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康复训练十篇

时间:2023-03-15 23:24:46

智障康复训练

智障康复训练篇1

关键词:智力;游戏活动;康复训练

智障儿童的智力远远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感知记忆短暂,思维活动简单,因此在学习上就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肢体发育不良,身体活动能力有障碍。针对学生智力和肢体活动能力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早日适应社会生活,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感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来调节和补偿学生肢体的活动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体育康复训练和教学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对肢体残疾的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效果非常明显。

一、融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

我校有低中高三个年段,有部分学生肢体障碍很严重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不便,两条腿发育不一,在上下楼梯时只能扶着把手慢慢行走,不会跑,不会跳,而且胆子特别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尽量把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愉快的活动,不知不觉在快乐愉悦中掌握知识。例如,在低年级学习“双脚连续向前跳”这一动作时,先启发学生小兔是怎么向前跳动的,让学生去自由模仿兔子跳跃的动作,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学生心情都很放松,教师再启发学生说,起跳时两脚要同时用力蹬地使身体向前上方跃起,身体稍微前倾,落地时要屈膝缓冲。在游戏比赛中,设计了小兔子采蘑菇的环节,把新学的动作在游戏中加以巩固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分组开展康复训练

我校有一部分学生肢体残疾较重,活动能力低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教师应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康复计划,针对每个人安排训练内容,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分组教学个别辅导,及时调节补偿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例如,低年级贾××刚入学的时候,独立行走都有困难,上下楼梯需有人搀扶,在平道上走步都不敢迈步,动作极慢,看到部分学生的这一特点,我感到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是矫正他们身体协调能力的一条途径。我就开始对全校学生进行分组,三个人一小组,制订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及间操时间,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训练学生的自然行走,肢体的形态,动作的协调性,要求学生在训练中能认真对待,动作要做到位。训练内容有:上下肢活动、头部、腰部运动,康复器械辅助练习,各项训练都根据学生身体能接受的负荷而定,对行走特别困难的学生从走直线开始,逐渐开始每天练习上下台阶,各项活动每天轮换做,运动负荷逐渐增加,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很好,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康复训练中培养意志

意志是调节人的行动的心理过程,智障儿童本身就缺少自信心,情绪变化较快,对什么事情都是随意性大,不能自觉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不善于向自己提出要求,缺乏耐心,不能坚持不懈的完成任务,而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提示督促,在训练时经常有始无终,碰到困难就退缩。在这种条件下,活动中我就特别注重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介绍体育活动的内容及方法,并跟游戏结合在一起,先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并在体育项目训练内容设计中,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同时意志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训练结束时我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康复训练中培养团结协作

残疾儿童由于自身的不足,不会主动去交流,不会跟同伴玩耍,更不会相互配合,都是自己独自活动,多数学生都比较依赖老师,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就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四人一组等,让他们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去配合完成康复训练动作,经过多次的融合、接触,学生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愿意跟同伴们在一起做游戏,相互配合完成学习的任务,提高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体育康复教学是矫正肢体协调能力的一种教学尝试,跟体育游戏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教体育活动的长足发展,我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教学方法,为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智障康复训练篇2

一、要树立综合康复的理念

我国特殊教育专家朴永馨教授曾指出:“弱智教育的课程要更多地适合教育对象的特点,不能以学科或变相学科为本。中重度的弱智学生更要以实际能力的训练领域为主,而不是以普通教育的学科为主”。据此,在制定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首先要分析障碍儿童的特点(如障碍的类型与程度)以及其机能、知识、技能、社会行为与态度等的现有发展水平。其次,要考虑适应现代社会生存与生活的基本需求。从智障儿童自身发展需要来说,智能障碍儿童身心功能的康复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它是智障儿童各种能力顺利发展的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弱智儿童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基本上是遵循着普通教育的模式。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智障学生多数是中度智障儿童。按照国家教育部和中残联的分级规定中说明,中、重度智障儿童是“可训练”型的,而非“可教育”型的。对他们来说,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是智能康复和智能开发的辅助性目标。据有关调查表明: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大多数障碍儿童在进入以培智为主的特校之前,并未接受过正规与科学的康复训练。

学校应该是智障儿童康复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为智障儿童提供全面的特殊教育服务,学校教师或康复专业人员应该是学生教育与康复的主要力量,这也是我国培智教育今后发展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当前的培智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就是要以医学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为手段,来满足社会与学生生存的需要。鉴于此,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在医教结合课程框架的基础上,还应以综合康复的理念进行课程的整合。

二、要践行康复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以培智为主的特校的课程结构由三个板块构成,即:康复训练类课程、文化基础类课程、劳动技能类课程。其中,康复训练类课程是文化类课程实施的基础和载体。障碍儿童学习文化,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运动、感知、认知、言语语言和沟通交流等能力,康复训练课程的内容可渗透部分文化学习的内容。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又是进一步发展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能有效促进障碍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康复理念指导下的培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康复机会,在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比如在课堂问答中开展言语、语言康复训练;在看图识字教学中开展视觉康复训练;在书写教学中开展手指精细动作康复训练;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开展多感官协调康复训练……把康复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康复功能,实现康复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尽可能促进智障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各学科都应该并能够在文化知识教学中恰当应用康复技术,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比如在(数学)点数教学中开展口手协调能力康复训练;在(体育)广播操教学中开展身体平衡、协调能力康复训练;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听觉分辨能力、语言、记忆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我们这里提出的康复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康复渗透”。在当前的培智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在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有一些康复训练活动,但就笔者在与一些老师的访谈中所了解,多数教师在学科课堂上开展康复训练活动是为实现文化知识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多数老师的头脑中,“学科本位”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没有从观念上形成“培智教育就是康复教育”的教学理念。而我们的培智教育所需要确立的正是这样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它、指向它、实现它。只有真正树立“以康复训练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把康复目标纳入到学科教学目标体系之中,才能让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目的性进行理性思考,使当前学科课堂上的康复活动成一种有意识的教学行为,实现康复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三、要把握特校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当前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学科教学评价中,依然是以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为考评师生的主要依据。这样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甚至是限制)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计划的实施也都仅仅围绕着学科知识进行,从而阻碍了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学科课程与康复训练课程的有效整合。因此,以培智为主的特校作为普通学校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应积极探索以培智为主的特校语文整合课程评价的改革,构建符合整合课改理念的评价内容,试行以培智为主的特校语文评价的新方法,形成促进智障学生发展、提高智障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智障康复训练篇3

3 、康复医学是以功能障碍为主导,而功能障碍又分为病损(器官、系统损伤)、残疾或失能(个体损伤)和残障(社会水平损伤)三个层次。

4 、康复医学包括:基础康复医学、康复残疾学、临床康复评定学、临床康复治疗学。

5 、康复医学的对象主要是:残疾者及其功能障碍。

6 、致残原因有:疾病、营养不良、遗传、意外事故、物理化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7、《国际残疾分类》将残疾划分为三个独立的类别,即:病损、残疾、残障。

15、1987年我国残疾分五类: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

一、康复医学的功能独立评定(FIM)等级是什么?

二、关于残疾三级预防:

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联系

21、什么是多重残疾?

答:一个人同时兼有两种以上残疾称多重残疾,或称复合残疾。

22、何为精神残疾?

答:是指精神病人患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导致其家庭、社会应尽职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

23、精神残疾分为哪三级?

答:社会功能严重缺陷为一级精神残疾(重度),社会功能有缺陷为二级精神残疾(中度),社会功能有轻度缺陷为三级精神残疾(轻度)

24、目前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答: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服务。

25、康复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哪四种形式?

答:是通过机构康复、社区康复、上门服务和信息服务四种形式。

26、智力残疾概念是什么?

答: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

27、残疾人的概念是什么?

答: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28、“十五”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检查用表有哪些?

答:有市辖区、县(市)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检查用表;街道(乡镇)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检查用表;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检查用表。

29、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检查评估的目的是什么?

答:通过自杳和抽查了解自身工作的成效、问题、任务完成情况找出差距、明确今后工作方向。同时可以发现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为今后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提供决策依据。

30、我国的残疾人分为哪几种类别?

答: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它残疾人。

31、智力障碍可以表述为什么?

答: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显著低于平均智力水平,同时伴有日常社会生活方面的明显障碍,患病时间在发育年龄阶段(18周岁之前)。

32、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一是与概念有关的一些适应能力。二是社会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适应能力。三是日常生活中的技能。

33、智力障碍的教育康复主要包括那几个领域?

答: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4、(删除)

35、耳聋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

36、康复的作用是什么?

答: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37.康复训练的功能评估的步骤包括:

初次评估、中期评估、末期评估

智障康复训练篇4

方法:选取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平均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不进行应用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训练;研究组除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外,采取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进行卧-站一体化行走训练。

结果:研究组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活动能力(包括转移、行走、上下楼梯)评分比对照组变化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改善行走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影响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18-01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存活者大多数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何设计一套科学实用、疗效显著的训练方法,是一个康复医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2011年6月开始,我们进行立项专题研究(获地级市科研立项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80例,男女比例随机。病程在6个月以内,病情稳定;无严重认知障碍,能进行交流并配合指令及对参与此研究知情同意。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器材。诊断设备飞利浦64排螺旋CT、美国产核磁共振,治疗设备为中外合资产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

1.2.2方法。研究组常规康复治疗+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卧-站一体化行走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具体训练为每周6天,每天训练一次,卧-站一体化行走训练每次时间为30min;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功能性电刺激、针灸。

1.2.3评定。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后由专人负责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athel指数评定活动能力(包括转移、行走、上下楼梯),以表格记录。

2结果

治疗前后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研究组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活动能力(包括转移、行走、上下楼梯)评分比对照组变化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3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致残率较高,存活者大多数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特别是病情危重者,术后不注重康复治疗,患者常引起下肢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严重后遗症[1]。其中,行走能力丧失是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而站立和行走是人类的两大基本需求,直接关系到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因此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的行走能力是脑卒中康复的一个主要目标。

本课题应用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卧-站一体化行走训练,观察该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本疗法主要是改善平衡和提高功能性步行能力的作用,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康复提供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该疗法在国外已较普遍使用,可大大减轻康复治疗人员的工作量,并已证实该治疗系统设计合理,科学实用,患者感觉舒适,效果明显,使患者的运动技能得到更好的恢复[2]。但该设备近两三年才在国内少数医院使用,未有本疗法系统的疗效观察、分析的临床报道,本研究所得结果与国外报道一致,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改善行走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疗法有如下特色:①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步幅、步频及治疗强度;②有跟踪系统用来实时跟踪显示患者腿受到电机的力矩大小,根据跟踪曲线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减少肌肉张力的程度,若发生痉挛现象,系统能够马上探测到并立即启动防痉挛功能;③有评估模式显示对患者训练前后僵硬度的对比,让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患者的信心及训练兴趣。

据国外报道及本研究项目结果,应用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改善行走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智障康复训练篇5

【摘要】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语言训练对脑性瘫痪(脑瘫)语言障碍的治疗作用,分析疗效与语言障碍分型、病情程度、智力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155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76例,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49例,常规治疗主要进行以物理疗法、作业疗法、按摩、理疗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不包含语言治疗。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应用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和构音障碍检查法进行语言功能评定,2~7岁采用“中国比内测验指导书”第3次修订本进行智力水平测定,2岁以下采用Gesell量表测定。结果 (1)治疗效果: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性瘫痪/中医药疗法; 头针疗法/治疗; 言语疗法; 穴位疗法; 康复; 儿童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hea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peech therapy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types of speech disorder,degree of illness and level of mental retardation.Methods Selected 155 cerebral palsy(CP) children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CRRC(ss),dysarthria scale and intelligent tes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ll patients were excluded auditory disorder.Three groups were: 30 for contrast group(group 1),76 for speech and language training group(group 2) and 49 for hea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peech and language training group(group 3).Three months was one treatment period.Results (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effective rates(P

【Key words】 Cerebral palsy/TCM therapy; Head acupuncture/threatment; Speech therapy; Point therapy; Rehabilitation; Children

脑性瘫痪(脑瘫)患儿70%~75%伴发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1]。近二三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婴幼儿的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通过反复刺激后,一些突触的阈值能够降低和被活化利用,形成新的突触和神经环路,可以重组一个神经细胞功能集团的网络系统[2]。语言疗法在脑瘫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广泛重视,已成为综合康复治疗的组成部分。针刺作为祖国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对腧穴经络的刺激来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随着现代康复理念越来越多的被医学者所接受,脑瘫儿童语言障碍的治疗也趋向于中西兼顾、二者结合。本文旨在观察头针结合语言训练对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治疗效果,并分析疗效与语言障碍分型、病情程度、患儿智能发育的关系,为脑瘫儿童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临床计划的执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08/200708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收治脑瘫患儿155例,其中男88例,女67例;年龄10个月至7岁,平均(3.4±1.2)岁。155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30例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物理疗法、作业疗法、按摩、理疗为主,不包含语言治疗),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76例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包含语言训练,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49例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包含语言训练和头针疗法。3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残疾程度、智力水平、语言障碍分型和脑瘫分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3组患儿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脑瘫的诊断标准 2006年长沙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会议的诊断与分型标准[3]。

1.2.2 智力测定标准 2~7岁采用《中国比内测验指导书》第3次修订本,IQ

1.2.3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根据改良的Barthel指数[6],以生活是否能自理为标准,将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3度:(1)轻度:生活完全自理;(2)中度:生活部分自理;(3)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脑瘫的诊断标准;(2)伴有语言障碍。

1.4 排除标准 (1)听力障碍引起的语言障碍;(2)不能按计划治疗1个疗程(3个月)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常规治疗组 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物理疗法、作业疗法、按摩、理疗为主,不包含语言治疗。

1.5.2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在安静、宽敞、安全、充满儿童所喜爱的气氛的房间内进行,训练时间选择注意力比较集中的上午,每次训练时间为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休息1 d(自行训练),3个月为1个疗程。每治疗1个月后进行语言发育迟缓和构音障碍的评价。训练开始前根据评定的结果设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制定具体计划。每次训练进行2~3个课题,根据需求选择课题。分别对患儿在康复治疗初期、中期和末期进行语言发育评价。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遵循横向扩展、纵向提高的原则,以语言发育阶段为基础,判定个体训练计划,采用游戏训练、手势符号训练、文字训练,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训练。构音障碍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包括三方面的训练:(1)进食训练以提高口腔诸器官协调运动功能;(2)构音器官运动功能的训练,呼吸训练以保持胸部、腹部的协调性,改变患儿呼吸速度、节律的异常;(3)构音训练,遵循原则先易后难,先元音后辅音,然后是单词、句子、短文,同时注意韵律控制。

1.5.3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 在常规治疗和语言训练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选穴:(1)头针采用朱明清的头针治疗带,选择额顶带、顶枕带、顶颞带、额旁带、颞前带、颞后带、顶结前带、顶结后带的相应腧穴,选用30号针灸针,采用沿皮快速刺(针体与皮肤成15°~30°),迅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以每分钟200次捻转针体,持续3 min,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运针1次,且间歇行针,保持一定的刺激量。隔日1次,15 d为1个疗程,休息3~7 d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3个月;(2)百会穴、言语一区结合言语二、三区,采用常规头针针刺方法,严格消毒,平刺,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次2 min,每分钟200次快速捻转。

1.6 疗效判定标准

1.6.1 语言发育评定标准 采用中国版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即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版的(SS)法[7]。1岁以内语言尚未发育的患儿定义为语言前阶段,1岁以后的儿童按阶段划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之中按其语言的理解、表达设立通过标准,语言发育迟缓患儿训练后疗效标准:(1)基本治愈:语言功能恢复正常儿童水平,语言恢复至阶段5以上者;(2)显效:语言功能较从前显著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个阶段者;(3)有效:语言功能较从前有明显改善,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个阶段者;(4)无效:语言功能改善不明显,在原基础上未能提高1个阶段者。

1.6.2 构音障碍评价标准 采用中国版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即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版的构音障碍检查法[7]。(1)基本治愈:异常构音全部纠正,构音器官运动基本正常;(2)显效:异常构音纠正≥50%,构音器官运动明显改善;(3)有效:异常构音纠正

对于只有语言发育迟缓或构音障碍的患儿单独应用其相应检查方法评价,对于合并有语言发育迟缓和构音障碍的患儿则分别应用两种检查方法评价,疗效判断以较低水平的为准。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多组数据间两两比较比较采用Ridit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 各组脑瘫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2。表2 3组脑瘫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注:与常规治疗组比较,au=2.95,P

表2结果表明,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语言障碍分型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见表3。表3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脑瘫患儿不同语言障碍分型的治疗效果比较(n)注:与语言前阶段比较,au=1.97,P

表3结果表明,语言发育迟缓患儿总有效率高于语言前阶段及语言发育迟缓合并构音障碍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病情程度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见表4。表4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脑瘫患儿不同病情程度的治疗效果比较[n(%)]表4结果表明,治疗效果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患儿病情越轻治疗效果越好(P

2.4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不同智力水平患儿疗效比较 见表5。表5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脑瘫患儿不同智力水平的治疗效果比较[n(%)]表5结果表明,智力水平正常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智力落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儿童的语言障碍主要由脑损伤所致,大部分患儿言语输入与输出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诸多因素影响着脑瘫儿童语言的全面发育。首先,运动能力的丧失程度、构音器官的运动失控即语言输出系统的障碍程度直接关系到语言障碍程度;脑瘫病情程度越轻,语言治疗效果越佳,反之,语言治疗效果越差,与本试验研究一致[8]。第二个影响因素是脑部病变。脑瘫患儿语言中枢受损时,将导致中枢性失语症即言语输入系统障碍,关系到脑瘫儿童能否获得语言,部分甚至全部丧失语言能力[9]。第三个影响因素是智力因素。语言发育迟滞与智力高低成正比[10]。本试验经过对智力发育正常和落后的脑瘫患儿进行语言训练结合头针治疗发现,智力水平正常与落后之间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智力水平正常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智力落后的患儿。

不同语言障碍分型患儿的语言治疗疗效情况:在对脑瘫儿童的语音障碍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之前,需进行语言障碍分型,之后制定系统的个性化训练计划。单纯语言发育迟缓脑瘫儿童在综合康复训练前提下,全身运动状态改善,肌张力稳定,构音器官运动得以协调、稳定,进行语言训练,患儿理解、认知、表达同步提高[11]。而语言发育迟缓合并运动性构音障碍患儿,由于构音器官运动受全身状态左右,受肌张力影响很大,因此语言障碍明显[12]。本试验研究表明在语言障碍分型中,语言发育迟缓的治疗效果优于语言前阶段和语言发育迟缓合并构音障碍的治疗效果,语言前阶段和语言发育迟缓合并构音障碍之间的治疗效果未见统计学差异,认为患儿经过语言训练后虽然理解和认知水平提高,但表达方面如发音、言语清晰度、流畅度却并非同步提高。因此,语音障碍分型中单纯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效果好。

中医认为语言行为反应及心理活动共同归属于“神”的概念范畴,而脑又为“元神之府”,脑主神明,主视、听、言、思、行[13]。所以,语言行为异常当主要责之于脑的功能异常。针刺治疗语言障碍的基础是经络学说,针刺头部腧穴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14]。通过脑血流图的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加强患儿的脑血供情况,通过脑血供的改善为神经活动的代偿和功能加强提供更充足的物质基础[15];通过脑电地形图的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后,脑的信息活动增强,神经细胞的代谢活动有进一步的增加[16];通过诱发肌电位的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具有对过度的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治疗后神经通路功能的改善与上位神经元的机能改善有密切的联系[17]。因此,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有明确的治疗意义。

人体的语言功能非常复杂,涉及到语言学、生理学、声学三个水平,任何一个层次出现异常都可能影响语言功能。在治疗上,语言训练通过听、说、读、写的刺激来激发大脑的语言功能重组,对生理学水平的调整是通过语言学和声学的刺激反馈来进行的。而头针则是通过经络治疗(从现代医学角度考虑有躯体感觉刺激反馈的作用)来调整脏腑功能,与语言训练的机制和治疗角度不同。将二者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语言学、生理学、声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治疗,另一方面实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的结合。所以,从理论上讲,将头针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治疗脑瘫患儿伴语言障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本试验研究之所以选择头针而没有选择常见的舌针或体针,是因在实际临床中,头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不影响患儿的其他治疗和训练,可以在留针过程中配合其他方面的康复治疗。

本试验研究充分结合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并弥补了各自的缺点,发挥了二者单独应用所没有的优势,具有效果好,容易被患儿接受,易坚持的特点,适合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治疗,值得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建国,郭新志,何晓蕊,等.脑性瘫痪合并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123.

[2] Penningtong L,Goldbart J,Marshall J.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Coch Datab Syst Rev,2004,(2):CD003466.

[3] 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4] 吴天敏.中国比内测验(第三次修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5.

[5] 宋杰,朱月妹.小儿智能发育检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

[6] 南登崑.康复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

[7] 李胜利.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8] Yorkston KM.Treatment efficacy:dysarthria[J].J Speech Hear Res,1996,39(5):S4657.

[9] Dubovtseva OA,Evtushenko SK,Omel'ianenko AA,et al.New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speech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an organic brain lesion[J].Lik Sprava,1999,(3):121124.

[10] Hustad KC,Jones T,Dailey S.Implementing speech supplementation strategies:effects on intelligibility and speech rate of inpiduals with chronic severe dysarthria[J].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3,46(2):462474.

[11] Havstam C,Buchholz M,Hartelius L.Speech retardation and dysarthria:a single subject study of two inpiduals with profound impainment of speech and motor control[J].Logoped Phoniatr Vocol,2003,28(2):8190.

[12] Patel R.Prosodic control in severe dysarthria:preserved ability to mark the questionstatement contrast[J].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2,45(5):858870.

[13] Ulett GA,Han J,Han S.Traditional and evidencebased acupuncture:history,mechanisms,and present status[J].South Med J,1998,91(12):11151120.

[14] 贾怀玉,李巧菊,王端义.头皮针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

[15] 贾少微,王凡.用SPECT研究针刺对脑血流量和脑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6,16(12):14.

智障康复训练篇6

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延缓病情发展。

【关键词】老年人;血管性痴呆;

【中图分类号】R74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97-01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健康问题。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在多次反复发作的脑血管病变基础上形成的以渐进性、获得性智能障碍为主的症候群。该病多继发于卒中后,又称为卒中后痴呆。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欧洲和美国V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的第二常见痴呆症,在亚洲和许多发展中国家,VD的发病率随年龄直线上升,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的发病率为3.9%。,其中VD占68.5%,居首位,已成为老年人致残的三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压力[1]。多数VD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长,且目前对VD尚无特效治疗措施,因此,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者病情显得极为重要。我科自2003年7月至2009年12月对共收治的216例老年血管性痴呆病人进行护理干预研究,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216例VD患者系我科住院患者,年龄均≥60岁,将患者采用双盲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加强护理组116例,男84例,女32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3.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90例,糖尿病83例,冠心病69例,脑出血10例,脑梗死106例,有贫血史7例,有吸烟史97例,有饮酒史58例;文化程度:大学文化10例,中学文化36例,小学文化66例,文盲4例;婚姻状况:已婚75例,丧偶41例。一般护理组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82例,糖尿病65例,冠心病58例,脑出血12例,脑梗死88例,有贫血史5例,有吸烟史88例,有饮酒史56例;文化程度:大学文化12例,中学文化29例,小学文化54例,文盲5例;婚姻状况:已婚62例,丧偶3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基线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详见表1),全部患者均完成了治疗观察过程。

1.2 病例选择:(1)诊断标准:符合美国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VI-R)[2],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障碍卒中研究所和Alzheimer’s病及相关疾病协会制定的血管性痴呆标准(NTNCDS-AIREN-VD)[3],临床痴呆量表(CDR)[4]确诊为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2)纳入标准:①符合DSM-VI痴呆诊断标准的轻、中度患者;②脑血管病发病时间明确,影像学支持梗死和出血诊断,在发病3个月内出现痴呆,并持续3个月;③Hachinski积分>7分;④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痴呆;⑤入选前一周内无应用其它促智药物;(3)排除标准:①假性痴呆,急性谵妄状态;②老年性痴呆(AD)患者及其他类型痴呆;③有干扰认知测验或影响诊断效度的完全性失语、严重偏瘫及其他精神症状;④有干扰检查结果的其他严重心、肝、肾、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疾病。

1.3 方法:两组患者的常规治疗、基础护理措施无显著性差异,包括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细胞等,并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护理组在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后,再给予功能康复训练、心理障碍以及认知障碍的康复护理。

1.3.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包括医护人员不能歧视患者,积极与患者交谈,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多解释,以使患者理解和记忆,耐心训练其健康的行为模式,在康复过程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调整康复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诱导和鼓励,并充分取得家属的理解和合作。

1.3.2 智能认知训练:智能认知训练包括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训练和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每天安排适宜的语言、记忆、思维等认知训练和缅怀活动,如对记忆障碍的患者可采用以下康复护理措施。①视觉成像术。向患者讲述系列图片,让其复述。②数字记忆。将较长一串数字先分段记忆,然后连续记忆,反复练习,并逐渐增加内容。③记日记。通过回忆每日经历训练记忆力。④贴纸条。将室内各种物品贴上名称,经常阅读,帮助记忆。对失认失用患者可采用以下措施:①对失认侧肢体进行冷热刺激、按摩、敲打;②将颜色鲜艳的物体、灯光等在失认侧移动,以刺激视觉;③反复将患者转向忽视侧,增强忽视侧刺激;④健手越过中线,做拿取忽视侧物品练习;⑤图、搭积木、绘画练习,有利于结构性失用的康复;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有利于失认的康复。

1.3.3 功能康复训练:功能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责任护士每日床边指导训练,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1.3.3.1 语言障碍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措施有多种,如口语对话、唇及口型运动、物品名称的命名、词句和书写法、计算法、刺激大脑增强记忆法等。语言功能训练首先应进行发音器官的训练,帮助患者练习发音,以防止发音有关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其次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语言障碍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如对运动性失语患者,护士应着重给患者示范口形,面对面地教,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反复练习;对命名性失语患者,护理人员应有意识地反复说出有关事物的名称,强化记忆,坚持“听、说、读、写”并重,形式多样化。

1.3.3.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帮助患者树立“我能行、我会做”的信心,针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技巧性的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和精细协调训练。具体做法是:以手把手督促的形式训练,并给与适当的言语赞扬或物质奖励。指导患者练习握笔、持汤匙、刷牙、洗脸、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等。搀扶患者走出室外,逐步过渡到缓慢步行,协助患者逐步学会入浴洗澡、便后处理等,使其保存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

以上措施由护理人员与康复治疗师共同完成,每日2次,每次30~40min,持续治疗1个月。

1.4 评价方法:于患者入院第1~2天和护理干预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

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HDS)、临床痴呆量表(CDR)、中国修订的韦氏记忆量表(WMS-RC)、Blessed痴呆量表(IMCT)、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FAQ)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由一名经过培训、经验丰富的护师和专科医生负责评定。

参考文献

[1]田金洲.血管性痴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40-548.

智障康复训练篇7

一、救助条件、对象及标准

(一)救助条件。

具有本区常住户口、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及低收入家庭的残疾儿童。

(二)救助对象及标准。

2007年(已救助)至2010年,在市残联救助的基础上(市残联救助的不得重复救助),对全区所有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儿童,其中0-7岁听障儿童;0-10岁智障儿童;0-10岁脑瘫儿童;0-12岁孤独症;0-14岁以下低视力残疾儿童实施救助。

1.听力语言残疾儿童。6岁以下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200元/月,年定额为2400元。

2.智力残疾儿童。10岁以下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200元/月,年定额为2400元。

3.脑瘫儿童。10岁以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300元/月,年定额为3600元;肢体残疾的脑瘫儿童实施康复手术一次性救助3000元。

4、低视力儿童14岁以下低视力儿童每人免费配发一套价值约230元的助视器。

5、孤独症儿童12岁以下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

每人300元/月,年定额为3600元。

二、救助经费

摸底调查、申报确定人数后,从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专项列支,用于贫困残疾儿童救助康复训练。

三、救助方式

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采取“康复救助卡”管理方式,由各街道残联摸底调查上报,区残联审核后,依据有关规定,确定残疾儿童资助对象并核发“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残疾儿童凭卡在指定的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仅限用于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中相关的项目内容(不含其它疾病),康复中超过定额部分发生的费用全部由家庭自己承担。

四、职责分工

做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是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障贫困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惠及残疾儿童,为他们创造美好明天的爱心工程,对于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各负其责,切实解决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难的实际问题,使贫困残疾儿童早期享有康复服务。

区残联:负责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协调、组织实施;确定救助定点康复机构;制定“康复救助卡”的使用管理办法;会同卫生等部门做好聋儿、智力残疾、脑瘫等残疾儿童的调查、筛选工作;做好康复救助对象的审核审批、发放“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康复救助经费结算核对(汇总、上报)等工作;为定点康复机构配发训练器具,发放康复训练教材;协同卫生等部门做好康复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定点康复机构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及康复训练工作;开展督导、检查、考核数据统计、年度总结等工作。

智障康复训练篇8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南昌市培智学校学生80人,其中参加训练学生40人,对照学生40人。年龄6~10,平均8.1±1.4。参训周期为三年。感觉统合训练自2010年开始,至2012年6月30日结束。

南昌市培智学校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始于2007年。三年多来经过深入研究,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初步建立起一套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至2012年6月30日接受参训,参训周期为三年。

2.方法。采用儿童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母孕期情况、出生史、家族史、既往史、父母文化等。感觉统合评定量表(sensory intergrative schedule,SIS);包括前庭平衡、触觉防御及本体感。以“T分”50分为界,≥50分正常,40~50分为轻度失常,30~40分中度失常,T分小于30分为重度失常。

二、结果

1.两组研究对象整体结果比较。

(1)感觉统合训练前期两组SIS评分比较(±S)。

(2)感觉统合训练终期两组SIS评分比较(±S)。

2.把两组研究对象的个体,根据感觉统合失调的程度,分成轻度失调、中度失调、重度失调,然后再进行结果比较,两组SIS评分比较(±S)。

(1)2010年感觉统合训练前期

2012年感觉统合训练终期

(2) 2010年感觉统合训练前期

2012年感觉统合训练终期

(3) 2010年感觉统合训练前期

2012年感觉统合训练终期

3.感觉统合失调康复程度的比较。

由表2.1、2.2可见,训练组感觉统合康复程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

4.感觉统合训练与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关系。

根据表2.1、2.2,说明训练组经过系统的感觉统合康复训练后,感觉统合失调现象有显著提高,虽然参照组没进行感觉统合康复训练也有轻微的改善,但改善不明显。

三、讨论

在临床的工作中,可以观察到很多智障患儿,存在感觉统合失调,例如:有的触觉过于敏感,挑食偏食;有的过于迟钝,痛觉缺失,甚至出现自伤行为;有的前庭功能失衡,喜欢转圈,自我刺激;有的本体感不良,缺乏自我概念。

外界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进入大脑,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有效的组合,机体做出适当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涉及两个方面。其一,在同一时间内,多种感觉刺激信息传入中枢,由大脑进行统一加工处理,再协调相应的器官或组织做出适当的反应。其二,在接受新的信息的同时,大脑要找出储存于记忆中的经验信息,将新的感觉与以往的经验进行比较并使之协调,进一步指挥身体对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智障儿童在这两方面都存在障碍,他们对刺激的反应往往不是过强就是过弱,因此,不能很好地对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

智障康复训练篇9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康复治疗; 认知能力; 肢体运动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

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脑卒中在我国的致残率大约为85%,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生命[1-3]。而如何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难点问题,其研究的核心在于如何降低患者的肌张力,减轻肌肉痉挛症状,并改善患者肢体的功能障碍,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4-5]。有研究报道称,在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干预能够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6-8]。本次研究中,对脑卒中患者采用了认知康复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12例,根据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其中,对照组男36例,女20例;年龄42~75岁,平均(64.2±12.5)岁;智能简易量表评分为(13.1±2.8)分,肢体功能评分为(27.0±8.1)分,生活能力评分为(34.2±7.9)分。观察组男35例,女21例;年龄43~73岁,平均(63.9±12.8)岁;智能简易量表评分为(13.3±2.6)分,肢体功能评分为(26.8±8.3)分,生活能力评分为(34.1±7.8)分。

入选标准:病情稳定,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意识清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发病前无先天性肢体残疾。排除标准:语言功能障碍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机体重要脏器存在功能障碍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愿意配合。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平衡训练、转移训练、作业治疗和步态训练等,并控制患者血糖、血压;观察组则结合认知康复治疗,具体如下。

1.2.1 记忆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短文复述、图片记忆、背诵数字、倒背数字、图像再生、词语配对等练习,指导患者掌握联想法、方位法、编故事法、分段法等记忆技巧,从而提高患者的记忆力。所有训练课使用记事本、中文秘书台、卡片等辅助设备完成日常事务。

1.2.2 康复训练 由远端小关节开始,对每个关节部位进行牵伸、挤压和揉搓,如果患者的手指蜷缩屈曲,那么应通过矫形器进行矫正,并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如果患者足尖下垂或足内翻,那么应通过丁字鞋对患者脚踝进行固定,从而使其中立。训练包括了患者的变换,协助并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平衡、床上翻身、起坐平衡、迈步行走等练习。此外,还应指导患者进行上肢的上举、外展、后伸,前臂的前后旋转练习,并联合肘关节屈曲和伸展,手部的精细动作练习等,2~3次/d,练习时间为30~60 min/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2.3 计算力及注意力训练 模拟点菜、在超市买东西等日常生活常见场景,从而锻炼患者的计算能力。此外,还应安排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比如安排行程,分蛋糕等。通过视觉跟踪、删除游戏、猜测游戏、电脑游戏等锻炼患者的注意力。

1.3 评价指标 将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简易智能量表评分、肢体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和对比。(1)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满分为30分,27~30分表示患者认知功能正常,低于

27分表示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其中21分及以上表示患者轻度痴呆,10~20分表示患者中度痴呆,9分及以下表示患者重度痴呆[9]。(2)肢体功能评分通过Fugl-Meyer运动量表进行评估,上肢功能评分的总分为66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越好;下肢功能评分的总分为34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越好[10-11]。(3)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其内容包括了进食、穿衣、洗澡、大小便控制、平地行走等10项内容,每项评分0~10分,总分100分。100分表示患者能够独立生活,75~95分表示患者存在轻度依赖,50~70分表示患者存在中度依赖,25~45分表示患者存在重度依赖,0~20分表示患者完全依赖[12]。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的简易智能量表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在发病过程中受到了损伤,因此会出现肌肉挛缩、肌张力增高等现象,这种中枢性瘫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改善和干预,不但会导致患侧肢体和肌肉的萎缩,还会致使关节变形和挛缩,引发肢体疼痛,降低患者的运动能力[13-14]。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对其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的恢复造成阻碍[15-16]。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单一的治疗方式无法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目前综合性的治疗干预措施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的新方向。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56例脑卒中患者采用了认知康复治疗,经对比研究分析可知,观察组的简易智能量表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认知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更加受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俏,金奕,周官恩,等.护士主导的强化认知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非痴呆认知障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52(21):6043-6045.

[2]王晓娜,顾莹,刘敏,等.电脑辅助认知康复系统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3,28(5):330-332.

[3]方云华,陈善佳,周小炫,等.MoCA、MMSE、NCSE等6个脑卒中认知康复评价工具的使用现状调查[J].中国康复,2014,29(1):40-42.

[4]代欣,李继来,杜继臣,等.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语症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66-67.

[5]王晓珍,周智君.早期认知康复对促进脑卒中患者身心及认知功能康复的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0):1560-1561.

[6]李江林,陈玉萍,刘玲,等.认知康复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15(5):280.

[7]张淑珍,刘玉海,格日乐,等.早期认知干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29(5):356-357.

[8]蔡桂香,唐显毕.认知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独立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3,32(18):92-93.

[9]张国初,裴建中,蒋宏,等.认知干预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7):90-92.

[10]杨轶楠,刘洪雁,汤秀英,等.脑卒中患者认知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4,11(44):60-61.

[11]王丽香,李霄.早期认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36-39.

[12]彭美娟,冯青嫦,刘健,等.认知康复护理介导的自我服药程序在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1):82-84.

[13]陈建伟,韩立海,张红梅,等.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早期认知康复护理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0):3614-3617.

[14]孙旭东,王玉梅,胡喜荣,等.37例老年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研究[J].上海医药,2013,10(5):23-25.

[15]林强,李雪萍,程凯,等.早期认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2):1286-1288.

[16]张阳,唐巍,宋小鸽,等.针灸联合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效果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5,23(10):1013-1020.

[17]冀战一,杨春华,谷红丽,等.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4):73-74.

[18]刘会敏,任树军.认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恢复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8):60-61.

[19]陈建伟,许红梅,陈晓琳,等.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1-203.

智障康复训练篇10

上期“康复之路”谈到了如何早期发现孩子的智力障碍,以及怎样通过行为训练来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不过,作为孩子的家长,您要做的可不仅仅只有这些……

孩子智力的发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营养、环境以及外界的一些有益刺激,对于本身智力有障碍的孩子来说,后天的培养就尤其重要。下面我就从对孩子感知觉的培养以及营养摄入等方面,继续为大家介绍儿童智力开发的一些要点。

用“感知”刺激智力发育

要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训练孩子的感知觉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新生儿已经有了视觉、听觉和触觉反应,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观察、注视,追踪彩色、运动的物体来训练孩子的视觉;通过让孩子寻找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听音乐,给孩子读故事等来训练孩子的听觉;通过和孩子拥抱,用粗毛巾擦身体,让孩子翻跟头、玩沙土、游泳等来训练孩子的触觉。

有的智障儿感观灵敏度差,感受外界的能力不足,不能正确地区分颜色、声音,家长可以多带孩子上动物园或外出郊游,不断地讲述在动物园中或野外看到的各种动物的形状、声音、生活习惯,结合图片向孩子讲述,反复的刺激可以加深孩子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当再次出现上述情景时,就会使他有反应,增强识别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教孩子认识日常用品,掌握它们的名称,并且要多教孩子一些常识,例如一星期有几天,太阳从哪边出来和落下,教孩子认识时间、认路和乘车,等等。

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要多和孩子说话、交流感情,在娱乐中教孩子发出简单的声音,直到教会孩子简单的字词句子。当有语言障碍的孩子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必须不断地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并可购买一些学语言的光碟,使孩子受到反复的刺激,然后学习光碟中的儿歌,提高语言能力。

提高智力的营养保障

多数专家认为,只靠以上的训练仍不能很好地全面提高智力,充足的营养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婴幼儿期,必须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在正常的饮食结构中,还必须根据智障儿的具体情况及时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包括铁、锌、硒、钙,这样对患儿身高、智力、运动的发育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在食物的选择上,可适当多吃以下食品:

鱼类鱼肉脂肪中含有ω-3脂肪酸,有助于健脑。吃鱼还有助于加强神经细胞的活动,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全麦制品和糙米糙米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对于提高认知能力至关重要。

鸡蛋鸡蛋中所含的蛋白质是天然食物中最优良的蛋白质之一,而蛋黄除富含卵磷脂外,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以及维生素A、D、B等,对大脑发育有益。

核桃和芝麻核桃和芝麻可为大脑提供充足的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可排除血管中的杂质,提高脑的功能。

菠萝、柠檬、香蕉菠萝中富含维生素C和重要的微量元素锰,对提高人的记忆力有帮助;柠檬可提高人的认知能力;香蕉可向大脑提供重要的物质酪氨酸,可使人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并能提高人的创造能力。

智力障碍如何预防

开发智力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避免智障儿的出生。造成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最常见的是产前因素。如孕期患病乱服药物,孕期精神压抑,母亲孕期吸烟、酗酒、受到放射线的辐射,高龄产妇等。另外,有不少儿童是因父母长期接触放射性及化学物质所致(如从事制鞋、制衣、装潢、修理、印刷、玩具制作等工种),甚至有的是因为父母在结婚时住进刚装修好的新房而引起。

此外,产时窒息缺氧,产后胆红素脑病、脑外伤、高热抽搐等,均可引起孩子的智力问题。因此,要减少智力落后儿童的发病率,必须从孕期开始就注意避免以上危险因素,定期做产前检查。

编辑/张宇 zhangyu@cpcw.com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