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人十篇

时间:2023-03-28 03:20:23

曹操用人篇1

史书上,戏曲里,演义中,我们看到的曹操常常是阴险、奸诈、多疑的。然而,这远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至少加入了人为的演义:他对人才的爱惜与渴望,以及他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同样是非常突出的。为留住关羽这位超重量级人才,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既封官,又许愿。可以说,一位领导者能够采用的一切挽留人才的办法,他都采用了。他的诚意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后来曹军在赤壁之战后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使他逃过了一劫,这是后话。用人上,曹操打破豪门士族的小圈子,不论出身,唯才是举。把大批出身庶族寒门的人才罗致到自己的手下,形成了“文武并用、英雄毕力”的盛况。不仅政治人才军事人才他兼收并蓄,当时一批特立独行很难伺候的文人们,也被他吸引到自己的麾下,服服帖帖地为其服务。以“建安七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就是他一手培育起来的。在他们父子三人的大力提倡和亲身参与下,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文学”。

和曹操相比,他的后继者曹丕就差得多了。他一改曹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良策,接受陈群的建议,确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使统治集团固定化。在这种体制下,形成了新的士族,扩大了社会等级隔阂。从此以后,由创业到守城,曹丕的进取心弱化多了,选才用人的视野也狭窄多了。丢掉了曹操长处的同时,曹丕却把其父性格中的弱点继承下来。并在不知不觉中把它发展到一种极致。

这在曹丕对待他兄弟们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曹操用人篇2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这句歇后语来源于《三国志》。

曹操的知人善任在三国诸君中是突出的。他一反东汉豪强专政讲求“门第世资”的用人传统,主张任人唯贤,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广选人才,以至“选将于亡虏之内”。郭嘉,满宠出身低微,因为富于谋略而被擢拔,于禁、乐进以勇敢善战被选拔于小吏之中,有才干的许攸在袁绍那里受排挤,投曹后受到殊遇,曹操俘虏关羽后,明知留不住他,仍待为上宾,陈琳替袁绍写檄文骂他三代祖宗,他也因才而加重用。张辽也是他从俘虏中选出来而成为名将并立过大功的人。

这句歇后语比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曹操用人篇3

【关键词】曹操;能臣;奸雄;评价

大凡熟悉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出色的诗人。然而,长期以来,曹操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一直是个反面形象。譬如:京戏中的曹操就是个花面的奸臣。这是为什么呢?

难到是受《三国演义》影响吗?答曰:是也,非也。《三国演义》一开头作者就借书中人物许劭之口品评曹操道:“乱世之奸雄也”。可您千万别忘了这句话的前面一句:“治世之能臣”。由此可见,在作者罗贯中眼里,曹操不仅是个“奸雄”,而且还是个“能臣”。可为什么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人只注意到曹操的“奸”,而不注意其“能”呢?

历史上的曹操其实是这样的:富有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治军严谨,驭众有方;善韬略,有胆识,也能吟诗……这些我们暂且不谈。试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如何塑造曹操形象的。

无可争议,作者罗贯中在创作中是有倾向性的――拥刘,想把曹操塑造成奸雄形象。关于这一点,我们并不责难作者,这是时代的局限。由于曹操特殊的历史功绩,再加上一些大是大非的历史事件不能随便捏造,作者罗贯中注意到了这些方面。只是作者在创作中没有拘泥于史实,而根据历史、注本、民间故事等进行改编和想象,大胆再创造,即进行必要的文学加工,塑造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曹操形象。那么作者究竟是怎样塑造的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一、“奸雄”

所谓“奸雄”,就是“奸而雄者”。曹操从小就奸猾。其人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曹操出生成长于一个宦官家庭,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鬼点子和坏主意太多,所以《三国志》说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由于作者罗贯中所处的是封建时代,他的世界观和文艺观必然受当时的传统观念影响,进而影响到创作。因此,作者塑造的曹操形象就必然有其“奸”的一面。也只有这样写,作品中的曹操才能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那么,作者在小说中是如何塑造“奸雄”曹操的呢?

首先,作者着力刻画了曹操的诡诈。如小说第一回,作者在介绍曹操时,即说他年幼“有权谋,多机变”,并写了他如何“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从而达到装病诬叔的目的。然而,对于曹操的诡诈,作者没有止笔于此,还写了他这种性格的进一步发展。官渡之战中,面对刚从敌营投奔过来的许攸,曹操首先赤脚相迎,进而以礼相待。然而,当许攸问及军粮储备的情况时,曹操却是一连四次撒谎,特别是第四次撒谎,又俯耳,又低声,装得极象真的。尽管这四次撒谎都失败,曹操还是终未讲真话。这足以说明曹操诡诈的个性,而且这种个性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次比一次深化。

其次,作者刻画了曹操的残忍。曹操在行刺董卓未成后,逃到了父亲的结拜弟兄吕伯奢家。当他听到后面草堂有磨刀声,又偷听到“缚而杀之”这句话,就闯了进去,不分男女,一齐杀光。可就在他搜查到厨下时,发现一头猪被捆着,才知道误杀了好人,急忙上马逃走。路上恰巧碰见吕伯奢骑驴打酒回来,对曹操热情挽留。“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这里曹操无辜杀死吕伯奢一家,在曹操的一生中虽只是个小插曲,但他的残忍却由此窥见一斑。后来,曹操为父报仇,兴师杀奔徐州,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由是:“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曹操之残忍确实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再次,作者还有意识地将曹操的诡诈和残忍结合在一起写,如曹操在讨袁术过程中,有“借头压军心”这一节。

……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这里,曹操的残忍和诡诈汇合一处,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其实,从“做什么”上来看,曹操杀个小小的仓官,这并不惊人,惊人的是他“怎样做”。他不仅嫁祸于人,还居然把杀头叫作“问汝借一物”。如此令人颤栗的个性化的语言也只有诡诈、残忍成性的曹操才能说得出。同样,也只有他才能这样不动声色地炮制这样的杀人案。此举强化了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的“奸雄”形象。

最后,作者还描写了曹操的虚伪。曹操早有称王之心,许田打围,曹操遮于天子之前近受群臣呼“万岁”之礼,便可见端倪。曹操平定汉中地以后,群臣表奏献帝,认为曹操宜进爵为王。献帝无法,只得让钟繇草诏,册立曹操为魏王。曹操于此时却“假意上书三辞”,可“诏三报不许”,曹操才“拜命受魏王之爵”。如此“君欲取之,而必为之辞”,岂不虚伪?曹操和蜀兵交战,正进退不得之时,主簿杨修解其“鸡肋”口号之意,却成了曹操的刀下之鬼。表面上是杨修“造言乱我军心”,实质却是因为平时“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样写曹操的虚伪实乃绝妙之笔。乱我军心者斩之,谁还会责怪曹操呢?

至此,作者也完成了对“奸雄”曹操的刻画。

二、“能臣”

作者首先将曹操刻画成一个“治世之能臣”形象,写他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曹操善于选才。他手下的谋士名将,有的是从民间征得的,如刘晔、郭嘉;有的是从敌营投奔过来的,如许攸、张颌;有的是俘虏过来的,如张辽、陈琳。这些人后来大多屡建功勋,为曹操平定北方出了不少的力。

曹操还具有非凡的政治远见。“挟天子令诸候”我们且不说,单说“煮酒论英雄”那一幕,作者把曹操那从容的谈笑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曹操的谈笑中翻卷着群雄割据时代的政治风云,他就象凌空飞翔的雄鹰一样,鸟瞰着乱纷纷的赤县神州,清晰地看出各种人物的优劣,预测各种矛盾发展的趋势,还充满自信地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天下形势的发展,确也大都证实了曹操的看法。

曹操在作战中有着超人的胆识,这是他能够取得官渡、柳城、等战争胜利的前提。尤其是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只有七万,而袁绍的兵号称七十万,实力悬殊相当大。而当曹操在征求到谋士荀攸的作战意见后,“曰‘所言正合吾意’。遂令三军鼓噪而进”。这说明,曹操在征求谋士意见前,自己也是下定了决心打这场战役的。

曹操在战争中善于用人,这是他取得胜利的关键。战争中,曹操往往能集思广益,发挥谋士的作用。还拿官渡之战来说吧!袁军进至官渡后,筑土山,立高橹,居高临下,用箭乱射曹操军营,军士惊惧。曹操忙向谋士求计,并采纳了刘晔的策略,“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分布营墙内,正对着土山上云梯。侯弓箭手射箭时,营内一齐拽动石车,……由是袁军不敢登高射箭”。当袁军改为暗掘地道准备直透曹营时,“曹操又问计于刘晔”,合计掘长堑以阻敌军深入。当曹操“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乃作书遗人赴许昌问荀或”时,是荀或的“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劝阻了曹操,使其坚持到胜利。当决定去截击袁军粮车时,在用将问题上,曹操又是在征求了荀攸的意见后才将这一作战任务交给徐晃的。后来火烧乌巢的关键行动,更是大胆地采用了刚从敌营投奔过来的许攸之计。此前,曹操有赤脚迎许攸礼贤下士的千古美谈,我们就不再细述了。总之,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最后胜利,再一次谱写了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篇章。曹操在战争中体恤将士,赢得了人心。他甚至对犯错误的士卒也能给予宽待。官渡之战胜利后,曹军缴获了袁绍的一批书信,其中有动摇的曹军将士暗通袁绍的信件,曹操部下有人建议需加追查,曹操却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掉,并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曹操治军严谨,体贴百姓,这是曹操取得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在率领大军讨伐张绣的征途上,曹操见麦子已经黄熟,就下达了一条铁铮铮的军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由是:“百姓闻喻,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表现了曹操体恤民力,与民无忧的策略。但就此以后,不久,曹操的马受惊,踏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经劝阻,曹操才改为割下自己的头发,“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曹操的这“割发代首”之举充分显示出曹操严于律己,带兵有方,富有谋略的军事家形象。

曹操在战争中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这又是他取得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曹操统军打仗,总能集中兵力,力避两面作战,在经过精心选择后决定攻守的方向。建安二十四年初,曹操决定暂时放弃与刘备在汉中的对峙,率军回长安,继而东向。在眼前,他丢掉汉中,好像是丢掉“鸡肋”一样可惜。但从当时的战争全局来看,他却能集中兵力对付荆州方面,这是很恰当的。后来襄阳、樊城之围能解,证明了曹操选择的正确性。

另外,曹操指挥作战,常使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或作壁上观,使敌自斗,从中获利。这些在曹操逐鹿中原的战争中运用得尤为精彩。袁绍死后,曹操率兵占了黎阳,追至冀州,却久攻不下。于是,曹操用了郭嘉的计策,等袁氏兄弟火并后,才又率军杀过黄河,占领冀州。同样的例子还有:曹操用计离间了韩遂和马超的关系,打败了西凉兵;离间孙刘而大败关羽等。

三、客观评价

作为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这种本色使他成为英雄,不过,这个英雄又同时被看作奸雄。曹操年轻的时候,曾经被预言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可以这样理解: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其实曹操是想做能臣的,他有乱世的政治远见和豪迈气概,集中表现在他迎奉天子迁都许县这件事上。决定着当时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官渡之战,在汉献帝建安五年十月以曹操的大获全胜告终。同时他有容人的大度,刘备兵败,曹操招降关羽,关羽与曹操立下三约,其中有一: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允诺。后来关羽知刘备在袁绍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虽然不愿放行,且关羽又斩了他的将士,但终因与其有约,不但不予追究,还派张辽“传谕各处关隘,任便放行”。奸诈的曹操竟有如此有信义,确也难能可贵。他有诗人的气质,《观沧海》可见一斑,曹操的最后遗嘱,特别是如何对待诸侍妾,使人们看到的似乎不再是一个纵横沙场几十年的魏王曹操,而是一个绝对平民化的临终老者形象。

另外,为了展现曹操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作者还在一些细节处写了曹操的其它方面。曹操刺杀董卓未成,以献刀为名,巧妙逃脱,可见他机敏;与张济之妻邹氏寻欢作乐,激起张绣再反,可见他好色;和马超之战,割须弃袍,可见他识时务。……

综上所述,作者不仅展现了曹操性格的主要方面,还写了曹操性格的次要方面,显示了曹操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复杂性。细心地人不难发现:作品中的曹操有时豁达大度,有时却又心胸狭窄;有时礼贤下士,有时却又嫉贤妒能;有时能集思广益,有时却又刚愎自用……所有这些,看似矛盾,实质上作者正是从这些性格的对立刻画中让我们更能感觉出曹操形象的真实性。因为这个形象是立体的、丰满的。

曹操在历史上曾接受枣祗和韩浩的建议,搞过屯田制,这对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另外,曹操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中关于这方面的描写却提得极少,不能不算遗憾。但如果以此责难作者,否认曹操形象的真实性,我则不以为然。因为《三国演义》毕竟不同于《三国志》,正如文学不同于历史一样。

和小说中其他人物,如刘备、诸葛亮相较,鲁迅先生早有言曰:“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以为然。其他人物,如关羽,就有点神化了;周瑜心胸太狭窄;鲁肃太老实……给人感觉反倒不真实。

曹操虽“奸”,但他是“雄”,是“能臣”,且并未“乱世”。他是一个统一北方的实际领导者,正如曹操自己所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仅见其“奸”,不仅是对历史上的曹操缺乏了解,而且也是对《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曲解。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出色地塑造了曹操形象,这个形象既不是历史上的曹操,也不同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而是一个艺术真实的曹操。

参考文献

[1]《三国志》v陈寿w

[2]《三国演义》v罗贯中w

[3]《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v鲁迅w

曹操用人篇4

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形象塑造

翻阅品读文学作品数本,始终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最见真,最见作者感情与抱负。人物的形象是一部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部分。人物的形象足够鲜明,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起到解读和剖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候是非常关键的。本文试图以《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为例,剖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及作者对其塑造的意图和手法。

1.形象:“真”人

《三国演义》曹操的形象,用一个名词来概括,那是非“真”人莫属。何以见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形象的描写是最见真的,反之,就是说对于其他人的描写则显得有点过“虚”。这里非常愿意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说明问题:“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确实,在《三国演义》的众多人物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妖魔化的便是曹操。在一个关公会显圣,诸葛会妖法,甚至连刘禅在当阳也能发出红光救了赵云一命的“虚”三国,或者叫文学三国中,曹操只不过是普通人。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性情中人,也是个理性的人。说曹操是性情中人,是因为他是个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乐,也有悲欢忧愁。当“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时,他喜悦得意;当“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时,他忧心忡忡;当“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时,他悲痛欲绝。这些片段,都可以证明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而说他是理性的人,在于他既是性情中人又时刻保持着清醒。“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曹操是个生于乱世的人,想要成大事,他的情感就只能服从于他的理性。他喜爱曹植,并没有因此而冲昏头脑,废长立幼,因为他明白,“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谦,可继我业”。由此也可看出他的理智的一面。可以说,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他是如此“平凡”,如此有血有肉,说他是“真”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真”还在于他是个亦成亦败的人。他有丰功伟业,战袁绍擒吕布,破袁术收刘表,统一北方,位极人臣,显赫一时;他也有失败的时候,兵败宛城,博望被烧,赤壁败北,割须弃袍,定军折将,几此险些丧命。用诸葛亮《后出师表》里的话讲,就是“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这是当时的人对曹操的评价,也是曹操最大的对手对他的评价,可以充分说明曹操确是有才能的人,但也免不了遭遇失败。可见罗贯中并没有因为个人对曹操的喜恶而对他有所偏见,他的形象还是很“真”的。

第三个“真”之处,在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复杂性。一般在文学作品中,被刻画成好人的角色一般就没有什么大缺点,而被刻画成坏人的角色也一般都是十恶不赦,没什么优点。例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就“仁义”得有些虚伪;诸葛亮则“聪明”得有些神化;而像关张赵,则“神勇异常”,甚至有些另类。曹操则不然。曹操是双面的,亦好亦坏,亦智亦愚,亦勇敢亦懦弱,性格复杂多样。例如,他能够广纳贤士,天下豪杰多附之;他也能够宽宏大量,像陈琳虽然“辱及其祖父”,但他“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但是,曹操的妒忌心也是非常强的,他容不下祢衡,容不下杨修。鸡肋的故事众所周知,杨修因为“解释”鸡肋的含义而被杀。曹操又能够亲民爱民,如他约令三军不得践踏百姓麦田,而自己因坐骑践踏麦田而割发代首之事;然而他也会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滥杀无辜,如在攻打袁术的时候,他为了缓解军中怨气而故意杀了管粮官王。随后攻打寿春城的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异常;然而在潼关等战役中,他又为了逃命割须弃袍,跑得比谁都快。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以说曹操是集正反两面于一身的人。没有脱离人的本性的曹操,正是他在《三国演义》中“真”的一面。

最后还有一点“真”,就是他没有被神化。正如之前所说,他没有关公的显圣,没有诸葛亮的神术,他就是一个历史中的帝王将相,在《三国演义》中走完他该走的六十八回,死后也是“一净土掩风流。”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一个以文学作品的主角形象出现的曹操。总的来说,曹操的形象可以以一个“真”字概括。对于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可以用《邺中歌》的两句来最后总结曹操的形象:“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流芳遗臭本一身”[8],恐怕没有比这句话更贴切的了。

2.塑造:影射

那么,罗贯中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真实”的曹操呢?他对曹操有什么特殊感情么?他又是以怎样的手法来塑造曹操呢?下试述之。

有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学者提出“尊刘抑曹”之说,说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刻意把刘备的优点放大而隐藏他的缺点,又刻意把曹操的缺点放大而隐藏他的优点,即尊崇刘备而贬抑曹操。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完全赞同。根据上述分析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笔者认为罗贯中塑造曹操的“真”,是因为他喜欢真实的曹操,并想借曹操来影射自己。

“尊刘抑曹”说中,“尊刘”是不错的,然而“抑曹”确是有待商榷。《三国演义》中的众多人物,以曹操的形象最见真,最见作者的抱负与理想。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当时天下的局势也和东汉末年时期一样,群雄并起,各地军阀混战不已。因此,“尊刘”思想的确立是十分正常的。在那个群龙无首的年代里,只有确立了一个“正统”,才能够师出有名,天下归心。因此罗贯中顺应形势,以“尊刘”表达其遵奉正统的思想。然而,罗贯中并不抑曹。据学者考究,罗贯中是个有志于仕的人。也就是说,他渴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并使自己像曹操一样可以南征北战、纵横天下、名垂千古。换句话说,他塑造曹操就是影射他自己。因此,他的《三国演义》之中处处与曹操充满惺惺相依之感。他一方面满足那些“正统人士”的需要,把曹操描写得“邪恶”一些,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把曹操的形象丑化,所以他对曹操的下笔总是恰如其分,不过分褒扬,不过分贬抑。然而如果考虑到当时世人的“正统”思想的话,在那个急求“正统”的背景下,罗贯中能够如此描写曹操,不能不说是他因为喜欢曹操这个人物所以才促使他这么做的。因为只有喜欢一个事物,才会怜惜它。

在现实需求与理想的矛盾下,罗贯中选择还原真实的曹操,并尽可能地加入一些来自民间的关于曹操的故事(如煮酒论英雄),使曹操更具两面性,以分别满足各方的不同需要。仅以《邺中歌》为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收录了《邺中歌》作为对曹操一生的总结和功过的评价,收录这首诗,确实是用心良苦。这首诗的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的。最后两句是:“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这两句最见罗贯中的心声,他讥笑当时那些自以为了解曹操的士大夫其实什么也不懂,而真正的英雄是曹操。

了解了罗贯中塑造曹操的目的之后,有必要再谈一谈罗贯中是如何通过塑造曹操这个形象来影射自己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无论如何的真,都脱离不了其本质――他始终只是个虚构出来的文学形象,尽管这个文学形象带着诸多的事实。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文学形象的含义。文学形象是由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是作家根据现实生活,经过选择、提炼、加工而创造出来的渗透着作家思想感情的具体、生动、真实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情境。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人物上。

以此分析,一个作家,若没有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就不能很好地创造出一个生动、具体的文学形象。罗贯中生活在乱世,又渴望自己能像曹操一样纵横天下、建功立业,因此,他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的形象,便很好地影射出了他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这个曹操,不是历史中的曹操,而是罗贯中的审美结果,渗透着他本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又是具体的可感的。罗贯中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情嵌入了这个曹操之中,把自己的实际遭遇和感受与曹操的经历相参照并选择其中重叠的部分,加之以适当的想象,于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倾注着罗贯中的真实情感,自然就有血有肉,生动深刻了。“真”也就从中体现出来。

另外,罗贯中塑造曹操的过程中,也能做到主客观相统一,因此,他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分寸拿捏得很准。他一方面带着自己的主观情感,另一方面必须兼顾客观历史中的曹操和民间的一些资料传闻,因此,塑造出来的曹操一方面带有罗贯中的影子,另一方面也有客观的历史的真实成分,两者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之间水融,合成你看到的这个曹操的形象,从而达到影射效果,使曹操形象逼真。

与此同时,塑造一个文学形象,使其达到影射自己的效果,还必须注重用词、编剧等各个细节。以一例来说明用词问题。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讲到,当时汝南许劭对曹操评价的那句话,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有版本作“乱世之奸雄”,有版本作“乱世之枭雄”,亦有版本作“乱世之英雄”,三者之间仅一字之差,意义却有天壤之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选择的是“乱世之奸雄”,为什么这么写呢?以刚才之分析,罗贯中喜欢曹操,并以之影射自己,因此使用此字正好表达了罗贯中对于在乱世之中如何建功立业的一种价值观,即他认为只有足智多谋、不拘一格的英雄,才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称霸天下。这也是他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的,因此他选择“奸雄”这个词。

关于编剧的亦可以举一例来说明。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逃窜出来,路遇吕伯奢,又把他杀了,跟着曹操的陈宫便问:“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曹操说:“宁叫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当晚陈宫就想杀了曹操,转念一想又作罢,便悄悄离开了曹操。这个剧情是罗贯中虚撰的,且历史上曹操那句话也不是那样说的。但是,罗贯中如此安排剧情,按照刚才的一系列分析便可解释,这是他对曹操这种行为的默许。这并不是意味着罗贯中喜欢滥杀无辜,而是他觉得人在乱世之中天天食不甘味,人们为求自保,有时候不得不做出一些残酷的决定,而作为乱世中的奸雄的曹操,更是不得不如此。这是一个政治家所需要的品质,是一种心狠手辣、果断决策的品质。透过这个曹操,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罗贯中的志向和为人。

曹操用人篇5

刘备一到豫州就招兵买马,准备联合曹操消灭吕布。正在这时,张绣联合刘表来攻曹操。曹操一出兵,张绣就投降了。曹操看中了张绣的叔叔的妻子,要娶她为妾。张绣大怒,他暗中偷袭了曹操。曹操大败而逃,长子曹昂、战将典韦等人为了救他都被张绣的士兵杀死了。

曹操只得班师回朝。

刘备又联合曹操攻打吕布。刘备打先锋,曹操压后阵。吕布首先把刘备打败。刘备、关羽、张飞被大军冲散了。曹操指挥大军打败了吕布,吕布后来被曹操杀害在白门楼前。吕布部将张辽被曹操收降。最后刘备和关羽、张飞又投奔了曹操。

到了许昌后,曹操为刘备安置了住所。有一天,曹操请刘备到他的丞相府喝酒。他们两个人正喝的高兴,这时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大雨。

曹操问刘备:“玄德了解龙的性格吗?”刘备说:“不了解。”曹操说:“龙有大龙、小龙之分,大龙是大英雄,小龙是小英雄。玄德肯定知道天下的英雄人物,请说出来给我听听。”

刘备知道曹操是一个奸雄,便假装说:“我很笨,看不出谁是英雄。”曹操一定要刘备说。刘备只好说:“袁术算是一个英雄吧?”曹操哈哈大笑说到:“袁术是一堆死骨头,他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刘备说:“袁绍独占河北,兵多将广,势力很大,应该是一个大英雄吧?”曹操严肃地说:“袁绍虽然占有那么多优势,但他不会好好利用,所以他称不上一个英雄。”刘备又说:“刘表浪得虚名,不得民心,不算英雄。”刘备又说:“占据江南的孙策算是一个英雄吧?”曹操说到:“孙策靠他父亲以前的兵力,如果没有他父亲孙坚打下的基础,他连一个狗熊都不是!”刘备只好说:“益州刘章应该算一个英雄吗?”曹操说到:“刘章孤陋寡闻,不是英雄。”刘备又列举了许多人出来,曹操都是置之一笑,不屑一顾。刘备只好问:“那么谁可以称得上英雄呢?”曹操指着刘备然后又指着自己说到:“玄德和我才是当今世上的大英雄!”

刘备听了这句话,吓得手中的筷子都掉了。正在这个时候,天上打下了一记响雷,刘备连忙说:“这一记雷打得可真够厉害的,把我的筷子都震掉在地上。”曹操拍手大笑道:“大英雄也害怕雷声吗?”刘备赶忙说:“大圣人孔子碰到打雷都吓得心惊肉跳的,何况我这个凡人!”曹操没有怀疑刘备对他有异心。

刘备回到家里把曹操请他喝酒讨论天下英雄,然后靠用打雷蒙蔽过关的一系列事情告诉了关羽、张飞。关羽和张飞都赞扬刘备有谋有智。

袁绍消灭了公孙瓒,袁术想投靠袁绍。曹操听从了刘备的计策,给刘备五万大军去拦截袁术。刘备占守徐州,将袁术打败,袁术被活活气死。

刘备在徐州杀了曹操的心腹,他害怕曹操报复,便派人去向袁绍求救。袁绍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他命人写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准备起兵攻打曹操。曹操决定先把刘备消灭,再攻打袁绍。

曹操和刘备一交战,刘备就被打败。刘备投奔袁绍去了,关羽为了保护刘备两位夫人的安全,不得不投降了曹操,张飞领着几十个小兵逃到芒唐山中静待时变。

曹操用人篇6

而今天要说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智将贾诩的故事,用这个历史上的经验来看看当代该如何做到向上管理,让领导如何更“爱”你。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曾先后担任三国时期的李傕、张绣与曹操的谋士,官最高至魏国太尉(古代三公之一,太尉相当现在的军委副主席)。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贾诩的生平:

其一,贾诩,智谋百出,算无遗策。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为董卓报仇攻占长安时,在李傕的部队担任谋士,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在曹操要与袁绍决战的前夕,他反而劝张绣归降实力较弱的曹操。后来,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时都有贾诩的功劳。曹操占领荆州之后想顺势由长江东下兼并孙权时,贾诩劝阻并说应该先安抚刚刚占领的荆州百姓再等待时机南下,但是曹操因为荆州得到的太容易而轻敌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其二,在曹操思考要让曹丕还是曹植来当继承人,询问贾诩意见的时候,贾诩的回答充满了智慧。曹操问:“你觉得我的那个孩子适合当继承人?”而贾诩装着思考的样子闭口不答,曹操看到贾诩闭口不答就问:“你为甚么不回答我呢?”贾诩说:“我在思考一些事情,所以忘了回答你。”曹操说:“那你在想什么呢?”贾诩说:“我在想袁绍与刘表父子失败的原因”,因为贾诩没有直接回答他支持谁,却用袁绍与刘表失败的案例来暗示曹操(袁绍与刘表失败的原因就是对继承人犹豫不定与废长立幼导致内部分裂),曹操一听就明白他的意思了,大笑之后立曹丕为继承人。

当然在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也投桃报李封其为太尉。当曹丕继承曹操魏王的位子后,问贾诩应该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则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派兵征吴无功而返。

我们藉由上面贾诩的故事来分析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为人低调,懂得让领导放心

曹操是三国时期疑心病最严重的领导,而贾诩又不是曹操旧臣,所以他就懂得该低调的时候绝不高调,尽量不得罪曹操的旧班底。在个人的交友方面,他不与别人私下结党营私,甚至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找官二代或是富二代。所以贾诩也就成为曹超的谋士中活的最久的一个,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候。

备注:

曹操比较有名的谋士有

郭佳:因病早死。

荀彧:后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

司马懿:曹操在世时根本没有被重用。

杨修:因为看破了曹操的心事与布局而被曹操记恨找借口杀掉,而杨修的故事也造就了一句名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孔融:顶撞曹操而被杀掉。

避开敏感话题,不得罪任一方

领导问敏感话题的时候,不要正面回答,用故事与案例让领导自己去想利害关系,就不容易得罪领导。

当曹操在问继承者的问题时,很多人不是回答曹丕,就是曹植。但是这些人都没有想到,不管支持那一个,都会得罪两个人,一个是曹操,一个就是你不支持的另外一个。举个例子说,你回答曹丕,你就一定得罪曹植,而曹操也会问:“你为何支持曹丕,曹植哪里不好?”当你回答曹植不好时,你就得罪了曹操,因为没有父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好。所以相同的,当领导在问敏感的问题时(不管怎么回答都是错的时候),请记得用故事或案例来回答,让领导自己思考。当领导思考出结果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认同领导他的决定,记住千万不要正面回答,否则结果可能就像杨修一样。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曹操用人篇7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奸雄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道: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其中,名列“三绝”之一的“奸绝”曹操,一直是奸雄的代表,多疑、残忍、狡诈、“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些标签,也始终和曹操紧密联系,不曾分离。但这只谓其“奸”而不显其“雄”,不全然是“千古第一奸雄”的光辉形象。若论其“雄”,以我愚见,简单罗列以下几点:

一、智勇兼备,谋略过人

曹操有勇有谋。董卓当权,败坏朝纲,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当满朝公卿齐聚一堂,谈及董卓“皆掩面而哭”时,座中曹操抚掌大笑:“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于是毛遂自荐,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刺杀董贼,其勇气,不下荆轲,堪比高渐离。行刺失败被怀疑时,他并没有惊慌失措阵脚大乱,随机应变说来献宝,骗过董贼,“借马”连夜逃亡。其机智,岂常人可及?

曹操的机谋,更表现在他的军事才能上。曹操的军事才能,在三国人物中是屈指可数的。平定群雄的大小战役中,他运筹帷幄,或出奇制胜,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如官渡之战,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袁绍兵多粮足,曹军处于明显的劣势。曹操用计,率人马伪装成袁军模样,夜里偷袭袁军屯粮之地乌巢,烧光袁绍粮草,断绝其粮道后援,使得袁军军心大乱,曹操趁乱出击,击溃袁军主力,最终以3万人马战胜袁绍号称10万大军,出色地完成了这场历史上著名的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战役,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望梅止渴”是为众人熟知的故事。曹操率领部队讨伐张绣,正值夏日中午时分,骄阳似火,周围又无水源,士兵们被晒得透不过气,行军速度越来越慢。曹操担心延误战机,心生一计,策马奔至山岗,挥鞭向前,向众人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士兵听后精神大振,不觉加快脚步。曹操巧妙地利用望梅止渴的暗示来鼓舞士气,表现出他才智过人。除此之外,濮阳诈死破吕布、安众设伏破张刘、抹书离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等许多实例,都充分展示出曹操过人的谋略和杰出的军事才能。

二、胸襟开阔,求贤若渴

曹操以知人善用著称,“用天才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为”是曹操的用人原则。三足鼎立,刘备哭出蜀国江山,孙权是子承父业,占长江天险据守一方,只有曹操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聚拢了一大批谋臣、武将,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步步打下半壁江山。除了唯才是举,他还胸襟开阔不计前嫌,乐于从敌营吸纳人才。“白门楼吕布殒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张辽,欲杀之,听了刘、关劝谏,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还有官渡之战中献出奇计的谋士许攸,因不满袁绍而投奔曹操,“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对张辽的“亲释其缚”,对许攸的“跣足出迎”,足以显示他摒弃前嫌的开阔胸襟和对贤能之才的重视。而这些大将也从内心产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愿望,终身追随曹操,毫无二心。

《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曹操求贤若渴、爱才惜才的当属对关云长的亲厚和极力笼络。首先,曹操是关羽的伯乐。关羽威镇乾坤第一功,起于酒尚温时斩华雄。当时,十八路诸侯齐伐董卓,汜水关前,华雄连斩各路诸侯手下数员大将,危急时刻关羽主动请缨,袁术看他只是一小小马弓手而耻笑他口出狂言,曹操却知关羽是英雄,道:“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并温酒一杯与关羽壮胆,关羽提刀上马斩华雄首级回营。可见,拉开关羽一生英雄战斗史序幕的不纯粹是斩华雄一事,更与曹操的慧眼识英雄息息相关。其次,曹操极厚待关羽。刘备败走投靠袁绍,关羽不知其生死,屯土山上通过张辽与曹操约下三事,表明自己降汉不降曹,且一旦得知刘备消息,将不远万里奔刘而去离开曹操。如此,曹操还是亲自出辕门接待来降的关羽,班师回朝后引关羽朝见献帝,又大设宴席礼待关羽,以大量金银器皿、绫锦、美女相送。见其髯长而美,以纱锦作囊送给关公护髯;见其马瘦,以千里马赤兔相送。关羽本人也说“曹公待我甚厚”,可以说,曹操待关羽之厚,三国之内,无出其右者。再有,曹操对关羽的宽厚也非同一般。当关羽得了刘备消息,留书而去,曹操明知这样是放虎归山,却还是引数人相送,并赠予锦袍一领。关公骑着曹操所赠宝马,过五关斩六将奔向刘备,曹操特地派遣使者带公文为归山的猛虎开路放行。及关羽为孙权所害,曹操又“设牲醴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令大小官员送殡,操自拜祭,赠为荆王”。

三、重视生产,体恤民情

曹操采取过一系列保护农业、发展生产的积极措施。他实行兵农合一,命令军民屯田垦荒。在征战行军过程中遇到麦熟,曹操让人告诉远近村民和守境官吏:“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兵马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显示出了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发展经济的决心。再如,仓亭大胜,众将劝曹操急攻冀州,曹操体恤民情一方面体现在体恤士卒,关心兵将。曹操得东川后,司马懿建议他乘胜追击,立刻攻打益州。刘晔也说,一旦等到蜀民安定,拒守关隘,就不容易再攻打了。曹操不赞同得陇而又望蜀,说:“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动。另一方面表现在他对普通百姓的关怀。仓亭之战,曹操大败袁绍,操陈兵列于河上,百姓们都箪食壶浆,热情欢迎曹军。百姓心怀感激,都说曹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把他们从袁本初的晦暗统治下解救了出来。

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是的,曹操确实是那个时代造就的英雄,他有勇有谋,他惜才爱才。他心怀天下,他白手起家,逐鹿中原,在乱世之中显示出自己的英雄气概。他既是雄才大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大家,又是义薄云天,身先为国的忠勇战士,还是求贤若渴,知人善用的杰出政治家。故“奸雄”曹操,不止于“奸”,更胜于“雄”。

【参考文献】

[1]杨成进.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4).

[2]杨福廷.《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的艺术特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2).

[3]叶胥,冒.历史文学的成功典型曹操――《三国演义》散论之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3).

曹操用人篇8

少年本色

其实曹操是有些可爱的,因为他是一个本色的人,而这本色,在他年轻时造访品评专家许劭那件事中便表现出来了。

翻开《资治通鉴》,说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轻时的曹操似乎是个浪荡公子,不过,他的浪荡应该是有原因的。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西园卖官时,曹嵩花了十倍的价钱买了个太尉的头衔,足见财大气粗。试想,曹操焉得不浪荡?而因浪荡,自然“世人未之奇也”。“唯太尉桥玄、南阳何顺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桥玄好像不会乱作评价。

同时,他建议曹操结交素有“月旦评”之称的人物评论家许劭,“曹操往造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许劭的话,其核心不在能臣,而是在“奸雄”二字,因为当时就是乱世。但是曹操并没有计较,即使是贬语,他听了也是高高兴兴地走人而已,看来曹操至少不是个气量狭小的人,相反倒有几分坦率与天真。而许劭之所以“鄙其为人”,很大程度上应该是鄙视曹操的家庭出身,因为当时宦官毕竟属于“浊流”,不齿于“清流”。只是,这种以出身论人的“奸雄”之称,却无端给曹操抹上了一层灰色,也对人们评价曹操起了极大的误导作用。

谁是君子

从史书中看,曹操似乎是很有雅量的。比如陈琳曾写檄文骂了曹操祖宗三代,是可忍孰不可忍!但袁绍后来兵败,陈琳只好投降,曹操却照常笑纳,还大度地说:“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大意是:两军交战,发发檄文声讨一下是正常的,但你数我罪状骂我就行了嘛,何必骂我父母祖宗?还有那个大名士孔融,曹操非常看重他的才华,把他请到许昌,每次朝廷开御前会议,都是他作主发言人,可谓极为礼遇了,孔融却总是一有机会便讽刺他。但曹操并不理会。曹操攻破邺城,曹丕把袁绍的儿媳妇甄氏抢来做了小老婆。孔融给曹操写信,说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了。曹操因孔融博学,以为真有此事,便问他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如此挖苦,曹操也没有翻脸。从这些事上看,曹操好像并非计较个人恩怨的人,甚至有些时候比常人宽容得多。

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曹操是个诗人,而无情是成不了诗人的。据《曹瞒传》载:“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设杯案中,肴膳皆沾巾帻。”可以想象曹操是多么无拘无束,近乎童真。当官渡之战处于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刻,袁绍的谋士、曹操的故旧许攸乘夜前来投奔,曹操来不及更衣,竟然赤脚跑出去,抚掌大笑。而当政敌袁绍死后,曹操亲临陵墓隆重祭祀,且慰问其妻子,归还财物,赐给各种绸缎布匹,并由国家抚养他的后人。此举纵然有政治目的,又何尝不是出于人道和友情!

勿庸讳言,曹操是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但当时的割据者如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和刘备等人皆是如此。不过,好像曹操更有血性,也更仗义些吧。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当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盟主袁绍及各路军马共有十余万人,但他们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而曹操认为薏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率领数千骑进攻董卓,虽然大败,自己也被流矢所伤,亏得堂弟曹洪所救才幸免于难,但在气度上已是高出众人许多。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纵观曹操一生,称他为“奸雄”似乎不恰当,称他为“汉贼”更不恰当。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说:“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袁术称帝刻玺、袁绍欲私立新帝的乱世中,曹操却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初平二年,韩馥、袁绍等人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曹操明确说:“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于西面的汉献帝。后来李催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逃命时,漠然无睹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笑道:“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些言行即便未必出自本心,但在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孔明等人说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纯属政治攻击吧。

曹操用人篇9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着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自然也有缺点,尤其是他的野心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用人篇10

——一代枭雄旷世人杰

曹操,在大多数人眼里他是一个反派角色,这也难怪,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好猜疑、老奸巨猾,有时甚至还滥杀无辜。但是真正的曹操并不是这样的,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乱世的枭雄”吧!

曹操也能称得上“文韬武略”了,他自幼喜欢舞枪弄棒,20岁就开始做官。但这些都不是他成功的原因。曹操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原一带的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因为他唯才是举。曹操唯才是举,没有阅历和门第的偏见。有人说曹操唯才是举是因为他手底下没有几个像样的人才。但不管这幺说,相当于动不动就摔儿子阿斗、流眼泪的刘备,在用人这方面,曹操就不玩虚的。既不靠兄弟结义,鳄鱼的眼泪,也不靠胆固醇过多的热血,而是靠无边的信任,甚至是用“糊涂”来显示他的求贤若渴。

曹操的手下聪明,曹操更聪明;曹操手下的人有才,曹操更有才。曹操是我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和诗人。他诗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等诗句人们基本耳熟能详。曹操不仅文韬,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15岁时,随父亲一起去洛阳,可曹操那时特别调皮,竟闯入了寝殿侍奉长张让的卧室里,当时张让正在闭目养神,忽然发现自己的卧室闯入生人,立即大叫,叫人将曹操捉拿。刹那间,卫兵们持枪握剑,蜂拥而至,可曹操并不慌张,他拿着一支手戟,从卧室一直打到厅堂,没有人拦得住他,最后卫兵们和他们的主子张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曹操翻墙逃走。曹操如此文韬武略,怪不得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曹操: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起码是个英雄。

曹操虽是一代枭雄,但也有犯错的时候,比如说他动用了大量人力建造了铜雀台,声称统一中国后于东吴美女大乔、小乔一起在铜雀台上饮酒享乐呢。再比如说曹操叫华佗来帮他看风湿病,华佗说要劈开脑袋才能取出病根,可是曹操对华佗产生了疑心(毕竟那时还没有过人劈开脑袋看病的),认为华佗是来害他的,于是就把这一代名医害死在了狱中。也许,就是因为曹操这些偶尔犯下的大错,让别人把他硬生生的从枭雄变到了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