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阶梯结局十篇

时间:2023-03-26 04:35:06

狐狸阶梯结局

狐狸阶梯结局篇1

一、在倾听理解中激发想象

激发想象主要是指在读物内容与幼儿求知心理之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爱听故事,故事中生动具体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兴趣,打动幼儿的情感,还可以随机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鲁迅曾说:“孩子们是最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月亮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想象是孩子们共同的特点,因此,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拓幼儿的思路,是幼儿园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如在大班讲述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时,有这样一句话:狐狸抬起头一看,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我在有感情地讲完这个故事后,让孩子们说说“馋”是什么意思,在充分理解“馋”字以后,我让他们看着图,想象一下狐狸馋的样子。孩子们纷纷想到:眼睛死死地盯着那块肉;嘴巴张大了,舌头也伸出来了,口水滴滴答答直流;身子也立起来了,两只前爪恨不得扑上去把肉抢过来……通过孩子们丰富的想象,把狐狸的本质属性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并且很快地领悟了狐狸想得到那块肉的迫切心情,达到了不讲自能的效果。还有当孩子听完了某些故事后,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理解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说出故事中的人物将会如何发展。例如,在读《白雪公主》这篇故事时,最后的结尾是“王子与白雪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而王后变得非常丑陋”。这时可以让孩子从两个方面展开想象。一是让孩子想象王子和白雪公主是如何幸福地生活着;二是让孩子想象王后变丑陋后的生活,并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给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在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的同时,又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在问题情境中引发想象

充满想象的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引起幼儿的遐想,通过问题的创设来制造一定的悬念,将幼儿的注意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更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问题小而具体,有趣或特别,以吸引幼儿倾听教师讲述书中的故事,教师要设计能培养想象力的问题。如果将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还有什么好办法吗?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拓展思维。幼儿回答后可再问“以后会怎么样”“会得到什么结果”等等,使幼儿边听、边想、边构思,这样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能启发他们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时讲到高潮时,还可以卖“关子”,让幼儿自己去猜猜故事的结尾,去处理故事的结局。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母亲每天都给儿子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就“且听下回分解”,以后的故事情节就让小歌德去想象。第二天,在讲故事之前,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自己再讲。歌德超人的思考力、想象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于是我在给孩子们讲完《乌鸦和狐狸》的故事以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骗了乌鸦的大肥肉,乌鸦用什么办法才能夺回来?”这一下,打开了孩子们思维的闸门,有的说,正当狐狸要吞那块大肥肉的时候,早已躲在一边的乌鸦一下子飞了起来,用尖嘴啄狐狸的眼睛,狐狸痛的“哎呀”一声,肥肉就从嘴里掉下来,乌鸦叼起来就走了;有的说,乌鸦“哇”地大叫一声,请来许多小蜜蜂,把狐狸刺得满脸是大疙瘩,肉就夺回来了;有的想出一条“妙计”,乌鸦看到狐狸把肉叼在嘴里,就对狐狸说:“这块肉是有毒的,我正要把它扔进大海里去呢!”乌鸦等狐狸回答时再乘机把肉夺回来……看,孩子们的思维是多么活跃,想象力多么丰富!这种给孩子创造自由想象机会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幼儿在飞驰的想象中得到心理和感情上的满足,也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和变通思维的能力。所以,无论孩子的想象有多离奇,我们一定要保护孩子想象的欲望,引导孩子去猜想和假设,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大胆去试。

三、在续编故事中创设想象

狐狸阶梯结局篇2

[关键词] 族群;互动;共生;结构

较小族群杂居社区的群体关系研究是西方社会人类学界的一个重要传统,相关研究成果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污秽”论,代表人物为伊里亚斯(Norbert Elias)。他认为,同一区域的两个群体总会存在一方认为自己是本地人,而认为另一方为外来者。本地人强调某些当地文化或生活习俗上的“规范”,而外来者则是此种“规范”潜在的破坏者,因而被认为是“污秽不洁”的。二是“替罪羔羊”论,代表人物为吉哈德(René Girard)。他提出的“模仿诉求”(mimetic desire)与“魔性替身”(monstrous double)之说,说明亲近人群内部的紧张关系使社会骚乱时边缘群体成为“替罪羔羊”。三是“区分”论,代表人物为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他认为群体认同建立在“区分”的基础之上,通过创造、操弄生活品味的“区分”,一个群体往往借以敌视最亲近也最有威胁的另一个群体。显而易见,西方人类学界这一传统倾向于对较亲近群体间的敌对、冲突及相关“边界”进行放大镜式的解读,具有明显的二元对立思维特征及分离主义的缺陷,也容易造成对人类群体关系的误解。本文基于跨度五年的参与观察和口述材料考证,采用民族志方法分析概括了一个族群杂居社区族际互动的结构性特征,探析了族群主体多层面的辨证位置以及族群共生的基本属性,从而初步揭示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思维和分离主义的人类存在方式及对应的认知范式。

一、共生互补:族群杂居社区形成的物质动因

经济人类学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各种制度历来就是与各种社会活动及其制度(包括宗教、礼仪、神话等)“嵌和”在一起的,只有从整体上考察人类社会,深入到不同社会各自的深层结构(包括心理结构、象征结构、神话结构等)中去,才能洞见经济的本原,再现“人―社会―经济”的系统关联。同样,我们如果要了解一个族群杂居社区的群体关系及其结构性特征,物质层面的历史考察无疑属于一项基础性工作。

本文考察的族群杂居社区――哈巴村,位于藏彝走廊西南端滇、川、藏三省交汇处,是历史上族群迁徙和政权拉锯的重要地带,现隶属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根据哈巴村村委会2009年8月份统计的数据,哈巴村现有总人口3722人,其中纳西族1711人,汉族730人,彝族373人,回族536人,傈僳族319人,其他53人,属于一个典型的族群杂居社区。有关哈巴村的历史,村里没有人能说得出具体的时间,“大概有四百多年”或“三四百年左右”,相关历史叙事往往追溯到“木老爷”或“木天王”。尽管流传的众多神话故事或传说存在诸多出入,但有两点可达成共识:一是“哈巴”一词为纳西语,是为“金花(杜鹃花)”之意――这意味着哈巴村最早的居民是讲纳西语的群体;二是哈巴村最早的居民与木氏土司有密切关系,在明朝统治时期从丽江一带迁移至此。

哈巴村多族杂居格局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制度紧密相关。根据资料记载,木氏土司征战康区的过程中采取了移民屯戍的策略,每夺取一要地,便“屠其民,徙麽些戍之”。这些移民亦兵亦农,战时出兵役、劳役,闲时开荒耕种,所交赋税以人头合计,这促使了金沙江一带产生了大量可耕种的田地。到了和硕特部统治时期,属卡制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即在最大领主下分若干热乌,分领660户;再下分若干大小不同的属卡,额定庄户和份地。属卡制度“认甲不认户”,即属卡内的民户在差役、赋税上不直接与国家发生关系,而是通过属卡发生关系。然自康熙十三年(1674)以后,属卡内很多民户通过各种关系取得了免除劳役、赋税的特权,以致服差役的户逐年减少。由于过去总役税数额并没有相应减少,属卡及其庄户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困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无论是绝大多数属卡还是庄户,都非常欢迎外来移民开荒耕种,而此时内地人口越来越密集,时局又极不稳定,特别在四川地区,抢劫之风盛行,于是多有从四川盐源一带逃难至此地落籍的汉族。对于最早迁移落籍的汉族人,当地人称其为“四外人”。“四外人”迁徙到哈巴村沿江一带落户后,所种土地绝大部分都是自己开垦的,所交的赋税额较轻,而劳役和兵役则不可避免。他们开垦大面积荒坡荒山,改变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以至于有少数“四外人”以劳动之积蓄购买了大量土地。傈僳族迁移到哈巴村的时间与“四外人”大体同步,“清代、民国由永胜、丽江一带迁入的傈僳族自称白傈僳或永胜傈僳(永北扒),分布于虎跳峡镇东坡村阳山一二三社、阴山上下社、里仁村路鲁习一二三四社、金江乡士达二台坡、三坝哈巴、洛吉岩洛等地”。20世纪初,哈巴村又有回族和彝族民众陆续迁入。

哈巴村作为一个族群杂居社区,除制度层面及部分偶然因素之外,物质动因以及适宜的生存环境也是其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根据农作物的生产条件及各族居住格局,哈巴村的生存环境大体可以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从海拔2900米至3200米,除花椒、苞谷及土豆以外,其他农作物的产出非常有限。该阶梯主要生活着回族和彝族,传统的经济活动完全依赖哈巴雪山的森林资源,以放养牛羊和采集药材为主。第二级阶梯从海拔2400米左右到海拔2900米,适合种植荞麦、小麦、土豆、苞谷、青椒、核桃、蚕豆等农作物,主要居住着纳西族和汉族,粮食作物能够自给自足,饲养少量牲口。第三级阶梯处于海拔1800米至2400米之间,紧靠金沙江,耕地非常有限,主要居住着傈僳族。在这种无法完全自给自足的生存背景中,各族需要依靠每月初一和十五定期举行的集市来获得各自的生活所需。集市地点定在哈巴村中心地带的古鲁巴村,有时候会延伸到公路两旁,销售的商品主要是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如回族的奶渣、奶油及牛羊肉,彝族的木材、药材、生猪,傈僳族的蔬菜、水果,纳西族及“四外人”的小麦、大米以及从大理、丽江、鹤庆和剑川等地运来的食用油、服装、铁制农具等。一般上午9点开市,下午3点收市,基本上能够满足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需要。

费孝通曾经针对“藏彝走廊”的多元杂居格局指出:“历史上系属不同的集团曾在这里建立过一个或几个强大的政治势力。它们正处在汉藏之间。这几个大民族在这地区你去我来,我去你来搞了几千年。来回的历史流动,都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了冲积和沉砂。”哈巴村作为藏彝走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地带,深刻反映了不同群体在历史上交往互动的痕迹和积淀,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了其中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物质动因以及多元共生存在的主体属性。需要说明的是,哈巴村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生存环境促使各族关系成为了一个息息相关的共生系统,共生互补是其中内在的逻辑基础。

二、兼容共享:族群的文化主体属性及其互动特征

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人们对族群身份的认同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并赋予象征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然而,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历史主体只有依赖于象征域才能够找到确切的表达之物。因此,历史主体的存在不仅仅是历史资料记载或口述记忆对话式的再现,无论是人类学家的口述史,还是历史学家的文献资料记载,都不应该忽视一个基本事实,即历史主体在现实中的内在结构性属性。在哈巴村中,每个族群都有不同的历史记忆,且这种历史记忆在族群语言、及禁忌习俗等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族群互动的文化属性因此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族群语言作为族群传统文化的载体,一定程度上是族群的象征和标志,在族群的形成与演变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哈巴村目前使用的语言主要有纳西语、彝语、藏语、傈僳语及汉语西南方言。纳西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哈巴村纳西族语属于东部语言向西部语言过渡的土语类,语音、词汇与丽江坝土语类有一定的差异。在云南省中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世纪90年代调查的350个词汇中,哈巴村纳西族语言有259个与西部方言有差异,而与东部方言接近。彝族语言也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巴村彝族操北部方言即凉山方言,属阿女阿鲁土语。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安多、康三大方言区,哈巴村回族和藏族操藏语康方言,属康方言南路土语。傈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巴村傈僳讲花傈僳土语类。哈巴村的汉语方言为川音,当地称“四外”话,是各族日常生活交流的公共语言。

哈巴村的族群语言基本上都属于基于本族语言基础上的混合语或语言融合体。在不同族群的接触中,族群语言的结构特征或成分相互扩散或渗透。譬如在语言借词方面,哈巴村纳西族的语言除原有的词汇材料构词外,还从汉语和藏语中吸收了很多借词,藏语借词例有:ndzur31牦牛、le33麝、la33ma31喇嘛、tsu33ba33藏袍;汉语早期借词例有:tv33桶、lo31ko33烙锅、ha33ta13汗衫、to33pu55布匹;现代汉语借词例有:ta55ya31党员、ji31cu31英雄、ku33ze31工人,等等。哈巴村回族操用的藏语还保留有陕西汉语的个别词汇,如“俺们”、“锅盔”、“占牛”、“片肉”等,又掺杂有阿拉伯、波斯语词汇,如“伍斯托”、“海里凡”、“换水”、“山眠”等。哈巴村彝语的早期汉语借词有:pu33ku33苞谷、ku21jo33裹脚、du33燕麦;现代汉语借词则更多,如ko33zw21工人、zw21mi21人民、ka21pu21干部,等等。哈巴村的傈僳族语从纳西语和汉语的借词有全借、半借、译音加注等形式。汉语方言为川音,但又有其特殊的地域语音,“子”、“啪”、“呗”等尾词较多。最特殊的是语法与藏族和纳西族相似,谓语和宾语常常颠倒,如“你什么做在”(你在做什么),“我花椒地里摘克”(我去地里摘花椒)。

哈巴村的语言混合没有改变原有语言的主要结构和基本特征,但在语言接触中,由于影响的双向性,双方的语言中都有了对方的一些语言成分,这些相互吸收的成分很容易成为共识。也就是说,接触双方在通晓了对方一些词语和结构的情况下,彼此交际时尽量使用对方的语言成分从而达成共识。大体而言,人们在对待语言使用的选择时,遵循着把它在感情上看做是“文化象征”和在理性上看做是“交流工具”这样一种双重原则,前者注重族群主体的文化价值,后者注重族际互动过程中的联系。

其次,在方面,宗教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指出,“所知的社会都是有宗教的,不存在没有宗教的社会”。宗教对人类学而言,意味着“乡村、宗教、种族群体、族群、宗教群体都在文化异质性的不同层面上具有独特的文化”。在哈巴村,不同族群信仰不同的宗教,有纳西族的东巴教、回族的伊斯兰教、傈僳族和彝族信仰的原始宗教。这些独特的文化气质在各族的丧葬仪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丧葬仪式中的禁忌为例,纳西族禁忌披麻戴孝的人进别人家的门,孝男孝女忌食死者的伴魂鸡肉,忌参加婚礼,忌孕妇给死者引路搭桥,发丧出灵时属相相同者须回避,土葬所用棺椁要用整板做成;彝族火焚遗体时忌讳将牛、羊骨抛入火中,遇遗体难以焚烧时,孝子要跪在尸架前祈祷;傈僳族在丧葬仪式中讲究安葬和停尸期限,忌“焦莫”、“焦忍”,忌讳空手转告噩耗,忌食辣椒;回族在丧葬期间需要阿訇敬诵《古兰经》,禁忌披麻戴孝、哭丧以及所有娱乐活动。除禁忌有所不同外,各族丧葬仪式中的程序都有明显区别,而且族际之间的边界也非常明显,即回族的“阿訇”、纳西族的“东巴”、彝族的“毕摩”及傈僳族的“尼扒”有不可跨越族群的边界,只能在本族内主持仪式。

西方人类学家通常把宗教视为文明冲突的根源,这明显忽视了人类精神的美韵,特别是宗教在共生结构中包容性和信任感的升华。在哈巴村,龙汪箐是纳西族的一个传统宗教圣地。由于相传该地居住着龙王,纳西族便于清乾隆二年(1737)在此建起了龙神祠,并定期举办拜祭仪式。在当年,纳西族头人为了不让杨家兄弟被土匪赶尽杀绝,把他们安置在这个宗教圣地附近,该地现也成为了回族的主要聚居地。但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哈巴村各族民众都会和纳西族一起在此举行祭龙仪式。仪式由纳西族的东巴主持,参与民众不分族群,不分。仪式完毕后,人们就以家庭为单位用石头搭建简易灶台,取水源处的泉水生火做饭,也有的家庭烧一堆松枝,再洒上蜂蜜、牛奶、酥油等祭品,向水源处朝拜,也有的就地烧香跪拜。很明显,这是一个多种宗教仪式共存的场所,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包容使族群关系更具有自我调适的功能。

另外,我们不能忽视哈巴村族群在互动过程中的另一种重要特征――“实用主义”。在这里,“实用主义”是指族群为了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而采取的一种调适手段,主要体现在居住格局、饮食及服饰等方面。在居住文化中,原先彝族、傈僳族使用的木棚房或石木房以及汉族和纳西的土胚房,现在多半与藏区藏族建筑“崩空”相似。房屋建筑凸显的实用比较强,是对高原峡谷气候环境的一种适应,而且具有很好的防震功能。在饮食文化方面,各族一方面保持着本族的传统习惯,一方面在新的环境下不断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表现出与自然环境及市场环境相适应的特性。以酥油茶为例,作为哈巴村男女老幼日常饮用、待客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它对于缺少蔬菜和水果、以肉食为主的村民来讲,具有去腻顺肠之功效。在服饰方面,日常生活中除回族老年妇女和彝族女性保留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外,各族的劳动服饰并无大异。但在节假日或婚嫁娶等喜庆日子,纳西族和傈僳族的男女老少都喜欢穿上本族的传统盛装载歌载舞。

显而易见,在族群和谐共生的结构中,单个族群并非盲目地吸取其他族群的文化成分,族群文化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总是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换言之,族群文化主体从历史主体的生存场景转换为族群共生的社会情境,族群的文化价值及族际之间的共享共生这双重诉求贯穿于族群日常生活交往的全部过程。

三、他者的向度:族群想象域中的结构性距离

在人类学的族群现象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以家庭为核心给族群划定一个层层展开的同心圆式的认同结构体系。在这复杂体系中,基于血缘关系的家族认同是最原始的,也是建立族群认同观念与文化身份识别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正如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所指出的:“文化和族群性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建立在社会认可观念中的文化差异造成的族群边界和族群认同并不是以‘真实’(real)为基础的。当族群认同被视为共有祖先世系时,文化就被视为准则和实践的表现。人们可能有内在的族群差异,但不一定相应地具有重要文化差异,且具有文化差异的人们之间也可能不具有族群边界。”在哈巴村这个族群杂居社区,特别是在跨族婚姻家庭内,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并不是隶属关系,而是相互交叉的。

除彝族外,哈巴村的纳西族、回族、汉族、傈僳族及其他族群之间可以相互通婚,多数家庭为跨族婚姻家庭。族际通婚后子女的族群身份选择表现了人们的自主性,而允许子女随父母任意一方选择族群身份的国家政策也为身份认同的自主性提供了动力和政策上的保障,这使个人和家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控其族群身份。在族群身份选择的过程中,户主的身份和地位总是比较敏感,这里存在一个“顺从原则”,即如果户主的地位与配偶的家族势力不相当,子女身份的选择及其生活习俗可能要跟随配偶,这其中还包括子女的姓氏。如和某原本姓杜,汉族,是走村串户给人看病的医生,后来入赘到实力比较雄厚的杨家,就改姓了纳西族最大的“和”姓。其女儿既不姓杜,也不姓和,而是姓杨,族群成分也是纳西族。

除“顺从原则”外,藏族身份对人们族群身份的选择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如果配偶一方是藏族,子女的族群身份一般都会选择藏族,不论藏族一方的家庭势力如何。哈巴村隶属于迪庆藏族自治区,选择藏族身份的关键是能够给子女带来很多好处,或高考加分,或在事业单位能有更好的发展,不管这些优惠性政策最终能否在个人身上起作用,具有优势的族群身份总是能够起到这种导向作用。在哈巴村的跨族婚姻家庭,2000年新进藏族成员的家庭共计有17户,其中子女是藏族的有15户,其余两户中一户子女填报的是傈僳族,另一户是汉族。根据对后两者的访谈得知,他们并不寄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考上大学或进入事业单位而成为“国家人”。对此两例而言,追根溯祖的思维对子女族群身份的选择占主导地位。

在拉康看来,想象、象征和真实这三个组织人类经验的生存域构成了主体存在的三个维面。处于想象域的是自我(此为想象认同的产物,为族群认同),处于象征域的是主体“我”(此为象征建构的产物)。 族群认同的自发形成只是具有想象的性质,需要从其他族群(他者)的存在中反射出自己。当然在他者中反射自我,原则上是不可能的,停留在自我意识的主体与他者在双重想象的僵化状态相互转换,自我统一性解体。这就问题的症结所在。显而易见,在长期的族群杂居生活中,哈巴村各族文化的象征性和族群性表现出结构性的对立,展现了人们在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困境。“我”不再是“我”?应该说,现实意义上的“族群”只是生活在一个共同环境中有着类似历史境遇的群体,原先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他们产生许多共同的行为规范,而新的血缘关系与利益诉求可能会打破原先既有的认同体系和行为规范,构建新的群体共生体系。汇于一体的不同类型的认同体系,或真实,或虚拟,都是一种自我想象和认同的文化心理历程,这也就意味着选择的、临场的和约束性的历史叙事与他者的眼光相得益彰,构成了族群存在的“镜像”或想象。

在回避“自我”具有“他性”的想象域中,有一类人在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这就是被他人称为“藏回”而自己也承认是“藏回”的部分回民。“藏回”是一种“他称”,是一种对生活习惯“藏化”了的回族穆斯林的称呼。这种称呼在哈巴村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如清真寺主管杨某所说:“藏族就是藏族,回族就是回族,哪里能有‘藏回’的说法,如果说我们是‘藏回’,那么其他的回族岂不是‘汉回’?”然而,对于配偶一方是藏族,又把子女的族群身份改成藏族的家庭而言,“藏回”的称呼能够满足他们对现状的维持,因为这种称谓既能够表明他们的回族身份,又能证明他们为子女选择藏族的合理性。在承认自己是“藏回”的群体中,“藏回”的称呼是有现实客观依据的,“一半对一半”的说法也从血缘的角度解释了他们子女藏族身份的合理性,这比仅以文化表征的“藏化”来定位“藏回”的他称似乎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深刻反映了政策界面的平等性对族群凝聚力的重要性。

可以明确的是,族群想象域的主体性或族群主体的想象域只是被文化主体和历史主体构造的“症候”:一方面,主体的“想象之物”始终不可能在象征域得到准确表达;另一方面,想象之物也无法构建统一的具有实在本体意义的主体――显然,这有别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指的“想象的共同体”,后者属于一个带有目的论色彩的词汇,没有具体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以先入为主的政治目的构建并传播着这样一种“共同体”理念,属于一种政治利益集团操控的工具。简言之,族群想象域的本质是主体诉求的表达,如果在族群共生结构中无法实现主体实在的满足,那么族群的主体性和想象域之间将会产生一种“结构性距离”,即处于想象域的自我与处于象征域的主体“我”之间的不统一性,它使任何满足都只能成为一种身份的结构性替换,造成族群的归属感和族群身份的选择让位于现实诉求,族群象征秩序失去了能指作用。

四、主体自觉:族际互动中的污名化话语及其调适机制

在社会人类学界,吉哈德的“替罪羔羊”实际上与道格拉斯的“污秽”、巴斯的“边界”、亨廷顿的“冲突”及王明珂的“毒药猫”等概念属于同一范畴,在分析族群冲突方面具有深刻独特的见解,但同时也存在把个体之间的微观矛盾扩大化的倾向。我们也注意到,在哈巴村,当平衡的社会结构受到破坏或威胁时,污名化话语也会随即而来,语言的指涉往往会跨越具体的人事而触及群体层面。以“瓜狸”的笑谈为例,“瓜狸”是哈巴村公路两旁一些开商铺的人(主要是当地两个民族中部分人对当地另一族的一个“专用”称呼,我们姑且称该族为A族),因本节涉及族群污名化,为避免对号入座,故用与无族称的字母代替相关族称。 按小卖铺老板任某解释,“瓜狸”这一名称出自于哈巴小学一个A族教师的口中。他在上语文课时把“狐狸”误读为“瓜狸”,被学生当场指正,他便狡辩道:“大的狐狸叫‘狐狸’,小的狐狸叫‘瓜狸’”。于是,“瓜狸”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迅速在哈巴村传开,被用来嘲笑哈巴村一些A族人“狡猾”的特性。在长期的微观考察中我们发现,哈巴村污名化话语的传播存在多种途径,与特定人群的利益诉求或利益冲突相关,在不同的社会情境或人际关系圈内存在不同的解读。有关“瓜狸”的笑谈在哈巴村虽然通常是与“狐狸”或“狡猾”对应指涉,但借此来对某一族这个群体进行污名化的只是少数生意人,如小商铺、酒吧及客栈的老板等。这些人的相同之处就是在与A族的杨某等人的生意竞争中处于下风,既竞争又合作的现实使他们无可奈何,“瓜狸”的笑谈无疑成为了他们最佳的攻击工具。虽然杨某等人与“瓜狸”无关,但如果把“瓜狸”用来指涉A族的整个族人,那么杨某等人“狡猾”的身份就无法避免了。

哈巴村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污名化话语与一些B族人的乱砍滥伐有关,就连当地85岁的老人杨某都说:“B族人走到哪里就砍到哪里,过几年都要挪一个窝”。尽管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B族人的乱砍滥伐现象有所好转,但“蛮B”的污名化话语还是传承了下来,目前主要在部分年轻人当中流传。当问及某族小伙子为什么称呼B族为“蛮B”时,答案却让人啼笑皆非――只因衣着漂亮的B族姑娘只能看,却不能和她谈恋爱――真所谓“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其实,不同族群被污名化的现状在哈巴村普遍存在,人们对其他族群的攻击和敌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规范”。比如,在日常闲谈中,人们常常会指笑某个族人不修指甲、爱吃老鼠肉等“陋习”,也时不时地指责另一个族人在做生意时缺斤少两的“缺德”,而且不仅仅是就事论事,而是常常用来折射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群体。也就是说,哈巴村所有族群都摆脱不了被“污名化”的角色,动机也是千奇百怪。

尽管这些污名化的话语带有浓厚的讽刺和挖苦意味,但这并没有妨碍人们围着火塘一起吹牛、聊天或生意往来――笑谈毕竟是笑谈,它只存在于特定的社会情景之中。个体之间的矛盾情绪主要来自于日常的经济利益矛盾,其所隐含的社会意义首先不是群体之间的相互排斥,更不是族群之间文化的冲突,而是一个平静小村落的一些插曲。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相关污名化的话语在年轻人打情骂俏之间表现得最为惟妙惟肖。譬如,当一个男孩乘机捏了一个女孩一下,很有可能被她骂为“瓜狸”。这个“她”或“他”既有可能是A族人,也有可能是B族人或其他族人。在大家的哄堂大笑中,这种看似冷漠的话语显然失去了原本的那种语言指涉,成为了日常交往的一种调味品。

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看来,污名化话语的产生还与人们的潜意识相关。一般来说,在个体的潜意识中,当遇到矛盾时,总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支持来孤立对方,其中凭借族群之名并使个体之间的矛盾变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对立,有助于消除当事人所处的紧张气氛。然而根据荣格(Carl G.Jung)的看法,个体被压抑是其潜意识的一个主要特征,与集体潜意识无关。对于在哈巴村这样一个杂居社区而言,相对成熟的群体互动机制能够自动调适这种可能出现的关系失衡状态。其中,族群相帮习俗就是众多调适机制中的一项。之所以把相帮习俗称之为“机制”,是因为这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在长期的交往中,各族之间但凡一家有红白喜事或一族有节日庆典,几乎全体村民都会参与。参与的角色不仅仅是欢乐共享或有事共担,关键是各族主要成员在具体事务中具有重要的角色安排――这无疑是一次全民聚会。全民性的主人翁意识使平时的污名化话语在这种场合中得到了纠正和制止,笑他人者往往被众人所笑,尽管这对当事人而言无关紧要。仅就“瓜狸”笑谈而言,当年的那位小学教师早已离开了教学岗位,个体之间在经济竞争的同时还是在不断进行互惠合作,人情交往自然也不可缺少。在此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当族群共生结构在时空向度上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稳定下来之后,可以深化为人们可以操作的一套符号系统,这属于历史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沉淀物,也体现了一种集体潜意识下的主体自觉。

五、讨论与总结

本文通过对哈巴村共生族群不同层面主体属性的考察,初步揭示了人们在互动活动和其他社会行为中逐渐积累的具有一定规范性或至少获得了一定数量行为者认同的、人与人之间具体的关联模式,即为族群共生结构。无论一个族群杂居社会看上去是多么偶然、非连续、无根据、多元易变,我们看到,一切已知的族群结构,从决定族群主体性的内在表征到决定族群关系格局的行为逻辑,都是一些彼此互动的共生结构。在动态的视阈中,族群主体在历史层面的物质诉求促成了一种共生互补型的族群关系结构的建立。当族群主体从历史的生存场景转换至族群共生的社会情境后,后族群主体的文化价值及族际共享共生这双重诉求就贯穿于族往的全部过程。族群共生结构在时空向度上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稳定下来,另一方面又深化为人们可以操作的一套符号系统。在认知、情感及伦理道德的交流过程中,作为共生意义的族际共享域应运而生,这也就意味着族群之间因内在必然的要求而自发形成了共时性与历时性、共享性与共轭性相统一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

西方族群边界论认为,结构性对立不仅存在于族群之间对生产资源的争夺,而且也存在于对权力、知识及解释权等的争夺。如果族群结构性对立消失,那么最明显的文化差异也会随之消失,族群和族群成员的同化也就会出现。然而本文的民族志材料表明,族群之间的密切接触并不意味着族群同化或消亡现象的产生。相反,族群之间共生互补结构的形成,对族群主体的多元性要求更高;特别是藏彝走廊在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使本文的案例分析在微观层面能够反映中华民族多元格局的本质特征。我们也初步认识到,族群共生过程不同于单个族群发展的过程,而是族际之间在相互激励中的同步优化和共同发展,具有自我调适的机制;同时,族群共生的过程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共生形态,而且能够形成新的物质结构,有利于促进族群关系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不断演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篇幅所限,本文的个案描述未能完全展现该地区族群和谐共生的丰富内容。本研究的优势在于经由理论重构产生的一般性法则,使我们较好地处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问题。众所周知,全球化背景的复杂性为我们构建和谐族群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研究者具有良好的学术诉求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掌握和解释族群关系过程的多重逻辑以及族群主体的微观行为,为建设和谐的族群关系提供一种理性的视阈和方法。本文即是在这个方向上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参考文献]

[1]N.Elias,The Established and the Outsiders:A Sociological Enquiry into Community Problems,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65.

[2]R.Girard,Violence and the Sacred,trans.by P.Gregory,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7.

[3]P.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trans.by R.Nice,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4.

[4][日]栗本慎一郎:《经济人类学》,王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K.Shinichiro,Economic Anthropology,trans.by Wang Ming,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7.]

[5]余庆远: 《维西见闻纪》,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2卷,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Yu Qingyuan,Weixi Jianwen Ji,in Fang Guoyu(ed.),Historical Data of Yunnan:Vol.12,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Press, 2001.]

[6]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驻昆明办事处:《中甸藏文历史档案资料汇编》,苏郎甲楚等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Government Office in Kunming of Shangrila County,The Compilation of Tibetan Historical Archives in Zhongdian County, trans.by Sulangjiachu,et al,Kunming:Yunnan 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2003.]

[7]云南省中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甸县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Local Annals of Zhongdian County,Yunnan Province(ed.),Zhongdian County Annals, Kunming:Yunnan 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1997.]

[8]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见《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297页。[Fei Xiaotong,“Attempts at Ethnic Sociology Survey,” in Fifty Years of Social Sciences,Tianjing:Tianj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83,pp.8297.]

[9]E.Durkheim,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London: Allen & Unwin, 1915.

[1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S.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trans.by Zhou Qi,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2002.]

[11]T.H.Eriksen,“Ethnic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Conflict: The Significance of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R.D.Ashmore, L.Jussim & D.Wilder(eds.),Social Identity, Intergroup Conflict,and Conflict Reduc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p.4268.

[12]李幼蒸: 《形上逻辑和本体虚无: 现代德法伦理学认识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Li Youzheng,Metaphysical Logic and Ontological Nihilis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00.]

[1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B.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y: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trans.by Wu Ruiren,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5.]

狐狸阶梯结局篇3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日本称“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我们称之为“图画书”。它是由图画和文字共同来叙述故事的,图画和文字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文字可以讲故事,图画也可以讲故事,图文合奏。如同戴维?刘易斯在《阅读当代图画书:图绘文本》一书的导论中所归纳的一样:长久以来,对于绘本这种形式的基本特征取得了一个广泛的共识,就是它结合了两种不同的表现模式――图画与文字――成为一个复合的文本。

儿童对于图画书有着出自本能的喜欢。绘本中精美的封面,生动的故事,鲜艳的画面还有有趣的形象无不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直抵他们的心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绘本正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沉醉其中。在绘本的图文并茂中,孩子们能找到专属于他们的表达方式。不仅如此,绘本在吸引孩子们阅读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图画间预留的大量空白,让孩子们在尽情想象的同时,更希望用自己的语言将它填满;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想要添上一个自己喜欢的结局……来自绘本中强烈的阅读感悟,让孩子们产生了不吐不快的情绪,写话也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利用绘本进行写话的训练形式比较多如:

1、补白。绘本的文字简洁明了,舍去了很多繁琐的叙述,给孩子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生动的图画间,那些欲言又止的“空白”可以引发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在绘本写话中,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展开想象,给画面补白,可能会收获别样的精彩。江苏陆锦华老师在执教《母鸡罗丝去散步》绘本写话课时,他充分挖掘图画中藏着的故事,引导学生用顺口溜的形式把文字中没有提到的狐狸的遭遇描述出来。孩子们想象的阀门一旦打开,有趣的文字就从他们的笔下奔涌而出。将绘本原先的文字和孩子们的创作稍加整合,就成了这样一首妙趣横生的小诗: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狐狸偷偷/跟在她后头/走过院子/当头吃一棒/绕过池塘/扑通跌下水/越过干草堆/刺溜钻里头/经过磨坊/全身变了样/穿过篱笆/小车直摇晃/钻过蜜蜂房/蜜蜂紧追上/哎呀呀/哎呀呀/这下遭大殃/母鸡萝丝/按时回到家/这顿晚饭/吃得可真香!(加粗部分是孩子的创作)试想孩子们读着自己创编的小诗,对类似的写话还不会有兴趣吗?

2、仿写。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模仿是儿童学习技能的基本手段。仿写是提高写话水平的重要途径。作文是一门科学,其中总有一些规律可循。而规律的形成掌握,不能只靠讲解,更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而仿写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践。许多绘本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重复的结构,简单有趣的语言,是孩子仿写的好材料。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先是从一句话开始逐渐走向一个情节,甚至是整个故事。例如我在讲述了《我爸爸》后我将这段文字再次用ppt呈现出来

“我爸爸很勇敢,不怕大野狼,他跟大力士比赛摔跤,轻轻松松就获胜,参加运动会赛跑也得第一名。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像河马一样快乐……”

学生读后,我说你能画画自己的爸爸,并写一写吗?收上来的作业真是很棒。

3、续编。绘本往往篇幅较短,读完之后总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有些故事在精彩处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我每周讲述三――四个绘本故事,每周末布置一次绘写作业。如讲述了《鼠小弟和大象哥哥》后我留下了这样的作业:鼠小弟和大象哥哥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鼠小弟帮大象哥哥做了什么,大象哥哥帮鼠小弟做了什么?画一画,写一写。比如在讲述了《艾玛捉迷藏》后,我留下的作业是回家将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且猜一猜他们还会玩什么游戏,把想到的画下来,写下来。再比如读完《小猪变形记》后,我留下了这样的作业:《小猪变形记》中这只快乐的小猪上一年级了。贪玩的小猪在学校里,会不会觉得“无聊”,觉得“真烦”呢?他又会怎么样做?画一画,写一写。

像这样的写话作业,因为有了绘本故事的铺垫,加入了画画的过程,我还将学生的作品拍下放在空间里,做成ppt让学生欣赏,学生的写话热情被点燃,写话动机得到激发,每周乐此不疲。

新教育专家朱永新说:“晨诵课程赋予一间教室每个早晨同时也是精神上的黎明,擦亮生命中的每一天。”用优美的童诗开启美好的一天是“读写绘”实验的一个内容。晨诵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在霞光和诗意里,领略母语美,沐浴音乐魂。

在晨诵中我结合本班孩子的实际,结合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的儿童诗做成精美的ppt,让孩子用不同方式进行朗读。怎样能将这些精美的儿童诗与学生当下生活结合起来,既在美读中丰富学生的心灵,又能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呢?实践中我采用仿写或者改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低年级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跳跃,同诗歌的思维(大多表现为形象的、跳跃的,甚至灵感的)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他们那不加任何修饰的童言童语即是最美的诗。因此,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生活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在他们的眼里,草儿会说话,鸟儿会歌唱,花儿会舞蹈。他们童言无忌常常不经意地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诗性来。

儿童诗是诗的一种形式,它以儿童为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它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有趣,文字流利自然,节奏明快活泼,因此深受儿童的喜爱。从心理学角度说一年级学生,学习刚刚起步,可塑性强,模仿是他们的天性。而儿童诗内容生动有趣,句式整齐有规律,充满丰富的想象,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或者改写。

金波的《芽苞》(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快点出来吧小芽苞别只露出个小头树皮外面多美快点出来吧太阳会给你穿上绿衣春风会送给你甜甜的露滴)简单易懂,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写法非常简单,结构形式单一,很适合改写或仿写。我们诵读后,开始了集体改写,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我们将诗歌改写为:

孩子们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快点出来吧/孩子们

别再呆在屋子了/春天的景色那么美/快点出来吧/孩子们

太阳会送给你温暖/春风会送给你快乐的心情

小黑熊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快点醒来吧/小黑熊

别再贪睡了/森林里多热闹/快点醒来吧/小黑熊

树木已抽出了新芽/花儿已经开满了山岗/快点醒来吧/小黑熊

森林运动会就要举行/举重运动可少不了你/快点醒来吧/小黑熊

春天会让你感到开心/春天会让你感到幸福(王世泽)

狐狸阶梯结局篇4

关键词:实践研究,阅读兴趣,大班幼儿,绘本图书。

【问题提出】

“培养大班幼儿阅读兴趣的研究”的话题说来已很早了,从网上一搜也是一大片,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说各有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时幼儿能体会到图书给他带来的乐趣。这种乐趣可以是开心、喜悦和欢乐,也可以是悲伤、难过和失望。就是说让幼儿感受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为什么不能对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进行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实践研究呢?因为我深知,大班幼儿不但有极强的求知欲望,能较长时间专心地看书,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强,而且开始对文字产生兴趣。为此,我试图抓住大班幼儿的特点,对农村大班幼儿的阅读兴趣进行了研究。力争让孩子和阅读交上朋友。

【概念界定】

载体: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本文指通过绘本教材,让大班幼儿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

兴趣: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本文指幼儿对绘本这个事物产生喜好的情绪。实践:在本文中就是指让幼儿实际去做;去履行。

【研究对象】

大班28名幼儿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活动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行动,以及行动中的问题、变化来研究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

观察法:通过目测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行动变化。

案例法:通过案例观察记录等方法记录幼儿在阅读活动中更多表现。

【研究策略】

一、温馨小屋,布置巧妙――宽松舒适的环境。

《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我把环境创设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教室里我布置了一个“温馨小屋”――小小图书区,瞻阉设在比较安静的角落,老师为幼儿铺上了地垫,胀斗帕耸娣的靠枕,周围还挂上了漂亮的帘子,这样有效地与其它区域分隔开来。在“小小图书馆”中有一个开放式的书架,提供了适宜大班幼儿阅读的绘本图书,而且种类繁多,如:童话故事类、自然科学类、美工操作类、知识类等,让幼儿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教益,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兴趣。在投放图书上,我做到心中有目标,并且体现层次性,根据幼儿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种层次进行投放图书,即满足了不同水平幼儿阅读的需要,而且我还结合主题教学,在阅读区的墙壁上展示与我们主题教学相关的知识。比如我在上语言《公益广告》这节课时,活动前我鼓励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公益广告的故事,我在阅读区的墙壁上张贴一些与这节课相关的知识。在如此舒适而又丰富的环境中进行阅读,孩子们感到阅读是件很舒服和快乐的事情,很自然地就萌发了阅读的兴趣。

二、“辅以方法”,着眼未来――绘本教学中的方法。

柯南指出:“幼儿虽然可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图画书的某些画面的意义,但是要独立读懂图画书却是困难的。这不只是指图文并茂的图画书中那些文字他们还不认识,要准确地读出图画所描述和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幼儿欣赏和接受图画故事仍然需要大人的帮助。” 因此,在幼儿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我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帮助幼儿进行阅读。

(一)整体阅读,提升情感

精彩的绘本图画艺术性强,非常富有情感,故事的主题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引发幼儿共鸣的,完整地阅读能带给幼儿情感上的冲击、语言上的提升。

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它以最少的文字讲述了母鸡散步的悠闲,用精彩的画面讲述了狐狸追逐猎物的艰辛,作品形象地展现了“呆若木鸡”的母鸡和“贪婪狡猾”的狐狸,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为了引导幼儿在笑声中理解故事内容,重点讲述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我决定分三个环节完成幼儿理解故事、尝试用好听的词汇讲述自己的想法,并感受、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根据封面猜测故事发展的可能,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表达,再揭晓答案集体阅读大绘本,完整欣赏作品(当然这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作品)。进行第二个环节活动时,预测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母鸡走过院子”画面的景、物,再让幼儿进行猜测,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合理地预测,为幼儿成功地预测“绕过池塘”、“翻过干草堆”、“经过磨房”、“穿过篱笆”和“钻过蜂箱”等情节提供了基础,也为一次集体活动完整阅读地整个绘本提供了可能。

(二)关注细节,凸显精彩。

虽然每本绘本的文图构成不同,但优秀的绘本大多都考虑了情节、场景、人物、心理等的变化,图画也具有动态感和流畅性,整个画面看起来和谐、完整。关注细节,往往能突出绘本中精彩的部分,让幼儿更加细致地感受绘本。比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扉页有一张地图――母鸡散步的路线,画面把萝丝的家、院子、池塘、草垛、磨房、篱笆和蜂箱完整而连贯地以大页面的方式展现,把故事情节的主线直接拎了出来。在教学中我极大地挖掘了地图这一细节的作用,通过让幼儿细致地阅读地图,来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整个故事内容。

(三)“假以翅膀”,放w想象。

绘本故事文字简洁,画面丰富,色彩鲜艳,能够调动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1.追问式想像。

想象的调动在于语言的回应,追问和引导。如在我进行的绘本阅读活动《逃家的小兔》时,孩子们看到封面上的小兔和兔妈妈的可爱模样就已经非常感兴趣了,孩子们开始猜测:小兔和妈妈会说些什么悄悄话?……带着疑问,孩子们开始完整阅读,阅读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禁不住“哈哈哈”大笑,原来他们看到了小兔每次逃家都会被妈妈抓住,我又接着问:“小兔是怎么逃家的?”“妈妈是怎么抓住小兔的“?有的幼儿说:“小兔想变成河里的鱼逃走,妈妈就变成钓鱼的人把它钓上来”。有的孩子说:“小兔想变成高山上的岩石逃走,妈妈就变成登山的人走到它面前”。……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表情愉快,享受到了绘本阅读的快乐。

2.体验式想象。

在《逃家小兔》中都是用简单同一的简单句式“如果你变成…… ,我就变成 …… 。”的句式将故事串讲下来,整个故事充满了想象。在导读中,我便利用绘本中一次又一次的变化,让孩子参与其中,“如果你是兔妈妈,你会怎么变,让小兔回家呢?”在孩子饶有兴趣的猜测中,来推进故事的情节,体会妈妈对孩子那浓浓的爱,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孩子爱上阅读。

3.猜测式想象。

即通过猜想绘本故事内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来阅读绘本的一种方法。优秀的绘本作品往往会配有美观的图画,通常幼儿都会被绘本中的图画所吸引。因此,我引导幼儿通过阅读图画来猜想故事内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绘本《逃家小兔》的封面是一对在草丛中互相对视的母子兔。我请幼儿据此猜想该绘本可能会讲些什么?幼儿的猜想相当丰富多彩:“兔妈妈在和兔宝宝说悄悄话!”“兔妈妈肯定在告诉兔宝宝当心大灰狼,森林里的大灰狼可厉害了!”“它们是不是在这里等谁呀?”……虽然幼儿的猜想有的漫无边际,但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其以往阅读文学作品的经验来大胆地根据封面猜想着自己所“阅读”出来的故事。

(四)创编表演,精彩分享。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是一般形象思维和语言形象思维的基础。创编表演即通过让幼儿或师幼共同扮演绘本中的角色来阅读绘本的一种方法。绘本故事多以图文并茂,连续性为主,《狐狸爸爸鸭儿子》完全符合这一特点,它已经为幼儿提供了较多的内容,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只要尽可能的加以想象就可以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所以,在活动的延伸部分,我鼓励幼儿开动脑筋,想一想,画一画、编一编,我说:“孩子们,接下来,狐狸爸爸和鸭儿子,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们在美工区,你们可以几个人合作画一本连环画,并互相说说,比比谁续编的故事最有趣?明天咱们演一演。” 这样帮助幼儿实现了图画、文字、口语三者间的转换,既充实了绘本内容,又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创作的快乐。幼儿在看绘本时不仅会联想到现实的生活、其他的文学作品,还往往会把自己想象成绘本中的某个角色。如,在我运用该方法执教《逃家的小兔》中,琪琪一边做跳进水里的动作一边说:“我跳到水里,钻到水底,妈妈就找不到我了!”阳阳一边缩着身体一边说:“我躲在密密的草丛里,妈妈就看不见我了!”……幼儿陶醉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享受着阅读绘本所带来的角色体验乐趣。而且,这些想象的内容让绘本阅读不仅仅局限于绘本本身,而是使得绘本阅读更加丰满、更加立体。

三、“甜点效应”,激发兴趣――丰富多彩的活动。

孩子们喜欢吃各种各样的甜点美食,每当此时,他们总是迈不动步子,哭着喊着要家长给买。要想让绘本阅读也能牢牢地帅住孩子,就要给他们准备多样的“甜点”,即: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营造健康向上、多彩、活泼的气氛,我班精心打造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阅读内容,增强幼儿阅读兴趣。我是这样做的:比如亲子“好书推荐”。我会预先在班级公告栏向家长信息,进行亲子好书推荐活动意义的宣传。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挑选一本适合亲子阅读的好书拿到班上来,请将书的名称、适合年龄段以及主要内容给予介绍,在活动室进行大交换,使家庭间互相学习、还行、互相交流拓展了新的空间。而后便是“家庭故事秀”。学期末,我们还会举行“故事小达人”活动。孩子们大胆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在这充实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孩子们的阅读经验丰富了,阅读能力提高了

四、你我携手,共育幼苗――家园配合。

《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教育必须与家庭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阅读兴趣的培养也需要在家庭环境中进行。我为家长设计了一份亲子阅读记录表,(阅读时间,书名,主角,好词好句)请幼儿在家中将自己看到的、喜欢的好词好句记录在表中。我设计的记录表时间为一周,比如这周一老师把记录表发回去,一个星期后交回老师处。老师为幼儿盖红花小印章涨胗锥为同伴介绍自己新学的本领,随着时间的积累,孩子们的词汇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班的家长朋友和孩子们都已形成一个习惯,这项工作很顺利地一直开展到大班下学期。

阅读与其说是一种爱好,不如说是一种习惯,只有从小培养,它才会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最自然的事情。正如荀子曰:“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的挚友。”,经过天长日久,绘本阅读会成为孩子们最知心的朋友,而孩子们一旦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就一定可以去轻松面对,乐于终身阅读,享受快乐人生。

【研究效果】

幼儿方面: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汉字的兴趣,促进幼儿口语能力的提高,为他们日后语言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幼儿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直接吸收书面语言,接受良好的思想情感熏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得到知识,从而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研究结论】

通过阅读区环境的布置――集体教学中多样的方法――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家长的大力支持配合这几方面的践研究。大大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他们前阅读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将为他们顺利迈入小学及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着,毕涉芝等译.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15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9月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狐狸阶梯结局篇5

写议论文时我们往往抓耳挠腮,勉强为之,也大多空洞无物。如何写好议论文,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积累一定的论据。下面就提供几组典型的理论和事实论据。

理想与立志:

1.人生最富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差耻。(奥斯特洛夫斯基)

2.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6.鸟最要紧的是翅膀,人最要紧的是理想。(谚语)

1.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人挖土时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整整四年,不惜牺牲,做了几百次实验。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和忘我的崇高精神,发明了炸药。

2.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年轻时便立下“探奇于名山大川”的宏愿。后来多次遇险,几乎丧命,但他始终没有畏惧,最终给人留下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3.上小学时回答校长为什么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明代李时珍,发现以前药物书中有很多错误,立志要编写一部药物书籍。走了上万里,用了三十多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5.陈涉年轻时,曾经给人作雇工。他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叹。

教育问题:

1.曾参杀猪教子。

2.在韩国已悄悄进行了11年的以社会上层人物为中心的“不给子女留遗产”的运动,已被公开。这一运动突出向社会做奉献,把财产奉献给社会福利机构,有的会员甚至把自己数亿元的土地捐献给公共机关。

3.统计资料表明,各国小学生每天的劳动时间差距不小:美国1.2小时,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相当多的城市中小学生,上学由父母接送,不会划火柴,不敢开煤气,所谓的劳动只是擦桌子、扫地。

4.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没有向父亲伸手,而是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5.狐狸母亲:冷酷中的温情。电影《狐狸的故事》中有一个情节:小狐狸长大了,可以外出谋生了,狐狸母亲便开始发了疯似的驱赶它们,不许一只留在身边。

勤奋治学: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天才出自勤奋。(高尔基)

4.A=X+Y+Z

A代表成功,X代艰苦的工作,Y代正确的方法,Z代少说废话。(爱因斯坦)

1.司马光是宋史学家,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历时19年之久。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取名“警枕”,意在警惕自己,切莫贪睡。当他枕在这圆木上睡觉时,只要稍一辗转,“警枕”就会翻滚,将他唤醒。然后,立刻坐起,继续奋笔疾书。

2.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3.诗人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4.西汉学者匡衡家贫而好学,夜晚无灯,凿壁偷光,终成知识渊博的学者。

5.著名画家齐白石年逾90,却每天作画5幅。他说:“不叫一日闲过。”他把这句话写出来,挂在墙上以自勉。

学习与思考: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清代大学者、思想家戴震,在老师讲解《大学章句》时,就问朱熹是何时的人,他何以知道二千多年前的事。

2.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积累与知识: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唐代李贺,每次出去与亲朋同游,总是带着一个白锦袋,想出妙句,立即写好放进袋里。晚间回家整理,几乎天天如此。

2.蒲松龄于大树下,准备好茶、烟,热情地邀过路人讲述自己的见闻。如此历二十余年,终成《聊斋志异》。

恒心与毅力:

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谚语)2.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谚语)

3.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沬若)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战国*荀子)

5.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1.梅兰芳年轻时为了演好戏,每天一大早起床,盯着远飞的信鸽练眼,从不间断,终于矫正了眼皮下垂、眼神不能外露的弱点,成为名扬中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2.愚公移山。

3.唐玄奘25岁离开长安西游,经历了近一年时间,终于到达天竺国。在印度学习14年,44岁步行回到长安,带回了657部经书。

4.世界名著:几十年写成一本。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的时间。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时间。司马迁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时间。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时间。

品行谦虚: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接到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陈景润的信,信中指出华罗庚文章中的错误,非常兴奋。

爱我中华:

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屈原担任楚国左徒,主张抵抗强秦,但楚王听信谗言,将他罢职流放,有人劝他别国去,屈原说:“我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鬼。”

2.鲁迅为了国家的利益,弃医从文。

3.钱学森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条件,不顾美国当局的阻挠和威胁,来到了刚刚成立的祖国,为祖国国防做出了巨大贡献。

4.西汉名将霍去病,抗击匈奴屡战屡胜,汉武帝赏他一座富丽堂皇的住宅,霍去病慷慨陈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句话展示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

学会奉献: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鲁迅)

3.太阳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永远消耗自己。(谚语)

1.席勒为救助了一位想自杀的学生,写下《欢乐颂》赠给他,这位伟人的遗孀后来回忆说:“他活在世上,将整个生命与爱都献给了这个世界。”

2.孔繁森因公殉职时,留下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仅有的8.6元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几条建议。

3.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后回国,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大戈壁。因癌症,病逝。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

珍惜时间: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3.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美*富兰克林)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5.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鲁迅)

6.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

1.欧阳修平生做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腐败与惩恶:

1.包公以廉洁著称。在晚年制定了一条家训:后代若是做官,一定要清明廉政,决不允许伤天害理,贪赃枉法;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后不得葬入祖坟。

2.由于贪污受贿最终判处死刑。

3.江西省原副省长因受贿最终判处死刑。

环境对人的影响

1.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贝多芬)

2.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1.范仲淹为了读书学习,每天晚上煮一锅粥,把粥划成几分,早上、中午、晚上各吃一块,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2.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3.司马迁受宫刑,著《史记》。

捍卫真理:

1.哥白尼不顾教会的迫害,大胆发表了《天体运行论》,确立了太阳中心说。

2.布鲁诺坚持和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烧死。

团结合作: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谚语)

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谚语)

1.将相和。蔺相如不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廉颇负荆请罪。从此,赵国国势更强。

改过自新:

1.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

1.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2.迷途知返的周处。

诚信与守信:

1.言必信,行必果。(墨子)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3.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

1.1988年汉城奥运会,加拿大运动员约翰逊在赛场上出尽风头,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纪录。然而几天之后,辉煌化为特大丑闻:因服用兴奋剂,成绩被取消,剥夺他选手资格。

2.“狼来了,狼来了!”的教训。在小事上经常失信于人,在大事上人们就会对你持怀疑态度。

议论文论据集

议论文论据集

一、立志

指立定志向。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二、拼搏

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容国团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4、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5、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三、勤奋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徐特立

5、王羲之与“墨池”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6、达·芬奇画蛋(具体事件略)……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7、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8、天才来自于勤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为了发明电灯,阅读了大量资料,光笔记就有四万多页。他试验过几千种物质,做了几万次实验,才发明电灯。

9、“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的。”——鲁迅

反例:

10、方仲永就是因为没有勤奋学习从天才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四、毅力

指坚强持久的意志。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织,排除万难,坚定不移,成功属于意志坚定者。

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英·狄更斯

2、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法·居里夫人

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4、张海迪砺志成才张海迪自幼就患有严重的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的边缘,身体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国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5、成就与汗水

①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②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③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

6、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不怕嘲笑,力纠口吃;李白遇老妇,“铁杵磨成针”;司马迁的事例。

五、逆境

指困难,多指不顺利,甚至很恶劣很不幸的境遇。它使人忧愁、痛苦,但也能磨炼意志。杰出人才几乎都经历过艰难险阻,成为生活的强者。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同上)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举的事例。

4、吴王夫差立志为父报仇,打败强国——楚国;贪图享乐,败于自己曾打败过的小国——越国。

5、经受磨练,方能“称王”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成败

就是指成功或失败。成功指事业或工作获得预期的结果;失败指遇到挫折,或在斗争、竞赛中被对手打败。人人渴望成功,但在失败时千万不要气馁。

1、失败是成功之母。2、成败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转化的。

3、胜不骄,败不馁。

4、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霍奇斯

5、爱迪生发明电灯,历经了几万次失败,但他始终不气馁,最终发明了电灯。

6、威灵顿失败而不气馁,重整旗鼓打垮拿破仑。(《失败是个未知数》)

七、时间

我们的生命由时间构成,哪怕是浪费一点点时间就是虚掷部分生命。

1、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2、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跟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鲁迅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白日莫闲过,光阴不再来。——陶渊明

5、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具体事件略,可参见“勤奋”中的几例,或自己整理。

八、积累

指事物逐渐聚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

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也可证明“毅力”)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7、李贺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他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这样就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最终成为一位著名诗人。

8、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九、团结

指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战胜困难的保证。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

3、《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词内容。

4、将相和的故事。(廉颇与蔺相如)

5、寓言:天鹅、梭鱼和虾在一起共同运送一辆装了行李却不很重的小车。它们三个拼命地拉,可车子丝毫不动——天鹅一个劲儿的往天上飞,梭鱼拼命往水里钻,虾使劲往后面拖。

十、自尊

指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尊心与自信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尊心的人,决不会有自信心。自尊是做人的灵魂,是自信、自强的支撑点。只有尊重别人,自尊的法码才能加重。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

3、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4、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腰”,辞官不做。

5、谢甫琴科是俄国著名诗人。有次沙皇召见他,其他人都弯腰鞠躬,唯有他凛然站立不动。沙皇大怒,责问他。他毫不畏惧地回答:“不是我要见你,而是你要见我,如果我也像周围这些人一样,在你面前深深弯腰,那么你怎能看清我呢?”

自尊要有一个尺度,面对自己的错误,当别人指出或批评时,不要为了“自尊”、“面子”而坚持错误。

十一、自信

就是相信自己。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自信力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能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创造奇迹。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事业成功,竞争取胜的必要条件;自信,是冷静的自我评估而非妄自尊大。

1、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哀莫大于心死。——《庄子》

4、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迪生

5、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阴郁的日子需要镇定。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即将来临。——普希金

6、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有人炮制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爱因斯坦对此不屑一顾:“假如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人反驳就足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

7、小泽征尔敢于说“不”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有次赴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演奏中发现乐谱出现了错误。但在场的音乐家、作曲家、评委都郑重申明没问题,说是他自己的错觉。他考虑再三,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原来,这是评委故意设置的考题,他也因为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而夺魁。

人生在世,凡事唯唯诺诺似乎是最容易了。人在许多场合,能毫不含糊地说一声“不”,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气的。

8、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居里夫人坚信能提炼出镭;爱迪生发明电灯;中国历史上的有成就者,哪个不是在信心的支撑下获得成就的呢?

十二、进取

倾心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进取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进取才能获得人生的辉煌;进取心意味着超越平庸;进取应该成为终身之事。

1、只有每天战斗的人,才能享受自由和人生。——歌德

2、贝多芬的事例

3、保尔·柯察金的事例

4、“拼搏”、“勤奋”栏中的一些事例

十三、好问

对不解的问题积极发问。勤学与好问总是联在一起的。

1、学而知,问而广。

2、不耻下问

3、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

4、“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郑板桥

5、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于发问。(第五册《怀疑与学问》)

6、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发问的精神》。

十四、求知

指探求知识,研究学问。

①求知意味着给黑暗的心灵点起光明的圣火;求知是现代社会参与竞争,成名成才的需要;求知的最大障碍是坐井观天,自命不凡。

②求知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学问是光明,无知是黑暗。——屠格涅夫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学无止境

4、在学问上每前进一步,就更接近真理一步。——托尔斯泰

狐狸阶梯结局篇6

关键词:龙江县;山杏;生态经济林;模式

【分类号】:S68

1 立地条件特征与自然概况

龙江县位于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是黑龙江省西部边陲县,北与碾子山区和甘南县接壤,西、南与内蒙古的兴安盟毗邻。滨洲铁路横穿县境。县域辽阔,自西向东地貌依次为低山―丘陵―平洼三种自然类型,自然景观呈三级阶梯。境内有嫩江等11条河,河流流经长度达426km,水利资源丰富。全境总面积6175km2,有耕地面积21.2万hm2。县辖5镇、18乡、15个农林牧渔场,305个行政村,共有汉、满、达斡尔、蒙古、朝鲜等14个民族。总人口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7万人。是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县和牧业县。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称号。

龙江县自然资源丰富,有天然乔灌木本植物松、柳、柞树、桦树、榛树、葡萄等40多种,活立木蓄积量61.7万m3。林内生活着狐狸、貉、狍子等珍贵动物15种,鸟类30多种。还有苇地0.1万hm2,可利用草场9.7万hm2。野生草药种类繁多,主要有防风、龙胆草、甘草、车前子、桔梗、狼毒、黄芩等90多种,总面积15.9万hm2,蕴藏量1500万kg。地下矿产资源已探明有20余种,主要有金、铅、铜、铁、煤、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青石、沸石、麦饭石和河流石、膨润土、白粘土等。储量大,具有开发价值。

龙江县地处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在农 业方面, 龙江县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之一和著名的杂粮产区。盛产玉米、大豆、高梁、水稻、谷子、马铃薯、葵花、各种杂粮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豆薯年产可达20亿kg;在畜牧业方面龙江县是国家细毛羊和种绒山羊生产基地。全县草原面积200万亩,可放牧面积达300万亩。到1998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达11.35万头(匹),各种畜禽肉类总产量达1.9万t,禽蛋产量达3850t,鲜奶产量2.15万t,羊毛805t,毛皮产量达110万张,可为毛纺织、乳制品和食品等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在商 贸方面龙江县已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工业品、农副产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全县有各级各类批发和零售市场35处,有国有、集体和私营商业企业7000多家。市场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按区域布局、大中小配套与国际国内大市场对接的市场体系已经形成。特别是获得外贸进出口权后,可全方位对前苏联各国及世界各地开展贸易。;在旅游资源方面龙江县奇山异水等自然旅游风景区较多。西部有叫唤岭、敖宝山、进阳山、老龙头、大青山等名山,山山叠翠,岭岭相连,山上林茂树俊,奇石怪石多有外露,山峰陡峭险峻,环境优雅无污染;境内有一江十河,盛产鲤鱼、鲫鱼、白鱼、鳌花、螯鲈等水产品。鸿雁湖旅游度假村、北山公园、西白土游乐区等旅游景点的相继修建,使这座既有现代文明又保持着原始自然特色的龙江成为旅游的最好场所;在后备资源方面;龙江县资源丰富,是全国有名的资源强县,全县尚有未开发的土地资源80万亩,稍加改造就可开发利用的24万亩。其中荒山3.3万亩、荒地11万亩,荒草4.2万亩、荒水3.1万亩、荒滩2.4万亩,这些五荒资源均连成一片,面积较大,一般在1000~5000亩。矿产资源主要有河流石、麦饭石、沸石、大理石、膨润土等30余种,其中河流石储量达20亿m3;花岗岩、大理岩、石灰石、沸石,膨润土等储量都在5000万t以上。金属矿以黄金为主,能源矿以煤炭为主,现已部分开采。林业资源也较丰富,全县林地面积已达134万亩。水资源充足,水域总面积达12万亩,总储量208亿m3,可用于发电、养殖和工农业生产。另外,还有柞蚕丝、蜂蜜等产品和芦苇、药材、山野菜等野生植物资源。

龙江县位于齐齐哈尔市西部,北纬46°43′~47°40′,东经122°24′~123°37′,东邻齐齐哈尔,东南与泰来县隔嫩江相望,西、西南和西北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扎赍特旗和扎兰屯市接壤,北与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和甘南县毗邻。属于大兴安岭余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东北部为平原,西南部为低山丘陵,浅山区面积占70%。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风天气多,年均风速3.3m/s;年均降水量300~450mm,蒸发量1542.2mm;无霜期125~130d,年均气温3.4℃,≥10℃年活动积温2450~2798℃。

2 治理技术思路

山杏是龙江县西部丘陵区的乡土树种,长势好,果实产量较高,耐干旱、耐瘠薄、抗逆性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土壤湿度在20%~30%左右、降雨量在50~100mm均可生长。龙江县在林业建设上,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结合林业工程建设,在浅山区的荒地、荒坡大面积集中连片发展适合本地生长、有地域优势特点、经济效益好的山杏,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突出经济效益,努力提高林业的产出效益,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

3 技术要点与配套措施

3.1良种选择

以2a生西伯利亚优质山杏苗作为主栽树种,苗高30cm以上。

3.2初植密度

根据山杏的生物学特性,栽植株行距2m×2m,初植密度2505株/hm2,植苗穴的规格40cm×40cm。

3.3造林技术

应用“三水”保成活造林技术,确保造林成活率。

3.4幼林抚育管理

前三年按照3、2、1的方式进行抚育,做好松土、除草管理,达到土松、地净、无杂草。

4 模式成效

龙江县自2002年以来,大力发展山杏生态经济林,截止2005年末,已栽植山杏2300 hm2,现已大面积结果,每亩可产杏核50~65kg,每公斤4元,亩效益将达到200~260元。年内可产杏核1500t,总经济效益达300万元。预计5a后每年产量将稳定在3000t以上,经济效益可达600万元以上。

5 适宜推广区域

狐狸阶梯结局篇7

黄卓越(以下简称“黄”):自中国学界引入文化研究的理念以来,大致也是在两个层次上推进的,一是引介英美等国的文化研究成果,疏通与察考其学理系脉,二是“做文化研究”。“做文化研究”这一概念也是斯图亚特?霍尔、保罗?杜盖伊等一批英国文化研究者合撰一书的标题,试想借此显示出文化研究是如何被“做”的一种范例。该书的撰者以文化研究的若干概念为出发点,围绕着“索尼随声听”的“故事”展开了大量调查,对随声听这一人工流行制品的设计、生产、表征、消费等环节进行了细致的具例化、语境化的研究。借之,我们看到所谓的做文化研究不是停留在理论与阐释的层面上,而是有一个再具例化、再语境化的实践程序。文化研究的这一“做法”,当然也是为文化研究的前后历史所证明的,只是随场段(conjuncture)的变化与理论的推移而有所变化。同时,这也是文化研究之有异于文化理论的重大区别之处。文化理论,我在这里指称的是法国的后结构主义等,其话语的冲动主要表现为一种“向上的还原”,这也与欧陆学者固有的“哲学”惯性与偏好是相关的,通过解构一种普遍论的哲学而又建立了一种新的普遍论哲学。而文化研究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偏于“向下的还原”的路径,面对的是确定场域中的确定人群、事件、符码制作方式等,尽管文化研究从来也不缺少自己的理论或概念。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英国文化研究:事件与问题》这部书专设了一些事件性研究的专题,固然是想让读者可借此窥得文化研究的一些基本实践路径,及它是如何在特定的语境来逐渐型塑其言述惯则的,这当然首先也是与其社会关怀的目标紧密相关的。

就中国大陆的情况而言,由于我们所称的这种特定意义上的文化研究是带有某种继发性的,以故汲纳国际文化研究的经验,甚至去努力地保持与国际文化研究某种同步,是很有必要的。从目前国际学术的展开过程看,随着“理论的旅行”与“全球对话主义”的发展趋势,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知识话语都已经开始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即便是有必然性的本土根源,也不可能是完全本土化的。相为镜像将成为未来学术的一个重要取向,如此而方能更好地反视本土的问题。本土化的提法从有特定的意义上讲是中肯的,有警示性价值的,但是重复过多也易成为一种滥调,实际上内里并没有太多真确的内容。

有人说,国内的学者在“做”自己的文化研究这一线上还走的不远,成就不够显著,我承认这一点。这固然也与我已谈到的我们还存在着一个学科理念与思路转换的问题有关,广而言之,比如如何重新定义大学的职能与责任,重新认识学科的合法性,如何调整过于狭窄的文本中心主义的学术训练方式等,都不是即刻可获的事,需要去逐渐改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无视与否认这十几年来文化研究已取得的一些实绩。关于这点,似不用广征博引,只要看看这些年来我们在媒介研究、性别研究、新文化史研究此三个方面的成就,就会发现我们的步履已经是迈的很大了,在文学领域中同样也不乏大量颇见力度的实践成品。与之同时,也应看到文化研究的引入对我们的话语样式、观察视角等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些也贯穿在了一些并不以文化研究标榜的具例性研究中。关键是我们是否愿意去了解它们,如果我们整天沉浸在话题的争辩中,或不关心超出于自己兴趣以外的研究,那么就是一座大山挡在面前也无法见着。当然,这些质疑性看法的出现,也有客观上的缘由,从整体上看,目前国内的学术场域有趋于零散化的危象,话语的空间交集多有不足,很难形成比较收聚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场域,不是怀有通达的视野,也就不易见到那些存在于自己身边的事物。

邹:您在关注英国文化研究之前,主要的学术兴趣集中在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明清文艺思潮、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思想史方面的论题,后来视域拓展到文化研究和海外汉学,这种研究兴趣转移的外在契机是什么?

黄: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可以从一个学者的性地上来了解其一生所作的选择。我自以为是那种狐狸型的学者,或也可以视为是刺猬型兼狐狸型的学者。以我之见,刺猬型的学者都是比较坚执于某个单一理念的,会一个巷子走到黑。我虽然也会先去凿某个洞,但同时也会东张西望,贪图一些更广的景致,并以能够去凿出更多的洞穴为乐趣。当然狐狸型的学者也是自己的“悲哀”,这就是有些不知所归,不知归处在何处。用世俗的眼光看这一问题,就是当人们称呼某些刺猬型的学者为某某专家的时候,狐狸型的学者总会处在一种尴尬的情状中,这也是他在一种社会必需的命名仪式程序上所遭遇到的尴尬。当然你想进行一些知识创新或探索,也可以将这些俗谈置之度外。如果我们愿意,也可以借用文化研究的术语(源于葛兰西)来表示这种区分,这就是将那些毕生致力于某一学科研究的学者称为是传统知识分子,而将在一更大的、边界模糊的区域中,比如文化研究领域中走游的学者称为是“有机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的特点是以整体的社会及其问题框架,而不是以学科的边界或求真的幻觉为自己的工作范畴的,因此只有大幅度的跨疆域、跨问题式研究才能够满足他们的怀抱。

就我自己的学科转换来看,也不可能离开历史的语境只从性地差异上来解释。在上世纪80年代,我首先进入的是西学领域,这与当时的思想革新运动息息相关。90年代之后,返身于对本国史的研究,则与某种思想上的受挫,进而以期沉淀自己的心态,检讨历史的经验等想法有关。与之同时,随着体制性松绑进程的展开,“社会”这一区域开始浮升于中国的地表,即社会开始成为人们活动的框架及各种势力竞争的场域,我们的关怀就不可能仅仅停留在“书架上的知识”,学术也必然会处于一种新的转型之中,文化研究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进入我与其他一些学者视野的。可能有些学者仍然会将文化研究作为一种“学术”来处理,或者会以“纯学术”的型样来考量之,但是以我的想法,文化研究是一种“介入”性而非规避性的知识生产方式,源于一种社会焦虑而非自我平静,因此若有涉于此,也需要改变一个学者对学术功能的看法,并且在学术与社会这“两个世界”之间摆出你的位置。虽然我目前仍然在几种学术形态比如在古学研究、文化研究、汉学研究等之间穿梭,看似有些割裂,但文化研究毕竟给我也带来了一种整体的、观察历史与世界的新的视野,因此也会有助于在其他领域中的观念与思维的涤新。比如新文化史的研究,如彼得?伯克等的一些研究,就对我启发很大,尽管其处理的是历史编纂学对象,但却可以将文化研究理解事物的方式嵌入其中,造成解释的置换甚至有时是激变,这也同样适应于文学史等的研究。我也相信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学术范式,也许再过十几年,旧的,也就是延续多年,直到目前尚还主导学术研究的纯实证主义范式在知识生产无限膨胀之后,及生命意义瞬间流转的时代里,有可能趋于衰落,文化研究或许是否可以作为引渡未来范式之构建的津梁,也不得而知。

邹:鉴于文化研究在中国大陆泊港的在地情境与发展实际,可以说它一方面呼应了理论界对于文艺理论遭遇困境的现状的反思,为文艺介入现实生活,文学作品构筑新的公共空间,发掘文学性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政治提供了有效路径;另一方面,文艺学界由此展开了围绕文化研究、文化批评、文化诗学的诸种论争。您经历了这些论争,但是正面参与的不多,能否请您简要评析这些论争的源发语境及其产生的结果?联系您的研究实践,文化研究之于文学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黄:文化研究被带入到中国文学研究的领域中,是一件可隆其重而视之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改变了自此学科建构以来的基本规则与话语走向,因此自然会在一个时期中引动了文学学者的激烈争议,当也在情理之中。文化研究对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即文学研究的深刻影响是多层面的,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之,即它会冲击、移动文学学科的传统边界,造致方法论、观念论等的转变与重塑。但从前一时期发生的争论观之,似更多地还是集中在第一层面上。就文化研究学者看来,随着后现代文化的扩张、多种传播技术的递变,带有一定自主性的公民社会或大众社会的浮升,传统经典意义上以“自我教育”为宗趣的“文学”正在日趋边缘化,文学对社会生活与心智生活的影响也在逐渐地缩减与退化,因此而有必要将研究的视野转向日趋繁盛的社会文化、大众文学、大众传播方式与日常生活方式等,并将文化研究中的性别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空间、后地理等理论纳入到文学研究的视野中,通过扩域而改造旧的学科模式,拯救学科面遇的危机。这种想法在某个交叉点上(消除固定的边界)也与美国的“文化诗学”主张相谋和,在差不多同时被引入到中国的文艺学界。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我认为对文化研究之介入文学研究的意义还可做些更深的解释,根据上述对社会变迁的描绘,如果从文化政治的角度来看,事实上也同时意味着“斗争的主战场已经发生了转移”,因此扩域的意识也自然隐含了某种对责任意识的重新考量,并传递出了某些知识人试图借助原有的制度性平台重返新的社会论争的朦胧意识。在文化研究学者看来,文化不是一种平面性的知识概念,而是一种充满了社会紧张感,并贯穿着压迫与抵抗的语域,由此观之,则各种知识领域也必然潜在地被连成了一片。对之,反对扩域的学者则认为此种举止背叛了学科的原则,遗弃了人文主义的立场与经典的价值,导致了研究的泛化无归,等等吧。从目前看来,这场刀剑交柱的争议已始趋于消歇,多元主义的价值深入人心,即所谓各有其理者不必以对方为设限,这一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即各自都能在一个相互认同的框架中以包容的方式看待他者,以故也可一笑而无碍矣。

从方法论上来看,传统的文学批评主要倚仗的还是一种文本批评的方法,虽然会兼用社会批评与心理美学等的方法,但是一般还是以文本批评为旨归的,更毋庸说那些形式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的方法等。然而在文化研究那里,虽然其后期因介入话语分析的模式而将“社会”也视为一种“文本”,从而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研究,但是从其将“文化”看作一种循环的过程,一种“回路”来看,那么必然会将过去一直忽视的生产与消费(阅读、读者)等环节也纳入其研究程序之中,为此也会将社会学、民族志等方法的使用视为不单单是补充意义上,而常常是关键意义上的工作模式。生产与消费的机制,是无法从文本中推导出来或以想象与虚构的方式推论之的,而是需要真实地返回到生产与消费的场所之中,以窥其运行的诸种特征与复杂性。举例而言,比如现在的各种文学与影视等作品的产出(包括纯文学,及对过去的经典文学的出版、改编、上演等),已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旧日的制作模式,作家的写作意愿并不是独立自持的,而是已被纳入到了一整套文化生产的环节之中,而这又是与消费人群的需求紧密相关,也就是市场的生产与消费开始成为文本生产的导向性力量,这也可解读为是“作家死了”与“作品死了”的另一种含义。既然如此,局限于文本的分析已难以揭示出其意义的归属,进而也对文学与文化研究者在视角与方法的取用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文本分析依然是有意义的,因为文本是中介,是生产的对象与阅读、消费的依据,不可能存在着没有文本的生产与消费,由此而使返回文本成为另一种必要,但同时也不可能存在独立自持与意义闭合的文本,因此而仍然需要将之置于一种更大的机制中,才能更为透彻地发现文本意义产生的诸种规则。

再就是文化研究的引入,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学研究中长期凭依的真实性、求真性假设或信念构成了某种祛魅。基于一种普泛通行的传统意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作品(比如现实主义的,抑或象征、抽象、怪诞、魔幻类等的作品),都被看作是可以通过实证、细节、系脉等的勘探与分析而取得一种趋向于真实的结论,学术被看作是获求知识之真相的全部途径,或事实之真,或思想与情感之真等。然而,文化研究则从对历史运动的观察上看到,历史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是以一种更为深邃与错综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人们的确真实地、个体化地,或群体化地生活在历史中,但在另一方面,在历史的运行之下也存在着一种或多种支配性的、同时也是观念化的力量,这种力量在诸多因素的纠缠、冲撞、整合中逐渐成型,进而支配了历史的运行或构型。从大的范围上来看也可将之称为是“意识形态”,它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任何的符号化活动都很难不受到这种观念构建的影响,因此文本不是单单反映出某一个人或群体(书写者)的想法或意志,而是同时也会接受某种观念史的形构,比如像阶级、种族、性别等的确定观念,对自然、人性等的基本认知模式,即会“暗中”支配我们的书写,支配我们对材料、主题的处理,等等。也正因此,在研究表象化呈现的“语言”的同时,也需要去发现控摄这种表象化语言之呈现的“语法体系”,从深层的观念史构成与运作的历史形态中去寻找问题意识,探查调配我们生活表象以及一般书写的隐在逻辑。从微观的角度上看,也就是将每一文本的制作均视为建构的产物(历史撰写与新闻写作),而不是简单地视为是对心灵与物象的反映,从宏观的角度看,则视之为观念史运行与对话的产物,观念史总是会通过个体而传递出它的特殊诉求。当然,在文化研究那里,揭蔽的行为还只是知识与批判工程的第一步,通过这种揭蔽更重要的是重新组合观念史的力量,借此移动、修正观念史的流动方向。言至于此,我们大体也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了,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介入,并不是意在将之再度学科化,或单纯停留在对学科方法论模式的改造上,而是试图将文学研究与批评推入到一种有利于社会、文化与历史重建的轨道上。文化研究对其他学科的作用也可作如是之观。

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当然并不限于以上所述,尽管这是两种不同的知解与批评模式,但也可以有叉合或交叠,从而推动学科的更化与出新。

邹:尽管斯图亚特?霍尔曾明确宣称,文化研究不存在所谓确切的起源,但学界还是尝试解密英国文化研究的“源起”,并出现多种结论:有的学者以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的学术建制为标准,有的会追溯到战后英国成人教育,有的则强调霍加特、威廉姆斯、E?P?汤普森的三本奠基性著作为标志,还有的学者会溯及英国文学的文化批评传统,当然,也有学者强调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其实上述因素对于英国文化研究的塑形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但是不管怎样,文学批评始终是一条无可回避的主线,您如何评估文学批评对于英国文化研究的意义?

黄:霍尔的确有此宣称,以为文化研究不存在所谓确切的起源,此也源自福柯对话语谱系界认的说法。怎样看待文化研究的起源与历史,取决于不同的角度。从命名的意义,甚至从机制确立的意义上看,我们固然可以将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作为文化研究创建的一个主要的标杆。然而从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及其他大量文章的表述看,似又可再做前溯,将上世纪50年代后以来文化研究三大家等的工作视为文化研究确立的标志。当然其中也应当包括霍尔自己的工作,因为文化研究后来展开的许多重要话题都已在上世纪50年代霍尔所主持的那本杂志《大学与左派评论》中萌生了,霍尔在1958年发表的《无阶级感》同样也是文化研究思想创立进程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的一个文本。但是即便如此,诚如雷蒙?威廉斯在《文化研究的未来》一文中所云,文化研究的出现与战前,甚至更早时期左翼知识人所推动的成人教育的工作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很多人,而不是限于三大家或四大家,都将他们的经验带入到一种向前延伸的潮流中,启迪了文化的转型与文化研究的创建。进而,从“文化”这一概念的措用与表述看,这个缘起还可再度往前探寻,一直追溯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所发生的影响及一个多世纪以来智识群体对这种影响的反应上。如此一来,威廉斯所概括的“三大革命”(经济革命、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入到对“文化研究前史”的考察中。虽然目前我们会依据于霍尔所做的权宜性断限,将当代文化研究的一种规范性起点确定在上世纪50年代,以便有一个在学理梳理上可加辨识的“树桩”,但不应将之视为某种突如其来的事变,而是应当看作是由“漫长的革命”延续与转换而来的一个节点,从而也将后来兴起的文化研究一并视作这场未尽的革命的一部分。通过一种长时段的考察,观念史运行的环扣性就会逐渐显示出来,借助这样的视角来观察文化研究的起源与使命,将能加深对文化研究的理解。最近我所带领的一个团队也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以期将后来发生的文化研究衔接到一个更长的观念史变动的序列中,希望不久能够见到这些成果的问世。

霍尔在其《文化研究及其理论遗产》一文中也曾谈到,文化研究来源于多种话语,并且是由大量不同的历史观念汇集而来的。通过对文化研究前史的察析,可以看到诸多的话语是如何以缠绕的方式与文化研究勾连到一起的。毫无疑问,你提到的文学批评及其话语也是对文化研究思想之成型产生过最为重要影响的一脉,这不单是因为早期介入文化研究创建的那些人物如霍加特、威廉斯、E.P.汤普森、霍尔等都最初来自于文学学科,更重要的还是二者在观念上形成的作用与反作用。这首先与英国19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批评”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阿诺德、罗斯金,还是艾略特、利维斯等,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将自己的文学批评限定在文学自足的区域以内,而是将某种文化观,对文化的解释,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指导性理念,即将“文化”看作是评判文学的内在尺度。在另一方面,他们也均撰有专门化的文化批评著述,以形成与他们的文学批评的某种对应或呼应。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化研究前史的推移中,文学批评实际上承担了文化解释的最重要职能,而新兴的文化研究若要对“文化”做出新的解释,也就需要通过对前期文学批评的梳理、清理与超越才能完成,这也在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一书的撰写中获得了显明的反映。现在我们讨论上世纪50年代后文化研究的发生,一般多会关注它对前期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的清算,即新的文化观与前期文化观之间的断裂,但是这还是不够的,如果想更为全面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也应当注意到其间存在的一些承继关系,比如在文本研究的方法,批判主义的理论特征,对大众传媒的关注等方面,文化研究都对前史状态中的文学批评或文化批评有所承继,当然有些是以翻转的方式去完成的。从批判主义这点看,两者又均属基于某种边缘立场而对主导意识形态所展开的抵制,并均能将自己的思考置放于一种宏观历史即文明史变迁的背景上。

邹:如果追溯英国文化研究的前史,会发现英国存在一个威廉姆斯所谓的“文化与社会”传统,马修?阿诺德、T.S.艾略特和F.R.利维斯是这一传统的关键人物。“文化”被他们建构为一个有机的能指,用来抵制甚嚣尘上的大众文明。不论是阿诺德理想中的古希腊罗马文学还是利维斯大力倡导的英文教育,其内在的实质都是指向一种“文学文化”,伊格尔顿曾经质疑这种“文学文化”的批判效应,对此您如何评价?

狐狸阶梯结局篇8

一、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一)自然环境条件

1.地质地貌

金城山旅游区地处川中盆地东部,为白垩系红层,主要为钙质砂页岩层,山顶盖有浅黄色砂岩,形成了大致水平的阶梯状地形,平缓的台面与陡峭的崖壁是其典型的地貌景观。旅游区地质条件良好,基岩比较稳定。①

2.气候条件

金城山旅游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中、热量丰富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7.6℃;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冬季偶有积雪;全年平均降雨量1063毫米,最少818毫米,分布不均,夏秋雨量较多。

3.水资源条件

受地形影响,金城山旅游区水系大致分为四条溪沟,即廖山沟、廖井沟、徐家沟和李家沟,分别流入长田水库、新桥水库、骑龙湖和回龙水库。

4.土壤

由于长期受人为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影响,金城山旅游区早期发育的自然土壤已经被破坏或侵蚀,近期发育的土壤主要是钙质紫色土。另有少量夹杂于其间的中性紫色土,在金城山顶部还分布有少量的山地黄壤。

5.动植物资源

(1)动物资源

金城山旅游区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鸟类有代胜(珍稀鸟类)、黑鹤、啄木鸟、喜鹊等;兽类有狐狸、黄鼠狼、蛇等。

(2)植物资源

金城山旅游区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原始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树种有香樟、楠木、山胡椒等。现有植被主要为人工栽植的,山上已发现的木本植物类达110种,以柏木、马尾松为优势树种。伴生树种有灯台、杉木、青杠等;竹类以慈竹为主,另有楠竹;主要灌木有野樱桃、映山红等;草本有沙草、白茅、巴茅等。旅游区菌类资源丰富。同时有国家珍稀保护植物枫香、红豆、黑壳楠等。

(二)社会经济条件

1.社会经济概况

金城山旅游区处于南充市高坪区、蓬安县和广安市岳池县三个县(区)交界处,与6个乡镇、72个村接壤。有村民1.8万人,总耕地面积913公顷,人均耕地0.05公顷,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加之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发展旅游业可为金城山旅游区带来发展机遇,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2.交通通讯条件

(1)交通条件

金城山旅游区距南充城区48公里,距广安城区47公里,距岳池县城37公里,距蓬安县城60公里,318国道、仪北路交叉从山脚而过。成南高速公路南江出口至金城山旅游区距离约25公里,私家车从南充出发上山需50分钟,旅游客车上山需70分钟。政府鉴于胜(观)金(金城山)公路坡陡、弯急、路窄的实际,限制运营车辆通行。目前只有高坪客运站首发车至胜观镇。旅游交通不畅直接导致其游客急剧下滑,成为金城山旅游发展的首位制约因素。

(2)通讯条件

因游客少,南充、广安市移动、联通公司在山上未设置基站,导致金城山旅游区通讯信号较差。随着旅游区的开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游客的增多,将刺激南充、广安市移动、联通公司在此设置基站,以满足通讯需求。

二、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旅游资源丰富

从GoogleEarth卫星图上看,金城山旅游区呈马蹄形状,在川中丘陵地区十分奇特。金城山常年气温较市区低3~4度,由于地势较高,山上几乎每年都要降2~3场雪,这对川中丘陵地区的城市居民们来说,实为人们赏雪、玩雪的美妙去处。金城山旅游区文化底蕴深厚,在南金门与南京门之间刻有明朝文渊阁大学士陈以勤的诗:“我到金城关上门,方知岳外有山尊,高摩赤日分昏晓,胸压诸山是子孙。插剑池龙留胜迹,步虚台树走长根;英雄祠此真灵异,记载纷纷何足论。”另外,诸如各种建筑物、雕刻、碑石、书画题记、宗教遗址、神话、民间传说等人文资源相当丰富。

(二)旅游发展停滞不前

金城山旅游区不仅是观光旅游的地方,而且是避暑的好去处。20世纪90年代初,南充地委、地区行署把金城山森林公园建设列入“八五”期间的精神文化建设重点之一。但随着广安、南充分家,旅游区竞争激烈,金城山未抓住发展机遇,投入不足,旅游发展十分缓慢。2004年,全市开展了排查安全隐患的集中行动,金城山旅游区被告之存在安全隐患,南充到金城山的旅游交通车叫停,上山的仅有少量私家车,进出车辆非常少,游客数量急剧降低,昔日风光不再。①

(三)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1.供游人休闲的游步小道不多,且有些陡峭地段缺乏安全防护措施。

2.旅游区内尚无通向各路段及景点的标识标牌,应尽快修建标识牌,以便为游客提供方便。

3.除林场场部外,其他景点均无公共厕所,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在旅游区景点附近修建生态厕所是当务之急。

(四)旅游商品发展缓慢

金城山旅游区拥有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但由于旅游发展缓慢,旅游商品开发十分滞后。具体表现在品种少、档次低,生产、开发商品的相关企业发展不足,缺乏完善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因此,金城山要发展旅游业,需在旅游商品上进行开发,以满足旅游区开发后游客购物增长的需求。

三、开发对策

(一)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金城山旅游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关键原因在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欲打破这种僵局取决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外部交通设施方面,现有四条公路与金城山相通:分别为东(板)金(城山)公路、胜(观)金(城山)公路、长(田)金(城山)公路和隆(兴)金(城山)公路。随着岳池县顾县镇—长田乡—金城山山重四级油路的开通,其交通将得到较大改善。内部交通应加强步道建设,形成网络。材料宜采用石块、木材、砂砾等天然材料为主,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步道线形应流畅、坡度和缓、结合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保留路边巨石、大树,避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植被,不改变现有生态系统。

(二)拓宽融资渠道,筹措开发资金

从金城山旅游区的发展现状看,资金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金城山旅游区社会经济情况较差,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开展旅游需要建设的项目多,资金投入大,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可能的,必须结合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走横向联合的道路。一方面应加强自身的滚动发展,通过开展旅游,开发各种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等积累资金;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投资渠道,综合运用合资、融资、对外招商引资、接受社会捐赠等手段,采取股份、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将地方、企业、个人吸引到金城山的建设中来。

(三)加强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

要提高金城山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客源市场,除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策划并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旅游宣传推介工作。一是广泛利用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电台、电梯广告等媒体,与各大旅行社举办“旅游文化节”,宣传金城山,引导周边及全省的旅游者加入到金城山旅游的行列中,并以高质量、高标准的优质服务及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培育出良好的旅游市场。二是加强旅游宣传,编印金城山旅游区简介手册、金城山旅游区导游图等精美旅游宣传资料,在区内外各大旅行社张贴金城山旅游景点介绍图,在车站、机场、风景区、国道沿线和地区出入口处设立旅游公益广告牌。三是建立金城山旅游网站,向全社会介绍金城山的旅游景点及旅游特色产品。

狐狸阶梯结局篇9

所以要探索命题规律,找出答题技巧。

一、理解型

按照高考大纲要求,理解型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与重要句子的含意。该题型包括词语理解和句子理解两种:

1、词语理解

(1)命题规律:大纲要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的规范义。

(2)答题技巧: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寻找对应的阐释。

(3)典型例题:“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分析: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呢?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不是作者的故乡,而是鲁迅先生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鲁迅的故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2、句子理解

(1)命题规律:高考大纲要求能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而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2)答题技巧: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解释句子所蕴涵的意义,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转化为直白的语言;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典型例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赏析,要分析此句的表现手法,即运用了比喻和夸张;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即体现心的边疆的广大对人的意义,人类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答案: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说明了我们人类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二、分析综合型

1、命题规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重组、概括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命题形式有:文中刻画的人、物、事,具有怎样的特点?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2、答题技巧。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方法:要总揽全局,整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要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的答案。

3、典型例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分析:我们要总揽全局,整体把握。在本段中,可以找出“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听祖母讲,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音容笑貌”等关键语句,然后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的答案。

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三、鉴赏评价型

1、人物形象分析型

(1)命题规律:分析人物形象,是记叙性的写人散文或小小说的命题重点。常见的命题形式如: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2)答题技巧:①从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形象的意义;②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3)典型例题:

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这个老狐狸,嘴倒甜!……竟一脸的灿烂。

分析:驼爷的思想品质,是在与“狗娃”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体现和刻画的,主要运用了语言、行为、神态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分析时应结合这些具体描写的语句,读出其中隐含的信息。

答案:表明驼爷毫不退缩、忠于职守、坦荡、镇定、自信的优秀品质。

2、技巧分析型

(1)命题规律: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表达方式的技巧,有表现手法的技巧,有材料安排的技巧,有布局谋篇的技巧,也有修辞运用的技巧,但不论哪一种技巧都有其常规的作用和效果。在高考中,技巧分析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作用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请分析……的表达效果。

(2)答题技巧:先明确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此手法在文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最后,这种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3)典型例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下面段落加以赏析。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分析:此题主要根据提干中的提示――“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两方面来解答。首先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端庄肃立”、“姿式高雅优美”、“商量”、“耳语”可知这是拟人手法,从“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可知这是比喻手法,而“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和“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然后再去联系全文,结合文章的结构、内容,进而阐述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步骤一)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步骤二)从形、声、色等多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步骤三)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1)命题规律:作者的观点态度,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常见题型有:文中的材料表达了什么观点;概括材料本身的观点。

(2)答题技巧:可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可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可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3)典型例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问题: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分析:我们应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从“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中失去了首领”,得知刘和珍是勇士,是革命的首领;从“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看出刘和珍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刚好得出5个信息点。

答案:刘和珍是勇士,是革命的首领;刘和珍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4、评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本考点主要是考查从整体上对全文或有关重点文段的思想观点、关键内容、陈述目的等的理解,侧重于对主要信息进行确认、筛选、辨别、评价,其核心是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其难点是对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理解,也涉及对全文的理解。如果没有整体意识,就势必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1)命题规律:请联系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评述作者提出某种观点态度的原因。

(2)答题技巧:应注意: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关于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技巧,还有许多角度可以深入展开,但以上所说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是针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展开来谈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现代文阅读题题目如何变换花样,都不会脱离课标规定的考点,只要我们掌握了考点,掌握了命题规律,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明确了它与题目的联系,就可以从容应对,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①方令孺《在山阴道上》,2006年高考湖南卷。

②毕淑敏《造心》,2006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③林清玄《阳光的香味》,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

④柯灵《乡土情结》,200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⑤宁春强《雁阵》,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春季卷。

狐狸阶梯结局篇10

谁不希冀人生的坦途?然而,坦途是靠自己踏平坎坷开创出来的。人在旅途,坎坷所带来的心理困境司空见惯。可以说,心理困境是人生固有的内涵,不经历心理困境的人生也有着缺憾和不完美。诚如歌德所言:“没有沾着泪水吃过面包

的人,是不会真正懂得人生之味的。”

人们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而成与败的真正分水岭,在于能否在心理困境中自救。不善于自救者,偶遇心理困境便不能自拔,甚至感到遭到灭顶之灾,使人生之路半途而废,上演出人生的悲剧。这是弱者的人生走向。善于自救者,即使在生活的泥沼中也可以走出一条平坦的路,由“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最终赢得成功的人生。这是强者的人生轨迹。

我们都愿意成为人生的强者。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心理困境,学会在心理困境中自救呢?

下面便是帮助青少年朋友学会心理自救的策略。

耳不听心不烦

心理自救策略之一:回避法

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自救策略便是回避法:回避、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一道理。因此,在体验到某一心理困境时就该主动回避,不在导致心理困难的时空中久久驻足。比如,家里的事使你“勃然火起”,就赶快走出家门去学校或去找同伴;课间教室里的事让你“郁闷不乐”,就走出教室到操场上转一圈。如上所说可算是客观回避法。

此外,还有主观回避法,即通过主观努力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抑机制,努力忘掉或压抑自己不要去想不愉快的经历,在主观上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在痛苦愁闷的时候,你集中精力动手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一心不可二用”,也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横看成岭侧成峰

心理自救策略之二:转视法

并不是任何客观现实都可以回避。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从另一角度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相传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为了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发愁。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的天,伞可不好卖哟!”于是为大儿子愁。每逢雨天,老太太嘀咕:“这下雨天,盐可咋晒?”于是为二儿子犯愁。老太太愁来愁去,日渐憔悴,终于积郁成疾。两个儿子不知如何是好。幸有一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雨天好卖伞,您该为大儿子高兴。您这么转过来看,就没愁发喽!”老太太依计而行,果然心宽体健起来。

事情常有两面性。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必非把一件事总往坏里想?类似上面故事中的情况生活里到处有。单位里发奖金60元,张先生叹息:“唉,就这么点,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啦!”于是就烦。李先生欣喜:“哎,还有奖金可发,我以为奖金泡汤了呢,好!”于是就乐。学校里考试,两个学生同是由原来的80分进步到85分。学生甲心里想:90分都没达到,真倒霉,真笨,真没出息,我真是完了。学生乙心里想:一努力就有进步,行,我还行,下次再努力。于是二人感受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看来,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或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常常会使人的心理困境转眼间化为乌有。

酸葡萄与甜柠檬

心理自救策略之三:法

《伊索寓言》中有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不感到痛苦。心理学便借用这则寓言,把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

不错,在自我安慰时所谓的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但确有维护

这不是“精神胜利法”吗?别把精神胜利法瞧扁了。有些不如意的事摆在那里,若能改变,当然该向好处努力;若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接纳自己,承认现实,摆脱心理困境,追求精神胜利。这总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精神颓败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笑是精神消毒剂

心理自救策略之四:幽默法

据说,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脾气火暴的太太。一天,苏格拉底正与客人谈话,太太突然跑进来,大骂苏格拉底,并随手将脸盆中的水泼在苏格拉底身上,场面十分尴尬。这对许多人来说,在心理上简直是突然栽进痛苦的泥潭。苏格拉底却笑了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有大雨。”一言解颐,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声来,困窘的气氛为欢笑所代替。

英国首相威尔森在一次演说进行到一半时,台下有人喊:“狗屎!垃圾!”这分明是指责他演讲的内容。但威尔森这位干练的政治家却装糊涂微笑以对:“狗屎?垃圾?公共卫生?各位先生,我马上就说这个社会问题。”就这样,他不仅没有陷入困境,反倒赢得一片喝彩声。

青少年朋友也应学会以微笑和幽默来心理自救。这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校运会上,毕业班的一位“名将”参加比赛,结果是低年级的一位小弟弟拿了第一名。大家正不知该如何做“名将”的思想工作,不料他却来了一句幽默:“为我校运动员‘年轻化’,咱这是‘让贤’。”在笑声中让人听出一种健康的心理。一个孩子淘气被家长批评为“真不懂事”,家长刚一走开,孩子来了一句:“我要像您那么懂事,不就成‘董事长’了!”话音飞到家长耳朵里,家长只是微微一笑,头都没转过去。这就是理解孩子在用幽默法进行心理调节。

笑是精神消毒剂,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阶梯。当学习、工作和生活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僵局时,幽默的行为,幽默的语言,常常能使窘迫化为轻松和自然,从而使精神紧张得到放松,淡化痛苦,化解误会,稀释责难,缓和气氛,减轻焦虑,摆脱困境。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心理自救策略之五:低调法

人出于本能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这是个人进取与社会进步的一种心理驱动力。但“物极必反”,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来对待人生,势必有更多的挫折感。这也许正是一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宝贵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越大,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结论。

于“官念”,于“钱途”,于物欲,

低调期望值无可非议。于事业,于学业,也该如此吗?正是这样。我们的大量心理咨询个案表明,期望值过高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学业前进的障碍。因为过高的期望值给他们带来超负荷的心理重压,压力过重只能降低学习效率。一位女生考试拿了第四名,竟然还来对老师哭诉。原来是在家长的影响下,期望值过高,反倒使这女孩的成绩一退再退。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她走出了高期望值的心理误区,轻装前进,学业又有了新发展。

虽然,“志当存高远”一向为人称道,但没有芸芸众生何谓社会?虽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向有人欣赏,但没有小小兵卒何来军队?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群星虽没有太阳耀眼,同样熠熠生辉;群山虽没有珠峰高大,同样勃勃向上。“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拥有了小草的境界,便告别了心理困境。

大雨过后是晴空

心理自救策略之六:宣泄法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表现出通常情况下的淡笑自若,这种做法虽可以用来应付某些社会场合的要求,但却会把由挫折引起的紧张累积起来,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带来更大的身心危害。比如,愤怒如强加抑制,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刻有毁灭自己或他人的危险;悲痛如强加抑制,不随泪水宣泄出来,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让人有生命危险。如同闷热的夏天,唯有一场大雨,才能使空气一新晴空万里一样,困境中的心理重压也只有宣泄出来,才能赢得心灵的一片晴空。

宣泄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理智性的合理宣泄,如对父母、老师或同学诉说心中的痛苦,或者打开日记,让心中的苦水顺笔端流出来;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如在适当场合和时间,大哭一场,一任泪水横流,或大叫一阵,一任怒火喷发。据说美国某任总统的办公室内设有一装满细沙的沙箱,每当总统大人怒不可遏之时,他便挥舞双拳猛擂沙箱,以宣泄心中的怒气。宣泄法是明智之举,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心理自救策略之七:补偿法

人无完人,一个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难免有某些缺陷或劣势,因而影响某一目标的实现。人可以采取种种方法补偿这一缺陷或薄弱环节,以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一种补偿是以另一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后失败的目标。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原是专攻钢琴的。在手指摔伤灵敏度受到影响后,他一度十分痛苦。后来他改学指挥一举成名,从而摆脱了心理困境。另一种补偿是凭新的努力,使弱点得到补救,转弱为强,来达到原来的目标。希腊政治家狄塞西尼斯因声音较小和轻度口吃,不能正常演讲。他下决心练习口才,便把小卵石放在嘴里练习讲话,并面对大海高声呼喊。最终他的语言劣势得到补救,他成为闻名的大演说家。

目前,大家更应该很好地运用这一自救策略。至今还没解决好的应试教育推着那么多学生挤独木桥,其结果总是不可能人人考上理想的大学。就是平时考试,能拿前三名、前十名的也只能有那么些人。如果仅仅把这当成成功的唯一标准,那么失败者可就是绝大多数了。素质教育正是提倡全面发展,同学们应该一面尽最大努力学好文化课,一面发展自己的特长。发展特长可以让大家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其实,同学们几乎是本能地愿意通过实现其他目标来补偿考分的不如意的,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多给予理解和支持。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心理自救策略之七:升华法

大文豪歌德年轻时曾遭受失恋的痛苦,几次企图自杀。但他最终把破灭的感情当素材,从爱情焚毁的灰烬中得到灵感,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