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话十篇

时间:2023-03-20 22:47:22

有意思的话篇1

1、从前有一头驴,埋下头吃草,然后脑溢血,死了。

2、有一种感情介于朋友和情人之间…当你忧愁烦恼的时,你会想起他,希望他能陪在你身边,给个坚实的臂弯让你靠。也许,终其一生也不会产生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故事,但你会因为拥有这样一个朋友,更加的热爱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这种情感,只能拿心去感受;这种情感,只能用心去储藏……

3、小隐隐于朦胧诗,大隐隐于肥皂剧。

4、我一看到你俩,就觉得你们是天打雷劈的绝配。

5、坟价都涨那么快,死不起了。

6、我喝酒是想把痛苦溺死,但这该死的痛苦却学会了游泳。

7、永远都不要停止微笑,即使是在你难过的时候,说不定有人会因为你的笑容而爱上你。

8、如果幸福是浮云,如果痛苦似星辰。那我的生活真是万里无云,漫天繁星……

9、我们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我们之所以会烦恼,就是记性太好,该记的,不该记的都会留在记忆里。我们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

10、记得小学老师骂我:“我一巴掌把你踢出去!”当时我想笑却不敢笑。现在,是敢笑却不会笑了……

11、有钱的人怕别人知道他有钱,没钱的人怕别人知道他没钱。

12、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拥有才是幸福:爱一个人,不是一定要天长地久的厮守。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拥有才是幸福,有些爱,只适合深深地藏在心里,说出来就是错,有些人只适合远远地看着,走过了,就会失去,他已经走了,就不要再去纠缠,爱要爱得投入,放要放得干脆。

13、幸福=”土“、”¥“、”衣“和”一口田“,幸福就是:有安身立命的一块地,有点钱,有衣穿,有一份事业可耕耘。此乃幸福之意,现在看来,幸福的份量的确“很重很重”!我们对幸福的向往是“相当相当”。

14、你出生后是不是被扔上去3次,但只被接住2次?

15、阿拉伯学生给他爸发了封电子邮件:“老爸,柏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人都很友善。()但是我进了学校有点不好意思。别人都坐地铁上学,就我开一个纯金奔驰。“爸爸回信:“儿子,给你转了2亿美元过去。别给我丢人了,赶紧去买个地铁!”

16、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17、要遇上一个人,只要用一分钟时间;要喜欢上一个人,只要用一句话时间;要爱上一个人,只要用一天时间;但要忘记一个人,却要用上一生的时间;也许我们都太懒,懒的努力,懒的有一点作为,也许我们花太多的心力去追逐带不走名声,财富以及爱情。

18、什么是兄弟?兄弟就是50年后你老了躺在床上,我问你喝水不?你摇头。吃水果不?你还是摇头。我再问:给你找个妞?你睁大眼睛,眼里闪着泪花:兄弟,扶我起来试试。

19、早晨懒床,遂从口袋里掏出6枚硬币:如果抛出去六个都是正面,我就去上课!思躇良久,还是算了,别冒这个险了……

20、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21、坏人今天抓不到就明天抓,明天还抓不到就是坏人变好人了。

22、碎娃打针以哭为主,我打针以看碎娃哭为主。

23、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看一遍”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

24、幸福其实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一个厚衣服,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厕所,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25、不要等到人人都说你胖时才发现自己真的胖

26、0岁出场亮相,10岁天天向上。20岁远大理想,30岁发奋图强。40岁基本定向,50岁处处吃香。60岁打打麻将,70岁处处闲逛。80岁拉拉家常,90岁挂在墙上!

27、姓黄的一个父亲,给他儿子取名一个军字。一天,他带儿子等8路公交车,突然车来了。父亲叫道”黄(皇)军,八路来啦!旁人齐投困惑的目光。

有意思的话篇2

2.我上次这么无语还是在上次,三句话让男人听了我说三句话

3.我在绷不住的时候是绷不住的,上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上次

4.这个点还没睡的一定都还没睡吧,我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非常生气

5.我之前还没发现,当我发现的时候我已经发现了,如果你愿意多花点时间了解我,你就会发现多花了点时间

6.俗话说得好:俗话说得好,回想起昨天,仿佛在昨天

7.要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60秒

8.现在的年轻人和老一辈比起来真的年轻,每次我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我就不知道说什么

9.把肥牛切成厚厚的薄片,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出意外了

10.如果你不胖的话,你肯定是个瘦子,我就是有点胖,不然挺瘦的,说出这种话的人一定能说出这种话,

11.你跟我搁这儿搁这儿呢。能力越大,能力就越大。

12.我猛然一看,我就猛然看见了这个视频,上次看到这样的视频还是在上次

13.视频挺短的,就是有点长,希望下次看到这样的视频,还是在下次

14.能力越大,能力就越大。

15.螃蟹死之前还是活的。

16.死者没受伤吧?但凡你有点本事,也不至于一点本事没有哇

17.我曾经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非常生气

18.如果你每天省下来一包烟钱,10天后你就能买10包烟。

19.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

20.石头是非常硬的,到底多硬呢?坚如磐石。

21.这个西红柿有一股番茄味。

22.你搁这搁这搁这呢,这话说得像说话一样

23.子曰三人行,必有三人。

24.99%的人都不知道的正确护肤顺序,只有1% 的人知道正确护肤顺序

25.谁能想到,这名16岁少女,4年前只是一位12岁少女。

26.七日不见,如隔一周。

27.床前明月光,疑是明月光,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28.吃面不吃蒜,等于没吃蒜,这个西红柿,有一股番茄味

有意思的话篇3

关键词: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核心;实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250-03

在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和中国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争夺更趋激烈。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体系,深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核心和实质,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话语权释义

话语权作为一个概念,从其构成上看包含“话语”与“权”两个部分。关于“话语”部分的含义,既有作为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和内容的“语言” “言论”的意思,又有表达思想的过程和方式的“说话” “发言”的意思,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概括地说,“话语”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话语”是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对象,指一个人在一次言语行为(speech act)中用词的序列所表白的内容,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也可以是句以上的单位,如段落、段落群等[1]。广义的“话语”,泛指人们的言语和所说的话。通常理解的“话语”一般是指广义上的话语。对于“权”这一部分的理解,从法律和政治的意义上可以分解为“权利”和“权力”两个维度。因此,当“话语”和“权”两部分构成“话语权”这个整体时,“话语权”也就具有了“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双重含义。

“话语权力”即话语蕴含着或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说: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他认为话语不仅仅是思维符号,是交际工具,而且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并能直接体现为“权力”。海然热也曾说:“语言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藏而不露的力量……语言的实践反映一种并未公平宣布的霸权。”“其本身足以显示语言在地位不同的人之间所制造的权力关系。”[2]这一观点将话语与权力结合在一起,认为话语是实现权力的语言工具,具有无形的强制力和强大的影响力。“话语权利”即说话的资格或条件,体现了言说的合法性。陈成文认为:“所谓话语权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下掌握社会行动及其相关规则的言语规范的权利。”[3]蒋茵认为:“话语权是一个人的权利,它体现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自主地对现实生活,实践活动进行真实、具体的表白,理性或感性地反映自己的理念、思想、态度、价值的权利。”[4]郑保卫认为:“话语权指的是运用媒体对其关心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各种社会现象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的权利。”[5]冯广义指出:“话语权是全民享有的语言权利,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话语权是平等的,是一视同仁的。”[6]这一观点将话语与权利结合在一起,认为话语权是发表意见的法定资格或能力资格。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里的“表达权”实质上就是要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话语权利”。

作为话语权的两个维度,话语权力和话语权利都是话语权的重要内容,两者密切关联,构成统一的话语权整体。这样的话语权往往同人们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和权益的话语表达密切相关。话语权利是话语权的基础,没有话语权利就没有言说的条件和基础,就没有表达意见的合法性,对于一定社会来讲,谁拥有话语权谁才能将自己的利益反映出来,才能将自己的意志表达出来,才能引导社会发展的走向。话语权力是话语的追求目标和结果,话语没有形成实际的力量,没有产生现实的影响,就没有真正体现话语权利,也就没有事实上的话语权。因此,从本质上说,“话语权”不仅指说话一方有发言的权利和资格,而且其言论内容还能够对对方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二者缺一不可。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权概念在其历史演变^程中,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众多关于特定领域、主体和活动的话语权。如社会结构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不同领域的话语权,社会阶层中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公务员等不同主体的话语权,社会行为中的生产、消费、教育、科研等不同活动的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话语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这一概念。

相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新问题。当前,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涵的界定,尚存一定分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从微观要素视角,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话语权主体,来把握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分解为教育者话语权和受教育者话语权。有学者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认为:“思想政治话语权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7]强调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也有学者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主体间关系出发,针对教育者在课堂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力,形成话语霸权,而学生在课堂中却没有话语权利的问题,主张受教育者也有话语权。认为应从“课堂建设;师生民主互动、平等对话;学生话语分配调控,话语目标分层达成”这三个方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8]。从而把课堂中的话语权力让渡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利。其二,从宏观整体视角,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项社会活动,来把握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确定为在思想意识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如有学者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遇到挑战,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的背景下,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控制,就是教育者借助高校课堂这一载体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将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传播给受教育者,扩大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力[9]。

从以上两种观点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进行阐释和论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未形成一致的意见。第一种观点从微观领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结构和规律性,但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放到整个社会中去考察;第二种观点则是从宏观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但话语权的主体不够具体明确,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的统一性不足,因而都不够全面。要准确把握和阐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涵,一方面必须以“话语权”的基本内涵为前提和逻辑基础,同时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从学科角度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规定,显然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为学理基础。”[10]因此,在借鉴现有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做如下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是国家或社会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他们的思想发生合目的性变化,从而形成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引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掌控权。

三、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核心与实质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多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的斗争日趋复杂激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已经超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话语权利和权力的界限,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扩展到广泛的社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体系的理论引擎,表达着利益诉求和现实制度的被认同和接纳程度,是确立国家政权和主流意识形态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重要渠道和方式。”[1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仅在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格,而更主要的是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即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能否掌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有效进行,能否引领受教育者思想和控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核心和实质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掌控力。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掌控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主导力、影响力和控制力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引领力

引领力是引领事物发展的力量,对于事物的发展起导向性与方向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做人的思想工作,通过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进行教育与灌输,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导向,运用科学的理论,对受教育者起思想引领作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能够朝着社会要求的正确方向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相互交流、交融、交锋,往往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方向正则思想明,思想明则行为端,如果思想上没有正确的引导,行动上就可能会走反或者跑偏。在很多情况下,事实的优势如果不能转化成舆论优势,仍然不能赢得人心。我们党所以高度重视话语权,正是因为谁真正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引导舆论,引导社会心理,引导思想理论潮流。党的十八报告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B工作中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2]实质上是强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

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正面教育和正确引导,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导向。所谓导向,就是要引导舆论朝着符合客观事实,符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符合我们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方向发展。为了把握好导向,必须旗帜鲜明地增强话语的针对性。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态度鲜明地引领人们认同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认识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肯定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旗帜鲜明而正确,话语权的导向才能发挥我们所期待的影响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

主导力是指在众多力量因素中居于支配地位,能够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途径,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主导性地位,能够在社会意识形态教育中,发挥指导、领导的作用,统领着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进程,规定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性质和走向。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全面的转型变革,社会主体的多元化、利益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全面发展,道德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成为基本的事实。宗教传播扩大,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渗透加强,各种社会思潮并存,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化。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都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争夺日趋激烈。然而,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竭力维护和巩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我们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想政治教育,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如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进取的强大力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

控制力就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对事物的发展有针对性地规范和制约,从而保证完成既定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是指统治阶级运用各种手段,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首先是话题的控制力,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要始终掌握主动权,弘扬主旋律,保持时代性 ,富有现实性。其次是过程的控制力,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保持有序性,具有科学性。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控制力,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具有实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逐步进入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多元而便捷。特别是网络世界的自由、开放和即时的特点,使其成为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在这里相互交织碰撞,使得意识形态的教育管理、调控难度加大,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凭着自身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掌握和控制信息网络中的话语霸权,极大地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而信息社会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人的缺场交往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发生隐性失控的危险。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关键。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影响力是指“行动者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一个或更多行动者的需要、愿望、倾向或意图影响另一个或其他更多行动者的行动,或行动倾向。”[13]影响力是基于差异性和多有郧疤嵯率挛镏间相互作用而使对方发生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经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思想影响,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的变化,进而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通常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直接体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越大、实效性愈强,则话语权愈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越小、实效性愈弱,则话语权愈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大小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强弱具有正相关关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我们当然具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和法律基础,具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格和条件,具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但是,如果只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格和条件,而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影响力,也不能说真正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握时代潮流,不断深化改革,切实增强实效,引领受教育者思想,强大主流意识形态,才能真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主导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核心要素。引领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的要求,主导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地位的体现,控制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有序运行的需要,影响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体现。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核心体系。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实质就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主导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劳允栋.英汉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49.

[2]海然热.语言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66.

[3]陈成文,彭国胜.在失衡的世界中失语――对农民工阶层丧失话语权的社会分析[J].天府新论,2006(5).

[4]蒋茵.遗忘与追寻:关于教师话语权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3(14).

[5]高榕.试论弱势群体媒介话语权的维护[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6]冯广义.论话语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7]叶德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浅析[J].教育评论,2009(3).

[8]邵迎春.浅析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话语权[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9]张梅花.论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话语权控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0]李艳.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规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3).

[11]李庆华,李志飞.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J].教学与研究,2016(7).

有意思的话篇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影响下,以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纯知识性和狭隘性、教条性和空洞性、封闭性和片面性,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狭窄化、话语整合的乏力和话语转型的无序等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功能受损。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应对话语风险的能力和自身话语体系的不断完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吸引力和创新力。

1.1多元化背景模糊了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西方意识形态分化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出现的价值观多元化和道德断层,网络等新媒体对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的冲击,群众意见表达多元和多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权威下降,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过去那种单一、古板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已明显滞后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展和实践诉求,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沟通带来许多障碍,实践话语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对新社会群体说不上去、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说不下去、对大学生群体说不进去、对离退休干部说话被顶了回去”的话语困境和“失语”状态。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内容生动鲜活、富有创造力的语词等优点吸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掌握新媒体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不断更新和创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但同时,要对一些网络煽动、造谣的舆论,进行警惕,培育“红色意见领袖”。

1.2对话语资源的简单挪用泛化了思政教育的学科边界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广泛性甚至到了毫无边界的地步,把教育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话语直接挪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来,导致了“大口袋”、“万金油”式的话语泛滥,泛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边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力。同时,还存在“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利话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预设性和控制性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特征;唯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外在表征,即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需要和人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本身存在缺位问题,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文本话语等直接使用,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整合,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脱节,没有进行转化,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有的空洞说教,有的使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和独断的方式,有的挖掘解读不够;有的存在模式化、套路化现象,语言生硬、形成刻板,亲和力、贴近性不够;有的形式上轰轰隆隆,但实效性不强。除此之外,还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境,意识形态语境和实践语境”的认识模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群众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价值观问题等各种困惑及时地给予思想指引和帮助。

1.3低俗内容消解了思政教育话语实践

大众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低俗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消解,侵蚀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崇高性与科学性。社会大众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存在一些媚俗的、低级的内容,一些娱乐性的文化、商业性的文化、去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有些夹杂着腐朽堕落、迷信、暴力色情等有害内容,侵蚀了主流文化中的道德关怀、人文气息、审美观念,打破了人们坚守的道德底线,使主流文化对群众的价值导向作用下降,甚至有些文化否定主流文化,淡化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追求等,转向追求物质欲望,感官刺激等。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的活动,低俗文化侵蚀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崇高性与科学性。

1.4思政教育话语实践的单向性堵塞了共同话语的交流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单向性堵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话语交流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反馈机制功能受损。受历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过分强调其政治功能,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化的强势话语体系,主要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训导和灌输来实现主流思想意识的传播,往往忽略了受教育者的独立自主意识,忽视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教育者主宰话语权,受教育者的话语权被剥夺。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民主的价值观念,更渴望一种对话式的、互动的、参与性强的自由空间。应采取平等、自由的对话式话语,使双方既阐明和叙述自己的观点,又能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意见,站在对方的立场展开置换式思考和沟通。使受教育者充分发表意见,纠正错误的思想,才能真正解决思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单向性进行弱化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失去其引领性的作用,需要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引领,形成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良性互动,进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反馈机制的功能。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现代转型路径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现代转型,能有效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学术话语,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广泛的实践探索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帮助群众建构价值认同和坚定信仰

主动融入复杂的环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帮助群众建构价值认同和坚定信仰,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语境和内涵实现现代转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提供了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可以广泛汲取世界各国先进话语实践经验和丰富话语资源,突破传统的狭隘发展空间,与全球化话语接轨,不断创新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遵循自身话语体系发展的规律基础上,有效控制全球化、社会转型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具体表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对新的环境下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及规律进行深入的认识,融入复杂的环境,重构实践话语语境,对全球化语境、网络语境、生活语境等进行延伸,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的时代性和生活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利用媒介和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和感人事迹等,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同时坚持对反面实例的批判,使受教育者在一些科学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上取得认同。同时,要注重对网络“意见领袖”的正面引导,坚持巩固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生活世界和表达生活话语。

2.2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增强话语实践的合法性

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实践的合法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内容实现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有开放的视野,关注其他学科的成果,融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以及国外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服务,特别是要充分汲取国外公民道德教育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宗教话语等已取得的经验成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用科学的态度,对其他学科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的案例和题材借鉴和吸纳,并且进行必要的加工和高度的整合,使话语具体化、学科化。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实现耦合和对接,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内容,增强合法性。要避免对其他学科资源的简单的表层的被动的加工和挪用。要进行合理的转换,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深层次的多学科视域的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实际运用中的功能受损、实效性低等问题。同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从文本话语、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的囚笼中解放出来,注重话语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在转化的实践中,注重话语失真失效等问题,达到最佳效果。对实践话语的运用要注意避免单一经验性的话语,要注重话语的科学性,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经验向科学的转变。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话语实践经验进行深层的挖掘和高度的解读,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内涵、特性、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以及运用到不同群体的语境把握,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渊源和经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独特规律和逻辑,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现代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2.3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大众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低俗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消解,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附魅、祛魅与返魅,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科学性与价值性、通俗性转型。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附魅、祛魅与返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附魅就是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通俗性,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探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素材,因为大多数受教育者容易受清楚、生动、个人化的事例的影响,个人化的事例越是生动形象,其教育的效果越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祛魅是指要对获得的生活素材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提炼和话语转化,提高话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话语实践的质量和水平,使话语内容具有鲜活的时代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受教育者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错误观点,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返魅是指让群众从思想上认同,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人为本,关注群众的真实生活需求与价值理想追求,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不能强迫群众形成共识,而是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力量,抵制大众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低俗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淡化和消解,对蕴藏着丰富话语资源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等先进文化为主旋律,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塑造,弘扬社会正气和崇高价值追求,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使之从低俗性向科学性转型,从纯知识性向通俗性转型,从工具性向价值性的转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正能量。

2.4构建共同话语交流平台

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单向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话语交流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反馈机制在现代转型中发挥功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主体,应该享有共同的话语权,实现话语权的回归。教育者在话语表达中突出服务性话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心理诉求,真正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使受教育者成为自觉自愿的接受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遵从。只有实现对个性生活的关注,才能使个体的人感觉到现实的尊严与幸福。要淡化教育者角色,主动通过论坛、博客、微博、QQ等工具平等地与受教育者讨论交流,要尽可能地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灵活地选择教育方式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接受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反馈机制进行现代转型中发挥作用,反馈机制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调节和反馈。首先,要建立信息收集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的通过多种途径(论坛、博客、QQ群、讲座等)进行信息收集工作,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和观点。要建立信息调节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整理和研究,去伪存真,得出科学性的结论,对受教育者存在的问题进行调节。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根据调节措施的运用,对受教育者存在问题的解决程度,在实践中检验调节机制的效果。三个机制不断循环,辩证地发展,使话语实践的各环节不断优化,发挥话语反馈机制的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

3总结

有意思的话篇5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58-02

现阶段,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且受到了大学生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并将之发展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既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传递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需求。网络话语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想状况,且是学生思想状况的直接反映,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话语及构建合理有效的网络话语体系是首要任务,积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与主动掌握舆论导向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而言至关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解读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于20世纪60年代将“话语”这一语言学术语归纳于文化研究领域,并定义为:有关某一特定主题以及其涉及的相关知识在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一连串说法。从认识时期角度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葛兰西对话语权的认识早于米歇尔・福柯,他从意识形态角度对话语权进行了了解,并理解为:统治的形式与“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是社会集团领导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即使理解的定义不同,但无论是米歇尔・福柯的“权利话语”还是葛兰西的“领导权”都为现今话语权概念的理解提供了帮助与参考。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而言,网络话语权的定义为:在网络媒体基础上公民对国家、社会事务与社会现象的各种理解与想法,其内容一般由“获取什么样的效果”“说什么”“怎么说”等组成,且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是网络话语权两个层面的定义。其中话语权利指的是群体或者个人的一种自由表述权利;话语权力指的是话语主体的心理状态,话语主体利用网络媒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进而约束社会行为主体,使网络舆论跟随其意愿发展。因此,网络话语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定程度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网络话语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它既赋予了民众权利也提出了相应的义务,即民众可以在网络民主的基础上自由的将自己所理解的权利进行表述,但是民众需要对自己表述的内容负责,也就是说为了社会融洽与平等正义,民众必须严格服从政策与法律的相关制度。此外,网络话语权的影响力还积极促进着其他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网络舆论的有效疏导、网络环境的干净有序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也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一方面是大学生在网络基础上将自己对国家、社会、学校事务及现象、自身的生活、学习现象的理解与想法进行自由表述;另一方面是价值观念深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大学生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求,价值观念随之传递,进而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语言、行为以及校园舆论。

二、关于大学生网络话语的分析

(一)网络话语的类型

理解话语与话语权的概念、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征、类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有效构建的首要任务。网络话语涉及范围较广泛,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动画、图片等内容。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再兴教授则认为权力型话语、解构型话语、功能型话语与交互型话语是网络话语的四个组成类型。具体来说,权力型话语包括“楼主”“版主”“大虾”“灌水”“大刀”,其中“楼主”“版主”“大虾”指的是经验较为丰富的群体,“灌水”指的是没有意义的言论,“大刀”指的是大批节减;解构型话语指的是摒弃传统社会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定义,并赋予了新的定义;功能型话语则是由文本、帖子等组成;交互型话语指的是网络中部分语言的定义不仅是字面上意思,如“稀饭”,这个词在网络中可以理解为喜欢的意思。

(二)网络话语的特点

网络话语与大学生传统话语之间的特点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网络话语的特点主要有:

首先,网络话语更新速度较快。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词汇的发展,且新词汇的发展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新词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网络话语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说,新词汇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网络话语的发展。为了与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沟通与发展相适应,我们不仅需要创建灵活多样的话语模式,而且需要积极引导网络话语。

其次,网络话语与流行文化息息相关。大学生既是社会重点培养的人才又是网络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其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传递流行文化速度快的优势进一步促进了网络话语与流行文化之间的联系。

再次,网络话语的形式较为丰富、有趣。网络话语为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字词赋予了新的定义,且其定义十分有趣,如“晕”,这个词在网络中可以理解为看不懂的意思。

最后,网络主流话语的创建较为困难。网络话语没有过高的限制,在网络空间里,网络话语传播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也就是说,只要你传播的网络话语受到广泛关注,你便可以成为网络中的红人。但是网络主流话语对语言运用没有一定的标准,网络话语存在零散、纷乱的特点,即信息的传播缺乏完整性与秩序性,因此网络主流话语的创建较为困难。

(三)网络话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征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沟通符号变化的主要体现,又冲击了思想政治传统话语的稳定性与规范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既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又熏陶着他们的思想。现阶段,网络话语体系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存在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了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兴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文化现象的了解与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良好沟通。

其次,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这就对我们有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形式的充分把握、思想观念的充分掌握,以及生活状况的充分了解,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征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过分重视教育者的身份,教育者往往以高高在上的身份灌输知识,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测试方面教育者的权利过高,即他们不会将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与想法作为考虑因素,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这种状况下,受教育者既不能发挥主导作用又丧失学习兴趣,但是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生提升了受教育者的地位,他们开始拥有了发言权、选择权等,即平等型教育模式逐渐出现。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的建构策略

(一)积极建立训练有素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规律性的缺乏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统计显示,人人网、新浪微博等是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应用,这些网络社区的话语权较为自由,每个人都可以针对同一话题各抒己见,这就容易出现教育主题缺位的现象。因此,积极建立训练有素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的首要任务。

(二)设计大量隐含主导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网络文化产品

目前高校创建的大量红色网站没有受到学生的关注与欢迎,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去主动访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学逐渐形式化。红色网站的主要内容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网络文化,但是就访问量而言,这些网络文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教育的需求。现代大学生都是较年轻的人群,他们所接触到的文化较为丰富,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的构建需要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兴趣爱好等,进而设计出大量隐含主导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网络文化产品,为大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三)积极开展与大学生群体的话题互动与引导

网络话语权产生于热门事件引发的话题互动中,但是话语权的构建具备主动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门事件基础上制定与之相符合的话题,并积极开展与大学生群体的话语互动与引导;遇到反对意识形态的言论观念,应积极主动地表述出自己观念,并与之较量,在较量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从而使大学生自觉产生思想共识。

(四)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建构具有归属感的共同信念

使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吸收于其意识结构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构建的关键,即内在精神的重要性。隐含主导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网络文化产品具备的功能主要包括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大学生形成统一意识等,当然,这类统一意识形成的主要依据是大学生的消费偏好。但是大学生精神层面的结交完全取决于具备归属感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具备的时间更长久,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构建的重要目标。

(五)依法管理网络空间,优化网络环境

新媒体背景下,话语传播与互动平台逐渐多样化,究其缘由,西方敌对势力在互联网优势的基础上以多样化方式呈现的网络文化产品,这直接影响着我国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的构建有着不良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从而保障话语权平台构建的;依法管理网络空间,避免不良网络文化的产生。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网络话语权的构建一项困难而繁重的工作,因此,增加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的研究以及在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制定更适宜的构建策略至关重要,从而真正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的认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3).

[2]胡小芹.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思考――基于对“网络信息恐慌”现象的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2(06).

有意思的话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权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话语权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产品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互联网已经深深融入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走在了社会的前端。然而,网络信息复杂多样、思想参差不齐,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言语产生巨大冲击。针对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潮流而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含义是:“一定的群体或个人基于网络或网络背景,对受众施加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切统治,归根结底是语言的统治”,“话语实际上是统治的根本,语言和话语本身亦即权力”。这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概括的关于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话语权既是话语权利,又是话语权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生活环境等内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教育者根据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广大大学生遵守网络话语规范,从而对校园网络舆论进行调控,最终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现状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与学生的话语互动

在网络虚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网络话语进行监控和调节,同时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传达出的话语信息进行选择―认同―接受―整合―内化,最后实际践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间的认知协同,使学生形成内在的道德自律的网上虚拟实践活动。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学生网络话语特点和发展情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向适时调整。

事物都是从浅到深、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初期,大学生对网络话语权意识淡薄。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当代大学生网络话语混乱、失范的情况,重点主要放在应对策略上,进行的仅仅是对大学生网络不良话语预防、堵截。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时期,教育者主要通过建立校园主题网、在学校网站开辟思政主题页面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育者一方面将书本知识和先进事迹通过网页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另一方面通过上传资料供学生下载学习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互动。这种方式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前期,有一定的作用和吸引力,教育者已经意识到互动的重要性。但是,受到教育者思维的局限、当时网络技术的限制,以及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当绝对从属角色的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互动效果并不显著。这样没有参与感和主动权的说教网站,很难满足以及长久地吸引渴望表现自我、个性张扬的大学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虚拟空间交往形式的多元化,例如博客、微博、SNS(全称为Social Network Service)、Social Bookmarks、BBS等网络交互平台的出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沐春风。据统计,在校学生中将近99%的人曾经或者正在使用上述平台进行联系和互动。同时这些互动平台的受益群体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获得更多的在网络上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机会。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综合性校园网络社区,在各大网络平台与学生直接对话,通过页面、留言、日志、评论等方式进行交流,通过分享文章、转发评论等一些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消息,一旦有新鲜有趣的事情发生,消息便很快地传播开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结合网络流行话语和热点话题,例如国庆期间,在互动平台分享阅兵仪式的视频和爱国日志,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易使得爱国主义深入大学生心里,将爱国主义的观念自然内化成为其人生信念,这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好途径。

2.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失范

互联网言论自由刺激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被束缚和被压抑的情感,话语通过网络得到极致的释放。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个体话语权一旦与不特定群体达到一定共识,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就会形成舆论合力,使得大学生个体话语权所产生影响力快速放大,很快集合成一个网络话语群体。这使得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待提高的大学生在行使网络话语权中面临着潜在风险。

大学生在互联网的交流群体是虚拟的甚至是心怀叵测的对象。例如,一些利益集团通过资金优势雇佣的“网络水军”,在网络上大量虚假言论,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由于大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较差,他们易受网络舆论的影响,这导致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失范,话语随意、粗俗。例如,捏造新闻、虚假消息等肆意性网络言论实际上是网络暴力的一种,其目的性强、煽动力大,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极大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其网络道德责任感的迷失、自我言语约束力的降低,在自由意识泛滥的环境中话语容易失控,严重的会导致网络犯罪行为。

随着大学生话语权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网络话语权能为自己带来切实的话语权力。由于大学生个体差异客观存在,认知能力有高有低,他们在网络中想要得到的话语权的内容也千差万别,因而在想要争取话语权时往往掺杂着不理性不合理的需求,将现实生活中被约束的欲望和言论想通过网络得以实现。当大学生在网络话语权得不到满足时,话语权感膨胀,权力意识强烈且容易受到扭曲。在网络上盲目申讨自己的话语权,对他人进行无端谩骂,在自我消极情感宣泄的同时造成了不良影响,损害了网络健康发展。

大学生对自己网络话语权责任意识虚化,法律意识淡薄。由于互联网缺少了现实生活中那样的规范和监督,我国法律对网络言论尺度没有明确的规定,大学生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在网络中的自由意识得到了急剧膨胀,忽略了身为一名网络公民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

3.教育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忽视

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当着先锋队,在网络发展初期学生网民数量非常庞大,网络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网络话语的发展速度。

教育者处于转型阶段,不管从行动或者思想上都处于从权威型到平等型的教育者的过渡时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话语权往往是一种群体性活动,例如举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征文活动之类。它是以一种高姿态的说教模式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只是将教室换成了网络,忽视了与大学生在共同环境下的交流,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依旧存在着话语差异和矛盾。教育者并没有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没有真切地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上去观察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

三、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的相关对策

大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不仅仅是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渴望通过网络平台与现实紧密联系,通过言论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实现话语的权力化。在不合理的话语权力得不到满足时,教育者应以正面疏导为前提,不能简单地压制和限制他们的网络话语权,应适度地允许大学生将不同的思想表达出来,避免因言语冲突造成网络混乱,增强“他律道德”意识的话语状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一种为大学生提供话语表达和获取权利的渠道。

1.正面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话语权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要,结合网络话语的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话语形成正确的认知。网络话语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性,针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不能强行压制和盲目隔离。应科学地制定网络话语规范读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中设置讨论区和留言板,发动大学生讨论修正。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竞赛和个人主页评比,鼓励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的活动,提高网络话语规范性和网络话语素养,科学地使用网络话语权。

2.为教育者和大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平台

网络是把“双刃剑”。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空间的逐步扩大,它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考验。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以知识的权威性为中心和出发点,使得拥有知识的教育者无形中成为了拥有权威的人,这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一边倒”的局面。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引导的同时,要注重提供一个教育者和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让话语权平等,权力均衡,打破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对话模式。在教育者正确的主体思想和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善于表达自我,有勇气与教育者深入对话。以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教育者和大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对话,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既然网络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那么教育者就应因势利导,通过网络媒介了解大学生所需所想,再将信息整合,有针对性地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3.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力

影响力包含了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个概念。权力性影响力是基于法律和武力等对人的影响,是带有强迫性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非强迫性质的,是源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依靠权力性影响力,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它是一项有效措施,仅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我们可以依靠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桥梁,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话语进行提炼和整合,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动化、通俗化,网络话语更理性化。

参考文献:

[1]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基础教育出版社,1999.

[3]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胡民众.试论网络教育中的互动性[J].教育学研究,2006(10).

[5]曾庆亮.略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2).

有意思的话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逻辑; 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078-0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用来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1]其间,话语必然按照其特有的逻辑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说事话语和文本话语所反映的、话语所表达的事实发展关系必须符合理论推理及其递进依据”[2]。教育主体、话语和语境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的基本单元,主体相适、话语建构和语境契合是其内在运行机制;话语转译是话语单元之间的关系力量,从而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抵达教育实效。

一、主体相适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向实效的核心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话语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教育话语作为勾连的中介,必然要与教育者相适应、与教育对象相适应。因为“话语主体在实现彼此理解的过程中客观地存在于话语本身之间的张力度”[3]。因之,教育者首先必须承担话语有效性要求:可领会性——说出可理解的东西以便为教育对象所理解;真实性——提供真实的陈述以便与教育对象共享知识;真诚性——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向以便为教育对象所信任和理解;正确性——说出正确的话语以便得到教育对象的认同。这种“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4]。但由于同为话语主体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的角色差异、知识差异、价值差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必然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统一性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享的可能,对立性将带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衰减。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教育主体间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发生巨大变化,更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话语有效性的难题——如何使话语与教育主体相适应,不导致主体与话语的二律背反。

一是达成价值共识。话语的接受根植于价值的共识。教育对象能否接受并认同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内容是否反映外在事实,以及是否与教育对象需求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要表达社会价值取向、教育者的教育取向,而且还要体现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念状况和内心需要。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仅从社会需要和国家期望这一维度出发,忽视教育对象个体的利益与需要,忽视其成长背景和接受能力,将导致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在话语描述、表达和输送上出现“视界间隔”,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

二是实现话语权分享。话语权的分享是实现主体话语相适的基本条件。只有教育主体拥有话语权,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求,才能在不同主体的话语表达、交流、交融中走向价值共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的话语权和教育对象的话语权本质上是平等的。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言说者的角色差异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同的表现形态。教育者的话语权表现为言说权、说服权、批判权和引领权等;教育对象话语权主要是享有接受权,以及平等参与讨论、协商、论辩的权利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客观上仍然是由教育者主导的,必须通过参与讨论、协商等方式给教育对象“分权”和“增权”,释放教育对象的话语空间,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强制性、他赋性走向协商性、内生性,克服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利偏好,从而提升话语的有效性。

三是注重主体互动。序差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成效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要着力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主体—客体”两极模式,转变“独白”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建立主体间的对话机制,双方都进入教育实践的角色与状态,沉浸在话语构筑的共同世界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反映主体的精神活动和思想体验,达成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达到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

二、表达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向实效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最核心的任务就在于在一定的语境下如何描述以及能在什么程度上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否描述以及描述的程度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5]如何准确描述、建构主体所需要的表达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建构的基本问题。

一是话语的能指、所指及其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主体的能动性和描述对象的客观性的有机统一。客观性指向主体的活动,赋予话语以能指功能;主观能动性直指主体本身,蕴含话语的所指取向。教育者首先必须了解话语的一般功能,并依据对教育对象特点、教育内容需要、教育目标追求等,对话语所能承载的教育信息进行建构,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转化为话语工具载体,从而通过准确的话语表达实现教育目标、内容的选择、联结和阐释。在这个过程中,话语的能指、所指还会因为教育者、教育对象需要之间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不同。如果主体之间的需要差异过大,必然会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内涵,甚至成为无法交流的“断桥”,难以到达教育目标的“彼岸”,也无法成为激发教育对象需求和动机的外在“诱因”。

二是合理运用描述性和评价性语言。话语具有描述和评价之分。“一类话语表达的命题可以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另一类话语不是被用来表达真或假,而是被用来表达我们的情感或情绪。”[6]思想政治教育既着眼于求真,更追求善与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描述性与评价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上,我们往往过于突出评价性话语,采取结论明示、先在的表述方式,让人“知其然”,宏大叙事的话语较多,精致入微的描述较少。今天,随着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提升,描述性更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工具理性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突出描述性话语,引导教育对象在现象描述中寻找价值答案。

三是对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话语的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决定了话语的意识形态特征,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一般话语的不同。一方面,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忽视或无视意识形态性,就会消解其学科属性和独特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有意识形态性话语,不仅会与时代脱节,而且还会遮蔽其教育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不同语境、不同任务下选择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在关涉政治的是非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地运用意识形态性话语统一思想;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在非意识形态性话语的描述中实现对教育对象政治意识的引导,把意识形态性蕴含在教育话语中,彰显学科话语特征。

三、语境契合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向实效的要求

话语表达、传输和理解、接收都受到客观语境的制约,语境是话语交往中的应然性条件,是一种实现理解与共识的本体性承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向实效需要“理想话语情境”。这种理想语境核心是话语的因人、因时、因地、因果而异,在不同的教育时空、不同的话语场域下需要不同的话语形式,由此带来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语境中的话语差异关系,在宏观、中观、微观场域中的话语差异等。在宏观语境上,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多样和多变。在微观语境上,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未必都是面对面、同时空的表达、传递和接受,因之出现明显的语境差异、频繁的语境变迁和转换,从而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不同的语境下理解教育话语,导致话语信息和价值逻辑出现衰减,甚至变异。可以说,在语境的不确定性、多维度性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何避免“失语”、“断裂”和“悖论”等现象,成为话语逻辑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是把握时代特点。时代特点是最根本的语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脱离不了时代的烙印。“”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完全被政治斗争话语所吞噬,政治话语代替了社会上的其他话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走上了对传统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恢复,重视新时期的话语建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7],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形式等方面不断得到拓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回应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回应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回应市场经济、多元文化和新媒体发展的客观历史现实,及时变革、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适应外部语境的变迁与转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发展。

二是着眼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构成语境的个体底色,也是领悟语境的个性背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重视“生活世界”这一中观语境,注重从人们鲜活的生活实践中、生动的话语中汲取、提炼、提升话语,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逻辑,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实效。

三是关注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关注现实社会的活跃话语,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境的“晴雨表”。社会舆论能够体现最新的政治话语、社会话语以及各种思潮话语等,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社会舆论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创造丰富多彩的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创构健康有益的语境,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当社会舆论一旦失控或调控得不好,就很容易导致社会恐慌、民心躁动,破坏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尤其在当前新媒体、自媒体迅速发展的舆论场域下,如果发言者都讲责任,遵规范,传播客观、真实的信息,表达理性、公允的观点,那么就能够加快形成良性的舆论秩序。反之,如果胡言乱语,传播不实信息,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那么就容易刺激受众情绪,使舆论场域出现混沌和混乱状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取得实效必须保持对社会舆论的足够关注和正确引导。

四、话语转译是思想政治教育通向实效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来看,包含着由行政管理者发出的权力话语、由理论研究者使用的研究话语、由实践教育者所运用的工作话语、由教育主体生活中所运用的生活话语等,这些话语在描述方式、构建特点和评价标准上并不完全是同构的,需要通过充分“转译”才能够真正反映出思维、观念深处的意愿,从而在话语实效上形成共享和一致。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其他相关学科话语来看,属于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话语转化,如怎样把语言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话语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自己的话语体系,这是当前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话语转译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文风”和“话风”问题,就是话语转译不足的体现。建立通向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译机制,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绕不过去的课题。

一是通俗化、大众化是话语转译的核心。话语的通俗化与大众化相伴相随,通俗的话语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译就是将学术性的理论术语和政治性的文件语言转换为生活话语、教育话语,运用通俗易懂、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传播理论、传递价值,使理论从书本上、书斋中解放出来。二是防止转译滞后和异化。滞后和异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的重要原因。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看,话语转译是一种教育推进。滞后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滞后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法对内容进行描述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异化则主要是把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或者其他学科话语直接机械地搬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导致话语“夹生”现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译要注意使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适应,与时展相适应,既要积极借鉴各种健康有益的话语资源以及其他学科话语的资源,又要避免生搬硬套地将其直接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和学科话语建设。

参考文献

[1]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96-101.

[2] 李宪伦,朱小翠,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逻辑、话语功能与哲学思维[J].思想教育研究,2009(2):10-13.

[3] 牟永福.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话语困境及其话语治疗[J].学术月刊,2007(3):21-27.

[4]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5] 邱仁富.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命题[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9-74,92.

有意思的话篇8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大众群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2-0042-04

“话语即权力”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提出的著名观点,他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社会团体所认识的过程。” 〔1 〕 (P139 )新形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尤其是大众话语权的建构,有效应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的风险挑战,是当前党和政府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者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回应“挑战”,而不是“被动回应”,通过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要紧贴民众生活

在当代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旗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时刻体现着贴近民众、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必须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表达方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必须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民众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共同话语体系。

首先,创新贴近民众切身利益的诉求方式。利益是人们行动的重要动力,人民的奋斗都与自己的利益有关。意识形态发展与利益调整相关联、相协同,它始终是在为特定的利益群体服务,这是其发挥作用的基本特点,也是其根本性特质所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人民服务的,它始终在为人民的利益作着有力的辩护,没有了物质利益的意识形态将会因为失去基础支撑而坍塌破灭,丧失其生命力和话语权。“通过把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需求,进而使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2 〕 (P99 )为人民谋福祉,这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最根本的价值诉求。我们党不仅要在理论上而且要在实践上切实巩固主导价值诉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坚持并在实践中为之努力奋斗,是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巩固了这一价值诉求,理论主张、理想信念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民众才能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大众化进程中贴近民众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利益诉求,从群众普遍关心的利益问题出发,准确提炼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中蕴含的人民性价值导向,以此作为不断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基础,为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被苦难深重的广大中国民众所接受和认同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利益。同理,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要为民众所喜爱和接受,就要正视社会现实问题并努力解决之,使得大众话语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反映民众利益诉求,解决民众的生活困难,符合民众的思想实际,广大民众才能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接受,才能内化为民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创新贴近民众的文本表达方式。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将有助于推动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当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能获得“话语霸权”,除了西方国家拥有强势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之外,还在于宣传话语的“普遍性”、“中立性”和“隐蔽性”。相较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有着强烈的目的性、针对性和阶级性。在思想单一化的社会里,口号式、标语式、动员式的话语的确能凝聚人心,鼓励民众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然而,在思想多元的社会中,民众的思考能力增强,自增大,选择机会增多,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已明显不符合民众的认知需求。长期的假、大、空的话语形式和宣传方式无形地隔离了民众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大削弱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仰。意识形态建设决不能脱离广大民众的意向而一味地强调高层次,而是要紧紧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要将学术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把繁琐的、深奥的专业术语转化为言简意赅的生活语言,创制贴近民众生活的亲近性文本。曾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词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生活实际的”。他的“三大法宝”、“糖衣炮弹”、“纸老虎”、“三座大山”、“放下包袱”等话语,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等都是既来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但又高于日常生活的话语形式。这种亲近性的话语表达形式,是契合大众生活的话语方式。

同时,要考虑到不同群体接受方式的差异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利益诉求、价值观念、政治态度、知识水平上存在差异。因此,话语表达方式、关注话题应区别对待,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例如,社会精英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他们十分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世界形势,因而可以使用较为专业的语言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且经济实力较弱,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如买房、看病、上学等问题,因而可以使用日常话语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最后,创新贴近民众的传播方式。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离不开传播媒介的作用。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民众获取信息和资讯的渠道日新月异。传统的报刊书籍、广播电视、宣传板报等传播媒介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新兴的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也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传播媒介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有着天然的联系,必须充分发挥各种传播媒介在传播扩散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积极功效,使其在叙事内容上紧紧抓住民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在表现形式上采取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传统传媒与现代传媒的合力作用。一方面,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工具为主,积极主动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主阵地;另一方面,以改革创新精神合理运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拉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普通大众的心理距离。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我们要科学运用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多种新媒体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同时创新传播方式方法,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及时解答人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的事例灌输传播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武装青少年头脑。充分发挥传统传媒与现代传媒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合力,使民众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不断认同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由之路。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要突出时代特征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论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3 〕。反思意识形态工作,党和国家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主流意识形态教条化和表达方式僵化非但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而疏远了民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距离,以至于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与日俱增。因此,要以契合时代特征的要求来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在此基础上总结新鲜经验。

首先,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反映时代特征的理论体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 〕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使其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这种科学性和先进性体现在对现时代的客观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在与新的时代、新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必然得到继承、创新和发展,形成新的契合时代需求的马克思主义,正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长久地繁荣与发展就在于契合了当今和平与发展这个大的时代主题。我们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曾走过一段弯路,一度使得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如脱离现时代的物质生活,无限度地夸大意识形态的功能和地位,造成经济、政治的大破坏和思想文化的大混乱,使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其他学科的创新不同,它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坚守中创新,不是单纯地对以往理论的彻底否定或肯定,而是回到马克思,又超越马克思,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现时代之中,解决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课题。缺乏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必然被时代所抛弃,也必然遭到民众的抛弃;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才具有生命力,必然获得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同。偏离时代要求的理论创新,必将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过于片面化,这是在长期的意识形态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深刻教训。

其次,要凝练具有时代特色的大众话语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为了适应这一时代主题,创新了很多理论话语、政治话语,不断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核心话语,使广大民众逐渐摆脱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感、偏见。以往走过的弯路警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形式和宣传方式,要凝练出切合时展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的核心概念,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灵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富有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核心概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正能量”、“核心价值体系”、“生态文明”、“核心价值体观”、“五位一体”、“中国梦”、“新常态”、“四个全面”等概念,生动地向人民群众诠释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深化了广大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创新和发展具有时代气息的大众话语,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同时也增强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当然,这些核心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它必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阐发和凝练。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需要人才队伍的支撑

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需要一批具有崇高信仰、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善于通过实践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的高素质的理论工作者。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工作者队伍是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大众化的智力支撑,他们是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高素质的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理论工作者,也关涉到党和国家宏伟目标的实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 〔5 〕 (P190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者,必须有这样的状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信不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保持必胜的信念,有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坚决行动;既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信仰,也不会因为前进中的挫折而对信仰有所动摇。做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未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树立必胜的信心。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坚定的信仰的感召力也是无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通过树立坚定的信仰,才能激发理论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才能自觉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将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同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有机统一起来,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体现在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情感上,体现在理论研究成果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上,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贡献之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武装大众,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其次,马克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学会运用群众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精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走向民众,被民众接受、认同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大都处于“遮蔽”状态而隐藏于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之中,要想使这些基本原理“澄明”就必然涉及到一个“回到”和“重读”马克思的过程。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加强对经典著作的研读,才能自如地、准确地用通俗语言来诠释学术理论,才能创造和形成被普通群众接受的通俗语言,进而使经典走进大众生活,形成大众话语。马克主义理论工作者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时,从内容、形式和语言上都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的需求,用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族气息的语言和文字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其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史上不乏这样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们不是制造晦涩的专业术语来迷惑人,而是以通俗易懂的生活文字教化人,降低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门槛,让民众更加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还要具有“民族性”。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熟悉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

最后,马克主义理论工作者要以实践为载体诠释马克思主义。适合大众需要的话语形式是由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派生出来的,恰当的话语形式有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也更容易为民众所认同。列宁指出:“只有当概念成为在实践意义上的‘自为存在’的时候,人的概念才能最终地抓住、把握、通晓认识的这个客观真理。” 〔6 〕 (P181)话语形式不能脱离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内容,现实的实践决定话语形式。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是意识形态话语形式的核心内容,话语形式是对改革开放生动实践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理论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兴趣、爱好的学术层面,应深入到关注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的层面,一定要走出书斋,走向实践,走进社会,离开实践层面,任何研究都将失去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和实践上依据马克思主义要求去做,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广大人民群众不会接受只有理想而缺乏现实性的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解决民众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在实践中诠释科学理论的价值。通过实践,向广大民众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使民众在所见所闻之中感受马克思主义,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进而使马克思主义主义走进民众的内心。

今后几十年,是我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应对国外敌对势力实行和平演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民众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进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是当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冯 刚.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3〕.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大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09.

有意思的话篇9

一、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本质与核心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其话语权的巩固事关国家、民族、政党的兴衰成败。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关键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根本。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力量揭示了思维、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对此,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形势的变化,不仅资本主义的变化与马克思当初设想的大不相同,就连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超出了当年马克思的预计,但不管怎么变化,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根本立场和方法仍然具有普遍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不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首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当前,全党同志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和自觉运用,达到切实维护和巩固其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目的。

坚持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的核心内容,这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实践性与时代性的根本要求。随着实践的发展,创新和发展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下,从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崭新课题作出深刻判断和回答。党的十以来,就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高度肯定了在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当前,意识形态工作要按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要求,始终旗帜鲜明地猿致砜怂贾饕宓闹傅嫉匚徊欢摇,为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而发声鼓劲。

二、将打造富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作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关键环节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中国掠夺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论调此起彼伏,中国的发展常常“被说明”“被描述”“被建构”,如果不能以生动形象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就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意识形态工作也会受到削弱。正如所指出的,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意识形态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党的十以来,为了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立足中国发展实践,多次在对外场合就世界局势、国际经济与金融、大国关系、当代国际关系建构、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全球和地区热点问题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很多既内涵深刻又通俗易懂的重要理念和表述。系列重要讲话,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维护好中国形象作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关键环节,要求努力构建符合国家和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力优化战略布局,打造既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当前,要按照系列重要讲话要求,积极推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创新发展,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熔铸和传播中国的核心价值。要大力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广和研究工作,努力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要内容。要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矢志不移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一方面在于它打破了以西方世界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改变了西方模式对全球发展的垄断局面,真正彰显出人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在于与资本主义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呈现出的旺盛生命力,体现出了其优越性和先进性,彰显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还要避免由于过分强调话语创新而去盲目使用西方话语来阐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经验的做法和倾向,避免落入西方国家的话语陷阱。

三、将坚持正面宣传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相结合作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坚定方针

党的十以来,系列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既要以正面宣传、引导和阐释为原则,向国内外澄清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又要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不懈斗争,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巩固。

首先,要加强正面宣传,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凝聚力和整合力。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把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讲清楚,帮助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分清是非界限。因此,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只有亮明我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才能变消极防御为主动出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诸多创造性的话语,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党的领导核心,等等。当前,应在竞争比较中进一步推动正面宣传,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凝聚力和整合力。

其次,要加强对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的批判,增强人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仍然面临着、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错误思潮的挑战。这些错误思潮是西方国家推行价值观演变的工具,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方向,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正如指出的那样,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认识,针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和倾向,必须态度明确,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加以反对和抵制。

四、将强化互联网思想理论引导作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点方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再革命迅疾发展,网络运用大众化、网络表达匿名化、网络传播高速化,人人成为自媒体,事事成为发声场,全民发声和各种话语体系不断涌现,意识形态领域的传统斗争格局被打破,互联网已然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特别强调了强化互联网思想理论引导对于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因此,新形势下能否应对好互联网的挑战,已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最大变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巩固。

党的十以来,对网络传播和舆论生态的新格局,关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系列讲话,分析了互联网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新挑战,阐明了如何在网络空间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宏观思考、战略部署和政策主张,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把应对互联网挑战作为创新和发展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点方向。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因此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巩固和抢占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才能适应中国由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新环境的变化,守护好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确保党的主张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

有意思的话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教学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83—01

一、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特点

(一)平等性

教学中平等意识的缺失或表面化,必将导致通常意义上所说的“ 灌输式” 教学。它的显著特征是: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细致地讲,学生虔诚地听;教师思考,学生被思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这种缺乏平等性的教学是封闭的、呆板的教学。

(二)倾听性

所谓“倾听”,其实就是听者与说者双方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心理会话过程,也是一种思维过程与信息加工过程,它与记忆、思考、操作、联想、想象、分析、判断、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心理活动紧密相关,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和思想的领悟等内容。倾听是思维着的理解,听与理解是不可分割的。对“ 倾听” 的漠视历来是非对话教学的突出特征,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力求让“ 说者的位置空缺” ,并非师生都不说话,而是指没有人总把自己放在说者的位置上,也没有人能够成为权威,师生双方都拥有一种真诚倾听的意识,在倾听中言说,在言说中倾听。

(三)互动性

在最面广量大的日常教学中,其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单向和双向两种,即教师学生、教师学生。以此为基础的课堂互动理论,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群体间的彼此影响,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限制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参与度,影响了学生学习创造力的发挥。这是教学中对来自学生的学习资源的忽视,以及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漠视,必将导致课堂教学效益的不尽人意。

二、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课始对话时——创设悬念情境,引发话语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悬念情境是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状态的情境。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好的悬念情境能点燃求知的火花,催生话欲,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因此,在对话教学起始时,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对话的热情。

(二)课中对话时——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在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复杂心理信息相互交流的过程,其中思维信息的交流是主要的活动形式。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找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和以往知识体系有密切关系的富有挑战性、探索性的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境生思,诱发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唤醒内部沉睡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促进认知和思维的发展。

(三)对话深入时——创设质疑情境,创新思维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而提出有一定思考性、创造性的问题。这是学生产生深层次思考,进而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方式。质疑情境就是教师有意创设故事、疑问、破绽等情境,以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性理解,直至创生新意义。课中对话在走向深入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关问题,为学生质疑营造情境,使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产生有价值的疑问,并由疑激思,以疑获知。有效地在对话中释疑解惑,获得思维、情感的充分发展。

三、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透视

(一)在对话生成上——拘泥预设,错失生成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预设的,新课改下的课堂既关注预设性目标也关注生成性目标,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则把生成性目标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它注重在完成基本预设目标基础之上,追求动态的生成性目标。但在实践中,面对学生出乎意料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教师往往拘泥于预设, 缺失捕捉生成资源的敏锐性,未能及时根据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来随机生成, 错失深度对话的精彩演绎。

(二)在师生关系上——交往平等,流于形式

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是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核心思想,只有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才有可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平等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是否每个学生都享有同样发展的机会,以及师生能否在对话中真正产生一种平等感。但在实践中,教师即使在心理上已经有意识地注意要和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行为上仍然放不下根深蒂固的“ 师道尊严” ,表现出很牵强的平等,把“ 平等”局限在自己许可的范围以内,其实质是形式上的平等。譬如教师明明知道课上要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可实际教学中却仍然追求教学的按部就班,害怕真正“ 平等”下的对话会带来出乎意料和旁斜逸出,以至于自己不知所措。

(三)在对话方法上——刻求自主,丢弃讲授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与交流是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一个重要属性和特点。强调和实施对话也是新课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一个现实追求。但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刻意追求自主,而把讲授法片面理解成“ 灌输式”, 与“ 对话式” 对立起来,因此否定和丢弃教师必要的讲授。教学时也不敢使用讲授法,对学生的质疑缺失及时的讲解, 致使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产生疑惑, 影响学习效果。导致了“ 对话” 教学的极端化,使对话流于肤浅,缺少深刻。

(四)在对话语言上——呆板生硬,缺少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尤其是在倡导对话的小学数学课堂上。然而,教学中有些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指向不明、缺乏深度、单调乏味。形成只有对话形式,却无对话实质的假对话,它本身不具激励性或启智性,只有气氛的活跃而无思维的交锋,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深层次思维并无帮助,致使对话效率低下。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2]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