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十篇

时间:2023-04-07 00:25:01

八年级上册历史

八年级上册历史篇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适应课改发展要求,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时效,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基础较差,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爱说闲话,不讲学习,但课堂气氛活跃,布置作业及时完成,有15%的学生作业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学字迹潦草,书面不清晰,有一种蒙混过关的心理,总体比较好的。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与交流中外古代传说,从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无数先民创作文明的传说、故事。

5、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1、通过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国家河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2、从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发现四大文明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理件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

3、通过观察图片发资料,掌握文字,城市遗址,青铜器等,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4、分析县体资料,理解等级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认识军队和刑法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5、从蓝田人家园的变迁,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6、参与社会调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历史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现象。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1、依据资料,描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和基本社会特点。

2、利用资料,说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欧洲建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说明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4、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能进行比较和鉴别。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研不绝的中华文明

1、通过本单元基本史实的学习和整合,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并能通过比较,发现每个时代各自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差别。

2、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整合相关史实,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4、养成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材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国家;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第二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三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三课告别野蛮。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第三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文明;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种性。

第四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流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四、课时安排及措施

本教材授课42课时,复习6课时,测验6课时,机动6课时,总计60课时。

措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的浅,难程度,深入了种学习情况,按学习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难度适应,瞄准把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学有作用,尽量做到教学相长。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2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

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本学期八年级历史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培养环保能力。

二、教学任务和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和增强学生素质,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第一到第二十二课的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总共分七单元,24节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内容:叙述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共22课及乡土教材的教授。

3、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难点是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特点

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五、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

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

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

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

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

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

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四)培优辅差措施。

优生培养措施:

1、找学生谈心,提醒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激发对未来的斗志。

2、进一步加强学习目的,动机教育,培养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3、多方面收集资料,指导优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课堂上分层教学,对优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5、和学生搞好沟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学困生辅导措施:

1、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找自己的优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3、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4、用优等生带动差生,以优促差,以实现“培优”和“辅差”。

5、适量地布置作业,定时进行检查,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4一、学生基本情况

初二4-6班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之间。我所教的3个班156名学生,基本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男女比例相当。学习态度端正,理解记忆的能力比较强,但个别同学心理素质较差,要提高他们的抗挫折力,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大多数学生在目标明确,思想上积极进取、热爱班级体,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及要求

通过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全面的评价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使之由“学会”变为“会学”,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23课,教学中心是中国近代史,重点是教会学生爱国。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初二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措施

1、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并深刻领会思想历史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材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精心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3、讲究恰当的学习方法,精讲多练,采用多种方式,巩固练习。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优化课堂结构,做到在愉快和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5、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6、分期搞好单元测验。

以使对学生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本班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89.88,合格率为98.40%,优秀率为57.14%.高于整个初二年级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课是四十五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到十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八年级上册历史篇2

第二单元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答案

【基础巩固】

1-3DBD

4、图1:裁缝行会

图2:酿酒行会。

5、(1)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残暴统治。

(2)基督教教义逐渐演变为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随着罗马帝国加强对内压迫、对外侵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罗马统治者为便于控制被压迫人民及被征服民族,开始对基督教采取控制、利用政策,加以扶植,成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精神工具。

【拓展提升】

6、(1)B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意思是说: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西欧的封建社会虽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的制约关系。

第二单元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答案

【基础巩固】

1-3CBA

4、花拉子密的代数学著作——数学

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医学

伊本•西那的《医典》——医学

清真寺——建筑

《一千零一夜》——文学

5、(1)伊斯兰教创立之初在麦加传播时遭到镇压,因为麦加贵族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2)伊斯兰教使众多的信徒凝聚在一起,一致对外进行圣战,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拓展提升】

6、正确。阿拉伯文明格外璀璨。从横向肴,当时阿拉伯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介于东、西方之间,吸收了东方和西方文化中许多先进的东西。东方文化,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阿拉伯数字等,主要通过阿拉伯人传往西方。从纵向看,人类历大河文明、欧洲古典文明、阿拉伯文明、文艺复兴相继兴起,阿拉伯文化就是在以往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很大的综合性。文学巨著《一千零一夜》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二单元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答案

【基础巩固】

1、大和孝德天皇

2、武士

3、C

4、C

5、(1)

中国隋唐的制度大化改新时日本的措施

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经济实行租庸调制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2)我们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制度和文化;要有改革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

八年级上册历史篇3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4班的《中国历史》学科教学工作。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本着以学生成长促进自我成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抓常规教学,有备无患

1.做好课前“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备学生:就是指用学科的眼光去了解班级特征、观察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爱好程度和接受程度,并实时的为备教法提供信息参考。我所教的四个班,特征各不相同。结合《中国历史》的学科特点,男生的接受能力和爱好程度普遍高于女生,所以我在四个班的教学过程中,做好了“备学生”的工作,课堂上就会比较轻松。

备教材:就是指教学工作者要对自己所用的教学参考书要了解得清晰、深刻、透彻。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老师的讲解,老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不清晰、了解不深刻、讲解不透彻,学生就很难接受,并且还会对学科产生厌烦情绪。为了给学生上好丰富的历史课,我积极在网上查找课时资料、观看学习教学视频,在网上下载电子书,尽最大努力充实自己、完善课堂、丰富学生知识。

备教法:有了教的对象和教的内容还不够,要活跃课堂、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良好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中国历史》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的老师不能过于死板,那样只能把本应该活跃的课堂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哪一个知识点该用平铺直叙、哪一个知识点结合历史典故激情飞扬、哪一个知识点又该融入传说丰富课堂内容、哪个时候应该把学生的互动列为重点活跃课堂氛围,等等,我都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必要时还要课前演练一番。

2、多听课,勤学习,善反思

学校关心教师的教学成长和能力培养,经常组织各学科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重视尖子、鼓励后进,优差结合,整体推进

虽然是《中国历史》学科,但我决不忽视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更好的掌握,也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对于个别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同学帮扶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力争每一名学生不掉队。

三、课堂效果与教学成绩

本学期,无论是阶段性考试还是期中考试,四个班的学生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致认可。我自己也不断钻研业务,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教法的进一步成长与提高。

四、深思自我不足与来期教学目标: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社会瞬息万变,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追寻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上册历史篇4

第一部分 选择 题(共50分)一、 选择题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1、小明同学参加姜堰市电视台“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大奖赛”,她回答的题目是“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她的答案应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在清末,有个人住在香港岛,原来每年都要向清政府纳税,但后来税收却要交给英国统治者。你认为这种转变会发生在 A.虎门销烟后 B.《南京条约》签订后 C. 清政府被*后 D. 新中国成立后3、魏源的《海国图志》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自强、求富 C.维新变法 D.民主、科学4、《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头兽咏叹》一诗中写道:“十二生肖飞,强盗理不亏,猴牛虎猪卖,强盗作鬼肥!”诗中的“强盗”指: A.俄国军队 B.美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日本军队5、“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争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A.《南京条约 》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6、右图《扯线木偶》漫画,讽刺了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这一创作根植于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 关条约》 D.《辛丑条约》7、在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首条铁路通车典礼上,有代表充满豪情的说:“筑成此路,为中国人吐气矣”。这条铁路是A.平汉铁路 B.滇越铁路 C.淞沪铁路 D.京张铁路8、在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过程中,力图通过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 A.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9、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的组织是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光复会 D.强学会10、某处名胜古迹有这么一幅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你认为该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A.康有为 B.孙中山 C.陈独秀 D.蒋介石11、小华同学想要了解“新文化运动”,你会建议他选择那种刊物收集资料?A.《新青年》 B.《民报》 C .《东方杂志》 D.《中外纪闻》12、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很快发展为全国的大报,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报纸是 A. 《中外纪闻》 B. 《国闻报》 C. 《民报》 D. 《申报》13、中国近代 ,最能体现青年学生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 运动 C.五四运动 D.西安事变14、歌谣“除军阀,国共联手为统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西安事变 D.百团大战15、2012年8 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纪念日。与这一节日确定直接有关的是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16、在20世纪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 B.农村包围城市 C.领导工人运动 D.国共两党合作17、“瑞金遵义泸定桥懋功吴起镇会宁”反映的是下列哪一事件的行动路线图 A.太平天国起义 B.北伐战争 C.红军长征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背景是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19、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战役时间 指挥者 消灭日 军 所属战场 重大意义 1938年春 李宗仁 10000多人 国民党正面战场 打击日军嚣张气焰,鼓舞中国抗战士气 A.台儿庄战 役 B.徐州会战 C.百团大战 D.淮海战役20、“……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文中“三十万同胞”的遇难地点是A.东北 B.南京 C.上海 D.北京 21、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下列哪次会议上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22、右图是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正式合照,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建立联合政府 B.抗日战争的胜利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23、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近代以来,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八国联军侵华 B.中华民国成立C.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 D.国民党政权覆灭24、李明同学在学校网站开辟的“人民战争”专栏中 选用了图1、图2 两张图片。以下所拟小标题 最合适的是A.抗日战争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25、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这场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50分) 请回答:(1)李宏同学用A、B、C三张照片为素材办了一份历史手抄报,请你为这份手抄报拟定一个主题名称。(2分)(2)分别写出A、B两位人物的重大贡献。(4分) (3)图D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2分)(4)小明同学想参观图E中的“中共一大会址”,请问他应前往哪一城市? (2分)中共一大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2分)(5)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分)

27、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各阶层积极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 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 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 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 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 ——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 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洪向华主编 《复兴之路》请回答:(1)材料一提到的“自强运动”指什么历史事件?(2分)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口号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2分)“革命成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分)(3)材料三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2分)为此掀起了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2分)(4)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1分)28、拓展探究题: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两国也已经将今年定为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但中日两国间的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一是历史认 知的问题(侵华战争),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东海油气田)。而正确对待中日关系必须了解尊重历史事实,请根据本学期所学知识回答以下 问题(1)根 据史实填写表格时间 反映的重大事件 主要影响1894—1895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2分)1931年9月18日 (2分) 日军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2分) 卢沟桥事变 (2分)1945年8月15日 抗日战争胜利 (1分) (2)为了铭记历史,吸取历史教训,在 2012年7月7 日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周年的时候,请你以抗战为主题设计两项纪念活动。(2分)(3)2012年,由于日本政府对钓鱼岛进行购买,使其国有化,引发了中国全国规模的的*行动。请结合所学历史 ,谈谈处理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是什么?(2分) 29、中国近代国共两党历经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请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创办的军事学校名称(2分)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就(1分)(2)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2分)(3)列举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和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4分) (4)简述第二次国共分裂的严重后果。(1分)(5)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什么感悟?(1分)

八年级历史试卷答案 二、非选择题26、(1)中 国人民的反抗。(2分) (2)领导虎门销烟(2分);收复x疆。(2分)(3)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2分)(4) 上海;(2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5)毛泽东。(2分27、(1)洋务运动(2分)。 自强 求富(2分)(2)辛亥革命(2分) *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3)民主、科学(2分) 新文化运动(2分)(4)近代化的探索(1分)28、(1)时间 反映的重大事件 主要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分) 九一八事变(2分) 1937年7月7日(2分)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任意一点 2分) 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1分) (2)抗日战争图片展览、抗战歌曲歌咏比赛、抗战故事会、抗日活动旧址参观、抗日战争 电影电视展播、抗战专题黑板报等。(1点1分共2分,只要是学校能够开展、且符合抗日战争主题的任何活动都可给分。) (3)正确态度:要保持理性爱国;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2分)29、 (1)黄埔军校(2分);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1分)(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2分) (3)辽沈战役(2分);傅作义(2分)(4)造成台湾与大陆的长期分离。祖国至今没有统一(1分) (5)国共合作有利于中华民族,分裂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有理即可) (1分)

八年级上册历史篇5

(2)①、②、③涉及的事件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主题?结合该主题,补充一个历史事件及相应代表人物。(6分)

(3)请分 别写出④、⑤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8分) (4)结合上述人 物,谈谈他们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发扬?(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6分)材料一:2014年3月,外交部长王毅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说:“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做榜样。”材料二: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 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道歉和忏悔,从没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进行过辩解。在德国,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那段历史、决不允许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为了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德国还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通过学校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人生观。材料三: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通过: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 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材料四:俄罗斯总统普京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时说,2015年俄中两国将以双边的形式,举行一系列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联合活动,我们还将继续抵制那些篡改历史、美化法西斯分子的企图。李克强总理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时指出,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不让战争的惨痛历史重演。——上述材料摘编自《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 (1)材料一中的“1894年”在中日之间发生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果如何?王毅部长强调“2014不是1894,”的寓意是什么?(6分) (2)从材料二概括出,在对待二战的态度上,德国有哪些做法值得日本学习?(一点即可,2分)

(3)材料三中的“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抗战期间哪一城市中被屠杀的30余万中国同胞?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纪念日”和“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何意义?(4分) (4)材料四中中俄两国总理的谈话共同传递了什么主题?(2分)

八年级上册历史篇6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的成立答案】

课前自主预习

①巴黎和会②内除*

③1919学生④北京工人阶级

⑤帝国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

⑥1921上海⑦工人运动陈独秀

⑧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课堂达标训练

1-3:ACC

4-6:ACA

7、(1)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国*的成立。

(3)五四爱国运动后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共的诞生打下了阶级基础,它还进

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的诞生打下了思想

基础。

课后巩固提升

8、D

9、D

10、(1)马克思主义。

(2)1921年;意义: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无产阶级。为*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4)建立*早期组织,为*的诞生做了组织准备。

【第11课北伐战争答案】

课前自主预习

①广州蒋介石周恩来

②国民革命军

③北洋军阀

④张作霖

⑤蒋介石

⑥1927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课堂达标训练

1-4:CABA

5-7:ADB

8、(1)黄埔军校。

(2)北伐战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黄埔军校培养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课后巩固提升

9、B

10、B

11、(1)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即创建革命军,挽救

中国的危亡。孙中山。

(2)蒋介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3)主要想利用黄埔军校;在历的地位和影响宣传自己等等。

(4)有周恩来、聂荣臻、*、徐向前、叶英等。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答案】

课前自主预习

①1927周恩来②第一枪③*

④井冈山⑤朱德*⑥中国工农

红军第四军

课堂达标训练

1-4:CBCD

5-7:DDA

8、(1)秋收起义。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

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

伍、湖南的农民武装到迭井冈山与*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课后巩固提升

9、C

10、D

11、(1)南昌。

(2)周恩来、贺龙、朱德。

(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匡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

斗争的开始。

(4)人民军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向人民子弟兵致敬,应热

爱人民军队,要拥军爱军,将来积极服兵役。回答一些具体的行为,比如为人民解放军或解

放军家属做好事,“八一建军节”到部队慰问演出也可。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答案】

知识要点

1934年10月瑞金1935遵义*中国*红军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赤水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吴起镇1936年10月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转危为安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5DCBDC

6-10DADDB

11-15BCBCB

二、非选择题

16、问题一:A:井冈山;B:江西瑞金;C:贵州遵义;D:陕北吴起镇;E:甘肃会宁。

问题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道路。

问题三:出发地B;结束地E;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中国*、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问题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中国*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拓展与探究

提示:没有。因为他随红六军团长征,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红一方面军所经历的战役;他于1936年4月离开红军,而三大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会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答案】

知识要点

1931年9月18日东三省抗日义勇军杨靖宇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联共抗日和平解决周恩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5CCCCD

6-10BCDCA

11-15CBAAC

二、非选择题

16、问题一:诬蔑“九一八事变”是张学良对“日本在满洲的权益”压迫所致,日军出于自卫;目的:掩盖其侵略罪责;真实原因:试图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实现征服中国的野心。

问题二:政策:不抵抗政策;结果:不到半年,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组成了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

问题三:原因: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独占,损害了美国的在华利益。

17、问题一:逼蒋抗日。

问题二:后一种观点;因为中国*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

问题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拓展与探究

提示:思考一:他认为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统一中国,消除内战,实现全民族一致抗击日本。

思考二: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对中国加紧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另一方面是因为国民党爱国将领、中国*、中国人民(老百姓)强烈要求团结抗日。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答案】

知识要点

1937年7月7日北平西南卢沟桥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路军新四军

30万人以上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5CBDCB

6-10CDCCD

11-12AC

二、非选择题

13、问题一:①1卢沟桥,2宛平,3八宝山,4丰台。②中国守军在卢沟桥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

问题二: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问题三:从此以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八年级上册历史篇7

月考的失利,把我的心情冷却到了冰点。坐在书桌前,百无聊赖,索性“放纵”自己。夜空下,略有凉意的风在树叶间飞舞,吹动了叶,吹开了花。叶,静静地摇曳;花,静静地绽放。我的思绪也随风飞扬。回眸远处幽暗的天空,乌云笼罩着整个天际,杀气吞噬着整个世界。那一段历史,让每一位中国人刻骨铭心,让每一个华夏儿女义愤填膺。一九三七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人民八年的抗战史,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从八一三事变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从残忍的细菌战到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中华大地在侵略者的蹂躏下痛苦呻吟。一阵阵惊人心魄的枪声,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弥漫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每一座山岳都回荡着惊恐,每一寸土地都浸着鲜血,历史的足迹在岁月的时空中无声流淌,没有了和平,没有了温暖,没有了安定。华夏大地一片呜咽,黄河在咆哮,长江在怒吼,大好河山岂能容强盗这般践踏?面对侵略者的暴行,祖国没有沉沦;面对锦绣河山的呼唤,炎黄子孙不再沉默。历史不会忘记,十二岁的二小放牛郎面对敌人的刺刀,视死如归;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红旗举手宣誓,无怨无悔;江姐和战友们含泪绣着五星红旗,赤胆忠心……他们是中国魂。人民不会忘记,在淞沪的四行仓库,以谢晋元团长为首的800名战士,在掩护部队撤离时,同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凭着英勇顽强的精神,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使国旗始终飘扬在仓库上方,他们是中国魂。正是这磨折不了,压迫不倒的中国魂,筑起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1945年8月15日,骄横跋扈的豺狼被赶出了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阳光普照,山川雀跃,江河喧腾,独立的中国站了起来!从此,中国——这个东方的巨龙,垮过了千秋坎坷,洗净了百年屈辱,挺起了被雨雪风霜打熬出的钢脊铁骨,以容纳百川、气吞日月之势,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世界,走向辉煌。今天,当我们为世界贸易组织震动人心的锤声欢呼喝彩的时候,当我们为萨马兰奇那句“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欣喜狂欢的时候,当我们为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凯旋高歌的时候,当我们向联合国大厦前飘扬的五星红旗深情致敬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先辈们披荆斩棘的艰辛,请不要忘记中国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请不要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一轮皎洁的满月穿过乌云,微笑地注视着这和平而安宁的夜。我理一理散乱的心情,信心百倍地走向书桌,让笔尖下流淌出这样的文字:血雨腥风应有涯,铸剑为犁应有日,烦恼挫折应有期……

八年级上册历史篇8

回眸远处幽暗的天空,乌云笼罩着整个天际,杀气吞噬着整个世界。那一段历史,让每一位中国人刻骨铭心,让每一个华夏儿女义愤填膺。

一九三七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人民八年的抗战史,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从八一三事变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从残忍的细菌战到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中华大地在侵略者的蹂躏下痛苦。一阵阵惊人心魄的枪声,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弥漫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每一座山岳都回荡着惊恐,每一寸土地都浸着鲜血,历史的足迹在岁月的时空中无声流淌,没有了和平,没有了温暖,没有了安定。

华夏大地一片呜咽,黄河在咆哮,长江在怒吼,大好河山岂能容强盗这般践踏?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祖国没有沉沦;面对锦绣河山的呼唤,炎黄子孙不再沉默。

历史不会忘记,十二岁的二小放牛郎面对敌人的刺刀,视死如归;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红旗举手宣誓,无怨无悔;江姐和战友们含泪绣着五

星红旗,赤胆忠心……他们是中国魂。

人民不会忘记,在淞沪的四行仓库,

以谢晋元团长为首的800名战士,在掩护

部队撤离时,同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凭着英勇顽强的精神,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使国旗始终飘扬在仓库上方,他们是中国魂。

正是这磨折不了,压迫不倒的中国魂,筑起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1945年8月15日,骄横跋扈的豺狼被赶出了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阳光普照,山川雀跃,江河喧腾,独立的中国站了起来!

从此,中国——这个东方的巨龙,垮过了千秋坎坷,洗净了百年屈辱,挺起了被雨雪风霜打熬出的钢脊铁骨,以容纳百川、气吞日月之势,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八年级上册历史篇9

关键词:课程资源;新课程;初中历史活动课

一、关于课程资源与活动课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理念。开发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关系到对课程性质的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和课程实施的质量。所以,它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还有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当然,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要创造性地选择那些最有助于学科教学目标实现的资源,尤其需要去挖掘那些教育功能还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效益和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专家和课程编写者的工作,更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去,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不应处于缺位状态。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体系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下,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教育中以学科、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生活和忽视儿童学习兴趣及心理发展等问题更加突显。

活动课理论中的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联,重视儿童个性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综合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学生主体的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等理念得到更多的认同。在许多国家,学科教学、课堂学习越来越多地与体验及活动学习融合在一起,学科课程活动化已成为共同趋势。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其目的是要改革学校课程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在历史课程方面,强调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中学习历史,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

活动课是课程改革的热点,在新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活动课作为新的授课类型被推出。目的是通过设计这种授课类型,引导学生进行系列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活动课集中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1、内容的综合性

在设计原理上活动课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以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兴趣、社会生活以及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确定学习内容,并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与多方位、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和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等。其模式灵活、形式多样,内容具有伸缩性,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2、过程的体验性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亲身实践的体验性学习为主,所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知识,更是注重其在活动中的经历和感受。在活动中有教师的指导,但更多的是学生进行实践,在亲身体验中实现其认识的内化,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其中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新鲜的感觉中,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3、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课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各种自主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学习和运用知识。在所创设的生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他们既是学习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自主制定活动计划,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从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出发,比较自由的进行各种活动和评价,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探究精神。

4、评价的过程性

在活动课的学习评价上,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况,注重的并不仅仅只是掌握知识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即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评价的最重要内容。同时,评价是动态的和形成性的,多采用观察记录的方法,以学生自我、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历史活动课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过程:

在新的课程及教学观念引领下,历史活动课的设计和组织应从活动课的基本特点出发,围绕不同的专题和单元,提供案例及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并预留调整或发挥的余地。

1.目标的制定。

在制订活动课目标时,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思考。目标不仅是关注活动的成果,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并在活动中有所收获。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的各种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等,并增强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

2.主题的选择。

根据将综合性的知识学习与学生的能力、态度和行为培养统一起来的需要来选择主题。主题应符合学生的兴趣、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从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活动的要求。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能够关注身边的历史。应充分尊重学生,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历史学科和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主题。

3.过程的实施。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内部进行分工和配合,每位学生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分组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并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分享成果。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协调者,与学生共同进行学习探究。

4.结果的评价。

在评价方面以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为主,教师进行参与性的评价。可采用《历史活动课记录表》或《历史活动课材料袋》等方式进行评价,重点在学生活动的过程、轨迹和情感体验。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通过学生自评,使学生学会实践、不断反思自我;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吸取别人之长;通过教师的评价,从整体上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

四、教材中的活动课:

新课程的实施已将活动课正式纳入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单元教学活动建议中提出了具体建议,并在“实施建议”中附有教学活动案例。活动课约占学期课时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在初中三个年级的六册历史教材中,共安排了与课文学习内容基本同步的23节活动课。同时教材还附有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要求、活动提示和参考资料。

按新课标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活动课的内容具体可分为:

学习方法系列: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一《寻找历史》,主题是历史就在你身边,使历史与学生更有亲近感。七年级(上册)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主题是训练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培养历史空间概念。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主题是培训学生如何进行历史知识的复习,掌握正确的方法。七年级(下册)活动课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主题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据,设计知识结构示意图,使学生掌握在复习中化繁为简、形象直观的学习方法。

人物评价系列: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主题是进行史论结合、有理有据的辩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九年级(上册)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以“是非成败拿破仑”为题,组织辩论会,培养学生客观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锻炼用历史资料支持自己观点的论证能力。

编演故事系列: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主题是培养学生收集历史素材,撰写历史故事的能力。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主题是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表达和交流能力。让学生融入到历史之中,学生是编导和演员,教材是剧情线索,通过“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场景,形象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使学生加深对汉藏两族人民世代友好的情感体验。延伸活动可以排演“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等历史短剧。

调查访谈系列:八年级(下册)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以家乡某方面的具体变化为选题,调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活动拓展以《家乡的明天》为题,探讨和展望家乡今后十年的社会变迁,为自己家乡设计一个美好的未来。八年级(下册)活动课二《历史记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主题是展现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九年级(上册)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和地理资料,举行追访历史新闻活动,以此加深对新航路开辟的了解和认识。九年级(下册)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通过模拟战地采访,使学生深刻了解这场战争人民必胜、法西斯势力必败的历史原因。

文章竞赛系列: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三《历史知识竞赛》,主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九年级(下册)活动课三《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国学生期盼巴以人民走向和平》,抓住巴以争端的国际热点问题,开展以“倡导和平、反对暴力”为主题的历史课外写作活动,将历史学习与时事政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九年级(下册)活动课四《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通过了解二战后至今世界科技的发展状况,认识全球科技发展的动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追求。

策划模拟系列:八年级(上册)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主题是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八年级(上册)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主题是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九年级(上册)活动课一《古代世界文化之旅》,遵着历史的足迹,作虚拟的旅行,以此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世界古代的文化成就,扩展视野了解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九年级(上册)活动课四《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了解博览会的常识,在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沟通历史、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图片音乐系列: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通过这样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状况的了解,培养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八年级(下册)活动课三《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歌曲中凝聚着历史,通过收集、视听和演唱不同历史时期的歌曲,从一个侧面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使学生在心中产生与历史的共鸣。八年级(下册)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一幅家庭照片就是一幅凝结的历史画面,以时间为线索或以人物为中心组成专题系列,收集和交流反映不同时期社会风貌的家庭照片,以此来了解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家庭的幸福。九年级(下册)活动课一《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搜集能够反映法西斯罪证的历史老照片,认识法西斯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建构起立足于课程整体的大课程资源观或整合的课程资源观。历史课程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进行多渠道地开发。历史活动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及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化,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活动课对教师的要求并没有降低,而是更高了,它需要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教育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标志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齐健,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八年级上册历史篇10

一、利用好学习小组,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条件

把学生按性别、性格、成绩等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学生以6―8人为宜,并且安排好组长,便于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再由教师把本节要学的知识分成两到三个自主学习主题,板书到黑板上,每个自主学习主题下面再分述与本学习主题相关的小问题(也可多媒体出示)然后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学习这些问题。对于主题的学习要一一进行,一个主题学完后再进行下一个主题,自主学习能解决的简单、易掌握的问题,由小组中下等学生展示解决或在组内由组长引领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则由组长组织小组交流解决。期间,组长要做好简明的记录,以免展示时条理不清,耽误时间。这样的疑难问题,哪个小组解决了,就给这个小组加分鼓励。如果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加1分的话,这样的问题就加2或3分,每个学生的得分将计入小组总分,周末进行评比,给优胜组发奖状鼓励,给每组得分最多的学生发奖品表扬。这种计分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人人争优、不甘落后的学习气氛;他们踊跃参与,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看到一个个疑难问题被学生各个击破,老师剩下的只有点拨和收获的喜悦。

二、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最可爱的人》一课结束时,我向学生提问:“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结合以前所学的问题“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内战胜”总结的方法,学生就从战争性质、指挥官、作战方针政策、作战部队、是否团结、人心向背等几个方面很快就总结出了正确答案,并且记住了类似问题思考的角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有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一课时,讲到“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有的学生就问:“为什么向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而不是别的城市?”考虑到本节时间紧、内容多,实际上我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会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别的城市,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留到课下分小组自己查找资料解决。后来同学们找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美国从便于投掷的角度考虑,考虑到伤亡的程度,战后恢复等几个因素,最后选定的是广岛和长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总结整理成书面材料并且到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的过程,无疑就是大胆质疑、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养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丰富历史教学手段

历史课程资源很丰富,有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图书资料,校外的有寻访文物古迹、社会调查等,下面我主要从用好身边的历史图册来说起:

历史地图册向学生提供了准确清晰的历史地图,便于学生了解所学史事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提高识图用图能力。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让学生边自主学习边看地图册25页《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讨论解决“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仅凭书上的文字说明,学生很难理解“九一八事变”和“柳条湖”有什么关系,但是一看地图,就会发现“柳条湖”距“北大营”很近,“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除了便于进攻北大营之外,还有为侵略制造借口”这一事实便不言而喻。从《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上,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日军长驱直入侵占东北的过程和东北军撤退关内的过程”,从而深刻领会到“的不抵抗政策是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培养民族责任感”这一情感目标便在看地图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四、 整合教材,与其他教学素材相联系

初中历史八年级多涉及到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军事等多方面的知识,若能把这些知识放到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去思考,许多问题便会觉得“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