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1:39:07

音美范文篇1

一、目标任务

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助力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建设,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教师技能和专业水平,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以课后服务为载体,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形式内容,支持体育艺术学科类指导中心辐射带动,引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特色社团,培育特长学生,创办特色学校,创新课后服务社会实践,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县教体局对全县中小学体育艺术课程开设、课后服务师资需求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积极动员有特长的家长、退休教师和社区、关工委、志愿者团体及高等院校等方面力量合作开展课后服务,也可引入具有一定资质和良好社会声誉、满足中小学生发展需求、服务供给能力强且入校人员品行良好、具有专业资质或专长的专业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和县教体局牵头,收集社会群团机构体育艺术人才信息,建立县域社会力量人才资源库。

(二)实施阶段。各中小学根据课后工作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一校一品一特色”,针对性的在社会力量、体育艺术人才资源库选聘专业人才,也可引入有良好社会声誉和专业资质的社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力量或团体参与课后服务,将拟选聘人员报县教体局备案。县教体局会同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对拟受聘人员资格条件、任务职责、考核管理、鼓励激励等进行具体明确。受聘人员、机构或团体经备案联审后与学校签订聘用协议,以一学期为一个固定周期。

(三)巩固提升。受聘人员、机构或团体接受聘用学校任务安排和教学管理,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从业要求,做到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各中小学校要切实加强受聘人员教学及工作过程中意识形态、师德师风、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管控。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合格根据双方意愿可以续聘,形成常态化的社会力量参与课后工作的机制。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教育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教体局局长、文旅局局长任副组长,教体局、文旅局、宣传部等相关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体局,办公室主任由教体局分管体育艺术工作的领导兼任,负责组织协调联系。

音美范文篇2

首先是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了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是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然后,把进度调慢,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这些他们喜欢的东西。例如,在上绘画课时,我不是给学生一个题目,规定他们去画什么,而是给学生提一个要求,允许他们大胆的去画、去表现自己的创作思路。并且通过多媒体使学生多欣赏多观察,在每次上课时,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纠正、鼓励;而对一些画得好的学生则进行表扬,把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点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手工课上,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课外寻找内容。当学生看着自己的一件件作品,瞪大眼睛,或许他都不敢相信自己会做出这么漂亮的东西来,一下子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学习紧张的神经也放轻松了。现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而我上课也轻松了许多,或许这就是“寓教于乐”道理吧。

其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对学生创作美术作品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作画面就会显得呆板,相反,当学生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后画面就会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例如当教师提出画一幅幻想画时,有的同学就会想到遨游太空画面。这是因为低年级同学想象力的火种是比较容易点燃的,他们经历的事情少,对世界的许多认识不得不靠想象来填补空白,在电视事业发达的今天,屏幕上各种形象更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

再次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表现欲。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例如:可以得用投影、电视大屏幕电脑播放图像,从视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可以播放古筝、笛子之类的音乐,从听觉上激发。教学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环境等因素进行协调统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所以只有让学生在自己高高兴兴地参与实践中,才能使得他们的思维高度集中,创新的火花迸发,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课堂知识掌握了。

一年级美术教学工作总结之二

岁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在这一个学期中,根据我校的实际需要,我担任了四年级的美术课。我对一个学期中的美术课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质工作,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领导的安排,工作上兢兢业业,爱校如家,对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美术教育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军装价值。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我还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机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音美范文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教学艺术

在社会极为关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学校及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音乐教学课堂及课外艺术活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忽视教学艺术,部分教师不能理解教学艺术的实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简单,不能创建音乐课堂情境,更不注重相关教学艺术的体现。因而,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收效甚微。笔者现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作简单论述。

课堂教学艺术的含义

在音乐教学中,同样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同的。一节优秀的音乐课,从设计到进行,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实质是教师自身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将教学规律与独创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音乐美感的教学过程。

教学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它是建立在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基础之上的一种素质,是教师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努力探索、积极创造而形成的宝贵财富。正确地运用教学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目的、过程、质量和学生情绪进行最优化控制。

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

(一)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学内容、环节、过程与时间的有机编排,它包括教学内容的深与浅、新与旧、难点与重点的合理搭配以及教学过程的动与静、开始与结束、发展与高潮的合理设计。

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环节所包含的展开与高潮的起伏变化,在整个课堂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节奏规律,一般遵循弱→强、强→弱或弱→渐强、强→减弱的变化模式。通常情况下,课程难点与重点不宜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应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有的难点与重点可重叠进行。根据教学需要,巧妙地设计和运用教学节奏,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对此具体要求如下:

适度的强调、语气和语言节奏语调是指语言的高低、强弱;语气是指语言的轻重缓急;语言节奏是指语调、语气及语速的变换规律。教学语言应该富有美感,语韵和谐,语气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使学生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适度,一般以让后排的学生能听清为宜。语调过高,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情绪,易感疲劳;语调过低,易使学生昏昏欲睡、兴味索然。语气要轻重适当,缓急协调,要与所表达的内容相一致,且根据年龄、课型的不同而相应变化。例如:安静的欣赏课与喧闹的器乐课语调高低要相应调整;一般内容讲解宜轻,难点、重点的强调要加重语气。教师应以强弱交替、快慢相宜、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避免课堂气氛僵滞呆板,充分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精练,逻辑严谨教师如何通过语言将诸多知识信息按一定顺序、层次讲述给学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语言中心明确、难点重点突出、条理层次分明。课堂教学开始时语言要短而有疑、短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快结束时语言要短而有情、短而有味,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语言富于感情,富于启发性教师的语言富于感情,这样才能使师生情感达到共鸣,从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态,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将教学的主要内容显示在学生面前。板书应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清晰的层次性,音乐课的板书则更应精炼,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音乐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科学、准确。尤其在书写乐谱时,要防止差错。(2)文字简练、条理有序、层次分明。乐谱的位置要安排合理。(3)针对性强、色彩得当,音符与乐谱线要色彩分明。(4)书写要工整、规范,谱例要规范、美观。

通常教室的黑板各学科兼用,既要板书,又要抄谱例等。若不精心设计,会造成版面的杂乱无章,影响授课效果。因此,设计好每一节音乐课的板书,使其清晰、直观,是确保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节成功的音乐课要有良好的开端。不论是以情导入、以理导入,还是以疑导入,都要给人以美感或新奇感,调动学生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学过程要环环紧扣,教学内容要丰富有序,结束时要留有思考回味之余地,给人以美的遐想和有益的启示。

音美范文篇4

为了解中小学音乐、美术学科新课程实验情况、存在问题及困难,我们对区38所初中、小学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小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调研的学校对新课程实验给予充分肯定,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实验教师和学生对新教材给予高度评价,学生非常喜欢上音乐、美术课,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材

1、师生普遍认为音乐、美术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版面设计活泼、美观,贴近学生欣赏心理,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喜欢翻看教材,达到乐学的目的。

2、教材内容:①贴近学生生活,寓人文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单元主题内容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动形象的道德与思想教育以及多元的音、美文化等。②教材内容将音、美知识、技能融入各项实践活动之中,蕴含着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③富有时代气息的选材和设计,体现了现代科技赋予音乐、美术学科的时代特色,增强了学习成就感。

(二)关于课堂教学

从课堂教学反映出大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较快,新课程教学研讨氛围非常浓厚,能体现新的课程观和新《课标》精神,表现在:①能树立目标意识:由重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重视情感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②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本理念,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体现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互交流,并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③体现了以兴趣为动力,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等。

(三)关于课堂教学效果

从课堂效果上,我欣喜地看到以往较少有的课堂中师生真情投入、融为一体、活跃的课堂气氛,特别是初中学生能大胆地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集体合作和学生创作的感人情景。学生真情投入学习艺术、表现艺术、探索艺术的情绪很高。

(四)关于学校设施

部分学校如国和中学、华山小学等已为音乐、美术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或实物投影仪,部分学校也打算在本学期或本年度为音、美教室购置多媒体教学设施。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校或教师对音、美课程实验工作存在着思想认识模糊,教育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音、美学科重视不够。认为新课程实验无非是用用新教材;对新教材的使用无非是换换教学内容;新课程主要是针对“主课”或考试科目等等。这些模糊的认识导致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偏离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部分教师对教材了解不透,对《课标》理解不深,特别是老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不够新颖,使用新教材力不从心。也有部分教师在创新面前畏难发怨,不愿吃苦,怕受麻烦,迈不出新路子,新教材老教法。

(三)少数学校硬件设施还达不到一般教学要求,音、美教学参考资料较少或没有,也为新课程实验带来了困难。

(四)部分实验教师工作量较大,有的多达每周20余节,少部分学校还存在小学一年级包班形式上课。实验教师没有更多精力致力于实验研究,给实验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五)部分学校对音、美教师教学考核,只停留在学生对双基内容的掌握上,捆住了实验教师创新教学的手脚,与音、美新课程目标产生了偏离,等等。

三、几点建议

(一)要加强实验过程的培训。实验教师要更细化地学习《纲要》和《课标》,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本学科实验工作目标要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出发,突出创造性,与相关文化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二)加强教研力度,合理利用教材,进行课题研究。

1、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定期进行交流研讨。要严格按照区音、美学科实验方案组织实验,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2、对实验教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培训与交流,采用内部交流学习与外出观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3、合理利用教材,精心构思设计每节课。

(1)音、美教师必须要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表现手段及相关社会文化等内容。以审美为主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以符合音美《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

(2)反复感受和体验,将教材内容融入内心体验之中,找到个人情感体验的兴奋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即要求教师对教材要反复琢磨,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或教师认为主要的关键点,发散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展开思考,并以此为主线筛选和组织教学。

(3)灵活运用、处理教材,适当扩充和删减、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尝试多种构思。如:可调整教材教学顺序,调整教学内容;又如:可根据本乡镇或地域音乐、美术文化习俗,选取恰当的角度或材料,进行富有特色的教学等。

(4)反思个人教育教学行为,与新《课标》进行对照并进行理论总结,提高思考认识。

(5)音、美教师要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音、美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如:合理、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教学,增加视听效果,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

4、带问题、课题进行实验,各校教师对新教材如何适应大班化教学及学生多元评价模式等作进一步研究和实验。

音美范文篇5

关键词:歌唱艺术,声音美、语言美、情感美、统一性。

一、声音美的传递

歌唱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人类出于本能的最原始的音乐表现。音乐的美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表现出来的,歌唱的声音美是歌唱艺术美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强调了以人声为基础的声乐艺术魅力。

歌唱艺术的声音美是通过完美的发音技巧来体现的。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或戏曲唱腔等,无不强调歌唱的声音美,而要达到歌唱的声音美,使歌唱美妙、技巧非凡,就必须刻苦地训练自己的歌唱技能技巧,提高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知识修养。若声音不美,再美的乐器伴奏,也不能达到歌唱美的高度。

歌唱艺术中美的声音是有生命、有活力、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美是由自然嗓音、科学发声和音乐修养,审美心境等因素构成的。天生的好嗓子是形成声音美的物质基础,但天生的好嗓子不会自然形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美的歌喉,它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声原理对其进行科学的训练,因材施教,根据各自的声音扬长避短,且对其进行音乐素养和审美心境的训练,使其具有科学的发声方法、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审美心境。正如一块好的宝玉要经过塑造才能形成好的成品一样。

只有用上歌唱所需要的呼吸和共鸣,嗓子才能发出歌唱所需要的美的声音。此外,歌唱活动中身体的放松、喉咙的打开、气息的运用等都是实现声音美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条件。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要有丰富的学习和歌唱经验以及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懂得在活人身上制造乐器的道理,从而实现歌唱声音美的完美传达。

音乐的选择是从心的,从着个人的情绪的,从着大家一颗追求美的心灵的,而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为着追求形式,追求声音的洪亮。我讨厌为唱歌而唱歌。因为每一段音乐,都是有情绪的,象文学作品一样,歌唱者要去解读他,才可以发现里面的生命。音乐是有旋律,有节奏,有强弱的。音乐同样是可以表现的。如果仅仅木讷的演唱,那就背离的音乐的本性。不能称其为真正的音乐。

在古文《列子·汤问》里记载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可想而知,美得歌声可以给人带来多大的震撼力。美得声音能给人带来美得享受。

二、语言美的桥梁

歌唱艺术是诗的语言和动听的旋律完美结合的艺术。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昆虫都能发出声音各异的鸣叫,鸟儿能有动听的叫声,各种乐器能够奏出美妙的音乐,但是,只有歌唱乐器能够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来,而其他任何乐器都不能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因此,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它使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是歌唱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公务员之家

歌唱艺术是美化语言的创造,歌唱渗透着语言,语言溶解着音乐。歌唱语言是说话语言审美强化和夸张,更具美的表现力。因此,在歌唱艺术的学习过程中,歌者不仅要深入剖析、透彻理解、努力发掘歌词的诗意美,同时亦要加强文学修养,不断地提高理解和掌握音乐文学语言的能力,了解歌唱语言的审美属性,充分调动歌唱手段和优势,将歌唱语言美完美地表现出来。

很多人是因为语言的美从而感受了音乐旋律的美,那一句句优美富有意境的歌词,让听者充分感受到了旋律的语言相结合的强大,也充分彰显了作曲者的心境,当人世间所有的情感都通过那七个音符和一些文字表达的淋漓尽致时,我们不得不被这种美给震撼。当然,在空间的意义上,词作家并不关心世界的全部,而只是专注于其中那最能触动情思、凝聚情思的一点,然后在时间中展意驰情。因此,老练的词作家对空间的“占有”往往并不贪婪,有时仅仅是一种色彩、一分光亮、一点声音就可能成全他们完成一件艺术佳构。在歌词的创作中,“形式”的意义尤为重要,因为歌词不是情感体验的“外露”,而是情感体验的“表演”。

歌词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在歌唱艺术中,尤其要注重努力发掘歌词的内涵,揭示歌词所要表达的主题,展示歌词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境。语言具有风格特征,歌唱语言的风格是由歌者来处理和掌握的,歌者可以根据内容、题材的不同,决定歌唱语言的风格。如有些民歌在演唱时就可以用地方色彩浓郁的方言,这样语言风格与歌曲内容一致,同时也充分表现了方言所特有的语言风格美,而歌曲的地方特色和韵味亦可以淋漓尽致地宣扬开来。语言美的前提是字与腔的完美统一;字与腔共同担负着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字要吐得清楚,同时又要得到好的共鸣,即“字正腔圆”。清晰、生动的语言是刻画艺术形象、塑造音乐主体的重要因素。在歌唱语言美的塑造过程中,歌者要根据歌词的内容、形式、韵律、节奏等方面的要求以规范的语言和生动的感情朗读歌词,通过朗读细心揣摩歌词文学语言本身的内在韵律,体验歌词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特点,把握歌词的整个语气、语调、情绪和语势特点,然后再将这种特点与曲调美结合起来,使歌唱语言更具个性美,以强化歌唱语言的美感,更好地向观众传达歌唱艺术的语言美。

而歌词却和诗歌不一样,从交流的观点看,诗歌似乎更强调创作的敏感性与作品的关系,强调情感表达者与情感的关系;而歌词则更强调情感倾吐与情感接纳的关系,强调作品与作品接受者的关系。因此,诗更倾向于心灵的独步,而歌词更倾向于心灵的交流;诗更多个人化的成分,而歌词则更多公众情绪的表达;诗更倾向于雅致化,歌词更倾向于通俗化。歌词与音律的结合把我们带入了音乐的另一个层次。

三、情感美的渲染

歌唱艺术中,声音是表现情感的条件,情感是声音的主题。演唱者的情感体验是歌唱艺术情感美的基础,我国古代乐论《乐记》认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以说是音乐美学史上关于歌唱情感美的最早的精辟论述。实现歌唱艺术情感美的传达,不仅要求歌者深切体验歌曲的情感,而且要切实体验词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情感内涵。“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只有声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歌唱艺术的情感美。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以独特的形式和技巧反映生活。因此情感与形式在任何艺术中都是固有的、内在的。如果对作品形式所含的内在情感理解和体会得越深,那就越能充分的表现出音乐的韵味和魅力。相反,如果只掌握了表现作品的形式和娴熟的技巧而没有情感,那就只能像钟摆一样机械地表达作品的形式涵义,由此带来的效果是乏味的,难以打动听众。

歌唱者的情感和情绪具有感染性,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正是情感、情绪的感染功能,才能以情动人。任何一首歌曲都是表现特定的情感,为满足人们的感情的一种需要而创作的。像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者在演唱时,既要把种植葡萄和培育爱情联系起来,又要把纯真爱情和建设家园、保卫边疆联系起来,还要把创建美好生活和民族风情联系起来。只有如此,歌中葡萄小苗的栽培,藤蔓的缠绕,果实的成熟和“心儿醉了”,才更具情感的层次、深度和回肠荡气、撼人心魄的魅力。因此。歌者在演唱时要反复体验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意境,从情感内涵上去把握音乐作品,使这种情感内化为解释音乐作品的能力,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受到“撞击”,产生共鸣,形成一种表现的欲望,然后用歌唱的技能、技巧将其表现出来,把这种情感传达给观众,让观众也产生共鸣,这是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和传达歌唱艺术情感美的重要方面。

正确地把握情感。贵在真实自然。通过艺术化的真情实感去打动观众,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只有艺术地、富有感情地去运用歌唱技巧,才能赋予歌唱技巧以无穷的生命力,才能更充分地去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歌唱艺术的情感不是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也不是具体的思想。而是一种感觉,是可以体验的,也是可以理解和交流的。为了充分表达歌唱艺术的情感,歌者不但要注重声音表情、语言表情、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的协调统一,而且要实现彼此的融合,才使歌唱艺术生命更具美感,更加生动感人。

四、意蕴美的展现

音美范文篇6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古诗英译

古诗语言精炼,意蕴深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指出,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将英译古诗带入英语课堂,开展古诗双语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能加强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2020年中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许渊冲翻译的《古诗里的核心词》,该书是专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古诗词中英双语读本,收录了109首义务教育阶段的经典古诗词。本文将结合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对书中的英译古诗进行赏析,探究“三美论”在古诗英译中的体现,以及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指导作用。

一、“三美论”概述

“三美”一词,出自鲁迅先生的《自文字至文章》:“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毛泽东诗词的过程中,将鲁迅在文学创作中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中,就成了译诗的“三美论”。诗词翻译中的“意美”,指的是要再现诗的内容与情感;“音美”,指的是“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许渊冲,2006);“形美”要求译诗形式与原诗形式尽量对等,或对照英诗格律再现中诗结构。“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三足鼎立的,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许渊冲(2006)清晰地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许渊冲教授始终致力于将该理论应用到诗词翻译实践中。

二、古诗英译中“三美”的体现

(一)意美

意美,包括原诗内容及诗人情感。古人云:诗以道志。意思是诗可以用来表明志向和抒发情感。“志”在诗中表现为一种“意”,根据诗词中所描绘的境界、情景、形象,将这种“意”与之融合,成为一种意境(于华东,2008)。清代王夫之在其诗论著作《姜斋诗话》中写道:“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由此可见,作诗为文,重在立“意”。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能仅满足于口头背诵,更要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真挚感情以及所要传达的“意”。许教授的译文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意美,学生先理解原诗,再品读译诗,有助于加深对“意”的感悟。例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FishinginsnowFromhilltohillnobirdinflight,Frompathtopathnomaninsight.AlonelyfishermanafloatIsfishingsnowinlonelyboat.《江雪》这首诗写于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期间,诗中的“孤翁”正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此时柳宗元仕途失意,谪居异乡,心中倍感惆怅寂寥。在《江雪》中,他巧妙地运用了中国艺术创作中常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法——留白,描绘了一幅寒江独钓图:冰天雪地下,千山素裹,鸟绝迹,人影藏,唯渔翁一人,披蓑衣,戴箬笠,独坐孤舟,自钓于寒江之上。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借用“千山”“万径”“渔翁”“孤舟”等意象,呈现出了苍凉、寂静、虚空的意境,全诗共二十字,无一字抒情,却句句蕴藉着孤寂冷清之感。原诗首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来表明山径之多,“千”“万”是虚指,许教授并没有直译,而是保留了“山”和“径”这两个意象,将“千山”“万径”处理成了“fromhilltohill”和“frompathtopath”,这样学生就能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群山连绵、山径迢迢的大景别。第三句中“蓑笠”指的是用草或麻编织而成的蓑衣与斗笠,渔夫、艄公或农民常用来遮风挡雨。“蓑笠”有时还可以指代人,如南宋词人王炎在《南柯子·山冥云阴重》中写道:“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这里的“蓑笠”指的就是戴着蓑笠的农民。西方文化中并没有“蓑笠”的概念,许教授便将“蓑笠”和“翁”这两个意象合二为一,处理成了“fisherman”,对学生来说既清晰明了,又简单易懂。在“path”和“hill”构建的大景别之下,“fisherman”只占据了画面的一小部分,清冷、萧瑟的意境油然而生。第四句译诗并没有把“独钓”处理成“副词+动词”的结构,“钓”的主体是“蓑笠翁”,所以译文直接用名词“fisherman”做主语,后置定语“afloat”是增译内容,既能使译文押aabb韵,传递音美;又能展现孤舟立于江面的漂浮之感。

(二)音美

汉语是高度音乐性的语言,诗歌更是如此,中国古典格律诗词将汉语诗歌既脱离音乐又把自身音乐化的特性演绎到了极致(王光英,2011)。古诗在押韵、对仗和平仄等方面格外讲究,因此才能“韵”味十足,读起来朗朗上口。许渊冲的英译古诗词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中文古诗词具备的语言凝练和音律优美的特点,是培养学生语音和语感的优质课程资源(陈贤德,2021)。兹举一例说明,例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SpringMorningThisspringmorninginbedI’mlying,Nottoawaketillbirdsarecrying.Afteronenightofwindandshowers,Howmanyarethefallenflowers!许渊冲(1983)在其文章《再谈意美、音美、形美》中写道“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如果译文不押韵,就不可能保存原诗歌的风格和情趣”。《春晓》原诗节奏清丽明快,一韵到底,流畅自如。除第三句末字无需押韵外,其余“晓”“鸟”“少”均押在“筱”字韵。英语中同韵词较少,多为多音节词,很难一韵到底。许教授在译文中使用了两行转韵(aabb),“lying”“crying”押尾韵/ɪŋ/,“shower”“flower”押/aʊə/。《春晓》虽是写景,但诗中并没有出现视觉形象,鸟鸣声、风雨声是听觉元素,诗人通过“闻啼鸟”写雨后春晨,从“风雨声”联想到雨夜落红,由此抒发伤春惜春之情。许教授将“啼”字译作“crying”,听起来就像嘤嘤鸟鸣,清脆悦耳,和谐动听。后两句“shower”“flower”中的元音/aʊ/和/ə/的发音位置处于口腔中后位,声音比较低沉,仿佛像是诗人对春光流逝的哀怨和叹息。此外,“shower”的发音类似形容雨声的象声词“萧萧”,给读者的感觉就像是细雨如淋浴一般连绵不断,视听效果一并加强。除押韵外,节奏和平仄也是使得古诗富有乐感的重要因素。平仄指的是用字声调,平是平直,仄是曲折。平声与仄声交替出现,诗歌才会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从而表达诗人或激昂、或苦闷、或喜悦、或哀伤的情绪。按语言意义划分,《春晓》的诵读节奏应该是2—3,全诗押仄声韵,平仄安排是“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英文中没有平仄,但单词音调的轻重抑扬也能构成语流的跌宕起伏。用抑扬之长补平仄之短,正契合许渊冲教授提出的“扬长避短优化论”。《春晓》译诗每行四个音步,每个音步都是抑扬格,节奏平缓顺畅,对学生来说易学易记。

(三)形美

形美,即形式之美。朱光潜(2009)在《诗论》中写到:“形式可以说是诗的灵魂”。古诗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篇幅固定、对仗工整、平仄严谨等方面,如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字,颔联与颈联对仗,平仄格式必须符合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四大基本句型中的其中一种。英文诗的形式主要指诗行与韵系的传统安排(彭孝章,1987)。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hakespeareanSonnet)的形式是十四行抑扬格五音步,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中诗和英诗在形式上有很大不同,译诗应尽量缩小这种差异。虽然在“三美论”中“形美”的地位稍逊于“意美”和“音美”,但其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三美”齐备才是中诗英译的最高要求。例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AQuatrainBemanofmenwhileyouarealive;Besoulofsoulse’enthoughyou’redead!ThinkofXiangYuwho’dnotsurviveHismen,whosebloodforhimwasshed.这首诗写于靖康之变后的第二年,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建康出现叛乱时缒城而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羞耻,行至乌江时,她想起项羽垓下兵败后就是自刎于此地,遂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李清照借项羽“拒渡江东”一事来歌颂他的英雄气概,同时讽刺南君臣廷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行径。原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共二十字。译诗同样只有四句诗行,除第三行单词数为七个外,其余三行每行都是八个英文单词,虽用词量少,但词词精炼、句句达意。原诗前两行用到了对偶的修辞。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黄志浩(2002)在《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中写道:“所谓对仗,顾名思义,是指出句与对句像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它要求字数相等,语义相对,平仄相反,词性相和,结构相同”。诚然,英文中没有对仗,但有一种与之相类似的修辞格叫antithesis,汉语亦作“对偶”,或“平行对照”,由结构对称的词语,分句或句子排列而成,语义相对或相反。在《夏日绝句》译文中,许渊冲先生将原诗的对偶句处理成了“be+名词+of+状语从句”的结构,单数man与单数soul相对,复数的men与复数souls相对,连接词while与连接词e’enthough相对,形容词alive和形容词dead对应。此外,由于英文中存在大量多音节词,相比于一字一音节的中文诗,英诗对偶句并不能总是实现词数相等,但许先生译文中的出句和对句每行都是8个单词,充分做到了与原诗形似,再现其形式之美。

三、结语

古诗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双语诗词,既有助于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又能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延伸语言实践范围。古诗含蓄隽永,高度凝练,意境丰富精深,只有在“三美论”指导下的译文,才能让中外读者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使中国成为文化强国。正如许渊冲(2020)在为《古诗里的核心词》作序时写道:“若是中国的学生都能背诵这些中英诗词,就可以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外国学生也能背诵这些中英诗词,并能实际运用,那么,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可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陈贤德2021《许渊冲英译古诗词运用于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实践及其价值分析》,《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第6期。

黄志浩2002《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彭孝章1987《试谈英文诗》,《浙江大学学报》第1期。

王光英2011《古诗词音乐性与审美教学》,《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许渊冲1983《再谈“意美、音美、形美”》,《外语学刊》第4期。许渊冲2006《翻译的艺术》,五洲出版社。

许渊冲2020《古诗里的核心词》,中译出版社。于华东2008《诗词创作中的意境与语言艺术》,《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期。

音美范文篇7

而这一切独特性都构成了译诗的困难。“读诗难,写诗难,译诗更难。”因为翻译就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是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拿唐诗英译来说,唐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高。很多唐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它不知勾起了多少异乡游子的思乡愁肠。诗中的“月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月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纯洁的象征,人们常常用“皎洁”来形容月光之亮;同时,月光又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是故乡的化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难怪冰心在美国求学时最不忍的就是看到天边的一轮满月。然而,月光(moonlight)在英文中却没有这层深意,相反,在英国的俚语中,该词有乘黑夜逃跑之意:e.g.

moonlightflit,另外,该词用作动词还有身兼二职之意:e.g.moonlighting。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月圆之夜是鬼哭狼嚎的不祥之夜,因此,moonlight有一种疯狂,虚妄之意。这与中国人心目中的“月光”相去甚远。把它翻译过来,诗意当然就大打折扣了。就诗的句法而言,该诗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主语:谁的床前?谁在怀疑映照在地上的月光是寒霜?谁在望月?谁在思故乡?可以是我、你、他、她、我们、你们、他们。对比英语,英语的句子中主语是不可以省略的,这就构成了翻译的困难。②一般译者总是要加上主语“我”,如Arthur

Cooper所译的:

1)Beforemybed

Thereisbrightmoonlight,

Sothatitseems

Likefrostontheground.

Liftmyhead,

Iwatchthebrightmoon,

Loweringmyhead,

IdreamthatI’mhome.

应该说ArthurCooper的译文基本上做到了对原诗内容的忠实,或者说达到了“意美”的传递,但却未能做到形式上和音韵上的和谐统一,即形美和音美。他把原诗四句拆成八句,而且原诗固有的由平仄和尾韵构成的很强的音乐感完全荡然无存了。相比之下,许渊冲的译文则更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形美”和“音美”:

2)Abed,Iseeasilverylight,

Iwonderifit’sfrostaground.

Lookingup,Ifindthemoonbright;

Bowing,inhomesicknessI’mdrowned.

许渊冲在他的《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指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③但在他看来,“三美”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我认为不无道理。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要想百分之百地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音美”。汉语和英语有很大的不同。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汉语的四声构成了发音的抑扬顿挫,产生了一种音乐的特征。难怪外国人说学汉语好比学唱歌;同时,汉语基本上是单音节,在1300多个单字音节中,除去四声调特征以后,只有429个音节,它们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组。而英语是重音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英语单词多是多音节,英语中约有1200个音节,有重音,但没有四声。由于语音的特性,汉语诗歌的格律为“平仄律”,英语诗歌的格律为“轻重律”。利用发音的特点形成的语言游戏很难英汉互译。④象王融的《春游回文诗》:

正读: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

倒读: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

又例如乾隆题在鼓浪屿的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而能对出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的,也只有才子纪晓岚了。同样,英文里也有绕口令,如:“The

sixthsicksheik’ssixthsheep’ssick”和“Madam,I’mAdam”。此外,汉语利用单音的特点喜用叠韵或双声,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林语堂曾将之译作“so

dark,sodense,sodull,sodamp,sodank,sodead.”⑤他也只用了十四个单词,其中七个押“d”的头韵,应该说是绝配了,可是比起原文来,总归还是缺了那么一点点韵味。所以在我看来,诗歌的不可译性主要是指“音美”的传达方面。

至于“形美”,也是诗不可译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唐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来写作的,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在字句方面,每首限定八句,五字一句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字一句为的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亦然。除去节奏和用韵,唐诗还讲求对仗,即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词义相对。如“昔”对“今”,“日”对“月”,“上”对“下”,“出”对“入”等等。这一点恐怕再高明的译诗高手也得“望洋兴叹”了吧。另外,由于汉语少有词汇的曲折变化,而词性的转换频繁。例如“上”,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也可以作形容词,与“下”相对,还可以作副词,用在动词后,如“爬上山顶”。而英语的词性转变远不及汉语灵活。这一切都构成了译诗的困难。苛求字字对应,除非硬译,那就免谈了,因为那样译诗法,简直就是糟蹋原诗。

真正的译诗,在我看来,就是努力用另一套语言系统来再现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境”。这一点较之“音美”和“形美”来说,相对比较容易办到。因为“意美”指的是语言的深层结构,即“语言背后的语言”。不管人们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背景有多么大的差异,人们对于自身以及对与世界的认识过程还是相似的,是共通的。这才使得翻译成为可能。音乐之所以被称之为世界的语言,正是因为它跨越了语言的障碍,以直接的方式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听者的共鸣。而诗歌的真正音乐是它的诗意。一首好诗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和感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多么凄美的意境!又如王籍的“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多么恬静的画面!美国诗人庞德(Pound)不懂中文,却深深被中国唐诗的意境所打动,发起了新诗运动,开意象诗之先河。从他的诗中,我们不难觅到汉诗的踪影。如他的代表作“In

aStationoftheMetro”(在地铁车站):

InaStationoftheMetro

Theappari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

Petalsonawet,blackbough.

(人群,几张脸忽隐忽现;

阴湿的嫩枝上几片花瓣。)

WilliamBlake在“ToSeetheWorldinaGrainofSand”中这样写道:

Toseetheworldinagrainofsand,

Andaheaveninawildflower;

Holdinfinityinthepalmofyourhand,

Andeternityinanhour.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

刹那含永劫。)

这首诗与中国宋僧道灿的重阳诗句:“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⑥看来不论古今中外的诗歌有多么大的差异,其真正的灵魂——诗意是共通的。“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大概,就是谓此吧。

总而括之,译诗之难,难于上青天。要做到“音美”,“形美”和“意美”三者兼顾是很难的,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相对来说,音美最难传达,形美其次,而意美再次。而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因为它是一首诗的灵魂。真正的译诗,应该努力用另一套语言形式来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意”。正如同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那样:“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最后,我想引用莎士比亚的Sonnet

18中的最后一句来结束此文,用来为所有那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译诗之“无冕英雄”而道声喝彩:

Solongasmancanbreathe,oreyescansee,

Solonglivesthis,andthisgiveslifetothee.

(只要人们能够呼吸,双眼能够看得见亮光,

这首诗就能够永存,使你的生命万古辉煌。)

注释

①引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00页。

②④引自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348页。

③引自许渊冲,“谈唐诗的翻译”,《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第408页。

音美范文篇8

关键词:习语翻译;制衡机制;代偿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两种语码间的转换,也就是用一种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以达到传输信息、传达意义和促进交流的目的。因此,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符号转换就成了翻译的主要社会功能。然而两种语言符号不能一一对应怎么办?而事实上,这种不对应是相当普遍的。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各自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而习语的产生过程也使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域色彩,这就给习语的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制衡和代偿英汉习语翻译中原文之美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一些灵活的方法去补偿,将信息的流失减到最低程度,而去最大限度地留住原文之美。翻译本就有一个制衡机制和代偿体系,进行着代替和补偿,达到不等而等、不忠而忠的制衡效果,使不完全美趋于完美。

1.音美。语言内在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上,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陶冶读者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Thesixthsicksheik’ssixthsheep’ssick.译成“第六个病酋长的第六只羊病了”,语义上虽然符合,却没有传达出原文的音美,而译作“四只狮子私吃四十只涩柿子”语义上虽然不等,但表现了原作传达“绕口令”的音美意图,不失为音美的翻译。所以,在民歌、谚语的翻译中,应该注意押韵。如:

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

一天一个果儿,不用去诊所儿。

2.形美。习语中某些抽象的语义可付诸可感系数较高的具体形象来呈现,即通过具体新颖的语言活力,来传达形象美感。有些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可直接移植。英国的历史与我国的历史虽然不同,但其中有些历史事件有点相似。例如我国战国时代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楚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打胜战决不回头,故有一习语曰“破釜沉舟”。英国曾一度被罗马帝国统治,当时的罗马统帅凯撒大帝渡过庐比孔河(位于意大利中部)时,立即把船烧毁,表示决一死战、有进无退的决心,故也有习语“CrosstheRubicon”或“burnone’sboats”,这样既保留了意义,又再现逼真的形象美。有些习语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修辞手段,只有牺牲原文某些形式上的个别因素,将原文的形象更换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也能很好地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折射出其内涵。如:likeacatonhotbricks常用来指人的内心“局促不安”。该句的形象是一只热砖上的猫,这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这样的译文虽然只是被作了个小小的“外科手术”,但原语整体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译文中得到了完美的再现。

3.意美。意美是指深层结构,即原文的意旨,而翻译作为一种双语活动,既是语言的转换,又涉及文化的移植。对于英汉习语中的非对应关系的习语,无论在意义还是用法或是文化特征上,都毫无共同之处,它们有各自的含义和用法,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色彩,翻译时可采用音译兼加注法,来代替和补偿原文之意,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班门弄斧”译为:to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其中LuBan,themastercarpenter属于增译文字,其在英语中没有,如果不补上注释,英国读者不一定知道“鲁班”是中国木匠的鼻祖,能工巧匠的代名词。补上注释以后,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顿时变得通俗易懂。

习语是各民族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要准确地将原习语的各种信息都传译到译文中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翻译既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又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译文的优劣体现在这种选择和再创造中,这就要求译者要有灵活驾驭各种翻译方法的能力,有深厚的双语功底和强烈的审美意识;同时,译者还应考虑读者的可接受度,这样才能真正译出顺畅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音美范文篇9

一、综合工作

1.做好体育艺术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做好体育、艺术特色学校跟踪培育、培养、督导管理工作。

2.对全市中小学体音美开课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督促各学校开齐、开足体音美课程,体音美教师专任专用。

3.对全市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活动。

4.指导和督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强化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措施,认真做好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工作。

二、学校体育工作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省教育厅下发的《省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等有关文件精神,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保证开足上好体育课,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我市学校体育工作。

1.积极开展中小学阳光大课间评比活动,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落实,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积极开展体育、艺术2+1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推动我市学校体育、艺术2+1特色项目发展,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新局面。

3.全面启动校园足球活动。

4.举办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5.积极组织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中小学体育业务培训活动。

6.组织全市中小学生篮球赛及各类体育项目的校园联赛。

7.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科学安排体质监测项目,人人参与达标活动,认真测试,上报体质健康数据。

三、艺术教育工作

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把艺术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认真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督促检查学校开齐开足开好音美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努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1.结合体育、艺术“2+1”工程要求,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艺术社团建设,进一步创新思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活动,发动师生广泛参与,在普及中突出学校的艺术特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体育艺术2+1的达标考核方案并开展达标考核。

2.举办全市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四、学校卫生工作

1.深入贯彻《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导和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学生近视眼及各类传染病预防知识、学生膳食营养和食品安全常识教育。组织开展食品安全进学校、爱眼及爱牙日、洗手日及学校艾滋病防控知识宣传周等各项宣传活动。

音美范文篇10

依照市教育局《关于年“教师培训年”活动实施方案》具体要求,根据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教师培训年”活动的精神。市教师进修学校精心准备,认真落实“教师培训年”各项培训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市获河南省“教师培训年”活动先进单位,市教师进修学校获市“教师培训年”活动先进单位,这些成果的取得,原因是多方面的现总结如下:

齐抓共管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

一、领导重视。

一直以来都走在全省的前列,市的教师培训工作多年来都非常重视教师培训工作。而对于“教师培训年”活动我市更是高度重视,为了保证教师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果,市建立了教育局组织领导、进修学校统筹布置、各乡校(园)协作配合”联动机制,上下齐抓共管,团结协作,这是市“教师培训年”活动取得巨大成果的前提。

市教育局的主要领导和主管科室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年”活动,首先。培训前认真准备,培训中督促检查,培训后全面总结,接到省市有关开展“教师培训年”活动的有关文件后,局长会议研究确定了市“教师培训年”活动方案》并迅速在全教育系统布置安排,要求各校都制定了各自的实施方案,并在广大教师中传达,做到思想有准备、工作有措施”培训活动开展期间,教育局领导经常深入培训班做报告、检查慰问,这些都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对于保证学员的缺勤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培训结束后,市教育局对“教师培训年”活动进行总结惩处。

市教师进修学校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培训前在师资准备、教学设置准备、教学方案的制订都认真落实到位,其次。培训中,大胆管理,严格要求,培训后健全档案。进修学校的得力工作是培训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

各受训单位通力合作是培训工作的有力保证,

第三。各受训单位在思想发动、人员布置、督促检查都认真配合。

二、加大经费投入是教师培训年”活动的强有力保证。

市教育局加大了培训经费投入,教师培训年”活动中。有力提高了受训教师的积极性,改善了办学条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包括培训费和书费全免,

(一)培训免费。教师培训年”活动的所有培训全部实行免费。这样就减少了广大教师的负担,提高了大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购置和维护了电教器材,

(二)改善办学条件。年我投入1万余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改善了学习、办公条件。

三、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基础。

几十年来一直承担着中师教育任务,市教师进修学校与师范一门二柜。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由于发展幼师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大,学校建有三个网络教室,二个多功能演讲厅,两个音乐教室,音乐器材、美术器材、体育器材、电教设施齐备,这为各类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尤其是体音美教师培训和幼儿骨干教师培训中,这些设施发挥了巨大作用,一般的进修学校是望尘莫及。

四、加强师资培训是培训质量的保证。

各专业教师齐备,市教师进修学校现有教职工120余名。为了保证培训质量,除了选配最优秀的教师担任“教师培训年”活动的培训任务,还在师资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根据上级的要求,

1全部参与了省级师资培训。校先后派出了13人次参与省高校组织的班主任培训、体音美教师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师资班的学习。

校全部选聘优秀的小学教师任教。选聘的兼职教师是一支主要有省学科带头人、省级优质课教师组成的高水平的中青年教师,

2选聘了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凡是与小学教学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教师。业务能力强,理论水平高,非常逊色的完成了所承担的培训任务。

并与学员代表交流,

3加强培训的教研。所有的培训班开班前我都组织任课教师研讨交流。力争做到培训内容满足学员需要,培训形式适合学员要求,培训有实效。

五、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实效

根据培训的具体特点选择。对于每种培训选择何种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