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待学生十篇

时间:2023-03-21 04:37:50

平等对待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篇1

平等地对待学生,体现在教师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只要平时我们能留个心眼,时时能提醒自己,学生一定能感受到公平的待遇。曾经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学生迟到,在各个学校几乎是每天都要发生的事。迟到的学生,要想回到班里上课,按“常规”必须要先站在门口喊“报告”,在得到老师的允许后方可推开门走进教室。多数情况下,还要在老师略带责备的询问后,说完自己真正的或在路上事先编好的理由后,才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一套程序是所有的学校老师一贯的、传统的做法。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为何不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呢?学生迟到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迟到的、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课上询问差。此后,凡是上我的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我很担心,会不会学生迟到的人次大幅度增加,班里上课的秩序乱作一团呢?

几次之后,我发现以上的尴尬场面都避免了,往往是学生用略带歉意的眼神和我交流后,赶忙投入到整个课堂学习、思考的氛围之中。等到下课后,他们通常都会主动找我说明原因。除此以外,我还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关系更融洽了,上课的效果也更好了。

其次,我认为尊重学生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便是尊重。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人格的尊重,他们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把课堂真正当做自己学习活动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所在,进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谈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

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经验方面可能存在不平等,但教师不应以此自居,应切记教学相长。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有独立的人格。教师的言谈举止都要为人师表、堪为表率,都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的尊重。

2.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

学生不是一个模式制造出来的工业产品。教学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如课堂提问时,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设计练习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完成不同量的题,动作快的多做一些,动作慢的少做一些;评价时,尽量减少横向比较,鼓励学生超越自我。

再次,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欣赏:

1.欣赏学生所想的

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待所学知识也是如此,教师不应强求每个学生都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需要。万事由想开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很好的证明,如果他对于落到地上的苹果视而不见,毫无所想,那他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曾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要发挥教育的创新价值,我们的教师就要从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开始。

2.欣赏学生所讲的

学生有了想法不敢讲,就无法体现其思维的独特性。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无论合理与否,只要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讲出来的,就应给予表扬,不应简单的否定,只能一味顺从老师的思路。

平等对待学生篇2

关键词:班主任;良好师德;和谐师生关系;平等对待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31-02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12年来,深深体会到在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而且会深深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班主任如何正确地引导、教育学生,使其成长为一个正直优秀的人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一、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

良好的师德主要体现在工作中要有“三心”,即“爱心”、“关心”、“责任心”。所谓“爱心”就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怀备至、精心培育。学生学习上有疑惑要指点;生活上有困难要帮助;情绪上有波动要交流;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不压制;以爱心暖人心。所谓“关心”就是班主任要多找学生谈话,多参与学生的活动,多找机会与学生沟通,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感到班主任的关心与班集体的温暖。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在学生中有威信,学生才会积极配合班主任搞好工作。所谓“责任心”就是要把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才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崇高的责任心,对待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事业。只有具备了这“三心”,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才有动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你。

举例来说,在笔者所教的毕业班里有位男生,有一段时间总是和其他同学打架,对其批评了几次,当天有效果,隔天他就又成了老样子。问他原因他也不说,本来优秀的他,现成绩直线下滑。找家长座谈,跟班里同学侧面解过,始终找不出症结所在,因此单纯地批评是不行的,这是做班主任的失职。后来了解到他最近沉迷于网络游戏,于是由此作为突破点,通过在课堂上他表现有进步就及时表扬。课下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跟他谈心,以游戏做引子,终于了解到他跟同学打架的原因,是因为班里一个同学老欺负他,他觉得如果打过其他同学,自己级别就练的高,足见游戏对他的影响有多深。最后通过和家长共同制定帮教计划,帮他戒掉了网瘾,端正了心态。最后这个孩子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县重点中学。这正是“三心”所带来的效果,让一个路走偏了的学生能够迷途知返,这也正是以爱为动力,成功教育的力量。

二、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的关键所在。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开展交流就会事半功倍。在交流过程中要本着平等、和谐、真诚的原则,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把师生关系提升为朋友关系。在班级中要创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时刻认识到自己是大家庭的一员,这个大家庭充满爱。这样班主任就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把握班级动态的命脉,正确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并且帮助一些心理状态不太好的学生走出阴影,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笔者针对平时自卑、沉默寡言,甚少与人交谈的学生,会积极向家长询问、沟通、了解背后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有意识地多关注这类同学,课下总是微笑着与他们交谈,关心他们的学习及生活,课堂上有意识地在其他学生面前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表扬他们,肯定他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这些同学越来越开朗,而且越来越喜欢我这个语文老师及班主任,班级管理越来越顺手了。教学生就应爱学生,爱学生就更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爱一切的学生,爱学生的一切,这才是根本。这种爱,不一定如狂风骤雨,但一定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这种爱,不只是小爱――关心学生地学习、生活、情感,更是大爱――人本主义的爱,关心学生的需要、发展和将来。有了爱,班主任工作才能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平等的对待学生

就如刘若英在歌里所唱到的:“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同一天空底下相关怀,这就是最好的未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更要时刻注意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与学生沟通时,班主任还必须注意地位平等。对学生应以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相待,师生双方都有发言权。在学生犯了错误时尤其不能单单批评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而袒护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在涉及到班级工作时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班级各项制度的意见,谁的意见都要听,有道理的更要采纳。让每一个同学公平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未来。

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曾试行了“班级百分赛”。从项目的制定,到分值的选择;从细则的确立,到人员的配备。都和同学们商量进行,尤其在商量过程中更好听取广泛的意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的适合每一位同学,而不是仅仅对学习好的同学有利。这样施行起来每个同学都心服口服,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制度。从管理的人员来说,每个项目的负责人都是他们推选出来的,所以他们也都服从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每周都会做总结,总结涉及到每个项目:学习、卫生、体育、纪律、考勤等,有本周不足之处,也有下周努力方向,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来完成,班主任只是起到一个监督、指导的作用。每个孩子在这里都是平等的,平等地管理同学,同时平等地被同学管理。让每一个同学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再优秀的学生也有不足之处,再平凡的学生也有自己闪光的地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平等对待学生篇3

平 等

故事中的轻微脑瘫儿,虽然智力和正常人相差无几,但行动能力差于常人。到了上学年龄,其父母为了能让孩子上学,跑了多少学校,求了多少校长,都被拒之门外,遭遇了中国教育的不平等。万般无奈,他的父母只好另寻他径,举家搬迁到美国。还是这个行动有异样的男孩,到了美国却受到了截然不同的遭遇。害怕还是没学上,递交了几分入学申请,结果收到申请的几所学校都欢迎男孩来校读书,最后还出现了争抢。美国教育者们不仅没有排斥他,反而还为他特事特办,让这位孩子找回了自尊自信,使得这位孩子也能快乐成长。这一事例绝不是在宣扬美国的教育,但它的的确确公平又公正的对待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孩子的教育行为,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学习和借鉴。反观我们周围,许多老师都是喜爱那些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那些后进生整天一副严肃的样子,甚至从来不对他们笑,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这是认识上的偏见。作为教育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真正的正确的教育。前苏联心理学家列・符・赞科夫曾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因此,不要因为我们的不平等、不公正地对待,在一些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长久的不愉快的痕迹。让我们用一颗平等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耐 心

我们之于孩子的教育只是在他们心田洒下种子。这种子不是都能立马吐出新芽,这就需要我们的耐心,我们的等待。故事集中的早早是一个话语不多,却很少受到老师的夸奖的小孩。初一开学,其班主任就对他印象深刻,假期作业不仅乱写,还有大面积留白。和他谈话后,要求他以后认真点字写端正,他肯定地作了答复。可是好景不长,作业总是隔三差五出状况。面对早早的这些反复,老师没有简单粗暴的教育批评,而是做了家访联系,才知糟糕的学习环境让他的作业不尽人意。和家长沟通后,家校共抓,不断鼓励和唤醒,终于让早早远离了不做作业,作业马虎的坏习惯。正所谓“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让我们怀揣教育理想,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去等待,等待生命的成长,等待心灵的转向。让我们放慢欣赏的脚步,等到迟来的花开。

信 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宽容是一缕阳光,可以照亮学生的心田;宽容又是一丝春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故事集中有几篇关于处理男女生早恋的案例,虽然教育对象不同,但选择的教育方法都是对学生运用了宽容和信任的教育手段。面对学生的早恋,不是都是视为洪水猛兽,一棍打死而是悉心交谈。对于学生在青少年期产生对异性的好感表示理解,但又坦诚真挚地告诉学生“这种珍贵的情感还是暂时埋藏起来,因为那些不合时令,早开的花是虚弱苍白的。要想花儿更美,更灿烂,相信你们会守住一时的寂寞,充实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正是因为这几位老师的宽容信任,让这些学生走出了情感的误区。在学生犯错,偏离航向时,有时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操之过激,要冷静、宽容处理,要给学生机会,要和他们沟通,要相信他们的自醒自悟力。教育的宽容不是纵容,教育的宽容是充分理解学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思考问题,是真正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

平等对待学生篇4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经常苦恼于学生的课堂常规状况,想在活跃的探究氛围中寻求良好课堂常规,可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师经常要求孩子学会等待,可曾想过大人也要等待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去强求、命令孩子,而要学会等待。当用等待的心态看待孩子后,教师的心态就会逐渐平和,少了一些批评,少了一些失望,少了一些责怪,却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鼓励,更多了一份亲切。教师欣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捕捉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以平和的心态学会等待,就会发现看似不听话的孩子,原来都是那么可爱。

一、耐心等待学生敢于表达观点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全体学生同等思考的时间,不急于提问某个学生。如果教师不等待学生思考,便急于把现成可靠的答案告诉学生;如果教师不等待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表达,便急于维持全班步调一致的活动秩序;如果教师不等待学生尝试,便完成任务心中完美的教学计划……学生在课堂中就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当学生确定研究的问题后,教师在提问学生之前,应留有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利用这种等待,考虑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性,观察学生的表情,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利展开教学。教师要切忌问题一抛出,便点名让某一学生回答,因为学生站着思考问题的质量远不如坐着时的思考。提问后的等待更为重要,如果某个学生不能迅速回答时,教师适时的等待不仅需要而且是必要的。教师在未经等待后,马上换别的学生来回答,无疑会挫伤这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要以微笑来等待,让学生有努力来思考、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没有理由剥夺学生回答的权利。这样就不会造成学生不敢表达、不愿表达的不良后果。当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也要耐心启发,悉心提示,要为学生增加“支架”,让学生在平静的思考中逐步逼近答案。

三年级学生在刚刚接触科学课程时,思维还不够成熟,科学知识贮备还不够完备,发言中的错误观点比较多,教师不仅要耐心倾听,还要引导全体学生认真倾听、耐心等待:“他的发言什么地方很精彩,和我想得一样吗?还有什么地方有问题,该怎么纠正他的说法?他还有什么地方没说全,我可以怎样补充?哪些观点已经被他说了,我应该怎样调整我的发言内容?……”教师可这样慢慢地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促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在和平的研讨中完善思维,逐步培养思维能力。

有时刚开学时,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积极发言的学生不在少数,课堂气氛经常处于“沉默、冷清”。教师一定要等待再等待,让笑容和期待一直停留在脸上,给学生以亲切之感,打破那种陌生的隔阂,促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这过程也许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教师一定要坚持“等待”,没有第一堂课的“浪费时间”过程,以后的教学课堂氛围会更难熬,空洞的说教如“你们要大胆发言”、“说错了没关系,就是不会才要学习”等远没有教师耐心的等待来得有效。只有有了良好的开端,教师才能看到科学学习的柳暗花明。

二、耐心等待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追求的是学生自己对问题作出假设,确定实验方案,这需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周密思考。但教师经常看到,当提问“你认为这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的手马上林立的场面。如有一次观摩《电磁铁》时,学生发现各组电磁铁吸起大头针个数不一样时,教师问:“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马上踊跃发言:“我认为与电池的电量有关。我们可以用一节、两节、三节电池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我认为与绕线的匝数有关。我们可以用40圈、80圈、120圈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我认为与铁钉的粗细有关。我们可以用粗铁钉、细铁钉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我认为与绕线的方向有关。我们可以正绕和反绕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几乎没有多少思考的时间,可学生的发言如此精彩、严密,不得不令人怀疑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这类现象出现在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教学中,不得不令人感到悲哀、遗憾和费解。鉴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耐心等待,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写假设和实验方案,再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出修改意见,再次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来组织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这往往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来设计、交流、修改方案。赶时间式的40分钟教学要把“情景体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展示出来,绝对不可能实现这种效果。教师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断训练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才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没有等待,哪儿来这么精彩的“成果”?

三、课件展示仍需等待学生

在科学课堂上,经常要形象逼真地再现一些情景,展示研究成果,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更需要教师学会等待。教师学会用从容的心态控制教学节奏,这是比掌握制作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更为重要的东西。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突出优点,而这又恰恰是课堂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缺点。如用PowerPoint组织教学时,学生认真观察幻灯片、理解教师组织的这些内容、思考问题更需要时间。教师的等待则是让学生吸收与消化,不加限制地提高教学节奏,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最终放弃思考、参与研讨,课件不能发挥作用,流于形式,追求教学花架子,浪费时间和教学资源,得不偿失。

平等对待学生篇5

 

关键词:教师期待效应 基础英语教学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一、教师期待效应 

教师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形成期待,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 

“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源于一则古希腊神话。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并每天观赏不止。最后美女竟活了。这则神话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无限潜能。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这个神话引进教育和心理的研究领域。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加州旧金山市奥克学校进行了一项实验。从1~6年级中各选出3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做发展预测, 然后 “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 并叮嘱名单不要外传。8个月后,他们对18个班进行复试, 结果是列入名单的学生比没有列入名单的学生智力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由于被列入名单的学生是完全随机抽取的,因此,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只能由教师对两类学生形成不同的期待来解释。研究者认为,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认为这些学生有培养前途,给予很高的期待,也激起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两者交融贯通,从而产生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因此,这个效应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随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非和古德对教师期待效应继续进行研究和论证,他们认为: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和期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对教师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产生不同反应教师的期待得到加强和印证学生学习成绩沿着教师的期待而提高或降低,最终在综合评价中表现出教师期待效应。这些研究表明:教师期待效应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 

二、教师期待效应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校英语专业低年级的主干课程中,基础英语有着特殊的位置,因为它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对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历来都认为它是重中之重。然而,在学生眼中,基础英语已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密切,课堂教法单调,在这门课程上投入心力最大,耗费时间最多而收效甚微,因此,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每天辛苦地备课、讲课、批改作业,面对的却是沉闷的课堂、无精打采的学生。为了改变基础英语课上出现的师生双方都失望的现象,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建立起和表现出自己对学生的期待,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从而为英语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结合教学实践以及期待效应,更好发挥教师和学生互动,提高基础英语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基础英语教学。 

1.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性教师期待的基础。 

通常教师在基础英语课上“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被剥夺了发言权其自主发展和创造性受到压抑。所以,基础英语课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传统的“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将传统的“教师独白”式的教学改变成为师生/生生对话、互动的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热烈自由的英语气氛当中。在这种互动、和谐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期待通过对学生的信任、关怀、激励,传递给学生,学生也能对教师的信赖、关爱进行积极的回应,全身心的投入英语学习中。只有当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关爱转化为学生的领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时,师生之间才可能产生心灵的感应、情感的交融,营造出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的教导才能接受且付诸实践。 

平等对待学生篇6

“人人生而平等”。平等是我们享受社会各项权利的保障,对国家对社会的命运也起到极大的影响。我们平等地享受权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使全世界更加温暖光明!共同阅读平等待人演讲稿2020,请您阅读!

平等待人演讲稿1有时候我想了很多很多,原来平等待人也是一件那么值得去学习的事,但是我们身边的人呢?总是以貌取人,以一个人的优良品质成绩来对待这个人,就连有些“大人”们也是这样,它们看不起那些长的“丑”的人,看不起那些成绩差得人,总是把那些自称为“不好”的人不放在眼里……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平等对待,而不是冷落……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是对自己人生的考验,长的“丑”成绩不好那也不是他们的错,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而是茫然的听从父母的安排和建议去做好每一件事,当他们渐渐懂事时,因为人们对他们的冷落和嘲笑和看不起,他们也一次一次被击垮下去,他们已经无法自拔了,因为我们的自私,而造成他们的悲惨境遇……因为我们的不平等的对待,因为他的内心无法再次修复,被父母打骂,被同学的看不起,被老现怪责,被朋友的冷漠……如果是个人那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伤心,有时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老师、同学还是朋友,只要对身边的人平等的像自己的朋友、知己一样对待,那我想可能像那些乞丐、无孤的人和需要我们帮助的人送一份关爱,献一片爱心,那么我的生活将是更加的精彩的,就像“世外桃源”一样,没有战争,没有争吵、没有歧视,没有潮笑,也没有自私的大同、和谐的社会一样大家一起和谐的生活……

是啊!我想我们应该像“世外桃源”的人们一样平等的对待每人,无论是好还是坏,是丑还是美,平等,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平等的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没有潮笑、没有自私、更没有歧视……那才是真正的平等。

平等的对待他人,让别人也那样的尊重自己,平等的对待自己和每一个人……

童年的梦想很多,很多,在遥远的天边,等待我们去采撷。我们却被阻拦在路上。等到挥别了童年时代,才恍然大悟。

阻拦我们的,正是平时被誉为“辛勤的园丁”、“伟大的蚕”、“默默的红烛”、“无私的奉献者”的老师。这样的说法不是无事扯淡,而是我在离别母校之前,发自肺腑的声音!不信请看------

第一幕:“笨蛋!又不及格!”老师在怒吼,大地仿佛都在颤抖;我们听得心惊肉跳,不禁有了惊肉跳,不禁有了后悔来上学的想法。听,“我告诉你,等我当上了教授,你就能及格。”

我听了这样的话,心好酸,差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啊,老师怎么能因为他们成绩不好而责备呢?接下来的话令我仿佛在寒天中又吃了一块冰:“因为我当不了教授,所以也教不好你!”我好难过,教书是老师的天职啊,学生成绩不好,应该怪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好,是老师的失职,怎么能硬生生往学生头上扣“笨蛋”的帽子呢?再说了,他们这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已经很努力了,应该给予鼓励才对,老师却还在骂他们。

第二幕:“过来,过来!”老师又在指挥我们排练六一儿童节那天的演出了。说实在的,我真是讨厌死了这“文艺汇演”,演员演得也不好,让我们在太阳底下坐一上午,老师却在阴凉地歇着,这是儿童节还是教师节啊?!有演出的时间,我还不如多学点知识呢,再加上排练的时间,看99本书都绰绰有余。

第三幕:“说!为什么要违反学校规定?”老师又在不分青红皂白地骂人了,那个本来有理的同学被骂得哭起来,只因为犯了错的学生是老师最宠爱的人。我不禁为那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同学抱不平。在开学典礼上,老师们一起“发誓”要待人平等,实质上呢?我想老师心中那杆“秤”也许是“黑秤”吧。

许多许多的不满,我一时间想起好多好多。正是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扼杀着我们的想像力、情商和智商,同时在幼小心灵中,对幼年这可怕的印象也是不可磨灭的。

都说老师无私奉献,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在“奉献”的背后是那份丰厚的薪水呢?有没有想过在那张堂堂正正的脸后面是那待人不平等的心?

面对“平等”这个词,我心里好酸楚……

平等待人演讲稿2“平等待人”、“人人平等”这些都是社会生活中长期流行的一些口头语,激励人们学会豁达大度,笑对人生。这里有一则托尔斯泰置于普通人地位接受“茶钱”的趣事。

一次,托尔斯泰在长途跋涉中,到一个小火车站的三等车厢的候车室歇息,忽然听见有人招呼他:“老头儿!老头儿!”一位太太在车上探身车窗外喊他,“快去女洗手间把我的手提包拿来,我忘在那儿了……”托尔斯泰急忙赶到那里,幸好,手提包还在。“多谢你了!”那太太说,“给,这是给你的赏钱。”于是递给他一枚五个戈比的大铜钱。托尔斯泰不慌不忙地装进了口袋。“您知道您把钱给谁了吗?”一位同行的旅客问这位太太。他认出了这个风尘仆仆的赶路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战争与和平》的作者。“他就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这位太太一听惊叫道:“天啊!我干的什么呀!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看在上帝的份上,原谅我吧,请把那枚铜钱还给我吧!把它给您,真不好意思。”“您不用感到不安。”托尔斯泰回答说,“您没有做错什么,这五个戈比是我挣来的,所以我收下了。”火车开动了,托尔斯泰微笑着,目送着渐行渐远的火车把那位不安的太太带走了。

善哉,托翁!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只有“老爷”才有资格把“赏钱”给下人,反之,就是大逆不道,对“老爷”就是莫大的侮辱。难怪这位太太要叫苦不迭,惶恐不安。而身为贵族,大文豪、大名人的托翁,却以普通人的身份自然地接受人家付给的一份酬劳(尽管他决不缺这五个戈比),没有半点矫情,没有一丝造作。在这里,托翁舍去的是外在的光环,显露的是一个率真朴实的可爱的“老头儿”本色。我想,在托翁的潜意识里,一个人,为他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或者是收取他人付给的一份酬劳,天经地义,与名望,地位、钱财无关。

托尔斯泰不假思索地做出这样一种可爱的举动,潜藏于后的其实是一种最可贵也最为难得的平等心态!有了这样一种心态,身处高位才不会时时摆出一副施舍者的骄人姿态;有了这样的一种心态,地位卑微也决无一丝乞讨者的可怜面目。然而,这种平等心态,说是平等而实非平常,它是人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心静神安的大境界,是深邃的大海,容得下飓风狂澜的博大胸怀和淡薄名利的高尚情操。

“不平等”的人,干平等的事,必须拥有一颗平等之心。我们不是提倡尊严吗?其实,尊严的内核就是平等。

平等待人演讲稿3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

作为人,每个人天生就应该具有同等的生命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作为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1959年10月26日,在全国"群英会”上,刘少奇亲切接见了全国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刘少奇握着时传祥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们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分工的不同,我们都是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这个事例更能说明;劳动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刘少奇那种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人格就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尊重他人,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不因人们之间的差异而划分尊卑等级,显示不同的态度,这是一个正直的人应有的待人之道,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明主的社会制度保障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上的平等,但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不能使机会,财富和各种社会资源完全平均分配。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人们之间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这些差异和不平等现象便可能成为歧视态度的根源。正因为存在着人与人的差异和现实不平等现象,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才显示出美好的道德价值。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消除歧视,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贫富贵贱论人。

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平等的观念日益普及。今天,平等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价值。因此,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对方的天赋、出身、贫富、职务如何,都应本着真诚、尊重、友善、礼貌的态度相待。除了这些,我们还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上的尊重,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摈除陈腐观念。让我们携手共行,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努力清除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歧视,建立平等、真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让我们的明天更好更精彩。

平等待人演讲稿4“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这样说,“人人生而平等。”不分地位,不分贵贱,不分种族,所有人都应当被一视同仁,这才是真正的平等。那天的一件小事,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挤得密密麻麻的公交车里上来了几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老奶奶。大家纷纷站起来为他们让座,一声又一声的“谢谢”回荡在车厢里。但轮到最后一个老奶奶时,周围坐着的叔叔阿姨们,却纷纷低下头装作没看到的样子。这位老奶奶的衣服上满是灰尘,手里还拿着几个压扁的塑料瓶。公交车转了个弯,老奶奶有些站不稳,吃力地扶着栏杆。

以前,我都会不假思索地给老人们让座,但现在却犹豫起来,因为我担心会被这位老奶奶弄脏新衣服。就在我想假装看风景的时候,窗墙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映入眼帘,其中“平等”两个字份外显眼。我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连忙站起身来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这吧,我正好要下车了。”“谢谢你啊,丫头。”老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坐了下来,还捶了捶自己的膝盖。

又过了一站,前门走上来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她艰难地挪到车厢中间,却发现没有座位,露出了失望的表情。就在这个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老奶奶站了起来,对孕妇说:“姑娘,你坐这里吧。”孕妇连声道谢,慢慢地坐了下来。老奶奶脸上还是那副笑眯眯的样子,让我觉得暖暖的。

这下子我才明白,原来一个人的心灵是否美丽,和她的外表无关,老奶奶虽然衣着朴素,家境看起来也不是很好,但她的心灵十分美好。我们之所以要平等待人,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人格的天平上,所有人都是等重的。或许现在平等待人的观念还没有深入每个人心中,但我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平等待人演讲稿5现在的同学总是喜欢骂别人是乡里人。但是,可否有人想过,城里人和乡下人又有什么差别?

也许同学们会觉得乡下人很土气。其实不是的。城里人与乡下人真正的差别,是对待世界不一样的心态。

我常常去外婆家。外婆家也是乡下,但我却觉得那里比城里好得多。乡下的人热情淳朴,还很善良。你可以随时去邻居家拜访,他们会很乐意与你一起玩耍,一起聊聊家常。不存在什么不带礼物不体面之类的问题。只要你愿意与他们做朋友,他们自然也会笑脸相迎。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及城里人,居住条件没有城里人好,但是他们始终能保持一颗朴实的心去对待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有些人会歧视乡下人。当别人问你从事的工作时,你说是种田的,或许会遭到身边人的白眼。任何人都无贵贱之分,不管是在拥有巨额资产的大公司当老板还是在偏僻的农村插秧,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赚钱,靠自己的本事过上更好的生活。只要是劳动者,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嘲笑乡下人。现在城里的大楼和马路,在几十年前不一样是黄泥路矮平房吗?城里人的祖先不都是乡下人吗?城市城市,还不是乡下人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

平等对待学生篇7

论文关键词 教育权平等 差别对待 歧视 合宪性审查

一、引言

中国作为科举制度的发源地,以考试的形式录取人才的做法,具有悠久的历史,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但是科举制度并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自科举制度诞生之日起,所关注的只是考生的成绩,并没有其他的考察标准。孔夫子也曾表达过“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从一定的层面来说,这都体现了传统教育理念中对形式正义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的教育理念具有超前的优越性,在法治日趋完善的今天,法律对公民教育权保护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正义的阶段。现代宪法既要求反应与自由时代相适应的形式平等,以防止单纯的实质平等牺牲效率;也要求以承认和尊重并设法缩小乃至消灭不平等为己任的实质平等.应当看到,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并重,是现代法治的巨大进步,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中所体现出的明显趋势。在当前的高考招生制度中,招生标准、考试方式和命题主体都出现了“多元化”。但这种“多元化”也让高考制度备受诟病,从户籍制度到地域指标分配,对高考制度中平等问题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小语种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布的全国高考提前批次录取分数线中,出现了男女生“同考不同分”的情况。在划分“男女线”的地区,女生最低分数线普遍高于男生,差距最高达五六十分。此事再次引发了社会关于高考公平与性别歧视的大讨论。问题当然是北大小语种的男女有别的录取标准是否违反了1982年《宪法》第33条明文规定的平等权,构成宪法所禁止的歧视。大学方面表示,此举是根据部分小语种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就业需求决定。而网民们则觉得不能用牺牲女性权益的方式来为男生降低“门槛”。

我国《宪法》第32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笔者认为,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有:宪法中规定的教育平等权的立法目的是什么?虽然合理的差别对待具有合宪性,但是究竟什么是合理的差别对待,其审查标准是什么?分男女招生录取是否构成违宪?

二、教育权平等和合理的差别对待

(一)教育权平等

在立法上,对于教育权平等的内涵立法机关并没有准确的解释,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解释,“受教育的权利是指公民有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接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同时我国《宪法》第32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平等权即受教育的平等权,有人权与公民权的双重属性。作为人权,它的价值依据是人的尊严与人的价值,规范依据是国际人权法;作为公民权利,它的依据是中国宪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理应属于平等权保护的范畴,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平等权即指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和行为的评价应当采取统一的标准,不允许差别对待。但随着哲学语境中对平等的双重维度的划分,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概念逐渐被引入到法律的思维中。形式平等的核心理念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即传统意义上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形式平等的内在特征是平等对待、程序正义和权利平等。同实质正义一样,实质平等注重结果上的平等,它对于什么是平等和不平等已有先在的评判标准,而这种标准往往诉求于道德的直觉。因此,实质正义和实质平等都是从结果上来看待是否正义或平等。对于分配正义来说,实质平等关心基本善的分配在结果上是否平等,而不是形式上是否平等。这种双重维度的划分,全面地阐释了平等的内涵,同时也为法律上平等权内容的解释提供了参照。从应然的角度来说,受教育权作为平等权的一种,其首先应当包括受教育的机会和享有受教育的资源的权利平等,即形式平等;其次,作为实质平等的内容,受教育权平等还应该包括受教育的待遇平等,具体是指享受国家提供的教育条件和接受教育的内容上的平等。这就要求消除一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国籍、社会出身、经济条件的歧视,取消一切损害平等的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使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权都能得到公平的保障。从我国立法的实然角度来说,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条规定受教育权的平等,但是我国针对公民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实质上保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平等权。如,我国《宪法》第33条的规定就从宪法上肯定了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受到宪法的平等保护。同时,《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18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第36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由此可以看出,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法律明确规定加以保护的。

由此,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宪法和法律中所规定的教育权平等的立法目的是什么?换言之,法律所追求的应当是怎样的平等?宪法平等权中的平等是形式平等,即相同的人和相同的情形必须得到相同的或至少相似的待遇,只要这些人和这些情形按照普遍的正义标准在事实上是相同的或相似的。法律保护受教育权的形式平等,但是不代表法律放弃对实质平等的追求。不同的公民其受教育的起点不尽相同,受教育的条件也各有差异,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承认的事实,如果仅从形式平等的理念出发给予同等的保护,其结果必然和平等的追求背道而驰。因此,教育权平等的保护中,并不排斥差别对待,换言之,差别对待并不必然构成对公民的歧视,宪法容许合理的差别对待的存在。从人们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一事实出发,我们便可以认为,如果我们给予他们以平等待遇,其结果就一定是他们在实际地位上的不平等,而且,将他们置于平等地位的惟一方法也只能是给他们以差别待遇。罗尔斯(rawlsj.)提出,为了事实上的平等,形式或规则的平等必须被打破。因为对在出发点上就不平等的人,使用同等的标准和尺度,必然造成结果的不平等。所以,从平等的双重维度出发,我们应当看到,法律应当全面的保护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即在形式平等的前提下,允许合理的差别对待。

(二)合理的差别对待

那么什么是合理的差别对待呢?合理的差别对待的审查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差别对待的本质是对法律保护的主体基于某种标准的划分。而这种划分的标准我们同样可以看成是教育权平等的保护标准。那么差别对待的合理性就取决于其对主体的划分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差别对待是指立法者基于某种标准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分类并给与其不同的待遇。但是这种差别对待的初衷必须是保证教育权的平等而非给予一部分人超越法律的特权,否则就完全背离了平等的本意而构成歧视。那么如何判断教育平等权保护中歧视是否存在呢?换句话说,合理的差别对待的审查标准又是什么呢?周永坤教授认为,教育平等权作为一项可诉的权利,它的审查标准是是否构成歧视。张千帆教授则从合理的差别对待的角度指出,有关区别对待必须目的“正确”,也就是它必须是为了实现我们大家(尤其是法院,如果可以诉讼的话)所一般认同的正当目标,而不是基于任何不正当的目标,至少不是为了歧视而歧视。其次,这种区别对待必须是实现其所宣称的正当目标的合理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归纳出合理的差别对待的两个判断标准:(1)目的合理性,即是否基于合理理由而做出;(2)手段合理性,即是否是实现其合理主张的必要手段。这种判断标准我们可以从行政法基本原则的角度予以解读。按照周佑勇教授在其《行政法原论》中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划分,行政法包含三项基本原则:行政法定原则、行政均衡原则和行政正当原则。其中在行政均衡原则的子原则禁止过度原则中,又可划分为必要性原则和合比例性原则。这种判断标准可以看做是禁止过度原则的具体应用与细化,具备其法理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中目的与手段的合理性往往不能完全重叠,在实践中,目的和手段的完全重合是几乎不可能的,两者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因此,针对个案中差别对待合理性(或者说是否构成歧视)的判断仍然要取决于司法审查的标准。

三、纠偏运动与分男女招生考试之合宪性分析

(一)纠偏运动之思考

经过上述的铺垫,回到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分男女招生录取究竟是否构成歧视而违反宪法呢?差别对待的一个特征就是,政策予以倾斜性保护的一方,往往是在历史上或者现实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而给予其额外的补偿性待遇。在分男女招生录取的事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许多外语类的专业院校,男女生数量的落差一直非常明显,女孩过剩,男孩稀缺。之所以对男女生分数线有不同的划定,就是希望男女生的比例能够更为合理一些。和这种做法类似的,本文不得不提到的便是“纠偏运动”。这个名词是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总统发明的,其原意是通过某些对少数族群——譬如以黑人为主的有色人种——给予一般人所没有的政策性优惠,积极与主动地纠正他们在历史上所承受的歧视与偏向。其特指那些由美国联邦政府倡导并推行的旨在消除对少数民族裔和妇女(特别是在教育和就业领域)的各项措施。关于纠偏运动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纠偏运动的实质是政府对受不平等待遇的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换言之,纠偏运动是政府对“实质平等”的积极追求,是对社会不公平的价值观的修正。然而,这种看似正义的纠偏运动所要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握纠偏的尺度?如何不因纠偏行为而使相应的政策性优惠再次脱离平等保护的轨道而陷入反向歧视的歧途?因为纠偏的尺度难以把握,这就使得政府在保护平等(这里主要讨论教育权平等)方面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1978年,美国最高法院针对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董事会诉巴基案中所作出的判决。整个案情简单来说,是作为白人的巴基对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针对黑人保留16个定额录取名额而对其不予录取的做法不满提讼,加州地方法院判决戴维斯分校做法违法,但未判决其必须录取巴基。在双方对于判决结果都不满而由戴维斯分校提起上诉后,加州最高法院判决戴维斯分校败诉。随后,就有了我们看到的一幕——美国最高法院以5:4一票之差所作出的双重判决,其认定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法违法,其必须录取巴基;同时又肯定了加州大学考虑种族因素的办法,但是也提出不能将其作为惟一的因素考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圆滑而陷入悖论的判决,在肯定其做法的前提下又宣布其行为的违法性,无疑陷入了“既是又不是”的逻辑悖论中。但是,从这样一个判决中,我们也能得到对我们有启发性的思考。无论是巴基案,还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分男女招生录取的现象,都绕不开前文所说的纠偏行动的尺度问题,即如何不构成反向歧视。从美国最高法院的审查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纠偏行动作为一种差别对待行为,其并不必然具备合宪性,仍然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方可具备支持其正当性的理由。其审查标准完全可以看做是区别差别对待是否合理的依据。当一种出于善意的纠偏行为超过必要的限度而对公民的平等权再次造成侵害时,其本身的合理性便不复存在而蜕变成法律所禁止的歧视,即我们所说的反向歧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纠偏行动的尺度应以“恢复性”政策为主,其主要目的应当是填补不平等差距,否则其极易陷入反向歧视的泥沼。

(二)分男女招生录取之合宪性分析

分男女招生录取,究竟是不是对男生不平等待遇差距的填补?其是否构成反向歧视?结合前文所述合理的差别对待的审查标准,我们可以从目的合理性及手段合理性予以考察。

第一,从目的上来说,笔者认为其欠缺正当性理由。高校不仅仅是教育的主体,履行教育的义务,其往往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应当向社会传达一种正确的普世的价值理念。而这种理念的传递,不仅限于课堂上的教育,高校的行为做法也是这种价值普及的重要途径。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高校仅因就业率的考虑就把一些优秀的女考生拒之门外,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高校的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学校不应当变成为社会输送工具的工厂,其应当成为在校学生吸收养分,自我培养的沃土。诚然,在现实的巨大压力下,高校必须与社会挂钩,为社会输送适应需求的人才。但是在法律的框架下,我们必须思考,被拒绝录取的女考生的教育平等权谁来保护?如果说这是维护社会正义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这样做的法理依据在哪?这种对就业率的追求与社会正义的丧失究竟孰轻孰重?从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层面来说,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形式平等是必须予以保证的。国家的一个基本共识是,政府或其它行使公权力的单位不能任意地区分公民中的不同人群,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对他们规定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是美国联邦宪法第14修正案的“平等保护”的基本要求,也是现行宪法第33条的应有之义。这项宪法要求不仅适用于政府部门,而且也适用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受政府资助的公立学校。而对于教育平等权保护的纠偏行为也只应当是一种“恢复性”政策,而不应当剥夺公民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这种做法同样让我们充满疑问。既然对于男女比例失调的外国语专业可以给予男生特别待遇,那么为什么只针对小语种专业?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对于男女比例同样失调的工科院校,是否也应该对女生予以特别照顾?究竟校方所追求的比例均衡是建立在什么样的标准下?这是否就可以成为差别对待的正当理由?……伴随着这么多的问题,虽然我们可以对这种分男女录取的做法予以理解,但是无论从情理上还是从法理上,从综合的利弊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能为其找到真正合理的理由支持其正当性。

平等对待学生篇8

【关键词】待优生;小学英语;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

怎样才能使待优生振作精神、奋发向上,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呢?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几点的转待优生化策略。

一、深入学生,了解学情,找到待优生的症结所在

相对来说,待优生在学习过程听到的大都是批评,甚至是讽刺挖苦的语言。待优生对老师的教育常持回避和抵触情绪。故他们的学习成绩与优生距离日益拉开。我们对这样的待优生,不能冷眼看待,而要努力去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以他们自身的优点,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教师就要利用课余时间去接近他们,找他们谈心,鼓励他们树立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恒心。一旦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就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四三班的王泽阳同学由于种原因学习较差,我耐心地帮助他寻找原因,纠正一些不良习惯,他自己也树立起了信心。

二、对症下药,促使学生上进

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待优生进行摸底排队,以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待优生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对于因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而成绩差的学生,要坚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明确青少年学好文化知识是首要任务,是关系自己美好前程的大事。同时对他们的作业及时检查,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注意听讲;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多读书多背书等等。而智力迟钝、反应不灵活的待优生,跟他们讲“笨鸟先飞”的道理。鼓励他们只要肯下功夫,勤奋学习,多练多读,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对那些顽皮,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坚持打持久战。上课时,让他们坐在讲台前,时时暗示,提醒这些学生集中注意力;作业时,坐在他们旁边看着做,边看边指导,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既能提高他们作业的质量,又能帮助他们改正拖拉,懒散的不良习气。在我所执教的班级中,成为待优生的原因不同,有的是因为上课不注意听讲,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有的是因为养成了不良习惯,等等。因此,要对症下药,区别对待。

三、保护自尊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待优生也是如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常常受到老师的冷眼、同学的讥笑,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保护“待优生“的自尊心是转化他们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摆正心态,平等的看待、对待待优生,甚至还要“偏爱”他们,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平时多关心他们,多和他们谈心,多肯定他们的进步。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个学生喜欢老师时,自然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这样,待优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为他们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树立自信心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待优生自尊心极其脆弱,教师要尊重待优生的人格,树立教师与学生人格完全平等的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由于待优生受到的批评较多,心灵容易受到伤害,教师在与待优生进行交流时,应克服冷漠态度,真心关爱,帮助待优生树立自信。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科学地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和期望,特别是“待优生”,让他们受到与优等生同等的心理待遇,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树立学习自信心。此外,在平时的测验时,除了表扬优秀的学生之外,我还要表扬进步大的学生,尽管他们的成绩依然不是优秀,甚至有的还是不及格,但是,如果和以前的他相比,进步却是很大的,所以这时老师的表扬会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进步,自己也可以进步,从而对自己以后的学习会充满信心,自然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教师一句不当的话语会使学生从内心与教师产生一道鸿沟,这会使教育教学工作陷入僵局。作为教师,必须倾听学生的心声,以诚恳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耐心细致,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待优生的转化工作中,教师一定要克服认识上的偏见,应及时、主动地与待优生进行心灵沟通,运用真情打动学生,以情感人,使待优生通过“内省”和反思,进而认识自我,修正错误,向正确的方向转化。

五、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上多关注待优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集中,由于上课时不经常举手发言,一次又一次放弃发言的机会,最后导致不会说,甚至不敢开口。为此,在课堂上尽量设置一些他们容易回答上来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后,不要忘记表扬他们,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表情,几句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肯定评价;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使他们精神振奋,渐渐的,他们便有了成就感,消除了畏惧心理,上课时的注意力也比以前集中了,听课习惯也好了,学习成绩自然会上来。

课下复习多督促大部分待优生都是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他们经常不完成作业,所以对于他们的作业本要格外的“关照”,他们的作业要做到天天批,而且每天都为他们写几句激励的话语,这样不仅使他们充分练习巩固当天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此外,注意加大对于当天知识的“过关”力度,比如说,当天学过的单词需要掌握,当天学过的课文需要会读,能理解,并做到每天都要“过关”检查,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在时时刻刻的关注他们,不给他们任何放松的机会,时间长了,便自然会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六、发动周围一切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建立“一对一”帮学对子由于任教班级比较多,“待优生”自然也会多,而且我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于是便发动班级里的优秀学生,为他们每个人安排一个“小徒弟”,建立“一对一”帮学对子,小师傅的任务是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当天没有掌握的知识。而且,各个对子之间也有评比,我会定期设置一些奖项来鼓励他们,如“最佳师傅奖”、“最佳徒弟奖”、“最佳师徒对子奖”……这样以来,帮学对子之间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为班级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也带动了整个班级学习的发展。

平等对待学生篇9

一、四项工作实绩

(一)加强接待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010年初,我市开始构建大接待工作格局。从重新明确机构性质,任务职责,到选配、充实人员,疏通工作环节,承接工作任务,至今年5月23日全市接待工作座谈会召开,可以说顺利实现了角色转换、工作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边全力投入,完成各项接待任务;一边总结思考,促进完善提高,将各项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一是建立分工合作机制。根据接待工作特点和工作人员的情况,进行合理分工,将工作和人员分为对外接待与内务管理两个方面,形成既有支持合作,又有分工制约的工作机制。二是严格接待工作规范。梳理接待工作流程,细化接待工作环节,严格接待工作要求,制定了接待工作操作细则。接待工作的范围、程序、标准、要求等等都逐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三是完善接待工作制度。制定了工作补位制度、办公用品、接待礼品管理制度、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12项工作制度。四是创新、规范接待用品。我们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实际,设计、开发了独具特色的系列接待用品、接待礼品等,既提高了效率,又规范了形式,还丰富了内涵,展示了形象。

5月23日,在沭阳县召开了全市接待工作座谈会,采取现场观摩与座谈及展览相结合的方式,通报大接待机制运行情况,总结交流接待工作经验做法,对全市接待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会议的召开,也标志着我市大接待工作从建成运行进入到完善提高的新阶段。

(二)大力推进餐饮文明建设

在开展接待工作过程中,我们逐步感受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时展不相适应。不管是民间宴请,还是公务接待,依然存在程序冗烦,铺张浪费的现象;二是宾馆和餐饮服务的层次、水平与接待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由于建市时间短,经济不发达,我市的宾馆和餐饮服务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理念有待转变,层次和水平有待提升。作为专门负责公务接待的部门,提升宾馆和餐饮服务水平是提升接待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同时我们认为接待部门也有责任、有义务在引导餐饮消费观念和习惯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基于此,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在市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和有关部门一起,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餐饮文明建设。

营造宣传氛围,着力转变观念。餐饮文明建设,关键是观念和习惯的转变,我们与宣传部门联动,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在日报开辟专栏,在电视台开设专题节目,在《还开展“餐饮文明”主题征文活动,开办餐饮礼仪与健康饮食专题讲座,开展头脑风暴活动,等等。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增强机关干部和群众科学餐饮、文明餐饮的意识,发动社会各界广泛讨论,推动餐饮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搭建活动平台,调动积极参与。餐饮文明建设,餐饮服务单位的认同和参与是关键。因此我们多次组织餐饮服务单位负责人座谈讨论,并免费为各宾馆饭店提供宣传、展示的平台。在《日报》和《网上》“餐饮文明建设”专题网页设立“美食”栏目,展示全市宾馆酒店特色菜肴图片;拍摄系列电视专题片,在市电视台陆续播放,介绍市区宾馆酒店的特色菜肴、特色环境等。从而让宾馆和餐饮服务行业的经营者对餐饮文明建设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调动起他们关注和参与餐饮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认同、签订《餐饮文明十条公约》,积极将餐饮文明的有关要求落实到经营管理过程中,并带头向社会发出倡议,成为推动餐饮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结合工作实际,促进水平提升。餐饮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如何在坚持长期宣传教育的同时,将这一活动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一点一滴地落实到接待工作中,促进接待水平的提升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之一。为此,我们和公务接待重点宾馆饭店一起,研究探讨落实的具体措施,帮助他们归纳借鉴各大宾馆饭店的特色菜肴,充分利用本地特色生态农副产品,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菜肴体系,并在本土菜肴的精细化、特色化上做文章,彰显地方文化底蕴。引导他们创新、改变传统的餐饮形式,转变经营理念,改善服务条件,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餐饮文明推进的过程对接待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个思考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活动的组织也启发我和同事们在接待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既保证接待任务的顺利完成,又控制好接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力求精细、周到、规范、高效、节约。

餐饮文明建设还带来了一个额外的收获,在建设餐饮文明专题网页的基础上,我们建成了公务接待网站。

(三)开展接待工作人员互帮互学活动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人都是关键,接待工作尤为如此。一方面,接待工作是窗口和形象,对于各方来宾来说,接待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往往影响到他们对地方的印象和评价。另一方面,接待工作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而由于任务重,人手少,往往一名接待工作人员要独立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接待任务,这就对接待工作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再者接待工作人员有时还要承担介绍、解说的任务,需要熟知市情及多方面知识,并需要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我们在完成接待任务的同时,注重加强接待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方面老人员带新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边干边学,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和创造机会,促进大家学习提高。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坚持了总结分析会和学习成果展示会等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每次重大接待任务结束,都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对接待过程进行回顾,特别是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讨论改进办法。学习成果展示会则是在广泛学习的同时,每人选择一个专题进行深入学习,在全体人员会议上进行展示。通过这样一些措施,使接待办的工作人员得以迅速适应工作需要,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保证了各项接待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圆满完成各项接待任务

2011年1-11月份,市接待办承接的接待任务共370批次,接待了百余批莅宿检查指导工作的国家和省上级领导以及昆明、苏州、济宁、商丘、吉林、庆阳、安顺等百余批省内外党政考察团组,安排了数百次会议和参观考察活动,均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我们还承担了苏宿南北挂钩投资洽谈会、在宿投资客商迎春茶话会及新春团拜会等市内重大活动的组织和接待安排。此外还圆满完成了市党政代表团赴山东、河南、安徽及苏州、常州、邳州等地考察学习的联络、组织和保障工作。

二、理论学习和廉政建设两项表现

(一)自觉注重学习提高

回顾自己成长、进步的历程,深感学习的重要;面对今天工作的需要,更增添了学习的紧迫感。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严格的要求自己,加强学习,充实自我。积极参加集体学习。认真参加市委中心组的学习活动,参加市里及办公室组织的各类学习。今年在组织关心下,还有幸参加第三期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专题研修班,赴新加坡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同时认真开展自学。将学习融入到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注意多读书、多看报,认真开展自学,努力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不浮躁,在繁杂的工作之余静下心。重点学习了法律、管理、经济等各方面知识,通过汲取知识的养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主动做好廉洁自律

本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够认真执行中央、省、市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各项规定。但也深深感到,廉洁自律不光要靠自我约束,更要靠制度约束。尤其是接待工作这样一个敏感性的工作,更要本着既对组织负责,对工作负责,也对自己负责,对同志负责的精神,主动健全制度,加强约束监督。今年以来,在努力做好接待工作的同时,重点围绕控制和节约接待费用采取了多项措施:

一是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将接待工作与财务管理分开,实行两条线运行,形成了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二是将监督制约融入接待工作各个环节。在原来三单齐全(交办任务单、安排通知单,结帐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任务交办环节实行秘书长扎口管理;接待任务安排过程改变事后补单的惯例,严格凭单安排,落实标准控制;接待任务完成后接待工作人员及时填报接待工作登记表,对实际接待过程的调整、变化情况及实际发生费用进行登记备查。三是公开透明费用价格。年初,组织接待办综合处和接待处负责同志及四办负责接待工作的同志组成议价小组,在对市区各大宾馆饭店承接接待任务条件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新一年度重点协议单位,拟定各项费用协议价格,之后与相关单位一起进行协商议价。原则上对同一等次的宾馆饭店住房、会议、餐饮价格实行统一标准,公开定价。从而避免了接待过程中随意定价及结算费用时被动接受价格的情况。四是及时结算接待费用。公务接待中签单消费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不能及时结帐则容易产生很多负面效应,既给宾馆饭店的经营管理带来困难,也会导致公务接待费用高于正常市场消费价格,还容易带来账目混乱等情况,因此,我们努力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对接待费用定期审核,限期报销,及时清理,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平等对待学生篇10

[关键词] 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私人公权利,保护,救济

国务院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在关于合理行政的描述中提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指出了行政机关在行政行为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项基本的义务,就是要平等地对待行政相对人。与此相对应,行政相对人则享有要求行政机关平等对待权。这项权利是行政相对人权利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这一权利的实现,不仅是保障行政相对人权益的现实需要。[1]而且在保障人权的宪政理念之下,行政法日益重视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保护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如何在法治化的视野下保障行政相对人这项权利的实现是行政法治进程中重要的现实课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基础和内涵

(一)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权利基础

所谓行政相对人的要求平等对待权,是指行政相对人期待并获求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与其他行政相对人同等情况得到同等对待的权利。[2]该权利是行政相对人指向行政机关的,但是其权利基础却源之于人人平等的理念和宪法、法律关于平等权的规定、原则和精神。

平等观念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提出:“正义是某种事物的‘平等’观念”[3].将正义分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正义”,前者强调实质意义上的平等,后者强调的重心是纯形式上平等。他还提出“要使事物合乎正义。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4]这种观念已经具有了现代平等概念的萌芽。在近代,资产阶级把这种观念的平等逐渐发展为以自然法为代表的法律上的平等观念。如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认为人们为了自身利益更好的保护,相约组成了政府,“人们尽可以在力量上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约定并且根据权利,他们却是人人平等的。”[5]人们相约组成的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护人们的平等权,也为人们面对公权力诉求平等提供了最初的法理依据。从社会契约论预设中必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公民对自己让渡部分权利组成的政府,必然有要求平等对待的权利,行政机关作为法律的执行机关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公民。

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首次提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规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和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中指出:“一切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割让的权利,包括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是现代宪法产生的标志,其第109条也明确提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平等权利成为宪法规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目前在一些国际法和条约中也可以见到要求各国行政机关对公民进行平等保护的条款。如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7条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受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权享受平等保护,以免受违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视行为以及煽动这种歧视的任何行为之害。”我国宪法第33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宪法的规定为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提供了坚实的宪政基础。经典立宪思想源于将国家视为一种必要的恶的观念,一方面人类权益的实现有赖于国家权力的保证;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又是非常危险的,随时都有异化和被滥用的可能,必须对国家权力进行约束。公民的基本权利必须由国家权力保障实现,也为国家权力划出了界限,防止国家权力的恣意行使,最基本的是不得违背宪法的规定和宪法的精神及原则。因此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平等权一方面要求国家权力的平等保护,另一方面禁止国家权力对公民的不平等对待的行为。

宪法的规范和精神必然通过行政法体现出来,并且规范行政法的内容。我国学者龚瑞祥先生就认为:“宪法是行政法的基础,而行政法是宪法的实施。”[6]还有人认为“行政法的使命就是:根据宪法的基本原理对行政权力给与严密的监视,并对其加以正确的限制和导向,以此来保证国民的自由、权利和幸福。”[7]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平等权也在行政法中具体化为行政相对人的要求平等对待权,正是基于公民平等权使行政相对人萌生了和其他的人一样受到平等对待的期待,并约束行政机关负有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的义务。“作为宪法基本人权最重要的平等权,除拘束立法者外——所谓‘法律制定的平等’,也拘束法律执行者——司法及行政,是为‘法律执行的平等’。”[8]目前在各国行政法中一般都重视对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保护,普遍规定了行政机关平等对待相对人的义务。如在《葡萄牙行政程序法》第5条就明确规定:“与私人建立关系时,公共行政当局应遵循平等原则,不得因被管理者的血统、性别、种族、语言、原居地、宗教、政治信仰或意识形态信仰、教育、经济状况、社会地位,而使之享有特权、受惠、受损害,或者剥夺其任何权利或免除其任何义务。”

(二)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内涵

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核心是同等情况的行政相对人应该得到行政机关的同等对待,避免受到歧视和不公正。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的权利以平等权利为基础,但又不等同于平等权利。“平等权利是就行政相对人的相互关系而言的,而要求平等对待的权利是就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的相互关系而言的。”[9]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是指向行政机关的。

有的学者曾经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平等保护的涵义进行过解读,认为主要包括:一是行政相对人权利主体对同样权利有相同的权利实现预期。权利实现的预期是指权利人对权利享受的最终发展结果所作的判断,它是权利人在未实现权利之前主观上的认识,它与权利最终的实现结果还不完全一致,但它却决定着权利人对行政主体认同的程度。权利实现预期的主体不是笼统而言的行政相对人,而是某一权利的权利主体,一般是与某一权利有直接关系的某个权利人或单个社会组织;权利实现预期的形态是权利人的主观价值判断,最终可外化为一种行为,或者是顺从行政主体的行为,或者是反对行政主体的行为。二是行政相对人在相同条件下有相同的权利获取机会。由此而论,行政主体所要做的是在总体的社会性行为中作到平等。也就是说创造平等的环境,为相对人权益的实现提供平等的机会。[10]笔者认为,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涵义中无疑应该包括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即相同条件下有相同的权利实现预期和相同的权利获取机会,但还应该包括可以实现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结果,这是一个具体的看得见的过程,行政相对人随时可以根据结果的实现的程度而要求行政机关纠正不平等对待的行为。

理解这个权利内涵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同等情况”和“同等对待”。

首先是“同等情况”的界定,在行政法律法关系中什么样的行政相对人才会被认为是同等情况下的相对人。这有必要借鉴下文将要阐述的美国关于平等保护的法律分类理论,即对不同的人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类,属于同一类范围的要予以同样的保护。美国法学家图斯曼和坦布鲁克在《法律的平等保护》一文中提出:“法律的平等保护是平等的法律保护的保证,法律是可以分类的”[11],根据该文解释,所谓“合理分类”,是指相对于法律目标而言,一项法律必须能将法律目标方面处境相同的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内。法律的目标或者是排除公共危害,或者是取得某种积极的公益效应。[12]

在具体的法律规范中,一般应该明确具体的规定什么条件和范围内的人属于同等情况下的人,或提供一些可供操作的标准和原则,以便行政机关的的适用,为行政相对人提供相同的行为模式,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承担相同的义务。

其次是经过分类后对同等情况的相对人在做出行政行为时要给予同样的对待,不应有歧视和不公平。我国台湾的有关公法学者对此有所解释“‘相同之事物应为相同之处理,不同之事物应为不同之处理’,此种概念,从反面逻辑推论之,即系指‘相同之事物不应有差别待遇,不同之事物可以有差别待遇’,再者,从形式平等之内涵——国家机关不可恣意地为差别待遇以观,皆可以推知平等原则所欲禁止者乃恣意的差别待遇,所欲建立者则系一套合理差别待遇之判断基准。”[13]对于是否违背了平等对待的判断基准,公法学理论较为发达的德国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主要包括:立法形成之自由,系由立法者依其理智,为合目的性考量,而区别平等之合理差别;正义理念,应该顾虑到有意义的生活关系中的事实上的平等或不平等;恣意之禁止,区别对待或相同对待应该探获一个合乎理性,得自事物本质或者其他事理上可使人明白之理由;事物本质,系指内存于一特定生活关系中的既存的秩序,平等原则是否容许以及在何种程度内容许对于特定事情的秩序加以区别,视现存的事物范围的本质而定;比例原则,认为区别规定或对待违反适当性、必要性或比例性时,即可能导致区别不合理而构成违反平等原则。日本学术界和实务界在“单一基准说”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二重基准说”和“三段审查基准说”。提出了严格的合理性基准,认为进行差别对待时即使不是绝对的也应当是重要的不得已,且差别手段与达成目的间须有实质关联的必要性。[14]因此对于行政机关是否违反了平等对待的判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应该单一的考虑某一个因素,应该综合以上的判断基准进行全面的考量。没有绝对的或者是重要的事由,不得对同等情况的人予以区别的对待,否则就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歧视或者不公平。

同等情况的同等对待的判断基准在具体的行政行为中对行政机关有以下的要求:首先要求行政机关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应该平等地适用法律,这也是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具体的体现。在运用行政自由裁量权时,应该建立在充分考虑的基础之上,避免恣意的行使而带来的不公正。其次要求行政机关在做出抽象行政行为时要对相同的人提供相同的行为模式,根据同一个规范的的指引能够带来相同的预期,并最终实现相同的结果。最后还要求对于相同的人应该适用相同的程序规则,充分保证同样的人可以获得同样的程序性权利。“在行政程序中,当事人要求程序给与他们平等对待的权利可以分解为以下具体要求:(1)复数以上的相对人在程序中应当具有同等的权利义务。(2)行政机关对相同的情况应当作出相同的处理,否则必须说明理由。”[15]应该保证在行政程序进行过程中,行政相对人拥有平等的机会、便利和手段,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和所提交的证据可以被行政主体予以平等的关注。

现在随着实质法治主义理念的发展,在注重对形式平等保护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实质平等的保护,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在起点上给于“弱者”如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以合理的优待。因为社会的各个公民由于自身所不能改变的客观原因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先天拥有和分配不均,自然和历史形成的社会和个体差异等等,绝对的实行和保障形式上的平等就可能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的例外,也是对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的补充。

二、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属性和功能

(一)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性质

要准确的把握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有必要对该权利的性质加以厘清:

1、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是一种积极的私人公权利。

“公权系指人民基于法律行为或以保障其个人利益为目的而制定之强行性法规,得援引该法规向国家为某种请求或为某种行为之法律上地位。”[16]对于公权利的概念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位学者也有表述:“公权利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核心项目,在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中,人民对行政官方可以主张的项目,即属于公权利。”私人公权利“指个别的的人民依‘公法’所赋与的‘法律上的力’,以追求个人的利益为目的,而可以要求国家(或类似的团体)做一定的行为(包括作为,不作为或忍受)的权能。通常以人民的身份即可以请求,而无须有‘基础的行为’(如契约、处分),性质上属于个人化的法律地位”[17]德国也把私人公权利称为主观公权利,认为“主观公权力是指公法赋予个人为实现其权益而要求国家为或者不为特定行为的权能。”[18]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属于私人公权利的范畴,其指向的对象是掌握国家公权力的行政机关,它要求行政机关在行政行为过程中负起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的义务。当行政机关违背这一义务时,行政相对人可以通过一定的救济的途径迫使行政机关回到承担义务的轨道中来,以保证要求平等对待权利的实现。

同时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是一种积极的权利形态。消极的权利形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自由权,设立自由权的目的是排除国家权力对个人自由的侵害。自由权属于消极性质,只要行政机关不主动的侵入公民权利的领域,就能满足公民权利的实现。而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与自由权的实现不同,要求行政机关的主动的做为才能实现,要求行政机关在行政行为过程中公正的、不偏私和无歧视的从事行政行为。

2、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是一种在本质上为了利益实现的权利。

关于权利的本质,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法律上的权利一般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所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19]有的学者还指出“权利之通义,为法律所承认并加以保护之力,人民因此得以享有某种利益。”[20]从单个的个体来讲行使权利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在法律许可的条件下的实现。

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本质目的也是为了行政相对人个人利益的实现,并通过行政法规范的规定保证这种实现的可能性,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机关的一定义务相对应。这种个人利益体现为在具体的行政行为过程中,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行为中基于大致相同的情况,而期望并获求大致相同的结果出现。在此利益的含义既包括积极利益即获得某种直接的收益,也包括消极利益即避免负担过多的损失,如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行政相对人在同等的情况下应该受到同样的处罚。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过程中,这种利益就具体的物化为行政相对人的财产和人身利益。当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的权利被侵犯时,也最终以行政相对人利益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成为以后可能从事的权利救济行为的前提。

3、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是一种本质上体现了更多公共利益因素的权利。

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是行政相对人个体对抗行政公权力的一种权利形态,从权利的主体——行政相对人来讲其目的是为了自身利益的实现。但是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从性质上讲属于私人公权利的范畴,与单纯的私权利的目的诉求并非完全相同。单纯的私权利的实现并没有国家公权力的介入,权利的行使主体基本上完全为了个体利益的实现,如公民的民事权利的实现,只要是合法的民事权利,往往不考虑公共利益的因素。

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实现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以下的结果,行政相对人的一个个体在向行政机关主张平等对待的权利的时候,可能是从个体利益的立场出发,但是其结果可能对众多的行政相对人产生影响,满足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因为从行政机关的角度分析,由于我国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行为之后,虽然对以后类似的行政决定并没有普通法系判例的性质,也没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是行政机关在此之后做出行政行为时要受自我拘束原则的约束,这对公共利益的影响是巨大的。因而有的学者明确的提出:“私权,主要是为保护作为权利主体的私人利益(多半是经济性利益)而予确认的,其发生、变更和消灭,根据私人自治的原则,一般委任给私人的自由意志。而私人公权,不仅是为保护权利主体自身的个人利益而赋予的,而且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或者说主要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确认的。”[21]

(二)、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功能

1、直接约束行政权力的运行

行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有自我膨胀的趋势,为防止行政权力的失范和滥用,必须给予适当的约束。特别是随着社会快速变化和发展,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必须适应迅速变化发展的需要,及时的作出反应。因此法律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并不能完全规定行政行为的适用情形、方式和结果,而授予行政机关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对行政权力的适当约束就显得更为重要。

为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形成了相关的原则和制度,以保证行政自由裁量权在合理的范围内行使。首先要遵循合理性原则的要求,即行政权力行使的动因应当符合法律赋予该权力的宗旨即行政目的,不能动机不良;行政权力的行使应当建立在正当考虑基础上。依照正常人的经验、知识和理解水平考虑或不考虑某些情形——考虑应当考虑的因素,不考虑不应当考虑的因素;行政权力行使的内容和结果应当公平、适度,合乎理性。其次还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制度约束,包括权力机关的约束,行政机关自身的约束和司法机关的约束等。这些约束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权力对权力的约束,随着行政法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权利对权力的约束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2]由于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者对行政权的制约中并没有自身利益的直接实现,因而其对行政权的制约就可能失去全力进行关注的动力。行政机关自身的约束制度,如上级行政机关的制约等,由于行政机关内部的权力因素和“自己做自己法官”的可能性,难免会对监督的效果产生影响。而行政相对方制约行政权则是为了自身利益的实现,因而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在具体的行政行为过程中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防止行政权力的不当或违法的行使。

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对行政权力的约束突出的表现为行政机关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法律事实的认定上。行政相对人为了保护自身的权益必然会关注与自己相同的情况下行政机关的处理,在有不同的认定时,行政相对人会一适当的方式提醒行政机关予以关注,虽然对行政机关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但会促使行政机关对待类似的情况必须慎重的做出处理决定。而且可以通过事后的司法救济对行政行为进行制约,如果行政机关对相似的法律事实作出了不同的认定,或者对同一法律条文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和适用,法院就会根据合理性原则的要求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做出撤销或变更的裁决。

2、促使行政机关自觉遵循禁止行政恣意原则和行政自我拘束原则

为了保障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实现,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行政机关在行政行为过程中一般要遵循禁止行政恣意原则和行政我拘束原则,这也是行政法基本原则——平等原则的重要内容。

禁止行政恣意原则要求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有其合理的、充分的实质的理由,与其所要处理的实施状态保持适度的关系。所谓恣意就是欠缺合理的、充分的实质理由。它不仅禁止故意的恣意行为,而且禁止任何违反宪法上基本精神以及事物本质的行为。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解释禁止恣意原则建立下述著名公式:如果一个法律上之区别对待或相同对待不能有一个合乎理性、得自事物本质或其他事理上可以使人明白之理由,简单的说,如果该规定被认为恣意时,则违反平等原则。[23]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时必须充分并适当的考虑所应当考虑的因素,必须摒弃不应当考虑的因素。任何无充分的、合理的理由而做出同等情况不同等对待的行政行为的,都是对禁止行政恣意原则的违反,“平等权即是要求‘恣意禁止’”。[24]

但是“仅依靠禁止恣意,还不能充分保护私人的平等权,为了填补这种权利保护的欠缺,行政自我拘束的原则便成为必要。”[25]所谓行政自我拘束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于做成行政行为时,对于相同或具有同一性的事件,如无正当理由,应受行政先例或行政惯例之约束,而为处理,否则即违反平等原则。但是不法的平等是被排除的,当法的拘束与平等处理间有冲突或歧义存在时,应以法的拘束为优先,违法的行政先例并不能成为平等原则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不法的平等,也没有一个要求重复错误的请求权。否则行政机关便可有意的或无意的透过违法的行政先例而排斥法的适用或变更法的适用。[26]在强调依法行政的现代国家,行政自我拘束原则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关系处于纷繁复杂的变化之中,将行政的所有行为形态全部置于法律羁束之下是无法实现的,行政自由裁量权不仅存在而且成为必要。

行政自我拘束原则并不是机械的要求后来的行政行为与以前处理同等情况的行政行为一定要相同,因为行政行为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随着行政事务的变化,行政行为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但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符合合理性原则的要求。

3、增强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认同感,自觉地配合、服从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的地位是不对等的,行政机关处于管理者的优越地位,行政相对人是行政管理的对象。行政机关相对行政相对人拥有管理权、强制权、制裁权等。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容易使行政相对人在内心产生一种不平衡,甚至抵触的冲动,特别是在行政机关为行政相对人设定义务的行政行为中,这种抵触可能就更为明显与直接。

在具体的行政行为过程中若行政相对人同等情况获得和其他人同等的对待会有效的消弥内心可能的抵触,主动的配合行政机关的行为。因为行政相对人会因为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对待而增加对行政机关的信任,并出于对于行政机关的行为的信任获得一种内心的认同。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会使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也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防止行政资源的浪费。

三、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保护和救济

对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进行保护是各国保护人权和行政法治的重要内容,各国在行政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纷纷规定了平等对待相对人的内容,同时不断完善行政法的各项制度以保证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利的实现和救济。有的国家如美国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转贴于

(一)美国平等保护的制度及其启示

美国对于平等保护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成熟的理论、原则和制度保障。美国关于平等保护首先体现在宪法修正案第14条的规定:“”无论何州不得对其管辖范围之内的任何人拒绝法律的平等保护。“该条的规定对政府的行政行为有约束力,要求平等的对待行政相对人。

为了使法律规定的平等保护的原则得到切实的遵守和执行,美国形成了成熟的法律平等保护的分类理论。该理论认为法律平等保护的实质是一个分类问题。因为任何法律的适用都有一个范围,必须划出一条界线,只有在界线以内的人能够享受法律所给予的权利,和负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在界线以外的人没有这种权利和义务。法律平等保护原则所禁止的不是法律的分类,而是法律的不合理的、武断的或专横的分类,任性的或专横的分类,违反法律平等保护原则。[27]美国在长期的法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平等保护和平等保护分类的原则,涉及到政治、种族、刑事司法等各个方面。并受到正当法律程序的保障,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经过正当法律程序不能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目前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形式意义上的正当法律程序,主要表现为程序规则的约束。二是实质意义上的正当法律程序,它要求“法律不仅仅是使法律实施的程序,而是法律的目的——公正、合理、正义。”[28]尽管条文中没有提到平等保护,然而正当法律程序和法律平等保护原则共同出于公平观念,正当法律程序没有明白提到禁止歧视,然而不平等的待遇没有合理的根据时,可能因此成为违反正当的法律程序而获得救济。

为了确保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行为时不致违反平等保护的原则,美国借鉴法院的遵循先例制度,也建立了行政行为的先例制度。“行政机关对于情况相同的问题必须做出情况相同的处理,否则办事不公平。当然,这样的提法不要求行政机关象法院一样,受遵循先例原则的拘束。因为行政事情变迁迅速,行政机关的政策和决定必须随时调整。另一方面,行政机关也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行政机关变更先例时必须说明理由,没有任何理由而不遵守自己的先例,是专横和任性的表现。”[29]

对于平等保护原则的救济,美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救济制度和程序。美国针对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及法律,有严格的司法审查制度,由普通法院来进行,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时候适用一般的诉讼程序。如果公民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要求平等对待权,若认为是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可以向普通法院提起以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的诉讼;若认为违反了宪法的规定,可以向法院提起宪法诉讼。

从美国对行政相对人的保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启示,可以作为我国立法和制度保护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利的借鉴:

1、重视平等原则、平等保护理论的研究。成熟的法学理论可以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活动,防止立法的超前或滞后所带来的负面作用。美国的平等保护的理论随着社会的进步一直处于一种不断的演绎的过程之中,并直接推动了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实践活动。同时对同等情况分类理论的研究为平等保护的立法提供了最直接的法理基础。

2、重视行政行为先例的约束作用。前文已经提到了行政自我拘束原则的遵循,就是要受行政先例的约束。行政行为的先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先前行为,是行政机关从事相同行为的一种看得见的标准,可以有效的防止任意和专横。应该加强对行政先例的整理和汇编,方便行政相对人的获取和查阅。

3、重视正当法律程序的作用。美国行政法特别重视程序的作用和价值,美国行政法学家伯纳德。施瓦茨说过:“行政法更多的是关于程序和补救的法,而不是实体法。”[30]程序可以使正义不仅是正义,而且是看得见的正义。在对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保护中,程序会让行政相对人对自己受到的平等对待有一种认同感和权利得到重视和实现的归属感。

(二)我国对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保护和救济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我国对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保护和救济在立法和制度保障上已经取得不小的进步。在宪法和许多行政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平等保护的规定。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宪法的规定为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的权利提供了坚实的宪政基础。在宪法规定的基础上,行政法律、法规一般都体现了平等保护的精神有的还具体规定了平等保护的规范。如《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行政许可法》第五条规定的更为明确:“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

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救济除了根据宪法第41条的规定有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以外,制度化的救济方式主要是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第28条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应该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在这些规定中都体现了对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司法救济。对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侵犯,成为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标准之一。

虽然我国对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保护和救济在立法和制度两个层面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和国外行政法制成熟国家相比较,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 立法内容和立法技术的完善

行政机关在从事行政行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平等对待的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对“同等情况”的理解和分类不同所造成的。我国在立法中应当借鉴美国平等保护分类的理论,由于社会关系是纷繁复杂的,不可能对每一个情况的分类都有明确具体的标准,但应该确立一些分类的基本原则,避免分类时的武断和专横。对不同情况的分类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归类必须合理而非任意,且必须基于和立法目标具有缓和实质关系的某种区别,从而使所有处境类似的人都获得类似的处置。”[31]

从立法技术上来讲要充分听取不同情况的人群的意见,在分类标准的确立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内容,尤其应当听取专家的意见。如在公务员体检标准的立法中,有那些疾病的人可以被录取为公务员,那些人不可以被录取为公务员,就应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特别是医学专家的意见。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召开立法听证会,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分类标准的不适当。如果制定法规范的内容对公民的权利进行限制或为公民设定义务的,应该尽可能的举行听证会,听取公民的意见。《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已经对立法技术的完善用相当多的条文予以了充分的关注,明确的规定起草行政法规、规章应当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重大、疑难问题的,有关部门应当召开由有关单位、专家参加的座谈会、论证会,听取意见,研究论证。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的,有关部门可以举行听证会,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32]

对分类标准的确立应该受正当法律程序的制约,应该充分借鉴美国正当法律程序的理念。我国立法在确立分类标准时,不仅要遵循多数决原则保障多数人的意见,同时也要尊重少数人的意见,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2、制度完善

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是以某种基础的权利存在为前提的,因为行政机关在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或可能没有平等的对待这一基础权利,才引起了行政相对人对要求平等对待权的保护和救济。“人民即不得单以行政机关之裁量处分违反平等原则,即可主张救济,尚须某一基本权受侵害方可。”“事实上侵害平等权之问题,须有其他基础的基本权被侵害之比较事件产生后,方得以平等之精神,主张平等待遇请求权。”[33]如在乙肝歧视案中侵犯了行政相对人要求就业的平等对待权,在青岛三考生苏教育部案中侵犯了行政相对人要求受教育的平等对待权。没有基础权利的存在不能笼统的谈要求平等对待权的保护和救济。

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行政相对人有较多的救济途径可以选择,如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目前我国平等保护制度层面上存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抽象行政行为侵犯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时,行政相对人如何进行救济?如在青岛三考生诉教育部抽象行政行为侵犯其权益的案件中,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抽象行政行为不在法院的受案范围之内,法院无法对之进行司法审查,行政相对人无法进行救济。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构建以宪法诉讼为依托的违宪审查制度。对于行政法规、规章违反平等原则的,我国《立法法》第90条、第91条规定了一定的救济手段,但是由于我国并没有建立以宪法诉讼为基础的违宪审查制度,所以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笔者认为,借鉴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违宪审查或宪法诉愿制度,构建以宪法诉讼为依托的违宪审查制度,会更有利于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维护。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国家权力的配置和我国的国情,对违宪审查制度的探索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次,完善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复议制度。对于行政法规、规章以下的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违反法律规定的平等原则而侵犯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行政法复议法》提供了一定的救济方式。《行政复议法》第7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但是根据本条的法律规定行政相对人对有关的抽象行政行为提起复议必须以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否则行政规范性文件就不能进入复议状态。有人提出此种审查模式必须予以调整。“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是两个行为范畴,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并不必然意味着抽象行政行为违法,而抽象行政行为违法并不完全或必然通过具体行政行为体现出来。应该把行政复议法第7条规定的条件予以取消,即相对人认为某一规范性文件侵害其权益或对其权益的实现产生阻滞便可以对该规范性文件提起复议审查。”[34]为了更方便、快捷的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更好的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这一意见是可取的。

第三,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把行政法规、规章以下的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纳入司法审查的范畴。

司法救济因为其中立性和独立性一直在权利的救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多数的国家都已经确立了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当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可能受到行政行为的侵害时,行政行为应该接受司法审查,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司法救济。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的规定,法院受理行政诉讼的范围仅限于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是不得向法院提起诉讼的,现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目前的国家权力的配置和司法机关的现状,可以把行政法规、规章以下的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首先纳入司法审查的范畴,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司法审查的范围。

由于行政法规和规章已经被《立法法》纳入了广义的法的范畴,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有严格的程序和公布后的备案制度,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其内容违反上位法的规定。在我国目前的宪政体制下,法院只是法的适用机关,不得对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2条明确规定,行政法规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第53条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规章,虽然隐含着法院在适用行政规章时可以进行部分的司法审查,以决定是否适用该规章作为审判案件的依据。但目前不宜仓促的尝试把行政规章纳入行政诉讼的范畴,以免造成对我国宪政体制的巨大的冲击。若公民认为行政法规、规章侵犯了其权利违背了上位法的规定,立法法已经规定了相应的救济途径,《立法法》第90条第2款规定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根据《立法法》的规定规章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规章的审查程序,按照维护法制统一的原则,由接受备案的机关规定。

当前应该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把行政法规、规章以下的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首先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这是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和推进我国行政法治进程的现实需要。

行政法规、规章以下的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具有制定机关层次的多重性,和制定机关广泛性的特点。上至国务院,下至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县以上人民政府的所属部门都可以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而且对于制定程序没有严格的规定,为行政机关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的失范提供了可能的空间,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侵犯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就有对行政相对人要求平等对待权的侵犯。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大量出现,目前仍然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中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限制外地商品的进入或对外地进入的商品收取额外的费用,就严重的违反了平等对待的原则。

根据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法院对行政法规、规章以下的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并非完全没有司法审查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查行政案件,可以在裁判文书引用合法有效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在裁判文书中可以引用合法有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实际上确定了非常有限的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的权力,这种有限性突出的表现在法院即使发现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合法,也没有权力废除违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而只能在具体的审判中,通过自己的审查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的可以将之作为审判的依据,若发现行政规范性文件违法的,可以不于采用。但是这种司法审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法院只能在个案中不适用违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违法文件的效力并没有终止,仍然会侵犯其他人的权益。

把行政法规、规章以下的其他行政规范性纳入诉讼范围以后,认为受到违法或不当行政规范性文件侵害自己权益的的行政相对人可以直接诉请法院将其予以撤销或改变。因为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受到损失的人,还可以要求行政机关予以赔偿。经法院审查后若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合法、适当应该予以维持;若认为其内容违反了上位法的规定或不适当,可以裁决直接撤销或改变。如地方政府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限制外地商品的进入,就侵害了外地商品经营者的要求平等对待商品经营的权利,损害了其利益。外地商品的经营者可以以行政规范性文件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为由诉请法院予以撤销。[35]

注释:

[1] 近年来行政相对人主张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反平等对待的义务,诉求维护自身要求平等对待权利的案件屡见报端,并引起法学界和人们的广泛关注。涉及到的行政行为既有具体行政行为,也有抽象行政行为。如引起广泛关注的安徽芜湖“乙肝歧视案”是行政相对人诉请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要求平等对待的权利;山东青岛三考生诉教育部案是诉请教育部制定招生计划的抽象行政行为侵犯了其要求平等对待的权利等。

[2] 有的学者表述为行政相对人受平等对待的权利,是指行政相对人个体在行政活动中应当得到行政主体的平等对待。参见方世荣著:《论行政相对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笔者认为,这种权利更多的表现为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同等对待的一种动态的期待和获求。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8页。

[4] 同前引3.

[5]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页。

[6]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7] [日]和田英夫:《现代行政法》,倪健民、潘世圣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8] 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9] 方世荣:《论行政相对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88页。

[10] 关保英:《论行政相对人权利的平等保护》,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

[11] 转引自曾尔恕:《论美国宪法“平等保护”条款的司法检验标准》,载《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2期。

[12] 参见前引11曾尔恕文。

[13] 邱基峻、邱铭堂:《论行政法上之平等原则》,载城仲模主编:《行政之一般法律原则》(二),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123页。

[14] 参见前引13书,第123—132页。

[15] 应松年主编:《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16] 王和雄:《公权理论之演变》,载《政大法律评论》第43期,第318页。

[17] 蔡志方:《行政法学三十六讲》,成功大学法律学研究所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7增订再版,第72页。

[18] [德]毛雷尔著:《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19] 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20] 颜厥安:《法学的基本概念——权利》。转引自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21] 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转引自羊琴:《行政相对方权利制约行政权的若干思考》,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2期,第51页。

[23] 张昆盛:《析论禁止恣意原则》,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一),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204页。

[24] 前引8书,第40页。

[25] 杨建顺:《论行政裁量与司法审查——兼及行政自我拘束原则的理论根据》,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1期,第69页。

[26] 参见林国彬:《论行政自我拘束原则》,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一),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249页。

[27] 参见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103页。

[28] [美]卡尔威因。帕尔德森:《美国宪法释义》,徐卫东、吴新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37页。

[29] 前引27书,第688页。

[30] [美] 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第4页。

[31]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32] 具体条文参见《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12条、第19条、第20条、第21条、第22条等;《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13条、第14条、第15条、第20条、第21条、第22条、第23条等。

[33] 前引13书,第143页。

[34] 张淑芳:《规范性文件的行政复议制度》,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