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乡孩子的信十篇

时间:2023-04-05 14:23:28

给家乡孩子的信

给家乡孩子的信篇1

读《给家乡孩子的信》有感

巴金,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今天,我有幸读了他的《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这封信主要写了巴金爷爷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家乡孩子们的期望。读完后,我感慨万千。

巴金爷爷的信,令我受益匪浅。它使我明白了:我们在面对成绩和胜利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应该把成绩和胜利当作前进的起点和阶梯,再接再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像巴金爷爷那样铸就辉煌!

信中流淌着巴金爷爷的心声,巴金爷爷很感谢家乡的孩子们为他写信,给他

带来温暖,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就带病写了封信,代替与孩子们见面。巴金爷爷一直认为自已是个普通人,但也要生命开花结果。如今巴金爷爷快走到路的尽头,他很珍惜一分一秒,也希望家乡的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时间是公正无私的,它对什么人都一样。谁想让时间过得快点,谁想让时间过得慢点,都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你是想做时间的主人还是时间的奴隶。

给家乡孩子的信篇2

巴金告诉同学们:只要对文章有感情就绝对写得好!

巴金还要告诉我们:生命不不在于享受,而在于给予!希望我们要珍惜时间!

看了这篇文章我有一个问题。什么是让生命开花结果?我围绕这个问题有把课文读了几遍之后终于明白了。意思是: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综合生活和实际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不然就白活了。

给家乡孩子的信篇3

40多年前,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中华大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

今天的老知青,一定还记得福建省有个小学教师向写了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这封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当年向“告御状”而红极一时的人物―――李庆霖。

李庆霖在长达2000多字的信中陈述了上山下乡知青生活上的困境和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些阴暗面。他在信中写道:

尊敬的:

首先,我向您老人家问好!

我是个农村小学教员,家住福建省莆田县城厢镇。家庭成分是贫民。我的教员生涯已有二十多个寒暑了。

我有个孩子,叫李良模,是个一九六八年的初中毕业生。一九六九年,他听从您老人家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毅然报名上山下乡。经政府分配在莆田县山区━━秋芦公社水办大队插队落户务农。

在孩子上山下乡后的头十一个月里,他的口粮是由国家供应的(每个月定量三十七斤),生活费是由国家发给的(每个月八块钱),除了医药费和日常生活中下饭需要的菜金是由知青家长掏腰包外,这个生活待遇在当时,对维持个人在山区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费用,是可以过得去的。

当国家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口粮供应和生活费发给断绝,孩子在山区劳动,和贫下中农一起分粮后,一连串的困难问题便产生了:

首先是分得的口粮年年不够吃,每一个年头里都要有半年或更多一些日子要跑回家吃黑市粮过日子。在最好的年景里,一年早晚两季总共能分到湿杂稻谷两百来斤,外加两三百斤鲜地瓜和十斤左右的小麦,除此之外,就别无他粮了。

那两百来斤的湿杂稻谷,经晒干扬净后,只能有一百多斤。这么少的口粮要孩子在重体力劳动中细水长流地过日子,无论如何是无法办到的。况且孩子在年轻力壮时期,更是会吃饭的。

在山区,孩子终年参加农业劳动,不但口粮不够吃,而且从来不见分红,没有一分钱的劳动收入。下饭的菜吃光了,没有钱去再买;衣裤在劳动中磨破了,也没有钱去添置新的;病倒了,连个钱请医生看病都没有。他的日常生活需用的开销,更是没钱支付。

从一九六九年起直迄于今,孩子在山区务农以来,他生活中的一切花费都得依靠家里支持;说来见笑,他风里来,雨里去辛劳种地,头发长了,连个理发的钱都挣不到。此外,他从上山下乡的第一天起,直到现在,一直没有房子住宿,一直是借住当地贫下中农的房子。目前,房东正准备给自己的孩子办喜事,早已露出口音,要借房住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另找住所。看来,孩子在山区,不仅生活上困难成问题,而且连个歇息的地方也成问题。

:您老人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我完全拥护;叫我把孩子送到山区去务农,我没意见。可是,当孩子上山下乡后的口粮问题,生活中的吃油用菜问题,穿衣问题,疾病问题,住房问题,学习问题以及一切日常生活问题,党和国家应当给予一定的照顾,好让孩子在山区得以安心务农。

现在,如上述的许多实际困难问题,有关单位都不去过问,完全置之不理,都要由我这当家长的自行解决,这怎么能行呀?有朝一日,当我见阎王去,孩子失去家庭支持后,那他将要如何活下去?我真担心!

今年冬,我的又一个孩子又将初中毕业了,如果过不了明春的升学关,是否再打发他去上山下乡呢?前车可鉴,我真不敢去想它!

在我们这里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一部分人并不好好劳动,并不认真磨炼自己,并不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却倚仗他们的亲友在社会上的政治势力,拉关系,走后门,都先后优先被招工、招生、招干去了,完成了货真价实的下乡镀金的历史过程。

有不少在我们地方上执掌大权的革命干部的子女和亲友,纵使是地富家庭出身,他们赶时髦上山下乡才没几天,就被“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调用出去,说是革命干部的子女优先安排工作,国家早有明文规定。

这么一来,单剩下我这号农村小学教员的子女,在政治舞台上没有靠山,又完全举目无亲,就自然得不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加以调用了。唯一的资格是一辈子在农村滚一身泥巴,干一辈子革命而已。

面对我们这里当今社会走后门成风,任人唯亲的现实,我并不怨天,也不尤人,只怪我自己不争气。

我认为:我的孩子走上山下乡务农的道路是走对了。

我们小城镇的孩子,平常少和农村社会接触,长大了让其到农村去经风雨和见世面,以增长做人的才干,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当孩子在务农实践中碰到的许多个人能力解决不了的实际困难问题,我要求国家能尽快地给予应有的合理解决,让孩子能有一条自食其力的路子可走,我想,该不至于无理取闹和苛刻要求吧。

:我深知您老人家的工作是够忙的,是没有时间来处理我所说的事。可是,我在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艰难窘境中,只好大胆地冒昧地写信来北京“告御状”了,真是不该之至!

谨此敬颂

大安!

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

李庆霖敬上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看到来信潸然泪下

1973年4月25日,在中南海游泳池边,读了由外交部副部长王海容转交过来的一封人民来信(李庆霖的信)。

他边读边想,特别是读到悲凉处的文字,竟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潸然而下。李庆霖这位小学教员的信,深深打动了曾经也当过乡村小学教师的伟大领袖,当即给李庆霖复信,原文是:

李庆霖同志:

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4月26日

让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从自己的稿费中取出300元,连同回信一起直接送邮局寄走。

1973年5月1日,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赖玉章来莆田,找到李庆霖家中了解他写信给主席的经过。记者走后,李庆霖一连几日,心中惴惴不安。

5月6日,邮递员给李庆霖送来一封信,是牛皮纸大信封,上面印着“中共中央办公厅”红色字样,他心里咯噔一下,直觉告诉他,这一定是自己那封信的回信了。

他抖抖索索地将几页信纸展开,头页是复信的打印件(回信的原件留存中共中央办公厅档案室),李庆霖将的复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泪流满面。他不敢相信这真的是的回信。

第二天傍晚,李庆霖才清醒过来,找到莆田县委大院,将的回信给县委书记刘功看。

他心想这下好了,说统筹解决知青问题,同时也为打扰了他老人家而不安,但同时也担心就自己那一封信,全国几百万知识青年真的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5月10日,李庆霖收到寄给他的300元钱,莆田县城厢镇的邻里们闻讯后来到居仁巷15号的李家,争相抚摸用大红绸挂在屋梁上的300元钱,叮嘱李庆霖:“这是送来的钱不能乱花了,要用红纸包好传给子孙后代。”

李庆霖立刻将300元钱存入银行,从那以后一直舍不得取出来用,。

给家乡孩子的信篇4

音乐活动室内孩子们正通过点歌系统引吭高歌。另一间挂着“留守儿童之家”牌子的教室内,一群孩子看着一尊石膏头像正在练习素描写生,铺了乳白色地板砖的地面在粉红窗帘的映衬下,流露出温馨与暖意,学校给留守儿童过生日和组织活动的照片贴满了墙壁,照片上满是孩子们快乐的笑容。

武威市凉州区中畦中学依托“乡村少年宫”这一平台,建起“留守儿童之家”,给缺少亲情关怀的留守儿童给予了最真诚的关爱和帮助。

校长吴琦对记者说:“我们学校虽处于城区近郊,但所服务周边6.8公里半径范围内的7个行政村由于水资源缺乏,村民收入低,1.3万村民中大多数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守少年儿童多。”

武威市凉州区中畦中学“乡村少年宫”创办于2010年4月,记者看到该校“乡村少年宫”由多功能室、健身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心语室等组成,乡村少年宫为留守儿童开通了亲情网站和亲情电话,为留守儿童建立了完整的信息档案,活动记载清楚地显示乡村少年宫创办以来进行的各种活动。

该校负责总务后勤工作的张俊老师告诉记者:“乡村少年宫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创办以来共得到市区妇联、文明办、区教育局等单位和部门5.7万多元的物质资助,学校还自筹资金5.8万多元进行了装修,配备了其他设备,使各项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乡村少年宫活动时间是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三节课,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爱好开展器乐、舞蹈、美术、阅读、国画等多个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项目的组织和指导,并随时检查兴趣小组活动的实施情况。

此外,还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周六和寒暑假,开展了“特色大课间”、“阳光星期六”、“特色活动课”、“卡拉OK大奖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记者采访时,正在美术老师指导下写生的小梅,是该校八年级四班的一名学生,她说:“我喜欢乡村少年宫,我们不用花钱就能学到很多知识,可以学画、唱歌,课余生活丰富了,学习也更有信心了。”

“通过乡村少年宫的建设与活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显著的变化,有效地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且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该校负责教学工作的李学祥副校长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校“乡村少年宫”平时组织孩子们开展唱响革命歌曲、读经典书籍、观看优秀影片、帮助家庭做家务、拜访道德模范、参加义工志愿服务等活动。

另外,学校少年宫还积极做好“五个一”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家访,给父母写一份信、发一条短信或与家长通一次电话,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趣味运动会和才艺展示,每学期组织一次节日庆祝活动。

徐小华(化名)是该校九年级三班学生,家住武南镇上中畦村三组,父亲在外打工时受伤去世,由于缺少监管,他养成了上网的坏习惯,好多次“失踪”后都是他母亲和亲戚把他从网吧里找回来。乡村少年宫活动开展以后,学校安排他到乡村少年宫活动,读书、画画,上绿色网吧,不良习惯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变。

“以前放学后,家里无人管,我就到私人网吧玩游戏,有了乡村少年宫,老师教我正确上网,下载学习资料,我学会了打字,对学习也有了兴趣,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徐小华对记者说。徐小华的母亲廉英琴,一位朴实的乡村妇女,说到乡村少年宫时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她说:“孩子有救了,孩子懂事了!”

让学生健康茁壮成长,这是校长吴琦和所有老师的心愿。今年17岁的廉某,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使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乡村少年宫和“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以来,丰富的活动和老师们亲切的关怀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去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威六中宏志班,学校不仅免除了他的学杂费,而且补助了全部的生活费。校长吴琦说:“乡村少年宫不仅关爱了学生的今天,而且为学生的明天着想。”

“自从学校有了少年宫,我的孩子比以前更爱学习了,家里表现也更好了。以前放学,孩子不是看电视,就是到外边玩,有时候还去那些黑网吧,现在孩子们有了文体活动,我们做家长的心里踏实多了!”武南镇中畦村村民老刘说。

乡村少年宫建设,不仅为农村孩子搭建了挖掘潜能、施展才干的舞台,增强了求知欲,拓展了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

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局长苏万俊说:“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社会问题,而且将是一个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群体还将不断扩大,问题正在凸显,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通过乡村少年宫等活动的开展使留守儿童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离开父母有关爱,留守在家也幸福’。我们要不满足于取得的成绩,不断探索乡村少年宫的活动模式,使每一个农村儿童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乡村少年宫真正成为农村孩子的乐园。”

给家乡孩子的信篇5

给武装部的感谢信范文一尊敬的领导:

您们好!在此我仅代表我们全家特此向您武警xx总队第三支队党委和全体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

您们的来信我们收到了,您们的亲切感我们体会到了,这让我们全家感到无比的欣慰。特别是我的父母,他们非常高兴,激动得都不知用何种方式来报答您队,不知用何种语言来说您们的好!

在这场旱灾中,我们虽感到了可怕和凄凉,但有您们无私的关怀和亲切的慰问,顿时使我们看到了明日的风调雨顺和往日的阳光明媚,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xx和武警总部党委对我们抗旱救灾的大力支持,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更让我们看到的是祖国的温柔情怀。

更加光荣的是我弟xx能在您们的帮助下和您们的教导下努力成长着,我坚信我弟在您们的教导下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好战士、好军人。我更坚信的是我弟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会用自己的成绩和行动来回报国家和您队。

我们将要结束抗旱的日子,这离不开您们的慷慨解囊和无私帮助,我们向您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衷心感谢您们的大力支持。

最后,衷心祝愿你们全体官兵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xxx

xxxx年xx月xx日

给武装部的感谢信范文二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是梁湖乡前武装部部长原军义,我在年8月至年12月担任武装部长期间,县武装部长徐荣成在军容军姿、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以一个正规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我,任何时候只要看到我做的不对的地方,都对我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在业务工作方面他更是对我们操碎了心,大至地方维稳,小至文件档案的装订。

政委南颐鹏在通讯报道方面对我予以悉心指导,只要有了素材,就安排我及时报道,在他严格要求和指导下,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年在部级、省市县级报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得到了瓜州县委宣传部、乡党委、乡政府的高度赞扬。

年5月至6月上旬,市军分区安排我们各县市武装部长到酒泉果园乡进行培训,对我们各项业务技能进行了培训,各位指导老师站在骄阳下,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鼓励我们在训练的时候要胆大心细,严格要求自己,互帮互助。市委、军分区司令员陈伟亲临打靶现场对我们进行指导。了解到瓜州县梁湖乡是一个新建移民乡,移民生活困难,陈伟司令员积极协调,为梁湖乡、学校、医院、武装部捐赠物资23.79万元,极大的促动了梁湖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感谢酒泉军分区、瓜州县武装部各位领导的严格要求,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正是在各位领导的严格要求下,我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年12月1日,我被瓜州县委提名为副乡长候选人,12月18日正式当选。

再次对各位领导的辛勤培育致以衷心的感谢。

此致

敬礼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给武装部的感谢信范文三尊敬的xx-x部队首长: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来信慰问,更要感谢你们平时在部队对我孩子得照顾和培养。

(可以介绍一下家里的情况,请部队领导通报你孩子,让他安心服役) (再一段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孩子的特点,拣好的说,比如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很好,比较得老师同学的喜爱;比如,孩子比较懂事,尊重领导、尊长之类的。)

经历了部队的洗礼和磨练,孩子原本身上少年的狂妄自大,武断专横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变得更加的成熟起来了。在这段时间里,孩子无论从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最为父母的都打心眼里高兴!

部队是个大熔炉、大学校,能够培养人锻炼人。我们希望孩子进入部队,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成长,学会忍受、学会珍惜、学会部队的精神英雄时代英雄业,龙虎精神龙猪年。如今,孩子取得各方面的进步,都是领导培养和战友帮助的结果。

因此,在以后的岁月中,希望希望领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同时,在每次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及时纠正。给予他继续前行的勇气和胆量!您的严格要求,就是对我孩子最好的关心和爱,这样我们的孩子就能不断成长进步,取得更大的成绩,为部队、为祖国、为人民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全家向部队领导拜个晚年,祝愿部队的领导和同志们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新成绩。祝愿首长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给家乡孩子的信篇6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对策 城乡结合部 教育方法 教育观

一、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尤其笔者教导的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的家庭教育尤其值得研究,这里孩子的家庭结构更为复杂,家庭教育效果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内外部环境不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等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不正确。

1.只注重智育成绩,轻视孩子的品德教育。百分之四十五的家长认为“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

2.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按照自己的目标培养孩子。

3.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负责精神。

4.忽视对子女创造力、想象力、自信心的培养。约百分之七十六的家长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家长对孩子教育态度的好坏。

(二)教育方法不当。

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顺其自然、不理不问。

其一,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顺其自然,“我不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吗,不是过得也很好”。这样的想法使得这里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

其二,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推卸给祖父母等隔代人。殊不知隔代人只能解决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的问题,长辈们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管理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就是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的。

2.“粗暴对待、迷信课外”。

其一,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文化水平的影响,家长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子女犯了错误就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内心封闭,恐惧感随时笼罩在他们心上,对家长持敌对态度,孩子心理受到极大伤害。

其二,误认为网络、补课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家长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家长想帮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实在无从下手,于是寄希望于补课,只好迷信网络。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养成了课堂不听课、课后迷网络的坏习惯。

(三)家庭教育内外部环境不利。

其一,亲情残缺。近一半长期生活在只有父或母或祖父母的家庭。他们的父母要么离异,要么长期由父母一方照顾孩子,另一人则外出务工,甚至父母都不在身边,忽略孩子对健全亲情的渴望。

其二,家庭育人环境差。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父母生活习惯不好,家庭环境喧闹等使孩子无法静心学习。

其三,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复杂,各种不良现象对孩子诱惑大。

(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

家长没有主动联系学校、老师的习惯,很多家长把到学校了解孩子情况视为不大光彩的事情,所以即便学校请,家长也会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不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发现孩子的问题,不调查研究,只简单粗暴地非打即骂,致使孩子养成学校一套、家里一套、表里不一的坏习惯。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战线上耕耘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其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在工作中采用相应对策。

(一)与家长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系。

1.开好家长会。从我班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和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方式来看,相当一部分家长是靠家长会获取家教知识和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因此开好每次家长会对孩子、家长、学校都是极为重要的。

2.办好家长学校。班主任在对学生家长家教方式和家教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配合学校定期开办家长培训班。

3.学校结合实际定期举办由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大型励志、感恩等公益活动。班主任、任课老师可以结合班级特点、课堂特点密切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最终达到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的目的。

(二)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家长是教师的助手,家庭是第二课堂。

1.指导家长会爱子女。家长爱子女天经地义,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必须使家长明白:爱的缺乏和过度,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家长对子女的爱必须有理智、有分寸。只有这样,爱才能转变为伟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发挥爱特有的教育功效。

2.注意典型引路。一些优秀家长的家教实践是最生动的教材,最易为其他家长学习仿效,因此,班主任可以帮助这些家长总结经验。

3.教师指导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要适中。要让每个家长都知道孩子走向社会,成为普通人的居多,是小草就让其点缀大地,是大树就让其成为栋梁。如果脱离子女的实际水平,提出过高要求,即使孩子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法实现目标,那他将会失去自信,感到绝望而彻底放弃自己。

4.把学生心声反馈给家长。理解孩子是优秀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家长会上让家长听听孩子的心声,会给家长心灵以极大的触动,自觉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

参考文献:

给家乡孩子的信篇7

在美丽的广西星岛湖畔坐落着一座小山村―收租麓村,2014年全国模范教师邓朝军就出生在这里。1981年,邓老师怀着对家乡、对库区无比热爱之情,开始他充满激情的教师生涯,一干就是34年。他把青春奉献给库区的教育事业,把爱倾注给库区的孩子,培养库区两代人。他用“老黄牛精神”执着追求,勤恳从教,爱岗敬业,爱生如子,舍家为校,谱写出库区教育事业的动人诗篇,使库区的孩子不断走出大山,实现人生的梦想。

一、舍军弃医从师梦

1980年,邓老师以几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于是便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收租麓村务农。1981年,村里的小学教师只有4块钱工资,终因难以维系生活选择离开。村民便想请当时还在务农的邓老师来教孩子。邓老师眼看着村里的孩子10多岁了还没有上学,整天在湖里游泳玩闹,心里早已有了想法。当时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一直激励着邓老师。他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希望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为人民做贡献,即使路远也不放弃求索:因为身体体格相对较弱,他放弃当的梦想;他想当医生救死扶伤,但并没有系统学过医学知识,肚子里只有一些基本常识。于是,想来想去,做教师成为他的最好选择。邓老师的两个弟弟在外地工作,父母也嫌家乡偏远难走,迁到升平街定居。他们都劝邓老师趁年轻时申请离开搭简,到外面居住,外面同样需要他这样的老师。可他却一次次拒绝:“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但库区的山水养育了我,我要为家乡努力工作,报答家乡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这个承诺,他已经坚守

34年。

二、竹排撑起求学路

由于受到星岛湖水浸,邓老师所在村庄四面环水,是一个孤岛,外出只能靠船和竹排,直到近两年才修起公路。在那之前,村里的孩子到学校读书要过两个很宽的渡口,上学极不安全,尤其遇到水流湍急时,就更危险。

从邓老师成为代课教师起,他就自己动手做了两个竹排,停在渡口,按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风里来浪里去。他每天5点左右起床,叫醒睡梦中的孩子。为了保证安全,他还会提前到渡口察看水位。有一次碰上库区下大雨,邓老师正载着孩子去学校。快到渡口之际,竹排被一个麻袋钩住,不得动弹,孩子吓得都要哭了。邓老师安慰孩子不要害怕,让大点的孩子照顾弟弟妹妹,自己跳进冰凉的湖水中,用力把麻袋弄开,才让孩子脱困。

这条艰难的求学路,他一直坚持了13年,行程达5万千米,风雨无阻,从未迟到。即便生病了,他也会硬扛着,实在撑不过去,才会请村里的大人代劳接送孩子上下学,还不放心地再三叮嘱。乡亲们亲切地称他是库区孩子的“保护神”。

三、严师慈祖教生忙

邓朝军在学习习惯上,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在生活上,又像孩子的爷爷一样,照顾他们,关心他们。学习上,邓老师要求学生勤奋努力,发扬“老黄牛精神”,严谨认真,踏踏实实掌握每一个知识点,不能有半点儿疏漏。相比学知识,邓老师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做人和做事教育。他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学生的做人做事树立榜样,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为学生树立精神丰碑。

邓老师在教育上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教学教法,常常对一些较为内向、成绩较差的学困生开“小灶”,循循善诱,加倍关爱。班上的陈超祖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是全校出名的“捣蛋鬼”。为了使他的学习成绩尽快跟上来,邓老师多次到他家了解情况,与他谈心,使他认识到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长大了做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光贪玩是不行的。除了家访,邓老师还在放学后抽时间给他补课,不断激励他求学上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成绩赶上来了,现在还考入广西大学就读。

由于库区条件艰苦,许多成年人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和老人在村子里,留守儿童情况严重。邓老师十分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尤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他们聊天、谈心,用爱心陪伴、照顾他们,用真情感化他们,就像对自己的子孙一样关心他们。他还常常拿出不多的工资解决孩子付不起学费、生病不看医生、买不起校服和文具等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种种问题。课余,邓老师还经常与孩子一起跳《小苹果》,和他们打成一片。孩子在电视上看到《小苹果》很流行,问邓老师会不会。邓老师虽然不会唱歌,但也表演过歌曲广场舞的几个动作,把孩子们逗得人仰马翻。孩子们喜欢他,愿意和他玩,他也乐在其中,帮助他们各种学习和生活上的琐事。学生们亲切地叫他“爷爷”。正是邓老师时常与孩子交流,混在一块,于是他能了解到更多孩子的信息,同时也能用更好的方式激励孩子走出大山。邓老师以严师来严格要求,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培养严谨的作风和勤勉的习惯,又如慈父般陪伴和鼓励,给了学生快乐成长的童年,培育他们豁达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教学有方效果佳

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邓老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邓老师谦虚好学,总认为自己学历低,便不断充实自我,抓紧时间和机会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他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要有“一潭水”才行。因此,他积极参加函授学习,坚持在职进修,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做到学无止境,学到老,用到老。他任教34年,其间认真钻研教学业务,积极投身新课改,推行启发式教学与愉快教学,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成绩26次获镇级奖,2007年获县教学质量管理个人一等奖。他教过的学生里已经有48名考上大学,可以称得上桃李满天下。这对一个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来说是最大的成就和荣耀。邓老师身体力行,勇于创新,教学成绩不断提高,赢得教师的信赖和学生的爱戴。

而邓老师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他的辛勤付出。库区孩子们因为离家远,中午不能回家。一些学生自带午饭过来,而有些只能等下午放学后回家再吃。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和自己的工作,他牺牲自己的午休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给他们做单独辅导,安抚他们休息,自己就趁机批改作业、准备教案。几十年冬夏,他从来没有午休过。据他的同事介绍,有一次路过一个班级,听到一个孩子和邓老师说:邓老师,你好像我的爷爷,我给你捶捶背吧。这是孩子对他最大的认可和信任。

给家乡孩子的信篇8

四月九号上午,接到县委通知,在这次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我在助学方面作典型发言,我有点忐忑不安,感到也没做什么值得夸耀的事,都是大家在一起共同为这些苦孩子播撒爱心,我只不过是他们中的一员,尽了一点心愿。既然组织安排,我就把十几年来的助学活动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一下,我汇报的题目是《做一片绿叶,为春天播种希望》。

一、工作之中播种爱心

我是1989年走上领导岗位,1990年任陈庄乡乡长,1992年任书记。下乡前在大量的阅读中,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与他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贡献成正比。也就是说,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年限越长,他的社会地位、社会贡献越大。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带着这个理念,我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

在陈庄乡工作时,在全县第一个盖起了乡中教学楼,小学实现了“六配套”,下村中了解到一些孩子面临辍学,便开展了助学活动。

1990年接触到大小辛村有个叫张存生的小学生,他的母亲患病多年,父亲建北京地铁时被砸伤,腿有残疾。年幼懂事的存生看到家徒四壁,已无心再上学了,他无法开口向病卧床头的母亲要钱。望着一瘸一拐的父亲,他含泪向找上门来的老师说:“老师呀!俺不是不想上学,可是俺交不起学费啊!”碰到这事,良知告诉我不能不管,孩子上学要紧呀!于是我来到张存生家里,看到张存生家里没有一样象样的家俱,我端起那口炒菜的锅,数了数上面有12个补丁还在用着,我的眼睛酸了。望一眼无奈的存生父母,再看看小存生,当时我的心都碎了,我是他们的乡长啊!我能不管?再穷也不能让他们饿着,再苦也得让孩子上学!我拿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送给张存生的父亲,并嘱咐他一定要让孩子上学,没有钱,去乡里找我,孩子的学费我想办法。

就这样,一帮就是5年,1995年张存生顺利考上郑州地质学校。我带车送他去郑州入校读书,又借了1000元钱连同我的两件衣服一并送给他,办完入学手续,我带他第一次吃了烩面,第一次去了人民公园,并为他讲如何做人、做事、读书学习。

陈庄乡的任宝英、李率忠、刘建华多次去郑州看他,给他送钱。毕业后,这个孩子在辛庄乡办公室工作。

陈庄乡张古屯村有个叫张河增的,1991年他家着了大火,烧光了全部家当,得知这个情况后,我和管区的同志骑车,送去棉被和面粉,还有我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过了两天,张可增来找到我说,孟乡长你看在你给的衣服里您忘拿出10元钱。我笑着说我怎么会忘拿10元钱?我是故意放进去的,那是为孩子买铅笔和本子的钱,张河增听我说到这里,感动的淌下了泪。后来,张河增的哥哥从济南回来,还来乡里看我!

1994年我调到王楼乡任乡党委书记。一天卢寨村的村民袁香萍找到我说,孟书记,俺的孩子卢太龙该上初中了,听说去陈庄乡上中学贫困孩子不收学费,俺去找了,校里的老师和校长说得找您。

得知这一情况,我立刻驱车前往卢寨村调查,发现卢太龙的父亲已病危,太龙的姐姐也在读书,太龙家昏暗的房子没有拉上电灯,下雨时小太龙在一个排车上扎起塑料布蜷缩着睡觉。煤油灯熏,再加上他营养不良,小脸又黑又黄,由于家庭的贫困他木讷内向,不敢抬头望一眼生人,很少说话,我把他拉到乡办公室,问他什么都不吭声,我对他说,转过脸去对着窗户大吼三声,小太龙对着窗口,啊!啊!啊地叫了三声.没几天,太龙他爹去世,连个棺材也买不起,我又联系村委帮助操办后事。从此,这个孩子与我有了不解之缘!一帮又是九年,20__年太龙考上河南理工大学,现在已是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的硕士生了。当他从北京回来,站在我面前,喊一声“大爷,我回来了”,我一下子站起来,他扑到我怀里哭了,我也哭了。“好孩子,你长大了”。

卢太龙上大学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大伯!我衷心感谢您,因为您给了我一次机会,决定了我有一个高尚的人生,光明的前途。我虽然没有父亲,但我得到了比父亲还多的爱,我真是太幸运了,太幸运了!

卢太龙的事让我夜不能寐,咱们贫困的*县还有多少象太龙这样的孩子,就我工作的王楼乡,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我去苏庄村检查小学六配套时,了解到二年级学生苏艳丽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可她的家庭异常不幸,父母相继病逝,自小和老奶奶相依为命,呀!又是一个小太龙!当我给她送去衣物和学习用品及现金时,还是不踏实。小艳丽有个叔叔,可她的叔叔尚无法顾及自己的生活,于是我牵头担保到信用社为他贷到1500元钱,送他学习烹饪技术,学成归来,他顺利接过小艳丽的抚养任务,心才总算放下了。

96年开

教师节大会上,当我得知马楼村张秀香老师得重病,散会后,我和其他班子领导赶到她家,她很是惊奇,没想到乡领导这么快去看她,还给她带去现金和慰问品。回乡后,我又发动全乡干部职工和教职员工为她捐款。

97年张杨陈村东头,因父淹死母改嫁,一双儿女张辉、张丽只好随70多岁的爷爷奶奶张乐山生活,家访时,我发现房屋几处裂缝,经不住风雨,居住有危险。这可怎么办?我和民政部门的卢培锋几次到他们家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靠家庭凑一点、政府助一点、村邻帮一点的办法解决了住房问题。

1999年,我在王楼乡助学的事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了,当时被杨振宁首批派往美国的留学生,美国康乃狄克州的罗立和彭征宇夫妇看到了,给我寄来200美元,我兑换成人民币,救助给正在读高中的王楼乡大赵村的冯素平、孙刘黄村的孙桂萍、宋海村的王玉莲三个女孩。20__年这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冯素平考上了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系,现在在燕山石化天钲公司工作,孙桂萍和王玉莲同时考上了安阳师范学院,他们一个在咱们希望中学教高中,一个在登封县教高中。

这三位女孩离家到大学读书时,又被高昂的学费难住了,此刻我立即着手为这件事奔波,先后找到农行的行长饶崇岭,又到王楼乡农行联系,经过努力,促进了我县第一批助学贷款业务,她们每人获得助学贷款5000元,才得以顺利入学。

有太多的小存生、小太龙、小艳丽、张辉、张丽需要我们伸出关爱之手呀!面对咱们这个部级贫困县,有多少寒门学子中途辍学,又有多少寒门学子望学兴叹呀!作为一个国家干部,责任和良知让我寝食不安。不行,我得为这些孩子找条出路,只靠我自己是不行的,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我这样苦苦思索着,一天又一天,直到我在人事局工作,聚合了大家的力量,得到众多朋友和爱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我的这种想法才有实现的途径!

二、建立协会,惠及更多贫寒学子

20__年的秋天,我与几个朋友饭后散步,话题扯到各自救助的贫困家庭的学生身上。通过我们多年的救助,这些孩子有的已经考入大学,有的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有的还在上小学初中。怎样才能使受救助的孩子学有所成,怎样才能使更多的孩子受到救助?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可否到春节时,把那些受到资助的在外学习、在外工作的大学生聚集起来,开个联谊会,听他们谈谈在外学习、工作的认识和感受,征求一下他们对资助贫困学生的建议和看法,也许对我们有所启发。后来,这个想法得到了刘东峰、刘伟、王连瑞、于永军、王怀青等许多志同道合者的认同。我便和大家就成立什么组织,起什么名称,宗旨的确立,章程的起草等问题,几经酝酿讨论,便开始了在民政、公安、银行、质检等部门的一系列申请、注册登记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努力,20__年12月12日,一个具有独立法人、非盈利性的、致力于营造和谐社会、立志创造美好明天的民间助学组织——*县人才志愿者协会诞生了!她以“扬时代新风,献人间真情”为宗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开发建立人才教育网络,为扶贫开发、城乡发展等公益事业服务。

20__年2月6日,*县人才志愿者协会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来自各行各业的86名爱心人士汇聚在一起,宣读通过了*县人才志愿者协会《章程》;安排部署了05年协会的工作和今后设想。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组织机构负责人,聘请白玉生、杨理跃为协会顾问。部分会员还进行了才艺表演。

会后第二天,我们放弃节假日休息天,不顾天气寒冷,道路泥泞,深入全县10个乡镇的16个村,走访查看了15名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在辛庄乡后胡村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典型的特困家庭。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简直不相信,天底下哪还会有这么破烂不堪的家呀!——其“家”残檐断壁,3间堂屋房顶塌陷,只留下两堵墙,2间西屋土房低矮潮湿,透风漏雨,被子是上级救济的,衣服是邻居送给的,睡床是地铺稻草。50多岁的主人陈圣民,患有神经病、癫痫病,不时浑身抽搐而丧失劳动能力;老伴为供养两个儿子上学读书,特别是给大儿子上大学凑学费,患病而不舍得医治,离开人世;大儿子陈新胜就读于湖南湘潭大学化学院,生活费全是靠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三十、五十、百儿八十、三百、五百对起来的,至今仍欠学费14665.00元;小儿子因交不起学费,生活没着落,缀学在家。我们亲眼目睹到这些情况时,内心无比沉重,当场掏出自己身上仅有的200元钱……第二天,我带女儿携带物品前去看望,并把陈新胜接到县里住,为他买衣服,检查身体,打防疫针。每天晚上,同他谈心交流,帮助其战胜困难,克服自卑,树立信心。开学时,又为他筹措20__元作为其生活费用。又免费送其弟弟到青岛新时代技校学习技术。春节期间,我们还把走访情况拍摄刻录成《*县贫困学生生活实录》和《陈新胜家庭生活实况》的光盘,并向湘潭大学党委写信汇报情况。不久,湘潭大学给我们回信,院党委书记找陈新胜谈话,为其申请“芙蓉王救助基金”;一个星期天,白玉生书记专程看望了陈新胜的父亲,带去1000元钱、3张床、2床棉被、2桶食油。白书记回来的路上,又联系民政局杨局长为他家盖房的事。

为了掌握更多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我们一些志愿者利用节假日,经常下乡走访调查。还发动20余名退休老干部成立夕阳红老干部助学服务队,走村串户,帮助我们摸底调查贫困 生的家庭情况。有的学生家里只有一间房,做饭睡觉都在一起;有的学生家里买不起煤,整年用秸秆烧锅;有的学生家里不舍得买菜,成天豆酱咸菜;还有的连个像样登子都没有。每到乡下,每次见到这种情景,我们的心情都异常沉重,考问着我们的良心,深切感到助学的意义。

3年来,我们几乎走遍了全县12个乡镇的所有村庄农户,对500多名贫困学生建立了救助档案,根据贫困生的家庭状况、贫困原因,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分类登记,并根据不同贫困等级,分清轻重缓急,实施不同程度的救助。

20__年8月,我们把全县12个乡镇的40名失去单双亲的特困学生收养在一起,和希望中学合作,创办了一个情商教育实验班,免除他们的学费、书杂费,还每人每月补80元、100元的生活费,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打防疫针,用爱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学习家园,不能再让穷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今,2年时间过去了,这些孩子个个心态端正,健康活泼,学习上进,情商教育结出硕果!

为帮助我县特困学生完成学业,建立救助长效机制,我们建立了桑梓助学基金,创立了接力救助模式,实施情商教育,赋予她深刻的文化内涵。“桑梓”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寓意家乡栽培的成才树,寄予厚望;“桑梓基金”倡导“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精神,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今日桑梓基金给贫寒学子一桶水,是生长之水,发展之水,责任之水。明天回报社会一桶油。由水到油的过程,是被救助者成长、发展、进步、成才的奋斗过程;也是被救助孩子立德、立志、立身的修养过程。接力助学模式是:协会或救助者拿出一部分钱,资助一个或几个大学生完成学业,受助大学生和协会签定《回报桑梓自强承诺书》和填写《结对救助卡》,就业后,受助学生要逐年返还桑梓基金,使更多的贫困生得以救助,爱心得以传承。救助过程中,通过开展情商教育,使之成为受助学子与祖国和家乡联系的情感纽带,时刻激励她们自强不息,励志成才。

我们注重工作细节,确保救助质量。对爱心人士捐献的每一笔款,每一分钱的去向,我们都及其敬重严肃,根据捐款人的意向,亲自送到受助者手里,制作了填着双方姓名信息的结对救助卡,每个学期结束,嘱咐孩子把生活学习情况写信给救助人,为的是让救助者感受到自己亲手播下的种子在开花结果。

为规范运作,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制定了会旗、会歌、*县桑梓基金管理办法、财务管理细则、工作流程,设计了透明、周密、严格的项目执行和监督审查程序,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协会的长效发展。为了加强与国内外志愿者组织、慈善机构及海外学子的交流与合作,为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相互沟通搭建桥梁,我们克服困难,创办了协会会刊《行动》,现已发放22期,上万份。我们还建立建立了,中国*县人才志愿者协会网站,并以此为平台,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呼吁全社会参与助学活动,及时传递爱心,推动社会和谐文明与进步。

协会已连续3年召开*县人才志愿者协会会员大会,年年都有新收获,次次都有新感动,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上的*县籍爱心人士从四面八方赶来,济济一堂,畅所欲言。

第一次会员大会通过了协会章程,选出协会负责人,明确了工作目标,部署了工作任务;

第二次会员大会北京市商务局外商投资发展处处长郭怀刚博士就家乡的发展、协会的壮大、大学生的成长等问题谈的感悟,尤其是寄语家乡的大学生朋友的十句话,令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受益匪浅;

第三次会员大会辛庄乡陈圣民老人兜着冰糖和苹果要送给白书记,5000元丧子赔款助学子;陆集乡优秀母亲白海莲,扛起家庭重担,培养两个女儿上大学,一个儿子上高中;陈庄乡枣坡村的刘普太又当爹、又当妈,借债10万元,培养了两个研究生、一个本科生——他们来到现场,感人场面,令人热泪盈眶。

每年县委、县政府隆重举行的*县桑梓助学金颁发仪式,县领导讲话感情真挚,受助学生发言肺腑,特别是学生及家长用最传统、最朴实的方式向县领导和所有的爱心单位人士深深三鞠躬时,震撼人心!使人感动!

杨集乡马桥村李新峦老大爷,儿子死亡,媳妇改嫁,孙子李朝见撇给了他,得知我们救助他的孙儿,要给我们磕头——

白衣乡柳东村东头一位年愈80的老大娘,儿子、儿媳相继去世,领着2个孙女钱朝霞艰难度日,我们家访时,拉着我们的手痛哭语噎,企盼着我们能救救她们全家。——

白衣乡柳东村04年考上西南农大的刘士武,原来都是在报纸、网上看到过大学生在学校里捡饭吃,拾同学们的旧衣服穿,没想到就同样的事就发生在我县刘士武身上,重庆青年报整版报道了《一个贫困大学生的生存哲学》,刘士武在大学苦苦挣扎,在校捡饭吃,拾旧衣服穿,甚至把别人不用的衣服三元、五元卖给工地上的民工,就这样贫困的学生,当学校分配一个救助名额时,他主动让给其他同学,因为他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自己靠星期天打零工维持生计。刘士武父亲得脑血栓,不会说话,行走也困难。刘士武上大学报到时,只带有800元钱,除去路费,交了饭卡,只剩下400元。他的事迹在重庆青年报报道后,引起学校社会极大关注,学校免了他当年的学费,并给他找了个勤工助学的岗位,帮他完成学业。

了解这种情况后,我来到刘士武家,看望了刘士武父母,给了他们200元钱,看到被子单薄、破旧,次日我又从家里带了床被子和一桶食用油送去。吴海芝听说后,也送去500元钱。此前张耀华县长结对救助刘士武同学。

20__年12月底一天的下午,我再次来到刘士武家中,士武他爹正在晒暖,看到他光着脚,穿着一双脏拖鞋,士武他妈说这双鞋还是捡破烂的给的。这时我想到了我的父母,要是我的父母这么冷天没袜子没棉鞋穿,我该怎么办?于是我和 司机把他托上车,到老城武装部门市买了一双鞋、一双袜子,并给他穿上,又把他送回家。

今天春节,大年初一上午,我带着媳妇、儿女一家四口拎着节日礼物看望他们,正好遇到千里迢迢,座2天2夜的火车前来看望刘士武一家的重庆一对夫妇,心里特别感动,相比之下还感到自己做的远远不够。刘士武在重庆读书一直得到这对名叫刘劲辉、蒋玉兰夫妇救助。临行,刘士武的母亲送给我一盘大花糕和一箱自己不舍得吃的笨鸡蛋。

在我们救助的特困学生中,还有这样一位母亲,一个不识字的母亲,陆集乡前张赵村的冯凤芹,丈夫遇车祸身亡,他独自承担了抚养三个儿女的重任,她为了供养三个孩子读书,卖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自己又去濮阳给人家当保姆。三个儿女不负母望,大儿子在东北大学读计算机专业,二儿子在中山大学读临床医学,女儿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法律硕士。二儿子赵大昌因饥饿曾晕倒在中山大学的教室,05年10月我去广州参加人事部举办的培训班,带着六袋奶粉去看他,他春节回来后,来我办公室,我又给他200元当路费。

是啊!是大家用爱心滋润了贫寒学子干涸的心灵,用善举点燃了穷苦家庭破灭的希望,用行动改变了众多孩子和家庭的命运,为祖国的未来撑起了一片蓝天!

三、社会关爱,使协会不断发展壮大

*县人才志愿者协会从孕育、诞生到发展壮大,风雨兼程走过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她克服困难,历经磨难,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爱和支持,才奠定了发展壮大的良好社会环境和物资基础。

1、协会的行动,得到领导们的支持关爱

协会成立伊始,县领导白玉生、杨理跃、谢传芳、孙建国、苏保华乐意当顾问,为协会的运作发展出主意、提建议,给协会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为开展工作创造了基本条件。为确保助学工作有效开展,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在全县开展救助特困大学生活动的具体事宜,每年列入预算15万元注入桑梓基金,出台文件,下发通知,广泛动员,大力宣传。每次捐款活动,县委、县政府等四大班子领导都率先垂范。

县委书记赵茂辰把‘爱我家乡,建设*县’作为座右铭,多次听取协会工作汇报,提出建议和意见,加入协会,多次捐款。20__年元月11日,他收到受助学生河南大学魏连昌同学的来信,百忙中赵书记亲笔复信:‘连昌同学,你好,来信收悉,看到你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心情甚为高兴,你很渴望*县能够快发展、有大变化,同时*县也需要像你这样的有志之士、饱学之子,回家乡来建设家乡,祝你学业有成。一切都好!’

贫寒学子同样也牵挂着魏县长的心,当他接到安阳师院陈德强同学的求助信,随即为其筹集学费,解决其家庭困难并亲笔复信。封封回信饱含家乡领导对寒门学子的殷殷深情!

2、在外人士心系家乡

殷殷桑梓情,拳拳助学心.桑梓助学基金也牵动了众多在外人士的心。在京华,清华大学郭聚豪、吴占松、张广祥,北京商务局郭怀刚,兴业银行段其武,人民大学葛纪娥、国务院黄守宏;在郑州,省人事厅路安慧、徐宗勤,省军区1招于庆恩,省政府研究室孙现锋;在濮阳,市委组织部高素冰、市纪委张玉芝、市公路局吴修景、市交通局张理建等等;他们了解了家乡救助特困学生的事情后,纷纷表达心愿,捐款捐物,想法设法,协调工作,表达对家乡父老和学子的一片深情。

原市人事局刘巧云局长来协会指导工作,并为*县桑梓助学基金捐款1000元。

*县妇女干部联谊会今年三八节向桑梓基金捐款4000元

在07年北京乡情联谊会上,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董东庆先生向协会捐款5000元,表达对家乡人民的一片深情和家乡贫困学子的一片关爱。

更难能可贵的还有一些献爱心不留名的人士托协会把爱心捐款给贫困学子,着实令我们敬仰。

3、结对救助彰显真情

作为协会发起人之一,副会长刘伟不仅关心着救助学子濮城镇徐庄村丧父大学生李永垒、李昌垒,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金辉的学习生活情况,而且还牵挂着他们的家庭,常常给他们送去生活食品。

吴海芝看到协会会刊《行动》转载的重庆青年报《一个贫困生的生存哲学》,白衣乡柳东村刘士武在西南农业大学的挣扎励志成材的报道,立马行动,实施接力救助。

霸州天然气公司王标,协会成立便捐出自己的摄像机,还结对救助燕山大学研究生沈秦岭。

张耀华、孙建国乐此不惫,情有独钟,时常关心多个结对对象学习生活情况;

北京兴业银行段其武是*县人民骄子段老的后代,他弘扬先辈济贫乐施的美德,结对救助中央财经大学白衣阁乡孤儿郭可江5000元,常常把他接到家里吃饭。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占松教授,情系家乡寒门学子,结对救助濮城镇红庙村,失去父亲的张汉蒸,先给了他1000元生活费,又帮他申请了每月200元的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还每月从工资中给他300元钱,直到大学毕业。清华大学教授郭聚浩、张广祥也结对救助家乡贫寒学子。

还有范森、吴培军与孟祥涛、孟祥杰兄弟俩,李笑峰与郑州大学李昌磊,葛慎岗夫妇与清华大学的毛训光,常奇民与济南大学的张锐,赵培海与吉林大学韩占伟,姜作彬与长春大学孤儿何茂顺等等,通过协会牵线搭桥,共结对救助了44名贫困大学生,救助金额达10万多元。

4、范氏后人恩施故里

*县是范氏始祖范武子的封邑授姓地。为传承圣贤范仲淹精神,范氏后人设立了范仲淹育英助学金。中华范氏联谊会副会长、河南省修武县“范仲淹纪念堂”管委会主任范黎明先生受一个耄耋之年的台湾同胞之托,多次到我县走访贫困家庭,开展救助活动,救助特困学生、发放书籍。几年来,范氏宗亲矢志不渝,情有所倾向我县贫困大中学生发放救助金5万多元、图书300余册,惠及贫寒学子300余人。

5、苏州武汉鼎立支援

桑梓助学行动,得到许多外地爱心单位和人士的大力支持。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和苏州中学的同学们献爱心,捐书刊236本,衣物123件,文具22个,款514.7元。新乡胜杰工贸公司大爱助学子,救助我县5名特困大学生每人6000元。濮阳助成旅行社为情商班的40名特困学生免费游濮阳,又捐款5000元。市县交通局、武汉华中职业学院、市科瑞网络、崛起公司也分别捐款,支援协会事业的发展。

我县濮城镇党委,县 财政局、县妇联,全县14000多名干部职工所在的200余个单位,知名企业大成公司、君恒集团、科力化工、丰田农资、光明密度板厂、中孚集团、美景园小区、启明禽业等纷纷捐款献爱心,加入爱心助学行列。

6、新闻媒体高度关注

大河报、南方周末、河南日报、健康报、、教育时报、濮阳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了*县的助学活动,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新浪、搜狐、河南报业网等国内大型网站相继转载,报道文章多达40余篇。郑州、洛阳、三门峡、濮阳等地的爱心人士纷纷打电话了解情况。

河南电视台4频道曾以《一个人事局长的助学路》专题报道;近日濮阳电视台龙乡新时空栏目制作专题2期正在播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硕士生导师朱贵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老教授葛纪娥到*县实地考察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07年元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亚太地区首席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导沈红委派刘进博士到*县,对协会桑梓助学机制和情商教育实验班的管理模式进行了为期6天的全方位跟踪调查,拟在全国推广*县助学模式。

20__年10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__’中国公益事业发展论坛暨热心公益杰出事迹报告会上,协会作了报告。协会实施的桑梓接力助学模式,得到与会国家领导、专家、企业界知名人士的肯定和赞扬,被授予“热心公益事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7、协会的行动,得到莘莘学子的感情共鸣

自救助以来,收到上百封省内外来信来函。湘潭大学党委来信对我们救助大学生的作法表示感谢。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张臣伟在来信中,称为*县人民的儿子。辛庄乡后胡村村委群众给协会送来“无私救助贫困学子,爱心托起祖国希望”的锦旗。受助学生的母亲、姐姐送来了亲手绣的鞋垫。

8、救助效果显著

曾救助过的张素萍同学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去燕山石化天钲公司工作,念念不忘协会救助恩,最近来电让协会物色一个救助对象;协会多次救助的孤儿卢太龙焦作工学院毕业后,考取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张学利重庆邮电大学毕业到成都华为公司工作,张相启复旦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陈新胜湘潭大学毕业后去广东一外资公司工作;李永垒河南公安专科毕业,招警考试以面试第一名的成绩,被濮阳市公安局录用;王伯超华东理工大研究生毕业到上海浦东环保公司工作,今年春节向协会捐款300元。

*县人才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根植龙乡热土,心系贫寒学子,建立桑梓助学基金,救助特困大学生,实施接力助学模式,收养特困孤儿,开展情商教育,迈出了一条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群众满意的助学之路。许多相识的、不相识的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加入爱心助学行列,共收到社会各界300多个单位28000人次的捐款70多万元,救助特困大学生202名、研究生24名、中学生52名,改变了一大批孩子的命运,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随着协会知名度的提高,求助的人越来越多;开弓没有回头箭,助学之路苦中有甜。选择这条路,意味着自我奉献,意味着与奢侈浪费安逸享乐无缘,意味着冒着亲人疑惑埋怨,意味着生命耗尽无怨无悔。有时觉得很疲倦,但看到一双双读书无望的眼神,听到一声声求学无助的叹息,想到愈来愈多默默支持、无私援助的爱心人士。一种力量、一种责任又注入了我们强劲的脉搏。

给家乡孩子的信篇9

有人说,教师的奉献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枚果!有人说,教师的热情似星辰,远望像一盏灯,靠近是一团火!也有人说教师的辛勤如蜜蜂,博采百花之粉,酿成一家之蜜……这些赞美不足以说明教师的伟大,作为三尺讲台上的播种者,他们播种知识,播种希望,播种幸福。

【风采展示】

朱敏才、孙丽娜:

支教山区的外交官夫妇

朱敏才曾是驻外工作17年的外交官,老伴孙丽娜退休前是北京的小学英语老师。9年前,他们得知贵州山区严重缺乏师资便决定去义务支教。2005年5月,他们在贵州望谟县复兴镇第二小学开始了支教。他们给孩子买来字典,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黔西南州兴义市尖山苗寨小学支教时,夫妇俩还给孩子开设了品德课、音乐课、体育课等。苗寨的孩子们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学会了讲卫生、懂礼貌,也了解了“世界”的含义。9年来,两位老人的足迹遍布贵州七八所乡村小学。虽然山村的艰苦条件让他们落下一身疾病,但他们说:“能发挥余热,是我们最大的满足。孩子们的变化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只要还能爬起来,就会待下去。”

谷孝臣:放弃高薪教打工子弟画画

从东北老家来到北京的谷孝臣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做过设计师,过着一年只有两个合同就能挣20万的舒适生活。由于了解到打工子弟升学难、就业早的情况,2007年,他在打工子弟学校行知学校成立小农工工作室,在教孩子画画的同时也教会他们独立。7年来,他共教授500名学生,有的成为设计师,有的考入大学。

谷孝臣最初是受行知学校校长的邀请,担任副校长一职。在从事管理学生工作时,他认识到让学生们拥有一门技术可以改变命运,于是他成立了小农工工作室,教学生素描、雕塑、家装设计等美术技能。

谷孝臣说,“对我来说,挣再多的钱也没有比让这些孩子有一个好的发展更有价值。我希望把自己的技术都传授给他们,让更多的打工子弟在社会上有好的发展。”

王卫民:幸福就是教书育人

王卫民1975年师范毕业后,回乡在中学任物理教师,一干就是20年。1996年,王卫民有两个选择机会,留城工作或者从政。当时白瓜小学成立,他却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都不可思议的选择――到白瓜小学任教。

当时的白瓜小学只有6名教师,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管理等任务都落到了老师们的身上。渐渐地,有的老师闹起了情绪,甚至想要调走。

“如果我们都不愿意待在山里,那山里的孩子怎么办?山区的希望在哪里?”王卫民坚定地说,“只有我们的坚守,才能让山里的孩子安心地学到更多知识;只有我们的付出,才能让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刚刚创建的白瓜小学,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为此,王卫民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课堂到食堂,从生活区到教学区,以浓浓的爱意温暖着山区孩子的心,用崇高的师德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

在学校,王卫民睡得最晚,起得最早。当教师的同时,他还像保姆一样,教孩子叠被子,帮孩子系鞋带,给孩子擦鼻涕,为孩子灌暖水袋,夜里还要看哪个孩子蹬被子了。

面对工作,王卫民说:“我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我热爱我的职业,我最看重的就是孩子和家长对我的肯定。没有什么事能比教书和孩子们取得好成绩更令我幸福和快乐。”

谢萍:来自坚守中的那份感动

高桥村是鲍峡镇最偏远的村子,方圆近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高桥小学就是大山、森林、贫瘠的土地和散落在大山中零星的村落。2004年以前,这里没有有线电视、没有手机信号,更没有电脑网络。人们称这里:只见树林少见人,白天也会吓掉魂。由于条件恶劣,女教师一般不来这里,外地男教师在这里工作一年,就想各种办法调走。

1991年7月,谢萍以优异成绩从郧县师范毕业,正当她庆幸走出了家乡的大山并谋划着自己美好的未来时,传来了父亲肝癌晚期的消息。时日不多的父亲对谢萍说出了他临终的遗愿,就是希望她回家乡任教,将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父老乡亲。望着父亲恳求的眼神,想着家乡对自己的培养之情,谢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二年春天,谢萍的父亲含笑离开了人世,谢萍是第一个到高桥小学任教的女师范生,也是直到现在学校唯一的女教师。

谢萍无私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师生和学生家长的信任、尊敬。谢萍平静地说:“家乡养育了我,培养了我,为家乡教育事业做点事是父亲的愿望,更是我一生的追求。”

张伟:坚守,为了孩子们的未来

蜡烛燃尽,光明却长留人心。在42年生命旅程中,河南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用20年的坚守,扛起一所农村学校的希望,守护着一群农家子弟的未来。

张伟有一句口头禅,当老师是个良心活儿。

秋渠一中连续多年教学质量全县倒数,校舍破败不堪,仅剩300多人。他把上好每一堂课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自己肚子里有货,上了台才能有灵性”。“听他的历史课和语文课,能品出‘百家讲坛’的味道,还没听过瘾,下课铃就响了。”一位学生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秋渠一中从全县综合量化后三名一跃成为前三名的公立初中,在校生也从原来不足400人增长到1100多人。“张伟是用自己的生命为农村家庭点亮了希望之灯。”秋渠村委会主任王永安说。他经常见到张伟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拎着包,匆忙走在乡间小道上。原来,秋渠乡地处偏远,一些孩子早早辍学。为此张伟经常到学生家中走访,并拍着胸脯保证:“把孩子交给我,我把他当成自家孩子,一定培养好。”秋渠乡的百姓在心中给张伟记了一笔账:20年来,他把知识的种子播撒进数千名孩子的心田,近百名学生走进了大学校门。

宋迪泉:为留守儿童再登讲台

退休了十多年的宋迪泉,每月有两千多元退休工资,儿子也成家立业了,完全可以享清福了。可是在2009年,宋迪泉拿起课本,又一次站上了讲台,为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义务办起了“家庭辅导班”,至今已坚持了5个年头。

在宋迪泉的“家庭辅导班”:曾经坑洼不平的院子铺成了平整的水泥地,还搭建了白色的阳光雨棚,几十张崭新的桌椅摆放有致。今年,他又自掏腰包,增添了乒乓球桌、风琴、电子琴、长笛等文体用具,孩子们不但能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还能上好吹笛子、电子琴、剪纸、跳舞等课程。

宋迪泉说,他会努力办好“家庭辅导班”,直到干不动为止,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能加入到义务“家庭辅导班”中来。

一个老师的坚守与梦想:

走出一个大学生

“我会在这里干到老,或是这里不再需要我了,我才会选择离开。”任教贵州省桐梓县黄莲乡安星小学32岁的周廷猛说,“我的梦想就是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让这里的人改变观念,重视教育,安星小学也走出大学生。”

贵州桐梓县黄莲乡平均海拔1600米,每年冬天平均40天因凝冻与世隔绝。安星小学所在的芭蕉溪村,唯一与外界联系的公路正在修建,学校“藏”在延绵大山后,手机全无信号。

周廷猛初到安星小学,裂缝的土墙房,25人三个年级,学生时常缺课。为了安全,周廷猛租借民房做教室,没有厕所,他筹资修建;茅坑装满了,他掏厕挑粪,义务给农民浇地;学生生病了,他骑摩托车送去治疗,垫付医药费;学习成绩差的,他留下来免费提供吃住,耐心辅导。“只有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我才能了解他们的学习环境,知道他们要做很多事,有些学生家里都没有书桌。这几年,家长们从觉得我是神经病到理解我,都让孩子来上学,相信我。”周廷猛说。

“我希望我可以言传身教,让孩子们学会基础知识,不再把自己的一生定义为长大、放牛、结婚、生孩子,而是学会分享,学会理解,有良好的品德,有梦想。”周廷猛这样说。

苏德矿:讲课好似说段子

浙江大学本科生部的学生,几乎无人不识苏德矿。今年是他执教的第27年,江湖称号“矿爷”。

在大学里,关于高数,流传着这样的“段子”――“从前有棵树,叫高数,上面挂了很多人;旁边有座坟,叫微积分,里面葬了很多人。”“如果有一天,高数和线性代数相爱了,高数带着线性代数远走高飞,从此消失在校园里,这将是我们听过最美好的爱情故事。”让人如此糟心的课程,到了苏德矿手里,却成了浙江大学最抢手的课之一。

苏德矿上课要用两个话筒,一个挂在脖子上,一个放在讲台上,无论学生坐在哪个角落,都能听得清楚。他还像一个“舞台监督”一样严格布置环境:教室第一排的窗帘必须拉上,以免大屏幕反光;幻灯片的纸片要用油性笔书写,这样投影到屏幕上的效果最清晰――这样的布局,就是为能锁住同学们的注意力。

但最能抓住学生的,是他总能用各种有趣的生活哲学来解释艰涩难懂的高数定义。同学们都说,上“矿爷”的课,就像在听段子。如讲到“一元复合函数的求导”,就这样解释:“就像最近天突然热起来,你要脱衣服。脱到怎样合适呢?一件一件脱,脱到不热了为止。复合函数也一样,一层一层求导,直到内函数的导数有公式,就成了。”

张留寨:我是40个孤儿的爹和妈

土沟联校是黄河拐弯处的山西河曲县的一所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全校38个学生中,有一多半都是孤儿。在城镇化浪潮冲击下,大批农村学校消失,有能力的家庭把孩子带了出去,但这些孤儿出不去,这样学校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张留寨则是他们的守护者。

为了照顾这些孩子,张留寨把家搬到了办公室,自己花钱给孩子们买零食,为他们洗衣服,给他们理发、剪指甲、缝补衣服。5年多来,张留寨这个大男人变得比女人还要细心,前前后后有40个孤儿得到了他的悉心照料。

事实上,张留寨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教育方法,但他有一种乡村教师的朴实。同时他知道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因此会在星期天组织体育比赛,让孩子们多跑多跳,锻炼体能;他也会带着孩子们给孤寡老人送米面,打扫卫生,告诉他们人要知道感恩,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田志忠:穿绿军装的代课教师

辽宁公安边防总队葫芦岛边防支队平房边防派出所教导员田志忠还有一个工作角色,就是平房村小学的义务代课教师。

田志忠在2003年毕业于渤海大学教育专业,毕业后弃笔从戎,到辽宁公安边防总队葫芦岛支队工作。2010年夏季,他调任葫芦岛市绥中县王宝镇平房边防派出所教导员。在日常走访工作中,他了解到平房村小学教学条件落后,这所学校的教师十分紧缺,整个学校只有一名英语老师,而且还要教语文和数学。学校的情况触动了田教导员,没多久他就带着教师从业资格证和本科毕业证书来到学校主动应聘英语代课老师。老校长非常高兴,为他安排了授课时间,同时表示要在经费不紧张的时候给他发补助,但被田教导员婉言谢绝。田志忠每天都要在上午9点给学生们上一堂生动的英语课,这一代课就是四年,现在孩子们见到田教导员都不再称呼警察叔叔,而是田老师。

家长们对此非常高兴,35名孩子的英语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田志忠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

给家乡孩子的信篇10

――题记

我是一位乡村教师。不断走近孩子,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活泼真诚、善于言辞,高年级的孩子沉默寡言、流里流气。我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想知道我如何做才能拓展他们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

我摸索。2011年我走进了新教育,遇上了晨诵,和孩子们轻吟《向着明亮那方》,看着沉浸其中的他们,我对自己说:我要用诗歌在他们的生命里种一颗美好的种子。2013年起,我一边学习着新教育的理念,践行着各种课程,一边寻找属于农村晨诵的声音,在教室里研发了自己的课程――那诗意在乡土的歌。

不断地深入新教育,虽然,我相信行动就有收获,坚守遭遇奇迹!我还是有些犹豫,把新教育课程纳入我的学科课程行吗?在我们看来是无法拯救的事实面前,新教育能创造奇迹吗?晨诵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

2016年1月6日,天,不时飘着阵阵细雨,空气中流淌着乡土特有的味道。

“老师,小南写诗了――写《新年》了――”第一节课刚下,黄薇薇拿着我精心为每个孩子准备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的创作本就跑来了,激动得小脸通红。

这一周是2015年秋学期我们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最后一周旅行,结合时令,围绕主题“新年”,我选择了叶圣陶先生的《新年》,周三是我送诗。

我清楚地记得,我把孩提时代的新年印记与当下孩子的新年畅想融合起来,诵给了孩子们。他们对送诗既表达了深刻的共鸣也说出了不同的感受。小南还是默默地坐在座位上,眼神恍惚。

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两年来,不管诗的语言多有趣,画面多么吸引人,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着我们断断续续地、含含糊糊地读着。

我也清楚地记得,她入学的第一天起,她的父母就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孩子有些……行行好,给带着吧!给带着吧!面对这对苍老夫妻的恳求,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个生命的加入,即使是拿出考试拖后腿的理由我都觉得是天理难容。就这样,一个有些特殊的孩子成为我们班的一员。

我知道,她无力计算,更不能阅读,字被孩子们称为天书,话被孩子们戏称外星人的语言,学校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和家不一样的世界而已,她以她自己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班级里。但是,在我的眼里,她只是上帝给了我一把难以打开的锁。

我也不会忘记曾经的努力:为了她不再孤单,我常和她“聊天”,给她找了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同桌,动员孩子们找她游戏……动了不少脑筋,也运用了不少的新法子,但,我还是未能找到打开这把锁的钥匙。

然而,我没想到,自《那诗意在乡土的歌》在教室里唱响后,她的眼睛里曾闪过一道亮光。

我不知道那亮光意味着什么?但从那以后的每一个黎明,我都会拿出两分钟时间,单独教她读诗。

虽然,她的朗读是那样地吃力,但她的表情告诉我她还是喜欢这样的诗歌的,或许这也是适合她的教育。

发创作本时,那道亮光和那副表情,让我毫不犹豫地把本子也o了她,并不是想她也能写起来,只因我对生命的敬畏!

一天两分钟,我和小南一起坚持了两年。两年来,在校的每一个清晨的两分钟累计起来,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于小南来说,这样的结果,就是在这个清晨,她写出了下面这首被同学们惊叹的诗:

大姐上,

人多少了,

我就只到是心年来了。

没花开了,

一文,

我就只到是心年来了。

读着那让人费力辨认的又蹩脚的文字以及似乎来自地球之外的画面,难道,我找到了那把钥匙?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憾,隐隐作痛,泪夺眶而出,好似这孩子竟是我的,而不是那对老夫妻的。

我更没想到,这近800天1600分钟的累计,竟开启了一个不会计算、不能阅读的孩子那久封在生命深处的智慧,让她提起笔来写自己的生命之诗,我的泪越发汹涌难止。

“老师,你教她读诗有用了!她也会写诗了!”黄薇薇和几个孩子看见我流泪,竟商量好了似的,有的替我擦眼泪,有的重复着这让人激动人心的话。

这是一个我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个清晨必将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中留下最刻骨的印记。

期末庆典上,我给予了小南这样的颁奖词:“你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你用仅仅几行,写出了自己的生命诗意,我们相信,那就是流淌在你心中最美的歌。这样的一次自我突破,足以让我铭记一生。你也是一颗沉睡的种子,但你以自己的方式正慢慢地醒来,花开有时,我们愿意再等三年!”

看着她颠颠簸簸地走上讲台,脸上闪烁着异于同龄人的微笑时,持久的掌声中,我紧紧抱住了她,我的泪也再次滑落。

这是她独有的两分钟儿童诗诵读缔造的奇迹吗?这是我们的新教育缔造的奇迹吗?尽管,我还不敢下这个结论,但她的点滴改变的确是新教育的晨诵带来的,而我对自己的课程有了更大的信心,踏实了我的新教育之旅。

且思且行,我们沿着课程目标:通过乡土诗歌的吟诵,锤炼孩子的语感,培养自我教育的意识;通过作诗,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形成合作意识;通过习诗,引导孩子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学会梳理知识,掌握学习规律;最终,把孩子培养成懂得感恩,拥有乡土情怀,永葆真善美的人。

且行且思,我们这样行走:周二诵诗,开启诗 ― 复习旧诗 ― 诵读新诗 ― 简单赏析 ― 诗配画。周三送诗,依据对孩子们生活学习的观察,我写儿童诗,周三早上把诗送给孩子们,引导他们赏析,对我的创作过程进行简单再现,并配画。周四作诗,引导孩子对乡土生活进行再现,确定诗歌主题,畅所欲言,集体作诗。周五习诗,先分别诵读前三首诗,接着以个人为单位说说本周收获,自由展示自己的创作,再说说创作小故事。周五寄诗,我用现象学思想,书写课程叙事。我们创生了自己的评价方式:主人公式,发表式,家人评价式,颁奖式,庆典式。

且诗且行,我们学习了80首诗,集体创作了80首诗,孩子们几乎都能在诵诗结束十分钟内创作一首小诗,有的孩子兴致高时竟接连作好几首。刘铜硕等10人的诗歌创作先后刊登在诗刊《蓼风》上。而诗歌浸润中,孩子们的笑容更灿烂了,言语更纯净了,生命更丰富了;他们眼睛里流淌着自信及感恩;神情里流露出诗人潜质;作诗的快乐;学习的幸福……真的,非亲历者不可体会。

且行且诗,我写了100多首儿童诗,多首刊发在《大别山晨报》,课程故事被霍邱县电视台报道;其叙事入围2015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同年10月被《中国教师报》“课改周刊”报道并推荐参加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评选;年底我从全年报道的50个课程研发者脱颖而出在“课改研究”版做了《生命的印记不敢忘》的课程独白;2016年4月《当代教育家》杂志对我的个人成长及课程进行了报道,5月《安徽青年报》对课程进行了报道。让我更感动的是:我的文字愈发接近诗意,人越发柔软,心渐渐干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