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质挂靠十篇

时间:2023-03-24 12:42:52

资质挂靠篇1

甲方(管理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挂靠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合同目的

为发挥甲方(管理方)的宏观调控职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甲方(管理方)经与乙方(挂靠方)充分协商,一致同意就乙方在

*****森林生态康养基地

景观亮化项目挂靠在甲方公司资质下的有关事宜,项目地址:

**省***************河村

。为了明确双方对权利与义务及其挂靠期内的注意事项签订以下友好协议书。

二、甲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甲方同意乙方挂靠在甲方公司下进行施工。乙方需向甲方缴纳100000元(壹拾万元)规范施工保证金,项目竣工验收交付后退还乙方。

2、该项目采用甲方产品,甲方免费提供设计方案、效果图、施

工图。如不采用,设计费按工程总造价的

1‰收取。

3、甲方提取的管理费用:按工程总造价的

3

%。管理费用

按每次拨付工程进度款比例支付,相关税费由乙方自行承担。乙方每次结算工程款时收据必须加盖本公司财务章,若到期未支付,如乙方不听者,甲方有权撤回挂靠协议,并宣布协议作废。

4、甲方有义务对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和施工地盘进行监督指导。对发现有违反质、安操作规程施工的或发现有质、安隐患的,甲方有权责令停工整顿。如乙方不听者,甲方有权撤回挂靠协议,并宣布协

议作废。

5、甲方为乙方提供所需证件(公司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施工技术指导、产品资料等)用于工程资料。

三、乙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乙方可以获取甲方对其二条义务的承诺和兑现,若有问题可以随时向甲方提出意见。

2、享受甲方所提供的施工所需资质及经营许可。

3、经营上实行内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工程任务自行承揽。业主方所要求的一切行政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

4、一切正常利润归乙方所有,不受干涉。

5、在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甲方规章制度。

6、负责解决经营事件,相关经营条件及施工设备自主负责解决。

7、认真负责进行施工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对发生的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乙方付完全责任。

8、维护甲方的信誉和形象,不做任何假冒、欺诈、侵权、损誉的事情,若发生此类事件,则甲方有权追究乙方的法律责任,并要求进行相关经济赔偿和处罚。

9、按时足额向甲方缴纳管理服务费。

10、乙方经营项目不得超过甲方经营许可证所规定的范围,如超出甲方经营许可证范围的项目,乙方需自己提供相关手续证件。

11、挂靠期间因乙方以甲方的名义进行此项目的施工,所以甲方有义务对此工程进行管理,凡以甲方名义签订的施工协议或合同,乙方必须无条件执行甲方与业主方签订的施工协议条款及本工程相关的其他协议。

12、挂靠期间乙方实行大包干施工,包质量、包工期、包安全、包材料采购、包人员与施工组织。施工期间乙方必须自觉维护甲方的企业信誉,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施工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以及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施工与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和按期完工。

13、乙方在挂靠甲方经营期间,对所属施工队的管理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综合治理的管理条例:严格按照规定施工,依法办理所聘员工

各种手续,特殊工种要持证上岗

14、为规范施工现场的管理,乙方挂靠经营期间必须配备足够的工程管理人员,施工现场要配足持证上的管理人员。

15、本工程所产生的各项税收和行政收费均由乙方自行承担。

16、该项目所产生的一切债权债务由乙方自行承担,甲方不付任何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与赔偿。

17、为了保证民工工资准时付到民工手中,乙方在你贵单位所签订的一切工程项目合同和所承包的一切工程款必须汇入我《中山市万迪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的账户上。甲方在收到进度工程款后,扣除相应的管理费、税金或农民工工资及其他违规罚款后的剩余款项,需在三个工作日内汇入乙方指定的账户。如工程款不汇入我公司财务账户,乙方所挂靠我公司的资质和授权委托书全部自动作废,我公司一概不负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的赔偿。

18、乙方实施的工程项目,其合同、保险、税务、财务、银行、统计等事项由乙方自主办理。

19、乙方在施工建设中,若出现安全事故等人员伤亡重大意外事故,均由乙方独自承担,甲方不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与一切补偿及赔偿。特此提出免责声明。

20、如因乙方经济纠纷及其他问题公司被起诉与法院,乙方需自行承担,甲方不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与一切补偿及赔偿。并

由此给甲方造成的一切损失,甲方有权要求进行相关经济赔偿和处罚。特此提出免责声明。

21、工程竣工后,乙方应向甲方提供一套完整的竣工验收材料。

22、本协议一式四页,缺页无效。

23、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24、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

资质挂靠篇2

一、投资审计查处工程建设中挂靠借用资质行为的意义

挂靠,通常是指无资质证书的单位、个人或低资质等级的单位,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利用有资质证书或高资质等级单位的名义承接工程,并缴纳一定的管理费,以被挂靠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项目并进行施工的行为。

挂靠所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一是给工程质量带来极大隐患。由于资质不合格、转包、分包等行为,使得工程质量与安全的责任约束降到了最低限,偷工减料,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等行为,导致工程质量低劣、安全生产状况恶化,引发安全事故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二是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挂靠借用资质、违规出借资质进行违法招投标,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增加了被挂靠企业法人的经营风险,同时也造成国家税款流失,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三是成为滋生腐败的重要源头。挂靠人为争取建设单位和被挂靠单位的信任,不惜以金钱开路,拉关系走后门,为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案件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012年中央工程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关于对工程建设中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进行专项清理的通知》,对工程建设中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重拳出击,缘由便是当前建设市场挂靠、违规出借资质等顽疾屡禁不止,并不断变换着新的方式扰乱市场。2014年,笔者对在建的5个高速公路项目的跟踪审计也发现有6个标段的施工单位存在出借资质、挂靠或违法转包的行为,占5个高速项目45个施工标段总数的13.33%。可见当前建设市场环境并不容乐观,投资审计仍将肩负着查处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净化建设市场环境的任务。

二、审计查处挂靠借用资质等违规行为三步法

在当前房建以及交通行业,认定施工单位转让、出借企业资质证书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许他人以本企业名义承揽工程的最主要特征应是符合《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以及《公路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等法规相关条款规定的施工现场所设项目管理机构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核算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不是工程承包人本单位人员的行为。而法规所指的本单位人员,是指与本单位有合法的人事或者劳动合同、工资以及社会保险关系的人员。审计基于上述规定,通过对施工单位现场项目管理人员的审核,确定施工单位是否存在出借资质或挂靠行为。实践中,通过以下三步审计查处了一系列施工单位违规违纪的事实。

(一)突击登记项目部现场管理人员身份信息锁定目标

审计应选取项目建设过程中密集施工阶段作为查处施工单位是否出借资质或挂靠的最佳时机,因为此阶段施工单位投入人员最集中,避免了施工单位以施工未全面展开投入人员不足、人员请假等理由搪塞审计突击检查。审计实践中,通过现场突击登记施工项目部管理人员身份信息并核对身份证,主要以锁定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安全、财务人员等人员信息为目标,同时应注意与投标文件中的信息进行比对,筛除施工单位个别人员以假身份证应对检查的行为。获得施工单位项目部现场管理人员的真实身份信息为发现违规问题的第一步。

(二)查询现场管理人员合同及社会保险关系确定疑点

在获得现场管理人员的信息后,应对施工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进行核查。由于施工单位会以临时编造的劳动合同应对审计,实践中应限定施工单位提供劳动合同的时间,并通过分析合同可能出现的漏洞以作为辅助证据。笔者在审计中就曾发现施工单位提供的合同中多次出现签名错误、时间错误等因仓促赶制而造成的疏忽。

审计应进一步要求施工单位提供现场管理人员购买社会保险关系的证明,具体手段一是通过现场登录施工单位所在地的社保查询系统,输入社保卡或身份证信息,获得被查询人员的社保信息;二是可以要求提供加盖施工单位所在地人社部门公章的购买社保关系的明细记录。通过获得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的社保关系为发现挂靠及出借资质行为的第二步。

(三)延伸审计施工单位项目部财务核算资料及业务资料确认违规事实

现实中,存在挂靠行为的施工单位往往会将投标文件中的项目管理人员临时派驻现场以应对检查,待检查结束后再调回现场人员。此时,延伸审计项目部的财务核算资料以及业务资料就成为锁定其出借资质或挂靠等违规事实的有力手段。一是通过对项目部财务核算资料的审查可以获得项目部人员的考勤记录或发放工资、奖金的记录,这些信息能够清晰地反映出项目部实际在岗的人员信息。二是在项目部会计核算资料中寻找是否列支有“资质使用费”、“管理费”等字样的成本支出,并确定该资金的走向,必要时可以顺着资金走向延伸审计。三是对项目部施工过程中的业务资料进行审查,对各种技术资料的人员签字情况进行取证,获得施工现场实际担任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和安全等职务人员的信息。这些审计取证将有力的证明施工单位出借资质或挂靠的违规行为。

资质挂靠篇3

所谓建筑工程挂靠是指:有些施工企业或个人(也称挂靠人)由于自身企业资质低,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不能直接参与某个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便私下与施工企业(被挂靠企业)达成协议,以该企业的名义参加投标报价并承接工程,然后向其缴纳一定比例费用的现象.而实际上被挂靠企业并不参与工程项目的施工和管理工作.我国招投标法明文禁止工程转包,挂靠虽不等同于转包,但是与转有相似之处.

1.1建筑工程挂靠的现象

目前建筑工程挂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挂靠人就某工程信息与被挂靠企业商谈承包条件并达成协议,然后由挂靠人携带被挂靠企业的有关资料(单位公章、资质证书、营业执照等)去参加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中标后以被挂靠企业名义与建设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二是挂靠人携带一定管理人员、设备、资金和队伍投靠被挂靠企业,并支付较高管理费用后以被挂靠企业承接工程.

挂靠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可能是长期挂靠一定企业,也可由同一个挂靠人把不同工程同时挂在几家企业.多数是低资质企业挂靠高资质企业,也有少量高资质企业挂靠低资质企业的;大项目挂靠大单位,小项目挂靠小企业,对于有地方保护政策的地区挂靠各地企业,有行业垄断的挂靠指定企业,财务制度严格的既挂靠大企业又挂靠小企业.因此,同一个承包商很有可能同时就几个工程挂靠在几家挂靠企业中,以上各种形形式式的挂靠方式,其目的总是为便于承接工程或者为降低管理费.

1.2建筑工程挂靠的特点

工程挂靠有以下几个特点:(1)挂靠人与建设单位的主管有较好的关系或某种默契,但碍于该工程对施工企业有一定的资质要求,而其本身又不具备投标资格,必须通过移花接木才能参加招投标;(2)被挂靠企业并不参与或很少参与工程项目的施工和管理工作,也没有将其较雄厚的技术力量投入到该工程项目中;(3)挂靠能使多方利益得到满足,而受到损害的是国家和集体利益.挂靠往往能同时满足建设单位、建筑企业、建筑中介组织和挂靠人自己等多方的利益,因此,为各方所接受而彼此心照不宣;(4)挂靠现象越演越烈.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是我国建筑高潮,工程项目多,新兴的施工企业和承包商越来越多,但苦于资质低,只能通过这一途径,另一方面许多建筑企业为利益所驱使而成为被挂靠企业,所以目前没有被挂靠的建筑企业已经为数不多.

2建筑工程挂靠的危害性

工程挂靠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转轨期的一种特有现象,对我国建筑市场有较大的危害性:(1)严重损害了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建设单位为使工程项目获得较好的工程质量,通过公开、公平竞争的招标过程,择优选择了自己认为满意的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但实际负责施工的企业资质低,技术力量薄弱,素质差,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要求.(2)标定的工程价款与实施施工企业的工程价款,已被打了很大的折扣,挂靠人为挽回向被挂靠人所缴纳管理费而造成的损失,势必弄虚作假,或高估冒算,或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更有甚者,他们为达到上述目的,可能会使用行贿等手段,与个别工程管理人员内外勾结,置国家集体利益不顾,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暴利和腐败.(3)挂靠企业的行为不规范,对此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筑市场的混乱.(4)挂靠工程的利润大量地向挂靠人(许多是私人)聚集,项目利润转换成工程成本,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5)挂靠现象掩盖了个体承包商的存在.(6)挂靠的形式类似于转卖合同和转包.

3整治建筑工程挂靠的几点对策

工程挂靠现象是市场经济的不良产物,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其结果总是使国家集体利益受到损害,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以重视,加强管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得建筑工程承包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供参考.

(1)由政府、建筑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专项整治建筑工程挂靠现象.

(2)严格管理制度,严格招投标资格审查,强化对工程承包合同的审查,特别是对于施工过程中中标企业对工程管理和技术力量投入方面的审查.挂靠情况一经查实,应取消或重罚挂靠人的承包资格,同时也应对被挂靠单位进行相应处罚,如降低企业资质或罚款等.

(3)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负责制,在招投标过程中和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经理进行严格的审查制度.

(4)进一步完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立新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支持建筑专业队伍的发展,引导挂靠队伍逐步向专业公司转化.

资质挂靠篇4

【关键词】 挂靠经营 成因 法律法规 法律风险与责任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为全社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最终建筑产品。近年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以及财政刺激经济的“四万亿”计划的出台,国家基础建设不断加大,建筑业也随之蓬勃发展。然而建筑市场的不规范操作问题也自然暴露,一些违法违规现象时常发生。尤其挂靠经营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建筑业的最热点问题。因此,建筑业企业必须对挂靠经营的特征、表现形式、法律规定、法律风险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做好各项控制与防范措施。

一、挂靠的概述

1、概念

“挂靠”在现实的法律体系中没有规范的法律术语,只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四十三条作了程序性的规定。何谓挂靠,通常是指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或资质低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或资质高的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并向其缴纳管理费的行为。

2、特征

挂靠人没有从事建筑活动的主体资格或者虽有从事建筑活动的资格,但不具备与建设项目的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被挂靠的施工企业具备与建设项目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证书,但是往往缺乏承揽该工程项目的手段和能力;挂靠人需向被挂靠企业缴纳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并且需要承担被挂靠企业派驻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薪资;被挂靠企业只是以自己企业的名誉对外签定总承包施工合同及办理相关手续,虽然收取管理费但不对施工项目实施管理,或者所谓“管理”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不承担工程工期、质量、安全及经济责任;挂靠人的经营方式是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挂靠人一般没有相应的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挂靠人对外往往以被挂靠人的分支机构或代表的身份出现。

3、表现形式

(1)借用资质型。通常的操作是低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有手段和能力承揽工程,寻求符合建设项目要求的高资质等级施工企业,并且以高资质等级施工企业的名义参与投标,中标后与发包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然后由低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进行施工。

(2)内部承包型。此类挂靠常见于根本不具备建设工程施工能力的个人。操作方式是由个人寻找一个符合项目要求的施工企业,由该施工企业与发包人签订施工合同。被挂靠施工企业任命或聘用挂靠人为其员工,并委以施工负责人的职务,双方签订内部承包合同,约定由挂靠人承担该工程项目的全部经济责任,负责组织施工所需的人、财、物及施工管理职责,被挂靠企业则负责处理与业主、监理等其他单位的对外事务,并且约定由挂靠人须向被挂靠企业缴纳内部承包管理费。相比借用资质型挂靠而言,内部承包型挂靠显然更具隐蔽性,在实践中也较为常见。

二、挂靠经营产生的成因

1、法律规定的漏洞

1998年开始实施的《建筑法》明令禁止挂靠行为,该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也不得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同时,2000年1月实施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禁止施工单位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其他施工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施工单位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2005年1月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第一条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的规定,认定无效: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这些显然属于法律规定的禁止性条款,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违背。但是《司法解释》第二条又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但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承包人请求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的,应予支持。最高院的解释是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出发点,即使建设工程合同无效,也应按照有效结算。该司法解释所述“借用资质施工”与“挂靠经营”可以理解为同一内涵。这无疑给挂靠人和被挂靠人留下钻法律空子的机会,即使法院判定被挂靠人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为无效合同,但只要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就可以向建设方主张工程价款结算。这无疑是在助长挂靠经营的形成。

2、国家实行的严格资质管理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

2007年9月起施行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三条规定:建筑业企业应当按照其拥有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等条件申请资质,经审查合格,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施工活动。《建筑法》第十三条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按照其拥有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等资质条件,划分为不同的资质等级,经资质审查合格,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这些条款是对施工单位的市场准入和市场行为方面的规定。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是施工单位建设业绩、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资金数量、技术装备等综合能力的体现,也反映了施工单位承揽工程的综合能力,是国家对建筑市场准入管理的重要手段。由此看来,国家对建筑市场的管理非常严格。这一方面重视工程项目质量安全;另一方面也把没有资质或资质低的实际施工人牢牢排除在建筑市场外,无法依靠自己进入招投标承揽工程。这些无疑是国家从政策法规方面导致建筑业企业挂靠经营的原因。

3、挂靠双方“利益、双赢”的驱动和“资金、人脉关系”的优势互补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包括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根据测算,单位工程总造价扣除直接成本约有20%的利润,挂靠人扣除一般为6.41%的管理费和税金,也有约13.59%的利润空间,当然不排除挂靠人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的因素,那挂靠人利润就更大;再者,挂靠人不用自己通过申请并经审批获得资质等而节省了资质审批成本。而被挂靠者获取3%的管理费纯利润和工程施工业绩,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扩大和资质等级的提升。这样挂靠双方在“利益、双赢”的诱惑下,挂靠经营难免产生。

此外,被挂靠人是符合建设项目资质方面要求的,具备相应等级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建筑工程业绩等条件的,并且经过合法注册取得工商行政管理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的,但是相当一部分却很难依靠自己的实力承揽上工程,即使参与投标或许只是陪标,中标率几乎为零;而社会上一些个体户、包工头、无资质的施工人或低资质的施工人却依赖自己多方面的人脉关系或与建设方的特殊关系掌握招标或议标信息,而参与投标获取工程。如此看来,如挂靠人与被挂靠人形成某种合作关系或达成某种合作协议,挂靠人就能利用被挂靠人的资金、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业绩等资力,被挂靠人就能利用挂靠人的社会人脉关系,出借自己的资质,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参与投标并获得利益。

三、建筑业挂靠经营的法律风险分析及责任承担

1、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引发的法律风险

(1)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情况下,相对被挂靠方是有利的。根据《司法解释》第二条规定,承包人请求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的,应予支持。即使挂靠行为导致建筑施工合同无效,被挂靠企业依然可以要求业主按照合同支付工程价款。而相对业主方,在建筑施工合同无效时,意味着施工合同的条款无效,业主方会面临很多风险,如被挂靠方随时终止合同、工期延误、工程质量问题、安全文明施工问题等,业主方无法追究被挂靠企业的违约责任。

(2)在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情况下,根据《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经修复后合格的,承包人请求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但是要承担修复费用;如果修复后仍然不合格的,意味着施工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业主方没有向被挂靠方支付工程款的义务,相反还要求被挂靠人返还之前支付的工程款。如果因此造成纠纷的,根据《司法解释》第二十五条,发包人可以以总承包人、分包人和实际施工人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根据《建筑法》第六十六条规定,挂靠双方就工程质量问题向业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业主方和被挂靠方是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双方主体,而挂靠方是建筑工程的实际履行者,工程质量问题与挂靠方的实际履行行为和被挂靠方的借出资质、营业执照的行为之间有牵连的因果关系。

2、对挂靠双方非法经营所得面临法院判决没收的法律风险

《司法解释》第四条规定,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或者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行为无效。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收缴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被挂靠人的所得比较容易确定,通常按照工程合同金额或按照每笔打入被挂靠人账户的工程总结算收入的一定比例收缴。而挂靠人的所得相对较难确定,笔者认为,挂靠人的所得就是挂靠人某工程结算收入扣除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上缴被挂靠人的管理费、税金、挂靠人内部管理费、各项措施费、各项差旅费等后的纯利润。

3、挂靠方在对外合同中发生债务纠纷的法律风险

(1)与农民工的劳务合同债务问题。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在合同双方当事人产生债权债务情况下,债权人有权向债务人要求支付其所欠债务,原则上与被挂靠方无关,挂靠人应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负责,支付相应款额。但是在挂靠人经营亏损、破产、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导致没有能力支付工程款或劳务费工资,实际施工人权利得不到保障时,如何解决?《司法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实际施工人以转包人、违法分包人为被告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实际施工人以发包人为被告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转包人或者违法分包人为本案当事人。发包人只在欠付工程价款范围内对实际施工人承担责任。《司法解释》这个规定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赋予了诸如挂靠人的实际施工人请求支付工程款的权利,因为实际施工人与发包人、总包人等没有合同关系。这一纠纷对被挂靠方不利,使之有可能承担风险。根据2007年9月起施行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的企业,申请资质升级、资质增项,在申请之日起前一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许可机关不予批准企业的资质升级申请和增项申请:(一)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或以其他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或允许其他企业或个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的;(七)恶意拖欠分包企业工程款或者农民工工资的;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即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等的规定等。

(2)与第三人签订的材料设备购销合同债务问题。如果挂靠人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签订购销设备材料合同,在合同双方当事人形成债权债务后,挂靠人理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支付设备材料价款。但是存在例外情况,即法律上所述的表见问题。通常惯例是这样,被挂靠方与供应商签订合同购买材料,并且有多次合作关系;然后挂靠人也与该供应商(被挂靠方介绍)签订采购合同;或者由挂靠人先以被挂靠方名义与供应商签订合同用于某工程,交易多次后,为简单办事,挂靠人以自己名义向对方出具凭证采购,后因债务不能清偿,供应商起诉对方。笔者认为,供应商有理由相信挂靠方具有权,根据制度中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原则,被挂靠人必须首先向对方承担民事责任,然后可以向挂靠人追偿。但是供应商知道或应当知道挂靠双方的关系而与挂靠方实施民事行为,则表明供应商为恶意有过失,自不成立表见。

4、挂靠人以被挂靠人的分支机构对外提供保证担保的法律风险

挂靠人以被挂靠人的分支机构的名义擅自对外提供担保的案例也时常发生。对此情形下的保证合同效力问题和挂靠双方的民事责任应如何承担,存在三种情况:(1)保证合同有效,挂靠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理由是保证合同已超出了挂靠人利用被挂靠人的资力承揽工程合同承包的挂靠意思范畴,故此挂靠人应对自己行为负责。(2)保证合同有效,挂靠双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依据是《意见》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这里与前述工程挂靠所不同的是,工程挂靠行为中挂靠人是合同履行者,而相对于保证合同而言,并不存在谁是合同实际履行者的问题,正是因为在债务不能清偿时无实际的履行才引发诉讼。(3)保证合同无效,由分支机构所属的法人(即被挂靠人)承担过错责任。《担保法》第十条规定,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法人书面授权的,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第二十九条规定,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与债权人订立保证合同的,该合同无效或者超出授权范围的部分无效,债权人和企业法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债权人无过错的,由企业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笔者认为该保证合同有效,挂靠人以被挂靠人的分支机构的名义提供担保,可以理解为保证人为挂靠人,《担保法》第七条规定,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只是提示性条款。在保证合同有效的基础上,挂靠人在有清偿能力时自己负责清偿,挂靠人无能力清偿时由被挂靠人代为清偿挂靠人不能清偿部分的赔偿责任。

5、挂靠人安全管理不善,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的法律风险

前款所述,挂靠人是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或资质低的实际施工人。正是因为挂靠人没有资质,所以寻求有资质的被挂靠人出借资质,构成挂靠。挂靠人的业绩、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资金数量、技术装备等综合能力相对是较差的,一旦违规操作、不执行安全规范、安全生产所需资金投入不足、偷工减料、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措施不健全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将给被挂靠人造成不堪设想的法律后果。如《建筑法》第七十一、七十三条,《安全生产法》第八十、八十一、九十一条等均规定由施工企业或生产经营单位相关法律责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六十二、五十八、六十六条等也规定了施工单位或相关生产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结束语

挂靠经营在建筑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以上只是笔者对挂靠经营及相关法律风险的认识,略显粗浅。对一个企业来说,关键是如何用法律法规来规避风险,维护自己利益。相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建筑管理将日趋完善、标准、规范。

【参考文献】

[1]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建设工程法律法规选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z].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法释[2004]14号.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法发(92)22号.

资质挂靠篇5

【关键词】  建筑市场 ; 挂靠经营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建筑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但建筑领域的不规范操作问题也不断暴露,特别是挂靠经营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建筑市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长期以来,建筑市场“挂靠”资质现象比较普遍,部分不具备建筑施工资质的单位和个人为达到承揽工程的目的,经常以缴纳管理费的方式挂靠其他企业的合法资质参与工程投标,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给建设单位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为规范当前建筑市场,保证建设项目能够公开、公平、公正地竞争和建设,遏制建设领域的挂靠现象,笔者就建设工程挂靠经营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一、挂靠经营行为的概念

所谓的挂靠从通俗意义上讲是指被挂靠方通过出租、出借资质证书等方式,允许他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接工程,并收取管理费;无资质证书的单位、个人或低资质等级的单位,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利用有资质或高资质等级单位的名义承接工程,同时缴纳一定的管理费,进行施工的行为。由于建设工程质量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休戚相关,因此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筑法》明确规定“承包建筑工程的单位应当持有依法取得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内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由此可见,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在取得资质证书后,才能进入建筑市场,并且只能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接业务。但是由于我国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竞争相当激烈,于是借用资质的现象就“应运而生”了,这里的“借用资质”既包括没有资质的个人、单位向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借用资质,又包括低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向高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借用资质以求与建设项目要求相适应。

二、挂靠经营行为的表现形式

建设领域挂靠经营行为是一种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行为人为了规避现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往往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使挂靠经营行为以貌似合法的面目出现。

实际操作主要采用两种办法:

一是“直接借用资质型”。此类“挂靠”多见于低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挂靠人为施工企业,自身有资质,但达不到建设项目的要求,于是寻找符合建设项目要求的高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由挂靠人提供工程项目信息并以被挂靠人名义参与投标、签订建设工程合同和负责合同的实施,被挂靠人提供报名、资格预审、投标过程中所需的公章、资质证件等有关资信证明材料进行协助配合。中标后以被挂靠企业的名义与发包人签订建设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然后直接由低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施工。

二是“内部承包型”。内部承包型常见于根本不具备建设工程施工能力的个人。操作方式是由个人寻找一符合项目要求的施工企业,由该施工企业与发包人签订施工合同。被挂靠施工企业任命或聘用挂靠人为其员工,并委以项目负责人职务,双方签订内部承包合同,约定由挂靠人承担项目的人、财、物及施工管理职责,被挂靠施工企业则负责处理项目的对外事务,并且约定由挂靠人须向被挂靠施工企业缴纳内部承包管理费。该挂靠有两种形式:一是挂靠人有建造师执业资格,在施工合同中明确为项目施工负责人;二是挂靠人没有建造师执业资格,由被挂靠企业派出挂名项目负责人,施工时该项目负责人根本不出场,这种资质挂靠的方法更具隐蔽性,往往中标后都不知道谁是真正的项目负责人。相比“直接借用资质型”而言,“内部承包型”挂靠更具普遍性和隐蔽性。

三、挂靠经营行为的成因

建筑领域中的挂靠经营问题长期存在,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领域具有较高利润空间。据测算,一般三类以上的工程,其单项工程的直接成本约为80%的结算价,有20%的利润空间。这样的利润空间,对挂靠经营者无疑具有很大的诱惑。挂靠人即使向被挂靠人交纳工程合同价或结算价5%左右的管理费,仍可获得15%左右的利润,如果加上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非法获利,所得的利润就更大。这在主观上为挂靠经营提供了内在动因。

二是我国《建筑法》、《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建设工程合同承包方的缔约资格均做了严格规定,要求承包方必须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同时具有营业执照和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资质等级,这样的规定与我国立法对其他市场主体范围日趋放宽的大趋势正好相反。国家之所以对建筑施工市场的管理持如此严格的立场,是由建设工程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在我国,大量的建设工程的投资主体是国家或国有资本,而且建设工程项目一经投入使用,通常会对公共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国家实行了较强的干预,是想把大量想进入该领域获利的无资质或低资质的个人和组织排除在建筑市场之外。

四、挂靠经营的处理对策

要彻底根治挂靠问题,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标前审查

一是对参与投标的企业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执业资格及社保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验证其实际工作单位与投标单位的一致性,并且要求各投标单位的投标保证金必须是从本单位汇出。二是在开标时要求投标单位的项目负责人连同企业资质证书上的企业法人、企业经理、技术负责人之一必须到场参加开标,以此提高挂靠行为成本,遏制不法从业人员通过伪造证明实施挂靠围标行为的发生。三是实行信誉保证金制度,在企业投标备案前,要求企业做出无挂靠经营等承诺,缴纳一定数额的信誉保证金,一旦发生挂靠经营行为的,予以没收信誉保证金,使企业在经济代价面前,自觉规范其承接业务行为。

2、加强标后巡查

 出台建设工程现场管理人员到岗巡查制度,规范工程现场管理人员履责行为。定期对在建工程项目负责人、“五大员”到岗情况进行动态考勤,规定其必要的驻场时间,敦促其搞好工程管理。市场巡查实行每月至少一查,一季度至少一通报,对没有合理原因屡次缺岗、现场管理混乱的企业及人员予以通报,限制其市场准入。

3、完善市场准入清出

一是建立建筑市场准入考评分级制度,以企业的市场行为及履约行为做为市场准入的主要条件,定期进行考评分级。考评合格的继续开展业务,考评不合格的,限制承接业务,对发生挂靠等行为被查处的实施一票否决,不予市场准入。二是完善建筑市场清出管理制度,对发生挂靠行为企业记入不良行为记录予以公示,视情节实施市场清出,并上报有关部门及相关媒体,扩大影响范围,使其“一处违法,处处受制”。

4、加大经济处罚。

由于挂靠经营行为违法成本低,操作简便,挂靠企业出借资质收取费用旱涝保收,也愿意出借资质,使得业内人员更是肆无忌惮,清出一批又可再引进一批,难以根除。因此必须实施严厉的经济处罚,依据处罚条款按上限从重处罚,提高其违法行为成本,通过处罚典型案例对全行业进行警示,使业内人员走出不劳而获的思想误区,促使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从根本上扭转挂靠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5、实施源头治理。

资质挂靠篇6

(一)现实原因。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农民工潮水般地涌进城市。据分析,农民工进城务工较多的领域就是相关建筑行业。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环境中,有能力的农民工成为建筑工程的“包工头”,带领同乡子弟、亲朋好友成立施工队,招揽工程,成为个体建筑经营者。

(二)政策原因。立法的缺位导致建筑市场的混乱,许多发包方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搞工程建设,形成大量的“恶性三角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承揽方更是管理混乱,实行层层转包,导致工程施工主体混乱,工程质量低劣,“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为了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国家认可个体建筑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即可以作为挂靠的一方;个人作为诉讼主体,可以通过司法程序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学界并不认同,有的学者认为:“‘挂靠’是近年来在建筑施工领域出现的新名词,指低资质等级企业利用高资质等级企业的名义或无资质的个体建筑经营者利用有资质等级企业的名义在社会承接工程,并向被挂靠企业交纳一定的管理费,是一种双方约定,不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经营行为。”[①]

二、审判实践中的不同认识

一是认为被挂靠者与挂靠者是委托与受托关系,受托人(挂靠者)在委托人(被挂靠者)的授权范围内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委托人负担。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情形:一是挂靠者有明确的授权委托书,某工程相关事宜;二是以被挂靠者名下的某项目部经理、工程处经理或负责人的身份出现。

二是认为被挂靠者与挂靠者是承包与被承包关系,被挂靠者是发包人,挂靠者是承包人、分包人或新的承包人。司法实践中的情形是:挂靠者与被挂靠者一般有明确的承包协议,但被挂靠者只是名义上的承包者,不对工程进行管理,由挂靠者自行处理与发包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资金支付等,由挂靠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工程的一切责任。

三是认为被挂靠者与挂靠者是借用关系,挂靠者借用被挂靠者的资质与名义和开发单位签订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向挂靠者交纳管理费。

司法实践中因存在认识问题导致出现了不同的裁判结果。在诉讼主体方面,被告存在三种情形:一是只以挂靠者为被告;二是只以被挂靠者为被告;三是以挂靠者与被挂靠者为共同被告。在责任承担方面,存在以下裁判结果:一是在只有挂靠者为被告的情况下,由挂靠者承担责任;二是在只有被挂靠者为被告的情况下,由被挂靠者承担责任;三是在挂靠者与被挂靠者为共同被告的情况下,由挂靠者、被挂靠者共同承担责任和由挂靠者承担责任,被挂靠者承担连带责任三种情形。

三、法律规定的历史变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民诉法意见》)第43条规定:“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私营企业挂靠集体企业并以集体企业的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在诉讼中,该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私营企业与其挂靠的集体企业为共同诉讼人。”可以看出,一是《民诉法意见》第43条虽然提出了挂靠的概念,但是并没有明确挂靠的概念的内涵、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等。这段时期,个体建筑经营者可以作为挂靠主体,在诉讼中作为独立的诉讼主体参与诉讼。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渐完善,国家有必要对建筑市场的混乱状况进行整顿。建筑作为人类终其一生不能离开的安居、工作、行走之所,从安全质量考虑,国家应该对从事建筑的企业提出技术、资质等的要求。因此,立法层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下简称《建筑法》)于1998年3月1日起施行。按照《建筑法》的相关规定,国家对建筑行业的管制方式是强制性资质要求,这相当于一种行业准入制度。这种行业准入制度实际上将个体建筑经营者作为独立的承揽方拒之门外,因为它们无法取得资质,更无法应对资质管理所付出的巨大成本。因此,个体建筑经营者不能再作为挂靠主体参与民事诉讼。

四、挂靠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是树立商事主体理念。商事主体即商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指依照法律规定参与商事法律关系,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商行为,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的人,包括个人与组织。在传统商法中,有的国家称其为商人。[②]商事主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商事主体必须同时具有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有权利能力而无行为能力者,所实施的行为在商法上应属无效。尤其是在能力的形成上,商事主体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国家的特别授权程序,且能力的范围一般应以国家授权的经营许可进行界定。个体建筑经营者已被《建筑法》所禁止,当然不能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

二是树立合同的相对性理念。对于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符合强制性规范的有效合同,应严格按照合同确定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合同的相对性强调只有合同一方当事人向对方提出请求或提讼。尤其是建筑工程中买卖、租赁建筑材料的合同,依这类合同的性质,只要是合同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其权利义务只对合同双方具有约束力。在没有法律、行政法律的明确规定情况下,不应任意追加第三方为诉讼当事人。

三是树立规范建筑市场、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的理念。建筑工程施工涉及到开发单位、分包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等多方当事人,法律关系复杂。要注重运用裁判手段,促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的建立。要通过违约金的适用,制裁违约行为,提高失信成本,以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和建筑市场正常秩序的建立。要树立“质量优先”的理念,通过司法手段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建设工程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其中,开发单位与承包单位一般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双方;材料设备供应商等第三方一般与承包方或分包方发生买卖、租赁、承揽等法律关系;按照《建筑法》的相关规定,禁止工程非法转包及再分包,或者说,禁止工程再次转包或再次分包,既体现了国家对建筑市场的强制监管,也体现了对建筑市场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整顿。

因此,笔者认为,在《建筑法》的指引下,个体建筑经营者不能以挂靠的名义出现,随之产生的是以建筑企业的项目部等名义参与工程建设。在审判实践中,建筑企业的项目部是建筑企业因经营需要为特定项目所设立的临时机构,一般随着项目的产生而组建,随着项目的结束而解散。从性质来说,此类项目部属于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具备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不能独立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实践中,有的项目部虽然不是由建筑企业出资设立,但长期以该建筑企业项目部的名义从事建筑经营活动,并向建筑企业上缴管理费。对于此类项目部的主体资格,应和建筑企业自己所设立的项目部同样对待。项目部所签订的与施工相关的买卖建材、租赁建筑设备等合同,后果应由建筑企业承担。

注释:

资质挂靠篇7

【关键词】 公路工程;合作投标;施工风险

引言

公路是一种汽车运输的载体,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的建设量越来越大。建筑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目前各公司对于公路工程多采用挂靠投标这种经营方式,但是各公司资质良莠不齐,加上公路工程投资大,里程长,社会以及法律责任重大的特点,所以承担公路工程必须采取合适的方式,来保证合理的完成承包路段的施工。挂靠投标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了相当多的施工风险,小则危害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大则影响国家的局部交通经济发展。对于存在的风险,我们必须研究出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利国利民。

一、公路工程的特点

公路工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工程有着以下几点特征:

1.造价高,投资大。国家对于高速公路路段的工程有明文规定,即路基工程至少承包10Km,路面工程至少15Km,对于普通公路投入资金不得小于5000万元,可以想象到许多贯通南北的高速公路的项目投资的巨大。公路工程不同于其他的建筑工程的没特点就是资金投入相当大,造价非常高。

2.唯一的,特有的以及不可逆转的。每条公路在设计之初所选定的地址都是经过多方面考虑,既要保证公路的地质等质量条件,又要兼顾到尽量不去影响周围居民的房屋以及耕地。所以每条公路的选址都是非常慎重的,也就是选定的地址是唯一的特有的。由于公路的投资非常大,资金已经投入,一旦施工完毕比,根本无法重新建设,所以公路工程是不可逆转的,必须一次最优化的完成设计与施工,不能存在任何的问题。

3.纯户外作业,环境条件复杂。公路工程建设线长,面广。一个项目工程少则十几公里多则几千公里,会经过几个甚至多个不同的地区。这些地域或许存在着地质结构不同,人文差异或者气候差异,这就给公路施工带来了困难。这些都会对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成本造成很大的影响。公路主要是是固定在土地上面的构筑物,并且施工生产主要是流动的,因此公路工程施工组织是复杂的,这是区别于工业生产的最根本最主要的特点。但是由于公路工程的固定性,所以就需要把众多的劳力、施工机具和材料,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加以合理的组织,从而才能使它们在线性型的施工现场按照科学的施工顺序流动,不致于互相妨碍而影响施工,这是施工组织的重要内容。

4.法律责任以及社会责任重大。公路项目一直都是国家的重点项目,承担着发展经济造福群众的重任。所以承包公路工程自然会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此类工程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车辆行驶的安全,法律责任也是非常大的。

5.公路工程主要是在露天施工,有些是要求的高空和地下作业,要受到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因此这就决定了公路施工组织工作的特殊性,而且不能全年连续均衡的进行施工生产。所以在施工组织中,要对雨季、冬季和高温季节采取某些特殊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在高空和地下作业还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此来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同时,为了尽可能连续并且均衡地进行施工生产,所以在施工安排上要注意避免气候、自然条件对施工生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例如雨季就不要安排桥涵水下工程施工,这样可减少防洪围水工作,而且达到节约费用,保证工程实施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主要是表现在施工条件复杂多变,这就给给施工生产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要求针对公路工程的不同对象,不同的施工条件,要根据实际出发,稳妥而科学地做好施工组织工作。

二.公路工程挂靠投标和由此产生的施工风险

1.公路工程挂靠投标的简介

目前的投标环境复杂多变,相应的也就出现了许多新颖灵活的投标方式,挂靠投标就是其中的一种。其中挂靠指的是借用或者买卖资质,也就是没有资质的单位向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借用资质。公路工程的挂靠投标指的一个建筑施工单位借助其他单位的资质来承揽工程的方式。采用挂靠投标一般是因为如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挂靠单位没有从事公路工程施工活动的主体资格,或者虽有从事其活动的资格,但不具备与建设项目的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其二:被挂靠的施工单位具有与建设项目的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证书,但往往缺乏承揽该工程项目的手段和能力。挂靠单位向被挂靠的施工企业交纳一定数额的“管理费”,被挂靠的施工企业收取“管理费”后以自己名义对外订立合同以及办理有关手续,但不对实际施工活动实施管理,或者所谓“管理”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并不承担技术、质量等实质责任。可以看出,挂靠投标对两家单位都有一定的好处,都能够各取所需,获得相应的好处。

2.挂靠投标的风险

挂靠投标虽然可以既解决挂靠单位由于设备不足或者缺乏资质而不能承揽工程的问题,又可以帮助被挂靠施工单位得到管理费,看似两全其美,实则对于相应的公路工程却存在许多的风险。

(1)施工成本上升,施工质量不过关。由于挂靠的实际施工人所组织的班子多是临时班组,还有许多是根本没有专业施工技术人员,甚至单纯是二三十个没有相关知识与经验的农民工。他们没有固定的机械设备,施工技术并且施工工艺落后严重,这些必然会导致工程不会采用最优的施工方案,最终造成施工成本上升,施工质量不过关。

(2)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出现工伤事故。公路工程项目都是在复杂的户外进行施工作业的,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和经验有许多相关的要求。挂靠单位正是由于自身资质不足才到被挂靠单位租借相应资质的,它本身就不适合承揽大的公路建设工程,施工人员必定也技术以及安全施工意识淡薄,必然会出现工伤情况。由于工伤事故处理周期较长,往往工程结束后工伤刚刚认定完,此时实际施工人已不见踪影,而权利受到侵害的往往只能找被挂靠的公司。

(3)使用劣质材料,导致中途停工。在实际施工时常常出现挂靠的实际施工单位为获得高额利润而使用劣质材料导致工程存在质量问题,质监部门检验工程不达标被勒令停工的现象。也常出现挂靠的实际施工单位在承包工程前与发包人约定垫付施工费用,由于施工后资金周转不利而出现工程不能顺利完工的情况。最终会影响被挂靠单位的声誉,甚至会令其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

(4)不按原定计划施工,导致验收不合格。公路工程都是经过专业的测算后制定方案。挂靠单位人员资历差或者设备不合格都无法完成高标准的公路项目,最后势必会造成工程验收不合格。

三、应对挂靠投标风险的措施

在公路工程挂靠投标施工会出现种种的施工风险,同时会对工程能否顺利完工以及资金分配是否合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配置资源,互惠互利,我们有必要建利一些措施。来降低风险。

(1)被挂靠施工单位需要提前审查挂靠单位。虽然挂靠单位是因为存在资质的不足才选择挂靠投标,但是为了工程能顺利完成,被挂靠单位必须审查挂靠单位的施工人员以及设备。如果挂靠单位的人员设备在被挂靠单位的人员帮助设备支援下可以完成施工,就可以挂靠。反之,则绝对不可以。

(2)成立监督委员会,保证工程顺利完成。被挂靠投标方可以分别选出人员组成专门委员会进行监督。监督挂靠单位是否按原设计施工,是否偷工减料,是否安全生产。必且要时给予技术支持。必须保证工程按时顺利完成。

(3)提前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挂靠投标前就应该签订相应的合同,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以免日后互相推诿责任。

四、结束语

公路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施工一直以来饱受诟病,造成质量和安全问题的首要原因就是挂靠投标施工中管理混乱和分工不明。所以为了避免合作中的各种施工风险,双方有必要按以上几条措施严格要求自己和合伙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达标。

参考文献

资质挂靠篇8

关键词:建筑企业 转包 挂靠 风险 规避

当前建筑业的转包和挂靠是造成建筑业市场混乱,建筑质量层次不齐,建筑企业监管障碍的重要原因。建筑企业如何规避转包和挂靠的风险,对于市场各主体都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分析的就是建筑企业在建设工程中的转包和挂靠现象产生背景、成因、危害和根治对策。

一、基本概念和形式

1建筑企业挂靠行为的基本概念

建筑企业的“挂靠”现象,即包工头借用某建筑公司项目经理的名义参加项目工程的投标,中标后项目经理在施工过程中并无实际作用,施工完全由包工头控制

2建筑企业转包行为的基本概念依照

《招标投标法》第 48 条一款规定:中标人要按照合同的约定完成中标项目,不得将中标项目转包给他人。《建筑法》的第 28条规定: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他人;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 《合同法》第 272 条规定: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转包给第三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第三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的转包现象就是在企业中标后,建筑企业在中标后,将中标项目全部转于他人或肢解后转于第三人

3.建筑企业转包行为的主要形式

第一种,整体转包,即将中标项目全部转于他人。第二种,非法分包,即将中标项目肢解后转于他人。《建筑法》第二四条规定,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可以将目标工程的勘测、涉及、设备采购、施工等部分发包与统一单位,但是不可肢解后发包与不同的单位。

二、建筑企业挂靠和转包行为产生的原因

建筑企业的挂靠和转包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原因,对于这些原因的分析能够有效地分析挂靠和转包行为的规律,更好的规避挂靠和转包的风险。非法挂靠和转包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开始以后,农村实行了几种生产,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城乡流动的加快,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中,成为建筑工人,并且逐步固定为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是社会原因,主要有:

一是施工单位本身的原因。对于部分施工单位来说,参加投标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与向挂靠企业所缴纳的管理费用相比差别很大,并且挂靠资金雄厚的企业可以增加自身的中标概率;部分施工单位一位追求中标,不考虑自身的管理和建设能力,无法完成中标项目而挂靠其他单位或转包其他单位;而部分具有项目经理资格的人又没有足够的资金、设备、周转材料,无法对工程项目实行承包管理,于是施工单位负责人就把工程让给他人承包和挂靠他方;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施工单位负责人则是出于另外的利益原因或是利用职权剥夺项目经理的权利,让他人行使。

二是法律法规在立法方面细化不足,执法困难。对于包工头来说,挂靠有利于自身的利益,既可以获得利润,又不用承担责任。加之,法律法规立法不足,执法不力,更加导致了违法挂靠的发生。三是由于招标工作指标不够量化、细致。“挂靠”和转包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是建设单位乃至某些部门或政府授权部门以及某些领导的违法违纪行为还普遍存在。投标、招标工作无法量化,投标指标不够细致,违法行为频生。三、建筑企业挂靠和转包行为的利弊

建筑企业的转包和挂靠行为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的深入而产生的,是市场经济转轨期间的一种特有现象,利弊互见。它的产生和长期存在并非偶尔现象,而是历史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而至。因此,挂靠和转包现象也有一点过的历史适应性和现实适应性.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它的作用主要是消极的。工程挂靠的消极影响体现在:

一是导致建筑市场混乱。挂靠和转包的单位或个人,在进行建筑活动是,并没有责任约束和相关条文规定的约束,因此,他们的行为并不规范,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收到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是导致建筑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并且,由于挂靠人用的是被挂靠人的名义,承包人应用的是转包人的名义,因此在法律中缺乏相关规定,权责不清,责任归属不明,发生问题后,究竟又谁承担责任,是挂靠人还是被挂靠人,转包人还是承包人很难做出决定,更加导致了建筑市场的混乱。初次之外,,若企业之间,企业和工人之间一旦发生纠纷或者存在对外债务不能清偿,被挂靠和转包企业就会成为被告,责任不明导致无人承担责任,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总之,挂靠和转包企业的行为不规范,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便导致了建筑市场的混乱

.二是建筑质量无法保证。挂靠和转包的队伍,一般不经考核,切一般素质较差,工程质量和进度没有保障,致使国有资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挂靠和转包行为中权责不明,导致了挂靠和转包现象掩盖了个体承包商的责任. 在挂靠人和个体承包商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社会责任和人民利益就无人承担。某些挂靠人和个体承包商在技术、设备、施工经验和组织的实际能力上无法满足工程要求,并且施工条件简陋,管理水平落后,存在大量违规施工,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三是导致国家税收的流失。挂靠工程的利润大量向挂靠人和承包商(更多的是私人)聚集,项目利润通过转换变成工程成本,最终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

四是助长了腐败暴力,损害社会风气。挂靠人和个体承包商权责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暴利及腐败,折损了一批干部并且影响和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一些权利的庇护下,标定的工程价款与具体施工过程中的企业的工程价款已经严重不符,挂靠人和承包人为筹集向缴纳管理费和承包费所造成的损失,势必会弄虚作假,或高估冒算,或以次充好,或偷工减料。更有甚者,他们为达到上述目的,与个别工程管理人员内外勾结,行贿受贿,罔顾国家和集体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暴利和腐败. 这就存在挂靠人和个体承包商为争取建设单位和被挂靠单位的信任,采用非法手段,不惜以金钱开路,败坏社会风气,拉关系走后门,并且成为滋生腐败的源头。

五是导致诚信问题显着。挂靠和转包行为本身所存在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不对等,导致了企业极大的财产风险和信誉危机,诚信问题显着。挂靠者和被挂靠者都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原则,个体承包商的违法行为损害诚信社会的氛围,最终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建筑市场和国有企业,造成了企业组织结构的严重失衡,短时间内的利益爆炸导致建筑施工力量盲目膨胀,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

四、规避挂靠和转包行为风险的对策建筑企业的挂靠和转包行为具有很大的风险。但是,通过对其分析,可以看到建筑企业的挂靠和转包行为具有很深的历史和社会根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且顽固地存在,查处起来难度很大。所以,要规避建筑企业的挂靠和转包风险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才能取得成效。

1加强法制管理,加强立法执法。

1)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招投标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对投标人以他人名义投标、骗取中标的经济处罚为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同时《建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三十三条和第三 十四条规定:“未取得资质承揽工程和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揽工程的,经济处罚为合同价款的2%―4%的罚款.” 两者都是针对“非法挂靠”现象,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处罚标准也有很大的差别。当问题出现时,责任主体和执法主体不明:是资质管理部门来处理,还是招投标管理办公室来处理呢?如果是资质管理部门来处理,是按那一标准?如此立法会导致九龙治水的局面,各职能单位相互扯皮,推卸责任,也将导致执法人员执法标准不一,出现按人情、按关系来处理问题的现象,由此产生新问题,滋生了新腐败。

2)各职能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理。对于非法挂靠和转包行为等问题,根据前面的分析和论述,造成了我国建筑行业的混乱,它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有关管理部门相关职能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切实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密切配合,严格把关,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各单位机构应当加强监管力度,发现问题及时、严肃处理,争取把违法行为和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阶段.

2管理源头,加强企业资质的动态管理,提高建筑队伍的质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 优胜劣汰是必然规律。许多小企业因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生存,业务达不到要求,就爱动挂靠违法分包等点子维持生计。因此,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企业资质的动态管理,及时了解情况,对那些没有技术专长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要采取措施,坚决地撤并,从而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进而形成良好发展势头。

3将强查处力度,维护社会秩序。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相关单位和机构对查出违法挂靠和转包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要严厉处罚、敢于伤筋动骨。挂靠和转包双方除了在经济上应受到重罚以外,重要的是还要追究领导责任并可在一段时间内停止双方进建筑市场交易的资质和权利。对个人还可以采取暂扣直至没收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等严厉手段,情节恶劣严重或造成不良后果的则可移交司法部门处理,追究刑事责任。

资质挂靠篇9

所谓“挂证族”,指依靠考取资格证书并出借获利的人。随着国家对个人职业资格和企业专业资质认证体系的不断完善,建筑、医药、公用设备等用人企业对一些职业资格需求大量增加。因此,众多企业不得不选择“租证”来解决问题,并由此催生了“挂证族”。

“挂证族”不上班年薪不菲

武先生来自河南郑州,五年前考取了二级建造师资格证。武先生没有预料到,这本小小的证书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挂靠费年年攀升,现已涨到1.2万元,而且挂靠非常容易,不用操任何心,在家轻松拿钱。

和武先生不同,在郑州工作的刘召有着稳定的职业,但他的主要收入却不来自工资。而是靠“出租”建造师证书。他的一级建造师证挂在一家建筑公司,一年拿5万,和企业签订协议,公司给买社保,不需要上班。

证件如此吃香,对当前参加建造师考试的学员来说,是一大诱惑,大家都想考证通过后,把证挂靠出去。郑州一家设计公司的小田也在利用空余时间努力考证。业内人都清楚,建筑类的证书一直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据了解,目前郑州市场上建筑类证书的挂靠行情是,一级注册建造师每年3万元,二级建造师一年1万元左右,而一级注册建筑师证一年则在12~20万之间。

业内人士称,挂证在建筑业内比较普遍,目前最火热的是建筑类证书,

“出租”行情一路看好。建造师分为港口、机电、安装、水运、市政工程、矿建等不同类别,一级建造师一年租证可收入3万元,如果是基建或市政工程的建造师,出租证件一年收入可达575元。建造师证挂靠出去的年限一般是3年,也可以续约。

在互联网上检索“建造师挂靠”能搜出海量信息。一些网站公然宣称自己处于“挂靠行业领导地位”,服务相当周到。

建造师资格证行情不错,其它证件也有市场空间。

杨先生是执业药师。他说,不少药店恨本就没有执业药师,都是租别人的执业药师证,挂靠一般1年,年回报5000元左右。执业药师主要提供用药咨询,无处方权,风险较小。杨先生说,执业药师分初、中和高级,同一个人可以持有三种资格证书。所以,有些医务人员获得中级或高级执业药师后,会把初级药师资格证书租借给药店。

网上不仅有诸如“挂证网”、“挂靠网”之类的网站,还有各种挂证论坛供“挂证族”交流经验。“挂证族”总结出一些“挂靠宝典”以规避风险,如“挂证不挂章”,不参与投标,不挂项目,不参与审图,证书仅用于企业升级资质或保级。还有“挂证族”交流心得:首先要找大型施工企业挂靠,基本不会出现意外。建筑类专业首选装饰公司,因为这些工程基本不会死人,质量差也不怕。挂证最好找大型培训类机构帮忙挂靠,这样钱不会少挣,出事还有垫背的……

人才缺口大,而企业又有需求,这就让“挂证族”有了生存空间。尤其近些年,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加上国家规定一个企业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才能进行工程招投标,所以不少中小建筑公司不惜重金求租,用证书代替人才。因为聘用一个高级工程师一年得八九万元,而租个证就便宜多了。

调查发现,目前“挂证”市场火爆,形成完整利益链,全国各地“挂证”价格不一,以最吃香的一级注册建筑师证为例,一年“出租”费用高达25万元。

挂证市场完整的利益链

火热的市场背后自有刚性需求。据介绍,按建设部门规定,建筑施工企业要升级资质或保级,应配备专业注册人员,如今人才数量和实际需求有差距,企业只好租证,“挂证”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不仅建筑行业,设计、监理、招标、资产评估、工程咨询行业挂证现象已然成风。

据河南一家建筑企业的负责人介绍,国家硬性规定注册建造师数量初衷是为了规范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但现在已变了味儿。按照原建设部2001年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一级资质标准企业必须具有一级资质项目经理不少于12人。到2007年后,国家停止了项目经理证,建造师证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并很快成为香饽饽。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及其实施意见规定,申请特级资质的,企业应具有与特级资质承包范围内各类别工程相对应的各专业注册建造师不少于5人。

这家建筑企业的负责人称,其实,圈内人都知道,建筑工程单位之所以掏那么多钱找挂靠,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建造师持证人员数量不够,没有建造师就开不了建筑公司,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能不能通过资质认定,能不能拿到工程。还有,施工企业每年需要注册和年检,建造师的数量如不能满足规定,年检时会被降低资质。

于是,“行政部门有要求,市场有需求,考证挂证有奔头”。据了解,按住建部下发的《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建筑等多个行业按照不同资质,规定了其需配备的注册人员数量。企业专业资质认证体系和个人职业资格“捆绑”,在职的建筑企业从业人员囿于学历的限制和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很难报名和通过建造师资格考试,企业为了保级升级,借用各种个人职业资格证,从而推动了挂证市场的火爆。

事实上, “挂证”行业红火的背后,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人证分离”暗藏诸多隐患

证书租赁看上去是“双赢”的买卖,但郑州大学法学博士刘静表示,根据中国相关法律规定,国家颁发的相关资质证书,均应由本人持有和使用,不得私自出租或转借他人。将证书租给他人使用,很可能导致证件所有人面临承担行政处罚和民事责任的双重风险。

刘静博士说,中国许多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条例中,都明确规定:不得人证分离。可以说,“人证分离”隐藏安全隐患,可能会引起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挂靠”有风险,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企业方要承担责任,证书的持证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甚至面临刑责。

挂靠价格一路走高,由于大多数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跟风而上,相关管理部门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业内人士分析,“挂证”对于道路桥梁等施工企业来说,“证到人不到”,工程质量让人担忧。据透露,企业平时并没有遇到来自住建、人社、工商等相关部门的检查。企业、中介、持证人三方面人员在挂靠过程中都是的受益者,根本没有人会站出来揭露内幕,因此有关部门想查处也困难。对此,河南省住建部有关人士表示,住建部相关文件规定,证件挂靠在房产开发或建筑企业,本人却不在企业从事相应的工作,属违规行为,情节严重的,将严惩企业、暂扣或吊销挂靠证书。

挂证市场的红火凸显了监管的无奈和审证制度的漏洞。

以建造师为例,社保监管存在漏洞,企业为完成资质考核,通过跟“挂证族”签协议,给他们购买社保,制造出“挂证族”在公司“注册”的假象。由于社保没有全国联网,使得许多企业在借用“挂证族”资格证时有了操作空间,而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协议是私下的,程序不违规,监管部门难以确认哪些专业人士“挂证”。而审证单位主要负责鉴定证件的真伪和培训记录,其余环节缺乏监控,给租证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资质挂靠篇10

关键词:信任 商品化 联营合作

引言

信任对于经济和社会良性运转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所谓信任,是建立在对另一方意图和行为的正向估计基础之上的不设防的心理状态。信任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率,还能够提高政府的绩效、促进社会团结。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不断变革使信任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当前社会出现了一系列信任问题,例如商业欺诈、政府腐败、传销杀熟等等。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建筑业普遍存在大型国有建筑企业通过出借自身资质和信誉来获取经济利益的现象。本文即旨在对从这一现象中凸显出来的“商品化的信任”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被商品化的信任:“联营合作”

(一)“联营合作”与“信任”问题

何谓“联营合作”?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说明联营合作目前在建筑行业两种主要的存在形式。

一是规范合法的联营合作。这是指几个具有不同资质或技术、资金等实力的企业互相联合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能力,以联合体的形式参与竞标并获得项目总承包的行为。联合体成员共同推举一个成员作为牵头人并在其组织下对发包方负责。联合体成员以内部联营合作协议来明确成员的权力和义务。这样的联营合作是一种合法的行为。

二是本文所讨论的“联营合作”。这是一种假借“联营合作”名义,实质进行资质出借挂靠经营的违法行为。其典型表现是不符合要承揽的工程所要求的资质、业绩、能力等条件的企业或个人以营利为目的,以具备相应条件的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施工项目。被挂靠企业收取项目管理费,仅仅是名义上的负责而不从事具体实质性的经营管理,项目具体实质性的经营管理是由挂靠方来完成。

我国《建筑法》第26条明文规定:“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利用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建筑市场管理规定》第16条明文规定:“承包方必须按照其资质等级和标准的经营范围承包任务,不得无证承包或未经批准越级、越范围承包”。法律明确表明了挂靠是一种违法行为。

“联营合作”是现行的建筑市场由计划经济转型过渡到目前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透明、规范的混沌时期所产生的必然现象。十多年来,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建筑市场在步入市场经济后,当务之急是建立有别于以往的新规则和新秩序和有效监督。新规则、秩序的维护根基是参入市场的成员之间遵纪守法建立起的可靠信任。“联营合作”就是现行的建筑市场遵纪守法和信任规则被破坏的产物。建筑业企业资质证明是政府对建筑企业依法从事经营活动的信任证明。因此,建筑企业的资质证明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物质资本,更包含了企业的社会资本—政府以及建筑业行内对企业的信任。

(二)“联营合作”利益、风险

“联营合作”借用资质的大都是资质较低的民营企业或个体自然人,一般都是通过朋友关系、上下级、政府官员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作为中间人介绍认识的,也就是说资质挂靠方与被挂靠方在各自的熟人圈子间存在着一定的交集,而双方的企业以及中间人出于各自的私利和人情黏着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利益共同体。

具体来说,一旦某公司与介绍认识的民营企业或个体达成合作意向后,项目投标之前,双方大都会签订《联营合作协议书》,协议约定双方的合作形式及范围、权利与义务以及挂靠方需要支付的费用都有详细的约定。

据知情人介绍联营合作协议内容主要是立足于约定各方的经济利益。被挂靠方关心的是管理费的收取,挂靠方关心的是工程款的及时拨付。随着当前建设主管部门,安全、消防等部门管控越来越严厉和细致、具体,联营合作作协议在被挂靠方方面也从仅仅注重管理费的收取转变为要求挂靠方在施工过程中对安全、质量、消防、文明施工等增加了义务和一定数额的经济抵押,并随情况不同派驻被挂靠方的管理人员进驻工地监管过程管理掩盖挂靠的事实。

联营合作的形式使得被挂靠方仅靠资质的出借以及依联营合作的方式签署施工合同,每年就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一笔可观的“坐享”经济利益。一定程度上满足或迎合了该企业在经营规模和利润的增长使其能更容易的完成上级对其的考核指标。

二、国有建筑企业的信任商品化过程

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凡是建筑企业几乎都有挂靠。“大企业大挂,小企业小挂”。因为被挂靠的建筑企业大多都是业界有名的大型企业,它们资质、业绩、声誉好,在业界和社会影响力巨大,广泛得到业界和政府、社会的高度信任。这些企业在与民营中小企业或个人联营合作时,出借了企业的施工资质,把政府、社会各界对其施工能力的信任和认可以及自身的企业声誉都当作了交易筹码来承揽项目获利。

(一) 国有建筑企业信任商品化的制度环境

1、建筑业市场的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