年轻时代起,钟训正就在建筑创作方面崭露头角,为建筑界所瞩目。在长期的建筑创作活动中,钟训正力求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建筑与环境的自然和谐,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努力探索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建筑创作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钟训正在教育理论、创作和教育方面均有建树,先后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理论和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创作小组会员、江苏省建筑师学会会长,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顾问,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艺术的种子

1929年,钟训正出生在湖南省武冈县。钟家人丁兴旺,家中共有兄弟姐妹10个。母亲由于操劳过度,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过世,全家仅靠父亲教书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直至长兄结婚成家,家境才有所改善。虽然家境窘迫,可是钟父的眼光却很长远,节衣缩食、想方设法让家中每一个子女都有机会上学念书,钟训正也因此得到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

小时候的钟训正,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独特的天赋,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贪玩、调皮。有好几次,钟训正因为偷偷到河里游泳,被父亲罚跪在母亲的遗像前。但大人的惩罚并不能压制小孩的天性,很快,钟训正就将兴趣转移到了大嫂的美术图片上。钟训正的大嫂是一位小学教师,在小学校里教美术,她藏有不少精美的图片。钟训正在这里找到了他的乐趣,大嫂收藏的这些美术图片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沉醉在这小小的艺术世界里,也激发了他对绘画的热爱。

后来,钟训正又在大嫂那里看到更多的画册、图片。毫不夸张地说,大嫂是他在绘画方面的启蒙老师。父亲有一段时间在水口山的一家锌矿工作,这家锌矿里有一些外国技术人员带来不少国外的建筑物图片,这些精美漂亮的图片也令到那里去玩的钟训正痴迷不已。钟训正一家都是基督教徒,每周日都要去做礼拜,而钟训正总是最积极的一个――谁也不知道,他其实最感兴趣的,是牧师所讲述的圣经故事中所涉及的国外的风土人情。所有这些,潜移默化地在小钟训正的心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看多了,钟训正也开始尝试着自己绘画。没有老师指导,没有接受正规的绘画训练,仅凭一股热情和执着的追求。开始是临摹,待掌握了一些初步的技法,再用之于写生,居然也有了一点模样。有一次,他对着自家所在的 庭院写生,天寒地冻,他被冻得手脚僵硬、鼻涕直流,仍兴致颇高地坚持作画。家人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对他夸赞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钟训正跨入了中学的门槛,家人却开始担心起来。因为太沉醉于艺术,钟训正常常把时间花在看图片、画画上,功课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家人怕他走火入魔,于是开始反对他画画,并且要求他一定不能将其作为主要专业。

当面临填报高考志愿,必须对自己今后的专业做出选择时,钟训正不得不踌躇再三。他明白自己不能让家人失望,可是,他也知道自己无法割舍对艺术的那分热爱。究竟报什么专业好呢?一个想法突然在脑海中浮现:建筑!它既非纯艺术类专业,又与绘画搭一点边。对,就报建筑!

从对绘画的喜爱,到有意识地选择建筑作为自己的专业,钟训正稳稳地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

严师出高徒

1948年10月,在一艘从长沙开往南京的轮船上,已经考取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的钟训正凭栏而立。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独自离家远行,心中满怀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的憧憬,尽管此时距学校报到时间已晚了一个月。

不料船行至武昌时,江面风云突变,忽然刮起大风,浪大风急,不大的轮船左摇右晃,似乎随时有被浪打翻的危险。轮船不得不驶向汉口暂避风头。一路上乘客们心惊肉跳。眼看快到汉口了,突然一阵猛烈的大风刮来,巨大的浪头咆哮着涌进船舱,一时间乘客们的尖叫声、哭泣声此起彼伏,还夹杂着“船翻了”的呼喊。钟训正用尽力气牢牢抱住船架。船挣扎着到了汉口港,船舱下铺以及厨房全部进了水,许多人的行李被风浪卷走了。钟训正因为睡在上铺,行李得以保全。这场大风令整个汉口轮渡停了3天。这次意外让钟训正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钟训正迟到了1个多月,但大学的课程并没有因为他的迟到而放缓进度。办好报到手续后,走进教室,钟训正才意识到迟到带来的恶果。当时,投影几何课是整个工学院的大班课,上课的老师特别严格,每次总是先讲1小时,然后当堂做习题,第三堂课下课时收卷。迟到了1个多月的钟训正,对这门课自然是一窍不通,面对习题一头雾水,每次解题都是连猜带蒙,得分自然惨不忍睹。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猛攻这门课程,一段时间后,终于有了起色。淮海战役后,南京吃紧,他不得不和许多同学一样休学回家。翌年,南京解放,等钟训正收到复学通知回校报到时,又迟到了1个多月。有了前车之鉴,钟训正每次课前必先预习,将新内容领悟透彻,课后再挤时间复习带补习。这种“笨鸟先飞”的方法倒也收效神速,到这门课结束时,他已经是班上做题速度最快、准确率最高的学生了。

钟训正是幸运的,在大学生活中,他碰到了不少良师,其中不乏建筑界大名鼎鼎的人物:杨延宝、童隽、刘敦桢等。杨延宝曾先后担任两届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学识和见解在建筑系首屈一指。当时,杨延宝负责给他们上专业基础课,因而钟训正的素描和建筑设计基础打得相当扎实。钟训正后来回忆说:他扎实的专业基础,得益于杨延宝的严格要求。钟训正记得,一年级上学期,在完成构图和渲染作业时,为了省事,他想省略希腊额枋中的卷草纹,杨延宝知道后,对他说:“想省事就不必学建筑。”于是,钟训正只好老老实实完成作业,最后取得了全班最好成绩。一年级下学期,学校指定给学生的第一个设计是“桥”,并规定要运用西方古典手法。遇此创作良机,钟训正使出浑身解数,挖空心思添加了不少“得意之笔”。作业上交后,杨延宝将他的那些“得意之笔”统统删去,将其斥为“画蛇添足”。钟训正当时非常难过,但通过反躬自省,很快接受了老师的批评,改正了缺点。经历多次这样的锤打、磨练,钟训正慢慢领悟到创作的艰辛与真谛。

若干年后,他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说:“虚怀若谷、集思广益是使创作趋向完美的一种手段,凡是妄自尊大,孤芳自赏,一意孤行的人,在竞争中成功的几率是不大的。”

厚积而薄发

1952年,钟训正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大学。1953年春,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钟训正带学生赴武汉参加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3校规划和建筑设计,在这里他第一次主持建筑设计,并设计了华中工学院的一幢教学楼。1953年,院系大调整时,他被调到武汉大学水利学院,由于当时没有建筑系,钟训正只能在水利系从事建筑构造的教学。1954年11月,在恩师杨延宝的努力下,钟训正被调到南京母校(已改名为南京工学院),从事他心爱的建筑教学工作。

刚刚参加工作,时间上比较宽裕,钟训正将大量精力倾注于绘画。他尤其痴迷于名噪一时的美籍匈牙利人KAUTZEY的画,认为他用笔刚劲奔放,粗粗几笔,效果立现。于是对其画风刻意模仿,一个假期尽摹KAUTZEY的整本画册,然后再搜集设计资料,以考氏铅笔画方式记录图片,成效显著,人称其为“钟斯基”。这时,杨延宝兜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不要囿于学习一家的技法,而应该尽量吸收各家所长,加以融会贯通。”老师的话一针见血,指出了他的不足。钟训正经过激烈而痛苦的思想斗争,作出了明智的决定:改!他丢开粗扁头的铅笔而改用细铅芯的自动铅笔,细细品味多位名家的作品,耐心琢磨,刻苦研习,画出了大批习作,逐渐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天道酬勤。1958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与北京建筑设计院合作搞北京火车站综合方案,钟训正所做的设计方案被亲定为实施方案。1960年,无锡中国建筑工作者之家在华东区设计赛中被评为最佳两方案之一;在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全国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其“红旗”造型桥头堡方案被选定。1963年,南京铁路旅客站设计方案经上海铁路局及铁道部批准定案(后因设计革命而下马)。对此,钟训正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归结为自己的一股“傻劲”,他说:“我没有很高的资质,但有一股傻劲,一经投入,必然全力以赴。”

20世纪60年代,全国的基建处于低谷。教学之余,空暇时间较多,钟训正认为必须为今后的建筑高潮做充分的准备。“”爆发后,钟训正除了参加那些不得不参加的政治运动和体力劳动之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搜集、抄录国外各种各样的建筑构造大样上了。由于当时没有复印机、扫描仪,惟一的办法就是自己一笔一画将其描下。钟训正全心投入,最终描绘和翻译了800多幅图纸!他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国外建筑装修构造图》,即源出于此。这种“手工业”方式的抄描令他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获益匪浅,为他日后细腻、舒展建筑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乎在同一时期,他对建筑铅笔画、钢笔画进行了深入钻研,一方面探讨国际各名家的技法,一方面又临摹或描绘各名家的作品,并积累了相当的数量。所有这些,为他日后在建筑设计上的成熟和建筑画技法上的娴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钟训正主持设计的无锡太湖饭店新楼荣获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被学校作为访问学者派往美国印地安那州包尔大学学习。尽管访问学者工作清闲、待遇丰厚,可钟训正却离开学校,跑到当地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去了。他的解释是:“我的外语底子不好,教课听课不方便,不如和实际接触,了解国外设计师的思想和操作过程。在实践中又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为我国的建筑师争一口气。”14个月访问期满,钟训正在美国建筑界留下了极好的口碑,美国公司许诺提供优厚条件尽力挽留。但钟训正深知祖国需要他,母校需要他,毅然踏上了归国的行程。

钟训正回国后,确立了建筑与环境浑然天成的设计思想,联合孙钟阳、王文卿教授成立了“正阳卿工作组”,随着一个个优秀作品的问世,“正阳卿”闻名全国建筑行业。与此同时,钟训正勤于著述,著有《建筑制图》、《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等4部专著,其中3部已在境外出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钟训正自任教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继承了杨延宝等老一辈建筑教育家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又结合实际开拓性地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几十年来,他潜心教学,孜孜不倦,探索不辍,关心和参与本科教学改革,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筑教学体系做了大量工作。

鉴于其突出的业绩,钟训正被首批获准招收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建筑设计人才。在他培养的已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有的已在教学和设计部门担当重任,有的成为建筑学领域的专家教授,有的成为著名建筑师、部级建筑大师。

扎根于东南大学50多年,钟训正早已桃李满天下,培养了100余名研究生。他说:“我喜欢富于创见、勤于思考、谦虚踏实的年轻人。”在他看来,甘于四平八稳做作品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只会设想不会落实的学生同样也不能取得好成绩。钟院士还特别提醒青少年朋友要学会与人沟通。大学里来自各地的佼佼者云集,人人都有天份,要学会在人群中调整自己的位置,适应竞争的环境,然后根据自己的特点发现脱颖而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