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对话十篇

时间:2023-03-25 15:47:32

母女对话篇1

2、我对你就说三个字:对她好。

3、我没有其他的奢求,只希望婚姻幸福,一生平安。

4、我把这辈子最最珍贵的女儿交给你了,希望你好好珍惜。

5、我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疼爱我女儿,保护我女儿,不让她受到委屈,祝福你们新婚幸福。

6、希望你们一辈子都幸福快乐,如果有一天你变心了,请不要委屈她,你告诉我,我来把她领回家。

7、第一个亲她的人是我不是你,第一个抱她的人也是我不是你,第一个爱护她的人更是我不是你,但我希望一辈子陪伴她的是人是你不是我。

8、从小到大,她的脸上从来都是笑脸相迎,心中的委屈从来不说,希望在你们以后的生活中,你们能相互理解和包容,让她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心中没有委屈。

9、你看你的新娘,现在满脸的幸福,这是从未看过的笑容,你给他的幸福快乐,希望是一辈子,今天我把她交给你,祝你们你们白头偕老,永永远远幸福快乐。

10、我把女儿交给你,你以后就是我半个儿子,你要知道,以后不管是有什么事情,都要让我们知道,因为父母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希望你们以后幸福美满,早生贵子。

11、希望以后你们能够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扶持,互相敬爱,在外尊敬领导和朋友,在内孝敬父母,不管去多远的城市,常回家看看,要知道父母在一直等着回家,新婚快乐。

12、父母对女婿的忠告感人

13、我的“情人”今天就交给你了,要好好待她。

14、以后她不再只是我的女儿,还是你的妻子,还会是你孩子的母亲,希望你们幸福一辈子。

15、虽然我一直不舍得女儿嫁人,但知道女儿终将会长大,会嫁人,今天她的脸上很幸福,我把她交给你,希望以后你能让她更幸福。

16、从小女儿就是我们的心头肉,不舍得打骂,一直以来她都非常优秀,今天我把她交给你,希望余生以你们能白头到老,幸福永远,祝福你们。

17、以前不舍得女儿嫁人,只因为我不知道谁能带给她真正幸福,如今看到她现在满脸的笑容,我知道,她找到了真爱伴侣,希望以后互敬互爱,永远幸福。

18、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情人,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以前小情人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欢笑,以后我希望她能给你带去无数的快乐,好好待她,不用辜负她,好好爱她。

19、我对你们的期望是一辈子幸福生活,婚姻不是儿戏,以后若是有争吵,希望你们站在对方角度多想,多问,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共建属于你们的幸福家庭,祝你们新婚快乐。

20、男人就要有男人的责任,希望你以后的责任是爱她,呵护她,不要欺骗她,不要欺负她,同时不要每件事都为她考虑,她也需要成长,夫妻之道在于理解和包容,希望你们以后幸福。

母女对话篇2

2、请岳父大人放心,我会好好待**,让她过好日子。

3、我苦寻了二十多年才找到了你们女儿,我会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请你们放心我会照顾好你们女儿的,同样我也会照顾好你们两位老人,像我亲生父母一样对待。

4、我会给她一个温馨的舒心的爱的港湾,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家,不会让她感到有一丝丝的不安全感。这些也是做为一个未来丈夫的责任!虽然未来的这个家起初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不会让她受苦的,哪怕只有一个馒头了,我也会留给她,因为我是她老公。

5、我只有一颗上进的心,我会和她把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发扬广大的,我会争取在三十五岁之前取得在事业上的成功,真正做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为的就是不让你女儿再跟着我受苦了。

6、请爸爸放心。我们一定好好过日子,孝敬你和妈妈,明年你儿媳妇给你生个大胖儿子!

7、今天是我人生中最幸福最重要的时刻,而我最需要感谢的,当然是养育我二十多年的父母了,首先感谢父母的养育和培育之恩,现在我也找到了能够陪伴我走完这一生的伴侣了,你们可以放心的安享晚年,我会尽所有的能力,好好的孝顺你们的;还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岳父岳母,特别感谢你们培育的这么完美的女儿,谢谢你们能放心的把她交给我,我一定会一辈子疼她爱她的,也会和她一起孝顺你们,陪伴你们。

8、在这样重要的时刻,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二十几年含辛茹苦的照顾,让我健康快乐的成长到现在的成家立业,都是因为你们最无私的付出。现在我也找到了属于我人生中的灵魂伴侣,你们可以放心的让我自己接受人生中的每一个磨炼,以后我也依旧会给你们更多的陪伴。希望你们能够健健康快乐的安享晚年生活。

母女对话篇3

《晚安,母亲》是美国现代戏剧作家玛莎诺曼的代表作。该剧1983 年在百老汇上映,即刻轰动全美,随后还获得了包括1983 年普利策戏剧奖在内的多个奖项。该剧剧情非常简单:美国南部乡村的一个傍晚,杰西告诉母亲希尔马她要用父亲的枪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随后的90 分钟里,母女俩就要不要自杀不断争论。杰西努力安排自己自杀后母亲的生活、母亲满怀深情地劝阻女儿,却无法阻止女儿的做法。最终母亲所有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一声刺耳的枪声宣告了杰西的死亡。

一、“合作原则”理论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Grice)认为,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言者和听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循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及其相关准则:数量1. 准则(Quantitymaxim):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但不要超出所需要的信息;2.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 关系准则(Relationmaxim):谈话内容与话题有关;4.方式准则(Manner max原im):传递信息的方式要避免晦涩和歧义;要简练并且井井有条。

二、对《晚安,母亲》的语用分析

《晚安,母亲》这部戏剧围绕杰西自杀前与母亲的对话展开,对话不再是表现出传统意义上的母女关系,而是“母女之间意志的冲突,人类原本最亲密的关系在这里被异化”。杰西和母亲虽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多年,看似两人关系亲密,“由于长久生活在一起,她和她的母亲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她们用很简单的语言就能互相了解。”,然而事实上,母亲和女儿的关系却很疏远,母亲不了解女儿内心的真实想法,更无法理解女儿的感受,女儿也不愿意与母亲有着深入内心的交流,这也意味着无论母亲怎样劝说,最终仍无法改变女儿自杀的决定。

剧情的开始是一个最平常的周末夜晚,母亲等着女儿为她做指甲。女儿杰西却忙着寻找父亲的枪,她寻找了一个中午都没有找到,最后寻求母亲的帮助,母亲则告诉她:我想是在他的一个鞋盒里。女儿一连串的寻问“在哪儿?阁楼哪儿?一直找,哪儿也找不到”,显然表明出女儿的焦急,然而母亲的一句“在一个鞋盒里”的漫不经心的回答违反了数量准则,不仅没有告诉女儿枪的具体位置,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女儿急需枪这一反常现象。表面上是母亲的疏忽,实际上表现出母亲并没有对女儿的生活状况和内心需求给予足够的重视。当母亲终于问及女儿找枪的原因时,女儿的回答与之后的用来自杀的真正目的相比显然是模糊和相反地,这违反了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此时的女儿并没有做好告诉母亲自杀真相的准备,用枪来防身的回答造成了母亲的误解,以为是女儿用枪来保护自己驱赶盗贼。这种误解一直贯穿在对话当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充分体现出长期以来母女之间内心真实交流的缺失。

当母亲得知女儿自杀的真相之后,想尽一切她能想到的方法劝说女儿,争取时间。性格开朗的她尝试着说一些有趣的内容,来缓解紧张的气氛。母亲的朋友艾格尼丝,成了母女讨论的对象。女儿无法相信艾格尼丝烧过八间房子、养了好多鸟的故事,认为母亲在撒谎;而母亲则认为“人们谈论的事不必都非得是真的不可”,这违背了质量准则,母女的交流再次陷入争执当中。性格孤僻的女儿想要了解事实的真相,而活泼开朗善谈的母亲则更加随意,在她眼中不必事事都要刨根问底弄个明白。这样长此以往,女儿不相信母亲的话,母亲也无法了解女儿的想法。在这特殊的最后一晚,母女之间的爱还是将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争吵之后,她们静下心来,女儿开始询问母亲和父亲的关系,母亲是否爱父亲,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真相。这次,母亲懂得了女儿的想法,一个“不”字告诉了女儿婚姻的真相,符合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母女之间才开始有了真正心灵的交流。

随着谈话的继续,杰西也说出心中的感受,丈夫离去、儿子吸毒,她无法在这乏味单调的生活中找到任何生存的意义。然而,当母亲询问原因时,女儿并没有说出真相,而给出了责怪母亲不了解自己的负面回答,这明显违反了质量准则。由于两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即便女儿告诉母亲,母亲也无法理解女儿的感受,这在戏剧的后半部分也得到了证实。

母女对话篇4

    有一位这样的母亲,女儿今年13岁,上初二,聪明漂亮。由于她与丈夫都是学文的,又都是教育工作者,所以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视。女儿5岁时,她就花9000多元为她买了一架钢琴,之后又让她上舞蹈班、外语班什么的。而女儿也比较乖,爱读书,文章写得也不错,小学一年级就有文章见诸报刊,至今已发表了10来篇,小学四年级写了个万把字的武打小说,初一时,一个晚上写完了7000字的言情小说。行家们反映,在某些话题上,女儿写得比母亲还好。女儿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读《红楼梦》,四年级就开始自己上图书馆借些诸如《茶花女》之类的世界名著读,之后是武打言情什么的,至今读的书少说也有200本。

    按说这样的女儿挺让母亲自豪和骄傲的,在小学阶段母亲也确实有这种感觉,可是上了中学后,母亲的烦恼便接踵而至。

    首先是女儿极度厌学。女儿学习习惯不太好,上课基本不专心,作业也是随便应付,数学也一直不太好;而且与所有的孩子一样,女儿对时尚的东西特别能接受,比如明星、上网,比如对电视娱乐节目的偏好,等等,这一切在小学好像不是什么问题,怎么着成绩也还不差,可上中学后一切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其次是极爱撒谎。女儿保管两个存折,那是逢年过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给的压岁钱,一个上面有3000多元钱,一个只1000多元。有一天,母亲突然发现,女儿在存折上取了800元钱,且是一天取的。这还了得?一直以来,母亲对女儿零用钱管得很死,小学是一周1块钱,中学是一天1块钱。按母亲的思维,钱虽少但足够女儿花的了,家里什么都不缺,她要那么多钱干吗?可是现在,女儿一拿就是800元!母亲气坏了,但她知道自己脾气不太好,便叫她爸爸处理此事。结果女儿声泪俱下地告诉父亲,是因为4个同学一起到公园玩,其中两个同学上厕所将包交给她和另一个同学,但走时她们都忘了,结果装有数码相机及随身听的两个包丢了,她只好取点钱赔给同学。

    这件事后,母亲也没太在意,只是将存折收回了事。可没想到大约一个月后,母亲发现钱少的那个存折不见了,问遍家里所有人,都说没拿。女儿尤其反应强烈:“好搞笑,我怎么会拿?”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没办法,只好到银行去挂失。母亲心里隐约有些感觉,便叫女儿一起去。第一次,没带户口本,不行。第二次母女又去。“没有这个名字。”储蓄小姐说。“怎么可能?”母亲执拗地叫人再查,并同时问女儿是否拿了,这个时候说出来,还不晚,妈妈不会怪她,但女儿仍一口咬定没拿。最后多方折腾,终于查出:在两周内取了两次,每次100元。“我不知道啊,不是我取的。”女儿矢口否认。“请银行把那两天的监控录像调出来看看,到底是谁取了钱。”母亲吓唬女儿,在这种情况下,女儿才嗫嚅着说是自己取的。“要那么多钱干吗?”母亲问。“我也不知怎么花掉的。”女儿回答。

    此事不能等闲视之。母亲隐约觉得上次那800元钱还有故事,她决定到女儿所说的丢包同学家里去查清事情的真相。

    好不容易从女儿手上要到那个同学电话。拨通,告之要上她家去与她父母谈话。“阿姨你有什么事,不能跟我说啊?”母亲当然拒绝,执意要与她父母谈话。“母亲不在,父亲才换了新手机,号码不记得了。”盛怒的母亲当然能听出这是在撒谎。当晚,她便决意去那位同学家。临出门,电话来了,是女儿的那个同学。“阿姨你是问数码相机的事啊,你女儿是赔了我400元钱,还赔了另外一个同学300元。这事我们都处理好了,我爸妈都知道。阿姨你就不要来我们家了。”又有100元的漏洞,这下母亲更要去了。

母女对话篇5

她给母亲发了一条信息,“我今天剪了头发,我觉得看起来还不错。如果您不喜欢,请什么都别说。”

塞特尼克今年39岁,她说自己经常会面对母亲不以为然的评价,比如说“现在你丈夫被裁员了,你就应该别太频繁地外出吃饭了”、“桌上放绿色的餐巾可能会更好看”或者“你为什么买这么多玉米?”

她觉得这些评价听上去盛气凌人,经常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这些话也常常在母女间引发争论。母亲她似乎觉得她了解什么是对我最有利的,她并不把我看作一个独立的人。

塞特尼克的母亲桑德拉?扎克现年70岁,是一名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她对此则有不同看法,她说,“我从来不认为我的评价是批评,我认为它们是有用的建议。”

母女关系在女儿十几岁的时候风波不断属于常见现象,但是为什么直到女儿已经长大成人,母女之间还在继续让对方不快呢?

有些母亲永远唠叨不断,毕竟多年来她们一直都是这樣的。她们的唠叨往往出于善意,而且这也是她们引起成年女儿注意的一个方法。当女儿不予理会时,母亲会觉得权威尽失,然后会变本加厉地唠叨。

家庭关系治疗师丽莎?布雷特曼指出,“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批评真正的含义是‘我想你了,你要多打些电话给我。’但是妈妈们不会这么说,因为她们之前已经有过那樣的争论,所以她们会说‘你的唇膏不好看’。”

当然,母子之间也可能会关系紧张,但通常不会像母女关系那樣一点就着。首先,女性比男性更加情绪化;其次,有时候母女之间会互相竞争,在家中和家外均是如此。

对于做女儿的,与母亲说话时,要像一个成年人一樣。

母亲们可能会把不切实际、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一方面她们希望女儿去做自己没能去做的事情,一方面她们又希望女儿像自己一樣;她们既希望女儿尊敬自己,又希望女儿把自己当朋友。

冲突往往始于女儿进入青春期、开始反抗权威时,正常情况下会在她们的青春期至成年期之间爆发。母亲们应当在这一时期放手让女儿成长、让她们自己做决定,但是有些母亲却难以放手。

塞特尼克称,她与母亲的矛盾在她12岁时父亲去世的那一年开始出现,她与宠爱她的父亲一直非常亲近。她回忆说,她感到父亲把她“抛下”留给了母亲。她说,“当时我认为我已经完全长大而且已经什么都懂了,但是母亲却总是让这干那。我心底在想,‘我不需要你’。”

多年来,这母女二人在任何事情上都会争论一番,比如说塞特尼克的裙子是不是太短了、她该不该带上伞等等。时至今日,塞特尼克说她仍然对带伞有抗拒情绪,因为那会让她觉得又在受到母亲的控制。

塞特尼克的母亲则说,她从不认为自己行事专横,特别是如果与她已去世的母亲相比的话。她还记得在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她不愿意吃母亲做的晚饭,第二天吃早饭时发现盘子上仍是昨晚她不愿吃的东西。长大之后,她没有告诉母亲便签下了自己的第一个租房合同,因为她非常害怕母亲不同意。她说,“我确实想不要像我的母亲一樣,但我想那种为了保护而严格控制的观念在我心里已经根深蒂固。”

因此,这种循环仍在延续。塞特尼克说,母亲曾连续三个星期几乎每天都打电话给她,就是为了确认她是否已经安排乳腺X线检查。扎克承认自己对女儿唠叨,但那是因为事情重要,而且她不喜欢把这称为“控制”。她说,“应当说我是在提供指导。”

塞特尼克说母亲的做法让人恼火。有一次她在与母亲争吵之后怒气冲冲离开了家(后来她在街区转了转平息心情后便回家了)。她说,“这种冲突让我筋疲力尽,我是一个成年人,我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为什么我们总是因为这种事情吵架?”

母亲与成年女儿之间经常会刺痛各自的神经,母亲可能会把女儿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或者害怕放手,而女儿们通常并不情愿,往往想要划定界限。

母女关系的修复也有其特殊的困难。与大多数婚姻的情况不同,母女之间的权力存在巨大差距,母亲是首要的权威人物而且一直都是。母亲和女儿都容易因为自己对待对方的态度感到内疚。

几年前,塞特尼克让母亲和她一起接受治疗并参加了一个为时三小时、名为“抚平母亲的创伤”的讨论会。虽然她的母亲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创伤”,还是同意了参加讨论会,因为女儿显然很看重这件事。在参加讨论会和接受治疗的期间,塞特尼克谈论了与母亲之间的问题,扎克则谈论了与她自己母亲的问题。塞特尼克说,“那种体验棒极了。”

通过接受母女关系治疗和独立工作,塞特尼克说她学会了如何反抗母亲——但是是以一种平静的方式。

几点建议

下文提供了一些母女间如何改善关系的意见:

——对于做女儿的,与母亲说话时,要像一个成年人一樣。要提醒自己你已经不是10岁,不会总是麻烦不断了,同时也要提醒你的母亲这一点。(比如说“你总是觉得我会迟到,真有意思,我从1974年以来就没有迟到过了。”)要听出母亲的话语所表达的真正的意思,不要凭以往的经历选择性地听。

——告诉母亲你的做事方式,向她解释如果有需要你会征求她的建议。

——不要对母亲撒谎,这会让你们之间产生隔阂,而且她总是会发现的。要记得,妈妈们的后脑勺可是都长了眼睛的。

——对于身为母亲的,要问女儿“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吗?”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知道女儿的需要。梅耶博士说,“询问是母亲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它体现了对女儿作为一名成年人的信任。”

——告诉女儿你自己的母亲是怎樣一个人,与她分享你的母亲是如何对待你的、你的感受又是如何。梅耶博士说,“她们会觉得这些事情听上去非常有意思。”

——自问“我们到底是在为什么事情争吵?”你的女儿是否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是因为女儿从不打电话给你而生气吗?要讨论真正的问题出自哪里。

——审视你对问题的责任。你是被动还是主动?反应过度还是逃避责任?要承担起责任。

——解释你为什么生气,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不把不良情绪带出门就更好了。布雷特曼博士说,“你可以在外出的途中提出来。”

——愿意示弱,比如说些“紧张关系让我很难过”,“我想你”之类的话。

母女对话篇6

小时侯,由于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只读了三年小学的母亲,是个开明、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农村女子。正因为她,虽然小时侯家里经济拮据,但我们兄妹三人都没有辍学,并考上了大学,这在十几年前的农村是很罕见的。所以,我对母亲总有说不出的敬佩和感激。

当自己做了母亲后,除了对母亲当时为我们兄妹三个操劳的辛苦更有体会外,我发现母亲有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母亲说,这也是她当年用在我们兄妹身上的。

念“小人书”给婴儿听

女儿出生后,母亲从乡下赶来帮我照顾女儿。她的行李里,除了大包小包的棉布尿布(母亲坚决反对用尿不湿,认为那是给不负责任的懒妈妈设计的,而不是给婴儿设计的),竟有一小包小人书!天哪,那都是我们小时候看的。这些小人书陪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那时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坐在小板凳上看小人书了。不知不觉中,上一年级时,拿到课本发现,没几个字不认识。后来,我们长大后,母亲就将这些小人书保存起来,等哥哥姐姐的孩子出生后,拿出来给他们看,小家伙们一边看一边破坏。这次带来的就是其中幸存的几本。

我笑着对母亲说:“孩子才多大呀,就能看这个?”母亲说:“别小看了孩子的能力,她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看的。你小时候一哭,我就给你看小人书,你就立马不哭了呢。”

虽然当时女儿才几个月,我还是听母亲的话,每天花半小时举着小人书念给她听。小家伙这时特别专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小人书,还不时兴奋地“啊、啊”叫着,似乎想表达什么。当女儿哭时,只要我翻开小人书举给她看,她就停止了哭,神情专注起来。后来,女儿会坐、会走了,只要看到有字的东西,她就要拿来瞧一瞧,一本正经地念念有词,那小大人样常逗得我们大笑不已。

对宝宝说一不二

母亲是个说话算话的人,她最常说的就是人要讲信用。她对我的女儿也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记得有一次,2岁的女儿不听话,我没办法,就哄她说:如果听话,周末就带她去见外婆。女儿和外婆感情很深,一听就不闹了。结果周六,我恰好感冒不想动,可女儿还记着,一早就很自觉地爬起来问我:“妈妈,啥时去外婆家?”虽然回母亲那里只要6小时的车程,可我身体不舒服实在不想动,便哄女儿下周再去,女儿失望地嘟着嘴。

那天母亲正巧打电话过来,我顺便说了这件事,母亲一听急了,说:“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孩子可不是用来耍着玩的。这样吧,你身体不舒服,我这就过去。”

那时正是农忙季节,母亲根本是走不开的。但母亲为了让女儿见到她,还是扔下农活来了。女儿一见到外婆,惊喜万分地大叫,还不忘对我说:“妈妈,你真好,让外婆来了。”

接着,母亲还说起了大哥的孩子不太喜欢我的原因。她说她曾悄悄问过那小家伙,他忸怩半天说:“小姑姑答应给我买机关枪,说了几年也没买,说话不算数。”母亲本不打算告诉我,现在看我又要故伎重演,才以此提醒我:不要老给孩子开空头支票,不然孩子会不信任我,甚至还会学我的样子轻诺寡信。

让宝宝在自主中学会珍惜

女儿刚上幼儿园时,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好吃的,回来就跟我要,不给就耍赖。每次,我都坚持不买,因为我觉得这会让女儿的虚荣心膨胀。可不给她买吧,我又想不出好办法来对付她。

无奈之下,我又向母亲讨教高招。母亲说,还记得小时侯我怎么给你们买东西的吗?怎么不记得,那时我们兄妹三个,母亲不是更难对付?可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从没有耍赖向母亲要过什么东西。母亲每次带我们赶集,总会提前给我们每人一点钱,让我们自己做主买东西。花不完存起来,花完了就不能再跟母亲要。当时我是花得最省的,常常赶一次集,只舍得买一颗糖吃,剩下的几分或几毛钱就让母亲帮我用手绢包好藏起来。

母女对话篇7

当自己做了母亲后,除了对母亲当时为我们兄妹三个操劳的辛苦更有体会外,我发现母亲有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母亲说,这也是她当年用在我们兄妹身上的。

念“小人书”给婴儿听

女儿出生后,母亲从乡下赶来帮我照顾女儿。她的行李里,除了大包小包的棉布尿布(母亲坚决反对用尿不湿,认为那是给不负责任的懒妈妈设计的,而不是给婴儿设计的),竟有一小包小人书!天哪,那都是我们小时候看的。这些小人书陪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那时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坐在小板凳上看小人书了。不知不觉中,上一年级时,拿到课本发现,没几个字不认识。后来,我们长大后,母亲就将这些小人书保存起来,等哥哥姐姐的孩子出生后,拿出来给他们看,小家伙们一边看一边破坏。这次带来的就是其中幸存的几本。

我笑着对母亲说:“孩子才多大呀,就能看这个?”母亲说:“别小看了孩子的能力,她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看的。你小时候一哭,我就给你看小人书,你就立马不哭了呢。”

虽然当时女儿才几个月,我还是听母亲的话,每天花半小时举着小人书念给她听。小家伙这时特别专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小人书,还不时兴奋地“啊、啊”叫着,似乎想表达什么。当女儿哭时,只要我翻开小人书举给她看,她就停止了哭,神情专注起来。后来,女儿会坐、会走了,只要看到有字的东西,她就要拿来瞧一瞧,一本正经地念念有词,那小大人样常逗得我们大笑不已。

对宝宝说一不二

母亲是个说话算话的人,她最常说的就是人要讲信用。她对我的女儿也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记得有一次,2岁的女儿不听话,我没办法,就哄她说:如果听话,周末就带她去见外婆。女儿和外婆感情很深,一听就不闹了。结果周六,我恰好感冒不想动,可女儿还记着,一早就很自觉地爬起来问我:“妈妈,啥时去外婆家?”虽然回母亲那里只要6小时的车程,可我身体不舒服实在不想动,便哄女儿下周再去,女儿失望地嘟着嘴。

那天母亲正巧打电话过来,我顺便说了这件事,母亲一听急了,说:“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孩子可不是用来耍着玩的。这样吧,你身体不舒服,我这就过去。”

那时正是农忙季节,母亲根本是走不开的。但母亲为了让女儿见到她,还是扔下农活来了。女儿一见到外婆,惊喜万分地大叫,还不忘对我说:“妈妈,你真好,让外婆来了。”

接着,母亲还说起了大哥的孩子不太喜欢我的原因。她说她曾悄悄问过那小家伙,他忸怩半天说:“小姑姑答应给我买机关枪,说了几年也没买,说话不算数。”母亲本不打算告诉我,现在看我又要故伎重演,才以此提醒我:不要老给孩子开空头支票,不然孩子会不信任我,甚至还会学我的样子轻诺寡信。

让宝宝在自主中学会珍惜

女儿刚上幼儿园时,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好吃的,回来就跟我要,不给就耍赖。每次,我都坚持不买,因为我觉得这会让女儿的虚荣心膨胀。可不给她买吧,我又想不出好办法来对付她。

无奈之下,我又向母亲讨教高招。母亲说,还记得小时侯我怎么给你们买东西的吗?怎么不记得,那时我们兄妹三个,母亲不是更难对付?可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从没有耍赖向母亲要过什么东西。母亲每次带我们赶集,总会提前给我们每人一点钱,让我们自己做主买东西。花不完存起来,花完了就不能再跟母亲要。当时我是花得最省的,常常赶一次集,只舍得买一颗糖吃,剩下的几分或几毛钱就让母亲帮我用手绢包好藏起来。

母女对话篇8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女大学生身上。初人大学时,父亲为她办了一张银行借记卡,并存入一学期所需要的全部费用。远行的前夜,父亲特意告诉她卡的密码,并告诫这个密码要铭刻在心,万勿随处乱记,否则,密码被人知道就不安全了。

女孩当时意气风发,对未来满怀憧憬,对父亲的话并未在意。到了学校,要缴6000元的学费,把卡插入自动提款机,可怎么也想不起了密码。无奈,她只好打电话问父亲,父亲耐心地将密码重复几遍。为了便于记忆,父亲又提示说:“这密码是你妈妈的生日,你可要记住哦!”过了一段时间,女孩又要取钱,却又想不起密码了。知道这组数字是妈妈的生日,女孩不好意思再问爸爸,更不好问妈妈,钱自然无法取出,她只能向同学借些钱花。

暑假回家,父亲问她钱花得如何,女孩哭了。知道原委,父亲没有责怪反而安慰她说没有关系。女孩却有点生气,问父亲为什么不把密码设成她的生日。父亲说:“不设置成你的,是为了保护你。”他解释说:“通常,人们会将银行卡和身份证装在一起,这样,如果两样东西同时被盗,后果不堪设想。”暑假结束,女孩回学校,从此她记住了母亲的生日。在母亲生日的时候,女孩还专门给母亲寄了一张漂亮的贺卡,收到卡后父母很是安慰。

不久,家乡传来噩耗: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同时遇难。晴天霹雳!女孩疯一样赶回家,昏倒在父母的遗体前。在众多亲友的帮助下,女孩安葬了父母。整理父母遗物时,她发现了一张储蓄卡。女孩潸然泪下,父母曾经告诉过她,家里还有一张卡,存着她4年大学生活的全部费用。女孩知道,这是父母多年的血汗钱。

拿着卡回到学校,女孩日日以泪洗面。虽然很思念很悲伤,可是日子还要天天过。在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帮助下,她渐渐恢复了过来。女孩自己卡上的钱已经用完,她拿出了父母遗留下的卡去取钱。

在自动提款机上,她先输入母亲的生日,屏幕显示:错!再输入父亲的生日,还是显示错。她急忙将卡抽出,心中焦虑:卡上会用什么数字做密码呢?离家之前女孩曾经找遍父母的遗物,却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密码的信息。

她再度把卡插入,下意识地输入自己的生日数字。屏幕立即显示:请输入取款金额。

女孩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父母使用的储蓄卡用的密码肯定是他们最容易记忆的数字,也是他们最疼爱珍惜的数字,这点做女儿的怎么没有想到呢?

取完钱,女孩修改了密码,她输入的数字是父母的忌日。

这是一个最不应该忘记的数字。

摘自《做人与处世》07.1期

母亲的最后一吻

欣 然

大学毕业后,我带着相处了3年的男友回家见父母。父母看到男友长得挺帅气,而且说话也十分得体,都表示十分满意。可是当母亲知道男友来自一个偏远山村时,她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望着母亲骤变的脸,我知道我最害怕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我送走男友后,一进门母亲的一句话便扔了过来:“你别想跟他!”我有些不服,回了母亲一句:“他怎么了,你凭什么瞧不起他?”母亲大概没想到在她眼中一直是乖乖女的我居然敢顶撞她,立刻对我吼道:“怎么了,翅膀硬了是不是?跟着一个穷小子,哪会有什么好日子过?”这一句话也激起了我心中的怒火,我正要发作,这时一直在旁未说话的父亲咳嗽了两声,我看了看父亲,他示意我不要激动。我马上明白了过来:母亲心脏不好不能受太大的刺激。我无奈地坐到沙发上,母亲见我没再顶撞她,也坐到我的旁边,语气也缓和了下来:“欣儿,妈是为你好,嫁给他你是不会有幸福的。”我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对着一个势利的母亲,我还能说些什么?后来男友来找过我许多次,都被母亲以各种借口拒之门外。我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思,更怕背上不孝的罪名。男友渐渐也知道我们之间是不可能的了,便与我就这样分手了。一年后,我顺着母亲的意愿嫁给张涛。

我和张涛之间没有多少感情可言,婚后的生活一直平平淡淡。可是到后来我发现我们的性格极其不合,我们开始为一些小事情争吵,吵后便彼此冷战。直到那一次,当他在抽屉里发现了我珍藏的男友写给我的情书时,我们之间的火山终于爆发了。他动手打我,还不停地骂我,顷刻间我对他的种种不满也通通涌了出来,最后我提出离婚,他也毫不犹豫地在上面签了字。

这次失败的婚姻让我承受了莫大的痛苦,而我把这一切都归昝于母亲身上,要不是她当初的决绝,我也不会有如此的痛苦。我开始怨恨母亲,可我不敢对她发泄,她毕竟是我的生身母亲。于是,我只好选择离开。几个月后,我带着满腔的怨恨,只身一人去美国念书。在异国的日子里,我试着学会忘记,可是我做不到。偶尔打电话回去,一听是母亲的声音我便不说话,母亲也明白,会马上把话筒递给父亲,而后来母亲也没有再接我的电话。父亲也曾多次叫我回去,而我依然无动于衷。3年后的一天,父亲急急地打来电话,他的声音有些颤抖:“欣儿,你回来吧,你妈快不行了。”我的心猛地一颤,我从未见父亲如此紧张过,父亲见我不说话,又接着说道:“欣儿,你也知道,你妈不是有意的。这些年来,她一直在责备自己,怪自己当初不该拆散你们而断送了你的幸福……”我快速地挂断电话,泪水决堤而出。我没再犹豫,匆匆准备好一切急急地赶了回去。

母女对话篇9

说话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值得推敲的艺术,尤其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说话的好与坏关系交往的功效。而揣测对方心理,把话说到别人的心里去,是说话得体、动听从而达到成功交往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可称典范。下面仅就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段话加以说明。

王熙凤初见黛玉,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王熙凤是贾府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她的权势多半是来源于贾母的宠信,所以熙凤行事说话时时刻刻都依据贾母的爱憎好恶,揣测其心理。初见贾母的外孙女黛玉,便恭维她是天下最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似乎是在说她从未见识过,而周旋于贾府上下人中,又是名门之女的王熙凤不是没有见过世面,为什么对黛玉如此夸奖呢?我们知道:是贾母一再致意要把自己惟一的女儿的孩子黛玉接进贾府的,承受失女之痛的贾母自然会把对女儿的感情转移到外孙女的身上,心肝儿肉地疼爱。听到有人这么夸奖外孙女,贾母定是欢喜,尽管这话已恭维到令人肉麻的地步,但又有谁能拒绝呢!接着,熙凤又说黛玉不是贾母的外孙女而是孙女,这显然违背事实。

但有时候,假话比真话更让人爱听。由外孙女到孙女,其潜台词是想告诉贾母:黛玉就像是她自己调教出来的孙女一样。此话如扑面之清风,贾母怎不受用?对于寄人篱下的黛玉来说,置身于人地两疏的贾府听到别人的夸奖,并且说自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的嫡亲孙女,除了高兴之外,说不定还有感激呢!不仅如此,王熙凤始终没有忘记,或者说更清楚黛玉进贾府的原因:姑妈去世。女儿的去世会给贾母以精神上的打击,而失去母亲的黛玉感情上更是不必说。所以熙凤又向二人表达自己的悲伤与衷痛——“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真是做尽了人情,好一个八面玲珑的人物!真可谓:言为“心”生甚机敏,巧于周旋太聪明。

母女对话篇10

听话哲学,有不合理之处:一直被要求听话的孩子,他的精神生命正逐渐被扼杀。

听话哲学,也有其合理之处:若孩子不听话,很多中国家长就会觉得生不如死。

2016年4月4日,四川广元发生悲剧,一位妈妈将正读中学的儿子从网吧中拉到附近江边,对孩子说“你上网我管不好你了,那我就去死”。随即,她跳入嘉陵江。

接着,爸爸赶过来,踢打孩子,他是觉得孩子该为妻子的死负责吧。可在这个时候将妈妈的死怪罪到本已内疚至极的孩子身上,是极为不该的,这会造成孩子的不能承受之重。果然,孩子随即也跳嘉陵江,和妈妈一起溺死。悲痛到极点的父亲也要自杀,所幸被拦住。

这位妈妈为何要自杀?会有其他原因吗?比如说太贫穷,过不下去了;或夫妻感情不好;或其他更重大理由?难道,她会仅仅因为管不了孩子上网,而自杀吗?

看了媒体的报道,她的生活还算不错,夫妻感情尚好。并且,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我的经验来看,仅仅因为孩子不听话,就足以构成一些家长活不下去的理由。

这个家庭惨剧的直接逻辑是:儿子违背妈妈意志上网,让妈妈的脆弱自我崩溃了,她的自杀,并非胁迫,而是反映了她真的就是这么痛苦。可更深一层的逻辑是:儿子之所以违背妈妈意志上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逃离妈妈与他共生的愿望,而在网络中寻找一个他的意志说了算的空间。

关于这类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估计这辈子都忘不掉了,是刚在《广州日报》写心理专栏不久时遇到的。

那时,收到一个女孩的来信,她说她爱上了一个很好的男人,但父母誓死反对,母亲因而患心脏病,父亲则宣称,你们要想结婚,得踩着我的尸体才能过去。

这封信震惊到我,我约他们一家三口聊天,发现,是母亲反对女儿婚姻,其实父亲无所谓,女儿和这个男人结婚不结婚他都可以接受。他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要和妻子站在一条阵线上,或者说,妻子可怕的情绪绑架了他,让他不得不反对女儿嫁给这个男人。

那位母亲的态度无比坚定,为了不让女儿和这个“糟糕男人”结婚,她简直是可以付出一切代价。

我问她,为什么反对?她讲了很多理由。

一,我女儿长这么漂亮,那个男人不配。但公平说,她女儿端庄,但绝对称不上很漂亮。

二,我女儿学历好,那个男人不配。的确,她女儿本科,但那个男人也是大专,并且,男人收入高她女儿很多。

这是具体理由,还有抽象理由,譬如我是为了女儿幸福,可女儿无比爱那个男人,而且他们是彼此相爱。

这样谈下去,这位母亲的理由一一呈现出来,但它们一眼可知,都不是真实的理由。

最后,她说出了真实的理由,带着狂暴的愤怒。她说:女儿原来什么都听我的,并且她向我承诺,恋爱前,一定会带那个男人给我看,我答应,她才继续发展,可是她背叛了我,她竟然是恋爱半年后我才知道!

她说这番话时,那份痛苦,和她的愤怒一样可怕。痛苦的级别,到了生生死死的地步,而愤怒的级别,也到了要死要活的地步。

可以说,女儿什么都听她的,对她而言,是无比甜蜜的事情,而女儿竟然瞒着她谈恋爱,这件事,彻底摧毁了这种甜蜜,导致了她的痛苦与愤怒。

依照心理学理论,这位母亲,与女儿构建了病态共生的关系,女儿彻底顺妈妈的意,这让母亲在这个共生关系里有了一种无所不能感,这份感觉成了她的自我的核心感,而当女儿突然不听话时,她的这份无所不能感就被颠覆了,她的自我也破碎了,这都会让她有死亡感。

她转而控制女儿,用各种极端手段,不惜你死我活,就是为了恢复她发号施令而女儿听话的病态共生关系,好让这个共生自我重新复活。

但如此一来,女儿的自我就被摧毁了。所以,最终,这位女儿的选择是两败俱伤,她与心爱的男人分手,让妈妈的这一意愿实现,但此后她远走高飞,以这种方式,彻底脱离了与妈妈的共生关系。

有些人就没这么幸运,譬如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她的自杀,就是因为她的自我被妈妈构建的共生关系杀死了。

根源还在父母的做法

病态共生的亲子关系,的确常有这种味:太听话,孩子就被杀死了;但若不听话,父母就想死。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发明了“不含敌意的坚决”一词,他是在讲父母如何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也包括孩子想与父母共生的动力,其意思是,父母坚决地拒绝孩子,但并无敌意。敌意即:我不会说“你是错的”;更不会说“我因此就不要了”;尤其不会说“因此我恨不得杀了你”!

想脱离听话哲学的孩子,也可用此策略对抗父母:我不听话,并不意味着我恨你;也不意味着我不爱你;只是,我是我,你是你。即,一方面坚决地对父母的意志说不,同时又对父母传递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