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的作用十篇

时间:2023-03-15 17:07:32

湿地的作用

湿地的作用篇1

1、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2、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3、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4、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5、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湿地的作用篇2

关键词:农田水质;湿地;生态环境; 净化水源

Abstract: This paper 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wetland in China purification principle and purification are described.

Keywords: farmland quality;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ter pur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 由农业活动导致的面源污染成为了全球许多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化肥的广泛施用,导致大量的氮磷进入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现有的耕种方式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较低,因此含氮磷元素的退水经农田的生态系统进入到水体环境中,加剧了水体污染,富含营养严重,急需一种经济、可行、环保的措施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低投资、低能耗、低处理成本和能脱氮除磷的废水生态处理技术已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并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和农业废水的处理上。经实验表明:人工湿地对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物有较好的净化作用,已成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实用而有效的工具。

1农业面源污染状况严重

据专家估算, 目前我国水体氮、磷污染物中来自工业、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水污染的大约各占1/3, 地下水有将近50%已被农业面源污染, 湖泊等地表水中氮、磷的50%以上来自农业面源污染。我国水体的面源污染占很大的比重, 已超过了点源污染。因此, 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1. 1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以及人口的增长, 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会不断增加。专家指出: 预计到2010年, 中国村镇污水排放量约270亿t。

1.2化肥投入量增加

我国人口众多,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粮食的需要, 必须提高粮食产量。因此,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投入在逐年迅速增加。目前, 我国的化肥生产量和使用量已经位居世界首位。根据统计, 2002年全世界化肥总用量为1. 42亿t我国为4339. 5万t 约占世界总用量的30%,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据调查, 化肥损失量中约有15%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 造成水质污染。

1.3农药施用量大

我国是世界上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目前, 我国农药年产量达46万t(有效成分), 高居世界榜首; 每年的农药施用量23万t(有效成分), 居世界第一。我国平均农药使用水平为12.7kg/hm-2(有效成分), 蔬菜、果树和粮食作物(水稻、小麦)是使用量最多的作物。研究表明, 我国40%的水稻生产和大于50%的棉花生产中存在农药的过量施用现象, 在蔬菜、瓜果的生产中, 此现象更为明显。

2湿地的净化原理及净化作用

2.1 湿地作为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可沉淀、排除、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 使潜在的污染物转化为资源。人工湿地(又称水生植物床) 一般由人工基质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组成, 是一种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选的植物, 填料表面吸附许多微生物, 形成大量生物膜, 当富营养化水流过人工湿地时,微生物可分解水中的污染物, 转化为碳、氮、磷、水等, 从而被湿地上的植物吸收,使水质得到净化。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很快被截留, 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

2.2人工湿地对氮的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除氮的途径主要包括植物的吸收、氨的挥发和介质的吸附以及微生物的反硝化脱氮。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中氮的去除转化包括很多过程,其中一部分氮可以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通过收割得以去除。汤显强在种有7种植物的人工湿地中研究发现, 7种植物在去除COD方面没有显著的作用, 但明显提高了氨氮, 硝氮,TN的去除率。香蒲的氮积累量最高,达48.18g/m。金卫红等研究认为, 植物地上部对TN的吸收占湿地中TN去除量的46%。植物的生长高度能够反映氨氮、硝氮以及TN总体去除效果的变化。另外,基质也可通过一些物理和化学的途径去除污水中一部分氮,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 基质吸附对人工湿地中磷的去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人工湿地基质通常所用的材料(砾石等)是惰性的, 不能认为是氨氮长期的汇集。Burchell等在各类型人工湿地试验中测得系统中的pH值都为7左右, 因此,人工湿地中通过挥发损失氨氮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2.3人工湿地对磷的净化作用

磷常常被视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导因素之一,因此, 污水除磷对于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去除磷元素, 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廉价有效的废水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处理含磷废水时,对基质的筛选原则一般应考虑磷吸附效率、水力传导性、材料易得性和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磷的吸附速率通常受pH、Eh、吸附表面积和温度的影响。近年来应用的基质包括砾石、沸石、石灰石、粉煤灰、页岩、膨润土、草炭、蛭石等及其混合物,Drizo等综合比较了铝土矿、页岩、沸石、石灰石、轻质陶粒、飞灰、油性页岩等7种基质对磷的去除效果, 认为页岩对磷的去除效果最好。袁东海等分别选取了几种基质作磷的吸附试验, 结果表明,钢渣的吸附效果最好。火山渣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和孔隙结构,与表面光滑的砂子相比, 火山渣具有更强的吸附效果。此外陶瓷碎片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湿地基质。但是也有研究认为, 填料对磷的吸附是非常有限的。在湿地建成运行初期, 基质吸附作用明显,湿地能较好地发挥截磷功能, 但随着湿地的运行, 土壤吸附趋于饱和,吸附作用减弱。张奇等采用水动力弥散和吸附理论建立了表流湿地水) 土界面磷通量模型, 定义了湿地汇) 源转换的临界水体磷浓度值,解释了湿地对磷去除功能退化的机理和汇) 源转换条件。基质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磷缓冲器”,其具体作用是调节水中磷浓度, 吸附磷最少的基质最容易释放磷。

研究发现, 水生植物在生长旺季, 总磷去除率为。不同植物的除磷效果差别很大,水芹湿地对磷的去除优于凤眼莲湿地, 芦苇湿地优于茭白湿地。王庆海等对北京地区9种水生植物在潜流人工湿地中去除污染物的研究中发现植物生物量对氮磷累积量的影响力大于氮磷含量对氮磷积累量的影响力。但有学者认为, 砾石床人工湿地中总磷的去除率与植物的生物量没有线性关系, 说明植物的对总磷的去除有一定的局限性。

2.4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6种基质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砂子>煤灰渣>瓜子片>砾石>钢渣>高炉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通过好氧降解与厌氧降解完成。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为不溶性有机质颗粒和可溶性有机质颗粒两部分。大量的植物根系和基质, 使不溶的有机物通过在基质和根区表面的重力沉淀、截留和吸附等作用被分离去除。可溶性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厌氧好氧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根际微生物不仅能够降解吸收有机物, 而且其分泌的酶类也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

湿地的作用篇3

【关键词】 西地那非 风湿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肺动脉高压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sildenafil (SIL)on hemodynamics and lung protection in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hypertension during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 .METHODS Twenty-eight case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n=14),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14). Each patien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100 mg SIL(orally by nasal gastric tube) after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In control group,patients were placebo - controlled. Hemodynamic variables were measured after induction of anesthesia,at 0,20,40,and 60 min after medication.Oxyenation index (OI) and compliance of lung (CL) were also recorded at medication,before ECC, at the end of ECC and opare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mPAP and mPAP/mAP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P

Key words: Sildenafil;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在行瓣膜置换术后,常由于PH而导致心、肺功能衰竭,而体外循环(extra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中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更加重了PH及器官损伤[1]。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研究西地那非(SIL)在RHD合并PH患者行瓣膜置换术中降低肺动脉压的作用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7年11月RHD合并PH行瓣膜置换术、术中经Swan-Ganz漂浮导管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30mmHg的患者纳入研究。符合上述条件28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龄30~65(47.94±9.90)岁,体重45~81(57.45±8.77)kg。病程2个月至32年,平均7年,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18例,Ⅳ级3例。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例,实验组(SLI治疗组)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舒张期末左室内径、收缩期末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术前心功能分级、病种及手术方式、麻醉、术中用药均无明显差异。见表1。表1 两组基础资料 注: MVR:二尖瓣置换术;AVR:主动脉瓣置换术;

DVR:双瓣膜置换术

1.2 麻醉及ECC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芬太尼异氟烷复合麻醉。手术采用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建立ECC行瓣膜置换。使用美国Sarns 8000型人工心肺机,进口膜肺。麻醉前进行桡动脉穿刺监测体循环压力(ABP) ,经颈静脉穿刺置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在血流动力学记录过程中,两组避免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及扩血管药物,呼吸机参数无明显差异。常规建立ECC,主动脉阻断后,诱导停搏,行瓣膜置换术,复跳,循环稳定后脱离心肺机。

1.3 临床观测指标 观察术中ECC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情况,机械辅助通气时间。见表2。

1.4 标本采集与检测记录 实验组14例,于麻醉诱导、Swan-Ganz漂浮导管置入后,经鼻饲SIL 100mg (辉瑞公司生产的万艾可)。对照组14例,同法用生理盐水对照。连续记录两组给药前(T0) 及给药后20 min(T1)、40min(T2)、60 min(T3)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呼吸机参数(Vt 、FiO2 、PEEP、VR、PIP)。同时观测给药前、ECC前、结束及ECC后2 h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有创平均桡动脉压(m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肺顺应性(CL)及氧合指数(OI=FiO2×气道平均压×100/PaO2)。

1.5 统计学处理 各项指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0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死亡且均能顺利脱离ECC。两组在给药至ECC时间、ECC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心脏自动复跳率上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给药前(T0),两组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相似。给药后20 min(T1),两组mPAP、mAP、mPAP/mAP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mPAP、mAP均较T0时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mPAP较T0时明显下降(P<0.05)。给药后40 min(T2)及60 min(T3),实验组mPAP,mPAP/mAP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mAP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T2、T3时mPAP、mAP、 mPAP/ mAP均较T0、T1时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T2时mAP较T0时明显下降(P<0.05)。两组心指数(CI)、PCWP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2.3 两组CL和OI比较 给药前两组CL及OI无明显差异。ECC结束时及ECC后2 h,两组CL较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注:与T0比较P

ECC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OI有显著增加(P<0.01)。ECC开始前及ECC结束时,实验组的CL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OI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且差异显著(P<0.05)。见表4。

3 讨 论

3.1 SIL降低肺动脉压作用 磷酸二酯酶( PDE)在不同的组织中表达,其中5-PDE主要存在于肺血管,与环磷酸鸟苷(cGMP)结合,特异性水解cGMP,而cGMP是参与调节血管和平滑肌舒张的第二信使。作为5-PDE抑制剂,SIL能够高选择性地提高肺血管平滑肌的cGMP浓度,通过激活蛋白激酶G,增加K+通道的开放,使细胞膜超极化,抑制Ca2+内流,使平滑肌细胞松弛和血管舒张,降低肺动脉压力[2-3]。

本研究通过观察发现,SIL能选择性降低RHD合并PH患者的肺动脉压力,SIL在降低mPAP同时也使mAP下降,其降低mPAP的作用较降低mAP显著,SIL降低mAP的作用无需干预治疗。说明SIL对肺动脉作用的选择性强,与文献报道一致[4]。对照组麻醉诱导后mPAP、mAP较诱导前略降低,但mPAP/mAP无明显变化,提示这可能与麻醉药物的扩血管和肌松作用有关。

SIL口服几乎完全吸收,给药12~15 min后产生降肺动脉压作用,于30~60 min达作用高峰[5]。本实验发现,在给药20 min后肺动脉压开始下降,至给药40 min后,肺动脉压力下降最明显,其后相对稳定,不再明显下降。SIL的消除半衰期为3.7 h,而降低肺动脉压作用可持续3 h[6]。但由于手术中ECC的建立及脱机后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本实验无法继续观测给药60 min以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3.2 SIL增加肺功能,减轻肺损伤作用 ECC瓣膜置换术围术期,不可避免存在组织的缺血和再灌注损伤[7]。其中肺脏是最容易受损的器官之一,常导致肺顺应性降低,肺内分流增加和低氧血症[8]。OI是准确反映肺的通气功能和氧交换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指标。CL反映肺的弹性回缩力,可准确反映肺实质的病理改变。OI及CL的变化和肺功能的状态呈明显相关性。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ECC后患者OI明显增加、CL明显降低,虽在ECC停止后有改善趋势,但仍然与转机前基础值有明显差异,这与国外报道一致[9]。实验组在鼻饲SIL约1 h后(ECC前),及ECC结束后,CL明显高于对照组,OI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SIL能显著改善肺高压患者的肺功能,减轻因ECC导致的肺急性损伤[10]。

西地那非是一种有效降低心脏手术中肺动脉高压及减轻肺急性损伤的药物。有报道,SIL还可产生心肌保护作用,减轻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舒张冠状动脉,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冠状动脉移植(CABG)的早期狭窄率[11-12]。SIL临床应用前景广泛,其在心脏手术中应用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Chai PJ,Williamson JA, Lodge AJ,et al. Effects of ischemia on pulmonary dysfunction aft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J]. Ann Thorac Surg,1999,67(3):731-735.

[2] Corbin JD,Francis SH. Pharmacology of phosphodiesterase-5 inhibitors [J]. Int J Clin Pract,2002,56(6):453-459.

[3] Ghofrani HA, Pepke-Zaba J, Barbera JA,et al. Nitric oxide pathway and 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s in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J]. J Am Coll Cardiol, 2004, 43(12 Suppl S):68-72.

[4] Michelakis E, Tymchak W, Lien D,et al. Oral sildenafil is an effective and specific pulmonary vasodilator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comparison with inhaled nitric oxide [J]. Circulation,2002,105(20):2398-2403.

[5] Wilkens H, Guth A, Konig J,et al.Effects of inhaled iloprost plus oral sildenafil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J]. Circulation,2001,104(11):1218-1222.

[6] Trachte AL, Lobato EB, Urdaneta F,et al.Oral sildenafil reduces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 [J]. Ann Thorac Surg,2005,79(1):194-197.

[7] 李芝 ,邵永丰,梁永丰,等.腺苷含血停搏液在心内直视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J].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6,4(2):94-96 .

[8] Ng CS,Wan S, Yim AP,et al.Pulmonary dysfunc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 [J].Chest, 2002; 121(4):1269-1277.

[9] Kuratani T ,Matsuda H,Sawa Y,et al.Experimental study in a rabbit model of ischemia-reperfusion lung injury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bass [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2;103(3):564-568.

[10] Lyons JM, Duffy JY, Wagner CJ,et al. Sildenafil Citrate Alleviates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fter Hypoxia and Reoxygenation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 [J]. J Am Coll Surg ,2004,199(4):607-614.

[11] Reffelmann T, Kloner RA.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phosphodiesterase 5 inhibition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Circulation 2003,108(2):239-244 .

[12] Halcox JP, Nour KR, Zalos G,et al. The Effect of Sildenafil on Human Vascular Function,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J]. J Am Coll Cardiol,2002,40(7):1232-1240.

[13] Koide M, Kunii Y, Moriki N,et al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S-100 beta protein level after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 [J]. Jpn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2,50(7):280-283.

[14] Michetti F, Gazzolo D. S100B protein in biological fluids: a tool for perinatal medicine [J]. Clin Chem, 2002,48(12):2097-2104.

[15] Bokesch PM, Appachi E, Cavaglia M,et al. A glial-derived protein, S100β, in neonates and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evidence for preexisting neurologic injury [J]. Anesth Analg, 2002,95(4):889-892.

[16] Jonsson H, Johnsson P , Hoglund P,et al. Elimination of S-100β and renal func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 [J].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2000,14(6):698-701.

[17] Ozatik MA, Tarcan O, Kale A,et al. Do S100βprotein level increases due to inflammat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occur without any neurological deficit [J]? Perfusion, 2002,17(5):335-338.

[18] Oh SH, Lee JG, Na SJ,et al. Prediction of early clinical severity and extent of neuronal damage in anterior-circulation infarction using the initial serum neuron-specific enolase level [J]. Arch Neurol, 2003,60(1):37-41.

湿地的作用篇4

赵树丛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制定了湿地保护红线,明确提出到2020年,湿地保有量达到8亿亩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通过严格湿地资源保护、完善湿地空间规划、谋划新的重大生态工程,湿地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目前,中国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6处,湿地公园430多处(其中正在开展试点的国家湿地公园266处,试点后通过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32处),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形成,部分重要区域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赵树丛指出,我国自然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全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我国湿地保护事业任重道远。国家林业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履行湿地保护的综合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职能,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努力开创湿地保护工作新局面。一要把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作为湿地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湿地保护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保护湿地、生态惠民”的理念,协调发挥湿地在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中的多种作用,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湿地保护成果。二要严格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加大重要水禽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保护。防止湿地生物资源过度开发,减少湿地盲目开垦和改造。重点保护好自然湿地,减少人为干扰。加强湿地监测。三要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按照保护优先的理念,积极保护和恢复湿地。要把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保护好、管理好。进一步规范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严把规划、论证、验收和审批关。通过明确利用范围、期限、方式等办法,规范湿地资源利用行为。四要扩大面积和增强功能“两手抓”。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辅之以科学的人工措施,逐步恢复丧失的湿地资源。对城市及其周边的重要湿地,通过建设湿地公园的方式加强保护。对功能退化的沼泽、河流、湖泊和滨海等湿地进行集中连片治理,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五要深化湿地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完善履约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公约事务。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区域湿地保护合作机制,开展湿地保护高层对话,加强政策协调沟通。六要继续完善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法规制度,争取国家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生态补水、湿地征占用管控等制度。建立稳定增长的湿地保护投入机制和科学的湿地保护考核制度,落实地方政府湿地保护责任。加强湿地保护组织机构和能力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

赵润田在讲话中指出,山东要把湿地保护和修复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保护湿地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大力实施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继续完善湿地保护制度,不断优化湿地保护空间布局,努力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国际湿地公约秘书长克里斯托弗·布里格斯在致辞中说,中国在湿地公约中具有特殊地位。中国拥有世界上10%的湿地,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十分丰富。中国自1992 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从国家和地方层面积极履行公约,遵守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理念,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树立了高标准的典范。希望中国寻求机会,将所获得的经验,为区域内其他国家在履行湿地公约方面提供技术和相关支持。

记者在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东营国际湿地保护交流会议开幕式上获悉,我国批准新增5块国际重要湿地和通过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20处。至此,我国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46处,全国已有32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成为正式国家湿地公园。

新增的5块国际重要湿地是:山东黄河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东方红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吉林莫莫格部级自然保护区、湖北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武汉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验收的20处国家湿地公园是: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河北坝上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吉林大安嫩江湾和磨盘湖国家湿地公园、黑龙江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江苏无锡蠡湖、太湖三山岛和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浙江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江西孔目江国家湿地公园、山东滕州滨湖和少海国家湿地公园、湖北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四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贵州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宁夏黄沙古渡和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黑龙江新青国家湿地公园。

为期两天的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东营国际湿地保护交流会议于25日在东营闭幕,与会代表共同发表了《东营宣言》。

宣言指出,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和生产功能,供养着中国和全球数十亿人口。维持健康的湿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关系到人类福祉、全球生态安全。应严格保护现有自然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加强东亚-澳大利西亚等迁徙水鸟保护网络工作,确保迁飞水鸟路线各国和地区之间合作与联络。

宣言表示,与会代表将积极推动和促进上述行动,中国国家林业局和《湿地公约》秘书处将通过国内外会议广泛传播这一宣言。

湿地的作用篇5

目前的研究多为农田土壤和中纬度湿地土壤,对中国高纬度的森林沼泽湿地的影响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有助于研究冻融周期循环下,冻融作用对中国高纬度、低温森林沼泽湿地及灌丛沼泽湿地土壤养分的影响,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冻融区湿地物质循环的机理,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理解全球气候变暖和湿地开发活动对湿地有机质积累与释放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区概况乌伊岭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伊春市,地理坐标为48°33′~48°50′N,129°00′~129°30′E,总面积约为438.24km2。保护区湿地类型按植被划分,可分为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丛沼泽、浮毯沼泽,各类湿地主要分布于沟谷、河漫滩、河流及湖泊边缘。保护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海拔350‐400m,温度垂直变化明显,高度每加一百米,气温降低1.67℃;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平均气温‐24.6℃,极端最低气温可达‐47.9℃;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平均气温19.1℃。保护区10月中旬开始封冻,结冰期为6个月,最深冻层为2.78m。森林沼泽湿地采样点土壤0‐10cm,10‐20cm,20‐40cm,40‐60cm含水量分别为84%、77%、75%、61%,灌丛沼泽湿地分别为72%、28%、30%和29%。森林沼泽湿地采样点土壤0‐10cm,10‐20cm,20‐40cm,40‐60cmpH值分别为5.9、6.1、5.8和6.1,灌丛沼泽湿地分别为5.9、6.3、6.3和5.8。区内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壤,非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等。各类土壤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一般以河流和河谷洼地为起点,向两侧随海拔升高呈现规律性的带状分布。

1.2研究方法采样时间与方法根据乌伊岭湿地管理局提供的历年气象及土壤数据选定冻融前期的2010年10月10日及融化期结束的2011年5月15日,在保护区的森林沼泽湿地,地理坐标为N48°35′15"~E129°24′0.7",灌丛沼泽湿地,地理坐标为N48°35′57"~E129°24′20"进行采样。在两种类型的湿地上分别布设间距为10m×10m的单元3块,在每个样点上开长1.5m,宽0.8m,深1.2m的剖面,采集枯枝落叶层及湿地0‐10cm,10‐20cm,20‐40cm,40‐60cm土壤样品,每层样品采集1kg左右,每个单元内采3个重复样,装入密闭无菌存储袋。同时采取深层土壤下的湿地水样品,按照每个样地取混合水样的原则,每个样品设3个重复。土样迅速带回实验室采用四分法把土壤分成两份,一份自然风干后,研磨过0.25mm的筛,用于分析土壤TN、TP及TOC;另一部分鲜土放于4℃下冷藏用于分析其它土壤指标。湿地水样品送至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分析。湿地土壤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为氧化剂的容量分析法,湿地土壤腐殖质酸采用0.1mol/L焦磷酸钠和0.1mol/L氢氧化钠混合溶液提取土壤腐殖酸的方法,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土壤TN采用硫酸钾‐硫酸铜为加速剂的消煮法测定,土壤TP采用氢氧化钠熔融法。数据采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分析,所用工具软件为Excel2007。

2结果与分析

2.1冻融过程湿地水元素的变化特征冻融过程对湿地水中元素的变化特征有显著的影响。冻融后,森林沼泽湿地水pH值下降了14%;高锰酸盐指数增加了23.5%;氨氮增加了20.2%;总磷增加了38%;总氮增加了29.4%;硫酸盐指数下降了4.7%;硝酸盐增加了44.9%。冻融后森林沼泽湿地水指标变化规律见图1。冻融循环后,灌丛沼泽湿地水pH值下降了13%;高锰酸盐指数增加了19.9%;氨氮增加了27.6%;总磷增加了38.4%;总氮增加了34%;硫酸盐指数下降了4.8%;硝酸盐增加了84.4%。冻融过程对灌丛沼泽湿地的水体指标影响见图2。

2.2冻融过程湿地土壤元素的变化特征

2.2.1冻融过程对湿地土壤TN的影响冻融循环对不同类型的湿地中不同深度的土壤中TN的影响也不同,其中森林沼泽类型湿地由于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养分较灌丛沼泽湿地丰富,TN含量在不同的土壤层之间均呈现下降趋势,0‐10cm,20‐40cm,40‐60cm土壤TN分别下降了11.3%、7.1%和14.7%;而10‐20cm土壤TN增加了22.4%;灌丛沼泽湿地的土壤TN分别下降了16.7%、7.2%、3.5%和2.9%。土壤养分最高的枯枝落叶层中TN的含量下降了11.02%,具体见图3。方差分析结果(表1)表明,冻融对湿地土壤中TN含量具有显著的影响,而湿地类型的差异对TN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2.2.2冻融过程对湿地土壤TP的影响冻融循环对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养分中TP的影响十分显著,森林沼泽湿地土壤中TP的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各取样土层分别下降了11.1%、21.5%、21.3%和26.4%;枯枝落叶层中TP下降了11.5%;灌丛沼泽湿地土壤各采样土层中TP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分别增加了8.6%、12.2%和降低了8.4%和6.6%,具体见图4。方差分析结果(表2)表明,冻融对湿地土壤中TP含量具有显著的影响,而湿地类型的差异对TP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2.2.3冻融过程对湿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两种类型湿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冻融作用后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森林沼泽湿地各采样土层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9.1%、17.8%、11.2%和2.9%;枯枝落叶层有机质增加了25.23%;灌丛沼泽湿地的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3.8%、11.6%、8%和48.9%,具体见图5。方差分析结果(表3)表明,冻融及湿地类型的差异对湿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均有显著影响。

2.2.4冻融过程对湿地土壤腐殖质酸的影响冻融作用对不同类型湿地土壤腐殖质酸的影响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枯枝落叶层腐殖质酸增幅最高,增加了53.3%;森林沼泽湿地不同深度采样点土壤中腐殖质酸分别增加了35.3%、22.5%、28.2%和44.9;灌丛沼泽湿地不同采样深度的土壤中腐殖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39.6%、22.4%、25%和82.6,具体见图6。方差分析结果(表4)表明,冻融作用和湿地类型的差异对湿地土壤中腐殖质酸具有一定影响。

3讨论

3.1冻融对湿地水环境元素的影响冻融作用对乌伊岭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湿地水中元素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冻融期湿地上覆冰融化后向湿地水体中释放出各种元素,同时水和湿地土壤之间也存在着氮、磷元素的分配平衡,湿地土壤中的各种元素能够通过扩散、吸附等作用释放到湿地水中。湿地水中总氮、总磷的浓度与湿地及水中微生物的活性密切相连,冻融期湿地水的元素浓度变化是这个过程的综合体现。冻融后,森林沼泽湿地水中高锰酸盐指数增加了23.5%,灌丛沼泽湿地水中高锰酸盐指数增加了19.9%。由于冻融作用导致土壤团聚体的破坏以及导致土壤有机物质和矿质态氮的增加[10],进而导致湿地水中的高锰酸盐含量的增加。冻融作用下,森林沼泽湿地和灌丛沼泽湿地水中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0.2%和27.6%,由于融化期土壤氨氮值比冻结期大,但是因土壤的温度和含水量及微生物的活动的影响,会出现冻结期土壤的氨氮值比融化后大[19]进而增加湿地水体中总氮的含量,同时冻融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增加了湿地土壤中矿质氮的含量进而导致了湿地水体中氨氮的浓度的增加。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湿地水中总磷、总氮含量在冻融后,分别增加了38%、29.4%和38.4%、34%,冻融作用影响了微生物的活性,在融化期死亡的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转化,土壤中的氮、磷元素被释放到水体中,导致其在水中的含量增加。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20]相一致。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湿地水中硝酸盐在冻融后增加了44.9%和84.4%,硝酸盐主要来源是固氮菌固氮形成,冻融作用促进了植物对氮肥的吸收[8,11],进而增加了湿地水中硝酸盐的含量。森林沼泽湿地与灌丛沼泽湿地的水体中硫酸盐的含量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采样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较高,而土壤有机质中含有丰富的硫元素,由于森林沼泽湿地优势植物为针叶林的松树,而灌丛沼泽湿地优势植物为油桦和沼柳等植物。不同植物对硫元素具有不同的生物富集程度,进而影响着水中硫酸盐的含量。

3.2冻融对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元素的影响冻融作用显著的影响着乌伊岭湿地不同土层中土壤元素的含量,冻融作用后乌伊岭森林沼泽湿地和灌丛沼泽湿地土壤中TN、TP的含量,除森林沼泽湿地的10‐20cm土层和灌丛沼泽湿地0‐20cm土层含量略有上升外,其它土壤中的元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先是在冻结期处于休眠状态,随着融化期的土壤温度增加和水分等条件的改善,逐渐恢复活性土壤中的腐殖质被微生物分解,可供植物利用的养分被释放到土壤中。由于研究区气候特点,湿地土壤的冻融期要大于融化期,不同冻融阶段微生物的活性及土壤理化特征也不相同,秋季地表养分输入和春季积雪融水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导致土壤中TN、TP的含量降低。这与Ross[14]的研究结果相符,也与土壤在冻融前后TP变化幅度很大,融化期土壤的TP明显低于冻融期[20]的结果相近。土壤中根系微生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是土壤中氮元素的主要来源。冻融作用促进了植物对土壤元素的吸收,导致土壤中有效磷的流失,同时促进了土壤氮元素的消化作用,加速了铵态氮转化成硝态氮的速率,进而降低了土壤中总氮的含量。冻融后,森林沼泽湿地和灌丛沼泽湿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增加了19.1%和48.9%,冻融作用对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的有机质积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冻融作用对枯落物、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干扰,导致土壤团聚体的结构改变,进而增加土壤有机质[10]。由于冻融过程中转化的有机质大多是土壤有机质中易于分解的部分[18],实验区湿地土壤多为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背景值高的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因而冻融循环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其中以枯枝落叶层最为显著,森林沼泽湿地的枯枝落叶层有机质在冻融后增加了25.23%。冻融过程中,湿地土壤冻结时间大于融化时间,土壤中动植物的残体的数量增加,经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成新的腐殖质,虽然冻融作用对土壤有机质的矿化有促进作用但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的积累大于有机质的转化,所以有机质呈现总体增长的趋势。枯枝落叶层的腐殖质酸在冻融后增加了53.3%,森林沼泽和灌丛沼泽土壤腐殖质酸含量最高分别增加了44.9%和82.6%。土壤中的腐殖质酸是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作用下,经一系列的化学过程积累产生,冻融过程对湿地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土壤孔隙中冰晶膨胀,导致土壤团聚体的破坏,影响土壤温度与含水量进而影响微生物的活性[3]冻融作用导致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同时对微生物活动有促进作用,也是乌伊岭湿地不同深度土壤中腐殖质酸含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湿地的作用篇6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2003年完成的全国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我国单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总面积为3848.55万公顷,包括滨海、河流、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以及库塘等人工湿地。但我国自然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8.6%的平均水平,且长期遭受人口急剧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严重威胁。

20年前,我国政府以对社会、对人类、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正式加入了《湿地公约》,成为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年来,我国湿地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湿地保护面积大幅增加,以41处国际重要湿地、55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400多处湿地公园为主体的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全国许多重要的自然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重要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一些流域湿地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很多湿地防灾减灾、供水和净化水质等功能得到维护。

我国湿地保护的巨大成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2004年,湿地国际将第一个“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授给我国。2012年,《湿地公约》秘书长安纳达·特尔格先生称:“中国向发展中国家展示了一条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成功道路。”

构建履约管理体系

推动湿地保护立法

自加入《湿地公约》之后,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湿地保护与履约管理机构逐步建立,为湿地保护提供了组织保障。

1992年,国务院授权原林业部代表中国政府履行《湿地公约》。2005年8月,“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成立。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建立了由国家林业局担任主任委员单位、16个部委局共同组成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此后,各地湿地保护管理专门机构纷纷成立。

20年来,湿地保护立法工作全面推进。一系列有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先后颁布实施,其中《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及实施条例,为湿地保护和利用发挥了作用。14个省(区)也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

为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批准实施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印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湿地保护在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明确了我国湿地保护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

国家林业局和有关部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生态建设和湿地保护的精神,先后编制、颁发和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湿地保护具体规章办法,特别是2000年国家林业局等17个部(委、局)联合颁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成为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开展湿地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湿地朝着依法保护管理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完善湿地保护政策

工程带动湿地保护

“十一五”以来,我国采取多种措施,使湿地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合理利用湿地的模式逐步形成,湿地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14亿元,地方配套超过17亿元,完成了205个湿地保护和恢复示范工程,恢复湿地近8万公顷,有效促进和改善了项目区生态脆弱和退化湿地的生态状况。同时,《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等重要规划,均提出了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生物措施防治面源污染等重点工程,直接保护和维护了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为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保护恢复湿地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十一五”以来,我国坚持工程带动、项目突破和规划区划相结合,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公园、建设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方式,对自然湿地进行了有效保护,湿地保护面积进一步扩大。至2011年,我国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湿地公园400多处,约50%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主要江河源头及其中下游河流和湖泊湿地、主要沼泽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局部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一些流域湿地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很多湿地防灾减灾、供水和净化水质等功能得到维护。湿地保护面积大幅增加,为国土生态安全提供了保障。

建立长效机制

生态与民生“双赢”

为解决湿地保护面临的威胁和问题,近年来,我国制定了湿地保护长期战略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林业局认真履行国务院赋予的全国湿地保护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湿地公约》履约职责,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规划为先导、以自然湿地保护为重点、以国家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立法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科学技术研究为支撑、以宣传教育为手段、以履约和国际合作为动力的湿地保护路子。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成为生态建设的崭新内容,成为生态惠民的重要领域。通过合理调整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积极探索湿地促进绿色增长的有效模式,引导农牧民、渔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利用各种湿地资源,逐步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平衡发展。

20年来,在一系列湿地保护工程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带动下,湿地生态种植养殖、湿地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解决群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等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全国湿地公园接待游客数量近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50亿元。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实现了保护生态和保障民生的目标。

湿地保护 任重道远

我国湿地保护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局部地区湿地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整体上全国湿地仍面临干旱缺水、开垦围垦、泥沙淤积、水体污染和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严重威胁,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湿地仍然是最脆弱、最容易遭到侵占和破坏的生态系统。

湿地的作用篇7

一、 要树立抓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的观念

当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问题,全球变化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使全世界对生态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党中央审时度势,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并将其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倡导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宁夏生态环境恶劣,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把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作为制约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明确指出全面支持宁夏生态建设,支持宁夏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省。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和生态建设,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政府主席王正伟多次对林业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或指示,多次调研、检查、指导林业工作。自治区王正伟主席亲自提出建设“六个百万亩”林业工程思路,并指出:“生态建设对宁夏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宁夏生态脆弱,在宁夏抓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这一观念的确立对我区的林业和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对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诠释。林业建设得到自治区领导这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在我区的林业建设史上是少有的,它将成为我区林业建设大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加强湿地保护,维护生态健康,也是抓发展。

当前我国的林业建设已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在我区林业资源保护包括两部分:即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湿地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后者,也是我区林业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区位于黄河中上游地段,十分优越的水利条件造就了许多的湿地,宁夏湿地总面积255743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4%,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__市湿地总面积48464公顷,占全区湿地18.95%,占全市总面积2.4%。湿地和森林、海洋一样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实验证明,五类劣质水流入湿地被净化后可提高为三类以上水质,故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保护好湿地意义更为重要。

近年,宁夏湿地保护工作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关心。20__年10月宁夏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使我区的湿地保护走上了法制化之路。提出了恢复和建设银川市“塞上湖城”景观和建设好“两宜”城市的决策;__市“打造滨河生态水韵城市”的要求。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对宁夏、对__市来讲,抓好湿地保护,维护生态健康,也是抓发展。

三、我市主要湿地的恢复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方向及存在问题

__市共有湿地面积48464公顷,占全区湿地面积的18.95%,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4%。

__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深处内陆。是全国回族主要聚居地,是全区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和自治区重点风沙治理区。加强湿地恢复保护及合理地开发利用,对发挥湿地在__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改善__人居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市委、政府提出的“打造滨河生态水韵城市”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着重就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主要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谈一些意见:

(一)保护和利用现状

1、__市滨河湿地:面积为5000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的10.3%。作为滨河生态水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滨河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工作力度,使滨河湿地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规划。在20__年编制的《__市湿地保护与利用建设规划》基础上,向国家林业局上报了滨河湿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努力争取,国务院于20__年将市区滨河湿地建设项目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__年至20__年)中,以争取到《宁夏__黄河湿地生态综合治理建设项目》,现正在积极争取《__市利通区湖泊湿地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为滨河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随着滨河生态水韵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湿地保护与开发的投入力度,有效地开展湿地管理工作和湿地保护执法,於20__年成立了__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继滨河大道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的实施,市委、市政府通过退田(塘)还湖蓄水、水系连通湖泊、湿地植被恢复、湿地环境整治、城市防洪排涝等工程建设,扩大了湿地面积,保护了湿地资源。同时,对黄河湿地附近形成的自然湖泊进行改造、归并、先后栽植各类树木几百万株。建成树木园、回乡情韵、古峡青塔等14个主景点和42处园林小品,实现了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湿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三是湿地污染得到了基本控制。去年以来,市环保、建设部门加大了对湿地周边环境整治和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及时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行为,较好净化了湿地生态环境。

2、青铜峡库区湿地;总面积为8933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18.4%。属自治区级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内动植物分布多样,共有脊椎动物316种,植物210种。近年来,青铜峡市政府按照__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对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步伐。一是湿地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针对保护区湿地

前期过度开发利用,开发主体各自为政和原《规划》不符合开发需要的现状,去年以来,青铜峡市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在深入考察、多方听取意见、广泛征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青铜峡库区湿地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提出了补充完善意见,交规划设计部门进行修正改进。二是依法保护湿地生态资源。青铜峡市政府采取强制措施保护湿地资源,成立了青铜峡库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依法收回黄河沿岸违法开垦土地21300亩,责令保护区内经营单位无条件退出,恢复湿地12700亩。在开发利用方面,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试验区和缓冲区三块。在核心区,严禁生产开发和捕盗等活动;在试验区,适度开展水产养殖、生态旅游建设等活动;在缓冲区,进行植树种草、水产植物修复等外部生态环境建设。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三是正在争取到《宁夏__黄河湿地生态综合治理建设项目》,为保护和利用现有湿地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3、孙家滩开发区湿地;总面积233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0.48%。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从保护和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需要出发,加大了对孙家滩开发区湿地的治理力度,先后投入资金360万元,将水库容量扩大到385万立方米,面积达3500亩,在湿地周围植树48万株,补植水草、芦苇近百亩。建设高标准的“四水”产业基地3000亩,较好地保护和开发了湿地资源,使其成为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旅游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区。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规定:湿地保护应当遵循“优先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由于我们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因此对全社会来讲“湿地”的概念、功能、效益对大多数人来讲还较为陌生,一些干部和群众对于湿地保护的生态意识较差。表现在决策和实践中,对湿地保护和利用的主次、先后顺序颠倒;对湿地的利用是无节制、无计划,甚至是带有破坏性的开发利用。

2、规划较为滞后。市区滨河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尚处在初始阶段;规划中的景观设计格式较为单调,文化支撑力度不够,湿地湖泊水体深度不够。青铜峡库区湿地的规划仍处在补充完善之中,进度较慢,与实现__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3、保护措施不力和利用不够合理。湿地污染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南干沟、清水沟是流经市区滨河湿地的两大排水沟,其湿地上游周围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全部排入该沟,使南干沟水质类别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体标准,藻类大量繁殖,水质状况恶化,严重威胁着市区滨河湿地的水体质量。市区滨河湿地的开发利用与休闲旅游结合不够紧密,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未能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积聚效应。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虽经多方投资开发,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既无规模,又少效果。所开发项目与周边自然景观不相协调,且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浪费了湿地资源。

4、专项经费紧缺。保护和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项目支持和经费保证。目前,因市财政困难,用于湿地建设投入经费有限,全面保护和深度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尚缺专项经费保证,专项经费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5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受诸多因素影响。一是湿地的使用权不够统一。有1.4万亩自然保护湿地仍有渠口农场经营,核心区大部分土地属于宁夏伊斯兰信托投资公司所有。二是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现象严重。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金沙湾旅游区、108塔风景旅游区、渠口农场以及鸟岛风景旅游区分别由不同单位和个人经营,严重影响着保护区的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三是缺少管理人员,执法难度大。库区管理局属自治区批准设立的事业局,有工作人员13名,不具备执法资格,在有效管理上,既缺少人员,又难于执法,增加了工作难度。

四、 发展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湿地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湿地保护工作的认识。在认识上,要由无用向重要生态系统转变;在经营理念上,要由注重开发利用向保护与利用并重,保护优先转变;行动上,要由随意侵占,无序开发向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转变。在规划设计中要突出保护、恢复,合理保护、恢复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2、加快规划步伐,合理有效地利用湿地资源,提升设计质量。要突出市区滨河湿地在水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在景观设计上要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和文化内涵,把民族特色、文化韵律、休闲娱乐结为一体,使其真正成为水韵城市的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峡库区的湿地规划应从“宁夏第二沙湖”的高度予以设计。

湿地的作用篇8

一、2010年工作完成情况 

1、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第11个“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我区充分利用第11个“世界湿地宣传日”的有利契机,以《关于开展XX年年“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为指针,对全区的湿地宣传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安排部署,分管副专员在大兴安岭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各地也都以不同形式,同报社、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单位联合进行了广泛的湿地宣传,重点宣传湿地类型、功能、效益、法规及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特别是湿地在减贫方面的重大作用,形成了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全民湿地保护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2、编制《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湿地资源现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委托国家林业局大兴安岭林业规划院编制了《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对XX年~2030年间湿地资源保护建设工作进行了规划安排,确定了我区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湿地保护、湿地保护能力建设和对已破坏湿地的功能恢复等重点和优先项目,纳入我区“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林业集团公司“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及全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3、组织开展了“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根据我区“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规划内容,我们组织开展了嫩江源湿地保护与功能恢复示范项目初步设计可研,开展了北极村、绰纳河、额木尔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并组织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批。 

4、积极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工作聘请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的湿地专家来我区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较深入地研究了寒温带森林湿地火干扰后的恢复和岛状林成因等,研究了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通过应用“3s”技术,初步建立了嫩江源湿地空间数据库。南瓮河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合作,建立湿地资源“生态定位站”。 

5、开展了全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专项检查组织制定了《关于开展全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专项检查工作方案》,配合国家林业局驻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对全区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结合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的“绿盾行动”,把打击破坏湿地资源作为主要内容,及时制止了一些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

 6、全面开展了砂金停采和流域湿地保护工作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区的部分区域曾一度大规模进行过砂金开采,不仅造成流域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也严重破坏了湿地资源。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砂金停采工作力度,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禁止了砂金开采,成效显著。同时在各项经济工作中,特别是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都充分考虑保护湿地资源的需要,增加生态保护设施的投入,在不破坏湿地资源的情况下,优先争求湿地保护管理部门的意见,充分体现湿地优先保护的原则。通过有效的保护,黑龙江、嫩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7、组织完成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评估工作按照(黑林办发【XX年】56号《关于做好〈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评价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们组织相关部门成立评估调研组,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深入到各县、区、林业局及湿地自然保护区,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个别走访的形式,对《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制定实施以来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科学地总结了立法以来的工作经验教训,提出对策和建议,形成综合评估报告如期上报。 

8、积极协调配合,圆满完成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调研组在大兴安岭期间的调研工作任务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调研组于7月27日到达我区,对我区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研。听取了我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汇报,参观了大兴安岭资源馆和湿地监测项目,深入到南瓮河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北极村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项目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和实地考察,调研组对我区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针对我区湿地保护管理现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9、完成了中国湿地摄影展活动稿件组织工作为了向全社会宣传和介绍我区湿地的重要作用,展示我区的湿地原始景观,提高广大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按照林湿履字【XX年】5号文件《关于开展关注湿地—“健康湿地健康的人类”2010中国湿地摄影展活动的通知》精神,组织多布库尔、南瓮河自然保护区和全区广大摄影爱好者,积极参与2010中国湿地摄影展征稿活动。经过对征集的参赛摄影作品进行认真评选,共选出具有代表性的5幅样片作为参赛作品提供给摄影展评委会。

  1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0年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查看更多>>

二、2010年工作思路 

2010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全国林业厅局长长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建设为己任,按照国家林业局工作部署,围绕全区经济工作总体思路,结合我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实际,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我们将充分利用2月2日的“世界湿地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纪念活动,大力宣传湿地的重要功能、多重效益和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对开展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从而转变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利用大兴安岭资源馆这一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对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使未成年人从小形成保护湿地的生态意识,让全社会重视与支持湿地保护工作。 

2、加快实施《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步伐,科学有效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规划》是指导今后我区25年湿地保护和恢复的中长期规划。我们将结合实际,严格按照规划的总体布局、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要求,争取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尽快组织实施,积极推进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3、强化湿地资源保护,促进湿地保护管理与科学利用。要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对现有自然湿地实行普遍保护。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步伐,将更多的自然湿地尽快纳入保护范围,在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地方,因地制宜建立自然保护小区或者湿地公园,结合生态区建设,今年争取完成大青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图强十八湾湿地(县)级保护区或保护小区建设,逐步加大我区自然保护面积。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依法打击违法占用、开垦、填埋以及污染自然湿地等违法行为。 

4、积极做好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贮备申报工作。按照全区“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的规划内容,筛选1~3个湿地保护和恢复的项目,做好项目贮备,编制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时上报国家林业局,为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完成《嫩江源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评审和项目实施准备工作。 

5、积极做好南瓮河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各项准备工作。我区嫩江源湿地、呼玛河流域湿地已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为进一步强化对大兴安岭流域湿地的保护,今年将认真组织做好南瓮河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应该加快湿地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湿地保护专项法规,使湿地保护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鉴于大兴安岭林区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巨大作用和投入相对较少、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国家加大对我区湿地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与倾斜。建立完善的国家生态补偿制度,对于受益的省、区应该通过生态效益补偿方式给我们以补偿。 

3、建议国家尽快修改和调整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将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提报的“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尽快纳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并协调落实已经批准项目的年度计划和资金,确保国家湿地工程计划项目有效实施。 

4、加快湿地认证工作,依法确立湿地的属性和保护地位,明确湿地保护主题,为依法保护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2】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0年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2010年社区低保工作总结

2010年社区双拥工作总结

2010年小区物业管理处工作总结

施工工程部门工作总结

2010年拓展部工作总结

2010年度交通公司工作总结

2010年采购工作总结

湿地的作用篇9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机理;应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近年来,人工湿地因其超强的污水修复能力,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前景十分可观。人工湿地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污水处理技术,美国Hammer博士将人工湿地定义为“为了人类的利用和利益通过模拟自然湿地,人为设计与建造的由饱和基质、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人工湿地将污水处理和园林绿化合二为一,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和应用价值。与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相比,人工湿地具有运行费用低,设备工艺简单,具有净化效果好,适用于适合于水量和水质不大且管理水平不很高的城镇的污水处理。

1、人工湿地概述 

1.1人工湿地的分类

人工湿地一般按照污水在湿地床中的流动方式分为三种类型:表面流人工地、潜流式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污水从湿地表面流过,水深一般为0.1-0.6米,水流呈推流方式前进。近水面部分为好氧层,较深部分及底部通常为厌氧层。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氧的来源主要靠水体表面扩散、植物根系的传输和植物的光合作用。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其缺点是占地面积较大,水力负荷率较小,易受季节影响,去污能力有限。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在填料表面下从一端水平流过。潜流式人工湿地由一个或多个填料床组成,床体填充基质,床底设有防渗,防止污染地下水。它的水力负荷大,对BDD5、CODCr、悬浮物、重金属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而且很少有恶臭和孳生蚊蝇现象,但控制相对复杂,脱氮除磷效果欠佳。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填料床的底部,其水流方向与根系层垂直,氧可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人工湿地系统。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硝化能力强,可用于处理氨氮较高的污水,其缺点是对有机物的处理能力不如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落干/淹水时间较长,控制相对复杂,夏季有孳生蚊蝇的现象。1.2人工湿地的组成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由四部分组成:水体(在基质表面下或上流动的水);具有各种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芦苇;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水体是人工湿地处理的对象,为动植物,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它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基质是指人工湿地池床中填充的沙砾、碎石或土壤,是人工湿地净化污水处理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具有支撑高等植物生长的作用。基质既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的依附表面,也可为水生植物提供支持载体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当污水流经人工湿地时,基质通过一些物理和化学途径,如吸附、过滤、络合反应等,来净化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湿地植物指湿地中生长的植物,一般多采用挺水植物,具有吸收与富集碳、氮、磷等污染物元素的作用,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富集污水中的自身生长所需要的污染物元素;湿地植物还具有增强和维持基质的水力传输的作用,植物根系对基质的穿透作用使在基质中形成微小气室或者间隙,增强了基质水力传输能力;湿地植物还可以为微生物提供栖息生长的附着面,吸附水中的部分悬浮物。微生物是系统中的主要分解者,承担着水中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任务。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其中,细菌作为湿地微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能使复杂的含氮有机物转化成利用的无机氮化合物。真菌能促进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的分解,并能将蛋白质最终分解释放出氨。放线菌能比真菌更强烈地分解氨基酸等蛋白物质,还能形成抗生物质维持湿地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原生动物摄食一些微生物和碎屑,起到调节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和清洁水体的作用。它们协作构成了互利共生的有机系统,来完成污水净化的任务。

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机理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是一个集化学、物理和生物处理协同作用的过程。通过化学处理中的氧化分解,物理处理中的沉积过滤,生物处理中的吸收分解,协同完成处理系统中的污染物的任务。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污染物主要为氮、磷、悬浮物、有机物和重金属。

2.1氮的去除机理

湿地中的氮去除机理包括挥发、硝化反硝化、植物摄取等。在一些报道中,硝化反硝化去氮量占氮去除总量的60%~86%。湿地中的植物将氧气从上部输送至主根部,从而在植物根区附近形成一个好氧区域,离根区较远的地方形成缺氧区域,更远的区域则形成厌氧区域,使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可以同时进行。硝化作用在好氧环境下由自养型好氧微生物完成,反硝化作用在厌氧缺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菌氧化分解有机物,将NO3-还原为N2、NO2,使氮以N2和NO2的形式从湿地系统中根本去除。

2.2磷的去除机理

磷在污水中常以磷酸盐、聚磷酸盐和有机磷形式存在。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人工湿地中磷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基质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去除。其中,基质是人工湿地除磷的主要途径。研究人员对潜流人工湿地除磷效果进行了研究,得出三种植物除磷效率高低顺序为美人蕉富贵竹芦苇。但是,植物对磷的吸收是有限的,即植物对磷的吸收和储存只占磷去除的一小部分。研究表明,用碎石和细砂作为填料除磷效果较果好,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分磷是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基质的协同作用去除的。

2.3悬浮物的去除机理

污水中悬浮物质包括如粘土、沙粒、植物颗粒以及微生物等一些非溶解性物质。悬浮物的去除主要通过过滤沉淀、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等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的。过滤就是指以石英砂等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的过程;沉淀为水中悬浮颗粒物质依靠重力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吸附就是当两相组成一个体系时,处在两相界面处的成分产生浓缩的现象;水生植物能直接吸附富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微生物能从悬浮物中获取所需要的养分,从而把污水中颗粒物质和其他物质去除,使污水得到净化。

2.4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湿地有机物的来源主要由进入水中的有机物、湿地植物的生物产物、水中大分子的碳水化合物白质等有机物的降解产物组成。按溶解性可分为不溶性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其中,不溶性的有机物主要通过物理反应,如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而被截留;可溶性的有机物则通过系统填料及植物根系表层所衍生的生物膜的吸附及生物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

2.5重金属的去除机理

人工湿地对重金属有着很好的去除效果。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主要通过物理作用(沉淀和过滤)化学作用(化学吸附)和生物作用(微生物的交互作用和植物的吸收)而被固定或转化,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其中,植物的吸收富集作用、填料的吸附沉淀作用和硫化物沉淀是人工湿地去除重金属的主要方式。研究表明风车草(Cyperusalternifolius)能吸收富集水体中30%的铜和锰,对锌、镉、铅的富集也在5%-15%。

3、关于人工湿地发展的预测

3.1增加人工湿地的应用领域

在处理的污水方面,可尝试处理农业污水。在外国已有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农业污水,如在美国,一个有500头猪的农场建立了一座带有芦苇床处理养猪污水的示范工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若人工湿地处理农业污水的技术发展完善,将会大大改善广大农村的水质状况从而提高农村的整体卫生水平。还可用于特殊工业废水的处理中,最近发达国家已将重点转移到应用人工湿地处理特殊工业废水。一些学者在淀粉工业、制糖工业、食品加工和奶制品加工废水的处理中,或者经过工艺改进或者与其他系统进行组合后用于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或公路径流等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垃圾场渗出液,均得到了很好的净化效果,为类似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3.2扩大人工湿地的应用地域

在改进人工湿地技术研究方面,我国的研究重点主要局限于研究生物因子(植物、微生物),却很少将目光聚集在研究人工湿地的应用地域的问题上。目前,我国内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应用于南方,而人工湿地在北方寒冷地区的应用案例却非常少。人工湿地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强对中国北方湿地处理系统在冬季运行的可行性研究,改进湿地结构,加强湿地系统的防冻保温技术措施,保证冬季处理效果,提高小城镇低温污水的处理效率。

4、人工湿地的前景展望

人工湿地系统,在污水的修复方面具有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是一项低能耗、低投资、低运行费用、氮、磷去除率高的治理工程技术从而得到公众的普遍接受益。因此,深入人工湿地当前以及今后的研究将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深入研究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机理,建立合理的动力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和实地试验;(2)提高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效果,包括对植物类型、基质类型的优势组合,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等;(3)加强人工湿地对工业废水处理的研究,扩大人工湿地的应用范围;(4)加强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实例分析,对其应用成果进行推广和学习。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低能耗、高效与自然界和谐等特点,已逐渐成为污水处理中的热点。我们应该充分应用这一技术,大力发展人工湿地技术,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奎,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7,27(8).

[2]梁威,胡洪营人工湿地净化污水过程中的生物作用.中国给水排水,2003,19(10).

[3]黄朝君.人工湿地技术在中国水处理领域的应用[J].江西科学,2006,24(6).

湿地的作用篇10

关键词: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当前具有的湿地面积总共为5360万平方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5.58%,其中已经有2340万平方公顷的湿地已经得到了有效保护。湿地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被称之为地球之肾,其对于保证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难以忽视的综合作用。近年来对于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国家也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但是湿地保护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截至目前为止,多种问题的叠加和交织,使得本身就极为脆弱的湿地保护变得愈加艰难。

一、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现状及凸显的问题

(一)湿地管理立法滞后

当前来说,我国关于湿地保护的立法存在极为严重的滞后性,在全球公认的森林、海洋以及湿地等三大生态系统中,仅剩湿地保护尚未形成专有的国家法律体系。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但是由于该公约仅仅属于原则性的条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必须由各缔约国对相关法规进行细化,从而保证其形成更强的可操作性。根据我国当前关于湿地保护的法律体系可以发现立法主要从湿地水、土壤以及生物等资源要素为基础出发,但并未涉及到湿地生态功能保护。

(二)湿地管理职责不明确

根据湿地管理体制分析,因为其具有湿地生态特点和自然属性的复杂性,在全球范围内对于湿地管理难度远超过其他生态系统,其作为水陆过渡地带,同时包含陆生、水生以及两栖动物,其在管理划分中分别由林业和农业部门负责。林业部门在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以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功能为主要目标,常常会与其他以资源利用和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其他部门产生冲突。

二、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建议

(一)实施分级管理与所有权制度

在湿地类别划分过程中主要按照其自身的重要程度进行,主要包括国家重要湿地、地方重要湿地以及一般湿地。在此过程中应当按照统一标准由各地完成湿地的认定,进而确定湿地名录和面积以及范围,最终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逐渐划清楚全民和集体之间的湿地界限,明确全民和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湿地资源清单和空间范畴。而中央政府应当对大江、大河以及大湖和跨境河流、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草原以及海域滩涂直接行使所有权,根据专家的深入研究得出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标准,对于所有湿地中的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湿地公园应当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最终由中央政府形成《生态功能重要湿地名录》。

(二)完善湿地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湿地管理机制中日常管理极为混乱,体系构建不健全,尚未形成统筹规划,进而使得日常工作的基本效率大大降低。在当前的工作过程中必须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领导作用,并按照“职责清晰、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守土有责”的基本工作思路,形成多级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明确湿地管理的基本职责,不断细化规定,并在政策措施、力量投入以及人员调配等方面加大刚性约束,将中央的多种要求落实到具体制度建设和管理方面,避免政策落实效果不断降低的现象发生,从而实现湿地保护管理的统一协调。

(三)建立湿地生态红线制度

为了避免我国湿地面积的减少,必须严格按照对湿地进行科学划分,并分别开展保护、利用和动态管控等基本原则,加强对于湿地生态红线的规划研究,进一步明确湿地生态空间的征用管理制度,对湿地系统退化的基本趋势形成有效限制。对于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以及国家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征用应当予以禁止,从而形成重要湿地开发利用的预警体系。对于其他湿地的征用则应当施行占补平衡机制,对于湿地开发强度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按照先补后占或者多补少占的原则开展湿地开发利用工作。

(四)建立湿地退化修复制度

对于退化湿地应当进行必要的生态评估,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促使其恢复到湿地的自然状态。通过河湖水系连通,湿地植被恢复以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等多种方式,避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不断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对于湿地面积的扩大应当由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湿地被侵占的情况进行准确排查,并通过退耕还湿和退养还滩以及排水退化湿地等方式,恢复原有湿地,从而实现湿地面积的扩大。在该项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在水源、用地、管护、移民安置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安排,进而为湿地面积扩大提供机会。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和民生改善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民意的成绩,其已经为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大量经验,而通过生态补偿体系的不断健全,科学指导湿地内产业的不断发展,寻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活动,实现湿地保护管理重视度和参与度的全面提供,最终实现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基本信心。

[参考文献]

[1]郑震.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N].人民日报,201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