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种植十篇

时间:2023-03-19 16:59:39

芍药种植

芍药种植篇1

1、将种子泡在水里,将不充实的种子筛选掉,芍药的种皮较薄,很容易吸水。

2、播种前在50摄氏度的温水中将种子浸泡24小时,经过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会大大提高。

3、在容器中填满土,将种子播下,种子之间间隔三厘米,播种后盖上湿土,厚度在两厘米左右。

4、不要经常移栽:芍药定植后不能经常移栽,否则会损伤根部,影响生长和开花,一般情况下2~3年换一次盆,在此期间及时送土除草就好。

(来源:文章屋网 )

芍药种植篇2

[关键词] 毛莨科 亳芍 中药材 种植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056-01

亳芍一般适宜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生长,不适宜栽种在盐碱地或者低洼处。而安徽亳州处于淮北平原,其地势比较平坦,气候也较适宜,雨量适中,光照条件和自然条件都良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而且安徽亳州经过了多年的科学施肥与耕作,其土地比较肥沃,具有毫芍生长的良好土壤优势。

1 亳芍的生长关键期

主产在安徽等地的毫芍是一种保健食品,可供药用。药用毫芍的花冠一般为粉色单瓣,主要成分一般包括芍药苷、芍药花苷、白芍药苷、牡丹酚与芍药吉酮等等。亳州毫芍种植户要保障毫芍栽培的质量,还需先了解其生长关键期。亳芍植株在生长过程中,会随着气候节律的变化而出现阶段性的发育变化,即生长期与休眠期之间的交替变化。在芍药苷含量最高的毫芍休眠期,亳芍的春化阶段非常关键,需要为期40天处于0℃的环境中,在这之后,亳芍的混合芽才会开始生长。而在亳芍生长期中,光照阶段最关键,作为一种日照植物,亳芍的花芽需要在长时间的日照条件下发育开花。因此,在亳芍种植中,需要保证亳芍在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中的生长特性,以保证亳芍健康生长。

2 亳芍的栽培种植技术

2.1 整地与施基肥技术

在引入亳芍进行栽培之前,需要选择土层较厚,且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的田地进行栽种。因为亳芍忌湿,且怕积水,所以还需要保证田地的地下水位较低,具有良好的排水功能。而安徽亳州的作物田地能够满足毫芍对地下水位较低与良好排水功能的条件。在整地之前,每亩田地可以均匀撒施50kg~60kg三元复合肥与3000kg~4000kg的优质有机肥。在整地的过程中,需要将土壤深翻60cm,用农具将土块耙细,整平田地。

2.2 选种繁殖技术

在亳芍繁殖方面,可以分为种子繁殖与分根繁殖两种途径,而在栽种生产中,分根繁殖法的应用更广泛。根据亳芍的生长特性和用途需要,把亳芍进行筛选,以药用品种,其产量高、质量较好而受到广泛推广。选用的亳芍植株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亳芍根粗长要均匀;其次顶芽比较粗壮;还有植株没有病虫害。对于直径0.5cm以上的亳芍大根,可以将其切下入药,而芍头的根丛可以作种用,根据大小和自然生长的形状进行分块,确保每一块都带有粗壮的芍芽2个至3个,而厚度应该为2cm。切下芍芽后,应该立即栽种芍芽。若是无法在栽种当天全部将芍芽栽种在田地,则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剩下的芍芽进行贮藏,比如可以将其放置在20cm深,且湿度适宜的沙坑中。

2.3 栽植技术

亳芍的栽种时间一般为八月下旬至九月,在这个时期,亳芍的栽种宜早不宜迟,最迟也应该在十月中旬,否则芍芽萌长出新根,再进行栽种,就会对芍芽的产量与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要保证亳芍的出苗整齐,可以将亳芍根据大小分级而采用穴栽的方式进行种植,这样也便于管理。亳芍的栽植中的行株距以50cm×30cm为宜,即每亩载4000~4500株,穴栽的穴深与直径应该分别为12cm和20cm。可以先将底土挖松,在底土中撒入腐熟的厩肥或者火土灰,将其与被挖松的底土搅拌均匀,厚度控制在5cm~7cm。每个穴可以栽种芍芽1~2个,留2~3条主根,注意根部应该分叉斜种,将芍芽的芽尖朝上而放置在穴的中间,一边覆土,一边对芍芽进行固定,应该以芍芽入土3cm~5cm深度为宜。覆盖熏土,并且浇上稀薄的人畜粪水,最后盖土略高于畦田面,注意土要细碎,不可以用土块覆盖,使得土堆呈现馒头小丘状,便于芍芽越冬,要注意在芍芽越冬之前,需要对其浇上足够的防冻水。而亳州药农在栽种毫芍时,一般采取“翻松畦沟土,培垄防寒”的方法便于芍芽越冬,下一年三月上旬,在芍芽萌发之前,将壅土耙开,并且整平。一般而言,每667m2的田地需要栽种芍芽约100kg~150kg,1m2的芍药根芽头能够满足3m2~5m2的田地毫芍栽种需求。

2.4 中耕除草技术

栽种后的下一年早春,土壤解冻之后,需要将培土及时除去,同时松土保墒,为亳芍出苗提供有利条件。出苗后两年内,需要每一年都进行二、三次的中耕除草。以后每一年都需要在亳芍植株萌芽到封垄之前,进行4次~6次的除草工作。每年的夏季干旱时期,应该中耕保墒,冬季应该结合中耕,对田地进行全面清理,减少亳芍的病虫害。

2.5 肥水管理技术

亳芍是一种喜肥作物,因此可以在栽种后的第二年起,每年在施加足够基肥的基础上,追加施肥三次。亳芍耐旱怕涝,所以通常不需要浇水。若是在严重干旱的时期,可进行一次灌水。而亳芍怕积水,需要在多雨季节进行良好的排水,避免亳芍烂根。

2.6 剪花去蕾技术

入药用的亳芍在栽种后第三年开花,可在亳芍开花后,除了留下种植用的亳芍植株,可在四月底~五月初的早晨,将亳芍初绽放的花蕾剪下,用作插花或者切花,从而更利于亳芍的养分更加集中,供给根部生长的养分需要。

2.7 亳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亳芍生长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病虫害,比如灰霉病、介壳虫、蛴螬、小地老虎等。对于灰霉病,可以采用波尔多液和甲霜灵对其进行防治。介壳虫一般是通过吸食亳芍的体液而致使植株生长衰弱下去,枝叶会变黄。对于介壳虫,可以用软刷将其刷除,也可以将已经发生虫害的亳芍枝剪去,将其烧毁。对于蛴螬、小地老虎等虫害,可以采用辛硫磷、甲基异柳磷以及呋喃丹等相关药剂对虫害亳芍根部进行灌药或喷雾,以杀死蛴螬等害虫。对于亳芍的病虫害防治方面,应该加强防疫检疫措施,并且严格禁止引入带有病虫害的亳芍植株。

芍药种植篇3

1、芍药是十大名花之一。

2、对于任何农作物的种植,对土壤都有着不同的要求,而芍药的生长能力是非常强的,对于土壤的要求自然也不是很大,但如果你想要芍药健康,茁壮的生长,在种植前,还是要选择肥力充足,松软通透的土壤环境当中,因为这样可以有利于芍药根部的营养吸收与呼吸,更能促进芍药的生长。而在种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种植血的大小,如果太小的话,会对芍药的生长造成不利,但是如果太大也会消耗过多的人力,所以一般的直径在28到30厘米左右。

3、对于光照也是保证芍药要健康成长的关键条件之一,更是有着很大的需求,如果在芍药的生长过程中光照不足的话,就会受到阻碍。枝叶和花蕊都是无力黯淡无光的,所以我们在种植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有个充足的光照时长。但是对于光照也不能太强。在芍药开花期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降温增湿,防止阳光灼烧叶片,降低商品观赏的价值,影响种植效益。

4、当芍药成功出苗或者定植之后,一定要做好水分的管理,做好定期浇水的工作。而这个时候浇水能够保证幼苗的生长,更能提高存活率,如果水分不足的话,就会导致芍药的根部出现缺水的现象,扎根发芽也会受到阻碍,而当幼苗成活之后,可以降低浇水的频率,2到3天浇一次就可以了,但是也不能浇太多,如果水太多的话,就会降低,芍药的开花率,缩短化趋势,不仅降低了观赏价值,连种植效益也会下降。

(来源:文章屋网 )

芍药种植篇4

【关键词】盆栽芍药;促成栽培;标准化生产

1 前言

芍药(Paeonjalactfora),别名将离、娇客、余容、婪尾春、没骨花等,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被尊为草花之首。早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就以风雅流咏著称干世,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一种花卉。芍药花大色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且前以露地栽培为主。当前芍药在花卉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青睐,芍药盆花的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对盆栽芍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盆栽芍药生产栽培技术是实现芍药周年生产和产业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来,围绕盆栽芍药栽培技术,特别是促成栽培技术,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看,研究量还比较少,研究不够深入,某些栽培技术环节还不完善,严重制约了芍药的产业化进程。因此,制定一套标准的盆栽芍药设施生产技术能对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2 品种的选择

选择3―4年生,根系发达、花芽充实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植株。如要在春节期间上市,可选择暖色调、色彩鲜明的品种。同时,应选适应性强、株矮、根短、成花率高的芍药品种,如‘大富贵’、‘莲台’、朱砂判’、‘五花龙玉’、‘红绣球’、‘铁杆紫’、紫凤朝阳’、‘白玉冰’。

进行芍药促成栽培,首先要选择适于促成栽培的品种,而且该品种要耐冷藏,对温度、光照和激素处理敏感。龙芳、成仿云等”’认为,选用的旱花品种,要求其成花率高,花型端庄,花色鲜艳;株型中等,健壮,直立,抗病性强等。常用品种有‘大富贵’、 莲台’、‘朱砂判’、‘大红袍,、‘粉玉奴’、‘白玉冰’、‘铁杆紫’、‘金带围’等。

总之,芍药盆花促成栽培的品种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形态方面要求低矮、株型紧凑;其次,成花率要高,花期要长,花型端正,花大色艳,植株要生长健壮,抗病性强;第三,还要耐冷藏,对外界处理敏感。

3 前期准备

3.1 棚室消毒

闷棚:栽培前15天密闭温室,可用敌敌畏烟雾或百菌清烟雾密闭熏棚,或将室内温度提高到50~60℃,保持8~10天,进行灭菌杀虫。

除杂:及时清除温室内的杂草、青苔,减少病虫的滋生传播几率。

消毒:栽培前对芍药生产温室及其配套设施每年定期喷洒600倍多菌灵、高锰酸钾溶液或用5%百菌清熏蒸,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

3.2 确定生产时间

早花品种打破休眠需要4周时间,在温室中栽培60天左右才能开花,而中晚花品种打破休眠需要6~7周时间,温室中栽培70~80天才能开花。在冷藏前2~3天起苗,因此要根据具体时间安排生产。

4 冷藏打破休眠

芍药具有深休眠特性,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处理打破休眠后才能生长开花。采用0~2℃的低温,早花品种处理25~30天,中晚花品种处理40~50天,即可满足低温需求。可采取冷藏法打破休眠,首先将冷库打扫干净,并在使用前2天用45%百菌清熏蒸24h,然后通风1天,冷库温度保持0~4℃,空气湿度80%~90%用于冷藏。

5 栽培基质

5.1 基质及其配比

芍药为深根性植物,要求栽培土壤土层深厚,有良好的保水性与排水性,无腐烂,保肥力强,支撑能力强,水、空气维持一定的平衡。基质环境pH值7~7.5为宜,EC保持在0.8~1.0ms/cm之间。最适宜的基质配方为玉米秸秆:菇渣:炉渣=3:4:3(体积比)。也可采用草炭:蛭石:珍珠岩=3:1:1(体积比)。

5.2 基质消毒

物理消毒:常采用蒸汽消毒,将100~1 20℃蒸汽通八基质,消毒40~60 min。

化学消毒:用40%甲醛500mL/m3均匀浇灌,并用薄膜盖严密闭1~2天,揭开翻晾7~1 0天-后使用。

6 上盆种植

购买来的种苗栽植前避光,尽快栽植。基质高度宜低于盆口1~2cm,以心叶不埋入基质中为好,不要把基质压得太紧。定植后浇透水。上盆初期温度控制在22~28℃,空气湿度保持80%~90%,光照度控制在3000~5000L×之间。

6.1 容器

容器不同,透气性不同,所以对栽培植株的生长影响很大。不同容器对芍药新根的形成有显著影响,一级新根量、新根干鲜质量排序为:窗纱+周转箱>烧制土花盆>塑料盆,二级新根量排序为:塑料盆>窗纱+周转箱>素烧泥花盆。

6.2 种植注意事项

栽植时有4点需注意:一是盆栽前须将植株挖出晾晒1-2天,使根变软,便于修剪和栽植:二是盆底铺上2~3cm厚的粗炉渣或陶粒等透水性好的基质:三是要剪去过长的根和病残根,使保留根的长度短于花盆深度4cm以上;四是要用1%硫酸铜液进行5~10min的根部消毒,或将根在拌有植保素的泥浆中浸蘸。栽植时,把芍药放在盆中央扶正,培养土填至一半时,上提并晃动,双手将土压实,然后再填土压实,直到盆土距盆沿2 cm左右为止。

7 栽培后管理

7.1 温湿度管理

芍药具有冬季休眠的特性,是典型的温带植物,其生态适应幅度大、分布广,耐寒亦耐热,冬季可耐-46.5℃的低温,在中国北方地区可露地栽培越冬,夏季可耐极端最高气温为42.1℃。但是,芍药栽培时,温湿度控制仍是关健。芍药催花期间温度控制应视生长发育状况采取逐步升温的办法,切忌骤然升温或降温,否则即使能开花,开花的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甚至会因升温过快而欲速则不达。前期(12月上中旬)棚内温度控制在9~15℃,以利于芍药生根,形成完整的根系,为后期生长发育奠定良好基础。中期(12月中旬~次年1月上旬)棚内温度控制在1 5~20℃,以满足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后期(次年1月上旬~2月上1)温度控制在20~30℃,后期棚内温度增高,有利于提早成花。若中午温度超过30℃,应适当通风降温。高温不要超过28℃,低温不可低于1 2。C,并且要尽量避免剧烈的温度变化。昼夜要有温差,适宜的温度是22℃/10℃芍药的促成栽培对积温也较为敏感,特别是冬春进行促成栽培时,积温更起到主导作用。在光照充足、肥水正常的情况下,一般880~1000℃的积温就可以开花。开花所需有效积温如表1。

棚内相对湿度白天控制在60%左右,夜间控制在90%左右,湿度调控主要依靠喷水增湿、通风降湿。

7.2 光照管理

芍药喜光照。在充足的光照下,生长旺盛、花色艳丽但在轻荫条件下也可正常生长发 育,并能免受强烈日光灼伤,延长花期。在光饱和点以下,随着光照度的增加,光合速率也会迅速增加,800~1000um/(m・s)光照比较适合芍药的生长。达到光饱和点后,光合速率随着光照的增强有下降的趋势。催花时每平方米要用一个200 W的普通灯泡来补充光照。具体做法是:催花前期,每天黄昏后补光2h,中后期补光3~4h,阴雨雪天气相应再增加2h。

7.3 肥水管理

芍药喜空气湿润,忌土壤积水,缺水则花朵瘦小,花色不艳丽凡进入温室后浇1次透水。前期每6天浇透水1次,后期使基质持水量保持在70%左右。

芍药栽植后第一年,由于底肥充足,小苗消耗养分少,一般不再追肥。第二年开始追肥。芍药展叶后,还可以进行叶面追肥。一般每15~20天喷施1次400倍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料,连续喷施4~6次。

7.4 激素处理

苗木上盆前用50/mg儿的ABT(1号)生根粉浸根3min生长前期每株根施2g多效唑温或后期喷施150mg/L的多效唑(或缩节胺)。进入温室,浇水时用2000 mg,L赤霉素溶液处理。进一步打破休眠。当花营直径0.4cm以及0.8cm时,用600m/L赤霉素涂抹花营2次;直径112cm时,再用1000mg/L赤霉素涂抹花蕾1次。

7.5 其他管理

抽枝后每天转盆(180°)一次,以使株丛匀称丰满,展叶后及时调整株行距,以利于芍药生长。同时,及时摘除侧生花蕾、空枝。每株留6~8朵花。

8 病虫害防治

温室温度高,湿度大,通风及光照一般不如自然环境,会导致一些病害的发生,如芍药灰霉病、曲叶病、红斑病、炭疽病等。因此,病虫害防治是芍药盆花生产中重要的一环。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其中,搞好化学防治之外的工作也非常重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

(1)加强温室管理,加强温室的温度控制。在芍药的生长期,加强通风和采光,适当对芍药的枝、芽进行修剪和摘除。

(2)生产过程中严格按操作规程行事。搞好环境卫生。避免生产区人员、作业工具的流动等,严禁非生产人员出入温室,如要进入必须按要求进行消毒,以免交叉感染。

(3)在植株入冷库或上盆前,彻底清除病残体,并用1%甲基异硫磷液浸泡20min左右。

芍药种植篇5

芍药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名花之一,有“花后”之美誉。因其花形雍容华贵,花色艳丽,故古人以形容美好容貌的“焯约”之谐音,命名为“芍药”。芍药作为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诗经》郑风篇目中便有“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民间已有将芍药作为礼物的习俗,男女相爱、友人告别时都互相赠送芍药。故芍药又有艳友、将离、可离等别名。又因芍药花期在春末夏初(5月),花开百花之后,苏轼有“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的佳句,故芍药还有“殿春”的雅号。

芍药属于多年生宿根草花,原产我国北部,目前秦岭、大别山等地均有野生种分布,现在全世界有干余品种,我国约有180种。芍药适应性强,性耐寒,在我国北方都可以露地越冬。尽管如此,日常栽培管理还需把好三关。

一是要把好土壤关吗,排水要好。芍药喜凉爽气候,我国温带至亚热带地区都适宜栽培,具有春发芽、秋生根的特性,在夏季高温炎热季节,植株呈半休眠状态。喜欢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忌盐碱土。由于芍药是肉质根,耐旱但怕积水。如土壤板结积水很容易使芍药肉质根腐烂,所以低洼地、盐碱地均不宜栽培。故地栽宜选择高爽阳光充足之地,盆栽忌浇水过多。入冬至早春的整个休眠期,土壤都应保持湿润,不可太干,但排水要畅通,忌积水,否则地下块根易腐烂致死。

二是要把好分株关。芍药一般采用分株繁殖。俗语称“春分分芍药,到老不开花。”因此芍药通常于10月份待其地上部分枯萎后进行分株,春季不宜移植。分株时需将根株掘出,用利刀顺根部裂缝处切开,使每丛带有3~5个饱满充实的芽及下面的根群,切忌伤害芽眼,然后栽于施过基肥的沙质土壤中,覆土3cm~4cm,保持土壤润而不渍,一般分株栽植后第二年即能开花。盆栽芍药可结合分株1~2年换盆一次,换盆时应多保留些宿土。如株丛不大,不要分株。

三是要把好花旗管理关。生长期间特别是现蕾期和开花期不可缺水。同时要及时疏蕾,侧蕾出现后应予摘去,以便养分集中,促使顶蕾花大美妍。花凋谢后应及时剪去花梗,以免结籽,消耗养分。花谢后半个月,即6月下旬要进行施肥,以及时补充芍药开花期所消耗的养分,为芍药进入第二个旺盛生长期打好基础,确保来年开花艳丽。

芍药种植篇6

关键词:赤芍;云赤芍;鉴别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267-01

近些年来,随着中医得到了社会以及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中医在临床应用中的出现频率也急剧升高,随着中医的发展,药材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关注度越来越高。由于在近段时间内,关于中药材的混淆使用导致病人的病情加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等事件频发不止,造成中药材和药材饮片的质量受到广大人民的质疑,此类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的话,势必会对中医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本文在经过多部文献的研究后,对中药材中最易混淆的两种药材赤芍与云赤芍的鉴别方法有了一定的研究,现总结如下。

1在药材来源方面

赤芍,别名红药子、将离、离草、余容、没骨花等,属于毛莨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根。赤芍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低,耐寒,可露地过冬,所以说只要不是盐碱地、低洼地等特殊土地,赤芍均可生长,赤芍的来源也就相当广泛,新疆、四川、洛阳等地均为赤芍出产地。赤芍的性味苦、微寒。

云赤芍,来源毛莨科植物野牡丹或黄牡丹的根,在秋季采集,采集后洗净,晒干,切片之后便作为药用。由于云赤芍产地的气候不同,所生产出来的云赤芍在性味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中记载云赤芍的性味为“味涩,性平”,而在福建晋江的《中草药手册》中为“甘酸,微温”。所以在进行云赤芍的选择上,需特别注意产地的不同所出产的药物性味的不同。

2在药物形态方面

赤芍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有如下记录,赤芍为多年生草本。植株具有根状茎且膨大成块状。茎细长,中空,绿紫色,先端分枝。托叶鞘膜质,褐色,近乎透明。叶互生;叶柄长0.5~5厘米,上面具沟,下面具粘质状突起或具微小纤毛;叶片长圆状椭圆形,长6~11厘米,宽3~6厘米,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具明显小梗;花被白色或淡紫色,外侧裂片中脉具翅;雄蕊8个;子房三棱状,柱头3个,呈盾状。

云赤芍形态不规则,呈块状片,厚度不一,小程度扭曲,从外表上观察成棕黄色,平坦,有细浅的纵沟纹。云赤芍的皮呈浅棕色,厚度仅为0. 2~1. 5 mm,受到外力时容易落下。云赤芍质地坚实,不易折断,折断后,其中部断面颜色较深,呈棕黄色。气味微弱似无、味道苦涩。

3在功能主治方面

赤芍,具有清热凉血 散瘀止痛的作用,可以养血柔肝,敛阴固表。对痢疾杆菌、霍乱弧菌、葡萄球菌能够起到抑制作用。用于治疗胸腹疼痛,腹泻,盗汗,月经不调以及妇女非周期性的子宫出血等方面。在文献中,关于赤芍有如下记载。在《本经》中,赤芍具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的作用。在《药性论》中,赤芍能够“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在《医学启源》中“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别录》中“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滇南本草》中“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综合来看,赤芍在治疗腹痛,调养心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赤芍的临床应用中,应该灵活掌握其功能并对症下药。

云赤芍,具有健脾止泻,止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痛,泻痢,便血,衄血,月经过多,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等病症。在文献中,关于云赤芍有如下记载。在福州军区《中草药手册》中,云赤芍可以用来“祛风逐湿,行瘀止痛,消炎解毒,杀虫。治头痛,偏头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乳腺炎,痈疽恶疮,腹股沟淋巴结炎,肠炎,丝虫病”。在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中“消滞健胃,止血止痛。治消化不良,肠炎腹泻,痢疾,胃痛,血栓性脉管炎,便血,衄血,血吸虫病”。根据文献的记载,云赤芍适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消化不良、寄生虫引发的疾病等一系列疾病。

4在药物用量方面

对于赤芍的使用剂量,用于内服时,取3-5g煎汤。用于外用时,1-2g研粉用于外敷。

关于云赤芍的用量,用于内服,取0.5~1两进行煎汤;也可用于浸酒。在外用时,捣烂外敷。

5总结

综上所述,赤芍与云赤芍在药物形态、功能、用量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临床进行治疗的时候,医师应该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熟知赤芍与云赤芍之间的差异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正确合理的进行各种药物的配伍,争取做到药到病除,尽早使患者脱离病痛的困扰,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1003

[2]骆和生,张俊荣.《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读后感[J].新中医,1976,(04)

芍药种植篇7

摘 要:建立了RP-HPLC法测定芍药籽中单萜苷类含量的方法。芍药苷等单萜苷类物质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目前,芍药中的单萜苷目前主要来源于芍药的根,分析结果表明,芍药籽仁中也含有较多的单萜苷,这些单萜苷也可以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单萜苷来源。

关键词:RP-HPLC法;单萜苷;含量测定

0 引言

芍药属毛茛科,双子叶植物纲,为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是多年生宿根草本,具纺锤形肉质根。芍药苷是芍药中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解痉镇痛和改善记忆、抗自由基损伤等功能和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抗KA神经病变的生理功能。

单萜苷类化合物是天然药物中一类重要的化学成分,在植物中广泛分布,是许多常用中药的有效成分,如芍药、牡丹、花椒等。主要有无环、单环、双环、三环单萜苷和环烯醚萜苷等多种结构类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原料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籽:采自河南省孟津县土桥村花木公司基地,原植物及样品由该公司总经理卫志鹏老师鉴定。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 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安捷伦公司);SENCO W201恒温水浴锅(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 FA2004电子天平(天津市天分分析仪器厂) ;YXJ-A高速大容量电动离心机(江苏金坛市环宇科学仪器厂); SB-2A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天津市天分分析仪器厂);100 mL容量瓶、1 mL/5 mL移液管、50 mL/100 mL量筒、40 mL/50 mL/80 mL烧杯、100 mL圆底烧瓶等玻璃仪器均来自四川蜀牛玻璃仪器厂;0-100酒精计(河北省武强县同辉仪表厂);试剂:磷酸,分析纯;乙腈,色谱纯;甲醇,色谱纯;磷酸二氢钾,色谱纯;二次蒸馏水,自制;对照品:4′′-羟基白芍苷,氧化芍药苷,白芍苷,芍药苷,paeonidanin和白芍苷R1等均为本实验室自制,经NMR和 ESI-MS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经HPLC测定纯度大于98%。

2 实验条件

2.1 色谱条件

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Zorbax SB-Aq C18色谱柱(4.6×250 mm,5?m);流动相:乙腈-磷酸(0.05),或乙腈-磷酸二氢钾缓冲盐(pH=3.0);体积流量为1.0 mL・ min-1;柱温:30℃;进样量:10 μL。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对照品4′′-羟基白芍苷10.3 mg,氧化芍药苷10.4 mg,白芍苷10.8 mg,芍药苷18.6 mg,paeonidanin 14.9 mg,白芍苷R1 8.1 mg,用甲醇定容于50 mL容量瓶中,配成浓度为206 μg・mL-1, 208 μg・mL-1, 216 μg・mL-1, 372 μg・mL-1, 298 μg・mL-1, 161 μg・mL-1的混合溶液,即为对照品溶液。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采集的芍药种子,脱壳机脱壳,收集芍药籽仁和籽壳,将籽仁和籽壳置于100℃的烘箱中烘3h。将经过烘干的芍药籽壳和籽饼粕粉碎,过60目筛,分别精密称取10.00克样品,用滤纸包好,加入100mL甲醇为提取溶剂,采用索氏提取器回流提取4h。回收提取液,冷却后,滤液用0.45?m的微孔滤膜过滤,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即为供试品溶液。

3 实验结果

3.1 吸收紫外波长的选择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制备的6个单萜苷标样溶液在波长200~400 nm间扫描进行全波长扫描。可以看出4′′-羟基白芍苷和氧化芍药苷在260 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白芍苷,芍药苷,paeonidanin和白芍苷R1在232 nm处有最大吸收峰。因此,本测定方法的吸收波长采用变波长法测定,根据保留时间,测定4′′-羟基白芍苷和氧化芍药苷时选择260 nm波长,测试白芍苷,芍药苷,paeonidanin和白芍苷R1等时选择测定波长为232 nm。所以HPLC的检测波长为(0~7.5 min) 260 nm, (7.5~22 min) 232 nm。

3.2 洗脱流动相的选择

由于单萜苷类化合物含有较多的羟基,这些羟基与固定相作用较强,会导致拖尾。所以文献报道分离芍药苷等单萜苷类的流动相多为乙腈-磷酸水体系[1-3]。本文优化了乙腈-磷酸水体系作为分离流动相的分离效果。发现仅仅乙腈-磷酸水体系难以实现对4′′-羟基白芍苷和氧化芍药苷两种单萜苷的分离。我们参考苷类分离方法的文献[4]报道,对乙腈-磷酸二氢钾缓冲盐体系对单萜苷类的分离体系进行了优化,最终选择乙腈-磷酸二氢钾缓冲盐(pH=3.0)为本实验的流动相。分离洗脱条件为:梯度洗脱,梯度为0 min(A, 15%)10min(A, 15%)22min(A, 25%)。在此条件下,各个单萜苷都得到很好的分离,并且分析时间较短。

3.3 供试品的制备方法的选择

本实验比较了甲醇、乙醇和乙腈等溶剂提取单萜苷的效率,同时对不同的提取方法(超声、索氏回流、冷浸,回流)、提取时间、料液比及溶剂浓度进行了优化,以其中主要成分芍药苷的含量作为衡量标准。结果发现采用10倍量的甲醇和乙腈用索氏提取器回流4h时芍药苷的得率比较接近,大于用其它提取方法得到的得率。但乙腈毒性较大,综合评价得率和安全性等因素,最后选择甲醇作为提取溶剂。

3.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储备液1 mL加入到1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然后吸取0.75 ?L、1.5 ?L、3 ?L、6 ?L、12 ?L注入色谱仪,按照2.1项下的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以对照品的峰面积(Y)为纵坐标,进样量(X)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4′′-羟基白芍苷,氧化芍药苷,白芍苷,芍药苷,paeonidanin和白芍苷R1的线性回归方程见表1。

3.5 样品含量的测定

将经过烘干的芍药籽仁和籽壳用高速粉碎机粉碎,过60目筛。按照“1.6”项下的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精密吸取对照品混合物和供试品溶液各10?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照上述色谱条件分别测定,外标法计算不同部位中各个组分的含量,结果见表2。

4 试验结论

建立了RP-HPLC法测定芍药籽中单萜苷类含量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芍药籽中的单萜苷类成分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其在芍药籽壳中含量相对较少,主要存在于芍药籽仁中。以后芍药籽仁可以作为除了芍药的根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单萜苷来源。

另外,分析测试结果发现,在芍药籽饼粕中还有其它的一些单萜苷类化合物存在,这些物质目前并没有被分离得到,进一步研究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对于芍药籽饼粕深入研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伟铭,赵月然,杨燕云. 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白芍饮品中9种成分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1,31(12):2208-2212.

芍药种植篇8

增强独立自主意识。中药学要跻身于现代科学行列,学术上的独立自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就现状而言,中药学独立自主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仅以有错不纠(当然很难纠)和含“冤”不申,两种现象加以说明。有错不纠的例子很多:《中国植物志》把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当成枳。实际上中药枳实、枳壳和“橘窬淮而北为枳”的枳应为同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1];侯宽昭的《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1958)曾误将Liriope称为麦门冬属,《中国植物志》虽改称山麦冬属,但将Liriopespicatavar.prolifera称为“湖北麦冬”就极端错误,应该称“湖北山麦冬”,以免误导医患;《中国植物志》的荆芥Nepetacataria从来就不作荆芥入药、葶苈Drabanemorosa从来就不作葶苈入药,草本威灵仙Veronicastrumsibiricum从来就不作威灵仙入药,所谓骨碎补科(Davalliaceae)骨碎补属(Davallia)骨碎补Davalliamariesii从来就不是正品中药骨碎补,科属种的中文名都不恰当。中药植物来源的中名错误是可以更改的,例如《中国植物志》将Pinelliapedatisecta的中名由掌叶半夏改为虎掌;将Seseli由邪蒿属改为西风芹属。问题是在《中国植物志》错了而不改或未改时,我们是不能照搬的,坚持真理的权利在我们手中,用与不用事关中药学自主意识,不宜小看。谢宗万从20世纪60年代就呼吁把透骨草科(Phrymaceae)改为毒蛆草科,相应地把透骨草PhrymaleptostachyaL.var.asiatica改为毒蛆草[2],强调独行菜属(Lepidium)必须改为葶苈属以符合中药葶苈来源的实际情况,这种精神应该提倡。含“冤”不申的典型例证之一是,当面对甲骨学和考古学方面的院士和权威提出“人吞商史”(破坏甲骨文)和“糟蹋化石”的指控时,没有申辩就把《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和1977年版一部正文收载的龙骨、龙齿给删除了,从1985年版开始《中国药典》只是在附录中将龙骨一带而过,而龙齿则彻底消失了。其实“人吞商史”的指控是站不住脚的,历代本草和现代《中国药典》认定的中药龙骨,是距现在几万年到几百万年前古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化石,其形状很不规则,硬度大,有裂隙,几乎没有刻写文字的平整表面。殷人真正用来刻写文字的材料根本就不是龙骨,而是龟甲和牛骨[3],时间距今不过三千多年,完全没有石化,化石与非化石,数万年和三五千年差别如此之大,混为一谈,实在是不科学!“糟蹋化石”指的是在中药铺售的“龙骨”中发现了巨猿、板齿犀、铲齿象、三趾马等考古需要的珍贵化石。西方学者李约瑟的评价比较客观:“龙骨因为可以作为药物而为人们重视这一事实,曾经帮助现代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北京人,Sinanthropuspekinennsis)……中国动物化石的知识在2~15世纪的这段时间遥遥领先于西方”[4]。很多古脊椎动物学者、古人类学家寻着“龙骨坡”、“龙骨洞”等地名的指引,或者在常年挖龙骨的村民的向导下,由此种捷径(包括逛中药铺)获得许多重要考古新发现(如北京人和巫山人)。如果不是历代医药学家发现和运用龙骨治病,以及群众性采挖龙骨的实践,光靠考古学家个人的力量,恐怕难有作为。龙骨、龙齿是《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上品药物,具有镇惊安神、收敛精气、止血疗疮的卓越功效,清宫御医用白龙骨等药治愈光绪年间太监总管崔玉贵(地位仅次于李莲英)迁延数年的鼻衄,民众内外伤出血更是累用累效。龙牡壮骨颗粒(国药准字Z42021662)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多汗夜惊等有近20年连续使用历史,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可观(年产值逾亿)。由此可见,古代医药学家发明龙骨治病是了不起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与龙骨有关的化石虽然不可再生,但地球上这类远古哺乳动物遗骨的药用资源是丰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用,而且绝大多数是没有考古价值或考古价值很低的,值得开发利用。通过对遍布全国的龙骨收购点和销售店的巡查监测,请化石专家对采挖、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增强识别有考古价值的化石的识别能力,实现既增加考古新发现的机会和成就,又保证了医疗需求的“双赢”。过去那种“过河撤桥”、置于“死地”,至今仍不得翻身,用含碳酸钙一类物质代用龙骨的建议是对龙骨治病科学性的蔑视。事实上,一味禁止,但龙骨采挖和应用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虽取不承认主义的效果甚微,恢复龙骨合法使用的国标地位刻不容缓。鉴于五花龙骨被历代医药学家推崇,与考古的矛盾不大,建议新版《中国药典》加以收载。

完善知识体系。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药学虽然上升为一级学科,但注明“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在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中药学仍然处于二级学科的地位,这表明中药学尚未完全构成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急待完善,二级学科的建设十分紧迫,中药学其他学科(360.4099)留下了很大的增加空间,已经分设的数目太少,很不适应中药学复杂性的需要,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剂学等多是建立在植物化学、药理学、植物学、生药学、药剂学的基础上,“特有”不足,这些都有待教研、临床和生产实践来解决。中药学名词术语不统一的现象比比皆是,急待统一和确定,只有统一才有可能达到严密的、逻辑化的要求。统一的方法途径参照国际上成功经验,即在提出原则并能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解决分歧或纷争,例如为什么使用“道地药材”而不使用“地道药材”是因为“道地药材”出现于16世纪初明朝政府官方颁布的《本草品汇精要》,既具有合法性,更符合科学名词术语厘定的“优先律”原则。“道地药材”的概念或定义应该符合优良性、时空性、全面性、准确性、防伪性、概括性等六项原则,“道地药材”是物质性概念,而“药材道地性”是理论性概念,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英文翻译应符合简洁明了、便于英文行文(单词性而非解释性)的原则,故似以geoherbals和geoherbalism来表示相对较好。

提高中药队伍学术和业务水平。中药学的高、中等教育搞了50多年,培养了数以千计专业人才,但是基本上主宰不了中药的命运,龙骨只不过是若干典型例证之一,今后应重视培养把握方向、解决关键问题的权威和将帅人才。另一方面,中药学师资队伍肩负着培养中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的重任,包括作者在内所有高、中、初从业人员都需要学习,进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更新和充实中药学专业知识,这是关系到中药学发展的百年大计,是实现中药学自强的根本保证,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落到实处。从管理的层面上说,应尽快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学术民主机构和裁决程序。仍以龙骨为例,前述指控用龙骨“人吞商史”根据的是一个离奇传说,在王懿荣死后31年、刘鹗死后22年的1931年,一个记者以“汐翁”的笔名在《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发表“龟甲文”一文,杜撰了一个后来2009年还被媒体反复宣传的故事,大意是说,晚清学者王懿荣因病服药,见方中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有类似文字的痕迹,导致甲骨文的发现和甲骨学的诞生,文史专家多次指出其时间、地点、名称、情节都漏洞百出,仅视为传说,但某些中药界的资深专家至今还在宣传这个故事,并误以为是给龙骨“增光添彩”,可见他们对取消龙骨标准已20多年不知情(不应是麻木不仁吧)。如果信息透明,列为重大学术问题,对全国具有中药本科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也在网上征询意见,取得的结果再召开类似听证会形式(足够的专家人数和专业代表性),充分讨论龙骨问题,恢复龙骨标准应该是指日可待的。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全社会对中药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达到业内外再学习,提高学术和业务水平的效果。“万马齐喑”、少数人独断,对中药和中药学发展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中药学要成为可以与其他学科相当的、真正的、完全的一级学科,任重而道远,以人为本,唯物求实,直面药材危机、理论危机和人材危机而不是回避,为中医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是中药学自强的战略目标所系,切不可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1]胡世林,王国荣.商州枳壳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3):137138.

[2]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337.

芍药种植篇9

1、牡牡丹的远祖是跟芍药分不开的。在秦汉之际,牡丹才从芍药中分支出来,被称为木芍药。

2、芍药牡丹同属芍药科,种在一起,两种花会互传花粉,通过杂交会出现新的品种,越开越漂亮。牡丹花期较短,且早于芍药开放,故常将牡丹和芍药混合种植,花期可以延续。

(来源:文章屋网 )

芍药种植篇10

正如北宋思想家周敦颐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所言:“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一不为它的华贵之气倾倒。唐代士人也极爱牡丹,留下了300多首咏牡丹的诗歌,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中唐诗人刘禹锡在七绝《赏牡丹》中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竟不惜通过贬低芍药和荷花来赞美牡丹。晚唐诗人皮日休在七绝《牡丹》中则说:“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被称为“花王”,便自此诗始。然而,唐人赞美牡丹的压卷绝唱却来自晚唐一位颇不知名的士人李正封的残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能够当得起“国色天香”这种顶级赞誉的花卉,自古以来唯牡丹而已。宋代以后,尽管士人更喜欢竹、梅、菊等象征高洁、出尘的植物,但牡丹仍然常常赢得他们的赞赏,有关牡丹的诗文乐画浩如烟海。

然而一点也不夸张地说,从唐代开始的1?000多年来,牡丹是以“家破人亡”的血泪为代价来为中国人吉祥富贵的美好愿望献礼的,这一切还得从栽培牡丹的身世说起。

何为牡丹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的栽培植物。芍药属全世界一共有30多种,除北美洲西部的两个种外都产于旧大陆。这些旧大陆的种可以分成两组――牡丹组和芍药组。牡丹组都是灌木,也就是说,它们的茎高度木质化,冬天地上的部分只落叶不枯死,来年新叶和新枝直接从老枝上生出;芍药组则是亚灌木和草本植物,也就是说,它们的茎只有基部木质化或完全为草质,冬天地上部分大部分枯死或完全枯死,来年不得不从茎基上再生出新枝叶。

根据最新分类学研究,中国有15种芍药属植物,差不多占到全属的一半,是芍药属最大的分布中心,牡丹组更是全部为中国特产。这样看来,牡丹天然就有成为中华名花的潜质。不过,在牡丹和芍药这对“姊妹花”中,中国人先认识的是芍药。《诗经・郑风》中有一首《溱洧》,描述的是春秋时代郑国春暖花开、雪融河涨之时,年轻男女到河边嬉戏交游的场景。诗中说“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芍)药”,生动地白描出了打情骂俏的少男少女相互赠送芍药花作为定情信物的画面。

当然,就目前的证据来看,“牡丹”一名虽然不如芍药古老,但至少也有1?900多年的历史。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了一批东汉初年的医药简,上面记载了一个药方,用到“牡丹二分”,这是时间可以确定的最早提及牡丹的文献。牡丹在中国第一部本草书《神农本草经》中也有提及,而且被列为“中品”。按照比较可靠的考证,《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时间也是西汉末至东汉初,那它比武威医简又略早一点。不过,由此也可见牡丹一开始只是被作为药材,大约从南北朝开始,牡丹渐渐得到栽培观赏,但直到唐代,它才真正成为流行花卉。

家谱之解

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以为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不仅如此,当时对野生牡丹的研究也很不充分。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27卷中记载了11种中国产芍药属植物,其中芍药组8种,牡丹组只有3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正如历朝历代的情形一样,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

早在1985年,中科院植物所的植物分类学家洪德元就初步开展了牡丹分类的研究工作,但因为杂事缠身,有好几年时间都没有太大进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洪德元才加大了这项工作的研究力度。不过,那时候洪德元已经派他的学生采集到了大量珍贵的标本,把这些标本一份份地看过之后,他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牡丹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栽培牡丹绝对不可能是单独一个野生种的后代。

为了揭示牡丹的真正身世,十几年来,洪德元领导的研究组一直坚持把宏观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证据相结合,为牡丹画的家谱树也因此越来越精确。根据最新研究,牡丹组原来一共有9个野生种,其中4个原产于横断山区到东南部,5个原产于中国东部。中国传统的牡丹品种便都是由这5个原产中国东部的野生种经过驯化和反复杂交而成的。

惨痛家史

栽培牡丹的家史虽然已经基本弄清,但在从事野生植物保育的学者看来,这场艰难的学术探索背后却反映了野生牡丹的惨痛家史。

分布在中国东部的5种野生牡丹,其范围在历史上恐怕要比现在大得多。比如北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提到牡丹“南亦出越州”,北宋苏颂《本草图经》也提到牡丹“今……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越州、滁州、和州的地理位置均偏南,从气候条件来说,这里分布的野生牡丹只能是适应南方湿热环境的杨山牡丹。然而,如今浙江的野生杨山牡丹早已灭绝,安徽的野生杨山牡丹也只剩下巢湖银屏山悬崖上孤零零的一棵“银屏牡丹”,依赖这险峻的生境才侥幸残存至今。尽管杨山牡丹在河南西部还有分布,但那里的居群也已处于濒危的境地。

比杨山牡丹更惨的是中原牡丹。这种为中原牡丹品种群的形成贡献了最多力量的野生牡丹,本来可能广泛分布于秦岭和伏牛山区,但到20世纪60年代就只剩下河南嵩县一个分布点,而当洪德元在1994年前往调查时,连那里的野生植株都找不到了,只在一位退休乡村教师的房前还剩下移栽的一株。也就是说,中原牡丹现在已经处于野外灭绝的状态,离彻底灭绝只有一步之遥。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最重要的野生牡丹一直到2007年才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命名。在此之前,很多人都误以为中原牡丹品种群主要是矮牡丹的后代。假如植物分类学家的工作再晚一步,中原牡丹恐怕就会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那么中原牡丹品种群的真正祖先就将永远成谜了!

为什么野生牡丹会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原因很简单。长期以来,或者是为了观赏它的花,或者是为了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人们不断滥采乱挖,最终便让它们的“家族”走上了衰败的不归路。以江南牡丹为例,它的观赏品种有3个主要来源:一是挖掘移栽本地的野生杨山牡丹直接观赏,二是以杨山牡丹(很多仍然是挖掘移栽的野生植株)作为砧木,在其上嫁接中原牡丹,三是用杨山牡丹和中原牡丹杂交培育新种。至于药用的“凤丹”,自然更要就地取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