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十篇

时间:2023-03-15 08:10:37

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篇1

我们在过去半年做了3个重要决策:第一,将中概股私有化套利的标的全部清仓了;第二,退出了对美股的投资,聚焦于港股;第三,退出了对小市值公司的投资。目前,我们投资组合上的标的国内合格投资者通过港股通都可以买到。退出中概股私有化套利和小市值公司的原因之前讲过,至于聚集于港股,原因也有两个:一,香港市场在沪港通和深港通开通之后,处于大变化之中。一方面两个市场本身存在估值差,即香港估值比大陆这边更低;另一方面,香港市场本身的估值体系也受到大陆资金的影响而处于变化之中。二,专栏的读者都是大陆人,聚焦于读者可能参与其中的投资机会,当然会使专栏更有价值。

回顾这半年,我们有收获,也有失误。失误体现在我们过早卖出一些公司,这包括达力集团(29.HK)、融中国(1918.HK)和部分的龙光地产(3380.HK),其中达力集团是因为我们策略调整,即前面所说的退出小市值公司。融创中国则是因为我们对于它投资乐视一直存有疑虑,就在写作本专栏时,乐视的资金链危机正在发酵,使得融创中国股价大幅回调,但仍然比我们卖出的价格高出约70%。部分退出龙光地产是因为我们对政府出台严厉的商住房调控措施的担忧,龙光地产在深圳也有不少商住公寓项目,虽然公司已经提前拿到了预售证,但如果深圳也出台像上海一样的商住房政策,那对龙光的影响也不会小,因为上海甚至要求已经卖出但没有交付的商业公寓也改变为不宜家庭居住的商业办公楼。

收获则来自于我们的一些判断渐渐得到市场认同,比如我们布局房地产行业、财险保险行业、汽车行业等,都有不错的表现,当然最终体现在业绩上就是这半年我们的投资组合取得了28.1%的正收益。要知道过去这半年,大家普遍的反应是涨指数但不赚钱的市场。具体来说,在我们对比的期间(2017年1月9日至7月7日),恒生指数涨了12.3%,沪深300指数8.7%。

回顾与展望篇2

2003科技大事回顾与展望“猎兔犬”2号与“火星快车”通讯示意图编者的话  2003年是世界科技界不平静的一年:“哥伦比亚”号不幸失事,非典病毒让人类意识到自身的局限,能源危机席卷全球,电脑病毒和垃圾邮件的泛滥为虚拟世界增加了不安全的因素。  科技的进步就是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一年里,航天航空、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能源技术四大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中国首次实现载人航天梦想,科学家成功研发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芯片,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完成,新型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取得重大突破。  2004年,人类又将取得哪些新的科技成果,哪些难题有望得以解决?本报特邀科技领域专家,在回顾一年来大事的同时,展望科技界前景。  “机遇”号探矿,“勇气”号找水,“猎兔犬”寻找生命痕迹  明年,揭开更多火星秘密(科技年终评点之航天航空篇)  庞之浩  2003年是人类飞行100周年。百年来,冲破地心引力的束缚,向遥远的太空探索既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也是充满危险的征程。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途中解体,7名宇航员蒙难,给世界航天业投下了厚重的阴影。8月22日,巴西VLS型运载火箭在发射前的最后检修测试过程中爆炸,20多人付出了生命,2  颗科研卫星被毁,发射平台倒塌。11月29日,日本H2A运载火箭起飞后出现故障,地面控制中心被迫发出自毁指令,价值数亿美元的运载火箭及两颗侦察卫星在数分钟内香销玉殒。  中国成功发射“一船六星”  灾难和失败无法阻止人类探索宇宙的决心。就在“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的第二天,俄罗斯“进步M—47”飞船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并在两天后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4月26日,俄罗斯“联盟TMA—2”载人飞船将两名宇航员送上太空,完成了“哥伦比亚”号失事以来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10月18日,“联盟TMA—3”载人飞船又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了第八长期考察组的两名成员和一名短期考察员。  今年,日本和巴西都试验了自己的运载火箭。韩国建设了独立的航天发射基地。印度、尼日利亚等也借助别国的火箭把自己的卫星送入轨道。日本、印度等国都在为研制新型载人航天器作技术准备,甚至计划探测月球和火星。“哥伦比亚”号的意外失事,使美国加快了研制轨道空天飞机的进度。在经历了20多年的研发和多次推迟之后,价值7亿美元的美国空间红外望远镜也在8月25日由火箭带入太空,它发回的观测结果将为了解宇宙中生命的形成提供新的线索。  今年对于中国航空航天业来说更是标志性的一年。10月16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21小时23分之后返回地面,在世界航天史上写下了辉煌的新篇章。12月30日,中国又把“双星计划”中的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2003年成为中国发射卫星最多的一年,成功发射了6颗卫星,向世人表明,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依靠自主创新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火星探索成为热点  2003年,火星到地球的距离是近6万年来最近的,火星探测在这一年里成为航天领域的热点。  目前,美国“火星环球勘测者”号和“奥德赛”号探测器仍在火星轨道工作。6月2日,欧洲航天局成功发射“火星快车”探测器,该探测器由1个方形轨道器和1个名叫“猎兔犬”2号的着陆器组成,拉开了新一轮火星探测的热潮。6月10日,载有美国“勇气”号火星车的飞行器发射升空。7月7日,“机遇”号火星车又成功升空。美国宇航局助理局长韦勒说,这是有史以来人类对另外一颗行星发起的最密集的探测行动。  按原定计划,“猎兔犬”2号应于12月25日进入火星大气层,并借助降落伞和气囊垫的缓冲降落于火星表面,它的使命是寻找  火星上生命的痕迹。预计“勇气”号将于美国东部时间2004年1月3日晚到达火星表面,而“机遇”号也会在明年初到达。“机遇”号着陆后将对火星矿物质进行勘察,以证实火星形成早期曾存有高温热水的设想;“勇气”号则用于对火星水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  人类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火星素有“航天器坟场”之称。40多年来各国筹划了30多次火星探测,20多次以失败告终。12月9日,日本宣布,由于主发动机停止工作,“希望”号火星探测器无法进入预定轨道,探索火星的使命就此终结。而欧洲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猎兔犬”2号在登陆后一直保持沉默,科学家29日说,这个全球关注的探测器有可能落入火星火山口。很多科学家仍存一线希望,欧洲航天局一位负责人称:“在这场游戏中我们尚未打完手中所有的牌。我们希望,淘气的小猎免犬能够对妈妈的呼唤作出回应。”  到目前为止,在所有被探索和研究的星球中,火星是最适合人类移居的地方。明年,探测器将为人类揭开更多火星的秘密。  (作者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芯片尺寸越来越小通信网络更新换代  信息技术产业将飞速发展(科技年终评点之信息技术篇)  沙踪  2003年,信息技术产业获得巨大发展。在这一年里,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已经从130纳米进一步缩小到90纳米,65纳米的芯片也即将面世;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芯片成为新亮点,日本和美国开发出化验肝功能和修补大脑内海马部位的芯片,为患者带来福音;通信领域,第三代移动通信已进入应用阶段,第四代移动通信正在开发;我国继美国、日本之后,迈入能够生产10万亿次以上巨型计算机的国家行列。在今后几年,信息产业和技术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微电子技术:冲破摩尔定律  1965年,戈登·摩尔根据经验预言,硅晶元每平方英寸所能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12个月将增加一倍。这一预言被称为“摩尔定律”。多年来,微电子基本上按照“摩尔定律”发展。  未来,集成电路继续向“芯片尺寸更小、晶元尺寸更大、功耗更低”的方向发展,12英寸晶元和90纳米芯片将投入批量生产。硅材料的物理极限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限制:芯片的特征尺寸已经远远小于光波的波长,光刻技术已经不能使用;一块芯片上集成愈来愈多的晶体管,散热也成为严重的问题;由于导线愈来愈小,已不能足够快地传输信号。科学家正在积极寻找新的替代材料和替代技术,推动芯片向更高水平发展。预计摩尔定律还将继续一段时间,但是也许已经到了不再按它发展的时候。  网格技术:整合分散资源  网格技术进一步完善,将充分整合分散在各地的计算机资源,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及时天气预报、地球环境模拟等过去由于运算能力所限而无法解决的难题将迎刃而解。在电子商务、教育、娱乐等领域,网格技术也有广泛的用途。  数字化将最复杂的事物和图像简化为二值码,任何事物只要具有两种可以控制的状态存在,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信息的储存器和运算器。新近国际上发展迅速的传感器网络技术,就是利用许多结构简单,具有信号感知、通信和处理能力的传感器组成网络,达到测量、跟踪的目的。  消费电子:家电功能更多  今年,电脑病毒和垃圾邮件的泛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未来的网络将在速度和安全性方面有很大改进。在不远的将来,电视网、通信网、计算机网将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网络系统,新的网络将更快、更能干、更安全。随着蓝牙技术的普及,近距离(10米左右)的家庭网络成为新的热点。  在近三五年内,随着消费类电子的发展,家电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电视机将具备计算机的大部分功能,上网、购物、打游戏都可以在电视机上进行,电视节目也可由用户自行选择。家用电器将联成家庭网,在办公室、汽车里控制家中的电器设备已经可以实现。  智能化计算:模拟人脑规则  现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很快,但却不怎么聪明:虽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即将超过每秒100万亿次,但是下棋它还是要输给国际象棋大师;一个3岁的小孩,可以迅速认出他的母亲,计算机识别则不那么容易。  这些说明我们现在的计算机的算法存在缺陷,人工神经网络就是要模仿人脑的计算规则,找出一种新的算法,更好地解决图像识别、语言识别等问题。遗传算法、分形几何、智能识别等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门新的智能计算学,它试图发展一些新的算法,更好地模拟人脑的运行机制、社会的发展规律、经济的运行法则。  未来,在某些特定的专业领域,肯定会出现使人类的脑力和体力空前解放的机器助手,这些智能计算机的智商或许比不上一名5岁的儿童,但其专业知识却会超过该领域的专家。  (作者为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环球时报》 2003年12月31日 第二十版

“猎兔犬”2号登陆火星模拟图     

回顾与展望篇3

转眼间,一个学年已经彻彻底底的挥手告别了,惆怅之余,感触也颇深。

的确,在这一年中,经历了好多,体验了好多,也学到了好多。

回想起在初入南实时懵懂青涩的我,充满稚气的脸,揣揣不安的心中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成长的企盼。如今,长大了一岁,人,逐步成长;心,逐步成熟。历练多了,经验多了,心态也变了。毕竟,不是孩子了。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还真是不想长大呢。可是时间,就像顽皮的孩子般,在我们的叹息中,匆匆溜去,挽不回的。

静静想想,初一的生活,获益匪浅。主持人、班长、领操员……一个个不同的职位;校运会、科艺节、读书节……一项项多彩的活动。这一切一切,都为自己曾经期盼已久的初中生活抹上了绚烂的色彩。

科艺节上出色的朗诵;校运会上可贵的奖牌;读书节上精彩的表现……一张张金灿的奖状,印证了我逐步的成长。

老师同学们都很好呢。经过一年的相处,我逐渐与同学打成一片,也敢于向老师质疑了。感谢老师,是他们给了我学习的动力;感谢同学,是他们给了我前进的勇气。

回想起初主持时的紧张,回想起初入校时的恐惧,回想起初来班时的拘谨,回想起曾经的一切,再看看现在,嘴角不禁勾勒起一个满足的微笑。在各式各样的历练中,我,不再是曾经那个胆怯羞涩的曾颖菲了。

一年来,收获颇多,学习方面也是如此。

这学期的英语较上学期而言有明显提高,但还不算稳定。语文作文方面,似乎也找到突破点了。副科上,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在丰收之余,好好的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

近期的学习,有些松懈了,在基本功上面,不够扎实了。面对期末考的失败,在伤心沮丧之余,也是该反省一下近期的状态了。不该错的错了,不该失的分失了,这恐怕是最大的失败吧。所以,当时的我,很沮丧。

但是,记得级长赠过一句名言:“不要总以为站立,因为站立仍有倒下的趋势;不要总以为倒下,因为倒下仍有站立的必然。”是呵,跌倒了,拍拍灰尘,好好反思,像张海迪那样:“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在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这才是成功者的做法呀。

好好努力,争取在初二突破自我,这是我现在最大的目标。在初二这个承上启下的年段里,我是以一个学姐、班长的身份,做好榜样,铺好未来的成功之路,明德乐群,勤思踏实,为初三打下良好契机。

所以,初二,在语文方面,要在保证基础不失分的情况下扩大知识面、博览群书,还要在作文上有新的突破,要有深度、有意境。从初二起,就要学写议论文了,对时事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数学方面,粗心大意的毛病切不可再犯。还要多做题,多思考,多质疑,多拓展。

在英语方面,要多说、多练、多背、多听、多积累,还要掌握语法、答题技巧。另外,作文上也要争取有新突破。

在新增的物理方面,要勤奋学,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课后落实方面也切不可放松。

回顾与展望篇4

>> 回顾与展望:农民工体育消费问题研究 湖南省长株潭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 广东城市农民工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民工体育活动参与现状调查与研究分析 回顾与展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 农民工体育发展现状及展望 组织公正研究:回顾与展望 服务价值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层管理团队研究回顾与展望 内部控制效率研究:回顾与展望 ERP实施绩效研究:回顾与展望 学生投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马兜铃肾病研究回顾与展望 武术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审计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回顾与展望 企业董事网络研究回顾与展望 标点修辞研究回顾与展望 网络反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4-28.

[2]唐有财.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12):102-107.

[3]张佩佩.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农民工体育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1):47-49.

[4]赵伟科.农民工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价值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2(6):85-87.

[5]马春建.对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农业考古,2008(3):141-142.

[6]王晓贞.江苏省新生代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1):69-71.

[7]褚亚娟.江苏省城市农民工群体的体育消费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8(5):56-58.

[8]楚丽娜.新时期农民工体育贫困现象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35-39.

[9]刘巧.长沙市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0]范汝清.河北省城市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特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109-112.

[11]张金梁.排斥与回归: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解读[J].前沿,2012(23):148-150.

[12]刘宏业.农民工体育“荒漠化”的社会致因与脱困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35-38.

[13]文启湘.消费经济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6.

[14]郭玲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的矛盾生成与安全促进[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13-16.

[15]王平.和谐社会进程中我国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3):259-260.

[16]谢恩礼.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影响因素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128-130.

[17]王贤峰.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0(15):49-50.

[18]张学研.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6):4-7.

[19]李萍.苏州市城区部分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0]张艳.农民工的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南京市农民工体育参与情况调研[J].体育与科学,2012(4):81-85.

[21]屈文会.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农民工体育融合的因素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1):55-56.

[22]张文宽.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体育的困境与消解[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5):556.

[23]孙高峰.农民工的体育参与与社会公平[J].体育与科学,2012(6):45-49.

[24]于丽敏.农民工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东莞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5]林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测量与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1):85-89.

[26]张世威.农民工体育利益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9):24-27.

[27]朱寒笑,陈小蓉.关于构建农民工体育参与与健康促进社会支持系统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3):10-18.

[28]陈小蓉,秦毅.对农民工体育权利内涵及实现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4):14-18.

回顾与展望篇5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24日

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许多重大突破和转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可以使我们对我国市场化改革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坚定我们的市场化改革取向,加快改革进程。

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回顾

回顾3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市场化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这一阶段是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开始引入市场的作用,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小岗村农民大包干;建立经济特区;实行联产承包制。

2、市场化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经过第一阶段的试验后,从1984年开始进入全面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企业改革;中共十三大召开。

3、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0年)。以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二、我国市场化改革思考

经过30多年市场化改革,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由贫穷落后发展到繁荣昌盛。

1、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2007年是1978年的67倍多。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6%左右。

2、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突飞猛进。1978年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为1,607亿元,而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07,367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3、农业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改变了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长期供应不足的局面。

4、产业结构显著改变,第三产业取得长足进步。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水平。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5、金融证券事业蓬勃发展,保险业迅速恢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业务量大增。

6、利用外资突破性进展,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

7、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我国市场化改革展望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还有许多课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党的十七大提出,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应该是怎样的,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建议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2、关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七大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怎样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3、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这是一个老问题,但仍然是一个新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4、关于价值和价格的关系。这也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经济学世界难题,也是现在引起人们关注的新问题。价格和价值的关系,特别是生产要素的价格,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5、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讨论,改革开放以来,“共同富裕”尚未实现,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仍值得人们思考。

回顾与展望篇6

关键词:服务导向人力资源;事业单位;服务职能;展望

一、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员工层面,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岗位胜任技能、高效率,且培训的内容相对单一,而服务导向人力资源更加注重员工与客户交际过程中的沟通能力、解决能力以及服务态度,且在培训的方式上也更加注重整体价值的把握以及服务职能的行使,更有利于单位内部文化的建设。这一过程的转变经过了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从传统意义上的专注于某一点转变为专注于全局,从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转变为注重服务效益,为单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得出了相对成熟的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但是其中不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急需解决,其主要表现在:理念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人才配置结构不尽合理、规章制度有缺陷、培训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就对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展望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目前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的阻碍发展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应当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一)树立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单位应当要树立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第一,在日常工作中将服务导向理念及时渗透到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要在此理念的支持下,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并将服务意识渗透和传输给员工,进而逐级打造良好的服务体系,促使单位员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第二,在以服务为导向的理念渗透和传递的过程中,单位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领导需要在与员工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全方位渗透服务理念,让员工感受到并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觉得人民群众需要自己的服务,进而使员工自觉地掌握以服务为导向的观念。这样不仅方便人力资源管理向着服务方向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利于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以服务导向为基础合理配置人才结构

为了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应当要以服务导向为基础合理配置人才结构,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相关人员的服务效果。在实际情况中,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来加强人才结构的配置:第一,本单位的领导班子应当要对现阶段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每个部门的人员配置情况、每个部门不同人员的岗位职责等方面。同时,为了提升人员配置的合理性,还应当要对不同岗位的人员与其岗位的匹配程度进行调查,如果存在不匹配的情况,那么就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来调整岗位,人尽其才,促进人员配置更加合理的发展。第二,在人员配置的过程中,除了要员工与岗位匹配之外,还应当要对发展的需求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增设相关岗位,配置相应的人才,以便能够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特别是类似与医保、社保等服务性质较强的单位来说,更应当要多方面考虑,为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三)以服务为导向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为了促进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应当要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人力资源活动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第一,在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规章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站在“服务至上”的角度来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一方面为员工提供相应的权益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员工自身的满意程度,使其能够对单位有更强的归属感,进而尽心尽责地为群众提供服务。第二,建立奖惩制度,促使服务导向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促进每个人都能够各司其职并尽职尽责,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更好地行使自身的服务职能。

(四)以服务为导向改善培训方式

在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应当要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培训方式,以提升单位的整体服务能力。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及时改善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并在此过程中将服务理念及时融入到其中,让员工接受更加全面的服务。第二,在培训内容的制定方面,单位需要提前了解员工对培训内容和上升空间的期望程度,并对其服务能力、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融入到培训体系中,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培训内容的交流性和互动性,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以服务为导向,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果。

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服务”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为了给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需要各个单位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方面,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要对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解,并站在服务导向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的人员配置、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人力资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震,张雨奇.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39(02):86-101.

[2]罗宁.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9):102-103.

回顾与展望篇7

1.1 回顾:市场运力增长过快,陷入“冰点”

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2012年全球经济仍有3.3%的增长,而全球干散货海运市场却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由于新增运力泛滥,运价已远远低于经营成本,衡量国际干散货海运市场的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2012年12月14日报收于784点,全年日平均为921点,较上年的点下降40%。

自2008年年末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以来,BDI已连续4年下滑,而2012年的低迷时间之长超过以往任何一年,而且至今仍未现任何见底迹象,其中海岬型船、巴拿马型船、超灵便型船平均日租金分别为美元、美元和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51%、45%和31.5%,没有一种船型租金水平高于1万美元。也就是说,所有船型均在大幅亏损之列,而且船型越大亏损越多。受经济严重衰退影响,全球干散货海运公司均在煎熬中度过2012年。日本最大的干散货海运公司日本邮船,由于其核心干散货业务亏损,导致该公司放弃庞大的船队扩张计划。而该公司曾计划将其船队规模从2011年的876艘扩大到2012年的955艘,但现在反而加快执行拆船计划,将其船舶规模削减至855艘。全球最大的干散货船队中国远洋,由于市场低迷,该公司经营将连续两年出现巨亏。航运市场持续较长时间的低迷,正倒逼一些小公司逐渐退出市场,甚至破产。

2012年,国际干散货海运市场陷入全面衰退,运力供需严重失衡是主要因素。克拉克森预测,2012年,全球铁矿石、煤炭、谷物、铝矾土等主要干散货商品海运量为39.4亿t,较上年增长1.8亿t,增速为5%。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2012年对境外铁矿石、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需求依旧较大。2012年1―11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6.7亿t,同比增长8.2%;进口煤炭2.54亿t,同比增长29.7%;进口大豆万t,同比增长11.4%。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增幅上,中国对上述商品的需求水平均处于世界前列,是国际干散货需求的最大“引擎”。尽管国际大宗商品需求小幅增长,但仍抵不过新增运力的增长速度。克拉克森预测,2012年底,全球干散货船将达到6.9亿载重吨,较上年净增万载重吨,增幅为12%。在过去的一年里,运力的增长速度超过需求增速的一倍多,折合成船舶,相当于多增加637艘巴拿马型船,运力的供需增长比高达2.4∶1,运力处于严重过剩状态。

1.2 展望:2013年市场前景

2013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将逐渐从“拼GDP”向重经济质量和效益过渡,对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保持相对平稳。克拉克森预计,2013年全球干散货海运量将增长4%,较2012年回落1个百分点;而运力规模继续保持惯性增长,但由于市场低迷,船舶所有人投放运力积极性大幅下降,新增运力速度明显放缓。克拉克森预计2013年运力规模达到7.4亿载重吨,增速为7%,增速较2012年回落5个百分点。2013年运力的增量再加上庞大的存量,运力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的矛盾还将延续,船舶所有人如不加快老旧船淘汰进度,严控运力规模,那么近一两年国际干散货海运市场低迷将不可避免。

2 班轮运输市场回顾与展望

2.1 回顾:减量保价,集装箱运价逆势上扬

近期,WTO预测,受欧洲经济危机影响,2012年全球贸易或仅增长2.5%,不到前20年均值的一半,而此前该组织预计2012年全球贸易增长3.7%。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集散地,外贸集装箱运输量下滑明显。交通运输部统计,1―9月份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仅增长2.1%,而两大主流航线下滑更为明显,其中,中欧航线下降5.2%,中美航线仅增长1.2%。尽管外贸集装箱量增速大幅放缓,但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运价却逆势回升。2012年,班轮公司的业绩有所改善,有望扭转2011年大幅亏损的局面,其与国际干散货、油船的严重衰退形势相比要好得多。由于主要航线运价有所恢复以及燃油消耗降低、航线网络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最大的班轮公司马士基航运公司(以下简称马士基),第三季度盈利4.98亿美元(2011年同期亏损2.89亿美元),其他一些班轮公司业绩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振。2012年,尽管市场形势复杂多变,集装箱班轮公司经营艰辛,但也有不少公司扭转了大幅亏损趋势,有望迎来小幅盈利,可算是全球航运衰退中的一个亮点。

2012年,集装箱班轮公司的业绩好于预期,其主要动力来自运价的恢复、季节性需求、控制运力等。班轮公司较好地把握市场波动节奏,提价的成功率高于历史上任何一年。

2012年,班轮公司实施了3个主要阶段的运价恢复计划。第一轮涨价在3~4月。由于前期运力过剩、恶性竞争,市场陷入“冰点”,所有班轮公司第一季度均大幅亏损,因此,全行业有业绩修正的强烈需求,行动一致,配合默契。由欧洲航线主导的班轮运价从700美元/TEU飙升至美元/TEU;接着,涨价计划延伸到美洲航线,最后蔓延到所有航线,并获得圆满成功。第二轮涨价因受美国经济有所恢复,美洲航线接过欧洲航线涨价接力棒,主导了5―9月的旺季上升行情,美东航线和美西航线最高时分别较涨价前上升四成和六成。第三轮涨价是年底的收尾行情。班轮公司吸取2011年年底淡季恶性竞争、市场全线崩溃的惨痛教训,纷纷加大运力闲置力度,采用“减量保价”策略,调涨主要航线运价,力求淡季少亏损、不亏损。由于集装箱运输业集中度高,班轮公司有较大的话语权,提价计划较容易实现,但能否巩固,最后仍由市场说了算。尽管调价过程有所反复,但总体仍比较成功。

截至2012年12月14日,上海港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平均为点,较2011年同比上升24.5%,其中:欧洲航线平均运价为美元/TEU,同比上涨56%;美东航线平均运价为美元/FEU,同比上涨13.9%;美西航线平均运价为美元/FEU,同比上涨37.6%。

2.2 展望:2013年市场前景

近期,WTO再次调低2013年全球贸易增长率,由先期预测的5.6%降至4.5%。据劳氏研究机构Lloyd's List Intelligence估计,2013年是集装箱运力高增长期,集装箱船手持订单量将达到顶峰;与此同时,新增运力将达到170万TEU,创历史之最。而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几乎所有订造的1万TEU以上的超大型集装箱船都将于2013年至2014年交付,其中马士基航运公司就有20艘全球规模最大的1.8万TEU型船,逐渐在今后两三年间交付使用。这些“巨无霸”将逐渐投放到欧洲航线上,而从欧洲航线撤下来的万箱级船舶再分布到美洲航线上,该两大主流航线的竞争将更趋激烈。据法国航运咨询机构Alphaliner预计,基于2013年需求增长5%~6%的预期,到2013年年底,全球集装箱运力将多余120万TEU,新船交付延缓、拆船活跃、增长缓慢等因素不会削弱或改变其对运力严重过剩的预测,市场需求必须有超过10%的增长方可消化庞大的多余运力。2013年集装箱运输市场能否保持2012年的运价水平仍面临较大考验。

3 沿海运输市场回顾与展望

3.1 回顾:供需严重失衡,沿海运输业全面亏损

受国内宏观经济下滑、需求减弱以及运力过剩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2012年沿海运输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迷,而且衰退仍在延续。2012年12月30日,上海航运交易所的沿海运价指数报收于点,同比下降9.6%,其中:主流航线秦皇岛至上海航线运价为26.3元/t(最低至24元/t),同比下降32%;秦皇岛至广州航线运价为34.7元/t,同比下降34%。由于货少船多,2012年年初至2月底以及6月至7月期间有不少船舶被闲置,即使6月至8月“迎峰度夏”运输旺季,秦皇岛至上海航线日平均运价也仅为27.6元/t,整个年度除3月份有半个多月时间运行在赢亏成本线以上外,其余时间的运价均处于亏损,甚至是严重亏损状态。由于市场严重衰退,航运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从事沿海航运业的上市公司2012年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这些公司无一不出现亏损,其亏损额从接近1亿元到8亿元不等,亏损幅度为所有上市行业中最大,而且至今尚未有任何改善迹象出现。

2012年对沿海运输市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利好,而利空因素却频频袭来。首先,受经济下滑及进口煤炭大幅增长的双重冲击,内贸煤炭需求萎缩。数据显示,1―11月份,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四省一市火力发电量同比下降2.5%。受价格因素影响,1―11月份,我国进口煤炭2.54亿t,较2011年多进口万t,增幅为29.7%,严重挤压国内煤炭运输市场。需求下滑和进口煤增多,导致前11个月北方港口内贸煤炭发运量较2011年减少,降幅为5.9%。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从事国内沿海运输的万t级以上干散货船共计艘/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3%,4年新增运力超过前30年之总和,运力严重过剩,船队年经化、大型化导致大量运力富余。国际航运市场低迷,使沿海、远洋兼营的船舶出洋受阻,加重了沿海运力过剩情况。

回顾与展望篇8

回顾了广西高校图工委的历史沿革及现状,总结了广西高校图工委与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融合发展对双方的促进作用,并对广西高校图工委的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广西 高校图工委 地方高校图书馆

2010年,国务院批准的《教育中长期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地方性的行业协调组织机构,广西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广西高校图工委),势必需要根据国家战略规划,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及职能,开拓创新,引领广西高校图书馆深化改革,创新服务。

在挑战和机遇面前,对广西高校图工委近3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1.广西高校图工委历史沿革

1981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并陆续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关于成立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通知》等文件Ⅲ。结合文件精神,广西高教主管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卫办于1982年5月成立了“广西高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1985年4月“广西高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改名为“广西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1988年根据全国第三次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精神,“广西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更改为现名“广西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广西高校图工委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秘书处原设在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内,于1991年12月迁到广西教育厅内,与当时成立的广西教育厅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秘书处设在高教处,1995年5月又设在条件装备处。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原隶属于国家教委的全国高校图工委被取消事业单位编制,1999年10月该委员会演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继承原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职能,仍旧简称“图工委”。教育部图工委现是一个虚体的专家咨询机构,由全国遴选的高校图书馆馆长组成,主要发挥协调、咨询、研究和指导作用。根据教育部图工委的调整,2001年10月,广西高校图工委也根据广西的实际进行了相应改革,但其运作模式有别于教育部图工委,为了工作开展的便利性,广西高校图工委仍沿用原来的机构人员构成模式,由广西教育厅主管高等教育的副厅长担任广西高校图工委主任,副主任由部分高校主管图书馆工作的副校长兼任,而秘书长则由图书馆馆长担任。目前广西高校图工委秘书处设在广西大学图书馆。

广西高校图工委是广西教育厅领导下负责管理全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机构。广西高校图工委在业务上接受广西教育厅高教处的监督和指导,负责对广西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宏观指导;协助负责开展广西三大系统图书馆协作和协调工作。

2.广西高校图工委主要工作回顾

为了便于工作的结合和开展,广西高校图工委和广西高教图专委“合署办公”,基本上是“两套牌子,一班人马”。广西高校图工委既不是“行政主管部门”,也不是单纯的“学术团体”,它是由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专门业务指导机构”和“工作委员会”。因此,具有官方和民间双重性质,再结合广西高教图专委的学术性,使得广西高校图工委的一切工作皆能以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为出发点,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行业协调与指导、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馆员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会员发展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得到了广大图书馆员的肯定。广西高校图工委与地方高校图书馆呈现出相互沟通与渗透、共同发展与提高的良好态势。

2.1学术研究与交流

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是学会生机活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广西高校图工委和广西高教图专委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只有以学术研究解决业界的实际问题,才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图书馆学研究与图书馆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此,广西高校图工委历次工作会议往往与广西高教图专委每年一次的全区高校图书馆学术研讨会结合起来召开,以学术推进工作研究(历次会议主题及内容见表1、表2)。借会议召开,聚集全区高校图书馆馆长和工作者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广西高教图专委每两年组织一次学术成果评选活动。广西高校图工委联合湖北、湖南、河南、广东、海南五省高校图工委,联合举办“中南六省高校图书馆学术年会”,适时邀请专家做学术报告以及召开在邕高校图书馆馆长联席会。

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活跃了全区高校图书馆的学术气氛,检阅了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大家的业务水平,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2.2业务培训工作

开展图书馆继续教育是学会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学会提高图书馆专业队伍素质的有力措施之一。1996年以来,广西高校图工委、广西高教图专委都会联合举办“图书馆学、情报学培训班”,面向各高校新进人员开展培训,至今培训人员达500多人。针对现在图书馆电子资源馆藏日益丰富的现状,广西高校图工委联合数据库商定期开展数据库专题培训;联合CASHL管理中心组织“CASHL走人广西”会议,加强CASHL文献传递业务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邀请代根兴、陈传夫、燕今伟、黄如花、黄柏楼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广西讲学。这些业务培训工作的开展,不仅使新进入图书馆工作的馆员对图书馆的一些基本业务工作有了感性认识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在职馆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提高了馆员的业务水平。

2.3积极促进馆际交流与协作,以交流促发展

为了加强与成员馆之间的联系,增进各高校图书馆在业务交流、技术合作和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合作和发展,广西高校图工委、广西高教图专委共同组织馆际交流及协作活动。如:上世纪90年代,组织高校图书馆技术人员自行开发了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并在广西高校中推广应用。此外,广西高校图工委还利用每年广西高校图工委、广西高教图专委联合举办年会的机会,选择一所高校图书馆进行参观;每年举行一届在邕高校图书馆领导联席会议,从2004年起,广西高校图工委每年举办一次广西高校图书馆汽排球比赛,或者文艺汇演。这些活动丰富了广大图书馆员的业余生活和精神追求,也增强了图书馆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

2.4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随着资源共享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广西高校图工委、广西高教图专委注重在协调文献资源采购、数据库建设、馆际文献资源互知互借、网上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牵头组织作用。

(1)建立了“广西高校网络图书馆”。这是2002—2004年教育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网站,实现了馆藏联合目录查询等功能。

(2)组织了《网上报告厅》、《书生之家》、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金图《高校英语资源数据库》、《读秀知识库》、金图原版外文电子图书、EB-SCO、SpringerLink等中外文数据库的团购。

(3)实施了新一代广西高校图书馆馆际借阅证。2006年12月广西高校图工委原则同意实施“广西高校图书馆互借互阅服务办法”,2007年4月开始正式启用新一代广西高校图书馆馆际借阅证,目前已经在南宁、柳州、百色、梧州等多所高校开始流通。这是时隔多年后我区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又一成果,对于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对于提高各高校馆文献利用率,对于扩展图书馆的发展空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签署了广西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管理协议的图书馆已增加到34所。

(4)牵头组织广西高校联合申报CADAL项目二期资源建设单位以及CALIS省中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促进广西高校图书馆参与全国性、区域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建设,以项目带动广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水平。

3广西高校图工委与地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融合发展

3.1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求促进了广西高校图工委职能的完善

(1)图书馆业务的推动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图书馆迎来了发展的有利机遇,办馆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建、扩建一批图书馆馆舍。图书馆的空间和功能都需要做一定的调整,以便满足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表2中可看到,广西高校图工委根据地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求,利用图工委年会组织大家对图书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推进各馆的自动化建设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等多项业务的开展,如:在上世纪90年代,图工委整合各馆技术力量,开发了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书馆自动化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至今还在广西部分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中使用;探讨建立广西高校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并于2002年通过教育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广西高校网络图书馆”网站,并提供联合目录检索功能。2000年以来,广西高校图书馆与全国图书馆事业一样,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高校图书馆的定位从“以馆藏为中心”转变到“以用户为中心”,图书馆的功能和定位又再次发生变化。图工委适时利用年会,从征文主题上(如:学科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图书馆人员管理、RFID等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等)引导广西高校图书馆进行思考和探索。

(2)文献资源联合采购的组织者

通过联合(集团)采购,图书馆可以实现节约经费、共建共享文献资源的目的。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各馆图书购置费中,所购买电子馆藏经费比重越来越大。2003年,广西高校图工委通过争取教育厅专项拨款,成功组织了2003-2007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广西高校联合采购,当时有38所高校受益,而这个中文期刊数据库至今仍是很多小馆购买的唯一一个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此后,广西高校图工委还组织了该数据库2008-2011年,2012-2013年两次联合采购,保持了该数据库在广西使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此外,广西高校图工委还组织了《网上报告厅》、《书生之家》、金图《高校英语资源数据库》、《读秀知识库》、金图原版外文电子图书等中文数据库的团购。由于广西高校图工委自始至终都站在图书馆的立场上与商家对话,在保证图书馆利益的前提下,少花钱多办事,寻求合作共赢,因此,广西政府采购中心对于广西高校图工委组织的每个数据库联合采购通知都给予了认可,允许其作为数据库“单一来源采购”的相关凭据。

(3)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宣传者和协调者

2010年12月,广西高校图工委秘书处所在馆广西大学图书馆获得CALIS三期省中心承建任务,开始面向广西高校图书馆开展CALIS宣传与服务推广工作。但在此之前,广西高校图工委就承担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宣传者和协调者角色。CALIS作为中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保障系统,为了让广西的高校图书馆享受和利用其项目成果,广西高校图工委一直不遗余力地配合CALIS管理中心、CASHL管理中心、CADAL管理中心等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并承担宣传和协调作用,圆满完成了CALIS华南地区中心组织的EBSCO、Springer数据库广西高校联合采购;配合CASHL管理中心、华南地区中心举办了“CASHL走人广西”宣传推广会议;配合CADAL管理中心,组织了“CADAL第11次工作会议“,组织广西13所高校图书馆联合申报CADAL项目二期建设,并完成了馆藏的和方案制定。此外,广西高校图工委还协调好与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系统间的关系,构建广西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4)各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整合协作中心

在CALIS省中心成立以前,广西高校图书馆之间一直缺乏一个全区统一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保障系统。现在,借助CALIS三期的“E读”、联合目录、馆际互借、虚拟参考咨询等项目成果,广西的40多所高校享受到了CALIS的各项服务,并初步建立了全区高校统一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保障系统。广西高校图工委充分发挥CALIS省中心设在广西大学图书馆的有利条件,以资源建设、整合协作中心的高度,对省中心建设方案进行了近期与远景规划,并争取以省中心建设成果为基础,向教育厅申请后续支持,实现广西高校图书馆间更深人、更有效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新局面。

3.2广西高校图工委内在发展需求推动了地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广西高等教育事业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与其他省份有一定的差距,广西高校图书馆事业也因此受影响。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广西地方高校的数量已经有很大增长,目前广西共有各类高等院校76所,其中包括普通本科院校30所(其中独立学院9所)、高职高专40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6所。但是除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一些老牌本科院校实力较强外,其他新升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整体实力偏弱。为了促进区域高校图书馆协调发展,广西高校图工委在其中发挥组织、协调、咨询和指导作用,成效显著。图工委的良性运作,增强了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感、归属感,使高校图书馆在互动中分享经验、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加强合作,激发竞争,为高校图书馆的互相协作、共同繁荣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具体表现如下:

(1)地方高校图书馆得到了有力的宏观指导。

(2)促进了地方政府对高校图书馆扶持的力度。

(3)推动了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

4.广西高校图工委未来工作展望

面对未来,图工委既充满机会也面临挑战,需要在今后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高校图工委作为一个上传下达的机构,要继续推动地方政府更加高效、均衡、协调地发展高校图书馆,缩小重点院校图书馆和普通高校图书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差距。

其次,共建共知共享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这一方面,高校图工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工作应该继续加强。广西高校图工委可以借助CALIS三期建设,统筹规划CALIS服务的“本地化”,使更多地方高校享受到CALIS的服务,同时借助CALIS三期建设,开创广西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新局面,进而构建全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再次,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革命性产品和服务的层出不穷,如巨型数据库、云计算、云服务等,地方高校图书馆应积极适应和利用,高校图工委应增强服务功能,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地方高校图书馆搭建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加强与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联系,为他们了解行业动态、学术进展、远程教育提供便利和学习平台,增强图工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充分发挥咨询专家作用,对高校图书馆领域出现的一些前瞻性问题组织专家进行研讨、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导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穗芬等.青海省高校图工委二十年回顾.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4):15-17,22

2.张树华,张久珍.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回顾与展望篇9

【关键词】 军事领导学 回顾 展望

【作者简介】 蒋少散,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校。

军事领导学是军事科学和领导科学交叉的产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诞生后,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如今已初具规模。回顾总结军事领导学的发展历程,不仅是这一新兴学科前进道路上的必须,也是完善中国特色军事科学体系的客观需要。

一、军事领导学创立的时代背景、实践根据和理论源流

(一)军事领导学的创立

军事领导学是领导科学的重要一脉,其创立与领导科学的创立发展密不可分。在西方,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领导科学的专著开始不断问世,国际性的领导行为学术研讨会也开始陆续举办。与此同时,军队现代化武器装备不断更新,现代侦察、通信、指挥器材被广泛使用,使得战场范围空前扩大,指挥战争的复杂程度空前提高,经验型的军事领导越来越难堪其任。战争实践的新发展催生出军事系统论、军事控制论、军事信息论、军事运筹学等新兴学科。在此基础上,军事领导学也逐步产生并不断发展。美国率先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编写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军事领导的专著、教材和条令,并开始在相关院校开设有关领导科学的课程。

在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又复杂的创新事业,领导者的责任大大加重,领导工作的复杂程度空前提高。1983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领导科学专著《领导科学基础》之后,领导学研究蔚然成风。据《领导科学》杂志1986年12期载,全国已经创办了三种领导科学专业期刊,建立了四个省级领导科学研究会,出版了四十多种领导科学专著,开设领导科学课程的各级党校、管理院校和普通高校已逾四百所。军队内部也兴起了学习研究领导科学的热潮。许多单位先后开办了领导科学讲座班。总参谋部于1985年初举办了师以上干部的新技术革命与领导科学研究班,研究成果由军事译文出版社于同年5月汇集出版。在此基础上,一些研究者开始着手探索中国军事领导学的理论体系。1987年,陈维仁和柴宇球率先将领导学引入到军事领域,编著成《军事领导学》一书,标志着军事领导学的正式诞生。

(二)军事领导学诞生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术研究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军事领导学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和学术背景下诞生的。1978年3月,邓小平在视察军事科学院时指出,要继承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发展我国军事科学。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的这些指示为新时期军事科研规定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也为军事领导学的发展规定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三)军事领导学诞生的实践根据

以为代表的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与国防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军事领导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重新确立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军队建设总方针和总任务。“三化”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编制体制调整、武器装备更新、军队教育训练、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方面面。军队建设在改革中前进,在稳定中发展的过程中,军事领导者们积累了许多新经验,创立军事领导学是总结这些经验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在军队“三化”建设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对军事领导者的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管理等能力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创立军事领导学,也是提高军事领导者的理论水平,迅速增强其军事领导能力的需要。

(四)军事领导学创立的理论源流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军志》、《军政》、《孙子兵法》、《吴子》、《练兵实纪》、《百战奇略》、《资治通鉴》等论兵论战、领军管理的军事理论著作。在西方,有《论军事学术》、《巴隆・蒂埃博回忆录》、《战争艺术》、《大军作战理论》、《战争论》等著作。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中的领导思想构成了无产阶级军队领导理论的基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俄国和欧美都根据新的战争形势,提出了一些适应现代战争的作战方法、领导管理的思想和原则。在我国革命战争时期,在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多次战争,建立了新中国。思想中蕴含着大量的关于夺取政权与巩固政权的革命领导思想、方法与艺术等。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领导的本质、权力与义务的关系、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的思想,这些宝贵思想是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军队、如何建设军队和如何领导军队的理性思考,为发展军事领导学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支持。

二、军事领导学诞生后的理论展开

军事领导学诞生之后,这棵幼苗便逐渐在研究者们的努力下茁壮成长。1988年,李君编著了《军事领导科学概论》。1989年,赵福瑞和阎克贵主编了《现代军事领导学》。1992年,丁士峰、陈克涛和孙小林出版了《军队领导与管理简明教程》。1996年,刘培俊和蒋少散主编了《新时期军队党委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00年,丁士峰主编了《军队领导管理学》。2001年,蒋少散等主编了《现代军事领导方法与艺术多角度透视》。2004年,桂剑国编著《明智的军事领导者》。2004年,蒋少散和尹祖文主编了《军事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研究》。2006年,王忠群和廉京辉主编了《军队领导科学与艺术》等。上述著述大多是从军事领导的构成、军事领导与被领导的相互关系、军事领导活动的过程、军事领导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从而使军事领导学的理论展开和发展清晰地呈现出“由合到分”的特点。

1. 关于军事领导体制

目前大致已经形成的共识有:军事领导体制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联系、发生作用的桥梁和纽带,是领导正常活动的制度保证,是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因素,是规范领导行为的根本机制。我国军事领导体制的演变可以划分为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新的历史时期以及现阶段等六个历史阶段。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军队建设的发展,军事领导体制处在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战争年代,军事领导体制调整的直接目的就是更合理高效地指挥部队作战。建国后,这种调整则是服从和服务于军队“三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调整表现为“‘断’与‘谋’的日趋分离和更加依赖;领导幅度的相对增大、领导层次的大大减缩和指挥系统的高度精干以及‘人――机’系统的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军事领导体制则将向扁平化、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向高度集中统一和高度自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决策、指挥、行政三系统整体结构,将继续保持中国特色,各分系统的内涵将与国际接轨。

2. 关于军事领导者素质

目前大致已经形成的共识有:军事领导者是指在军事活动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军事领导个体应具备优秀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同时还应具备相当的战略头脑、信息意识、系统思想以及创新精神。军事领导集体(或称领导集团、领导群体、领导班子)的素质建立在军事领导个体素质基础之上,但绝不是领导成员素质的简单组合。军事领导集体的素质结构具有整体性、相关性、适应性、目的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应该包括梯形的年龄结构,协调的气质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互补的智能结构。要提高军队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就必须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各级领导班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军队领导个体和集体亟须培养和提高的是“两个能力”: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能力就是接受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就是善于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敢于突破陈规陋习,创造性地开展军事领导工作的能力。这两种能力是实现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式发展,完成军队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3. 关于军事领导方法与艺术

目前大致已经形成的共识有:军事领导要科学判断,透过现象抓本质;要审时度势,果断定下决心;要灵活机动,及时稳妥地做出处置,这就需要高超的领导方法与艺术。基本的军事领导方法包括调查研究、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抓主要矛盾和“弹钢琴”,等等。由于军事工作的特殊性,军事领导方法具有政治性、规范性、权威性、精确性和风险性的特征。集体领导是军事领导最重要的方式,集体领导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即提出的“十六字”原则。在“十六字”原则中,“个别酝酿”环节尤为重要,“个别酝酿”应把握集体性、平等性、规范性和反复性的原则。军事领导艺术是军事领导方法的升华和创造性运用,它包括决策艺术、思维艺术、统筹艺术、沟通艺术、用人艺术、用权艺术和激励艺术等方面。

三、对军事领导学发展的展望

(一)军事领导学的发展必将更加鲜明地体现出交叉综合的趋势

领导学是以社会学科为母体,吸收哲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多种学科的血液而茁壮成长起来的后起之秀。军事领导学是领导学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和运用。从学科属性来看,军事领导学应当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从学科分类来看,军事领导学是领导学的分支和延伸,同时也应当是隶属于军队建设学的次级学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军事领导学是军事科学与领导科学的嫁接与融合。涉猎广泛的军事科学与综合的领导科学一经嫁接,便水融,互相渗透,因而,军事领导学的发展必将更加鲜明地体现出交叉综合的趋势。

一是内容的综合性。一方面,军事领导学是军事科学与领导科学交叉的产物,它明显带有军事科学的印记,同时受到诸如军事指挥学、军事谋略学、军事运筹学、军队管理学、军事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内容的制约;另一方面,军事领导学是领导科学的分支,其实质是以研究人际关系为主要对象的一门学问。面对纷繁复杂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其研究内容必然涉及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相关专业内容。

二是体系的复杂性。一方面,因为作为军事领导学的两个来源的军事科学体系和领导科学体系尚在更新、发展、完善之中,许多重大问题有待于确定;另一方面 ,军事科学和领导科学都在广泛的范围内研究问题,其内涵极其复杂,外延又相当模糊。因此,作为交叉衍生学科的军事领导学,其自身的体系结构必然非常复杂,其外延也必然复杂而模糊。

三是边界的交叉性。军事领导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从学科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它不是只涉及军事科学和领导科学中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层次,某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多层次、多纬度、多头绪,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交叉,并广结成果的学科,因此,军事领导学学科边界具有交叉多维的特点。

(二)军事领导学必将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群

军事领导学虽源于领导科学与军事科学的交叉融合,但其学科体系仍能保持相对独立。一方面,军事领导学和领导学一样,研究的核心是军事领导活动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军事领导学是领导学在军事领域的分支,其研究范围相对稳定,学科体系相对独立。因此,军事领导学的展开与发展,也必将出现体系相对独立、内容广泛融合、学科群各子学科平行发展的态势。比如,通过与哲学理论融合,可以交叉衍生出以研究军事领导内涵、本质和唯物主义辨证领导观为主要任务的军事领导哲学;通过与方法论融合,可以交叉衍生出以研究军事领导活动的原理原则、方法艺术为主要任务的军事领导方法学;通过与心理学融合,可以交叉衍生出以研究军事领导心理为主要任务的军事领导心理学;通过与领导行为、特质理论融合,可以交叉衍生出以研究领导能力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军事领导素质学等等。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军事领导学的展开和发展必将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群,并发展成为军队建设学的二级学科。

参考文献:

[1] 李锐.关于领导科学的断想[J].领导科学,1987,(10).

[2] 王忠群,廉京辉.军队领导科学与艺术[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3] 陈维仁,柴宇球.军事领导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

[4] 闵振范,王保存.构建信息化军队的组织体制[M].北京:出版社,2009.

[5] 李君.军事领导科学概论[M].北京:出版社,2009.

[6] 桂剑国.明智的军事领导者[M].香港:科华图书出版公司,2004.

回顾与展望篇10

关键词:学校文化 研究 历程 回顾 展望

自8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掀起“校园文化”热以来,在整个社会“文化热”的背景下,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学校文化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对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推动学校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校文化的理论研究虽取得不少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仍存在争论,学校文化理论体系尚在建设之中。回顾三十多年来我国学校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于学校文化的实践及其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建立学校文化理论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学校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文化研究的历程

(1)学校文化研究的兴起阶段(1986~1989)。这个阶段学校文化活动及其研究,主要是学校内的学生文化,以学生的闲暇生活为背景,以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

(2)学校文化研究的发展阶段(1990年~1999年)。这个阶段,特别是1990~1996年期限间,大量的有关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的论文见诸于各类报刊,形成学校文化研究的高潮。

(3)学校文化理论开始建构阶段(2000年~)。在前一阶段对学校文化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有一些学者开始考虑建构“学校文化学”的理论体系,试图把学校文化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目前对“学校文化学”的理论体系仍有不少争论,真正的“学校文化学”尚未建立,但这些研究充分显示出对学校文化的理论研究已经步入科学性、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的新阶段。

二、学校文化研究的内容

三十多年来,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及学术界争论的内容,主要有学校文化的概念、特征、结构、功能以及学校文化学的建构等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1)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校园文化”的概念众多不一,但综合论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指学校内的学生文化,主要以学生的闲暇生活为背景,其主要内容是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80年代在大学校园中的校园文化主要是这种意义上的校园文化)。二是把校园文化看作组织文化的一种,即与企业文化等亚文化形态并列的一种组织文化。为了区别两种意义的校园文化,现在大多数人都主张把第二种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称为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只是作为学校文化中的子文化系统。

(2)学校文化的特征。由于对学校文化的界定不同,因此对学校文化的特征也就有不同的表述。尽管对学校文化的特征有多种表述,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即一方面社会总体文化包括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政治经济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生活方式,它们以各种途径方式融合、渗透、制约学校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校文化又将社会文化中对人才的要求、社会观念、政治原则与价值规范体现在自己的文化结构中,通过课堂传授、制度约束、校风、教风、学风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而有别于城市文化的纷繁、乡村文化的单纯和企业文化的功利,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和特征。

(3)学校文化的结构。对学校文化的构成,基于对学校文化的不同认识,有不同的分类。对学校文化结构的不同认识,直接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对于学校文化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对学校文化结构的研究主要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划分:①依据构成学校的各组成部分所承载的文化类型进行划分;②依据文化自身的表现形式所进行的分类。

(4)学校文化的功能。学校文化具有的功能主要有:①示范功能,即学校优秀人物对其他人的示范作用;②导向与凝聚功能,即学校文化氛围影响师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良好的学校精神能够形成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精神风貌;③扬弃与创造功能,即它既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也排斥和抵制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并能通过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④约束与熏陶功能,即它能够使学校每个成员受到必要的约束,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又能通过文化环境氛围对其成员的行为规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⑤平衡与协调功能,即使具有不同个性的人们和具有不同要求的群体组合起来,并求得不断发展的功能。

三、学校文化研究展望

回顾十多年来学校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地探索和努力。

(1)学校文化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仍需继续努力研究和探索。对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不同研究者从自己所属的学科和研究对象出发,对文化的定义提出各自的界说。由此看来,对学校文化定义的不同界说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没有概念,就没有科学研究,就无法确定学校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并依此建立起其它一系列概念。

(2)重视学校文化实践。尽管理论研究方面对学校文化的功能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但从实践层面来看,远未引起大多数学校管理者的充分重视。“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因此不仅要注重学校文化理论的研究,更应重视学校文化的实践,尤其是教育的国际化环境下我国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其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新挑战。没有鲜明个性的学校文化,就很难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就很难面对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

(3)学校文化的研究和实践要重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组织文化理论是由西方传入的,但文化本身具有民族性、继承性等特征。因此我们对学校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必须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有关教育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见解。当今我们强调我们的教育也要与国际接轨,但这种接轨应当是建立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因为只有本土化的东西才是最具有特色的东西,没有本土化作为支撑点,没有特殊的优势,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只有在本土化基础上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在国际交往中学习、借鉴其它国家、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才能真正地实现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张德祥:《试论学校文化的内涵、类型及其功能》,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1期。

[2]刘学国:《浅论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3期。

[3]周焱:《学校文化初探》载《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5]王邦虎著:《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7页。

〔6〕王冀生著:《现代大学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