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英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5:12:55

宣布英文

宣布英文篇1

摘要: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英语中的同义词一直以来都是英语学习者的一大难题。为了帮助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更好的掌握词汇和更准确的使用英语,本文主要从同义词搭配的不同,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语义的不同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同义词之间的区别,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同义词;搭配;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义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3-0077-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高等教育司,18)。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词汇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视。在我们运用和理解英语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大量同义词。因为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身语义变化和新词增加外,还渗入了大量外来语,如: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这就使英语的同义词特别丰富。虽然同义词本指同一语言中的某个词和另一个词具有相同的意义,但实际上更常见的却是指同一语言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具有相同的一般意义,而每个词本身又具有另几个词所没有的某些意义,或是具有适合于不同上下文的意义。为了确切的使用和理解英语并更好地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同义词间的区别,是非常必要的。

二、同义词的辨析

《现代英语词汇学》中讲道:词与词可以因表达同一的逻辑概念而结合在一起,这些词称之为同义词。(陆国强,113)同义词有绝对同义词和相对同义词。绝对同义词是少之又少的。它们的特点是:1)所有的意义都相同;2)在所有的语境中都同义;(3)在概念意义和情感意义方面都对等。按照这样的标准,语言中的绝对同义词的数量是非常少的。一般只见于一些科技术语中。如语音学中的fricative和spirant(擦音);词汇学中的word-formation和word-building(构词法)。绝大多数的同义词都是相对同义词。它们在语体、语域和感情色彩等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同义词。

1、从搭配的不同来区分同义词

英语中有些同义词在句中的分布位置不同。如sleeping和asleep都有“睡着的”的意思。但在修饰名词时,位置不同,前者作前置定语, 后者作后置定语用。例如:

Don’t disturb the sleeping baby.

Don’t disturb the baby asleep.

类似的例子还有living和alive; lonely和alone等。lift和raise通常被认为是一对同义词。但只有raise后面可以跟question一词。在英语学习中要注意同义词的语法上的搭配问题,避免用错。

还有一些同义词是在意义搭配上有不同。例如:表达“一群”这个意思有很多词:a flock of, a herd of, a school of, 和 a swarm of都有“一群”的意思,但搭配在它们后面的名词却不一样,我们通常说A flock of sheep, a herd of elephants, a school of fish, a swarm of bees等。有一些搭配关系上的细微区别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如:“acquire”、“achieve”、“gain”和“obtain”都有“获得”“达到”的意思。但我们一般说acquire knowledge, achieve success, gain reputation, attain one’s goal.

2、从感情色彩上的差异来区分同义词

与中文一样,英语中的单词也可以从感情色彩上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英文中有很多单词的字面意义相同,却有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果不加以区分,说话人的立场和所持观点就很容易被误解,例如:statesman和politician都是指“从事政治工作的人”,但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如:Chairman Mao was a famous Chinese statesman.毛主席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The man is a skilled politician.那个人是个娴熟的政客。同样的,slender和skinny都指“瘦”,但前者褒义,后者贬义。

3、从语体色彩上的差异来区分同义词

同义词中,各个词适用于不同的语体中。有的适合用正式的语体中,有的适合用于非正式语体中。不同的同义词出现在不同的语体中,带有语体色彩。语体有书面式(Written)口语(Spoken)正式(formal)和非正式(Informal)等之分。例如:

Penalties for overdue books will be strictly enforced. (Written)

You have got to pay fines for overdue books. (Spoken)

They made a decision to abandon the project. (Formal)

They decided to walk out on the project. (Informal)

4、从语义上的差异来区分同义词

同义词虽然用来表达同一概念,但在语义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各个词在语义范围大小、侧重点和语义轻重上是不同的。比如announce, declare, publish, proclaim都有“宣布”的意思,但announce适用于正式、公开的声明,宣布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如:宣布人的生死,结婚,书刊出版等;declare指公开、明白、郑重地,经常是在已经有了矛盾或预期有矛盾的情况下宣布,如:宣布选举结果,申明中立等;publish指正式发表,常指在报刊上,如:公布决议、法律等;proclaim指官方宣布或正式宣布重要的或有重大意义的事,带有庄严郑重的意味。请看下面例子:

He announced the program from the platform.他在台上宣布了节目。

The result of the election was declared this morning.选举结果今天早上宣布了。

The news was published yesterday.这项消息昨天公布了。

Everybody felt relieved when peace was proclaimed.宣布和平时,大家都感到轻松了。

同样的,英语里的“笑”可以用许多单词来表达,常用的有“smile”, “laugh”, “chuckle”, “giggle”等,它们的基本含义虽然一致,但明确地说,还存在语义上的差异,每个词表达了不同程度的“笑”。“smile”指愉快、开心发出的无声的笑,微笑;“laugh”指由于快乐或看到有趣的景象而出声的笑,即“大笑”;“chuckle”指暗自高兴发出低声的笑,即“低声嗤嗤地笑”;“giggle”则是指由于害羞不好意思而格格地笑,尤指女子“格格地笑,傻笑”。试比较:

He smiled at the child and said “Hello”.他朝那小孩笑了笑说你好。

The clown made the children laugh with joy.小丑使孩子们开心大笑。

He chuckled over a comic book.他边看漫画边嗤嗤地笑着。

The little girl didn’t say anything but merely giggled. 那小姑娘什么也没说,只是格格地笑。

注意区分同义词之间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有助于我们在使用英语时做到选词更加准确,意思更加清楚。

三、同义词辨析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从不同角度去辨析同义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扩大词汇量,扎实有效地掌握英语单词提供了新的视角。同义词虽然具备基本意义或概念,但在词义、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词的语法特征及与其他词的搭配使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理解并最终掌握这些差异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英语中的同义词数量很大,是英语学习者学习词汇的难点。只要从上面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同义词之间的区别,笔者相信,词汇学习、英语学习都将变成一件乐事。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词汇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2]杨秀珍、高铭园,简明英语常用同义词例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新雯,英语同义词用法探讨,[J],外语与研究,2006,12。

宣布英文篇2

绵延数百年,几经兴衰的世界殖民运动由此走向终结。

回顾世界历史,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国家最早的殖民地是葡萄牙于1415年占领原属摩洛哥的休达。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展开了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运动,建立起广大的殖民地。

1600年英国商人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开始在印度的扩张。荷兰在16世纪末独立后,迅速发展为17世纪最大的航海和贸易国家,并于1602年设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渐垄断与中国、印度、日本、锡兰和香料群岛的贸易。法国则在北美洲建立新法兰西殖民地,并在加勒比海占据了数个具有战略意义并盛产蔗糖的岛屿。

进入19世纪后,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天赋人权等观念得以传播,英国于1807年宣布废止奴隶贸易,此后荷兰、法国等国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这使得各国在非洲沿海的据点迅速萎缩。同时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冲击,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对奴隶的需求锐减,这两国在非洲的殖民力量迅速衰减。

1825年到1875年间,除英国和法国外,欧洲国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动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运动。以英国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的两小块殖民地为例,其商业税收远远赶不上行政开销,英国议会几次建议缩小殖民地规模。

然而在19世纪末期,殖民主义卷土重来。

19世纪70年代,南非发现巨大的金刚石、黄金等矿产刺激殖民地国家在非洲其他地区探寻同类矿藏。从1885年至1900年,欧洲国家完成了对非洲的瓜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殖民地国家之间相继卷入一系列外交和军事冲突。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战败告终。作为惩罚,德国被剥夺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奥匈帝国瓦解,领土被邻国瓜分或组成新的国家,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全部阿拉伯领土。

战败国被剥夺的殖民地成为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区交给战胜国管理,虽然实质上仍是殖民地,但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已经规定受托国必须促进委任统治地居民的福利,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独立的国家。

“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殖民地迎来独立浪潮。

殖民地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首先宣布独立,一个多月后越南宣布独立。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浪潮随即蔓延到缅甸、印度、马来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至1953年柬埔寨独立之后,法国、荷兰和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已经全部成为独立国家。

“二战”后,英国通过“西敏寺方案”,给予自治领土独立的权利,加拿大等因此宣布独立,但这些国家仍属于大英联邦。同时,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宣布 “从苏伊士以东撤退”,1957年至1963年间先后撤出锡兰(今斯里兰卡)、科威特、卡塔尔、肯尼亚和乌干达等地。

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至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和法国所属的殖民地已经大多宣布独立。只有葡萄牙仍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经过多年战争,这些殖民地在70年代中后期独立。

仅在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当年11月28日,联大全体会议上苏联政府提出一项宣言草案,要求立即按照人民所自由表达的意志和愿望给予一切殖民地国家、托管地和其他非自治领土完全的独立和自由。但苏联提出的宣言实质部分以3票之差被否决。

43个亚非国家也提出了一项宣言草案,建议立即采取措施,给予托管地和非自治领土或其他一些还没有取得独立的领土的人民政权。该项宣言草案最终获得通过。

宣布英文篇3

1941年12月8日,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挥军进攻香港。从此,香港经历日占时期3年零8个月的苦难。1945年,随着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两颗原子弹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1945年9月2日的东京受降仪式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美国驻日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发表讲话:“今天,枪炮沉没,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天空不再降临死亡,海洋只用于贸易,人们在阳光下可以到处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谁来收复日本占领后的香港?成为中国、英国和美国三个主要对日作战同盟国暗中较量的焦点。

其实,在日本投降后的第三天,远东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在杜鲁门总统的授权下,了第一号受降令:凡在中华民国、越南及北纬16度以北地区之日军,均应向蒋委员长投降。香港就位于北纬16度以北地区,而且在战争期间隶属于中国战区的广州作战区。这说明驻港日军应向中国军队投降,中国收回香港是理所应当的。

在接到盟军的一号受降令后,即任命第2方面军司令张发奎为接收广州、海南、香港等地的受降官。命令张发奎的新1军和13军集结于靠近香港的宝安地区,执行香港的受降事宜。

但是,历史却没有让香港的回归提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两国都从日军突袭的切肤之痛中,深切认识到中国长期坚持抗日战争的巨大作用。美国总统罗斯福因此决定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来对待。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等四大国领衔,与其他22个国家共同发表宣布对德、意、日等法西斯轴心国联合作战的《联合国家宣言》。同年1月3日,该同盟国家宣布,由担任中国战区(含越南、泰国及将来盟军可能控制的附近区域)陆空军最高统帅。

为了表示与中国平等结盟抗日的诚意,同时鉴于日军已经占领中国大半领土,致使西方国家实际上无法维护先前拥有的在华特权,美、英两国政府进而宣布愿意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两国在华的不平等条约。

可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及其政府却提出:香港的归属问题不在此次“废约”谈判的范围。中国政府认为,香港历来是中国的领土,既然英国无法守住而让日本占领,中国就更有权在抗日战争中收回包括香港在内的一切失地。因此,1942年12月27日,在中国外交部草拟的谈判提案上批示:英方应在新签订的条约中,宣布愿意归还九龙租借地。可是,英方代表坚持拒绝谈判归还九龙问题,致使中英谈判面临破裂。12月31日,在日记中披露自己由震怒转向妥协的心路历程:

“晨5时醒后,考虑与英国改订新约事。我虽不要求其对九龙问题作出任何保留之约言,而彼反要求我声明九龙不在不平等条约之内,否则,彼竟拒绝签订新约。果尔,我政府惟有自动发表废除不平等条约之声明,以不承认英国在华固有之权利;一俟战后用军事力量由日军手中取回,则彼虽狡狯,亦必无可如何。此乃为最后之手段。如彼无所要求,则我待签字以后,另用书面对彼说明:交还九龙问题暂作保留,以待将来继续谈判,为日后交涉之根据。”“对英外交,颇费心神,以九龙交还问题,英坚不愿在新约内同时解决,余暂忍之。此实为对英政策与技术一大改变也。”

于是,1943年1月11日正式签署的中英新约,除了宣布取消英国在华的治外特权之外,没有涉及英国归还九龙租借地问题。10天后,中国政府才以外交部长宋子文的名义,向英国驻华大使提交照会,表示“中国政府保留日后重行提请讨论此问题之权”。

同年11月下旬,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解决世界战局与战后国际前途的秘密会议。与丘吉尔这对幕后较量的对手,终于有机会就战后谁来收复香港的问题,折冲樽俎,当面较量。

罗斯福是开罗会议的发起人。基于反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的理念,他早在同年春夏间,就对来访美国的宋子文、宋美龄兄妹主动表示,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台湾和香港,战后应该归还中国。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努力造就中国与美、英列强平等相处的大国地位,以便“让中国继续战斗下去,拖住日本军队”。他的传世名言是:“平等对待中国,是防止在未来东西方之间出现鸿沟的最好方法。”

11月24日下午,罗斯福与会晤时,主动提出战后香港归还中国并改为国际自由港的议案。即战后中国国民政府继续实行“容纳”共产党的政策,组织“国共联合政府”,在此条件下,他愿意劝促丘吉尔同意将香港以及英国在广州、上海等地的租界归还中国。随后,罗斯福还在开罗寓所里,向盟军驻华最高军事代表史迪威等人谈论将香港归还中国的计划:“让我们先在那儿升起中国的国旗,然后在第二天,就会作出一个漂亮的姿态,让香港成为自由港。这就是处理香港问题的方法!”

在三国巨头的一次会晤中,罗斯福有意问:“你对香港如何打算?”蒋正要回答,丘吉尔却抢先抗议说:“先生们,请注意,香港是英国的领土。”

立即反驳:“过去英国以暴力入侵中国,与清廷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国民政府概不予承认,战后随时可以收回香港。”

丘吉尔想不到竟然如此顶撞他,只好佯作委屈地反问:“既然盟国共同致力于战胜日本,为什么英国还要像残暴的日本那样,遭受领土被剥夺的惩罚?”

在开罗会议上,丘吉尔虽然保持绅士风度,却抑制不住竭力保全大英帝国原有殖民地的焦躁心态。他向罗斯福等美国人一再申明,在其有生之年,不能让大英帝国解体;大英帝国的任何疆域,都不能作为商议转移乃至别国托管的对象。据中国驻英国大使顾维钧回忆,丘吉尔甚至甩出这么一句狠话:“中国要收回香港,除非跨过我的尸体!”

毫无疑问,丘吉尔是矢志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杰出的西方政治家,但在决心维护大英帝国殖民体系方面,丘吉尔又是一个落后于反殖民主义时代新潮流的正在衰落的英帝国的孤臣孽子。他反对在战后将香港归还中国,质疑中国有资格进入主导国际事务的四大强国行列,不愿派遣更多的海陆军投入美、中两国力主尽快解决的缅甸战场,以免扩大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这一切,都导致开罗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和决议陷入僵局。

11月25日下午,罗斯福在茶会上对“慨然叹曰”:“现在所最令人痛苦者,就是丘吉尔的问题。”“英国总不愿中国成为强国。”因此在日记中愤愤写道:“开罗会议之经验,英国决不肯牺牲丝毫之利益以济他人。彼对于美国之主张亦决不肯有所迁就,作报答美人就英人之表示。其于中国存亡生死,则更不值一顾矣。英国之自私与贻害,诚不愧为帝国主义之楷模矣。”

12月1日,由罗斯福、、丘吉尔签署的《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言首次以国际文献的形式,宣布将日本侵占中国的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这是抗战的中国在大国政治中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不过,宣言没有提及战后香港的归属,这就给中英外交留下继续争执的问题。

对日作战的公开盟友与收复香港的潜在对手,正是当时与丘吉尔乃至中国与英国关系的深刻写照。

1941年12月日军攻港期间,驻港英军与战前增援的英联邦加拿大军担负起武装抗日的使命,与日军浴血奋战将近18昼夜之后,宣布投降。逃出香港的部分英军则与原港英政府的一些华人公务员,于1942年3月组织英军服务团(BAAG),在港澳地区秘密建立抗日情报与营救网络。这个组织在战后香港的归属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向同盟国投降。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随即就划定区域接受日军投降一事,第一号总命令。其中规定:“凡在中华民国、台湾、越南及北纬16度以北地区之日军,均应向蒋委员长投降。”

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位于“北纬16度以北地区”;占领香港的日军隶属日本的“中国派遣军”第23军,该军司令部就设在广州,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兼任香港占领地总督。既然日本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已奉命“向蒋委员长投降”,香港日军也理应步冈村宁次的后尘。

因此坚持中国战区统帅拥有对香港日军的受降权。8月21日,他任命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担任广州、香港、雷州半岛及海南岛等地的受降官,接受该地区日军的投降。张发奎随即命令第13军部署于广九铁路沿线,待命收复香港。

然而,在此之前,英国早已展开抢先收复香港的各项工作。1945年夏天,英国政府内阁办公室的“远东计划小组”已经根据殖民部和外交部的意见,制定战后收复香港的计划,并就战后香港进行政制改革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8月13日,英军参谋总长提议,一旦日本宣布投降,就应派遣一支特遣舰队专程接收香港。当天,英国外交部致电在重庆的驻华使馆,要求他们指示在粤港地区活动的“英军服务团”,设法将英国政府的指令送达尚还关押在港岛赤柱国际集中营里的原香港辅政司詹逊。该指令称:英国正在寻求美国参谋总长的同意,从英国太平洋舰队中派遣一支舰队,前往收复香港;詹逊应在日本投降后,设法恢复港英政府的行政管治,并在英国海军特遣队司令官抵港后,向他移交行政管治权。

8月15日以后,詹逊在集中营里得知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便向驻港日军要求恢复他先前拥有的管理香港的行政权力,要求给他以及他任命的官员提供住所,使用无线电台。日军很快同意他的要求。此后,“英军服务团”给詹逊带来英国政府的指令,詹逊于是宣誓就任香港总督,召集关押在各集中营里的原港英政府高级军政人员,筹组管理市政的临时政府,驻港日军暂时负责维持治安。8月23日,英国殖民部电告詹逊,英国海军特遣舰队即将从菲律宾的美国海军基地出发,赶赴香港。27日,詹逊在香港电台向港人发表广播讲话,宣布英国舰队即将抵达香港,接受日军投降,恢复英国在港统治。

英国擅自抢先收复香港的举措,得到美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人的默许。先前赞同在战后将香港归还中国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不幸于1945年4月逝世。同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英国新首相艾德礼专门就恢复英国在香港统治的问题,致电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请他“指示盟国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命令日本最高统帅官保证驻英国殖民地香港的日本地方司令官,应在英国海军部队的司令官到达香港后,向他们投降”。杜鲁门随即同意将香港受降权让予英国。晚年,他回忆说:“罗斯福总统并没有作出什么诺言,但是他却暗示过,他不愿妨碍中国人战后为争取收回香港而与英国人进行的谈判。这是和我们鼓励中国取消治外法权和外国租界的总的政策是一致的。但是我们认为这个问题须经过公开讨论,因此我们仍然遵守我们承认既定权利的原则,指示麦克阿瑟将军部署香港向英国司令官投降的事宜。”

面对英、美两国已经达成的默契,与中国政府依然坚持只有中国才拥有对香港日军的受降权。8月16日,中国外交部次长吴国桢奉命召见英国驻华大使薛穆,要求英国遵守麦克阿瑟将军的受降总命令第一号,不要派军队占领中国战区内的任何土地。当天,吴国桢还召见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请他转达以私人名义写给杜鲁门的一封信。信中说:香港属于中国战区,不属于英国负责的东南亚战区;英国派海军接收香港,违反盟国规定,实为盟国不幸;因此,请杜鲁门知会英国政府,不要违背总命令第一号和采取不适当的行动。

同月20日,再次致函杜鲁门,说:“我要强烈地提出忠告,不要对波茨坦公告和盟国最高统帅所发出的受降条款作任何片面的改变。现在改变受降命令,会制造不良的先例,会在香港以外的一些地区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英国应该遵照总命令,撤回要在香港登陆的部队,打消在这一地区接受日军投降的企图。”“如果正如英国大使所宣称,您已致电艾德礼首相,为了不使您为难,我提出如下的建议:日本在香港的部队应向我的代表投降;在投降仪式上,将邀请美国和英国的代表参加;在受降后,由我授权英国部队登陆并重行占领香港。”

这表明,坚持中国战区统帅在香港拥有不可争议的受降权的基础上,愿意作出让步――“授权”英军重新占领香港!此前,英国驻华大使薛穆曾经判断:在香港问题上将只争面子,而不争。这一判断可谓有先见之明。当然,所争的不仅是个人的面子,而是中国作为战胜国理应在香港领土上赢得的面子。这个面子,会给以后中国争回香港埋下伏笔。何况,此时已经不可能获得像已故的罗斯福总统那样的大国领袖支持,就国内局势而言,正急需依靠美国的海、空军运输力量,将多年退缩在西南的“国军”主力,紧急运往东北、华北和西南沿海地区,以便迅速恢复在全国的统治,并且准备和已经在抗日战争中迅速壮大起来的中共武装打内战。为此,不仅不能以中国收回香港的言论,来冒犯美国的盟友英国,反而需要争取英国的谅解,同意将香港作为“国军”主力北上的重要运输中转地。于是,坚持的底线只能是:以中国战区统帅的名义,授权英国司令官接受香港日军投降。

8月25日,英国特遣舰队驶抵香港以南的中国担杆列岛海面。该舰队由两艘航空母舰、两艘巡洋舰、两艘驱逐舰、一艘战列舰以及多艘鱼雷艇、潜水艇组成,可谓阵容庞大。8月30日早晨,特遣舰队驶入维多利亚港,迅速荡平日军部分官兵自杀式的负隅顽抗。当海风吹散硝烟之后,英军官兵清楚地看见港湾岸边的一栋栋华人楼宇,几乎都飘扬着中国的国旗。

9月1日,英军司令官夏悫宣布成立香港临时军政府。当天,英国政府知会重庆,同意由委托夏悫接受香港日军的投降。中国军事代表团随即飞抵香港,就香港受降和“国军”取道香港北上的问题,与港英当局谈判并达成协议。双方同意自达成协议之日起,至1947年8月15日止,“国军”可以从广州开入香港,租借九龙塘部分民居作为临时军营,然后乘海轮北上。据估计,此后途经香港北上的“国军”超过10万人。

宣布英文篇4

人们在关注此次英特尔全球裁员的同时,更关心英特尔中国区所受到的波及。在英特尔宣布裁员的第二天,记者采访了英特尔全球副总裁、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杨旭。杨旭首先阐述了英特尔此番裁员的缘由,他说:“在过去的90天中,英特尔公司内部进行了非常严谨的分析,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最终我们得出结论。随后,英特尔总裁非常果断地做出目前的决策。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增强竞争力、提高效率、提高市场反应速度,要更关注市场,更关注用户。”

对于人们十分关注的英特尔中国区如何裁员这一敏感话题,杨旭说:“英特尔在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21年来,中国是英特尔业务发展非常快的地方,是英特尔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对未来十年、未来二十年我们充满了希望。当然此次精简是全球性的策略,不可能不波及到中国。”杨旭透露,关于英特尔中国区的具体裁员计划,目前尚没有进一步的举措。

就宣布裁员的第二天,9月7日,英特尔在北京推出了博锐(Vpro)平台的全线产品。这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尽管重组在即,平台化战略仍将是英特尔的不二选择。

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共建计划正式授牌

高雪娟

本报讯 9月1日,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召开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共建计划会员单位授牌仪式大会,用友、NEC等10家软件企业成为首批会员单位。会员企业参与研究制定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专业方案规划、设计以及软件人才评测标准的建设工作。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将为共建计划会员企业提供优秀人才和中国软件人才库资源,协助会员企业开展在职人员培训,以建立中国软件人才的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岗位测评、就业服务等联动运行机制。

“我的办公室只有在微软时的1/5”

马文方

本报讯 9月4日,在狮子舞和锣鼓声中,一年中数度搬家的Google中国搬进了清华科技园。在楼前的签名白板上,Google公司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联合总裁李开复写下了“有家真好”四个字。这座10层的Google大厦在内部布局上沿袭了Google的风格,从各式饮料到美国大杏仁,从台球到健身房再到按摩间,吃喝玩乐,一应俱全。Google给每人发放300元装饰费,鼓励员工对工位进行个性化装饰。

“公司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让我们努力地工作,尽兴地去玩,目的是让大家更好地服务客户。”Google公司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联合总裁周韶宁说。李开复回答记者时表示,他的办公室很小,只有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1/5。

百度跨入开源商用领域

宣布英文篇5

欧战之前,列强在远东保持均势,追随英国领导,一致行动维护共同利益。民国初年,袁世凯在外交上采取联英方针,压制日本,得以稳固国基。大战爆发后,列强集中全力在欧洲做殊死斗,日本在远东及西太平洋大肆扩张,中国外交面临强大压力。

1914年8月初,欧洲爆发全面大战,3日北京外交部通告各国:不得在中国领土、领海及租借地交战。6日大总统公布局外中立条规,声明中国严守中立。日本则借口“英日同盟”,于15日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一周内撤回一切军舰,并将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交付日本,日后交还中国。北京政府与德国交涉直接将胶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或交中立国美国代管,以避免战争,可惜未能成功。

参战争议

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9月2日登陆龙口,3日,北京外交部照会各国,声明龙口、莱州及连接胶州湾附近地区为各交战国军队必须行用之地点,本政府不负完全中立之责任。日军则不顾中国划定区域,径自认定胶济铁路为胶州湾租借地之延伸,占据潍县车站,破坏中国中立,进而一路占领直抵济南车站,北京外交部向日使提出抗议。11月7日,日军占领青岛,战事结束。12月,中国政府向日使声明取消山东战区,要求退兵,日本反而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经过艰苦交涉,被迫签署《中日民四条约》,日本取得原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二十一条”交涉后,外交总长陆徵祥即向袁世凯建议:唯有参战,取得参加战后和会资格,才有挽回《中日民四条约》中丧失山东权利的可能。但因日本阻挠,中国内部因帝制而起动乱,此议暂时作罢。待袁氏称帝失败身亡,日本在华势力更加扩张,北京政府亟思有所突破,乃积极寻求参加欧战机会,以摆脱《中日民四条约》束缚。除“保和会准备会”不断开会讨论如何可参战外,有人主张“以工代兵”,争取列强支持。

1917年,美国以德国无限制潜艇政策违反国际航海自由为由,宣布与德绝交,并邀请各中立国一同行动。协约各国提出许多优厚条件,劝诱中国参战。日本原来反对中国参战,待袁氏死后大敌已除,又得英、法保证支持日本战时所得成果,乃改为支持中国参战,想乘机进一步控制中国。

3月14日,北京政府宣布对德断绝外交关系,仍按照国际公法及惯例,尊重两国现行一般条约,对德人在华之合法权益给予合理之照顾。但在讨论是否对德宣战问题时,争执甚大。总理段祺瑞及梁启超等力主参战,梁启超主张效法意大利加入克里米亚战争的先例,以提高国际地位。他认为,从积极进取方面而言,不乘此时有所表现,“不足以奋进以求厕身于国际团体之林;从消极维持现状言之,非与周遭关系密切之国同其利害,不复能蒙均势之庇。”段祺瑞则欲以参战为名扩张皖系势力,实行武力统一。

大总统黎元洪及国会议员、孙中山等,多以事不关己反对参战,实则担心皖系扩张势力。两派争执不休,国会反对宣战,并罢免段祺瑞职务。段氏下野后,皖系督军纷纷宣布独立,声讨北京政府。黎元洪召张勋入京调解,张氏则乘机遂其复兴清室之宿愿。黎氏下野前恢复段祺瑞总理职,命其讨伐张勋。段氏原不欲出,在梁启超劝说下方誓师讨伐,张勋复辟失败。共和恢复后,副总统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掌实权,拒绝重开国会,另行改选所谓“安福国会”。孙中山对段氏破坏法统不满,率旧国会议员南下广州集会,成立军政府,宣布护法,中国南北分裂。

宣战与华工

8月14日,大总统明令与德、奥进入战争状态,宣称中国遵守海牙各公约,以文明国家之姿加入协约国团体。参战后,中国宣布废止德、奥条约特权,收回租界,将德奥侨民纳入管辖。中国宣战后之义务,对外应出兵欧洲助战,对内应铲除德国在华势力。

但北京政府忙于武力统一,并未善尽参战义务,对外未曾派兵赴欧参战,只有大批华工应募到欧洲战地工作;对内在协约各国公使监督下,北京政府除废止中德、中奥间条约、合同及协约,更进一步颁布《处置敌国人民条规》《禁止与敌国通商条例》等,规定在华德侨须向地方官厅登录,在中国各机关任职之德、奥人员一并解职,对德赔款债款均停止还本付息,设立俘虏收容所收容德、奥使馆卫队及德船水兵及各省军事人员。在处置德侨私产方面,颁布《处置敌国人民条规》,并依此办法收管了德华银行、西门子洋行、美最时洋行等,没收大批德国在华企业的产业房舍。

中国参战后,北京政府向日本大借所谓“西原借款”,用以编练参战军。日本则利用借款保障与扩展日本在华利益,借中日经济提携建立日本领导的东亚自给圈。俄国在革命后与德国单独媾和退出战局,协约各国纷纷出兵干涉。英美邀日本共同出兵海参崴,日本则乘机与北京政府签订共同防敌协定,进入北满控制中东路,并大举出兵西伯利亚,直抵贝加尔湖。北京政府也利用共同防敌协定得以出兵外蒙古,排除俄国势力,取消外蒙自治。

华工与欧战是近年研究成果较突出的课题,香港大学历史系徐国琦教授的专书指出:中国参战前,北洋要人梁士诒等即推动“以工代兵”政策,争取参加战后和会机会。英国原来反对用华工,但到1916年夏天以后,英军损失惨重,人力资源几近崩溃,不得不改变策略招募华工。英、法两国都在华招募工人,前后有约14万名华工赴欧。北京政府则颁布相关法令保护华工在外国的权益,国会也要求设立侨工事务局自行监督。

宣布英文篇6

这次送上门来的挑战者是商务大臣凯布尔。英国广播公司近日播出他私下里向默多克宣战的谈话录音。他说:“我已经向默多克宣战,我认为我们会获胜。”宣战指的是他决定阻止新闻集团全额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理由是这项交易会影响英国传媒的多样性。

可怜的凯布尔还没出手就已经失败了。首相卡梅伦很快指出凯布尔的言论是完全不可接受和不妥当的。接着。联合政府剥夺了凯布尔参与这项收购的决策的权力,转而任命文化部长亨特来负责这件事,而亨特是公开的默多克的粉丝。

整个事情发展过程中,除了新闻集团的一纸声明外,默多克没说一句话。从撒切尔到卡梅伦,政客对他的需要已经超过了他对政治的需要。如今年近80的默多克在英国政坛上就像班里那个最美丽的女生,总有人需要得到他的青睐。

默多克说,他虽然在政策上支持撒切尔,但和铁娘子在私下里很少接触。到了布莱尔和布朗的时代,他已是唐宁街的常客,而首相们是主动示好的一方。每次他到伦敦,布朗和布莱尔都请喝茶。他必须接受两个人的邀请,因为怕另一个人知道了不高兴。

在布莱尔之前,默多克一直是保守党的支持者,因此工党领袖布莱尔从一开始就和默多克套近乎,他常常飞到美国去参加新闻集团的年会。在一次年会的致辞中,布莱尔说:“当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我不确定我是否喜欢你,但是我怕你。现在,我已经不怕你了,而且我确定我喜欢你。”

英国人反对默多克的声浪也不难用最简单的逻辑来理解:这位澳洲出生、牛津毕业的美国公民默多克已经影响英国社会方方面面太多了。

可是默多克对影响这个国家的兴趣似乎没有那么大。他曾经这么描述自己对英国的印象:如果没下雨的话,在所有的酒吧外都有一群人,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钟还在喝酒。

其实在酒吧里的英国人,除了需要酒精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看球赛――天空台转播的球赛。几年前天空独家收购了英超的转播权。它同时也是独家播放好莱坞的电影和电视,比如《欲望都市》。

宣布英文篇7

一、 活动主题

学习与交流、大声说英语

二、 活动背景

英语角是外语协会一个传统节目,很多大一新生想练练口语

三、 活动目的、意义及目标

为大家提供一个说英语的平台,让大家都开口说英语。

四、 活动时间

2009年11月12日(周四)晚7:00~9:10

五、 活动地点

第一教学楼一楼大厅

六、 活动参与人员

城建在校生

七、 前期准备

1、选6主持人(组织部选拔)

2、准备绕口令材料,打印20份。

3、选一名同学唱首英文歌、一名同学领唱《yesterday once more》。

4、宣传:a、宣传部出展牌,提前两天进行宣传。

5、开次外语协会全体大会。

6、文秘部负责写组持人文稿。

7、组持人那好文稿后进行协商配合如何把本次英语角办好。

8、组织部分配人员确保活动正常进行。

9、协会人员提前20min到场。

八、 活动内容及流程

1、7:00,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介绍一下出席本次英语角比较重要的人物,然后宣布英语角的第一环节。

2、组织部组织参与人员分成四个讨论组,每组分一个副组持人协助总组持人并做好各组的组持工作。

3、各组成员相互认识,大声自我介绍。 (7:05~7:15 10min)

5、话题1:a、如何学习好英语,交流英语学习经验。

b、如何应对将要到来的四六级考试。

(7:15~7:45 30min)

最后组持人进行总结。

6、游戏:英语单词接龙。 (7:45~8:00 15min)

规则:各组围成一个圈,组持人起个头随便说一个单词并拼写出该单词让下一个人以上一人说出单词的最后一字母为开头说出下一个单词,以此类推。接不上的或重复的接受惩罚。

惩罚:a、唱首英文歌。

b、做个表情让大家用英语说出来直到说对为止。

7、话题2:自己心目中的男女朋友。 (8:00~8:15 15min)

最后组持人进行总结。

8、绕口令(Tongue Twister):各组分发5张纸(绕口令内容)。先让他们练练再各组选出一代表进行绕口令大拼。

(8:15~8:35 20min)

A、 What noise annoys an oyster most? A noisy noise annoys an oyster most.

B、 A Finnish fisher named Fisher failed to fish any fish one Friday afternoon and finally he found out a big fissure in his fishing-net.

C、How many cookies could a good cook cook If a good cook could cook cookies? A good cook could cook as much cookies as a good cook who could cook cookies.

D、Picky people pick Peter Pan Peanut Butter. Peter Pan Peanut is the peanut picky people pick.

E、 A writer named Wright was instructing his little son how to write Wright right. He said: "It is not right to write Wright as ’rite’---try to write Wright aright!"

9、分享(Sharing): 在过去一周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值得关注的国内外新闻、一首好诗、一个故事、一个笑话…… 只要是你喜欢的,就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 (8:35~8:55 20min)

11、冯杨晴为大家献首英文歌、接着一个同学领唱大家齐唱《yesterday once more》。 (8:55~9:05 10min左右)

12、活动结束。

九、 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宣布英文篇8

以下是

第十课 资本主义的曙光一、文艺复兴:1、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的原因:①14世纪前后,地中海区域是欧洲贸易最繁荣的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产生)②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产生;③意大利资产阶级要求宣传自己的思想观念。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不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3、方式:弘扬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教会宣扬的反复说教,发起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4、实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是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5、文艺复兴的人物:A.但丁(意)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人物,代表作《神曲》,“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B.达芬奇(意)画家,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C. (拓展): 15、16世纪,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D.(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成就):波兰的哥白尼,意大利的布鲁诺、伽利略,德意志的开普勒等,否定了教会维护的“地球中心说”。6、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二、新航路的开辟:15~16世纪1、原因: 15世纪,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开始探寻前往东方的航路。马可·波罗行纪使人们坚定了决心。(经济根源)13、14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根源)整个西方社会的人们疯狂地追求财富;(思想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刺激了西欧人对东方的向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促进。(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直接原因)2、条件: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哥伦布),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的运用等。3、西班牙葡萄牙两国最早进行新航路的开辟:①两国都是地处大西洋沿岸,便于海上探险;(从威尼斯、热那亚人那里学到了丰富的航海技术) ②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有政府支持4、过程:①1487年,迪亚士(葡)到达好望角②1497~1498年,达·伽马(葡)到达印度,满载而归③1492年,哥伦布(意,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到达美洲,始终相信自己到达印度,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认为此处是新大陆,遂以他的名字命名,即美洲)④1519~1522年,麦哲伦(葡,受西班牙王室资助)环球航行。5、意义:①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②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济中心开始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地区)6、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①时间:1405~1433,比新航路的开辟早了半个世纪②规模:每次2万多人,200多艘船;新航路开辟最多百人,十几条船。③结果和影响:加强经济文化联系,增进友谊,扩大明朝在海外的影响,后者开辟了新航路,对东方弱小国家开始殖民侵略,是东方从属西方。第十一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第十二课美国诞生第十三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根本原因:17世纪查理一世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② 英国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③ 农场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场和牧场。④资产阶级的组成:①工厂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等②新贵族(保留贵族头衔,从事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的经济活动)3、导火线:(1639年)苏格兰人民起义4、革命过程(1)新议会的召开:1640年,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2)内战的爆发: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年)(纳西比战役1645年,议会军击溃王军主力,最的一次战役也是革命期间的转折性战役)(3)处死国王:1649年1月,查理一世。(4)克伦威尔的统治:1649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领袖(1653~1658)就任护国主,建立护国主政府。(5)封建统治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上台。(6)1688年宫廷政变:玛丽,荷兰执政者威廉被立为新的国王,詹姆士二世众叛亲离外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胜利结束。(7)1689年《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确立《权利法案》的内容:1)不经意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2)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3)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5、意义(1)国内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为英国随后的的工业革命奠定了政治基础。(2)国际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的一次重大胜利,揭开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因此它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①复杂性,曲折性 ②宗教色彩 ③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二、美国的诞生:1、美国独立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英属13个殖民地的建立(1620年9月23日“五月花”号,来到马萨诸塞)②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主要是英国移民、还有黑人等)③北美经济:a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 b中部产粮食 c南部种植园经济④英殖民压迫和北美人民的反抗2、(社会原因)美利坚民族形成后,要求摆脱英殖民统治而独立。3、(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标志着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经过(1、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4月。标志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爆发)(2、大陆会议召开:①组建军队战斗②华盛顿为总司令(建军)(3、《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建国)(内容: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民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等不可转让的权力。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4、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赢得了法国等国支持,增强了必胜的信念。(转折)(5、约克镇战役:1781年。英军投降。(胜利)(6、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言和)3)意义和特点(1意义:①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意义) ②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国际意义) (2特点:①它既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②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③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④人民性,艰苦性,正义性)2、1878年美国宪法1、1787年的宪法:确立了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特点:具有民主进步性,也有其局限性保守性。 ①总统: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 ②国会:享有立法权 ③法院:享有司法权。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1、法国大革命1)原因:(根本原因)法国(路易十六)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原因)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人民怨声载道。(经济原因)财政危机(导火索)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2)经过:(1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2《人权宣言》:1789年 a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 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法国废除君主制度;成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1月。(4雅各宾派统治:罗伯斯庇尔a颁布土地法令 b颁布限价法令 c严惩反动分子等(5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1794年7月,罗伯斯庇尔等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热月政变)。3)历史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4)特点: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彻底、最激烈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2、拿破仑帝国1)拿破仑(1769~1821)的崛起:生于科比嘉岛①1793年土伦战役,24岁的他显示了军事才能,声誉鹊起,随后成为法国军队中最有影响力的将军。 ②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③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2)实行政策①(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法典》②(对外)5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乘胜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的很多地方。3)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反抗。其战争性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也具有侵略的性质;既具有争霸的性质又具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进步性。①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利,元气大伤。为拿破仑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②1814年: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封建王朝复辟;③1815年:百日王朝。率700士兵回国,重登皇位。滑铁卢战役失利,被流放到大西洋小岛圣赫勒拿岛。4、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就所谓①当时的形势是资产阶级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维护其既得利益(时势造英雄) ②拿破仑个人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恰恰具备了充任这个角色的你能力(英雄造时势)第十四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1、概念:是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化大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飞跃。既是生产领域的大变革,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大革命。2、前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3、条件:①雄厚资本 ②充足劳动力 ③丰富资源和原料 ④积累生产经验工业革命出现的直接原因:海外市场的急剧扩大(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大、占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4、工业革命的开始:(棉纺织业)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飞梭的发明)5、连锁反应:①178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②交通运输业:a水路: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b陆路: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1825年“旅行者号”试车成功。6、扩展: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此后,法国、美国等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7、影响:1)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政治)3)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其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世界格局的变化)第十七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英国宪章运动(1837-1848年)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不满现状,起来斗争。2、情况:《人民宪章》,要求取得普选权,最终失败。3、特点: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诞生背景:①(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暴露,一些思想家开始探索改造社会的方法。 ②(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③(思想来源):19世纪人类先进思想文化成果2、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3、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经历: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合作共创理论。1848年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4、诞生的意义: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巴黎公社1、背景:①1870.7,普法战争,法国战败。②1871年3月18日,政府军队与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工人起义爆发。2、情况:①1871.5.21~5.28,“五月流血周”。②5.27日,大约二百名公社战士在贝尔-拉雪兹公墓战斗,最终壮烈牺牲。3、意义: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②《国际歌》:欧仁·鲍狄埃创作歌词,狄盖特谱曲。(巴黎公社的精神是永存的)第十八课 美国南北战争第十九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一、美国南北战争1、原因1)19世纪早期,美国独立后领土扩张。(政治原因)2)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南北经济——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经济原因)3)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矛盾的尖锐:奴隶制的废存。(根本原因:矛盾焦点)4)林肯上台:1861.3(导火线)2、经过1)战争的开始:1861.4,南方挑起战争,建立“南部联盟”。2)战局的扭转:林肯颁布《宅地法》;1862.9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期,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3)战争的结束:1865年4月,北方军队攻占“南部联盟”“首都”里士满,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3、意义、特点1)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作用)。2)特点:这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黑人奴隶的解放运动。4、北方能赢的原因(课后活动与探究)1)物质力量的对比有利北方2)废除奴隶制是北方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北方具有正义性,因此人心向背有利北方。3)林肯及时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成为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4)南方奴隶积极参军。二、俄国1861年改革:亚历山大二世1、原因:①背景(16世纪中期,俄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②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直接原因:对外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及农奴境况悲惨,*不断2、情况: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出钱赎买一块份地。3、影响:(性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这次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残余。(是俄国近代历的重大转折点即俄国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4、改革的目的: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三、日本明治维新:(1868~1873)日本有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1、原因:①(内因:阶级矛盾)日本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导致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皇权旁落,而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根本原因)②(外因:民族矛盾)1853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侵略日本(黑船事件),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③倒幕运动的开展:①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形成倒幕派,逐渐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到幕府的统治,并取得成功,为维新改革奠定基础。②1867年,改革派从天皇手中的得到密诏。1868年,改革派打败德川庆喜。1869年,明治天皇从京都迁到东京。2、过程明治维新的内容:1)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明治政府宣布士农工商平等;允许平民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允许华族、士族和平民之间通婚。2)经济:“殖产兴业”,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社会习俗:提倡“文化开明”,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4)军事:建立一直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军队。3、作用: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三、拓展阅读1、16世纪中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俄国沙皇。2、1682年,彼得一世成为俄国沙皇。1689年掌权后,实行了改革。政治上:削弱了大贵族的失利,加强沙皇专制权力 军事上:学习修的技术,进行军事改革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教育上:发展科学教育他从瑞典手中夺取了圣彼得堡,并建为新的首都。

宣布英文篇9

最成功的财政大臣

布朗1951年2月20日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的一个普通牧师家庭。从小他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智:4岁上学,10岁即同老师进行过有关社会主义的辩论,16岁时以全优成绩考入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历史系,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同年,在学校举行的一次橄榄球比赛中,布朗意外受伤,视网膜脱落致使他左眼失明。(直到现在,他演讲时都必须使用特大号字体的打印讲稿。)这一打击对布朗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伤并没有让布朗就此消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20岁,布朗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硕士学位。在攻读博士的同时,布朗先后在爱丁堡大学和喀里多尼亚大学任教,还做过苏格兰电视台的记者。不过,对政治的浓厚兴趣让布朗最终选择了仕途。

1969年,布朗加入工党。1977年,布朗开始接触政坛,任工党的苏格兰执委会委员。1983年,布朗当选英国议会下院议员,并出任工党苏格兰地区主席,成为工党内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而当时与他共用一间办公室的另一位新当选议员正是工党的另一位政治新星、后来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从政后的布朗很快显露出其出众的领导才能。从1987年开始,布朗先后。出任了工党影子内阁的财政首席秘书、贸易和工业大臣、财政大臣等职。其间,他与布莱尔一起重振工党雄风,并在1997年5月的议会下院选举中一举击败了已经连续执政17年的保守党,被誉为工党的“双子星座”。

1994年,工党领袖约翰-史密斯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当时均为四十出头的布莱尔和布朗都有实力继任这一位置,而胜者终有一日会成为英国首相。为确保工党在大选中获胜、避免党内竞争削弱支持率,许多资深党员劝说布朗放弃与布莱尔竞争工党领导人。一个英国政界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双布”当时在伦敦的格拉尼塔饭店达成君子协定,布朗放弃竞争领袖职务给布莱尔让路,作为回报,布莱尔将在他的第二个首相任期过半后退位,支持布朗接任工党领袖职务。这样,年方四十的布莱尔在布朗的大力支持下,“力压群雄”出任工党领袖,并在1997年大选获胜后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而布朗作为布莱尔的重要助手,做起了英国经济的大管家――财政大臣,地位仅次于首相。

布朗与布莱尔搭档lO年,一直是布莱尔政府的财政大臣,不仅创下英国现代史上担任财政大臣一职时间最长的纪录,而且成绩显著:力主改革使英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独立性大增,从而使英国经济走出“繁荣一泡沫一破碎”的怪圈,通货膨胀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同时,失业率也维持在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英国经济10年间呈现稳步增长,在西欧各国中独领。布朗也因此被看作英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财政大臣,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经盛赞他管理经济的能力举世无双。

不一样的首相

经济领域的成就使布朗赢得了更多的政治声望,而甘为人下的他也从未放弃过登上权力顶峰的梦想。2005年5月,布莱尔率领工党第3次赢得议会下院大选,连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他将会坚持完成自己的第三个首相任期才让位。这意味着布莱尔将在首相的位置上坐到2009年。鉴于此前“格拉尼塔”协议的传闻,英国媒体普遍认为这一声明使布朗与布莱尔的关系更加微妙而紧张,并逐渐影响到工党内部的团结,有关布朗“逼宫”布莱尔的传言渐起。恰逢此时,有关伊拉克战争以及“金钱换爵位”等一系列丑闻的曝光让布莱尔的民意支持率一路走低,工党内部要求布莱尔提前下台的呼声不断高涨。2006年5月在英格兰的地区选举中,工党遭遇30多年来最严重的惨败,布莱尔面临的来自党内的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布莱尔被迫于同年9月承诺将在一年内辞去工党领袖和英国首相的职务。

2007年5月10日,就在北爱尔兰两大对立党派放弃武力争斗,宣布组成自治联合政府后,一直致力于推进此项和平进程的布莱尔宣布,他将于6月27日辞去首相职务。而此时,在工党内部,布朗无论是在实力还是威望上都无人能出其右。5月17日,布朗顺利获得工党领袖惟一候选人提名。6月24日,布朗正式出任工党领袖。根据英国的政治制度,本届工党政府的任期到2009年5月届满,因此新当选的工党领袖将自动成为首相,直至本届政府任期结束。27日,布朗接受女王任命,正式成为英国新首相。

路透社评论说,由于接过的是布莱尔不到两年的剩余任期,布朗深知,为了不让自己成为最“短命”的首相,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2009年的换届选举中率领工党第4次获胜。因此,为了摆脱布莱尔甩给他的政治包袱,挽救工党下滑的人气,改变工党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布朗必须展现出他与布莱尔的不同之处。

与英俊潇洒、活力四射的布莱尔不同,布朗是一个含蓄内敛、不苟言笑的领导者,以踏实认真、严谨负责和工作勤奋著称。布朗在竞选演讲中说:“选民们已经厌倦了明星政治,现在是脚踏实地干事的时候了。”当选工党领袖后,布朗宣布将推行不同的执政理念,即“倾听民众意见,学习管理国家”,“进行更坦诚、更真诚的对话,解决民众关心之事”,领导一个“眼睛向下”的“谦恭”政府,重新赢得人民对政治和对政府的信任。他表示自己“绝不为个人名誉而去哗众取宠,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要求政府大臣“少搞政治明星活动,多参加内阁会议,以提高政府决策质量”。

改革对外政策

对伊拉克问题的处理可以说是布莱尔执政生涯中最大的败笔,也是留给布朗最沉重、最难抛弃的包袱。布朗上台后,一方面承认政府在伊拉克战争中犯下的错误,另一方面也强调英国必须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履行“对伊拉克政府和人民的职责”。为了挽回政府当年因错误情报而擅做战争决定给民众造成的不信任感,布朗提议放弃或限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由首相拥有的包括宣战权在内的12项权利,交由议会最终决定。布朗表示,他将改变布莱尔的那种“总统风格”和由身边少数政治顾问决定政策的“自上而下”的“沙发政治”,让老百姓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政策领域拥有否决权。这将使政府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在内政问题上,布朗就任首相后随即公布了包括改善住房、教育和医疗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并针对工党和政府内部不断发生的丑闻,制定新的大臣“行为准则”。按英国传统,新政府一般会在女王每年11月驾临议会时公布新的政策议案。而布朗一改前弦,刚一上台就公布了新政府的施政

方针。此举一方面为的是让公众更多地参与讨论,着力打造亲民、惠民的新形象;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布朗对改变工党政府在民众中形象的紧迫感。《泰晤士报》评论说,布朗在执政两周以来保持了“亢奋的节奏”,惟一的问题是“现在只是开始”。

6月29日,布朗在上任的第三天遭遇首次重大考验。当天,伦敦警方宣布挫败一起汽车炸弹阴谋,第二天又发生一辆燃烧的汽车撞击格拉斯哥机场大楼的事件。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这是自2005年“7・7”连环爆炸案以来英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恐怖威胁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怖威胁,以布朗为首的新政府班子沉着应对,迅速提高反恐安全级别,很快就逮捕了8名重要嫌犯。与此同时,伦敦一系列大型活动照样有条不紊地进行:温布尔登网球赛、戴安娜王妃逝世10周年音乐会、F1汽车大奖赛等。布朗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据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由布朗领导的工党的支持率已上升到40%,远远高于其他各党。这是工党自2005年9月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另据英国《世界新闻报》展开的一项民意调查,53%的人认为,布朗最适于领导英国。

一个大国政府更迭,国际社会往往更关注新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特别是布莱尔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同美国亦步亦趋,被人诟病为“布什的哈巴狗”。如何处理同美国的关系成为外界关注布朗政府的焦点。7月16日,布朗作为首相首次出访,目的地是德国。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布朗政府未来外交政策的风向标。作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英国在处理欧盟事务上与其他成员国的关系总是若即若离,从而使其成为欧盟国家中的“孤家寡人”。眼下欧盟经济总体走上了复苏的道路,英、德、法等几个欧盟大国的新一代领导人都已产生,布朗或许将使英国与法、德之间建立起某种新的“轴心”。不过也有舆论认为,布朗政府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对美关系。布朗表现出更为重视欧洲,只是为了矫正其前任在处理欧美关系时的失衡做法,特别是在离美国总统布什卸任为时不远的时候。

就在布朗出访德国的当天,英国宣布将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官,理由是俄方拒绝引渡前特工利特维年科中毒案的嫌疑人卢戈沃伊。这是英国自1996年以来首次驱逐别国外交人员。布朗在就此发表的讲话中指出,英国方面希望通过这个决定告知世界,英国不会允许伦敦陷入无法无天的状况。对此,英国媒体一片赞扬之声,而俄罗斯却反应强烈,称英俄关系将因此面临“最严重后果”。随后,俄罗斯宣布对等驱逐4名驻俄罗斯的英国外交人员,一场英俄之间的“外交战争”在所难免。有分析甚至认为,两国的外交政策可能就此回到冷战时期。

关于对华关系,布朗在上任前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指出,他本人非常重视英中关系,对两国关系的未来也很乐观。布朗曾两次访问中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认可。他曾盛赞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器,称中国经济的崛起“是机遇而非威胁”。他曾表示,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一同应对21世纪的各种威胁与挑战。

押宝G20峰会

布朗本人如此看重此次峰会,还因为峰会的成败与他本人的政治前途紧密相关。英国首相布朗曾担任财政大臣10年有余,是英国现代史上任期最长的财相。这10年间赶上了国际贸易和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布朗的政治资本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财政政绩之上。

金融危机前,布朗和工党的支持率节节败退。当危机蔓延到欧洲后,布朗率先做出灵敏反应,迅速为银行业注资救市,继而出台欧盟成员国第一份价值200亿英镑的经济刺激计划,连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都不吝啬对布朗的赞美――“布朗和财政大臣达林的做法已为全球救市方案定下基调。”然而近半年来,布朗的理念越来越无法得到国民和欧盟伙伴的认同,他的经济方案并不十分灵验,布朗本人的政治资本也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目前,英国经济下滑的程度居西方发达国家之首。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曾发出警告说,政府将无力承担更多的负债,布朗也没有提高国债息差的空间,将央行与政府间的分歧公开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英国今年的财政赤字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经济将萎缩3.8%。

宣布英文篇10

【摘 要 题】抗日战争史研究

【关 键 词】抗日战争/国民政府/国际舆论动员/对外宣传

【正 文】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日两国都迅速转入战时体制,国际舆论动员也必然是围绕着如何争取战争的胜利而运行的。国民政府为保障“争取与国”和“争取外援”之基本国策的执行,通过多种机构、组织,动用了大量人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分别采取不同措施,积极开展国际舆论动员,通过对外宣传,争取盟友的同情和支持,“苦撑待变”,为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以及经济和军事的支援,也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作用。①

对于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在军事上组织抵抗的同时,也日益认识到国际舆论动员的重要性。此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化的大国,日本的异军突起必将影响到其它列强在中国的权益;作为大国,中国无论是在经济意义还是战略意义上,在未来远东的政治版图中都将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中日之间的战争,其影响不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必然会引起世界各大国的反应。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国政府在战争中除了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之外,还要力争在中国拥有重大权益的列强对我施以同情并进行援助,而开展国际舆论动员则是争取这种同情与援助的重要途径。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连日用英语向世界各国广播,以此混淆视听,试图将战争的责任嫁祸于中国。针对日本这一颠倒黑白的行径,有关人士向军事委员会建议:“此种国际宣传战,中国不可忽略。”② 国民政府高层对此予以高度重视,7月22日,何应钦指示参谋本部:“与中央宣传部洽商,每晚增加对国际上广播,与日方对抗。”③ 以正视听。随着战争的迅速扩大,国民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国际舆论动员的重要性,于9月8日增设了军事委员会第五部,负责国际宣传与国际舆论动员工作。11月6日第五部被取消,在军事委员会宣传部内增设国际宣传处,接管原第五部的工作。1938年2月,国际宣传处改隶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由副部长董显光负责,曾虚白任处长。

国际宣传处由总部和附属机构两大部分组成。国际宣传处初创时期总部设于武汉,辖(英文)编撰科、外事科、对敌科、总务科、对敌宣传研究委员会和新闻摄影室。武汉失守后,国宣处总部移驻重庆,内部组织和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相继添设电务室、书报室,摄影室扩展为摄影科,并负责国际广播电台传音科的工作。(英文)编撰科在国宣处内专门负责对外文字宣传,主要工作为采集新闻、编发通讯、出版刊物和翻译书籍。外事科是国宣处开展对外活动宣传的重要部门,其主要工作是“招待来华的国际团体和国际名流,并向国民党军政要人引见;联络驻华各使领馆人员、外侨及外籍新闻记者、作家;与国外重要的报社、通讯社保持联系;举办新闻会议,协助记者采访,以及承担外文电讯的检查工作”④。对敌科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日军侵华罪行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对在华日军、日本国内人民和散居世界各地的日本侨民进行反战宣传,其成员几乎是清一色的留日学生。摄影科负责派遣人员分赴抗战前线拍摄新闻照片和纪录电影,然后全部空运至香港,再由驻香港办事处分别寄送海外各地。国际广播电台传音科专司国际广播,开设有英、法、德、俄、日语播音,是国宣处开展对外宣传的重要喉舌。附属机构是国宣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总部互为指臂,密不可分。国宣处成立不久,即在上海、香港、伦敦、纽约、日内瓦、柏林、莫斯科等地设立了7个支部。总部西迁重庆后,附属机关添设了中国海外通讯社和成都编辑委员会,原有的7个支部改为香港、上海、伦敦和纽约4个办事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增设驻华盛顿、旧金山、芝加哥、加尔各答、悉尼、蒙特利尔、墨西哥城、巴黎等地办事处。此外,国宣处还在海外组建“别动队”,“这些人直接受命于国宣处总部,在国外进行独立的个人宣传活动,如搜集情报,在大型集会上演讲、游说、募捐”⑤。

整个抗战期间,除国际宣传处专门负责国民政府国际舆论动员外,国民政府外交部亦承担部分国际舆论动员的任务。外交部的国际舆论动员工作主要集中于情报司和各驻外使领馆。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情报司受到经费拨付和人员配置的限制,工作难以迅速拓展,只能由各驻外使领馆兼办。至1940年,外交部的国际舆论动员工作有了一定进展,编辑出版英文版中国年鉴、英文周刊和英文版现代中国丛书,并“编辑西方宣传专册”,“联络中外著名报社及通讯社,使对我作公正宣传”⑥,“编发《国内要闻一周通讯》”,“资助中央通讯社摄影部及中国新闻摄影社,摄影对外宣传照片”,“就国内重要政情军讯等,撰拟中西文字新闻稿,拍发宣传电,在国内外宣传”。至1942年,情报司开始建立起“独立之情报网”,“以自由西报记者名义于古比雪夫、纽约、堪培拉、奥太瓦派遣专员办理情报工作”⑦。1943年,外交部将情报网的范围扩大至瑞士、伦敦、安哥拉、里斯本及印度五处,并改后五处的特派员为“新闻专员”,一年拨给经费120万元。为进一步加强国际舆论动员工作,自1943年起,外交部尤“重于对美国、近东、南美诸国及对敌之宣传”,并且着手改善《自由西报》的工作,继续“协助纽约中国新闻社及驻外各通讯员开展对美及对其他各地宣传”,进一步“充实世界社,积极对轴心国之宣传”,并“建立驻外使领馆无线电通讯网,灵通宣传电之”⑧。

国民政府进行国际舆论动员还大力依托国民党海外部和各驻海外党部。国民党驻海外党部的触角延伸极广,能够达到政府驻外机构所无力达到之处,他们在海外编印党报和侨报,对基层宣传力度极大。如1941~1942年间,中国伊斯兰教领袖之一吴建勋就曾以“中央海外部南洋西亚及北非各国党务特派员”的身份,访问南洋和中东的10余个伊斯兰教国家,“谒其君主,近其民众”,“推进国民外交,联络各民族感情”⑨。吴建勋足迹所达的这些国家中往往中国驻外机构未曾设立或不太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机构工作的不足。

抗日战争时期承担国际舆论动员任务的不唯上述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国民政府诸多军政要员及在海外的各界人士也参与了这一事务。此外,在国民政府的积极争取下,一些外籍人士和外国传媒也成为国民政府国际舆论动员的重要力量。

综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国际舆论动员,依国际形势之变化及战事之进程,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国际舆论动员的主要目的在于争取国际间的舆论同情与战争支援。为此,国民政府一方面呼吁国际社会主持正义,制裁侵略,“注重于明是非辨利害,俾中立诸强国断然下排击侵略者之决心”⑩;另一方面大量搜集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进行宣传,以证明中国上下一体的抗战决心及其持久性。由于此时美、英等国声称中立,忌讳宣传,国民政府在国际舆论动员方面主要是幕后操纵,采取不显露组织痕迹的隐蔽形式,以避免宣传的嫌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根据远东国际关系的新变化调整了国际舆论动员的策略方针,将过去间接的、隐蔽的宣传改为公开的、直接的宣传。此时,国民政府国际舆论动员的主要目的在于争取享受同盟国的平等待遇,提高国际地位。综合这两个阶段,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国际舆论动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广布国际宣传网,构筑自己的宣传阵地,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进行国际舆论动员,开展国际宣传的前提条件是要建立国际舆论宣传的平台,使自己的声音能够进入国际社会。为此,国民政府以文字宣传、广播宣传、艺术宣传等形式,广布国际宣传网,构筑自己的国际宣传阵地。国宣处成立不久即在汉口策动成立了中国国民外交协会,由该会自1937年12月25日起协助汉口市广播电台以国民外交立场对国际间广播英语演讲与法语新闻;1939年2月,中央短波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并于1940年1月由国宣处管理,定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英、日、法、俄等语言广播新闻类为主的节目;国宣处还与BBC、CBC、NBC、CBS等外国广播电台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相互交流节目。在文字宣传方面,国宣处在国外设立的办事处与所在地的民间团体广泛合作,出版报刊和宣传册。1938年4月,香港办事处创刊《战时中国》,香港沦陷后,该刊自1942年1月起在纽约印刷发行,从未脱期;纽约办事处成立不久即成立了泛太平洋通讯社,并创办英文半月刊《现代中国》;上海办事处利用公共租界的特殊环境,共发行12种对外宣传刊物,其中英语7种、法语2种、俄语1种、日语1种。电影是艺术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先后在美国上映《保卫我们的国土》、《热血忠魂》、《大无畏之重庆》、《中国反攻》等抗日题材的影片,其中,1941年8月,国宣处拍摄的影片《中国反攻》在美国6000家电影院上演,轰动全美。

二是注重军事行动与舆论动员的配合;以大规模会战吸引国际舆论视线。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援,有赖于自身的苦战与战果。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为抵抗日本侵略,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会战,吸引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友好人士的目光。美国记者斯诺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即驱车赶至,目击了二十九军与日军的激烈战斗。在当晚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斯诺质问日军头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为了寻找一个失踪的士兵,竟动用成千的兵力?斯诺对日军的质问,向国际社会宣示了日本制造事变的本来面目和中国抗日的正义性。蒋介石倾力在淞沪地区与日军会战,除了要引敌南下,打破其速战速决逼降中国的企图外,也因为上海是西方列强的经济中心,希望列强,尤其是美英,在其自身利益因日本的侵略而受到损害时,能干预战事和援助中国。会战持续了三个月,国际报道的文章比1919年协约国突破德国防线的报道还要多。美国人每天可读到日本人在上海用汽油弹轰炸中国老百姓的报道。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受惊的孩子在废墟上号啕大哭的照片,给人以强烈震撼。1938年6月至10月间,以国共双方共同接受的“保卫大武汉”为口号,中国军队进行了著名的武汉会战。此时,“大约有40名战地记者齐集武汉,报道这座城市的保卫战”(11)。他们的报道内容大都是揭露日寇的侵略罪行,赞扬中国军民的英勇精神。当武汉会战最紧张阶段,斯诺与周恩来、邓颖超、叶挺、郭沫若、郁达夫等中国各方面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还采访军界领导人,为1941年出版的《为亚洲而战》搜集了大量的素材。他坚信中国虽打了败仗,但处在得胜的一边。台儿庄大捷,美国记者采访后即刻致电本国报社,进行宣传。一系列大规模会战的展开,使抗日战争初期国际舆论的导向表现出了空前的统一,即激烈谴责和揭露日本的侵略暴行,对受难的中国表示深切的同情,鼓励和支持中国坚持抗战,积极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促进中国抗战情绪日渐高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三是不失时机地利用外交活动进行舆论宣传,影响各国政府的决策。抗日战争时期,宋子文以特使和外交部长身份长期驻美,亲自挂帅从事国际舆论动员。他以《青年中国报》、《国民日报》和中央通讯社及中国通讯社驻美国分社为宣传基地,大规模地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争取美国政界、财界、报界人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胡适赴美宣传,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国际舆论动员的一个大动作。1937年9月,胡适以北京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的身份赴美开展国民外交,行程1.6万英里,演讲百余次,大力宣传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决心,争取美国政府和人民的同情与支持。宋美龄的赴美宣传掀起了国民政府对美宣传攻势的高潮。1942年11月18日至1943年7月24日,宋美龄出访美国和加拿大,历时七个半月,行程5万余英里,多次发表演说。她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到各地,给无数美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美国舆论界激起了轩然大波。1943年2月18日,她应邀出席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并作了她最著名的演说,在美国政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此,美国人罗伯特·达莱克曾说道:宋美龄“鼓吹援助中国抗日的言论影响之大以致参谋长联合会议认为这可能动摇美国的欧洲第一的战略”(12)。

四是充分利用外籍人士和外国传媒的力量推进舆论宣传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在国际舆论动员方面采取间接、隐蔽的方针。在这一策略思想的指导下,国宣处在国外的办事处均聘请外籍人士主持,如纽约办事处由前美联社驻华记者李复负责筹办,伦敦办事处由伦敦《曼彻斯特导报》记者田伯烈和上海麦伦书院校长夏晋麟主持。这些外籍人员熟悉当地的情况,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颇具号召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国际舆论动员由间接、隐蔽状态转向公开化,各驻外办事处负责人也多改为中国人,但在技术方面仍借用外籍人士在其本国协助推进宣传工作。董显光对争取外国记者十分重视,他提出要变外国人的喉舌为“我们的喉舌”,变外国人的笔墨为“我们的笔墨”,要求国际宣传处要以“店员”对待“顾客”的态度来对待外国记者。1939年1月17日,蒋介石密电董显光,要他“对于美联社在港在沪人员尤应特别联络招呼,务使发出消息,有利于我”(13)。国宣处1940年度“劝说美国人士来华”的计划中的第一类对象,便是新闻工作者、作家、摄影师等,要“利用其以观察所得,为我宣传”(14)。为此,国民政府从以下方面尽力协助外国记者工作:派员引谒国民政府党政军当局及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派员引导外国记者参观内地各项新兴建设事业;派员陪同外国记者赴前线观察并介绍“晋谒”当地军政要员;派员陪同外国记者赴各地拍摄电影或照片;函请各地军政当局予以便利;代向军事机构请领采访证明书;核发摄影执照;为外国记者拍发电讯提供便利;设法予以生活、交通便利;尽量为外国记者新闻写作搜集材料,供其参考。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国际舆论动员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方针,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成为战时国民政府执行“争取与国”与“争取外援”的基本国策的有力保障。这一点,在对美宣传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在美宣传攻势强盛,使美国人对侵华真相知之甚少。由于受“孤立主义”思潮影响,美国政府和民众一度对华援助消极,美国的一些商人为牟取暴利,甚至不断地向日本供应石油、钢铁等物资,对中国的抗战十分不利。针对这一情况,国民政府于1938年初拟订了赴美宣传办法,核心内容是争取美国舆论的同情,促使美国对日实施制裁。经过努力,终于使美国政策有所改变,1938年6月11日美国开始对日实行“道义封锁”,禁运成型飞机和发动机。蒋介石则趁热打铁,于16日电令国民党“设法在美国宣传中国需要物资援助之意”(15)。针对美国在中日问题上采取“中立主义”的政策,国民政府一方面不断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另一方面又利用一切机会揭露日本称霸亚洲和世界的野心,使美国认识到其在太平洋的切身利益受到日本的威胁,从而放弃“中立”政策,制日援华。为此,国民政府在对美宣传上不遗余力,多线出击,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经过国民政府新闻宣传和外交的努力,1939年6月,美国首批援华物资卡车510辆、军布300吨运往中国。在援华的同时,美国亦开始采取制日措施,于7月25日宣布对日禁运汽油与废铁,次日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国民政府抓住这一机会,进一步加强与改善对美宣传,积极推动美国民间的援华制日运动,使美国援华制日的呼声日渐高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决策,援华物资不断增加。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国际舆论动员对于其争取享受同盟国的平等待遇,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产生了一定作用。1943年1月11日,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订新约,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随后,挪威、巴西、荷兰、比利时、加拿大等国也宣布放弃在华特权。中国正式跻身于“四强”(中、美、英、苏)行列,以大国身份出席开罗会议,发表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在宣言中以“我三大盟国”号称,宣告了维护中国权益的条款,如将日本窃取之中国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中国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依据联合国“大国一致”的原则,可行使否决权。当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不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恩赐,首先是因为“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人民不但在抗日战争中起了极大的作用,而且在保障战后世界和平上将起极大的作用,在保障东方和平上则将起决定的作用。中国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曾经作了伟大的努力”(16)。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但是,国民政府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广泛而有针对性的国际舆论动员,迅速将中日冲突诉诸国际社会,争取各国的同情,促使苏、美、英等国政府采取援华制日的政策和措施,最终推动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建立,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也是中国赢得大国地位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如引起巨大轰动效应的宋美龄访美,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使美国更加了解中国。《大公报》社评指出:“由于蒋夫人的华府之行,使新大陆人士能普遍地由心灵深处理解新中国的作战目的……点明了中国的世界地位。”(17) 国民政府在对美宣传中,明确地显示亲美情节,展示强大的综合国力,承诺战后将极力牵制苏联,维护美国全球及亚太利益,使得美国不顾苏、英反对而支持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以上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对外宣传和国际舆论动员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和专制独裁,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其在对外宣传和国际舆论动员方面所确立的“多作正面宣传、争取主动,以增加我在国际上的信誉”(18) 这一原则,不是立足于维护抗战大局,而是为国民党捞取一党之利服务,使“正面宣传”摈弃了民族大义,夹杂了党派的狭隘性和私利性,对于同情中共、有“左倾”嫌疑的外国记者的采访活动严加阻挠,甚至不惜歪曲事实大造反共舆论,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上同仇敌忾、全民抗战的整体形象,削弱了国际舆论动员的效果,削减了国际力量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在抗战期间亦作了大量国际舆论动员的工作,但本文主要考察当时国民政府作为中央政权在国际舆论动员中所起的作用。

②③《卢沟桥事件第十二次会报》,《民国档案》1987年第2期。

④⑤武燕军:《抗战时期的国际宣传处》,《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第119、118页。

⑥⑦⑧⑨陈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外交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275、277、285页。

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二四(2)宗70卷。

(11)[美]肯尼思·休梅克:《美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人》,郑志宁等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73页。

(12)[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下册),陈启迪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4页。

(13)(14)(15)《抗战时期国民党对外宣传纪事》,《档案史料与研究》1990年第1期,第84、85、83页。

(1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