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观后感十篇

时间:2023-03-24 08:51:30

阿凡达观后感

阿凡达观后感篇1

但总体而言,《阿凡达》仍然创造出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充满视觉奇观的世界。但我会想,如果看的是非3D版,还会这么叹为观止吗?或者,如果《魔戒》系列也是IMAX3D版,会不会比《阿凡达》更好看呢?我没有答案,但有建议——尽量去看IMAX3D版,至少要看普通3D版。

至于故事,它真的老套到无以复加,就是典型的西部片:白人来到了印第安人的世界,为抢掠资源而屠杀他们,印第安人奋起反抗——白人就是《阿凡达》里的地球人,印第安人的角色就由潘多拉星球的原住民来扮演。男主角学习骑怪兽和大鸟,活脱脱是学习驯马和骑野牛。从人物设置到剧情走向,无一不熟口熟面。唯一有一点点新鲜的,就是说外星人和他们的圣树的关系,是网络和电脑的关系——放心,这不是剧透,是否知道这点,对欣赏这部电影一点影响没有。

是的,我知道有人会说,这就是一部贩卖视觉奇观的电影,所以故事越简单越没有文化障碍,越容易全球畅销。可在故事上用心的《黑暗骑士》(TheDarkKnight),不也卖得很好吗?而《阿凡达》,即使我事先已经知道故事很老套,还是不免有一点失望。

总的来说,我感受到了震撼,但这震撼没有超乎我的想象——而我本来认为,《阿凡达》应该是一部能超越想象的神作的。所以,最后我要再次送上一条建议——请把期待值降低一点,再降低一点。

阿凡达观后感篇2

宫易飞

你相信有另外一个有水的星球吗?你相信有在空中的山吗?你相信有像另一种人吗?量你也不相信,那就让我们走进掀起全国3D狂潮的电影——阿凡达吧!

电影主要内容是人们在威纳人(阿凡达)生活的星球上,有一种神奇的矿物,自己可以悬浮在空中。人们把威纳人的DNA和人的DNA结合成了克隆的威纳人,把人类的意识注入到阿凡达的脑中。人们还侵略他们的领地,炸死了首领,炸倒了最高的一棵巨树,从此他们又征服了“巨翅翼龙”,打败了地球人。

阿凡达观后感篇3

我最近看了《阿凡达》,这个电影非常好看。

那好看之处有哪些呢?就在它里面的探险、科幻,还有反战技术都很棒,里面最精彩的一句话就是“人类,我要告诉你们,这是我们的土地!”我看完那个直升机失事以后,感觉人类这种行为太可怕了:这里是纳威人的土地,你凭什么来攻打这里,你凭什么来强占我们的资源,我们追求的是生态平衡,这有什么不对的吗?

还有,《阿凡达》里的武器、直升机、飞船、机器人都很棒,里面有好人也有坏人,有的人勇敢,有的人心小谨慎,有的人是和平的使者,有的人纯粹就是个战争狂。

《阿凡达》这部影片中,让我给它打分的话就是十分。我很喜欢,希望大家也能喜欢上《阿凡达》。

阿凡达观后感篇4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全球热播的电影——阿凡达。这部电影主要是讲人类为了开发宇宙资源,来到了潘多拉星球,他们不顾当地人的死活,破坏性地开采能源。他们的暴行激怒了潘多拉星球的神灵,神灵召集所有动物奋起反击,最终取得了胜利,赶走了入侵者。

我觉得地球人的行为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不对的。从道德上来讲,地球人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做人不能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从军事角度来讲,不知道对方的实力就贸然进攻,必然遭到对方的强大反击,胜负的几率各半;再说了敌众我寡,对方还占天时地利。所以侵略者必然会失败。

纵观历史,有许多国家都是靠掠夺来给自己增加财富的,如法西斯日本、大英帝国、纳粹德国……,大家都知道他们的下场。所以掠夺不是明智的选择。

假如我是联合国总统,我要撤销潘多拉星球矿石开采执行官的职,找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去代替他。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后,和他们进行贸易,走上互利互惠的道路。尽量用一些日用品、医疗品和他们的矿石进行交易,同一种商品不能卖得太多,以免交易价格下降,但绝不能把武器卖给他们,以免其反攻。并向潘多拉星球大量移民,就地生产交易品。

阿凡达这部影片不但好看,还富含人生哲理,引发了我思考。

阿凡达观后感篇5

寒假里,妈妈带我去电影院看了3D版的《阿凡达》。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科幻电影,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

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潘多拉星球上有许多珍贵的矿石,这种矿石比黄金还要珍贵。于是,地球人就想把这个星球上的居民——纳威人赶走。但是,在潘多拉星球上,不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还是水里游的,都有相当的危险性。与地狱比起来,地狱几乎可以成为天堂。地球人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根据地球人的DNA克隆出一种长相酷似纳威人的人,这种人同样具有高高的个子、蓝色的皮肤、长长的耳朵和大大的眼睛。人们将这种人称为“阿凡达”。地球人通过某种仪器用意念控制自己的阿凡达,如果仪器中止运行,阿凡达就会突然晕倒,并有可能导致误会的产生。但是,被派去了解纳威人生活的地球人杰克、格蕾丝博士等人与在与前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发现纳威人淳朴善良。最终,正义感和良知促使杰克他们决定帮助纳威人,来对抗地球人的入侵。

不久,杰克成功制服了潘多拉星球最凶猛的神兽,并利用神兽召唤另外14个氏族的勇士,一共2000多人,去抵抗人类的攻击,毕竟人类的枪火强大,2000多位勇士幸存下来的只有几十个人,就连用在勇士之子苏泰在攻击一艘名叫“飞龙号”战船上的士兵时被子弹打得遍体鳞伤,坠落在茫茫草丛中。然而,他们的诚意感动了万物之神艾娃。终于,潘多拉星球上的动物开始反抗人类了,那坚硬的铠甲,连子弹也穿不过。向敌人冲去…… 经过一场激烈而残酷的厮杀后,纳威人最终获得了胜利,但以族长为首的许多纳威人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此外,潘多拉星球上最美丽的灵魂树也被摧毁了。就连“背叛”地球人的格蕾丝,也死在贪婪的上校枪口下。

战斗结束后,杰克不想离开善良的纳威人,就永远地留在了潘多拉星球上,与他们一起生活。

看了这场感人至深的电影,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首先,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其次,当受到外敌入侵时,我们要携起手来保卫我们美好的家园。

阿凡达观后感篇6

[关键词]美学角度;电影《阿凡达》;色彩魅力;展现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审美理念,就像绘画的审美理念就是手工艺术与现实的融合,音乐的审美理念在于音符与心灵的撞击,文学的审美理念是文字艺术与时空想象的结合。而电影的审美理念就在于色彩以及背景的融合上。色彩作为电影视听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影的感情基础以及情节的渲染起到很大的作用。《阿凡达》就是这样一部融合3D以及色彩的科幻电影,画面魅力逼真,被看成是旷世佳作。同时这一部电影也是电影史上预算金额以及耗费金额最高的影视作品。

一、《阿发达》相关简介

詹姆斯・卡梅隆出生于1954年,生于加拿大,擅长拍摄动作片以及科幻片,代表作《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在1981年就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在1984年自编自导的科幻片《魔鬼终结者》使他一夜成名。詹姆斯・卡梅隆不仅仅是导演,同时还是编剧。在电影中还担当剪辑以及制作等重任,可以这样说,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位全能的导演。在1997年导演的《泰坦尼克号》,使用了大量的电脑特技,成为当时投资最高以及票房最高的电影,使得导演路更加得到了发展。

《阿凡达》是詹姆斯・卡梅隆在2009年拍的一部电影,在2010年上映后,与同时期上映的电影相比较,票房均是最高的,获得了第67届金球奖戏剧类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导演奖,并且同时还获得了最佳原创配乐以及原创歌曲提名等。这部电影涵盖了挑战、探险、战争以及爱情,主要描述在2154年,故事是从地球开始的,杰克・萨利是一个双腿瘫痪的前海军陆战队员,他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他去奋斗,因此,就被派遣到潘多拉星球的采矿公司去工作。在探索潘多拉星球的过程中,杰克丛林遇险,得到了纳威部落公主倪特丽的救助,并且由此成功地进入到了纳威部落中。在这个部落生活的一段时间里,跟随倪特丽学习了纳威部落人的生存技能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并且杰克与倪特丽坠入到爱河中。在这部影片中,视觉效果是非常令人震撼的,其魅力就像施了魔法一样,使得人们纷纷跑向电影院去观看这部电影。当然,对于这部电影,从中发现电影中的色彩魅力是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

二、电影《阿凡达》中的色彩魅力

正如摄影师斯托拉罗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采用色彩来表示不同的情感以及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像来象征生于死的冲突一样。”色彩成为电影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恰当地使用色彩就能够使电影增添了不少魅力,渲染了电影情节。在影片中,往往能够将色彩与电影定的情节相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高的审美价值。例如:我们观看的《绝代艳后》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色彩淡雅柔和,真实地将法国宫廷糜烂的生活展现出来;又如我国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的灯笼与黑色的院落形成对比,将悲凉以及凄美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当然,《阿凡达》这部电影中使用的色彩相对于上面两部电影并不是自然色彩的呈现,而是与影片的人物以及情节相结合的。

对色彩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颜色本身,而是由这个颜色带来的象征意义,或者是一种情绪。电影的画面能够直观反映出事件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就像音符能够将音乐的起伏表达出来。色彩能够唤醒人们内心的某些记忆。例如:我们看到橙色就能够联想到秋收的麦田;看到绿色,就能够想到茂密的森林;看到红色,就能够联想到红彤彤的太阳。色彩同时还能够引起观众嗅觉以及触觉的变化,是属于一种心理反应。一部成功的影片就是利用这一系列的反应,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阿凡达》中,通过利用不同质感的绿色,像轻盈透明的荧光绿,在夜晚发散出比较明亮的光芒;同时还有层峦叠嶂的森林给我们展现深绿墨绿的背景,让我们眼前一亮,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潘多拉星球。

电影色彩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传统电影观念衬托人以及物,而是通过画面色彩的美感来将现代电影观念中的视觉表意功能得到展现。不可否认,《阿凡达》中对色彩的象征运用是令人称道的,电影中的色彩往往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意义,从而超越了色彩本身的意义。例如:在影片中,红色的“魅影”是最具有特色的。红色是所有可见光中波长最长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引人注目的。尽管在影片中红色的使用并不是很多,但是很醒目。主要表现在那只奇异的大鸟上。在电影中,纳威部落有着这样一个传说,当部落有困难时,这种鸟就会集中所有的力量帮助纳威部落战胜困难,使纳威人们脱离苦海,恢复平静的生活。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当这只鸟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时,自身具备的霸气以及神秘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恐惧,甚至感觉它不是一只好鸟,它的霸气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也为电影后面的情节奠定了基础。当纳美人聚集在一起,为前途忧虑时,这只大鸟出现了,全身的红色此时就像带着新的希望来到了纳美人的世界。与此同时,杰克化身的阿凡达也骑着大鸟与敌人搏斗。当看到这幅画面时,不禁让人想起了在19世纪的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这幅作品,画面中的女神举着三色旗来领导人们冲锋陷阵,画面中的三色旗尤为醒目。电影中阿凡达骑的大鸟就如女神举着三色旗一样,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詹姆斯・卡梅隆导演充分利用红色展示了纳美人的美好愿望,给残酷的战争画面带来了几许的神秘,这正是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聪明之处。

又如:影片中白色的灵魂之树,只有灵魂树是大面积的白色,从而给观众带来圣洁的光辉。白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象征着平和、安静以及纯洁等。在《阿凡达》中将白色的意义发挥到了极致。灵魂树的每一次出现都推动着剧情的发展。第一次出现是在倪特丽的箭上,当倪特丽准备射杀阿凡达时,白色的灵魂树就出现了,救了阿凡达一命。第二次出现是在倪特丽跟踪阿凡达,准备对他再一次进攻时,阿凡达周围有很多的精灵围绕着他,并且照亮着他,从而使倪特丽改变了当初的决定。在影片中,唯有白色的灵魂树是祥和的,是真实的,它是纳美人的希望,是纳威部落家园最后的防线。尽管白色不如红色鲜艳,但是在影片中却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只要白色的灵魂树还在,纳美人的希望就在。

众所周知,《阿凡达》中的故事是发生在几百年之后的星球上,有着强烈的科幻色彩,因此,影片中每种色彩的运用都有目的性。电影中的色彩运用并不是简单叙述故事,而是超越现实,向观众展现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幻世界。为了营造科幻的世界,在影片中大量使用了紫色以及蓝色。通常情况下,紫色给人神秘以及高贵的感觉;蓝色给人带来梦幻以及神秘。例如:在影片中经常出现的飞龙以及奇怪的植物大多都是紫色,绚丽的场景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另一方面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潘多拉星球。又如:拥有蓝色皮肤的纳美人,当观众第一次看到纳美人时,就对其充满了好奇,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随后,通过电影情节的展开,我们了解到纳威部落的人群都是这样的颜色,随着大量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期待接下来剧情的发展。同时,在影片中还有黑色的使用,当然,这种黑色主要是运用在野兽Thenator的身上,形象地将野兽的凶猛以及残暴展现出来。在现实的生活中,黑色往往象征着死亡、压抑的情绪以及未知的风险等。当野兽Thenator虎视眈眈看着猎物时,眼光发绿,同时油亮黑色的皮肤更加明显,加上急促的怒吼,使人感觉到危险正在接近,从而制造出恐怖的效果。

色彩是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阿凡达》这部影片中,色彩随着影片的主体在不断变化着。詹姆斯・卡梅隆拍摄《阿凡达》的主要目的就是告诫人们应该守护自然以及守护正义。这样的影片主题似乎有很多,比较平常,但是《阿凡达》却使用不同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凡的世界――潘多拉星球。这个世界是人们无法预知的,在潘多拉的星球上有着人类也有着纳美人。纳美人在纯真的生活中倾听自然,而人类却因着某种利益而破坏自然。使用不同的颜色将人物的心态形象地展现出来。例如:以绿色以及神奇色彩为基调的纳美人生活与以灰色基调为主的人类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影片中,潘多拉星球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是通过夸里奇上校指出的,他一边指着未来的潘多拉星球,一边向杰克说明潘多拉星球是如何的危险。随后,在夸里奇上校的身后就是一片大自然的绿色,尽管这种大自然的绿色被窗户分成了一条条,但是和屋内的灰色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从而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幻想。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中,大面积的绿色占着主要的屏幕,展现纳美人的生活。在生活中,绿色并不是什么奇特的颜色,但是在纳美人的生活中却频频出现,将大自然的生机以及气氛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也变现着纳美人的生活观念。在影片中,以灰色为主的人类生活,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是各种各样的仪表以及仪器,统统都是通过灰色来展现的。灰色的科技仪器向观众展示了一种陌生以及冰冷的感觉,同时也说明了当时地球资源的匮乏。在影片的中间,当纳美人与人类战斗时,整体的画面也是灰色的,以往绚丽的绿色,顿时失去了光彩,变得暗淡无光。在影片中,将灰色与绿色相错使用,从而使观众更愿意倾向于绿色。

三、结语

《阿凡达》之所以能够创造这么高的票房,受到大量观众的追捧,不仅仅在于其故事的新颖,更多的是不一样的思维,采用不同的色彩,给观众眼前一亮之感。也许《阿凡达》这部影片会淡出观众的视线,但是运用的色彩会给观众留下无尽的回味。我国的电影产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要在电影的色彩方面进行创新,为观众打造一幅幅绚丽的画面。

[参考文献]

[1] 王诤.《阿凡达》的理念表达及对色彩流行趋势的冲击[J].新闻爱好者,2010(04).

[2] 何雨津.从《阿凡达》看电影世界设定的对比表达技巧[J].新闻界,2010(02).

[3] 孙铭悦.电影《阿凡达》的文化解读[J].新闻爱好者,2011(05).

[4] 吕瑛.论影片《阿凡达》的色彩运用[J].电影文学,2010(15).

[5] 周婷.瑰丽的视觉盛宴――电影《阿凡达》色彩赏析[J].科技风,2010(01).

阿凡达观后感篇7

《阿凡达》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继1997年《泰坦尼克号》之后的又一力作,从剧本编写到最终完成历时14年,其间投入拍摄的时间为4年左右。有影评人曾这样形容该片:《阿凡达》的出现,犹如一缕耀眼的光芒照进了电影这个梦幻般的世界,从此可以把世界电影发展历程界定为《阿凡达》之前和《阿凡达》之后了。借此说法可以看出,该片对世界电影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该片的基本故事情节具备了传统美国式科幻大片的主要特征:故事叙述未来世界人类为获取另一星球,启动了阿凡达计划,受伤瘫痪的退役军人同意接受实验并以他的阿凡达替身来到天堂般的潘多拉星球。在与纳美人的接触中主人公被其感化,最终带领纳美人民奋起反抗地球人的入侵。电影通篇洋溢着对自然及其伟大力量的崇敬之情,这种信息不仅传递给了影片里那些虚幻的角色身上,也通过它们深深触动着每一位观影者的心灵。影片用大量笔墨来烘托潘多拉星球的唯美而绮丽的自然环境,用电影的独有方式探讨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严肃话题。

从电影产业的商业角度看,《阿凡达》无疑是成功的。影片首映以来全球掀起观影热潮,大众的热衷和电影给予的时代意义是不可估量的。该片导演曾在1997年借《泰坦尼克》获11项奥斯卡奖,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给业界和无数影迷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引起高度关注。《阿凡达》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新的生命体验,在优美的画面中,我们雪藏已久的想象力重新被唤醒,儿时那纯净的梦重新出现,这是英雄的史诗,是一曲悲壮的歌咏。笔者以为,《阿凡达》虽未如愿摘得奥斯卡大奖,但并不代表其在艺术价值上会有逊色,它是商业与艺术很好结合的典范之作。那么,《阿凡达》的成功究竟得益于什么呢?它的成功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本文试图从该片的那些美轮美奂的场景设计和充满想象力的角色造型中找到答案。

一、浪漫主义情愫与严谨规范电影制作手段的完美结合《阿凡达》所带给我们的观影体验就是两点:一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超然想象。二是,美轮美奂的场景与令他人无法比肩的卓越技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拍摄该片的过程中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电脑CG技术。确切地说《阿凡达》打破了原来以传统摄像机为技术依托的电影拍摄手段,大量运用数字技术与实景以及演员表演巧妙结合的方法,来实现我们观众现在所见的光影世界。

早在1977年,还是卡车司机的詹姆斯•卡梅隆和一位朋友去看《星球大战》。朋友沉醉其中,而他幻想世界已经被《星球大战》占据,从那时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倾向的审美意识已经深深的植根于卡梅隆心里。在拍摄《阿凡达》期间,他热情邀请卢卡斯加盟,这对本片的科幻题材情节的设定起到了巨大的帮助。2005年他又聘请南加州大学的语言专家保罗,为纳美族设计了一套全新的语言系统,开始为潘多拉星球上的动植物命名。同时邀请加州大学的植物科学系主任朱迪•霍尔特,为他创造的几十种植物编写详尽的科学说明。虽然这些很难在大银幕上展现出来,但他仍然乐此不疲。甚至邀请天文学家、音乐教授等以极为严谨的态度来模拟并创建了一个既虚幻又真实的外星球环境。

正是这种严谨且规范的电影制作态度才使我们最后观影时面对该片大量虚幻场景所征服。影片中的细节是可以推敲的,许多植物和动物的造型在我们身边都能找到原型。如猛兽蝰蛇狼 (Viperwolf),将野狼和毒蛇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在视觉上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恐惧感和憎恶感。美丽的纳美女战士设计成一张猫脸,配以通体蔚蓝的皮肤,体型健美彰显其性感魅力。从整体质感上看,《阿凡达》将数字特效实体采样基础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先从地球实景景观采样,利用可利用元素进行整合,经电脑后期处理,使潘多拉星球的面貌栩栩如生。《阿凡达》最可贵之处在于影片并没有停留在对技术的依赖和迷恋而迷失对故事的叙述。导演仍秉承技术为情节、为思想服务的电影拍摄原则。在影片中没有让观者感觉到炫耀技术的嫌疑,尽管影片的所有角色及场景极尽华美与真实。所以,《阿凡达》是一部像观众讲授故事及故事背后的批判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电影,而不是一部简单而肤浅的好莱坞特效集锦。处理好先进的制作、拍摄技术与电影要阐述的深刻人文内涵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作为电影创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

二、东方奇幻化场景与西方科技化元素的理性对接《阿凡达》中许多表现自然原生态美感的场景,其中悬浮山堪称经典。其面积比美国国家公园的约塞米蒂半圆顶(Yosemite’s Half Dome)还要大。而在潘多拉星球中,真相峰是纳威人用来探索自然、了解所在世界的工具。其原型就是中国著名的黄山。詹姆斯•卡梅隆说“哈利路亚山的原型来自中国的黄山,是中国黄山给了我们灵感。 那些陡峭的山势、岩石的质感给了我们灵感,只是我们把黄山原型放到了天上,虽然我没去过黄山,但是拍完电影,我觉得我去过了。”从导演的角度看,这种场景的设计定位是符合影片基调的,而从文化层面来看,让观者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与审美价值的鲜明对比与彼此融合的力量,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碰撞出的效果是非常的与众不同,正是这种处理让整个影片更加具备了东西混血的独特魅力,使整个影片从风格上更加完整。

同时《阿凡达》中60%的画面全是CG效果,在拍摄中真人表演与最终的CG画面的契合必须天衣无缝。导演为达到这个条件开发了一种虚拟摄像机,以便在真人表演时能更准确地预览,此摄像机可实时观察演员的动作与虚拟世界的交互,使导演能很好掌控每个细节。该片导演在运用新技术上为现代电影拍摄手段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思路和方案。同时影片采用了导演自主研发的3D摄影机进行拍摄,这项新技术渲染出来的画面更具直观性、可视性,能让制作人即时看到现场表演镜头中的虚拟背景是什么样子,精确地判断想要的最终画面。“它就像一个强大的游戏引擎,如果我想在空中飞或是改变视角,我立刻就能办到。我还可以把整个场景变成50∶1的模型布景,在里面穿梭。” 卡梅隆如是说。

三、近景细节的精益求精与全景式的远景构建相得益彰细节处见功力,一丝不苟、精致细腻的创作态度是《阿凡达》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增强可信感,场景设计上选择了强化低端技术质感的方向,借以增强影片场景的可信度和亲和力。近景细节的精湛得益于拍摄技术与经典造型设计理念的传承与革新。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是,《阿凡达》运用“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技术时,除了需要演员在拍摄时穿上布满捕捉点的紧身衣裤外,影片摄影棚内还同时架设有一套“协同工作摄像机(Simulcam)”来完成此工作。这套系统由布满在摄影棚顶部的140个数字摄像机组成,形成一个捕捉舞台。摄像机通过追踪现场LED灯打出的近红外光谱的反射,将捕捉到的数据传输到一套系统中,再将光谱的反射与演员的运动进行组合分析,得出整个镜头的立体模型。之后,这些数据再被映射到后期的计算机处理,从而令CG场景呈现出高度拟真的效果。萨森运输机(Samson)是影片《阿凡达》中又一个循着低端技术概念思路打造的飞机,这种飞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越战年代的军用运输机,从机身到内部,萨森运输机的设计风格与瓦尔基里航天飞机保持着比较高的统一性,尤其是内舱部分的设计,更充满了机械时代科幻片常见的暗金属风格。潘多拉星球上的美军基地场景设计图充满了强烈的金属感和浓郁的工业色彩,与自然的景观形成强烈的对比格局,反射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完全不搭调的现实状态。看到这样的画卷立刻让人能感受到导演的某些意图,华丽、恢弘的全景式背景烘托与朴素纯粹的精神内核形成鲜明对照。

精益求精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为了做好电影中生命研究室场景,负责影片特效位于新西兰的威塔工作室还专门在美国成立了一家公司,从新西兰本部把完成好的塑料铸件素材运到美国与新建公司打造出来的金属构件进行组合,才能与三维绘制出来的设计图相吻合。在大的远景基调中,美丽的潘多拉星球因为有人类和机械装备的形象出现表现出了一种遭到破坏的不和谐感,设计师就是要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把导演要传递的自然主题传神地送入观者的脑海里。26号地区是人类在潘多拉星球上的一个安置区,它的设计从外到内,都让人产生一种时光仿佛倒流的错觉,尤其是重型机械式景观,完全与70年代科幻电影中经常可以见到的那种未来生存空间如出一辙。

一部优秀影片作品的成功之处绝不仅限于一个方面,只注重商业上的价值而忽略了对广大观众的起码尊重而背离了艺术创作本质的行为,这种现象在我国的电影市场中仍旧存在。说到底就是一种态度问题,正是这种不够严肃的创作态度决定了电影作品的格调与水准。而此片恰恰是近年来不多见的兼备商业性与艺术性、思想性与技术性的集大成者。它的成功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在现今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应该在商业和艺术中找寻某种切合点,开创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在充分体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应更加理性地把握好艺术作品创造的根本,二者并非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电影产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得以长远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电影工作者应该是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责任感,不被短期的利益束缚思维和手脚,从全局性的角度出发,目光放远,为我国伟大的电影事业长期繁荣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阿凡达》詹姆斯•卡梅隆作品[OL].娱乐频道,腾讯网.

[2]赵前,何嵘.动画片场景设计与镜头运用[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不言而喻的美!《阿凡达》美术创作图解――设计理念[OL].太平洋电脑网.

阿凡达观后感篇8

[关键词] 《阿凡达》;霍纳;配乐;自我创新

电影音乐,可以直义地理解为是电影和音乐的产物,理所当然也就是音乐范畴中的一个分支,它与电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一个构成要素,可以很好地进一步诠释电影,可以进一步地挖掘电影的内涵和深层次的东西。电影音乐就是起到更好地配合画面来演绎电影的故事情节,就是要起到更好呈现电影的内容在观众面前。虽然故事情节的开展用人物来体现,但音乐却能够独特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正因为有了电影与音乐的结合,才使得电影更有欣赏的价值。但电影音乐与单纯音乐形式有很大的差别,电影音乐要与电影主题,主人公的思想情绪,场景等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电影音乐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替代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与电影的关系是多重的。它能解释、烘托和提示电影视觉效果,对画面等平面效果的东西更好地解释等。并用电影音乐还能放大情感、补充情节等作用。电影音乐还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丰富情感,营造一种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电影《阿凡达》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能创下如此不菲的票房收入,除了电影本身之外,电影的其他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配乐就是非常成功的,实现了霍纳电影配乐一次自我创新,一次自我蜕变。作曲家詹姆斯•霍纳为了此片配乐的成功到全世界各地进行媒体造势,可谓是尽心尽力。也正因这部电影的配乐,霍纳还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可以这样说,《阿凡达》的配乐使得电影《阿凡达》更加光彩夺目。

一、电影《阿凡达》及其音乐

电影《阿凡达》是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20世纪福克斯出品的一部科幻电影,自上映以来就创下不菲的票房收入。《阿凡达》电影原声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创作者、奥斯卡奖得主詹姆斯•霍纳作曲。《我懂你》表达的意境是爱情,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这首歌曲也获得了第67届电影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的提名。故事讲述的是2154年,前海军陆战队员杰克•萨利为了体现其人生价值,欣然接受派往潘多拉星球去采一种别的星球没有的矿物元素“Unobtanium”,然后在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当然有正义,也有爱情。

在电影《阿凡达》的整个3小时中,在詹姆斯•霍纳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潘多拉的声音系统,将新西兰、冰岛和拉普兰乐器结合在一起,当然做了一些变化,给观众表现一个同电影色彩一样奇异绚烂的音乐世界。各种打击乐和无言似的女声咏唱都制造出一个类似非洲音乐的自然系统,多种乐器融合在一起,充分烘托电影的气氛。

二、电影《阿凡达》的配乐

(一)数字音乐与实体音乐的较量

如今的电影音乐市场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人们基本上一打开电影或收音机都能听到数字音乐。一上网络就能下载P2P的电脑原声音乐。但是电影《阿凡达》作为一部商业片,整体包装和利润是他们追求的最佳效果。电影音乐再怎么样,也都是电影发行的必备品,电影音乐理应成为商业电影的一部分。霍纳召集了《泰坦尼克号》音乐创作原班人马来创作《阿凡达》的音乐,整体音乐的包装模式也是按照《泰坦尼克号》的模式来进行的,在他的想象里还是想把《阿凡达》的配乐做成当年《泰坦尼克号》2 000万的发行量,给本来就不太活跃的电影音乐产业加点突击力。但要冲击数字音乐的市场谈何容易,最终《阿凡达》的电影音乐碟也只卖出了数十万张而已。事物是有两面的,我们仔细考量下《阿凡达》的音乐,你会发现在这个非常低迷的市场,在这个被P2P下载的冲击的时代,十万这个数字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表现。这些实体唱片销量再加上网络销量总数还是很能说明观众对这部电影的配乐的认可,也说明这部电影的配乐还是相当成功的。

(二)未来与野性的探索

电影《阿凡达》的音乐创作和录制总共花了詹姆斯•霍纳两年的时间,霍纳用一种非常敬业的态度来诠释这部电影的配乐。何况霍纳与卡梅隆过去合作过两次,并且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绩。这次霍纳也还是用一首像《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以及《超人》系列那样的开场序曲。除了这种以视觉特效来烘托电影本身,霍纳对电影的诠释都集中在配乐的细节表现上。

电影《阿凡达》来身就是人类对未来社会的探索,为了表达出100年后的人们的世界观,霍纳使用了大量的电子合成音乐,还有大量非常传统的乐器来塑造我们的未来世界。传统乐器诠释的是经典,是大气,是音乐的主导作用,是电影的气场。但非传统乐器能够表达出对未来世界的悲观情绪,也具有非常强的听觉冲击力。詹姆斯•霍纳利用声音的数字化技术创造很多种新的声音效果,然后又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民族乐器进行声音采样后,进行重新的合成和混音,最后把这种全新的声音效果在配乐中使用以实现一种具有包容性的,而且是新颖、独一无二的声音造型。这样,詹姆斯•卡梅隆也就创造出我们人类暂时还没有或 “从未经历”过的听觉体验。整个音乐被竖琴和颇具跳跃性音色的合成乐器所引导,用饱含着灵动和起点缀效果的声音来诠释潘多拉这个全新的世界。而音乐创作上也交融着东方小调等大量地域特色的旋律和脱胎于热带雨林原始部落的鼓点音型节奏。此外,音乐中还使用了大量纳美语的吟唱来体现这种原始文明的特色。

除了在音乐中表现未来的因素,电影《阿凡达》的配乐还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原生态气息的刻画上,表现出野性的一方面。大量地使用多元化的世界音乐,乐器的演奏方式也是多样化,使用到不同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和原生态演奏方式。霍纳还汲取了《启示》和《新世界》的配乐及创作思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全新呈现潘多拉(Pandora)星球的世界观。

(三)情感与动作的碰撞

《阿凡达》不仅要表现潘多拉星球的未知性,也要将人类的感情带到那个星球上去,要表达人类的感情,那爱情是再好不过的主题了。霍纳用了10年前《泰坦尼克号》那样的一个爱情主题,并且扩充和丰富了它,创作出了主题曲《我懂你》(I See You)。与《我心依旧》一样还是那样荡气回肠,然后所有的配乐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发展,将男女主角的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观众现在都还能想象二人感情的飞翔场面,是男女主角最直接的关系体现。这种对情感的表达霍纳采用了大量的铜管乐器为主奏,以弦乐为铺垫的方式,当然这种做法其实好早就应用于早期的《星际迷航》的配乐。

除了对情感的丰富表达外,霍纳还用打击乐器来表示电影的动作场景。《阿凡达》的动作场面中,霍纳使用相当直接的音乐素材,主要体现在运用钢管,运用打击乐器和打击音型。在影片高潮,男女主人翁的最终决战里,霍纳创作了近几年少见的超长乐章,既保证了音乐的影像表现力和细节魅力,也表现出对动作独有的理解力。霍纳采用了八度和声,同时引用主题旋律及附属变奏,并配以细节音色加以塑造。

(四)创新与守旧的冲突

电影音乐爱好者对《阿凡达》的音乐评论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他们认为整个配乐没有逃离《泰坦尼克号》的影子。主题歌脱胎于配乐旋律,启用当红歌手演绎,而且不论怎么听都能在主题旋律里听到《我心永恒》的影子。《阿凡达》的主题曲《我懂你》所有的概念都是人们对席琳•迪翁那首销魂的《我心永恒》的概念,人们之所以会去购买《我懂你》那只是人们怀念《我心依旧》而已。如果从这个音乐角度来说,詹姆斯•霍纳的这部配乐总体上是失败的。该部电影的音乐几乎采用了他一贯的自我借鉴的光荣传统,不管是排箫制造的悬疑音色,还是泛滥成灾的四音动机,整个配乐的主题旋律和商业包装模式也是在按照《泰坦尼克号》的模式进行。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既然该作曲家早就被贴上了“自我借鉴”的标签,那么看待他作品的角度就应该做一些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该部电影还是用独特的音乐实验性手段创造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音乐体系。这个体系与作曲家阿兰•希尔维斯特利的《回到未来》的电影配乐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听到《阿凡达》的配乐始终都保持在作曲家本人所构造的这个音乐空间内,笔者想这个就是本片音乐最为神奇的地方。随着最近20年人们聆听电影音乐模式的逐步变化,再加上产业的浮躁之气,越来越多的听者更以那种在配乐中听到大量的低频“噪音”为喜,而事实上霍纳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去探索电影音乐创新性研究。除了在音乐形象的创造上使用传统音乐创作技法外,更用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性手段将电影配乐推向另一个高度。

三、结 语

电影音乐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替代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与电影的关系是多重的。它能解释、烘托和提示电影视觉效果,对画面等平面效果的东西更好地解释等。并用电影音乐还能放大情感、补充情节等作用。电影音乐还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丰富情感。营造一种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阿凡达》的音乐,从去年年初就开始显露风声,到上映数月前的主题曲首发、唱片预购,最后再到作曲家詹姆斯•霍纳频繁地在各大媒体露脸为音乐宣传造势,詹姆斯•卡梅隆的目的可想而知,那就是力争为《阿凡达》的配乐再造一个《泰坦尼克号》式的神话。《阿凡达》音乐的整体商业包装俨然是在按照《泰坦尼克号》的模式进行:主题歌脱胎于配乐旋律,启用当红歌手演绎,而且在主题旋律里能听到《我心永恒》的影子。但《泰坦尼克号》音乐的成功显然难以被《阿凡达》复制。但《阿凡达》电影配乐却是霍纳的一次自我创新,一次自我蜕变,一次更高层次的挑战。《阿凡达》的配乐是数字音乐与实体音乐的较量;是未来与野性的探索;是情感与动作的碰撞;是创新与守旧的冲突。

[参考文献]

[1] 曾田力.音乐中的启示――《阿凡达》音乐解读[J].当代电影, 2010(09).

[2] 龚叶.天神下凡之美――《阿凡达》原画精美设计欣赏[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2010(09).

阿凡达观后感篇9

主题:跨越星际的爱情

自古以来爱情是一个永恒主题,不管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还是绘画、雕塑等,都成为创作者习惯表现的主题。电影也不例外,自从电影发明以来,导演就钟爱在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影片中把爱情作为片中的主线之一,在影片中通过爱情去体现某个主题已经成为导演经常使用的重要表现手法。只是与其他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电影把其他几种艺术的优点综合在一起,依靠画面语言去传达,运用移动的镜头语言去表现,让观众通过影像去感受那万古不变的爱情。正是影像语言的真实性、可感性赋予了电影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艺术感染力。

在对影片《阿凡达》的评论中,有人从特技运用上给影片很高的赞誉,有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去赞美导演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有人从科幻的角度去对影片进行了阐释,也有人从3D影效角度去分析影片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力。因为主题是贯穿影片的主线,《阿凡达》也是如此。在影片中,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以爱情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正是有了这条主线的存在,导演才围绕主题去进行构思与设计。只不过与其他以爱情作为主题的影片不同的是,《阿凡达》通过影像展现给我们的则是一场跨越星际的爱情。这场爱情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影片中通过地球与潘多拉星球之间、地球人与纳威人之间、地球人之间、纳威人之间以及地球人与机器之间、纳威人与机器之间、生物之间等众多的矛盾冲突去体现。尽管这些冲突中包含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也充满了人世间存在的侵略与占领、挣扎与反抗,但在这些情感因素的最后用“爱”“情”去作为影片的结局。而这种 “爱”“情”也通过影像传达了出来。具体在影片中则是通过男主人公杰•萨利和女主人公妮特丽之间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的曲折发展历程。正是这场跨越星际的爱情,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那种最原始、最纯真的心灵律动,也体会到了现实环境中人类最需要的人性回归。

人物:冰与火的交融与角逐

人物是影像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电影中必备的环节。人物的性格组成正是反映了特定人群的背景、出身、生存环境等因素,人物性格的差异性也决定了不同的人物在潘多拉星球上有不同的性格表现。

在影片《阿凡达》中,主要人物有纳威人、地球人和阿凡达,其中,纳威人是第一类人,地球人是第二类人,阿凡达则是第三类人。在这三类人中纳威人代表着反抗者形象,地球人扮演着入侵者的形象,而阿凡达则是地球人为了与纳威人沟通通过DNA组合克隆出来的。与其他两类人不同的是,阿凡达并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意识,地球上的人类科学家通过制造出特殊的机器设备,让选中的地球人代表躺在这种设备里通过头脑中的意识与阿凡达相连,也只有在地球人与阿凡达意识相连时,阿凡达才能够控制自己的意识。其中以杰克•萨利为代表的地球人以及由其意识控制的阿凡达在不同身份的转化之中、在与纳威人的交流与沟通中体验了那种冰与火的交融。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三类人身上不同的性格特征。本文选取这三类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分析,以期从冰与火的交融中感受不同的人生历程。

(一)冰:冷酷与无情

首先,从人物的影像画面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地球人在潘多拉星球的部队首领迈尔斯•夸奇上校,他是地球人向纳威人发起进攻的直接执行者,从他脸上的伤疤让人们看到了他心中的怒火与仇恨;军人的身份赋予了他严厉的性格。在对纳威人进攻的时候,对纳威人的屠杀与毁灭体现在他身上固有的凶残本性,尤其是在杰克•萨利背叛地球人以后,对同胞的残酷、冷漠、杀戮正是他冷酷与无情最真实的阐释。

其中最能体现迈尔斯•夸奇上校冷酷与无情的是他指挥的机器,机器是人体的延伸。不管是战斗机、推土机,还是杰克•萨利用于控制自己阿凡达的转换器等物体,机器是地球人类制造出来的,机器的人为控制性也决定了机器在进攻纳威人的行动中毫无感情可言,机器自身特性决定了它们是地球人最忠实的执行者。正是地球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把地球人带到了这个美丽的潘多拉星球,机器是地球人与纳威人以及纳威生物的最直接的接触者,它们直接参与了毁灭纳威人家园的行动,给纳威人带来的是死亡与战火,给潘多拉星球带来了毁灭。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片中正是通过以迈尔斯•夸奇上校及其指挥的机器为代表去传达人性中存在的冷酷与无情。

(二)火:生命活力的象征

潘多拉星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星球,与地球上资源的枯竭相比,这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星球。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按照自然法则生存。 “火”,一方面代表了这个星球上的生物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代表着潘多拉星球上纳威人心中那种燃烧的火焰。从人物群体来看,纳威人作为潘多拉星球的主人,为了自由而反抗外来者的入侵,他们应该是这里的主宰者。笔者主要就纳威部落的公主妮特丽和纳威部落的精神领袖姆亚人物性格特征简要分析。首先是纳威部落的公主妮特丽,她对地球人的入侵充满了仇恨,伊娃的出现救了杰克•萨利的阿凡达,也改变了妮特丽的生活。作为纳威部落未来的精神领袖,她的勇敢与威猛,保护家园的强烈愿望,对伊娃和灵魂树的虔诚,是其他纳威部落的女孩所没有的。她帮助杰克•萨利的阿凡达逐步摆脱了纳威人的猜疑,融入了纳威人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猜疑、仇恨与爱恋。在杰克•萨利的阿凡达带领纳威人勇敢地反抗地球人的进攻并通过灵魂的转换最终成为阿凡达的时候,妮特丽公主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依靠。其中,不管是反抗的怒火还是生命的火焰贯穿影片的始终。另外一个是纳威部落的精神领袖姆亚,她是部落中惟一的精神领袖,她可以和灵魂树和伊娃交流,感知它们的存在。影片中通过姆亚救格蕾丝•奥古斯汀博士和转换杰克•萨利灵魂的环节,让人们感受到了她身上拥有着人世间最真诚、最纯朴的挚爱。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关爱与包容,灵魂树下救人的情景成为潘多拉星球天人合一最真实的写照。

(三)冰与火:在痛苦中煎熬

在以冰火重生中的杰克•萨利、与伊娃同在的格蕾┧•奥古斯汀博士为代表的第三类人在影片中的抉择是痛苦的,也是无奈的,他们在地球人类组成的世界与纳威人组成的世界中往来,进行着不同身份的转换,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抉择。在地球人一方,他们是地球人开发潘多拉星球的参与者,他们只能执行不能反对,他们扮演着劝说纳威人让出土地、搬离家园的说客,从这一方他们看到了地球人的冷酷与无情;在纳威人一方,人类复制的阿凡达在纳威人部落中要去学习他们的语言,熟悉他们的习惯,掌握他们的生活规律,融入纳威人的生活,最后去劝说纳威人搬离家园,在这里他们看到了纳威人对保护自己家园的努力与抗争,感受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那种最原始的律┒――对生命的执著,对自然的热爱,对从不同星球到来的异族(阿凡达)的包容。这些因素的存在,通过与对地球人类的对比,尤其是在地球人对纳威人发起进攻后,让他们真正看到了地球人的残酷与无情,并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与纳威人一起战斗。下面以杰克•萨利为代表进行人物分析。

在影片中,杰克•萨利及其阿凡达形象贯穿影片的始终,只不过不同的是,前半部分杰克•萨利与阿凡达往返于地球人的基地与纳威人的部落之间,在这一环节中,杰克•萨利是最痛苦的,作为地球人他知道来这里的目的是掠夺潘多拉星球的资源,此时的他对基地外的美好画面一无所知,对纳威人的生活状况更是知道得很少。他只知道自己去那里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对外面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当杰克•萨利的阿凡达第一次置身于纳威人的环境之中时,立刻被眼前秀美的景色所吸引,并深深体会到了在其背后潜藏的危险。在遭遇了潘多拉星球土狗的袭击中被纳威部落的公主妮特丽救下,在妮特丽对奄奄一息的土狗念咒语时,杰克•萨利的阿凡达除了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外,隐约从中感受到了纳威人对大自然中生物的关爱。后来在一系列的与纳威人的学习、接触中杰克•萨利的阿凡达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星球,此时杰克•萨利的性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以前的完成迈尔斯•夸奇上校交给的任务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阻止纳威人面临的浩劫,并在与公主妮特丽交往中产生了星际间的爱情。当然有时候这中间也充斥着误解和“惩罚”。比如当纳威人知道地球人要攻击他们赖以生存的神树的时候,把杰克•萨利的阿凡达和格蕾丝的阿凡达绑在刑架上的场面则充斥着误会。至此,杰克•萨利及其阿凡达的性格表现由以前的徘徊、犹豫转化为现在的坚毅、果敢,人物形象也更加清晰、明朗。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杰克•萨利及其阿凡达已经实现了从形象到性格的转换,其灵魂已经深深地留在了阿凡达的身体里,此时的杰克•萨利更多的不过是地球人的躯壳而已,其真正的意义就是充当着杰克•萨利与阿凡达之间的转换机器。此时杰克•萨利的阿凡达已经意识到地球人身上存在的贪婪与丑恶,地球人的到来只能给这个星球带来毁灭。尤其是迈尔斯•夸奇带领着手下用炮火炸毁纳威人的神树,当神树倒下的一瞬间,也意味着杰克•萨利的心灵已经和以迈尔斯•夸奇为首的地球人彻底决裂。同时,在接触中,杰克•萨利的阿凡达从纳威人身上看到了纳威人人性中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实现了地球上所不能实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阿凡达已经真正融入了纳威人的生活,已经摆脱了地球人意识形态的控制,他勇敢地成为特鲁克骑士,作为纳威部落的战斗领袖,带领纳威人去反抗地球人入侵。最后经过艰难的斗争,潘多拉星球上的生物最终取得了胜利,保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保住了他们精神寄托的灵魂树。最后,杰克•萨利在灵魂树下实现了由地球人向纳威人的转换,这时候阿凡达真正实现了升华,成为纳威人的领袖。

在影片中,潘多拉星球的纳威人通过他们的行动给地球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精神洗礼,让地球人看到了在这个星球上人性中最纯真的一面: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才是地球上的人类最需要的。在这一点上,詹姆斯•卡梅隆通过影像给观众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也期望着现实生活中人性的本质回归。

[参考文献]

[1] 李道新.影视批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姜敏,金晓非.导演分析[M].石家庄: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3] 李会中.影视鉴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阿凡达观后感篇10

一、《阿发达》相关简介

詹姆斯?卡梅隆出生于1954年,生于加拿大,擅长拍摄动作片以及科幻片,代表作《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在1981年就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在1984年自编自导的科幻片《魔鬼终结者》使他一夜成名。詹姆斯?卡梅隆不仅仅是导演,同时还是编剧。在电影中还担当剪辑以及制作等重任,可以这样说,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位全能的导演。在1997年导演的《泰坦尼克号》,使用了大量的电脑特技,成为当时投资最高以及票房最高的电影,使得导演路更加得到了发展。

《阿凡达》是詹姆斯?卡梅隆在2009年拍的一部电影,在2010年上映后,与同时期上映的电影相比较,票房均是最高的,获得了第67届金球奖戏剧类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导演奖,并且同时还获得了最佳原创配乐以及原创歌曲提名等。这部电影涵盖了挑战、探险、战争以及爱情,主要描述在2154年,故事是从地球开始的,杰克?萨利是一个双腿瘫痪的前海军陆战队员,他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他去奋斗,因此,就被派遣到潘多拉星球的采矿公司去工作。在探索潘多拉星球的过程中,杰克丛林遇险,得到了纳威部落公主倪特丽的救助,并且由此成功地进入到了纳威部落中。在这个部落生活的一段时间里,跟随倪特丽学习了纳威部落人的生存技能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并且杰克与倪特丽坠入到爱河中。在这部影片中,视觉效果是非常令人震撼的,其魅力就像施了魔法一样,使得人们纷纷跑向电影院去观看这部电影。当然,对于这部电影,从中发现电影中的色彩魅力是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

二、电影《阿凡达》中的色彩魅力

正如摄影师斯托拉罗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采用色彩来表示不同的情感以及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像来象征生于死的冲突一样。”色彩成为电影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恰当地使用色彩就能够使电影增添了不少魅力,渲染了电影情节。在影片中,往往能够将色彩与电影中特定的情节相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高的审美价值。例如:我们观看的《绝代艳后》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色彩淡雅柔和,真实地将法国宫廷糜烂的生活展现出来;又如我国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的灯笼与黑色的院落形成对比,将悲凉以及凄美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当然,《阿凡达》这部电影中使用的色彩相对于上面两部电影并不是自然色彩的呈现,而是与影片的人物以及情节相结合的。

对色彩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颜色本身,而是由这个颜色带来的象征意义,或者是一种情绪。电影的画面能够直观反映出事件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就像音符能够将音乐的起伏表达出来。色彩能够唤醒人们内心的某些记忆。例如:我们看到橙色就能够联想到秋收的麦田;看到绿色,就能够想到茂密的森林;看到红色,就能够联想到红彤彤的太阳。色彩同时还能够引起观众嗅觉以及触觉的变化,是属于一种心理反应。一部成功的影片就是利用这一系列的反应,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阿凡达》中,通过利用不同质感的绿色,像轻盈透明的荧光绿,在夜晚发散出比较明亮的光芒;同时还有层峦叠嶂的森林给我们展现深绿墨绿的背景,让我们眼前一亮,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潘多拉星球。

电影色彩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传统电影观念衬托人以及物,而是通过画面色彩的美感来将现代电影观念中的视觉表意功能得到展现。不可否认,《阿凡达》中对色彩的象征运用是令人称道的,电影中的色彩往往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意义,从而超越了色彩本身的意义。例如:在影片中,红色的“魅影”是最具有特色的。红色是所有可见光中波长最长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引人注目的。尽管在影片中红色的使用并不是很多,但是很醒目。主要表现在那只奇异的大鸟上。在电影中,纳威部落有着这样一个传说,当部落有困难时,这种鸟就会集中所有的力量帮助纳威部落战胜困难,使纳威人们脱离苦海,恢复平静的生活。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当这只鸟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时,自身具备的霸气以及神秘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恐惧,甚至感觉它不是一只好鸟,它的霸气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也为电影后面的情节奠定了基础。当纳美人聚集在一起,为前途忧虑时,这只大鸟出现了,全身的红色此时就像带着新的希望来到了纳美人的世界。与此同时,杰克化身的阿凡达也骑着大鸟与敌人搏斗。当看到这幅画面时,不禁让人想起了在19世纪的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这幅作品,画面中的女神举着三色旗来领导人们冲锋陷阵,画面中的三色旗尤为醒目。电影中阿凡达骑的大鸟就如女神举着三色旗一样,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詹姆斯?卡梅隆导演充分利用红色展示了纳美人的美好愿望,给残酷的战争画面带来了几许的神秘,这正是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聪明之处。

又如:影片中白色的灵魂之树,只有灵魂树是大面积的白色,从而给观众带来圣洁的光辉。白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象征着平和、安静以及纯洁等。在《阿凡达》中将白色的意义发挥到了极致。灵魂树的每一次出现都推动着剧情的发展。第一次出现是在倪特丽的箭上,当倪特丽准备射杀阿凡达时,白色的灵魂树就出现了,救了阿凡达一命。第二次出现是在倪特丽跟踪阿凡达,准备对他再一次进攻时,阿凡达周围有很多的精灵围绕着他,并且照亮着他,从而使倪特丽改变了当初的决定。在影片中,唯有白色的灵魂树是祥和的,是真实的,它是纳美人的希望,是纳威部落家园最后的防线。尽管白色不如红色鲜艳,但是在影片中却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只要白色的灵魂树还在,纳美人的希望就在。

众所周知,《阿凡达》中的故事是发生在几百年之后的星球上,有着强烈的科幻色彩,因此,影片中每种色彩的运用都有目的性。电影中的色彩运用并不是简单叙述故事,而是超越现实,向观众展现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幻世界。为了营造科幻的世界,在影片中大量使用了紫色以及蓝色。通常情况下,紫色给人神秘以及高贵的感觉;蓝色给人带来梦幻以及神秘。例如:在影片中经常出现的飞龙以及奇怪的植物大多都是紫色,绚丽的场景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另一方面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潘多拉星球。又如:拥有蓝色皮肤的纳美人,当观众第一次看到纳美人时,就对其充满了好奇,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随后,通过电影情节的展开,我们了解到纳威部落的人群都是这样的颜色,随着大量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期待接下来剧情的发展。同时,在影片中还有黑色的使用,当然,这种黑色主要是运用在野兽Thenator的身上,形象地将野兽的凶猛以及残暴展现出来。在现实的生活中,黑色往往象征着死亡、压抑的情绪以及未知的风险等。当野兽Thenator虎视眈眈看着猎物时,眼光发绿,同时油亮黑色的皮肤更加明显,加上急促的怒吼,使人感觉到危险正在接近,从而制造出恐怖的效果。

色彩是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阿凡达》这部影片中,色彩随着影片的主体在不断变化着。詹姆斯?卡梅隆拍摄《阿凡达》的主要目的就是告诫人们应该守护自然以及守护正义。这样的影片主题似乎有很多,比较平常,但是《阿凡达》却使用不同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凡的世界――潘多拉星球。这个世界是人们无法预知的,在潘多拉的星球上有着人类也有着纳美人。纳美人在纯真的生活中倾听自然,而人类却因着某种利益而破坏自然。使用不同的颜色将人物的心态形象地展现出来。例如:以绿色以及神奇色彩为基调的纳美人生活与以灰色基调为主的人类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影片中,潘多拉星球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是通过夸里奇上校指出的,他一边指着未来的潘多拉星球,一边向杰克说明潘多拉星球是如何的危险。随后,在夸里奇上校的身后就是一片大自然的绿色,尽管这种大自然的绿色被窗户分成了一条条,但是和屋内的灰色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从而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幻想。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中,大面积的绿色占着主要的屏幕,展现纳美人的生活。在生活中,绿色并不是什么奇特的颜色,但是在纳美人的生活中却频频出现,将大自然的生机以及气氛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也变现着纳美人的生活观念。在影片中,以灰色为主的人类生活,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是各种各样的仪表以及仪器,统统都是通过灰色来展现的。灰色的科技仪器向观众展示了一种陌生以及冰冷的感觉,同时也说明了当时地球资源的匮乏。在影片的中间,当纳美人与人类战斗时,整体的画面也是灰色的,以往绚丽的绿色,顿时失去了光彩,变得暗淡无光。在影片中,将灰色与绿色相错使用,从而使观众更愿意倾向于绿色。