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美文化艺术教育十篇

时间:2023-10-17 17:37:45

音美文化艺术教育

音美文化艺术教育篇1

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职业院校;教学成效

职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是从精神、心灵及智力等方面对他们教育和培养,促使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发展以及情感素质的进一步丰富和提高。

一、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抒感、陶冶情操

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学生在参与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从而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这种美不局限于感官上的享受,更在于心灵上的熏陶,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塑造完美人格。首先,音乐艺术教育内容来源于我国灿烂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通过学习音乐艺术教育素材,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祖国历史悠久、灿烂优秀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音乐艺术教育深厚文化内涵的作用。其次,通过参与音乐艺术学习,可以掌握音乐艺术的基础知识及审美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基础,也是挖掘和体现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最后,音乐艺术教育能够通过感官体验触动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促使其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美育”功能。

2.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发展人的形象思维

音乐艺术教育过程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审美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审美对象进行想象和创造。换个角度讲,音乐艺术教育有助于开拓思维,激发幻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艺术类学科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在专业领域获得突破性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在360学分的课程中选择72学分的音乐艺术及人文学科课程。这进一步证明了音乐艺术教育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3.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一。音乐艺术教育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等精神境界的教育。也就是说,音乐艺术教育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可以通过音乐艺术教育这个重要途径向学生宣传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用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去感化学生、教导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二、如何在职业院校中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成效

1.加强师资建设,改进课程设置

受各种因素影响,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比较紧张。这使得职业院校把资金主要投入到文化知识课程的建设方面。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职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师资建设比较落后,严重影响到音乐艺术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而且由于职业院校对音乐艺术教育的“轻视”,文化课教师占用音乐课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此,职业院校必须提高对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加大对音乐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改进和完善音乐艺术教育课程设置。首先,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艺术教师入职门槛,从根源上提升音乐艺术教师专业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聘请高水平音乐教师开设音乐课程公开演讲或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指导。其次,强制性要求每个专业都开设音乐艺术教育基础课及一些简单的实践课程。最后,合理划分音乐艺术教学课程学时,禁止其他文化课教师占用音乐课时间。

2.加强音乐艺术课外活动

一些职业院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但大多是讲解一些经典名曲,让学生欣赏。或者讲音高、音准、弦长、调式等枯燥的乐理知识。现如今,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更是音乐文化消费市场的一支主力军。由此可见,他们对音乐的喜爱程度。但他们却对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提不起兴趣。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落后,导致学生对刻板、单一的音乐艺术课堂教学产生抵触、厌烦心理。因此,职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接受音乐艺术教育,提高音乐自身音乐素质。开展音乐艺术课外活动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开展歌唱艺术比赛、歌曲创作大赛、音乐艺术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活动,不仅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把音乐培养成学生的终身兴趣。

3.加强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教研活动是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提高的重要依托。职业院校可以建立音乐艺术教育教研机制,为教师提供一个互相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成长进步的平台。比如,在教研活动中,可以音乐艺术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促使音乐艺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此外,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和吸收最新的音乐艺术教育理念和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进而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整体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音乐艺术教育,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当今社会,通俗歌曲与流行音乐“大行其道”,职业院校更要强化对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和能力,抵制通俗歌曲与流行音乐中一些不良内容的侵蚀。

作者:黄元 单位: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音美文化艺术教育篇2

    关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自1999年以来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文献研究也举起而上,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的数据显示,有涉猎“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课程”这样关键词的文章过万篇,可见,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处于上升阶段。基于从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教育以及音乐课程三者的关系出发,带着对音乐课程的教学疑惑,通过对近五年关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到了一些启示,大致涉猎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内容:

    1.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选取几位学者的实际案例调研分析,在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中反映出了以下问题:孟展《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现状透析河南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音乐教育》,文中提到:高职高专公共音乐课程普遍的两种授课模式,一是过于专业的教学;二是音像资料堆积的欣赏。在公共音乐课程体制从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例如课程开设单一、没有固定教材、授课内容随意、缺乏标准的指导性纲要。曾姝《高校公共音乐课探究》,通过数据调研得出:目前我国高校尚有56%-57%的学校未开设公共音乐课程。授课多按照普通本科院校和师范音乐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上课,授课形式基本是先声乐后器乐、先国内后国外、先小型后大型曲目。同时,高校音乐课程评价体系的缺乏,没有评价标准可依,无法判断是否符合音乐教育规律,导致授课随意,教学模式的单一,只重视技能知识的学习,造成了美育的缺失。裴洪胜《素质教育视阈下高校的艺术教育研究》提到:部分高校只重视专业建设与发展,忽视了艺术教育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得不到领导老师的重视,设置内容随意,在学校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恰当加入艺术教育的份额。王玲莉《湖南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研究》一文认为:音乐教师本身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在音乐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理念和意识,采用原始的直接传授音乐知识这种灌输性质的授课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高衡《浅谈高校综合艺术修养》提到:教学内容不应该单纯的讲解音乐知识。

    2.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改革建议

    孟展提出要进一步确立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中应有的地位,同时,完善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开设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兴趣培养课程,以达到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艺术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曾姝提出改革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要有创新,改变填鸭式教学,并结合各自专业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次,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适当融入通俗音乐,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评价标准。裴洪胜提出应重视团委与学生会的作用,多开展校园艺术节,增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胥佳《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探析》认为: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全面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及方法,发掘学生的音乐智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对学生进行多元式教学;加强教材建设,构建特色教材。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硬件、软件问题在教学当中,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有一些相关性的硬件与软件问题,如音乐师资队伍与教学设施的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学生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协调,学生音乐常识欠缺、音乐素质普遍偏低等。这些问题不是单一性,而是相互映射的。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思考

    基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要充分体现艺术修养的作用,是进一步吸纳公共音乐课程的改革建议?还是有所创新的加入新的教学内容、方法?笔者认为,只借鉴音乐欣赏作为载体还是有些单一,还应涉及美育的问题。美育(aestheticeducation),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寓教于乐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育的愉悦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既能给人以快乐,又能给人以教育,有吸引力。其任务在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这便与本文一开始提到彭先生认为的艺术修养内涵不谋而合。美育成为了提高人们艺术修养、审美修养、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看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是必须要涉及美育的问题。音乐欣赏(musicappreciation)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是对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就必然离不开对音乐各个门类基本知识、规律、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对优秀作品的艺术鉴赏实践操作,涉及音乐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方面。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鉴赏力,美育和音乐欣赏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美育作为理论的意识形态带给学生一种感性认知,那么音乐欣赏完成了美育的理性认知,让学生以实际的感性进入美的体验。通过具体的音乐欣赏,完成审美活动,反映美育的寓教于乐的特点,体现艺术修养教育的作用,达到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如何将美育、音乐欣赏溶于其中而得以实现?笔者认为,应该基于当下音乐欣赏课程的研究现状,吸取可借鉴理论,并结合美育思想,形成比较规范的教学标准。具体可以从以下层面进行:1.美育理论与音乐概论:美育理论涉及美育的性质、意义,美的内容与形式,审美意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内容,是传递给学生对于美的理性认知。音乐概论完成对于音乐基本理论的概述,是让学生对林林总总的音乐世界一个整体的把握。2.音乐门类的有效结合:可以从传统音乐、新兴音乐、与各专业结合的音乐、地方音乐四个层面出发,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的种类,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认识与自身专业有关系的音乐。3.以音乐历史发展作为线索,讲述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体现音乐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性知识。4.音乐资源的利用:利用音乐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将网络资源、历史文献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增长见识,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体现。5.音乐操作体验: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合唱、乐器演奏的艺术团体中,亲身体验,不仅使学生了解到音乐技术理论,包括乐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也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证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艺术细胞。

音美文化艺术教育篇3

一、高职院校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以音乐为教育内容的情感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和感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具有正确的美感判断,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塑造完美的人格,是一门综合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学科。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懂管理”的专门人才。艺术审美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音乐艺术教育是引导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和理解,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注重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增强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音乐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反映出校园文化和审美教育的完美结合,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并能陶冶情操

音乐艺术教育是使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来实施美育的过程。通过音乐的熏陶,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道德修养、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使其具有美的观念和意识。优美的乐曲,能够使人遐想到美好的事物,愉悦心情;绚丽的舞蹈,能够给人以美丽的享受;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能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健康积极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来表达日益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最直接、最玄妙、最淋漓尽致的一种方式。进行曲式的音乐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圆舞曲的旋律使人心胸开阔;小步舞曲的旋律使人兴奋愉悦;舒缓的夜曲旋律能够使人消除疲劳。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这种生理、心理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在不同种类的音乐中,内心的情感和心境得到了净化,从而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看、听、唱、想、动几种模式来完成,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这几种运动模式是时刻存在的。欣赏和聆听艺术作品,创作艺术作品,表演艺术作品,对音乐的学习和感知中无处不在,能够充分锻炼人的大脑的各种机能和身体的各种器官,从而起到开发脑功能、有益身心健康的作用。我国已有一批高等院校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省内的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医学院等院校,都开设了音乐类艺术课程。经过考察和调研,普遍认为,经常参与音乐艺术活动的学生头脑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突出。这就说明,艺术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而且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所促进。

(三)音乐艺术教育有益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素质的提升十分重要。利用社团活动,在高职院校中普及音乐教育是高职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一些特定的音乐教育模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智和情操。如合唱团是一种团体艺术活动,在训练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选拔和排练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通过节目的表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社交自信。

二、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全国的高职院校来看,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太乐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领导不够重视,认为音乐教育是专业的艺术院校应该重视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象征性地加入了一些艺术方面的教学。近几年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省教委的指示精神,辽宁省部分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艺术教育的一些课程。但是,院校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师资队伍良莠不济,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不平衡;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具有随意性和自发性的特点;教学上忽略实践教学环节等等。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较为关键的时期。

三、加强和改进音乐艺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工作全面发展

2010年,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十年来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提出了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明确了今后十年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教师要按照艺术教育发展新的十年规划和省级实施规划方案,明确艺术教育发展的目标,提升音乐艺术教育理念,努力推进音乐艺术教育的科学发展,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一)加强音乐艺术教育的实施,开设音乐类必修课和选修课

首先,设置多种类的音乐选修课和必修课,构建规范的音乐艺术课程教学体系。结合相应的专业设置音乐必修课。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欣赏》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音乐史》;艺术实践类,如《中国民族舞蹈赏析与练习》、《民族器乐赏析与练习》、《中国现在舞蹈鉴赏与实践》等。开设多种类音乐形式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多元化的音乐艺术形式。其次,改革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艺术实践教学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主导作用,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作为音乐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全校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艺术教育活动。聘请音乐艺术方面的名家、名师,定期开展音乐艺术方面的讲座,引导学生进入到高雅音乐艺术领域来感知音乐艺术;定期举办多种类的文艺汇演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演出,提升艺术表演水平;组建合唱团、乐队和舞蹈队等专业艺术团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组织这些课外艺术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创造和谐、安定、健康的校园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我院音乐艺术教育教师素质

音乐教师整体素质是实施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因素。首先,要提高音乐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对艺术作品理解和讲授,要具有正确的观念,要有良好的思想和心态,才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艺术修养熏陶。其次,要不断增强音乐艺术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学习。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水平,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要鼓励艺术教师不断地学习和进修,不断地学习专业技能,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另外,教师要不断更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要积极学习和进修,吸取先进的教育思想,到音乐艺术教育课程开设优秀的相关兄弟院校进行学习和交流,学习好的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要认真探讨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把音乐艺术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育目的很好的结合起来。

音美文化艺术教育篇4

一、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音乐塑造人的品德价值是历来中外哲学家、教育学家所认可的。从古至今,音乐对道德的教化功能历来被人们重视。《晋书•乐志•上》曾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描述音乐对人的教育功能“是以闻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对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踯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在教育史中,音乐教育常常被放在德育的范畴。我国古代的《乐记》就多次提到乐与德的关系,如“乐者,德之华也”,“乐终而德尊”。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认为,“音乐是道德胚胎的源泉”。音乐理论家青主认为,“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用来改善我们的精神生活”。可见,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而且音乐本身以一种令人愉悦的形式将一些深刻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具有审美性、娱乐性、趣味性,使其多具有的德育功能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因此,从音乐的德育功能上说,音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从培养高职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开展音乐美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古代美学著作《乐记》论述:音乐能“清明象天,广大象地,始终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孔子也认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进而提出“礼、乐、射、御、术、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重视音乐美育的社会功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又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美育的一个主要途径,通过学生亲身参与音乐艺术教育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使学生达到净化心灵,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第一,我国灿烂优秀的民族音乐往往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它们可以加深受教育者对祖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二,音乐艺术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基本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目的。第三,音乐在培养、充实受教育者,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

(三)音乐教育可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古代曾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的需要。音乐教育居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因此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仅要靠主观的自我修养,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在改革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加强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艺术陶冶更是不可或缺的,要把青年一代塑造成有远大理想的、具有高尚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四)音乐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阶梯

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比,音乐教育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有利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音乐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想象力。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进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从对[前]苏联科学家的调查中发现,最杰出的科学家,从来不是局限在他们个人的领域内,而都是通晓和熟悉艺术及人文学科的。这促使优秀科学家的视野变得敏锐。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把音乐列为六大核心课程之一,低年级学生必须选修7-8种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史艺术课。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且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清华大学艺术团的同学,曾用“8-1>8”来说明在读书学习的时间内抽出1个小时进行音乐艺术活动,可以使7小时的学习效果大大超过8小时全部用来学习所产生的效果。这也验证了音乐艺术教育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创造力方面的重要性。

二、影响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研究尚未受到充分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与教育体制

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大部分小学和初中低年级都开设有音乐课,然而从初中高年级到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和学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音乐艺术教育基本中断,使学生接受不到系统的音乐教育,这也就使大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音乐艺术教育的基础培训。所以,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往往容易以一贯的状态进入新的学习当中,即重视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而忽视对自己音乐素质的提高。

(二)师资队伍与教学设备

中国是农业大国,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在农村和很多偏远地区,音乐艺术教育缺乏师资,同时音乐艺术教学设备也比较短缺。这就造成了音乐艺术教学活动不能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还有些地区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将资金主要拨放于文化知识课程的建设方面,而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少之又少,甚至还有占用音乐课时间进行其他课程教学的现象存在。学校不能严格地落实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使音乐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有名无实,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音乐艺术修养教育,从而严重地影响了音乐艺术教育的正常进行。

(三)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各种教育都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家庭和社会对音乐艺术教育的态度同样有着不同的倾向。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没有很好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正意义,又不能正确而恰当地引导孩子艺术学习的前提下,强硬地逼迫孩子学习某种乐器或音乐技能,产生逆反心理,扭曲了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意义;还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应该苦读数、理、化,将时间用在音乐艺术学习上是一种无谓的浪费。这些教育思想都将给学生造成误导,对学生现阶段乃至一生的艺术素质的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另外,商业化的文艺炒作充斥着电视、电影、杂志等大众传媒。这必将对学校正常、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造成冲击,使学生的审美意识模糊。

三、我们开展音乐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其培养目标必须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根据实际情况,让每一位同学的艺术素质、文化修养得到较大的提高。我院音乐教育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实现:

(一)开设音乐课、选修课

我院一直重视学生的音乐教育工作。学院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一直设有音乐课、音乐选修课。并且学院有优秀的音乐老师,负责音乐课的开展工作。音乐课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乐器演奏、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音画结合、自主讨论,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音乐课程开展至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我院2004级学生李忠国在2005潍坊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金话筒”主持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加时比赛当中,他的音乐知识、模唱部分使他最后赢得了比赛。这不能不说是长期音乐教育、熏陶的结果。

(二)以音乐教育为载体,全面开展公共音乐教育工作

学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公共音乐教育渗透到学生活动的各个方面。学院投资10万余元建设了专门的活动场所———大学生活动中心,并且购买专业的音响、灯光等设施,为同学们提供了高质量的活动场所。学院团委、学生工作处以音乐教育为载体,通过学院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学院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并定期聘请社会兼职艺术人员指导学生活动。学生会文艺部、艺术团、合唱团在各项活动中不断发展成熟。学院合唱团在2006年参加潍坊市委宣传部等五部委联合组织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合唱比赛”获得二等奖,充分展现了我院音乐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此外,通过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也不断得到提高。2005年,在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中,我院园林工程系宋一凡同学代表学院参加比赛,获得了山东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书法作品一等奖的好成绩,并获得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书法类二等奖。通过音乐课程、公共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学院形成了一个浓厚的、活跃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了学生的活动领域,使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中得到了全面发展。

四、对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改革高职院校教育培养模式,把音乐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体系中,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开设音乐课程。在课程建设上,要把音乐艺术课程提到与实践实训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高职院校音乐课程建设,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选编适合目标培养的课程教材等。音乐教材的选用和灵活运用有利于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多媒体音乐课件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利用评价过程可以促进师生的教与学。只有提高高职院校音乐课教学水平和效率才能真正实施高职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加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高校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发挥音乐专业人才的优势,通过音乐理论课、中外名曲鉴赏和丰富多样的个性化音乐美育活动等形式,使大学生得到音乐美育。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青春期,喜欢接受新生事物,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文化及商业色彩浓重的冲击,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审美上容易受到影响。另外,由于大部分学生高中阶段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甚至有些来自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就没上过正规的音乐课,他们缺乏一个完整衔接的教育体系,音乐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经典的交响音乐等传统音乐被冠之以“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等名称,使人容易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种种原因导致了他们对音乐的敬而远之。这就影响了青年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要求音乐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方法,让音乐欣赏课成为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大音乐教育工作的力度,切实保证充分的教师人员配备和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开设一些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音乐艺术能力上有所长进,掌握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为其今后艺术修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加强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从实际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发展。因此,高职音乐艺术教育也应该建立良好的教研机制,定期地开展专题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音乐艺术教学中产生的问题。高职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与本院的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更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做到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及时地掌握最新的音乐艺术教育理念和知识,共同为高职音乐艺术教育的蓬勃、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积极开展音乐教育“第二课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美育活动中,受到音乐的熏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可成立音乐美育活动的业余艺术团体和群团组织,增强凝聚力。艺术团体方面,如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电声乐队和曲艺队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成立交响乐团、歌剧团、话剧团等;群团组织方面,如音乐协会、舞蹈协会、音乐沙龙等。在活动形式上,如学习内容和比赛活动相结合;间时训练与集中训练相结合;训练与演出相结合;单项活动与大学生艺术节综合活动相结合。在辅导形式上,可个别辅导与集中辅导相结合;在辅导人员的安排上,可采用专职教师和聘请社会兼职艺术人才相结合。在活动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如合唱、舞蹈、民乐、曲艺等。在活动要求上,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按步骤实施音乐教育

音美文化艺术教育篇5

[关键词] 美育;艺术教育;技能教育;关系;具体措施

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美的实践,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亦称“审美教育”。世界文明史向我们生动地表明: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追求着美的享受。对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与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技能教育(skill education)进行概念的区分,不仅是美育学科理论研究的需要,更重要的还在于美育实践的需要。美育实践正是从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总体实践及其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和美的历史发展规律。这也是我们进行美育理论研究的起点。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

首先,美育包含了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远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从美育的内容来说,它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方面的教育。由于艺术教育有它独特的语言和功效,故而在美育过程中有其它美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在观念上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在实践上要么重“艺”轻“美”,要么重“美”轻“艺”。一方面将美育的任务缩小到艺术教育范围,导致忽视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提高人的素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无形中割裂了美育与包括德育在内的各门类教育的联系,甚至在艺术教育中以其重“艺”轻“美”的倾向淡化甚至削弱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这一美育重要功能,使艺术教育无法为素质教育服务。另一方面,重“美”轻“艺”,首先否定了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独特地位;其次,使美育流于一般的知识教育,歪曲了形式美的作用,以至走向了“泛美”的泥潭,使美育走向了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使其范畴的界定模糊,并使美育失去了独特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将把美育排除在教育方针之外,亦或名存实亡。

由于审美教育解决的是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因此,美育体现的是整体的相关性。审美教育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所运用的教育形式必须具备可感性,这也是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的原因。但是,这种可感性并非是纯感性的,而是与人的本质力量密切相联的感觉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的“五种感官的形成是从古到今的全部世界史的工作成果”那样,五官是“证实自己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官。这种“本质力量”的真正体现,正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改造社会、自然的美育实践。就美育、艺术教育、技能教育在美育实践中的关系来说,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美育的前提下,三者是同一范畴的不同层次。从概念的界定讲,美育包含了艺术教育、技能教育,艺术教育包含了技能教育。总之,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分和联系,可以从内容与实施的范围、素质教育与艺能教育的区别、一定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二、艺术教育与技能教育

从概念的区分来讲,艺术教育包含了技能教育却又不同于技能教育。其一,在艺术实践上,完美的、富有艺术魄力的音乐表现和缺乏感染力的匠人式的技能炫耀显然是不同的。在艺术教育中,仅仅掌握了娴熟的艺术技巧,这不是艺术教育的使命,只有当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赋予艺术的表现形式以生命,成为“有意味的”情感表现,有一定的文化含量,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这是就艺术表现与技能的区别而言。其二,艺术教育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其中包括与音乐的审美鉴赏密切相关的各种音乐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美学修养,这些对音乐风格的理解以及表现,都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教育要注意技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这是通向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这不会陷入以汉斯立克为代表的西方“自律论”美学思想的泥潭吗?只要以美育为大前提,强化美育的社会功能及其审美价值取向,肯定美育在包括德育在内的各育中的存在,加强艺术教育在美育实践中与各育间的互渗关系,不但可以普及美育,而且可以使美育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黄河大合唱》艺术的技术含量不高吗?如果只重“美”而轻“艺”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如果人类只有审美的能力而没有立美的创造力,美育的结果是人人都是“钟子期”,而“俞伯牙”不复存在。在美育实践的前提下,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必要的。艺术本身就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技术训练在艺术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是一种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美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技术训练本身也包含着发现艺术美构成的规律,以及对形式美的体验和表达。从技术训练的内容看,它必然是以中外优秀的作品为材料,再现这种作品的过程就是二度创作的过程,亦是审美的过程,必然以技术作为支持。有人以为技术训练会导致艺术教育的机械重复,甚至减弱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确有这种现象出现。但不要忘记任何艺术家的成功,不都是从最基础的技术训练开始的吗?达・芬奇从画蛋起步,莫扎特从弹奏音阶开始,都说明艺术的表达和创建,必须通过艺术特有的语汇(如同语言中的字、词、句)的有序表述方可建立。尽管列夫・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可以老泪横流,不无感慨也说:“我看到了饱受苦难的俄罗斯民族。”但是,从艺术的角度讲,托尔斯泰是伟大的鉴赏家,而不是伟大的音乐家,更不是伟大的演奏家和音乐创作家。他掌握了语言文字的技术,所以他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他内心的情感。然而,他没有掌握音乐语言的技术,所以他不能用音乐的语言表达他内心的同样情感。

如果我们追问技术是什么,那么我们也就在追问技术的本质了。对于我们的追问,任何人都知道有两个答案。一个答案是:技术是通达某一目的的一种手段。另一个答案是:技术是一种人的活动。关于技术的这两个定义是相互归属的,因为设置目的并采用达此目的的手段就是一种人的活动。一切都有赖于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去处理作为手段的技术。为了能够获取技术的本质,或至少能接近此本质,我们必须沿着正确的这一途径去探求真理,必须搞清楚手段本身又是什么。所谓手段,也就是某物因之出现并因此而完成的那种东西。凡有一个作为它的影响而产生结果的东西――即原因。但是,并不只是那种产生出别的东西的东西才是原因。那种决定采取何种相应手段的目的,也被看作原因。一句话,凡在追求目的运用手段的地方,也就是因果关系主宰的地方。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告诉我们有四种原因:(1)质料因,即材质。(2)形式因,即形式,物质所采取的那个形状。(3)目的因,即目的。(4)动力因,那种产生出结果的力量。当我们从手段追溯到四重因果关系时,表现为手段的技术便显示出它是什么。技术决非单纯的手段。技术是一种揭示方式。这就是揭示的领域亦即真理的领域,也是美的领域。曾经有过一个时候,不只是技术才禀有technē这个名称。当时,那种使真理朗现的揭示也叫做technē。曾经有过一个时候,真向美的转化被称为technē。美的艺术的产生(poiēsis)也叫做technē。我们愈是追问技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就愈是变得神秘。总之,技术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艺术教育至美育的具体措施

1.普及合唱、乐器合奏教育。

让立美主体在表演再创造的过程中,把握人类先进的审美意识与对象化的手段之结合点,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如:少儿合唱团、少儿乐队的组织和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少儿的音乐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及多种器官协调运动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少儿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群体协作水平。当然,有教育意义的典范模式的应用,也有利于道德的教化,以及对真理追求的信心和毅力的培养。

2.音乐与综合性艺术的结合。

音乐与综合性艺术的结合不是一种创新,它在我国远古时期就以“百戏”的方式展现,是诗、歌、舞、杂技独白等的结合。现今这种形势发展成多种多样的分支。

(1)音乐与体态运动的结合。这既包括音乐与艺术体操的结合、民族歌舞的复兴、音乐诗朗诵的发展,也包括外国流行的律动的推广,交谊舞和现代舞的发展,它实现了人类的实践器官对审美进行把握的能力。这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身心状态的主动性、纪律性、协作性、规范性的协和均衡地自由发展。

(2)是音乐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相结合。

音乐史中告诉我们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要与诗密切结合,让学生自度曲难度较大,但可以让学生把熟悉的旋律同中外优秀的诗篇,以风格的不同分类,形成填词歌曲较容易。在创作排演舞剧、话剧、歌剧时,也可把本民族的戏剧、民歌吸收其中。让学生听音乐,根据其音乐对本体产生的意象以绘画或诗歌的方式予以表达。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艺术活动中,由听觉表象引发语言表象和其他感觉表象的有序运动,使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器官的综合运动协调一致并具有较强的联觉能力。

(3)以美的音响环境、正确的鉴赏方法,培养主体高尚的丰富的审美趣味,发展主体感悟音乐美的听觉敏捷性,构建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当今,声电技术高度与多种传媒的合作、竞争,使人们生活在音响充斥的环境中。所以音响环境的优化就变得重要起来。这需要增强音乐精品、中外音乐经典在音乐氛围传播的浓度,尤其是要扩大中国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当代创作作品的影响。学校各种环境中的背景音乐应精心选择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宣传和传媒部门也要有效地防止音响环境的污染。课外活动或业余兴趣小组活动时,要启发学生用正确的鉴赏方法去听音乐,应当把参与、听辨和鉴赏融合在欣赏的过程中,并逐渐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评判力,这是提高学生审美的有效途径。

3.让每位学生会一样乐器,并在音乐的创造中发展创造思维与创造实践能力,是音乐实践中立美、审美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早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考察一个人的音乐天赋,不是听他演奏(唱)了谁的大型作品,而是看其音乐的即兴奏(唱)能力――创作能力。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就要训练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用音响、作画、咏诗、体态语言等来抒发内在的情感。在音乐实践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音响动态表达内在感受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如:看画配乐,用音乐描绘动物、植物,或大自然、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教师给出主导动机,学生以一定的方法进行发展音乐;用西方复调音乐的卡农手法,使自己熟悉的音乐变形(变奏),体会其风格的变化美;把一个音乐主题用变奏的手法加以发展,可以变节奏、变旋律、变速度、变力度、变音色等。

4.“双基”比赛和自由的音乐组合。

自由地竞争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有了兴趣就向美迈出了第一步。音乐实践中的二人组合(二声部的演唱,以三、六度平托为主)、四人组合(可以唱四个声部或二个声部、三个声部)这种形式灵活多样,不受乐器和场所的限制,有很好的推广价值。音乐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比赛,应以常规性的工作进行展开,它是学生进行立美、审美的自由通道。要抵制那种重“技”必然轻“艺”的片面思想,树立以技术为桥梁方能达到美育彼岸的正确观念,苦练技术。例如:钢琴中最基本的音阶、琶音中就蕴涵着最美的旋律,也含有速度的美、力度的美、均匀的美、音色的美等。所有的钢琴家,无一不是以“双基”为根底,然后达到立美、审美的高层次的。

[参考文献]

[1] 刘承华.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品格[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 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5] 王向峰.文艺美学词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6] 张前,王次荩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7] 野村良雄.音乐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8] 爱德华・罗特斯坦.心灵的标符――音乐与数学的内在生命[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9] 于润洋主编.音乐美学文选[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10] 卡尔・达尔豪斯.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美学[M].尹耀勤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11]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2] 杰米・詹姆斯.天体的音乐――音乐、科学和宇宙自然秩序[M].李小东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音美文化艺术教育篇6

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在内容和形式上越来越呈现出“雅俗并存”的多姿景象。通过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及各类积极向上的艺术活动的开展,把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提高了文化素质、增长了知识才干,更重要的是寓艺术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使学生在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中锻炼独立性和创新性,在传承本校特色的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大学生培养成艺术专业人才,而是把其培养成具有审美品位、高尚情操、富有创新思维的各类专业人才,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养及内在品质方面,艺术教育发挥了其天然的引导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领域的奇葩瑰宝,已经成为许多财经类、商科类高职院校大学生争相选报艺术类选修课程的主要源动力。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理解力的滋养,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对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引导,无疑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特定功能

高职院校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音乐欣赏课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中发挥着独特的艺术导向作用,它集理论性、系统性、娱乐性、实践性于一体,主要具备以下四种功能:

1.道德教化功能。音乐欣赏课的功效之一即为以乐辅德,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高尚品德。通过聆听音乐、讲解赏析、意念想象等一系列特殊形式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进而转化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可见一斑。例如:在欣赏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时,人声朗诵、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的交替出现,铿锵有力的节奏、雄伟气魄的旋律、慷慨激昂的人声交织在一起,会立即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并激励当代大学生珍惜先烈用献血换来的美好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2.审美教化功能。时任教育部部长和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曾极力提倡“美育”,他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大学音乐欣赏课在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和鉴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他们对音乐整体的感受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即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判断。例如:在欣赏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时,随着悠扬静谧的主旋律响起,加上芭蕾舞演员优美的舞姿,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在“美”的画面中。随着旋律的上行,节奏的加快,音乐的密集度增强,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主题被音乐和舞蹈同时呈现出来,为学生带来视觉盛宴外的深层次精神震撼。可见,音乐欣赏课在培养大学生正确审视美的同时,也契合了素质教育中以乐怡情的教育目的。

3.智能教化功能。音乐欣赏课具有以乐益智的功效。李岚清同志曾说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帮助。”还有人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天才的重大特征不全是智商高,而是形象思维与创造能力发达。尤其在高职院校,学生在汲取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选修音乐欣赏课,通过欣赏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特征的音乐艺术,能锻炼和发展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相互促进,进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提高认知功能,对学生的智力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4.身心健康功能。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是通过音乐欣赏课,净化青年人的心灵,使青年学生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达到以乐促体的音乐教育功效,进而为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心理与文化支持。由上可见,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德育、美育、智能和健康功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智能、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音乐欣赏课在新时期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优化发展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助推审美艺术教育深层次化发展1.在课堂上加强多元音乐文化的创新性教学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任何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反映,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在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还要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色音乐文化,更应该在课堂上增加通俗音乐、流行音乐元素——使大学生在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树立平等、时尚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从历史发展、空间变换、风格迥异等不同层面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例如,笔者在音乐欣赏课的入门第一堂课注入“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授课内容,挖掘西方古典音乐在当下中国流行歌曲中的运用元素,在调动学生欣赏兴趣的同时,也实现了该门课程的创新教学效果。2.在课堂内外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主导作用丰富的想象力是音乐欣赏课教学客体(即学生)的主导能力,它来源于生活的经历和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为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学主体(即教师)应督导学生加强对课外生活的观察和文学作品的阅读,积极地进行各种艺术欣赏活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另外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大量恰当形象的语言、生动的画面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将思维转化为物质,丰富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养,确保艺术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从目前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成效来看,有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出现了重视程度不够、缺少长远规划、课程设置生搬硬套、课堂教学敷衍了事、任课教师素质偏低、教学效果毫无创新等一些突出问题。而在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中,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已成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教师文化底蕴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知识修养、崇高的敬业精神尤为重要。而音乐欣赏课的教师大多为专业艺术院校毕业,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信息时代,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就成为当务之急。艺术教育教研室要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经常参与课题研究,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体现个性的教学风格,自觉提高施教水平,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2.拓宽艺术教育渠道,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高职院校要鼓励音乐专业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提高业务水平。例如:通过举办“艺术教研室教师基本功展示比赛”“教师专场音乐会”“艺术教育读书学习会”等全校性活动,真正以身示范,通过弘扬本民族优秀音乐精粹、普及国内外音乐作品赏析,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深化高职艺术教育观念,使高职大学生真正领略身边高雅艺术的魅力。

(三)强化隐性课程的激励机制,保障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的全面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的课程,它的“隐性”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的“显性”来定义的,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也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类隐性课程一般是指课外学生艺术团的训练、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等,它们是艺术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由于此类隐性课程大多在课外进行(如合唱队训练、舞蹈队排练等),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机制保障,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学校整体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在此情况下,学校对待艺术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应当一视同仁,从管理机制上规范化,从激励机制上制度化。例如:教师定期参与音乐类隐性课程教学,工作量算作课时量,甚至视课外活动时间的长短予以不同的计量标准。种种体制和措施的规范化保障对师生都是一种激励和制约,也为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在课堂和课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为高职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在量和质上提供了硬性保证。

音美文化艺术教育篇7

论文摘要:文章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文化功用和在素质教育中的渗透等三个方面,就音乐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阐释了作者的观点。

音乐是一种特定属性的文化,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心理等身心素质等方面均可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具有辅德益智和审美教育的功能。

一、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条件下,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素质教育观的确立和实施,为确立音乐教育应有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西方,音乐教育向来被十分重视,西方教育界从六个方面明确了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它包括:(1)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一种基本形式;(2)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的独特艺术;(3)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4)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5)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6)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这六个方面实质上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的,对于音乐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知。多年来我国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情况,尤其是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www.133229.Com美国政府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规定: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性。并断言:“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重视艺术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才能促进人性的发展与完善。①

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音乐艺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功能;积极推进音乐艺术教育事业,也是推动我国21世纪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文化功能

音乐以它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采的音色、立体交叉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因此,它成为培养学生美感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认识社会的主。要手段。成功的音乐作品能通过典型形象,生动深刻地认识社会,这种认识富于理想,充满激情,并能获得深刻持久的效果。我国古代重要音乐著作《乐记》中有这样的论述:音乐的功能“清晴像天,广大像地,终始像四时,周旋像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白度得数而有数。大小相成,始终相成,倡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对于音乐艺术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古人早有认知,我们今天更应该从我国音乐文化传统中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音乐艺术教育所展示的艺术美,不仅能启迪学生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而且能促进心理平衡、身心健美,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得到和谐的调节及控制,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多欣赏音乐,常处于愉悦的情境之中,去感受一种直觉的推动力量,激发人大胆跳跃式的设想,将变化和升腾出无尽的想象。所以人们总喜欢把音乐与舞蹈体操联系起来,正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它是一种延伸生命的动势,一种由身体来执行的运动形式,在这种内外互动的方式下,来达到了强体健身的目的。②音乐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因此,加强音乐艺术教育,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如面壁独思、扪心自省等,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把行为规范和艺术的陶冶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传统。如果我们放弃了音乐艺术教育,就等于放弃了这种传统。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艺术的陶冶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铸造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美的魂灵,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三、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首先,在唱歌、器乐、欣赏、创作等一切教学领域中都要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教师自己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真情流露能够感染和带动学生,即教师的演唱及演奏、教态及语言是构成音乐氛围的重要因素。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音乐语言,理解音乐的内涵。在教学中,力求教师通过风趣的导言设计,精巧的故事开篇,歌曲美好意境的创设和歌曲的范唱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音乐的学习,除了音乐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例如,聆听音乐需要自我身心智能,作曲需要逻辑智能及空间智能。指挥和演奏音乐离不开身体智能和人际智能等。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音乐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会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发展。兴趣是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对学习的知识怀有浓郁兴趣的时候,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各科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音乐,表达各种情绪,使人得到放松。兴趣是不能给予的,也不可能仅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练习来唤起,只有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通过唱歌、演奏乐器、欣赏名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时,兴趣才能产生,从而使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能力特点、情感特点。教师应当把掌握学生的这三个现有水平,适当地把音乐的信息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去,应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的多角色的活动中,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上去理解音乐的内涵,体会音乐的情趣。出色的音乐教学,可以展示音乐的极大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的性情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③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家”。音乐艺术教育是一门核心学科,它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与其他学科同样的重要地位,是通往各种学科大门的钥匙。只要不断地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只要各级各类学校都能把音乐艺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只要全社会都关心、支持音乐艺术教育,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就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注释:

音美文化艺术教育篇8

【关键词】音乐功能论 游戏说 文化的祛魅 音乐教育 以美育代宗教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体制的日渐成熟与完善,明确音乐教育应当采取怎样一个教学目标与方法,以及实现怎样的社会意义,这些都是有责任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共同思考的理论问题,这不仅是音乐教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也应被视为音乐教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命题。音乐教育应具备怎样的功能?基于这些功能结合当下音乐教育的理论思潮与教学实践,从而得出音乐教育的终极意义与其要实现的目标。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人生的、社会的、艺术的多层次的音乐教育意义与目标有待于我们认识并实践。因此,以音乐功能论为纲,可以促进我们展开对于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考。

从东西方对于音乐功能的观念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功能,即宣教功能、精神功能与情感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这三个主要功能决定着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向和美学理想。

从音乐史发展的角度回溯音乐功能观,其宣教功能是我们首先要进行理论探讨的。任何艺术都具有基本的实用功能,如美术在其产生的最初阶段主要用于“象形”,是对对象在视觉层面上的记录;而舞蹈则主要和巫术仪式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巫”与“舞”从词源学的角度上看,本就是一个字。对于音乐而言,音乐的早期功能是巫术与教化,而且这两大功能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是人类文化理性化进程的结果。从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念来看,艺术早期的功能均与巫术仪式相关,如洞窟壁画和原始乐舞都是巫术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人与自然的重要渠道,然而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演进与发展,巫术与原始宗教的仪式必然由一个“非理性”的巫觋文化向一个更加理性化、秩序化的道德文化方向进行拓展,亦即马克思·韦伯谈到的“文化的祛魅”。从西周开始,中国礼乐文化勃兴,中国音乐的文化形态也从巫术仪式的附属物成为道德宣扬的主体内容,并在西周成为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华文明的全面成熟与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在文化领域最为庄重与严肃的体现。应该讲“礼乐文明”源于商以前的巫觋文明,并加以理性化的结果,在对待音乐艺术的问题上,保证巫术仪式中音乐的表现性并赋予其道德教化的文化特性,从此音乐与道德宣教就结合在了一起,《尚书·虞书·舜典》中说:“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音乐的感性、和谐特质成为人性教育的最佳途径。

而到了春秋时代,孔子尤其重视音乐的道德教育功能。《论语·泰伯》中说:“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充分认识到了文化(包括音乐)对于完善的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而“乐”为“六艺”之一,其重要性被儒家思想一再强调,如《论语·先进》中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然而,对于音乐风格的品鉴,孔子也与道德品格进行了有机的关联,《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而对于音乐风格的批评方面,孔子认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应该说孔子的思想也影响到了后来儒家学者看待音乐教育的观念,《荀子·乐论》中说:“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之足以辩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这种将音乐与道德宣教相结合的思想发展到了公孙尼子的《乐记》那里,应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乐记》不仅强调了音乐与道德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为这种关系找到了一个美学范畴加以描述,那就是“和”。也就是说只有达到“和”的标准的音乐才是合手“天道”的,才是乐理的象征,“大乐与天地同和”。应该讲《乐记》很好地实现了音乐表现理论与教化理论的结合,是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成熟的重要标志。“凡乐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

实事求是地讲,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古典音乐理论以道德宣教为其主要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音乐美学理论与当时的视觉艺术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我们再将视角转移到音乐艺术的精神功能,所谓精神功能即音乐艺术所能实现的音乐唤醒人类心灵,使人达到至善至美的永恒境界,亦即海德格尔提到的“精神的栖居”。艺术使人达到心灵自由,胸无纤尘的审美境界,这点在音乐艺术中也不例外。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老子·第十一章》曾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从这段文字中不难得出道家“法天贵真”的理论,强调心灵与审美无条件的绝对自由,“物物而不物于物”,具体到音乐艺术领域来说,至妙至神的审美境界不是通过刺激听觉器官而实现,与之相反,只有能与心灵与人生相契合的音乐,能唤起人类心底对于自由与人生的理解,才能达到音乐艺术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而庄子提出了“天籁”说,“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在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的音乐中,庄子认为天籁接近自然,最为抽象,也最能深入人类心灵从而带来灵魂的超脱与解放,即“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也就是黑格尔提到的“行而上的慰藉”。由此可观,中国美学典籍中十分注重音乐的精神功能,由音乐欣赏的过程转化为自由心灵的获取是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最终目的与要求。

在西方音乐理论界,类似的观点同样存在。在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看来,艺术的起源在于自由的无功利的游戏。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中分析了艺术产生的经历:“由需要的强制和自然的严肃性经过盈余的强制和自然的游戏,才能转变到审美的游戏。” “这种游戏出发,想象力在它的追求自由形成的尝试终跃到审美的游戏。” “不满足于把审美的盈余纳入必然的事物,自由的游戏冲动终于完全挣脱了需要的枷锁,从而美本身成为人所追求的对象。”席勒认为人性是分裂的,这种分裂在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理性的人。人要从自然人走向理性的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以心灵美,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这使得感性和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对于音乐艺术席勒指出:“正如形式逐渐地由外部深入到他的住宅、家具、服装,后来开始掌握人本身那样,形式起初改变人的外部,然后改变人的内部。喜悦的无规则跳跃成为舞蹈,无定形的手势成了优美而和谐的手势语言,情感产生的混杂音响发展到服从节奏而变成歌曲。”因而艺术就从审美游戏中的审美外观的自由形式中逐渐摆脱了需要的强制,超越了物质的束缚,由自然的必然走向自由的表现,最终就独立地生成了。这实际上是从审美游戏的角度进一步肯定了艺术的人类主体性、自由创造性、超功利性、独立自主性等审美特质,进而与艺术的“自由表现”的审美本质相对应起来,而且,在艺术的这个生成过程中,自由形式的巨大作用也得到了突出强调。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席勒认为艺术就起源于一般的“游戏”,而应该说,席勒认为艺术生成于审美游戏中自由形式的创造,或者说,艺术生成于创造自由形式以表现人性自由的审美游戏冲动之中。

然而艺术美学界对于艺术与自由的关系讨论不仅仅限于此,20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融汇中西方艺术哲学的精髓,在《林中路》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人,诗意的栖居”,即只有领悟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真理,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同时代的法国存在主义艺术美学家让·保罗·萨特也提出“审美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艺术作品是自由的召唤”。

艺术的功能问题,除了以上谈到的两点,第三点我们也有必要进行讨论,那就是艺术的情感宣泄功能。音乐是抽象的抒情艺术,音乐的旋律美往往与人类的情感达成一种“异质同构”。20世纪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中提出了“一件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继之他又补充道:“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实现的之感情的表现”。那么,具体而言,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呢?根据克莱夫·贝尔的出发点是视觉艺术品所引发的审美情感,他说:“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切感受,唤起这种情感的物品,我们称之为艺术品。大凡反应敏捷的人都会同意,由艺术品唤起的特殊感情是存在的。” 其实这些观点已很明白地透露出了克莱夫·贝尔的观点,即艺术品的形式因素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同构关系,从艺术美学发展的文脉历程来分析,这种观点多少受当时风靡美学界的阿恩海姆的“格式心理学”的影响,而克莱夫·贝尔只是在阿恩海姆的基础上将同构理论中的美的形式因素落实在了艺术形式的层面上而已。而20世纪著名的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也对艺术与情感的关系做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她最大的贡献在于给艺术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这个命题是极具开创性意义的。苏珊·格朗认为,艺术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表现性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特征,所谓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就是说艺术是对人类情感本质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是以人类符号出现的,而在20世纪抽象主义艺术大行其道,从实践的方面印证了艺术形式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在魏晋南北朝之前,艺术功能论的重要观点即“诗言志”也就是讲艺术的重要功能是抒发主观意志,而在魏晋南北朝时,钟嵘在《诗品》中首先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一提法是突破性的,昭示了中国艺术由“言志”转向了情感的抒发与表现。而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直接将中国古代美学的两个范畴“情与志”做了等同化的解释。同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畅神”论,王微在《叙画》中提出了“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美学观点,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南北朝美学的脉络,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精神和文化建构。而在音乐理论方面,嵇康在其音乐美学名著《声无哀乐论》中认为,音乐是自然的产物,本身并不包含哀乐的情感,即“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这样的命题初看似乎是在讲声音与情感关系的割裂与疏离,然而如果我们详加考察就会发现,嵇康不是认为两者毫无关系,而是认为,音乐虽不直接与哀乐相关,却是存在于人的内心的,“夫哀心藏于苦心内,遇和声而后发”,而从这个角度看,声音与情感是有着直接的沟通渠道与内在联系的。嵇康提出“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感。然而哀乐之情均也。今用均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夫音声之无常哉?”可以看出他认识到了主体的本身。哀乐在欣赏音乐时所起的作用,即审美中主体本身的情感作用。而到了近代,鲁迅先生提出了“吭唷吭唷派”,这种肇端于劳动中情感宣泄的声音传达便可以定为早期的音乐表达,这种艺术的特质在现今的“信天游”粗犷、豪爽的乐音中还能看到文化的遗存。蔡元培先生在其艺术功能的省思上,突出表现在美感教育,他的“以美育代宗教”学说对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表达的主旨是抒感,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实现着“乐教”的意义。

音乐艺术的宣教功能、精神功能与情感功能是进行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是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要契机。从音乐教育的基本精神与内涵上看,贯彻音乐教育本质在于实现人的多元化发展及均衡发展,又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多重的社会与教育意义。应该说,我国的音乐教育的开展尚不完善,各地区的发展也不均衡,在不少中小学以及高校中逐渐被边缘化,这种现象是值得警惕与反思的。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需要信仰与伟大人格的力量,缺失信仰与理想的民族在当下快速变化的文化景观下是十分容易迷失的,只有树立我们的追求与理想,社会的发展才能找到方向和驱动力。音乐教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以精神的方式引领我们,而且弥合了在迷失的社会中人性的分裂。伟大的音乐可振奋一个民族,如《义勇军进行曲》与《马赛曲》,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清醒意识到我们的历史责任,因此音乐教育的意义是多元性的。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是肩负历史责任的,通过我们对于音乐教育的社会意义与精神意义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应该可以看到音乐教育在当今树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和引导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从而实现社会精神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加速和谐社会的创建。

参考文献:

①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音美文化艺术教育篇9

【关键词】艺术审美;精神内涵;感性方式;弹奏技巧;文献修养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18-01

艺术审美在钢琴弹奏中是体现钢琴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是钢琴演奏的灵魂之笔。在钢琴教育中,笔者发现在结合钢琴“技术”与“艺术”的教育审美要求上,许多学生未能正确地把握技艺结合,只一味注重“技术”的弹奏而忽略了艺术审美在钢琴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钢琴弹奏中,出现了音乐表现上的不科学处理,使得赋有诗情画意的莫扎特式音阶苍白无力,潇洒飘逸的肖邦式音阶粗糙生硬……因此,探析艺术审美在钢琴教育中的音乐处理,是将钢琴教育从技术转化为艺术的重要实现过程。

一、艺术审美在钢琴教育中的重要性

钢琴作为有300年历史的西洋乐器,以其音域宽广,声音丰富而著称,自19世纪传入中国后,因具有较强的模拟性而被广泛运用到各类音乐作品的弹奏中。在近年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钢琴作为主要的教育工具,不仅帮助人们完善了在艺术上的明确追求,更重要的是使得人们在艺术感知的手段上变得更为感性和灵敏。这种“感性和灵敏”是以钢琴的声音为基础的,这种声音所缔造出来的能量蕴藏着人们对音乐语言更为细腻、深刻的理解和分析,饱含了人们对艺术、文学、历史、极其哲学等多文化领域的向往,从而使得钢琴弹奏极具艺术审美价值。

艺术作为一门需要用心灵和情感共同感知的美学,其本质就是一种美。艺术与审美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在钢琴教育中,精湛的弹奏技巧和独到的艺术审美两者缺一不可,精湛的弹奏技巧能让钢琴声音逼真动听,独到的艺术审美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在音乐作品里,一切音乐表现都是为了达到美的要求,美既是感知的基础,又是艺术的境界,艺术审美一方面包含着对客观生活的反应,另一方面又涵盖了对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和情感夙愿。在钢琴弹奏中,弹奏技巧是客观因素,能给人直接的听觉享受,艺术审美则是带有主观情感的主要感知,能使音乐作品充满灵魂,给观众带来心灵冲击,是实现音乐艺术美的重要手段。

二、艺术审美在钢琴教育中的主要体现

钢琴的艺术审美不是一项技艺,而是渗透在钢琴弹奏里的一种精神内涵。在钢琴教育中,让学生在感悟美、享受美的过程中去提炼美、进修美是培养钢琴演奏中艺术审美的良好方法之一。

(一)良好的感性样式

在钢琴教育中,良好的感性样式是教师对学生的重点训练之一,但在追求良好的感性样式上,教师要从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需求出发,去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科学的审美分辨,通过联系作品内涵去加强对审美情趣的培养,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方向去理解钢琴、弹奏钢琴,从而培养良好的感性样式。1.通过听辨能力去实现情感体验。在钢琴教育里,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性样式之前,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良好的听辨能力能保证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从而使演奏者形成持续而稳定的情绪,获得更为统一而强烈的情感体验。2.通过内心听觉去实现音乐的艺术性。在钢琴教育中,良好的听觉感性样式结合微妙的情感体验,能给演奏者的内心听觉带来细腻、具体的艺术内涵,使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更好的呈现出具有音乐性的乐谱,帮助学生实现钢琴演奏的艺术审美要求。

(二)充满内涵的弹奏技巧

在钢琴弹奏中,技巧相当于绘画过程中的调色板,对钢琴演奏起着自由调度和灵感发挥的重要意义。因此,从手指技巧到手腕、手臂乃至整个身体的演奏技巧都随着钢琴艺术作品的内涵而变化多端,在钢琴教育里,充满内涵的弹奏技巧视钢琴的艺术审美而自由发挥,它直接反映了艺术作品的感性和生动。

(三)赋予作品意义的文献修养

文献修养在钢琴教育中不仅是表现钢琴艺术审美的方式之一,也是实现钢琴作品意义的必要过程。比如在钢琴曲《牧童短笛》中,首尾对应的两段轻声与中间部分活泼的舞曲相比较,犹如空谷回音,演奏者在演奏这首曲目之时,可借助水墨画中留白的艺术效果,寻求淡泊的手指弹奏感,从而找到中国古典乐曲中的朴素质感,获得作品情境所带来的强烈艺术感,赋予作品真正的艺术审美和内涵修养。

在钢琴教育里,艺术审美是体现钢琴教育的本质目的,在追求钢琴的艺术审美中,能激发说学生对艺术的追求,最终在美的琴声里修养美的胸怀,成就美的人生,促进美的文明,美的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俊松编译.当代钢琴艺术的一些问题[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志成.音乐审美本质研究[J].艺术百家,2002(01).

音美文化艺术教育篇10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转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