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记录十篇

时间:2023-04-03 17:45:41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篇1

——以“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为主题的互动式研讨

教研活动时间:20XX年XX月XX日

教研活动地点:幼儿园办公室室

教研活动主持人:姜治平

参加对象:小班组全体成员

活动实录:

主持人:

我给大家呈现了一个“老师,请你帮帮我?”的教育案例,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每个老师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什么现在孩子越来越活跃了,而生活独立能力却越来越“疲软”了,今天我们就以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这个话题为例开展互动研讨,希望大家能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

教师互动研讨:

计老师:

首先我觉得,对于小班的孩子,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靠一次两次就能达到教师预期效果的,孩子很容易忘记,例如:让孩子排队这个环节,为了让幼儿养成有序排队的习惯,我就在一日活动中进行练习,上厕所练习、户外活动练习、吃饭练习,每一次老师都要不断重复排队的要求,幼儿才能一个跟着一个排队。

崔老师:

确实,对小班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件难事。有的时候,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很简单的一个要求,然而要在孩子身上达成的话,老师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就如刚才计老师提到的幼儿排队练习,我也在班上训练了很多次,但是效果总是不明显,我让孩子排一条直线,也就是纵向排队,孩子要么这里断开来了、要么那里挤在一起了、要么这里弯曲了、要么那里有几排了,真的是很费时间,很费精力。

主持人:

刚才两位老师结合了自己工作的实践,谈到了自己的困惑——孩子的排队练习,老师要让孩子排成一个直线的队形,我就在想,孩子理解什么是直线吗?如果孩子还没有直线的概念,那么我们老师是否首先要让孩子接受直线的概念呢?有了概念的内化,孩子才可能在行动上得以体现。

孙老师:

这倒是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孩子还没有直线和曲线的概念之分,所以往往在排队的时候,排不整齐。

主持人:

对于小班的孩子,他们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要适应集体生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刚才张老师讲到了利用孩子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练习,这是一个不错的策略,虽然排队这是个简单的规则,但是,我们也是要让孩子在有兴趣的情感氛围下自然接受规则意识,让孩子主动获得,而不是教师的灌输。老师们还有其它的策略吗?

朴老师:

我觉得,孩子来到幼儿园,首先一定要让孩子有规则意识:这是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开始有序活动的第一步,记得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刚上幼儿园还小,情绪还不稳定,所以不大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习得,也觉得只要孩子不哭不闹,慢慢来吧,不着急的,但后来我觉得自己的这种想法不可龋因为我发现,在我组织孩子集体活动时,总有孩子进进出出的,一会儿要小便,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我抱,这个时候,我就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班级常规有问题了。这是我工作第一年的感受,所以工作第二年开始,我就在班级常规方面做了很大的实践,比如我要让孩子养成举手的习惯,那我就有时候一个星期就抓孩子的举手问题,一个星期不行,那就两个星期,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效果还是蛮好的。

教研活动记录篇2

背景:依据我园本学期的教研计划,我们的教研活动更侧重于关注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事件开展以案例研究为主题的互动式研讨活动。从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入手,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为教师提供展开教师间互动研讨与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总结。

教研活动时间:2006、6、15

教研活动地点:幼儿园教研室

教研活动主持人:朱立

参加人:全体教师

活动实录:

主持人:在上次的教研活动中,我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教育案例,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每个班级都遇到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以这个案例为例开展互动研讨,希望大家能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

案例内容:凯凯是个行为问题较多的孩子,经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老师,凯凯咬我了!”“老师,凯凯打人了”“凯凯下地用脚踹我了!……”;同时,也有很多的家长对老师提出要求:“别让我们的孩子和凯凯在一起玩!”“我们的孩子不能和凯凯坐在一起!”“凯凯不能睡在我的孩子旁边!”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通常都很为难,老师该怎么解决和处理呢?

教师互动研讨:

初老师: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像凯凯这样的孩子经常出现,我们也的确觉得比较难处理。我认为处理这种问题教师的导向作中很重要,因为在孩子们的管理中教师是起到主导作用的。首先老师不要过分强调凯凯的不足,在小朋友中间应当给孩子们适当的疏导,扭转小朋友对凯凯的印象和看法,多引导孩子们去主动与凯凯好好相处;其次,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导向工作,帮助家长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都是不同的,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和班级中的小朋友间产生的矛盾,相信老师能处理好这些问题。

张老师∶我非常同意初老师的想法,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要把握好方向,要关注凯凯这样的小朋友,积极与家长沟通。凯凯这样的孩子在班级中已经影响了我们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更需要我们教师的特殊关注,观察他与小朋友之间的矛盾,以教师对凯凯的关注来启发诱导其他孩子,帮助他们认可凯凯小朋友,进而帮助凯凯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对于凯凯经常伤害小朋友的行为教师应主动与凯凯的家长联系,就一些具体的事情进行沟通,反映孩子的现实表现,争取家长的共同教育;对于其他小朋友的家长教师也应采取积极的态度细致地做好工作,多讲一些具体的事宜与家长交流使他们主动地将关注的目标从凯凯小朋友的身上转移到具体的事情上,就事论事。

刘老师:我的想法与初老师和张老师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教师正确引导和关注的同时我认为还应该更多地去挖掘深度的原因,由于孩子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对是非观念的建立是不完全的,因此我们应从找到凯凯小朋友产生这些行为问题的根本原因入手,从根本挖掘坏习惯形成的原因,以方便教师选择有效的方式去帮助他,教育他。

主持人:刚才三位老师都就案例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而且她们三个人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幼儿园的教育应面向全体,坚持正面教育,因此这三位老师的观点很明确教师要积极引导,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特殊的关注凯凯这样的孩子,正确的引领和疏导其他孩子对凯凯的反感,使他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而不是越来越被排斥。我们每位老师在自己的实践工作中都遇到过与凯凯类似的小朋友,那么实践中你有什么好的处理方式呢?希望能与大家交流一下:

傅老师:我来说说吧,我从事幼教工作这么多年来遇到的像凯凯这样的小朋友真的是很多,我感觉有个办法是比较实用的:我感觉班级中凡是像凯凯这样行为问题多的孩子他们大都比较聪明,而且他们的打人现象多属于无意识的动作,虽然行为问题比较多,教师抓住凯凯小朋友身上某一方面的优点,让全班的小朋友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凯凯,让他为班级的小朋友做事情,为集体服务,或者请他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地在集体中表扬凯凯,这样既帮助他在集体中树立威信同时也有效的控制了凯凯与其他小伙伴发生矛盾的机会,这么多来我觉得这种方法对问题儿童的处理上是很有效的。

贾老师:刚才傅老师的做法我感觉非常有道理,对待班级中的特殊儿童教师本身要从内心里接受这样的孩子,采用恰当的处理方式很重要,所以我非常同意傅老师所说出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凯凯那些小朋友身上的闪光点,比如有的孩子非常喜欢帮助别人,有的孩子非常爱劳动,有的孩子绘画非常好,作为老师我们总能找到他们身上那一点点的闪光之处及时扑捉到问题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并积极引导全班孩子去关注凯凯优秀的一面,淡化凯凯身上的不足之处,孩子们就会慢慢接受凯凯的,那么相应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孩子们不;告凯凯的壮,不再描述凯凯的总总不足,家长也就自然的接受了凯凯这样的孩子。

主持人:傅老师刚才将自己多年来实践中的好方法与大家分享了,贾老师也与傅老师的观点非常相似作了一些补充。我想两位老师的观点都强调了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最恰当的方式利用和发挥他们的闪光点让他有事可做,使凯凯在集体中得到更多的赞扬和支持,树立他在集体中的威信,同时也很巧妙的控制了凯凯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其他的老师面对凯凯这样的小朋友你还有些什么不同的想法或做法呢?

乔老师:我觉得像凯凯这样的小朋友他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问题行为主要是孩子不会与小伙伴交往和相处,就像傅老师所说得在幼儿园中的孩子很少会是真正去打人的,我认为他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教师要关注孩子是否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刚才前几位老师的观点都是从关注凯凯入手,去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他,我的想法是作为老师我们除了关注凯凯以外,也可以换个角度从关注被攻击的孩子入手,教师可加倍的关心和呵护受到攻击的孩子,对凯凯小朋友采取冷处理,用行动去发出暗示,让凯凯自省,进而去主动地克服自己的行为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当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教给孩子一些与他人相处的技能和方式等,我觉得换个角度去处理也会获得好的结果。

袁老师:我的想法与乔老师的观点比较相似,我认为凯凯的问题是在于他不具备与人交往的技能,缺少这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因此,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有计划地、适时地交给凯凯一些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比如:如何向小朋友借东西,如何与小朋友共同的玩玩具,怎样表达自己对小伙伴的喜爱,用什么样的语言跟小朋友交流会让大家接受等等……;孩子在有了一定的交往经验后相信会帮助凯凯融入到小朋友之中的;那么对于家长们的反应,我觉得教师应多于家长沟通,请他们做心理换位思考,将凯凯换位为自己的孩子,多体谅和理解老师的工作,以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凯凯。

主持人:我想乔老师和袁老师作出的诊断,也是很准确的,非常有教育机制的。凯凯的种种行为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他在交往技能和经验上的弱势,教师在找到症结的同时采取适宜的方式交给凯凯一些与小伙伴相处的接你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具备了一定的交往技能相信凯凯小朋友会很顺利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刚才的两位老师都提到的换位问题:乔老师起到了教师关注对象的换位,袁老师提到了家长工作的换位,我觉得都是很有价值的,会给我们每位老师带来新的启示的。那么其他的老师还有什么样的观点呢?

赵老师:我来说说我的想法吧,我觉得老师碰到了凯凯这样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愉快平常的心态,多一点儿“好笑”,少一点“好气”,为凯凯营造一个宽松的教育氛围;教师从情感的体验感受入手如可以运用绘画的形式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意图,比直接的说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另外,我认为针对凯凯这样的孩子教师要避免在集体中的批评,尽量的运用个别教育,这样既可以保护凯凯的自尊心,也不会使凯凯的行为问题得到强化而且也不会给其他的孩子加深印象。

李老师:我非常赞同赵老师的观点,对待凯凯这样的问题儿童教师首先要以积极的愉悦的心态去处理,宽松的教育氛围在孩子的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记得读过的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就是一个问题儿童,原来的学校不能以积极的镇长的心态去接受小豆豆使得孩子被迫撮学,而巴学园的校长以她对孩子极大的尊重和宽松改变了孩子的心理状态,使一个问题儿童充满了自信,最终成为了优秀的人才。可见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多么的重要,对于凯凯这样的小朋友我觉得教师的正面引导和积极态度是最重要的,帮助他在集体中建立自信。

主持人:大家的讨论的确非常有价值,刚才赵老师和李老师的观点我也非常赞同,在处理凯凯小朋友的问题中教师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是孩子们的引领,老师对待凯凯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全班孩子对凯凯的接纳程度,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往往对自己的心态很难总保持平和和愉悦,尤其是对待像凯凯那样的孩子就更难做到了。但是一个积极宽松的心理环境对我们本身和孩子都是很有帮助的,因而我们都应该尝试着在班级中多一些“好笑”小一些“好气”,教师应尽量在班级中的营造宽容、愉悦的教育氛围,使孩子们能放松自然的生活在班级中,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都会充满自信,健康富有个性的发展。

杨老师:我认为在凯凯的问题处理上,做好家长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家长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到班级工作的质量。因此,对于凯凯的问题引起的家长的不满,教师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做好家长工作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做好开开家长的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教育孩子;其次是做好其他家长的工作,多与他们交流具体的事件,对于凯凯给他们带来的焦虑教师要诚恳地向他们表示歉意,争得他们的理解与协助;这样共同的努力使问题逐渐淡化,也会对凯凯有更大的帮助的。

主持人:杨老师是我们当中最年轻一位,虽然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刚才她的发言我认为角度也很好,它主要是从家长工作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想家长工作是我们现在的班级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待开开的问题上我们从家长的角度去做好工作也是很必要的。

今天大家就凯凯的案例展开了非常热烈的讨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家对这次活动都非常重视,在活动前作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每位老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共同探讨这些“调皮”儿童的教育策略,我认为每位老师的发言都是很精彩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比如:对特殊幼儿的关注,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找寻问题儿童身上的闪光点,使他树立自信融入到班级生活中;教师对孩子积极正面的引导;认真做好家长工作等等方面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也希望今天的活动能给大家的实践工作特别是对问题行为较多的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带来一些帮助和启示。

教研活动记录篇3

关键词: 科学活动记录 插页 指导 评价

科学活动记录是学生科学活动中重要的实验证据,它记录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公开课观摩中还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下课,学生匆忙离开位置,教师忙着整理器材,唯独留下一张张实验记录单,孤零零地躺在桌上,飘到地上,或者被团成纸团扔入垃圾箱里。然而,如何使用好学生的科学活动记录,是科学老师近几年来在探讨的问题,以下我就“巧用科学活动记录”谈谈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利用插页,人人记录

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收藏自己记录表的习惯,下课时将它丢弃。要知道这小小的一张纸,凝聚了老师们多少的心血、孩子们的智慧,收藏了多少的科学证据。为了不让有价值的东西随便流失,让学生准备个记录本,使它更好地收集起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人人准备一本带插页本的硬面本,这种本子既可以记录又可以插页添加,有时还可以把平时自己收集到的一些信息剪贴在插页上。如五上年级“太阳和影子”这课中,由于要记录一天中物体在太阳下影子的变化规律,有些科学老师为了图方便,一个班级共同做一个实验。或者每组做一个实验,在教学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来做一做,把铁钉在一天中不同时刻时的影子画在记录纸上,并写上当时的时间和温度,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研究,并连续性填写,磨炼了每位同学们探究科学的意志。培养科学记录也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记录不是个别人的事,而是应该人人动手,都来记录。每个人准备一个记录本,使之成为了可能。当然在科学课堂上,有时为提高教学效率,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应分工,记录往往只有一个人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小组成员中的每个人轮流当记录员,而其他同学课后把记录表的内容抄在自己的记录纸上,不但完善了每位同学的记录,而且巩固了课上所学的知识。

二、做好指导,学会记录

科学记录本记录什么?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困惑的地方。科学记录是学生在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以各自独特的思维形式保存下来的,既能体现知识获得,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实践的显性资料。做科学研究记录不是“一锅烩”,而是要让学生思考、筛选,记录有价值的、值得研究和能够发挥作用的信息。在这个方面,教师既不能剥夺学生自由的意愿,更不能缺少适度的引领。否则学生的手笔苦劳会是一场空,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选择记录的能力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是非判断的层面,很多信息他们没有能力去筛选,因此教师要多加指导,教给学生必要的记录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记录时,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记录形式要丰富。科学老师要精心设计实验记录单,充分利用苏教版科学配套的《小学科学实验册》中的记录表,让学生做好科学记录。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记录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运用多种形式简化研究记录。可以使用简洁的文字来描述来记录,也可以使用表格、图形、文图结合、标本、照片、或DV拍摄等方式来记录,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符号来记录。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记录物体沉浮可让学生用“”、“”来表示,学生记录会热情高涨,记录速度快,而且能一目了然,清楚地知道物体沉还是浮的特性。

2.科学记录内容要精选。我们提倡人人记录,人人有信息可记,并非是不加选择地全记,而是选择对有价值的信息,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对杂乱的信息的进行筛选,记录那些有事实根据的、体现探究证据的信息;记录有价值的、值得研究和能够发挥作用的信息;记录学生在课堂上有新发现、新争议的内容。缺少教师引领的学习活动是不健全的,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筛选记录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该导则导、该断则断”。

3.科学记录语言要简练。为了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研究上,我们要求学生学会长话短说,精缩语言,做到严谨简练。如果我们一直要求学生用严谨、精练的语言来说话记录,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科学语言,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探究活动中,为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研究上,记录的内容应简捷明了,即要求学生抓住关键字和“核心”内容,用严谨、精练的语言来记录,这样才能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效果。

三、有效利用,评价记录

科学的教育需要用事实说话。把学生的记录本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这小小的记录本就像无形的纽带贯穿着整个科学学习活动中,让他们乐此不疲。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记录的兴趣,我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让有效的科学课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记录进行评价,每一个孩子都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都有记录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记录的自信心。通过对不同形式科学记录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另外,对科学记录的指导中激励性评价运用的时机、方式都是我们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内容。课堂上科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所做的科学记录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评价,及时强化;还通过课后展示、学期评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在学生的成长记录中,突出学生的记录效果,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不仅增强了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而且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生命体验的较好方式。

“科学记录”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足迹,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信息超市,是表达交流、推测、分析得出结论的事实依据,伴随着整个科学探究过程。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教研活动记录篇4

一、细致品鉴科学探究记录,大多数不是很适合学生

1.记录形式单一,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记录要求不尽适当。

课堂探究活动的记录一般以表格为主,由教师根据教学预设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使用探究记录表,却很少去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去填,该什么时候去填。要知道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是很难中途放下手中的实验来填写记录的。教师对这项活动所用的时间、学生填写的要求是否明确、怎样分工填写、如何有效地填写等问题都必须提前考虑,并作出相应的安排。而且,学生缺少自己主动准备的记录本,因此课内的一些活动记录与课外的相关内容摘记无法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容易产生脱节与孤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同时,课堂上要求学生记录时往往大部分用文字,花费时间较多,有时课堂时间不允许,就成为走过场,不会让学生感悟到科学探究记录的价值与意义。

2.记录要求模糊,注重知识结论而忽视设计的趣味性与简约性。

很多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学生该什么时候去作记录;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记录过于复杂,记录冗长无味;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记录要求过于笼统、简单,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出现有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要求记;有的学生记录时间花得很少;有的学生的记录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甚至,有的学生面对记录不知该填什么。因此,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只有寥寥数语,单调无力,无法显现学生的探究经历。

3.缺乏自我的人本化,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未能投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中。

从我们平时探究记录的设计来看,往往注重科学探究的结论记录,忽视学生自我的人本化评价的渗透。实际上,评价的能力、水平,在学生整个科学能力、科学素质的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应成为科学探究记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探究记录的人本化评价强调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研究水平、研究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主观感受、能力差异,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评价策略和学生“自我”为本的评价模式,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贯穿于探究的整个过程。

二、科学探究记录的深度构思与记录方法的引领渗透

1.构思明确、简洁明了的趣味性科学探究记录。

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将获得的现象与发现记录下来,这是探究事实的第一证据,广泛受到科学老师的重视。记录的过程,要符合科学学习的过程,同时又要考虑到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记录的内容应简洁明了,这样才能以较少的时间来获得最佳的效果。再次,探究记录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探究实际。

以上科学探究记录的设计,是依据学生实际重组教材后深度构思的。

2.构建人本化的发展性科学探究记录。

探究记录不仅仅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记录,它还应包括学生在探究的起始阶段制订的研究计划。作为科学教师在重视研究全程设计的同时,更应重视起始阶段的研究计划的设计。两者统筹兼顾,又要有所侧重,着力构建人本化的发展性研究记录。最终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为学生个性自主发展提供展示的平台。

3.渗透情感而又触及学生思维的探究记录。

科学探究记录中人本化评价的设计,具有渗透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功能。但是如果能将“隐性”记录外显化,从中感受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和与人分享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说整个记录过程既是评价的过程,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探究能力的发展。

笔者努力尝试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的思想及其内在精髓,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显现学生思维的轨迹,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学会学习。

例如:同样是《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一课教学,同样是头脑风暴式的开展,图二是最终形成的科学探究记录,让人不得不钦佩学生的思维轨迹与内在的学习能力。

在学生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了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和图画形式,再在交流中反馈成口头语言表述,使学生的思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亦能处理得更加完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探究记录除了“忠实地记录研究事实”以外,也是研究者在“用思维去把握原先的感知性程序”,即把实践操作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加以“内化”,或许这才是真正影响学生的关键所在。

三、整合科学探究记录,科学教学中适当引入“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质性评价方法,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新型评价方法。早在十几年前就把它当作一种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方法,它有很多优点,具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但是,现在很多老师认为“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十分耗费时间,被他们否定了,也很少有学校使用,即使使用“成长记录袋评价”也只是流于形式。

笔者正在积极尝试使用“成长记录袋”,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记录整合起来。第一,使用“成长记录袋评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科学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保持与发展了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使用“成长记录袋评价”,可以架起家校的联系桥,让家长与社会更加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所在,增强了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搞好小学科学教育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第三,使用“成长记录袋评价”,可以让学生互相共勉、彼此借鉴,增强学生及家长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第四,如果我们小学科学学科想要寻求操作性比较强的评价工具,那么“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应该是很有参考依据的,当然这是一件比较耗费教师精力的工作。

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探究记录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从早期纯粹的实验记录单到实验报告,到现在的研究活动计划、实践提示、研究报告、探究记录表等,不仅仅是名称的变革,而且在内容、思想、本质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仔细加以分析,这些变化呈现以下趋势:从繁琐的实验记录到简洁的具有个性色彩的记录;从单纯的实验现象记录到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性记录;从枯燥的过程记录到关注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人本化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篇5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对象来自浙江省重点高中、市级教学研究机构、县级教学研究机构以及基层普通中小学校设计的听课笔记,这些听课笔记的设计者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和代表性;设计和使用听课笔记的主体有来自经济和文化发达的省级重点高中,也有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小县城所属学校,还有优秀教师集聚的优质民办学校,这些听课笔记的设计者分布于浙江省各个不同区域,这次共收集了80余本,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听课笔记65本加以分析研究。

二、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听课笔记的编制主体

表1

课堂听课笔记的设计和编写者称为编制主体。从调查的情况看,课堂教学听课笔记的编制主体主要是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从总体情况看,教学研究部门编制的课堂听课笔记比较规范、使用面比较广。高中学校大多有自己编制的课堂听课笔记,初中学校约有一半的学校有自己的课堂听课笔记,小学以使用教学研究部门编制的听课笔记为多,编制听课笔记的部门还有如教育科学研究所或教育局,各类学校编制的听课笔记针对性较强,但设计栏目和规范性差异十分明显,能起到引领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作用的较少。

(二)听课笔记的各种信息称谓

1.听课笔记的称谓

表2

从调查情况看,取名为听课笔记的为最多,达到29本,可见“听课笔记”最容易被大家接受。除了表中列出的名称外,还有以下名称:听课评估本、听课卡、听课录、观课记录、听课评课本、听课记录表、课堂教学实录本、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教师成长记录手册、校本研修手册等,这些名称有的显得偏小,如听课卡、听课记录表;也有的名称显得偏大,如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教师成长记录手册、校本研修手册等,将听课笔记纳入了教师校本研究或教师专业成长等内容之中。

2.上课教师所在单位的称谓

对上课教师所在单位的称谓以学校为多,超过了一半,这让听课教师容易搞明白上课教师所在的单位;将学校和班级合为一栏的有9本,将两者分为两栏会更方便有关信息的填写;有12本听课笔记未将上课教师所在单位栏列出(这类属于学校编制的居多,到校外听课时会出现上课教师的所属单位无处写的状况),这会让听课教师把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搞混淆;“听课学校”容易让听课教师将上课所在地学校与上课教师所在学校混在一起。

3.听课班级的称谓

表4

听课班级的称谓以要求填写“班级”的为多,超过了一半;只要求填写年级的有9本,但由于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区别还是很大的,因此只填写年级容易将班级混淆;虽然将学校和年级合为一栏的有9本,个人觉得还是分开两栏填写为好;开课班级、听课班级、授课班级、年级班、上课班级等称谓不如“班级”来得简洁明了。

4.上课教师的称谓

表5

对上课教师的称谓以书面语和简明为好,教师一般是指具有正式编制、获有某个职称并担负实际教学任务的老师,比老师的概念范围小,教师比老师在文字上更加专业。教师适合做职业代名词,老师比较趋向平时口语上的称呼。其他称谓如执教老师、开课老师、授课老师、施教老师、任教老师等显得口语化,还有的称谓如授课教师简况、执教者和单位、执教老师和学校等显得有点烦琐。

5.上课时间的称谓

表6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关于上课时间的称谓多达24种之多,有的对时间的区分列得很细,如年月日星期几上下午第几节、年月日星期几第几周第几节等;有的较为实用,如表6中所列。从简明实用的角度考虑授课时间的称谓采用“时间节次”较好,因为时间包含了年月日,节次便于教师的区分,至于第几周、上下午或星期几,只要稍加推算即可。

6.学科分类的称谓

表7

除了一些听课笔记未注明科目外,比较一致的称谓为“科目”或“学科”,其他的学科称谓还有课程名称、科目内容、科别和执教者学校、学科和活动名称等,显得混杂或不太合乎中小学的常规称呼,其中的课程比科目范围要大。

7.上课课题的称谓

表8

从调查看,直接称课题或课题名称的接近三分之二;但教材这种称谓却显得过大,一节课是教材中的某一课时;授课内容和教学内容又显得略为偏小,容易让人不易把握;也有的叫内容,则显得不够贴切;还有的未按要求填写课题,这样听课记录会显得缺少主题。

(三)听课笔记的栏目设计

1.纵向栏目设计

除了给出上课的有关信息外,一般将听课记录的页面设计成两栏的最多,占三分之二强,这种设计能为大多数教师所采用;设计成一栏的约占四分之一,其他的较少。

表9

设计两栏的第一栏一般为“教学过程”或“课堂实录”居多,这种称谓最容易为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第一栏的称谓还有听课笔录、教学过程与记录、课堂教学记录、随堂摘要、教学行为师生行为及话语记录、教学过程记录、听课记载、教学程序和策略、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听课记录、听课内容、课堂活动记录、教学过程及意见、过程等,其中有的过于复杂、有的略显简单,会让使用者感觉模糊,甚至带来不便。

表10

两栏的第二栏一般为评价与建议为多,它能提醒使用者既要及时给出评价,又需思考自己的建议。除了表11中所列的外,其他还有教学评议、议课记录、点评及交流、教学特色与待改进之处、情况记载、对教学意见和建议、教学建议、听课感言、综合评价、听课教师评议、分析与思考、听课意见及建议、观课随笔、意见建议、听课随感、总体评价、评价与探讨、听课随感、分析与评价、听课与心得、分析评议、评课意见、听课评议、听课感、评课与建议、听课意见、感受与磋商、教学评价、评课意见、评点和建议、听课意见与反思、师生行为及活动记录等。

表11

2.横向栏目设计

听课笔记除了纵向划分为若干栏外,还有横向的设计。横向设计中还增加了用于板书设计的空间,这种设计的听课笔记有7本,还有两本设计了学生座位表情况,便于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情况及师生交流情况的记录。

(四)听课笔记的大小与页码

1.大小情况

表12

从统计情况看,听课笔记小开本(32开本)的比大开本(16开本)的略多,但近年来新设计的听课笔记以大开本为多,小开本便于携带,大开本显得更大方、使用更方便,16开本较适合教师的课堂记录。

2.版式

听课笔记的排版方式以竖式为主,达到了64本。横式的只有1本,这种版式对于使用者显得更为方便。其色封面设计的有18本,彩色本显得更为漂亮,这种听课笔记以学校编制的为多。

3.内页页码

表13

其中最多页码达到170页,最少页码的只有30页。页码的多少还与开本情况有关,一般来说,小开本的页码较多,大开本的页码会少些。小开本会让教师写不了多少字就要翻页,页码过少会出现一个学年要用上好几本听课笔记的情况,页码过多会出现一年只能用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容易造成浪费。

(五)导向性语言设计

有25本听课笔记印有听课要求或评课标准,如听课要求、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评价表)、评课原则、一堂好课的标准等;有2本听课笔记有使用说明;一些民办知名学校的听课笔记甚至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名人名言印上了,以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约有一半的听课笔记没有任何导向性语言。

三、听课笔记设计策略与建议

编制听课笔记的目的是让广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及时、有侧重、方便地记载上课的各种信息,引导教师课后开展切实有效的互动式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推动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推进区域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规范各种信息称谓

听课是教师借鉴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听课记录是教师教学资源积累的重要内容,规范的听课信息记录能为教师日后的查询、联系和交流带来方便。课堂上有许多信息需要教师去记录,相关信息栏目要规范:各种称谓尽可能采用通俗易于理解的简明名称,各种称谓采用书面语为好;内页除注明“听课记录”外,用于记录各种信息的可分为两个横栏,分别记录上课的有关信息如学校、班级、学科、教师、课题、时间(含年月日第几节)等,前四项安排在一个横栏内(分成四个纵栏),后两栏安排在一个横栏内(分为两个纵栏);封面除注明“听课笔记”外,还要加上单位、姓名(使用者)、学科、时间(或学年)等信息,这样便于校际间开展教学研究交流,也便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方便广大教师使用

编制听课笔记的目的是方便教师的课堂记录,听课笔记的版式、栏目安排、内页数量、纸张质量等都要从美观、便捷、留有余地的角度来为教师提供方便。听课笔记采用横式排版能方便教师的课堂听课记录,便于将师生活动同步并列式记载,还可将评价与建议及时记下;听课笔记本后面要留有若干页,可用于黏贴或存放资料的空间,方便教师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附上,以免散失;记载页加上暗线方便教师的课堂记录书写,利于课堂记录内容的整洁排布;在每课时课堂记录的页眉加上编号,便于教师对听课数量的统计;保证听课笔记的印刷质量,改变听课笔记尺寸较小、纸质较差的现状;一个课时设计为两页,且以翻开时呈左、右两页为佳,减少教师翻页的麻烦,方便记录和查看;听课笔记设计成16开本,页码控制在90~110页,能记载40~50节课,方便教师一个学年听课记录的使用。

(三)优化记载栏目设计

听课笔记能起到让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回忆在头脑中再现教学主要环节和情境,记载栏目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上述各种信息两个记载横栏外,余下的听课记录页再分为两个横栏。第一横栏用作时刻、课堂教学活动和评价与建议的记载,这个横栏再分为三个纵栏:第一栏记载时刻,引导教师记载课堂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情况,利于课后对各个环节的用时效率展开评价;第二栏记载课堂教学活动(主体),及时记载师生的各种活动、课堂上发生的各种事件,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行为和参与课堂的情况;第三栏记载评价与建议,引导教师在听课的同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意见,方便课后的进一步梳理和归纳,有助于教师养成听课后的进一步反思,达到提高教研效果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活动横栏的下面,设计成一个横栏并分成两个纵栏:第一纵栏用于记载板书,板书记录能反映课任教师对学科知识产生、演变、形成结论的逻辑发展过程,重难点的处理方式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状况,从中能引导教师深入思考怎样才能将编者的逻辑序列、教师的教学序列整合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认知序列;第二纵栏用于布置学生座位表,座位表可以引导教师及时方便地记载学生参与课堂的频率与分布、师生互动的情况及合作学习状况。

(四)引领教师教研路径

教研活动记录篇6

[关键字]幼儿园;班级记录;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1-0032-02[作者简介]宋丽芳(1974―),女,江苏苏州人,本科,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教育幼儿园教师,幼教一级。

班级记录是“将班级幼儿活动的过程实录加以分析和解释的观察记录”,也就是说,记录是在把孩子的行动、语言、交往、冲突等用文字、图画或音像的方式如实记录的基础上,以这些足够的细节报告成果和表现,协助他人了解所记载的行为背后具有相关活动的含义。记录是一种教学方法、研究方法,它促进教与学,旨在提出新问题,关注过程和意义。

“班级记录”是由瑞吉欧・艾密莉亚幼儿教育系统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班级教师通过持续细心地观察、倾听幼儿的语言行为举止,运用笔记本、画纸、照相机、摄影机、录音笔等多种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在班级教学活动中的探索操作行为的原始资料进行收集和记录。在面对、选取这些记录时,教师能对主题活动在不同阶段的进展状况有一个规划和总体的了解,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不断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改进教学,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认知方式和表征世界的方式,并能进行更为合理的诠释与反省。

一、记录保证班级计划的运行

从班级计划的制定到运行往往都是留有痕迹的,这些痕迹能帮助我们了解计划执行的方向是否正确,并能帮助我们评价整个过程。而要保留计划执行过程中痕迹,记录无疑是最佳的手段。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以文字、照片、录音等方式记录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在计划实施到一定阶段进行总结时,教师可以通过回顾记录,进一步发现幼儿的兴趣与经验基础,了解幼儿学习的进展,从而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正确,计划进程是否按照预先制定的轨迹运行。凭借对这些记录的回顾,教师可以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获得一些新的信息,为教学活动的下一步开展做好规划,制定新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大班开展“虫儿大世界”主题活动。教师为了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感知昆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在制定主题计划时安排了“虫儿虫儿在哪里”“虫儿虫儿开饭了”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动。然而当教师用文字、照片记录幼儿第一天的活动时,发现幼儿口述的是“昆虫很难抓”“它飞得太快了,我套不住它”“老师,我不会抓,你来帮帮我”……而照片记录下的则是幼儿盲目地使用捕捉昆虫的器具,疲于奔命地追赶昆虫和个别幼儿焦虑的表情……从这些记录中,教师开始重新反省自己的思路、想法,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幼儿虽然喜欢捕捉昆虫,但是他们对如何捕捉知之甚少,第一次的失败使得幼儿对后面的活动失去信心,如果想要维持幼儿的兴趣,保证主题活动继续开展,那就必须调整原来的活动,改变教学策略。

教师在找出原因后及时调整计划,增设了一个活动――捕捉,和小朋友一起讨论正确使用捕捉工具的方法,然后用图文的方式陈列在主题墙饰中,帮助幼儿巩固回忆。幼儿在有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次捕捉昆虫时都获得了成功,他们拿着自己捕捉的昆虫到处炫耀……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审视回顾照片、幼儿对话的记录时,能清楚地看到幼儿的学习,捕捉到了幼儿的失败情绪,并推导出由此对原定计划的影响。教师及时反省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想法,调整策略,增加了符合幼儿当前需要的教学活动,为此次主题活动和计划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记录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幼儿而言,记录为幼儿重新审视、解释自己行为提供了机会,记录也为幼儿提供了自我整合及集体建构知识的机会。在观看自己的记录时他会表现出很大的满足感和自信心。当他与同伴比较或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记录发表的观点时,他会进一步肯定或否定自我,并根据分析自我调整或者向他人学习方法,拓宽学习范畴。

例如,在“大马路”主题中,幼儿用积木建构马路,其中聪聪(化名)一组搭建最快。聪聪突发奇想,把橡皮泥里本来做动物眼睛的两个小珠子用橡皮泥按在了长条形积木上,用来做电子警察。活动结束前公开展示作品了,聪聪在向大家介绍自己创意后,得到了老师和伙伴们的赞赏。之后,聪聪和其他一些模仿这一行为的孩子一起把这一搭建技能又延伸到其他一些主题。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聪聪在重新审视自己记录时得到了教师与同伴的认可,肯定了自己的行为,于是便在之后其他的搭建任务中进行了迁移。其他幼儿在倾听教师对聪聪的记录时,也从成人对聪聪经验的记录中学到了好方法,从而调整自我,向聪聪学习了这一创造行为。

三、记录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是幼儿的伙伴、倾听者,是支持者、引导者,是学习者、研究者。通过记录可以促进教师角色顺利的转换,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学会观察、倾听幼儿

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在观察时犯这样的错误:观察的随意性大,事先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者当时所看到的没有及时用文字、照片记录下来,于是在回忆分析时变得没有重点或找不准方向……这样的观察是不全面的。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记录的方式,用便条、观察表、日记及录影带、相片、幻灯片等帮助我们观察幼儿的表现,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观察不周的问题。通过这些,教师能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特点,以及幼儿在学习和活动中碰到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学习及建构知识的方法和发展状况。

(二)反思教学,有效地改进教学

首先,教师利用已有的经验,在记录的基础上参与关于幼儿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解读和分析,深入细致地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这对教师依据对幼儿的理解做出正确的教育决策是大有裨益的。其次,由于记录再现了教学实践的过程,如教学录像,教师通过重新观看录像中的自己教学的全过程,反省教学行为,观察幼儿学习情况,从而促使教师认识到他们实际能做什么和他们确实做了些什么;反思他们所做的哪些事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没有价值的;思考他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些记录能帮助教师谨慎而有效地介入幼儿活动,反思和调整教育行为与策略。

(三)记录增进家园沟通

记录提供给家长一个真正认识、了解自己孩子的机会。通过记录,家长可以真正了解自己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对生活经验的看法,从而重新审视自己为人父母的角色责任,并以一个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孩子。家长透过记录,通过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增强了家长对幼儿园活动的参与和支持,也增进了家长与教师及幼儿园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等,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教研活动记录篇7

一、作业批改记录是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延伸

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生命状态,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显现的教育教学智慧,即如何促使他人和自我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智慧。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教学和育人智慧的生成过程。但是,在短短的40多分钟里,教师很难完成这样一个充满智慧而又复杂的过程。为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需要向外延伸,其中,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作业的批改和审阅,教师可以继续对学生实施教学指导,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智慧的生成也在继续。

二、作业批改记录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的镜子

作业批改记录不仅仅是记载着学生在作业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相应的措施,它是教师下次备课的有效凭据,也是改进教学教法的指南针。分析这些问题,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思自己的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其专业行为与活动反思,对目前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思,对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反思,对自己的人格特质(如志向、兴趣、潜能、性格等)和自己的工作价值观反思。通过这些反思,教师能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为实践智慧,成功实现他人的理论与自我探索的链接。

三、作业批改记录是教师问题意识培养的载体

作业批改记录,说到底就是解决一个个学生具体问题的行为。任何一个学生在课程学习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任何一个教师,哪怕是最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也会存在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才决定着教学的必要。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一定要正确对待,要把它看成是培养学生和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珍贵资源,因为,这些问题是启发教师思维的源泉,是他们教学创新的基石,更是他们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作业批改记录首先就在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意味着教师开始对某个“行为”进行反思,反思的过程就是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业批改记录的重要功能就是它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地发现教学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是教师问题意识培养的载体。

四、作业批改记录是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作业批改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在研究自己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信念不断地经受怀疑的考验,通过质疑、澄清、体验、追求,消除疑虑,解构借助“固执的方法”、“权威的方法”、“先验的方法”所获得的不恰当的“个人哲学”,自主地构建独特的教学思想,并应用这些思想对现实的情境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教师的科研意识会得到提高;在科研意识提升的情况下,教师的科研行动步子就会加快。

五、作业批改记录是教师爱的育人智慧的反映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门与其他活动不同的爱的智慧之举,为此,教师是一个以爱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是爱的传递和心的呼唤。教师首先是人格之师,其次才是知识之师。作业批改记录上的点点滴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教师笔记的印痕,它是教师爱的表达,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表现。我们可以想像,在昏暗的灯下,老师忙碌了一天,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批改作业,在圈圈点点后,教师还要对每一个同学的作业情况进行登记、分析,写出作业批改记录,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表现,更是对学生、对教育事业负责的爱的表达。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有些老师在作业批改上马马虎虎,有的甚至请科代表代劳,这是一种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六、作业批改记录是教师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

教研活动记录篇8

原郑州市金水区新建幼儿园园长。曾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郑州市优秀园长、金水区教育改革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论文多次在省教科所、市教科所、区教研室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奖。

著有《幼儿趣味折纸》《家园共育手册》等图书,参与了幼儿游戏音像出版物《托起初升的太阳》的编撰。

2008年退休后曾经指导郑州市数家幼儿园档案建设工作。

2009年被聘为启元·阳光谷幼儿园园长。现任启元·顺其势教育机构幼教部总监。

一、幼儿园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幼儿园的档案是幼儿园管理工作、保教工作在思考和具体实施方面一切文字化的材料。而幼儿园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将这些资料集中搜集、整理、分类、排序、编号、装订成册、装盒、归位,是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

档案可以反映出一所幼儿园综合管理的方向性、结构性、准确性、系统性和深入性,可以看出园领导的办园理念、计划性及贯彻实施的全过程。由于档案是按照幼儿园的基本职能设置的,所以能引领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有过程地开展,可使幼儿园的工作结构更加完整。档案建设的全面性,会使幼儿园各个部门的工作更加目标化、流程化、细致化、深入化。总之,档案管理工作是评价幼儿园综合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幼儿园档案的构成

(一)行政管理类资料

包括幼儿园的规章制度、人事制度、岗位职责、岗位流程等;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能的设计、评估考核制度等。

(二)规划和计划

规划是依据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对园所的事业发展、保育教育工作的目标性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园长对幼儿园发展所做的3~5年规划,每学年的两个学期初要做的园务工作计划(如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目标、专业成长目标、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标、物质环境的改善、园所文化环境的创设、幼儿发展目标、保育教育质量目标等),为实现目标而设计的相关措施、幼儿园全园培训计划、幼儿园各部门的计划、家长工作计划等。

(三)一日活动、课程、游戏、培训与教研、科研类资料

1.冬夏两季的一日作息时间表等。

2.本园架构的园本课程。

3.本园采用和自编自创、积累的优秀的游戏活动资料。

4.各类人员政治业务学习与培训的材料、职业道德教育材料等。

5.教研计划总结、通过教研组活动而产生的一些成果性资料。

6.教育科研计划总结、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项目设计与实施记录、结题与成果证书类资料。

(四)各种账目资料

1.采购物品登记账:固定资产账、各班物品配备登记清单、公共教学设备登记清单、各班教学设备登记清单、玩教具登记清单、各班玩教具配备清单、厨房设施配备清单、保健室物品配备清单……

2.财务收支账目:培训所用资金账目、教师工资发放账目、奖惩资金账……

3.伙食账目:采购流水账、每月伙食账公示、进出库登记、盘存记录……

(五)工作过程性资料

1.幼儿园管理类的检查巡视记录:园长检查工作记录、园务委员会(教师会)轮值记录等;保教后勤检查记录。

2.保育、教育实施类记录:班级保教工作月重点、周计划、课时计划、教育笔记、观察记录、个案分析、游戏计划、公开课有关资料等。

3.安全保卫类记录:客人来访记录、安全检查记录、家长咨询记录、钥匙交接记录……

4.设施安全检查记录:水、电、气安全检查记录。

5.卫生保健记录:晨检记录、班级消毒记录、环境消毒记录、厨房消毒记录、全日观察记录、家长带药服药记录、带量食谱、食品留样记录、卫生检查记录、体弱儿管理记录、出勤记录、节假日请长假返园跟踪记录、生病跟踪记录、特殊幼儿心理矫正记录……

6.幼儿园所有会议的记录:领导班子会议记录、教师会会议记录、保教工作会议记录、后勤会议记录、卫生保健会议记录、家委会记录、伙委会记录、班主任会议记录、班务会记录、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关记录、晨会记录、奖惩记录、领导检查工作记录……

7.师资队伍培养:政治学习记录、业务学习记录、教研记录、政治业务学习考核试卷、教职工典型作品、专题演讲稿……

8.专业成长类:业务学习记录、教研会记录、观察记录、教育笔记、教育反思类、过程性的影像资料、教师与幼儿典型作品优质课教案、主题活动方案;园长听课记录、主任听课记录、教师听课记录……教师成长规划及教师成长册。

9.幼儿发展类:幼儿生活与学习的照片、幼儿作品等;幼儿发展评价方法、数据性资料;幼儿成长手册、档案等。

10.家长工作类:计划,总结,园级、班级家长会签到表和记录,开放日方案,家长学校、家长进课堂方案,家园互动手册,向家长传递教育理念的宣传页,家长评价表、意见征询问卷及相关影像资料。

(六)成果性的资料

1.园本课程资料。(本园架构的课程与教材)

2.本园制定的幼儿发展目标。

3.本园制定的幼儿发展评价指标、评价制度与评价方法。

4.本园教育研究的系列资料。(课题立项资料、子课题计划、科研观察记录、专题总结、科研论文、与科研有关的影像资料等)

5.各级政府、学术团体对本园集体和个人的表彰与奖励(荣誉)。

6.本园幼儿获奖作品、师生自制玩教具作品。

7.本园所有获奖论文的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8.体现本园办园特色的过程性影像资料。

9.本园教师、管理人员在省CN报刊号的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的原件,所出版的著作的原件。

10.本机构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的资料。

11.本机构领导面向社会公开讲话的讲话稿。

三、怎样把档案工作纳入到幼儿园工作的过程之中

(一)基本要求

按照工作的层级(园级、中层管理级、各组织、各部门、各班组、教职工个人)做好规划、计划和总结,每项工作责任到人,按时完成;按照工作的范围(游戏计划、家长工作、健康教育、安全工作、教育科研、幼小衔接、某某社会实践活动等)做好计划和总结;按照工作的阶段(三年规划、学期、月、周、逐日)做好计划和总结;召开每一种会议时,都必须做好记录;提前设计好必须用的记录表格,按天、周、月认真填写,不提前、不拖延、不遗漏,每月整理一遍,每学期再整理一遍;认真写教育笔记、教育反思、观察记录;做好各项工作量的统计,体现业绩,积累评价的数据;教职工的单项工作(或技能)的评价、考核;制度化的全面素质的考核评价;按制度完成幼儿发展评价。

(二)格式规范

幼儿园对产生的文字资料要有规范的要求,格式要基本统一。如纸张大小、文档页边距、标题字号、正文字号、行距等,都需要做统一的规定。作者的署名位置应统一,一般留在文章首页右上角。作为档案资料,所有文档都须标示日期,一般留在文章结束最后页右下侧。如果文档需要装订,则装订线的位置也需要规定好。一般来说,所有资料都不需要做封面,但需要交到上级部门的可以做封面。

(三)及时收集分类,集中专人保管

1.收集资料。全园部门产生的文字资料都要及时收集起来,按照部门资料的性质,初步进行分类,集中保管。如园长办、保教办、后勤办、各个班级、保健室、厨房、传达室、保管室等。

2.所有资料按产生的时间进行初步的排序。按照学年、学期、月、周的时间分类排序。

3.全园资料应集中到资料室,由资料员统一负责保管和进一步按要求建档成册。完成资料的归档工作。

(四)幼儿园等级评估申报中的档案工作

近几年来,在幼儿园等级评定工作中,政府教育督导部门下达的督导评估细则把幼儿园档案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估依据。幼儿园应该学习细则中档案建设的具体要求,理解档案建设的A、B、C三级指标的内涵。评估细则中共有7个A级指标、32个B级指标和95个C级指标。A级指标分别是A1办园条件、A2领导与管理、A3师资队伍、A4卫生保健、A5教育教学、A6幼儿发展、A7办园特色。(32个B级指标和95个C级指标略)

在建立评估档案实践工作中,可以由多人分工负责,共同完成。如:

档案册的建立,要遵循以下要求:

1.按照不同等级指标的不同要求,将资料按内容细分成册。(注意按评估细则要求,既有计划总结类的文案,又要有记录、观察、数据、照片类的过程性资料)所有资料都要按细则要求进行分类。

2.每一册资料按产生的时间、班级顺序(大、中、小班)排序。

3.按照本资料隶属于A、B、C三级指标进行初步编号,用小纸条写明并卡好。

4.每一册资料制作目录。

5.为每一册资料做封面。

6.逐册打孔,装订成册。每册包括封面、目录、内容、封底、装订胶片。

7.全部资料装订完毕后,为全宗案卷编顺序号。

8.装档案盒(每盒应显示本盒卷号,如21卷~26卷)。

9.为档案盒编号,逐盒打盒脊和盒面,裁割成小条子,分别贴在盒脊和盒面上。

10.将每盒每卷的题目逐本输入总目录,总目录体现案卷号、盒号、放置位置的柜号。

11.把全年的档案按照盒子的编号顺序,从小到大、从左向右排列起来。

12.把档案目录摆放在固定位置,以便查找借阅。

教研活动记录篇9

一、课堂观察的前奏曲

1 确定课堂观察的对象和活动内容

前奏曲是曲之前的器乐引子,在演奏之前一般演奏家要即兴演奏一小段,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在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也要有一个准备过程就是演奏前的引子一样,引出正式的观察活动。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师言语运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进行课堂观察中,另一个是在特定情境中的教师言语的运用情况。我们课题组确定的活动内容是中班科学活动《不怕水的船》,确定了执教教师是新教师吴老师,这也是对年轻教师的一种锻炼和对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一次提高。我们选择中四班的12位幼儿进行观察,进行观察的教师是中班组的6位教师,观察的老师是二人一组,一位老师从幼儿中选定两位进行跟踪观察,教师的言语运用得有效、低效或无效直接能从幼儿的表现体现出来,记录教师言语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幼儿的反应情况我们运用了“田野记录表”(附表1)这是“点”的记录形式:另一位观察老师就是对教师言语的运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这是“面”的记录形式,我们用了“课堂观察记录量表(教师言语运用)(附表2)。三组观察教师再根据记录的数据和记录的幼儿反映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执教教师的这些言语在本次课堂活动中是否有效。

2 设计课堂观察的量表

记录表的设计是进行课堂观察的保障,直接体现了课堂观察活动中执教教师在言语运用上的表现,也是进行数据分析的第一手真实资料。在进行课堂观察教师言语运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前我们课题组设计了“课堂观察记录量表(教师言语运用)”,从表中看出我们就用三种行为类型:有效语言、低效语言和无效语言,从这三个类型再细化到教师教学活动中言语运用的具体类型和具体的表现,便于记录者进行记录。在设计中我们也逐步进行了修改,本着以观察者易懂、易记录的形式呈现。“田野记录表”是我们借鉴别的幼儿园观察记录方式,重点是把观察到的细节和幼儿的互动情况亮点进行记录,在分析情况时就能从不同方面来衡量执教教师在言语运用上的问题。

二、课堂观察的主旋律

1 和谐统一的旋律

一首吸引人的曲子总是有它和谐的主旋律,主旋律的把握就是抓住了精髓,让欣赏者陶醉其中。在进行课堂观察活动中也有它的主旋律,观察者用眼去观察现象,用心来进行分析,得出这个共同点就是同谱的一段主旋律。在进行课堂观察中我们是以每人记录,二人一组的方式进行的。课堂观察结束后我们进行观察的每位老师结合观察记录量表中的情况进行了数量的计算,我们经过核对、汇总、整理,形成了柱形统计图(如下),同时进行分析与交流。

本次观察活动,我们共捕捉到教师的语言运用为40次,主要表现为一些提问和对幼儿的评价,根据教师课堂行为观察和幼儿的课堂反应的记录统计,我们得出以下初步结论:我们可以得出教师的有效语言为25次,占了言语运用的63%,低效语言为9次占了23%,无效语言为6次占了14%。从进行本次课堂观察的教师评述中我们得到一个统一的旋律就是执教教师有效言语的运用明显高于无效言语的运用和低效言语的运用,说明在本次课堂观察中我们执教教师在言语运用上是有效的。

(1)提醒型语言,提在“明”

在本次《不怕水的船》活动中执教教师用到的提醒型语句的时候是比较准确和规范的,语言的表达是清楚而明确的。提醒型语言的提出也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因为幼儿的天性就是爱玩,他们没有任务的意识,所以提醒型的语句即可以保证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又可以让幼儿带有自己的目的性,明确自己的任务意识。在进行实验时,教师提醒幼儿说:“不要用手去帮助小船的前进,这样你做的实验就不准确了!”通过教师这么一提醒,幼儿在操作时就能更有效完成任务。教师的提醒型语言不仅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而且使幼儿的实验有一定的导向性。

(2)引发思考性语言,引在“巧”

古人云:“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说明提问归在一个“巧”字。在活动中教师也几次提出了一些引发思考的问题和语句,如:在导入部分让幼儿猜测问:“你们知道他们谁怕水?谁不怕水呢?”幼儿开始了自己的猜想。他们有的说:“餐巾纸船会沉在水的中间,报纸船会开到边上……。”教师通过运用这种能引发思考的提问方式进行提问不仅有效的把幼儿的以有经验整合起来还触动了幼儿兴趣点,还能有效的推动幼儿继续向前去探究找答案的动力。

2 对比鲜明的旋律

在一首歌曲里面,不可能整首曲子同一个力度,为了表达作品的音乐形象,常常也会出现一些强弱对比强烈的音符,只有在反差对比中才能感受到歌曲的完满。这个活动中,教师的有效言语和无效言语正好也谱成了一段对比强烈的旋律,这种有反差的旋律更能凸显出教师有效言语在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从观察中、从数据上看,执教教师在这次活动中言语运用是有效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低效或无效的言语,如教师的口头禅、言语的重复、不紧凑、拖沓、体态言语的习惯性动作多等等现象。

(1)无意语言,无在“多”

在这个活动中,由于有多位老师的观察,很自然地使年轻的执教者有了一定的紧张程度,所以有些低效语言也是不由自主的出现。这样就会显得活动有些不紧凑。无效的语言多为一些口头禅,在教学过程中,在向幼儿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幼儿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幼儿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就误认为幼儿不会独立思考。于是简单地问:“是不是”或“以讲代思”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执教教师习惯性地以“是不是啊?”的口头禅来让幼儿重复刚才说过的答案,不仅使语言显得罗嗦,同时封闭性的问题也在无形中扼杀了幼儿的发散思维,不利于幼儿科学性发散性思维的建立。

(2)过易过难,过在“讲”

教师教学不是以教师的教开始而是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以及从原有经验滋生出一些问题出发,然后以此为基点,是教学基于幼儿的困难之上,最后以问题的方式把幼儿引进最近发展区,引导、启发他们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落实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教师如果遵循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的话,势必会给幼儿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教师言语中包含了一些过难或者过易的语句,使得幼儿感觉似懂非懂。如在介绍记录表的时候,执教教师就实验的表格特别介绍了一番,其实拥有了小科学家工作室经验的幼儿可以直接让他们来说说怎么样来记录,教师只需要提醒一下即可,不用自己逐一介绍。同样记录时要求每位

幼儿有不同的记录符号,这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作为符号只要自己或者别人看的懂就可以了,并不是要强调多么的与众不同。在记录中我们观察到有的幼儿为了都不相同就把记录的结果都用不同的符号来记录,这样就失去了记录的意义。所以过难过易的语言对幼儿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3)表达含糊,表在“混”

科学活动就是要求教师语言能够表达准确、规范、清楚,但是在记录表标记的时候执教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较多因此产生了一定的歧义。教师要求用“相同的标记统一记录”,对于幼儿来说表达太过含糊产生了一定的歧义――其实执教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包含了两层意思:沉和浮用两种标记;一样的猜测结果用相同的标记。这需要执教教师要一层一层的表述这样让幼儿在进行记录时知道用什么方法。在教学中离不开教师语言的作用,依靠教师生动形象、简明扼要的语言,能够按照教师预设的发展目标,层层递进地引发幼儿联想和表达的思路,从而增进幼儿不断深入的探究。

(4)体态语言,体在“急”

体态语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体态语力求做到适度、准确、自然、协调、美观、富有个性化和目的性。由于换班上课,执教教师对幼儿名字的不熟悉,执教教师在请幼儿上台时采用了一个拉扯的动作,显示了执教教师没有以平等的身姿去和幼儿交流的不足。所以当我们讨论时注意到这个问题后,建议执教教师采用请的手势,让幼儿在感觉尊重的同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一种喜爱,能很快地以大胆、快乐的心情上台讲述。所以也不可忽视小动作中蕴藏的大学问。

三、课堂观察的结尾曲

一首吸引人的曲子,从主旋律到达高潮后慢慢会舒缓下来,把欣赏者的情绪带入了回味阶段。我们的课堂观察活动在结束之后,我们的观察教师、执教教师都进行了细细的品味和反思。经过观察、交流、探讨,我们课题组围绕着《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师言语运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最后我们结合本次课堂观察进行文字整理,为下次能更有效的进行课堂观察进行材料的铺垫。

1 针对在课堂观察中执教教师的言语运用的情况,全体教师进行反思――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使言语运用更贴切有效。因而,逐步对教师言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剖,通过课堂观察发现的问题,执教教师自己的反思,以及大家有针对性的探讨来解决问题。还请吴老师把在第一次活动中教师在言语运用时出现的一些低效或无效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并说明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怎样运用言语的技巧。这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寻找策略的形式就是有利于年轻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捷径。

2 本次课堂观察活动是选择科学活动,教师言语运用的研究可以是在我们教学活动的各个学科领域中进行,以学科中心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小组进行课堂观察的教师言语运用有效性的研究,这样教师言语的运用对活动有效性会有更多的影响和启示。

教研活动记录篇10

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它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与学校生活密切相关、与发生在自己和学校里的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相联系,与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

我稍户营子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小,教学资源相对有限,教师仅有10%为师范专业毕业生。为了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资源,发挥教师现有优势。我校以“找准切入点、提升实效性”为校本教研原则,避免“无问题而教研”“主题与教研毫无关系”“盲目上课、盲目评课”“评课盲目罗列一些课改理念”等一系列假、大、空的形式主义校本教研。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我校校本教研。

一、制定校本教研检查制度。

1.教研活动时间,学校负责检查、记录各组活动情况,包括参加人数、活动内容、主持人、起止时间、缺勤人员等,活动完毕后收交活动记录。

2.检查实行点面结合的方式,教导处负责全面检查记录,学校领导深入到各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

3.各位教师要服从学校和教研组长的安排、布置,按时参加教研活动,并且认真进行教研活动,积极发言,做好记录,而且能够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4.检查结果及活动记录等要及时整理存档,作为教师评估、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依据。

以上校本教研检查制度摘录于我校《教学常规量化考核方案》。

二、确定校本教研模式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我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学期我校校本教研采取分高低年组,平行推进的方式。

其校本教研模式为: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教研主题——观看教学录像以引领——进行专题业务自学——在教学中实践——上教学研讨课——专题评课——总结经验

注:

①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就是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就不可能有具体明显的实效。校长、主任会同年组组长在开学伊始便坚持随堂听课,看教师的课堂教学,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归纳梳理。

②确定教研主题: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遇到问题,而更多的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它们提炼为校本教研的问题(或主题),并分轻重缓急将它们排列出来。因此,校长、主任和年组组长坐下来把查找到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放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提炼生成有价值的校本教研主题。本学期我校确定的校本教研主题是:数学学科《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明算理、重多样、择优化、计算准》;语文学科低年组《搭建识字平台,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高年组《以读促悟、读写结合》。

③观看教学录像以引领:教学录像由教导主任和年组组长严格把关,尽量选择专家课并能突出本次教研主题的,使教师听课后能对教研主题有深层理解的录像课。本学期我们观看的教学录像有:数学学科低年段的《20以内加减法》,高年段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语文学科低年段马菁老师的《窗前一株紫丁香》,高年段支玉恒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

④进行专题业务自学:自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年组教师自主翻阅资料、上网搜索,具有强大的发散性,学习范围广泛,有助于集思广义。自学成果在上教学研讨课之前由教导主任检查,进行点评。

⑤在教学中实践: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究竟,在教学录像中学到的方法,和通过自学学到的理论是否正确、有效,是否符合我们学生实际,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因此,进行为期一周的教学实践以作检验。

⑥上教学研讨课:虽是教学研讨课,但我校坚持发挥学校的人力资源的优势,选择教学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较强,肯于钻研、探索新课改理念的教师承担。本学期共上了四节教学研讨课:夏丽虹老师执教的《小小图书馆》,骆娜老师执教的《谁爬得快》,张艳荣老师执教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罗丹老师执教的《成功的路》。

⑦专题评课:所谓专题评课即为:“一个中心、三个维度”。“一个中心”要围绕校本教研主题进行评课。“三个维度”即结合教学录像中直观感知的,结合专题自学内化的,结合本次研讨课感悟的进行评课。

⑧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服务教学:全体教师各抒己见,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为后续教学服务。

通过教研我们切实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数学方面的计算能力,语文方面读、写能力均

有较大提高。我校期末学生语、数书面检测成绩名列全镇榜首,创历史新高。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肯定了校本教研取得的成绩。一学期以来我校以“找准切入点、提升实效性”为原则,致力于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校本教研的路子,通过一学期的校本教研实践,应该说我们找准了切入点,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但在未来的校本教研之路上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完善,使我们的校本教研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