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9 17:11:05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1

关键词:智力残疾人;受教育权;教育保障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99-04

一、中国智力残疾人教育保障的内容与现状

(一)中国智力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与政策保障

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盲等特殊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标志着特殊教育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

1982年《宪法》中规定:“国家和社会须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与教育。”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国家根本法中对残疾人教育、生活和劳动问题做出决定。

1985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盲、聋、哑等残疾人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专门提到智力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开展。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提出了意见与办法其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如何实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做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198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国发展特殊教育的目标、具体任务以及实施保证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同时提到弱智教育在城市以随班就读、依托儿童福利机构和建立特殊学校三种形式开展;而农村以随班就读为主要形式开展。

1990年12月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指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残疾儿童实施义务教育”。

1991年12月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把残疾儿童青少年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1992年5月国家教委和中国残联印发《残疾儿童少年义务制教育 “八五”实施方案》。制定了九年义务制教育评估验收和专项检查等工作制度。

1994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实施《关于开展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对学龄智力残疾儿童残疾程度鉴定确认程序、隐私保护、教材选用、编班以及教学管理等内容做出了较系统的规定。

1994年8月国务院颁布实施《残疾人教育条例》,作为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的专门法规,较系统规定了对残疾人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中等以上以及高等教育的相关规定。

1996年5月国家教委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了《残疾儿童少年九年制教育实施方案》。对残疾儿童少年九年制义务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质量要求,并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类型地区提出了具体的任务目标。

1996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提出九五期间特殊教育的总目标是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0%左右,可以就业的残疾人基本得到职业培训。其中针对于智力残疾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做了专门计划。

2001年4月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十五期间以努力满足残疾人教育需求,义务教育入学率在“九五”(80%)基础上有较大提高的总目标。

2006年6月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计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特殊教育的总目标是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残疾人高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切实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该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建设集教育、康复、娱乐、劳动为一体的智力残疾和重度残疾人的养护机构,提供系统、终身康复服务。

2007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制定了《“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的指导原则、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资金安排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2009年5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员会等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要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加强特殊教育针对性,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强化政府职能,全社会共同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①

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计划纲要》制定并开始实施,其中关于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以及建立相关制度保障成为残疾人教育事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中国特殊教育法律法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无到有,从一般法律中规定(《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到专门的行政法规(《残疾人教育条例》),从对残疾人特殊教育的普遍规定到具体不同类型的残疾人的教育保障政策,都表明中国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发展与不断完善。包括智力残疾群体在内的残疾人受教育权得到切实保障。

(二)中国智力残疾人教育保障管理模式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语言;康复训练;教学

引言

康复是指为让残障人士重返社会而做的各项综合、协调他们的各项能力,适应社会。我们应该努力促进智障儿童康复教育,全面发展的主旨,将发展教育的深度达到。在进行特殊教育时一定要将其生活改变,将其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提高生存能力。在进行语言障碍儿童的康复时,我们应该将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到每一段教学中。下文是对语言康复训练过程的简单介绍。

一、语言康复训练过程

与人交流使我们了解朋友、社会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智障儿童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和正常儿童相比较弱,他们无法正常的和人交流,我们要在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指导之下,努力将其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到其生长发育的每一个阶段。在进行特殊教育语言康复训练教学时,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不断总结经验。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分别为:改变教材编排顺序、增加授课内容、明确教学模式。所谓改变教材编排顺序指的是将教材分为两大块,分别是汉语拼音教学和看图学词两种,这样可以根据特殊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征,让他们更能掌握基础知识。指在探究阶段对授课顺序做出调整还是有所欠缺,我们还需要增加授课内容,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掌握不送气和送气的特点,建立正确的发音方式,以此来达到帮助儿童强化音位掌握效果的程度。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他们自身特殊的情况,将其运点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为他们奠定一定的基础。最后我们还需要明确教学模式,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在单个音位掌握的前提之下,将易混淆的声母分开学习,以防他们出现错误,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很多训练,让儿童能将不同情况下声母的构音掌握清楚,更好的学习。

二、在进行康复训教学时要及时反思

1、教学需要接受专门的语言康复理论知识培训教师在进行特殊教育学习语言康复训练教学时,首先需要接受专门的语言康复理论知识的培训,为儿童语言康复工作作出一份系统和科学的知识支柱。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为康复教育的全面展现做出方案,系统的知识、全面的体系会让儿童的学习更加轻松,也能让课堂压力减小。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中还会涉及到很多医学方面的知识,教师也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真正的掌握其中知识。2、教师需要转换自己的身份作为一名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例如授课之外,还需要充当一些其他角色,例如在一些儿童无法掌握好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时,教师就需要充当医生的角色,为孩子们找一些辅助工具,帮助孩子进行治疗,为他们建立良好、正确的构音方式方法。3、学龄段孩子的个别化语言康复需要及时跟上语文教学是教师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的媒介,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情况各不相同,我们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生理缺陷、唇能不能完成圆展运动、听力补偿的效果、咬肌肌力不够等情况,所以教师需要根据这些情况,制定个别化康复方案,将儿童的语言康复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不光是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在教育的同时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尤其是智障儿童,他们更需要社会对他们的关系,不能忽视他们的感觉。4、学龄段孩子的家庭康复不容忽视对于智障儿童而言,在学习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时间只有8小时,所以我们需要家庭的共同努力,并且孩子在进行语言康复教育时对人的依赖性很强,家长需要在放学时间对孩子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提醒和督促。回到家之后,孩子的依靠对象就是父母,因此父母应该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让孩子在学校训练结束之后回家也能将自己的语言水平提高,巩固他们的语言康复训练成果。5、教师和家长之间需要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对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一定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双方共同努力,相辅相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待学习开展的语言训练工作需要尽职尽责,还需要将孩子的康复情况向家长反馈。作为一名家长,除了将孩子送到学校进行康复训练之外,还需要积极配合教师做工作。同时帮助孩子树立康复的信心。毕竟儿童的语言康复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和耐心。

三、特殊教育学校语言康复训练教学策略

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教学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家政、劳动技术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康复教育,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东西,将其自信心提高。其次在文化课程开展的同时,我们要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智障儿童在语言学习上还缺乏一定的积极态度,我们需要将学习融入到他感兴趣的事物中,让其在快乐中学习,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其次我们要树立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在学生中间树立一个榜样,久而久之让其他同学也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语言康复训练教学也很有帮助。

四、结束语

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经济水平的上涨,科技水平也在日益提升,与此同时,国家对于特殊教育学习语言康复训练的教学有了更多的关注,智障孩子的语言康复工作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并且还需要教师和家长以及社会对其的共同努力,社会的关爱、家长的督促、教师的复杂缺一不可。如今,智障儿童语言康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依然需要不断的努力,将其语言康复训练教学提高到另一层面,为我国实现强国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郑海颉.无语言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2,(9):61-62.

[2]刘欢.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J].现代特殊教育,2013,(7):79-80.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3

关键词:中国台湾;特殊教育学生;鉴定;

1引言

“鉴定”(identification)是指按照某种标准将事物或人员加以区分、归类的过程。从特殊教育的观点来看,“鉴定”主要在于确认或辨别儿童的特殊性,即判断该儿童是否为特殊教育的对象[1]。特殊教育的实施过程包含三个步骤:鉴定、安置、评价,即确定学生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身份、提供特殊教育相关服务以及评价特殊教育的实施结果,因此如何鉴定学生的特殊需求是特殊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首要工作[2]。特殊教育鉴定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3-6]。通过鉴定,找出适合接受特殊教育的对象,对其进行适当的安置并提供适切的服务。如果鉴定与安置不恰当,则将限制学生可能的发展与机会[7]。

中国台湾特殊教育鉴定工作起步较早。1987年,中国台湾在所谓“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第七条中明确规定:“各级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应设置特殊教育学生之鉴定及就学辅导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及机关学校人员为委员;必要时,并得商请学术、医疗或社会福利机构协助”[8]。之后,为了提供学生更完善的特殊教育服务品质,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工作一直受到特殊教育界的重视[9]。1995年,中国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安置及辅导工作指导小组”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推动工作,使得鉴定工作踏上了正轨,并呈现出相当的绩效,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10-11]。本文介绍中国台湾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工作的相关规定、鉴辅会组织架构、心理评量制度、鉴定流程,评析其经验、做法,以期能丰富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工作的研究。

2与鉴定相关的条例

2014年,中国台湾在相关的文件中,规定与鉴定相关的条文有7条,涉及到特殊教育对象、鉴定单位、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基准、鉴定安置程序、鉴定有关之申诉以及身心障碍资优鉴定等七个方面。其中第十六条授权《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办法》[12],第六条授权《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及就学辅导会组织及运作办法》[13],这两个行政法规从执行办法、执行部门两方面保障了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工作的有效开展。

《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办法》主要涉及的内容是特殊教育学生的鉴定标准。中国台湾最早提出特殊教育学生的鉴定标准源于1987年制订的《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当时公布了资赋优异、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肢体障碍的鉴定标准。1992年又颁布了《语言障碍、身体病弱、性格异常、行为异常、学习障碍暨多重障碍学生鉴定标准及就学辅导原则要点》[14],1998年制定了《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原则基准》[15],明确提出了十二类身心障碍及六类资赋优异鉴定标准。2002年该基准经修正更名为《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标准》,又经过了2006年[16]、2012年[17]、2013年的三次修订,提高了资赋优异的鉴定标准,增列了脑性麻痹的鉴定标准,更名为《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办法》。

《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办法》现有条文24条。第二条说明了鉴定评量的内容,强调了身心障碍学生的鉴定应采用多元评量,依学生个别状况采取标准化评量、直接观察、晤谈、医学检查等方式,或参考身心障碍手册(类似于残疾证明)记载的个案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第三至第十四条分别为十三类学生的鉴定标准*。以智能障碍为例,指“个人之智能发展较同年龄者明显迟缓,且在学习及生活适应能力表现上有显著困难者。智能障碍鉴定基准依下列各款规定:(1)心智功能明显低下或个别智力测验结果未达平均数负二个标准差;(2)学生在生活自理、动作与行动能力、语言与沟通、社会人际与情绪行为等任一向度及学科(领域)学习之表现较同年龄者有显著困难情形。”鉴定标准强调“功能模式”,依据智能障碍儿童所需的“支持需求程度”的强度与类型加以区分。第十五至第二十条为资赋优异六类学生的鉴定标准。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三条为特殊教育学生鉴定通则,包括鉴定程序与期程、教育需求评估、重新评估程序。

《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及就学辅导会组织及运作办法》颁布于2012年,共有条文13条,涉及到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及就学辅导会(以下简称鉴辅会)的设立及服务对象、鉴辅会的规模及成员组成、鉴辅会的任务、个案受理时限等方面内容,下文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3特殊教育学生鉴辅会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作者作为一名在上海特殊教育领域工作的教师,深切感受到鉴定工作离不开执行部门的推动。上海自2009年开展《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区县都成立了入学鉴定委员会,市级层面成立了特殊儿童专家委员会,从区级到市级层层保障整个鉴定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样,在中国台湾制订的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规定中可以看出,鉴辅会是鉴定工作的执行部门,在特殊教育学生的鉴定方面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3.1鉴辅会的组织架构

在1987年颁布的所谓“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中,就确定了鉴辅会地位,该文件在1998年进行了修订,其中第九条规定:“鉴辅会应设置主任委员一人,由各县市主管教育行政机关首长兼任;并指定专任人员办理鉴辅会事务。鉴辅会的组织及运作方式,由各县市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定之”[18]。曾有学者认为,一个理想的鉴辅会的组织应包括下列成员,见图1[19]。

时至今日,中国台湾各县市鉴辅会的做法虽略有不同,但都有一个较为完整、周全的组织架构。以台北市为例,其组织如下:主任委员一人,由市长兼任;副主任委员一人,由教育局局长兼任;委员十五人至二十五人,包含市社会局代表一人、市劳动局代表一人、市卫生局代表一人、教育局代表二人、特殊教育学者专家、学校行政人员、同级教师组织代表、身心障碍学生家长团体代表、资赋优异学生家长团体代表,以及临床心理专家、专科医师、社会工作者、复健医师、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等各类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人员[20]。从鉴辅会的组织架构,我们可以发现,从上涉及到各县市的最高行政机关部门及首长,至下涉及到学生家长甚至学生个人,其中又包含了在执行中会涉及的各个局办,以及操作层面的专家、专业人员,这种上下贯通的组织架构直接保障了鉴辅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心理评量制度

在鉴辅会的组织架构中,教育与心理测量人员(以下简称心理评量人员)不仅是鉴辅会小组鉴定的成员之一,实际上也是整个特殊教育鉴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执行者。中国台湾各县市依照实际情况对心理评量人员制定了多种管理制度,以保证鉴辅会鉴定工作的专业化实施。以基隆市为例,心理评量人员分为三级。凡具备基隆市合格特殊教育教师或一般合格教师,且参与基隆市相关心理评量研习者都属于该市初级心理评量人员。初级心理评量人员可提出中级心理评量人员资格申请,经基隆市鉴辅会审核,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者核发中级心理评量人员资格:(1)参加韦氏及其他相关智力测验进修,取得合格证明;(2)参加心理评量研习达三十小时以上(不含前项智力测验研习时数);(3)施测三名以上基隆市特殊需求学生,完成心理评量报告并经审核通过。高级心理评量人员则在年资、研习时数、累积个案上有更高的要求,且要再完成三份以上初、中级心理评量人员递交的心理评量审核报告。

三级心理评量人员皆有明确的工作项目。初级心理评量人员在中、高级心理评量人员指导下,为自己校内特殊需求学生进行观察、晤谈、标准化测验等评量工作,并搜集学生各项能力、学习与行为等表现及特殊教育需求的资料,撰写心理评量报告。此外执行鉴辅会分配的心理评量与特殊教育相关工作,也参与心理评量研习等。中级心理评量人员要协助和审核初级心理评量人员的工作、执行鉴辅会分配的任务、参与心理评量研习、参与本校及外校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工作。高级心理评量人员要参与心理评量研习、心理评量个案分析会议、心理评量人员培训工作[21]。

3.3特殊教育学生鉴定程序

对于特殊教育新生来说,在入学时可能存在三种情况:已有身心障碍手册、未取得身心障碍手册、障碍情况不明显。入学鉴定工作从每年六月持续到十二月底,而原来在校内就读学生的鉴定工作则安排在每一学年的第二学期(二月至五月)进行。一般而言,鉴辅会对特殊学生入学鉴定程序如下:每年六月到七月,办理学龄身心障碍学生(含无身心障碍手册)报到、登记。七月至八月底,鉴辅会汇整各校转介来的疑似名单及相关资料,安排学生接受心理评量或医学检查,评量小组人员依照安排时间实施心理测验及教育评量;随即鉴辅会综合分析学生各项资料并给予教育安置建议,再召开安置会议决议会,其会议记录分送有关学校,由学校寄发安置通知书给学生家长。至于障碍情况不明显学生的鉴定,则是在入学后九月至十月各校办理的新生身心障碍学生普查中,由各班教师初步筛检,发现有疑似的身心障碍儿童,提报学校辅导室,经辅导人员和家长晤谈并观察后,认定需进一步接受鉴定的学生,经由家长同意,填写转介表。之后,再进行如前文所述的鉴定流程对该名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安置。

鉴辅会每年循环初筛及鉴定十三种障碍类别的学生。考虑到智力障碍儿童是一个较为广泛的群体,而中国台湾在语言障碍儿童的筛选及鉴定流程方面比较全面,所以笔者以语言障碍学生和智力障碍学生的鉴定流程为例,进行介绍。

3.3.1语言障碍学生鉴定程序

錡宝香曾经拟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语言障碍的筛选及鉴定流程,包括发现怀疑、转介筛检、施测/分析、送鉴辅会鉴定判别等[22],具体内容见图2。

首先,教师或家长观察或注意到儿童的说话出现异常,或是感觉到其语言发展与同班同学有差异或是落后的现象。其次,教师和家长进一步使用相关的筛选表或检核表,主要使用洪俪瑜的特殊需求学生转介资料表中的语言障碍部分进行初筛[23]。第三,确定智力是否正常,因为很多特殊儿童除了主要障碍之外也存在说话语言的问题,因此在鉴定其是否为语言障碍儿童时,必需先确定儿童的智力、感官能力、肢体动作能力、情绪行为等是否发展正常。鉴定语言障碍时,智力方面较多使用的是《托尼非语文智力测验》(TO-NI)[24]或是《韦氏智力测验(第四版)》(WISC-IV)/《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如果存在智力低下的情况,则转到其他组别进行鉴定。第四,确定儿童并非其他障碍造成语言发展问题,即排除听障、学障、自闭症等。第五,以标准化评量工具进行施测。目前中国台湾已经建立常模的标准化工具很多,如《学前儿童语言障碍评量表》[25]、《修订学龄儿童语言障碍评量表》[26]、《华语儿童理解与表达测验》[27]、《儿童口语理解测验》[28]等。第六,收集语言样本,即请学生复述一个故事,并从语言、连接词、风格、讯息、时间前后指称关系等多个向度分析其叙事内容,同时也可以分析构音、嗓音与语畅异常的障碍与严重度。第七,教师搜集学生平日的沟通与学习状况或学业表现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最后,汇整所有相关资料,送交鉴辅会进行鉴定,以确定学生是否为语言障碍学生、具有何种语言障碍类型,如构音、嗓音或语畅异常等。

3.3.2智力障碍学生鉴定程序

中国台北在智力障碍学生的鉴定上,每年的做法有在细节上略有不同,但大体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且成熟的鉴定流程,以中国台北2012年工作流程为例(图3)[29],可以看出整个鉴定工作流程分为转介、相关资料收集、鉴定与诊断、综合分析这四个环节。

当有疑似智能障碍学生时,教师和家长会使用特殊需求学生转介资料表,对其中的智能障碍评量部分进行勾选,初步确定学生是否有智能障碍。其次,进行智能障碍评量相关资料的收集,包含两步:(1)汇整填写辅导策略及辅导成效评估表,了解前期辅导情况;(2)汇整观察晤谈资料,进行学生基本能力现况分析。第三,由心理评量教师实施标准化的智力及适应行为测验,适应行为评量通常采用《文兰适应行为量表》或《中华适应行为量表》,智力测验则使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同时会视学生的需要采用《拜瑞-布坦尼卡视觉-动作统整发展测验》或其他量表进行,排除学生可能存在的其他障碍。第四,把上述资料由初级心理评量教师进行统整,撰写评估摘要报告。第五,由中高级心理评量教师进行分析,最后交由鉴辅会进行鉴定。

4评析

通过对中国台湾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工作的相关条例、鉴辅会组织架构、心理评量制度以及鉴定流程等方面的梳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经验使得中国台湾整个鉴定工作能够以专业化、规范化的形式开展。

4.1特殊教育鉴定工作制度化

制度是推动实践运行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中国台湾特殊教育中与鉴定相关的制度的梳理可以看出,特殊教育鉴定工作的制度化是随着理念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进步的,发挥着引导、推动特殊教育实务的功能。除了一系列制度在实际推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台湾还确立了鉴辅会这一执行部门和十三类障碍儿童的鉴定基准、办法。鉴定评估是特殊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保障,中国台湾特殊教育鉴定工作的制度化明确了制定评估的实施细则,规范了各部门的责任,制定鉴定的标准,保障了鉴定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4.2以综合分析的形式进行多元评量

有学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对特殊儿童的鉴定,应以协助教育安置、设计教学方案为重点,故中国台湾特殊教育界对于特殊儿童鉴定程序以功能性、支持性为主,明确要采取综合分析的形式,进行多元评量[30]。中国台湾进行鉴定的执行单位一般有三种:医疗单位,进行身心障碍等级、诊断证明等鉴定;教育单位,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及就学辅导委员会;教学或临床鉴定,由专业教师或治疗师担任[31]。在教育上,由具有测验资格的人员,利用标准化评量、观察、晤谈、医学检查或身心障碍手册等搜集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

4.3重视特殊教育教师在鉴定过程中的作用

Taylor曾提出应由教师来扮演评量学生的角色,因为师生互动关系密切,可引导出学生的最佳表现,且学生在教室中也习惯被评量,因此由校内教师担任评量人员的角色可免除学生的学习恐惧,并且教师可在最适合的时间进行评量,而无需等待校外的评量人员[32],因此,教师是评量学生的最佳人选。实际上,中国台湾的心理评量人员大部分也是以特殊教育教师为主[33],各县市由在职特教及辅导老师所组成的“特殊教育心理评量(简称心评)小组”,经过专业的训练,在特殊教育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实施身心障碍学生的鉴定。“特殊教育心评小组”乃是结合特殊教育教师、医疗单位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小组,特教教师是站在第一线的教学者,又是团队小组成员之一,可见特殊教育教师在鉴定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34]。

4.4以规范、常态方式运行特殊教育学生转介制度

在特殊学生鉴定程序中提到,中国台湾的入学鉴定工作从六月一直持续到十二月底,而原来在校内就读学生的鉴定工作则安排在每一学年的第二学期(二月到五月)。这一点说明了中国台湾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成熟的特殊学生转介制度。鉴定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新生入学,而是扩大到了每一个在校学生。这样的做法能把适切的服务及时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残疾“标签”、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更能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在这样的体制下,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观察、开展补救教学,以明确其是否是特殊教育的对象。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4

关键词:智障儿童;识字;教学情境;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64;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65-01

目前智障儿童识字教学中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比如感知能力较差,对字形的识别困难,缺乏学习心理及情感上的适应,家长及老师忽视智障儿童的认知特点及识字规律,教学内容单一枯燥,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缺乏根据学生个性制定的针对性教学策略。对此,本研究提出相应的识字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有效提高智障儿童识字效率,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智障儿童识字教学的现状

特殊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残疾儿童独立谋生,回归正常社会生活。识字是生活的基础,它能有效发展智障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其理解指示牌、路标等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识字同时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语言沟通及书面表达的基础。识字作为学习并理解其他知识的先决条件,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作用,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此外,识字对于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不断深入识字学习,智障学生的心智也逐步得到完善。

二、智障儿童的有效识字教学策略

识字是每个人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的基础,是每个人养成良好文化素养的第一步。对智障儿童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在识字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应该研究智障儿童的有效识字教学策略,以提升智障儿童心智。

(1)识字教学游戏化。游戏是儿童兴趣所在,智障儿童也不例外。实施识字教学游戏化,在丰富有趣的游戏中引导学生识字,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进行新汉字的教学时,将汉字写在卡片上,并根据汉字的特点及意义将卡片贴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人物身上,如将“聪明”“机灵”等词贴在喜羊羊身上,将“懒惰”等词贴在懒羊羊身上。通过速记比赛的游戏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记忆速度,并将相应的卡通人物作为奖品以鼓励学生。通过轻松愉悦的游戏环节,孩子们学到知识并得到奖励,可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智障儿童心智。

(2)识字教学情景化。识字教学情景化,对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充分利用教室及校园环境并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可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在智障儿童识字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校园的操场、图书馆、机房、画室等环境场所,并充分利用教室的桌椅、黑板、粉笔等道具。例如,教学运动类的词语时,上课伊始,提问学生“课间都做了什么运动”,学生回答“打篮球、跑、跳”等等。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知道如何用文字表达这些动作吗”,然后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可领学生来到操场进行活动,学生想要做哪项运动时需先从卡片中选取相应的词语。这样反复练习,学生不仅对汉字本身有一定认识,也对汉字的含义有一定了解。

(3)识字教学生活化。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特殊儿童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因此,识字教学生活化具有重要意义。识字教学生活化,就是指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应用知识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识字教学生活化,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教学引导,更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同时,应尽可能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例如,当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了一些日用百货相关的词语后,可让学生同家长一起逛超市,辨认不同商品的名称、功用等,同时嘱咐家长陪同时进行适时合理的引导以及扩充,这对于智障儿童回归正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4)识字教学拓展化。识字教学拓展化,不仅能有效巩固学生已学知识,还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潜能。学生通过阅读、朗诵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已学汉字,进一步认识理解到更丰富的汉字,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智障儿童的心智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教学生唱儿歌学汉字时,在学生基本认识并理解儿歌中的汉字后,鼓励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一两个词进行造句,或几个学生一组重新编排一首儿歌并进行演唱。这不仅对课堂内容起到巩固加深的作用,更增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对智障儿童心智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识字在特殊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作用,是智障儿童回归正常生活的基础,对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目前智障儿童识字教学中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识字教学游戏化、情境化、生活化及拓展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数字化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后智障儿童识字教学应逐渐朝这一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协助智障儿童识字教学,同时使得智障儿童理解并学会使用计算机操作,提高其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世英.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09).

[2]高超.活动教学让智障儿童识字课堂“活”起来[J].现代特殊教育,2011(08).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5

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也趋向多样化,不仅有专门的残疾儿童幼儿园、有各种义务教育阶段的专门学校,也有专门的残疾人大学或系科,还有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随班就读;不仅有政府如教育部门、民政部门举办的学校,还有群众团体或组织(如残疾人联合会)、个人举办的学校;不仅有残疾儿童如盲、聋、弱智儿童的专门教育,还有肢体残疾、特殊才能、一般智力超常儿童的专门教育。

我国特殊教育的成绩巨大,但是,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率的地区差异很大,不仅农村地区和城市有差异,东、西部也有差异。同时,残疾儿童的教育效益也存在差异。不仅盲、聋、弱智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主要从文化课角度看)存在差异,而且,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教学效益差距也很大。

何以在特殊教育发展迅速的同时,又存在上述明显的差异呢?本文从我国近20年的经验出发,总结出四个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和大家交流。

1 民间文化

成绩的取得和问题的存在与民间文化的变化或与某些要素关系密切,或者说,特殊教育问题有着深深的文化烙印。

例如,有的家庭并不富裕,可是为了残疾的孩子却不辞辛劳地到处求医问药,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到学校读书。有的聋儿家长甚至连续好多年替孩子在学校上课,然后回家再教给孩子,直至使孩子获得大学文凭。在盲、聋、弱智三类儿童中都有这样典型的例子。这些例子反映出了人们对残疾人的慈爱、怜悯和把他们当作人来看待的文化特点。相反,有的家庭其实不贫穷,可就是不让自己的残疾孩子上学。这些家长认为,家庭可以养活他,不需要出去念书。还有人认为如让别人知道有一个残疾孩子,是很没有面子的。

缺陷补偿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替代、改善或恢复受损伤器官和组织的功能。特殊教育特别重视通过内在和外在的各种条件,尽可能补偿特殊儿童的缺陷。缺陷补偿的内在条件依据于几个方面:首先,人的各种感知觉的感受性水平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的。感受性就是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有的人感觉敏锐,感受性高;而有的人感觉迟钝,感受性就低。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如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出炉内温度的高低,染料工人能够分辨出40种浓淡不同的黑色。基于此,我们发现,盲人的触觉感受性也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国外学者的研究证明:盲人的触觉阈限明显低于有视觉的人,盲人的触觉阈限平均为1. 02mm,其中最低的为0.07 mm,而有视觉的人触觉阈限平均为1. 97 mm。①这与盲人长期触摸点字、阅读盲文、运用触觉认识事物是有密切关系的。其次,人的机体具有代偿的功能。代偿是指当机体某器官发生病变、功能失常时,自身通过调整病变器官和发展其他健全器官的功能,使机体与环境重新趋于平衡和协调的过程。“人的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互相联系,并协调发挥作用。当机体的某一部分发生损伤,整个机体的功能将重新组合,健全器官将在一定程度上代偿受损伤器官的功能。”②如盲人由于较多地依赖听觉获取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久而久之,他们能比普通人听到更多的信息,从而给人一种“盲人耳朵特别灵”的印象;听力残疾儿童的视觉表象更清晰、更完整、更接近实物。据一项实验表明,让一组6岁的正常儿童和一组同龄的听力残疾儿童去观察电车,然后要求他们画出所看到的电车,结果听力残疾儿童画出了更多的细节。③第三,人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去适应环境,通过艰苦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内在的潜力,尽可能克服障碍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不便。

缺陷补偿的外在条件也有几个方面:首先,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有一个关心、爱护、尊重、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国家为特殊儿童创造适宜的生活、学习、医疗、康复的条件,就非常有利于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其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补偿特殊儿童的缺陷。如通过做白内障复明手术,使许多视力残疾儿童重新看清了世界的模样;通过佩带助听器和植入人工耳蜗,许多听力残疾的儿童听见了声音。现代科技发展已经使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第三,良好的教育也是缺陷补偿的重要手段。特殊儿童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和普通儿童一样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健康的情感品德,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才能使缺陷补偿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特殊教育工作者会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特殊儿童成长发展的环境,努力发挥特殊儿童的内在发展潜力,去补偿他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特殊儿童的教师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特殊教育中,过去教师们比较多地关注学生存在的“缺陷”,思考的是如何弥补学生的“缺陷”,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偿“缺陷”。但现在科学的发展也使我们认识到:仅仅关注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身上客观存在的生理缺陷有些是很难补偿的,一味地将时间花在缺陷补偿上,却让学生失去了大量的培养能力、发展潜能的机会。新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在缺陷补偿的同时,加强潜能开发”的新理念,要求教师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加以适当的引导、发展,培养他们以自己的擅长之处去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观、教育价值观,用全新的发展的理念去看待学生,发现特殊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出版了他的力作《心智的结构》一书,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更是为特殊儿童的潜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同时存在着言语――语言、音乐――节奏、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自知――自省、交往――交流等多种相对独立、同等重要的智能,导致个体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个体所拥有的多种智能在表现方式和表现程度上的不同,而且,通过教育可以使这些智能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个理论为我们解释了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如科学家霍金,身体上的重度残障却没有影响他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却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一些有严重智力障碍的人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特殊的优势,如胡舟舟的特殊音乐才能、一些人在数字计算方面的特殊天赋等等。

多元智能理论也为特殊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特殊教育不仅要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克服特殊儿童存在的障碍、缺陷、弱点,还要去发现特殊儿童可能存在的优势智能,充分挖掘这些潜能,通过“扬长”的方式去“补短”。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特殊儿童不能做什么,还要关注特殊儿童能够做什么,着眼于特殊儿童优势能力的培养,真正实施一种“对症下药”式的因材施教。下面的案例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乔希是一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和学习障碍症的六年级学生。他酷爱音乐。事实上他还在各种儿童聚会上担当滑稽唱片播放师(DJ)。对乔希而言,完成书面课题一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次,他非常明智地选择了一个可以利用自己强项的课题,即要求寻找二战时期(大约1940年左右)的歌曲并和当今的歌曲进行比较。基于自己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乔希积极热切地参加了这个课题。结果,他发现了两个时期在音乐方面非常有趣的联系,并把这些音乐带到班上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于是乔希成为二战时期音乐研究方面的“专家”。

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传统的特殊教育观念带来了冲击,但是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如果我们以全新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去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必将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活力。

对残疾儿童事业不重视的地区或个别官员,既要采取系统内机制,又要采取系统外机制,使之转化观念、为残疾人服务。

就系统内机制而言,应当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依法、认真施政。对于那些行政无作为者,在通过诸如“先进性教育”等教育措施纠正的同时,应该严吏治、重法典。因此,本文以为,一些基层执政者以经济落后、资金短缺、法律不健全为借口,不能很好的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利(教育权)的行为,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实际上,利用已有的资金(包括地方税收和中央政府的拨款),保证每个残疾孩子入学是有相应的经济条件的。或者说,从政府的消费(如上海一年的公车消费就是20)多个亿)一些落后地区的官员照样使用好车、照样大吃大喝来看,经济再也不能当作拒绝发展特殊教育的借口了。

就系统外而言,则需要广大的社会民众、团体组织,从国家发展、民族强大的角度,真诚的通过各种措施帮助政府,提高执政水平,从而促使各种事业(包括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例如,如果全社会没有把人看作是人,人的基本权利就被忽视,残疾人的教育问题自然也就可有可无。相反,我们在人的视野下看残疾人,他们就应该具有人的权利,自然,只要有饭吃,就应该有权利读书。从经济投入和招生人数等一般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特殊教育的效益也许比西方发达国家还要高。

但是,仅仅从学生的角度、从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效益的两个主要方面,即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生的品德行为素养中的文化素养来看,盲、聋学校学生的文化水平明显比同类普通学校低一,弱智学校和随班就读的学生亦是如此。

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表面上看似乎是教师、学校的问题,仔细分析时,却发现是教育政策问题(包括经济投入、师资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恐怕与片面的、割裂的理解特殊教育,没有把特殊教育和整个义务教育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有关一一。

传统上,我们只把盲、聋、弱智儿童当作特殊教育的对象,并且设置相应的学校。在发展初期、在积累经验的阶段,这种做法无可厚非。然而,在基础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这些思想和做法就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否则,就会出现特殊学校教育质量低、随班就读学生随班就读或者回流到特殊学校的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普通小学存在着大约10%左右的包括学业不良、情绪行为异常在内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同时,又有超过一半的普通小学的教师不懂得或不能很好的教育这些学生,这就使随班就读的回流现象在一些地区非常明显。北京的一些特殊学校的学生竟有接近40%是由普通学校转来的,实际上反映的就是普通学校没有能够满足这些学生的需要。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6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法案》 特殊教育 残疾儿童 启示

1965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开启了联邦政府对高校建设、学生资助和教师培训等基本内容的系统扶持,也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国家化与政治化发展。随着后来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该法案又经过了1972年、1978年、1982年、1986年和1998年等多次修订,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7年努力和14次延期2008年7月31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高等教育机会法案》,8月14日布什总统签署了该法案,《高等教育机会法》正式成为法律。[1]此次通过的美国《高等教育法》对特殊教育中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育的问责,残疾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及国家的援助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2]这些新规定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法案中关于特殊教育条款的介绍,以及对我国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我国特殊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美国高等教育法案中关于特殊教育的条款

(一)教师素质

修正的美国高等教育法案通过了一个对高等教育合作伙伴(包括:高等教育学院、艺术和科技学院,当然其他的合作伙伴也是允许的)五年拨款计划,以此来提高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素质,来满足残疾人学生和那些具有天赋的学生对教育的要求。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评估能力和学习管理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技能使他们在以后的高等教育和工作中能够取得成功,法案通过了对教育机构联盟长达三年的财政拨款,以此来提高初中等教育教师的科技技能,使教师符合数字化时代的要求。

为了确保目前和将来教师的素质,法案通过了竞争性拨款计划,在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机构联盟中建立关于教师教育的卓越学科基地。符合条件的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有一个教师教育计划;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机会会法案的标准。

为了提高普通教师的教育工作,特殊儿童委员会对合作伙伴(合作部门包括:一个或多个培养普通教师的部门和计划;一个特殊教育部门和计划,一个在核心学术领域提供学位的部门和计划)通过了五年的教学和研究拨款,以确保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更有效的指导残疾人学生。

特殊儿童委员会对语言教育协会和私人教育机构提供拨款,为专业教师和在数学、自然科学方面有专长的老师创造机会为那些中学生以附属标准提供专门知识

为那些在社会急需领域工作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这些领域包括数学、自然科学教师、特殊教育教师以及对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有缺陷学生提供指导的老师。通过建立早期国家儿童教育发展体系和职业体系任务组来提高早期儿童教育者的素质,并通过财政拨款来支持这样的活动。

(二)教师教育的问责

修正的高等教育机会法案要求国会要对教师教育计划和学生的表现有一个年度性的报告。在教师素质和教师教育方面对议会和民众也要有一个年度性报告。

在教师发展方面法案要求所有具有教师教育计划机构 应该设定一个年度性的目标,以加强急需领域教师的教育,这些领域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在英语流利性方面有缺陷的学生给予特殊的指导,同时为这些教师提供特殊保险。

同时国会也要发挥自己的职能,法案要求如果发现薄弱的教师教育计划,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那些因为未来基金而不合格的专业素质发展活动将会得到美国教育部的支持)。符合条件的计划包括传统的教师教育计划和可选择性的国家合格证书和执照。

(三)保证残疾人学生享受高素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为了保证残疾人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特殊儿童委员会为示范工程提供拨款旨在给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工作人员和管理者提供技术援助并促进素质的提高。修正法案特别强调了要提高残疾人学生的高等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学业完成率,其中包括确保残疾人学生能够从高中到高等教育顺利过度的一系列活动,并且为智障儿童创立高素质的全纳式教育过度计划和高等教育计划。

专门为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学生设立――简易课程资源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的职责主要在两方面:a,评估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障碍和系统问题及可解决得技术问题,让学生更有效及时的掌握这些教材。b,寻求一种全面的方法以确保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可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及时有效的掌握教材。

另外还要建立全国性的技术中心,在优秀的有前景的社会实践工作方面为残疾人学生、他们的家庭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以提高残疾人学生的入学率和完成学业的比率。建立一个协调中心为残疾学生提供全纳式过度教育和高等教育计划。

(四)其他与残疾人教育相关的高等教育机会法案的修正

联邦家庭贷款计划,在国家需要的公共服务领域,增加具有免息资格的贷款人数量,包括在学校计划中服务学生的工作人员,例如:言语病理学家、学校顾问、职业性的治疗专家和学校管理者。

联邦直接性学生助学贷款,增加在公共服务领域具有贷款免息资格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在公共教育领域的工作,早期儿童教育包括智力启动前幼儿园教育计划和为残疾人提供的公共服务。

联邦“珀金斯”贷款声明那些在前幼儿园教育中工作的全职人员或者是获得儿童服务计划职业证书的贷款人可以免息。同时病理学家也可以享受这样的优惠政策。

在教师培训方面,授权国家性学术教育中心对教师教育计划的质量进行一项调查,以便更好的满足那些在阅读和语言掌握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其中包括有诵读困难的学生。

二、我国特殊教育中存在问题

我国特特殊教育在最近几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一些特殊教育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

1、目前,我国关于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很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很多方面存在空白。例如: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用(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教师进修制度等方面还很不规范,一些地方许多特殊教育教师根本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而经过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又有许多不能补充到特教师资队伍中去,这造成了师资的缺乏和资源的浪费。对于特殊教育这样专业化极强的领域,需要以法规和制度的形式来明确教师的资格与规范教师的素质。[3]作为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有力保障,对特殊教育法规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都有对特殊教育的若干规定,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特殊教育法还没有形成。现行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难以适应其发展,表现出某些条款滞后于特殊教育实践,操作性不强,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

2、我国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不足,学校的办学经费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虽然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但在国家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中,对特殊学校教育的投入比重一直偏低,平均只占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的0.37%左右,而且逐增长的比例极小,甚至在1999年、2004年均出现了对特殊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下滑的情况。这与某些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如:韩国将教育经费中的3%拿来直接用于残疾人的教育,他们对所有的残疾人实行完全的免费教育。[4]投入的不如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3、对特殊儿童的援助不够,缺少稳定的贫困生和残疾学生入学保障机制,致使很多特殊儿童因为经济上的原因不能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

结合美国高等教育法案中关于特殊教育的措施及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质量和促进其更快的发展

1、积极立法。

在结合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和我国国情前提下,借鉴先进国家特殊教育立法经验,开展立法研究,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教育法律体系。中央与省一级教育研究机构应积极开展对特殊教育立法的研究,针对残疾人教育立法,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研究.积极制定“特殊儿童教育促进法”、“残疾人教育法”、“公民教育权利保障法”等系列法律及其配套法规、实施细则,把“依法治教立法为教”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广。

2、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入学保障机制。

在我国,政府对贫困学生和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还不够,因此政府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用公共财政建立起稳定的贫困生和残疾学生入学保障机制,保障残疾学生及贫困生的入学机会。同时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政府办学为主,积极支持和鼓励民间办学、社会力量办学和捐资办学。在特殊教育教材、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教育部门要在给予大力的支持。要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保证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教育事业。国家对民办残疾人教育的学校,应给予资金上的补助和资助。在特殊教育法中,应明确规定民办残疾人教育学校的地位,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教育事业。这样才能促使残疾人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3、建立持久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

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特殊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必须有着更强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就需要制订切合实际的专业认证。专业认证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前提是需要制订专业标准。[5]首先,制订准入标准和职后标准,把握好特教教师的入职关和做好他们的职后专业发展。其次,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还要具有专门的资格标准。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特殊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特殊教育教学技能,还要具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爱心、事业心。在此基础之上,要尝试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制订不同类型特教教师的专业标准(聋童教师专业标准、弱智儿童教师专业标准),这将代表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魏建国.美国《高等教育法》修订与高等教育财政改革.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六卷第四期。

[2]Presedent Bush Signs Legislation to Renew the Higher Education Act.省略/news/article/4996 presedent- bush -Signs-legislation-to renew-the-higher-education-act,2008-8-14.

[3]刘艳华.论我国残疾人教育立法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殊教育,2008,(4)。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7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空间设计;无障碍;情感

1 概述

据资料统计,我国现在有0~18岁残疾儿童约1400万,包括6~14岁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儿童约812.5万。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但是经过笔者调查,现在国内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教)建筑设计创作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而现存的特教学校也基本是以前旧楼改造的,当中硬件设备等并不是针对这群特殊孩子而特殊设计的,因此针对这些特殊的儿童群体,设计这种“特殊的”建筑也就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笔者有幸参与设计了沈阳苏家屯区特殊教育学校设计,在当中作为主要的负责人和设计人,对特教建筑的空间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希望通过本文和大家探讨一些空间设计的问题。

2 残疾儿童的特殊性

目前,我们把残疾类型分为五大类:听力语言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其中可以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残疾人,并且把之称为综合残疾。

对于视觉,语言听力和肢体残疾的儿童,他们不存在区别于同等年龄段儿童的智力低下。但是对于智力和精神残疾的儿童,和同龄儿童相比存在智力低下或者自卑、敏感、多疑等特点,他们自尊心强,不愿意与人沟通、情绪不稳定等,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也相对较差,需要在情感和教育上共同给于关心和重视。

沈阳市苏家屯区特殊教育学校基本面向的就是这类智力或精神上残疾的儿童,并且为寄宿学校。因为任务书中向我们提出设计包括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两部分。

3 特殊教育学校空间设计

3.1 功能分区具有特殊性

以苏家屯区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我们采访过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据他们介绍,这类儿童基本喜欢独处,在教室,每位老师可以管理1-4名学生,而一旦出了班级门,学生们的动向便不受控制,每个老师只能照顾一个学生,所以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差不多是1:1的状态,而学生只要出了教学楼,可控能力减弱,因此我们分析,最好能把教学部分、体育运动、生活起居部分放在一起,尤其是对于雨雪天气等恶劣天气状况时,不影响学生的生活教学。在这里,我们把主体建筑设计成一栋综合楼(其中包括教学,风雨操场,宿舍,食堂),这种综合楼的功能分区、流线设计和防火分区相对于普通教学楼要复杂,但是却方便了学生,也方便了学校的管理和老师对学生的照顾。

3.2 特色的室冉煌空间

作为设计人,笔者认为,这些孩子与人沟通和交往能力欠缺,因此班级规模不宜过大,上文有提到过,几乎每个老师只能同时管理一至四名学生,而班级学生人数少又对锻炼和提高儿童的与人交往能力无利,无法提高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这样设置一个室内活动空间是必要的。本案在一层入口大厅处设置了一个两层通高的四季大厅,让孩子们到这里做些适当的交流,培养大家共享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我认为这也是本案的亮点之一。当然在室内装饰装修这方面,这个空间也是要重点处理的部位,在之下的章节内会集中介绍笔者的想法。

3.3 室内室外活动场地均衡设计

作为教育建筑,室外活动场地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普通的教学建筑还是特教学校,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让学生们到室外活动,吸收新鲜空气,进行体育锻炼,特教学校在此点更加重要,特教学校的学生在智力方面稍有落后,这样可以比照幼儿园游戏设施进行设置,绿色的植物和室外活动场结合,配以能吸引孩子们的运动游戏器材和环艺小品,在体育运动时候可以注重增强学生们的好奇心,注重培养他们的专注力。

室内运动场在特教学校的作用更加突出,因为这里的孩子大部分无法完全自理,一旦在室外较大的活动空间内,学生们可以活动的场地过大,加上地面墙面材质的局限,可能会很容易造成受伤,这样可以在室内进行一些必要的体育锻炼,而室内活动场更容易做无障碍的设施,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3.4 宿舍结合教学设计

本案中,宿舍与教学部分设计在同一栋建筑中,这样学习和生活不必通过更多的空间转换,方便学校管理,使得学生远离更多不安全地带。宿舍设置在建筑上面两层,与教学部门通过无障碍连廊连通,方便的同时也很好的区分了动静空间。而教师宿舍和值班观察均结合宿舍设计,方便值班老师照顾学生,笔者认为这点在特教建筑设计中是很重要的。

3.5 无障碍设计

在现在的设计规范中,基本所有的公共建筑都是要进行无障碍设计的,但是特教的无障碍设计又不同于其他公共建筑,比之更为重要,更为详细,要结合学生年龄段,结合学生们特殊的生活模式和行为习惯,进行点、线、面全方位多角度的无障碍设计。虽然说笔者是建筑设计师而不是室内设计师,在设计中并不需要体现出更多的室内特色,但是笔者会强调,这方面是重中之重。例如,走廊的无障碍扶手――因为特殊教育学校大多数每个城市只有一个,这样,上到初高中学生,下到小学生,甚至学龄前儿童,可以说年龄差距可能有十岁甚至更多,这样来讲,如果我们仅仅参照学校或者是幼儿园进行走廊无障碍扶手设计,那么可能不适合所有年龄段学生的身高,这样,我们在设计和施工的时候,要注意有必要进行双层扶手的设计,使得无障碍真正得以发挥其作用。

无障碍要体现在各处,各种空间,结合装饰装修,需要把人性化的无障碍做得淋漓尽致,始终贯穿整个设计中。

3.6 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并不是笔者的专业,在笔者研究空间设计的时候也不属于所属范畴内的,但是,特教学校的室内设计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要特别引起重视。上文中我们说过,四季大厅,作为一个无论春夏秋冬都很重要的空间,这里的墙面,地面,台阶扶手,甚至绿色植物的摆放等,需要无障碍防碰撞的设计,这里笔者会配合室内设计师做相关的调研和设计工作。

当然在本案中,作为建筑师,笔者也为此努力进行一些人性化的设计,比如,每一根柱子都设计成圆形,因为这里的学生可能会存在行动不便,或者因为智力低下而在活动时候碰触有尖角的地方,这样从建筑设计角度先避免了这个不利因素。

4 结束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皮亚杰也说过“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智慧的交流是无法达成的”。可见,情感在教育中有多么的重要,而特殊教育学校就是供给一些情感沟通有障碍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和他们沟通情感的方式不仅仅是老师们的语言,更多的可能是在空间设计上体现出来的关爱以及让他们通过这种空间设计感受这种情感的存在。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设计,是建筑的灵魂,是建筑区别于其他有形物体存在的基础,是给人们带来生理和心理不同感受的源泉。作为特教建筑的空间设计,它具有更重要的使命,它是培育下一代的,但是又是特殊的下一代,承载着家长对学校的放心,承载着对特殊儿童的保护,承载着国家对特殊儿童的重视,更承载着其他类建筑无需体现的情感表达。因此,我们要足够重视我国当今的特教学校的建筑设计,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无论在材质还是色彩,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都将这种爱和情感传递下去。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8

关键词 西藏 智障儿童 特殊权利保护

智障儿童属于法律规定的弱势群体之一,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个话题,并通过多种领域寻求对智障儿童的特殊保护。西藏自治区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权利保护給予了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地区仍有相当部分智障儿童的特殊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影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笔者认为,基于人权保障平等权、社会公平以及社会整体良性循环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必须加强对智障儿童特殊权利保护。

一、智障儿童概念界定和特征

(一)智障儿童的界定

何为智障儿童,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障儿童进行了分析和界定,现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分别是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的“一个已经心理畸变的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理,或者充分的发展他的智力。儿童心里的这种弱点,不仅表现为他的智力受到损割,因为他的心理陷入了幻想的世界,而且还表现为他丧失了勇气并试图撤退到自我之中,这或多或少压制了儿童智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存在心理障碍的儿童,他们的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智力的平均水平。”日本的深津时吉、岸胜利则认为:“智能低儿,就是指精神或身体,或者是两者的正常机能和生长发育有损伤的状态的某些儿童被叫做智能低下儿。”我国学者祝士媛、唐淑认为:“弱智儿童指精神发育不完全的儿童,智力显著低于正常儿童,表现为学习和适应上的障碍。”

(二)智障儿童的特征

第一,智障儿童群体在属性上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属于儿童群体。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其在生存和发展上处于弱势,权利更容易受到侵害,需要借助外在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他们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分为两类,即心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智障儿童属于前者,是弱势中的至痛,在特殊群体中更具有特殊性。

第二,智障儿童群体在需求上的特殊性。为了使智障儿童的权利得到实现,必须在各方面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例如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当免费为他们照料,使其能有效的获得和接受教育、培训、保健服务、就业准备和娱乐机会,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让他们充分参与社会,实现个人发展。

第三,专门性立法更具针对性。在有关儿童特殊权利保护方面,我国有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性条文,同时我国签订了《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条约,并且出台了《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等政策性纲领性文件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部门法。在西藏自治区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就颁布了《九十年代西藏儿童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及《西藏自治区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等一系列专门的法律法规。

二、西藏智障儿童权利保护现状

(一)基本权利难以保障

虽然我国多部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保护智障儿童的特殊权利,但由于西藏地区的经济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等原因,仍有部分智障儿童的保健、教育问题难以实现,侵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

第一,被父母遗弃的现象,特别表现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农牧区。在中国,儿童权利的基础不是普遍的公民权,而是儿童契约,儿童契约既反映在正式的法律制度中,也反映在非正式的民间制度中。尤其在民间,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平等的享受到家庭的照顾,相当多的儿童都会受到歧视,尤其是对智障儿童,经常出现智障儿童被父母遗弃的现象。

第二,遭受社会歧视的现象。对智障儿童的歧视包括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两种,所谓直接歧视就是因生理缺陷而受到与正常儿童的不同待遇,而间接歧视则是一种隐性方式,表面上看对智障儿童是一种平等待遇,但事实上却带有歧视性行为,剥夺了智障儿童应有的某些权利。间

歧视可能不是有意的,但它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也许并不亚于直接歧视,尤其是文化上、观念上对智障儿童的歧视,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尤其表现为负罪感和恐惧感,无疑是对他们的雪上加霜。

(二)法制建设和组织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儿童福利工作所需的立法和规范,制约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和儿童权利的保障,尤其缺乏对智障儿童的特殊规定,而西藏在这方面的规定显得更加单薄。其次,西藏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起步较晚:民主改革初期,拉萨只有一所收容流浪乞讨孤儿和无家可归的老弱病残人员的综合性教育院;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仍没有专门的儿童福利机构;1997年,民政部帮助西藏新建了5所儿童福利院,结束了西藏没有儿童福利院的历史。但现有的机构受条件的限制,不能满足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直到2000年12月1日西藏第一所综合特殊教育学校——彩泉福利学校正式成立,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迟缓都严重制约了西藏智障儿童的保护工作。

三、完善西藏智障儿童特殊权利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完全平等,反对歧视,禁止暴力、剥削和虐待原则

智障儿童的成长与排斥、歧视和受到虐待相联系,严重阻碍他们进入社会、发挥自身潜能,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对智障儿童特殊权利的认可和保护。因此,法律要对智障儿童特殊权利保护有一个充分的确认和保障。对于破坏他们的违法行为要进行法律的制裁,并提倡对这些行为的检举,同时也要提高对证词的可信度。并且,针对西藏特殊的区情和民情,应当立足西藏的现实情况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二)由“补救型”、“救济型”向“普惠型”转变

一般来说,社会福利有两种类型:“补救型”和“制度型”,我国目前实施的对弱势儿童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大多还是针对性、临时性或者特殊情况下的补救,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因而导致了弱势儿童保护工作的零散与滞后性。所以,我国儿童福利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动儿童福利由补救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真正有利于智障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西藏智障儿童特殊权利保护的实施路径

西藏智障儿童特殊权利保护的目标是为了使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尽可能发挥潜力,推动西藏社会文明进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智障儿童特殊权利的保护,在法制建设上显得格外重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得智障儿童特殊权利保护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可以通过设立“公共利益”人制度或创设政府机关解决弱势群体参与立法的难题,真正形成公民社会使弱势群体有真正的代言组织,并且设立法案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征求意见制度等来充分保护智障儿童的特殊权益保护。

结语

对智障儿童的保护是充分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在对智障儿童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加强立法建设,明确智障儿童的范围、保护方式、义务主体、保护程序以及救济程序,同时,突出民族地区的特殊区情,处理好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既要保障国家统筹,又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出合法合理的保护措施。

本文为西藏民族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论西藏智障儿童特殊权利保护”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cx2012011。

参考文献: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m].单中惠译.京华出版社,2006.

[2]【日】深津时吉.岸胜利著.对智能低下儿童的理解和保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3]祝士媛,唐淑.幼儿教育百科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教育中的自我活动[m].江雪编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9

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卫生计生委 中国残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特制定本计划。

一、重要意义

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各级政府投入明显增加,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县独立设置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残疾学生在国家助学体系中得到优先保障。但总体上看,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不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偏低,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提升特殊教育水平,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帮助残疾人全面发展和更好融入社会,使广大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进程中实现幸福人生。

二、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

(二)重点任务。

1.提高普及水平。针对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残疾状况和教育需求,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

2.加强条件保障。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

3.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制订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健全适合残疾学生学习特点的教材体系。扩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逐步建立特殊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三、主要措施

(一)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

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尽可能在普通学校安排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可设立特教班。

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国家支持建设的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要在2014年秋季开学前全部开始招生。支持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招生类别。

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二)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

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招收残疾学生。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部(班)。扩大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残疾人特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高等教育。各地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设置特殊教育学院或相关专业,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学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提供便利。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三年内达到每年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目前标准高于每年6000元的地区不得下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各地可根据实际对残疾学生提供交通费补助,纳入校车服务方案统筹解决。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政策,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

各级财政支持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资助残疾儿童。安排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中央专项公益金继续支持特殊教育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四)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支持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急需的基础设施,扩大残疾人接受中、高等教育的规模。支持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建设,扩建教学设施,提高特教教师培养培训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

继续实施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项目。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支持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加大对薄弱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教育教学和康复设施的支持力度。

(五)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各省(区、市)要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配足配齐教职工。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残疾差异大、康复类专业人员需求多、承担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任务等特点,可结合地方实际出台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津贴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各地要为送教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推动地方确定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康复训练人员等的岗位条件。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将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纳入当地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规划。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鼓励各省(区、市)择优选择师范类院校和其他高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加大部级教师培训计划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级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和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指导、送教上门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

(六)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健全课程教材体系。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残疾学生特点和需求,制订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加强特殊教育教材建设,新编和改编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覆盖所有学科所有年级。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制度,促进融合教育。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强化残疾人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特色,建好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指导。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统筹规划。各地要将发展特殊教育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结合本地实际制订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本着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的原则,统筹安排相关资金,合理配置特殊教育和康复资源,切实解决制约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10

关键词:培智教育;教师;能力结构

一、研究背景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所有类别的教育都需要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在普教中,国家出台了各级各类学校关于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从教师培养开始就精心设计培养方案,挑选课程,所有教师持证上岗,力争使教师在进入一线学校之前就具备职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特教当中,特教教师的准入制度一直是广大特教学者所关心的重要话题。有学者提出,应该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纳入今后的特殊教育立法[1]。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有关特殊教育内容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也认为,可以参考国外“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做法,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2]。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丁勇院长认为,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试点及推广工作[3]。过去及当前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特教师资培养能力的限制,以及现有一线教师成分构成的复杂性,使得特教教师资格的准入政策在短期内难以出台。但是,大势所趋,在不久的将来,特教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必将出台。为此,先期的准备研究应该尽早着手。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对培智教育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方面是初步了解我国特教教师的能力现状;另一方面,就如何优化培智学校教师的能力结构提供建议,希望对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所参考价值。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的

希望通过对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的调查,了解我国培智教育教师的能力现状,以及对于一个培智教师来说,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必备的。并就如何优化培智教师的能力结构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利用一次全国培智教育培训班的机会,对来自全国十多个省份的近二十多所培智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了调查。样本量为30人。样本覆盖面较广,涵盖学校较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自编访谈问卷。问卷所涉及的问题由两个维度组成:第一,作为一名培智教育教师,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必须具备的;第二,作为一名培智教育的教师,哪些知识或技能是当前最缺乏的。每个问题下面列出了二十一项知识或技能作为选项,可以多选或补充。且这二十一项知识和技能可归纳为十个大类,其结构如下:第一,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二,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学法、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教育课程、特殊儿童评估。第三,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第九,教师职业修养。第十,教师基本功。数据的统计工具为Excel2003。

(四)数据的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以量的分析为主,适当辅助质的分析。在量的分析上,由于两个问题都要求受试者选择相关知识或技能,所以主要统计相同或类似答案的出现比例。在统计频数时,一张问卷上,只要出现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等康复知识,记一次康复技能;若出现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等特教知识,记一次特教专业知识;其它类推。

三、研究结果

(一)培智学校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从图1可以看出,在十大类知识中,特教专业知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其次依次为心理学知识、康复知识、教师职业休养、家校合作、教师基本功、医学常识、辅助技术、政策法规。其中认为特教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康复知识是必备知识的人数远高于其它几类知识。

从图2可以看出,在二十一小类知识中,培智学校教师认为特殊教育教学法是最重要的。其次依次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物理治疗、教师个人修养、特殊教育课程、语言治疗、班级管理、行为改变技术、个别化教育。

(二)培智学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缺少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受试者在回答教学过程中所缺少的知识和技能一问时,选择到的知识和技能包括16个课程方向。这16个课程方向主要涉及类知识和技能,分别是:第一,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二,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儿童评估。第三,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教育心理学。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

通过图3可以发现在类知识中,培智学校教师最缺的是特教专业知识。其它依次为康复技能、心理学知识、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辅助技术、政策法规。在这八类知识当中,特教专业知识、康复技能、心理学知识出现的频数远远高于其它类。此外,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似乎也有所突出。

通过图4可以看出,在16个课程方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物理治疗。其次依次为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

四、研究结论

(一)培智学校骨干教师认为培智学校教师应该具备九个领域的知识

研究表明,培智类学校教师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培智学校的教师,必须掌握九个领域的知识,按其重要程度排序如下:第一,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学法、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教育课程、特殊儿童评估。第二,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三,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四,教师职业修养。第五,家校合作。第六,教师基本功。第七,医学常识。第八,辅助技术。第九,对政策法规的了解。

(二)当前培智学校教师相对缺乏的知识涉及领域,特别是其中的八个课程方向

这领域按其缺乏程度排序如下:第一,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第二,康复技能;第三,心理学知识;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八个特别缺乏的课程方向,按其缺乏程度依次为:物理治疗、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

(三)当前康复类知识的缺乏成为影响培智教育的重要因素

从图3可以看出,康复类知识被认为是当前培智学校教师非常缺乏的知识,仅次于特教专业知识。究其原因,本研究认为,随着融合教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潮流,越来越多的中度智力缺陷儿童开始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如此一来,培智学校的生源受到影响,被迫招收重度甚至是极重度智力缺陷的儿童,包括部分自闭症,轻度脑瘫等原本公办校不招收的儿童。这些儿童在语言上、动作上、行为上等方面多少都存在问题,他们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同时,必须接受一定的康复训练。而当前的培智校教师大多从未接受过康复类的训练,面对新形势,他们急需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此外,本次调查的对象当中,有部分是民办特教机构和社会福利院的老师,这些机构招收的教育对象对康复的需求更加迫切。

(四)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科应该引起特教师资培养的高度关注

在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中,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是非专业知识。本次调查发现,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普遍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智力障碍儿童,特别是重度和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大多存在行为问题。这也是最让培智校老师头疼的问题。行为矫正的各种原理和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各种行为问题,因此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了解普通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参照普通儿童的发展规律,如果不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这门课程也很重要。

(五)一些非主要领域的知识也应该引起特教师资培养的重视

作为一名培智专业的教师,特殊教育学知识、康复类知识、心理学类知识相对比较容易引起重视,但是,教师基本功、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政策法规和辅助技术等知识却往往容易被忽视。本研究表明,作为一名培智学校教师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并且其中的许多知识已成为一线教师的能力缺陷。

五、关于优化培智学校教师能力结构的相关策略

(一)优化特教师资培养方案,精心选择课程,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师范类院校是特教师资的培养基地。培养方案建设是影响特教师资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特别是专业课程的选择。一份好的课程设置方案应该根据一线学校对教师的能力需求以及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来选择课程。不仅着眼于当前,而且面向未来。但是,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许多师范院校都是仅仅根据自身对特殊教育的理解来选择课程的。这样造成的一个问题是:各所学校培养出来的特殊教育师资能力结构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一线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充分,以至于毕业生走上岗位和仍需二次培训才能上岗或满足岗位需求。因此,优化特教师资培养方案,精心选择课程,是提高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表明,在课程选择上,应该把特殊教育教学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物理治疗、教师个人修养、特殊教育课程、语言治疗、班级管理、行为改变技术、个别化教育等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培养方案。在选修课当中应该包含教师基本功、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政策法规和辅助技术等课程。

(二)准确把握在岗教师培训重点,提高师资培训质量

能在师资培养阶段就尽可能的完善教师能力结构是最理想的选择。针对我国当前许多在职特殊教育教师并非专业出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在职培训是完善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选择。要提高培训的质量,必修准确把握培训的重点。要把握培训的重点,必须事先调查清楚一线教师最急缺的知识技能。本研究表明,物理治疗、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等课程是当前一线教师最急缺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成为培训课程选择的重点。

(三)加强在职教师的自我成长能力

在当前知识爆炸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加上一线教师每天都有可能面对新的问题。能力的准备和补救式的培训是很难从根本上满足不断变换着的教学需求的。所以,从根本上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每当遇到新的问题时,能第一时间通过自身的探索需求答案,而不是抱怨能力准备的不足或等待下一次的培训。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成长能力,教师必须拥有强烈地求知欲望,良好的自学方法和习惯。除此以外,学校必须为教师的自我成长营造氛围,提供条件。比如,经常举办各种研讨活动,竞赛活动,为老师提供各种图书资料、信息化学习平台等。

参考文献

1.包万平,李金波,郭炜煜.我国特殊教育法律缺陷及其立法学术建议.继续教育研究.2009(12),68.

2.黄伟,杨希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有关特殊教育内容征求意见座谈会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10(4),95.

3.丁勇.关于我国中长期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10(10),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