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十篇

时间:2023-03-24 09:05:56

教与学篇1

关键词:以学定教 高中英语 开放性课堂

引言

关于“教”与“不教”,“学”与“会学”,是我们教学实践工作中的辩证关系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一论点也正契合了“以学定教”原则的目标点,“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教师通过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为学生寻求最合适的教学方式,以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看来,教学实践工作正是需要教师充分把握“教学相长”的方法。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体会,我认为高中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而要克服这些问题,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一、 三大“缺失”:高效课堂的“拦路虎”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尽管内心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缺失,让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1. 英语兴趣的缺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将学生引进英语之门的钥匙。但是到了高中阶段,依旧有不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这与长久以来教师刻板的教学方式有关系,中学英语教学往往注重考试的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学生往往在教师的引导下,为了取得更高的成绩而死记硬背各种知识点,不断钻研应试技巧,结果主次颠倒。笔者班上曾经有一个其他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的学生,但是他从初中开始英语成绩就很差,尽管这个学生平日学习也比较用功,也很想弥补这门学科的差距,但是半个学期下来,依旧收效甚微。后来经过一番沟通和交流。我才明白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他总是死记硬背,我问他为什么你语文可以学得很好,而英语却怎么死记硬背都没有效果呢,后来他自己分析,平日他经常看课外书,所以语文学习的兴趣很高,而平日很少运用英语,尽管做了不少背诵的工作,但是效果不明显。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2. 课堂效率的缺失

课堂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场所。但是纵观现今高中英语教学,都以高考为导向,教师在高考的压力面前,往往缘木求鱼,只求考试成绩,不求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大大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不少学生对于“灌输知识点”式的英语教学感觉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笔者曾经有过不少这样的经历,就是在一堂英语课上,知识点讲解得很到位,但是到了第二堂课的时候,学生依旧似懂非懂,再一次讲解该知识点,收效依旧不理想,这主要与课堂效率有关。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将百分之八十的知识点消化完,再去通过课后自己弥补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此,如何向短暂的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要效率,如何让学生通过英语课堂,理解、掌握并消化大部分的知识点,这是每一个教师要努力做到的,也是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效率的关键点所在。

3. 学习信心的缺失

有句话说,“信心决定命运。”而在高中英语学习中,我发现了“信心危机”,很多学生由于自身的基础及考试成绩,加之这一阶段的学生疲于应对各科考试,在高考的压力下,几乎累得喘不过气来。他们的心境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有时候老师的一句点评,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对他们的学习信心产生影响。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在心境较好的情况下,吸收、消化知识点的能力要比心境不好的情况下强五倍。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例子,有些原先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成绩稳步提升,我想这种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给了学生信心,这是信心的力量。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疲于应付课程和考试,他们也是倍感压力和疲倦,加上他们不重视“信心危机”,结果错失了很多提升学生成绩的机会。

二、 “以学定教”:营建开放性英语课堂

综合上述几种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的现状来营建高中英语课堂,高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心理较为脆弱,有些学生甚至叛逆心理较强,所以,高中英语教学应该一改之前的“灌输式”的枯燥教学方式,而是结合“以学定

“教”与“不教” “学”与“会学”

——“以学定教”理念下营建高中英语开放性课堂

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 朱征燕

摘 要:“以学定教”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即为了学生身心、个性等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新课改的目标所在。本文从“以学定教”理念出发,探究高中英语开放性课堂的营建,对课前准备、上课方式、教学互动评价等进行探究,课前准备让高中英语课堂充满未知期待;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方式,让高中英语课堂放飞学生思绪;开放性的高中英语教学评价,让学生充满自信。

关键词:以学定教 高中英语 开放性课堂

引言

关于“教”与“不教”,“学”与“会学”,是我们教学实践工作中的辩证关系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一论点也正契合了“以学定教”原则的目标点,“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教师通过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为学生寻求最合适的教学方式,以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看来,教学实践工作正是需要教师充分把握“教学相长”的方法。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体会,我认为高中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而要克服这些问题,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一、 三大“缺失”:高效课堂的“拦路虎”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尽管内心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缺失,让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教与学篇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化学教学;优越性;不可替代性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55-01

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将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化学教育势必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在社会创新的大潮下已是愈加明显,为此,需要我们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改变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加上有限的化学实验演示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则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因此化学教学引入了新的技术――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1,2]。CAI的核心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当课堂中出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教学情景时,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这就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3]。在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也显示了它巨大的优越性,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

一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1.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

化不可见为可见 如Na与H2O反应实验,通过投影实验能使全体学生基本看清,但反应太快,学生完整描述实验现象有困难,这时可将该实验的视频文件反复播放,这样学生就能将实验的整个过程看得十分清楚[4]。利用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静态为动态 如化学生产流程的宏观演示、模拟工业生产流程。在进行接触法制硫酸和电解食盐水等化工生产过程的教学中, 教材中的内容仅靠挂图及教师讲解,效果不理想,可选用相应的课件和视频来辅助教学,利用课件来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的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和反复演示,使学生看清楚,理解到各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整个生产的流程[5]。

化抽象为直观 如在有机化学中,利用多媒体模拟出有机物模型中化学键断裂及新化学键的合成的方式,使有机物学习的难度将大大降低。一些典型分子的构型如C60(足球分子)等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分子的结构只能用简单的球棍模型来示意,如今则可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这些分子的空间构型,让各种分子模型在三维空间中旋转和翻滚,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来进行仔细观察,充分比较各类分子的结构特征,深化学生对这些抽象的分子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加大教学密度、加快教学进度、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主要是化学课堂教学,化学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并以一定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配合教师讲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做到高密度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课件中涉及一些二维、三维动画及图形虽不是语言,但通常比语言表达的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疑难问题[6]。由于信息传输通道的多样化、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教学密度的加大、教学进度的提高也就很明显了。

二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我认为那种“靠计算机技术就能确定教育的方向,解决教育问题”的观念是错误的[6],它只是一种手段或工具。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媒体教学不能替代传统教学。

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传统教学具有丰富的遗产和宝贵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有机整合的互补关系,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使之转化为更科学、更有趣、更有质量的方式,更好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2.多媒体教学不能替代化学实验。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或为了实验的成功性高,全部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殊不知,首先,这样做降低了实验的真实性,可信度,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其次,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尤其一些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不该出现的现象,恰好是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很好机会。而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模拟、动画和计算能力,使许多现象明显、易观察的实验“屏上做”[7],使学生失去了锻炼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三 结语

多媒体具有存储量大、准确性高、直观性好、处理速度快、交互对话和逻辑判断等诸多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优点。但是,提倡多媒体教学,决不是要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他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就像粉笔+黑板、幻灯投影、电视教学等教学手段一样,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只有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才能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金华.课堂教学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80-81

[2] 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5

[3] 胡业宏.化学课中如何更好地使用计算机.化学教育,2000,3:7-8

[4] 张宝辉,葛微、杨武.计算机能帮助化学教师做什么.化学教育,1998,2: 29

[5] 钟宏钊.山区县中学实行化学多媒体教学可行性初探.化学教学,1999,8: 36

教与学篇3

【关键词】MiniQuest 生物学 教学设计 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42-02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方式。特别是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有机融合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提高了教学的效果。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特点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一些内容不能很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只能凭借想象来实现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而未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结合的MiniQuest生物教学平台,有利于学生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主动地探究生物学科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并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自学。因此,MiniQuest一出现就受到生物学课程教师与学生的欢迎,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因此,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倡导网络探究式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 MiniQuest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本案例要求学生通过MiniQuest平台,将自己在网络上搜集到的相关“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方面的多媒体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合自己的理解完成探究任务,并制作出幻灯由教师选取部分供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1.情境

主题: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MiniQuest“情境”模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1)给学习者指定方向;(2)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本案例通过选取MiniQuest上有关食品安全严峻形势的信息和图片,引入今天教学的主题,即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

安全问题,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直观展现食品安全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主动进行接下来的学习与探究。

2.任务

MiniQuest的“任务”模块对练习结束时学习者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最终结果可以是一件作品(如PPT演示文稿),或者是口头报告(如解释某一特定主题)。案例让学生通过网络实验方式说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严峻形势,提出解决食品安全的建议。本案例的小测试采用的是Flash形式,以便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增加了获取知识的趣味性。任务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1)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我们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大事,我们虽然不能制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宣传食品营养知识和建议防范食品安全事件的措施。(2)现将大家分成几个小组,如果要在社区进行宣传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你准备怎么做呢?每个小组想出一些好主意。首先,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功能,查找当今食品安全的严峻情况,其次,把找到的资料制作成幻灯片提交,必须加上图片与说明。(3)根据所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完成以下测试:什么是合理营养?什么是食品安全?如何饮食才算合理营养?为什么要关注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你认为政府、企业、个人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食品安全严峻的情况?尝试给父母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中餐食谱。通过蔬菜的颜色、鱼类的光泽、肉类的气味,还要看肉类是否有检疫部门的章来判定是否是安全食品。

3.资源

“资源”是一个网站清单,可事先由教师搜索建立,以便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资源信息,帮助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所喜欢的资源,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如采用一些视频及动画等媒体资源等。主要包括:(1)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介绍合理营养的网站。(2)检索有关食品安全的网站,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如http:///,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官方网站。(3)利用网络检索、关注食品包装袋有关营养成份的内容,如是否含有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

4.成果

MiniQuest的“成果”部分提供对实验内容的经验总结,并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案例中还加入了BBS、博客、微信等互动平台,方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后对学习内容和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最后各实习小组汇报内容,主要包括:(1)推荐一名小组代表与大家分享自己小组搜集的有关生物教学资源的网站内容。(2)制作幻灯片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网络信息。(3)讨论什么样的食物搭配其营养才算合理?什么样的食品才算安全?我们怎么做才能做到既有营养又安全?给父母设计一个中午合理营养食谱。(4)举例分析火腿肠是否有营养。(5)有虫眼的蔬菜和水果,农药含量少,请对这种说法给出科学评价。(6)发霉变质的食物是否可以喂养家禽,为什么?(7)什么是绿色食品?谈谈你对当今各种非绿色食品冠名绿色食品的看法。

5.评价

通过MiniQuest平台进行食品安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MiniQuest平台的授课方式,熟悉并掌握网络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学会运用基本的网络搜索技巧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因此,对MiniQuest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从知识掌握、任务完成情况、网页(或幻灯)制作质量、搜集的资源及时性与多样性以及多媒体资料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的评价。

二 提高应用MiniQuest进行生物教学效果的策略

1.精选网络教学资源

在应用MiniQuest平台进行生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前对网络资源进行必要的过滤,剔除一些质量低劣、有名无实的生物教学资源网站,以便把最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避免由于网络资源量过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和查找信息负担,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浏览到优质的生物学网络教学资源。

2.严格按照普通生物课程标准来开展教学活动

在MiniQuest的教学设计上,主题应严格按照《普通生物课程标准》安排教学过程,以便确保教学质量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减少教学过程的盲目性,使运用MiniQuest进行生物课程教学达到最优化。既不通过片面追求过多新奇的网络教学资源来吸引学生,又充分发挥MiniQuest在生物教学上生动活泼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情境创设应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切入

MiniQuest 的情境是问题驱动的源头,对于引出探究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在运用MiniQuest进行生物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问题着手引出要探究的问题。由于青少年具有喜欢观察新事物的天性,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应创设学习内容与熟悉环境结合的探究情境,精心设计选用网络资源。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仔细观察,使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生物学知识是通过反复的探究过程而形成的,进而培养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

4.应重视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

课程评价是应用MiniQuest进行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通过学习网络教学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评价生物学课程的能力与水平。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分析教学对象的条件与特点,制定符合教学对象的评价体系标准;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来提高探究式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以便教学过程有章可循,减少盲目性。在成果展示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汇报问题探究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以及说明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过程,并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与看法。最后,教师可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给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张跃龙、李冰.MiniQuest网络探究性学习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1)

教与学篇4

【关键词】“教”与“学” 关系 教学目的

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表现出来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育这一领域的特有的内部矛盾,在教育过程中领悟、分析、掌握教与学的基本规律,才能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是重要的几个要素。“教”这一内容丰富、复杂,是教学活动中的先导条件,教育者指的是给受教育者以一定的影响而起到教育作用的人,但自从教育成为社会的独立形成以后,特别是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者主要是学校的教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是必然趋势,而家庭教育仍是一个人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校园、社会、家庭三结合,制造优越的教育环境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广义的教育活动,实现多渠道开展教育资源融合,是培养学生成为优秀高素质人才的最佳途径。

受教育者,不仅指在校学生也指校外需要并随时在接受教育的人,一个人一生都在接受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的范围十分广泛,但自从教育成为独立的社会形式以后,受教育者主要是指新生的一代,是儿童、少年和具体指在校学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受教育者也包括社会上需要知识更新的年轻人。

教育内容,是学生认识的客体,它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对学生而言,他们的认识客体主要是载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以教材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学校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大纲和教学大纲中。至于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借以将教育内容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中间媒介,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将使受教育者在“学”的过程中起到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

上述“教”与“学”的各种要素,构成了教学活动及其复杂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内部矛盾,教包括两层意思,即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启发、诱导、点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包括传授正确的知识和给予正确的学习方法。“教”是教育者的活动,它包括讲述教材内容、检查学生认知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觉活动,它包括学生对一定事物的认识和感知的过程,这里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觉,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与学篇5

(甘肃省临潭县古战九年制学校 甘肃 临潭 747500)

摘要: 对小学生来说,游戏是快乐的天堂。他们喜欢游戏,从游戏中获得了无限的快乐。为此,我们可以将游戏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将游戏带入课堂。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集中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小学生形成利于学习的性格。

关键词: 游戏;小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49-01

游戏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将知识与游戏结合;注意游戏的安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游戏,将其与小学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培养兴趣。

1.游戏

什么是游戏?精力过剩论认为“游戏是人发泄人剩余精力的一种活动。他们认为人的精力主要是来保护自己的。维持生命的正常生活。如果还有剩余的一定要发泄掉。游戏便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最好的一种方式。”而弗洛伊德(S.Freud)认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力量。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解决伊底和超我的冲突。游戏也是缓和心理紧张和使儿童掌握大量经验的净化反应。而皮亚杰(J.Piaget)则认为学习是一种习得行为,游戏遵循"效果率"。效果率强调强化会增加一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而惩罚减少它出现的可能性。可见,游戏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活动。它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正处于小学阶段,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渴望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和生活的技能。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这个特点,将游戏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学教学

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明释学生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易于学生觉知的方式”。根据教学活动的这三个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小学教学是老师引起小学生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让小学生易于理解知识的方法,向学生说明解释相关的内容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引起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老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引导其更好掌握所学的内容。

3.游戏对小学教学的作用

3.1 游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游戏可以增添课堂气氛,用游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游戏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同时游戏活动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学生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沟通使语言的发展充满了多元性和趣味性。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儿童可以理解文字的含义,通过对话,儿童可以练习表达能力。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轻松地掌握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2 运用游戏教学法能很好地体现主体性和愉快性教学原则。主体性教学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的一种教学原则。在实施游戏教学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可想而知,游戏教学在数学课棠上能很好地体现主体性教学原则。愉快性教育原则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一种教学原则,它强调师生要以愉悦的心态参与教学活动,从教学活动中感受快乐的学习,使教师“乐其所教”,学生“乐其所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我认为,游戏教学法是直接体现愉快性教学原则的教学法之一。所设计的游戏越有趣而简单,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越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浓,教学效果就越好。

4.使用游戏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我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让全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得参与过程的体会,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我在教学“10的分与合”时,设计了“火车钻山洞”的游戏,让两个学生手拉手抬起来,站在教室门口当山洞,其他同学做火车司机,两个两个拉好手钻山洞。钻山洞时,一个学生任意说一个数,另一个学生说的数要和刚才那个学生说的数组成10。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通过,说错了就“咔嚓”暂停,等说对了再发出“呜呜”声通过。这样全班同学都融入到游戏中去,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又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及准确率,我安排了一节活动课时间在操场玩一个游戏。我在地上画出格子并标上数字,让每个学生拿一个沙包扔两次,扔到哪个格子就得格子上数字的分数,扔到格子外就得0分,扔完后再算出两次的总分,这样互相竞赛,比比谁的总分多。同时我还安排10人一个小组,由小组长在一边检查是否算对,对连续算对5次的学生奖一颗小红星。看到每个同学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我感觉自己真开心,好像回到了跟他们一般年纪的童年。经过几天,我再次进行书面测试,发现学生的口算准确率大大提高了。

总之,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知识,可以促使小学生形成利于学习的性格。我们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游戏这个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0

[2] 施良方.教学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教与学篇6

论文摘要:对小学生来说,游戏是快乐的天堂。他们喜欢游戏,从游戏中获得了无限的快乐。根据小学生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将游戏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将游戏带入课堂。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集中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小学生形成利于学习的性格。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明确游戏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将知识与游戏结合;注意游戏的安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游戏,将其与小学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培养兴趣。

1.游戏

什么是游戏?精力过剩论认为“游戏是人发泄人剩余精力的一种活动。他们认为人的精力主要是来保护自己的。维持生命的正常生活。如果还有剩余的一定要发泄掉。游戏便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最好的一种方式。”①而弗洛伊德(S.Freud)认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力量。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解决伊底和超我的冲突。游戏也是缓和心理紧张和使儿童掌握大量经验的净化反应。而皮亚杰(J.Piaget)则认为学习是一种习得行为,游戏遵循“效果率“。效果率强调强化会增加一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而惩罚减少它出现的可能性。可见,游戏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活动。它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正处于小学阶段,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渴望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和生活的技能。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这个特点,将游戏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学教学

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明释学生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易于学生觉知的方式”。②根据教学活动的这三个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小学教学是老师引起小学生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让小学生易于理解知识的方法,向学生说明解释相关的内容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引起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老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引导其更好掌握所学的内容。

3.游戏对小学教学的作用

3.1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爱因斯坦也认为“对一切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胜于责任感。”兴趣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而“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对儿童来讲, 是人间的乐园”③。游戏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一旦将游戏运用到小学生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将知识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传授给学生。这样对小学生来说,学习便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而一件与快乐联系在一起的趣事。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积极努力学习。

3.2游戏有利于集中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注意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选择性。在正常的环境下,成人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关注某些事物,然后进行认知的加工。但是,“小学生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刺激的特征(新颖、新奇、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他们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少灵活性。”④也就说在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比较难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容易被一些有趣的事物吸引,分散注意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而将游戏引入教学,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这样教学活动就不单单是文化知识,还有有趣的游戏活动,。这样可以更好吸引小学生的目光,促使学生将注意集中在教学活动中,减少无关注意对小学生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游戏有利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感性经验紧密相连。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单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练习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朱智贤,1979)小学生这种思维与具体形象联系的特点使得小学生在接受抽象事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易以接受。

而游戏是一种形象的活动。它可以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活动传授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小学生面对的是生动具体的活动,而不是黑板上的粉笔字。这种教学的模式适合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学习知识,避免因为无法理解知识而带来厌学情绪。

3.4游戏有利小学生形成利于学习的性格。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性格。良好的性格如主动、积极等都对一个人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这些利于学习的性格可以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认真学习。而游戏对这些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游戏中,小学生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形成了主动、积极等利于学习的性格。这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将游戏与小学教学结合的注意点

4.1游戏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游戏确实对小学教学很有利。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游戏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分清主次,切忌本末倒置,为了游戏而游戏。

4.2要将游戏与知识结合。

课堂的游戏应该与课余的游戏有所区别。课堂游戏的目的在与服务教学。因此,老师要善于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便让学生在玩中学,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率。

4.3要注意游戏的安全。

老师要注意游戏的安全。在选择教学游戏时,安全因素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进行教学游戏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学生安全的开展游戏活动。如果因为学生在游戏中受到了伤害,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5.结论

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事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知识,可以促使小学生形成利于学习的性格。我们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游戏这个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

6.致谢

陈洵教授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0

【2】施良方.教学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教与学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6-0037-01

课堂教学民主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积极、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观点,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认知与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展现,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我们之所以提倡教学民主,一方面,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另一方面,这是由现代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教学理念,它改变了以往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观念、思想的单向的教学活动观,而是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与互动的双向活动,两者在教学交往中是沟通与合作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双方共同交流对话、互相启发、共振共鸣的活动,通过有效的教学实现师生双方教学相长的目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真正通过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师生的认知共振与情感共振,进而实现教学相长之目标呢?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路径就是要发扬课堂教学民主,或者说通过教学民主的发挥,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学效率提高的情感氛围。

首先,要树立和谐教育的课堂教学理念,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与对话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看成真正的教学主体、教学中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教学姿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真正的师生互动。

其次,要通过营造课堂教学民主的精神氛围,触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在教学中,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更意味着平等。教学中,无论是情感交流,抑或是认知交流,它们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种意境与精神氛围。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敢于也乐于与教师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思维是积极的,信息传输通道是畅通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智慧潜能以及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激发。

再次,要通过具有情感性的行为交流,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民主不是口头上的,深层的教学民主应该体现在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如,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有效的理答行为,可以使学生在平等开放的交流中“于无疑处生疑”,产生积极的认知共鸣,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语言艺术,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与学篇8

一.培养目标学习意识

我们教育学生凡事要讲效率,而讲效率的前提是,首先要明确目标,并在目标指引下,确定正确的策略与方法,同时积极去行动。而45分钟的课堂,无疑是特别注重效益的学习空间,必须在老师的指引下,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当堂学习过程中,以此为指引,积极思考,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久之,学生的课堂学习会因目标的明确而变得专注,也会因目标的达成而收获成功。

二.培养生成目标能力

这里首先说的是培养教师生成目标的能力,教师要在目标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前瞻性、整体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并非一日之功。这是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新的课程标准比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制定的目标更为丰满、更加充实、更体现人文性。这有利于引导课堂教学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标轨道上来。

培养学生生成目标的能力除了提高学生意识,强化学生预习能力之外,特别需要提出的一点是提高学生生成情感目标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是形成情感态度的前提。有些知识性、技能性、工具性强的学习单元中,情感目标往往被忽视。如《苏州园林》《桥之美》《说屏》等科学小品文中掺杂着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使得说明文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但对于说明文的情感教学却是很容易走偏,一不小心就会跌进记叙文情感的引领中。另一位老师在处理《苏州园林》的写作训练题时就出现了引领中的偏失,题目是要求学生来写自己的学校,而在要求时老师对情感要求突出太多,结果导致班里三分之一的同学写成了记叙文或散文,有三分之一同学写成了不是任何文体的四不像文章,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写的很像说明文。可见,带着目标出发,不是不顾文体特点,而是更要注重不同类型文章的不同考点及解决要点。

三.指导咀嚼目标

我们不要满足于学生对目标粗枝大叶的感知,而要提出对目标的咀嚼。要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反复咀嚼目标。

在创设情境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初品目标。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每一个学科的特点、每个人的喜好、每个环节的要求、每个阶段的任务、甚至根据学生的情绪、教师的情绪等等,去做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在上课之初就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受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初步感受并认同适当的学习目标,而情境创设中的美感也是实现目标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的展示,一般是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适时有效、简易而又灵活地展示。可以是小组讨论推选一名代表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说出老师制定目标中的关键词,这会让学生充分思考目标制定的出发点。还可以让学生试复述本节课共同生成的目标。总之,整个过程中都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中去。有的老师先把制定好的目标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用天津快板或者山东快书来说这个目标,同学们听得很带劲,热情高涨,为这节课的课堂氛围开了个好头。整个一节课,同学们都有很高的兴奋度和参与度,学生的学习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有比教知识还重要的教学,是方法,有比教方法更重要的教学,是情感。新课程实施要求明确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目标是课堂的最高目标,任何一个单元的教学无一例外的会涉及到这个目标。那么情感目标需要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反复咀嚼呢?第一,课堂开始时的创设一定要与情感目标的达成有关系。第二,课堂的自学一定是与单元的情感目标密切相关。第三,教师要预设问题“直击情感目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探讨。第四,课堂训练重视训练题的“情境性”设计,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生成新的问题。第五,要实现课堂的归纳与延伸,尤其做好情感方面的延伸设计。

教与学篇9

【关键词】环境教育 课程资源开发 课堂教学过程 化学实验教学 课外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153-02

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各种活动的增多造成了全球性环境污染。因此保护环境也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环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一个人的环境意识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采取某种化学方法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它明显的暂时影响,而且要考虑它更长远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具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和较强的化学意识的人,才能更好地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实施和开展一系列的生产生活活动并有效的保护环境。

一、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必要性

国家环境保护部在2011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对当前我国环境现状的说明是:局部有所改善,整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着四大压力。

1.污染减排的压力继续加大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能源消耗还要增加,污染减排指标还在增加、减排能力很微弱,所以我们必须在消化增量的同时,也要削减存量,污染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2.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依然加大

目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这两种列入减排指标的常规环境污染因子有所遏制,但是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和新的化学品等污染因子没有列入减排指标,这些因素已成为损害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的主要因素。

3.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依然加大

突发环境事件趋于高发态势,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核安全、辐射安全压力也继续增大。全国危险化学品行业企业布局性环境风险十分突出,尾矿库环境风险也非常严重。有些地区重金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突出,治理难度很大。

4.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依然加大

由此可见,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的环保意识一经形成便不好改正,将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建设幸福安康社会的重要问题。

二、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途径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环境意识,让学生懂得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学习文化知识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而地球环境的好与坏是决定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化学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怎样利用化学知识更好的保护环境。教育心理学家曾指出:“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的智能、学科知识水平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有关。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匹配着高智能、高情感。而高智能又往往以宽广渊博的知识面作支柱。”化学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理论修养,更要善于恰当地处理教材。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环境知识,深刻挖掘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我们的化学教师可以成为环境教育的有心人,努力收集和积累环保信息和典型科技成果,把与教材有关的、受学生欢迎的资料收集起来,使其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中来,使化学课堂与自然渗透、与实际联系,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1.通过挖掘和开发课程环保资源,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师生共同达到教学目的的桥梁。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进行思考,共同探究和合作学习,从而得到丰富的化学信息和知识并逐渐形成化学与环境关系的意识,为成为具有环境意识的人奠定基础。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硫粉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有刺激气味的气体,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化学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教材内容与学生探讨,我国禁止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从而造成污染环境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SO2的特性来与学生探讨“酸雨”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例如:“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使鱼虾等水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严重时造成死亡,酸化的水源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饮用酸雨污染的水会威胁人的健康。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讲解空气成分变化的原因是源于空气污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介绍空气污染事件,以事实来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例如:1952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和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以及1970年东京光化学烟雾事件等,这些事件强烈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化学污染与环境安全的联系多么重要,这促使学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再讲到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一课时,我们可以与学生探讨讲述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温室效应使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灭绝。在化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类似以上教材内容的探讨,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逐渐培养保护环境应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综合教材穿插环境教育内容。我们既探讨化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保护环境的能力。例如:我们在与学生探讨高一化学“硫”这一章时,我们可以结合硫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遇水形成酸雨对环境造成污染,给学生介绍我国每年排放废液350t、废气50亿m3、废渣50亿多吨,造成全国城市附近90%的水域遭污染,全国54个城市有45个城市出现酸雨等一些列数据,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是工业发展带来的后果。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工业生产。

2.利用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环境教育。

利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使环境教育与化学教学相互渗透,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密切关系。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和学生探讨CO性质时,我们首先和学生探讨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伤害,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一氧化碳)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再如,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根据科学家预测,2075年世界上皮肤癌患者会因臭氧层空洞而显著增多,紫外线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时白内障病人数也会增加;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候变暖。

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时,通过讨论的方式去探究利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进一步完善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而这些课堂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环境意识得以发展。

3.利用化学实验过程,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为,实验教学更具示范性、直观性。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中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中,化学教师只要做到实验教学与环境教育相互渗透,并行完成,我们就可以实现实验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目标。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做起环境教育与实验教学的渗透性,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1)尽可能的去做微型化学实验,因为微型化学实验与常规化学实验相比,具有防止反应物质散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节省90%,且仪器花费很少,还有生成污染物的量少,对环境污染小的优点。

(2)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容易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小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无法避免使用产生有害物质和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应有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

(3)在实验进行中,能进行密闭实验,不要敞口操作。对反应产生的气体、液体、固体设法予以收集和处理,防止反应物质散逸到周围环境中;在无法密闭操作时,加强回收通风或其它防护措施;加强反应的回收再利用和消毒处理,建立责任制度;确保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真正做到“清洁化学”、“绿色化学”。

(4)在实验药品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利用废气、废物、废渣作为实验样品,节省资源。例如:用SO2形成硫酸,用SO做还原反应,用已生锈的金属来做其氧化物的实验,用废干电池锌皮制硫酸锌晶体等只要处处留心,我们既做到了保护环境也实现“变废为宝”。

4.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推进学生的环保行动。

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校本课程或第二课堂等一些列的课外科技活动来进行环境教育。我们在这里介绍可利用来做课外科技活动的时间:

(1)国家规定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人类不得不更关注环境问题。为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人们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世界有关组织及我国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是我们可利用的。

(2)利用校本课程进行专题活动,研讨环境问题。①可以根据本地区环境问题为研讨题目,通过学习《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矿产资源法》、《固体废旧物品回收办法》等国家有关文件,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哪些活动更大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让他们探索和研究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和改善已污染的环境等问题。②实地调查,耳濡目染的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假日或周末,组织学生观看国内外一些重大污染事件进行实地调查或网上观看,并进行原因分析。当学生看到鲜活的事实时,从内心感觉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多么的恶劣,从而形成环境保护意识。③进行实题辩论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环境意识的培养。例如:学习有机化学后,作“白色污染及其治理”的实题辩论会。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或让学生自主的去巡查我们所处环境中的“白色污染”情况,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了解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环境保护科学的发展形势,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见识,同时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会探索环境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这无疑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化学教育最终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教与学篇10

国学代表一个国家本身的核心文化,它是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而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并运用祖国语言,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准确而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陶冶爱国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把语文教学与弘扬国学结合起来,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唤起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赋予国学教育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务之急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导致西方社会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文化冲击很大,中国的国学教育曾一度被冷落,语文教育更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忽视了道德、文化的熏陶及人格的培养,薄古厚今、薄中厚洋、重实用轻原理。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稀少,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已然凸现。因此,加强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上的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国学教育是语文教育及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现代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重视“实用”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增强学生的底蕴、提高修养。即语文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作为培养目标,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并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培养出多才多艺、有理想人格、注重道德操守的心理健康的人。这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实际上是对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

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的治国理念,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的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的文化精神,及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的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国学教育,不是简单的复古腐朽教育,而是要汲取民族文化中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做人的哲学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广收博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促进传统文化的教育。

国学教育既可以优化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笃志而行的意志,使学生养成知书达理的习惯,同时又可使学生语文能力增强,阅读兴趣和作文水平大为提高。

因此,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科学有序地实施和推进国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智力,陶冶情操,对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重振国学,传承文化,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人的优秀品德是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染、陶冶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国学教育应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发扬创新。在理念上,既要把人的道德品质作为育人的核心任务,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又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篇章的诵读和对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思想认识升华为行为实践,不搞形式主义,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 因此,要增强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应注重国学教育。

(一)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国学素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国学中如儒家思想等就有很多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的东西:借鉴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教师要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就应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国学素养,搞好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的结合。

(二)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

语文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国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与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要求是相互契合的。因此,教师应推荐和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国学经典,在阅读时,不求专,但求博,目的在于培养兴趣与习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在传统经典的滋养中提升人格和智慧,又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科学设计教学各要素,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程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把国学精华和科学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既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汉语教育的特点,又可以开设如文学鉴赏、书法绘画、民间手工课程等侧重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要打破传统体例,更多地体现人文性和综合性。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按照“小学—经学—子学一史学”的学习顺序,把国学中的经典编排到教材中。在教学方法上,先重语感,再重道德品质的教化,强调学生的诵读与教师的精要讲解相结合,在知识教育中融入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只有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的融入国学教育,才能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增强语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